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自诉案件调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对我国的刑事自诉案件开展调查研究,目的是探究自诉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状态,研究司法与立法之间可能的差异,并探求造成这种可能差异的实证因素。
     为了使调查更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我选择了四川省内五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区县作为调查范围,它们是成都市温江区、泸州市泸县、泸州市叙永县、宣宾市翠屏区和宜宾市兴文县。
     调查一是采取查阅法院历年自诉案件档案的方法,从中提取自诉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各种静态信息;二是访谈当地的刑事审判法官以及检察官等司法人员,与之探讨自诉案件的许多动态信息。
     通过调查,获得五地共709件自诉案件资料和司法人员提供的大量第一手访谈材料。
     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诉案件范围、一审处理结果、一审审判组织情况、一审代理辩护情况、二审审理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实践中自诉程序有如下特点:
     自诉案集中在10个罪名,自诉案件的范围很小;没有公诉转自诉案件;判决在自诉案件的审理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罪判决占大多数;调解是自诉案件结案的主要方式,但是各地调解制度在运行中都不规范也不统一;被告人逃跑的案例在某些地方有增多的趋势,中止审理的自诉案随之增加;多种因素导致法院更多的以合议庭来审理自诉案件,而较少独任审判和适用简易程序;自诉案件当事人对诉讼代理和辩护制度的利用率不高;二审自诉案件的处理方式灵活等等。
     同时也发现各地在司法实践中,有时候会对法律规范中的自诉制度进行某种变通,以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环境,这方面的情况有:变被告人逃跑后的裁定中止审理为劝说自诉人撤诉,并赋予自诉人再次起诉的权利;变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为法庭游说或者要求当事人同意调解;以当事人和解的形式代替法庭调解的实质,减少法院的负担等等。
     本文随之分析了自诉程序在实践中呈现上述特点和变通的各种制度性和社会性的原因,正是这些现实中的原因,使实践上的自诉程序在一些方面不同于最初的制度设计,也使法律理论同法律务实之间产生了距离。
     针对公诉转自诉案件一直以来的争议性,本文还通过个案分析,来专门讨论公诉转自诉案件之所以没有在我调查的范围内出现的那些细微的(但是对当事人往往更直接)原因。
     通过调查而展开的分析研究表明,根据实际情况对我国现行的自诉制度进行相应的检讨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方面包括合理的缩小自诉案件的范围、规范自诉案件调解的程序、制定适合自诉特点的专门诉讼程序、改革公诉转自诉次序、探讨刑事自诉的缺席审判制度等等。这将构成我国研究自诉制度的主要内容。
This thesis is to investigate self-incriminating criminal cases in our country, which intents to explore the running state of self-incriminating system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study the possible differences between judicature and legislation, and search causes of the possible differences.
     For the veracity and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investigation, I selected five counties with different developing levels: Wenjiang Section in Chengdu city, Lu County in Luzhou city, Xuyong County in Luzhou sity, Cuiping Section in Yibin city and Xingwen County in Yibin city.
     First, I consulted archives of self-incriminating cases in court during past years, which showed all kinds of static information in inquisition.Second, I interviewed local judges and procurators, which gave me a lot of dynamic information.
     Through investigation, I got the materials of 709 self-incriminating cases in five counties and lots of firsthand materials offered by judicial functionary.
     Then with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ange of self-incriminating cases,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instance, the judi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first instance, the surrogate and advocacy of the first instance and of the second instance, I found, in practice, the self-incriminating case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range of self-incriminating cases is small which mainly focus on 10 imputations; no public prosecution into private prosecution; the verdicts still lie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mong which are lots of guilty verdicts; intermediation is the main way in ending a case, however, the intermediation system is not normative in practice; the cases of defendant's escape is increasing, as a result, the suspension of private prosecution is also increasing; the court more depend on collegial bench, and less summary procedure; the party make less use of the system of surrogate and advocacy; the methods of processing mode are flexible in the second instance, etc.
     At the same time, I also found, in practice, sometimes the system of self-incriminating will be changed to better fit local conditions. For instance, they change the suspension after defendant's escape to persuade private prosecutors into nolling prosequi, and endow them with the right of prosecution once again; they change that the party accept mediations with their own wills to the court persuade the party into agreeing mediation; they use the form of the party's pacification instead of the substance of the court's mediation in order to lessen the court's burden.
     And then, the thesis analyzed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and various social causes of versatility. Just the causes in reality make the self-incriminating procedure different with the initial design in some cases, and also produced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w.
     Aiming at the disputation of public prosecution into private prosecution, the thesis especially discussed why there are no hairlike reasons of public prosecution into private prosecution in my investigation range
     With the analysis, I made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and perfect the present self-incriminating system in our country, which conclude: reducing the range of self-incriminating cases rationally, regulating the mediation of self-incriminating procedure, constituting the special proceedings with appropriate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prosecution, reform the procedure of public prosecution into private prosecution, exploring the system of the judgment by default in self-incriminating criminal cases, etc. All of these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tudy of self-incriminating system in our country.
引文
1 吴卫军:《我国刑事自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 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294-295页。
    3 吴卫军:《我国刑事自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4 吴卫军:《我国刑事自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 彭剑鸣:《中国自诉制度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年6月版,第28-32页。
    6 吴卫军:《我国刑事自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7 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296页。
    8 见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年6月版。
    9 见《当代法学》,2000年第1期。
    10 见《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9月。
    11 见《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和《检察日报》……
    12 见《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3 见《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4 见《现代法学》,2001年2月。
    15 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尹丽华:《略论刑事自诉主体及其处分权》,《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张小玲:《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被害人自诉救济制度》:郭宗才:《被害入自诉权研究》,《犯罪研究》,2005年第6期;
    16 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王占胜:《刑事自诉证据制度的几个问题》,《人民司法》,2000年9月;成果:《论自诉程序中的证明责任承担》,《河北法学》,2000年第1期;王艳华、单虹宇:《论刑事自诉的主体及其证明责任的承担》,《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7 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章礼明:《公诉转变为自诉的立法缺陷分析》,《法学》,1998年第1期:姚莉:《关于两类自诉案件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沈德咏、江显和:《公诉转自诉程序之检讨》,《人民司法》,2005年第5期;杨全红、黄建国:《公诉转自诉:新制度的确立及其完》,《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第5卷第4期。
    18 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江显和、吴姿虹:《刑事自诉案件审判程序若干问题探讨》,《河北法学》2002年9月;陈果:《刑事自诉适用调解之反思》,《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钱云华:《对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自诉案件之处理》,《人民检察》,2002年第3期。
    19 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王志强:《论自诉与公诉的关系》,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吕天程:《论我国刑事自诉案件中的公诉救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2月;聂武钢:《检察机关对刑事自诉案件的立案监督》,《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20 这方面的论文主要有:刘德朝:《轻伤害案件的自诉与公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粟登琳:《当前审理自诉伤害案件遇到的问题及对》,《人民司法》,1998年第7期。
    21 如:王德光、沙万中《刑事自诉程序立法与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9月。
    22 如李勇:《刑事自诉案件若干问题探析》,《人民司法》,1997年第10期。
    23 俞树毅:《刑事自诉人范围及自诉案件性质探析》,《科学·经济·社会》,2002年第2期。
    35 见佟季、王立文:《自诉案件数量上升 办案质量亟待提高——对1998年全国法院审理刑事自诉案件情况的分析》,《人民司法》,1999年第6期。
    40 见棚瀨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岀版社,2002年8版。
    42 《中国自诉制度研究》,中国三峡岀版社,2004年6月版,第215—221页
    43 《刑事自诉制度研究》,《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44 同注释41。
    45 参见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页;卞建林主编《刑事诉讼法学》,法律岀版社,1997版,第240页:等等。
    46 见崔敏著:《中国刑事诉讼法的新发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岀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至195页。
    47 见顾昂然:1996年3月12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人会第四次会议上素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草案)>的说明》,载于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www.lawyee.com.cn/html/text/bleg/5536482/553648260.html)。
    48 见樊崇义主编,卞建林参编:《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修订版,第296页。
    49 见彭剑鸣著:《中国自诉制度研究》,中国三峡岀版社,2004年6月版,第64页。
    50 见沈德咏、江显和:《公诉转自诉程序之检讨》,《人民司法》,2005年第5期。
    51 见王德光、沙万中:《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52 见吴卫军:《我国刑事自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53 见陈光发、马向征:《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54 见赵旭光、侯冀燕:《论公诉转自诉制度的功能与实效》,《兰州学刊》,2005年8月第4期。
    1、左卫民、周长军著:《刑事诉讼的理念》,法律出版社,1999年7月版。
    2、左卫民著:《诉讼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8月版。
    3、左卫民著:《在权利话语与权利技术之间——中国司法的新思考》,法律出版社,2002年6月版。
    4、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修订版。
    5、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彭剑鸣著:《中国自诉制度研究》,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年6月版。
    7、陈瑞华著:《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版。
    8、棚濑孝雄著:《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8版。
    9、苏力著:《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0、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
    11、崔敏著:《中国刑事诉讼法的新发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吴卫军:《我国刑事自诉制度的反思与重构》,《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2、江显和、吴姿虹:《刑事自诉案件审判程序若干问题探讨》,《河北法学》2002年9月
    3、王德光、沙万中《刑事自诉程序立法与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9月。
    4、李勇:《刑事自诉案件若干问题探析》,《人民司法》,1997年第10期
    5、吴宏耀《刑事自诉制度研究》,《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6、陈光发、马向征:《刑事自诉制度重构刍议》《现代法学》,2001年第1期
    7、陈果:《刑事自诉适用调解之反思》,《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8、向朝阳、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中国法学》,2003 年第6期;
    9、俞树毅:《刑事自诉人范围及自诉案件性质探析》,《科学·经济·社会》,2002年第2期。
    10、尹丽华:《略论刑事自诉主体及其处分权》,《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
    11、尹丽华:《论刑事自诉案件的几个相关问题》,《当代法学》,2000年第1期;
    12、孟红:《浅谈刑事自诉权的排他性》,《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3、郭宗才:《被害人自诉权研究》,《犯罪研究》,2005年第6期;
    14、王占胜:《刑事自诉证据制度的几个问题》,《人民司法》,2000年9月;
    15、成果:《论自诉程序中的证明责任承担》,《河北法学》,2000年第1期;
    16、李浩:《论我国自诉案件中的证明责任》,《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17、杨明、王峥:《论刑事缺席审判》,《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1期;
    18、黄莺:《论构建我国刑事缺席审判》,《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其1期;
    19、欧卫安:《略谈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类型》,《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其5期;
    20、王艳华、单虹宇:《论刑事自诉的主体及其证明责任的承担》,《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1、章礼明:《公诉转变为自诉的立法缺陷分析》,《法学》,1998年第1期;
    22、姚莉:《关于两类自诉案件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国法学》,1999年第2期;
    23、沈德咏、江显和:《公诉转自诉程序之检讨》,《人民司法》,2005年第5期;
    24、杨全红、黄建国:《公诉转自诉:新制度的确立及其完》,《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第5卷第4期;
    25、赵旭光、侯冀燕:《论公诉转自诉制度的功能与实效》,《兰州学刊》,2005年8月第4期。
    26、钱云华:《对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的自诉案件之处理》,《人民检察》,2002年第3期;
    27、王志忠强:《论自诉与公诉的关系》,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8、吕天程:《论我国刑事自诉案件中的公诉救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2月;
    29、聂武钢:《检察机关对刑事自诉案件的立案监督》,《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 年第2期。
    30、 刘德朝:《轻伤害案件的自诉与公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1、 粟登琳:《当前审理白诉伤害案件遇到的问题及对》,《人民司法》,1998年第7期。
    32、 佟季、王立文:《自诉案件数量上升 办案质量亟待提高——对1998年全国法院审理刑事自诉案件情况的分析》,《人民司法》,1999年第6期。
    33、 《案件数量逐年增多 法律救济存在缺陷 故意伤害刑事自诉案件折射社会矛盾隐患》,中华财会网(www.e521.com)2006-04-12。
    34、 雷春、杨成宇:《叙永县20年自诉案件情况调查分析》,《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11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