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库水沙联合调度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河流是有生命的。河流的高程度开发利用,带来了灌溉、供水、发电、防
    洪等巨大经济效益,但是,天然洪水消失了,水库淤积了,河床抬高了,河道断
    流了……,这种现象在多泥沙河流上尤为严重。
    黄河的河流生命因其多沙而更为脆弱,人们在长期治黄实践探索中,提出
    了处理和利用泥沙的五项措施即“拦”、“排”、“放”、“调”、“挖”。“拦”,就是
    充分利用水土保持措施和干支流枢纽拦减泥沙;“排”,就是利用黄河下游河道尽
    可能多地排沙入海;“放”,就是利用黄河两岸合适的地形放淤;“挖”,简单地说
    就是人工挖河;“调”,就是调水调沙,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
    下,利用干支流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
    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
    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不淤或冲刷的效果。
    水库群(串、并联)调度技术是开发程度较高河流所面临的难题之一,而多
    泥沙河流上水库群、河道水沙联合调度更是当前优化调度学科前沿课题,也是水
    库泥沙、河道泥沙、优化调度、洪水预报等学科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本文在黄河
    两次调水调沙试验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水沙联合调度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从水沙
    预测、泥沙频率曲线建立、黄河中下游来水来沙特性、高含沙洪水运动特征分析、
    高含沙洪水揭河底机理、水库泥沙淤积的相关分析与神经网络快速预测模型建
    立、水库异重流调度、水库汛期浑水发电与优化调度、水沙联合调度实例分析及
    对下游河道的影响、水沙联合调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包括:
    1) 提出了黄河水沙联合调度所涉及的环节和问题。
    2) 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和自相关-滑动平均模型对潼关站的月库水沙量进
     行预测分析,提出建立泥沙频率曲线的构想,并对潼关水文站来水来沙
     的频率进行了预测。
    3) 提出了高含沙洪水“揭河底”现象发生的河床边界条件的假定,即河床
     质分层假定,并在实际观测中得到了验证。导出“揭河底”厚度的理论
     公式,揭示了高含沙水流“揭河底”现象的基本机理,将渭河下游、小
     北干流河段分别使用的“揭河底”计算公式统一在一起;最后,利用该
     理论分段预测了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发生“揭河底”现象的可能性;2002
     年 7 月 4 日高含沙洪水局部“揭河底”现象验证了该理论的合理性。
    4) 采用综合物理成因分析法及逐步线性、非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对汛期潼
     关高程与各影响因子间的相关度问题,做出了定量的研究和定性分析。
     利用非汛期和汛期不同的淤积量影响因子分析结果,建立库区淤积量模
    
    
    糊神经网络快速预测模型,采用非线性预测的方法对库区总体淤积量进
     行即时模拟和快速预测。
    5) 简要分析了洪水期水库排沙特性,研究了水库明流、异重流输沙特点和
     水库回水淤积、异重流淤积特点,对小浪底水库异重流形成(潜入)条
     件、持续条件、持续时间、淤积量进行了研究,结合库区地形特点,根
     据小浪底水库初期蓄水渗漏较大需尽快形成坝前泥沙淤积铺盖的要求,
     设计了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异重流联合调度方案,达到了增加小浪底水
     库坝前泥沙淤积铺盖的调度效果。
    6) 对黄河三门峡水库六年浑水发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汛期水库运用水位
     控制指标、排沙流量级、排沙时间、枢纽泄流分流分沙对水轮机过流部
     件减磨蚀影响、浑水发电时间、水量利用率、调沙库容的有效使用等方
     面指标。分析几年的运用实践,认为“洪水排沙、平水发电”的运用原
     则和方式,能比较好的解决了排沙与发电的关系,在减少过机含沙量、
     改善机组工况,增加发电时间,提高水量利用率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
     增加了发电效益,每年汛期的发电量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针对三门峡
     水库汛期多目标综合化调度,将遗传优化算法与神经网络快速预测淤积
     量计算模型相结合,建立了水库多目标优化调度计算模型。将遗传算法
     和神经网络相结合来寻求在满足防洪限制水位的要求下发电与排沙的
     协调关系。
    7) 提出了黄河水沙联合调度水库群等的多种基本联合模式和调度关键技
     术路线。
With the advanced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of the river,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irrigating, water supplying, power generating and flood preventing have been brought.
    However, natural flood is disappearing, but the reservoirs are filling up, riverbeds are
    rising, rivers are setting off… These phenomena are even worse for the Sandy River.
     The life of Yellow River becomes weaker for the water flow containing a lot of
    sand. In the long course of regulating Yellow River, five measures of disposing and
    utilizing sand named intercepting, flushing, discharging, operating and digging.
    Intercepting means preventing sand by way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as well as
    key water control project. Flushing means making use of downstream course to flush
    sand to sea as much as possible. Discharging means washing sand out according to
    proper geographic situation. Digging, in other words just means to dig the river by
    manpower. Operating is to operate sand and water: under consideration of
    downstream sand discharge capacity, make use of main and branch reservoirs to
    control and adjust sand, save or release water properly to regulate water-sand process,
    coordinate improper process to discharge sand as to reduce downstream deposit, even
    achieve no silting or scouring.
     Reservoir Group series-parallels operation is difficult problem faced by the
    highly developed rivers. And water-sand joint operation (WSJO) of reservoir group on
    Sandy River is considered as an advance task in optimization field. It is also regarded
    as marginal subject combines with other subjects such as Reservoir Sand, River Sand,
    Optimization Operation, and Flood Forecast. Based on the actual two-times water
    operation, aimed at solving the relative problem on WSJO. This paper studies on
    water-sand prediction, sediment rating curve determin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ellow River downstream sand, the analysis of hyper-concentration flood (HCF)
    movement, HCF riverbed blowing up scouring theory, relevant analysis on reservoir
    silting, also studies on Neural Network of its quick prediction model. Reservoir
    density flow operation, flood season, power generation by muddy water and
    optimization operation, the analysis of actual project in WSJO, and its influence on
    downstream river course, and the methods of WSJO, etc. The main achievements ar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Provide the concerned periods and relevant problems of the Yellow River
     WSJO.
     Apply NN and ARMA(1,1)to predict Tongguan Station monthly reservoir
     and inflow,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setup the sediment rating curve, and
     the frequency of water inflow and outflow of Tongguan hydrometric
     station.
     Advance the hypothesis riverbed boundary condition leading to HCF
     riverbed blowing up scouring (RBS), which is called bed material
     stratification hypothesis. This hypothesis is verified in the practical
     observation. Deduce the Function of RBS thickness, disclose the basic theory
    
    
    of hyper-concentration stream riverbed blowing up scouring, and combine
     together the two Functions used to calculated RBS of Wei River and Xiaobei
     River main stream. Then use the theory periodically predicted the possibility
     of RBS in Xiaobei River Main stream. The local HCF RBS took place on
     July 4, 2002 proved the rationality of this theory.
     Utilize synthesized actual cause analysis and gradual linear, non-linear model
     to perform quantity study and quality analysis on relative degree between
     flood season Tongguan elevation and influential parameters. Using the results
     of different sedimentation storage affected parameters in flood season and
     non-flood season, build the model of Fuzzy Neutral Network on reservoir
     sedimentation amount, and the non-linear model to make real-time
     simulation and quick prediction.
     Analyzes brief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 season sand flushing,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free flow, density flow and bac
引文
[1] 李国英,维持河流健康生命,黄河水利委员会 2003 年工作总结,2004(1)
    [2] 胡明罡,多沙河流水电站优化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1)
    [3]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近期治理开发重点规划,2001
    [4]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2004(1)
    [5]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三门峡水利枢纽防汛手册,1999
    [6]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志,1996
    [7] 故县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办公室,故县水利枢纽防汛预案,2002
    [8] 黄河防总办公室,水库防汛预案,2002 年。
    [9] 黄委勘测设计研究院,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1993
    [10] 韩其为,水库淤积,科学出版社。
    [11] 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二级悬河治理对策与建议,2003(30)
    [12] 张金良、王育杰,黄河高含沙水流“揭河底”机理探讨,人民黄河,2001(8)
    [13] 黄河四库水沙联合调度(调水调沙)预案,黄河防汛总指挥部办公室,2003(9)
    [14] 王光谦,中国泥沙研究述评,水科学进展,1999(9),337-344页。
    [15] 山西省水利局办公室科技组,从镇子梁水库的改建试谈我省水库的设计和应用,
    山西水利科技,1975(2),20 页。
    [16] 王敏生、王三才、白荣隆、谭伟民,龚嘴水库的应用和泥沙淤积,泥沙研究,
    1983(1),1-13 页。
    [17] 张振秋、杜国翰,以礼河水槽子水库的空库冲刷,泥沙研究,1984(4),13—24
    页。
    [18] 曹叔尤、张新于,东峡水库的库容恢复,泥沙研究,1985 年第2期,68-73页。
    [19] 黄德胜,平定河水库泥沙来源与防洪,泥沙研究,1985 年第3 期,94-96 页。
    [20] 陈景梁、赵克玉,南秦水库排沙运用研究,泥沙研究,1987年第1期,1~9页。
    [21] 焦恩泽,巴家嘴水库泥沙的几个特殊问题,泥沙研究,1987年第2期,42—52
    页。
    [22] 山西翼城县小河口水库灌区、山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水利系,小河
    口水库高含沙异重流滞洪排沙规律初步分析,“黄河泥沙研究报告选编”(第三集),黄
    河泥沙研究工作协调小组,1976 年,西安,138-148页。
    [23] 刘家峡水力发电厂、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勘测设计研究院、黄河上中游水量调度
    委员会,刘家峡水库洮河异重流观测及排沙效果分析,“黄河泥沙研究报告选编”(第
    四集),黄河泥沙研究工作协调小组,1980 年兰州,1-19 页。
    [24] 张崇山、唐仲元、冯进嘉,红旗水库引水冲滩清淤试验的初步研究,泥沙研究,
     208
    
    
    参考文献
    1992 年第3 期,103-109页。
    [25] 赵克玉,陈义琦、丁利民,二龙山水库排沙减淤技术的研究,泥沙研究,1995
    年第2 期,57-63页。
    [26] 姜乃森、曹文洪、傅玲燕,潘家口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研究,泥沙研究,1997 年
    第3期,8—18 页。
    [27] 夏迈定、程永华、程建民,黑松林水库泥沙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泥沙研究,
    1997 年第4 期,7-13 页。
    [28] 金宝琛、王立强、刘宇聪,大凌河白石水库淤积分析,泥沙研究,1999 年第 5
    期,48-55 页。
    [29] 陈洪升,栖霞山丘陵区水库泥沙淤积及其防洪措施初步探讨,泥沙研究,1985
    年1 期,90-95 页。
    [30] 范家骅、焦恩泽,官厅水库异重流初步分析,泥沙研究,3 卷4 期,1958 年,
    34-53页。
    [31] 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用经验总结项目组编,黄河二门峡水利枢纽运用研究文集,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7月,796页。
    [32] 张启舜、龙毓骞,三门峡水库泥沙问题的研究,1978 年8 月。
    [33]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局编印,汉江丹江口水库水文泥沙实验文集,1982 年
    7月。
    [34]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汉江丹江口水库泥沙研究论文集(第四集),1989 年10
    月。
    [35] 张瑞瑾等编,河流动力学,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 年,290 页。
    [36] 沙玉清,泥沙运动力学,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年,302 页。
    [37] 钱宁、万兆惠,泥沙运动力学,科学出版社,1983 年,556 页。
    [38] 张瑞瑾,谢鉴衡、王明甫,黄金堂编著,河流泥沙动力学,水利电力出版社
    [39] 窦国仁,泥沙运动理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1963 年。
    [40] 侯晖昌,河流动力学基本问题,水利出版社,1982 年,231 页。
    [41] 韩其为、何明民,泥沙运动统计理论,科学出版社,1984年,320页。
    [42] 韩其为、何明民,论非均匀悬移质二维不平衡输沙方程及其边界条件,水利学
    报,1997 年第1 期。
    [43] 张启舜,二元均匀水流淤积过程的研究及其应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64
    年10 月。
    [44] 侯晖昌等,含沙量沿程扩散恢复的理论分析,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64 年10
    月。
    [45] 张启舜,明渠水流泥沙扩散过程的研究及其应用,泥沙研究,1980 年复刊号,
     209
    
    
    参考文献
    37~52页。
    [46] п.B.михев,д.п.юневинt,реглирование русел мелиоративрек
    целях,селъхозидат,1959
    [47] A . B . Kapayщев , проблемьι динамика Ecтecтвенных Bодных
    потоков,гидрометеоиздат,1960
    [48] 窦国仁,潮汐水流中的悬沙运动及冲淤计算,水利学报,1963 年第4 期。
    [49 и.Ф.Kapaceв,Tpaнcпортирующая спосбнотъ трублентных потоков и
    деформация Pусел свяных грунтах,гги,грудыl выпуск 124,1965
    [50] 长江科学院(韩其为),水库不平衡输沙的初步研究,水库泥沙报告汇编,黄河
    泥沙研究协调小组选编,145~168 页。
    [51] 韩其为,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研究,科学通报,1979年第17期,804-808
    页。
    [52] Q.W.Han,andM.M.He,aMathematicalModel for ReservoirSedimentation
    and Fluvial Processes,Int.J.of Sedement Reserch,Vol.5.,No.2,1990,43-84
    [53] 王静远、朱启贤、许德风、白荣隆,水库悬移质泥沙淤积的分析计算(学术讨论),
    泥沙研究,1982 年第1 期,79-82 页。
    [54] 韩其为等,水库淤积(初稿)(第五册),长办水文局,1982 年12 月。
    [55] 韩其为、何明民,水库淤积与河床演变的(一维)数学模型,泥沙研究,1987 年
    第3期,29 页。
    [56] 何明民、韩其为,挟沙能寸J 级配及有效床级配的概念,水利学报,1989 年第
    3期,7-16页。
    [57] 何明民、韩其为,挟沙能力级配及有效床沙级配的确定,水利学报,1990 年 3
    期,1-12 页。
    [58] 李义天,冲淤平衡状态F床沙质级配初探,泥沙研究。1987 年第l 期,82-87
    页。
    [59] 窦国仁、赵士清、黄亦芳,三峡枢纽170 和180 方案重庆河段悬沙二维数学模
    型的初步成,1987 年3 月。
    [60] 黄煜龄、黄悦,三峡工程下游河道冲刷一维数学模型计算分析,长江科学院,
    1995年12 月。
    [61] 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黄河下游冲淤数学模型的研究,1998 年
    6月。
    [62] 周建军,不平衡悬移质运动恢复饱和系数的理论研究,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
    (第四章第六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年,305-314 页。
    [63] 韩其为、何明民,恢复饱和系数初步研究,泥沙研究,1997 年第3 期,32-40
     210
    
    
    参考文献
    页。
    [64]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异重流的研究和应用,水利水电出版社,1959 年。
    [65] 韩其为、何明民,泥沙数学模型中冲淤计算的几个问题,水利学报,1988 年第
    5期。
    [66] 韩其为、向熙珑,异重流的输沙规律,人民长江,]981 年第4 期,76—81 页。
    [67] 吴德一,关于水库异重流的计算方法,泥沙研究,1983 年第2 期,54—63 页。
    [68] 范家骅、吴德一、沈受百、姜乃森,浑水异重流的实验研究与应用,河流泥沙
    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一卷),光华出版社,1980 年3 月.227-236 页。
    [69] 金德春,浑水异重流的运动和淤积,水利学报,1980年第3 期,39~47 页。
    [70] Q.W.Han,and M.M.He,Density Current Modeling,Proc.Of Int. Conf
    Sept.9 一13,1996,Fort Collins, Colorado,USA,V01.1,375—412
    [71] 秦文凯、府仁寿、韩其为,反坡异重流的研究.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1995 的
    第3 期。
    [72] 吕秀珍,异重流的孔口排沙问题,泥沙研究。1984 年第1 期,12—21 页。
    [73] 吕秀珍,非恒定舁重流孔口排沙的近似计算,泥沙研究,1988 年第4 期,40-
    47页。
    [74] 钱宁主编,高含沙水流运动,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年9 月。
    [75] 张浩、许梦燕,明渠高含沙水流挟沙能力试验研究报告,陕西水科所,1977 年。
    [76] 曹如轩,高浓度水流挟沙力的分析研究,陕西水科所,1978 年9月,8—20 页。
    [77] 方宗岱、胡光斗,巴家嘴水库实测高含沙量水流特性简介,泥沙研究,1 984
    年第1 期。
    [78] 陈景梁,浑水水库排沙的初步研究,陕西水科所,1978 年9 月,2-7 页。
    [79] 陈景梁、付国岩、赵克五,浑水水库排沙的数学模型及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泥
    沙研究,1988 年第1 期,77—86 页。
    [80] 王兆印、张新玉,水库粘性淤积物泄空冲刷的模型试验研究,泥沙研究,1989
    年第2 期,62-68页。
    [81]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研究所,水库淤积问题的研究,水利电力出版社,1959
    年。
    [82] 姜乃森,多沙河流水库三角洲的淤积计算方法,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论文集(第
    二集),中国工业出版社,1963 年10月,96页。
    [83] 张威,水库三角洲淤积及其近似计算,人民长江,1964 年第2 期。
    [84] 韩其为,不平衡输沙成果在水库淤积中的应用,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71
    年。
    [85] 韩其为编,水库淤积(初稿)(第二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局,1980 年 3
     211
    
    
    参考文献
    月。
    [86] 韩其为,论水库的三角洲淤积(一),湖泊科学,1995 年第2 期,107—118 页。
    [87] 韩其为,论水库的三角洲淤积(二),湖泊科学,1995 年第3 期,213-225 页。
    [88] 罗敏逊,水库淤积三角洲及其计算方法,长江水利水电科学院,1977 年9 月。
    [89] 愈维升、李鸿源,水库三角洲河道输沙之研究,泥沙研究,1999 年第 3 期,8
    -16 页。
    [90] 韩其为、沈锡琪,水库的锥体淤积及库容淤积过程和壅水排沙关系,泥沙研究,
    1984 年第2 期,33-5l 页。
    [91] 杨克诚,滞洪水库淤积规律,泥沙研究,1981年第3期,73-8l 页。
    [92] 焦恩泽,水库淤积形态的商榷,黄河泥沙研究报告选编(第4 卷),1980 年,229
    -243 页。
    [93] 陈文彪、谢葆玲,少沙河流冲淤计算方法,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1980 年第
    l期。
    [94] 田家湾水库水力吸泥装置试验组、山西省水力科学研究所,水力吸泥装置初步
    试验研 究(之一)泥浆管流特性的几个问题,黄河泥沙研究报告选编(第三集),黄河泥
    沙研究工作协调小组,1976 年,西安,149-193页。
    [95] 红领巾水库管理所、内蒙古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红领巾水库水沙利用和减淤
    措施,黄河泥沙研究报告选编,第一集(上集),黄河泥沙研究工作协调小组,1978 年
    郑州,79-91页。
    [96] 水电部第十一工程局勘测设计科研院,三门峡水库潼关站以下冲淤计算方法,
    水库泥沙报告汇编,黄河泥沙研究协调小组选编,1972 年,93—101 页。
    [97] 黄委会规划设计大队,三门峡水库排沙能力分析,水库泥沙报告汇编,黄委水
    科所等编,83~92 页。
    [98] 清华大学水利系治河泥沙教研组,三门峡水库水区泥沙冲淤规律及计算方法的
    初步研究,水库泥沙报告汇编,黄河泥沙研究协调小组选编,1972 年,73-82 页。
    [99] 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河渠研究室、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泥沙研究编,水库泥
    沙,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年。
    [100] 张启舜、张振秋,水库冲淤形态及其过程的计算,泥沙研究,1982 年第1 期,
    l-13 页。
    [101] 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院(涂启华等),大型水库泥沙冲淤计算方法,黄
    河 泥沙研究报告选编(第四集),黄河泥沙研究工作协调小组编,1980 年,180-228
    页。
    [102] 彭润泽、常德新、白荣隆、谭伟民,推移质三角洲溯源冲刷计算公式,泥沙研
    究,1981 年第1期,14-29 页。
     212
    
    
    参考文献
    [103] 云南省电力局勘测设计院,水库推移质三角洲溯源冲刷的探讨,1975 年。
    [104] 曹叔尤,细沙淤积的溯源冲刷试验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
    文集(第11 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年6 月,168—183 页。
    [105] 巨江,溯源冲刷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泥沙研究,1990 年第1 期,30-39 页。
    [106] 彭润泽、牛景辉,推移质溯源冲刷的数值计算,泥沙研究,1987 年第 3 期,
    71-80页。
    [107] 钱宁、周宾、许丰泉、荣志军、王志祥,阳武灌区处理泥沙经验在低水头枢纽
    引水防沙中的应用,泥沙研究,1983 年第2 期,1—9 页。
    [108] 广灵县水利局,直峪水库冲淤保库效果显著,山西水利科技,1975年第2 期。
    [109] 山西水科所,从恒山水库经验谈谈对我省峡谷型水库泥沙问题的一些看法,山
    西水利科技,1975 年第2 期。
    [110] 唐日长,水库淤积调查报告,人民长江,1964 年第3 期。
    [111] 林一山,水库长期使用问题(1966 年完成的报告),人民长江,1978 年第2 期。
    [112] 韩其为,水库淤积与观测(一),长办外国实习生培训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1971年8 月,134 页。
    [113] 水电部第十一工程局勘测设计科研院,关于三门峡水库保持有效库容的几个问
    题,水库泥沙报告汇编,黄河泥沙研究协调小组选编,1972 年。
    [114]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所,关于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保持有效库容的初步分析,水
    库泥沙报告汇编,黄河泥沙研究协调小组选编,1972年。
    [115] 钱意颖等,关于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保持“有效库容”的初步分析,水库泥
    沙报告汇编,黄河泥沙研究协调小组选编,1973年,102—111 页。
    [116] 韩其为,长期使用水库的平衡形态及冲淤变形研究,人民长江,1978 年第 2
    期,18~36 页。
    [117] 韩其为,论水库的长期使用,长江水利水电科研成果选编,1980 年 6 月,47
    —56 页。
    [118] 内蒙黄河工程管理局,内蒙黄河三盛公枢纽库区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初步整理分
    析,水库泥沙研究报告汇编,黄河泥沙研究协调小组选编,1972 年。
    [119] 夏震寰、韩其为、焦恩泽,第一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光华出版社,
    1980年3 月,793-802 页。
    [120] 韩其为、何明民,论长期使用水库的造床过程——兼论三峡水库长期使用的有
    关参数,泥沙研究,1993 年第3 期,1—22 页。
    [121] 姜乃森,多沙河流水库(水电站)规划中的几个泥沙问题,黄河泥沙研究报告选
    编(第四集),黄河泥沙研究工作协调小组,1980年兰州,134—179 页。
    [122] 山西水利勘测设计院,多沙河流水库水沙调节计算的探讨,黄河泥沙研究报告
     213
    
    
    参考文献
    选编(第一集,下册),黄河流沙研究工作协调小组,1978年郑州,234—260 页。
    [123] 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河渠研究室,多沙河流水库规划设计中的泥沙计算方
    法,黄河泥沙研究报告选编(第一集下册),黄河流抄研究工作协调小组,1978 年郑州,
    261-271 页。
    [124] 张启舜、李晓红,河流与水库泥沙冲淤过程数学模型的应用,泥沙研究,1987
    年第3 期,81-80页。
    [125]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库泥沙数学模型研究,1999
    年9 月。
    [126] 韩其为、黄煜龄,水库冲淤过程的计算方法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长江水利水
    电科研成果选编,1974 年l期, 145-168页。
    [127] 王仕强,黄河泥沙冲淤数学模型研究,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1997 年 12
    月。
    [128] 王新宏等,龙、华、河、状至潼关河段泥沙数学模型开发及其应用,西安理工
    大学,1998 年6 月。
    [129] 黄河水利委员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三门峡水库泥沙数学模型报告,1998
    年6 月。
    [130] 王崇浩、韩其为,三门峡水库(潼关至大坝)冲淤验证,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
    院,1998 年5月。
    [131] 郭庆超、何明民、韩其为,三门峡水库(潼关至大坝)泥沙冲淤规律分析,泥沙
    研究,1995 年第1 期,48-58 页。
    [132] 曲少军、韩巧兰,黄河中游水库及下游河道泥沙冲淤数学模型研究,黄委会黄
    河水利科学研究院,1998年6 月。
    [133] 张俊华、王严平、张宏武,小浪底水库泥沙数学模型计算报告,黄委会黄河水
    利科学研究院,1999 年9月。
    [134]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研究所,官厅水库建成后永定河下游的河床演变,水
    利电力出版社。
    [135] 钱宁,修建水库后下游河道重新建立平衡的过程,水利学报,1958年第4 期,
    33-60页。
    [136] 钱宁、麦乔威,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后下游来沙量的估计,水利学报,1962
    年第4 期,9-21 页。
    [137] 麦乔威、赵业安等,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特性及河道冲淤规律的研究,黄委会水
    科所,1978 年9 月。
    [138] 刘月兰、张永昌等,三门峡水库对黄河下游冲淤输沙的影响,黄河泥沙研究报
    告选编(第一集,下册),黄河泥沙研究工作协同小组,1978 年。
     214
    
    
    参考文献
    [139] 赵业安、刘月兰、韩少发,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后黄河下游河床演变初步分析,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所,1981 年。
    [140] 童中均、韩其为,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河床冲淤和演变特点,水利部长江水利
    委员会水文局,1989 年l0月。
    [141] 韩其为、童中均,丹江口水库下游分汊河道河床演变特点和机理,人民长江,
    1986 年第3 期,27—32 页。
    [142] 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局,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河床演变分析文集,
    1982 年 3 月。
    [143]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河床演变分析文集,
    1989 年 11 月。
    [144] 林振大,日调节水库下游河床演变,泥沙研究,1981 年 4 期,1-9 页。
    [145] 王秀云、施祖蓉、卢祥兴,永宁江建库后感潮河段的河床演变,1981 年
    第 4 期,74-80 页。
    [146] 王吉狄、臧家津,修建水库群后辽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初步探讨,泥沙研
    究,1981 年第 4 期,?6-85 页。
    [147] 李任山、朱明昕,柳河闹德海水库下游河床演变分析,辽宁省水利科学
    研究所,1981 年。
    [148] 尹学良,清水冲刷河床粗化研究,水利学报,1963 年第 1 期,15-25 页。
    [149] 韩其为、向熙珑、王玉成、床沙粗化,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
    论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 年 10 月,356-367 页。
    [150] 童中均、韩其为,水沙过程的改变对蓄水水库下游河床变形的影响,水
    利水电出版社,第二次河流泥沙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3 年 10 月,673—
    681 页。
    [151] 钱宁、张仁,周志德,河床演变学,科学出版社,1987 年,584 页。
    [152] 韩其为、王玉成、向熙珑,汉江丹江口水库清水下泄下游河道含沙量恢
    复过程,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河床演变分析文集,1982 年 3 月,长办水文局,
    165-176 页。
    [153] Q.W.Han,Y.C.Wang and K.L.Xiang,Erosion and Recovery O{Sediment
    Concentration in the River Channel Downstream from Danjiangkou Reservoir,
    Proc.Of the Exetersyrup.Jun 1982 1AHSPUBI.No.137, 145—152
    [154] 谭维炎,黄守信等,利用随机动态规划进行水电站水库的优化调度,水利学报,
    1982(7),1-7
    [155] 张勇传,熊斯毅等,拓溪水电站水库优化调度,优化理论在水库调度中的应用,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
     215
    
    
    参考文献
    [156] 董子敖,闫建生等,改变约束法和国民经济效益最大准则在水电站水库优化调
    度中的应用,水力发电学报,1983(2),1-11
    [157] 施熙灿,林翔岳等,考虑保证率约束的马氏决策规划在水库优化调度中的应用,
    水力发电学报,]982 (2),11-2l
    [158] 张勇传,傅昭阳,水库优化调度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优化理论在水库调度中的
    应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8-40
    [159] 鲁子林等,电子计算机在洪水预报水库调度中的应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3
    [160] 李寿声,彭世彰,多种水源联合运用非线性规划灌溉模型,水利学报,1986(6),
    11-19
    [161] 王厥谋等,丹江口水库防洪优化调度模型简介,水利水电技术,1985(8),54
    -58
    [162] 张玉新,冯尚友,多维决策的多目标动态规划及其应用,水利学报,1986(7),
    1-10
    [163] 张玉新、冯尚友,多目标动态规划逐次这代算法,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1988(6),73-81
    [164] 张勇传,邴凤山等,水库优化调度的模糊数学方法,优化理论在水库调度中的
    应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0-140
    [165] 陈守煜,多阶段多目标决策系统模糊优选理论及其应用,水利学报,1990(1),
    1-10
    [166] 陈守煜,赵瑛琪,系统层次分析模糊优选模型,水利学报,1988(10),1-10
    [167] 谭维炎,刘健民等,四川水电站群水库优化调度图及其计算,优化理论在水库
    调度中的应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68] 张勇传等,水电站水库群优化调度方法的研究,水力发电,1989(11),48-52
    [169] 熊斯毅,邴凤山,湖南杨、马、双、风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优化理论在水库
    调度中的应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8-64
    [170] 叶秉如等,水电站库群的年员优调度,优化理论在水库调度中的应用,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5-73
    [171] 黄守信,方淑秀等,两个无水力联系水库的优化调度,优化理论在水库调度中
    的应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85—89
    [172] 鲁子林,水库群调度网络分析法,华东水利学院学报,1983(4),35-48
    [173] 董子敖等,计入径流时间空间相关关系的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的多层次法,水
    电能源科学,1987,5(1),29-40
    [174] 叶秉如等,红水河梯级优化调度的多次动态组划和空间分解算法,红水河水电
     216
    
    
    参考文献
    最优开发数学模型研究论文集,南京:河南大学,1998
    [175] 胡振鹏,冯尚友,大系统多目标递阶分析“分解—聚合”方法,系统工程学报,
    1988(1)
    [176] 吴保生,陈惠源,多库防洪系统优化调度的一种解算方法,水利学报,1991(11),
    35-40
    [177] 都金康,周广安,水库群防洪调度的逐次优化方法,水科学进展,1994,5(2),134
    -141
    [178] 邵东国,多目标水资源系统自优化实时调度模型研究,系统工程,1998(9),
    19-24
    [179] 解建仓等,大系统分解协调算法在黄河干流水库联合调度中的应用,西安理工
    大学学报,1998,14(1),1-5
    [180] 王本德,周惠成等,梯级水库群防洪系统的多目标洪水调度决策的模糊优选,
    水利学报,1994,(4),33-39
    [181] 农卫红,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在水资源系统中的应用,广西水利水电,2001(3),
    1-4
    [182] 王黎,马光文,基于遗传算法的水电站调度新方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7(7),65-82
    [183] 畅建霞,黄强等,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水电站水库优化调度,水力发电学报,
    2001(3),85-90
    [184] 王大刚,程春田等,遗传算法的水电站优化调度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01(3),5-10
    [185] 王小安,李承军,遗传算法在短期发电优化调度中的研究与应用,长江科学院
    院报,2003(4),13-15
    [186] 吴晓,人工神经网络在暴雨预报中的应用,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北
    京:科学出版社,1993,817-822
    [187] 胡铁松,袁鹏等,人工神经网络在水文水资源中的应用,水科学进展,
    1995(3),77-82
    [188] 蔡煜东,许伟杰,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在鄱阳湖年最高水位长期预报中
    的应用,水文科技情报,1993,10(2),27-29
    [189] S Ranjithan, J W Eheart, J H Garrett Jr. Neural Network-based screeing for
    ground water reclamation under uncertainty, Water Resource Research, 1993, 29(3),
    563-574
    [190] 胡铁松,丁晶,径流分级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全国首届水文
    水资源与水环境科学不确定性研究新理论新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都:成都
     217
    
    
    参考文献
    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50-156
    [191] 丁晶,黄伟军,水文水资源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水资源研究,1996,
    17(1),22-24
    [192] 蔡煜东,姚林声,径流长期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水科学进展,
    1995(3),61~65
    [193] 苑希民,刘树坤,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多泥沙洪水预报,水科学进展,
    1999(12),394-398
    [194] 李正最,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洪水推流计算方法,珠江水利水电信息,
    1995(6),9-14
    [195] 胡铁松,陈红坤,径流长期分级预报的模糊神经网络方法,模式识别与
    人工智能,1995(12),147-151
    [196] 张婧婧,姜铁兵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日径流预测,水电自动化与大
    坝监测,2002(8),65-67
    [197] 李义天,李荣等,基于神经网络的水沙运动预报模型与回归模型比较及
    应用,泥沙研究,2001(2),30-37
    [198] 胡铁松,万永华,冯尚友,水库群优化调度函数的人工神经网绍方法研
    究,水科学进展,1995(3),53-60
    [199] 惠仕兵、曹叔尤、刘兴年,电站水沙联合优化调度与泥沙处理技术,四川水
    利,2004(4)
    [200] 李国英,论黄河长治久安,人民黄河,2001(7)
    [201] 胡春燕、杨国录、吴伟明、彭君山[201],水电站枢纽建筑物水沙横向调度
    数值模拟与应用,人民长江,1997(6)
    [202] 张金良、乐金苟、季利,三门峡水库调水调沙(水沙联调)的理论和实践,
    人民长江,1999(10)
    [203] 黄河防总办公室,黄河调水调沙试验预案,2002
    [204]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泥沙工程学(上册),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205] 万兆惠,宋天成。“揭河底”冲刷现象的分析,泥沙研究所,1991
    [206] 杜殿勖,杨胜伟,黄河、渭河、汾河、北洛河粗细泥沙来源及汇流区河
    道分组泥沙冲淤规律,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四集),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07] 赵文林,茹玉英,渭河下游河槽调整及输沙特性,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
    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四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08]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水利水电出版社。
    [209]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河流泥沙工程学(上册),北京,水利出版社,1981
     218
    
    
    参考文献
    [210] 万兆惠,宋天成。“揭河底”冲刷现象的分析,泥沙研究所,1991
    [211]杜殿勖,杨胜伟,黄河、渭河、汾河、北洛河粗细泥沙来源及汇流区河
    道分组泥沙冲淤规律,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四集),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12] 赵文林,茹玉英,渭河下游河槽调整及输沙特性,黄委会水利科学研究
    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四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