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刑程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减刑制度因契合人权保障思想、行刑个别化和行刑社会化等理论,加上在司法实践中对犯罪矫正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一致认同。减刑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对罪犯的改造工作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加快,现行减刑制度从立法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减刑程序运行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更是备受诟病和批评。
     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对最基本的减刑权权属问题的规定并不明确,整个减刑程序的运行过于行政化,导致整个减刑程序的运转处在一个缺乏监督的封闭状态,容易导致权力的腐败。笔者通过回顾我国减刑程序的历史发展,并将我国减刑程序的现状与域外减刑程序模式进行对比研究,试图寻找妥善解决我国减刑程序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措施。沿着这样的研究思路,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最后完成了本篇论文,其具体逻辑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减刑程序的理论阐述。本部分包括减刑程序的概念及特征、减刑程序的理论基础等两部分内容。通过对前述基本理论的介绍,以期为后文的论述提供理论铺垫。
     第二部分,中外减刑程序之对比分析及启示。本部分先回顾了我国减刑程序的历史发展,然后将我国减刑程序的现状与域外减刑存在的三种模式进行比对研究,最后得出在我国减刑程序的运行模式定位为司法模式。
     第三部分,我国减刑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本部分就我国减刑程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具体包括法律规范层面、减刑审判层面、检察监督层面及配套制度层面等四个问题,继而对前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具体的程序构建提供现实指导。
     第四部分,我国减刑程序的完善。本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完善减刑程序的基本思路和完善减刑程序的若干构想两个方面。该部分提出了坚持与完善我国减刑程序的现行模式,并制定了完善减刑程序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完善减刑程序的若干设想。具体完善措施包括:完善减刑程序法律制度、改进减刑提请程序、规范减刑审理程序、强化减刑监督机制、增设减刑撤销程序和完善减刑程序的配套制度等六个方面。
System for reducing sentences is admitted unanimously by theorists and practice circle, as it corresponds to theories like idea of protecting human rights, execution individualization and execution socialization, adding tha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actical correction for crime. Reduction of sentence, which is an important enforcement of criminal punishment in our country, is irreplacable in reforming criminals. However, in the quickening pace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rule of law in our country, existing system for reducing sentences reveals many problems from the layers of legislation and practice. Besides, its deficiency and flaw in the aspect of implementation is generally denounced and criticized.
     Judging from the current juridical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rules on the most rudimental problem of the sentense reduction rights power is inexplicit. The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involves too much administration, which results in its closed position lacking supervision at present, which can easily lead to power curruption. In this article,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in our country, as well as compa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procedure mod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abroad, effective measure is sought to addre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in our country.Aiming at perfecting the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in our country, relevant theories are analyzed and investigated. This thesis is writen in this train of thought and by investigat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its logical structure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tion of theories of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There are three parts, namely the concept and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reduction of sentenc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and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These introductions on basic theories make the basis for later discussion.
     The second part,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home and abroad. This part first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Th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in our country and three procedure mod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abroad are comparatively studied. At last, the implementation mode of the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is posited as justice-model.
     The third part,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of the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in our country. In this part,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in our country is studied on layers of legal norm, sentence reduction judgement, check and supervision and cooperative system. Then the causes of previously mentioned problems is discussed, expected to be surved as practical guidance of material construction of procedures.
     The fourth part, perfecting the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in our country. This part is significant in this thesis, it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namely basic train of thought in perfecting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and some tentative plans on perfecting the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in our country. Specific measures are, perfecting law system of procedure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improving submission procedure, standardizing hearing procedure, strenthening supervision mechanism, adding cancellation procedure and perfecting cooperative system.
引文
[1]《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条文及草案说明》,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2011-08/30/content_1668503.htm,2011年8月30日访问。
    [2]康润森:《论减刑》,载但术丽主编《刑罚执行制度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3]参见邓辉辉:《论既判力的作用》,载《学术论坛》2010年第6期,第74页。
    [4]宋世杰:《刑事诉讼理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5][美]约翰·V·奥尔特:《正当法律程序简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页。
    [6]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另一种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7]参见夏红、李志勇:《刑事正当程序宪法化初论》,载《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37页。
    [8]参见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36页。
    [9]参见孙琳:《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历史沿革》,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117页。
    [10]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38页。
    [11]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10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637-638贝。
    [12]王利荣:《中国监狱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1页。
    [13]参见2001年《司法部关于监狱系统推行狱务公开的实施意见》。
    [14]参见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8页。
    [15]参见陈琳:《减刑假释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
    [16]参见陈琳:《减刑假释程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
    [17]参见永世杰、彭海青:《试论“减刑”、“假释”程序的重构》,载《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3期;于同志、陈伶俐:《论减刑程序的正当化》,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3期;王伟:《对减刑性质和程序的理论思考及对策建议》,载《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8]参见[荷]皮特·J.P.泰克:《欧盟成员国检察机关的任务和权力》,吕表、马鹏译,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356页。
    [19]参见罗结珍:《法国刑事诉讼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537页。
    [20]参见付磊:《减刑程序之模式化检视》,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113页。
    [21]参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二庭:《对减刑假释案件开庭审理方式的探讨》,载《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0年第1期,第36页。
    [22]参见王伟:《对减刑程序的理论思考及对策建议》,载《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77页。
    [23]参见宋世杰、彭海青:《试论“减刑”“假释”程序的重构》,载《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3期,第45页。
    [24]参见杨国章:《完善减刑假释监督制约机制新探》,载《法治论丛》2006年第1期,第131页。
    [25]参见刘金林:《峡两岸刑罚执行制度之比较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81页。
    [26]参见陈梦琪:《上海市罪犯记分考核制度的实践与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年第10期,第52页。
    [27]参见陈海鸥:《当前考核奖惩制度存在的缺陷及改革建议》,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年第3期,第43页。
    [28]胡萍:《减刑、假释审理程序的缺陷及完善之思考》,载高憬宏主编《减刑、假释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成果》,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29]王平:《中国监狱改革及其现代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
    [30]参见李海东:《日本刑事法学者》,中国法律出版社、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31]参见刘甦:《试论减刑程序的改革与完善》,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3期,第113页。
    [32]参见谭世贵: 《司法腐败防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33]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00页。
    [34]参见陈锋:《假释权的定位与我国假释制度的完善》,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6期,第65页。
    [35l参见绍名正:《中国劳改法学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71-472页。
    [36]参见袁登明:《减刑权归属之探讨》,载《中国监狱学刊》2002年第1期,第27页。
    [37]参见陈强:《论完善减刑运作机制》,载《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第6卷第2期,第126-127页。
    [38]同上。
    [39]参见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40页。
    [40]参见贺卫方:《中国司法制度管理的两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第119页。
    [41]参见陈锋:《假释权的定位与我国假释制度的完善》,载《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6期,第65页。
    [42]徐亚文:《程序正义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43]参见卞建林、田心则:《论刑事诉讼中权力的和谐化》,载卞建林、王肃元主编《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44]付磊:《论减刑发展的两个方向》,载《烟台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33页7。
    [45]康润森:《论减刑》,载但未丽主编《刑罚执行制度专题整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46]参见黎军:《对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减刑假释审核独立机构”的思考》,http://www.law-lib.com/lw/lwview.asp?no=8035&page=2,2011年8月23日访问。
    [47]参见祁云顺:《论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重构》,载《河北法学》2008年第6期,第189页。
    [48]参见《许昌市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首次参与公开审理减刑假释案件》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0/08/11/010207825.shtml,2011年8月24日访问。
    [49]参见王伟:《对减刑程序的理论思考和对策》,载《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第78贝。
    [50][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76页。
    [51]参见蔡杰、肖伟:《减刑程序中的检察参与机制探讨》,载《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贝。
    [52]参见刘甦:《试论减刑程序的改革与完善》,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3期,第116页。
    [53]参见王志刚:《我国减刑程序之反思与完善》,载《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7期,第171页。
    [54]参见王平:《中国监狱改革及其现代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1]宋世杰.刑事诉讼理论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美]约翰·V·奥尔特.正当法律程序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刘俊文,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第10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王利荣.中国监狱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6]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陈琳.减刑假释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8][荷]皮特·J.P.泰克.欧盟成员国检察机关的任务和权力[M].吕清、马鹏译,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9]罗结珍.法国刑事诉讼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10]刘金林.峡两岸刑罚执行制度之比较研究[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2007.
    [11]王平.中国监狱改革及其现代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12]李海东.日本刑事法学者[M].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东京:日本成文堂联合出版社1995.
    [13]谭世贵.司法腐败防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4]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5]绍名正.中国劳改法学理论研究综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6]马克昌.刑罚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17]徐亚文.程序正义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9]王平.中国监狱改革及其现代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1]邓辉辉.论既判力的作用[J].学术论坛,2010(6).
    [2]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另一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3(1).
    [3]夏红、李志勇.刑事正当程序宪法化初论[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0(5).
    [5]孙琳.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历史沿革[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5).
    [6]宋世杰、彭海青.试论“减刑”、“假释”程序的重构[J].社会科学家,2004(3).
    [7]于同志、陈伶俐.论减刑程序的正当化[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3).
    [8]王伟.对减刑性质和程序的理论思考及对策建议[J].新疆社会科学,2004(2).
    [9]付磊.减刑程序之模式化检视[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3).
    [10]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二庭.对减刑假释案件开庭审理方式的探讨[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报,2000(1).
    [11]王伟.对减刑程序的理论思考及对策建议[J].新疆社会科学,2004(2).
    [12]宋世杰、彭海青.试论“减刑”“假释”程序的重构[J].社会科学家,2004(3).
    [13]杨国章.完善减刑假释监督制约机制新探[J].法治论丛,2006(1).
    [14]陈梦琪.上海市罪犯记分考核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10).
    [15]陈海鸥.当前考核奖惩制度存在的缺陷及改革建议[J].犯罪与改造研究,2006(3).
    [16]刘甦.试论减刑程序的改革与完善[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17]陈锋.假释权的定位与我国假释制度的完善[J].中国监狱学刊,2005(6).
    [18]袁登明.减刑权归属之探讨[J].中国监狱学刊,2002(1).
    [19]陈强.论完善减刑运作机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0]贺卫方.中国司法制度管理的两个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97(6).
    [21]付磊.论减刑发展的两个方向[J].烟台大学学报,2010(3).
    [22]王伟.对减刑程序的理论思考和对策[J].新疆社会科学,2004(2).
    [23]祁云顺.论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重构[J].河北法学,2008(6).
    [24]刘甦.试论减刑程序的改革与完善[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5]王志刚.我国减刑程序之反思与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09(7).
    [1]但未丽.刑罚执行制度专题整理[M]//康润森.论减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高憬宏.减刑、假释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成果[M]//胡萍.减刑、假释审理程序的缺陷及完善之思考.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3]卞建林、王肃元.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M]//卞建林、田心则.论刑事诉讼中权力的和谐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卞建林、王肃元.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M]//蔡杰、肖伟.减刑程序中的检察参与机制探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中国人大网.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条文及草案说明[EB/OL].(2011-08-30)[2011-08-30]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2011-08/30/content_1668503.htm.
    [2]黎军.对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减刑假释审核独立机构”的思考[EB/OL].(2007-01-31)[2011-08-23]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8035&page=2.
    [3]河南省人民政府网.许昌市人民陪审员和人民监督员首次参与公开审理减刑假释案件[EB/OL].(2010-08-10)[2011-08-24]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0/08/11/010207825.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