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术流入俗间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反映的必然是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所行。为了窥探道教可能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道教养生术流入俗间这一切口,展开了深入研究。
     道教养生术是具有神仙信仰,追求长生不死的养生术,是中华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道教养生术和俗间予以了必要的界定,指出道教养生术作为一种具有宗教信仰的养生方法所拥有的鲜明特色。道教养生术其实只是人们追求长生不死、自我拯救的一种工具,是沟通人与仙之间的桥梁,有着严格的师徒传承。随着道教的扩张、以及自身义理的鼎革,很多养生术在民众的追求下得以流入俗间,并最终得以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乃至中国文化中。
     通过梳理道教养生术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道教养生术兴起于民间,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神仙道教的崛起,而得以成熟、完备。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道教养生术的“先进性”,很多方术开始回流民间,并最终于宋元明清时期得以融入世俗。
     最后本文又考证了几个流入俗间的道教养生术,诸如房中术、服食养生术、辟谷术、叩齿术、咽津术、守神术等等。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养生术早已经融入到医学、民俗、饮食等诸多领域,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即道教养生术兴于民间,并最终回归到民间,实现了一个历史的循环。然而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道教的思想也得以伴随着道教养生术流入俗间,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Taoism is local religion of China, reflected the thoughts and deeds of Chinese people. In order to discover Taoism's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culture, this article about the question Taoist health flowing into the Secular Society , has launched the deep research.
     Taoism health is the "Yangsheng", which has the belief of deity and as a way for live-forever, is a part of the Chinese health culture.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is article, at first I give the essential limits to Taoism health and the Secular Society. And then I pointed out that Taoism health, which has the belief of deity,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 Taoism health is only the way to save himself for people who want to be immortal. It is a bridge between the person and the immortal, and has the strict religion disciples. Along with Taoism expansion,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the principle, Taoist health flows into Secular Society, daily life and the culture of China.
     Through the Taoism health's history, we find that Taoism health was origined from the folk. Along with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s "Shenqian" Taoism rising, Taoist health becomes mature and complete.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s advantange of Taoist health, many methods go back to the folk. At last Taoist health integrate into common custom in the Song Yuanming Ming Dynasties.
     Finally this article researched several methods about Taoism health, such as "Fangzhong, Bigu, Yinshi, Kouchi, Yanjin", Through the research, we find that these methods has already integrated into the medicine, the folk custom, the diet and so on earlier, and a part of our life.
     From this we may discover a phenomenon; Taoism health was born from the folk, and returns society finally. It has a historical circulation. However, in this circulation's process, Taoism thought also following Taoism health goes into the society, affecting our daily life.
引文
[1]鲁迅:《鲁迅书信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18页。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512页。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39页。
    [1]朱越利:《道教养生术》,《中国道教》,2001年第4期,第41-45,47页。
    [2]蒙文通:《蒙文通文集》第一卷,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335页。
    [3]李远国:《道教气功养生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48页。
    [1]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巳卯五说》,三联书店,2003年,第314页。
    [2]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
    [3]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家,1960年,第298页。
    [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262页。
    [5]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527页。
    [6]《道藏》,第2册,869页。
    [1]王明:《抱朴子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159页。
    [2]王明:《抱朴子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224页。
    [3]任修瑾主编:《道教养生之道》,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4页。
    [1]参见李昉:《太平广记》卷十六,中华书局,1961年,第109-112页。
    [2]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第112页。
    [1]《奇经八脉考校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81-82页。
    [2]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年,第35页。
    [1]《后汉书·皇甫嵩传》,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65年,第2299页。
    [2]《元史》,卷二百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4524页。
    [3]《道藏·北游语录》,第33册,第156页。
    [1]《道藏》第3册,第445页。
    [2]《道藏》,第5册,第353页。
    [1]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2]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3]《道藏》第18册,第211页。
    [4]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1]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2]《道藏》,第2册,第981页。
    [3]《道藏》,第4册,第501页。
    [4]《王重阳集》,齐鲁书社,2005年,第281页。
    [5]《道藏》,第25册,第780页。
    [1]《丘处机集》,齐鲁书社,2005年,第41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9年,第576页。
    [1][汉]高诱注:《吕氏春秋》,载《诸子集成》第6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51页。
    [2][清]王先谦注:《庄子集解》,载《诸子集成》第3册,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37页。
    [3]郝勤:《道教养生源流简论》,成都体院学报,1987年第1期,第17-25页。
    [1]陶弘景撰:《养性延命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页。
    [2]史孝进:《道教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简述》,《中国道教》,2003年,第1期,第13-18页。
    [3]《道藏》第5册,913页。
    [4]郝勤:《道教养生源流简论》,《成都体院学报》,1987年第1期,第17-25页。
    [1]《旧唐书》,卷四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第1876页。
    [2]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对俗》,中华书局,1985年,第53页。
    [1]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第189页。
    [2]《道藏·保生铭》第18册,第459页。
    [1]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4-635页。
    [2]郝勤:《道教养生源流简论》,成都体院学报,1987年第1期,第17-25页。
    [1]郝勤:《道教养生源流简论》,成都体院学报,1987年第1期,第17-25页。
    [1]《汉书·艺文志》,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1797页。
    [2]《汉书·艺文志》,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62年,第1797页。
    [3]陈虎、詹素娟:《道教与房中术》,《寻根》,2007年,第3期,第34-40页。
    [4]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年,第58页。
    [5]参见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年,第75-95页。
    [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117页。
    [2]《道藏》,第18册,第211、216页。
    [3]《魏书·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3051页。
    [4]《道藏·洞真太上太霄琅书》,第33册,第659、691页。
    [5]参见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年,第73页。
    [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53页。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52页。
    [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32页。
    [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185页。
    [3]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62页。
    [1]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61页
    [2]张钦:《略论外丹术的世俗动机》,《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1期,第76-80页。
    [3]《大正藏》,第46册,第791页。
    [4]李肇:《唐国史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第60-61页。
    [1]孙思邈:《千金翼方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97页。
    [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184页。
    [1]《道藏》,第6册,第601页。
    [2]刘若愚:《明宫史》,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87页。
    [3]顾禄撰:《清嘉录》,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第124页。
    [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185页。
    [5]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177页。
    [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07页。
    [2]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807页。
    [1]李经纬、李振吉主编:《本草纲目校注》,辽海出版社,2001年,第1285页。
    [2]张萍:《唐代饮食文化中的道教色彩》,《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110-115页。
    [3]李经纬、李振吉主编:《本草纲目校注》,辽海出版社,2001年,第930页。
    [1]李经纬、李振吉主编:《本草纲目校注》,辽海出版社,2001年,第1036页。
    [2]传芗:《略述道教辟谷服饵诸术》,《中国道教》,1988年,第1期,第51-54页。
    [3]《道藏》,第6册,第328也。
    [1]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4页。
    [2][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307页。
    [1][明]龚廷贤撰:《寿世保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第445页。
    [2]《道藏》,第36册,第378页。
    [3]《道教五派丹法精选·养生十三则阐微》第2册,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33页。
    [4]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138页。
    [1]《道藏》,第5册,第909页。
    [2]李经纬、李振吉主编:《本草纲目校注》,辽海出版社,2001年,第1721页。
    [3]《道藏》,第2册,第869页。
    [4]《道藏》,第22册,第237页。
    [1]《道藏》,第5册,第909页。
    [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第114页。
    [1]《大正新修大正藏》,第47册,第177页。
    [2]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卷四,函芬楼影印本,上海书店,1990年。
    [3]魏燕利:《道教导引术之历史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109页。
    [4]《道藏》,第18册,第519页。
    [1]《道藏》,第18册,第519页。
    [2]沈寿:《宋代<保生要录>中八段锦的考释与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1期,第18-21,70页。
    [3]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年,第257页。
    1、[宋]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65年。
    2、[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
    3、[唐]长孙无忌等撰:《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3年。
    4、[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5、[宋]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
    6、[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
    7、[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8、[汉]高诱注:《吕氏春秋》,载《诸子集成》第六册,上海书店,1986年。
    9、[清]王先谦注:《庄子集解》,载《诸子集成》第3册,上海书店,1986年。
    10、[汉]《黄帝内经》,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
    1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12、[唐]《大唐六典》,三秦出版社,1991年。
    13、[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14、[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年。
    15、[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16、[宋]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
    17、[宋]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卷四,函芬楼影印本,上海书店,1990年。
    18、[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307页。
    19、[明]龚廷贤撰:《寿世保元》,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第445页。
    20、《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21、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家,1960年。
    22、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
    23、李经纬、李振吉主编:《本草纲目校注》,辽海出版社,2001年。
    24、《道教五派丹法精选·养生十三则阐微》,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年。
    1、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
    2、李远国:《道教气功养生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3、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年。
    4、张兴发:《话说道家养生术》,齐鲁书社,2006年。
    5、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年。
    6、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知识出版社,1994年。
    7、陈呖著:《中国民间养生密传》,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
    8、孔令宏:《宋代理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年。
    9、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
    10、洪丕谟:《中国古代养生术》,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3年。
    11、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2、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1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
    1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5、赵匡华主编,《中国古代化学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16、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寒食散考》,中华书局,1963年。
    17、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18、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巳卯五说》,三联书店,2003年。
    19、任修瑾主编:《道教养生之道》,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
    1、张荣明:《略论中医祝由术的历史发展》,《医古文知识》,1995年第3期。
    2、郝勤:《道教养生源流简论》,《成都体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朱越利:《道教养生术》,《中国道教》,2001年第4期。
    4、张萍:《唐代饮食文化中的道教色彩》,《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陈虎、詹素娟:《道教与房中术》,《寻根》,2007年,第3期,第34-40页。
    6、温茂兴的《论道教服食辟谷术对中医“饮食有节”养生思想的影响》,《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年,第9期。
    7、传芗:《略述道教辟谷服饵诸术》,《中国道教》,1988年,第1期。
    8、蔡林波、王惟敏的《试论唐代道教外丹术的世俗化流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9、拜根兴的《唐代道教徒养生饮食论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10、韩吉绍:《知识断裂与技术转移——炼丹术及其技术转移的历史考察》,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博士论文,2007年。
    11、魏燕利:《道教导引术之历史研究》,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博士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