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呈现两种倾向:一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研究,一种是以国外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基于对意识形态的否定性理解和批判性研究。两者虽然研究的路径和指向的目标并非一致,但其理论的源头都来源于马克思生存论基础的意识形态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本质上是否性的、批判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统治阶级的利益维护和剥削人民的控诉。他们认为意识形态本身就内蕴着一种教化的功能,意识形态的教育最初在他们那里是一种阶级维护意识的功能表现,是对劳动人民的思想麻痹。然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的最终指向是关于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理论,而且一当作为无产阶级解放思想的共产主义理论形成以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无产阶级科学的意识形态表现出来。
     苏联时期意识形态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的党性原则,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发挥其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地位,力求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但是,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着教条化和自由化两个方面的问题,要么以教条主义僵化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用权威的话语霸权吞没人们的理想和自由;要么以自由化、多元化代替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抽象的人道主义冲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堤坝,让西方意识形态话语占领统治地位。苏联意识形态教育教条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紧张和对立,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虽然理论实质在本质上是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背道而驰的,带有浓厚的文化乌托邦色彩,但同时他们也提出了意识形态教育与革命的策略和任务。就其提出的诸多意识形态教育观来说,对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观,其中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并将意识形态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防止意识形态领域教条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泛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观。当然,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观出现问题。所以,认真总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观,既是历史的责任,也是当代的需求。
     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教育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认同是新中国意识形态教育一直以来注重的重要任务和着力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大众化、认同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现实条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也面临着复杂环境,主导政治价值观受到冲击,世俗化功利价值观泛滥,教育主体淡化了意识形态的价值意义,传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空前的严峻挑战。因此,创新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拓展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和渠道,丰富意识形态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适应时代新变化和新发展要求,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是尤其重要的,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最终旨归。
For a long time, there exist two tendencies on the research of Marxist ideology:one is the negative understanding and critical research of ideology typical of foreign Marxism; the other is the constructive research of socialist ideology under the guide of Marxism typical of classical Marxism. Although the two tendencies vary in paths and orientations, yet both stem from the ideology theories of Marx's Existentialism.
     The essence of Marx' and Engels' ideology is negative and critical, which criticizes the benefit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ruling class. They think ideology itself contains enlightening function, which at first serves as protecting the ruling class and lulling the thoughts of the working class. However, Marxist ideology is oriented at the theory of communism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proletarian and the whole mankind. Furthermore, when communism, as way of liberating the proletarian's thoughts, comes into being, Marxism in the meantime manifests itself as a proletarian scientific ideology.
     The ideology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Soviet Union highlighted Party Spirit Principle, taking Marxism as a scientific ideology to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arming people with Marxism through ideology education to identify with the socialist mainstream ideology. However, the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was either dogmatic or liberal. Sometimes Marxism was petrified in guiding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due to dogmatism with discourse hegemony quenching people's ideals and freedom; sometimes the leading role of Marxism was replaced by liberaliz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with abstract humanitarianism washing out the dam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finally western ideological discourse played the dominant role. The tension and contrast between dogmatism and liberalization in Soviet Union ideology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in China.
     The ideology theories of foreign Marxism inherit and develop Marx's critical spirit in essence, and in the meantime they also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tasks of ideology education and revolution, which though going against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ith a strong flavor of cultural Utopia, still provide reference to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rxist ideology education thought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re further enriched and developed by such 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s as Mao Zedong, Deng Xiaoping,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which is to stick to Marxism to guide the socialist ideology and uphold the Communist Party to take the lead in ideology education, well combining the ideology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in case of dogmatism and liberalization to form the peculiar ideology education of Chinese Marxism. Actually, there also arise shortcomings and mistakes in terms of the Marxist ideology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which ultimately shall be attributed to the wrong viewpoints on the ideology education. Therefore, it's both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urrent demand now to summarize the viewpoints on ideology education of Chinese Marxism.
     Guided by scientific Marxism, the ideology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highlights and focuses on the public identifying with Marxism. So far the socialist mainstream ideology has been well recognized and identified with by the public. However,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 as the emergence of global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networking, socialist ideology education is confronted with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The dominant political values are pressed; the secular utility values go prevalent; the value significances of ideology are diluted by educational subjects, and the traditional ideology education is seriously challenged. As a result, it's imperative now to innovate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ideology education, expand the paths and channels of ideology education, enrich the forms and contents of ideology education, adjust to the new changes and new demands of new age, improve the orientation and efficienc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education, and above all enhance the attraction and appeal of mainstream ideology, which shall be the ultimate goal of Marxist ideology education.
引文
①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①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下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817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
    ①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
    ②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7
    ③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4
    ④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9
    ⑤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①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9
    ②转引自C·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235
    ①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4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
    ③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6
    ①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8
    ②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
    ①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6
    ①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56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3
    ①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37、138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1
    ③王晓升.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扬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0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4:89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们出版社,2004:90
    ①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8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③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68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0
    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7
    ①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3
    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0-61
    ②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转载于李恒基、杨远婴主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70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16
    ①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0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1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1
    ①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27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8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9
    ①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编写组.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278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5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8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4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3-70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4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①许征帆等.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第三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160-16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
    ④恩格斯论宗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10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6
    ②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51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8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5
    ①杨文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方法的选择[J].理论探讨,2009(5)
    ②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5
    ③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5
    ①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8
    ②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51
    ③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6
    ④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47
    ⑤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1
    ⑥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5
    ⑦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305
    ①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312
    ②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3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631-637
    ①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②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
    ①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8
    ②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2
    ③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0
    ①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8
    ②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52
    ③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8
    ①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3
    ②Sheila Fitzpatrick.ed. Cultural Revolution in Russia:1928-1931 [M].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8:8-40
    ①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上海市政协编译组译.上海:东方出版社,1988:138
    ②罗伊·麦德维杰夫.论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M].刘明,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10
    ③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37-138
    ①斯大林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93
    ②陆南泉.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59
    ③闻一.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J].世界历史,1996(4):102
    ①[苏]B.B.茹拉夫廖夫主编:《濒临危机;党和社会中停滞的现象的增长》(俄文版)[M],1990:162
    ②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65
    ③[俄]阿·尼·博哈诺夫.20世纪俄国史[M].莫斯科:莫斯科出版社,1996:571
    ①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400
    ②苏联(共)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36-137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6
    ④载.人民日报[N].1961年10月20日:第5版
    ⑤载.人民日报[N].1961年10月20日:第5版
    ⑥苏联“发达社会主义”理论资料选编[M].北京: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1986:124-125
    ①F·A·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52
    ②拉斯基.我们时代的难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65
    ①祁刚利.党的建设与政党理论研究党内民主与苏共衰亡[J].求实,2005(9)
    ②孙明良.苏联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失误[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①孙明良.苏联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失误[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②王昭锋、徐雷.从葛兰西“领导权”理论年当前意识形态工作[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3)
    ③李国伟.从原苏共党内纷争看保持党内和谐的极端重要性[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1)
    ①徐海燕.加强思想建设警惕和平演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3)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6
    ③崔晓晖.意识形态认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D].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
    ①刘怀玉.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9)
    ②孙伯鍨.卢卡奇和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①衣俊卿.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局,2001:48
    ②衣俊卿.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局,2001:52
    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77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41
    ②衣俊卿.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局,2001:66
    ①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52
    ①[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M].徐昌翰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8-79
    ②沈威.、王民忠.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③沈崴.、王民忠.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①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5
    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8
    ①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4
    ②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①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2
    ①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4
    ②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60
    ③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中文版序言
    ④F·A·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52
    ⑤ouglas K. Media Communicat ions vs. Cultural Studies:Overcom ing the Divide[J]. Communication T heory, 1995.5(2):162-177.
    ①汀行福.主导意识形态命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J].可悲学刊:2003(06)
    ①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17
    ②周宏.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J].南京社会科学:2004(02)
    ①[意]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周穗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6
    ②姜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嬗变的文化向度[J].北方论从:2010(01)
    ③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96
    ①[法]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M].杜章智等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173
    ②姚大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J].求是学刊:1994(02)
    ①李进书.现代性之批判: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J].北方论从,2009(4):134
    ②[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3
    ③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6
    ①朱庆跃.论1927—1935年中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识之势的积累和渐成[J].学术论坛,2010(6)
    ①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0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9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17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0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2
    ④摘自.人民日报[N].1977年9月28日
    ①摘自人民日报[N].1952年1月8日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63
    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2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0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34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23-384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①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1
    ②毛洋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8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1、92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⑥毛洋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7
    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l.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78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4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2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2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2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8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4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7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4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4
    ①江洋民.加强党的理论建设[Z].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8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3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1-182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7-208
    ⑤赵存生 王东主编.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和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75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4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3
    ④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9
    ⑤赵存生 王东主编.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和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75
    ①[英] J.B.伯里(J.B.Bury)著.宋桂煌译.思想自由史[M].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4
    ①张耀灿、李辽宁.试析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J].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4)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8: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5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0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9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9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8.
    ①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C].2005年1月17日
    ②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C].士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4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663
    ③胡锦涛.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1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②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意识形态整合规律初探[EB/OL]. http://xcb.upc.edu.cn/contents/5/54.html,中央党校理论网
    ③黄传新、吴兆雪.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24-25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6
    ①摘自.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R]
    ①摘自.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体会议公报[R]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5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2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1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75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45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85—87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1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2
    ②毛泽东邓小平江洋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2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7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7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3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5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268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5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4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1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1-522
    ④毛洋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154
    ⑥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22、323
    ①积极推进意识形态教育创新[N].人民日报,2011年7月28日:7版
    ②李慎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J],党课,2010(11)
    ③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
    ①[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47
    ①李培林.建设和谐社会应注意社会心态的变化[EB/OL]. http://www.people.com.cn,2005年10月13日。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56
    ③马克思恩格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3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⑥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一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51
    ①汝信等.社会蓝皮书2007: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4
    ②[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上海:三联书店2003:4
    ①洪晓.试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J].广东社会科学,2007(3)
    ②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34
    ③苏宁,姚国忠,张家钊.西方影视文化东渐及其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1997(6)
    ④姜相志.论低格调大众审美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北方论从,2000(2)
    ①[美]弗郎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吴万伟译.北京:远方出版社,1989:145
    ①康晓光.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J].战略与管理:2004(02)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383
    ③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0.
    ④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66
    ①[美]亨延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8-9
    ②严书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167
    ③王永贵.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6)
    ①严书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172
    ①[美]阿尔温·托夫勒. 权利的转移[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25
    ②杨松雷.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逻辑---基于利益视角的考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0)
    ③杨松雷.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逻辑---基十利益视角的考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0)
    ①杨松雷.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逻辑---基于利益视角的考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0)
    ②江泽民义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3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5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6
    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37
    ①陈刚.全球化与民族主义[J].南京师大学报,2002(6)
    ②[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上海:三联书店,2003:4
    ③[美]阿里夫 德里克.全球化的形成与激进政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3
    ①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2-13
    ②[美]比尔·克林顿.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M].金灿荣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117
    ③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47
    ①梁周敏.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新特点和面临的主要任务[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6)
    ②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①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68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8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②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4:(17)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6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9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8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0
    ⑦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
    ①黄书泉.论三种文化的互补与整合[J].学术界,2010(2):5-17.
    ②何毅亭.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辅导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5
    ③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4
    ①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31
    ②沈壮海.先进文化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0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①转引自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课堂教学评价研制小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验[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①袁贵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人民日报,2008年4月21日:第7版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
    ③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2
    ①[美]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即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56—57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55
    ①[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⑤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①童世俊.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9
    ②崔晓晖.意识形态认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D].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8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5
    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3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②江洋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闻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0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5.
    ①李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145
    ②胡林辉,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访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11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3、6、12、20、23、26、42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恩格斯论宗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列宁全集(第3、6、12、27、28、42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1、斯大林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斯大林文集(1934-195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斯大林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4、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900
    15、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6、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毛泽东文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8、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1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8、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0、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2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2、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3、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24、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5、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6、[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7、[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8、[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9、[美]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M].李小兵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0、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1、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
    32、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33、衣俊卿.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局,2001
    34、孙伯续.卢卡奇和马克思[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5、[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6、[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37、[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38、[德]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0、吴学琴.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解释学视域[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41、吴学琴.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42、朱士群、李远行、任暟.阶级意识、交往行动与社会合理性[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43、吴家华.理解恩格斯[M].合肥市: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4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5、[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6、[意]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周穗明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7、[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8、[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9、[英]J.B.伯里(J.B.Bury)著.宋桂煌译.思想自由史[M].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50、[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51、[南]斯拉沃热·齐泽克.图绘意识形态[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2、[南]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5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5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自[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55、[德]霍克海默.霍克海默集[M].曹卫东选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56、[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7、[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58、[美]大卫·麦克利兰.意识形态[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59、[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0、[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1、[美]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62、[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3、[美]弗郎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M].吴万伟译.北京:远方出版社,1989
    64、[美]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上海:三联书店2003
    65、[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利的转移[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6、[美]阿里夫 德里克.全球化的形成与激进政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7、[美]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68、[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9、[美]比尔·克林顿.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M],金灿荣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70、[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71、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下册)[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72、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和哲学一般的批判[M].贺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73、许征帆等编.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第三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74、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5、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76、郑永廷等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77、[俄]米·谢·戈尔巴乔夫.真理与真相——戈尔巴乔夫回忆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8、北京大学俄语系俄罗斯苏联文学研究室编译.关于“解冻”及其思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79、[俄]阿·尼·博哈诺夫.20世纪俄国史[M].莫斯科:1996
    80、[俄]谢·卡拉-穆尔扎.论意识操纵[M].徐昌翰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1、[苏]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82、[苏]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言论[M].中文版
    83、[苏]罗伊·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M].赵洵,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4、[苏]B.B.茹拉夫廖夫主编:濒临危机;党和社会中停滞的现象的增长(俄文版)[M].1990
    85、[苏]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M].葛新生,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86、苏联“发达社会主义”理论资料选编[M].北京: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1986
    8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88、[苏]罗伊·麦德维杰夫.论苏联的持不同政见者[M].刘明,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
    89、[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上海:三联书店,1999
    90、[法]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M].杜章智等译.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
    91、[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1、郑永廷,叶启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9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9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2
    96、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9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9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9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0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0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2、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103、何毅亭.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辅导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
    10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5、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6、[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7、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8、韩震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9、黄传新、吴兆雪等.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110、黄立茀.苏联社会阶层与苏联剧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1、童世俊.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2、王德峰.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3、陈立新.历史意义的生存论澄明[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114、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15、孙士聪.影响与对话: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6、周宏著.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17、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18、李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119、胡林辉,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访谈[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
    120、许征帆等.马克思主义学说史(第三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121、陆南泉.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2、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4
    123、拉斯基.我们时代的难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4、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25、吴宁.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6、朱育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情态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127、赵存生王东主编.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和世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8、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29、汝信等.社会蓝皮书2007: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0、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131、严书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132、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133、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34、沈壮海.先进文化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1、Henri Lefebvre.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Volume I[M]. London:Verso Press,1991
    2、Henri Lefebvre.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M]. translated by Sacha Rabinovitch. Transaction Publishers,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1994
    3、Starr, John Bryan. Ideology and cultu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dialectic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s[M]. New York:Harper & Row,1973
    4、Junhao Ho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elevision in China:The Evolution of Ideology, Society, and Media Since the Reform[M].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 1998
    5、Politics, Ideology, and Literary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Theoretical Interventions and Cultural Critique[M].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4
    6、David L.Hoffmann.Stalinist Values:The Cultural Norms of Soviet Modernity, 1917-1941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3
    7、Sheila Fitzpatrick.Everyday Stalinism-Ordinary Life in Extraordinary Times: Soviet Russia in the 1930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8、JORGELARRAIN. Marxism and Ideology[M]. London:The Macmill—anPress LTD,1983
    9、Sheila Fitzpatrick.ed. Cultural Revolution in Russia:1928-1931[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8
    1、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上)——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8)
    2、侯惠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下)——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侯惠勤教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3、吴学琴.隐性的意识形态——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反思[J].教学与研究,2010(10)
    4、吴学琴.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分析及其认同马克思主义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
    5、吴学琴.挑战单向度的“意识形态”——《单向度的人》的文本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7(10)
    6、吴学琴.析“意识形态直接就是社会存在”——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理论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8)
    7、朱士群.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总体与物化之间[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8、朱士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9、任暟.“新唯物主义”的实践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6)
    10、吴家华.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研究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1、张士海.论戈尔巴乔夫的“列宁主义观”及其启示[J].政治学研究,2009(01)
    12、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德国传统及其流变——戴维·麦克莱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解读[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9
    13、张秀琴.意识形态的实践导向及其研究方法——伊斯塔法·梅萨罗斯对后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
    14、张秀琴.《资本论》中的意识形态思想文本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3)
    15、张秀琴.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论比较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3)
    16、张秀琴.政治意识形态的理论、制度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17、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18、祁刚利.党的建设与政党理论研究党内民主与苏共衰亡[J].求实,2005(9)
    19、孙明良.苏联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失误[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20、李小圣.试析苏联解体意识形态之原因[J].求实,2006(1)
    21、王昭锋.徐雷.从葛兰西“领导权”理论年当前意识形态工作[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3)
    22、李国伟.从原苏共党内纷争看保持党内和谐的极端重要性[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1)
    23、徐海燕.加强思想建设警惕和平演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3)
    24、崔晓晖.意识形态认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的思想基础[D].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5、曾昭禹.论时代—兼与何方先生商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0)
    26、孟浩明.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高度认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2)
    27、袁贵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人民日报,2008年4月21日
    28、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4(17)
    29、于建嵘.反思社会泄愤事件[EB/OL]http://www.sina.com.cn,2008年7月18日
    30、李培林.建设和谐社会应注意社会心态的变化[EB/OL]http://www.people.com.cn2005年10月13日。
    31、积极推进意识形态教育创新[N].人民日报,2011年7月28日7版
    32、李慎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J].党课,2010(11)
    33、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
    34、张耀灿,李辽宁.试析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J].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4)
    35、姚大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J].求是学刊:1994(02)
    36、李进书.现代性之批判: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J].北方论丛,2009(4)
    37、朱庆跃.论1927—1935年中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识之势的积累和渐成[J].学术论坛,2010(6)
    38、姜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嬗变的文化向度[J].北方论丛:2010(01)
    39、周宏.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J].南京社会科学:2004(02)
    40、王晓升.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扬弃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J].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
    41、杨文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方法的选择[J].理论探讨,2009(5)
    42、王永贵.意识形态领域新挑战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6)
    43、范树成、李月玺、赵忠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现状分析与建设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4)
    44、康晓光.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J],战略与管理,2004(02)
    45、洪晓.试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J],广东社会科学,2007(3)
    46、徐海波.“大众文化”生成的历史逻辑[J],国外理论动态,2007(6)
    47、苏宁,姚国忠,张家钊.西方影视文化东渐及其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 1997(6)
    48、姜相志.论低格调大众审美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北方论丛,2000(2)
    49、汪行福.主导意识形态命题与西方马克思主义[J].可悲学刊:2003(06)
    50、王列,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1、梁周敏.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新特点和面临的主要任务[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6)
    52、杨松雷.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逻辑---基于利益视角的考察[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0)
    53、陈刚.全球化与民族主义[J].南京师大学报,2002(6)
    54、王立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失误与苏联剧变[J].社会主义研究,2001(4)
    55、闻一.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J].世界历史,1996(4)
    56、沈崴、王民忠.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57、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C].2005年1月17日
    5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C].2005年2月19日
    59、刘怀玉.日常生活批判:走向微观具体存在论的哲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9)
    60 、Douglas K. Media Communicat ions vs. Cultural Studies:Overcom ing the Divide[J]. Communication T heory,1995,5(2):162-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