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老乞大》语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原本老乞大》亦称古本或旧本《老乞大》,是传世《老乞大》最早的一个版本。《老乞大》作为历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权威会话教科书,使用时间长、流传范围广,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一直具有着独特而重大的地位。而《原本老乞大》因为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元代汉语原貌,引起了学界重视,也成为本文写作的初衷。
     本文参照吴福祥(1996、1997、2003)的研究框架,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原本老乞大》(以下简称《原老》)的语法面貌进行详细描写和分析,力求完整、全面地展示《原老》所呈现出来的时代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高育花(2007)对《元刊全相平话五种语法研究》(以下简称《平话》)的研究成果,将《原老》的语法特点与之对比,以期发现《原老》所代表的元代北方汉语与《平话》所代表的元代南方汉语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本文的初步结论是:《原老》的语法系统各个层面总体上而言,与《平话》乃至现代汉语都大同小异,可以说是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框架。但是,《原老》作为北方汉语和对外汉语教材的特性,决定了它又在指代词、数量词、介词、助词和一些句式上呈现出了自己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和接触痕迹。
     与以往以及同时期的口语文献相比,《原本老乞大》中存在着五种特殊语言现象:(1)OV语序(如“有”字句);(2)否定判断句的语序(“主语+宾语+不是”);(3)后置词(方位短语作状语);(4)“V1着V2”句式;(5)句尾语气词“有”的使用。本文认为《原老》这五种特殊语言现象是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产生这种演变的动因是汉语和蒙古语、朝鲜语等阿尔泰语系语言的接触,其中和蒙古语接触的影响是主要的。演变的机制可分为两种:1. OV语序、否定判断句(“主语+宾语+不是”)属于“语序重组”;2后置词、“V1着V2”句式、句尾语气词“有”属于“构式复制”。
Original is an older version of , and is the oldest version of thetranscending . was used widely and for a long time by the Joseonpeople to learn Chines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nguistics studies, holds a veryimportant position. Due to its complete preservation of theYuan dynasty’s Chinese, Original has erupted heavy academic attention, which also is the reason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is under the frame set by Wu Fuxiang (1996,1997,2003), collecting quantitativeand qualitative ideals, to analysis the face of linguistics in Original (abbreviated to from this point.) This research will seek for a complete and multi-faceted approach todissec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shown in . This thesis also uses bases from GaoYuhua (2007)’s (Abbreviated to from this point.) to compare with so see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This willshed light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orthern Yuan Chinese and the Southern Yuan Chinese,shown in and .
     Initial findings:’s linguistic system seems to share a lot of resemblance seen from, it can also be said this already have the main framesets for modern Chinese.However, showing Norther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 textbook, it also shows its owncharacteristics when dealing with pronouns, quantifiers, prepositions and auxiliary words,signifying it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to other contribution for oral language at the time,consists of5speciallinguistic phenomenons.
     1/OV sequenc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 “you”)
     2/Word order for negative judgment sentences (“noun+object+‘bu-shi’”)
     3/Post position (adverbial position phrases)
     4/syntactical structure looking at “V1zhe V2”
     5/End-sentence particles and the function of “you”
     The thesis considers ’s5special linguistic phenomenon is a result of language contact.The reason of this transition is the language contact between Chinese, Mongolian, JoSeonlanguage, and theAltaic language, of those, the Mongolian language had the most influences. Thechanging mechanism can be split with2types:1. OV word order, and Word order for negativejudgment sentences belong in “reordering word sequences”; while2Post position, and syntacticalstructure belongs to “constructional replication”.
引文
2包括“后助名词、后助动词、后助数词、后助形容词”这四类。本身并不能单独使用,只能在其他词的后面,起到补助的作用。(参见,太田辰夫,1958、2003)
    8定义参见吴福祥(2004),92页。
    9在吴福祥(2003)和高育花(2007)对《<朱子语类>辑略》和《元刊<全相平话五种>》的考察中,并没有“则”作限定副词的用例;根据我们的初步考察,近代汉语中“则”表达限定意义的副词用法也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原老》副词系统中一个独特的用法。
    18参见,刘坚著,《元汉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19参见,刘坚著,《元汉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21马贝加著,《近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
    32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6转引自高育花(2003),224页。
    37此例引自高育花(2007)
    38参见董秀芳:论“时”字的语法化,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
    39Street1957,转引自余志鸿,1992年。
    42曹广顺著,《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4朱德熙著,《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45李泰洙著,《<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语文出版社,2003年。
    1蒋绍愚著,《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蒋绍愚著,《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高育花著,《元刊<全相平话五种>语法研究》第274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54吴福祥,2008,南方语言正反问句的来源,《民族语文》第1期。
    56吴福祥,2005,粤语能性述补结构“Neg得OC/CO”的来源,《方言》第4期。
    57吴福祥,2007,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民族语文》第2期。
    58吴福祥,2009,南方民族语言关系小句结构式语序的演变和变异,《语言研究》第3期。
    61吴福祥,2009,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当代语言学》第3期。
    63吴福祥,2008,南方民族语言处所介词短语位置的演变和变异,《民族语文》第6期。
    64吴福祥,2010,东南亚语言“居住”义语速的多功能模式及语法化路径,《民族语文》第6期。
    65吴福祥,2009,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中国语文》第3期。
    66吴福祥,2009,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当代语言学》第3期。
    72吴福祥,2009,南方民族语言动宾补语序的演变和变异,《南开语言学刊》第2期。
    包萨仁2006《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德力格尔玛2013《蒙古语与汉语句法结构对比研究》,民族出版社。
    冯春田2000《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董秀芳2000论“时”字的语法化,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期。
    嘎日迪2006《中古蒙古语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
    高育花2007《元刊《全相平话五种》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黄行2005语言接触与语言区域性特征,民族语文,第2期。
    江蓝生1986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第2期。
    江蓝生1986“着”字例证献疑,南京师大学报,第4期。
    江蓝生1990说“兀自”,辞书研究,第1期。
    江蓝生1990疑问副词“可”探源,古汉语研究,第3期。
    江蓝生1994“动词+X+地点词”句型中介词“的”探源,古汉语研究,第4期。
    江蓝生1995说“麽”与“们”同源,中国语文,第3期。
    江蓝生1998后置词“行”考辨,语文研究,第1期。
    江蓝生1998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由来,中国语文,第2期。
    江蓝生1999从语言渗透看汉语比拟式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第4期。
    江蓝生2002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中国语文,第4期。
    江蓝生2004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中国语文,第5期。
    江蓝生2005“VP的好”句式的两个来源——兼谈结构的语法化,中国语文,第5期。
    江蓝生2007同谓双小句的省缩与句法创新,中国语文,第6期。
    江蓝生2008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中国语文,第6期。
    江蓝生2010语词探源的路径——以“埋单”为例,中国语文,第4期。
    江蓝生2012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中国语文,第4期。
    蒋绍愚2005《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2005《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
    梁伍镇2000论元代汉语_老乞大_的语言特点,民族语文,
    梁伍镇2008《汉学书老乞大朴通事研究》,J&C。
    梁伍镇2008《汉学书研究》,博文社。
    刘坚1992《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
    刘坚1995《元汉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崇兴2001元代汉语直译体公文的口语基础,《语言研究》,第2期。
    李崇兴2009《元代汉语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崇兴2011《元典章·刑部语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李讷、汤普森1982《汉语语法》(黄宣范译本),台湾大学出版社。
    李泰洙2003《<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语文出版社。
    刘丹青2002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第4期。
    吕叔湘1998《近代汉语指代词·序文》,学林出版社。
    吕叔湘1984《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马贝加2002《近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华书局。
    马建忠2008《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马树钧1984汉语河州话与阿尔泰语言,民族语文,第1期。
    清格尔泰1992《蒙古语语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仁增旺姆1991汉语河州话与藏语的句子结构比较,民族语文,第1期。
    特格希都楞2006《蒙古语构词法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
    王力1980《汉语史稿(中)》,中华书局。
    王森1993甘肃临夏方言的两种语序,方言,第4期。
    汪维辉2005老乞大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词历时更替,中国语文,第4期。
    汪维辉2011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与训世评话的词汇差异,语言研究,第2期。
    吴福祥1996《敦煌变文12种语法研究》,岳麓书社。
    吴福祥1997《近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吴福祥2003《朱子语类辑略》语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
    吴福祥2005汉语史语法研究的目标,《古汉语研究》,第2期。
    吴福祥2005粤语能性述补结构“Neg得OC/CO”的来源,《方言》第4期。
    吴福祥2007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民族语文》第2期。
    吴福祥2008南方语言正反问句的来源,《民族语文》第1期。
    吴福祥2008南方民族语言处所介词短语位置的演变和变异,《民族语文》第6期。
    吴福祥2009南方民族语言关系小句结构式语序的演变和变异,《语言研究》第3期。
    吴福祥2009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当代语言学》第3期。
    吴福祥2009从“得”义动词到补语标记:东南亚语言的一种语法化区域,《中国语文》第3期。
    吴福祥2009语法化的新视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当代语言学》第3期。
    吴福祥2009南方民族语言动宾补语序的演变和变异,《南开语言学刊》第2期。
    吴福祥2010东南亚语言“居住”义语速的多功能模式及语法化路径,《民族语文》第6期。
    喜饶嘉1991语言关系研究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民族语文,第3期。
    谢晓安1990甘肃临夏方言的疑问句,兰州大学学报,第4期。
    杨荣祥2005近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
    杨永龙2012目的构式“VP去”与SOV语序的关联,中国语文,第6期。
    余志鸿1987元代汉语—行的语法意义,语文研究,第2期。
    余志鸿1992元代汉语的后置词系统,民族语文,第3期。
    余志鸿1999元代汉语假设句的后置标记,语文研究,第1期。
    余志鸿2000语言接触与语言结构的变异,民族语文,第4期。
    遇笑容2010《汉语史中的语言接触问题研究》,语文出版社。
    赵长才2014语言接触背景下元明时期“后头”表时间的用法及其来源,中国语文,第3期。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祖生利2000《元代白话碑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祖生利2011关于古本《老乞大》的语言性质,古汉语研究,第4期。
    Heine&Kuteva,Language contact and grammatical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Heine&Kuteva,The changing languages of europ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Norman, J.(1988), Chin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张慧英译(1995),语文出版社。
    太田辰夫1958《中国语历史文法》,江南书院:日本,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太田辰夫1954关于汉儿语言,收录于遇笑容2010《汉语史中的语言接触研究》,语文出版社。
    郑光1990《朝鲜朝译科试卷研究》,成均馆大学校大东文化研究所。
    郑光2000,2002《原本老乞大》,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郑光2006吏文与汉吏文,《口诀研究》,第16辑。
    郑光2006《译注·翻译老乞大与老乞大谚解》,新究文化社。
    郑光2010《译注·原本老乞大》,博文社。
    郑光、梁伍镇2011《老朴辑览·译注》,太学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