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关中地区水旱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相互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关中地区作为王畿之地、国都所在,地位尤为重要。关中地区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已有学者对其做过大量的统计和分析,但由于研究目的和所用资料的不同,导致各成一家,出现了多种结果,给后人的研究造成诸多不利。本文在拓宽史料来源的基础上,对关中地区的灾害重新做了统计,得出了新的结论。同时,唐代政府的应灾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多,有对其荒政体系总体性的研究,也有对其中一项或几项措施分别研究的,但总地来说其成果多对政府的应对持肯定的或否定的态度,用辩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其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对唐代政府的应灾策略做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再者,到目前为止,对于唐代水旱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少,几乎一片空白,从这个角度讲,本文的研究还是十分有意义的。
     本文整体上可归结为三大部分,一是水旱灾害的概况,分析其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和影响;二是政府的应对措施,包括灾前的防御、灾中的救助和灾后的补救,并对其行政管理体制做了简要分析;三是水旱灾害与政府应对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范围的界定、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对唐代关中地区水旱灾害做了分类统计,并对其分布特点和影响做了分析。总结得出关中地区旱灾在年际分布上唐前中期较多,后期较少,且有明显的高发期和稳定期交替现象,在月份分布上春末和夏末是高发期,且连旱现象严重;水灾在年际分布上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在月份分布上夏秋两季较多,尤以农历7、8月份最为频繁。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关中地区的农业、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交通、灾民的心理以及自然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对唐代政府应灾策略及其成效做了一分为二的客观分析。从唐人的灾害观谈起,得出农本思想、民本思想、灾害天谴论等是政府积极应对灾害的思想背景,在此基础上对唐代政府在灾前的预防、灾中的救助和灾后的补救各项具体措施都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对唐政府的行政管理机制的各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这些政策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灾害形成的悲惨境地有所改善,但因其出发点的局限性导致了其实效并不是很好。
     第四部分,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之上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了简要的分析。一方面,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是政府应对策略出台的直接诱因,是促使唐代政府应对措施不断地完善的直接因素。同时,政府的应对也对水旱灾害的发生、危害程度等产生了一定的消减或加深的作用。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The Tang Dynasty was the peak of China's feudal society, feudal economy developed to a new height, Guanzhong area as the capital of it, its position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in this area occurred very frequently. Scholars have done a lot of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it. But for different research purpose and the information used,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led to variety of results. This has caused many unfavorable to us. This article based on broadened historical data, recounted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in Guanzhong area, and reached a new conclus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ed researches on Tang Government's strategy responding to disaster were also so many. Some were the researches on the whole famine relief system, some were researched one or some measure of it. However, more results for the Government's response were positive or negative attitude, small results divided into two viewpoints to research. This article di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to the Tang Government's strategy of respond to disaster. So far,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s disaster and the Government's rescues strategy was so little, almost none. In this sense, this article is worth while.
     This article could introduce into three ports on the whole. The first is profile of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Analyzed th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distribution rule and its effect; The second is the Government's strategy, including pre-disaster prevention, mid-disaster salvation and post-disaster relief. And on this basis, the latter part briefly analyzed its administration system. The third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s disaster and the Government's rescues. As follow: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This part briefly introduced the topic selection, scope definition, the pres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bout the academic field, and the fundamental ideas, contents and methods.
     The second chapter, this part did classified statistic on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in Guanzhong area, and analyzed its distribution and affect. The drought in Guanzhong area in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show:more in the early and middle Tang, less in the late Tang, and have the obvious period of high and stable phenomenon of alternate; In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the later spring and summer is the high-incidence season., and continuous drought is badly. The flood in Guanzhong area in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show:high in front and back, low in middle. In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occurred more in summer and autumn, particularly in lunar July and August. So frequently floods and droughts gave great influence on agriculture, securi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traffic, mentality of victims and the environment of Guanzhong area.
     The third chapter, used the method "One divides into two", the part made objective analysis on the Government's strategy to respond to disasters and their effects. Talked from the Tang people's view about disaster, found that agriculture thought, people thought, scourge of disaster was the idea background of Tang government actively replied disasters. And on this basis, this part analyzed Tang Government's concretely measure in the whole disaster.(early, middle and late disaster)Then analyzed the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 system. Form this, we can find that, although that measure has improved the sad sight after disaster in a great extent, limitations of its starting point led to bad actual effect.
     The fourth chapter, based on the two preceding chapters, this part analyzed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m. On the one hand,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caused the Government's meas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frequent floods and droughts caused the Government to adopt more effective measure to respond.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s measure based on the floods and droughts and in turn influenced its decrease or growth.
引文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299《货殖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7版,第1362页。
    ②《关中记辑注》,刘庆柱辑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1页。
    ③现在人们共同认为,关中地区是南依秦岭,北止于黄龙山和桥山,西至陇山,东抵黄河之滨的大片区域,现为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5市所辖,又称八百里秦川。
    ④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五代时期),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40-41页。
    ①李孝聪先生在其《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一书中,把关中盆地的地貌细分为四个部分,即渭河阶地区、渭北台塬区、山麓冲积洪积区和沙苑区。其中沙苑区“位于北洛河、关中平原和渭河的夹峙地带”。
    ②朱士光、王元林、呼林贵《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第5页。
    ①史念海《隋唐时期重要的自然环境的变迁及其与人为作用的关系》,《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第2页。
    ②邓拓《中国灾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1版。
    ③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十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④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主编《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政策》,农业出版社,1988年第1版。
    ⑤宋正海主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
    ⑥马宗晋主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⑦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灾害综合研究组主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年第1版。
    ⑧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第1版。
    ⑨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
    ⑩陕西省气象台编《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内部资料),陕西省气象局气象台印,1976年10月。
    11郎擎宵《中国荒政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版。
    12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3范宝俊《中国自然灾害史与救灾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第1版。
    ①陈国生《唐代自然灾害初步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②袁野《唐代的洪涝灾害——两<唐书·五行志>有关记载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③刘俊文《唐代水害史论》,《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④薛平栓《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⑤郁耀闯、赵景波《唐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8期。
    ⑥王慰卿《唐代关中地区的水、旱灾害与水资源问题》,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5月硕士学位论文。
    ⑦樊志民、冯风《关中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研究》,《农业考古》,1997年第3期。
    ⑧李帮儒《论唐代救灾机制》,《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
    ⑨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⑩潘孝伟《唐代救荒措施总体特征》,《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3期。
    ①柳敏《论唐政府的救荒——唐代灾荒史料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陈毅千《唐代官方救灾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③魏明孔《唐初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及政府赈灾决策述论——读<贞观政要>札记》,《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2期。
    ①岑仲勉《隋唐史》总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版。
    ②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22页。
    ③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343-344页。原书中记载的是隋唐时期发生在陕西地区的旱灾为151次,笔者为了前后比较,故利用后面的西北干旱志,将隋时发生在关中地区的12次旱灾从中减去,得到唐代发生在陕西地区的旱灾共139次。
    ④薛平栓《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第115-117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3版,第360页。
    ②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①耿怀英、曹才瑞《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年第1版。
    ①③这一时段处在前面说明的旱灾第三高发期内。
    ④这一时段处在前面说明的旱灾第五高发期内。
    ⑤⑥这一时段处在前面说明的旱灾第六高发期内。
    ⑦(后晋)刘昫《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第1版,第62页。
    ⑧(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26《帝王部·感应》,中华书局,1960年第1版,第279页。
    ⑨《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上》,第70页。
    ⑩《旧唐书》卷78《张行成传》,第2705页。
    11《册府元龟》卷102《帝王部·招谏一》,第1224页。
    ①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20页。
    ①王邨、王松梅《近五千年来我国中原地区气候在降水方面的变迁》,《中国科学》(B辑),1987年第1期,第104-112页。
    ①《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第200页。
    ②《旧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下》,第540页。
    ①薛平栓《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第116页。
    ②(宋)王溥《唐会要》卷44《水灾下·螟蜮》,商务印书馆,1955年第1版,第790页。
    ③(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35《五行志二》,中华书局,1975年第1版,第917页。
    ①《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第110页。
    ②《旧唐书》卷178《李蔚传》,第4626页。
    ③《旧唐书》卷37《五行志》,第1360页。
    ④《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上》,第73页。
    ⑤《旧唐书》卷37《五行志》,第1352页。
    ⑥《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第109页。
    ⑦《旧唐书》卷10《肃宗本纪》,第259页。
    ⑧《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第191页。
    ⑨《旧唐书》卷15《宪宗本纪下》,第459页。
    ①《新唐书》卷43《食货志三》,第1369页。
    ②《旧唐书》卷37《五行志》,第1352页。
    ③《旧唐书》卷15《宪宗本纪下》,第446页。
    ④《旧唐书》卷9《玄宗本纪下》,第214页。
    ⑤《新唐书》卷34《五行志一》,第877页。
    ⑥《旧唐书》卷12《德宗本纪上》,第353页。
    ⑦《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第279页。
    ⑧(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六《论仁恻第二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252页。
    ⑨《旧唐书》卷10《肃宗本纪》,第259页。
    ⑩《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上》,第110页。
    ①《新唐书》卷36《五行志三》,第928页。
    ①《全唐文》卷638《李翱·平赋书并序》,中华书局,1982年第1版,第6438页。
    ①《开元传信记》,选自(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较《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第50页。
    ②《通典》卷12《食货·轻重》,第71页。
    ③《贞观政要》卷8《论务农第三十》,第300页。
    ④《贞观政要》卷4《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第164页。
    ⑤《贞观政要》,卷1《论君道第一》,第15页。
    ⑥《贞观政要》卷2《直言谏争附》,第89页。
    ⑦《全唐文》卷27《元宗皇帝·赈恤河南北诏》,第313页。
    ⑧《全唐文》卷52《德宗皇帝·宣慰河南河北诏》,第566页。
    ⑨《全唐文》卷73《命优恤旱蝗诸州诏》,第766页。
    ⑩《贞观政要》卷1《论君道第一》,第19页。
    ①《新唐书》卷34《五行志一》,第872页。
    ②《贞观政要》卷10《论灾祥第三十九》,第367页。
    ③《贞观政要》卷6《论仁恻第二十》,第252页。
    ④《全唐文》卷27《元宗皇帝·减膳省刑诏》,第305页。
    ⑤《旧唐书》卷124《姚崇传》,第3543页。
    ⑥《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上》,第70页。
    ⑦《新唐书》卷107《陈子昂传》,第4069页。
    ⑧《贞观政要》卷10《论灾祥第三十九》,第367页。
    ⑨《旧唐书》卷37《五行志》,第1352页。
    ⑩《旧唐书》卷37《五行志》,第1350页。
    11《全唐文》卷488《权德舆·论旱灾表》,第4980页。
    ①《全唐文》卷25《元宗皇帝·宣慰湖南制》,第287页。
    ①(唐)李隆基撰、李林甫注《大唐六典》卷7《尚书工部·水部郎中》,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168页。
    ②《大唐六典》卷23《将作·都水监》,第427页。
    ③王双怀《论盛唐时期的水利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哲社版),1995年第3期,第55页。
    ④《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第1202页。
    ①《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第1202页。
    ②《大唐六典》卷23《将作·都水监》,第427页。
    ③《大唐六典》卷7《水部郎中》,第168页。
    ④(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27《杂律》,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504-505页。
    ⑤《开元水部式残卷》,收录于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第1版,第328页。
    ⑥《大唐六典》卷7《水部郎中》,第168页。
    ⑦《唐律疏议》卷27《杂律》,第505页。
    ⑧《开元水部式残卷》,收录于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第326页。
    ⑨《开元水部式残卷》,收录于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第328页。
    ⑩《大唐六典》卷7《水部郎中》,第168页。
    ①《开元水部式残卷》,收录于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第331页。
    ②《唐律疏议》卷27《杂律》,第505页。
    ③《开元水部式残卷》,收录于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第327页。
    ④《旧唐书》卷185下《良吏下·姜师度》,第4816页。
    ⑤屈弓《关于唐代水利工程的统计》,《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第103页。
    ①《册府元龟》卷502《邦计部·常平》,第6021页。
    ②(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
    ③(清)徐松撰、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卷一《西京—皇城》,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第11页。
    ④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年第6期。
    ⑤葛承雍《唐代太仓试探》,《人文杂志》,1985年第4期。
    ①《册府元龟》卷502《邦计部·常平》,第6020页。
    ②《全唐文》卷37《元宗皇帝·赈岐华等州敕》,第373页。
    ③《元和郡县图志》卷2《关内道二·华州·华阴县·永丰仓》,第35页。
    ④《全唐文》卷29《元宗皇帝·令蒲同两州平粜诏》,第329页。
    ⑤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中华书局,1986年第1版,第63页。
    ⑥《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第200页。
    ⑦《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上》,第388页。
    ⑧《旧唐书》卷9《玄宗本纪下》,第227页。
    ⑨《旧唐书》卷9《玄宗本纪下》,第229页。
    ⑩《旧唐书》卷11《玄宗本纪下》,第294页。大历年间义仓已名存实亡,这里的“官出米”应为太仓米。
    11《旧唐书》卷15《宪宗本纪下》,第449页。
    ①《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第2122-2123页。
    ②《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第2123页。
    ③《全唐文》卷450《齐映·请修义仓表》,第4604页。
    ④《文苑英华》卷425《贞元元年冬至郊祀大赦天下制》,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⑤《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第1615页。
    ⑥《旧唐书》卷47《职官志二》,第1828页。
    ①《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第2122页。
    ②《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上》,第74页。
    ③《册府元龟》卷502《邦计部·常平》,第6021页。
    ④《旧唐书》卷49《食货志下》,第2124页。
    ⑤《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第1613页。
    ⑥《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第1614页。
    ⑦《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第1614页。
    ⑧《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第1614页。
    ⑨《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第1615页。
    ⑩《新唐书》卷52《食货志二》,第1361页。
    ①《隋书》卷19《食货志》,中华书局,1973年第1版,第684页。
    ②《旧唐书》卷93《薛讷传》,第2983页。
    ③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62·有唐朝散大夫守汝州长史上柱国安平县开国男赠卫尉少卿崔公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1802页。
    ①《旧唐书》卷24《礼仪志四》,第911—912页。
    ②《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第176页。
    ③《册府元龟》卷26《帝王部·感应》,第280页。
    ①《旧唐书》卷2《太宗本纪》,第37页。
    ②《册府元龟》卷144《帝王部·弭灾》,第1749页。
    ③《旧唐书》卷44《礼仪志四》,第916页。
    ④《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第176页。
    ⑤《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下》第390页。
    ⑥《全唐文》卷27《元宗皇帝·减膳省刑诏》,第305页。
    ⑦《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第305页。
    ⑧《新唐书》卷34《五行志一》,第876页。
    ⑨《新唐书》卷34《五行志一》,第876页。
    ⑩《旧唐书》卷17《文宗本纪下》,第570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56《董仲舒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版,第2498页。
    ②《旧唐书》卷2《太宗本纪上》,第30页。
    ③《旧唐书》卷3《高宗本纪》,第66页。
    ④《新唐书》卷6《代宗本纪》,第176页。
    ⑤《新唐书》卷5《玄宗本纪》,第127页。
    ⑥《旧唐书》卷2《太宗本纪上》,第37页。
    ⑦《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第190页。
    ⑧《册府元龟》卷103《帝王部·招谏二》,第1227页。
    ①《旧唐书》卷19上《懿宗本纪》,第667页。
    ②《全唐文》卷30《元宗皇帝·久雨赦宥诏》,第335页。
    ③《册府元龟》卷144《帝王部·弭灾二》,第1746页。
    ④《旧唐书》卷2《太宗本纪上》,第37页。
    ⑤《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第96页。
    ⑥《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第279页。
    ⑦《全唐文》卷645《李绛·请放宫女疏》,第6535页。
    ①《旧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下》,第550页。
    ②《新唐书》卷3《高宗本纪》,第55页。
    ③《旧唐书》卷12《德宗本纪上》,第349页。
    ④《册府元龟》卷107《帝王部·朝会一》,第1274页。
    ⑤《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下》第392页。
    ⑥《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第312页。
    ⑦《旧唐书》卷17《文宗本纪下》,第578页。
    ⑧《旧唐书》卷4《高宗本纪上》,第70页。此时,长孙无忌位同宰相。
    ⑨《新唐书》卷118《韦韦凑传》,第4267页。
    ⑩《新唐书》卷3《高宗本纪下》,第69页。
    ①《册府元龟》卷110《帝王部·宴享二》,第1315页。
    ②《旧唐书》卷18上《武宗本纪》,第609页。
    ③《新唐书》卷2《太宗本纪》,第29页。
    ④《新唐书》卷6《代宗本纪》,第176页。
    ⑤《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一》,第1260页。
    ⑥《资治通鉴》卷201《高宗咸亨元年》,第6363页。
    ⑦《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第103页。
    ⑧《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第172页。
    ⑨《旧唐书》卷9《玄宗本纪下》,第224页。
    ①《全唐文》卷57《宪宗皇帝·赈贷京畿百姓制》,第616页。
    ②《册府元龟》卷106《帝王部·惠民二》,第1268页。
    ③《册府元龟》卷106《帝王部·惠民二》,第1263页。
    ④《册府元龟》卷106《帝王部·惠民二》,第1263页。
    ⑤《册府元龟》卷147《帝王部·恤下二》,第1777页。
    ⑥《全唐文》卷465《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其五请以税茶钱置义仓以备水旱》,第4759页。
    ⑦《全唐文》卷23《元宗皇帝发诸州义仓制》,第270页。
    ⑧《册府元龟》卷106《帝王部·惠民二》,第1264页。此没有注明仓种,依此时义仓已渐次修复,再根据张弓先生对唐代史籍中没有注明仓种的条目的分析,推断此处为义仓。
    ⑨《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下》,第388页。
    ①《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下》,第398页。同上推断。
    ②《全唐文》卷56《宪宗皇帝·贷京畿义仓粟制》,第614页。
    ③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第109页。
    ④《全唐文》卷33《元宗皇帝·平粜诏》,第369页。
    ①(宋)董煟《救荒活民书》,选自李文海、夏明方编《中国荒政全书》(第一辑),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92页。
    ②邓拓《中国救荒史》,第216页
    ③《新唐书》卷51《食货志一》,第1344页。
    ④《贞观政要》卷10《论慎终第四十》,第382页。
    ①《新唐书》卷51《食货志一》,第1343页。
    ②《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第95页。
    ③《册府元龟》卷113《帝王部·巡幸二》,第1350页。
    ④《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第200页。
    ⑤《全唐文》卷8《太宗皇帝·佬邓州刺史陈宾客诏》,第105页。
    ⑥《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第1365页。
    ⑦《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第1365页。
    ⑧《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第95页。
    ⑨《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一》,第1261-1262页。
    ①《旧唐书》卷17下《文宗本纪下》,第554页。
    ①《册府元龟》卷489《邦计部·蠲复一》,第5845页。
    ②《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第2089页。
    ③《册府元龟》卷490《邦计部·蠲复二》,第5861页。
    ④《册府元龟》卷490《邦计部·蠲复二》,第5867页。
    ⑤《旧唐书》卷15《宪宗本纪下》,第441页。
    ⑥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99年第6版,第79页。
    ①《册府元龟》卷147《帝王部·恤下二》,第1778页。
    ②《资治通鉴》卷192《太宗贞观二年》,第6049页。
    ③《册府元龟》卷147《帝王部·恤下二》,第1782页。
    ④《通典》卷12《食货》,第71-72页。
    ⑤《通典》卷12《食货》,第77页。
    ⑥《全唐文》卷62《宪宗皇帝·亢旱抚恤百姓德音》,第665-666页。
    ①《新唐书》卷6《肃宗本纪》,第161页。
    ②《新唐书》卷51《食货志一》,第1348页。
    ①《唐律疏议》卷13《户婚律》,第247页。
    ②《唐律疏议》卷13《户婚律》,第247页。
    ③《旧唐书》卷129《韩混传》,第3604页。
    ④《旧唐书》卷183《外戚传》,第4748页。
    ①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11《政事·田农·温彦博等检行诸州苗稼诏》,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版,第576页。
    ②《册府元龟》卷491《邦计部·蠲复三》,第5873页。
    ③(宋)王溥《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第1613页。
    ④李帮儒《论唐代救灾机制》,《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第43页。
    ①《大唐六典》卷7《工部·水部郎中、员外郎》,第168页;卷23《将作·都水监、都水使者》,第427页。
    ②《册府元龟》卷106《帝王部·惠民二》第1268页。
    ③《唐律疏议》卷27《杂律·失时不修堤防》,第504页;《旧唐书》卷28《礼仪志四》,第911-912页;《大唐六典》卷3《户部郎中、员外郎》,第75-76页。
    ④《全唐文》卷29《元宗皇帝·遗御史分巡诸道诏》,第325页。
    ⑤《新唐书》卷51《食货志一》,第1355页。
    ⑥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第79页。
    ⑦《册府元龟》卷495《邦计部·田制》,第5932页。
    ①《册府元龟》卷161《帝王部·命使》,第1953页。
    ②《册府元龟》卷106《帝王部·惠民二》,第1256页。
    ③《旧唐书》卷2《太宗本纪上》,第37页。
    ④《全唐文》卷473《陆贽·请遣使臣宣抚诸道遭水州县状》,第4822页。
    ⑤(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11《政事·田农·温彦博等检行诸州苗稼诏》,第576页。
    ⑥《册府元龟》卷105《帝王部·惠民一》,第1260页。
    ⑦《全唐文》卷46《代宗皇帝·遣刘晏宣慰诸道诏》,第505页。
    ⑧《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第199页。
    ①《唐会要》卷77《巡察按察巡抚等使》,第1412页。
    ②许正文《中国历代政区划分与管理沿革》,陕师大出版社,1990年第1版。
    ①李令福《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75-176页。
    ②李令福《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第175-184页。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216页。
    ③《元和郡县图志》卷1《关内道一·云阳县》,第11页。
    ④《唐会要》卷89《碾硝》,第1622页。
    ⑤《新唐书》卷146《李栖筠传》,第4736页。
    ⑥《新唐书》卷145《黎干传》,第4721页。
    ①《新唐书》卷145《黎干传》,第4721页。
    ②《新唐书》卷53《食货志三》,第1365页。
    ③《册府元龟》卷502《邦计部·常平》,第6020页。
    ①《新唐书》卷34《五行志一》,第876页。
    ②《新唐书》卷35《五行志二》,第916页。
    ③《册府元龟》卷107《帝王部·朝会一》,第1274页。
    ④《新唐书》卷2《太宗本纪》,第42页。
    ⑤《全唐文》卷72《文宗皇帝·卹灾诏》,第758页。
    ⑥《全唐文》卷33《元宗皇帝·平粜诏》,第369页。
    ①《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第305页。
    ②卜风贤《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第21-27页。
    ③《旧唐书》卷48《食货志上》,第2089页。
    ①王双怀《论盛唐时期的水利建设》,《陕西师大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第56页。
    ①《新唐书》卷35《五行志二》,第917页。
    ②《旧唐书》卷15《宪宗本纪下》,第441页。
    ③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第79页。
    ①张学锋《唐代水旱赈恤和蠲免的实效与实质》,《中国农史》,1993年第1期。
    ②《贞观政要》卷10《论慎终第四十》,第382页。
    ①《旧唐书》卷135《李实列传》,第3731页。
    ②《唐会要》卷88《仓及常平仓》,第1616页。
    ①《旧唐书》卷11《代宗本纪》,第280页。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年第7版。
    [2](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3版。
    [3](唐)李隆基撰、李林甫注《大唐六典》,三秦出版社,1991年第1版。
    [4](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第1版。
    [5](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第1版。
    [6](唐)吴兢《贞观政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版。
    [7](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上、下),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
    [8](五代)王仁裕等撰、丁如明辑较《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
    [9](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版。
    [10](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97年第3版。
    [1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76年第4版。
    [12](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年第1版。
    [13](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年第1版。
    [14](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版。
    [15](宋)李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82年第2版。
    [16](宋)《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中华书局,1998年第6版。
    [17](清)徐松撰、张穆校补《唐两京城坊考》,中华书局,1985年第1版,
    [18](清)董诰等《全唐文》,中华书局,1982年第1版。
    [1]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袁林《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
    [3]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第1版。
    [4]陈高佣《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十卷),上海书店,1986年影印版。
    [5]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政策》,农业出版社,1988年第1版。
    [6]宋正海《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7]陕西省气象台编《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1976年10月。
    [8]《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分论),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9]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0]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版。
    [11]郎擎宵《中国荒政史》,商务出版社,1934年第1版。
    [12]李文海、夏明方《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版。
    [13]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版。
    [14]李令福《关中水利开发与环境》,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5]姚汉源《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6]刘庆柱辑注《关中记辑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7]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第1版。
    [18]耿怀英、曹才瑞《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年第1版。
    [19]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0]张波《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陕西科技出版社,1994年第1版。
    [21]马宗晋《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22]张弓《唐朝仓廪制度初探》,中华书局,1986年第1版。
    [23]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版。
    [24]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99年的6版。
    [25]许正文《中国历代政区划分与管理沿革》,陕师大出版社,1990年第1版。
    [1]《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第3版。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1版。
    [1]刘俊文《唐代水害史论》,《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2]薛平栓《唐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4期。
    [3]郁耀闯、赵景波《唐代关中地区水涝灾害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8期。
    [4]王慰卿《唐代关中地区的水、旱灾害与水资源问题》,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5月硕士学位论文。
    [5]陈国生《唐代自然灾害初步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1期。
    [6]毛阳光《遣使与地方救灾》,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7]王邨、王松梅《近五千年来我国中原地区气候在降水方面的变迁》,《中国科学》(B辑),1987年第1期。
    [8]李帮儒《论唐代救灾机制》,《农业考古》,2008年第6期。
    [9]王颜《论唐宋时期社会救助机制的变化及特点》,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0]吴孔明《浅论唐代的自然灾害——读<资治通鉴>札记》,《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
    [11]崔国士、王国柱《试论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12]潘孝伟《唐代减灾行政管理体制初探》,《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3]潘孝伟《唐代救荒措施总体特征》,《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3期。
    [14]潘孝伟《唐代减灾与当时经济政治的关系》,《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4期。
    [15]毛阳光《唐代灾害奏报与监察制度略论》,《唐都学刊》,2006年第6期。
    [16]吴畅《唐玄宗时期荒政初探》,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7]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2004年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8]冯利兵《中国古代农业减灾救荒思想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
    [19]宿白《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考古》,1978年第6期。
    [20]葛承雍《唐代太仓试探》,《人文杂志》,1985年第4期。
    [21]陈毅千《唐代官方救灾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2]钮海燕《唐代水利发展的因素及影响》,《历史地理》,1992年
    [23]么振华《唐朝的因灾蠲免程序及其实效》,《人文杂志》,2005年3月。
    [24]赵文润《唐代和籴制度的渊源》,《陕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25]朱睿根《隋唐时期的义仓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
    [26]阎守成,李军《自然灾害与唐代宰相》,《晋阳学刊》2004年第1期。
    [27]张学峰《唐代水旱赈恤、蠲免的实效与实质》,《中国农史》,1993年第1期。
    [28]屈弓《关于唐代水利工程的统计》,《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
    [29]胡柏翠、周良才《论唐宋时期的社会救助及其历史影响》,《重庆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0]柳敏《论唐政府的救荒——唐代灾荒史料研究》,2002年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魏明孔《唐初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及政府赈灾决策述论——读<贞观政要>札记》,《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2期。
    [32]袁野《唐代的洪涝灾害——两<唐书·五行志>有关记载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33]阎守诚《唐代的农田水利建设》,《晋阳学刊》,1986年第2期。
    [34]孙明霞《唐代的社会救济政策探析》,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35]袁野《唐代的自然灾害——两<唐书·五行志>有关记载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36]王先进《唐代太宗朝荒政述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37]谢翠维《唐代自然灾害研究》,西北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38]周方高《唐宋义仓制度比较研究》,《历史教学》,2008年第10期。
    [39]周晓红、赵景波《关中地区1500年来洪水灾害与气候变化分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第2期。
    [40]朱士光、王元林《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41]卜风贤《历史灾荒资料的信息识别与利用》,《中国减灾》2007年第第1期。
    [42]卜风贤、冯利兵《隋唐时期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中国减灾》2007年第9期。
    [43]魏明孔《2007年魏晋隋唐五代经济史研究评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44]殷淑燕、黄春长《唐代长安与洛阳都城水旱灾害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1期。
    [45]周旗《过去1500年关中西部农业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旱涝灾害》,《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46]樊志民、冯风《关中历史上的旱灾与农业问题研究》,《农业考古》,1997年第3期。
    [47]张文《中国古代报灾检灾制度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48]卜风贤《中国农业史减灾述论》,《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2期。
    [49]潘孝伟《唐代义仓研究》,《中国农史》,1984年第4期。
    [50]潘孝伟《唐代义仓制度补议》,《中国农史》,1998年第3期。
    [51]张玉兴《试论隋唐义仓在救荒中的弊端》,《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52]周一良《隋唐时代之义仓》,《食货》半月刊,第2卷6期,1935年。
    [53]李军、马国英《中国古代政府的政治救灾制度》,《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1期。
    [54]王双怀《论盛唐时期的水利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
    [55]李军《论唐代帝王的因灾求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
    [56]李军《灾害因素与唐代出宫人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1辑。
    [57]阎守诚、李军《唐代的因灾虑囚》,《山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
    [58]么振华《唐代自然灾害及救灾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