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中后期使相的变迁看唐末地方独立化的进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使相是在唐中后期出现的一种官职。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被称为“使相”,特点是“在镇不在朝”。
     使相一职在唐中后期出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是在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的社会动乱中产生的,又反过来对藩镇割据产生影响。它的出现,既是唐中后期地方独立化过程中的表征,又推动了唐盖地方独立化的进程。本文即是以通过对唐中后期使相一职出现、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从使相群体的特点演变管窥唐中后期地方独立化进程。
     唐使相的发端,主要发生在玄宗时期。这一阶段,使相人数不多,但却举足轻重。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格局大变动,为使相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这时期使相职能更多的是替天子巡边。唐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尽管开始出现河朔地区的藩镇割据,但整体上对于地方的控制力还是较强的。
     从唐肃宗到黄巢起义前,是唐使相发展、定型的重要阶段。使相在镇不在朝的特点鲜明,武将出身的使相开始占据绝对的多数,且在割据藩镇出现世袭罔替。使相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恰恰说明了唐后期地方独立化进程的发展。
     唐从僖宗朝到哀皇帝短短的三十多年,是唐盖使相走向独立化的阶段。战乱再起,唐方镇节度使们在动荡的背景下,经过一系列的吞并与割据的战争中,最终实现了“大鱼吃小鱼”的过程,形成了数个强势方镇。唐亡后,这些方镇的独立为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代——五代十国开启了大幕。
The prime minister in feudal China is an official position in the Mid-late Tang Dynasty. The prime minister acts as the FanZhen secretariat, or FanZhen associated with the prime minister, which is called the "Prime Minister in Feudal China". It is characterized by "within the down out of the imperial court"
     The prime minister, with certain historical background,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turmoil in the Anshi Rebellion and Fanzhen Separation. In turn, the position of prime minister has left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Fanzhen Separation. It is not only the reflection of local independence, but the catalysis of the regional independence in the mid-late Tang Dynasty.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in its phases of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sition, thus from the changes, view the whole process of regional independence.
     The starting period of the position lies mainly in the reign of Hsuan Tsung when the diplomatic minister is small in number but weighs a lot. The Anshi Rebellion and the following political changes provide mor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on and its main function is to patrol the boarders for the emperor. In spite of the Fanzhen splittism appeared in the North of Yellow Riv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till has a dense control over the regions.
     The stage from the Emperor Suzong of Tang to the Huang Chao Uprising witnesses the indispens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rime minister in feudal China.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 of the position-out of the court has made it clear. The prime minister originate from the prince monopolizes the position, and then inherits since the Fanzhen Separation. This just proves the later development of local independence.
     The short three decades from Xizong to Aizong witness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diplomatic minister. Through annexation and splittism and the chaos of wars, the provincial governors finally conclude the process of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with several strong Fanzhens. After the extinction of Tang Dynasty, those regional forces opens the curtain for the main Separate Period of China—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引文
1《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472页。
    2陈寅格:《金明馆从稿初编·论韩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96页。
    3何灿浩:《唐末政治变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4按《唐会要》记载为220位,但因同一人在不同朝代担任“使相”的重复情况,实际为148位。
    5据《旧唐书》卷一百六《李林甫传》,第2193、第2195页,所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银青光禄大夫……林甫既乘枢衡,兼领陇右、河西节度,又加吏部尚书。
    6《旧唐书》卷一百六《杨国忠传》,第2195页,所载,会(李)林甫卒,遂代为右相,兼吏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太清太徽宫使、判度支、剑南节度、山南西道采访、两京出纳租庸铸钱等使并如故。
    7《全唐文》卷366,贾至《元宗幸普安那郡制》,第3719-3720页,中华书局影印本,1983年版。
    8《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一《王琚传》,第4331页“少孤,敏悟有才略……以从父隐客尝为凤阁侍郎,故数与贵近交。”有其母话为证:“尔家上世皆州县职,今汝无攻城野战劳,以谄佞取容,海内切齿……”
    9《新唐书》卷一在二十一《王琚传》,第4333页,玄宗因听信其他大巨建议,琚“可与履危,不可与共安。”于是,“帝悟稍疏之,俄拜御史大夫持节巡天兵以北诸军,改紫微侍郎。道未至,拜泽州刺史削封(?)百历九刺史复封(?)又改六州二郡。”
    10《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第132页。
    11《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第2066页。
    12《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一《王琚传》,第4334页。
    13《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杜暹传》,第4421页。
    14《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杜暹传》,第4421页。
    15《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张嘉贞传》,第4442页。
    16《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王睃传》,第4153—4156页;《新唐书》卷五《玄宗本纪》,第128页—130页。
    17萧嵩条所引,见《新唐书》卷一百一《萧嵩传》,第3953—3954页。
    18《旧唐书》卷一百四《哥舒翰传》,第2177—2178页。
    19白居易集,卷(?),《温尧卿等授官赐绯充沧景江陵判官制》,第1033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
    20据《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九《张镐传》,第4630页,记载:“天宝末,杨国忠执政,求天下十为己重,闻镐才,荐之。释褐衣,拜左拾遗,历侍御史。”由此可见,张镐的“出身”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选拔举荐,类似于“察举”。
    21据《旧唐书》卷二百一十四,朱泚曾任幽州卢龙等节度使,后进京。“(大历)十一年八月,加拜同平章事。寻令出镇奉天行营,复赐金银缯彩并内库弓箭以宠之。十二年,加检校司空,代李抱玉为陇右节度使,权知河西、泽潞行营兵马事。”由此可见,朱泚拜使相的原因应为“派遣”。
    22据《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四《来瑱传》,第4699—4701页,来瑱先后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淮南西道节度、陕虢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节度使等,以其受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所任节度使为准,为襄州节度使。此外,来瑱入朝前一直未拜相。入朝拜相,但应该並未参与朝事,也一直未得到皇帝信任。因此,本文不认为来瑱曾在朝任宰相,同时将其任“使相”原因,归为皇帝安抚
    23据《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四《崔宁传》,第4706页,“十四年,入朝,进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山陵使。俄以平章事为御史大夫。”前后,崔宁两度出任西川节度使,后又出任朔方节度使。
    24韦阜为挽郎出身,挽郎就是出殡时牵引灵柩边行边唱挽歌的人,多从六品以上的贵族子弟中挑选,事毕授官,是唐门荫制度的一种体现,故将韦臯的出身定为门荫。
    25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第116—117页。
    26《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一《田承嗣传》,第2612—2613页。
    27《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一《张茂昭传》,第2621—2622页。
    28《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二《藩镇卢龙》,第5968页。
    29《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三《李怀仙传》,第2647页。
    30《唐会要·宰相使相表》载其名为“何宏敬”,但考《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一《何进滔传》,又有1973年出土于大名县万堤农场、现收藏在邯郸碑林的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墓志为证,故本文取“何弘敬”。何弘敬墓志见《河北大名县发现何弘敬墓志》,邯郸市文管所,载《考古》1984年第8期。
    31据《中古清河崔氏家传文化研究》,夏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卷
    32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7月版,第754—755页。
    33《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第7627页。
    34《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匕,第7653页。
    35《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七,第7647页。
    36《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一,第7765页。
    37《资治通鉴》卷二在三十七,第7649—7650页。
    38《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第8235页。
    39《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第8446页。
    40《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第8195—8196页。
    41《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第8219页。
    42《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第8225页。
    43《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第8274页。
    44《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二,第3210页。
    45《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第8255—8256页。
    46按两唐书以及《资治通鉴》,《唐会要》所载乐彦贞,应为“乐彦祯”。
    47按《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五下《秦宗权传》,第6464页,秦宗权为蔡州上蔡人;按《旧唐书》卷200下《秦宗权传》第3671页,为许州人。
    48疑为曹全晸。
    49按《新唐书》卷一百九十《成汭传》,第5493页,成汭为青州人;按《旧五代史》卷十七《成汭传》,第155页,记载,成油为淮西人。
    50考两唐书李磎传及昭宗本纪,均不见记载李候曾出任地方节度使。51按《新唐书》卷十,《昭宗本纪》,第288—299页,徐彦若曾两度出任地方节度使,一是在出任宰相前,代李茂贞为凤翔陇节度使。但因为李茂贞的抗拒,实际未能赴镇。后受排挤出朝,任清海军节度、岭南东道节度使,并死镇上。
    52考《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九《刘崇望传》,第3174—3175页,刘崇望三次赴地方任节度使,均未至镇而还。第一次:“时溥与殊全忠争衡,全忠谋兼徐、泗,上表请以重臣镇徐,乃以崇望守本官,充武宁军节度使。溥不受代,行至华阴而还。”第二次:代崔胤作镇河中取代王珂,但行至荆南返。第三次:“时西川侵寇顾彦晖,欲并东川,以崇望检校右仆射、平章事、梓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未至镇,召还。”可见,刘崇望虽名为“使相”,但却并未真正赴镇。
    53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六,《王抟传》记载,王抟第一次出任威胜节度使,未行;第二次,出任“浙东西宣抚使”但因为钱寔兼领二浙,仍然未行。故应为“未至镇”。
    54《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三,第8213-8214页。
    55《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四,第8261-8262页。
    56《旧唐书卷》卷一百五十八,《郑从谠传》,第2838页。
    57《新唐害》卷一百八十六,第5431—5432页。
    58《旧五代史》卷十五,第144页。
    59据《新唐书》卷第二百一十二,《藩镇卢龙·刘仁恭》,硃应为朱。
    60何灿浩《唐末政治变化研究》,第93—94页。
    61何灿浩《唐末政治变化研究》,第34—40页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2月版。
    [2]、(后晋)沈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6月版。
    [4]、(宋)王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宋)薛巨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
    [6]、(唐)自居易:《白居易集》,卷49,中华书局,1979年版。
    [7]、(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年版。
    [8]、《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1]、陈寅格:《金明馆丛稿初编·论韩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1982年版。
    [3]、何灿浩:《唐末政治变化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4]、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陈志坚:《唐代州郡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6]、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
    [1]、程志:《晚唐藩镇与唐朝灭亡》,《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2]、李泽敏:《略论唐代宰相与落镇的关系》,《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3]、夏炎:《中古清河崔氏家传文化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五卷,商务印书,2007年版
    [4]、赵建建:《唐五代使相的权力流变》,首都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5]、李锋敏:《略论唐末宰相与藩镇的关系》,《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6]、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7]、梁丽:《唐僖宗昭宗朝政局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9届硕十研究生毕业论文。
    [8]、张创新:《唐代群相发展五段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3期。
    [9]、杨春蓉:《论唐朝末期的宰相群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8期。
    [10]、李焕青:《唐宪宗中兴与藩镇政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第3期。
    [11]、李天石:《略论唐宪宗平定藩镇的历史条件与个人作用》,《浙江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
    [12]、冯金忠、郝黎:《论唐代的“出将入相”》,2001年第1期。
    [13]、邯郸市文管所:《河北大名县发现何弘敬墓志》,《考古》1984年第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