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主义中国化及其历史经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包括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包括列宁主义中国化。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最初的直接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学界对列宁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尚不系统、深入,本文试图作出努力。本文在阐明列宁主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系统考察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和在中国运用、发展的过程,揭示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本文包括导论和五章。
     导论述评了国内外关于列宁主义和列宁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列宁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晚年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以及列宁主义中国化经验教训等。总体上看,国内外关于列宁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少有从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研究,没有专门研究列宁主义中国化经验教训的成果。本文以中国问题为导向,用史论结合的方法,从整体上研究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过程。这在理论上有助于正本清源,科学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实践上有助于澄清人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模糊甚至错误认识,更自觉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阐明了列宁主义基本问题和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列宁主义是列宁针对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实现解放的学说。它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实现解放的时代主题、目标任务和现实途径。它包括帝国主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等内容。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解决中国问题,并形成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成果。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解决中国问题。
     第二章考察了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特点和影响。列宁主义作为实现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学说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主题具有根本一致性,契合了当时中国人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是中国人选择列宁主义的外在动力。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人选择列宁主义的内在动因。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和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是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并发挥作用的组织力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宁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与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相伴而行,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传播过程,呈现了目的明确、立场多元、方式特殊、内容庞杂的传播特点。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启发了早期无产阶级革命者联合工农的阶级意识,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为列宁主义中国化准备了思想基础。
     第三章论述了列宁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中国共产党通过驻共产国际代表,首先系统认识了列宁针对中国等民族殖民者国家的特殊情况提出的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理论。据此,中国共产党二大修正了一大中关于彻底断绝与其他一切阶层和党派联系的论断,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民主联合战线”的革命主张,初步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前途、策略、动力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在与共产国际、联共(布)的互动中,中国共产党将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关于中国革命性质、前途、策略、道路、领导力量的阐述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章阐述了列宁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得失。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党范围的整党、整风运动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为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借鉴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国家与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著作中阐述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和过渡理论,逐步明确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中有很多创造。中国共产党八大后,党在思想理论发生了一些错误,没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在运用列宁主义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严重偏差,主要是通过斯大林著作和斯大林模式理解列宁主义,强调列宁著作中的个别结论,用列宁的有关思想观点强化了党的错误认识和实践,导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改革开放后,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为重新正确认识和运用列宁主义提供了条件。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着重借鉴列宁晚年关于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开创了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新局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得失一致。
     第五章总结了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得出启示。中国共产党在运用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推进列宁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启示。这主要是:只有历史地、整体地、客观地认识列宁主义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不能脱离历史过程、脱离理论逻辑,教条理解列宁主义;也不能根据其他主义,根据主观臆断,曲解列宁主义。科学地对待列宁主义是为了正确运用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就是要运用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时代课题和中国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精髓、理论原则、理论主题,从时代条件和中国实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开拓创新,不断超越列宁主义,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这样形成的,也将会这样继续丰富和发展。
Marxism is our nation’s fundamental guiding ideology. Leninism is a veryimportant part of Marxism. So,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ncludes the Sinicizationof Leninism in China. Leninist is the first direct guiding ideology of the CommunistParty of China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Mao Zedong putting forward the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is paper firstly clarifies the basic problems of Leninism,researches the process of using and perfecting Leninism in an all-round way, revealsthe experience.
     This paper includes an introduction and five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commented on research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boutLeninism and Sinicization of Leninism’s issues, including the position and influenceof Sinicization of Leninism, Lenin’s theory of proletarian revolution, the proletarianparty theory, the theory of proletarian dictatorship, war communism policy and theusing of Leninism in China. Overall, the study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ssuesLeninism in China has not yet reached a consensus, few research result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Leninism with China's reality. There are no research results aboutlessons of Leninism-Sinicization. In this paper, study the spread of Sinicization ofLeninism,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help to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Marx-Leninism in China, help to clarify the vague awareness of Marxism-Leninismor misunderstanding, help to advanc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irst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basic problem Leninism and connotation ofSinicization of Leninism. Leninism is the era of imperialism Lenin against thebourgeoisie and the proletariat, the oppressed proletariat and the oppressed peoplesto achieve liberation doctrine of ethnic conflicts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oppressednations, to clarify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oppressed peoples to achieve liberation eratheme, objectives, tasks and realistic way, including theories of imperialism,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 theory, theory of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thetheory behi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Socialist party and the proletariantheory, is a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Sinicization of Leninism isthe important par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o use the Leninist stand, viewpoint and square to solve China's problems, and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ideological andtheoretical results. Leninism in China is the core of China's problems.
     The second chapter examines historical background, process, characteristicsand impact of the incoming Leninism. Chinese have chosen Leninism extrinsicmotivation is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New CultureMovement, May Fourth Movement provides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chooseLeninism. Leninism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experienced from "negative" to"positive" process, presents a clear purpose, multi-position, a special way, thecontents of complex features. Leninism in China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directly. Leninism in China prepares the ideologicalfoundation of the early revolutionary people, which provides the proletarianrevolution road and class struggle approach to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 third chapter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Leninism during the new democraticrevolution in China. Lenin’s works such as “the outline of issues in ethnic minorityareas and colony”play a direct role in guiding the China revolution. According this,the second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mended the judgment of the first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brought forwar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scapitalist,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programs, and set forth the revolutionarytactics of democratic united battlefront, tasks, motive forces and character of theChinese revolution. On this basis, the leaders of the party cleared up that character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lay down the policy of the united front, formedthe way of establishing independent regimes of the workers and the peasants byarmed force, reasonably handl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CommunistInternational,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The accomplishment and victoryof the new-democratic revolution verified that Leninism is scientific in guidingChinese revolution, further established Leninism's guiding role in China.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sis of trade-offs that Leninism applied in China'ssocialist pract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w democratic theory, Lenin's "Twostrategies of Social Democracy in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State andRevolution" and other work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et forth proletarian regimeconstruction as guidance, to emulate the Soviet Union, creating a dictatorship of theproletariat the Chinese forms: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economic meanstransition to socialism: socialist reform, it also brings a highly centralize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the Chinese portion of theactual writings of Lenin, one-sided emphasis on ideas; through the "Soviet socialisteconomic problems" and other writings to understand the Soviet Lenin, theformation of "continuing revolution under the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theory,lead to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replac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class struggle" replac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opening up, Deng Xiaoping led our party to know Marxism-Leninism again, rethink"what is socialism and how to build socialis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brought order out of chaos in the field of thought, re-recognized themes of the time,formulated the new measures of the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theory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persistence and surpass of the thoughtand the theory of Lenin, and it is also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the Sinicization ofMarxism, and reflects the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our about Leninism, socialism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fif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Leninism.Each practical choice an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re the result of joint action of many factors; all of these are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Leninism. Practice shows that only by the scientifictreatment of Leninism can play its guiding role, otherwise, it will leads to negativeeffect. Treating Leninism scientifically is to insist on his standpoint, viewpoint andmethod, from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to explore the road of the Chinese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It is also to use Leninism correctly to solve theproblems of China, have a definite object in view, have the courage to admit andcorrect mistakes, and constantly surmount forefathers and ourselves, create thebroad prospect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高放:《什么是列宁主义》,《同舟共济》,2007年第11期,第16页。
    ②俞良早:《重新认识列宁主义的科学体系》,《洛阳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20页。
    ③顾玉兰:《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如2013年出版著作:李曼《列宁人权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郑流云《列宁民族平等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顾训宝《列宁执政党学习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田文峰《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建国《列宁检查权思想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等。
    ⑤《如何看列宁——与雕龙先生商榷》,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gsbh/article_2012070563168.html.
    ⑥《列宁的骗局:扭曲马克思》,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wztj/2012/0717/63888.html.
    ⑦张传平:《尼尔·哈丁的列宁主义观及其批判》,《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31页。
    ①《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4-595页。
    ③梁怡、李向前:《国外中国党史研究述评》,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54页。
    ④汤德森:《重新认识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第67-69页。
    ⑤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⑥[苏]A.阿夫托尔汉诺夫:《苏共野史(党治制的由来)》(上、下卷),晨曦等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⑦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41-242页。
    ⑧[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梁怡、李向前:《国外中国党史研究述评》,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②许耀桐:《列宁关于党政关系“二律背反”新析》,《同舟共进》,2012年第4期。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7页。
    ④李瑞琴,王月玲:《十月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2期,第94页。
    ①张士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中的科学“列宁主义观”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②胡国胜:《革命与象征:民主革命时期“列宁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第3期。
    ③如:[美]费尔南多·克劳丁:《共产主义运动——从共产国际到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美]郭成棠:《陈独秀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等。
    ④梁怡,李向前:《国外中国党史研究述评》,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①《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背离了列宁主义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性质》,共识网:[DB/O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wztj/2012/0609/61533.html.
    ②王丽华:《国外列宁研究的不同观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6期。
    ③林锋:《国内外学术界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④苑秀丽:《理想与现实:解读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1期。
    ⑤杨晋川:《论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实质》,《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第122-131页。
    ①《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阐述“革命的中国的兴起”,分为两篇11章,第一篇就叫“模仿苏联模式”。
    ②[美]阿道夫·德里克:《后社会主义: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关心亚洲学者学报》,1989年第21卷第1期。
    ③如:俞良早:《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王东:《改革之路的真正源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王万民:《列宁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思想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徐光辉,谭斌:《邓小平理论与列宁晚期思想》,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沙健孙:《列宁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研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4期。
    ①张士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中的科学“列宁主义”观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②高放:《没有列宁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首先胜利》,《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③李忠杰:《列宁主义论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21-532页。
    ④李瑞琴,王月玲:《十月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2期,第94页。
    ①于沛:《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8页。
    ②王宜秋:《关于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
    ③张一兵:《回到列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版,第2页。
    ④曾枝盛:《如何正确看待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①曾枝盛:《如何正确看待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②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页。
    ③顾玉兰:《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兼析质疑列宁主义当代价值的种种观点》,《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①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页。
    ②[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高静宇,《当今的列宁和列宁主义:对话沃勒斯坦》,《国外理论动态》,2012年第9期,第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5、5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③《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5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137页。
    ②俞良早:《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体系和方法等问题——评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阐释》,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5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②赵曜、王伟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7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4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②《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0页。
    ③王丽华:《国外列宁研究的不同观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06期,第158页。
    ④李忠杰:《列宁主义论纲》,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6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①《列宁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通过分析德国革命,就曾提出过无产阶级参加资产阶级革命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就有工农联盟思想。但列宁首先提出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①《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②《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页。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8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3页。
    ②《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29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页。
    ④《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7页。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⑥《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7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页。
    ②《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1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2页。
    ②《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④《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8页。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6页。
    ⑥《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6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4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7页。
    ②[德]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北京: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55页。
    ③高放:《什么是列宁主义》,《同舟共济》,2007年第11期,第14页。
    ①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②《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
    ③《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④《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⑤《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⑥《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①张士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中的科学“列宁主义”观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②俞良早:《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序一。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①俞良早:《创论“东方列宁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②张一兵:《回到列宁》,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版。
    ③马拥军,刘珍英:《从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再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38页。
    ①《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83页。
    ②《宋庆龄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87页。
    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页。
    ①王章维:《“五四”与中国现代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48页。
    ②胡绳在《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一中认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主观的社会主义。杨天石在《孙中山与中国革命的前途》(《北京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的主观社会主义空想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结合体”。
    ③《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④《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⑤《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⑥《李达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5页。
    ①《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84页。
    ②《李大钊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③存统:《“工读互助团”底实验和教训》,《星期评论》第48号(劳动纪念号),1920年5月1日。
    ④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1471页。
    ②《李大钊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③《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
    ④皮明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2-164页。
    ①《李大钊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239、246页。
    ②陈独秀:《独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9页。
    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4页。
    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7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9-700页。
    ③吴雁南、冯祖贻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2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79-380页。
    ①1918年1月,北洋政府下令封锁中俄边界,并令黑龙江、吉林等省派兵封锁满洲里、瑷珲、绥芬河、东林、虎林、图们江等地。
    ②1918年5月16日,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日签订《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9月6日又签订《关于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实施上必要之详细协定》,日本之目的就在于控制中国军事,打击十月革命后成立的苏维埃政权。1918年8月24日,段祺瑞等发表《海参崴出兵宣言》,
    ①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0页。
    ③皮明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65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93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2页。
    ①《李大钊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②《李大钊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242页。
    ③《李大钊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2页。
    ①海外留学生以东线的留日和西线的旅欧学生为主。留日学生的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李汉俊、澎湃、周恩来、施存统等;旅欧的学生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周恩来、李立三、陈毅、聂荣臻、邓小平等。这些人大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8页。
    ①李玉贞:《旅俄华工在“西北计划”中昙花一现——俄罗斯历史档案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国际(之二)》,《世纪》,2012年第2期,第52-55页。
    ②《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①1919年3月,《晨报》发表《俄罗斯研究》一文,斥责了上海一些报纸对苏俄的污蔑,同时指出:国内有关俄国革命的报道,“大概都取材于路透电、日本报纸、上海英文报及数家通信社,其中以翻译日本报纸为拿手好戏。我们根据这种消息断定过激派的主义、行为,未免牛头不对马嘴了”。4月3日的评论中又指出,因为是各国的资产阶级掌握了报刊和通信机关,“所以世间所传的消息,都是攻击列宁政府的,其实英法美各国同情于‘布尔司维克派’的人确是不少,不过他们没有发表他们主张的机会,所以世间人不大知道”。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1471页。
    ③1902年10月16日,梁启超著《进化论革命者劼德之学说》提到“麦喀士”,称之为“社会主义之泰斗”。文章载于在日本横滨发行的《新民丛刊》第18号。这是目前查到的在中国人著作中最早提到的马克思的名字。
    ④1903年1、2月间,有《近世社会主义》第2编第2章《国际的劳动者同盟》中摘译《共产党宣言》的最后一段话。本书由日本学者福田准造著,赵必振翻译,上海的广智书局出版。这是所能查到的翻译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最早的一段中文。
    ①于沛:《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4页。
    ②郑振铎也摘译了本文,载于1919年12月15日在北京出版的月刊《新中国》第一卷,第8号。
    ①皮明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页。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41页。
    ②《李大钊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7页。
    ⑤《李大钊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①《李大钊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②陈独秀:《谈政治》,原载《新青年》第8卷,第1号。转引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9-50页。
    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49页。
    ②《毛泽东早期文稿》,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41-342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7页。
    ①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广州会议(1922年4月底)》,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51935/176588/176589/10552329.html.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4-45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8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页。
    ③《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79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4页。
    ①《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归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456-457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47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24页。
    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72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1页。
    ②《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2版,第100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4-45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90页。
    ⑤梁怡、李向前:《国外中共党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
    ⑦《刘少奇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236页。
    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第10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③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3页。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120页。
    ③《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第11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9页。
    ②中国革命“三阶段论”是斯大林1927年8月1日在《国际形势和保卫苏联》演说中提出来的,是将中国革命类比为苏联革命的三个阶段,是一种脱离了中国实际的僵化分析。时值联共(布)党内斯大林与托洛斯基斗争激烈,“三阶段论”的提出突显了苏联党内斗争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影响。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2页。
    ①王占仁:《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第3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0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③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7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7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0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3页。
    ③陈晋:《毛泽东阅读史略(一)》,《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6期,第1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3页。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99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9页。
    ③1927年5月18日到30日召开的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八次全会上,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即“五月指示”。决议提出在中国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工农群众的的任务,但仍坚决反对退出国民党,仍寄希望于汪精卫集团。
    ④《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29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5页。
    ②唐宝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页。
    ③[美]史华慈,陈玮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8页。“至于井冈山的实验,它似乎是毛泽东自己冒险经历的结果,而不是上海或莫斯科制定的任何计划的结果。”黄琨《从暴动到乡村割据:1927~1929——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页。“这些领导人决定走一条与中央不同的革命道路时,他们并没有形成一种理论化的认识,甚至没有一种对未来的完整设计,只是为形势所迫,在生存感受下不得已的选择。”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42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
    ①陈至立:《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89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页。
    ①《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4页。
    ④陈至立:《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7-49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8页。
    ②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2页。
    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621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330页、330-331页。
    ①《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2、87页。
    ②此书于1929年由上海中外研究学会以《两个策略》(扉页题《社会民主派在民主革命中的两个策略》)为题出版了陈文瑞翻译的中文本。1940年又由新华日报华北分馆出版中译本,命名为《在民主革命中社会民主党的两个策略》。后由延安解放社和辽东建国书店于1943年和1946年重印。据彭德怀回忆,毛泽东
    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380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06页。
    ②唐宝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85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页。
    ④本书是斯大林就1951年11月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未定稿讨论会发表的若干书面意见的汇编。斯大林在书中对苏联3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了理论概括。
    ⑤本书由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于1954年8月在苏联出版,是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权威著作。1959年1月人民出版社发行中文第三版。毛泽东分别于1958年和1959年建议全党学习此书。
    ⑥本书是在斯大林的指导下,由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写、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苏联共产党历史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0-26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4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5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页。
    ①转引自,虞崇胜:《“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历史考察》,《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第84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5页。
    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7页。
    ③高放:《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37页。
    ④《毛泽东文选》(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9页。
    ⑤《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4页。
    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06页。
    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第362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225页。
    ②《毛泽东文选》(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9页。
    ③《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国史研究学习资料·清样本)1998年版,第13-14页。
    ①龚育之等著:《毛泽东读书生活》,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②赵曜、秦刚:《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14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152页。
    ①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首次写入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
    ③《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页。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5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页。
    ③郁建兴:《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学说新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1期,第84页。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
    ⑤《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1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①《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杜,1995年,第274页。
    ②杨奎松:《读史求实》,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8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4页。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页。
    ①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页。
    ①《李大钊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1471页。
    ③《毛泽东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26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0页。
    ①[美]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0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页。
    ④《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页。
    ①韩庆祥、张艳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中国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第29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7页。
    ①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5/c_114258698.html.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页。
    ①《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9页。
    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51页。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页。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73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
    ③《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①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5/c_114258698.html.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9页。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8]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3]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0]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3]毛泽东文集(第6卷)[M].[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5]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安启念.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蔡亚志.源头·活水——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思想与当代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4]曹浩瀚.列宁革命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曹鹤龙,北京图书馆编.列宁著作在中国1919-1992.文献调研报告[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6]陈独秀.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7]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4.
    [8]陈学明.苏联东欧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趋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9]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95.
    [10]陈再凡.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1]陈至立.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2]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3]范若愚.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14]高放.高放自选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5]高放.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
    [16]高继文.新经济政策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17]龚育之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2009.
    [18]顾玉兰.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9]何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0]胡瑾.从列宁到邓小平[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2]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3]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4]金雁.苏俄现代化与改革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5]李崇富等.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6]李达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7]李大钊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8]李大钊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9]李捷.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0]李慎明,陈之骅.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1]李兴耕.前车之鉴:俄罗斯关于苏联剧变问题的各种观点综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2]李玉贞.国民党与共产国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3]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8.
    [34]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35]李忠杰.列宁主义论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36]梁怡,李向前.国外中国党史研究述评[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37]刘德喜.从同盟到伙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38]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39]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0]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1]陆南泉.苏联兴亡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2]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3]马立诚.交锋三十年[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44]马绍孟,杨焕章.列宁哲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5]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下)[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国史研究学习资料·清样本),1998.
    [46]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47]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8]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9]皮明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50]钱承军.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报刊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51]秦宣.邓小平理论精论集(上、中、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2]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文本书目、版本、简介(1950-198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3]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54]宋庆龄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5]孙淑.瞿秋白与他的同时代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6]孙中山全集(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7]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8]孙中山选集(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9]唐宝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00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60]田克勤.国共关系论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61]王邦佐,柳振铎.列宁晚期政治思想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62]王东.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3]王东.改革之路的真正源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64]王东.五四精神新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65]王东等.马列著作在中国出版简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66]王继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进程与启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67]王万民.列宁与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68]王元璋.列宁经济发展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69]王占仁.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70]王占阳.新民主主义与新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1]王章维,徐胜萍.“五四”与中国现代化北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2]吴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73]吴恩远.苏联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4]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75]吴茜.新民主义社会论理论探源[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76]吴雁南,冯祖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77]奚洁人,余源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8]向青,石志夫主编.苏联与中国革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79]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第1-5分册)[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80]徐秉让.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从马克思到邓小平[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81]徐博涵.一份珍贵的理论遗产——列宁晚期思想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82]徐光辉,谭斌.邓小平理论与列宁晚期思想[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83]杨奎松.读史求实[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84]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5]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86]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7]姚金果.解读中国大革命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88]姚金果等.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89]姚锡长.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90]叶庆丰.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
    [91]叶卫平.西方“列宁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92]于光远,韩钢.“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历史命运——读史笔记[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93]俞良早.创论“东方列宁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4]俞良早.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95]俞良早.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96]俞良早.关于列宁学说的论争[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97]俞良早.列宁后期思想探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
    [98]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9]张国焘.我的回忆(第3册)[M].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
    [100]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与视域[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101]张慕良.列宁民主集中制奥秘初探[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102]张士海.“列宁主义观”历史流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103]张晓忠.列宁全球化思想及其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4]张一兵.回到列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105]张翼星等.读懂列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06]赵曜,秦刚.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07]赵曜,王伟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08]郑德荣.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9]郑异凡.天鹅之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110]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1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1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13]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4]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列宁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15]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116]周为民.9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117]朱洪.中共首任总书记陈独秀[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118]庄福龄等.马克思主义史(l-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19]庄福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0]庄前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出版和传播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121]左亚文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中国的改革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属于的起源与作用[M].赵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德]罗莎·卢森堡.卢森堡文选(上卷)[M].李宗禹,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俄]季诺维也夫.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M].侯艾君,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4][俄]罗伊·麦德维杰夫.俄罗斯向何处去——俄罗斯能搞社会主义么?[M].关贵海,等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5][美]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M].谢亮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美]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M].俞金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
    [8][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1919-1949年)[M].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9][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1912-1949年)[M].刘敬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0][美]路易斯·费希尔.列宁[M].彭卓吾,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0.
    [11][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M].张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2][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陈玮,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的方向[M].梅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14][美]兹·布热津斯基.大失败[M].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15][苏]A.阿夫托尔汉诺夫.苏共野史(党治制的由来)(上、下卷)[M].晨曦,等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16][苏]格·季诺维也夫.列宁主义[M].郑异凡,郑桥,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
    [17][苏]托洛茨基.论列宁[M].王家华,张海滨,译.北京:三联书店,1980.
    [18][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9][英]伊恩·格雷.斯大林——历史人物[M].达凯,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1.
    [20]Alfred G. Meyer, Lenin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957.
    [21]David M. Lellan, Marxism after Marx, Chippenhamand Eastbourne,2007.
    [22]Georg Lukaes, Lenin:A Study on the Unity of His Thought, The MIT Press,l970.
    [23]Harding Neil, Leninis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
    [24]Nick Knight. Rethinking Mao:Explorations in Mao Zedong’s Thought,Rowman&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2007.
    [25]Paul Le Blanc.Marx, Lenin, and the Revolutionary Experience:Studiesof Communism and Radicalism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Tayor&Francis Group,2006.
    [26]S. H. Rigby, Marxism and Hist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SecondEdition),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8.
    [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高静宇.当今的列宁和列宁主义:对话沃勒斯坦[J].国外理论动态,2012(9).
    [2]L·H·萨墨斯,V·托马斯,潘黎明,杨宪明,郭穗彦.当代发展的经验教训(上)[J].新经济,1996(4).
    [3]L·H·萨墨斯,V·托马斯,潘黎明,杨宪明,郭穗彦.当代发展的经验教训(下)[J].新经济,1996(6).
    [4]阿·布坚科.四条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际社会与经济[J].国际社会与经济,1996(10).
    [5]艾四林,刘国强.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六个基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3).
    [6]曹长盛.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胜利[J].科学社会主义,2007(4).
    [7]曾枝盛.如何正确看待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6).
    [8]陈晋.毛泽东阅读史略(一)[J].中共党史研究,2013(6).
    [9]陈晋.毛泽东阅读史略(二)[J].中共党史研究,2013(7).
    [10]陈晋.毛泽东阅读史略(三)[J].中共党史研究,2013(8).
    [11]陈君静.苏联经验与我党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实践[J].宁波师院学报(社科版),1996(5).
    [12]陈文.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J].桂海论丛,1995(4).
    [13]单继刚.新民主主义社会:从“社会形态”到“过渡时期”——兼评杨献珍与艾思奇关于过渡时期经济基础的争论[J].哲学动态,2011(6).
    [14]方敏.重新认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列宁过渡时期学说的关系[J].教学与研究,1999(4).
    [15]高放.没有列宁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首先胜利[J].科学社会主义,2010(4).
    [16]高放.什么是列宁主义[J].同舟共济,2007(11).
    [17]高放.伟大成就与经验教训——建国50周年沉思录[J].广东社会科学,1999(5).
    [18]耿百峰.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中止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2(6).
    [19]顾玉兰.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兼析质疑列宁主义当代价值的种种观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6).
    [20]顾玉兰.列宁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21]郭圣福.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渡时期理论在中国的变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3).
    [22]韩庆祥、张艳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中国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8(11).
    [23]韩庆祥.列宁哲学维度中的社会主义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2).
    [24]贺瑞.从列宁的建党思想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
    [25]胡国胜.革命与象征:民主革命时期“列宁符号”的建构与传播[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3).
    [26]胡绳在.论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J].历史研究,1987(1).
    [27]胡运锋.列宁东方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28]胡运锋.毛泽东与列宁东方理论的中国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2(7).
    [29]贾建芳.社会主义研究的返本开新[J].科学社会主义,2013(2).
    [30]姜长斌.与时俱进的列宁主义学说和实践[J].东欧中亚研究,2002(2).
    [31]金春明.“两个文革说”与“文化大革命”的定性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1998(2).
    [32]金雁.村社制度、俄国传统与十月革命[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料学版),1991(3).
    [33]黎津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评析[J].求实,2011(1).
    [34]李安增.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6).
    [35]李安增.近三十年来“文化大革命”成因问题研究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2009(3).
    [36]李浩.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经济改革理论比较[J].改革与战略,2001(6).
    [37]李瑞琴,王月玲.十月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
    [38]李述森.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不同演变轨迹的比较[J].东岳论丛,2011(2).
    [39]李兴耕.关于十月革命道路问题的若干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4).
    [40]李玉贞.旅俄华工在“西北计划”中昙花一现——俄罗斯历史档案中的国民党与共产国际(之二)[J].世纪,2012(2).
    [41]梁继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42]林锋:国内外学术界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观研究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1).
    [43]刘剑华.“抗日战争领导权”观点综述[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5).
    [44]刘思源.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经验教训的总结——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5).
    [45]柳建辉,陈建坡.二00六年“文化大革命”史研究评述[J].中共党史研究,2008(5).
    [46]鲁振祥.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中“外部压力”说评议[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5).
    [47]罗锋.列宁对社会主义所有制模式的探索及其局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
    [48]马拥军,刘珍英.从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再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2).
    [49]欧阳湘.“跨党党员”并非都是国民党的“新鲜血液”——对大革命时期知名“跨党党员”早年政治倾向与党派属性的分析[J].中共党史研究,2008(2).
    [50]卿孟军.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共公信力形成与丧失的逻辑[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51]邱少明.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1912-1949年)[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论文,2011.
    [52]曲延明.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15).
    [53]沙健孙.列宁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研读思想[J].理论教育导刊,2011(4).
    [54]沈传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曲折命运和经验教训[J].中共党史研究,2008(2).
    [55]师吉金.1949-1957年中国社会变迁的特点及经验教训[J].渤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56]石仲泉.从党的五大到八七会议——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一次转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8(1).
    [57]苏杭.试论共产国际、斯大林指导中国大革命失误的理论根源[J].长白学刊,1996(2).
    [58]苏杭.中共处理与共产国际关系的经验教训及影响[J].中共党史研究,2004(6).
    [59]谭宗级.“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J].党史通讯,1984(12).
    [60]汤德森:重新认识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
    [61]陶玉泉.列宁晚年的发展代价观及其当代意义[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2).
    [62]陶玉泉.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J].哲学研究,2003(8).
    [63]田子渝.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研究综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3).
    [64]王金林.列宁的政治遗产[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
    [65]王丽华.国外列宁研究的不同观点当代[J].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6).
    [66]王万民.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方法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2002(4).
    [67]王伟光.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J].教学科研参考,2000(9).
    [68]王宜秋.关于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3).
    [69]王占仁.共产国际、联共(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
    [70]卫兴华.“过渡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的市场与政府[J].经济经纬(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8(3).
    [71]吴道弘.我国关于列宁著作编辑出版概述[J].编辑之友,1989(2).
    [72]吴恩远.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J].世界历史,1997(5).
    [73]项佐涛,孔寒冰.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74]肖冬.二十年来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0(10).
    [75]许耀桐.列宁关于党政关系“二律背反”新析[J].同舟共进,2012(4).
    [76]杨金海.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3).
    [77]杨晋川.论列宁晚年思想及其实质[J].北京社会科学,1994(2).
    [78]姚金果.“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等命题的思考[J].百年潮,2005(1).
    [79]伊胜利,谭明.试论“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J].理论探讨,1998(6).
    [80]殷叙彝.关于十月革命的反思[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7(11).
    [81]俞良早.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体系和方法等问题——评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阐释[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2).
    [82]俞良早.重新认识列宁主义的科学体系[J].洛阳大学学报,2001(3).
    [83]于沛.十月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J].中国社会科学,2007(5).
    [84]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直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0.
    [85]郁建兴.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学说新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1).
    [86]苑秀丽.理想与现实:解读列宁的社会主义观[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
    [87]张传平.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与理论价值新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2005(2).
    [88]张传平.尼尔·哈丁的列宁主义观及其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06(4).
    [89]张化.“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的斗争历程研究综述[J].中共党史研究,1994(4).
    [90]张建忠.从哲学基本问题到哲学党性——基于列宁哲学党性理论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91]张士海.“列宁主义观”史论[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
    [92]张士海.列宁主义观的历史流变及其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5).
    [93]张士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中的科学“列宁主义观”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
    [94]张秀琴.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论比较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3).
    [95]赵军祥.对大革命时期革命领导权问题的再认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3).
    [96]赵耀.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2).
    [97]郑异凡.苏联加年代出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1).
    [98]智效和.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过渡时期”的观点述评[J].理论学刊,2003(3).
    [99]钟家栋.从一步走到两步——试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4).
    [100]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国外一些政党处理社会矛盾的经验教训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3).
    [101]周尚文.苏共执政时期处理党内矛盾的经验教训[J].社会科学,2009(6).
    [102]周新城.对“斯大林模式”岂能“否定得越彻底越好”[J].中华魂,2007(1).
    [103]周新城.关于社会主义模式问题的若干思考——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斯大林模式.民主社会主义的关系[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5).
    [104]左凤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否定[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1).
    [1]李媛.当代视野下的列宁和列宁主义[N].文汇报,2010(531).
    [2]广州会议(1922年4月底)[D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51935/176588/176589/10552329.html.
    [3]列宁的骗局:扭曲马克思[DB/OL].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wztj/2012/0717/63888.html.
    [4]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背离了列宁主义吗?——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性质
    [DB/OL].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wztj/2012/0609/61533.html.
    [5]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5/c_114258698.html.
    [6]刑艳琦主编.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会议文献(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第43卷)[G].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G].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38-1943)[G].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