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中的秩序—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思考的问题是: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市场秩序的最终反映是价格的稳定,但价格的背后是市场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笔者发现,在我国的粮食市场中,一些新型的社会结构因素已经形成,这些新的结构因素对价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笔者用“体系”一词来概括新出现的社会结构。所谓“体系”指的是社会系统结构在权力与资源分布上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通常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粮食市场体系是一个粮食生产、经营和管理主体之间的多层次多维度的中心—边缘体系,包括中心结构、中间结构和边缘结构。粮食市场体系的中心结构是国家管理粮食工作的科层体系;中间结构主要是由储备粮系统、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粮食批发市场、各种规模的粮食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中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构成;边缘结构则由未能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对象的农民集体、基层农业服务部门、中小粮食企业、个体户和种粮农户组成。在体系的内部,中心结构、中间结构与边缘结构之间存在主从关系,这种主从关系逐渐被制度化了。
     体系的出现是粮食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在粮食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市场稳定与粮价放开是一对尖锐的矛盾,其中,市场稳定是粮价放开的前提,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体系的形成使得这对矛盾的化解成为可能。
     在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中央集权化、市场统一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是同步发展的,三者之间互为条件。从实现市场统一的目标出发,可以认为粮食市场化改革存在两种路径,在2001年以前,实施的是以地方为重心的市场统一化方案,但改革遭到了失败,于是,中央转向了强化中央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中央级国有企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控制能力,并通过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改革,有效地瓦解了地方的政企合一关系。在粮食市场化的过程中,与粮食产业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得到了保留,其上层还在强化宏观调控机制的过程中得到了强化,它们形成了粮食市场体系的中心结构。新出现的那些中央级国有粮食企业以及相关企业构成了粮食市场体系中间结构的上层部分。随着国家财政支农力度的增大,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对于民营粮食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政府与民营龙头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关系。这些民营龙头企业和在改革中保留的地方国有粮食企业一起构成了粮食市场体系中间结构的中下层部分。
     在国家专注于推动粮食市场化特别是强化市场的统一性的过程中,乡村社会中的那些微小的生产经营主体和最基层的农民集体逐渐地被边缘化,它们成为粮食市场体系的边缘结构。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以后,市场经营的风险大增,各种新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境同时趋于恶化。更为重要的是,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依靠基层组织发动农民,越来越转向了指望企业与个体户带动农户。这个根本转变使得农户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深刻地受到权力与资本的联合控制。体系对龙头企业和粮食经纪人的扶持,在短期内可能是帮助了农民,但长期地看,也排挤了组织经营农户的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组织承包农户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与此同时,小规模的承包农户向适度规模的经营农户的自发升级通道还存在障碍,经营农户在与雇佣农场的竞争中也不占优势。结果,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作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的前途日趋模糊。
     体系的形成与运作对于粮食价格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有三个层面,第一,体系内部各要素的完整,使得不同部分之间可以相互支撑,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系统的基本功能;第二,体系内主体间关系的制度化,使得粮食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成为有序和稳定的;第三,体系促进了供需平衡。因为,在粮食供应略微偏紧和体系结构还比较完整的前提下,有关部门确实可以通过加大投入来刺激生产,而且可以大致地预见这种投入的增产效果。依托粮食自给政策、储备粮系统、全国批发市场和其它国有粮食企业,体系结构对于流通的控制能力是强大的。近十年来,我国粮价避免了大起大落,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与体系的形成是有关系的。
     体系的出现带来了粮价的稳定,但是,体系自身却是不稳定的。如果体系沿着既有的逻辑继续强化自身,有可能威胁体系自身的可持续性。因为,体系的形成不完全是理性设计的结果,而是出于多种行动者的自主行动的复合作用,它整体上必然是无意识的,它的稳定也具有偶然性。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果需要自觉地对体系进行改进,那么,这种自觉改进的方向是什么?
This paper is to think about:What is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China's grain market order? Market order is ultimately reflected on the stability of price, but behind the price, there is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subjects. I found that in China's food market, some of the new social structure factors have been formed, and the new structure factors definitely have a crucial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price.
     I use the "TIXI"(体系)to summarize the newly-emerging social structure. The so-called "TIXF"(体系)refers to a non-equilibrium state of the social system structure existing power and resource distribution. It is usually a center-periphery structure. TIXI(体系)in grain market is a multi-level and multi-dimensional center-edge of the system between grain produc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ubjects, including the central structure, the intermediate structure and the periphery structure. The central structure of the grain market "TIXI"(体系)is a bureaucratic management system in national grain work; intermediate structure is mainly formed by the food lay system, national and regional food wholesale market, state-owned food enterprises of all sizes and the leading private enterprises; edge structure can not be supported by the state including the object of collective farmers, mil-small food businesses, the self-employed farmers and grain farmers. There is a master-slave relationship during the "TIXI"(体系)of internal, central structure, intermediate structure and the edge of the structure. Because of non-equilibrium state between power and resource distribution, the master-slave relationship has been institutionalized.
     Grain market-oriented reforms resulted in the emergence of "TIXI"(体系).Before the grain market-oriented reform, each of our local area has a high degree of internal self-sufficiency. There is a relatively homogeneous honeycomb structure among thes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local economies. The grain businesses are "managed by grain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businesses in different levels are managed by the corresponding government grain departments. The process of grain market-oriented must break each relatively closed economy, to form a national unified and open market. This is a big challenge to form such a market, because such a large-scale food market has never appeared in our country, and how to ensure the basic stability of grain price during the marketing process is a totally new practice. During the grain market-oriented reforms,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rket stability and grain price liberalization. Grain market stability is a precondition for open gain price, which constitutes the main aspect of confli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social structural factors,which is useful for the price stability.
     Grain market-oriented reform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state-led and social spontaneous. During the recovery process of the bazaars, the farmers'spontaneous behavior is significant.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system design and promotion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a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In the grain market reform process, centralization, market integration and market diversification develop simultaneously, and all three are the conditions mutually. There are two paths for grain market reform, before 2001, it's a local-focused path, but the reform failed. Then, the state turned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capability of central state in the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Based on the reform of tax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central financ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established the central grain reserve system which is an independent on local grain procurement enterprises, its management is vertical; set up China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which provides a special service to the grain market-oriented reform; established food risk fund which provides a special support for market-oriented reform; and then founded a number of national food wholesale markets which are based on policy and national network of competitive auction; and effectively dismantled the highly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rough the local state-owned grain enterprises reform of property rights,. In the process of grain market-oriented reform, grain -related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have been retained, including upper management departments which are also strengthened during the macro-control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process, they are the central structure of the grain market system structure. These emerging high-level business entities constitute the upper-level of the middle structure in the grain market system. With the increasing of state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the state has began to implement a policy to support the leading enterpris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since 1994, and it has had an increasing influence on enterprises. A kind of inter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leading enterprises has been formed. These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the local retained state-owned grain enterprises formed the lower-level of the middle structure of the grain market system.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market-oriented reform, especially strengthening the unity of market, those tiny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subjects from the rural community and the most basic collective farmers were gradually marginalized. This marginalization is the cause of the "TIXI"(体系)formation, but also partly the result of its formation. As the mode of the nation develop grain production is chang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way of relying on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to mobilize farmers to expect companies to bring on farmers, making this marginalized structure controlled by the joint of power and capital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ucture. With the formation of a unified national market, the risk of market operation increases,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the Farmers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tends to worsen. "TIXI"(体系)supports for employment-type farms and grain broker, it is helpful to farmers in the short term, but in the long run, it also crowds out the Farmers Economic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for operation farmers and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for contract farmers. Moreover, the spontaneous upgrading path from contract farmers to operation farmers is rough, and operation farmers do not have advantages to compete in employment-typed farms. It may be inevitable or necessary for family operation activities from contract farmers are weak, but the problem that the future of the whole family-run agricultural system is blurred. The weakness of the family-run system, in turn, is possible to threaten the integrity of the architecture.
     "TIXI"(体系)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table grain price, and this role can be showed from three levels. Firstly, the integrity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within the "TIXI"(体系),making different parts support each other to better achieve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economic system; secondly,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s within the system, mak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rain market players become orderly and stable; thirdly, the "TIXI"(体系)promotes the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The reason i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little tight grain supply an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reluctant departments do stimulate production by increasing investment, and can roughly predict investment yield. Relying on grain self-sufficiency policy, food reserve system, the national wholesale market, and other state-owned grain enterprises, system architecture has powerful ability to control the flow. 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a's grain price has successfully avoided the ups and downs, and stayed stable growth,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system.
     The appearance of "TIXI"(体系)brought stable grain price, but the "TIXI"(体系)itself is unstable. If "TIXI"(体系)continues to strengthen itself along the existing logic, it may threate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system itself. The question needs further consideration is:If we want to consciously improve the "TIXI"(体系),then, what is the orientation for this kind of conscious improvement?
引文
4樊纲:“市场秩序与政府行为”,《宁波经济》,2004年第9期,第5页
    2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27页。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6-257页。
    4弗里德利希·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第53页。
    5同上,第54页。
    6弗里德利希·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第193页。
    7邓正来:“研究哈耶克法律理论的一个前提性评注”,《法律、立法与自由》,译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8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卷,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88页。
    9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10奥利弗·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并参见聂辉华的综述,聂辉华:“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第146-153页。
    11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
    12对于关系结构的定义来自洛佩兹和斯科特的《社会结构》一书,深入的分析请参见本文第二章。
    13纪宝成:“论市场秩序的本质与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26-32页。
    14同上。
    15正如李友梅所一直试图说服人们的,应该从制度与生活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中国的社会变迁,决不能以为制度居然叮以完全地安排生活。李友梅:《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16纪宝成:“论市场秩序的本质与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26-32页。
    17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18卢锋:《半周期改革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9转引自高柏:“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0页。
    20符平:“‘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第141-164页。
    21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22 Mark Granovetter,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481-510.
    2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56页
    24同上,第430页。
    25 Harrison C. White, Where do Markets Come fro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87,no.3,1981,517-547。王晓路:“对哈里森·怀特市场模型的讨论:解析、探源与改进”,《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6 Granovetter Mark,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27 Wayne Baker,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 National Securities Market.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4,89 (4):775-811.
    28 Bian Yanjie,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7,62(3):366-383.
    29刘少杰:“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721页。
    30黄家亮:“乡土场域中的信任逻辑与合作理性”,中国社会学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
    31 Boisot, M., and Child, J. From Fiefs to Clans and Network Capitalism:Explaining China's Emerging Economic Order.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41,1996,600-628.
    32林闽钢:《转变中的经济秩序》,人民出版社,2003年。
    33汪和建:《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交易秩序的结构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34李林艳:“交易秩序的多重面向:寻访新经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198-217页。
    35汪和建:“通向市场的社会实践理论:一种再转向”,《社会》,2009年第5期,第64-87页。
    36王水雄:《镶嵌式博弈——对转型社会市场秩序的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37高柏:《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0页。
    38彼得·霍尔:《驾驭经济》,刘骥,刘娟凤,叶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约翰奇·齐斯曼:《政府、市场与增长:金融体系与产业变迁的政治》,刘娟凤,刘骥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39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0理查德·斯科特、约翰·迈耶,《社会部门组织化:系列命题语初步论证》,沃尔特·鲍威尔,保罗·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1尼尔·弗雷格斯坦:《市场的结构: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学》,甄志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42同上。
    43其实,研究市场的秩序最基本的路径应该是从市场如何形成的开始,然后区分开交易、企业和市场,这样的研究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沈原曾对中国市场的形成很关注,但没有后续的研究。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44符平也认为弗雷格斯坦的理论应该被修正,但他的修正方案否定了其理论中最有特色的场域观念。符平:“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评弗雷格斯坦《市场的结构》兼议其范式修正”,《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第211-225页。
    45在这个问题上,布迪厄要比弗雷格斯坦有更多的警觉性,他的场域观比较模糊和灵活。皮埃尔·布迪厄:“经济人类学原理”,《经济社会学手册》(第二版),2009年,第89-106页。
    46熊万胜:“市场里的差序格局“,《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5期。第31-54页。
    47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页。
    48熊彼得:《经济分析史》,转引自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87页。
    49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王铭铭校,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61页。
    50熊万胜:“市场里的差序格局“,《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5期。第31-54页。
    51杰西·洛佩兹和约翰·斯科特:《社会结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2同上,第4页。
    53皮埃尔·布迪厄:“经济人类学原理”,斯梅尔瑟,斯维德伯格:《经济社会学手册》第二版,罗教讲、张永宏等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90页
    54同上。
    55理查德·斯科特:“社会部门组织化:系列命题与初步论证”,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7-152页。
    56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8页。
    57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58李友梅等著:《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59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60理查德·斯科特:“社会部门组织化:系列命题与初步论证”,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7-152页。
    61刘世定:“社会学与总量—结构的宏观政策”,《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198-200页。
    62笔者之所以采信统计局农调队的抽样调查数据而不是农业部的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是因为笔者怀疑长期在一个地点固定观察是否会改变调查对象的行为。
    63栾远新:“世界水资源及其分布”,《东北水利水电》,1994年第10期,第22-24页。
    64熊延文:“桐汭县土地流转现状及建议”,《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9期。
    65杰西·洛佩兹和约翰·斯科特:《社会结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66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各地区农垦系统国营农场基本情况”,《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310页。
    67新华网新闻,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08/c_121164000.htm
    68国家粮食局:“2009年粮油加工业企业汇总表”,(2010年中国粮食年鉴》,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第736页。
    69 Peter Michael Blau, Structural contexts of opportunit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pp14-15。
    70熊万胜:“市场里的差序格局“,《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5期。第31-54页。
    71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73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74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75 Yi-min Lin, Between Politics and Markets, Cambridge Nniversity Press,2001。
    76熊万胜,石梅静:“资本带动农户的可能与限度”,《开放时代》,2011年第4期,第85-101页。
    77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编辑委员会:“1988-2008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基本情况表”:《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2009)),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330-331页。
    78“财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通知”(财发[2003]93号),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2004》,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201-205页。
    79可参见2004-2009年的《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
    80张宛丽:“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兼论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第64-73页。
    81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培训中心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申报指南2009-2010》,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年,第1页。
    82西方与中国企业的情况分别参见: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萨兰奇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张建君、张志学,2005,“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战略”,《管理世界》第7期,第91-105页。
    83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84万武义、赵承、车玉明、董峻以“承载亿万农民新期待——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诞生记”,新华社发布,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2/03/content_12924690.htm。
    85“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部发布:《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10》,第139页。
    86孙大午曾讲述过自己在1998年进中南海参加座谈会的情况,孙大午:《风雨孙大午》,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
    87对于“制度”、“体制”、“体系”和“系统”这些词语义差别,或者英文里的syetem、regime和institution三者之间的差别,韦森也做过认真的辨析。他的目的是为了说明institution可以翻译成一个他自创的新词“制序”,认为这个词可以对应到英文的原意。这种处理只是在制度经济学的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88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89马基雅弗利:《君主论》,沈路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90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杨东柱等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
    91史丹利·阿若诺威兹,彼得·布拉提斯:《逝去的范式——反思国家理论》,李中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叶林、王宏周、马清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92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93帕森斯,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对经济与社会的理论统一的研究》,刘进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94马尔科姆·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51页。
    95 David Lockwood:"Social Integration and System Integration", in G. K. Zollschan & W.Hirsch (eds.) Explorations in Social Change,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64.244-257.
    96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王铭铭校,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97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年,第361页,
    98参见《合法化危机》的“复杂性与民主”或“对理性的偏爱”等章,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99卢曼:the differentiation of society,转引自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629页。
    100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81页。
    101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埃里克·A·诺德林格:《民主国家的自主性》,孙荣飞、朱慧涛、郭继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102彼得·霍尔:《驾驭经济:英国与法国国家干预的政治学》,刘骥、刘娟凤、叶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陈海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约翰奇·齐斯曼:《政府、市场与增长:金融体系与产业变迁的政治》,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103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陈海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0页。
    104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克波:《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
    105彼得·霍尔:《驾驭经济:英国与法国国家干预的政治学》,刘骥、刘娟凤、叶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6琳达·维斯和约翰·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
    107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8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下,陈海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9 Ian Bremmer, The End of The Free Market:who wins the war between states and corporations?, New York:Portfolio, 2010。
    110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
    111杨其静:《市场、政府与企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12聂振邦主编:《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3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此书上列出了各省粮食部门对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同解读。
    113河南省粮食局编:《粮食工作文件汇编1996-2001》,内部文件,第758-764页。
    115周其仁注意到了市场的分层问题,但他认为,市场的上层结构应该全面放开,让市场自已形成,这是违背西方国家市场形成过程的经验的。周其仁:“中国的农业问题与市场上层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75页”
    115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征购的公粮和农业税一起也只有600亿斤左右。比如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是6095亿斤贸易粮,当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总量仅为1022亿斤贸易粮,用于跨区域调拨的粮食更少。上世纪90年代初,省际间的粮食净调入量不超过300亿斤。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农村·市场·政府》,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第241页。到了2003年,仅跨省域的粮食购销量就达到2千亿斤,以后逐年增加,今天的具体数量已经难以估算。参见从2005年到2009年历年的《中国粮食发展报告》其中的第二部分“粮食流通”。聂振邦主编:《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
    116奥德丽·康尼索尼:《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的现代问题的前景》,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17《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转引自聂振邦主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三十年》,第199页。
    118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政策保障》,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年,第11-12页。
    119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农村·市场·政府》,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第76页。
    120同上,113页。
    121梁岩:“我国粮食的新阶段及流向变化”,《粮食与油脂》,2001年第1期,第31-32页。
    122田纪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1991年11月17日),见于田纪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124-126页。
    126陈红旗:“粮食政策的历史和现实”,《中国审计》,1998年第7期,第51-54页。
    127卢锋:《半周期改革现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8丁关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初论》,农业出版社,2002年。
    129田纪云:“下决心把农业开发搞上去”(1989年1月4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第545-553页。
    130农业部发布:《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第50页。
    131聂振邦主编:《中国粮食发展报告2006》,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第10页,这个数据与后来粮食年鉴的统计也不同,粮食统计年鉴上,只是入统企业。
    132丁声俊:“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创新粮食服务体系”,《2007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第234页。
    133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农村流通体系财税政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53页。
    134冯和法:《中国农产物的原始市场-—产地贸易关系的分析》,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22-536页。
    135粮贩子的收购量占全部收购量的比例在各地不同,但都超过了60%。吉林磐石市1999年的调查数据是95.8%。乔百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下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3期。对东北贩子的最新调查,见王小霞:《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为何难让农民满意?》,《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9月1日。http://www.cet.com.cn/20090831/fl.htm。山东威海市2007年的报道的比例是70%;河南辉县是80%。见胡作华:《粮食经纪人:劳苦功高,依然被视为‘粮贩子’》,《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12月8日第6版。安徽阜阳市的报道是90%,见王永群:《安徽麦农:丰收之下的喜与忧》,《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6月14日。至于粮贩了帮助储备库收粮的情况,可以见马玉忠、崔晓林:《揭秘粮食经纪人:已成国家储备粮主要提供者》,《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7月28日。
    136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34页。
    137同上,587页。
    144 2007年我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了全行业的扭亏为盈,这是自1961年以来的首次。江西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县县无亏损的主产省。
    145 胡德明报道了四川省广安的例子。胡德明:《关于国有粮食企业帮助农民种粮增收的思考》,《粮食问题研究》,2009年第4期,第36-38页。
    148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49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15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李先德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Sott Waldron、 Colin Brown, John Longworth, "State sector reform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2006, No.186,June.277-294.
    152“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的通知”(皖政[2011]23号)。安徽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http://www.ahzwgk.gov.cn/XxgkWeb/showcontent.aspx?newsid=479。
    153王主力:“中国农业开发之路:回顾篇”,《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年第2期;以及“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综述”,《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1988-2003》,168页。
    154何振国,“浅析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中国财政》,2006年第9期,第61-63页。
    155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著:《农村·市场·政府》,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关于这个时期的部门利益给改革制造的困难,可以参见陈锦华:“国家体改委志在改革”,《百年潮》,2011年第5期,第13-21页。
    156冯海发,丁力:“有关国家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设置及启示”,《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第139-147页。
    170社会学对于改革以前的粮食系统的描述可以参见: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171“2009年粮食行业机构与从业人员情况年报表”,聂振邦主编:《中国粮食发展报告2010》,第174页。
    172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农业部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和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编著:《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报告2006-2010》,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
    173赵鸣骥、刘世江和杜原:“关于解决‘农业综合开发面铺得过大问题的调研报告”,《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2004》,第344-347页。
    174对这段历史的概述,参考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多种经营项目处在2003年的报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见于《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1988-2003》,179-184页。以及此后历年年鉴中的同类报告。
    175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1988-2003》,第621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176艾丰:“论农业产业化”,《人民日报》1995年12月11日,第1版。
    179财政部农业司综合处:“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年12期,第4页。
    180同上。
    186关于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发展史,比较权威的梳理可见国家粮食局编:《粮食流通基本知识读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
    187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见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著:《粮食地区平衡与省长负责制》,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
    188河南省粮食局编:《粮食工作文件汇编1996-2001》,内部资料。
    189《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
    190聂振邦主编:《2010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第7页。
    191中储粮总公司官方网站,http://www.sinograin.com.cn/?action-aboutcld-47
    192参见杨航柱:“地方储备粮管理模式研究”,《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5年第5期,第4-5页。
    193 http://www.ce.cn/cysc/newmain/pplm/czrw/201103/09/t20110309_20899706.shtml
    194朱远洋、郑先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问题研究》,李经谋主编:《2006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231-237页。
    195到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1749户企业取得代储资格,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99.6%,私营只占0.4%。见聂振邦主编:《2009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第89页。
    196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编:《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通鉴1984-2005》,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第152-153页。
    197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编:“商业部关于加强粮油批发市场管理的通知”,《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通鉴1984-2005》,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年,第158页。
    198国家粮食局课题组:《中国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199同上,第26-27页。
    206 O'Bbrien, Kevin J.1994,"Chinese People's Congresses and Legislative Embeddedness:Understanding Early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7 (1),80-107。Saich,Tony,2000,"Negotiating the S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161,124-141.
    207约翰·迈耶、布利安·罗恩,2008/1977,“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与仪式的正式结构”,沃尔特·鲍威尔、保罗·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8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9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210可以参见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编:《全国农村典型调查数据工编(1986-1999)》和《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汇编(2000-2009)》,其中有浙江十村的农户经营耕地规模的历年变化,可以看到,经营12亩以上的农户的产生与消失。结合笔者在上海郊区调研收集的资料做出判断。
    222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卷,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58页。
    226王纪云:《关于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的几个问题》(1991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804-815页。
    227一个中部地区的市委书记对这个现象作了很好的观察和思考。方宁:《中部地区乡镇财政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232李昌金:“农技推广之痛”,《三农中国》,2006年第8期,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28-139页。
    233宋亚平:《出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67-68页。
    234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农技推广》,2009年第1期,第4-14页。
    237刘小玄和赵世勇:“个体经营者的生存困境”,http://paper. people.com.cn/dd/html/2006-10/15/content_115 68883.htm)
    238《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年鉴(2002)》。
    239布罗代尔根据垄断程度把市场分成了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在前一种市场里经营者一般不从事远距离贸易,市场
    242杨光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发展历程与启示”,李敬谋主编:《2010年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第203-210页。
    243“猪荒:海量散养户纷纷离场‘超级大户’刚刚进场”,《南方周末》
    244温铁军:《四千年农夫》序言:“理解中国的小农”,富兰克林·金:《四干年农夫》,东方出版社,2011年。
    245周立,“粮食,怎样成为一种武器?”,《华夏星火》,2009年第6期,第10页。
    246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王铭铭校,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年。
    247国家粮食局课题组:《粮食支持政策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第27-28页。
    249历年《农业综合开发年鉴》。
    250《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
    253张军、周黎安编:《为增长而竞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周飞舟,“锦标赛体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54-77页。
    254熊万胜:“基层自主性何以可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第48-81页。
    258“高层论语”,《农村工作通讯》,2006年第l期,第4页。
    259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编:《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与对策》,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06页。
    260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1页。
    261李友梅等:《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1. Baker, Wayne,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 National Securities Marke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4,89 (4):775-811.
    2. Yanjie,Bian,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7,62(3):366-383.
    3. Boisot, Max, and Child, John. From Fiefs to Clans and Network Capitalism:Explaining China's Emerging Economic Order. Administra- 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6,41 (4): 600-628.
    4. Blau, Peter M.,Structural contexts of opportunit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
    5. Block, Fred, "Karl Polanyi and the Writing of The Great Transforma- tion, "Theory and Society,2003,32(3):275-306.
    6. Bremmer, Ian, The End of The Free Market:Who Wins the War Between States and Corporations? New York:Portfolio,2010。
    7. Evans, Peter B., Dietrich Rueschemeyer, Theda Skocpol,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press,1985。
    8. Foster, George M., Peasant Society and the Image of Limited Good,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65,67 (2):293-315.
    9. Granovetter, Mark,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 78(6):1360-1380.
    10. Granovetter, Mark,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 (3):481-510。
    11. Lockwood, David, "Social Integration and System Integration", in G. K. Zollschan & W.Hirsch (eds.) Explorations in Social Change,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4.244-257.
    12. Migdal, Joel S., State in Society: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3. Nee, Victor,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9,54 (5):663-681.
    14. O'Bbrien,Kevin J., "Chinese People's Congresses and Legislative Embeddedness: Understanding Early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1994,27 (1):80-107.
    15. Saich, Tony, "Negotiating the State: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2000,161 (1),124-141.
    16. Waldron, Sott, Colin Brown, John Longworth, "State sector reform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2006,186, June.277-294.
    17. White,Harrison C., Where do Markets Come fro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1,87 (3):517-547。
    18. Yi-min Lin, Between Politics and Markets, Cambridge Nniversity Press,2001。
    19.史丹利·阿若诺威兹,彼得·布拉提斯:《逝去的范式——反思国家理论》,李中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20.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克波:《找回国家》,方力维、莫宜端、黄琪轩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
    21.艾丰:“论农业产业化”,《人民日报》1995年12月11日,第1版。
    22.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3.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北京三联书店,1993年。
    24.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活力”,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25.皮埃尔·布迪厄:“经济人类学原理”,斯梅尔瑟,斯维德伯格:《经济社会学手册》第二版,罗教讲、张永宏等译,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89-106页。
    26.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27.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8.彼得·霍尔:《驾驭经济》,刘骥,刘娟凤,叶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29.彼特·布劳:《不平等和异质性》,王春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0.卞正瑶:“构建多渠道粮食流通体制发挥主渠道作用”,《粮食问题研究》,1998年第1期,第8-10页。
    31.费尔南·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活力”,布罗代尔:《资本主义论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32.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农村流通体系财税政策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33.财政部农业司综合处:《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村财政与财务》,2010年12期,第4页。
    34.曹宝明、徐建玲等著:《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嘉定模式’》,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35.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36.曹锦清、张乐天、陈中亚:《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37.曹锦清:《如何研究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38.陈红旗:“粮食政策的历史和现实”,《中国审计》,1998年第7期,第51-54页。
    39.陈锦华:“国家体改委志在改革”,《百年潮》,2011年第5期,第13-21页。
    40.陈林,苏立胜:“新三农之十大关系——兼论农村合作诸问题”,王思斌,杨团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3》,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421-436页。
    41.陈少伟,胡锋:《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一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
    42.陈少伟,胡锋:《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二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43.陈文胜:《乡村债务的危机管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44.陈锡文主编:《中国农村公财政制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
    45.弗兰克·道宾主编:《经济社会学》,冯秋石、王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6.邓正来:“研究哈耶克法律理论的一个前提性评注”,《法律、立法与自由》,译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第1-69页。
    47.丁关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初论》,农业出版社,2002年。
    48.丁声俊:“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创新粮食服务体系”,《2007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第234页。
    49.丁声俊:“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创新粮食服务体系”,李经谋主编:《2007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第234页。
    50.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51.樊纲:“市场秩序与政府行为”,《宁波经济》,2004年第9期,第5页
    52.方宁:《中部地区乡镇财政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5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4.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萨兰奇克:《组织的外部控制》,闫蕊译,东方出版社,2003。
    55.冯海发,丁力:“有关国家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设置及启示”,《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第139-147页。
    56.冯和法:《中国农产物的原始市场——产地贸易关系的分析》,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22-536页。
    57.弗里德利希·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一、二三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
    58.符平:“‘嵌入性’:两种取向及其分歧”,《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第141-164页。
    59.符平:“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评弗雷格斯坦<市场的结构>兼议其范式修正”,《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2期,第211-225页。
    60.高柏:“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鲍威尔、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0页。
    61.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2.郭冬乐、宋则主编:《通向公平竞争之路——中国转轨期间市场秩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63.顾尧臣译著:《世界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
    64.国家粮食局编:《粮食流通基本知识读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
    65.国家粮食局编:2009-2010年《中国粮食年鉴》,经济管理出版社。
    66.国家粮食局课题组:《粮食支持政策与促进国家粮食安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第27-28页。
    67.国家粮食局课题组:《中国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68.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
    69.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政策保障》,红旗出版社,1992年。
    70.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著:《粮食地区平衡与省长负责制》,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
    7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著:《农村·市场·政府》,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
    7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
    73.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74.何振国:“浅析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中国财政》,2006年第9期,第6卜63页。
    75.河南省粮食局编:《粮食工作文件汇编1996-2001》,内部资料。
    76.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第70-79页。
    77.贺雪峰:“乡村治理的内卷化——以河南省K镇调查为例”,《开放时代》,2011年第2期,第86-101页。
    78.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
    7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杨东柱等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
    80.洪银兴:《市场秩序和规范》,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81.彼得·霍尔:《驾驭经济:英国与法国国家干预的政治学》,刘骥、刘娟凤、叶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82.尼尔·弗雷格斯坦:《市场的结构:21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学》,甄志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83.胡德明:“关于国有粮食企业帮助农民种粮增收的思考”,《粮食问题研究》,2009年第4期,第36-38页。
    84.胡锋:“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价格指数波动比较研究(1990-2009年)”,李经谋主编:《2010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第217-222页。
    85.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86.胡作华:“粮食经纪人:劳苦功高,依然被视为‘粮贩子’”,《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12月8日第6版。
    87.黄家亮:“乡土场域中的信任逻辑与合作理性”,中国社会学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
    88.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89.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
    90.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10年。
    91.纪宝成:“论市场秩序的本质与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26-32页。
    92.纪宝成:《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93.富兰克林·金:《四千年农夫》,东方出版社,2011年。
    94.杰西·洛佩兹和约翰·斯科特:《社会结构》,允春喜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95.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法律出版社,2009年。
    9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李先德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97.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年.
    98.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王铭铭校,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99.句芳等:“我国农户兼业时间影响因素探析——基于河南省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1期,第40-44页
    100. 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代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101. 奥德丽·康尼索尼:《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的现代问题的前景》,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2. 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卷,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
    103. 米歇尔·克罗齐耶:《科层现象》,刘汉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04. 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张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5. 李昌金:“农技推广之痛”,《三农中国》,2006年第8期,湖北人民出版社,第128-139页。
    106. 李昌平:《大气候》,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7. 李经谋主编:2004-2010年《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08. 李林艳:“交易秩序的多重面向:寻访新经济社会学”,《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198-217页。
    109. 李明艳等人:“不同兼业水平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以江西省为例”,《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第10期,第185-188页。
    110. 李友梅:《组织社会学与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1. 李友梅等著:《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112. 厉以宁主编:《市场经济新秩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113. 梁田庚:“新阶段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年,第8-18页。
    114. 梁岩:“我国粮食的新阶段及流向变化”,《粮食与油脂》,2001年第1期,第31-32页。
    115. 林闽钢:《转变中的经济秩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6. 刘根荣:《市场秩序理论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117. 刘少杰:“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感性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7-21页。
    118. 刘世定:“社会学与总量—结构的宏观政策”,《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198-200页。
    119. 刘小玄和赵世勇:“个体经营者的生存困境”,http://paper.people. com.cn/dd/html/2006-10/15/content_115 68883.htm)
    120. 卢锋:《半周期改革现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1. 栾远新:“世界水资源及其分布”,《东北水利水电》,1994年第10期,第22-24页。
    122. 马尔科姆·沃斯特:《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123. 马基雅弗利:《君主论》,沈路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
    124.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6-257页。
    125. 马玉忠、崔晓林:《揭秘粮食经纪人:已成国家储备粮主要提供者》,《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7月28日。
    126. 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上,下,陈海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7. 约翰·迈耶,布利安·罗恩,“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与仪式的正式结构”,沃尔特·鲍威尔,保罗·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8. 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叶林、王宏周、马清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129. 尼克拉斯·卢曼:《权力》,瞿铁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4-105页。
    130. 尼克拉斯·卢曼:《社会的经济》,余瑞先,郑伊倩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1. 聂辉华:“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第146-153页。
    132. 聂振邦主编:2006-2010年《中国粮食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
    133. 聂振邦主编:《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134. 聂振邦主编:《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3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
    135. 聂振邦,仁正晓主编:《十五时期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136. 农业部发布:《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137. 农业部发布:2005-2010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138. 埃里克·A·诺德林格:《民主国家的自主性》,孙荣飞、朱慧涛、郭继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139. 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对经济与社会的理论统一的研究》,刘进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140. 拉吉·帕特尔:《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东方出版社,2008年。
    141. 潘维:《农民与市场:中国基层政权与乡镇企业》,商务印书馆,2003年。
    142. 潘维主编:《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143. 乔百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下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3期。
    144. 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45.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146. 邱海平:“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理论与分工的二元发展”,《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47.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编:《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通鉴1984-2005》,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148. 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培训中心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申报指南2009-2010》,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年,第1页。
    149. 荣敬本、崔之元等著:《从压力型政体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50. 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51. 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52. 理查德·施马兰西、罗伯特·威利格:《产业组织经济学手册》,第1卷,第2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153. 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4. 理查德·斯科特,约翰·迈耶:《社会部门组织化:系列命题与初步论证》,沃尔特·鲍威尔,保罗·迪马吉奥主编《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17-152页。
    155. 理查德·斯维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6. 理查德·斯维德伯格,尼尔·斯梅尔瑟:《经济社会学手册》,华夏出版社,2009年。
    157. 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组织化资本主义的终结》,征庚圣,袁志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8. 宋亚平:《出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59. 苏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机制和宏观政策研究”,《农村财政与财务》,2004年第12期,第43-47页。
    160. 苏明:“国家‘三农’财政支持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第1期,第43-49页。
    161. 孙大午:《风雨孙大午》,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
    162. 田纪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新华出版社,2009年。
    163. 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开放时代》,2009年第4期,第5-26页。
    164. 万武义、赵承、车玉明、董峻以“承载亿万农民新期待——2010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诞生记”,新华社发布,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0-02/03/content_12924690.htm。
    165. 汪和建:“通向市场的社会实践理论:一种再转向”,《社会》,2009年第5期,第64-87页。
    166. 汪和建:《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交易秩序的结构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67. 王刚:《从治理走向秩序》,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
    168.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9. 王水雄:《镶嵌式博弈——对转型社会市场秩序的剖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70. 王小霞:《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为何难让农民满意?》,《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9月1日。http://www.cet.com.cn/20090831/fl.htm。
    171. 王晓路:“对哈里森·怀特市场模型的讨论:解析、探源与改进”,《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72. 王永群:“安徽麦农:丰收之下的喜与忧”,《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6月14日。
    173. 王主力:“中国农业开发之路:回顾篇”,《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年第2期;
    174.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175. 奥利弗·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
    176. 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1年。
    177.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年。
    178.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179. 琳达·维斯和约翰·霍布森:《国家与经济发展——一个比较及历史性的分析》,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
    180. 吴志雄,毕美家等:《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181. 夏敬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农技推广》,2009年第1期,第4-14页。
    182. 肖国安:《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183. 肖春阳、熊本国著:《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
    184. 谢鹏:“最低收购价被扭曲——专访江西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戴杭生”,《南方周末》,2008年9月11日。
    185. 约瑟夫·熊彼得:《经济分析史》,转引自斯威德伯格:《经济社会学原理》,周长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86. 熊根泉:“推进‘三位一体’改革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发展“,见于聂振邦主编:《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3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第178-186页。
    187. 熊万胜,石梅静:“资本带动农户的可能与限度”,《开放时代》,2011年第4期,第85-101页。
    188. 熊万胜:“基层自主性何以可能”,《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第48-81页。
    189. 熊万胜:“市场里的差序格局“,《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5期。第31-54页。
    190. 熊万胜:“合作社:作为制度化进程的意外后果”,《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第83-109页。
    191. 熊万胜:“关于百年草根金融史的一个素描——兼论合作金融对于草根金融发展的意义”,《战略与管理》,2011年第5期,第60-79页。
    192. 熊延文:“桐汭县土地流转现状及建议”,《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9期,第383-384页。
    193. 徐勇:“再识农户”,《南方农村报》,2006年10月29日。
    194. 亚当·斯密:《国富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
    195. 杨光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发展历程与启示”,李敬谋主编:《2010年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第203-210页。
    196. 杨航柱:“地方储备粮管理模式研究”,《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5年第5期,第4-5页。
    197. 杨建华:“社会化小生产:一个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上海经济研究》,2008 年第7期。
    198. 杨其静:《市场、政府与企业: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199. 叶翠青,“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08年第4期,第28-30页;
    200. 袁礼斌:《市场秩序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201. 约翰奇·齐斯曼:《政府、市场与增长:金融体系与产业变迁的政治》,刘娟凤,刘骥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
    202. 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203. 张建君、张志学,“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政治战略”,《管理世界》,2005年第7期,第91-105页。
    204.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205. 张军、周黎安编:《为增长而竞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6. 张宛丽:“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兼论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1期,第64-73页。
    207. 张晓山:《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08. 赵德余:“多重目标下的政策变迁与国有部门寻租的政治经济学——对1998年中国‘粮改’经验的重估与发现”,《制度经济学》2006年第2期。第24-53页。
    209. 赵鸣骥、刘世江和杜原:“关于解决‘农业综合开发面铺得过大’问题的调研报告”,《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2004》,第344-347页。
    210. 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第126-223页
    211. 钟甫宁、樊胜根和温思美主编:《全球化与小农》,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212.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编:《全国农村典型调查数据汇编(1986-1999)》,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213.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编:《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汇编(2000-2009)》,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年。
    214. 中国粮食研究培训中心编:《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战略与对策》,科学出版社,2009年。
    215.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1988-200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216. 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编辑委员会:2004-2009年《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17. 周飞舟,“锦标赛体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54-77页。
    218. 周靖等人:“贫困山区农户兼业行为及其居民点用地形态”,《地理研究》,2010 年第10期,第1767-1779页。
    219. 周立,“粮食,怎样成为一种武器?”,《华夏星火》,2009年第6期,第10页。
    220. 周其仁:“中国的农业问题与市场上层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75页”
    221.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22. 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23. 朱海就:《市场的本质》,格致出版社,2009年。
    224. 朱镕基:《朱镕基讲话实录》,人民出版社,2011年。
    225.朱远洋、郑先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问题研究”,李经谋主编:《2006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第231-237页。
    1. 安徽省粮食局:《安徽省粮食经纪人业务规范暂行办法》(皖粮调[2006]85号)。
    2.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共德州地委办公室翻印,1979年,内部资料。
    3. 《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2003年8月28日发布。
    4.安徽省财政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若干投入比例的规定>》的通知
    5.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意见》(皖办发[2005]16号)。
    6.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整合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2005]33号)
    7.安徽省农委:《关于开展2008年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和省级龙头企业考核调整及申报工作的通知》(皖农产办[2008]3号)。
    8. 安徽省农委:《关于开展2010年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考核调整及申报工作的通知”》(皖农产办[2010]15号)。
    9.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农委等十部门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意见的通知》,皖政[2001]56号。
    10.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扩大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方案》(皖政[2003]28号文件)。
    11.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2011年重点工作及责任分解的通知》(皖政[2011]23号)。
    12.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发[1999]1号)。
    13. 《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
    14.财政部:《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财发[2003]93号)。
    15.财政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发[2004]24号)。
    16.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29号),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0号作了修订。
    17.财政部:《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8]236号),2009年10月28日财农[2009]342号对该办法做了修订。
    18.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在2008年全国农业财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支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http://nys.mof.gov.cn/ zhengfuxinxi/czpjLingDaoJiangHua_1_1_1_3/200807/t20080718_58026.html)
    19.财政部经建司:《关于13个粮食主产省粮食直补的调研报告》,http://www. mof.gov.cn/jinjijianshesi/zhengwuxinxi/diaochayanjiu/200806/t20080619_47 083.html
    20.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08-11/13/content_1148414.htm
    21.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
    22.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11》。http://njs. ndrc.gov.cn/tzzn/W020111018600521627462.pdf.
    23.国家粮食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国粮政[2004]121号)
    2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管理暂行规定》(国农综字[1995]141号)。
    25.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的指导意见》(国农办[2001]95号)。
    26.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多种经营项目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见于《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1988-2003》,179-184页。
    27.国家审计署2008年7月25日公告:“50个县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调查结果”,http://www.gov.cn/gzdt/2008-07/25/content_1055564.htm
    28.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农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与《农业发展基金开发项目管理办法》(1989年9月12日国务院批准)。
    29.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粮食管理稳定粮食市场的决定》(国发[1988]67号)。
    3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国发[1990]55号)。
    3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1991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743-750页。
    32.国务院:《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国发[1992]56号)。
    3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 [2006]30号)。
    3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3]9号)
    35.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4]32号)。
    36.国务院:《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意见的通知》(国发[1995]7号)。
    37.国务院:《粮食收购条例》,国务院令第244号,1998年6月6日。
    38.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15号)。
    39.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和流通有关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12号)。
    4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8号)。
    4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03]12号)。
    4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
    4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4号)。
    4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
    45.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1994]72号)。
    4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6]23号)。
    4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农业综合开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13号)。
    48.农业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八部委:《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农经发[2000]8号)。
    49.农业部:关于印发《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标准(试行)》的通知(农经发[2010]8号)。
    50.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农市发[2006]21号)。
    51.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农发[2006]6号)
    52.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关于参评2007年度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百强排名活动的函》,http://www.cawa.org.cn/ArticleInfo.aspx?ID=13393。
    53.商业部:《商业部关于<农村市场体系“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商建发[2006]第535号)。
    54.审计署2004年6月21日公告:《50个县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结果》, 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n1992150/n1992500/2301966.html
    55.审计署2008年7月25日公告:“50个县中央支农专项资金审计调查结果”。http://www.audit.gov.cn/n1057/n1072/nl282/1631940.html
    56.审计署2009年5月20日公告:《10省区市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调查结果》,http://www.audit.gov.cn/n1057/n1072/n1282/1820735.html
    57.田纪云:《关于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的几个问题》(1991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804-815页。
    5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印发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的通知》(国粮财[2006]123号)。
    5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市县乡人员编制精简的意见》(中办发[2000]30号)。
    6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中发[1986]1号)。
    6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发[1993]11号)。
    6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中办发[1997]16号)。
    6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发[2000]3号)。
    6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中发[2004]1号)。
    6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
    6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
    67.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
    68.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
    69.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
    70.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
    7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
    72.国家粮食储备局办公室:《“八五”期间粮食工作文件汇编》,上下,内部资料。
    73.河南省粮食局编:《粮食工作文件汇编1996-2001》,内部资料。
    74.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编:《中央储备粮库建设文件汇编》,中央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
    7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76.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