论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既判力是表述确定的终局判决实质上确定力、通用力的一个学理概念。既判力主要针对后诉发生作用,而这种作用多以前诉裁判中的认定对后诉产生的约束这种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使判决终局地确定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法律关系,当事人不得在此后作相异的主张,法院也不得作不同的认定;另一方面对于已被终局判决拘束的诉讼标的,当事人不得再次起诉,法院也不得受理。简而言之,既判力禁止争执,禁止反复。不论是在大陆法系,还是在英美法系,既判力理论都是诉讼立法及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而我国对既判力理论,尤其是既判力主观范围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深入。本文在思考既判力主观范围及其扩张的义涵、依据、类型的基础上,就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与周边理论、制度的整合,以及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尤其是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涉及到的如何妥善解决既判力对当事人以外的人拘束力的必要性和正当性之间的矛盾,结合各种情况下所要求的具体条件,对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程序进行反思,力求调和这一对价值冲突,寻找到相互协调共存、并充分发挥各自理念力量的平衡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如使当事人适格理论与主观扩张相协调、依具体不同情况给予案外人相应的权利保障、适当调整当事人处分权、辩论权等。为一定限度内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提供理论支持、制度支撑。
Res judicata is a concept of study that identifies a determine force or general power of making the final decision. Res judicata mainly applies to post-litigation, in the way that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former referee formed a restraint to the post-litigation. To make a final decision on the one hand, this will be able to determine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tities, thus the parties shall not make a different proposition and the court shall maintain the same decision; On the other hand, as to those litigation in which a final decision has been made, the parties shall not bring a lawsuit again and the court shall not accept and hear the case either. In short, res judicata prohibits dispute and repetition. The theory of res judicata is an indispensable theoretical research content of legislation and litigation, both in the civil law, or at common law. The study on the theory of res judicata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in the subjective scope of res judicata is not thorough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In this paper, Basing on considering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foundation and types of the subjective scope of res judicata and the expan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subjective scope of res judicata and its expansion with those related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as well as some specific problems during civil proceedings in our country. In particular, the expansion of subjective scope of res judicata is related to how to work ou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necessity and legitimacy of the restraint the res judicata enforced on people who are not parties. In combining specific requirements needed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this paper also reflect on our country’s civil proceedings and systems, trying to reconcile the conflict of this pair of values, to find the coexistence of mutual coordin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own concept of power balanc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will make some propositions in line with our country’s status quo, such as to enabl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fitness theory of the parties and the subjective expansion; depending on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to give the protection of rights of those people who are out of the case and to modulate the disposition and the right of the parties to argue, and so on. Those could to some extent provide the res judicata with a theoretical and system support.
引文
14 [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77-479页。
    15汤维建著:《外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16李龙著:《民事诉讼标的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17左卫民、周长军著:《变迁与改革——法院制度现代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18季卫东著:《程序比较论》,载《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1期。
    19解决纠纷是民事诉讼的直接目的,保障权利是民事诉讼的基本目的,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是民事诉讼的最终目的。何文燕、廖永安著:《民事诉讼目的简论》,载《诉讼法论丛》第二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0陈计男著:《第三人诉讼参与之研讨》,载《民事诉讼法之法研讨(四)》,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709页以下;另参[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判决效力的扩张与当事人适格》,载《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页以下。
    21沈冠伶著:《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元照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26肖建华著:《论判决效力主观扩张的范围》,载《比较法研究》,2002年第1期。
    29 [意]莫若·卡佩莱蒂主编,刘俊祥译:《福利国家与接近正义》,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1-93页。
    30上野泰男著:《既判力主观范围的一种考察》,载《关西大学法学论集》第41卷第3号。
    33 [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关于集团诉讼的一些问题》,载《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另参范愉著:《集团诉讼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258页;肖建华著:《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373页。
    34 [日]三月章著,汪一凡译:《日本民事诉讼法》,五南图书出版社1985版,第207页。
    35陈荣宗、林庆苗著:《民事诉讼法(上)》,三民书局2001年版,第292页;另参姜世明著:《选定当事人制度之变革》,载《月旦法学杂志》,2003年第96期。
    36邱联恭著:《程序制度机能论》,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71—172页。
    37陈荣宗著:《事证开示制度与发现真实》,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六)》,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70-89页。
    38沈冠伶著:《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元照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39杨建华著:《消保团体为消费者提起损害赔偿诉讼再诉讼实务上之运作研究》,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五)》,三民书局1995年版,第322-330、341-362页。
    40 [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19页。
    41 [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21页。
    42骆永家著:《判决理由中判断之拘束力》,载《民事法研究》(Ⅲ),国立台湾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1986年版,第48页。
    43 [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10页;另参吕太郎著:《民事确定判决之反射效》,载《民事诉讼之基本理论(一)》,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345-351页。
    44 [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61页。
    45 [日]高桥宏志著,张卫平、许可译:《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46 [日]高桥宏志著,张卫平、许可译:《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页。
    47杨建华著:《就若干诉讼实例谈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一项的适用》,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二)》,三民书局1987年版,第90页。
    48 [日]高桥宏志著,张卫平、许可译:《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50邓辉辉著:《既判力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165页;另参[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8-585页。
    51 [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9页;另参邓辉辉著:《既判力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52 [日]新堂幸司著:《新民事诉讼法》,弘文堂平成10年,第594页,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峰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70页。
    
    53 [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59页。
    54同上,第573页。
    55骆咏家著:《既判力之研究》,三民书局1981年版,第138页。
    70 [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关于集团诉讼的一些问题》,载《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75 [美]史蒂文·苏本、马格瑞特·伍著,蔡彦敏、徐卉译:《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197页。
    76何文燕、廖永安著:《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242页。
    77李响、陆文婷著:《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78王甲乙著:《当事人适格之扩张与界线》,载《民诉法之研讨(六)》,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62-65页。
    
    79范愉著:《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80同上,第288-289页。
    81 [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29-330页;另参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82邱联恭著:《处分权主义、辩论主义之新容貌及机能演变》,载《程序选择权论》,三民书局2004年版,第104-105页。
    83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4—415页。
    84 [日]兼子一著:《民事诉讼法体系》,酒井书店,昭和29年,第248页。转引自[日]高桥宏志著,林剑峰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401页。
    85[日]三月章著:《民事诉讼法(第二版)》,弘文堂1986年版,第186页。转引自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处分原则重述》,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
    86陈计男著:《第三人诉讼参与之研讨》,载《民事诉讼法之研讨(四)》,三民书局1994年版,第729页以下。
    87肖建国、谢俊著:《示范性诉讼及其类型化研究———以美国、英国、德国为对象的比较法考察》,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88沈冠伶著:《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载《示范诉讼契约之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6年版,第247-264页。
    89徐昕著:《英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载《清华法律评论》,2000年第三辑。
    90肖建国、谢俊著:《示范性诉讼及其类型化研究———以美国、英国、德国为对象的比较法考察》,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1期。
    
    95毛立华著:《程序类型化理论:简易程序设置的理论根源》,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96张卫平著:《程序公正实现中的冲突与衡平——外国民事诉讼研究引论》,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页。
    97黄国昌著:《第三人撤销诉讼》,载《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展开》,元照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324页;胡军辉、廖永安著:《论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98肖建华、杨兵著:《论第三人撤销之诉——兼论民事诉讼再审制度的改造》,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4期。
    99胡军辉、廖永安著:《论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100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五百零七条之一
    [1]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杨荣馨主编.民事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何文燕主编.民事诉讼法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5]常怡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6] [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著,周翠译.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7] [日]兼子一、竹下守夫著,白绿铉译.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8] [日]新堂幸司著,林剑锋译.新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9] [日]高桥宏志著,林剑锋译.民事诉讼法制度与理论的深层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0] [日]中村英郎著,陈刚等译.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1][德]奥特马·尧厄尼希著,周翠译.民事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王亚新著.对抗与判定:日本民事诉讼的基本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肖建华著.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
    [4]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张卫平,陈刚著.法国民事诉讼法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6]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何文燕等著.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8]陈刚著.民事诉讼法制的现代化[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9]范愉主编.集团诉讼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廖永安著.民事诉讼理论探索与程序整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11]沈达明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2]王亚新著.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3]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M].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4]邓辉辉著.既判力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15]李响,陆文婷著.美国集团诉讼制度与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6]《民事诉讼法之研讨》(一~七),三民书局。
    [17]吕太郎著.民事诉讼之基本理论(一)[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8]黄国昌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M].台北:元照出版社,2005.
    [19]邱联恭著.司法之现代化与程序法[M].台北:台湾国立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1992.
    [20]邱联恭著.程序选择权论[M].台北:台湾国立大学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2000.
    [21]邱联恭著.程序制度机能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6.
    [22] [日]谷口安平著,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3]骆永家著.既判力之研究[M].台北:三民书局,1981.
    [24]沈冠伶著.诉讼权保障与裁判外纷争处理[M].台北:元照出版,2006.
    [25] [美]史蒂文·苏本、玛格瑞特·伍著,蔡彦敏,徐卉译.美国民事诉讼的真谛:从历史、文化、实务的视角[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6] [美]哈泽德等著,张茂译.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
    [27] [日]棚赖孝雄著,王亚新等译.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8] [日]小岛武司著,陈刚,郭美松等译.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之界定[J].法学评论,1998,(5).
    [2]廖永安.论民事诉讼程序的监督和救济[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3]张卫平.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转换与选择的根据[J].现代法学,1996,(6).
    [4]张卫平.法国民事诉讼中的诉权制度及其理论[J].法学评论,1997,(4).
    [5]肖建华,杨兵.论第三人撤销之诉——兼论民事诉讼再审制度的改造[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版),2006,(4).
    [6]吴英资.判决效力相对性及其对外效力[J].学海,2000,(4).
    [7]翁晓斌.论既判力及执行力向第三人的扩张[J].浙江社会科学,2003,(3).
    [8]姜世明.简介法国第三人撤销诉讼[N].司法周刊, 2005-11-17(2).
    [9]黄国昌.诉讼参与及代表诉讼一新民事诉讼法下“程序保障”与“纠纷解决一次性”之平衡点[J].月旦法学杂志,2003,(97).
    [10]李龙.论民事判决的既判力[J].法律科学,1999,(4).
    [11]吴明童.既判力的界限研究[J].中国法学,2001,(6).
    [12]王锡三.试论本案判决对第三人的效力[J].现代法学,1993,(4).
    [13]张力,崔峰.再审发动程序之重构[J].法律适用, 2003,(6).
    [14]刘学在.既判力论在中国的困境探析——以民事诉讼为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5]杨瑞.示范诉讼制度探析——兼论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之完善[J].现代法学,2007,(9).
    [16]黄国昌.第三人撤销诉讼一一受判决效力所及第三人之事后程序保障[J].律师杂志, 2003,(287).
    [17]盛礼.在审程序中应建立第三人异议制度[J].法律适用,2003,(6).
    [18]王福华.民事判决既判力: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J].法学论坛,2001,(6).
    [19]翁晓彬.我国民事判决既判力的范围研究[J].现代法学,2004,(6).
    [20]江伟,肖建国.关于代表人诉讼几个问题[J].法学家,1994,(3).
    [21]冯举.民事起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研究生法学,2006,(2).
    [22]肖建华.群体诉讼与我国人诉讼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1999,(2).
    [23]肖建国,谢俊.示范诉讼及其类型化研究——以美国,英国,德国为对象的比较法考察[J].法学杂志,2008,(1).
    [24]杨严炎.示范诉讼的分析与借鉴[J].法学,2007,(3).
    [25] [日]上野泰男.关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一种考察[A].关西大学法学论集[C].平成三年.
    [26]祁德胜著.论第三人异议之诉制度的构建[EB/OL].www.jscourt.gov.cn/cps/ site/jsfy/lilunyan,2008-6-15.
    [27]杨兵.第三人撤销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8]纪然.论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
    [29]许仕宦.法定诉讼担当之判决效力扩张[J].法学论丛,2002,(2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