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资企业融资结构及其变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的财务行为尤其是融资行为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从企业经营角度看,融资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金;从企业治理角度看,不同的融资结构导致了不同的企业治理模式和治理效率,这些都成为我们研究企业融资行为和融资结构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外资企业资产占同产业总资产的比重近年来不断升高,伴随着,外资企业在华的结构与规模增大,通过近年的持续重组,外资企业的功能都在发生着显着変化庾势笠翟诨谧市形饕硐殖鲆韵录父鎏?点:(1)低负债的资本结构。外资企业的资本结构呈现低负债比率和低长期负债比率的特点。(2)内部融资占倨主要地位。外资企业对母公司直接投资的依赖性较大,内部融资居首要地位,其次是外部负债融资。外资企业几乎没有采用股权融资方式的。(3)当地融资和境外融资相结合。外资企业尽量采取在我国当地融资的方式,外资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我国境内。(4)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相结合。外资企业解决长期资金来源的主要方式,是外商企业直接投资和中方合作伙伴的直接投资。外资企业在华短期融资的主要方式则是,中资银行向外商投资企业的人民币贷款。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借款是外资企业解决其在我国的长、短期资金需要的最主要方式。
     最后,本文提出优化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融资结构的政策建议,其一是融资形式朝证券化的方向发展,而其模式为在中国证券市埸上转变为上市公司或借壳上市,其二是在两税合一的政策变动下,外资企业内源融资比例下降,研究表明,税率提高使得内部融资比外部融资更敏感,即更倾向于在跨国公司集团内部负债,而不是外部举债;另超过税法扣除比例的关联借款应该改为向外部借款。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deepness of reform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financing behavior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becoming the focus of theory field and practice field's attention. In the view of enterprise operating, financing fund for enterpris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view of company governance, different financing structure lead to different governing mode and governance efficiency, these are the realistic meaning for us to research enterprises' financing behavior.
     In China, from 1970s' later years up to now, the ratio of FDI relatively to Chinese national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and total assets of FIEs (Foreign Investment Enterprises) increase continuously. Within the course, the average scale of FIEs becomes larger and the function of FIEs is systematized cross all the fields: production, marketing, R&D, financing, and capital operating, especially after through restructuring their business unites, in which process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se related factories also has been being improved. There are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FIEs financing fund in China: (1) Capital structure. FIEs structure is low liabilities and low long-term liabilities. (2) Interior and exterior financing. FIEs depend on the direct investment of parent company, the first is interior financing fund, the second is exterior liabilities financing. There are few FIEs that financing fund by the IPO. (3) Local financing and foreign financing. To the best of their abilities, FIEs financing means is loan from the local bank or other local finance framework, the fund of the FIEs are from local. (4) Long-term and short-term financing. The main methods of FIEs to resolve the long-term fund are depending on the direct investment of FIEs and local cooperation partner. The main means of FIEs to resolve the short-term fund is depending on RMB loan from local bank. Main financing means. Direct investment and RMB loan is the main financing means of FIEs to resolve the long-term and short-term fund demand in our country.
     In the end, The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otal quantity, structure, and power financing Chinese FIEs. there are several policy propose to optimize the financing structure of FIEs in China. The first is that financing means develop to the securities market, and the mode of company is changed to do IPO for their company or to enter the securities marke with another shell borrowed from another enterprise which shares had been issued in the China securities market . The second is in the policy of two income tax law combining, FIEs decrease the interior financing ratio, researching indicate, increasing the tax ratio cause the interior financing is more impressible than the exterior financing, namely FIEs will prefer to the multinational interior liabilities, and not the exterior loan; otherwise, the related the loan of exceeding the ratio of tax deducting should change to the exterior loan.
引文
①顾卫平、薛求知,尽量当地融资——跨国公司在华融资策略及经济效应,国际贸易,2001年12月
    [1]《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2年第1期。
    [2]《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
    [3]万解秋:《企业融资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4]魏永芬:银行间接融资与股票直接融资成本与效率的比较,《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7月。
    [5]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张永恒:论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优化与债券市场发展,《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5月。
    [7]刘红梅,王克强:《中国企业融资市场研究》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
    [8]刘淑莲:《企业融资方式,结构与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9]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10]畲志宏,段江涛:资本结构契约理论与上市公司治理,《经济评论》2003年第3期。
    [11]陈宝森着,《当代美国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2]刘文鹏: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行为选择研究,《现代经济》2002年第2期。
    [13]姚伟等:公司治理理论前沿综述,《经济研究》2003年第5期。
    [14]刘章胜: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分析,《财经研究》2005年第8期。
    [15]耿建新,刘文鹏: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与股权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第9期。
    [16]黄少安、张岗: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11月
    [17]张涌:从代理成本角度看中国国有企业融资结构的确定,《金融研究》2000年第12期。
    [18]邹薇、钱雪松:融资成本寻租行为和企业内部资本配置,《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19]刘社梅:优化国企资本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经济问题》2003年第8期。
    [20]张玉喜:我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分析,《商业研究》2001年第8期。
    [21]贾伟:我国国有企业融资机制的变迁与发展,《经济与管理》2004年9月。
    [22]孙忠强等:我国国有企业融资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3]张亦春:契约、信息与国有企业融资制度变迁,《当代财经》2000年第10期。
    [23]张坤杉:金控银行效率比较,《创新研发期刊》2006年第第二卷第一期。
    [24]孙慈辉:国有企业有效融资管理与现实分析,《金融纵论》2005年4月。
    [25]许丰富等:国企融资体制的变迁与创新,《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第4期。
    [26]郑红亮等:《中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研究:一个理论综述》,《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27]张维迎,《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发展》,《经济研究》1994第11期。
    [28]林毅夫等,现代企业制度的内涵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经济研究》1997第3期.
    [29]金融界网站http://www.jrj.com.cn
    [30]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 //www.csrc.gov.cn.
    [31]傅汉清着,《美国小企业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8月版。
    [32] [美]尼古拉斯·希诺波利斯着,《小企业管理》,豪顿·米弗林公司1982年版。
    [33]陈宝森着,《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34]陈华山着,《当代美国农业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5]陈传兴着,《金融创新》,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6]赵昌文等着,《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信用与融资》,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易纲等主编,《商业银行管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8]马红霞,严红波,陈革着,《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9]万红着,《美国金融管理制度和银行法》,中国金融出版社,1987年版。
    [40]李扬,杨思群着,《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董彦岭着,《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孟宪昌着,《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企业成长》,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陆世敏着,《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宋玉华等着,《美国新经济研究——经济范式转型与制度演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5]卢圣宏编着,《纳斯达克指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王昭凤着,《银企关系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7]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着,王晋斌等译,《比较金融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8]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着,《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报告》,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49]陈云贤,张孟友,《美国金融体系考察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
    [50]刘健均着,《创业投资制度创新论——对“风险投资”范式的探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1]陈德棉,蔡莉着,《风险投资国际比较与借鉴》,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2]张景文等着,《创业精神与创新集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里维宁、应惟伟着,《中国企业融资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版。
    [54]刘勇,黄晴波,“论政府在民营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4年9月第22卷第3期。
    [55]吴敬琏,“发展中小企业的几个方针性问题”,《决策咨询通讯》第11卷2000年第1期。
    [56]张宏云,“金融租赁,助推中小企业发展”,《数字财富》2002年第11期。
    [57]马亚军,“西方融资担保理论综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1期。
    [58]王志军,“美国中型银行发展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59]王计昕,“美日创业投资实质的探索与启示”,《东北亚论坛》2006年第2期。
    [60]黄剑东,“对美国小企业融资情况的考察及思考”,《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61]李伟,成金华,“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中小企业融资的可行性分析”,《世界经济》2005年第11期。
    [62]郭文湘(2002),降低不良债权之授信管理策略,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论文。
    [63]杨华峰,《投资项目经济咨询评估指南》,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1版。
    [64]陈育民,《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国投资》2003年第6期
    [65]黄丽鲲(2003),中国大陆转轨经济中税制结构与功能变革之研究,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论文。
    [66]钟鼎,《大陆财政现况》,台北:行政院大陆委员会,1993年12月。
    [67]魏志梅,《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实务》,李永贵主编,中国税收指南2000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6月。
    [68]李胜良,《纳税人行为解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69]苑新丽主编,《国际税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二版。
    [70]马原主编,《企业所得税征纳实务》,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年5月。
    [71]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编着,《西方税收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4月。
    [72]张昌法主编,《21世纪全球经济大走势》,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
    [73]梁再添,《台商投资大陆税务规划案例》,台北:行政院大陆委员会,1998年3月。
    [74]陈志楣,《税收制度国际比较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
    [75]景维民,《过渡经济学─目标、道路与制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76]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编印,《大陆地区赋税法规汇编》(修订二版),台北:行政院大陆委员会,1994年4月。
    [77]冯玉成、洪岚,《投资融资财税制度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
    [78]葛惟熹,《中国税收理论与政策》,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
    [79]刘佐,《中国涉外税收指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4月。
    [80]谭崇台:《发展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81]中国税务年鉴编辑委员会主编,《1997中国税务年鉴》,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年12月。
    [82]中国税务年鉴编辑委员会主编,《1996中国税务年鉴》,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6年12月。
    [83]中国财政年鉴编辑委员会主编,《2001中国财政年鉴》,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1年11月。
    [84]中国财政年鉴编辑委员会主编,《1994中国财政年鉴》,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1994年11月。
    [85]中国租税研究会,《大陆各重要地区税赋差异比较分析─内地税部分》,台北:财政部税制委员会委托研究,中国租税研究会,1995年5月。
    [86]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主编,《国际税收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96年7月。
    [87]安体富,当前世界减税趋势与中国税收政策取向,《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88]江曼鹏,国外对高科技产业的税收取向,《税务研究》2001年第1期,北京;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杂志社, 2001年1月。
    [89]周广仁,对我国加入WTO后税收若干问题的分析,《税务研究》2002年第9期,北京;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杂志社,2002年9月。
    [90]马拴友、杨之刚、徐佳蓉,发展中国家税制改革比较,《税务研究》2001年第1期,北京;国家税务总局
    [91]张文春、郭庆旺,鼓励投资和创新的税收优惠:理论与实践,《税务研究》2000年第3期,北京;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杂志社, 2000年3月,页26~31。
    [92]邓子基:国有小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财政策略,《中国税务报》,1998年7月2日。
    [93]http://www.chinesetax.net/tax_laws/中国税务信息网─税法之页。
    [94]张碧云,”海外投资财务规划与控制之探讨台商大陆投资之实证.”朝阳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论文。
    [95]赵克华(1997),”中国大陆乡镇企业融资行为之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论文。
    [96]刘荣辉、林志宏编授,两岸三地资金调度与银行操作实务,汉邦管理顾问公司编印。
    [97]蔡辉端,2001年7月,台商在大陆的融资市场研究,国立中山大学财务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98]李淑贞,2003年,台湾科技创新事业的融资策略─以国联光电为例,国立交通大学EMBA硕士论文。
    [99]许金松,2002年4月,大陆台商融资问题之研究,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财务管理研究所论文。
    [100]杨雅惠、杜英仪、陈元保(民87)。大陆及东南亚台商资金分析。台湾银行季刊。
    [101]严宗大、林昱君、钟琴(民81)。台商大陆投资及贸易之研究。中华经济研究院。
    [102]史丽茹(民91)。台商大陆投资的资金来源及财务规划之探讨:以灿坤个案为例。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
    [103]许惠佑(主编),台商大陆税务、海关与融资汇兑手册,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发行,民国八十八年。
    [104]陆廷纲,中外企业财务,民国八十二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105]胡靓康,”大陆台商融资贷款之研究”,国立东华大学大陆研究所未出版硕士论文,民国八十八年七月。
    [106]林林林,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民国八十七年,新陆林局股林有限公司出版。
    [107]吴磊城,”台商向大陆银行申请融资的关键因素”,中国投资,民国九十年五月。
    [108]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民国八十九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109]王海平(主编),企业改革文库-资本运营实务,民国八十七年,工商出版社出版。
    [110]金融信息周刊,2007年第4期, 2007年4月15日。
    [111]江春,产权制度与金融市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112]郭东乐主编,中国资本市场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年7月。
    [113]陈晓云,中国股票市场,北京:商务林馆,1998年5月。
    [114]林林林,大陆证券市场现况,台北:行政院大陆委员会,1994年。
    [115]裴权中,深圳金融市场,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6月。
    [116]赵效民、何德旭,中国金融市场体制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5月。
    [117]『中国金融年鉴---1988』,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
    [118]武捷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9月。
    [119]刘鸿儒,向规范化发展的中国证券市场,中国金融,1993年11月。
    [120]高慧琪,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浅析,财经研究,1996年第10期。
    [121]王娟、杨凤林,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8期。
    [122]金融参考,东方信邦,2007年9月6日总第3293期。
    [123]蔡琳(2001),“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研究”,重庆建筑大学硕士论文。
    [124]李年平(1995),”大陆台商企业经营当地化之研究-以融资活动为例”,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
    [125]李金选(1995.),”中国大陆宏观调控下台商融资策略之研究”,铭传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硕士论文。
    [126]张利风.投资和融资中的激励问题,浙江大学, 2006.
    [127]志刚.经理人掠夺视角的薪酬合约设计:承诺价值和外部法律环境的影响, 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 2005.
    [128]朱红军.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更换的现状分析,管理世界, 2002,(05).
    [129]朱金生,刘建华.湖北省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分析及对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4,(04).
    [130]朱小平,叶友.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转型经济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2003.
    [131]朱谊辉.企业财务战略若干问题研究,湖南大学, 2005.
    [132]赵晶,侯建仁,郭文新,曾勇.高科技创业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07.
    [133]赵守国,王炎.“债”与上市公司治理途径,财经科学, 1999,(06).
    [134]赵淑敬,张伟.企业债券发展透视,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3,(06).
    [135]张捷,黄燕.债券市场与东亚金融体系,国际经济评论, 2001,(Z5).
    [136]张捷,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世界经济, 2002,(09).
    [137]张蕾,恭君卓.中部崛起金融先行——武汉金融中心战略发展问题研究,经济师, 2006,(08).
    [138]张声洲,李伶俐.我国当前面临的金融风险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07).
    [139]张曙光,杨如彦.揭穿公司面纱的经济学原理,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 2003.
    [140]张维迎,吴有昌,马捷.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经济研究, 1995,(04).
    [141]张维迎,吴有昌.公司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一个综述,改革, 1995,(04).
    [142]张永恒.论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优化与债券市场发展,财经问题研究, 2000(,05).
    [143]赵一夫,田志宏.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征分析及优化途径探讨[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3.
    [144]郑江淮,何旭强,王华.上市公司投资的融资约束:从股权结构角度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 2001,(11).
    [145]郑江淮,赵延光,宋雪清.非国有化、产权多元化与经济绩效——非国有经济内部结构性差异及变化趋势的实证研究,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 2003.
    [146]于东智.资本结构、债权治理与公司绩效:一项经验分析,中国工业经济, 2003,(01).
    [147]于敏.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资本结构质量分析,财会研究, 2005,(04)
    [148]战勇.企业控制者寻租紧缩与政府最优执法信号的选择,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 2006.
    [149]张程睿.中国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研究,暨南大学, 2006.
    [150]张冬莉.资本结构和财务治理权的配置,财会研究, 2005,(04)
    [151]杨光.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策略,统计与决策, 2005,(09).
    [152]杨慧辉.“中小企业板”对改善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分析,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 2005.
    [153]杨军敏.科技型企业融资行为与资本结构研究,复旦大学, 2006.
    [154]杨钧儒,蒋亮.私募资本市场助推中小企业发展,西部论丛, 2003,(11).
    [155]杨瑞龙.制度变迁方式的转换与我国投融资体制的演变,教学与研究, 1998,(10).
    [156]杨淑娥.产权制度与财权配置——公司财务治理中的难点与热点问题窥探[A]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2002.
    [157]杨树林,黄海沧.对融资制度与企业融资行为选择的思考,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 2006,(01).
    [158]杨肃昌.论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中国工业经济, 2000,(08).
    [159]杨兴全,郑军.基于代理成本的企业债务融资契约安排研究,会计研究, 2004,(07).
    [160]杨秀云,鲁政委,李晓玲.国有企业融资次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经济科学, 2002,(06).
    [161]杨亚达.资本结构与环境研究,冶金财会, 1996,(09)
    [162]汤胜.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时机选择行为研究,暨南大学, 2006.
    [163]汤胜.中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安排分析,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 2002.
    [164]唐葆君.融资结构对融资决策的影响分析,商场现代化, 2004,(13).
    [165]唐楚生.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华中农业大学, 2005.
    [166]陶永新.浅谈资本结构和筹资决策,工业技术经济, 2000,(05)
    [167]郑志刚.经理人掠夺视角的薪酬合约设计:承诺价值和外部法律环境的影响, 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 2005.
    [168]李狄楠,邵铁柱.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中国经贸导刊, 2003,(22)
    [169]李建军,田光宁.中国融资结构的变化与趋势分析,财经科学, 2001,(06).
    [170]李金,李仕明,严整.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风险与绩效分析[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一), 2006.
    [171]金燕.金融结构优化对经济结构升级的作用,西南财经大学, 2007.
    [172]贾生华,陈宏辉.全球化背景下公司治理模式的演进趋势分析,中国工业经济, 2003,(01).
    [173]贾伟.我国国有企业融资机制的变迁与发展,经济与管理, 2004,(09).
    [171]韩亮亮,姚海鑫.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来自56家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公司财务研讨会论文集, 2004.
    [175]韩玲慧.论金融结构的变迁与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经济科学, 2001,(02).
    [176]何德旭,李武.对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2,(08).
    [177]贺维国.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浅析,.事业财会, 2004,(02)
    [178]刘勇,李善同.国外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及其启示,金融信息参考, 2001,(10).
    [179]李小健.资本结构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0]李林.债务期限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 2006.
    [181]李义超.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浙江大学, 2001.
    [182]李志林.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 2002,(06).
    [183]廖小菲.基于股权激励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南京理工大学, 2007.
    [184]林汉川,管鸿禧.中小企业财务融资现状与对策探析——湖北、广东中小企业问卷调查报告,财政研究, 2002,(10).
    [185]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 2001,(01).
    [186]徐俊明(民89)。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新陆林局
    [187]谢剑平(民87)。财务管理-新观念与本土化。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88]何宪章(民90)。国际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第四版。新陆林局
    [189]吴启铭(民90)。企业评价-个案实证分析。智胜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0]高长(民84)。台商与外商在大陆投资经验之调查研究─以制造业为例(第二年)。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委托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
    [191]张哲诚(民92)。耕心之旅─明林文化的苏州传明。上海辞林出版社
    [192]廖振宇、范宇,『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与优化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4月。
    [193]夏晶,『优化资本结构的对策』,统计与决策,2004年4月。
    [194]蔡则祥,中国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195]万解秋、徐锦荣、贝政新,『企业价值提升与财务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196] Berger, and Unde 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 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2,613-674,1998.
    [197] Bernard S Black, Ronald J Gilson,“Venture capital and the structure of capital markets: banks versus stock market”,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7,243-277,1998.
    [198] Berger A.N.and Undell G.F.,“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a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i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 Economic Journal 112,32-54,2002.
    [199] Berger A.N.,Saunders A.,Scalise J.M.,Udell G.F.,“The effect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small business lend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0,1998.
    [199] Diamond.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51,393-414,1984.
    [200] Garry D Bruton,“An institutional view of China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Expla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8,233-259,2003.
    [201] George G Kaufman,“The U.S.Financial System”,by Prentice-Hall Inc.,1992.
    [202] Leslie A Jeng,Philippe C Wells,“The determinants of venture capital funding: evidence across countries”,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6,241-289,2000.
    [203] Paul A Gompers,“Venture capital growing pains: Should the market diet?”,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2,1089-1104,1998.
    [204] Jonas and Blancher: Accessing Qua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 Accounting Horizon, 2000, (9).
    [205] Modigliani F. and Miller M.H. :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an Finance and the Invest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1958
    [206] Myers. S. and N.S. Majluf:“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ors Do Not Hav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June 1984
    [207] Miller, M.H.: "Debt and taxes",Journal of Finance, May 1977.
    [208] Modigliani F. and Miller M.H.:“Corporate 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A Correc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June 1963.
    [209] Kraus, A. and Lichtenberger,R: "A State Preference Model of Optimal Financial Leverage",journal of Finance, sep 1973.
    [210] James Dow and Gray Gorton:“Stock Marke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Is there a connection?”,The Journal of Finance,July 1997.
    [211] John Bensen: "Banks Reform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Oct 1990.
    [212] Fama, E.F.:“The Effect of a Firm’s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Decis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1.68,June 1978.
    [213] Harris, M. and A. Raviv, 1991,"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e 46: 297--355.
    [214] Ross S, 1977, "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 The Incentive Signaling approach",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8,23--40
    [215] Jensen, M.andW.,Meckling,1976,”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305--360.
    [216] Hayne E. Leland: "Agency Costs,Risk Management,and Capital Structure”,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LIII, No.4 August 1998.
    [217] Jensen Michael C.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mong Corporate Managers,Shareholders and Directo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1988.
    [218] Jensen, M., 1986,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 Finance and Takeove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 3:23-329
    [219] Shapiro Alan,C.. Foundations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M]·Third ed. Prentice Hall,Inc,1998.
    [220] Burgman,T.A..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6,(3):553-570.
    [221] Hodder,J·E·& Lemma W·Senbet. International Capital Structure Equilibrium[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0,(5):1495-1515.
    [222] Shao,Lawrence Peter. An Evaluation of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Policies of European Affiliates[J]·Review of Business,1995,17(1):34-39.
    [223] L·P·Shao, I·Hasan & A·T·Shao. Determinants of International Capital Structure for U·S·Foreign Subsidiaries [J]·Multinational Business Review,1998,Fall:67-77.
    [224] Asian Development Band(ADB), 2005.4,“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05”
    [225] Riskin林Carl. China Politic Economy林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林1991.
    [226] Brazel林Yoram.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林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林1989.
    [227] Shiller, R. J. Conversation, Information, and Herd Behavior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 :181-185 .
    [228] Jensen, M. and Meckling, W. Theory fo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 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 (3) :305~360 .
    [229] Jensen, M. and Murphy, K. 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 .J 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98) :225~264 .
    [230] 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MakingUnder Risk .Econometrica, 1979, 47(2) :263-291 .
    [231] Modigliani Franco,Miller M H. Corporate 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A corre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3, (53) :261-297 .
    [232] Lamont O. Cash Flow and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Internal Capital Market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52(1) :83-109 .
    [233] Leland,H. Corporate debt value,bond covenants,and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s[J] .Journal of finance, 1994, (49) :1213-1252 .
    [234] Leland,Hayne E,Klaus Bjerre Tort.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endogenous bankruptcy and the term structure of credit spreads[J] .Journal of finance, 1996, (51) :987-1019 .
    [235] Maria Turac. Essays in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 and capital structure[D] .Georia State University, 2000 .
    [236] Mella-Barral and Perraudin. Strategic Debt Service .Journal of Finance, The. 1997, 52(2) .
    [237] Bonoma, T. V(.1995),“Case Research in Marketing:Opportunities, Problems, and a Proces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22
    [238] Tunneling Behavior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ese IPO Firms[A]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Analysis and Crisis Response[C], 2007.
    [239] Fama, E. ,and Jensen, M. Sepe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83, 26 :301-325 .
    [245] Harris,Milton,Artur Raviv. 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on- al role of debt[J] .Journal of Finance. 1990, 45 :321-349 .
    [240] David K. Eiteman、Arthur I. Stonehill、Michael H. Moffett,“Multinational Business Finance”,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41] Mintzbetg, H. and J. B. Quinn(1992), The Strategy Process: Concepts and Context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oody, J. C. & G. C. Fite.
    [242] Edited by Wanda Tseng and Markus Rodlaue(r2003),“China-Competing in theGlob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43] Zweibel, J. Dynamic capital structure under managerial entrenchment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 86 :1197–1215 .
    [244] Williamson, O. 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1988, 38 :567-591 .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