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中的正义共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社会存在层面看,由于社会结构从传统向半现代、现代、后现代的转型,多元社会的形成,利益和阶级、阶层的日趋分化,新旧全球化的结构转型及全球文化和文明的冲突与交流;在意识形态上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社群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都站在各自的纬度捍卫它们信奉的正义观念。以上主客观原因使得正义的共识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在当代语境中,作为价值评价范畴的正义已不具有魅惑性和先验性,它是社会主体通过特定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事件进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相统一的评价。这一定义包含着主体性要素、评价准则要素、评价对象、合理性与合法性相统一等四个方面,特别是要综合实现“秩序、平等、公平、自由、效率”等价值,正义的对象主要是社会基本结构、根本制度和主要规范,因此必须做到既合理(合乎情理和合规律)又合法(人民的认同)。正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包含着共识之意,也只有合理合法的正义才能成为人们的共识,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正义共识就是指社会多元主体在特定根基上就正义价值形成的共享性的认识和理解,它以差异、多元为前提和基础,是通过论证、讨价还价、妥协等途径,在一定社会根基上形成的,它还随着历史条件及主体的变化而变化。正义共识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公共性、主体间性、边界性和绝对性与相对性等特征。正义共识建立在特定的根基之上,离开根基,正义就很难形成共识,这里的根基就是对时代底板、生产方式、社会形态等的哲学概称。在不同的根基上会形成不同的正义价值。形而上学时代正义共识的根基是宗教信仰、经验人性和先验理性,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理论家们探讨了正义共识的公共理性、交往理性、社群及认识型等根基。以往的根基观都颠倒了根基与共识的本原关系,脱离了时代底板、生产方式和阶级立场,故而用观念的东西解释价值的形成。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理路就是把根基与现实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进而进一步和交往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科学解释正义共识的现实根基。但如何才能实现共识呢?形而上学时代及其理论家们用灌输、教化和契约的方式去探求正义的共识机制,后形而上学时代的理论家们开出了重叠共识和商谈共识及合理商谈的药方。在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中,现实的具体的人在具有平等主体资质、能力资质和交往资质的情况下通过意识形态建制与交往整合方式在公共性维度上对正义规范形成共识。正义共识的形成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精神指引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在新全球化的多元差异语境下,当代中国要实现的正义也是综合正义。
From the social existence, because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from the tradition to the semi-modern, modern, post-modern, the formation of a pluralistic societ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terests and Classes, Layer increasingly,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old and the new globalization and the clash and exchanges of global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nns; Liberalism, Conservatism,Aanarchism, Ecologicalism, Postmodernism, Communitarianism and Marxism have always stood on their side to defend their belief in their concept of justice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so justice consensus is faced with great difficulties because of the abov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the justice concept as the value evaluation is no longer with charm and a priori, it is the social value evaluation that the certain subject evaluat the case of the society reasonably and legitimately. This definition contains the subjective element,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evaluation object, the unification element of reasonableness and legitimacy, and so on. It aims to achieve "order, equality, equity, freedom, safety, efficiency" integratedly. Justice main targets are the basic structure of society, the basic system and the basic regulation, it must be both reasonableness(reasonableness and regular) and legal (the people's identity). The reasonableness and legitimacy of justice contains the meaning of consensus, and only reasonable and legitimate justice can become the people's consensus, which are the two aspects of the same problem. Justice consensus is common comprehension and understanding that the polynary subjects of the society form in terms of the value of the justice on a particular basis. It is based on differences and pluralism and it came into being through demonstration, bargain, compromise, etc. It is rooted from the society to some extent and changes with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 and the subject. Justice consensus has historical, class, public, inter-subjective, boundary, absolute and relative characteristics. Justice consensus is built on a particular foundation, it is difficult to reach justice consensus without the foundation of justice, where the foundation is the philosophy concentration of the time bottom, production methods and the social forms, and so on. Different foundation form different justice value. The foundation of justice consensus in Metaphysic time are religious belief, experience of human nature and a priori rational, theorists in post-metaphysical time have probed into the public,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and the community foundation of justice consensus. But Marxist Philosophy think that the foundation of the past reverse the primi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justice foundation and justice consensus, it is separated from the floor time,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class position, so it used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of value in the concept of the things. Based on Marxist Philosophy, the correct logic is to make the foundation and the mode of production combine, then make it and communicative practice combine, so that we can explain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justice consensus scientificaly. But how can we achieve justice consensus? Metaphysics and its theorists investigate justice consensus mechanism by the means of indoctrination, education and contract, theorists of the post-metaphysics prescribe overlapping consensus and negotiate consensus. Marxist Philosophy think that the realistic and specific pers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quality of the subject qualification, capacity qualif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qualification reach justice consensus through ideology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dimension of public nature. The formation of justice consensus is helpful in the guida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function and value-oriented feature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China is to achieve integrated justice in the context of the multi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new globalization at present.
引文
①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①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②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98页。
    
    ①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73页。
    ②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页。
    ③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姚大志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5页。
    ④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姚大志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06页。
    ⑤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00页。
    ⑥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39-240页。
    ①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①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8页。
    ①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页。
    ③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65页。
    ⑤威廉·帕·克莱默:《理念与公正》,周征环等译,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原序第5页。
    ①陆学艺等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①任平主编:《全球发展:理论、模式与选择》,劳动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②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全球化语境中的哲学视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③戴维·赫尔德、安东尼·麦克格鲁主编:《治理全球化——权力、权威与全球治理》,曹荣湘、龙虎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导言第10页。
    ④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全球化语境中的哲学视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著:《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6页。
    ②时殷弘:《论世界政治中的正义问题》,载资中筠主编:《国际政治理论探索在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③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
    ④孔汉斯等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会议宣言》,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⑤商昭印:《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⑥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⑦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①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①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①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②转引自常士訚:《政治现代性的解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5页。
    ③德里达:《<友爱的政治学>及其他》,胡继华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5页。
    ④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70页。
    ②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③凯尔森:《什么是正义?》,王名扬译,载《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1年第8期,第6页。
    ④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⑤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赫德利·布尔:《无政府主义》,张小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②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9-20页。
    ③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④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2页。
    ⑤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2-53页。
    
    ①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册,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3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页。
    ③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页。
    ④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0、117页。
    ⑤赵广明:《理念与神——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及其神学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①赵广明:《理念与神——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及其神学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②赵广明:《理念与神——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及其神学意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6页。
    ③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页。
    ④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8页。
    ⑤参阅葛晨虹:《试论先秦儒学的实践理性》,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47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47页。
    ②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蔡拓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15页。
    ③涅尔谢相茨:《古希腊政治学说》,蔡拓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15页。
    ④卓泽渊主编:《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1-222页。
    ⑤西塞罗:《论国家》,转引自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刘山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04页。
    ⑥西塞罗:《法律篇》,《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64页。
    ⑦《查士丁尼法学汇编》,转引自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1页。
    ⑧穆勒:《功利主义》,叶建新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①《新约全书·使徒行传》第4章第32-34节。
    ②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①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73页。
    ②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96页。
    ③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3页
    ④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96页。
    ①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颜一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4、15页。
    ②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53页。
    ③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29-130页。
    ④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7页。
    ⑤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⑥艾德勒、范多伦编:《西方思想宝库》,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52页。
    ①艾德勒:《六大观念》,郗庆华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70页。
    ②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③穆勒:《功利主义》,叶建新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页。
    ④戈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36页。
    ⑤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孙署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5页。
    ⑥转引自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⑦Joel Feinberg: social philosophy .1973. by PRENTICEHALL,INC. Englgwood Cliffs,New Jersey P. 109.转引自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⑧Rue, Douglas W .Equalities,Cambridge,Mass: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p.65-66.
    ⑨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⑩章士嵘:《西方思想史》,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315页。
    ①Kai Nislsen,Equlity and Liberty (A Defense of Radical Equalitarianism).Rowman & Allanheld,1985.p.46-47.
    ②Kai Nislsen,Equlity and Liberty (A Defense of Radical Equalitarianism).Rowman & Allanheld,1985.p.289.
    ③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雷克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1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6-43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3-4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1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30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294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5页。
    ⑦《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⑧《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④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96页。
    ⑤万俊人:《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团结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⑥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⑦《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73页。
    
    ①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第一卷,何慕李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4-85页。
    ②弗兰肯纳:《伦理学》,关键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03页。
    ③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④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0-21页。
    ⑤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2-3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2-10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212页。
    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页。
    ②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等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6页。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6页。
    ④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下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94页。
    ⑤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⑥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6页。
    ⑦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页。
    ⑧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张雄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3页。
    
    ①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侯健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8页。
    ②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
    ③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页。
    ④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0页。
    ⑤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0页。
    ⑥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1页。
    ⑦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9-40页。
    ⑧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①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1页。
    ②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③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7页。
    ①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②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③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74页。
    
    ①穆勒:《功利主义》,叶建新译,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97页。
    ②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③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④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67页。
    
    ①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30页。
    ②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34页。
    
    ①转引自刘化军:《社群主义的历史正义方法论剖析》,载《政治学》2005年第6期。
    ②何健华:《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10期。
    ③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巩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15页。
    ④麦金太尔:《德性之后》,巩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⑤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⑥Alasdair MacIntyre: After Virtu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84,second edition,p152.
    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26页。
    ②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0页。
    ③Law and Order Reconsidered: 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Law and Law Enforcement o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Violence(Washington,1970),p.3.转引自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8页
    ④萧汉明:《道家与长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⑤陈戈寒、梅珍生:《论道家正义观的内在因素》,载《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
    ⑥《老子第·七十七章》
    ⑦《老子·十六章》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47页。
    ②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0页。
    ③转引自陈闻桐主编:《近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引论》,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④霍布斯:《利维坦》,吴福刚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⑤霍布斯:《利维坦》,吴福刚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⑥霍布斯:《利维坦》,吴福刚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
    ⑦霍布斯:《利维坦》,吴福刚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第111页。
    ⑧霍布斯:《利维坦》,吴福刚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①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7-188页。
    ②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7页。
    ③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2页。
    ④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2页。
    ⑤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2页。
    ⑥I.M.Young:“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1990,p39.转引自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20页。
    ⑦罗尔斯等著:《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万俊人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⑧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8页。
    ①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6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70页。
    ③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不是大写的哲学,不是抽象的逻辑体系,不是思辨的概念“织物”,而是对现实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及其观念形态的理论表达和反思,它本质上是我们分析政治现象、政治运动的科学方法。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67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0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384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71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43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9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页。
    ①实际情况是,即使所有权问题解决了,但如果存在分配,不平等的事实总会存在,所有权的转移不能包医百病,分配就意味着有一个不同于消费者的机构或实体存在,它按照一定的标准行使分配的功能,由于现实中消费者的差异,所以总会导致不正义的现象发生。譬如,按劳分配就建立在国家所有制或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之上,国家或国有机构充当了分配的职能机构,社会的复杂性和每个人的差异性使不公的现象发生就在所难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素质极大提高,劳动成为第一需要,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时,社会或每个人就是财富的主人时,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消费,从而就不会存在一个独立于社会或个体的实体性机构去分配财富,所以所谓的分配正义在共产主义社会就不存在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共产主义社会是超正义的,因为不存在正义产生的前提。
    ②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10页。
    ③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王江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在笔者看来,用社会交换指称非经济交换不是十分恰当。从哲学的视域看,与社会相对应的就是自然,经济交换也是社会交换。
    ④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47页。
    ⑤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0页。
    ⑥艾德勒、范多伦编:《西方思想宝库》,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4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00页。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14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1-39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
    ①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慈继伟:《正义的两面》,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8页。
    ②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96页。
    ①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6页。
    ②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1页。
    ③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2页。
    ④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17页。
    ⑤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2页。
    ⑥随着全球风险社会的来临,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全球化,空气和阳光被空间化、界域化、资源化,从而也一步步被纳入如利益调节的范围,空间正义问题也就为之而生。
    ⑦转引自慈继伟:《正义的两面》,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6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9-310页。
    ①魏小萍:《追寻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2页。
    ①布赖恩·巴里:《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①罗尔斯等著:《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万俊人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②Kai Nielsen, Equality and Liberty (A Defense of Radical Equalitarianism), Rowman & Allanleid, 1985, p.80.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75页。
    ①Z﹒I﹒Husami,“Marx on Distribution Justice”, 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 Assessments, edited by Bob Jessop, Routledge 1990, p.43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页。
    ②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3页。
    ③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4页。
    ④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2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8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②斯蒂芬·霍尔姆斯:《反自由主义剖析》,曦中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③慈继伟:《正义的两面》,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页。
    ④罗斯柯·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崇灵、董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09页。
    ②转引自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③沈晓阳:《正义论经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25页。
    ②沈晓阳:《正义论经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3页。
    ①李云龙、张妮妮:《民主、自由、人权、正义——一个社会主义者的解读》,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②沈晓阳:《正义论经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③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①奥特弗利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庞学铨、李长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411-412页。
    ②在罗尔斯的政治哲学中,存在着一个颇有争议的范畴翻译和理解的问题,即reason(reasonable)和rationality(rational)究竟孰为“理性(理性的)”,孰为“合理性(合理的)”之争的问题。罗尔斯在《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道德哲学史讲义》等著作中,都着重使用并区分了理性(理性的)和合理性(合理的)这两组词,但国内学者在翻译和理解这两组词时存在明显的分歧和差异。总括起来看,对reason(reasonable,the reasonable)和rationality(rational, the rational)的翻译存在四种观点。(1)将reason(reasonable)译为“理性(理性的)”,将rationality(rational)译为“合理性(合理的)”,其代表有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合译的《正义论》,万俊人翻译的《政治自由主义》,姚大志翻译的《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2)将reasonable译为“合理的”,将rational译为“理性的”,其代表是张国清翻译的《道德哲学史讲义》;(3)将rational译为“合理的”,而将rationality译为“理性”,又将the reasonable译为“理智”,将the rational理解为“理性”,其代表是香港中文大学石元康教授所著的《罗尔斯》一书,在石元康看来,rational既有“理性的”,又有“合理的”含义;(4)将the rational译为“理性”,rationality译为“合理性”,而将reason,reasonable分别译为“理智”、“理智的”,其代表是姚建东、高申春翻译澳大利亚学者乔德兰·库卡塔斯、菲利普·佩迪特所著的《罗尔斯》一书。笔者在考察理性从古代到当代的变化时注意到,古希腊的Ratio一词具有计算属性,但Logos却不具有算计之意,而更多具有推理之意,前者演变成后来的rational一词,即理性算计之意。罗尔斯在文中使用rational时,也是和马克斯·韦伯的用法一致,即用“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特定的手段”称之为“理性的”,它要求权衡利弊得失。所以本文也就把《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中有关这几个概念的翻译改换过来,即把rational译为理性的,把reasonable译为合理的。万俊人教授在翻译这几个词时也显现出矛盾的译法,他把reasonable译为理性的,但又把the reasonable译为合理性,把rational译为合理的,却有时候把the rational译为理性,同时把irrational译为非理性。笔者认为rational具有理性的之意,因而把irrational译为非理性才是合理的。具体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参见拙文《罗尔斯“理性的”与“合理的”思想探析及其方法论意义》(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万俊人把comprehensive doctrines翻译为“完备的学说”(参见《政治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中文译本);姚大志把comprehensive doctrines翻译为“统合性学说”(参见《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中文译本);何怀宏则把comprehensive doctrines翻译为“广泛性学说”(参见《寻求共识——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载《读书》1996年第6期。)笔者在这里为了统一起见,一律采用万俊人先生的译文。
    ②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导论第5页。
    ③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导论第3页。
    ④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6,英文版导论,p.xix.
    ①根据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的描述,“重叠共识”分两步,即“宪法共识”和“全面共识”。但本文认为,罗尔斯用政治建构主义制定的正义的两个原则在原初状态让平等自由的公民在“无知之幕”背后一致选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虚拟的状态上建构正义共识的过程,大家一致选择了正义的两个原则,因此实现了正义的共同认可。
    ②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③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175页。
    ④哈贝马斯:《理性公共运用下的调解——评约翰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载罗尔斯等著:《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万俊人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①哈贝马斯:《理性公共运用下的调解——评约翰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载罗尔斯等著:《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万俊人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
    ②同上书,第31-32页。
    ③同上书,第33页。
    ④艾克曼:《政治自由主义种种》,载罗尔斯等著:《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万俊人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129页。
    ⑤同上书,第138页。
    ①何怀宏:《寻求共识——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载《读书》1996年第4期。
    ②转引自斯图亚特·翰普歇尔:《自由主义:新的转向》,载《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万俊人等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③托马斯·布里奇:《公民正义和一种重叠共识的需要》,程倩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①转引自赵详禄:《正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②何怀宏:《追寻共识——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读书》1996年第4期。
    ③翻译《政治自由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翻译《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④《罗尔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翻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⑥翻译《道德哲学史讲义》,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⑦翻译《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①顾肃:《重叠共识如何可能?——后期罗尔斯的自由主义理论》,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②宁晓璐:《论罗尔斯的重叠共识》,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论文库。
    ③王春玉:《论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重叠共识”理念》,中国期刊网优秀硕士论文库。
    ④袁久红:《政治自由主义的正义“共识”》,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⑤姚大志:《何为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⑥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26页。
    
    ①彭定光:《多元社会与正义共识》,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②吴丽兵:《和谐社会建构中公平正义价值共识的达成》,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2期。
    ①苏宝荣:《<说文解字>今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41页。
    ③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页。
    ④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人民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⑤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①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103页。
    ②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9页。
    ③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④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①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页。
    ②参见龙太江:《妥协:一种政治哲学的解读》,载《哲学动态》2004年第1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①《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7页。
    ②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47-348页。
    ③张正明:《理性妥协与社会利益》,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4期。
    ①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9页。
    ②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③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科学哲学导论》,范岱年等译,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74页。
    ④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405页。
    ⑥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①参见《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7页。
    ②宋雷主编:《英汉法律用语大辞典》,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3页。
    ③参见万俊人:《普世伦理的正义及其对功利价值的优先性》,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④参见韩跃红:《普世伦理视域中的公平正义》,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⑤参见曹典顺:《普世正义实现初探》,载《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增刊。
    ⑥马德普:《价值问题的复杂性与“普世价值”概念的误导性》,载《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1期。
    
    ①韩跃红:《普世伦理视域中的公平正义》,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②万俊人:《普世伦理的正义及其对功利价值的优先性》,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③万俊人:《普世伦理的正义及其对功利价值的优先性》,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④韩跃红:《普世伦理视域中的公平正义》,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①陈先达:《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载《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
    
    ①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38页。
    ②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页。
    ③王金福:《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④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①殷鼎:《理解的命运》,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页。
    ①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①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3页。
    ①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②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344页。
    ③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343页。
    ④伽达默尔、杜特:《解释学、美学、实践哲学——伽达默尔与杜特对话录》,金惠敏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1页。
    ①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页。
    ①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5页。
    ①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②詹姆斯·M.布坎南、罗杰·D.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张定淮、何志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①刘小枫:《施米特论证治的正当性——从<政治的概念>到<政治的神学>》,载施米特:《政治的剩余价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页。
    ②贺来:《“道德共识”与现代社会的命运》,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
    ③刘小枫:《现代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6页。
    ④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下册),刘莘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5页。
    ①赵汀阳著:《论可能生活》,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02页。
    
    ①克拉夫特著:《维也纳学派》,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146页。
    ②何怀宏著:《底线伦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
    ①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①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
    
    ①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601页。
    ②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③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周勇、王丽芝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6页。
    
    ①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周勇、王丽芝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6页。
    ②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周勇、王丽芝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0页。
    ③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98页。
    
    ①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周勇、王丽芝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③霍布斯:《利维坦》,吴福刚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④休谟:《人类理智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75页。
    ①休谟:《人性论》下,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30-531页。
    ②休谟:《人性论》下,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69页。
    ③休谟:《人性论》下,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40页。
    ④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00-101页
    ⑤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下册,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页。
    ⑥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⑦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上册,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4页。
    ②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上册,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0页。
    ③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①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页。
    ②康德:《永久和平论》,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③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④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1页。
    ⑤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0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页。
    ②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
    ①参见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第一卷和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第二讲。也参见拙文《罗尔斯“理性的”与“合理的”思想及其方法论意义》,见《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②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1-52页。
    ③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04页。
    ②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3页。
    ③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页。
    
    ①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页。
    ②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2页。
    ③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3页。
    
    ①转引自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②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19页。
    ③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④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下册,刘莘译,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383
    ①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②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28页。
    ③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岛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111页。
    
    ①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岛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126页。
    ②国内学者把福柯的l'épistémè翻译为“知识型”、“认识型”或“认识阈”。
    ③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0页。
    ④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译者引语第4页。
    ⑤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48-249页。
    ①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6页。
    ①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2页。
    ②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4页。
    ③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78页。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①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译者前言。
    ②A.W.WOOD,“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Karl Marx’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Critical Assessments, edited by Bob Jessop,Routledge 1990.p399.
    ①《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2页。
    ①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5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②《礼记·缁衣》
    ③《论语·为政》
    ①陈梦家:《商代的神话与巫术》,载《燕京学报》第20期,第535页。
    ②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③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①理查德·罗蒂:《哲学与自然之境》,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3-144页。
    ②柏林:《两种自由概念》,载刘军宁等编《市场逻辑和国家观念》,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10-211页。
    ③J.M.Servan,《刑事司法管理论集》,第35页,转引自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3页。
    ④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13页。
    ①洛克:《政府论》下,瞿菊农等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页。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72页。
    ②康德:《永久和平论》,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③康德:《永久和平论》,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④康德:《永久和平论》,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⑤康德:《永久和平论》,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脚注。
    
    ①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6-137页。
    ②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7页。
    ①刘小枫:《现代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6页。
    
    ①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5页。
    ②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2页。
    ③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①万俊人教授在此翻译为“反理性”。一般我们说有不合理的学说,而不说“反理性的学说”,所以,在此笔者认为把unreasonable翻译为“不合理”,而把irrational翻译为“非理性”或“反理性”恰当些。参见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1996,pp.144.
    ②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③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6,pp36.
    ④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6,pp36.
    ⑤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平装本导论第46页。
    ②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9页。
    ①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②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③参见拙文《罗尔斯“理性的”、“合理的”思想探讨及其方法论意义》,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①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
    ②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国家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61页。
    ③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国家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自序第3页。
    ④《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①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洪佩郁等译,重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6页。
    ②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洪佩郁等译,重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③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①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2卷,洪佩郁等译,重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4页。
    ②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前言第7页。
    ③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前言第6页。
    ④哈贝马斯:《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前言第6-7页。
    ⑤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①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72-73页。
    ②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98-99页。
    ③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④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
    
    ①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282页。
    ②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8页。
    ③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①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52页。
    ②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47-348页。
    ③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49页。
    ④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洪佩郁等译,重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页。
    
    ①德特勒夫·霍尔斯特:《哈贝马斯传》,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②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页。
    ③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④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载《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第38页。
    
    ①转引自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②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载《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第39页。
    ③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④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5页。
    ⑤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77页。
    
    ①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84页。
    ②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1页。
    ③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8页。
    ④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9页。
    ⑤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9页。
    ⑥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22页。
    ①Jurge Habermas,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 MIT Press,1990, p.18.转引自姚大志:《何谓正义:罗尔斯与哈贝马斯》,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②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9-30页。
    ③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9页。
    ①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27页。
    ②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27-128页。
    ③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59页。
    ①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46页。
    ②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6页。
    ③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童世骏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68页。
    ④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17页。
    ①参见姚大志:《何谓正义:罗尔斯与哈贝马斯》,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①参见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译者序第27页。
    ②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③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④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①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②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③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页。
    ①任平:《广义认识论原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①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9-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⑤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全球化语境中的哲学视域》,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109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
    ②阿马蒂亚·森:《后果评价与实践理性》,应奇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16页。
    ③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6页。
    ①胡塞尔:《胡塞尔选集》,倪梁康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78页。
    ①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第460页,转引自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页。
    ②胡塞尔:《胡塞尔选集》,倪梁康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94页。
    ③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3页。
    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5页。
    ⑤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2页。
    ⑥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3页。
    ⑦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5页。
    ⑧伽达默尔:《赞美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49-150页。
    ①参见任平:《广义认识论原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8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页。
    
    ①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7页。
    ②马瑞香:《概念整合理论的科学价值》,载《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2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①转引自布莱恩·巴里:《正义诸理论》,孙晓春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译序第4页。
    ①阿图尔·考夫曼著:《后现代法哲学》,米健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1、42页。
    
    ①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第1版。
    ②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9页。
    ③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1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4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页。
    ①安德鲁·多布森:《生态政治思想》,第60-66页。转引自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刘颖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②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③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④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⑤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页。
    ⑥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①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③《中国民间组织数量以超过10%速度增长》,转引自http://www.sina.com.cn,2007年5月29日。
    ④陆学艺等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⑤被称为研究利益群体的“第一个最重要的美国理论家”詹姆斯·麦迪逊,就曾经将利益群体看作是为某种共同利益的冲动所驱使而联合起来的一些公民,把他们的利益建立在损害公民的权利或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参见孙立平著:《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⑥戴维·B·杜鲁门在他的代表作《政府过程》中,把利益集团界定为“一个具有共同态度的群体”,通过影响政府而“向社会中的其他群体提出一定的利益要求或某种声明”。参见David B.Truman,The Government Process (New York:Knopf,1951),p.37,转引自[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第6版,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①桑玉成:《利益分化时代的政治》,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40页。
    ③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导论第6页。
    
    ①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③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82-383页。
    
    ①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20页。
    ②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250页。
    ①范俊等编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②[意]L.L.卡瓦利—斯福扎、E.卡瓦利—斯福扎:《人类的大迁徙》,乐俊河译,杜若甫校,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4页。
    ③[美]E·拉兹洛著:《决定命运的选择》,李吟波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5页。
    ④[法]埃德加·莫林(Edgar Morin)、安娜·布里吉特·凯恩(Anne Brigitte Kern)著:《地球·祖国》,马胜利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3页。
    ⑤《宋史》卷一百二十七,志八十·乐二,中华书局本,第2971页。
    ①胡锦涛于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②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88—490页。
    ③王南湜:《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正义问题》,载《求是学刊》2006年第3期。
    ④沃尔泽:《正义诸领域》,褚松燕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中文版序。
    ①王南湜:《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正义问题》,载《求是学刊》2006年第3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资本论》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德]康德:《永久和平论》,何兆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制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人民出出版社,1989年版。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青译,重庆:重庆人民出版,1994年版。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德]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李朝晖、牟建君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法]德里达:《<友爱的政治学>及其他》,胡继华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法]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王子野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加]泰勒:《自我的根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卡尔·J·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周勇、王丽芝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威廉·A·盖尔斯顿:《自由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多元主义》,佟德志、庞金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美]斯蒂芬·K·怀特:《政治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孙曙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1988年版。
    [美]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罗尔斯:《万民法》,张晓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罗尔斯:《道德哲学史讲义》,张国清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罗尔斯等:《政治自由主义:批评与辩护》,万俊人等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美]迈克尔·J.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美]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美]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主编:《政治哲学史》(上下册),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美]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瑞士]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周艺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印]阿马蒂亚·森,《后果评价与实践理性》,应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意]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英]迈克尔·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英]布莱恩·巴里,《正义诸理论》,孙晓春、曹海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英]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英]约翰·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5年版。
    [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英]霍布斯:《利维坦》,吴福刚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英]伦纳德·霍布豪斯,《社会正义要素》,孔兆政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威尔威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上下册),刘威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下册),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英]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功利主义》,叶建新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刘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塞西尔:《保守主义》,杜汝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英]罗杰·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王皖强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英]亚当·斯威夫特,《政治哲学导论》,萧韶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英]约翰·B··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顾肃、刘雪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民出版社,1993年版。
    [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叶兴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常士威:《政治现代性的解构——后现代多元主义政治思想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兹继伟:《正义的两面》,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崔宜明:《道德哲学引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全喜:《休谟的政治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全喜:《法律秩序与自由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兆明:《制度公正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郭湛:《主体性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哈佛燕京学社、三联书店主编:《公共理性与现代学术》,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何建华:《经济正义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何怀宏:《公平的正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胡真圣:《两种正义观——马克思、罗尔斯正义思想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胡启忠:《契约正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金生威:《规训与教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梅:《权利与正义:康的政治哲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李培林等著:《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李云龙、张妮妮:《民主·自由·人权·正义》,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修订本),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陆学艺等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马德普:《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欧阳英:《走进西方政治哲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钱宁:《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论社会福利和政治与道德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任平:《广义认识论原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任平主编:《全球发展:理论、模式与选择》,北京:劳动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任平:《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桑玉成:《利益分化时代的政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沈晓阳:《正义论经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石元康:《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殷鼎:《理解的命运》,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孙正聿:《哲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王金福:《马克思的哲学在理解中的命运》,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海明:《公正平等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体系》,北京:北大出版社,2000年版。
    汪辉、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魏小萍:《追寻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吴忠民:《社会公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邬威、立邬群主编:《价值哲学邬邬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许纪霖主编:《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徐向东:《自由主义、社会契约与政治辩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姚大志:《何为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余文烈:《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
    袁久红:《正义与历史实践——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批判》,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俞可平:《社群主义》(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章国锋:《关于一个公正世界的“乌托邦”构想》,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赵广明:《理念与神——柏拉图的理念思想及其神学意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赵祥禄:《正义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John Rawls,Political Liberali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96.
    John Rawls,Justice as Fairn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John Rawls,The Law of Peoples,Cambridge,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Michael J Sandel,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Stephen K.White,Haberma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Samuel Freeman,Rawl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美]托马斯·布里奇:《公民正义和一种重叠共识的需要》,程倩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白文君:《试论道德共识的可能性》,载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士论文(人文社科)全文库,2003年。
    陈先达:《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载《哲学研究》2009年第4期。
    甘绍平:《道德共识的形成机制》,载《哲学动态》,2002年第8期。
    顾肃:《重叠共识如何可能?——后期罗尔斯的自由主义理念》,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郭定平:《多元社会涉及政治共识》,载《社会科学》,1993年第8期。
    韩跃红:《普世伦理视域中的公平正义》,载《哲学研究》2007年第12期。
    贺来:《道德共识与现代社会的命运》,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5期。
    何怀宏:《寻求共识——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载《读书》,1996年第4期。
    何邬华:《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10期。
    何玉兴:《价值差异与价值共识》,载《河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孔志学、吴语林:《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价值共识及其可能性》,载《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林进平:《伍德对胡萨米:马克思和正义邬邬之争》,载《现代哲学》,2005年第2期。
    宁晓璐:《论罗尔斯的重叠共识理念》,载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士论文(人文社科)全文库,2005年。
    潘德荣:《理解、解释与实践》,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彭云望:《制度共识的异质发生学——政治秩序整合的社会基础分析》,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彭定光:《多元社会与正义共识》,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文曙:《社会伦理共识的客观基础》,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姚大志:《何谓正义: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其他》,载《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夏宏:《话语共识——后形而上学社会的实质正义标准》,载《现代哲学》,2003年第3期。
    万俊人:《政治自由主义的现代建构——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解读》,载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万俊人:《普世伦理的正义及其对功利价值的优先性》,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姚大志:《何谓正义:罗尔斯与哈贝马斯》,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王春玉:《论罗尔斯政治哲学中的“重叠共识”理念》,载中国期刊网优秀博硕士论文(人文社科)全文库,2006年。
    王南威:《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正义邬邬》,载《求是学刊》2006年第3期。
    王新生:《市场社会中的价值共识》,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王文东:《罗尔斯“理性的”与“合理的”思想探析及其方法论意义》,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张静、马振清:《全球合理交往的根基》,载《文化理解与价值共识》,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
    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载《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1期。
    Albena Azmanova,A Critical Consensus Model of Political Legistimation,New School University,2001.
    Birchfield,Vicki Lynne ,Political Justice Versus Market Justice: Explaining Variation in Income Inequality Among Consensus and Majoritarian Democracies,University of Georga,2000.
    Ogborne,Jeffrey B. Pluralism and consensus in John Rawls' Theory of Justice', Queen's University Atkingston (CANADA) ,199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