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初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长期居住在喧闹城市中的人们,逐渐热衷于山林野趣的寻觅,森林公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如何根据森林环境特点,创造多样性的游憩空间便成为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
     论文综合运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和实践检验的方法,对森林公园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首先对森林游憩空间进行了解析和界定,重点从森林公园游憩空间要素、游憩空间空间结构与形态、游憩空间特征、游憩空间活动类型四个方面对森林公园游憩结构空间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体性、本土化、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和参与性等森林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的原则,并以湖北省西塞国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实践为例,从基址分析、目标定位、空间结构布局、植被规划、道路与游线组织等方面论述了游憩空间的营造途径。
In today's fast development of travel industry, a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increasing, they are having more and more spare time. For people are living in thecrowded city, they no longer satisfy with the normal gardening tours. They prefer to havethe exciting out breaker exploring more. Therefore having the tour in the forest park andgetting back to the nature are becoming new trend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heory of recreational space design in forest parks, usingthe techniques of literature researching, field survey, compare analysts, summarizing andthe practices. Based on these, this article has briefed the concept of tour resting. Also it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recreational space elements, recreational space structure andforms, recreational space features and recreational space activities, the four parts of forestpark. At last, it proposes a feasibility design, guidance and way of constructing ofrecreational spaces in forest parks which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Xisaiguo Forest Park inYichang, Hubei. The above mentioned is the first step of studies on design of recreationalspace in forest parks which may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引文
1 王维正.国家公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292
    2 于曦颖.国外保护区与荒野游客使用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4):58
    1 张祖群,杨新军.基于廊道的游憩斑块空间组织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3,(12):52
    2 林云华.基于行为需求的滨水休闲空间设计[J].四川建筑,2004,24(4):16
    3 肖等.城市森林游憩者行为偏好研究——以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4):446
    1 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8
    2 http://phpweb.yuntech.edu.tw/g9430813/
    1 廖奇.游憩空间之余人的价值——社会和谐发展的跨学科思考[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3,(22):102.
    2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两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
    1 徐思淑,周文华.城市设计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86
    1 高翅.森林公园刍议[J].中国园林,1997,13(6):7-8
    2 卢琦.世界国家公园的回顾与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1995,(1):34-40
    3 胡涌,张启翔.森林公园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一兼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0(3):49-57
    4 李景奇,秦小平.美国国家公园系统与中国风景名胜区比较研究[J]中国园林,1999,(3):70-73
    5 陈应发.美国的森林游憩[J].山东林业科技,1994,(1):40-45
    6 陈应发,陈放鸣.国外森林游憩价值评估的两种流行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16)3:97-105
    7 陈鑫峰,沈国舫.森林游憩的几个重要概念辨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0,(2):69-76
    8 孙根年,孙建平,吕艳,年碧宏.秦岭北坡森林公园游憩价值测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2)1:116-120
    9 杨帆.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0,(19)1:43-45
    10 周蕾芝,张国庆,张爱光.森林公园旅游设施建设中舒适度问题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2,3:55-58
    11 但新球.森林公园的疗养保健功能及在规划中的应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4,3:54-57
    12 周青,江能远,杨作.贵州省森林游憩谱与游憩项目开发探讨[J]四川林勘设计2003(1):52-59
    13 黄羊山.游憩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2:11-12
    14 吴泽民,吴澜.城市森林与城市森林游憩[J]中国城市林业,20064(6):34-36
    15 丛林.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体现[J].东华大学学报,2003,3(2):44-46
    16 黄毓民.浅谈景区道路设计[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3,24(3):29-32.
    17 郭淮成.浅谈国外城市游憩规划[J].当代建设,1999(4):11
    18 魏勇生,刘森茂.试论城市森林游憩的生态内涵[J].林业经济问题,2002(22):54-56
    19 但新球,周光辉,蔡时钧.森林游憩对环境与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6,(15)1:56-60
    20 张顺,李东来.论城市游憩业空间分布特征与分级关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8)3:94-95
    21 贾启明,马秀娟,付强.森林游憩地的植被资源利用与保护【J].辽宁林业科技, 2002(2):37-39
    22 乔丽芳,张毅川.森林景观游憩空间营建中的学科综合运用浅议[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2)1:22-24
    23 闫红霞.城市绿色游憩空间规划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生态家园,2005(6).306-308
    24 方田红,高鹏.上海公共游憩场所空间布局分析——以公共绿地为例[J].太原大学学报,2006第(7)2:41-43
    25 蔡碧凡,顾晓艳.森林游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西部林业科学,2005(34)1:74-78
    26 宋燕伟,刘京川.北运河游憩空间研究[J].山西建筑,2006(32)15:18-19
    27 周青,罗明忠.从科技文献看森林旅游与游憩的实践及发展[J]四川林勘设计,2001,(4):46-49
    28 梁蕴,刘燕.森林公园中的植物景观设计探讨[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4,33(2):47-49.
    29 于曦颖.国外保护区与荒野游客使用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4):58-60
    30 廖奇.游憩空间之余人的价值——社会和谐发展的跨学科思考[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3,(22):102.
    31 张祖群,杨新军.基于廊道的游憩斑块空间组织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3,(12):52-55.
    32 赵建彬,魏彩萍.一种积极的城市空间——文化游憩广场[J].太原工业大学学报,1997,28(3):49-53.
    33 刘韶军.城市广场建设要结合居民的休闲特点[J].城市规划,2002,26(3):63
    34 刘志林,柴彦威.深圳市民周末休闲活动的空间结构[J].经济地理,2001,21(4):504-508.
    35 吴承照,刘滨谊.游憩与景观生态理论研究——在绍兴市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综合应用[J].城市规划汇刊,2000,(1):71-73.
    36 李忠淑.从动物园选址看太原市城市休闲空间的构建[J].山西建筑,2004,30(22):16-17
    37 千庆兰,陈颖彪.城市绿地时空演化及空间布局模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5):41-43
    38 林云华.基于行为需求的滨水休闲空间设计[J].四川建筑,2004,24(4):16-17
    39 陈大政.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的开发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77-82
    40 吴必虎,贾佳.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地理学 与国土研究2002,18(2):99-102
    41 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4,49(2):117-127.
    42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21(4):354-359
    43 张安,丁登山,沈思保,等.南京城市游憩者时空分布规律与活动频率分析[J].经济地理,1999,19(1):106-110.
    44 吴承照.游憩效用与城市居民户外游憩分布行为[J].同济大学学报,1999,27(6):718-722.
    45 李江敏,张立明.都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初探——以武汉市为例[J].开发研究,2004,(6):83-85.
    46 张春丽,刘继生.长春市城市游憩系统研究[J].人文地理,2005,83(3):94-98.
    47 殷红梅,许芳.城市公园游憩者时空分布规律初探——以贵阳黔灵公园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2):76-79
    48 肖亮,张立明,王剑.城市森林游憩者行为偏好研究——以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4):443-447
    49 许成林,葛红,胡修宏.安徽马仁山森林旅游区形象定位和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5):32-34
    50 周慧滨.需求和效用理论在评估森林公园游憩价值中的应用[J].林业资源管理,2004,6(3):44-47
    51 王云才.论都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与景观生态保护——以北京市郊区游憩景观规划为例[J]地理研究,2003,22(3):324-334
    52 贾丽奇.游憩理论在城市更新中的应用[J]建筑设计,2007,(36)1:127-128
    53 周春光,武戊良.游憩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危险处理[J]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6)41-43
    54 龙元.交往型规划与公众参与[J].城市规划,2004,28(1):73-77
    54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2000
    55 [美]克莱尔·库拍·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6 [日]芦原义信.尹培同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57 [美]麦克哈格.黄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中国建筑出版社,1992.
    58 [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一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9 [美]艾伯特·H·古德.吴承照等译.国家公园游憩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0 [美]Leonard E.Phillips.刘家辉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61 [英]西蒙.贝尔.王文彤译.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2 王维正.国家公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63 李如生.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4 张启翔.中国国家森林公园[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65 董智勇.中国森林旅游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66 苏祖荣,苏孝同.森林文化学简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67 中国林学会森林旅游和森林公园分会.21世纪中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8 张杰,那守海,李雷鹏.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
    69 马建业.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70 吴承照.现代城市游憩规划没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71 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7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73 任立生.设计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4 石强,李科林.景区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5 http://www.wildeness.net/library/documents/Schneider, 4-20.pdf
    76 Rabel J.Burdge.The evolution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 research from multidisciplinary to interdisciplinary. 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 Venture publishing 1989:29—48.
    77 Christine Williams. Application of the SERVQUAL Model to the UK Leisure Industry Leisure Management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1998
    78 Steven R.Lawson. Robet E.Manning, Solitude Versus Access: a Study of Tradeofs in Outdoor Recreation Using Indifference Curve Analysis. Leisure Science 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