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与传播—民国美术展览会特性研究(1911-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二十世纪初美术展览会在中国的兴起,以及民国前中期的盛极一时,直至民国后期的稳定发展,促使我国近代美术的展示与传播进入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成为艺术观念与主张、美术作品与思潮进行交流与推广的至为重要的媒介和载体。正是由于美术展览会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近代中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拓展了文化艺术的传播路径与交流空间,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转型、中西美术的相互交流与融汇,以及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深化。
     然而,美术史学界对它的关注远远不够,大部分局限于近现代美术展览历史的研究或是分散的区域或个案研究。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规律还未被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其社会功能及历史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与认同。
     本课题以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所蕴含的两大核心语汇——“展示”与“传播”为崭新的切入角度进行辨析与分析。笔者在已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整理和分析民国时期的报纸、期刊、书籍以及历史档案等史料,在对各类美展活动定量分析基础之上对整个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进行整体上的定性分析与研究。笔者还在纵向上打通历史时间的界限,以及横向上突破美术展览会形式上的多元,首次归纳总结出了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四大特性——教育性、现代性、公益性和市场性。具体来讲就是:第一部分,从人体美展所引起的普通民众从封建道德伦理走向现代审美趣味的启蒙教育、从中小学儿童到艺术院校再到社会大众全面实现社会美育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美术展览会、以及实现美术学科发展的成绩美展、社团美展等个方面探讨美术展览会的教育性特征;第二部分:从美术展览自身形式的现代呈现、引发了中西绘画的现代性美术思潮的兴起、以及美术展览对于中西绘画创作的现代转型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美术展览的现代性特征;第三部分:从以赈灾救难、帮困扶弱以及抗日救国为目的的筹款(物)美展来分析美术展览会的公益性特征;第四部分:以美术展览会为交易平台的艺术品流通从艺术家的艺术生产、艺术品定价、艺术品交易和艺术品消费等艺术市场中各个要素及相互关系等方面来考察美术展览会的市场性特征;
     通过对于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这四大特性的系统深入研究,深刻揭示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内在规律和根本特征,并明确和揭示了其在中国美术近代化进程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引领并推进近代中国美术逐步走向现代和不断变革深化所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
Since the early20th, Art Exhibition is rising in China and it was blooming during the former interim of Republic of China till stable development in lat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leads Chinese modern art exhibition and dissemination into a fully opened system and art exhibition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media and carrier of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artistic concepts, artworks and ideological trend.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rt Exhibition has changed people's socio-cultural psychology and expanded the propagation path and exchange space of culture and arts. It has also promoted the initiatively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mutu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Art and the progr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rt. However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art history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Art Exhibition and the researches were mostly limited to the history of modern art exhibition.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ent laws of Art Exhibi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ven't been studied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and social function and role in history of it hasn't been affirmed and recognized as it deserved.
     This article differentiates and analyzes in exhibition and transmission which were two core vocabulary contained by the Art Exhibi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I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qualitatively on the whol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kinds of art exhibition after I collect, arrange and analyze papers, periodicals, books and profiles deeply based on current researches. When I break the boundary of time and breakthrough the multiple forms, finally, I summarized the Four Features of Art Exhibi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are instructive, modernity, welfare and marketability. On the first part, I'll discuss instructive feature o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modern aesthetic taste among ordinary people caused by body art exhibition, art exhibi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patriotic education which were realized from school children to art college even ordinary people, the Performance Art Exhibition and Society Art Exhibition which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rt disciplines. On the second part, I'll elaborate the modernity feature of Art Exhibition such as art exhibition presented itself in the form of modern, the rise of modern art paintings and Western Thought and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 On the third part, I'll explain the welfare feature of Art Exhibition through those art exhibitions purpose on relief and rescue, helping the vulnerable and 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Finally, I'll present the marketability of Art Exhibition by explaining elements of art market such as art production, artwork pricing, art trade, artwork consumption and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I profoundly reveal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ent laws of Art Exhibi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s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rt and the significant historical role of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and constantly changing of Modern Chinese Art through my study on the features of Art Exhibiti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引文
1 参见拙文.“展示”与“传播,,-—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之新视角探析,艺术百家[J].2013,第6期,185-188.
    2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七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5.
    3 1867年(同治六年阴历十一月二十日),王韬应邀途经法国到英国考察,游历了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并在其《漫游随录》中记录了大英博物馆在四季所设的“画会”举办情况,详见王韬.漫游随录[M],钟叔何.走向世界丛书[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5年:113;时任清政府外交使臣的黎庶昌记录了“巴黎油画院”所举办的“画会”情况,详见黎庶昌.西洋杂志[M],钟叔何.走向世界丛书[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5:475.
    4 按: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中出国游历考察有两个主要方向:一是远赴欧美,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王韬、薛福成、李圭、黎庶昌、徐建寅、张德彝等;二是近取日本,代表人物有:罗森、黄遵宪、何入璋、王韬等.在的考察笔(日)记中记述了他们对欧美、日本博物馆、美术展览的早期印象.
    5 陈振濂先生连载的两篇文章全面考察了“美术”作为译语,如何从德语Kunst被译成日语“美术”,再通个王国维、刘师培、鲁迅等主导人物,与李叔同、梁启超、蔡元培、黄宾虹、邓实、姜丹书等的共同努力,又通过“南洋劝业博览会”、“上海图画美术院”、《美术丛书》等会展、学校、出版渠道,终于为中国清末民初(1904—1913)的社会所全面接纳,并最终从译语外来语被确定为现代汉语的固有名词.在这同时,“美术” 一词的涵义,也由其意义与“美育”、“美学”、“美化”、或“文学表现”(即美之“术”)、“艺术”等互相混用的状态,逐渐被筛选、过滤成为一个确定的含义:特指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从而最终完成了这一名词的基本定义.详见:陈振廉.“美术”语源考——“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美术研究[J].2003,第4期,60-71;“美术”语源考(续)——“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美术研究[J].2004,第1期,14-23页;黄大德先生针对陈振廉先生关于“美术”引入中国的时间问题上的两点谬误——“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设美术馆是‘美术’一词从日本引入中国之始”、“高剑父1911年举办个展是‘中国之有美展则以高氏为嚆矢’”,以第一手史论资料论证了早在1904年“美术”一词已经出现在广东的报刊上,从此“美术”一词在社会上迅速地得到认同与伸延,并进入研究与应用.山此阐述了与之相关的20世纪初广东地区美术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如美术刊物的创办、美术会的出现、美术展览的兴起、美术学校及美术理论研究的发展,从而印证了广东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详见黄大德.“美术”研究,美术研究[J].2004,第2期,4-10;其实“美术”两次在晚晴时期就出现在清人的记载中,,林晓照通过对大量晚清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查证“美术”两字早在1880年便见于清人东游日记之中.而西游的官绅则采用其他词语介绍异域所见的相关事务.国内的报刊论著则使用“雅艺”、“上艺”、“美艺”等词加以表述.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随着日译名词大量输入中国,“美术”渐为人所熟知,也被运用及推广开来.详见林晓照.晚清“美术”概念的早期输入.学术研究[J].2009,第12期,93-101.
    6 据《时事画报》第16期“时事画”《河南美术赈灾展览会分会图记》云:“河南美术赈灾展览会,此为第一次创举.倡者本报社员何君剑士也.以一隅之地,数日间亦集资千数百金”.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美术”冠名的展览会,而且为展览会注入了服务社会的新元素,在中国美术史上确有划时代的意义.详见:黄大德.“美术”研究.美术研究[J].2004,第2期,7.1909年春,《时事画报》同人举行了第二期图画展览会,不过,这次展览已启用了“美术展览会”的名称了.可以说,从此“美术展览会”已成为图画、工艺展览规范化的专有名称了.详见黄大德.“美术”研究.美术研究[J].2004年,第2期,8.
    8 著名美术教育家姜丹书回忆:“南洋劝业会为我国破天荒的盛大展览会.……又有属于综合性者,如教育馆、美术馆、交通馆等.当时名播世界的余沈寿女士所绣之意大利皇后像,即赫然陈列于美术馆者也.”引自姜丹书.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390.
    9 Roland Barthes. Elements of semiology[M], transl. A. Lavers and Colin Smith, Hill and Wang[M], New York,1977:p25-34转引自顾平.20世纪中文化特征与中国画观念的不同选择,顾平.返本开新——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艺术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46.
    10 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37.
    11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原载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J].1913.又收入鲁迅.集外集拾遗续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1.
    12 鲁迅.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原载教育部编纂处月刊(第一卷第一册)[J].1913.又收入鲁迅.集外集拾遗续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1.
    13 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载教育杂志(第十四卷第6号)[J].1922年6月.
    14 刘海粟.为什么要开美术展览会.载时事新报·学灯[J].1923年2月20日.
    15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64.
    16 仅据《申报》所载资料统计,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上海地区所举行的美术展览会至少在200次以上,具体的:1919年4次,1920年3次,1921年8次,1922年13次,1923年15次,1924年21次,1925年16次,1926年30次,1927年25次,1928年35次,1929年35次,1930年32次.参见王震.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95-270.
    17 在我国,传播学这一概念通常指大众传播学,它主要研究以下五个方面:一、传播研究,又称“控制分析”,即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地位和与政治的关系.二、信息研究,义称“内容分析”,即对大众传播的内容进行分类,数量化后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了解传播意图及与受传者的关系.三、媒介研究,又称“渠道分析”,即研究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和差异,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四受传者研究,即研究受传者的自身特点,包括社会、心理、生理、民族等各个方面,以及他们对传播内容的态度.五、传播效果研究,即研究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哪些中介因素(方式、方法、时机、内容量、形象等等)使传播产生更大的效果.传播学借助的学科主要有:演讲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实验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和新闻学.其方法论主要借助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象征互动论.参见:马国泉、张品兴、高聚成、柳可白、赵良玉、刘长龙.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151.
    18 姜丹书.艺术廿十年话两头.亚波罗(国立艺术院月刊)[J].1929年,第6期,528.
    19 王济远.我的美术谈(上).申报[J].1923年8月3日.
    20 王济远.我的美术谈(上).申报[J]1923年8月3日.
    21 水天中.中国早期展览并非“完全效法于日本”.美术家通讯[J].1997,第6、7期合刊,引自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52.
    22 万青力.<百年中国画展>感言.美术(上海)[J].2001年,第1期,31.
    23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4 刘曦林,二十世纪中国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5 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6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全八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按:其中第七卷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部分.该分册对解放前的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和书法篆刻均在第七卷中予以介绍.
    27 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8 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29 李超.上海油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30 潘杰.中国展览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31 中国革命博物馆.解放区展览会资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32 黄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33 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4 王震.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35 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第1卷:中国传统美术(1896—1949)[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36 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下卷)[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7 上海书画出版社.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38 邵琦、孙海燕.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40 李树.美术展览会小史(一).美术(上海)[J].1960年7月,67;美术展览会小史(二).美术(上海)[J].1960年8—9月,69;美术展览会小史(三).美术(上海)[J].1960年12月,59;按,李树即李树声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41 万青力.<百年中国画展>感言.美术(上海)[J].2001,第1期,31.
    42 李祥.略述我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艺术研究[J].2011,第2期,20-21.
    43 吉春阳.中国近代美术展览的历史考察.美术与设计[J].2011,第6期,79-87.
    44 水天中.中国早期展览并非“完全效法于日本”.美术家通讯[J].1997,第6、7期合刊,引自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52.
    45 刘墨.历史上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美术家通讯[J].1997,第2期,31,转自中国书画报[J].1996年11月18日.
    46 李伟铭.20世纪早期中国的美术展览会摭言.美术家通讯[J].1997,第8期,引自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52-354.
    47 刘薇.浅论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之源起.美术界[J].2010,第11期,78.
    48 郭淑敏.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展览的文化传播特点.中国美术馆[J].2011,第1期,75-79.
    49 徐灵.抗战时期晋察冀敌后美术活动.美术研究[J].1959,第4期,44.
    50 王静.工农革命运动初期的美术宣传活动.美术研究[J].1959,第4期,62.
    51 艾克思.抗战时期的延安反侵略画展.北京日报[J].1985年9月10日,3.
    52 魏华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美术活动.抗战文艺研究[J].1986,第1期,96.
    53 李建平.抗战时期桂林的进步美术运动及创作.抗战文艺研究[J].1986,第4期,81.
    54 杨益群.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纪事.抗战文艺研究[J].1987,第2期,79.
    55 禾子.抗战时期全国美术展览始末.文史杂志[J].1992,第6期,31.
    56 陈晓南.抗战时期重庆的美术活动概况.美术研究[J].2002年,第2期,引自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820-823.
    57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54-66.
    58 冯艳.抗战烽火中的桂林美术展览研究.艺术探索[J].2011,第4期,28-33.
    59 尚辉.民国时期第二次全国美展之盛况.民国春秋[J].1997,第1期,28.
    60 孙瑜.1929年的全国美展——就进化史观、进步观念的个案研究.新美术(上海)[J].2005,第3期:51-59.
    61 商勇.蔡元培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美苑[J].2007,第1期,41-45.
    62 卢缓.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展览机制研究.美术观察[J].2007,第12期,97-102.
    63 谭天、陈国辉.全国美展模式的生产——论1929年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展的展览模式.湖北美术学院学报[J].2008,第1期,4-8.
    64 陆长明.“争论”的导演与现代批评的引用——徐志摩与1929年“全国美术展览会”期间“二徐之争”.艺术探索[J].2009,第4期,31-33.
    65 崔广晓于2006—2012年在各类期刊上陆续发表有关全国第一次、第二次美展的学术论文十篇,其研究内容涉及到全国美展举办的动机与背景、规模与形制、展出效果、影响意义等诸多方面,较为全面,具体篇目如下:动机与背景——民国时期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之研究.艺术·生活[J].2006,第5期,59-60页;民国时期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新国画(折衷派)之研究.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第2期,101-103;民国时期第一、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不同结果之缘由考.艺术百家[J].2008,第4期,33-37;民国时期第一、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规模与形制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美术学报[J].2009,第4期,29-35;<美展>和<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专刊>之比较研究.美术学报[J].2010,第2期,32-35页;民国时期“美术大众化”思想的传播及其意义——以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视点.邵阳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J].2010,第5期,111-113;民国时期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新国画展品成果显豁之缘由考.艺术百家[J].2011,第4期,200-207;从征集与评审制度看美术的发展——以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视点.美术大观[J].2011,第8期,76-77;论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传统特色.美术大观[J].2012,第1期,36-37;民国<美展特刊>雕塑作品缺略之缘由考.艺术生活[J].2012,第2期,25-27页.
    66 颜文樑.回忆“美术赛画会”.解放日报[J].1962年4月15日,4.
    67 李超.中华学艺社与中国现代美术传播.美术研究[J].2009,第3期,83-88.
    68 杜少虎.沪上晨钟:天马会之九次绘画展览.美术观察[J].2009,第6期,102-107.
    69 万青力.美术家、企业家陈小蝶——民国时期上海画坛研究之一.收录于海派绘画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9-29.
    70 薛永年.中国美术海外推广刍议——从徐悲鸿在全欧洲宣传中国美术谈起.美术研究[J].2011,第2期,70-71.
    71 张长虹.“发扬国光”行动:从私人收藏家到公共美术馆——1933年“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研究.中国美术研究[J].2011,第4期,10-17页.
    72 李安源.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与中国早期文化输出之梦.美术研究[J].2009,第2期,22-25页.
    73 傅振伦.故宫博物院古物第一次出国展览始末.中国博物馆[J].1987,第3期,76-78.
    74 陈建宁.轰动欧洲的中国宝展及其风波.档案与史学[J].2003,第3期,67-69.
    75 节泓.第一次远征——1935年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伦敦.中国书画[J].2004,第6期,98-105.
    76 曹鹏.历史上的第一次国宝展——1935至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品展览摭谈.中国书画[J].2004,第6期,106-109.
    77 张姚俊.1935年故宫国宝亮相上海.世纪[J].2006,第2期,65-67.
    78 郭卉.国宝之旅: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及其上海预展.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J].2011,第1期,84-91.
    79 胡健.斐西瓦乐·大维德与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文物世界[J].2009,第6期,58-61.
    80 胡健.大维德与故宫博物院文物展览的因缘.故宫博物院院刊[J].2010,第3期,128-139.
    81 张长虹.“绘事”与“兴邦”——清末民初“美术馆”的观念.中国美术研究[J].2012,第3期,35-42.
    82 文嘉琳.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的兴盛于展览场所的开辟.艺术探索[J].2008,第4期,36-38.
    83 段勇.武英殿与古物陈列所.紫禁城[J].2005,第1期,54-61.
    84 范雅君.古物陈列与开启民智——民国时期的南京古物保存所.才智[J].2011,第7期,210-211.
    85 梁丹.北京博物馆工作纪事(1905年—1948年).中国博物馆[J].1992,第4期,84-94.
    86 张长虹.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到国立美术馆的建立——中国近代美术馆问题研究之一.美术观察[J].2005,第4期,85-89.
    87 李万万.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创建的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国美术馆[J].2011,第10期,107-111页;李万万.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线索.中国美术馆[J].2012,第1期,107-113;李万万.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体制的转变与美术展览制度的雏形.中国美术馆[J].2012,第3期,103-119.
    88 文嘉琳.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9 郭淑敏.展示与销售——民国前期美术展览的文化性与市场性研究(1912—-1937)[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9.
    90 刘薇.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历史流变与演变特征[硕士学位论文].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91 郭梅.民国时期全国美术展览会的生成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92 商勇.艺术启蒙与趣味冲突——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民国十八年,1929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学院,2006.
    93 卢缓.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看民国时期的全国美术展览会机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
    94 肖伟.第一次全国美展与20世纪初中国的艺术批评[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95 冯艳.抗战烽火中的桂林美术展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11.
    96 梁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艺风社美术展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10.
    97 李安源.从上海美专到柏林中国美展——刘海粟与蔡元培交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98 万青力.<百年中国画展>感言.美术(上海)[J].2001,第1期,31.
    99 谢理法.五十年来台湾西洋绘画回顾——从“沙龙”、“画会”、“画廊”到“美术馆”.社会科学战线[J].1984年4月,318.
    100 颜娟英.官方美术文化空间的比较——1927年台湾美术展览会与1929年上海全国美术展览会.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J].第七十三本第四分,2001年12月,625-683页.
    101 谢宜静.民国初年观画论画的现代转型——以上海地区的西画活动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国立中央大学”,2006年.
    102 郑宇航.展示与观看:1927—1930年台湾美术展览会活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大学,2004.
    103 方琼华.“美术”概念的形成——以日治时期台湾美术展览活动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北艺术大学,2002年.
    104 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1911—1937)[博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3年;后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8.
    105 鹤田武良.民国时期全国规模的美术展览会——近百年中国绘画史研究之一.载美术研究[J].349号,东京国立文化财团研究所美术部,平成三年.
    [日]竹内敏雄.刘晓路、何志明、林文军.美学百科辞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85.
    107 历史上将1911年10月10日(“双十节”)定为中华民国的诞生日,源起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申报》记载了辛亥革命之后至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期间所举行的一次美术展览:1911年10月12日,平泉书屋第二次书画助赈会在成都路贞吉里举行,展出画件数百件.并有《百美条幅》、《百花图》陈于后楼,供游客清赏,至14日止,凭券入场.引自王震.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35.
    108 刘曦林.二十世纪中国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33—37.
    108 辛亥革命以后陆续创办的美术院校有:1911年11月23日,由刘海粟、乌始光、汪亚尘、丁悚等人创办的私立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18年4月15日,由郑锦任校长的国立北平美术学校成立;1919年,蒋兰圃、唐义精创设私立武昌美术函授学校;1922年,许崇清、胡根天、冯钢百创办光州市立美术学校,颜文樑创办私立苏州美术学校、沈溪创办私立南京美术专门学校、周湘在上海创办中华美术大学1923年,林求仁创设私立浙江美术专门学校、都雪欧、陈秋草、方雪鸪创办的白鹅绘画补习学校、洪野主持的上海大学美术科、王继述为校长的徐州美术专科学校;1924年,周计为校长的四川美术专门学校、周勤豪的东方绘画学校与私立上海专科示范学校合并而成上海艺术大学;1925年,杨公托、万丛木常伴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吴敬恒为校长的私立无锡美术专门学校、高剑父为院长的佛山市立美术学院、丰子恺创办的立达学园美术科、徐作哲为校长的江西省立美术学校;1926年,俞寄凡、潘天寿、张聿光创办的私立新画艺术专科学校、胡汀鹭、诸健秋、贺天健、钱殷之等人创立的私立无锡美术专门学校、陈望道、丁衍庸等人创办的私立中华艺术大学、胡根天、何三峰、吴琬、李桦等人在广东东山创立的东山美学院;1927年,以徐悲鸿为核心建立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科;1928年3月,创建山林风眠主持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详见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38-42页.
    (?) 刘海粟.艺术叛徒[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154-155.
    111 刘海粟.人体模特儿.时事新报[J].1925年10月10日增刊.
    112 刘海粟.人体模特儿.时事新报[J].1925年10月10日增刊.
    113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9.
    114 美国学者安雅兰(Julia Andrews)根据刘海粟于1925年的回忆“模特儿问题反动之第一次起因与某年夏天,上海美专成绩展览会中列出的男性人体写生引起骚动”一事而推测此人只可能是城东女学校长杨白民.并分析杨白民愤怒的原因有二:一是其夫人和女人面对男性裸体画时手足无措;二是刘海粟在杨的朋友李叔同运用同样的人体写生教学后,还宣称他在中国首创人体写生.详见安雅兰(Julia Andrews)裸体画争论及现代中国美术史的建构.海派绘画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125—129;实际上,第二个原因的可能性并不高,因为杨白民死于1924年,我们没有任何证据指出刘海粟在1922年《时事新报·学灯》的文章之前,或1915年至1917年间——甚至之前——作过类似的宣称,因此也不可能因此在此时一件尚未发生的事触怒杨白民.参见吴方正.裸的理由——20世纪初期中国人体写生问题的讨论.刘伟冬、黄惇.上海美专研究专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7-158.
    115 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51.
    116 陈定山.艺术叛徒刘海粟.春申旧闻[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1:181页.
    117 刘海粟复孙传芳函.申报[J].1926年6月10日.
    118 陈抱一.洋画运动过程略记.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790.
    119 刘海粟.艺术叛徒[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59.
    120 警厅禁示云:“饶桂举现任《正义报》八版《艺术周刊》编辑,已在九月二十四日第二期内,载其师刘海粟做《创始雇佣活人模特儿之经过》一文,此为鼓吹裸体画之萌芽,以后类此者或有甚于此者,必层见叠出.以教育最发达、风气最开通之江苏,尚呈请官厅禁止,而江西竟有此社会蟊贼饶桂举,公然提倡淫风,言之痛心,若不禁止,为患滋多等因.”朱金楼、袁志煌.刘海粟艺术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07.
    121 上海市参议员姜怀素呈请当局严禁模特儿、严惩刘海粟.详见刘海粟.人体模特儿.时事新报[J].1925年10月10日增刊.
    122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39.
    123 危道丰向上海法院起诉,控告刘海粟侮辱长官,但法院认为理由不充分,不予受理.后危道丰重新以私人资格起诉,控告刘海粟侮辱其个人人格,毁谤名誉,要求赔偿损失.在法庭上,围绕对刘海粟是否侮辱、毁谤危道丰人格的名誉的论争,上演了一场滑稽剧.法院最终判决刘海粟罚款五十元大洋,由于事先承审这件案子的法官已与刘海粟私下沟通好,最终刘海粟表示不在上诉而了结.详见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60-62.
    124 李寓一.裸体画之美点.时事新报[J].1925年10月5日.
    125 刘海粟.人体模特儿.时事新报[J].1925年10月10日增刊.
    126 刘海粟.人体模特儿.时事新报[J].1925年10月10日增刊.
    127 刘海粟.人体模特儿.时事新报[J].1925年10月10日增刊.
    128 傅雷.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艺术旬刊[J].1932年,第1卷第4期.
    129 陈抱一先生对于人体画之解释.申报[J].1925年10月7日.
    130 刘海粟.人体模特儿.时事新报[J].1925年10月10日增刊.
    131 李文华.北京大学游艺会记》.美术(上海)[J].1919,第二期,7-9.
    132 倪贻德.论裸体艺术.节选自倪贻德.艺术漫谈[M].上海:上海光华书局,1928.转引自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470-471.
    133 《申报》1922年6月21日.
    134 刘海粟.人体模特儿.时事新报(增刊)[J].1925年10月10日.
    135 刘开渠.禁止展览裸体画.晨报(副刊)[J].1924年7月.转引自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20-121.
    136 刘开渠.禁止展览裸体画.晨报(副刊)[J].1924年7月.转引自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21.
    137 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69.
    138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教育杂志[J].1912,第三卷第Ⅱ期.
    139 蔡元培指出:“有的人常把美育和美术混在一起,自然美育和美术是有关系的,但这两者范围不同,只有美育可以代宗教,美术不能代宗教.”并指出“美育的范围,比美术大得多,包括一切音乐文学、戏院、电影、公园、小肖园林的布置,繁华的都市(例如上海),幽静的乡村(如龙华)等等;此外如个人的举动(如六朝人的清谈),社会的组织、学术的团体,山水的利用,以及其他种种的社会现状,都是美化”可见,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概念,是包括了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全方位的美感教育.新青年[J].杂志第三卷第一号,729-734.详见万青力.蔡元培与近代中国美术教育.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4-6.
    140 毛泽东在蔡元培逝世时发去的唁电中敬言:“教育泰斗,万事楷模”
    141 丁致聘.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M].国立编译馆出版,商务印书馆印行.1935:10-89.
    142 丁致聘.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M].国立编译馆出版,商务印书馆印行.1935:11.
    143 姜丹书.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187-189.
    144 丁致聘.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M].国立编译馆出版,商务印书馆印行.1935:41-291.
    145 论江苏全省儿童艺术展览会.教育杂志[J].1913,第五卷第一号,15.
    146 论江苏全省儿童艺术展览会.教育杂志[J].1913,第五卷第一号,16-21.
    147 据1913年3月31日《鲁迅日记》载:“午后同夏司长及戴螺舲往全浙会馆,视其戏台及附近房屋可作儿童艺术展览会会场不.”后因“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出兵镇压,时局混乱,延期至1914年举行.从1913年3月到1914年4月,鲁迅一直为展览会的酝酿、筹划、审查、开展而操劳忙碌.展品主要是全国各地小学生的字画作业,还有编织、刺绣、玩具及其他手工艺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展览会于1914年4月21日正式开幕,5月20日闭会,历时一个月之久.会场设在手帕胡同教育部礼堂,有11个展室,展品数万件,一个月观众累计达数万人.展出结束后,由鲁迅、陈师曾等挑出104种125件优秀展品,送交筹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事务局,以供届时中国馆展出.详见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1.
    148 丁致聘.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M].国立编译馆出版,商务印书馆印行,1935:53-54.
    149 王震.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58.
    150 申报[J].1918年6月2日.
    151 申报[J].1918年3月26日.
    152 刘海粟.江苏省教育会小学校图画手工成绩展览会报告.《美术》(上海)[J].1920,第二卷第三号,91.
    153 刘海粟.江苏省教育会小学校图画手工成绩展览会报告.《美术》(上海)[J].1920,第二卷第三号,92-96.
    154 张九如.参观苏浙皖师范附小联合研究会中的美术成绩展览后.教育杂志[J].1924,第16卷第7期,1-12.
    155 俞子夷.看市小三年生美术成绩展览会后的外行话.杭州市政府教育周刊[J].1934,第175、176期合刊,306.
    156 孙一芬.看了美术科课业成绩展览以后.杭州市政府教育周刊[J].1934,第175、176期合刊,308.
    157 顾及.参观“汉口市儿童美术展览会”以后.新少年[J].1936,第1卷第8期,76-77.
    158 附小出品参加全国美术展览会.私立岭南大学校报[J].1937,第9卷第12期.7-8.
    159 申报[J].1947年6月6日.
    160 朱君惕.上海儿童劳作美术成绩展览会献辞.国民教育辅导月刊(上海)[J].1947,第5期,2.
    161 《教育部法规汇编》第四类之“学校通则”,1915年5月刊本.转引自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70.
    162 刘海粟.创立上海图画美术院宣言.刘海粟艺术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6.
    163 此表根据王震.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49-249条文整理而成,亦参考了商勇.刘海粟与20世纪早期上海美专的美术展览会.刘伟冬、黄惇.上海美专研究专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469-470表格之部分内容.
    164 据刘海粟回忆,当时未见记载.详见王震.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49.
    165 《本校概况》之五《授课实况》中记载:“本科二三年级生每学期定期旅行一次或二次实写各地之风俗盛迹并于旅行地开成绩展览会,以引起社会美感思想.”美术(上海)[J].1919,第2期,4.
    166 上海天马会第二届绘画展览会.美术(上海)[J].1919,第二卷第三号,47.
    167 商勇.刘海粟与20世纪早期上海美专的美术展览会.刘伟冬、黄惇.上海美专研究专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471.
    168 刘海粟.救国.美术(上海)[J].1919,第2期.
    169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新青年[J].1917第三卷第6号.
    170 上海美术学校第二届成绩展览会.美术(上海)[J]1919,第二卷第三号,46页.
    171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15.
    172 林风眠.我们要注意.亚波罗(国立艺术院月刊[J].1928,第8期.
    173 林文铮与林风眠是同乡也是同学,共同就读于梅州中学.1919年底两人参加赴法的勤工俭学.林文铮毕业于巴黎大学,学习的是美术史和法国文学.1927年回国后两人共同为筹备杭州国立艺术学院而奔波.其感情之深厚可见一斑.参考朱朴.林风眠先生年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126页.
    174 参见艺术摇篮[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
    175 引自国立艺术院周刊[J].1928,第8期.
    176 林文铮.何谓艺术[M].上海:光华书局,1931.
    177 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此公开信作于1927年,当时曾印成单行本,后收入1935年出版的《艺术论从》,林风眠写此公开信是任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转引自李超.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34.
    178 参见林风眠论[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
    179 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此公开信作于1927年,当时曾印成单行本,后收入1935年出版的《艺术论丛》,林风眠写此公开信是任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转引自李超.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35.
    180 晨报[J].1927年6月3日.
    181 林风眠.重新估定中国绘画的价值.亚波罗[J].1929,第7期.
    182 西湖博览会指南(上编)[M].杭州:西湖博览会组委会编印,1928:16.
    183 艺术运动社宣言.亚波罗[J].1929,第8期.
    184 良友(画报).1929,第38期,35.
    185 良友(画报).1930,第50期(九、十月份合刊),26.
    186 艺术运动社宣言.亚波罗.1929,第8期.
    187 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69:109.
    188 林风眠.致全国艺术界书.此公开信作于1927年,当时曾印成单行本,后收入1935年出版的《艺术论丛》,林风眠写此公开信是任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转引自李超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44-45.
    189 致苏联同志书.工作与学习[J].1939,5月号.转引自刘绍卫.中国共产党与广西抗战——政治交往理性的实践[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16页.
    190 凌承纬.战火硝烟中的画坛——略论抗战时期的重庆美术.转引自凌承纬.战火硝烟中的画坛:重庆社会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规划课题<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论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6;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191 酆中铁.写在发刊之前.商务日报[J].1938年7月31日,副刊《抗战木刻》第1期.
    192 救亡漫画宣传队的组建过程、目标任务及在上海出发前的准备等情况详见凌承纬、张怀玲.西征岁月——记抗战漫画宣传队.转引自凌承纬.战火硝烟中的画坛:重庆社会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规划课题<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论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135.
    193 凌承纬、张怀玲.西征岁月——记抗战漫画宣传队.转引自凌承纬.战火硝烟中的画坛:重庆社会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规划课题<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论文集[J].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142.
    194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195 田仲济.最现实的艺术.新蜀报(副刊)蜀道[J].1944年1月25日.
    196 《三兄弟》展览的广告.新蜀报[J].1944年1月22日.
    197 胡蛮.鲁艺二周年纪念会中的美术展览.新中华报[J].1940年6月25日.
    198 力群.略谈“反侵略画展”.解放日报[J].1942年1月7日.
    199 徐昌酩.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612.
    200 徐昌酩.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616.
    201 据申报[J].1920年1月1日记载:上海图画美术学校刊出特别启示,称自本年起改名为上海美术学校,并修改学则,设中国画、西洋画、工艺图案、雕塑、高等师范及初级师范六科;后又在申报[J]1921年7月1日上刊登:上海美术学校经教务会议决定,自本年7月1日起,遵照教育部部章规定更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202 徐昌酩.上海美术志.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619.
    203 申报[J].1923年6月16日.
    204 王震.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41.
    205 申报[J].1925年12月19日.
    206 申报[J].1929年1月1日.
    207 申报[J].1929年6月11日.
    208 申报[J].1929年10月26、27日.
    209 刘海粟.参观法总会美术博览会纪略,美术(上海)[J].1919,第二期,1-4.
    210 汪亚尘.图案教育与工艺的关系.美术(上海)[J].1919,第二卷第二号,64.
    211 上海美术学校第二届成绩展览会.美术(上海)[J].1919,第二卷第三号,45.
    212 上海美术学校第二届成绩展览会.美术(上海)[J].1919,第二卷第三号,46.
    213 上海美术学校第二届成绩展览会.美术(上海)[J].1919,第二卷第三号,46-47.
    214 刘海粟.画学真诠·第一集·铅笔写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自序.
    215 刘海粟所倡导的写生是一种美术教学方法的实践运用,在西洋画教学中要在基础阶段进行室内静物与郊外风景写生,随后是石膏写生、人体写生.中国画教学中以临摹古画入手,但也要进行分科的静物与标本写生,进入高年级后加入美专传统的旅行写生.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学会关注社会,反映社会现实与时代精神,从而将中国画教学中的临摹、写生、创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了.顾平对于徐悲鸿所提出的“写生’进行了较为理性与客观的评判,兹录如下:徐悲鸿中国画教育模式的课程内容就是“写生”,无论是基础阶段的素描,还是最后一阶段的专业,均把“写生”作为他的整个教学内容.作为绘画学科,从“艺术家”角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确实几位关键,尤其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阶段.而“写生”又是造型训练手段中最佳的方式,这是欧洲美术学院近千年历史演变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徐悲鸿积极主动地把它“拿来’ 无疑对中国画高等艺术教育有填补空白的功效.……但这一“独到”的方法是否就是唯一科学的“造型”训练途径呢?早在19世纪初,这一经典神圣的“法宝”已经遭到欧洲众多艺术家的置疑甚至否定,也许折衷否定是因为观念的差异,但“科学技术”的机械训练至少不是人文艺术的唯一训练方法.……“写生”作为专业训练是必要的,古人便有“行万里路”、“外师造化”的见解,但“师造化”不等于就是“写生”.其一,“写生”确实是“师造化”的一个主要内容,我们在表现对象的过程中,对所表现的对象有了体悟,自然会撞击出创作的灵感.但与“写生”相比,“看”与直接的“体悟”不是更重要了吗?画的过程确实需要思考,“写生”思考的对象更多是“技巧”,而“看”与“体悟”更能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灵感,而这些“灵感”恰恰是创作的灵魂之所在.其二,过分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全转椅到对对象的表现上,这对于专业阶段侧重与专业语言运用的训练是不利的.任何一个画种都是强调本画种语言的独到之处,纯粹基于写生的训练,如何获取专业的语言呢?是否用不用的工具材料画准了、画像了对象,便有了不同画种的作品?不同媒材有其独特的“言说”方式,如何用各种独特的“媒材”来表达情感与思想是专业训练的根本任务.这种不同语言差异的“写生”训练,必然使得中国画变成不伦不类的“素描加笔墨”式的拘泥于“客观形”之本身,抑或是循着素描结构去干擦笔墨的中国画.这使得写实的同时也让画面变得寡然而无中国味了.这种缺乏对中国画笔墨语言的训练使得徐悲鸿的中国画教育模式一再遭到攻击.详见顾平.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0-51.
    216 本校概况.美术(上海)[J].1919,第2期,4.
    217 上海美术学校秋季旅行写生纪略.美术(上海)[J].1922,第二卷第四号,91.
    218 美术(上海)[J].1919,第2期,6.
    219 《申报》将这次展览称为“美术展览会之先声”,实际上这是在《申报》上第一次出现图画美术学校成绩展览会的报道,也是第一次发现报导中使用“美术展览”一词.参见申报[J].1918年6月19日、7月6日、7月8日、7月11日、7月15日.
    220 美术(上海)[J].1919,第2期,3.
    221 美术界消息.美术(上海)[J].1919,第2期,1.
    222 神州女校成绩展览会(美术界消息).美术(上海)[J].1919,第2期,1页.
    223 民生女校美术展览会(美术界消息).美术(上海)[J].1919,第2期,1页.
    224 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31.
    225 徐昌酩.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287-288.
    226 徐昌酩.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298.
    227 申报[J].1923年6月12日.
    228 徐昌酩.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306.
    229 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45-48页.此外,根据一九三○年尺社第九次绘画展览《尺展目录》中所刊“尺社小史”记载,赤社在民国十七年第七次展览会以前完全研究中国美术,展览西洋绘画的团体;从第七次起,便兼研究中国美术,展览中国绘画了.
    230 徐昌酩.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285.
    231 徐昌酩.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306.
    232 中华民国美术事业展览会简章.北京大学日刊[J].1924,第1472期,第三版.
    233 中国科学社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第一次筹备会议记录,社友[J].1930年11月10日,第2页.
    234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0.
    235 郑工在其博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问题,并且以“美术革命”和“革命美术”两大主题按中国美术近代发展历程来阐述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问题,而有关“现代化”的问题在第一部分“导论”中的“第一章,现代化:一个过程的描述语”中有具体论述.详见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1-8.
    236 刘瑞宽通过在其著作第三章中论述了《亚波罗》、《艺术旬刊》、《艺术界周刊》三本杂志如何传播现代美术及宣传新艺术运动,指出:“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相容亦相克的习题,民族命运、社会运动及文化存续,全被卷进这场现代化的实验.”详见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1911-1937[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24-181.
    237 “现代性”的概念最早来自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在那里,现代性意味着现存世界的末日,预示着新的世界的来临,但是这种预示的本质却是赞美和崇尚过去,因为古典的古代才真正代表着光明.而到了十六、十七世纪,伴随着“古代人与现代人的争论”,现代性的概念开始被广泛使用.从康德对现代性的思考开始,到了黑格尔那里才形成了对现代性概念的深刻讨论.黑格尔认为现在是一个过渡时代,在此期间,我们既希望现时早些过去,又盼望未来快点降临,意味着人们已经把目光从对于过去的回顾转向看对未来的向往与渴求.但是,现代性并不仅仅以为这人们在时间观念上的巨大转变,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新的时代精神.黑格尔发现主 体性是现代的根本原则,“说到底,现代世界的原则就是主体性的自由,也就是说,精神总体性中关键的方方面面都应得到充分的发展”.马克思·韦伯则将现代性诊断为理性,现代性的实现就是社会的理性化过程.所以,在精神形态上,现代性本身不过是某一时代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对于历史的目的论的命名,根据哈贝马斯的说法,其核心就是“理性”和“主体的自由”.这样,现代性将无法再从别的时代获得标准,而只能自己为自己制定规范.于是,传统的权威在现代性面前彻底地崩溃了.就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性”概念来看,其“现代性”的含义是指从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历史和文化.其特征就是“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来评判一切.因而“现代性”永远在向人类提问:我们“现在”应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在此意义上来看,“现代性”具有“解构”和“重建”的双重取向.一方面,它注重的是“当前”,对过去的一切持批判的态度,造成了与传统的严重对立;另一方面它又被当做一种合作协调的智慧能力,当作可以通过方法的使用和对任何非智力因素的消除来增加效率,以新知识和新发现构筑更美好的未来.参阅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7-29.
    238 顾平.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
    239 详见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所.教育部法规汇编[M].1919年5月,转引自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78-179.
    240 徐昌酩.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244.
    241 苏州美术画赛会征集画件启.北京大学日刊[J].1918年10月16日.
    242 美术联合展览会专号.艺术界周刊[J].1927,第25期.
    243 徐昌酩.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246.
    244 朱应鹏.美术家当前的责任——在XX美术谈话会演讲.选自抗战与美术之第五章.转引自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736.
    245 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目前工作计划.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M].1939,转引自文嘉琳.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26.
    246 万青力.<百年中国画展>感言.美术[J].2001,第1期,31.
    247 良友(画报)[J].1926,第11期,8.
    248 良友(画报)[J].1926,第11期,8.
    249 良友(画报)[J].1929,第38期,34.
    250 艺术旬刊[J].1932,第1卷第5期.
    251 良友(画报)[J].1931,第61期.
    252 良友(画报)[J].1931,第58期,27.
    253 良友(画报)[J].1931,第57期,14.
    254 良友(画报)[J].1935,第99期.
    255 徐志摩,美展弁言.美展(三日刊)[M].1929,第1期.
    256 根据申报[J].1922年6月16日记载:“蔡元培、张君励、刘海粟将于七月三日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大会时提出建设国立美术展览会之议案一件兹录其理由及计划如下……”在《创设民国美术展览会之建议》中提出了“民国美术展览会章程草案”.这可以说是目前可以查到的最早关于提议举办全国美展的资料.
    257 载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M].1923年8月6日.
    258 民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之筹备.申报[J].1925年9月19日.
    259 民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之筹备[M].中刊登了刘海粟等人起草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筹办中华民国第一届美术展览会章程”全文,其中第一章第二条中将此次展览定于“民国十五年秋季在北京举行,以一个月为期,在北京举行后移向其他都会举行之.”,申报[J].1925年9月19日.
    260 艺术教育委员会会议记.申报[J].1927年11月28日.
    261 刘海粟提出之议案.申报[J].1928年5月11日.
    262 李寓一.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观记(一).妇女杂志[J]1929,第十五卷第七号.
    263 丰子恺.对于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希望.美展(三日刊)[J].1929,第1期.
    264 丁致聘.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M].国立编译馆出版,商务印书馆印行,1935:169.
    265 台湾学者颜娟英在比较了第一次全国美展和1927年台展之后,指出这是一次以“古画”领衔的展览会,古代收藏的声势压倒当代作品,美展策划人一方面有意借此整合私人收藏品,另一方面也有意唤醒国人,避免古代精品流落海外,这涉及民族文化的使命观.详见颜娟英.官方美术文化空间的比较——1927年台湾美术展览会与1929年上海全国美术展览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J].2001,第七十三本第四分册,650.
    266 美术展览会定期举行.申报[J].1928年6月5日.
    267 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召开第四次常会时,讨论并决议了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具体办法,其中对审查委员会的人员进行了推选和确定.但随着蔡元培辞去大学院院长一职,十个月后举办的全国美展上,人事安排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动.此次全国美展的审查委员会人员大名单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商勇在其博士论文中根据一些文章及消息中对美展的征集和审查委员名单作了一个不完全的统计.详见商勇.艺术启蒙与趣味冲突——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民国十八年,1929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6,70-73.
    268 大学院公布.大学院美术展览会奖励简章.大学院公报[J].1928,第八期.
    269 申报[J].1929年5月3日.
    270 马公愚.全国美展开幕记.申报·自由谈[J].1929年4月12日;李寓一.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观记(一).妇女杂志[J].1929,第十五卷第七号,第5页.
    271 美展(三日刊)[J]自1929年4月10日出版第一期,每隔三日出版一期,至1929年5月7日出版第十期,随后出版增刊(第十一期,出版日期不明).
    272 申报[J].1929年4月25日.
    273 申报[J].1929年4月10日.
    274 上海妇女杂志社于1927年7月刊行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特辑号(第十五卷第七号)[J];正艺社出版发行全国美术展览会特刊[M].分上下两册,收录了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古今艺术精品.
    275 申报[J].1937年4月1日.
    276 教育部决定全国美展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按照全国运动会的惯例在各省首府先举办预展并选定参展作品,并于第二年送至全国美展.遗憾的是,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得全国美展长期计划被打乱,全国上下投入到日火如荼的抗日战争之中,直到1943年才于陪都重庆举办第三次全国美展.而第四次全国美展更是因国共之间的内战而半途而废.
    277 1924年创刊于上海,为了配合中国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宣传,在展览举行期间,徐志摩等人编辑了美展(三日刊)[J],在开展前大造舆论.主编有徐志摩、杨清磐、李祖韩、陈小蝶,由全国美术展览会编辑组发行,三日刊,美展(三日刊)[J].属于艺术刊物,主要撰稿人有徐志摩、叶恭绰、俞剑华、吴湖帆、徐悲鸿、丰子恺、黄宾虹、林风眠、王济远、张泽厚、谢公展、潘玉良、陶冷月、石涛、何香凝、郑曼青等.该刊介绍全国美术展览会上的作品,从文艺创作的角度剖析社会.除刊载书画等艺术作品外,还刊有艺术论著、漫谈,对于全国美展的希望等内容.内容以画图甚多,每期刊中会有美术作品缩影铜图30幅,并及时呈现与展览会有关的各种评论.
    278 姜丹书.美术廿年话两头.亚波罗(国立艺术院月刊)[J].1929,第6期,529.
    279 陆长明通过徐志摩与徐悲鸿书信论争的形式、写作中出现的时间上的错位、话语间透露的矛盾以及论争 文章中出现的逻辑矛盾等情节指出“二徐之争”是徐志摩预设和导演的一场表演秀,以吸引艺术界的眼球,同时也使得西画派和现代派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详见陆长明.“争论”的导演与现代批评的引用——徐志摩与1929年“全国美术展览会”期间“二徐之争”.艺术探索[J].2009,第4期.
    280 徐志摩.美展弁言.美展(三日刊)[J].1929,第1期.
    281 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西画部出品目录刊载了参加展览的油画家及其作品,有些作品标明了定价,详见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目录[M].上海:编者刊,1929:第三部“西画”
    282 颂尧.西洋画派系统与美展西画评述.妇女杂志[J].1929,第15卷第7号.
    283 颂尧.西洋画派系统与美展西画评述.妇女杂志[J].1929,第15卷第7号.
    284 胡根天.看了第一次全国美展西画出品的印象.艺观[J]1929,第3期.
    285 胡根天.看了第一次全国美展西画出品的印象.艺观[J].1929,第3期.
    286 徐悲鸿.惑.美展(三日刊)[J].1929,第5期.
    287 徐志摩.我也惑美展(三日刊)[M].1929,第5、6期.
    288 李毅士.我不“惑”.美展(三日刊)[J].1929,第8期.
    289 李毅士.我不“惑”.美展(三日刊)[J].1929,第8期.
    290 李毅士.我不“惑”.美展(三日刊)[J].1929,第8期.
    291 徐悲鸿.“惑”之不解.美展(三日刊)[J].1929,第9期.
    292 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品目录[M].南京:国立美术展览馆,1937:第六部西画目录.
    293 汪亚尘.天马会六界画展的感想.艺术(周刊)[J].1923,第13期.
    294 关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画的革新与论争问题,阮荣春、胡光华在分析了美术革命和中国画改良的具体取向和国粹派关于国画改革的具体观点后,指出无论革新派还是国粹派,都受到时代精神的感召,积极探寻中国美术的发展道路.革新派虽然在理论上占据上风,但是绘画实践和经验不足的弊端较为明显;国粹派因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和国画精粹为支柱,但缺乏适应时代精神的理论武器,所以形成双方对持的局面,直至民国中后期,才出现了新的转机.详见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55-57页.
    295 长平.癸亥合作画社.载天行报晚刊(广州)[J].1946年11月1日,转引自黄小庚、吴瑾.广东现代画坛实录[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290-292.
    296 合作画社呈请立案.所载报刊不详,由卢子枢哲嗣卢汝圻提供简报资料,转引自朱万章.从“癸亥合作画社”到“国画研究会”——近代美术语境中的岭南传统画家.文艺研究[J].2008,第12期.
    297 赵浩公.国画研究会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转引自朱万章.从“癸亥合作画社”到“国画研究会”——近代美术语境中的岭南传统画家.文艺研究[J].2008,第12期.
    298 双方论争的文章分别发表在《民国日报》和《广州日报》上,其中吴的文章已收入岭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吴子复谈艺》,司徒奇的文章因报纸不存而未能发现.转引自黄大德.民国时期广东“新”“旧”画派之争论.载上海书画出版社.岭南画派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62.
    299 至公.广东今日之国画.国画特刊[J].第二号.
    300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9.
    301 这里所罗列的出国留学的人员只是近代留学潮中极少的一部分,关于中国近代美术界留(游学)人员的具体名录及学习情况可参见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29-303页.
    302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节选)[M].作于1917年,节选自中州书画社出版.康有为墨迹选(二)[M].转引自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24-25.
    303 吕澂.美术革命.本文为吕澂和陈独秀的通讯,选自新青年[J].1918,第6卷一号,转引自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27.
    304 陈独秀.美术革命.本文为吕澂和陈独秀的通讯,选自新青年[J].1918,第6卷一号,转引自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29.
    305 刘海粟.天马会究竟是什么?.艺术(周刊)[J].1923,第13期.
    306 刘海粟.天马会究竟是什么?.艺术(周刊)[J].1923,第13期.
    307 刘海粟.天马会究竟是什么?.艺术(周刊)[J].1923,第13期.
    308 丁悚撰文回忆有关天马会命名和成立的历史,详见艺术(周刊)[J].1923,第13期,转引自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209.
    309 天马会展览会纪.申报[J].1912年12月21日.
    310 高剑父对于天马会之评语.申报[J].1919年12月26日.
    311 天马会展览会纪.申报[J].1920年7月22日.
    312 天马会展览会今日开幕.申报[J].1921年1月1日.
    313 天马会展览会今日开幕.申报[J].1921年8月4日.
    314 天马会展览会续纪.申报[J].1921年8月8日.
    315 天马会开幕之第一日.申报[J].1922年3月18日.
    316 天马会绘画展览之第一日.申报[J].1923年8月5日.
    317 杜少虎.沪上晨钟:天马会之九次绘画展览.美术观察[J].2009,第6期.
    318 天马会美术展览会昨日开幕.申报[J].1925年8月.
    319 天马会将展览.申报[J].1924年8月19日.
    320 傅绍先.天马会纪游.申报[J].1925年8月17日.
    321 柯定愈.天马会看画漫记.申报[J].1927年11月8日.
    322 (陈)小蝶.天马国画记.申报[J].1927年11月8日.
    323 俞剑华.天马会观画记.申报[J].1928年6月20日.
    324 王济远.天马会筹办六届画展的经过.艺术(周刊)[J].1923,第13期.
    325 汪亚尘.天马会六届画展的感想.艺术(周刊)[J].1923第13期.
    326 陈抱一.洋画运动过程略记.上海艺术月刊[J].1942,第八期.
    327 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226-227.
    328 晨光美术会学术谈话会纪事.申报[J].1921年3月7日.
    329 晨光美术会章程.晨光(上海)[J].1921,第1卷第1期.
    330 关于晨光美术会所举办的美术展览的次数问题,目前学者常常表述为“先后四次举行展览会”,并认为该会1927年自动解体后再无任何进展.但根据相关资料的进一步搜集与整理,我们发现晨光美术会于1921年-1925年连续举办了四次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之后于1925年举行的习作展览和六年之后举办的第五届展览在《申报》中均有记载,且晨光美术会还准备筹备第六届展览会的消息也有刊载.所以笔者认为晨光美术会有记载且实际举办的展览会的次数应该是六次.详见杜少虎.裨益于群体——晨光美术会在公共领域的文化活动.中国美术馆[J].2011,第3期.
    331 晨光美术展览会再纪.申报[J].1921年6月3日.
    332 美术界之曙光.申报[J].1921年6月3日.
    333 晨光美术会开第二次展览会.申报[J].1922年6月15日.
    334 晨光美术会绘画展展览预志.申报[J].1921年7月11日.
    335 晨光美术展览会之第一日.申报[J].1923年7月14日.
    336 晨光美术会展览会今日开幕.申报[J].1925年8月1日.
    337 晨光美术会展览开幕.申报[J].1925年8月2日.
    338 晨光美术会习作展览会纪.申报[J].1926年1月17日.
    339 晨光艺展今日开幕.申报[J].1931年4月25日.
    340 晨光美术会第二次展览之第三日.申报[J].1922年6月18日.
    341 曾希.关于晨光艺术会第五届展览会.申报[J].1931年4月26日.
    342 徐悲鸿.致晨光美术会.晨光(上海)[J].1921,第1卷第1期,转引自杜少虎.裨益于群体——晨光美术会在公共领域的文化活动.中国美术馆[J].2011.第3期.
    343 决澜社同仁.决澜社宣言.艺术旬刊[J].1932,第1卷第5期,8.
    344 陈抱一.洋画运动过程略记.上海艺术月刊[J].1942,第八期.
    345 庞薰栗.就是这样走过来的[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143.
    346 决澜社同仁.决澜社宣言.艺术旬刊[J].1932,第1卷第5期,8.
    347 李超.狂飙激情——决澜社及现代主义艺术先声[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13-14.
    348 倪贻德.艺苑交游记.青年界[J].第八卷第3号.
    349 庞薰琹.如此巴黎(油画作品).时代画报[J].1931,第二卷第三期.
    350 庞薰琹.藤椅(油画作品).时代画报[J].1932,第三卷第八期.
    351 傅雷.薰琴的梦.艺术旬刊[J].1932,第1卷第3期,12-13.
    352 谢海燕.倪贻德画集(序).倪贻德画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序.
    353 倪贻德.决澜社的一群.艺苑交游记[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
    354 申报[J].1935年10,月10日.
    355 申报[J].1935年10月11日.
    356 袁韵宜.庞薰琹[J].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5:81.
    357 决澜社同仁.决澜社宣言.艺术旬刊[J].1932,第1卷第5期,8.
    358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63.
    359 1918年7月6日-19日,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推出第一届美术成绩展,共展出作品2290件,据称此次展览虽布置简单,仍受社会重视,两周内参观人数多达五千人以上.同年12月初,英国麦克劳德夫人集英国画家数10人作品约一千件以上,包括人体写生作品在上海环龙路法国总会开展,然由于未及时报道,参观市民不多,但对艺术圈有极大的影响.参见颜娟英.上海美术风云[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6:73.
    360 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载岭南画派研究(第一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7:8.
    361 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载岭南画派研究(第一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7:14.
    362 详细论述参见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载岭南画派研究(第一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7:14-18.
    363 详细论述参见高剑父.我的现代绘画观.载岭南画派研究(第一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7:19.
    364 颖公.春睡画院访问的印象.原载简又文.濠江读画记(上).大风旬刊(香港)[J].1939:41页.
    365 崔广晓.民国时期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新国画(折衷派)之研究.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第2期,102.
    366 李寓一.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观记(一).妇女杂志[J].1929,第十五卷第七号,6.
    367 颂尧.文人画与国画新格.妇女杂志[J].1929,第十五卷第七号,46-47.
    368 陈小蝶.从美展作品感觉到现代国画画派.美展(三日刊)[J].1929,第四期.
    369 高剑父.风木.美展(三日刊)[J].1929,第一期;妇女杂志[J].1929,第十五卷第七号,10.
    370 李寓一.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观记(一).妇女杂志[J].1929,第十五卷第七号,6.
    371 崔广晓.民国时期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新国画(折衷派)之研究.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第2期,102.
    372 简又文.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逸经[J].1937,第29期,59-60.
    373 简又文.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逸经[J].1937,第29期,59-60.
    374 简又文.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逸经[J].1937,第29期,60.
    375 傅抱石.民国以来国画之史考察.逸经[J].1937,第34期,32.
    376 张道藩.全国第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概述.社会教育集刊(重庆)[J].1943年,第1卷第2期,1-9.
    377 蒋复总.艺文丛谈:对于第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感想.读书通讯[J].1943年,第60期,9.
    378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0.
    379 转引自杨化狄.传教士慈善事业的特点与启示——以民国时期社会救济为例.重庆科技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J].2011,第6期.
    380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1-47.
    381 华洋义赈会成立大会纪.申报[J].1922年11月7日.
    382 西北灾区日重.良友(画报)[J].1929,第39期,8.
    383 水灾.良友(画报)[J].1931,第62期.
    384 各地灾荒的惨状.良友(画报)[J].1937,第129期,4.
    385 转引自吴品.百年一缶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263.
    386 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175.
    387 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185.
    388 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208.
    389 王震.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4.
    390 申报[J].1907年1月8日.
    391 王震.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4-15.
    392 王震.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5.
    393 王震.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15.
    394 据《时事画报》第16期刊载的时事画《河南美术赈灾展览会分会图记》云:“河南美术赈灾展览会,此为第一次创举.倡者本报社员何君剑士也.以一隅之地,数日间亦集资千数百金.”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个以“美术”冠名的展览会,而且还为展览会注入了服务社会的新元素,在中国美术史上确有划时代的意义.详见黄大德.“美术”研究,美术研究[J].2004,第2期.
    395 北大的社会服务:美术展览会的助赈.北大生活[J].1921年12月,45.
    396 王震.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304-307.
    397 北平古今书画赈灾会.湖社月刊[J].第47册,1.
    398 画界琐闻.湖社月刊[J].第47册,16.
    399 捐售古物助赈:陈仙洲先生捐赈藏品之一部.良友(画报)[J].1935,第116期,46.
    400 首都妇女赈会画展成绩良佳.妇女月报[J].1936,第2卷第1期,15.
    401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402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403 湖社经募平津名流书画陕灾助赈会记.湖社月刊[J].第33册,11.
    404 画界琐闻.湖社月刊[J].第69册,16.
    405 首都妇女赈会画展成绩良佳.妇女月报[J],1936,第2卷第1期,15.
    406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407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408 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5-26.
    409 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2.
    410 王震.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309.
    411 中报[J].1931年12月12日.
    412 救济难民游艺会两万元捐款已汇出.申报[J].1932年12月26日.
    413 现代书画名家救济东北难民.申报[J].1932年12月28日.
    414 现代革命文化大事记.转引自王震.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336.
    415 陈抱一.洋画运动过程略记.上海艺术月刊[J].1942,第八期,转引自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566-577.
    146 根据李超在《上海油画史》中的统计,当时留沪的西画家有陈抱一、颜文樑、周碧初、朱屺瞻、钱鼎、张充仁、宋钟沅等.详见李超.上海油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96.
    417 宋人英书画为难胞制寒衣.申报[J].1938年10月11日.
    418 中国画会第七届书画展览会.申报[J].1938年12月10日.
    419 刘海粟作展览会开幕,今日起在大新举行.申报[J].1939年1月14日.
    420 王震.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455.
    421 美术界义卖救难.申报[J].1935年5月13日.
    422 昌硕遗作展览会,今日最后一天.申报[J].1939年6月6日.
    423 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99-200.
    424 斯舜威.海上画派[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235.
    425 廖科,龙红.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年表简编.中国美术研究[J].2010,第2期.
    426 廖科,龙红.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年表简编.中国美术研究[J].2010,第2期.
    427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428 本校举行美劳展览义卖捐助汴难胞.昕中通讯[J].1948,第2期,5.
    429 1937年,“非常时期难民救济会上海分会举行美术摄影展览会,筹募救济捐款.特邀请摄影专家罗谷荪、艺术家张泽如等将这次日本帝国主义侵沪暴行由镜头下摄入,以资确证者二百余件,在沪公开展览.使参观者看着敌人飞机大炮杀害我飞战区同胞之惨状,触目惊心,自动捐款,救济难民.展览四天以后,即拟分赴内地各省公开展览,加强全国民众抗战救亡情绪,增强抗战救亡行动.则罗先生等冒险亲赴战地摄来之真相,即成为全民族报仇雪耻之誓昭,则战时艺术家教育之功大矣.”引自战时摄影美术展览.战时教育[J].1937,第4期,5-6.
    430 《难童救济实施办法大纲》第五款,1938年6月27日振济委员会公布施行,1939年3月8日修正.
    431 哭张六.哀哀词.良友(画报)[J].1926,第3期,13.
    432 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中华慈幼协会公告.申报[J].1938年12月13日.
    433 马海平.图说上海美专[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4.
    434 申报[J].1925年6月14日.
    435 申报[J].1925年6月30日.
    436 申报[J].1925年8月20日.
    437 援助沪案美术展览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J].1925年7月4日,第二版.
    438 简又文.濠江读画记.大风(旬刊)[J].1937年7月
    439 王丹.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111.
    440 香港苏富比拍卖2013年春季拍卖会上拍了此件高剑父《葡萄》立轴,上面有钤印“番禹高仑”、“甲申书画同人筹募难童餐纪念章”,根据画作分析:此图以苍劲老辣的笔墨描绘了一株葡萄藤枝,枝干粗壮有力,藤丝缠绕错落有致,下挂的葡萄叶与果实以深沉的色彩点画而出,整幅画作繁而不乱、锋芒毕露,应是高剑父晚年花鸟画佳作.此画又应是见证了高剑父在澳门举办义展的善举,因此更是增添了画家的爱心与善心,这在出现在拍卖会上的高氏作品中十分稀少.
    441 高剑父.筹赈难童餐书画义展.转引自陈继春.高剑父与澳门.收录于高剑父诞生一百二十周年作品集[M],澳门市政厅,1999:39-41.
    442 艺术谈话:救灾与美术展览会.时报图画周刊[J].1923,第165期,1.
    443 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212.
    444 中国画会、女子书画会主办慰劳将士书画展览会欢迎参观.申报[J].1937年10月22日.
    445 三友善会援助义勇军.申报[J].1932年12月12日
    446 大同书画社援助义军.申报[J].1932年12月20日.
    447 陈天啸国难画展开幕.申报[J].1932年12月17日.
    448 廖科,龙红.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年表简编.中国美术研究[J].2010,第2期.
    449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450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451 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452 王震.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331-336.
    453 廖科、龙红.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年表简编.中国美术研究[J].2010,第2期.
    454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455 广西日报[J].1940年4月7日.
    456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457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458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459 中央日报[J].1937年3月6日.
    460 丁惠康医师为经募医药救济费事鸣谢中国历代书画展览会启事.申报[J]1939年6月7日.
    461 转引自谢海燕为《刘海粟作品集》所作前言,刘海粟美术馆.刘海粟作品集[M].北京:华夏翰林出版社,2007:7.
    462 新华日报[J].1940年12月20日.
    463 潘杰.中国展览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667-668.
    464 阮荣春、胡光华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88.
    465 吴作人.徐悲鸿先生生平.美术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4.
    466 新华H报[J].1941年6月17日.
    467 徐悲鸿筹赈画展出品.良友(画报)[J].1940,第166期,31.
    468 艾中信.徐悲鸿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175.
    469 吴作人.徐悲鸿先生生平.美术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4.
    470 悲鸿近作:<放下你的鞭子>.良友(画报)[J].1940,第150期.
    471 华盛顿日报[J].1939年12月14 H.
    472 张善子在美游历募款救济中国难民.申报[J].1940年5月10日.
    473 张善子的荣誉.力报[J].1940年5月15日.
    474 王东伟.张善子和他的抗日宣传画.四川文物[J].1986,第2期.
    475 转引自谢海燕为《刘海粟作品集》所作前言,刘海粟美术馆.刘海粟作品集[M].北京:华夏翰林出版社,2007:7.
    476 刘海粟年表.刘海粟美术馆.刘海粟作品集[M].北京:华夏翰林出版社,2007:73,
    477 刘海粟在爪哇举行画展筹款呈现政府.读书通讯[J].1940,第2期,28.
    478 1941年2月,刘海粟写给教育部长陈立夫的信函,转引自马海平.图说上海美专[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6-167.
    479 1941年2月,刘海粟写给教育部长陈立夫的信函,转引自马海平.图说上海美专[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7.
    480 张少书.跨越太平洋的作品:张书旂在美国的绘画生涯.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张书旂中国画艺术及其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2013,会议资料集.
    481 转引自潘杰.中国展览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702.
    482 薛永年.商品化与商品意识.美术研究[J].1992,第2期,31.
    483 徐昌酩.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252.
    484 清·张鸣珂著,丁羲元校点.寒松阁谈艺琐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150.
    485 黄宾虹.古画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55.
    486 杨逸在《海上墨林》一书中的“例言”中记述:“是书编分四卷,并续录,共得七百四十一人.首邑人,次寓贤,再次方外与闺彦.凡能书能画,均归采纳,不存品第搞下、严选慎择之意.”,详见杨逸著,印晓峰点校:《海上墨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徐虹在《海派艺术的文化环境》一文中统计了道光以来在沪活动的书画家的身份信息:在这400人中间,“秀才”以下的文士和画家300人;“秀才”以上和做官的87人,其中进士23人,举人23人;无功名而有官位的10人;经商者3人.这些人都是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士大夫画家”.参见上海书画出版社.海派绘画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701.
    487 胡志平.清末民国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7年5月,78.
    488 孙福熙.我们希望的艺术展览会.艺风(月刊)(艺风展览会专号)[J].1934,第2卷第6期,66.
    489 王个簃.八十年代随想录.朵云(第1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91-92.
    490 上海沦陷期间,租界却出现畸形繁荣.这是因为上海和邻近省市的许多富人,为免遭日军蹂躏,携带家眷, 到租界来逃难.同时,德国的犹太人因受法西斯迫害,也逃来上海租界.当时上海对外海运仍然畅通,租界内的进出口商仍可赚取大量利润.租界以外的许多工商业迁入租界后,恢复了元气,获得了发展.于是,也出现了艺术市场的繁荣,商业性的美术展览频频举办.详见徐昌酩.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247.
    491 艺林月刊[J].1937,第90期,14页.另,北京中山公园经常举办书画展览的地点有三处:第一是水榭,南北跨陆,北半居水,朱栏画槛,时又各界聚餐茶话及开书画展览会;第二是来今雨轩,由屋五楹,“中社西餐馆.轩后山石罗列,北端有亭,形如十字,为投壶亭.……南厅餐堂系各界假以宴客及书画家展览会.”;第三是后园当众社稷坛背面的前殿中山堂(又称大殿)第三届中日联合会画会救灾此地进行.参见《北京市志稿——建置志》586页“中央公园”条,1938年,转引自吕鹏.湖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6月,20.
    492 艺林月刊[J].1937,第91期,15.
    493 画界琐闻.湖社月刊[J].第59册,14.
    494 根据包立民文章的记载,常任侠劝傅抱石办画展显示自己绘画的才能,并估计徐悲鸿一定会喜欢其中的一幅《江东布衣》,并与之打赌.如果徐悲鸿真的订了此画,则此画归常所有.傅抱石则要另外复制一张给徐悲鸿.后来,事情果真如常任侠所料.转引自林木.傅抱石评传[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209.
    495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496 根据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教育部卷宗记载:在第三次全国美展筹备委员第一次会议上陈立夫提出“由于近期陪都公私展览会出品,均有随便提高价格之趋向,全国美展是否可不彪价售卖,以示为范”,转引自郭淑敏.展示与销售——民国前期美术展览的文化性与市场性研究(1912—-1937)[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9,92;第三届全国美展结束后,筹备委员会呈准教育部将优良作品并入31年度(1942年)学术审议会奖励学术作品办法办理,分别奖励,计有:一等奖国画吕凤子《四阿罗汉》,奖金15000元;二等奖国画黄君璧《山水》、西画秦宣夫《母教》、吴作人《空袭下的母亲》,奖金各为8000元;三等奖雕塑刘开渠《女像》、王临乙《大禹》、木刻刘铁华《同盟国胜利的预兆》及工艺章继南《陶瓷细下黑颜料》,奖金各为4000元,详见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第三册第九编,1148.
    497 算学是不错的.艺风(月刊)[J].1935,第3卷第5期,50.
    498 胡志平.清末民国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7,10.
    499 晨光美术展览会之第一日.申报[J].1923年7月14日.
    500 厉厂樵.先给艺风社诸先生.艺风(月刊)[J].1936,第4卷第5、6期合刊,24.
    501 孙福熙.敬答谢厉先生的指示.艺风(月刊)[J].1936,第4卷第5、6期合刊,25.
    502 汪亚尘.近代艺术运动与艺术教育.民报[J].1933年7月,转自王骁.二十世纪中国西画文献.王济远、汪亚尘[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275.
    503 还说小菜便宜,穷人怎么吃得起呢?.艺风(月刊)[J].1935,第3卷第5期,60.
    504 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征集出品细则中第十三条规定:应征出品出售后本会得按定价提取之百分之二十,详见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征集出品细则.益世报(天津)[J].1929年2月16日,第十六版.
    505 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中国画中标价最低的为2元,分别是沈有王《扇面》、洪野《小雨初夜》、马孟容《晴菊》《月菊》、姚华《秋葵风仙词画》;西画中标价最低为10元,是魏毅的两幅《静物》.详见《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目录》(1929年)(书画部和西画部),转引自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1911—1937[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56-376.
    506 陶冷月的画价一向很高,当时报上有关于其画作价格高昂的报道:“冷月之画,固悉合法度,非率尔者可比,惟定价綦昂,动辄千金,似非重任阶级所可置备……”,冷月画展参观记.大光明报[J].1934年2月25日,转引自陈永怡.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迁变:以上海为中心(1843—1948)[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50.
    507 艺风展览会出品目录.艺风(月刊)(艺风展览会专号)[J].1934,第2卷第6期,67-70.
    508 艺风社第二届展览会出品目录.艺风(月刊)(艺风展览会专刊)[J].1935,第3卷第5期,171-178.其中蜡染作品只有三幅作品标有价格:雷圭元《梦》(50元)、《夏》(30元)、《冬》(30元)、《跃》(100元);工艺图案中仅有李毅士《玩具》(70元):漆画雷圭元《泉》(50元)、《雾》(20元);摄影作品全部都标有价格,集中在15-20元不等.
    509 天马会园王济远君评青年会智育部图画展览会.美术(上海)[J].1919,第二卷第三号,28.
    510 陈定山.艺术叛徒刘海粟.春申旧闻[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1:181.
    511 杜少虎.沪上晨钟:天马会之九次绘画展览.美术观察[J].2009,第6期.
    512 石建邦.傅雷与黄宾虹——中国绘画传统创造性转化的追寻.朵云(第44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45.
    513 此次展览共销售作品160件,即使不除掉各项开支,每件作品平均售价约为894元;刨去各项开支后,画家拿到手的每件作品才170元,还不及一石米的价格.根据《民国时期的米价》一文中的记载,1943年9月起陈白米每市石价格涨至850元,详见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史志[M].1989,第一、二合辑,转引自邹绵绵.民国绘画市场初探.国画家[J].2000,第3期.
    514 摘自1944年秋谢稚柳在昆明举办画展时公布的《谢稚柳画展目录》.
    515 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原载齐白石自述[M].长沙:岳麓书社,1986,转引自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5卷:自述、自传、评传、回忆录、年谱、年表(1896—1996)[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32.
    516 《倚春图》先为香港著名收藏家王世涛收藏,该图著录于上海博物馆.谢稚柳(大型文献画册)[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7.
    517 谢稚柳,《竹林逸致》,设色纸本立轴,135×67cm,《西泠印社部分社员作品专场——西泠印社拍卖2010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第2219号拍品,最终以336万元成交.
    518 竹报平安.陈定山竹包天笑诗,吴湖帆书纪念合作.申报[J].1945年8月27日;吴子深画梅竹双清启事.申报[J].1945年9月12日;长虹画社启.申报[J].1945年9月16日.
    519 王道成.上海市政府主办刘海粟欧游作品展览会目录读后感.论语(半月刊)[J].1932,第五期,161.
    520 刘海粟年表.刘海粟美术馆.刘海粟作品集[M].北京:华夏翰林出版社,2007:73.
    521 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216-217.
    522 刘海粟欧游作品展览会特刊.上海画报[J].1932年10月16日.
    523 孙福熙.画以外的话.艺风(月刊)[J].1936,第4卷第5、6期合刊,82.
    524 南开美术展览会内有文征明之中堂.益世报(天津)[J].1929年5月27日,第十六版.
    525 转引自傅申.张大千与上海画坛.上海书画出版社.海派绘画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778.
    526 时影.民国艺术.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61.
    527 [匈]阿诺德·豪泽尔(Hauser, A.)著,居延安译编.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151.
    528 王个籍.八十年代随想录.朵云(第1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91-92.
    529 美术展览会今日开幕.益世报》(天津)[J].1924年4月14日,第十一版.
    530 济南之中日美术展览会.益世报(天津)[J].1927年1月26日,第六版.
    531 良友(画报)[J].1927,第21期,28.
    532 转录《广州国民新闻》中的消息,良友(画报)[J].1927,第21期,28.
    533 春苔.文字的效力.艺风(月刊)[J].1936,第4卷第5、6期合刊,89.
    534 孙福熙.展览专号.艺风(月刊)[J].1935,第3卷第11期.
    535 刘既漂.观艺风画展后之感想》,艺风(月刊)[J].1936,第4卷第5、6期合刊,50.
    536 张书旂.此次画展.艺风(月刊)[J].1935,第3卷第11期.
    537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538 大公报(桂林版)副刊[J].1942年10月2日.
    539 侯杜红.从众心理现象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J].2007,第13卷第1期.
    540 刘曦林.艺海春秋——蒋兆和传(续二).朵云(第5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125.
    541 余绍宋面对这样的情况,总是很不满意,也被人劝说去如法炮制,带上作品到上海开个个展,但却被他婉拒了.详见黄萍荪.余绍宋其人其事.朵云(第12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157.
    542 丁深.上了他一个当(漫画).艺风(月刊)[J].1935,第3卷第5期,82.
    543 余子安.余绍宋书画论丛[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272.
    544 郑重.唐云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74.
    545 糜耕云.声画昭精、墨彩腾飞——缅怀先师张大千先生.转引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委员会.张大千生平和艺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154.
    546 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M].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2:75-76.
    547 张小(?)父女画展今日开幕.申报[J].1933年12月31日.
    548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549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550 王震.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436.
    551 中国画会、女子书画会主办慰劳将士书画展鉴会为定期举行抽签暨揭晓投标启事.申报[J].1937年11月1日.
    552 慰劳将士书画展昨闭幕,售画所得约七千元,该会展期候领书画.申报[J].1937年11月6日.
    553 慰劳画展结束,收入七千余元购慰劳物品.申报[J].1937年11月12日.
    554 王震.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437.
    555 许士骐.提倡平民化艺术运动——中大师生画展参观记.艺风(月刊)(艺风展览会专刊)[J].1935,第3卷第5期,12.
    556 马鹤年山水扇面展览.申报[J].1932年7月13日.
    557 李沙自沪寄.比国现代美术展览会记.益世报(天津)[J].1935年12月4日,第十四版.
    558 扇面试笔展览会.申报[J].1935年5月3日.
    559 双洮阁书画展.艺文杂志[J].1936,第1卷第2期.
    560 双洮阁书画展.艺文杂志[J].1936,第1卷第2期.
    章利国.艺术市场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33.
    562 良友(画报)[J].1929,第39期,29.
    563 转录《广州国民新闻》中的消息,良友(画报)[J].1927,第21期,28.
    564 李沙自沪寄.比国现代美术展览会记.益世报(天津)[J].1935年12月4日,第十四版.
    565 艺风书画展明日更换新作品展览.艺风(月刊)[J].1936,第4卷第5、6期合刊,79.
    566 北京燕山出版社.古都艺海撷英[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357.
    567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568 李家瑞.北平风俗类散.详见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五编第二十二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145.
    569 民国世说——<论语>选萃·札记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173.
    570 雅俗与经济.申报[J].1929年5月19日.
    571 老舍.多鼠斋杂谈[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71.
    572 老舍曾谈起他的收藏经历:我爱时人的画,因为彩色鲜明,看起来使我心中束缚,而且不必为它们预备保险箱.不过,时人的画也是很贵的,我不能拿一本小说的稿费去换一张画.一看画虽然心里舒服,可是饿着肚子去看恐怕就不十分舒服了.详见老舍.多鼠斋杂谈[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216-217.
    573 刘新.司徒乔与鲁迅及平民性——为纪念及徒乔百年诞辰而作.美术研究[J].2003,第2期.
    574 叶宗镐.傅抱石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8-59页.
    575 郑重.唐云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63.
    576 叶浅予.细叙沧桑记流年(摘录).原载叶浅予.细叙沧桑记流年[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2,转引自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5卷:自述、自传、评传、回忆录、年谱、年表(1896—1996)[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92.
    577 市民阶层中产业工人无力购买美术作品,如1929年机器业工人平均每人每月工资收入20元左右,普通家庭年消费200元左右.而当时多说名家画作的一幅作品的售价就高达一二百元,因此这部分群体是没有购买画作的消费能力的.转引自郭淑敏.展示与销售——民国前期美术展览的文化性与市场性研究(1912—-1937)[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9,87.
    578 叶宗镐.傅抱石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8-59.
    579 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580 转引自林木.傅抱石评传[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50.
    581 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法国政府购藏十二幅.良友(画报)[J].1933,第82期,28.
    582 《良友》画报选登了九位被法国政府所够藏的作品图片,分别是经亨颐写兰,方药雨补石《幽岩》、郑曼青《墨葵》、汪亚尘《晚风》、方药雨《小鸟》、张聿光《翠鸟》、王一亭《达摩》、齐白石《棕树》、徐悲鸿《柏古》、张大千《荷花》.良友(画报)[J].1933,第82期,28-29.
    583 胡山源.文坛管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01.
    584 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75.
    585 林木.傅抱石评传[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21-22.
    586 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原载齐白石自述[M].长沙:岳麓书社,1986,转引自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第5卷:自述、自传、评传、回忆录、年谱、年表(1896—1996)[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23.
    587 柳非杞.名家书画润例的需要.艺风(月刊)(艺风展览会专刊)[J],1935,第3卷第5期,70.
    588 春苔.展览会中一件轶事》,艺风(月刊)[J].1936,第4卷第5、6期合刊,34.
    589 春苔.黑与白在广东.艺风(月刊)[J].1936,第4卷第5、6期合刊,67.
    590 孙福熙.画以外的话.艺风(月刊)[J].1936,第4卷第5、6期合刊,82.
    591 万青力.<百年中国画展>感言.美术[J].2001,第1期,31.
    592 万青力.美术家、企业家陈小蝶——民国时期上海画坛研究之一.参见上海书画出版社.海派绘画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22.
    593 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M].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2:75-76.
    594 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75.
    595 郑重.唐云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77.
    596 郑重.唐云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77.
    597 陈永怡.近代书画展览与传统文人画之转型.美苑[J].2006,第5期.
    598 马叙伦.石屋续渖[M].上海:上海建文书店,1949:172.
    599 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75.
    600 详见石谷风.三十年代的北平画坛.转引自王中秀.黄宾虹年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384-385.
    601 常书鸿.现代艺术运动的基线.艺风(月刊)[J].1934,第2卷第3期,25.
    602 本年表为不完全统计,主要以《申报》为主要史料线索,参阅民国时期其他报刊、杂志、笔记、信札等刊载和记录的美术展览会信息;本纪事年表一些条目编写参考《中国油画文献》的大事记、《上海美术志》的《附录二:美术活动纪年》以及《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中的相关资料.
    《申报》《时事新报》《中华美术报》《时事新报·学灯》《晨报(副刊)》《商务日报》《中央日报》《新蜀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大学院公报》《教育杂志》《教育部编纂处月刊》《良友》(画报)《美术生活》《美术》(上海美专校刊)《亚波罗》(国立艺术院月刊)《艺术旬刊》《杭州市政府教育周刊》《新少年》《新青年》《私立岭南大学校报》《国民教育辅导月刊(上海)》《北京大学日刊》《社友》《妇女杂志》《艺术界周刊》《美展》(三日刊)《国立艺术院周刊》《艺观》《艺术》(周刊)《国画特刊》《上海艺术月刊》《晨光》《青年界》《时代画报》《大风旬刊》(香港)《逸经》《北大生活》《社会教育集刊(重庆)》《读书通讯》《湖社月刊》《妇女月报》《昕中通讯》《战时教育》《时报图画周刊》《力报》《艺林月刊》《益世报(天津)》《艺文杂志》
    [1]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M].上海:上海长兴书局,1918.
    [2]汪洋洋.洋画指南[M].上海:教育图书社,1918.
    [3]刘海粟.画学真诠·第一集·铅笔写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4]黄忏华.近代美术思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5]黄宾虹.古画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6]陈抱一.洋画ABC[M].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社,1928.
    [7]倪贻德.西洋画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8]倪贻德.近代艺术[M].上海:金屋书店,1929.
    [9]吴梦非.西画概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10]林文铮.何谓艺术[M].上海:光华书局,1931.
    [11]倪贻德.西洋美术史纲[M].上海:汉文正楷书局,1933.
    [12]倪贻德.西洋画概论[M].上海:现代书局出版社,1933.
    [13]倪贻德.现代绘画概观[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14]丁致聘.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M].国立编译馆出版,商务印书馆印行,1935.
    [15]施翀鹏.中国名画观摩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6]林风眠.艺术论丛[M].上海:正中书局,1936.
    [17]倪贻德.艺苑交游记[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6.
    [18]倪贻德.艺苑交友记[M].上海:良友印刷,1936.
    [19]倪贻德.西画论丛[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0]倪贻德.西画论丛续集[M].上海:中华书局,1937.
    [21]陈抱一.油画欣赏及美术常识[M].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社,1940.
    [22]马叙伦.石屋续渖[M].上海:上海建文书店,1949.
    [23]姜丹书.姜丹书艺术教育杂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
    [24]傅雷.傅雷谈美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25]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26]鲁迅.集外集拾遗续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7]刘海粟.艺术叛徒[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28]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陈定山:春申旧闻[M].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71.
    [2]Roland Barthes. Elements of semiology, transl. A. Lavers and Colin Smith, Hill and Wang, New York,1977.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M].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2.
    [5]钟叔何.走向世界丛书[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85.
    [6]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7][匈]阿诺德·豪泽尔(Hauser, A.)著,居延安译编.艺术社会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8]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9]朱伯雄、陈瑞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10]黄小庚、吴瑾.广东现代画坛实录[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
    [11]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2]袁韵宜.庞薰栗[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5.
    [13]李超.上海油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14]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第七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15]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6]郑重.唐云传[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17]胡山源.文坛管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8]丁钢.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9]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0]章利国.艺术市场学[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2003.
    [21]沈宁.滕固艺术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2]时影.民国艺术[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23]叶宗镐.傅抱石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4]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25]老舍.多鼠斋杂谈[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
    [26]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7]刘绍卫.中国共产党与广西抗战——政治交往理性的实践[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28]顾平.返本开新——艺术史、艺术理论与艺术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29]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0]刘海粟.艺术叛徒[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31][英]理查德·豪厄尔斯著,葛红兵等译.视觉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2]陈永怡.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迁变——以上海为中心(1843—1948)[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33]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1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4]卢忻.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35]马勇.当代中国近代文化诸问题(增订本)[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36]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7]顾平.近现代中国画教育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8]李超.为艺术战:国立艺专及其西画实践[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
    [39]王丹.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40]林木.傅抱石评传[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41]斯舜威.海上画派[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42]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3]吴明娣.艺术市场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4]刘曦林.二十世纪中国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45]潘公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编.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目录[M].上海:编者刊,1929.
    [2]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编.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展品目录[M].南京:国立美术展览馆,1937.
    [3]朱金楼、袁志煌.刘海粟艺术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4]许志浩.1911—1949中国美术期刊过眼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5]潘杰.中国展览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6]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7]朱朴.林风眠先生年谱[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8]北京燕山出版社.古都艺海撷英[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9]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五编第二十二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10]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1]中国革命博物馆.解放区展览会资料[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2]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第1-5卷:中国传统美术(1896—1949)[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13]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委员会.张大千生平和艺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14]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下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15]上海书画出版社.海派绘画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
    [16]赵力,余丁.中国油画文献(1542—-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17]上海书画出版社.岭南画派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18]徐昌酩.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19]鲁迅.鲁迅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0]王中秀.黄宾虹年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21]王震.二十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22]黄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话[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23]上海书画出版社.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24]刘海粟美术馆.刘海粟作品集[M].北京:华夏翰林出版社,2007.
    [25]邵琦,孙海燕.二十世纪中国画讨论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27]刘伟冬、黄惇.上海美专研究专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8]马海平.图说上海美专[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9]凌承纬.战火硝烟中的画坛:重庆社会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规划课题<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论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
    [30]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张书旂中国画艺术及其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会议资料集)[M].2013.
    [1]方琼华.“美术”概念的形成——以日治时期台湾美术展览活动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北艺术大学,2002年.
    [2]刘瑞宽.中国美术的现代化——美术期刊与美展活动的分析(1911—1937)[博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3年.
    [3]郑宇航.展示与观看:1927—1930年台湾美术展览会活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台湾大学,2004.
    [4]谢宜静.民国初年观画论画的现代转型——以上海地区的西画活动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北:“国立中央大学”,2006年.
    [5]郭梅.民国时期全国美术展览会的生成与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6]商勇.艺术启蒙与趣味冲突——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民国十八年,1929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学院,2006.
    [7]杭春晓.温和的渐进之路——以民初北京地区中国画传统派画家为中心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艺术研究,2006.
    [8]马琳.周湘与上海早期美术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9]卢缓.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看民国时期的全国美术展览会机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
    [10]文嘉琳.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李安源.从上海美专到柏林中国美展——刘海粟与蔡元培交往研究[硕士学 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12]吕鹏.湖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
    [13]于洋.激变与守护的现代求索——1917-1937年中国画争论的文化策略与思想资源[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
    [14]胡志平.清末民国海上书画家润例与生存状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07.
    [15]郭淑敏.展示与销售——民国前期美术展览的文化性与市场性研究(1912—-1937)[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9.
    [16]肖伟.第一次全国美展与20世纪初中国的艺术批评[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17]梁宜.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艺风社美术展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杭州:浙江大学,2010.
    [18]刘薇.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历史流变与演变特征[硕士学位论文].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1.
    [19]冯艳.抗战烽火中的桂林美术展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11.
    [20]王韧.上海洋画运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大学,2011.
    [1]徐灵.抗战时期晋察冀敌后美术活动.美术研究[J].1959.第4期.
    [2]王静.工农革命运动初期的美术宣传活动。美术研究[J].1959,第4期.
    [3]李树.美术展览会小史》(一).美术[J].1960年7月.
    [4]李树.美术展览会小史》(二).美术[J].1960年8-9月.
    [5]李树.美术展览会小史》(三).美术[J].1960年12月.
    [6]颜文樑.回忆“美术赛画会”.解放日报[J].1962年4月15日.
    [7]谢理法.五十年来台湾西洋绘画回顾——从“沙龙”、“画会”、“画廊”到“美
    [8]术馆”.社会科学战线[J].1984,第4期.
    [9]艾克思.抗战时期的延安反侵略画展.北京日报[J].1985年9月3日.
    [10]魏华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美术活动.抗战文艺研究[J].1986,第1期.
    [11]李建平.抗战时期桂林的进步美术运动及创作.抗战文艺研究[J].1986,第4期.
    [12]王东伟.张善子和他的抗日宣传画.四川文物[J].1986,第2期.
    [13]杨益群.抗战时期桂林美术运动纪事.抗战文艺研究[J].1987,第2期.
    [14]傅振伦.故宫博物院古物第一次出国展览始末.中国博物馆[J].1987,第3期.
    [15]黄可.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的活动及其历史地位.上海文论[J].1990,第4期.
    [16]鹤田武良.民国时期全国规模的美术展览会——近百年中国绘画史研究之一美术研究[J].平成三年(1991年),349号,东京国立文化财团研究所美术部.
    [17]梁丹.北京博物馆工作纪事(1905年—1948年).中国博物馆[J].1992,第4期.
    [18]禾子.抗战时期全国美术展览始末.文史杂志[J].1992,第6期.
    [19]薛永年.商品化与商品意识.美术研究[J].1992,第2期.
    [20]尚辉.民国时期第二次全国美展之盛况.民国春秋[J].1997,第1期.
    [21]水天中.中国早期展览并非“完全效法于日本”.美术家通讯[J].1997,第6、7期合刊.
    [22]刘墨.历史上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美术家通讯[J].1997,第2期.
    [23]李伟铭.20世纪早期中国的美术展览会摭言.美术家通讯[J].1997,第8期.
    [24]张智勇.二三十年代上海“洋画运动”画家群体简述.湖州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8,第2期.
    [25]胡光华.西方绘画东渐中国的“第二途径”研究蠡论.美术观察[J].1998,第7期.
    [26]邹绵绵.民国绘画市场初探.国画家[J].2000,第3期.
    [27]万青力.<百年中国画展>感言.美术[J].2001,第1期.
    [28]颜娟英.官方美术文化空间的比较——1927年台湾美术展览会与1929年上 海全国美术展览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J].2001,第七十三本第四分册.
    [29]刘曦林.民族艺术的世纪丰碑——1901年至2000年的中国画.国画家[J].2002,第1期.
    [30]陈晓南.抗战时期重庆的美术活动概况.美术研究[J].2002,第2期.
    [31]陈建宁.轰动欧洲的中国宝展及其风波.档案与史学[J].2003.第3期.
    [32]曹鹏.历史上的第一次国宝展——1935至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品展览摭谈.中国书画[J].2004,第6期.
    [33]陈振廉.“美术”语源考——“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美术研究[J].2003,第4期.
    [34]刘新.司徒乔与鲁迅及平民性——为纪念及徒乔百年诞辰而作.美术研究[J].2003,第2期.
    [35]陈振廉.“美术”语源考(续)——“美术”译语引进史研究.美术研究[J].2004[]第1期.
    [36]黄大德.“美术”研究.美术研究[J].2004,第2期.
    [37]节泓.第一次远征——1935年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在伦敦.中国书画[J].2004,第6期.
    [38]陈瑞林.回归“术”与“艺”统一的原点——百年中国美术教育的回顾与思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4,第2期.
    [39]段勇.武英殿与古物陈列所.紫禁城[J].2005,第1期.
    [40]孙瑜.1929年的全国美展——就进化史观、进步观念的个案研究》.新美术[J].2005,第3期.
    [41]张长虹.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到国立美术馆的建立——中国近代美术馆问题研究之一.美术观察[J].2005,第4期.
    [42]崔广晓.动机与背景——民国时期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之研究.艺术·生活[J].2006,第5期.
    [43]张姚俊.1935年故宫国宝亮相上海.世纪[J].2006,第2期.
    [44]陈永怡.近代书画展览与传统文人画之转型.美苑[J].2006,第5期.
    [45]蓝庆伟.历史与责任——对中国早期策展和策展人产生的历史考察.画刊[J].2007,第10期.
    [46]邢莉.中西“美术”概念及术语比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J].2006,第4期.
    [47]侯桂红.从众心理现象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J].2007,第1期.
    [48]商勇.蔡元培与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美苑[J].2007,第1期.
    [49]卢缓.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展览机制研究.美术观察[J].2007,第12期.
    [50]朱万章.从“癸亥合作画社”到“国画研究会”——近代美术语境中的岭南传统画家.文艺研究[J].2008,第12期.
    [51]谭天、陈国辉.全国美展模式的生产——论1929年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展的展览模式.湖北美术学院学报[J].2008,第1期.
    [52]崔广晓.民国时期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新国画(折衷派)之研究.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第2期.
    [53]崔广晓.民国时期第一、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不同结果之缘由考.艺术百家[J].2008,第4期.
    [54]文嘉琳.中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的兴盛于展览场所的开辟.艺术探索[J].2008,第4期.
    [55]林晓照.晚清“美术”概念的早期输入.学术研究[J].2009,第12期.
    [56]杜少虎.独立画家群的“新方位”——民国时期超现实主义美术的引进和传播.文艺研究[J].2009,第8期.
    [57]刘金库.八十年后再看徐悲鸿、徐志摩的“二徐之辩”.北方美术(天津美术学院学报)[J].2009,第4期.
    [58]李超.中华学艺社与中国现代美术传播.美术研究[J].2009,第3期.
    [59]杜少虎.沪上晨钟:天马会之九次绘画展览.美术观察[J].2009,第6期.
    [60]李安源.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与中国早期文化输出之梦.美术研究[J].2009,第 2期.
    [61]胡健.斐西瓦乐·大维德与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文物世界[J].2009,第6期.
    [62]陆长明.“争论”的导演与现代批评的引用——徐志摩与1929年“全国美术展览会”期间“二徐之争”.艺术探索[J].2009,第4期.
    [63]崔广晓.民国时期第一、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规模与形制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美术学报[J].2009,第4期;
    [64]刘薇.浅论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之源起.美术界[J].2010,第11期.
    [65]崔广晓.<美展>和<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专刊>之比较研究.美术学报[J].2010,第2期.
    [66]崔广晓.民国时期“美术大众化”思想的传播及其意义——以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视点.邵阳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J].2010,第5期.
    [67]胡健.大维德与故宫博物院文物展览的因缘.故宫博物院院刊[J].2010,第3期.
    [68]范雅君.古物陈列与开启民智——民国时期的南京古物保存所.才智[J].2011,第7期.
    [69]李万万.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创建的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国美术馆[J].2011,第10期.
    [70]薛永年.中国美术海外推广刍议——从徐悲鸿在全欧洲宣传中国美术谈起.美术研究[J].2011,第2期.
    [71]张长虹.“发扬国光”行动:从私人收藏家到公共美术馆——1933年“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研究.中国美术研究[J].2011,第4期.
    [72]郭卉.国宝之旅:1935-1936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及其上海预展.国际博物馆(全球中文版)[J].2011,第1期.
    [73]冯艳.抗战烽火中的桂林美术展览研究.艺术探索[J].2011,第4期.
    [74]崔广晓.民国时期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新国画展品成果显豁之缘由考.艺术百家[J].2011,第4期.
    [75]崔广晓.从征集与评审制度看美术的发展——以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为视点.美术大观[J].2011,第8期.
    [76]杜少虎.裨益于群体——晨光美术会在公共领域的文化活动.中国美术馆[J].2011,第3期.
    [77]李祥.略述我国近现代美术展览会.艺术研究[J].2011,第2期.
    [78]吉春阳.中国近代美术展览的历史考察.美术与设计[J].2011,第6期.
    [79]郭淑敏.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展览的文化传播特点.中国美术馆[J].2011,第1期.
    [80]杨化狄.传教士慈善事业的特点与启示——以民国时期社会救济为例.重庆科技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J].2011,第6期.
    [81]冯艳.抗战时期桂林美术展览纪事.艺术探索[J].2012,第1期.
    [82]崔广晓.论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的传统特色.美术大观[J].2012,第1期.
    [83]崔广晓.民国<美展特刊>雕塑作品缺略之缘由考.艺术生活[J].2012,第2期.
    [84]张长虹.“绘事”与“兴邦”——清末民初“美术馆”的观念.中国美术研究[J].2012,第3期.
    [85]李万万.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线索.中国美术馆[J].2012,第1期.
    [86]李万万.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体制的转变与美术展览制度的雏形,中国美术馆[J].2012,第6期.
    [87]朱亮亮.“展示”与“传播”——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之新视角探析.艺术百家[J].2013,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