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控制: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核心特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保护伞是否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必备要件的问题,在司法界和理论界仍然存在争议。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有组织犯罪集团概念的分析综合,比较黑社会(性质)组织与其他犯罪集团的异同,认为在一定的区域或行业实现非法控制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核心特征。只有这一个特征才对是否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犯罪亚文化、组织的严密性、势力范围、经济实力都只是这个核心特征的具体表现。是否有保护伞并不能凸现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本质,势力强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不需要保护伞也可以在与基层政权的对抗中占据优势,因此它不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必须具备的。但是腐败是保护伞产生的温床,因此保护伞仍然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非法控制包括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良亚文化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内部控制的纽带,暴力不仅是外部控制也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外部控制包括建立势力范围,实现对经济的控制。同时,政权的渗透是大部分黑社会(性质)组织实现非法控制所需要的,因此也有探讨的必要。文章结合国外的典型案例,剖析了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诸要素的形成原因和表现。
Whether the umbrella is an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document to Mafia-style syndicate still exists dispute on the judicial circle and theory circle. Through organizing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riminal group of other countries,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Mafia-style syndicate and other criminal groups, I think that Mafia-style criminal gangs form control at certain area or trade is the key characteristic of them. Only this characteristic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becoming the Mafia-style syndicate. The crime subculture, tight quality, the sphere of influence, economic strength are embodiment of the key characteristic. Whether there is umbrella that can not protrude essence of Mafia-style syndicates. Some of them without can occupy the advantage when they antagonize the grass-roots political authority force. So it is not necessary to every Mafia-style syndicate. But corruption is hotbed which produce umbrella, so umbrella still is a worth problem which we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llegal control of Mafia-style syndicates include the inside control and outside control. On one hand, bad subculture is the tie of inside control, and violence is not only the means of outside control but also main means of inside controls. On the other hand, the outside control includes setting up the sphere of influence, realizing' economic control. Besides, the infiltration of regime is necessary to most Mafia-style syndicates. So the paper still probes into it. Combining foreign typical cas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ming reasons and embodiment of the illegal control of our country's Mafia-style syndicates.
引文
[1]张捷,《“黑保护伞”引发的法律问题》,《南方周末》,2002年5月09日
    [2]肖玮,《张穹副检察长解说“严打”新问题》,《检察日报》,2001年5月23日。
    [3]吴振汉,《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定罪量刑探讨》,《人民法院报》,2001年6月26日。
    [4]转引自高一飞,《有组织犯罪问题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5]转引自康树华主编,《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4页。
    [6][法]安德鲁·博萨,《跨国犯罪与刑法》,陈正云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页。
    [7]徐久生编著,《德国犯罪学研究探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
    [8][日]菊田幸一,《犯罪学》,海沫等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90—91页。
    [9]转引自丁慕英,单长宗,《中国对有组织犯罪——走私罪和洗钱罪的惩治与防范》,《法学家》,1998年第2期,第68页。
    [10]转引自丁慕英,单长宗,《中国对有组织犯罪——走私罪和洗钱罪的惩治与防范》,《法学家》,1998年第2期,第68页。
    [11]向党,《中国涉外警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6页。
    [12]Francesco Marelli, The State policy, the Sicilian Mafia and Political Violence,http://www.essex.ac.uk/ECPR/events/jointsessions/paperarchive/grenoble/ws8/marelli.pdf
    [1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缩印本,第1912页。
    [14]陈兴良,《关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理性思考》,《法学》,2002年第8期,第34页。
    [15]康树华,魏新文主编,《有组织犯罪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16]汪琪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认定和处理》,《人民法院报》国际互联网站。
    [17]何秉松,《有组织犯罪研究·第一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禁毒》白皮书,2000年6月
    [19]康树华,魏新文主编,《有组织犯罪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页。
    [20][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年版,第18—19页。
    [21][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朱欣民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12页。
    [22][加]迈克尔·布雷克,《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刘亚林,胡克红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23]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吴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24]游伟,肖晚祥,《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成因初探》,《法学论坛》,2001年第4期,第14页。
    [25]新华社,俄美联手打击黑手党,http://news.fm365.com/guoji/20000921/145932.htm
    [26]秋凌,《意大利扫黑先擒王》,《解放军报》,2001年5月28日。
    [27]刘海琦,《透视中国黑社会》,《法制日报》,2000年12月24日。
    [28]佚名,《当代中国扫黑纪实》,http://www.shuku.net: 8080/novels/society/saohei/saohei.html
    [29]Russiarules, Mafia and Corruption in Russia is out of control,http://www.Russia.com/fomms/showthread.php3?threadid=9614
    [30]《俄罗斯黑手党政党化》,《环球时报》2002年4月04日。
    [31]《一黑手党头目说出实情意总理涉“黑”已8年》,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gjkd/200212050603.htm
    [32]新华社,俄美联手打击黑手党,http://news.fm365.com/guoji/20000921/145932.htm
    [33]新华社,俄关联手打击黑手党,http://news.fm365.com/guoji/20000921/145932.htm
    [34]刀剑笑,《黑社会与国家安全》,bbs.ynet.com/cgi-bin/ReadFile?whichfile=32&tweid=22
    [35]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http://www2.booksea.com/zz/jj/h/heqinglian/xiandaihua/013.htm
    [36]王晓波,《中国精英阶层分析》,http://www.365km.com/history/1004.htm
    [37]王晓波,《中国精英阶层分析》,http://www.365km.com/history/1004.htm
    [38]康树华主编,《当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104页。
    [39]王晓波,《中国精英阶层分析》,http://www.365km.com/history/1004.htm
    [40]何秉松,《有组织犯罪研究·第一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41]殷长庆,赵宏勇,徐苏海,《长江,岂容水霸横行》,http://www.china110.com/police/pljqya/dhce/item/2002_01/577233.shtml
    [42]参见崔亚斌:《黑枭末日——刘涌黑社会性质犯罪集团覆灭纪实》,《啄木鸟》,2001年第11期。
    
    
    [43]参见饶湫波:《黑金——浙江省温岭市“张、王”黑社会性质犯罪团伙覆灭纪实》,《啄木鸟》,2001年第10期。
    [44]参见《重庆封曼黑社会性质组织覆灭纪实》,http://www.aucn.com
    [45]转引自李戈,《中国黑社会的非常时期》,http://newmind40.com/01_3/lig.htm
    [46]《涉嫌7种罪 仙居的“气霸”彻底没气了》,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3/27/content_332940.htm
    [47]《长春黑社会老大“梁旭东”落网记》,http://law.beelink.com.cn/zhuiz/zz081801.htm
    
    
    [1]谢勇,.《犯罪学研究导论》,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2][美]E·A·罗斯,《社会控制》,秦志勇,毛永政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高一飞,《有组织犯罪问题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康树华主编,《比较犯罪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法]安德鲁·博萨,《跨国犯罪与刑法》,陈正云等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6]徐久生编著,《德国犯罪学探要》,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7]向党,《中国涉外警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康树华,魏新文主编,《有组织犯罪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梁向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0][加]迈克尔·布雷克,《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刘亚林,胡克红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吴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2]何秉松,《有组织犯罪研究》第一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3][英]W·H·R·里弗斯,《社会的组织》,胡贻榖译,商务出版社,1990年版。
    [14]康叔华主编,《犯罪学——历史·现状·未来》,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
    [15]莫洪宪,《有组织犯罪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日]菊田幸一,《犯罪学》,海沫等译,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
    [17]康树华主编,《当代有组织犯罪与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18]罗德明主编,《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9]李迎生,《社会保障与社会结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