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安徽淮河流域(以下简称“本区”)工业发展与变迁的历史是我国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工业化的缩影,反映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的当代安徽淮河流域人民群众奋发图强建设家乡的光辉历程。研究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区工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并总结出经验,将之发扬光大。通过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又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从而更好地加快本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本区具备发展工业的资源基础,然而由于起步晚,发展缓慢,其历史起点较低。新中国成立以前,本区工业始终处于“开而未发”的状态,主要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严重滞后并发展速度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央及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创建了一批现代工矿企业,为本区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通过三年经济恢复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本区基本建立。50年代初,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以及苏联对华工业援建使本区工业发展获益匪浅。1965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使本区六安、金寨、霍山等地落后的工业面貌有所改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淮域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前行甚至遭受重创。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成为国有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全国一样,本区的国有企业改革大致经历了放权让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等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本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有所发展,个私经济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本区工业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本区工业发展具备一定的自身优势,比如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本区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仍,社会长期动乱。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本区工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然而由于很长一段时期内,本区都不是国家和安徽省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所得到的政策支持非常有限,因而即使与本省非淮地区相比也处于落后状态,遑论与江浙沿海等发达地区。
     从纵向来看,60多年来本区在煤炭、电力、建材、食品加工、酿酒等工业较之新中国成立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然而从横向来看,由于缺少工业发展极和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撑等多重历史和现实因素,当代安徽淮河流域工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本区总体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沿海及本省非淮地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工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本区整体处于工业化实现阶段的前期。其中淮南高于整体标准,部分地区如亳州、阜阳等甚至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从安徽省整体来看,安徽省和皖中工业水平已处于工业化前期的后半阶段,皖南则整体处于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本区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工业化进程滞后。2.工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和安徽地方政府在本区工业建设投资十分有限。本区实行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的进程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及本省非淮地区。最近几年来,本区加强引进外资力度,加强与中央企业的合作,但效果均不如人意。3.民营工业经济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鼓励发展个私经济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本区个私经济基本消失。改革开放以后,本区个私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阜阳模式曾一度与温州模式、苏州模式并称为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三大模式,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最终走向衰落。4.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1949年以来,国家在本区投资主要集中于水利建设和农田改造,具体到工业建设仅有两淮煤矿的开发,因而本区工业方面除煤炭、电力、食品加工等工业相对发展较好以外,其余如钢铁、机械等工业均比较落后。5.与长三角经济区联系紧密。近代以来,上海经济圈对本区工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尤为明显。新中国成立初期,沿海工业企业内迁使本区工业经济发展获益匪浅。此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安徽省积极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同时,安徽及本区地方政府也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区建设,提出“远学闽粤,近学江浙”、“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等口号,拉近安徽及其淮域地区与江浙沪等地的距离。21世纪以来,本区和全省其他地区一样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发展分工。
     工业的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必然与社会其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区工业建设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就,本区落后的经济与社会面貌初步得以改变。随着工业的发展,本区各市的工业经济结构各具自身特色。淮南和淮北已发展成煤、电、化类型的工业基地,蚌埠是以建材、机械、轻纺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阜阳和宿州的工业则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亳州的药材加工和酿酒等工业初具规模,其余如滁州、宿州、六安等地工业发展也颇具自身特色。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区农业经济、城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工业发展也使经济与社会付出了较为沉重的代价,其中最为突出的即是工业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当代安徽淮域工业经济存在停滞、爱慢的发展现象,但总趋势仍然是上升的、向上发展的。
The history of industrial change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is a true reflec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reflecting peopl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local governments since1949. By studying this history, we can see clearly the achievements in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and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From studying this history period, we can see clearly of the achievements in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Also, we can learn some experiences from the problems and shortages, thereby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has a certain resource base, but due to the late start, slow development, its starting point is low. Befor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industry in this area be a certain condition of staring without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y as the main part, and machine production marked in modern industry is lagged. From1949to1978,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region created a batch of modern industrial and mining enterprises,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n this area. From1949to1957,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basically was established in the district. In early1950s, many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ere moved from the coastal areas and the Soviet Union had been gave China a lot of industrial assistance for this area. Therefore, the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n Huaihe River Basin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is period. From1965, the Three Line Construction made the area of Lu'an, Jinzhai and Huoshan a good chance to develop the industry, and the landscape has been changed. Dur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industry in Huaihe River Basin in Anhui even suffered in the twists and turns.
     From1978,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industrial enterprises began. Same as the other part of our country,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roughly in this area have experienced several stages such as delegate benefit, establish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nd so on.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non-public sectors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private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y has formed a variety pattern of ownership coexi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certain advantages, such as rich natural resources, the transportation is conveni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 be notice that the industry foundation is weak, frequently natural disasters and long term turmoil of society. Although in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the early industry got a certain development. Due to a long period of time, however, this area was not the key of the nation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the resulting policy support is very limited, and therefore even if it is backward while compared with the Huaihe River outside the province, not to mention, comparing with the coastal developed areas. Fuyang pattern, one of the three major development model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was once brilliant, which was tied with the Wenzhou mode, Suzhou mode.
     Although in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dustry in the area got a certain development, the overall level is not very hig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show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Industrialization level is uneven. Overall, compared with other areas in the province, the level of industry in this area lagge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Parts of Huainan is higher than the overall standards, some other places such as Bozhou, Fuyang are even at before industrialization stage;2.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acks of money.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of the state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region is very limited. Implement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is area is far behind the coastal region and the other regions in Anhui province. In recent years, local governments want to strengthen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central enterprises, but the overall effect is not satisfied;3. Private industrial economy is weak.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state encourages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conomy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s life. With the completion of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the private economy in this area almost disappear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private economy in this area had a brief boom, but eventually to decline;4. Most factories produce the primary industrial products. Since1949, the state investment in the region mainly focused on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and farmland leveling, specific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ainan coal mine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thus in addition to coal, electric power, food processing, and other relativ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ve being good. The rest, such as steel, machinery and other industries are relatively backward;5.Linked to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closely. Since modern times, Shanghai economic circ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leading role is especially striking.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including Shanghai has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nhui province including this area.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the whole, has ob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 in the preliminary to change the backward economic and social landscap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each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ic structure cities in this area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Huainan and Huaibei has developed into the coal, electricity, chemical type of industrial base, Bengbu was mainly used for building materials, machinery, textile in the comprehensive industrial city and traffic hub, Fuyang and Suzhou industrial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cessing, Bozhou herbs processing and brewing industry begun to take shape, the rest such as Chuzhou, Suzhou, Lu'a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lso has its own features. Industr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agriculture economy,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bu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also given a relatively profound economic and social cost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is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environment.
引文
1 熊月之:《上海通史》(第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 秦仁山:《论研究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方法》,《城市经济研究》,1986年第6期。
    1 根据本人2012年10月27日参加《地域文化与皖北发展高层论坛》的笔记整理而成;亦请参见张崇旺,王开队:《“地域文化与皖北发展高层论坛”在合肥召开》,《中国社会科学在线》2012年11月。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4页。
    1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7页。
    2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202页。
    3 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4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改革》,1995年第3期。
    1 《十八大报告(全文)》,新华网,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 《淮河纪行》编写组:《淮河纪行》,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 淮河水利委员会编撰:《淮河志·淮河综述志》,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年版。
    5 吴春梅,张崇旺,朱正业,等:《近代以来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 唐元海:《淮河300问》,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版。
    2 宋光华,赵怀让等:《淮河上游经济开发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3 臧世骅:《中国淮河流域民间工匠习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4 李修松,张宪平:《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手工业生产述论》,《学术月刊》,1998年第5期。
    5 李修松,张宪平:《战国时期淮河流域手工业述论》,《东南文化》,1999年第2期。
    6 李修松:《两汉时期淮河流域之漆器、纺织、陶瓷及铜器冶铸业》,《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7 王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的手工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期。
    8 周怀宇:《论隋唐统一对淮河流域手工业的促进》,《安徽史学》,2001年第2期。
    1 张崇旺:《略论宋代淮河流域的印刷业和文具制造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 朱正业:《机遇与挑战:1930年代淮河流域传统食品业研究——以榨油业、酿酒业为中心》,《民国档案》,2011年第2期。
    3 王鹤鸣:《安徽近代煤铁矿业三起三落》,《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4 郑国良:《倪嗣冲与安徽近代矿业》,《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5 孙多忠:《官办淮南煤矿研究(1928-1937)》,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6 王鹤鸣,施立业:《安徽近代经济轨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 程必定:《安徽近代经济史》,黄山书社1989年版。
    8 鲁燕冰:《民国时期安徽矿业研究(1912-1945)》,安徽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9 张德生,等:《安徽省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10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安徽》,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1 侯永:《当代安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2 汪百满:《当代安徽概览》,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3 杜诚,季家宏主编:《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4 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 沈世培:《文明的撞击与困惑:近代江淮地区经济和社会变迁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朱正业,杨立红:《试析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业建设》,《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3 朱超南:《淮北人民对抗日财经工作的贡献》,《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4 朱玉湘:《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东岳论丛》,1981年第6期。
    5 朱玉湘:《山东抗日根据地财经建设的艰苦创业》,《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6 陆文培:《淮北抗日根据地纺织运动初探》,《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1 J.熊彼得:《经济分析史》(一),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页。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7、1355页。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5页。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5页。
    3 陈独秀:《安徽地理说略》,《安徽俗话报》,1904年第12期。
    4 史洲:《皖志综述》,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版,第7页。
    5 “皖北”一词由来已久.为安徽淮河流域的主体地区.一般县指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具市以及跨淮的具市。
    1 参见宁远,钱敏,王玉太:《淮河流域水利手册》,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 从地理意义上讲,岳西县有20%属淮河流域,其余属长江流域,以下与此同。
    3 参见宋国君,谭炳卿,等:《中国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页。
    1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函授部:《简明安徽省情》,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侯永,欧远方:《当代安徽纪年》,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3 《曾希圣传》编撰委员会:《曾希圣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4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皖江七师分会:《纪念曾希圣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5 曾希圣:《曾希圣文选(1939-1961)》,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 [英]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2 经济社会史是指“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借助经济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经济活动各个领域的考察,探讨经济与社会的相互作用,重新诠释与评估以往人类经济活动的变化的历史分支学科。”(参见于沛,郭小凌,徐浩:《西方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80-284页。)
    1 厉以宁:《工业化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页。
    1 吴承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吴承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16页。
    1 以下内容依据张德生:《安徽省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整理而成。
    1 陈独秀:《安徽地理》,《安徽俗话报》,1905年第17期。
    1 《驱遣游民》,《申报》1887年12月12日。
    2 (清)冯煦主修,(清)陈师礼纂:《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66页。
    3 杨子才:《民国六百家诗钞(1911年-1949年)》,长征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1 马茂棠:《安徽省淮河航道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1 张德生:《安徽省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20-21页。
    2 赵秀娟:《完善立体交通加速皖北崛起》,《安徽商报》2010年12月15日。
    1 曹隆泰:《中国小麦的起源》,《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
    2 张德生:《安徽省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3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2007-2008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纪实》,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92页。
    4 马俊亚:《从沃土到瘠壤:淮北经济史几个基本问题的再审视》,载《区域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态》,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84-204页。
    1 《安徽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安徽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2页。
    2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安徽农业地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40页。
    3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4 中储棉花中心:《中国棉花年鉴2007-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1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一),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2 光绪《凤阳府志》卷12,《食货考·物产》。
    3 嘉庆《凤台县志》卷2,《食货志》。
    4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安徽农业地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82页。
    1 《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一),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2 光绪《亳州志》卷1,《舆地志·郡邑》。
    1 金光明,王飞,姜云立,等:《皖北地区中药材种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 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亳州市志(2000-2009)》,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第181-182页。
    3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安徽农业地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82页。
    4 邵健:《蒙城黄牛产业成为一大支柱》,《安徽日报》2003年6月16日。
    5 张俊宝,徐村山,王志友:《皖北猪开发利用情况》,《中国猪业》,2010年第6期。
    1 侯冠军,李海洋,魏开金,等:《安徽渔业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第11期。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皖政办[2013]47号)。
    3 [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78页。
    4 宋豫秦,等:《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初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5 宁远,钱敏,王玉太:《淮河流域水利手册》,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1 关于淮河流域及本区的煤炭资源储备情况亦可参见本文第五章的相关内容。
    2 丁伟志:《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天长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4页。
    3 宁远,钱敏,王玉太.《淮河流域水利手册》,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页。
    4 宁远,钱敏,王玉太:《淮河流域水利手册》,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02页。
    1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之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2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10》,《安徽年鉴》社2010年版,第149页。
    3 刘江:《中国地区发展回顾与展望》(安徽省卷),中国物价出版社2010年版,第9页。
    1 《安徽概况》编写组:《安徽概况》,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43-247页。
    2 谭崇台:《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1 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1页。
    2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5-87页。
    3 本部分内容根据王鑫义著《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年版)和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等相关综合而成。
    4 李修松:《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页;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84页。
    1 参见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28页。
    1 丁邦钧,李德文:《寿春城遗址遥感调查的新收获》,《楚文化研究论集》(第2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1-198页。
    1 (唐)陆羽:《茶经》,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1 卞利:《朱元璋与明代前期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开发》,《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8月。
    1 美国学者裴宜理在其名著《华北的革命者与叛乱者(1845-1945)》(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8页。)一书中认为,“方志往往把当地的手工制品描述为粗糙的、仿制的,或者几乎是不存在。日常生活所用的手工制品绝大部分是一些粗糙的陶器和工具。”显然描述的是淮北农村大部分地方的实际,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不妥之处,将淮北地区在100年期间的社会视为铁板一块是不对的。从时间上来说,淮北社会在不同时期,其发展状况显然并不完全一样。再从空间上来说,农村和集镇及城市的发展状况也大不一样。应该看到,这一时期特别是“一战”期间淮北的大部分城市手工业呈现出繁荣或所谓畸形繁荣的态势。南京大学马俊亚认为,淮北传统社会并非像典型的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一样为倒金字塔形式,乃是更为不合理的“哑铃式”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形势,说明淮北社会在长时段内穷人和富人分处“冰火两重天”的不同境况。(该观点乃是根据马俊亚先生2013年11月10日在安徽大学淮河文化研究中心所做题为《淮北地区的初夜权问题》讲座时本人的记录整理而得,亦见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5-344页。)
    2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229页。
    1 六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安地区志》,黄山书杜1997年版,第271页。
    2 凤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凤台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89页。
    1 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宿州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3页。
    2 凤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凤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239页。
    3 定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定远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242-243页。
    4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辞典》,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5 周谷城:《中国近代经济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6 陈独秀:《论安徽的矿务》,《安徽俗话报》,1904年第2期。
    1 翁飞:《安徽近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2页。
    2 千峰:《淮河纪行》,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第4页。
    3 程必定:《安徽近代经济史》,黄山书社1989年版,第282页。
    4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1 马祖培:《蚌埠电力厂始末》,《蚌埠古今》(第2辑),1984年,第53页。
    2 《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80页。
    3 潘企之:《淮南煤矿和官僚资本》,《江淮工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5页。
    4 刘春廷:《日寇在宿城的暴行》,《宿州市文史资料》(第1辑),1992年,第82-86页。
    1 雨辰:《外商投资兴办的鸡蛋加工厂》,《宿州市文史资料》(第2辑),1992年,第92页。
    2 曾中义:《民国时期宿城电业概况》,《宿州市文史资料》(第2辑),1992年,第95-96页。
    3 刘春廷:《日寇在宿城的暴行》,《宿州市文史资料》(第1辑),1992年版,第82-86页。
    4 刘敬坤:《李宗仁徐州撤退与日机对阜阳的大轰炸》,《江淮文史》,2007年第4期。
    5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6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工业厅关于私营榨油工业、蛋、酱园大型企业调查表》,档案号:J046-000002-00049。
    7 戴惠珍,王鹤鸣,杨雨润,等:《安徽现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2页。
    2 刘克祥,吴太昌:《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中册),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10页。
    1 [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2 (清)冯煦主修,(清)陈师礼纂:《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839页。
    3 (清)冯煦主修,(清)陈师礼纂:《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838页。
    4 吴承明:《一部金字塔式的中国经济史新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5 傅衣凌:《我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
    6 (明)许次纾:《茶疏》,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1 王鹤鸣,施立业:《安徽近代经济轨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页。
    2 六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安地区志》,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271页。
    3 定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定远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227页。
    4 光绪《凤阳府志》卷12,《食货考·物产》
    5 乾隆《亳州志》卷3,《食货·物产》。
    6 嘉庆《凤台县志》卷2,《食货志》。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烟草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烟草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3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烟草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2 民国《霍山县志》(1905年)。
    3 关于英国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英国人乔治·斯坦顿(George Staunton)爵士认为:“英国布在中国推销的最大障碍为:第一,中国牢不可破的勤劳节俭的习惯,这样的人占绝大多数;第二,劳动的经济利用,使每一个农民都成为制造者。换言之,即农产品与衣着原料的生产密切配合,农民以空闲劳动用于这种衣料的生产;第三,土布……生产成本之低,足以抵制一切外来的竞争。”(Sir George Staunton:"miscellaneous Notes Relating for China and our commerial Intercounse with that county",P.10-P.11.A50.)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纺织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2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29页。
    1 定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定远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243页。
    2 参见本节第四部分“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工业建设”中的相关内容。
    3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4 界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界首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85页。
    5 天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天长县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50-254页。
    1 朱宝华:《亳州的手工业》,《安徽文史资料全书》(亳州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
    2 六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安地区志》,黄山书杜1997年版,第271页。
    3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轻工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4 安徽省淮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北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5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轻工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1 潘安荣:《元昌斋酱园》,《安徽文史资料全书》(亳州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3页
    2 灵璧县工商行政管理志编纂委员会:《灵璧县工商行政管理志》,未刊稿1996年版,第2页。
    3 蚌埠市政协:《淮上人物小志之二》,未刊稿,第48页。
    4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28页。
    1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1 刘学海:《蚌埠烟草业和东海烟厂》,《蚌埠古今》(第1辑),蚌埠政协文史办公室1982年编印,第79-80页。
    2 梁义三:《百年来阜阳工商业概况》,《工商史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5页。
    3 梁义三:《百年来阜阳工商业概况》,《工商史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134页。
    4 龚佛龙:《安徽面粉工业发展概况》,《江淮工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4-86页。
    5 梁义三:《百年来阜阳工商业概况》,《工商史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134页。
    1 戴兴华:《民国时期宿城工业概况》,《宿州市文史资料》(第2辑),1992年,第15-16页。
    2 刘治堂:《民国亳县志略》,江苏古籍出版社1936年影印版,第563页;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亳州市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179页。
    3 冯之:《倪嗣冲劫掠安徽矿业概况》,《工商史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戴兴华《民国时期宿城工业概况》,《安徽文史资料全书》(宿州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
    4 欧阳发,等:《经济史踪》,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
    5 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宿州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8页。
    1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页。
    1 《淮北区党委机关开展纺织运动的决定》,《拂晓报》1943年12月6日。
    1 欧阳发,等:《经济史踪》,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214页。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工商行政管理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82页。
    1 欧阳发,等:《经济史踪》,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215页
    2 《路东专署等工作人员全体为抗属代耕群众纺织运动开展》,《解放日报》1944年2月1日。
    1 易加:《我们的苏皖边区》(二),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淮阴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苏皖解放区》,内部资料1999年版,第175页。
    2 《盱嘉民众纺织厂概况》,《解放日报》1944年4月30日。
    3 欧阳发,等:《经济史踪》,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4 陈穆:《华中解放区工商业》,《新华论坛》,1945年第7期。
    5 秋谷:《淮南天高农具工厂的介绍》,《解放日报》1945年9月26-27日。
    6 吴光,何畏,刘维农:《目前淮北纺织问题》,《江淮日报》1948年11月16日。
    1 王生怀:《民国时期安徽文化与社会研究(1912-1937)》,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9-351页。
    1 李席珍,等:《英美烟公司在门台子的巧取豪夺》,《工商史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1081页。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5页。
    1 刘征田:《三年来安徽工业建设的成就》,《安徽政报》,1952年第1期。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3页。
    3 侯永:《当代安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4 曾希圣:《皖北当前情况和任务——在皖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报告》,《曾希圣文选(1939-1961)》,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7-77页。
    1 曾希圣:《皖北当前情况和任务——在皖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的报告》,《曾希圣文选(1939-1961)》,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9-70页;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皖北皖南区委文件选编(1949-1951)》,内部资料1994年版,第61-70页。
    2 侯永,欧远方:《当代安徽纪年》,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3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7-1458页。
    4 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1 《皖北公营企业概况》,《皖北日报》1950年1月20日。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烟草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3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安徽》(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4 侯永:《当代安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6页。
    5 安徽省蚌埠市中市区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区文史资料》(第1辑),1999年,第105页。
    喉永,欧远方:《当代安徽纪年》,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
    1 侯永:《当代安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3),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页。
    3 蚌埠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总第4辑庆祝建国35周年专辑),第65页。
    4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电力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安徽省电力工业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电力工业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2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3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机械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4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315页。
    5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机械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5页。
    6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安徽》(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433页。
    7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1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安徽》(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
    2 曾希圣:《安徽省人民政府一九五四年下半年工作情况和一九五五年工作任务的报告》,《安徽日报》1955年3月5日。
    3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安徽》(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54页。
    1 曾希圣:《安徽省一九五三年工作总结及一九五四年工作任务》,《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历次代表大会(代表会议)文件资料汇编》,第13-14页。
    2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3 欧阳发,等:《经济史踪》,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人物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227页。
    2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安徽》(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466页。
    3 侯永:《当代安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109页。
    4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3),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页。
    5 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南市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718页。
    6 蚌埠市玻璃厂志编委会:《蚌埠玻璃厂志》(第1卷,1954-1983),未刊稿1985年版,第92页。
    1 蚌埠市玻璃厂志编委会:《蚌埠玻璃厂志》(第1卷,1954-1983),未刊稿1985年版,第91页。
    1 陈东林:《1950-1970年代中国的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载吴景平,徐思彦:《1950年代的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85页。
    2 1949-1955年,中苏之间共同签订的援建项目共计有156项,于1955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颁布,实际正式施工项目为150个,一般习惯称为“156项工程”。1958-1959年间,中苏之间又相继签订了几个援建协定,共计100多个项目。整个1950年代,按照中苏协定,由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成套设备建设项目总共达304项,单独车间和装置64项。这些援建项目有军工、电力、煤炭、冶金、机械、有色、化工、石油、轻工和医药等行业,分布在全国约20个省、市、自治区。至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前,苏联在华援建的304个项目中全部建成的为120项,基本建成的有29项,废止合同89项,由中国自行续建的66项;64项单独车间和装置中建成的29项,废止合同35项。(参见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1950-2000)》,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93-494页。)
    1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安徽》(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2 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安徽近现代史辞典》编委会:《安徽近现代史辞典》,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
    1 刘征田:《安徽重要建设项目概览》,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0页。
    2 苏联专家对淮南煤矿建设提出了诸多意见和建议,得到了淮南煤矿的高度重视。关于这一点,请参阅本文第五章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详述。
    3 安徽省中苏友好协会:《中苏友谊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5页。
    4 安徽省中苏友好协会:《中苏友谊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页。
    5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6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7页。
    7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3),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1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2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3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4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1 《淮南40年》征编小组:《淮南40年1949-1989》,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1页。
    2 侯永:《当代安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
    3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职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减轻了生活上的特殊困难》,《皖北日报》1951年10月20日。
    1 《皖北近三个月来生产救灾工作报告》,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皖北皖南区委文件选编(1949-1951)》,内部资料1994年版,第86页。
    2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机械厅机械工业生产、管理方面的文件、统计资料》,档案号:J046-000002-00091。
    3 《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曾希圣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6-347页。
    1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
    2 《一所新型的高等工业学校——合肥矿业学院》,《安徽日报》1955年6月19日。
    3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89》,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4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89》,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5 《一个包烟女工成了技术工人》,《安徽日报》1955年6月29日。
    6 安徽省档案局:《安徽经济建设文献资料》(第1辑),内部资料1986年版,第12页。
    1 曾希圣:《曾希圣关于生产救灾工作给中央的报告》,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皖北皖南区委文件选编(1949-1951)》,内部资料1994年版,第100页。
    2 周道斌:《宿县地区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30页。
    1 蚌埠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总第4辑庆祝建国35周年专辑),第63页。
    2 吴波:《与灾难战斗的皖北人民——皖北灾区访问记》,《皖南日报》1950年10月18日。
    1 安徽省人民政府税务局:《安徽省工商税收史料选编》(下辑第三册),内部资料1987年版,第1793-1794页。
    2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机械厅(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五年)榨油、面粉工业历史资料》,档案号:J046-000002-00058。
    3 《以整风运动迎接增产节约伟大号召,消灭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严重现象——曾希圣同志十二月二十四日在直属机关干部大会上整风动员报告全文》,《皖北日报皖南日报联合版》1952年1月1日。
    4 《十二月份综合报告》,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皖北皖南区委文件选编(1949-1951)》,内部资料1994年版,第73页。
    1 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手工业资料汇编(1950-1953)》,中国科学院出版1954年版,第221页。
    2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机械厅伞联、火柴梗片、造纸印刷业关于私营工业的调查表》,档案号:J046-000002-00051。
    1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共安徽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国资本主义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安徽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1页。
    2 中共蚌埠市委党史研究室《蚌埠五十年》(政治·党建)编辑组:《蚌埠五十年政治·党建(1949-1999)》,未刊稿1999年版,第202页。
    3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共安徽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国资本主义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安徽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中共蚌埠市委党史研究室《蚌埠五十年》(政治·党建)编辑组:《蚌埠五十年政治·党建(1949-1999)》,未刊稿1999年版,第202页。
    4 蚌埠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总第4辑庆祝建国35周年专辑),第64页。
    1 陈秉光:《蚌埠淮丰烟厂实行公私合营》,《安徽日报》1955年11月17日。
    2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共安徽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国资本主义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安徽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74页。
    3 《我省今年对私营工业改造工作有很大发展五十七个工厂已公私合营》,《安徽日报》1955年12月10日。
    4 蚌埠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手工业管理局:本局(包括生产联社)关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手工业系统远景规划和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六年(包括五五年至五六年)手工业工作综合报告》,档案号:38-1-1957-20。
    1 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南市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1050-1051页
    1 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宿州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3-34页。
    1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机械厅关于机械工业生产管理的文件》,档案号:J046-000002-00065。
    2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机械厅(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五年)榨油、面粉工业历史资料》,档案号:J046-000002-00058。
    3 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南市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51页。
    1 六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安地区志》,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494页。
    2 蚌埠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手工业管理局:本局(包括生产联社)关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手工业系统远景规划和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六年(包括五五年至五六年)手工业工作综合报告》,档案号:38-1-1957-20。
    3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工业通讯>合订本》(二),档案号:J007-000002-00233。
    4 蚌埠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手工业管理局:本局(包括生产联社)关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手工业系统远景规划和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六年(包括五五年至五六年)手工业工作综合报告》,档案号:38-1-1957-20。
    1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工业通讯>合订本》(二),档案号:J007-000002-00233。
    2 蚌埠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手工业管理局:本局(包括生产联社)关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手工业系统远景规划和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六年(包括五五年至五六年)手工业工作综合报告》,档案号:38-1-1957-20。
    3 蚌埠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手工业管理局:本局(包括生产联社)关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手工业系统远景规划和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六年(包括五五年至五六年)手工业工作综合报告》,档案号:38-1-1957-20。
    4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工业通讯>合订本》(二),档案号:J007-000002-00233。
    1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手管局关于贯彻中央手工业35条情况汇报、总结》,档案号:J049-000001-00043。
    2 蚌埠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手工业管理局:本局(包括生产联社)关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手工业系统远景规划和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六年(包括五五年至五六年)手工业工作综合报告》,档案号:38-1-1957-20。
    1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内部资料2004年版,第29页。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计划统计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3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计划统计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4 《李任之同志在全省计划、工业手工业、财政会议上的报告》,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内部资料2004年版,第6-8页。
    1 《中共安徽省委转发合肥和安庆两市委关于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情况的报告》,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内部资料2004年版,第221页。
    1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2 欧阳发,等:《经济史踪》,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272页。
    3 六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安地区志》,黄山书杜1997年版,第243页。
    1 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新中国60年(1949-2009)滁州大事记》,内部资料2009年版,第51页。
    2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内部资料2004年版,第79页。
    3 欧阳发,等:《经济史踪》,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5-276页。
    1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内部资料2004年版,第251页。
    2 六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六安市志》(上),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13页。
    3 沈葵:《1958年安徽大办钢铁述评》,《安徽史学》,1995年第2期。
    4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工业通讯>合订本》(五),档案号:J007-000002-00236。
    5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工业通讯>合订本》(四),档案号:J007-000002-00235。
    1 侯永:《当代安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2 王耕今,杨勋,王子平等:《乡村三十年——凤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上),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3 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新中国60年(1949-2009)滁州大事记》,内部资料2009年版,第55页。
    4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工业通讯>合订本》(四),档案号:J007-000002-00235。
    1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2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往事回顾——王光宇口述》,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页;安徽省来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来安县志》,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档案馆:《中共党史资料》(第75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4 姚登恒:《阜阳沧桑》,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5 侯永:《当代安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6 侯永:《当代安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7 王耕今,杨勋,王子平,等:《乡村三十年——凤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上),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166页。
    1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工业通讯>合订本》(五),档案号:J007-000002-00236。
    2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78页。
    3 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4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5页。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电力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页。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电力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3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3),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4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3),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5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电力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6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7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页
    8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3),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9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3),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4-78页。
    10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
    1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3),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224页。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计划统计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48页。
    3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工业通讯>合订本》(五),档案号:J007-000002-00236。
    4 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工业通讯>合订本》(五),档案号:J007-000002-00236。
    1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内部资料2004年版,第334页。
    2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内部资料2004年版,第409页
    1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内部资料2004年版,第408页。
    1 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安徽》(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
    2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大跃进”运动和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3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安徽》(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81页。
    1 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新中国60年(1949-2009)滁州大事记》,内部资料2009年版,第58、63、64页。
    2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内部资料2004年版,第232页。
    3 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新中国60年(1949-2009)滁州大事记》,内部资料2009年版,第65页。
    1 中共阜阳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阜阳四十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2 灵璧县工商行政管理志编纂委员会:《灵璧县工商行政管理志》,未刊稿1996年版,第82-83页。
    3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63—-1965)》,内部资料2004年版,第161-177页。
    1 《安徽省人民委员会转发国务院批转轻工业部、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关于铁器、木器、砂瓦陶瓷下半年生产安排的报告”的通知》,《安徽政报》,1961年第4期。
    1 中共阜阳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阜阳四十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页。
    2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大跃进”运动和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6-297页。
    3 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新中国60年(1949-2009)滁州大事记》,内部资料2009年版,第87
    1 侯永:《当代安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306-307页。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编:《安徽省情》(2),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0页。
    3 中共淮北市委党史办公室:《淮北市党史大事记》,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4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34页。
    1 欧远方,等:《回忆李任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1 淮北矿务局史志办公室:《淮北矿务局志》,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66页。
    2 所谓清队运动就是指利用军管会和进驻工宣队这种方式,把“文化大革命”进程中,以各种名义、各种方式揪出来的所谓地、富、反、坏、右、特务、叛徒、走资派、“漏网右派”、“国民党残渣作孽”……来一次大清查。清队运动严重地夸大了敌情,混淆了敌我,践踏了民主和法制,造成了打击一大片的恶果。(参见蔡磊:《中国通史》(12),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788-6789页。)
    1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6-379页。
    2 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工业局关于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机械局、基本建设局、电子工业局文件》,档案号:J029-1973-2-0080。
    3 三线地区又分为大三线地区和小三线地区。大三线地区即是指西南、西北地区(川、贵、云和陕、甘、宁、青)其他内地省份以及靠近内地的腹地部分则被称为小三线地区。1964年,为了国防建设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依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将全国划分为三种类型的地区,并对三线地区实行不同的经济建设方针。1965年,三线建设正式开始。(参见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1 舒城虽属安徽长江流域,但因其与本区毗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且所建之小三线企业改革开放后部分迁往蚌埠、淮南等城市,对本区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本文对舒城地区三线建设有所介绍。
    2 《六安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5号重点建议<关于抢救和保护我市“三线”遗产,拓展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建议>的答复》http://ww.lasrd.gov.cn/include/content.php?id=8573.
    3 《霍山红星厂的老照片》http://bbs.huoshan.cc/thread-1646950-1-1.html。
    4 霍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霍山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300页。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179页。
    2 《中国企业管理年鉴》编委会:《中国企业管理年鉴1994》,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第423页。
    3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之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4 中国经济贸易年鉴编委会:《中国经济贸易年鉴2004》,中国经济贸易年鉴社2004年版,第319页。
    1 《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5号重点建议<关于抢救和保护我市“三线”遗产,拓展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建议>的答复》http://www.lasrd.gov.cn/include/content.php?id=8573
    2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安徽》(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页。
    3 学界关于三线建设评价不一。多数学者认为,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这种建设方式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但是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也有学者认为,三线建设是基于政治思想、行政命令、战争目的进行的,严重忽视经济效益和经济规律,造成工业布局上的重大失误,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虽然对于改善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状态有所助益,但总体上得不偿失,弊大于利。(参见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285页。)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7页。
    1 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1978-2005)》,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2 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1978-2005)》,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中国工业管理部分条例汇编》,地质出版社1980年版,第371-374页。
    1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6-2008.6》,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2页。
    1 中共蚌埠市委党史研究室《蚌埠五十年》(政治·党建)编辑组:《蚌埠五十年政治·党建(1949-1999)》,1999年,第17页。
    2 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62-63页;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省经委有关企业管理、整顿、工业普查等方面的及负责人讲话》,档案号:J041-1980-2-0025。
    3 《安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经济年鉴1985)),安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1985年版,第114页。
    4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法规规章汇编(1949-1985)》,内部资料1986年,第92-100页。
    1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之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 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页。
    1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93),《安徽年鉴》社1993年版,第120页。
    2 中共蚌埠市委党史研究室《蚌埠五十年》(政治·党建)编辑组:《蚌埠五十年政治·党建(1949-1999)》,1999年版,第23-24页。
    3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95》,《安徽年鉴》社1995年版,第136页。
    4 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阜阳年鉴1997年》,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30页。
    5 安徽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安徽省法规规章汇编1997》,内部资料1998年版,第269-284页。
    1 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阜阳年鉴2006》,内部资料2006年版,第71页。
    2 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阜阳年鉴2009》,内部资料2009年版,第173页。
    3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安徽》(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467页。
    1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00》,《安徽年鉴》社2000年版,第306页。
    2 王永富,蔡为民:《蚌埠国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安徽日报》2000年8月21日。
    1 叶永茂:《我省“造舰”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安徽日报》2003年1月20日。
    2 《安徽省情》编辑部:《安徽省情》(7),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3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第413贝。
    1 《蚌埠市工商行政管理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工商行政管理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254页。
    2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6-2008.6)》,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3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法规规章汇编(1949-1985)》,内部资料1986年版,第184-185页。
    4 国家“七五”期间中国私营经济研究课题组:《中国的私营经济现状·问题·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页。
    5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1991》,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
    6 安徽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安徽省法规规章汇编1993-1994》,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45-149页。
    1 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个体私营经济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汇编》,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2 木易:《张平在蒙城、涡阳调研时要求鼓励个体私营经济更快发展》,《安徽日报》1997年11月7日。
    3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6-2008.6)》,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64页。
    4 《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意见》,《安徽日报》2000年11月3日。
    5 《<个体工商户条例>今起施行取消从业人员人数限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蚌埠日报》2011年11月1日。
    1 鲍亮亮:《工商扶持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个体民营企业今年将新增8%》,《安徽日报》2012年8月16日。
    1 孟学文:《锦绣中华宝典》(第1卷——第4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2页。
    2 《安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经济年鉴1985》,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
    1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03》,《安徽年鉴》社2003年版,第72页。
    2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504页。
    3 陆列嘉:《外商投资青睐安徽》,《安徽日报》2005年3月17日。
    1 张华镛,贾海基:《安徽吸引外商投资对策》,测绘出版社1994年版,第185页。
    1 荣兆梓:《投资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2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04》,《安徽年鉴》社2004年版,第68页。
    1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513页。
    1 根据2002-2009年《安徽统计年鉴》整理。
    1 根据2002-2009年《安徽统计年鉴》整理。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乡镇企业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乡镇企业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1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6-2008.6)》,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2页。
    2 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266页。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乡镇企业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1 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93-94页。
    2 关于淮河流域的社会心态问题,国内外学者相关论著均有涉及。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四章“淮北社会的畸态与社会结构的异化”介绍了,淮北民众心理尤其是尚武好斗、听天由命的社会心态有颇为生动的描述;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五章介绍了,皖北地区重农、安愚、呰窳、厌文好武、勇于私斗、博饮以及健讼的社会风气;吴春梅的《淮河流域(安徽段)的社会变迁与流民现象》(载李修松:《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1年版)将安徽淮域好勇斗狠的社会风俗归结为该地流民易于产生的原因之一。她认为,“不同的风俗反映了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地说,文教盛行的地区经济都较发达,反之亦然。”陈立柱《研究淮河文化要为流域经济发展服务》(载于《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则直指淮河流域的“贫困文化”,对淮河流域吃喝风盛、民风粗悍、安贫乐道、不重乡土等进行历史和现实解读。国外学者裴宜理在其名著《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池子华、刘平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将淮北民众的懒散和好斗归结为其对生态危机的策略性反应。池子华在其代表作《中国近代流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的第二章第四节中指出,近代中国“在某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如淮北,贱商之风甚炽,除了实现与土地的重新结合外,再没有疏散宗族人口的有效途径。于是,许多族中青年子弟加入了流民大军。”谢国兴的《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安徽省1860-1937》等著作对此也有涉及。
    1 《蚌埠年鉴》编纂委员会:《蚌埠年鉴2006》,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3页。
    1 郭万清:《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年版,第275页。
    2 郭万清:《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年版,第275页。
    1 改革开放后,淮河流域发展道路更加复杂多样,安徽、江苏、山东以及河南等淮域地区同质性进一步减弱。鉴于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本文对改革开放后“国家战略选择与当代淮河流域工业发展”这一命题的考察将主要以安徽淮河流域为中心,对国家战略与江苏、山东、河南等其他淮域地区的关系不作深入研究。
    2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安徽》(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37-439页。
    3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页。
    4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皖北皖南区委文件选编(1949-1951)》,内部资料1994年版,第19-45页。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2 参见李辉山:《均衡与非均衡的战略演进——试论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开发研究》,2004年第2期。
    3 陈云:《陈云文稿选编(一九四九一一九五六年)》,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7页。
    4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5 郑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郑州市志》(第4分册),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版,第7页。
    6 张大卫:《中原崛起之路:河南省60年发展回顾》,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7 程子良,李清银:《开封城市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99-300页。
    8 河南省统计局:《奋进的中州》,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第487页。
    1 欧阳发,等:《经济史踪》,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
    2 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1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内部资料2004年版,第29页。
    2 《建国以来中共山东党史大事记》编审领导小组:《建国以来中共山东党史大事记概述1949.10-1966.5(征求意见稿)》,内部资料1995年版,第34-35页。
    3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河南》(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页。
    4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11-629页。
    1 徐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徐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4年版,第510页。
    2 所谓三线地区即是指1964年至1978年,为了免受外敌侵袭在中国大陆的国境线依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向内地收缩并依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划分为三种类型的地区。整个三线建设中,江苏、山东因为靠近沿海故被划为一线地区,安徽介于一、三线地区之间故为二线地区,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为三线地区,因而相比较而言,三线建设期间河南接受国家建设项目最多。三线地区,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主要指西南、西北地区(川、贵、云和陕、甘、宁、青),小三线则是指各省份靠近内地的地区。(参见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3 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253-326页。
    1 徐建刚:《当代上海党史文库艰难探索1956—1965》(1-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435页。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4),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2页。
    1 孟学文:《锦绣中华宝典》(第1卷—第4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3页。
    2 《安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经济年鉴1986》,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3 《安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经济年鉴1986》,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
    4 《安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经济年鉴1986》,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页。
    1 孙自铎:《从失衡走向协调:安徽崛起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2 J.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46页。
    1 所谓皖江即是指长江安徽段,全长416公里,皖江地区包括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4市和巢湖、池州、宣城3地区及滁州市的市区、全椒、来安、天长3县,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为了便于与皖北6市进行比较,如不做特殊说明本文将皖江地区定为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宣城6市,巢湖和滁州数据既不列入皖江地区也不列入皖北地区。
    2 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1 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76-77页。
    1 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75-78页。
    1 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2 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75-81页。
    1 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阜阳行署工业局关于轻、纺、化工业企业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和恢复生产所需材料、资金的报告》,档案号:J020-1991-5-0456。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4),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5页。
    3 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94-95页。
    4 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46-350页。
    1 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94-95页。
    1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http://www.ahda.gov.cn/DocHtml/1/2009/3/20/20090320146263706.html。
    2 “861”计划:2003年6月,安徽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三步走战略、以及在起步阶段重点建设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的战略构想。2004年1月,安徽省作出了实施“861”行动计划的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5月,省政府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的通知》。“8”是指建设八大重点产业基地:加工制造业基地、原材料产业基地、化工产业基地、能源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全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重要的文化产业大省;“6”是指构筑六大基础工程:防洪保安工程、通达工程、信息工程、生态工程、信用工程、人才工程;“1”是指到200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2006年,由于“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的目标提前实现,目标“1”调整为“实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1万亿元目标”。2010年,省委、省政府对“861”行动计划的内涵作了进一步提升,具体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水利工程、交通网络工程、生态环保工程、金 融支撑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六大基础工程,力争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再翻一番。2012年,安徽省对“861”行动计划内涵又进行调整提升,八大产业整合为电子信息和家用电器、汽车和装备制造、材料和新材料、能源和新能源、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六大基础工程调整为综合水利、交通网络、生态环保、城镇化、人才、民生。目标“1”不变。(参见《“861”行动计划实施与演进》http://861jh.ahpc.gov.cn/information.jsp?xxnr_id=10119113;孙自铎:《安徽经济》,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106页。)
    1 刘杰,何聪:《夯实崛起根基》,《人民日报》2006年4月19日。
    2 田婷:《传统与特色产业并举——<安徽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安徽日报》2009年11月19日。
    1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5/24/content_4591615.htm。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9期。
    3 《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第25期。
    4 《中原经济区规划(全文)》http://news.dahe.cn/2012/12-03/101800581_1.html。
    1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辞典》,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1 参见拙作《20世纪50-70年代淮河流域现代工业发展研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6-2008.6》,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轻工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2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1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12》,《安徽年鉴》社2012年版,第166页。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轻工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3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之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4 杨文亚:《萧县葡萄酒年产值超两亿》,《安徽日报》2008年8月23日。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轻工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4页。
    2 《循环经济在宿州》编委会:《循环经济在宿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页。
    1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99年》,《安徽年鉴》社1999年版,第88页。
    2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00年》,《安徽年鉴》社2000年版,第99页。
    3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12年》,《安徽年鉴》社2012年版,第166页。
    4 煤炭工业在本区工业发展进程中具有一定典型性,本文将在第五章对其进行专门解析,此处不再赘述。
    5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6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6-2008.6》,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93.
    1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91-92页。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电力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3页;安徽省电力工业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电力工业志》,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53-55页。
    3 安徽水利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水利年鉴2004)),内部资料2004年版,第199-203页。
    1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10年》,《安徽年鉴》社2010年版,第147页。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建材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8页。
    3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4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09》,《安徽年鉴》社2009年版,第105页。
    5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12》,《安徽年鉴》社2012年版,第166页。
    6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建材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1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2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3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12》,《安徽年鉴》社2012年版,第165页。
    4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5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12》,《安徽年鉴》社2012年版,第149页。
    1 《奋力崛起中的安徽信息产业》,《安徽日报》2006年10月30日。
    2 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安徽省志·电子工业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1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2 张书喜:《省政府在淮北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安徽日报》2005年2月5日。
    3 周连山,罗宝:《200亿打造全国一流“煤化-盐化”基地》,《安徽日报》2006年2月21日。
    4 政协安徽省六安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六安市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版,第104页。
    1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集体工业》(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249页。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3),安徽人民出版杜1987年版,第159页。
    3 《界首市工艺陶瓷厂》http://travel.anhuinews.com/system/2008/01/17/001934973.shtml.
    4 顾旭,郑鸿章,朱庆有:《金寨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44-245页。
    1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之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56页。
    2 许俊松:《安徽民间传统工艺礼赞》,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页。
    3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轻工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272页。
    4 赵维臣:《中国土特名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537页。
    5 许俊松:《安徽民间传统工艺礼赞》,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115页。
    6 《安徽概况》编写组:《安徽概况》,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27页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凤阳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凤阳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版,第195页。
    2 《安徽概况》编写组:《安徽概况》,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228页。
    3 李茂峰,张建平:《蚌埠玉雕:何以聚玉成金》,《蚌埠日报》2012年6月29日。
    4 《玉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全部竣工》,《蚌埠日报》2013年7月22日。
    5 安徽省淮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北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362页。
    1 根据1979-2011年《淮北市统计年鉴》整理绘制。
    1 谭崇台:《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2 根据1979-2011年《淮北市统计年鉴》整理绘制。
    1 根据1979-2011年《淮北市统计年鉴》整理绘制。
    1 芮宏:《安徽17市工业化进程测度和评价》,《江淮论坛》,2009年第1期。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03》,《安徽年鉴》社2003年版,第69页。
    1 一般而言,民营经济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广义民营经济即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二是内资民营经济即广义民营经济减去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包括集体和个体私营及其他混合经济;三是狭义民营经济,单指个体私营经济。(参见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课题组:《中国民营经济的三大历史性变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3期。)本文以分析个体、私营经济即狭义民营经济为主。
    2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课题组:《中国民营经济的三大历史性变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3期。
    3 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南市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1039页。
    4 金文水:《托起江淮的明天——“九五”安徽经济增长点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1 武力:《中国当代私营经济发展六十年》,《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1 “四专两厂”是指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市场、专业区域和户办、联户办厂,它是股份合作制的一种形式。户办、联户办企业经过初级阶段的发展后,为了解决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规模的问题、资金问题等,一些户办和联户办的企业开始通过股份式的联合与合作。(参见金福海,张红霞:《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合作企业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1页。)
    2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农村改革口述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0页。
    1 国家“七五”期间中国私营经济研究课题组:《中国的私营经济现状·问题·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154页。
    2 孙科炎,赵国梁:《竞争心理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页。
    1 (清)冯煦主修;(清)陈师礼纂:《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541页。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辞典》,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461页。
    3 刘学海:《蚌埠烟草业和东海烟厂》,《蚌埠古今》(第1辑),1982年版,第79-80页。
    4 蚌埠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华中党校“上海队”,江淮工作团史料编委会:《蚌埠文史资料选辑》(总第14辑迎着曙光),蚌埠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年版,第282页。
    1 于风:《上海支援安徽办工业》,《人民日报》1958年3月7日。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机械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3页。
    3 蚌埠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本局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情况、今后意见和贯彻推广上海工业生产先进经验的汇报》,档案号:38-1-1963-20。
    4 陆列嘉:《我省350个重大项目将亮相上海》,《安徽日报》2006年9月2日。
    1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之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2 唐元海:《淮河300问》,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3 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59页。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2 原诗如是: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肝。湿薪半束抱衾稠,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流膏进乳无人知,降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石流金实精悍。南山粟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力万段。(参见苏轼:《<石炭>并序》,嘉靖《徐州志》卷4,《山川》。)
    3 本书编写组:《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4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巨变60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徽纪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5页。
    3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
    1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法规规章汇编(1949-1985)》,内部资料1986年版,第191-192页。
    2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6-2008.6)》,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3 《淮南40年》征编小组:《淮南40年1949-1989》,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页。
    1 《中国煤炭志·安徽卷》编纂委员会:《中国煤炭志·安徽卷》,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页。
    1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98年》,《安徽年鉴》社1998年版,第97页。
    2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06》,《安徽年鉴》社2006年版,第115页。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专题文集(1949-1978)》(第三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0页。
    3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6页。
    4 王广德:《中国煤炭工业统计资料汇编(1949-2-9)》,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203页。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2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12》,《安徽年鉴》社2012年版,第160页。
    1 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54页。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通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大通区文史资料》(第1辑洛涧古今),1990年版,第34页。
    3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交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
    4 蚌埠铁路分局路志办公室:《蚌埠铁路分局志》,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1 蚌埠铁路分局路志办公室:《蚌埠铁路分局志》,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2 张恺帆,宋霖:《张恺帆回忆录》,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5页。
    3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1 欧远方,徐则浩,宋霖:《回忆李任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1 中共淮南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淮南党史资料关怀与期望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淮南资料专辑》(第4辑),内部资料1985年版,第45-46页。
    2 Ke jun Jiang, Xiulian Hu:Energy and environment in China, P.310-P.333.
    1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4页。
    1 《淮南40年》征编小组:《淮南40年1949-1989》,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1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150页。
    2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2页。
    1 谭崇台:《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715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347页。
    5 《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0页。
    6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7-198页。
    7 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页。
    8 《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关于生产救灾工作的指示》,《皖北日报》1950年2月4日。
    1 吴波:《与灾难战斗的皖北人民——皖北灾区访问记》,《皖南日报》1950年10月18日。
    1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农村改革口述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2 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省经委有关企业管理、整顿、工业普查等方面的及负责人讲话》,档案号:J041-1980-2-002。
    3 《建设淮北商品粮基地综合考察报告》,《安徽日报》1980年4月29日。
    4 史万春:《阜阳地区加快发展多种经营速度》,《安徽日报》1980年11月14日。
    5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6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页。
    1 [美]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57页。
    2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3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6-2008.6)》,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4 丁继哲:《两淮煤田大开发的回忆》,《江淮文史》,2008年第5期。
    1 《我省地方工业为农村经济服务获初步成绩》,《安徽日报》1955年12月1日。
    2 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新中国60年(1949-2009)滁州大事记》,内部资料2009年版,第53页。
    3 《安徽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安徽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5页。
    1 林存吉,秦庆武,李超群:《农业产业化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9页;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页。
    2 李子恒,唐和江,陈冠男:《阜阳“111信贷扶贫示范工程”硕果累累》,《安徽经济报》2002年12月10日。
    1 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宿州年鉴2006》,宿州市档案局2006年版,第31页。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3),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5页。
    1 任诗芹,周建设,徐立法:《符离集烧鸡从传统作坊走向规模生产》,《安徽日报》2006年5月8日。
    2 方方:《淮南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徽日报》2004年2月16日。
    3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年鉴2007》,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168页。
    1 鲁松:《我市轻工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淮南日报》2006年3月9日。
    2 刘杰,何聪:《宿州抓农业产业化促农民增收》,《人民日报》2004年9月20日。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乡镇企业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乡镇企业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305页。
    1 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省经委有关企业管理、整顿、工业普查等方面的及负责人讲话》,档案号:J041-1980-2-002。
    2 《安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经济年鉴1984》,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6-78页。
    1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280页。
    2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277-280页。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乡镇企业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2 关于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之间的关系,李克强认为,“一般来说,已经工业化的国家在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关系上经历了3个阶段。初始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工业化的推进以农业积累为主,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是农业支援工业,工业受到保护,发展政策以保护工业为特征。中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农业的积累用于自身的发展,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则依靠工业自身的积累,两大产业的联系基本上通过产品交换来实现。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工业支援农业,发展政策使农业受到保护。”(参见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3 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83-484页
    4 环境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以致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情况称之为环境问题。对于环境问题的理解,可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环境问题:是指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广义的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既有人为因素又有自然因素。(参见成岳:《环境科学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9页。)囿于知识水平和结构,本人仅对本区工业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和土地塌陷问题作一粗浅考察,以此管窥本区工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 宋豫秦,等:《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初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2 中国水利学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1 偶正涛:《暗访淮河新华社记者揭出淮河污染真相》,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1 张志峰,曲昌荣,何聪:《长江、黄河、淮河——一年“喝”下污水280多亿吨》,《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5日。
    2 黄振中,白剑峰:《清与浊的较量——淮河治污三年纪实》,《人民日报》1987年8月8日。
    1 偶正涛:《暗访淮河新华社记者揭出淮河污染真相》,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2 李家邦,戴民言:《阜阳工业废水污染到何日》,《人民日报》1987年4月29。
    3 《污水涌来 死亡鱼蟹三百吨 目不忍睹 巨额损失找谁赔》,《安徽经济报》1992年9月1日。
    4 《治淮汇刊年鉴》编辑部:《治淮汇刊年鉴2000年》,《治淮汇刊年鉴》编辑部2000年版,第136页。
    5 《治淮汇刊年鉴》编辑部:《治淮汇刊年鉴2000年》,《治淮汇刊年鉴》编辑部2000年版,第137页。
    1 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环境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与文件资料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4-195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flfg/2005-08/06/content_20997.htm。
    1 《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98年》,《安徽年鉴》社1998年版,第132页。
    1 《治淮汇刊年鉴》编辑部:《治淮汇刊年鉴2011年》,《治淮汇刊年鉴》编辑部2011年版,第152页
    1 《淮南:转换矿业城市功能》,《安徽日报》2002年8月7日。
    2 淮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北年鉴2006》,黄山书社2006年版,第208页。
    1 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第92-94页。
    2 沈国冰,孙玉宝:《淮南塌陷区成为湿地公园》,《安徽日报》2007年7月12日。
    3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年社会年鉴1990》,中国城市出版社1990年版,第640页。
    1 安徽省淮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北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第401页。
    2 张鹏:《让大地生金》,《淮南日报》2005年1月24日。
    1 淮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北年鉴2009》,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233页。
    2 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年社会年鉴1990》,中国城市出版社1990年版,第640页。
    3 淮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北年鉴2001年》,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页。
    1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86页。
    1 霍利斯·钱纳里,莫尔塞斯·塞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56-66页。
    2 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38-359页
    3 黄瑾宏:《科学发展观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 宋振宇:《推动皖北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探究》,《蚌埠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1 本区其他地方均以县为建制,主要有亳县、太和、临泉、阜阳、颍上、涡阳、蒙城、凤台、怀远、五河、宿县、灵璧、泗县、天长、来安、滁县、全椒、盱眙(后划归江苏省辖)、凤阳、定远、寿县、霍邱、六安、霍山、立煌和岳西。
    2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城乡建设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3 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皖北皖南区委文件选编(1949-1951)》,内部资料1994年版,第19页。
    4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城乡建设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1 《安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经济年鉴1984》,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98页
    1 周春雨:《安徽财政年鉴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2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安徽日报》2011年1月20日。
    1 陈东明:《安徽百家小集镇》,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8页。
    1 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之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 六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六安市志》上,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280页。
    3 张大鹏:《叶集木竹产业示范园开建》,《安徽日报》2012年6月14日。
    4 陈东明:《安徽百家小集镇》,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5 周连山,罗宝:《秦栏镇全力提升民营经济》,《安徽日报》2009年9月15日。
    6 王万朝,高德义:《秦栏镇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滁州日报》2011年3月8日。
    7 曹宏元,王万朝:《秦栏镇新型产业发展快》,《滁州日报》2011年7月1日。
    8 陈东明:《安徽百家小集镇》,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8页。
    1 宋振宇:《推动皖北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探究》,《蚌埠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2 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阳市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61页。
    1 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2 《安徽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安徽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618页。
    3 李忠诚:《他们在纺织“小康”——记霍邱县行洪区农民开发杞柳的事迹》,《安徽日报》1997年12月9日。
    4 吕乃明,李敏龙:《阜南荣获“中国柳编之乡”》,《安徽日报》2009年4月8日。
    5 尔实:《余欣荣强调盯紧落实大项目构筑农民增收新高地》,《安徽日报》2011年11月10日。
    1 《构建“两淮一蚌”城市群争当皖北崛起排头兵》,《淮南日报》2006年1月10日。
    1 加藤弘之,吴柏均:《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
    2 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发展经济学通论》(第1卷),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页。
    3 康风:《淮南煤矿后备军新庄子煤层的新发现》,《申报》1947年2月18日。
    4 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54页。
    1 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2 丁贤飞:《泗许高速淮北段建成通车》,《安徽日报》2012年12月25日。
    3 赵秀娟:《完善立体交通加速皖北崛起》,《安徽商报》2010年12月15日。
    4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皖北“四化”协调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皖政办[2013]47号)。
    1 周加来,等:《皖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的测度》,《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 孟学文:《锦绣中华宝典》(第1卷——第4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7页。
    2 王世杰:《安徽省教育大事记:1896-1995》,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1 学界关于教育及教育经费问题论述颇丰:1.著作资料整理类,如《俞子夷教育论著选集》、《黄炎培教育论著选》、《陶行知全集》和《梁漱溟教育论著选》等;2.研究成果类:苗春德主编的《中国近代乡村教育史》、郑世兴《我国近代乡村教育思想和运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研究在海外》、马勇《梁漱溟评传》以及程静英《晏阳初与“博士下乡”》、田正平,陈胜著《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陈青之著《中国教育史》、陈鸣,朱自锋著《中国教育经费论纲》等。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徽文史资料》,1983年版,第12-13页。
    3 陈贤忠,程艺:《安徽教育史》(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59页。
    1 合肥工业大学史编委会:《合肥工业大学校史(1945-2005)》,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2 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新中国60年(1949-2009)滁州大事记》,内部资料2009年版,第53贝。
    1 陈贤忠,程艺:《安徽教育史》(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66页。
    2 合肥工业大学史编委会:《合肥工业大学校史(1945-2005)》,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3 汪耕汉,李凤山,等:《蚌埠风物》,蚌埠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2年,第140-142页。
    1 陈贤忠,程艺:《安徽教育史》(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53页。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徽文史资料》(第15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1 陈贤忠,程艺:《安徽教育史》(上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84页。
    2 《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安徽文化史》(下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7-2308页。
    1 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63-164页。
    2 清代的在师徒关系中,师傅处于主导地位,学徒则处于从属地位,学徒对师傅有人身依附关系。民国时期,学徒对师傅的依附已基本取消,代之以平等的师徒交往。(参见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0页。)
    1 蚌埠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手工业管理局关于省手管局、统计局和本局关于手工业基本情况调查(包括从业情况、供产销经济类型发展情况年度比较)统计、文字说明以及生产安排和检查执行情况等方面的报告、统计说明》,档案号:38-1-1955-8。
    1 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新中国60年(1949-2009)滁州大事记》,内部资料2009年版,第53页。
    1 同治《六安州志》卷4,《舆地志七·风俗》。
    2 嘉靖《宿州志》卷1,《风俗》。
    3 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8,《风土志》。
    4 嘉庆《合肥县志》卷32,《集文第二》。
    5 嘉庆《合肥县志》卷8,《风土志》。
    1 参见宁远,钱敏,王玉太:《淮河流域水利手册》,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10页。
    1.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1991》,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版。
    2.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
    3.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4.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5.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6.《安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经济年鉴1984》,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安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经济年鉴1985》,安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1985年版。
    8.《安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经济年鉴1986》,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89》,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91》,《安徽年鉴》社1991年版。
    11.《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93》,《安徽年鉴》社1993年版。
    12.《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94年》,《安徽年鉴》社1994年版。
    13.《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95》,《安徽年鉴》社1995年版。
    14.《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98年》,《安徽年鉴》社1998年版。
    15.《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1999年》,《安徽年鉴》社1999年版。
    16.《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00年》,《安徽年鉴》社2000年版。
    17.《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03》,《安徽年鉴》社2003年版。
    18.《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04》,《安徽年鉴》社2004年版。
    19.《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05》,《安徽年鉴》社2005年版。
    20.《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06》,《安徽年鉴》社2006年版。
    21.《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09年》,《安徽年鉴》社2009年版。
    22.《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10年》,《安徽年鉴》社2010年版。
    23.《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2012》,《安徽年鉴》社2012年版。
    24.《中国城市建设年鉴》(1986-1987)编委会:《中国城市建设年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
    25.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年社会年鉴1990》,中国城市出版社1990年版。
    26.《中国企业管理年鉴》编委会:《中国企业管理年鉴1994》,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年版。
    27.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阜阳年鉴1997年》,黄山书社1998年版。
    28.《治淮汇刊年鉴》编辑部:《治淮汇刊年鉴2000年》,《治淮汇刊年鉴》编辑部2000年版。
    29.淮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北年鉴2001年》,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
    30.安徽水利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水利年鉴2004》,内部资料2004年版。
    31.中国经济贸易年鉴编委会:《中国经济贸易年鉴2004》,中国经济贸易年鉴社2004年版。
    32.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阜阳年鉴2006》,内部资料2006年版。
    33.《蚌埠年鉴》编纂委员会:《蚌埠年鉴2006》,黄山书社2006年版。
    34.淮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北年鉴2006》,黄山书社2006年版。
    35.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宿州年鉴2006》,宿州市档案局2006年版。
    36.周春雨:《安徽财政年鉴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37.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乡镇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版。
    38.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年鉴2007》,黄山书社2007年版。
    39.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统计局:《安徽农村经济统计年鉴》,黄山书社2007年版。
    40.中储棉花中心:《中国棉花年鉴2007-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41.阜阳市地方志办公室:《阜阳年鉴2009》,内部资料2009年版。
    42.淮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北年鉴2009》,黄山书社2009年版。
    43.《治淮汇刊年鉴》编辑部:《治淮汇刊年鉴2011年》,《治淮汇刊年鉴》编辑部2011年版。
    44.《中国煤炭工业年鉴》编辑部:《中国煤炭工业年鉴2009》,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明)梅守德,任子龙等:嘉靖《徐州志》,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
    2.(明)余鍧:嘉靖《宿州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清)郑交泰修;(清)王云万纂:乾隆《亳州志》,海口出版社2001年版。
    4.嘉庆《凤台县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5.嘉庆《合肥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6.同治《六安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7.光绪《凤阳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8.光绪《续修庐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9.光绪《亳州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
    10.刘治堂:《民国亳县志略》,江苏古籍出版社1936年影印版。
    11.蚌埠市玻璃厂志编委会:《蚌埠玻璃厂志》(第1卷,1954-1983),未刊稿1985年版。
    12.《安徽植物志》协作组:《安徽植物志》(一),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
    13.淮北矿务局史志办公室:《淮北矿务局志》,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14.史洲:《皖志综述》,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8年版。
    15.安徽省来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来安县志》,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
    16.马茂棠:《安徽省淮河航道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宿州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8.天长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天长县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9.顾旭,郑鸿章,朱庆有:《金寨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0.霍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霍山县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
    2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电力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公安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煤炭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4.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纺织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5.《许昌烟草志》编委会:《许昌烟草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
    26.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阳市志》,黄山书社1993年版。
    27.徐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徐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4年版。
    28.《蚌埠市工商行政管理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工商行政管理志》,黄山书社1994年版。
    29.周道斌:《宿县地区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0.界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界首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
    31.定远县地方志委员会:《定远县志》,黄山书社1995年版。
    32.蚌埠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蚌埠市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版。
    33.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机械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4.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建材工业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5.阜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阜阳地区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
    36.灵璧县工商行政管理志编纂委员会:《灵璧县工商行政管理志》,未刊稿1996年版。
    37.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亳州市志》,黄山书社1996年版。
    38.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教育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
    39.六安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六安地区志》,黄山书社1997年版。
    40.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冶金工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4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工商行政管理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4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烟草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43.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交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44.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城乡建设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45.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轻工业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46.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计划统计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
    47.淮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南市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
    48.凤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凤台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
    49.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人物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50.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金融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51.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自然环境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5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乡镇企业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53.郑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郑州市志》(第4分册),中州古籍出版社出1999年版。
    54.安徽省淮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北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55.《中国煤炭志》编纂委员会:《中国煤炭志·安徽卷》,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56.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合肥市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7.安徽省凤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凤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58.安徽省淮北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淮北市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59.《中国煤炭志·安徽卷》编纂委员会:《中国煤炭志·安徽卷》,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60.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志·淮河综述志》,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1.蚌埠铁路分局路志办公室:《蚌埠铁路分局志》,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年版。
    62.《郑州卷烟厂》编委会:《郑州卷烟厂志(1944-2003)》,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3.郑州矿区志编纂委员会:《郑州矿区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4.六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六安市志》(上),黄山书社2009年版。
    65.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亳州市志(2000-2009)》,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
    1.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工业厅关于私营榨油工业、蛋、酱园大型企业调查表》,档案号:J046-000002-00049。
    2.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机械厅(一九四九至一九五五年)榨油、面粉工业历史资料》,档案号:J046-000002-00058。
    3.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机械厅关于机械工业生产管理的文件》,档案号:J046-000002-00065。
    4.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机械厅机械工业生产、管理方面的文件、统计资料》,档案号:J046-000002-00091。
    5.安徽省馆藏档案:《安徽省手管局关于贯彻中央手工业35条情况汇报、总结》,档案号:J049-000001-00043。
    6.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手管局对宿县、滁县、阜阳、凤台、阜南等五个县手工业恢复发展调查材料》,档案号:J049-000001-00046。
    7.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工业通讯>合订本》(一),档案号:J007-000002-00232。
    8.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工业通讯>合订本》(二),档案号:J007-000002-00233。
    9.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工业通讯>合订本》(四),档案号:J007-000002-00235。
    10.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工业通讯>合订本》(五),档案号:J007-000002-00236。
    11.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机械厅伞联、火柴梗片、造纸印刷业关于私营工业的调查表》,档案号:J046-000002-00051。
    12.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阜阳行署工业局关于轻、纺、化工业企业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和恢复生产所需材料、资金的报告》,档案号:J020-1991-5-0456。
    13.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省经委有关企业管理、整顿、工业普查等方面的及负责人讲话》,档案号:J041-1980-2-0025。
    14.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工业局关于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机械局、基本建设局、电子工业局文件》,档案号:J029-1973-2-0080。
    15.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工业局关于安徽省轻工业局轻工业生产计划、工作意见和技术经济指标情况》,档案号:J029-1973-2-0076。
    16.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阜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工业局关于安徽省轻工业局有关会议纪要、供销计划和生产、财务、物价、文物保护等文件》,档案号:J029-1973-0077。
    17.阜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阜阳行署工业局关于轻、纺、化工业企业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和恢复生产所需材料、资金的报告》,档案号:J020-1991-5-0456。
    18.蚌埠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手工业管理局:本局(包括生产联社)关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手工业系统远景规划和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六年(包括五五年至五六年)手工业工作综合报告》,档案号:38-1-1957-20。
    19.蚌埠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手工业管理局关于省手管局、统计局和本局关于手工业基本情况调查(包括从业情况、供产销经济类型发展情况年度比较)统计、文字说明以及生产安排和检查执行情况等方面的报告、统计说明》,档案号:38-1-1955-8。
    20.蚌埠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本局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情况、今后意见和贯彻推广上海工业生产先进经验的汇报》,档案号:38-1-1963-20。
    21.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档案馆馆藏档案:《关于“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意见”的函》,档案号:2005-0736-003。
    22.黄同仇,等:《安徽概览》,1944年,安徽省档案馆1986年重印。
    23.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皖北皖南区委文件选编(1949-1951)》,内部资料1994年版。
    24.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58-1962)》,内部资料2004年版。
    25.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委,安徽省档案馆:《安徽省档案馆.中共安徽省委文件选编(1963-1965)》,内部资料2004年版。
    26.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历次代表大会(代表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3年版。
    1.《安徽概况》编写组:《安徽概况》,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
    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安徽省档案局:《安徽经济建设文献资料》(第1辑),内部资料1986年版。
    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2),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3),安徽人民出版杜1987年版。
    6.《淮南40年》征编小组:《淮南40年1949-1989》,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中共淮北市委党史办公室:《淮北市党史大事记》,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河南省统计局:《奋进的中州》,中国统计出版社1989年版。
    9.刘征田:《安徽重要建设项目概览》,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中共阜阳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阜阳四十年》,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情》(4),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安徽经济工作手册》,内部资料1993年版。
    13.《建国以来中共山东党史大事记》编审领导小组:《建国以来中共山东党史大事记概述1949.10-1966.5(征求意见稿)》,内部资料1995年版。
    14.杜诚,季家宏:《中国发展全书》(安徽卷),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15.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16.赵昌智:《扬州辉煌五十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中共蚌埠市委党史研究室《蚌埠五十年》(政治·党建)编辑组:《蚌埠五十年政治·党建(1949-1999)》,未刊稿1999年版。
    18.王世杰:《安徽省教育大事记:1896-1995》,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汪百满:《当代安徽概览》,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20.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之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1.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函授部:《简明安徽省情》,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安徽省情》编辑部:《安徽省情》(7),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23.张大卫:《中原崛起之路:河南省60年发展回顾》,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改革开放大事记1977.6-2008.6》,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5.《循环经济在宿州》编委会:《循环经济在宿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汪景宁:《安徽6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7.滁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新中国60年(1949-2009)滁州大事记》,内部资料2009年版。
    1.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手工业资料汇编(1950-1953)》,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54年版。
    2.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第二种)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1895—1914年》(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中国工业管理部分条例汇编》,地质出版社1980年版。
    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法规规章汇编(1949-1985)》,内部资料1986年版。
    5.安徽省人民政府税务局:《安徽省工商税收史料选编》(下辑第3册),内部资料1987年版。
    6.国家“七五”期间中国私营经济研究课题组:《中国的私营经济现状·问题·前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7.中共安徽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共安徽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国资本主义工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安徽卷),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8.安徽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安徽省法规规章汇编1993-1994》,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9.安徽省人民政府法制局:《安徽省法规规章汇编1997》,内部资料1998年版。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档案馆:《中共党史资料》(第75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11.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个体私营经济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汇编》,工商出版社2002年版。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专题文集(1949-1978)》(第3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13.杨子才:《民国六百家诗钞(1911年-1949年)》,长征出版社2009年版。
    14.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环境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与文件资料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刘学海:《蚌埠烟草业和东海烟厂》,《蚌埠古今》(第1辑),蚌埠政协文史办公室1982年版。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安徽文史资料》(第15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潘企之:《淮南煤矿和官僚资本》,《江淮工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蚌埠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庆祝建国35周年专辑》(总第4辑),1985年版。
    5.马祖培:《蚌埠电力厂始末》,《蚌埠古今》(第2辑),1985年版。
    6.政协安徽省六安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六安市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版。
    7.梁义三:《百年来阜阳工商业概况》,《工商史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冯之:《倪嗣冲劫掠安徽矿业概况》,《工商史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凤阳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凤阳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版。
    10.龚佛龙:《安徽面粉工业发展概况》,《江淮工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王耕今,杨勋,王子平,等:《乡村三十年——凤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上),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版。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通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大通区文史资料洛涧古今》(第1辑),1990年版。
    13.刘春廷:《日寇在宿城的暴行》,《宿州市文史资料》(第1辑),1992年版。
    14.戴兴华:《民国时期宿城工业概况》,《宿州市文史资料》(第2辑),1992年版。
    15.曾中义:《民国时期宿城电业概况》,《宿州市文史资料》(第2辑),1992年版。
    16.雨辰:《外商投资兴办的鸡蛋加工厂》,《宿州市文史资料》(第2辑),1992年版。
    17.蚌埠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华中党校“上海队”,江淮工作团史料编委会:《蚌埠文史资料选辑 迎着曙光》(总第14辑),蚌埠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年版。
    18.汪耕汉,李凤山,等:《蚌埠风物》,蚌埠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2年版。
    19.安徽省蚌埠市中市区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区文史资料》(第1辑),1999年版。
    20.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淮阴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苏皖解放区》,内部资料1999年版。
    21.姚登恒:《阜阳沧桑》,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
    22.戴兴华《民国时期宿城工业概况》,《安徽文史资料全书》(宿州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朱宝华:《亳州的手工业》,《安徽文史资料全书》(亳州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4.潘安荣:《元昌斋酱园》,《安徽文史资料全书》(亳州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陈云:《陈云文稿选编(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11.(明)许次纾:《茶疏》,中华书局1985年版。
    12.(清)冯煦主修,(清)陈师礼纂:《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版。
    13.(唐)陆羽:《茶经》,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14.千峰:《淮河纪行》,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版。
    15.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提要(1949-1957)》,内部资料1958年版。
    16.安徽省中苏友好协会:《中苏友谊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7.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安徽农业地理》,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
    18.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9.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20.朱仇美:《安徽高等教育概况(1949-1984)》,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本书编写组:《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2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3.周谷城:《中国近代经济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张德生:《安徽省经济地理》,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25.《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6.《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7.程必定:《安徽近代经济史》,黄山书社1989年版。
    28.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安徽近现代史辞典》编委会:《安徽近现代史辞典》,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29.《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河南》(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0.翁飞:《安徽近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1.赵维臣:《中国土特名产辞典》,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32王鹤鸣,施立业:《安徽近代经济轨迹》,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3.欧远方,等:《回忆李任之》,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4.楚文化研究会:《楚文化研究论集》(第2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5.《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集体工业》(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
    36.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发展经济学通论》(第1卷),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37.宋光华,赵怀让,等:《淮河上游经济开发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38.《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安徽》(上),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39.《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安徽》(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40.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1.《安徽大辞典》编纂委员会:《安徽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42.侯永,欧远方:《当代安徽纪年》,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43.郭万清:《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年版。
    44.程子良,李清银:《开封城市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45.陈东明:《安徽百家小集镇》,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6.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7.谭崇台:《西方经济发展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8.张华镛,贾海基:《安徽吸引外商投资对策》,测绘出版社1994年版。
    49.金文水:《托起江淮的明天——“九五”安徽经济增长点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0.丁伟志:《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天长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51.戴惠珍,王鹤鸣,杨雨润,等:《安徽现代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2.林存吉,秦庆武,李超群:《农业产业化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3.孟学文:《锦绣中华宝典(第1卷——第4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54.熊月之:《上海通史》(第9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5.欧阳发,等:《经济史踪》,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6.唐元海:《淮河300问》,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版。
    57.《安徽文化史》编纂工作委员会:《安徽文化史》(下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金福海,张红霞:《股份合作制与股份合作企业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9.侯永:《当代安徽简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60.李修松:《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黄山书社2001年版。
    61.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大跃进”运动和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2.徐建刚:《当代上海党史文库艰难探索1956-1965》(1-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63.臧世骅:《中国淮河流域民间工匠习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64.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大跃进”运动和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5.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6.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黄山书社2001年版。
    68.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69.谭崇台:《发展经济学辞典》,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70.荣兆梓:《投资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1.吴承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吴承明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72.蔡磊:《中国通史》(第12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3.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74.宋豫秦,等:《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初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75.宁远,钱敏,王玉太:《淮河流域水利手册》,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6.张恺帆,宋霖:《张恺帆回忆录》,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7.《曾希圣传》编纂委员会:《曾希圣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78.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1950-2000)》,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79.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80.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皖江七师分会:《纪念曾希圣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版。
    81.偶正涛:《暗访淮河新华社记者揭出淮河污染真相》,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82.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行业分析报告(2005):煤炭工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83.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4.合肥工业大学史编委会:《合肥工业大学校史(1945-2005)》,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5.中国水利学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
    86.孙自铎:《从失衡走向协调:安徽崛起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7.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8.陈贤忠,程艺:《安徽教育史》(上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9.陈贤忠,程艺:《安徽教育史》(下册),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90.吴景平,徐思彦:《1950年代的中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1.章迪诚:《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编年史(1978-2005)》,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版。
    92.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安徽农村改革口述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93.宋国君,谭炳卿,等:《中国淮河流域水环境保护政策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4.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5.曾希圣:《曾希圣文选(1939-1961)》,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6.曾希圣:《曾希圣文选(1939-1961)》,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7.王生怀:《民国时期安徽文化与社会研究(1912-1937)》,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8.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9.安徽省农业委员会:《2007-2008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纪实》,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100.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巨变60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徽纪程》,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1.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上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2.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3.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往事回顾——王光宇口述》,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4.刘克祥,吴太昌:《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中册),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5.吴春梅,张崇旺,朱正业,等:《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6.张理华,张群,周葆华:《安徽资源环境》,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7.许俊松:《安徽民间传统工艺礼赞》,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8.刘江:《中国地区发展回顾与展望》(安徽省卷),中国物价出版社2010年版。
    109.厉以宁:《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10.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11.孙自铎:《安徽经济》,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112.加藤弘之,吴柏均:《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3.于沛,郭小凌,徐浩:《西方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14.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5.孙科炎,赵国梁:《竞争心理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年版。
    116.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7.成岳:《环境科学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8.马俊亚:《区域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态》,三联书店2013年版。
    119.蚌埠市政协:《淮上人物小志之二》,未刊稿。
    120.[英]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21.[美]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122.[英]克拉潘:《简明不列颠经济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123.[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24.[美]霍利斯·钱纳里,莫尔塞斯·塞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25.[美]J.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26.[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
    127.[美]H·钱纳里,S·鲁宾逊,M·赛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8.[美]J.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一),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29.[美]裴宜理:《华北的革命者与叛乱者(1845-1945)》,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30.[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1.[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陈独秀:《论安徽的矿务》,《安徽俗话报》,1904年第2期。
    2.陈独秀:《安徽地理说略》,《安徽俗话报》,1904年第12期。
    3.陈独秀:《安徽地理》,《安徽俗话报》,1905年第17期。
    4.陈穆:《华中解放区工商业》,《新华论坛》,1945年第7期。
    5.刘征田:《三年来安徽工业建设的成就》,《安徽政报》,1952年第1期。
    6.《安徽省人民委员会转发国务院批转轻工业部、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关于铁器、木器、砂瓦陶瓷下半年生产安排的报告”的通知》,《安徽政报》,1961年第4期。
    7.朱玉湘:《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东岳论丛》,1981年第6期。
    8.王礼琦:《山东抗日根据地公营工厂劳动报酬制度的演变》,《中国工业经济》,1983年第10期。
    9.曹隆泰:《中国小麦的起源》,《农业考古》,1983年第1期。
    10.傅衣凌:《我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1期。
    11.王礼琦:《山东抗日根据地公营工业的改革》,《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
    12.姚能:《近代扬州地区蛋粉工业的概况》,《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13.朱超南:《淮北人民对抗日财经工作的贡献》,《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
    14.陆文培:《淮北抗日根据地纺织运动初探》,《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15.王鹤鸣:《安徽近代煤铁矿业三起三落》,《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16.秦仁山:《论研究城市产生与发展的方法》,《城市经济研究》,1986年第6期。
    17.朱玉湘:《山东抗日根据地财经建设的艰苦创业》,《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18.李克强:《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9.郑国良:《倪嗣冲与安徽近代矿业》,《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20.沈葵:《1958年安徽大办钢铁述评》,《安徽史学》,1995年第2期。
    21.卞利:《朱元璋与明代前期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开发》,《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5年8月。
    22.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改革》,1995年第3期。
    23.岳宝爱:《山东抗日根据地政府的私营工商业政策及其启示》,《发展论坛》,1998年第2期。
    24.李修松,张宪平:《春秋时期淮河流域手工业生产述论》,《学术月刊》,1998年第5期。
    25.李修松,张宪平:《战国时期淮河流域手工业述论》,《东南文化》,1999年第2期。
    26.王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的手工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期。
    27.李修松:《两汉时期淮河流域之漆器、纺织、陶瓷及铜器冶铸业》,《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28.吴承明:《一部金字塔式的中国经济史新著——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9.周怀宇:《论隋唐统一对淮河流域手工业的促进》,《安徽史学》,2001年第2期。
    30.张崇旺:《略论宋代淮河流域的印刷业和文具制造业》,《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1.李辉山:《均衡与非均衡的战略演进——试论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开发研究》,2004年第2期。
    32.黄瑾宏:《科学发展观与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33.侯冠军,李海洋,魏开金,等:《安徽渔业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第11期。
    34.金光明,王飞,姜云立,等:《皖北地区中药材种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6年第19期。
    36.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课题组:《中国民营经济的三大历史性变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3期。
    37.刘敬坤:《李宗仁徐州撤退与日机对阜阳的大轰炸》,《江淮文史》,2007年第4期。
    38.丁继哲:《两淮煤田大开发的回忆》,《江淮文史》,2008年第5期。
    39.武力:《中国当代私营经济发展六十年》,《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40.芮宏:《安徽17市工业化进程测度和评价》,《江淮论坛》,2009年第1期。
    41.张俊宝,徐村山,王志友:《皖北猪开发利用情况》,《中国猪业》,2010年第6期。
    42.朱正业,杨立红:《试析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业建设》,《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43.朱正业:《机遇与挑战:1930年代淮河流域传统食品业研究——以榨油业、酿酒业为中心》,《民国档案》,2011年第2期。
    44.周加来,等:《皖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的测度》,《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5.王成:《20世纪50-70年代淮河流域现代工业发展研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46.宋振宇:《推动皖北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探究》,《蚌埠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47.《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2年第25期。
    48.王汉筠:《中兴煤矿企业史研究(1880—1937)》,苏州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49.孙多忠:《官办淮南煤矿研究(1928-1937)》,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硕士论文。
    50.鲁燕冰:《民国时期安徽矿业研究(1912-1945)》,安徽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51.赵锦春:《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效率研究》,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52.《驱遣游民》,《申报》1887年12月12日。
    53.《淮北区党委机关开展纺织运动的决定》,《拂晓报》1943年12月6日。
    54.《路东专署等工作人员全体为抗属代耕群众纺织运动开展》,《解放日报》 1944年2月1日。
    55.《盱嘉民众纺织厂概况》,《解放日报》1944年4月30日。
    56.秋谷:《淮南天高农具工厂的介绍》,《解放日报》1945年9月26-27日。
    57.康风:《淮南煤矿后备军新庄子煤层的新发现》,《申报》1947年2月18日。
    58.吴光,何畏,刘维农:《目前淮北纺织问题》,《江淮日报》1948年11月16日。
    59.《皖北公营企业概况》,《皖北日报》1950年1月20日。
    60.《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关于生产救灾工作的指示》,《皖北日报》1950年2月4日。
    61.吴波:《与灾难战斗的皖北人民——皖北灾区访问记》,《皖南日报》1950年10月18日。
    62.《职工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减轻了生活上的特殊困难》,《皖北日报》1951年10月20日。
    63.《以整风运动迎接增产节约伟大号召,消灭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严重现象——曾希圣同志十二月二十四日在直属机关干部大会上整风动员报告全文》,《皖北日报皖南日报联合版》1952年1月1日。
    64.曾希圣:《安徽省人民政府一九五四年下半年工作情况和一九五五年工作任务的报告》,《安徽日报》1955年3月5日。
    65.《一所新型的高等工业学校——合肥矿业学院》,《安徽日报》1955年6月19日。
    66.《一个包烟女工成了技术工人》,《安徽日报》1955年6月29日。
    67.陈秉光:《蚌埠淮丰烟厂实行公私合营》,《安徽日报》1955年11月17日。
    68.《我省地方工业为农村经济服务获初步成绩》,《安徽日报》1955年12月1日。
    69.《我省今年对私营工业改造工作有很大发展五十七个工厂已公私合营》《安徽日报》1955年12月10日。
    70.于风:《上海支援安徽办工业》,《人民日报》1958年3月7日。
    71.《党的总路线的辉煌胜利全区工业战线以钢为纲全面跃进》,《蚌埠日报》1961年1月1日。
    72.《建设淮北商品粮基地综合考察报告》,《安徽日报》1980年4月29日。
    73.史万春:《阜阳地区加快发展多种经营速度》,《安徽日报》1980年11月14日。
    74.李家邦,戴民言:《阜阳工业废水污染到何日》,《人民日报》1987年4月29日。
    75.黄振中,白剑峰:《清与浊的较量——淮河治污三年纪实》,《人民日报》1987年8月8日。
    76.《污水涌来 死亡鱼蟹三百吨 目不忍睹 巨额损失找谁赔》,《安徽经济报》1992年9月1日。
    77.木易:《张平在蒙城、涡阳调研时要求鼓励个体私营经济更快发展》,《安徽日报》1997年11月7日。
    78.李忠诚:《他们在纺织“小康”——记霍邱县行洪区农民开发杞柳的事迹》,《安徽日报》1997年12月9日。
    79.王永富,蔡为民:《蚌埠国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安徽日报》2000年8月21日。
    80.《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意见》,《安徽日报》2000年11月3日。
    81.《淮南:转换矿业城市功能》,《安徽日报》2002年8月7日。
    82.李子恒,唐和江,陈冠男:《阜阳“111信贷扶贫示范工程”硕果累累》,《安徽经济报》2002年12月10日。
    83.叶永茂:《我省“造舰”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安徽日报》2003年1月20日。
    84.邵健:《蒙城黄牛产业成为一大支柱》,《安徽日报》2003年6月16日。
    85.方方:《淮南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徽日报》2004年2月16日。
    86.刘杰,何聪:《宿州抓农业产业化促农民增收》,《人民日报》2004年9月20日。
    87.张鹏:《让大地生金》,《淮南日报》2005年1月24日。
    88.张书喜:《省政府在淮北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推进煤化-盐化一体化工程》,《安徽日报》2005年2月5日。
    89.陆列嘉:《外商投资青睐安徽》,《安徽日报》2005年3月17日。
    90.《构建“两淮一蚌”城市群争当皖北崛起排头兵》,《淮南日报》2006年1月10日。
    91.周连山,罗宝:《200亿打造全国一流“煤化—盐化”基地》,《安徽日报》2006年2月21日。
    92.鲁松:《我市轻工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淮南日报》2006年3月9日。
    93.任诗芹,周建设,徐立法:《符离集烧鸡从传统作坊走向规模生产》,《安徽日报》2006年5月8日。
    94.陆列嘉:《我省350个重大项目将亮相上海》,《安徽日报》2006年9月2日。
    95.《奋力崛起中的安徽信息产业》,《安徽日报》2006年10月30日。
    96.张志峰,曲昌荣,何聪:《长江、黄河、淮河——一年“喝”下污水280多亿吨》,《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5日。
    97.沈国冰,孙玉宝:《淮南塌陷区成为湿地公园》,《安徽日报》2007年7月12日。
    98.杨文亚:《萧县葡萄酒年产值超两亿》,《安徽日报》2008年8月23日。
    99.周连山,罗宝:《秦栏镇全力提升民营经济》,《安徽日报》2009年9月15日。
    100.吕乃明,李敏龙:《阜南荣获“中国柳编之乡”》,《安徽日报》2009年4月8日。
    101.田婷:《传统与特色产业并举——<安徽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安徽日报》2009年11月19日。
    102.赵秀娟:《完善立体交通加速皖北崛起》,《安徽商报》2010年12月15日。
    103.《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安徽日报》2011年1月20日。
    104.王万朝,高德义:《秦栏镇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滁州日报》2011年3月8日。
    105.曹宏元,王万朝:《秦栏镇新型产业发展快》,《滁州日报》2011年7月1日。
    106.省推进与央企合作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省与央企合作发展项目工 作进展情况》,《省推进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工作简报》2012年8月6日。
    107.《<个体工商户条例>今起施行取消从业人员人数限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蚌埠日报》2011年11月1日。
    108.尔实:《余欣荣强调盯紧落实大项目构筑农民增收新高地》,《安徽日报》2011年11月10日。
    109.李茂峰,张建平:《蚌埠玉雕:何以聚玉成金》,《蚌埠日报》2012年6月29日。
    110.鲍亮亮:《工商扶持皖北地区经济发展个体民营企业今年将新增8%》,《安徽日报》2012年8月16日。
    111.丁贤飞:《泗许高速淮北段建成通车》,《安徽日报》2012年12月25日。
    112.《玉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全部竣工》,《蚌埠日报》2013年7月22日。
    1.《六安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5号重点建议<关于抢救和保护我市“三线”遗产,拓展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建议>的答复》http://www.lasrd.gov.cn/include/content.php?id=8573。
    2.《十八大报告(全文)》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3.《霍山红星厂的老照片》http://bbs.huoshan.cc/thread-1646950-1-1.html。
    4.《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皖北和沿淮部分市县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http://www.ahda.gov.cn/DocHtml/1/2009/3/20/20090320146263706.html。
    5.《“861”行动计划实施与演进》http://861jh.ahpc.gov.cn/information.jsp?xxnr_id=10119113。
    6.《中原经济区规划(全文)》http://news.dahe.cn/2012/12-03/101800581_1.html。
    7.环境保护部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环境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与文件资料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flfg/2005-08/06/content_20997.htm。
    8.《界首市工艺陶瓷厂》http://travel.anhuinews.com/system/2008/01/17/001934973.shtml。
    9.《淮南“万人坑”见证日军暴行(老照片)》 http://www.ahage.net/huainan/15359.html。
    10.《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5/24/content_4591615.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