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刑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减刑制度在中国自由刑执行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适用广泛,每年获得减刑的罪犯约有数十万,这是一项事关罪犯基本人权的制度。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以及由死刑缓期2年执行减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自由刑行刑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立功或者重大立功表现的,能够获得减刑,变更原判决确定的刑期,缩短被限制或者剥夺自由的时间。这一制度给予罪犯尤其是在监狱中服刑的罪犯以自由的希望,他们在监禁中通过改造思想、积极劳动等良好表现获取积分,积分转化为奖励,最终变成减少服刑时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遵守规范的益处,从而实现刑罚的目的。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这一制度都值得引起充分重视。深入研究减刑制度的理论基础,发现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对完善减刑制度意义重大。
     减刑制度的理论基础,需要在刑法中的特殊预防理论、一般预防理论以及报应论中寻找根源。通过减刑,调节罪犯与社会隔离的时间,对罪犯进行有限威慑,全面矫治罪犯的思想与行动,能预防罪犯再次实施犯罪行为。建立在自由刑惩罚基础上的减刑,具有一定威慑力,能告诫公众不实施犯罪行为,通过减刑的示范作用,引导公众积极地遵守社会规范。国家权威在判决宣告执行后已经得到确立;社会伦理规范在罪犯受到刑罚惩罚后得到恢复;罪犯受到惩罚满足了被害人的报复心理;犯罪人受到报应性惩罚会产生内心的赎罪观念;因为报应基本实现,因此减少宣告刑可以实施。减刑不能滥用,需要受到一定限制。没有一定时间的惩罚,刑罚不会产生威慑力,也不能收到矫治的效果,特殊预防论要求减刑限制。罪犯得不到一定的惩罚,无法使公众形成触犯规范要受到惩罚的认识,不仅不能引导公众遵守规范,更有可能鼓励犯罪,一般预防论要求限制减刑。过度减刑,罪犯得不到公正报应,影响国家权威;破坏常识、常理、常情等基本社会规范;不能平息被害人报复的怒火;罪犯不能对自己行为忏悔,减刑限制是报应论的要求。
     减刑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如减刑建议权与减刑裁定权的冲突,减刑适用地区不均衡,严格限制减刑将带来巨大监管压力,实际执行刑期不能体现罪犯差异等。这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完善。
     本文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减刑制度概述。减刑制度是指,被宣告自由刑的犯罪人,在刑罚执行期间,因具备法律规定的良好表现,由执行机关提请,经中级以上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裁定,缩短原判决服刑期限的变更刑罚执行制度。减刑对象是被判处自由刑的犯罪人;减刑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善行表现;减刑由自由刑执行机关提请;减刑由中级以上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裁定;减刑是变更刑罚执行制度。我国减刑制度始于清末法律改良运动;孕育于革命战争时期;完善于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停滞于“文化大革命”;在1979年颁行的《刑法》中获得新生;在1997年修订的《刑法》中进一步完善;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对减刑进行了完善;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减刑进行了深入改革。减刑制度具有激励功能、回归功能、经济功能、调节功能。
     第二章,减刑制度的理论基础。减刑制度的理论基础为特殊预防论、一般预防论、报应论。在系统梳理了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李斯特、格拉马蒂卡、安塞尔等“新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后,在特殊预防论中寻求减刑制度的理论基础。特殊预防论吸收报应论的观点,对减刑的理论支撑体现在调节隔离、有限威慑与全面矫治方面。在威慑已经变成现实后,建立在自由刑惩罚基础上的减刑可以适当的展开,这种适用不会影响刑罚的威慑力。通过减刑奖励罪犯,从积极方面引导社会成员对规范的感情,热爱而非挑战规范。报应论可以从国家报应、社会报应、被害人报复、犯罪人赎罪4个角度阐释减刑的合理性。
     第三章,减刑限制的理论基础。减刑应该有一定限制。减刑限制也有特殊预防论、一般预防论、报应论的理论基础。减刑能起到调节隔离的作用,一定时间隔离是威慑与矫治的基础。滥用减刑使罪犯不畏惧刑罚,反而认为法律软弱可欺,故而要限制减刑。对表现不好的罪犯不减刑是一种消极的惩罚,能威慑意欲犯罪的人。通过减刑向公众宣示良好表现的奖励,号召公众遵守法律法律规。国家权威的彰显、社会秩序的恢复、被害人复仇情感的冷却、犯罪人赎罪观念的产生都需要以减刑限制产生的时间为基础。
     第四章,减刑制度的权力性质分析。减刑权归属备受争议,有司法权与行刑权之争。减刑权并非一体,可由相关部门共享,分为减刑建议权与减刑裁定权。减刑建议权是指自由刑行刑机关对考核合格的犯罪人向人民法院建议减刑以及建议减刑幅度的权力。减刑裁定权是指人民法院根据行刑机关建议,对确有悔改或者立功事实的罪犯,裁定减刑以及减刑幅度,对不符合减刑条件的罪犯裁定不予减刑的权力。减刑权具有二重属性,既是行刑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又是司法权的重要内容,是法院审判权威的保障。
     第五章,我国减刑制度的现状。我国法律中规定的减刑条件:减刑的对象条件;减刑的实质条件;减刑的限度条件;减刑的时间条件。以二元行为无价值论评析《刑法修正案(八)》对减刑制度的变革,是贯彻罪刑均衡原则的需要;是刑法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刑法规范作为裁判、行为规范发挥引导功能的需要;是依法治国的需要。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减刑制度进行大幅度修改,本文对变化的内容进行评析。我国减刑适用状况:减刑适用广泛;减刑中存在一定舞弊现象;部分罪犯减刑后有再犯现象;短期刑犯实际执行刑期比例高于长期刑犯。
     第六章,我国减刑制度的缺陷与完善。现行减刑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减刑建议权与减刑裁定权的冲突;“确有悔改表现”内容不明确;立功表现与重大立功表现界限不清;限制缓刑犯减刑的不平等性;减刑限制给罪犯改造带来巨大压力;各地减刑适用差异较大;实际执行一定刑期没有充分注意罪犯差别。现行减刑制度的完善包含如下内容:减刑权内部冲突之协调;进一步明确“确有悔改表现”内容;厘清立功与重大立功的界限;平等赋予缓刑犯减刑的机会;宽严相济,减刑工作科学化;制定全国性罪犯计分考核奖惩指导意见;以实际执行刑期体现罪犯差别;建立过失犯减刑规则。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forcement of punishmentagainst freedom,it’s widely applicated,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risoners are commuted ofsentence every year,it matters basic human rights of prisoners.Prisoners sentenced to controlpunishment、criminal detention、fixed-term imprisonment、life imprisonment and people whowas sentenced to the death penalty with a two-year reprieve changed to life imprisonment orfixed-term imprisonment,during the enforcement of punishment against freedom,if theyconscientiously abide by the rules of prison,accept education reform,show truerepentance,meritorious service or significant meritorious service,may have their sentencescommuted.Commutation of sentence system gives the hope of freedom to prisoners whoseliberty is deprived or restricted.By accepting education reform,hard work and other goodbehaviours,they get credits,credits are exchanged to rewards,finally exchanged tocommutation of sentence,by the daily and hourly exercising an invisible, formativeinfluence,prisoners recognize that obeying the law will bring benefits,purpose of punishmentis achieved.We shoul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is system,make further study into thetheoretical bases of the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system,discover and solve complicatedproblem in practice.
     Individual prevention theory、general prevention theory and retribution theory
     are 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the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system.By commute ofsentence,purpose of regulating isolation time,deterrencing limittly,correcting thought and actcomprehensively,preventing another crime will be achieve.By commute of sentence,freedompunishment shows its deterrence,warns the public not to commit a crime,guides the public tocomply with social norms positively.The authority of the state was established whenjudgment carried into effect,social ethics was recovered and the victim had been met whenprisoners were punished,retributive punishment will promote prisoners have sense ofsin,because the retribution is basically achieve,commuting of sentence can be implemented.Commuting of sentence should be restricted.Deterrence and correctional effort will notproduced without enough isolation time,individual prevention theory requires restrictedcommutation of sentence.If there is not enough punishment to prisoners,we shall be unable to guides the public to comply with social norms,worse still,we shall encourage crime,generalprevention theory requires restricted commutation of sentence.If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isabused,justice retribution can not inflicted to prisoners,authority of the state will bechallenged;“chang-shi”、“chang-li”、“chang-qing”and other social ethics will bedestroyed;the victim may do something mad in the spirit of revenge;sense of sin will bereplaced by holding law up to ridicule,retribution theory requires restricted commutation ofsentence.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the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system, It is improved in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it includes:
     Chapter1:Summary of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system.Commutation of sentencemeans,people sentenced to freedom punishment,during the enforcement of punishment,because of good behaviours which are stipulated by law,prisons submit a commuting ofsentence for approval,Intermediate People's Court or Higher People's Court ruled whethercommuting or not,it’s a system which penalty enforcement be changed.Commutation ofsentence system germinated in the Ching dynasty,conceived in war before1949,shaped before“wen-hua”revolution,stoped in1966-1976,reborned in1979Criminal Law,improved in Theamended Criminal Law in1997and the regulations of Amendment VIII to Criminal Law in2011,hav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issued by The Supreme People'sCourt in22-2-2012.Commutation of sentence system have five functions: encouragement;returning to society;utilitarian;conditioning.
     Chapter2: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the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system.Individualprevention theory、general prevention theory and retribution theory are the theoretical bases ofthe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system.Cesare Lombroso、 Enrico Ferri、 Baron RaffaeleGarofalo、Franz von Liszt、Filippo Gramatica、Mark Ansel are principal exponents ofindividual prevention theory,their theories are valuable to the commutation of sentencesystem.When deterrence has been true,sentence to freedom punishment can becommutated.Encouraging prisoners by commuting sentence,can guide them observe evenlove the rules of behavior,but not to break the rules.Retribution theory provides theorysupport for the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system from four perspectives:the authority of thestate;retribution from society;the victim’s revenge;prisoner’s sin conception.
     Chapter3:The theoretical bases of the restricted commutation of sentence.Individual prevention theory、general prevention theory and retribution theory provides theory supportfor restricted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too.Commutation of sentence plays an regulating rolein separating prisoners from others,a period of time is the base of deterrence andrehabilitation.Abusing of commuttion of sentence will make the punishment too soft tofrighten prisoners.Not commuting of sentence to prisoners execute evil actions even not sogood behaviors,will deterrent whom want to crime.Encouraging the prisoners whom conformto the norms of behavior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society by commuting of sentence,willcall on the public to abide by the law.The authority of the state has been highlighted,socialorder has been restored,the revenge emotion has been cooled,Producing the concept ofexpiating himself need a period of time.
     Chapter4:Character of power of commuting sentence.Who have the power ofcommuting sentence is debated widely.Judicial power or executive power? The power ofcommuting sentence can be shared, the power to make suggestions to commuting of sentenceand the power to make decision to commuting of sentence.The suggesting power is to suggestcommuting sentence and the length of freedom punishment.The deciding power is to decidewhere commuting,and the length of freedom punishment can be commuted.
     Chapter5: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system.Commutationcondi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object condition;essential condition;limitcondition;time condition.Evaluating Amendment VIII to Criminal Law by binaryhandlungsunwert is valuable.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promulgated Provisions on SeveralIssues about how to applicate of law on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and Parole in2012,thispaper evaluates the changes of the content.The application of commutation of sentencesystem in China:widely applied;corruptions in a certain range;some prisoners commit a crimeagain when they be commuted of sentence;the proportion of real term of enforcement andsentence of short term prisoners is higher then long term prisoners.
     Chapter6:Defects of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system and how to perfect.The maindefects are:the power to make suggestions to commuting of sentence ceconflicts with thepower to make decision to commuting of sentence;“shows true repentance”content is not clear;meritorious performance and major meritorious service definition is not clear;limits theprobations to get commutations is inequality.strictly restricted commutation of sentence mayresults heavy task in prison,commuting of sentence not in equal usage,real term ofenforcement can not embody the difference among prisoners.Measures to improve are:internal coordinate of conflict of power of commuting sentence;makes “shows truerepentance”content clear;specifies boundary between meritorious performance and majormeritorious service;equal opportunity for the probations; formulating national criminal scoreassessment guidance;make real term of enforcement embody the difference amongprisoners;establishing of negligent crime prisoners commutation rules.
引文
2孙琳:“减刑假释实施程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6页。又见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3陈敏:《减刑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4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48页。类似观点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33页。陈忠林主编:《刑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页。
    5陈敏:《减刑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6王利荣:“减刑运作和刑罚合理弹性”,《云南法学》2001年第1期,第59页。
    7孙琳:《减刑假释实施程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3月,第6页。又见氏参编之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8Each convicted person benefits from a remission of sentence of three months for the first year, two months for thefollowing years, and of seven days per month calculated from the duration of the sentence imposed on him.
    9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10Additional remission may be granted to inmates who show serious signs of social readjustment, especially where theysuccessfully sit for a school, university or professional examination demonstrating the acquisition of new knowledge orjustifying real progres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uition or training, or by making efforts to compensate their victims.
    11陈敏:《减刑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81-82页。
    12美国法学会编:《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刘仁文、王袆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13孙琳:《减刑假释实施程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11页。陈敏:《减刑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14陈敏:《减刑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15陈敏:《减刑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17吴明童:“既判力的界限研究”,《中国法学》2001年第6期,第76页。
    18沈家本:《监狱访问录序》,《沈寄簃先生遗书》甲编《寄簃文存》卷6。转引自赵国玲:“二十世纪之中国监狱法学”,《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第78页。
    19陈敏:《减刑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20有学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盲目崇拜西洋法律制度,“但凡外洋的,必是好的,自应是应予仿效的。这是清末接触和研究西洋狱制狱理的基本心态。这也是思维的一种强制性比附,是弱势文化面临强势文化高压时的必然”。详见许章润:“清末对西方狱制的接触和研究——一项法的历史和文化考察”,《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秋季号,第44页。
    21周超:“减刑基础理论及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8页。另外,作者“《中国监狱史》以及《天津监狱史》等资料,均无国民党时期关于减刑的实践”,因此作者怀疑此时的减刑是具有赦免性质的措施,而非我们今天的减刑。资料另见陈敏:《减刑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王爱鲜:“我国减刑制度的一般理论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10页。
    22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5页。
    23鲍圣庆:《减刑、假释的的理论与实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
    25鲍圣庆:《减刑、假释的的理论与实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部分内容又见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6页。
    26陈志刚:“减刑制度废除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6页。
    28鲍圣庆:《减刑、假释的理论与实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29鲍圣庆:《减刑、假释的理论与实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30参见195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制度及刑事法律等六个问题的解答的函》(法编字第6773号)。
    43邱兴隆:“撩开刑罚的面纱——刑罚功能论”,《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56页。
    44《韩非子·二柄》
    45[美]E·A·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毛永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46梅传强:“论犯罪与刑罚的人性基础”,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3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48周光权:“公众认同、诱导观念与确立忠诚——现代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批判性重塑”,《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第31页。
    53Borzycki,M.,Interventions for Prisoners to the Community,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Attorney-GennralDepartment,2005,p.5。转引自翟中东:《刑罚问题的社会学思考:方法及运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页。
    54柴黎:《我国监狱30年累计改造服刑人员千万余人,改好率达90%以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8-11/09/content_10330048_3.htm.最新访问时间:2011-12-19.
    55杨娟:“罪犯服刑医疗费用保障研究”,《当代经济》,2009年第15期,第34页。
    56“改革开放初,中国监狱押犯不到50万人,而今接近近160万人”。详见翟中东:《刑罚问题的社会学思考:方法及运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29页。
    58朱玉光、牛传勇:“树立科学的刑罚执行观依法大胆适用假释制度”,高憬宏主编:《减刑、假释的法律适用与司
    法实践——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成果》,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60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45页。
    61储槐植:“刑罚现代化:刑法修改的价值定向”,《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第119页。
    64李适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说明》——2010年8月23日在第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6次会议上”,王志祥主编:《<刑法修正案八>解读与评析》,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98页。
    66林山田:《刑罚学》(修订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4页。
    67林山田:《刑罚学》(修订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4页。
    69翟中东:“刑罚个别化的蕴涵:从发展角度所作的考察——兼与邱兴隆教授商榷”,《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第41-42页。
    70[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第二版),顾培东、禄正平译,李浩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71[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73[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5年版,第331页。
    74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页。
    75[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5年版,第1页。
    76[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5年版,第327页。
    77[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5年版,第330-331页。
    78[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5年版,第331页。
    79[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5年版,第333-395页。
    80[意]恩里科·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81[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9页。
    82[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3-144页。
    83[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84[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页。
    85[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86[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169页。
    87[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88[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89[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90[意]恩里科·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页。
    91[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92[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7页。
    93[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94[意]恩里科·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178页。
    95[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8页。
    96[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页。
    97[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0页。
    98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页。
    99[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100[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50页。
    101[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102[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93页。
    103[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104[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0-126页。
    105米传勇:“阅读加罗法洛——以自然犯、法定犯理论为中心”,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106[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2页。
    107[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108[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加罗法洛界定的犯罪统括一切任何文明社会禁止的非道德的和有害的行为,除此之外的诸如攻击政体、没有违背利他情感的正当的不服从不是犯罪行为,而是犯法行为。
    109[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3页。
    110[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1页。
    111[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8页。
    112[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8页。
    113[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2页。
    114[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8-341页。
    115[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页。
    116[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2-344页。
    117[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页。
    118[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5-348页。
    119[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9页。
    120[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3页。
    121米传勇:“对加罗法洛犯罪学思想的曲解与澄清”,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5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268页。
    123黄风:“刑罚:社会防卫的双刃‘器’——读李斯特的《刑罚目的论》”,《比较法研究》,1987年第4期,第69页。
    124黄风:“刑罚:社会防卫的双刃‘器’——读李斯特的《刑罚目的论》”,《比较法研究》,1987年第4期,第70页。
    125[日]正田满三郎:《刑法体系总论》,日本:良书普及会,1979年版,第18-20页。转引自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126[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德]施密特修订,徐久生译,何秉松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3页。
    127[日]庄子邦雄:“刑罚制度的基础理论——刑罚制度的意义”,甘雨沛译,《国外法学》,1979年第5期,第1页。
    128林钰雄:《新刑法总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129[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德]施密特修订,徐久生译,何秉松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30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131[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德]施密特修订,徐久生译,何秉松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6页。
    132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
    133[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德]施密特修订,徐久生译,何秉松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28页。《帝国刑法典》第48条规定为,通过执行自由刑,犯人应当习惯于秩序和劳动,不再重新犯罪。
    134[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德]施密特修订,徐久生译,何秉松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31页。
    135[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德]施密特修订,徐久生译,何秉松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32页。
    136[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等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417页。
    137邱兴隆:“刑罚个别化否定论”,《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第102页。
    138关于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详见[德]G·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140鲜铁可:“格拉马蒂卡及其《社会防卫原理》”,《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第107页。
    141鲜铁可:“格拉马蒂卡及其《社会防卫原理》”,《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第108,109-110页。
    142[意]格拉马蒂卡:《社会防卫原理》,[日]森下忠译,日本:成文堂1980年版,第2页。转引自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7页。
    143鲜铁可:“格拉马蒂卡及其《社会防卫原理》”,《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第108,110-111页。
    144鲜铁可:“格拉马蒂卡及其《社会防卫原理》”,《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第108,111页。
    145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8页。
    146[法]雷蒙·加桑(Raym GASSIN),“解析西方民主国家刑事政策的变化:以法国为例”,朱琳译,《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3期,第152页。
    147[日]泽登俊雄:“新社会防卫论”,冯筠译,潘汉典校,《外国法译丛》,1987年第3期,第48页。
    148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页。
    149[日]泽登俊雄:“新社会防卫论”,冯筠译,潘汉典校,《外国法译丛》1987年第3期,第50页。
    150鲜铁可:“安塞尔新社会防卫思想研究”,《中外法学》,1994年第2期,第33页。
    151马克昌主编:《西方近代刑法学说史略》,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65页。
    152[法]雷蒙·加桑(Raym GASSIN),“解析西方民主国家刑事政策的变化:以法国为例”,朱琳译,《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3期,第153页。
    153[法]雷蒙·加桑(Raym GASSIN),“解析西方民主国家刑事政策的变化:以法国为例”,朱琳译,《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3期,第153页。
    154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9页。
    155[法]雷蒙·加桑(Raym GASSIN):“解析西方民主国家刑事政策的变化:以法国为例”,朱琳译,《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3期,第154页。
    156[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注评版),陈忠林译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7-309页。
    157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5页。
    158周振杰:“日本近代刑法与刑法思想史研究”,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27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33页。
    159[日]中山研一:“牧野英一的刑法理论——刑法的基础理论”,甘雨沛译,《国外法学》,1980年第4期,第4页。
    160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5-376页。
    161翟中东:“刑罚个别化的蕴涵:从发展角度所作的考察——兼与邱兴隆教授商榷”,《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第47页。
    162陈忠林:“自由、人权、法治—人性的解读”,《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第17页。
    163梅传强:“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河北法学》2004年第1期,第17页。
    164《周礼·秋官·大司寇》记载:以圜土聚罢民,凡害人者,寘之圜土而施职事焉,以明刑耻之。其能改过,反於中国,不齿三年,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杀。
    165[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德]施密特修订,徐久生译,何秉松校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17页。
    166[日]菊田幸一:《犯罪学》,海沫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288页。
    167乐天:“番茄花园作者洪磊出狱,已开始寻找工作”,腾讯网,http://tech.qq.com/a/20110922/000437.htm.最后访问时间:2011-11-10.
    169钟安惠:《西方刑罚功能论》,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6页。
    170翟中东:国际视域下的重新犯罪防治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9—60页。
    171张爱华:“试论当前重刑犯特点及教育改造的对策”,《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45页。
    172张全仁,张鸥:“监狱行刑的功能与目的”,《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第118页。
    174王泰:《现代监狱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176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增订十版),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444页。
    177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2-63页。
    178林钰雄:《新刑法总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181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183吴宗宪主编:《中国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86-489页。
    18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185Feuerbach:Lehrbuch des gemeinen in Deutschland gueltigen peinlichen Rechts,Herausgegeben von Mittermaier,Giessen1847,Georg Friedrich Heyer’s Verlag,Seiten38-41。转引自徐久生:“刑罚目的及其实现”,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38页。
    186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99页。
    187周光权:“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136页。又见周光权:《刑法总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4-275页。
    188[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一卷),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189[德]安塞尔姆·李特尔·冯·费尔巴哈:《德国刑法教科书》(第十四版),C·J·A·米特迈尔出版,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191[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页。
    192周光权:“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对犯罪构成理论的扩展性思考”,《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第58页。
    19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20页。
    194[德]雅克布斯:“现今的刑法理论”,冯军译,夏勇编:《公法》(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98页。
    195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9页。
    196林山田:《刑罚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9页。
    197有论者认为,“处罚犯罪是犯罪人、受害人与社会三方面的应报与正义,三方面的应报与正义都不应该受到侵害”。郑人杰:“论刑罚的应报思想”,台北东吴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55页。笔者认为该观点有失全面,当今世界,国家与社会的差异日益明显,并逐渐形成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化,因此将“社会”与“国家”进行区分是必要的,也符合刑罚运行的现状。
    198邱兴隆:“报应论的价值悖论——以社会秩序、正义与个人自由为视角”,《政法论坛》,2001年第2期,第23页。
    199林山田:《刑罚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8页。
    20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7页。
    201陈忠林主编:《刑法学》(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0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0页。
    205王泰:《现代监狱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206《论语·子张》
    207[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94页。
    209[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徐久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210朱晓阳:《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1931-1997》,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211王利荣:“人性与惩罚”,赵长青主编:《犯罪认定与适用研究》,北京:长安出版社,2002年版,第609页。
    212俞荣根:《从儒家之法出发---俞荣根讲演录》,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213陈筱芳:“中国传统报应观的源头:春秋善恶报应观”,《求索》,2004年第4期,第170页。
    214Joel Samaha,Criminal Law(sixth edition),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1999, P13.
    218肖世杰:“法律的公众认同、功能期许与道德承载——对刑法修正案(八)的复眼式解读”,《法学研究》,2011年第4期,第146页。
    221Herdert·Paeker:“The limits of the Criminal Sanc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P.7.转引自许发民:“论社会文化对刑罚的影响”,《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第170页。
    222林山田:《刑罚学》(修订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8页。
    223[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225章恩友,姜祖祯主编:《矫治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3-94页。
    226[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9页。
    227强世功:《惩罚与法治—当代法治的兴起(1976-198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228王尚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第三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
    230A History of Continental Criminal Law,By Car ludwig,Von Bar,Rothman Reprints,Inc.South Hackensack,NewJersy,Augustus M.Kelley,New York,1968;pp427-428.转引自谢望原:《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338页。
    231章恩友,姜祖祯主编:《矫治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232翟中东:《惩罚问题的社会学思考:方法及应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67页。
    233翟中东:《惩罚问题的社会学思考:方法及应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页。
    234[德]安塞尔姆·李特尔·冯·费尔巴哈:《德国刑法教科书》(第十四版),C·J·A·米特迈尔出版,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页。
    235王尚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第三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236周光权:《刑法总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5页。
    237[意]杜里奥帕多瓦尼著,陈忠林译:《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6页.
    238[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240章恩友、姜祖祯主编:《矫治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241郭建安:“论刑罚的威慑效应”,《法学研究》,1994年第3期,第63页。
    242[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44页。
    243强世功:《惩罚与法治—当代法治的兴起(1976-1981)》,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244有关基础性惩罚与专断性惩罚详见强世功教授著《惩罚与法治—当代法治的兴起(1976-1981)》,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245[法]E.杜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83页。
    246季卫东:“合宪审查与司法权的强化”,《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4页。
    247戴昕:“威慑补充与‘赔偿减刑’”,《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42页。
    248[德]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张旅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27页。
    249王尚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第三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250《荀子非十二子》
    251戴昕:“威慑补充与‘赔偿减刑’”,《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38-139页。
    252戴昕:“威慑补充与‘赔偿减刑’”,《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第139页。
    253许发民:“论社会文化对刑罚的影响”,《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第161页。
    254[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57-58页。
    255林钰雄:《新刑法总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259[德]卢曼:《社会的法律》,郑伊倩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260周光权:“公众认同、诱导观念与确立忠诚——现代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批判性重塑”,《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第32页。
    261[美]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9页。
    262[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0页。
    263顾培东:“公众判意的法理解析——对许霆案的延伸思考”,《中国法学》,2008年第4期,第168页、第172页。
    264[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5页。
    265徐昕:“论私力救济”,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60页。
    266此处受徐昕教授观点启发,见徐昕:《论私力救济》,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第65页。
    267[美]朱迪斯·巴特勒:《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张生译,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268林山田:《刑罚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9页。
    269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4页。
    270苏惠渔主编:《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51页。
    271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北京: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5页。
    272曲伟:“中国减刑权归属制度探讨”,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第10页。
    273曲伟:“中国减刑权归属制度探讨”,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第7—10页。
    274王瑞青:“我国减刑制度研究”,安徽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第11页。
    275宗雄信:“也谈减刑权的运作”,《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27页。
    276龙宗智、杨建广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页。
    277周超:“减刑基础理论及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14页。
    278李忠诚:“减刑、假释提请权的归属问题研究”,《法治论丛》,2005年第6期,第91页。
    279彭海滨:“从减刑活动的性质看减刑审理诉讼化运作”,《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70—71页。
    280范真:“中国减刑制度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07年,第12页。
    281余松龄、胡莎:“论减刑制度的运作机制”,《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第40页。
    282张文学:《刑罚执行变更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173页。
    284袁登明:“减刑权归属之探讨”,《中国监狱学刊》,2002年,第1期,第23页。
    285章梅娟:“我国监狱减刑制度完善研究”,《行政与法》,2009年第2期,第87页。
    286杜菊:“关于减刑制度的理性思考”,《中国监狱学刊》,2002年第6期,第30页。
    287刘智在监狱立法与监狱工作研讨会的发言,载“只有完善监狱法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监,—‘监狱立法与监狱工作’研讨会实录”,《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年第5期,第18—19页。
    288叶士珍、周强:“我国减刑制度的几点思考”,《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年第12期,第63页。
    289王利荣:《行刑法律机能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290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68页。
    291段晓东:“科学分析狱情之管见”,《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1期,第67页。
    292曾爱东、童团结:“狱情排查与防控的科学体现”,《中国监狱学刊》,2008年第1期,第102页。
    293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295宗雄信:“也谈减刑权的运作”,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27页。
    296彭海滨:“从减刑活动的性质看减刑审理的诉讼化运作”,《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71页。
    297王尚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第三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第111页。
    298[日]吉川经夫译:《新社会防卫论》,一粒社1968年版,第78页。转引自鲜铁可:“格拉马蒂卡及其《社会防卫原理》”,《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第107页。
    299鲜铁可:“格拉马蒂卡及其《社会防卫原理》”,《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第107页。
    300鲜铁可:“格拉马蒂卡及其《社会防卫原理》”,《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第107页。
    301杜雪晶:“论安塞尔新社会防卫思想的理论内核”,《河北法学》,2009年第8期,第167页。
    302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305[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第二版),顾培东、禄正平译,李浩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306甘雨沛等主编:《犯罪与刑罚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00页。
    307张志辉:《刑法理性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143页。
    308张志辉:《刑法理性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152页。
    309林山田:《刑法通论(修订十版)》(下),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92页,第376,第377页。
    310《德国刑法典》,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311《最新意大利刑法典》,黄风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8-49页。
    312[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注评版),陈忠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315页。
    314张志辉:《刑法理性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315王尚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第三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317王安异:《刑法中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318陈璇:“德国刑法学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流变、现状与趋势”,《中外法学》,2011年第2期,第382页。
    319Maurach/Zipf,Strafrecht AT, Teilbd.1,8. Auf.l,1992, S.215.转引自陈璇:“德国刑法学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流变、现状与趋势”,《中外法学》,2011年第2期,第386页。
    321[日]藤木英雄:《刑法讲义总论》,弘文堂l975年版,第78页。转引自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第28页。
    322陈璇:《刑法中社会相当性理论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323王尚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第三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页。
    324王尚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第三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93页。
    325王尚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第三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
    326周光权:“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131页。
    327[美]詹姆斯·B.雅各布、吉姆伯利·波特:《仇恨犯罪—刑法与身份政治》,王秀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328[日]大冢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329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第28页。
    330王尚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第三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331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332曾爱东:“从广东调回原籍服刑的广西籍罪犯改造现状及对策”,《中国监狱学刊》,2011年第3期,第83页。
    333周光权:“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36页。
    334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3-85页。
    335周光权:《刑法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页。
    336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第32页。
    337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解释为什么有些行为如在禁猎季节进行渔猎等并没有直接触犯集体感情,但是却又受到惩罚的时候指出,某个政府获得权威后,它会用自身享有的权力确定某种罪行,或者加大某些其他罪行的严重性。因此,有些行为即使没有触犯集体情感,但因为它们与社会生活里的这种或者那种统治机关是水火不容的,所以也成为了罪犯。参见[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5-47页。
    340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
    342[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伦》,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
    343李豫黔:“改革和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的理性思考”,《中国监狱学刊》,2001年第2期,第12页。
    344《中国法律年鉴》编辑部:《中国法律年鉴》(2006年),北京:中国法律年鉴社,2006年版,第135页。
    345吴宗宪主编:《中国刑罚改革论》(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72页。
    346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82页。
    347刘京华:“减刑假释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利弊”,高憬宏主编:《减刑、假释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成果》,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348董照南:“对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思考和建议”,高憬宏主编:《减刑、假释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成果》,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136页。
    349潘钧、韦志勇、苏建规:“广西假释律偏低的原因及对策”,高憬宏主编:《减刑、假释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成果》,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
    350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358董照南:“对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思考和建议”,高憬宏主编:《减刑、假释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成果》,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360于志刚:《论犯罪的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85-490页
    363劳东燕:“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困境及其出路”,《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第81页。
    365赖早兴:“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适用条件中的平等问题”,《中国监狱学刊》,2006年第6期,第39页。
    366张爱华:“试论当前重刑犯特点及教育改造的对策”,《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45页。
    367朱华军:《某重刑犯监狱心理咨询的困境》,《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第Z1期,第123页。
    368刘邦惠:《重刑犯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第4期,第6页。
    369张爱华:《试论当前重刑犯特点及教育改造的对策》,载《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45页。
    370司法部监狱管理局1997年—2001年《全国监狱系统押犯情况统计表》,转引自李豫黔:“我国减刑制度司法实践的反思与探讨”,《中国监狱学刊》,2003年第3期,第31页。
    372[英]拉尔夫·达伦道夫:《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373[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第132页。
    374[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第127页以后。
    375[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376陈兴良:《教义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377翟中东:《国际视域下的重新犯罪防治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7-218页。
    378赵绪明:《当前重刑犯的特征简析与管理探讨》,《中国司法》,2006年第9期,第23页。
    379韩玉胜等著:《刑事执行法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380王尚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第三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381林山田:《刑罚学》(修订版),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7页。
    383翟中东:《国际视域下的重新犯罪防治政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页。
    384许章润:《现代中国的国家理性—关于国家构建的自由民族主义共和法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2页。
    1梅传强:《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修订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2梅传强主编:《犯罪心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3梅传强:“论犯罪与刑罚的人性基础”,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3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
    4陈忠林:《意大利刑法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陈忠林主编:《刑法总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陈忠林主编:《刑法总论》(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陈忠林主编:《违法性认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陈忠林主编:《刑法学》(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高绍先:《中国刑法史精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0王利荣:《行刑法律机能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1李永升:《刑法学的基本范畴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李邦友:《结果加重犯基本理论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15高铭暄、赵秉志编:《新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总览》,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6高铭暄、赵秉志编:《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精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7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8高铭暄、赵秉志编著:《新中国刑法学研究60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赵秉志:《罪刑总论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赵秉志主编:《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2007-2008年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1赵秉志主编:《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2008-2009年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2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大陆体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6王志祥:《犯罪既遂新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7王志祥、姚冰:《罪数形态专题整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8王志祥、杨莉英:《故意伤害罪专题整理》,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王志祥主编:《<刑法修正案八>解读与评析》,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0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2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陈兴良:《教义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4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版。
    35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6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7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38周光权:《犯罪论体系的改造》,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
    39周光权:《刑法总论》(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0刘宪权:《中国刑法学讲演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1夏勇:《定罪与犯罪构成》,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2刘宪权、杨兴培:《刑法学专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陈敏:《减刑制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44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
    45于改之:《刑民分界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张智辉:《刑事责任通论》,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7冯军:《刑事责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48王晨:《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9高仰止:《刑法总则之理论与实用》,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50陈朴生:《刑法专题研究》,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8年版。
    51储槐植:《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2薛瑞麟:《俄罗斯刑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3甘雨沛、何鹏:《外国刑法学》(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54鲍圣庆:《减刑、假释的的理论与实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5翟中东:《刑罚问题的社会学思考:方法及运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56翟中东:《国际视域下的重新犯罪防治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7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7米传勇:“阅读加罗法洛——以自然犯、法定犯理论为中心”,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8林钰雄:《新刑法总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9周振杰:“日本近代刑法与刑法思想史研究”,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27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60钟安惠:《西方刑罚功能论》,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61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62王泰:《现代监狱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63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增订十版),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
    64林山田:《刑罚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4朱晓阳:《罪过与惩罚:小村故事1931-1997》,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5王泰:《现代监狱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6俞荣根:《从儒家之法出发---俞荣根讲演录》,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67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8章恩友,姜祖祯主编:《矫治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9强世功:《惩罚与法治—当代法治的兴起(1976-1981)》,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0王尚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读》(第三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71谢望原:《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72强世功:《惩罚与法治—当代法治的兴起(1976-1981)》,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3许章润:《现代中国的国家理性—关于国家构建的自由民主主义法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74苏惠渔主编:《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5龙宗智、杨建广主编:《刑事诉讼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6张文学:《刑罚执行变更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77王顺安:《刑事执行法学》,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78夏勇:《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9甘雨沛等主编:《犯罪与刑罚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0张志辉:《刑法理性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1王安异:《刑法中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陈璇:《刑法中社会相当性理论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83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4《中国法律年鉴》编辑部:《中国法律年鉴》(2006年),北京:中国法律年鉴社,2006年版。
    85吴宗宪主编:《中国刑罚改革论》(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6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7吴宗宪主编:《中国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8刘京华:“减刑假释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利弊”,高憬宏主编:《减刑、假释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成果》,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89董照南:“对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思考和建议”,高憬宏主编:《减刑、假释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成果》,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90潘钧、韦志勇、苏建规:“广西假释律偏低的原因及对策”,高憬宏主编:《减刑、假释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成果》,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91朱玉光、牛传勇:“树立科学的刑罚执行观依法大胆适用假释制度”,高憬宏主编:《减刑、.假释的法律适用与司法实践——中国·欧盟法律和司法合作项目成果》,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92于志刚:《论犯罪的价值》,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3韩玉胜等著:《刑事执行法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4韩玉胜主编:《刑事执行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5[英]拉尔夫·达伦道夫:《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6[英]密尔:《论自由》,许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97[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8[美]E·A·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毛永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99[美]哈伯特. L.帕克著:《刑事制裁的界限》,梁根林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00[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1[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第二版),顾培东、禄正平译,李浩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2[美]詹姆斯·B.雅各布、吉姆伯利·波特:《仇恨犯罪—刑法与身份政治》,王秀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3[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4[美]朱迪斯·巴特勒:《权力的精神生活:服从的理论》,张生译,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05美国法学会编:《美国模范刑法典及其评注》,刘仁文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6[法]E.杜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07[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108[法]卡斯东·斯特法尼:《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9[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一卷),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10[德]安塞尔姆·李特尔·冯·费尔巴哈:《德国刑法教科书》(第十四版),C·J·A·米特迈尔出版,徐久生译,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
    11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12[德]雅克布斯:“现今的刑法理论”,冯军译,夏勇编:《公法》(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13[德]汉斯海因里希耶塞克、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许久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14[德]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现代社会结构的研究》,张旅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115[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德]施密特修订,徐久生译,何秉松校,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16[德]G·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17[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118[德]卢曼:《社会的法律》,郑伊倩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9《德国刑法典》,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0[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注评版),陈忠林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1[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122[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2005年版。
    123[意]恩里科·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4[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5[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王新译,储槐植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126《最新意大利刑法典》,黄风译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27[日]小野清一郎:《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8[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刘明祥、王昭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9[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0[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黎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1[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32[日]大冢仁:《犯罪论的基本问题》,冯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3[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4[日]木村龟二主编:《刑法学词典》,顾肖荣等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135[日]菊田幸一:《犯罪学》,海沫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
    136梅传强:“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河北法学》2004年第1期。
    137梅传强:“犯罪故意中‘明知’的涵义与内容——根据罪过实质的考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38梅传强:“论直接故意中的犯罪意志”,《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139梅传强:“双重视野中的犯罪目的”,《政法学刊》,2004年第2期。
    140梅传强:“论刑事责任的根据”,《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41梅传强、张有胜:“论未遂犯的处罚依据”,《政法学刊》,2002年第5期。
    142梅传强:“论直接故意中的犯罪意志”,《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143梅传强:“预防重新犯罪的对策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44梅传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之特征”,《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45梅传强、胡江:“我国惩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刑法完善——兼论对《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相关条款的修改建议”,《现代法学》,2011年第2期。
    146梅传强、赵亮:《青少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与成因分析——以重庆万州区张波、张涛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为视角》,《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47陈忠林:“自由、人权、法治—人性的解读”,《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148陈忠林:“司法民主是司法公正的保证”,《法学杂志》2010年第5期。
    149陈忠林:“‘常识、常理、常情’:一种法治观与法学教育观”,《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6期。
    150陈忠林:“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刑法》第4条的法理解释”,《现代法学》2005年第4期。
    151陈忠林:“自由·人权·法治—人性的解读”,《现代法学》2001年第3期。
    152王利荣:“减刑运作和刑罚合理弹性”,《云南法学》2001年第1期。
    153王利荣:“我国刑罚体系结构再协调问题之思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为分析样本”,《法商研究》2011年第3期。
    154王利荣:“也是犯罪与责任相均衡—对附条件‘犯罪赔偿’的价值分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55王利荣:“对常见犯罪量刑基准的经验分析”,《法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56王利荣:“犯罪与法律责任的均衡之义”,《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57王志祥、马聪:“刑罚报应目的之辩证”,《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58王志祥、郭辉:“刑事和解视野下民事责任的承担状况对刑事责任的影响”,《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59王志祥、张伟珂:“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的正当性探究”,《北方法学》,2011年第4期。
    160王志祥、敦宁:“我国刑罚结构的调整及其反思”,《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61王志祥、敦宁:“论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完善”,《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62王志祥:“论行刑观念之更新”,《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163王志祥、敦宁:“刑罚配置结构调整论纲”,《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
    164邱兴隆:“撩开刑罚的面纱——刑罚功能论”,《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165邱兴隆:“刑罚个别化否定论”,《中国法学》,2000年第5期。
    166邱兴隆:“报应论的价值悖论——以社会秩序、正义与个人自由为视角”,《政法论坛》,2001年第2期,第23页。
    167周光权:“公众认同、诱导观念与确立忠诚——现代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批判性重塑”,《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
    168周光权:“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69周光权:“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对犯罪构成理论的扩展性思考”,《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
    170周光权:“行为无价值论之提倡”,《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5期,第28页。
    171徐昕:“通过私力救济实现正义——兼论报应正义”,《法学评论》,2003年第5期。
    172吴明童:“既判力的界限研究”,《中国法学》2001年第6期。
    173赵国玲:“二十世纪之中国监狱法学”,《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
    174徐久生:“刑罚目的及其实现”,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175徐昕:“论私力救济”,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76孙琳:“减刑假释实施程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77王爱鲜:“我国减刑制度的一般理论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178陈志刚:“减刑制度废除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79周超:“减刑基础理论及实务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180曲伟:“中国减刑权归属制度探讨”,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9年。
    181王瑞青:“我国减刑制度研究”,安徽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182范真:“中国减刑制度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生毕业论文,2007年。
    183仲雷:“论罪犯减刑模式体系之构建”,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84郑人杰:“论刑罚的应报思想”,台北东吴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85杨娟:“罪犯服刑医疗费用保障研究”,《当代经济》,2009年第15期。
    186许章润:“清末对西方狱制的接触和研究——一项法的历史和文化考察”,《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秋季号。
    187储槐植:“刑罚现代化:刑法修改的价值定向”,《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88翟中东:“刑罚个别化的蕴涵:从发展角度所作的考察—兼与邱兴隆教授商榷”,《中国法学》,2001年第4期。
    189石经海:“从极端到理性:刑罚个别化的进化及其当代意义”,《中外法学》,2010年第6期。
    190黄风:“刑罚:社会防卫的双刃‘器’——读李斯特的《刑罚目的论》”,《比较法研究》,1987年第4期。
    191鲜铁可:“格拉马蒂卡及其《社会防卫原理》”,《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
    192鲜铁可:“安塞尔新社会防卫思想研究”,《中外法学》,1994年第2期。
    193杜雪晶:“论安塞尔新社会防卫思想的理论内核”,《河北法学》,2009年第8期,第167页。
    194张爱华:“试论当前重刑犯特点及教育改造的对策”,《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195张全仁、张鸥:“监狱行刑的功能与目的”,《中国法学》,2000年第4期。
    196陈筱芳:“中国传统报应观的源头:春秋善恶报应观”,《求索》,2004年第4期。
    196肖世杰:“法律的公众认同、功能期许与道德承载——对刑法修正案(八)的复眼式解读”,《法学研究》,2011年第4期。
    197许发民:“论社会文化对刑罚的影响”,《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198郭建安:“论刑罚的威慑效应”,《法学研究》,1994年第3期。
    199季卫东:“合宪审查与司法权的强化”,《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200戴昕:“威慑补充与‘赔偿减刑’”,《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201
    202宗雄信:“也谈减刑权的运作”,《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203李忠诚:“减刑、假释提请权的归属问题研究”,《法治论丛》,2005年第6期。
    204彭海滨:“从减刑活动的性质看减刑审理诉讼化运作”,《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205余松龄、胡莎:“论减刑制度的运作机制”,《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206袁登明:“减刑权归属之探讨”,《中国监狱学刊》,2002年,第1期。
    207章梅娟:“我国监狱减刑制度完善研究”,《行政与法》,2009年第2期。
    208杜菊:“关于减刑制度的理性思考”,《中国监狱学刊》,2002年第6期。
    209刘智:“只有完善监狱法律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监—‘监狱立法与监狱工作’研讨会实录”,《犯罪与改造研究》,2000年第5期。
    230叶士珍、周强:“我国减刑制度的几点思考”,《犯罪与改造研究》,2003年第12期。
    231段晓东:“科学分析狱情之管见”,《中国监狱学刊》,2005年第1期。
    232曾爱东、童团结:“狱情排查与防控的科学体现”,《中国监狱学刊》,2008年第1期。
    233陈璇:“德国刑法学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流变、现状与趋势”,《中外法学》,2011年第2期。
    234曾爱东:“从广东调回原籍服刑的广西籍罪犯改造现状及对策”,《中国监狱学刊》,2011年第3期。
    235李豫黔:“改革和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的理性思考”,《中国监狱学刊》,2001年第2期。
    236李豫黔:“我国减刑制度司法实践的反思与探讨”,《中国监狱学刊》,2003年第3期,第31页。
    237王克金:“权利冲突论——一个法实证主义的分析”,《法治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238劳东燕:“罪刑法定的明确性困境及其出路”,《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239赖早兴:“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适用条件中的平等问题”,《中国监狱学刊》,2006年第6期。
    240朱华军:《某重刑犯监狱心理咨询的困境》,《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第Z1期。
    241刘邦惠:《重刑犯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第4期。
    242赵绪明:《当前重刑犯的特征简析与管理探讨》,《中国司法》,2006年第9期。
    243杨春然:“论违法性与正当化事由缺失之间的规范缝隙及跨越——以英国连体婴儿案为例”,《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3期。
    244杨春然:“论故意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位置”,《中外法学》,2011年第4期。
    245张子礼、杨春然:“论犯罪化的原则”,《河北法学》,2011年第4期。
    246杨春然:“冒犯型犯罪的根据:伤害原则对法益保护原则的一次超越——兼论犯罪的本质”,《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2期。
    247[日]庄子邦雄:“刑罚制度的基础理论——刑罚制度的意义”,甘雨沛译,《国外法学》,1979年第5期。
    248[日]泽登俊雄:“新社会防卫论”,冯筠译,潘汉典校,《外国法译丛》,1987年第3期。
    249[日]中山研一:“牧野英一的刑法理论——刑法的基础理论”,甘雨沛译,《国外法学》,1980年第4期。
    250[法]雷蒙·加桑(Raym GASSIN),“解析西方民主国家刑事政策的变化:以法国为例”,朱琳译,《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3期。
    251《论语·子张》
    252《唐律疏议》
    253《韩非子·二柄》
    254《周礼·秋官·大司寇》
    255《荀子非十二子》
    256《旧约·申命记》
    257李适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说明》——2010年8月23日在第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6次会议上
    258寇维维、于夫:“英美监狱人丁过旺,牢房不够无奈提前释放罪犯”,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world/txt/2006-08/28/content_7111083.htm.最新访问时间:2011-12-19.
    259海澜:“英国监狱过度拥挤杀人犯可回家过夜或获减刑”,网易,http://news.163.com/09/1116/17/5O8POJEG000120GU.html.最新访问时间:2011-12-19.
    260《美国监狱开支大增却难以威慑前科犯人》,美国中文网,http://www.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act=details&news_id=167395.最新访问时间:2011-12-19.
    261柴黎:《我国监狱30年累计改造服刑人员千万余人,改好率达90%以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8-11/09/content_10330048_3.htm.最新访问时间:2011-12-19.
    262陈忠林:“法理与情理:一篇被毙掉的序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503560100i0m6.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1-7-27.
    263乐天:“番茄花园作者洪磊出狱,已开始寻找工作”,腾讯网,http://tech.qq.com/a/20110922/000437.htm.最后访问时间:2011-11-10.
    264“80年代巨星迟志强自曝当年因流氓罪被捕始末”,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history/1/midang/201001/0105_2664_1498887.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1-11-2.
    265年会简报组:“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简报”,华中大法律网,http://law.hust.edu.cn/Law2008/ShowArticle.asp?ArticleID=8560&Page=2.最新访问时间:2011-10-25.
    266杨维汉:“减刑假释案审理如何公开公平公正?——最高法院有关负责人就减刑假释新规答记者问”,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1202/25/475753.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2-2-25.
    267班边罗:“广西罗城监狱司法腐败案一审宣判”,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1/11/20000530/81572.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1-10-10.
    268叶铁桥:“牵涉百余人的监狱管理腐败窝案”,中青在线网,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1/22/content_3053276.htm.最后访问时间:2011-10-10.
    269王贵廷、刘宝权:“‘大连监狱腐败案’一审宣判”,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311/12/89992.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1-10-10.
    270王薇:“曾经被判20年,减刑出狱后又去抢劫杀人,这一次,法院判他死刑”,贵州省遵义市人民法院网,http://www.zunyicourt.gov.cn/info.aspx?iid=505&mid=10.最后访问时间:2011-10-10.
    271卜瑜:“广东韶关一酒店保安连杀乞丐小学生均为13刀毙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11/15/c_111166853.htm.最后访问时间:2011-12-10.
    272王普、徐德荣:“青年出狱后追劫匪险丧命续:获见义勇为称号”,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s/2010-02-11/143419676791.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1-11-10.
    273原湖北天门市委书记张二江狱中著书两次获减刑,新华网湖北频道,http://www.hb.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6/09/content_16753976.htm.最后访问时间:2011-10-11.
    274“美国监狱开支大增却难以威慑前科犯人”,美国中文网,http://www.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act=details&news_id=167395.最新访问时间:2011-12-19.
    275Joel Samaha,Criminal Law(sixth edition),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press,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