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性贿赂”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贿赂犯罪在我国屡禁不绝,层出不穷,目前与性贿赂相关的案件正呈蔓延之势。性贿赂应否入罪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笔者从理论和现实两大方面论证了性贿赂犯罪化的必要性。由于性贿赂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性贿赂行为人具有较深的主观恶性,在客观上促进了财物贿赂的发生和发展,且比财物贿赂对社会具有更持久的恶害,给社会造成更多更复杂的其他相关犯罪,给社会秩序带来更大的隐患;同时动摇了本民族最基本的价值观,给社会伦理造成较大的冲击,性贿赂已经达到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程度;而且性贿赂作案手段简单、犯罪成本相对十分低廉,增强了性贿赂的人身危险性。由于我国刑法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现行刑法己经不能适应打击性贿赂的需要,因此必须从立法上扩大贿赂内容的范围,将性贿赂犯罪化。这对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都是非常重要的。
Bribery crime is a chronic and stubborn disease in both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orms of bribery crime tend to be diversified and complicate, among which the material interests is not the entire content of bribery crime while non-material interests has also become one of major elements of bribery, for example, sexual bribe.
     In this thesis, the definition of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cope of criminal law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social needs, starting with this, the author holds that sexual bribe acts should be criminalized and be regulated by criminal law. After the definition of sexual bribe acts, the author cit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views in theoretical circle, and also the legislative situation in China and other major countries. In the following text, the author disserts on the essentiality of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of sexual bribe with lots of ink, meanwhil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criminal legislation of sexual bribe. Finally, a brief discussion is made on a special issue of sexual bribe, that is, the legal position of the third party who specializes in sexual intercourse in criminal law. In the conclusion par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theme of this thesis again and emphasizes that 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criminalize sexual bribery.
     In the foreword, the author gives argumentation on the standard of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cope of criminal law. The author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cope of criminal law should be defined on the basis of social needs. The standard of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cope of criminal law is one of the basic issues in the field of criminal law. Both criminalization and decriminalization of acts are evaluations on concrete behavior, which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element performing action. Also, criminalization or decriminalization of a certain behavior which only aims at behavior itself is a result and can not determine certain trend based on this.
     Subsequently, a brief definition of sexual bribe is given in chapter one: government employees take advantage of their authorities or facilities formed by their status to request sexual service or accept sexual service illegally in order to seek irregular profits for others; or refers to such behavior that the actor or organization offers government employees with sexual services for seeking irregular profit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gives statement on the reasonability of the title of sexual bribe, which is, the title of sexual bribe is accepted by the mass in both usage and part of speech. What is more, corresponding analysis is made on the typical mode of sexual bribe behavior with the purpose to specify correctly the sexual behavior in the definition of sexual bribe.
     In chapter two, positive and negative views on the legislature of sexual bribe crime in China’s theoretical circle of criminal law. Scholars with positive views, legal practice staff and deputies to the NPC support the legislature in the way of theory, practice and law bill, while opponents rebuts them from aspects of cultural tradition, vocabulary formation, the modesty and operability and others.
     Chapter thre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real stipulation of criminal legislature of sexual bribe, including legislature conditions in mainland and four districts of China, also other major countries. Besides, the content of legislature of sexual bribe is summarized correspondingly.
     Chapter four and five are the main body of this thesi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riminal legislature step by step pleasingly and impressively with voluminous ink, furthermore, the author gives detailed argumentation from aspects of theoretical behooves obligatory and virtual reality.
     Meanwhile,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on criminal legislature are proposed. When the theoretical behooves of criminal legislature of sexual bribe is stated, through getting rid of undistributed and inaccurate sayings like deals between power and money, exchange power for interests, or abusing power for personal gain and others, the author firstly discusses the essence of bribery behavior, namely seeking interests by abusing public powers. Then, with the need theory as basis, the author enlarges the scope of bribe reasonably and increases its denotation, where all forms of interests that can be exchanged with public powers are include. Nex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eductive reasoning from the major premise—minor premise—conclusion, the author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essence of sexual bribe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essence of bribery behavior. In the part of argumentation on the criminalization of sexual bribe from the essence of crime, by arguing the sexual bribe from three aspects of violation of law benefits, subjective viciousness and objective viciousness, it is concluded that sexual bribe severely violates state law benefits, the subjective viciousness of the actor is strong, and also the behavior itself is greatly detrimental to society and lasts for a long time, thus it absolutely reaches the necessary level of criminal legislature. In addition, analysis on the criminal elements of sexual bribe is made to further prove the essentiality of its criminal legislature in theory.
     In the argumentation on virtual reality of criminal legislature of sexual bribe, the special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sexual bribe made by Beijing Oriental Maple Consultation Co., Ltd which is targeted at the whole nation was referenced to show people’s hatred to sexual bribe behavior. Also, limitations of party discipline, administrative discipline, laws beyond criminal law and social ethics when restrict sexual bribe behavior are discussed, and also the existing criminal law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punishing sexual bribe. It is pointed that criminal legislature of sexual bribe behavior is urgent and commands public respect and support.
     In chapter five, the author proposes legislature suggestions directing towards the viewpoints of opponents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the crime and also difficult to collect evidence. The author holds the viewpoints that conviction and sentencing of sexual bribe crime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eriousness of the case. As to sexual bribe behavior that the heterosexual briber who direct make bribe by sex or the person who makes this request actively, when the criminal penalties to people who bribe or bribed, it should take the extent of social harm caused by sexual bribe as main criterion, considering comprehensively other situations like the size of illegal benefits gained by taking advantage of power, the size of loss to state property and the size of damage to the normal activities of state organs. That people who make bribe offer sexual services to government employees in various activities and pay related expenses equals to the money that is used to bribe government employees. It can be handled according to the conviction standard of bribery crime. When expenses relating to sexual services paid by the briber are below 5,000 Yuan which is the standard to put bribery crime on file, it can still be taken as one of crime circumstances and measured harsher penalty. If the party who takes bribe has other bribery acts, the expenses for sexual service paid by the briber should be added to the bribery money, making punishment based on both crimes. As to the condition of difficult collection of evidence, it can be solved through the way of combining hi-tech criminal investigation measures and the inversion of responsibility of lodging evidence.
     Finally, the author takes the issue of the status of the third party who specializes in sex in criminal law as an independent chapter and distinguishes the third party as the briber, or the accomplice or the guiltles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ituations.
     I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emphasizes again the statement that criminalization of sexual bribe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he author also estimates difficulties in legislature procedure, and shows expectations to the future of legislature.
引文
1.为了行文方便,除了文中标题外,正文中性贿赂不再加引号标示。在本文中,“性贿赂”与性贿赂意义一致。
    2.参见周伟、李克非主编:《刑事法研究新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0 第 1 版,第 223-224 页。
    3.参见周伟、李克非主编:《刑事法研究新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0 第 1 版,第 223-224 页。
    4.参见周伟、李克非主编《刑事法研究新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0 第 1 版,第 223-224 页。
    5.我国台湾地区学者林山田先生将犯罪的定义分为形式之犯罪定义与实质之犯罪定义,并认为:犯罪就形式层面而观,乃现行刑事实体法明文规定科处刑罚或保安处分之不法行为;而就实质内涵而观,犯罪是一复合概念,是具有不法、罪责与应刑罚性等要素之不法行为。在他看来,形式的犯罪定义是在罪刑法定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实定刑法业已规定的犯罪概念;而实质的犯罪定义则旨在说明刑事实体法规定处罚之犯罪行为,在本质上所应具备的条件。这一观点在台湾地区刑法学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笔者也赞同此观点。参见林山田:《刑法通论》,1996 年版,第 69-71 页。
    6.参见林山田著:《刑法特论》上册,台湾三民书局 2000 年 10 月版,第 100 页。
    7.我们这里的意思是,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是始终针对某个具体行为的,离开了具体行为,也就不能妄谈犯罪化与非犯罪化。同时,得出的犯罪化或非犯罪化的结论也只是对该行为的结论,也仅能对该行为有效,而不能理所当然地适用于其他行为,尤其不能当然地适用其他类似的行为。
    8.犯罪化或非犯罪化是对个别行为作出的结论,而不是对刑法整体作出的结论;所有的个别结论之和构不成刑法的整体结论。
    9.97 刑法是指 1997 年 3 月 14 日由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订、1997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的现行刑法。
    10.79 刑法是指 1979 年 7 月 1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人会通过、1980年 1 月 1 日起执行的刑法。
    11.“‘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是同步的刑法观念,刑事范围不断在将一些新形式的危害行为纳入,同时将一些传统的,已无多大危害性的行为吐出。”参见刘生荣、黄丁全主编:《刑法基础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第 1 版,第 473 页。
    12.参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形式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 年 7 月版,第 17 页。
    13.参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1996 年 7 月出版,第1412 页。
    14.非常态性交方式的存在,主要有二种情况:一是性贿赂行为一方或双方追求别样的刺激;二是一方性无能,但为了满足心理的需要采取非常态的性交方式。
    15.这个结论,我们缺乏实证的数据。同性之间的性交行为,对一般人(包括笔者在内)而言是心理变态、不能承受的。即使崇尚性自由的西方国家,从其同性相亲的人数仍然要绝对少于异性相爱者这一点来看,在我国,异性之间的性贿赂行为多于同性之间的性贿赂行为是肯定成立的。
    16.参见金卫东:《应设立“性贿赂罪”》,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 年第 6 期。
    17.参见李华新:《性贿赂的法律认定、量刑与道德审判的软弱》,“网友之声”, 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33232/3362191.html,2006 年 11 月 25 日。
    18.参见陈大寨:《性贿赂、性贿赂罪及其他》,载《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 6 期,第 32 页。
    19.参见林世钰:《立法制裁“性贿赂”》,载《检察日报》2000 年 12 月12 日,第 4 版。
    20.参见林世钰:《立法制裁“性贿赂”的探讨》,“老行者之家”,http://www.law-malker.net/detail.asp?id=575,2006 年 11 月 25 日。
    21.参见林世:《“性贿赂”立法并不可行》,“光明日报 2001 年 1 月 2 日”,http://www.gmw.cn/01gmrb/2001-01/02/GB/01^18653^0^GMC2-013.htm,2006 年 11 月 25 日。
    22.参见无名氏:《性贿赂 vs 犯罪》,“千龙网”,http://www.qianlong.com/2955/2004/12/30/183@2450194_4.htm,2006 年 11 月 25 日。另参见“允诺性行为定为贿赂罪,不论从刑法理论或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恐怕都很难令人接受。”马克昌:《受贿罪客观条件探讨》,载《刑法运用问题探讨》,法律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48 页;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中日公务员贿赂犯罪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1 页。
    23.参见张明楷:《刑法第 140 条“销售金额”的展开》,载《清华法律评论》第一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4 月版,第 190 页。
    24.参见梁国庆主编:《国际反贪污贿赂理论与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年 3 月版,第 889 页。
    25.该“利益”包括:(a)礼物、贷款、费用、报酬或佣金,其形式包括金钱、有价证券、其他财产或任何财产之权益;(b)任何职位、雇用或契约;(c)支付、免除、清还或清理任何贷款、责任或其他负责之全部或部分;(d)任何其他服务或优惠(款待除外),包括加以维护,以使免受任何刑罚或被夺资格或免除此等忧虑,或维护以使免受任何纪律、民事或刑事性质之诉讼或控告,无论该等诉讼控告已经进行或尚未进行着;(e)执行或不执行任何权利、权力或职责;(f)有条件或无条件提供、承担或承诺提供在前文(a), (b), (c), (d)及(e)段所指之。
    26.该条规定:“任何政府雇员,如无港督之一般或特别许可,而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者,均属违法。”参见向泽选、高克强主编: 《刑法理念与刑事司法》,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版,第 237-238 页;梁国庆主编:《国际反贪污贿赂理论与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年 3 月版,第 891 页。
    27.2003 年 12 月,曾被誉为香港警队“明日之星”、在警队服务 26 年且屡获高度赞扬的高级警司冼锦华被判入狱 3 年。检方指控显示,冼锦华涉嫌先后 3 次接受由同案被告林春叶安排的免费性服务,其中一次更同时接受两名妓女的性服务。
    28.该条规定:“一、公务员亲身或透过另一人而经该公务员同意或追认,为自己或第三人要求或答应接受他其不应收受之财产利益,或非财产利益,又或要求或答应接受他人给予该利益之承诺,作违背职务上之义务之作为或不作为之回报者,处 1 年至 8 年徒刑。二、如未实行该事实,行为人处最高 3 年徒刑或科罚金。三、如行为人在作出该事实前,因已意拒绝接受曾答应接受所给予之利益或承诺,又或将该利益返还,如为可替代物,而将其价值返还者,则不予处罚。” 参见吕继贵、宁青著:《刑法比较研究》,澳门基金会 1997 年 10 月版,第 317 页;并参见梁国庆主编:《国际反贪污贿赂理论与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年 3 月版,第 922-923 页。
    29.这 6 次修正分别是 1935 年、1948 年、1969 年和 1992 年各修正 1 次,1954 年修正二次。参见梁国庆主编:《国际反贪污贿赂理论与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年 3 月版,第 862 页。
    30.该条规定:“(不违背职务之受贿罪)公务员或仲裁人对于职务上之行为,要求、期约或收受贿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并科五千元以下罚金。犯前款之罪者,所收受之贿赂没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没收时,追征其价额。”参见陶百川编:《最新六法全书》,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8 年 8 月版,第 475 页;并参见赵长青等著:《贿赂罪个案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0 页。
    31.该条规定:“(违背职务受贿罪及行贿罪)公务员或仲裁人对于违背职务之行为,要求、期约或收受贿赂或其他不正利益者,处二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并科七千元以下罚金。因而违背职务之行为者,处无期徒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得并科一万元以下罚金。对于公务员或仲裁人关于违背职务之行为,行求、期约或交付其他不正利益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并科二千元以下罚金。但自首者,减轻或免除其刑。在侦查或审判中自首者,得减轻其刑。犯第一项或第二项之罪者,所收受之贿赂没收之。如全部或一部不能没收时,追征其价额。”参见陶百川编:《最新六法全书》,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8 年 8 月版,475 页。
    32.该条规定:“(准受贿罪)于未为公务员或仲裁人时,预以职务上之行为,要求、期约或收受贿赂或其他不正利益,而于为公务员或仲裁人后履行者,以公务员或仲裁人要求、期约或收受贿赂或其他不正利益论。”参见陶百川编: 《最新六法全书》,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8 年 8 月版,第 475 页。
    33.台湾地区的《贪污治罪条例》前身系 1963 年 7 月 l5 日公布施行的《勘乱时期贪污治罪条例》,该条例于 1973 年 8 月 17 日修正,1992年 7 月 17 日将条例名修正至今。参见梁国庆主编:《国际反贪污贿赂理论与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年 3 月版,第 863 页。该条例的第 4 条规定:“对于违背职务之行为,要求、期约或收受贿赂,或其他不正当利益者……”。参见向泽选、高克强主编:《刑法理念与刑事司法》,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版,第 238 页。
    34.参见林山田著:《刑法各罪论》(下册),台湾元照出版社,2000 年12 月第 2 版,第 48 页。
    35.该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赃款、赃物没收,公款、公物追还。”第二款规定:“犯前款罪,致使国家或者公民利益遭受严重损失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36.该条规定:“对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第一款和第二款受贿罪修改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索取、收受贿赂的,比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五条贪污罪论处;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37.参见武玉红:《贿赂犯罪中贿赂物的内涵辨析》,《社会科学》2000年第 3 期,第 46 页。
    38.参见吕继贵、宁青著: 《刑法比较研究》,澳门基金会 1997 年 10 月版,第 320 页。
    39.该项规定:“任何人直接、间接不正当地向公务员、已被选定为公务员的人赠与、提供、许诺赠送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向公务员、已被选定为公务员的人示意、许诺赠送有价值的东西给其他人或组织。”
    40.参见向泽选、高克强主编:《刑法理念与刑事司法》,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版,第 233 页。
    41.该条规定:“公务员对其不执行职务或迟延执行或违背职务之行为,而为自己或第三人收受期约金钱或其他利益者……”。
    42.参见向泽选、高克强主编:《刑法理念与刑事司法》,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版,第 234 页。
    43.该条规定:“意图使执行公务之人员为一种行为或违背职务之不行为而许可、期约或供给其贿赂或其他利益者。”
    44.参见赵永深:《区域刑法中的腐败犯罪及其惩处》,《法学杂志》2001年第 1 期,第 13-14 页。
    45.该条规定:“任何人为自己或任何其他人,从任何其他人处收受、期求任何相等对价:……”。
    46.日本刑法第197条第1项规定:“公务员或仲裁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要求或约定贿赂的,处 5 年以下惩役。公务员接受请托而收受、要求或约定贿赂的,处 7 年以下惩役。”参见武功:《日本的贿赂犯罪及其预防》,《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 年第 2 期,第 90 页。
    47.参见向泽选、高克强主编:《刑法理论与刑事司法》,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第 1 版,第 240 页。
    48.参见向泽选、高克强主编:《刑法理论与刑事司法》,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第 1 版,第 240 页。
    49.参见向泽选、高克强主编:《刑法理论与刑事司法》,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第 1 版,第 240 页。
    50.参见高铭暄:《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版,第 1137页;《刑事法学要论——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法律出版社 1998 年8 月版,第 788-789 页;向泽选、高克强主编:《刑法理论与刑事司法》,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第 1 版,第 241 页。
    51.参见龚明礼:《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高铭暄主编:《刑法学研究精品集锦》,法律出版社 2000 年 11 月第 l 版,第 476 页。
    52.参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 年 7 月出版,第 61 页。
    53.参见李晓明:《犯罪本源·犯罪起源·犯罪本质——犯罪理论的三大支柱》,《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 年第 5 期,第 47 页。
    54.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以前较多见。
    55.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7 年 9 月版,第 919 页。
    56.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修改建议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 2 月版,第 637 页。
    57.参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形式逻辑》,1984 年 7 月第 2 版,第 24 页。
    58.参见高铭暄:《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版,第 1137页。
    59.参见张明楷编:《中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4 月版,第 779 页。但张明楷先生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对贿赂内容不同的看法。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7 年 9 月版,第 919-920页。
    60.参见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4 月版,第 603-604 页。
    61.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7 年 9 月版,第 919-920页。
    62.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修改建议文集》,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 1997年 2 版,第 637 页。
    63.参见李洁著:《犯罪对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6 月版,第 67 页。
    64.参见李洁著:《犯罪对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6 月版,第 68 页。
    65.参见李洁著:《犯罪对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6 月版,第 236 页。
    66.参见高铭暄:《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版,第 1137页;张明楷编:《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4 月版,第 777 页。参见陈兴良主编:《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1305 页。
    67.参见李晓明:《经济刑法学》,群众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版,第 547页。
    68.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7 年 9 版,第 918 页;梁恒昌 (台湾):《贿赂罪之探讨》,载蔡墩铭(台湾)主编:《刑法分则论文选辑》(上), 五南图书出版社 1984 年 7 月版,第 35 页。“不可收买说”与受贿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参见高铭暄《: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版第 1136 页。)的观念并无本质的差异,但我认为,“不可收买”说比“廉洁性”说更具体,法益保护的范围也更明确。
    69.参见马克昌:《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年,第 19 页。
    70.参见苗生明的《论定罪的根据》,载刘生荣、黄丁全主编:《刑法基础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第 250-255 页。
    71.参见苗生明:《论定罪的根据》,载刘生荣、黄丁全主编:《刑法基础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第 250 页。
    72.参见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第 612 页。
    73.这些学说,表现在德国的刑法理论上,主要有:一种观点认为,受贿罪所侵犯的法益是国家意志;第二种观点认为,受贿罪所侵犯的法益是公务的纯洁与真实;第三种观点认为,受贿罪侵犯的法益是公务行为的无报酬性等。在日本的刑法理论与审判实践中,也有如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受贿罪的法益是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第二种认为,受贿罪的法益是国民对国家作用公正性的依赖;第三种观点认为,受贿罪的法益是职务行为的公正性;第四种观点认为,受贿罪的法益是公务员应当清廉的义务;第五种观点认为,受贿罪的法益是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与公正性。参见林山田:《刑法特论》下册,台湾三民书局 1979 年版,第 842 页;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 版,第 613-616 页;向泽选、高克强主编:《刑法理念与刑事司法》,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 年 7 月版,第242-244 页。
    74.在西方和我国台湾学者的著述中,一般用“保护法益”表述我国刑法上犯罪客体的内容,其实在两者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别。我们约定,在本文中我们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
    75.参见姜黎艳:《关于受贿罪几个问题的探讨》,载“刑事法学要论编写组”编:《刑事法学要论——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法律出版社1998 年 8 月版,第 775-779 页。
    76.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1982 年 5 月版,第 567 页。
    77.参见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4 月版,第 601 页。
    78.参见刘白笔、刘用生:《经济刑法学》,群众出版社 1989 年版,第504 页。
    79.参见韩建国、韦亚力:《受贿罪客体新论》,《法学研究》1991 年第 3期,第 34 页。
    80.参见姜黎艳:《关于受贿罪几个问题的探讨》,载“刑事法学要论编写组”编:《刑事法学要论——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法律出版社1998 年 8 月版,第 777 页。
    81.参见高铭暄:《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版,第 1136页。
    82.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7 年 9 版,第 918 页。
    83.林山田认为:“由于贿赂罪之损害性与危险性是多面性的,任何一种贿赂罪行至少可将国家主权所由生而由法律所规定之关系,经由行为人与其相对人彼此之不法约定而加以改变。换言之,即公务行为之合法性由于公职人员与其相对人之私自不法约定而受到破坏。因此,贿赂行为之不法内涵,亦应是多面性的,对其破坏法益的定论,亦应是面而俱到而就多面观点所提出的见解,方能正确。因此,贿赂罪之刑法条款所要保护之法益可归纳为……”。参见林山田著:《刑法各罪论》(下册),台湾元照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版,第 42 页。
    84.参见甘添贵著:《刑法各论》(上),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9年 10 月第 4 版,第 46-47 页。
    85.参见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第 627-630 页。
    86.参见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第 236-245 页。
    87.参见丁后盾:《刑法法益结构论》,载刘生荣、黄丁全主编:《刑法基础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第 161 页。
    88.参见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第 242 页。
    89.参见高铭暄:《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版,第 198 页。
    90.参见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7 年 9 月版,第 189 页。
    91.参见苗生明:《论定罪的根据》,载刘生荣、黄丁全主编:《刑法基础理沦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第 251 页。
    92.笔者认为,性贿赂行为与一般财物贿赂行为一样,行为的主体只是相对的行贿人和受贿人双方。而在性贿赂行为中特有的专司性交职能的第三人,不应视为单独的性贿赂行为主体之一。
    93.参见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第 627 页。
    9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6 卷,人民出版社第 330 页。
    95.参见宋振国:《论腐败现象:社会根源与基本对策》,载第七届国际反贪污大会组委会秘书处学术部编:《反贪污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文版),红旗出版社 1996 年 9 月版,第 391 页。
    96.参见《清世祖实录》卷九。
    97.转引自郭道晖:《法治:从蒙昧到觉醒的五十年》,载《东吴法学》苏州大学百年校庆专号,第 6 页。
    98.这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当时分管反贪污贿赂工作的副检察长赵登举在2000 年 l2 月 15 日的新闻发布会的言语。
    99.参见范忠信:《公务员性犯罪与“色”腐败惩治法——从中国旧律和外国新法看我国现行刑法的缺陷》,载刘海年等主编:《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版,第 344-345 页。
    100.转引自苗有水:《人身危险性的刑法学研究》,载刘生荣、黄丁全主编:《刑法基础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第 318 页。
    101.参见陈晓枫、柳正权:《法制现代化成本分析》,《法律科学》2000年第 6 期,第 24 页。
    102.参见[日]板仓宏著:《新订刑法总论》,日本劲草书房 1998 年版,第 91 页。
    103.参见苗生明:《论定罪的根据》,载刘生荣、黄丁全主编:《刑法基础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第 252 页。
    104.参见[意]Tullio Padovani(杜里奥·帕多瓦尼)著,《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9 月第 1 版,第 202 页。
    105.参见[意]Tullio Padovani(杜里奥·帕多瓦尼)著,《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9 月第 1 版,第 213-214 页。
    106.参见张明楷编:《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4 月版,第 8 页。
    107.刑法的谦抑性是指刑法所具有的,保护法益的最后手段的特性被称为刑法的补充性;刑法不介入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的特性被称为刑法的不完整性;即使社会生活中已发生犯罪但从维持社会秩序的角度来看缺乏出发的必要,因而不进行出发的特性被称为宽容性。参见[日]大谷实著,《犯罪化和非犯罪化》,黎宏译,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 6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6 月版,第420 页。
    108.参见陈志龙著:《法益与刑事立法》,台大法学院图书部 1997 年 3月版,第 8 页。
    109.参见马克昌:《刑法运用问题探讨》,法律出版社 1992 年版。
    110.参见陈志龙著:《法益与刑事立法》,台大法学院图书部 1997 年 3月版,第 8 页。
    111.参见周永坤著:《法理学——全球视野》,法律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第 182 页。
    112.参见陈兴良著:《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10 月版,第 595 页。
    113.参见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8 月版,第 6 页。
    114.参见《法学词典》(增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年 12 月第 2 版,第 645 页。
    115.参见杨海坤主编:《中国行政法基础理论》,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0年 5 月版,第 23-24 页。
    116.参见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62 页。
    117.参见夏业良:《反腐败经济学:成本与收益的经济学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00 年第 6 期,第 27 页。
    118.参见范忠信:《公务员性犯罪与“色”腐败惩治法——从中国旧律和外国新法看我国现行刑法的缺陷》,载刘海年等主编《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版,第 345 页。
    119.参见储槐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载《法学研究》2000 年第 2 期,第 42 页。
    120.参见林亚刚、傅学良:《刑法功能的价值评》,《中国刑事法杂志》第 39 期,第 19 页。
    121.参见王进,《该不该给“性贿赂”涉案妇女定罪》,《北京青年报》2000 年 12 月 19 日,第 6 版。
    122.转引自互联网,《界定、实施“性贿赂”需谨慎》,“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ch-fanfu/fxh/fxh11.htm,2006 年 11月 25 日。
    123. 转 引 自 互 联 网 ,《 向 法 律 叫 板 的 性 贿 赂 》,“ 新 浪 网 ”,http://news.sina.com.cn/s/160983.html,2006 年 11 月 25 日。
    124.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 1979 年 7 月 1 日第五届个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1996 年 3 月 17 日第八届全国人人第四次会议修上)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为了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本条规定说明,刑诉法是为刑法服务的,它的任务就是要保证刑法的每项规定得到正确的贯彻。
    125.这里所说的“一对一”其含义是指在司法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在没有任何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行贿人单独向受贿人贿送钱物的作案方式。这样的犯罪样态,没有任何第三人在场,只有贿赂犯罪双方知情,作案手段隐藏、反侦查能力极强,是司法实践中较难侦查的一种犯罪方式。
    126.参见陈兴良著:《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10 月版,第 10 页
    127.培根语,转引自[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 6 月版,第 192 页。
    1.高铭暄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1982 年 5 月版。
    2.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4 月版。
    3.高铭暄:《刑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版。
    4.高铭暄主编:《刑法修改建议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2月版。
    5.张明楷编:《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4 月版。
    6.张明楷著:《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
    7.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7 年 9 月版。
    8.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 6 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9.陈兴良著:《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10 月版。
    10.李晓明主编:《刑法学》(上、下),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4 月版。
    11.李晓明著:《经济刑法学》,群众出版社 2000 年 12 月版。
    12.李晓明著:《中国犯罪学论纲》,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6 年 3 月版。
    13.储槐植著:《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3 月版。
    14.李洁著:《犯罪对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6 月版。
    15.林山田著:《刑法各罪论》(下册),台湾元照出版社 2000 年 l2 版。
    16.甘添贵著:《刑法各论》(上),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9 年10 月版。
    17.陈志龙著:《法益与刑事立法》,台大法学院图书部 1997 年第 3 版。
    18.梁国庆主编:《国际反贪污贿赂理论与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年 3 月版。
    19.刘生荣、黄丁全主编:《刑法基础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4月版。
    20.向泽选、高克强主编:《刑法理念与刑事司法》,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年 7 月版。
    21.周伟、李克非主编《刑事法研究新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 10 月版。
    22.费孝通著:《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23.“刑事法学要论编写组”编:《刑事法学要论——跨世纪的回顾与前瞻》,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8 月版。
    24.第七届国际反贪污大会组委会秘书处学术部编:《反贪污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文版),红旗出版社 1990 年 9 月版。
    25.[英]J·C·史密斯、B·霍根著,《英国刑法》,李贵方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版。
    26.[意]Tullio Padovani(杜里奥·帕多瓦尼)著,《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 1998 年 9 月第 1 版。
    27.[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6 月版。
    28.[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 年 6 月版。
    1.陈兴良:《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 1 期。
    2.李晓明著:《犯罪本源·犯罪起源·犯罪本质——犯罪理论的三大支柱》,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报》2000 年第 5 期。
    3.储槐植:《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 2 期。
    4.储槐植、汪泳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载《法学研究》2000 年第 2 期。
    5.刘生荣、胡云腾:《论受贿罪的定罪与量刑》,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 1 期。
    6.范忠信:《公务员性犯罪与“色”腐败惩治法——从中国旧律和外国新法看我国现行刑法的缺陷》,载刘海年主编:《依法治国与廉政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版。
    7.武玉红:《贿赂犯罪中贿赂物的内涵辨析》,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3 期。
    8.陈晓枫、柳正权:《法制现代化成本分析》,载《法律科学》2000 年第 6 期。
    9.康均心:《现代化与犯罪——我国社会稳定性评估与犯罪控制方略》,载《法学评论》1998 年第 6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