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法哲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主义法哲学提供了与自由主义理论不同的对法律与国家的法哲学思考,而前苏联法和国家的理论及其实践则是国家主义法哲学的典型体现,对此进行重点考察不仅有助于揭示近现代民族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基础,提供一种理解法律制度和法律文明的重要思路,而且有助于把握中国的法治现实并探索其未来。论文首先阐述了国家主义法哲学的理念、特征及源流,从而明确了国家主义法哲学的理论立场。其次以其为基本分析框架,系统地梳理前苏联法和国家理论的发展史,探寻前苏联法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前苏联国家主义法哲学的法律政治化的理论核心,并着重分析其在司法制度中的实践。最后,结合上文的分析,总结了国家主义法哲学在新时代的困境与其出路,指出这一伴随近代民族国家兴起的法哲学理论不仅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而且也将随着全球化这一时代主题的变化而不断寻求变革与完善。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ormer Soviet Union law and state is the typical reflection of the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which provides a different thinking on law and state from liberalism. The review on the theory of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not only indicates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basis of national states, but also offers an important thread about legal civilization, and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 the reality and future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First of all, the thesis interprets the principles,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s of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and definites the theoretical standpoint. Then referenced with the theory, the thesis picks up the history of former Soviet Union law and state, questing the intrinsic rule of former Soviet Union legal philosophy.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 analysis, the author extracts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politicalization of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including the practices in judiciary. Finally,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dilemma and outlet of the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and concludes that the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which sprung up with modern national state, took on some historical rationalism and legitimacy and would continuously innovate and perfe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The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is the basis of modern national states in jurisprudence, and the principles of which includes supremacy sovereignty, the idea of an overwhelming of national interests, the conception of nation preceding over society and individual, the notion of duty, the value of individual. The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seeks the value to cultivate the sense of political identity, to establish the belief of supremacy authority secularization, and to impart legitimacy of absolute power and coagulate national ident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include: the nationalization of social authority, the super power belonged to nation, particularly emphasizing the duty of citizen, the nation as the soci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only legislature. The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rooted in the ancient Greece, and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including the classical and modern national legal philosophy, and finally companied with the process of nation, it shaped the integrate legal philosophy.
     Referenced with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the thesis reviewes the history of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of former Soviet Union. Russia had the legal tradition of feudalism, so with the social innovation, in the beginning of 20 century, the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of former Soviet Union formed in Lenin period, and got fixation in Stalin period, but it changed a lot after Stalin. Therefore, the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of former Soviet Union developed along the rule of law adhere to politics, that is to say, legal philosophy is the byproduct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So the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of former Soviet Union is the theory illustration of political law. It turns into practice in legal area. This legal philosophy has a special legal concept, legal essence notion, insists on nation-first in legal system, and emphasizes political function of judgment. Thus the law and state theory of former Soviet Union strengthens excessive nation ideality and authority, wholly controls society and individual.
     As an important legal philosophy, it contributes to the theory of sovereign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state, the relationship of law and individual interest, function of state, civil obligation. The core thought is state as a leading dominant force affects all kinds of society area. State always means the background and restricts thinking. So it constitutes a premise to speaker.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former Soviet Union legal theory and system could be understood in nationalist.
     Legal theory of former Soviet Union is byproduct of state theory, which attaches itself to polity theory of centralization of state power. It devises legal system; arrange the relationship of state and individual basing on state. In this theory, state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individual right is not the focus of law. So civil have no passion of right, or respect for law and state. That is to say, in discussing state problem, this legal theory could not develop a theory to protect civil right, or to restrict state power. But we cannot discard it in methodology, but rebuild it. After we expand this legal theory view and transcend the one-dimension of law-state, we will deeply understand law.
     The globalization age impacts the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at the same time, supplies a greater macroscopic society background and actual life situation. In this new age, we should rethink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state, politics and power, individual freedom and right. Especially we should analyze the universal value ideality. And we must alert the theory trend and romanticism thought ignoring nation-state function.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must be converted by producing modern democracy spirit and freedom idea, on a promise of defending nation-state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reflect on globalization ideology in nation-state frame, and reflect on west liberalism so as to avoid looking on romantically west culture.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should transfer the basic standpoint to realistic life, pay attention to nation-state system and individual right of pursuing welfare. In globalization age,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must change its view from whole nationalist to individual life world.
     Any polity legal idea’s birth,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special society need. If we respect culture difference and locality, we should at the same time admit that every theory has its special historical origin, and restrict by realistic society condition. Nationalist legal philosophy development reflects evidently the logic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and reality. At the same time, every theory, thought or idea will change in time, comply with the development rule of history trend, accept common value ideality of human being culture, and give a new theory response in new age.
引文
1 [英]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5页。
    2 [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罗荣渠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3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3页。
    4 [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前言。
    5 [德]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117页。
    6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3页。
    7国家主义法哲学这一术语,西方最早的使用者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参见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二卷。国内系统阐述国家主义法学的是学者周永坤,可详见《法律中的国家主义》,载《云南法学》1997年第3期。
    8 [苏]卡列娃:《国家和法的理论》,李天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页。
    9 [苏]罗马什金、斯特罗果维奇、图曼诺夫:《国家和法的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译,法律出版社1963年,第5页。
    
    10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11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14 [英]米勒、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文版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民族主义”词条,第530页。
    15 [英]米勒、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文版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民族主义”词条,第531页。
    16 [英]霍布斯鲍姆:《民族和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17《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国际中文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18 [英]米勒、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文版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民族主义”词条,第531页。
    19 [英]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20 [英]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21 [英]米勒、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文版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2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31页。
    23 [英]米勒、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文版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4 [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8页。
    25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4页。
    26 [英]米勒、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文版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27 [德]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林骧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74页。
    28 [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23页。
    29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页。
    30 [美]霍尔、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31 [英]邓利维、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欧阳景根、尹冬华、孙云竹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32 [美]霍尔、艾坎伯雷:《国家》,施雪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33 [英]霍夫曼:《主权》,陆斌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34 [英]霍夫曼:《主权》,陆斌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35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78页。
    36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92—193页。
    37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1页。
    38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61页。
    39吴锡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
    40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62页。
    41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25页。
    42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9页。
    4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24页。
    44 [美]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19页。
    
    45杜宴林:《法律的人文主义解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46何新:《论政治国家主义》,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47 [英]霍布斯鲍姆:《民族和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48 [美]施特劳斯著:《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基础与起源》,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49 [德]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7页。
    50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页。
    51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28页。
    52 [美]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0页。
    53 [英]霍布斯鲍姆:《民族和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54 [英]霍布斯鲍姆:《民族和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55页。
    55俞可平:《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56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41。
    57 [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35页。
    58 [英]米勒、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文版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59 [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7页。
    
    60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346页。
    61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07页。
    62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07页。
    
    63 [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页。
    64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64页。
    65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67—168页。
    66 [英]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4页。
    
    67 [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0页。
    68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06、209页。
    69 [英]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刘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70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3页。
    
    71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97页。
    7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3页。
    73 [美]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169页。
    74 [荷]克拉勃:《近代国家观念》,王检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9页。
    75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07页。
    76 [美]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5页。
    
    77 [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3、79、80、85页。
    78 [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79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70—471页。
    80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81 [美]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基础与起源》,申彤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82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60页。
    83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59—160页。
    84 [美]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5页。
    85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26、48页。
    86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33页。
    87费希特所说的公式是,“每个人都使共同的目的服从于他个人的目的。”即共同体成员之间互负保障对方的安全义务。
    88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12页。
    89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68页。
    90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469页。
    91 [美]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48页。
    92 [美]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49页。
    93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8页。
    94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3、254、258、261页。
    
    95 [苏]潘克拉托娃:《苏联通史》第一卷,山东大学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82页。
    96 [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26页。
    97 [苏]潘克拉托娃:《苏联通史》第一卷,山东大学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87页。
    
    98 [苏]潘克拉托娃:《苏联通史》第一卷,山东大学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43页。
    99 [苏]潘克拉托娃:《苏联通史》第二卷,山东大学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62页。
    100 [苏]潘克拉托娃:《苏联通史》第二卷,山东大学翻译组译,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49页。
    101姚海:《东正教危机与社会思想激进化》,载《铁道师院学报》1999第6期。
    102ПравачеловекавРоссии:декларации,нормыижизни,МНЭПУ,1999,с.34.
    103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页。
    
    104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页。
    105 [俄]基斯嘉柯夫斯基:《路标集》,彭甄、曾予平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106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107杨心宇:《早期俄罗斯法哲学评述》,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08 [俄]洛斯基:《俄国哲学史》,贾泽林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109 [俄]基斯嘉柯夫斯基:《路标集》,彭甄、曾予平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110 [俄]基斯嘉柯夫斯基:《路标集》,彭甄、曾予平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111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112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51页。
    
    113《列宁选集》第2卷,第249页。
    114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15王春永:《浅析东正教对俄罗斯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1999年第7期。
    116 [法]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54页。
    117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118龚廷泰:《列宁早期法哲学思想探析》,载《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119《列宁全集》第29卷,第154页。
    
    120龚廷泰:《列宁法律思想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121 [俄]基斯嘉柯夫斯基:《路标集》,彭甄、曾予平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122 [俄]别尔嘉耶夫,汪剑钊译:《俄罗斯的命运》,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123《列宁全集》(第2版)第27卷,第225页。
    124参见龚廷泰:《列宁法律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125《列宁全集》第43卷第195页。
    126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3页。
    127 [美]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页。
    128《列宁全集》,第31卷,第24页。
    129《列宁全集》,第31卷,第59页。
    130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页。
    131 [美]比亚勒:《苏联的稳定与变迁》,普尔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04页。
    132 [美]比亚勒:《苏联的稳定与变迁》,普尔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页。
    133《列宁全集》第33卷,第52页。
    134李光灿、吕世伦:《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
    135 [德]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305页。
    1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0页。
    1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355页。
    1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92页。
    1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238页。
    140《列宁选集》第3卷,第194页。
    141 [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导论,第24页。
    142《列宁全集》第10卷,第245页。
    143《列宁全集》第10卷,第216—217页。
    144《列宁全集》第15卷,第309页。
    145 [苏]瓦里赫米托夫:《苏联国家和法的历史》(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44页。
    146 [苏]瓦里赫米托夫:《苏联国家和法的历史》(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8页。
    
    147 [苏]瓦里赫米托夫:《苏联国家和法的历史》(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8—34页。
    148《列宁全集》第34卷,第183—184页。
    149 [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8页。
    150 [苏]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41页。
    
    151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编译:《苏联经济法论文选》,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236页。
    152龚廷泰:《列宁法律思想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153《列宁全集》第42卷,第425页。
    154 [苏]斯米尔诺夫等:《苏联民法》(上册),黄良平、丁文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155《列宁全集》第37卷,第59页。
    156 [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36页。
    157 [意]葛兰西:《狱中札记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8页。
    158《列宁全集》第43卷,第339页。
    159 [苏]马尔科维奇、塔克著,李宗禹主编:《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3页。
    160 [苏]马尔科维奇、塔克著,李宗禹主编:《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页。
    161 [美]比亚勒:《苏联的稳定与变迁》,普尔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22—125页。
    162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163 [苏]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下册),赵洵、林英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39页。
    164 [俄]拉扎列夫:《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王哲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165 [苏]马尔科维奇、塔克著,李宗禹主编:《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289—292页。
    166 [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66页。
    167 [苏]罗马什金、斯特罗果维奇、图曼诺夫:《国家和法的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译,法律出版社1963年版,第4页。
    168 [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9页。
    
    169 [奥]凯尔森:《共产主义的法律理论》,王名扬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170 [奥]凯尔森:《共产主义的法律理论》,王名扬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171 [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64页。
    172 [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65页。
    173 [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100页。
    174 [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100页。
    175 [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101页。
    
    
    176《斯大林全集》第9卷,第164页。
    177《列宁全集》第28卷,第218页。
    178 [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8页。
    179王树义:《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联邦法学理论》,载《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80孙国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181 [奥]凯尔森:《共产主义的法律理论》,王名扬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182 [俄]拉扎列夫:《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王哲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192 [俄]米格拉尼扬:《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关系的分析探讨》,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5期。
    193 [英]哈特:《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支振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194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郑成良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195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1页。
    196孙正聿:《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197孙正聿:《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198 [英]哈特:《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支振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199 [苏]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朱景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200 [苏]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的政治肖像》,陈启能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392页。
    201 [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82页。
    202 [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94页。
    203 [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100页。
    204 [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100—101页。
    205 [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105页。
    206 [苏]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朱景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页。
    207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208 [俄]拉扎列夫:《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王哲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209 [苏]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朱景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1页。
    210 [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101页。
    211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21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5页。
    213 [美]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页。
    214 [美]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页。
    2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9页。
    2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217 [德]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24页。
    218 [德]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29页。
    219《列宁选集》第3卷,第252页。
    220郑成良:《法律的阶级性:理论的建构与词的暴政——对法学思维的语言学治疗》,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221 [苏]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哲学和社会问题》,朱景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3—94页。
    222 [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223郑成良:《法律的阶级性:理论的建构与词的暴政——对法学思维的语言学治疗》,载《天津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224 [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324页。
    2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91—292页。
    
    226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227马新福:《法社会学原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228 [英]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32页。
    229 [英]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32页。
    230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4页。
    231王政和:《列宁遗嘱——来自苏联的秘密报告》,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页。
    232 [苏]马尔科维奇、塔克著,李宗禹主编:《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5页。
    
    233 [英]拉兹:《法律体系的概念》,吴玉章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234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235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132页。
    236 [德]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刘宗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5页。
    237 [俄]拉扎列夫:《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王哲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页。
    238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3页。
    239 [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76页。
    240 [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91页。
    241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编译:《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立法纲要汇编》,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242 [苏]斯米尔诺夫:《苏联民法》(上册),黄良平、丁文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243 [苏]斯米尔诺夫:《苏联民法》(上册),黄良平、丁文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244 [苏]瓦里赫米托夫:《苏联国家与法的历史》(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法的历史教研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51页。
    245《斯大林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6页。
    246 [苏]科兹里、杨楚克:《苏维埃集体农庄法》,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编译室译,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21页。
    247 [苏] ]瓦里赫米托夫:《苏联国家与法的历史》(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法的历史教研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58页。
    248 [美]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0页。
    249 [苏]科兹里、杨楚克:《苏维埃集体农庄法》,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编译室译,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250 [苏]科兹里、杨楚克:《苏维埃集体农庄法》,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编译室译,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
    251苏联在1932年实行“国内通行证制度”,为限制农民流动、不给农民颁发通行证。
    252 [美]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8页。
    253 [美]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11页。
    254 [苏]维辛斯基:《苏维埃法律上的诉讼证据理论》(俄文版),国家法律书籍出版局1950年版,第77页。
    255 [苏]司徒金尼金:《苏维埃行政法(总则)》(俄文版),国家法律书籍出版局1950年版,第11页。
    256 [美]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页。
    257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573页。
    258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一个关于司法公正的法律实证主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7页。
    259《列宁全集》第15卷,第309页。
    260 [德]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28页。
    261 [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51页。
    262 [苏]库德里亚夫采夫:《苏联宪法讲话》,刘向文译,群众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页。
    263 [俄]弗兰克:《俄国知识人与精神偶像》,徐凤林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264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265 [俄]弗兰克:《社会的精神基础》,王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2页。
    266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页。
    
    267 [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6页。
    268 [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7页。
    
    269 [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15页。
    270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229页。
    271 [美]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272转引自吕世伦:《列宁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694页。
    273 [美]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274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74页。
    275 [英]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1页。
    276 [英]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3-354页。
    277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278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44页。
    279 [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37页。
    280《斯大林选集》下卷,第136页。
    281 [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282参阅[苏]马尔科维奇、塔克著,李宗禹主编:《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下卷),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0—878页。
    
    283 [英]斯坦、香德:《西方社会法律的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284 [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285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一个关于司法公正的法律实证主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286 [苏]瓦里赫米托夫:《苏联国家与法的历史》(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法的历史教研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8页。
    287 [苏]诺维科夫:《苏联检察系统》,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译,群众出版社1980年版,第11页。
    288 [苏]诺维科夫:《苏联检察系统》,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译,群众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页。
    289 [苏]斯克沃尔佐夫:《苏联东欧国家的检察长监督》,梁启明译,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年版,第28页。
    290 [俄]拉扎列夫:《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王哲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39页。
    291 [英]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赵力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1页。
    292 [加]汉森:《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刘佳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293 [英]斯坦、香德:《西方社会法律的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294 [法]布迪厄:《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强世功译,载《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97页。
    295 [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55页。
    296 [俄]基斯嘉柯夫斯基:《路标集》,彭甄、曾予平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297 [苏]维辛斯基:《苏维埃法律上的诉讼证据理论》(俄文版),国家法律书籍出版局1950年版,第55页。
    298 [苏]维辛斯基:《苏维埃法律上的诉讼证据理论》(俄文版),国家法律书籍出版局1950年版,第55页。
    299 [苏]维辛斯基:《苏维埃法律上的诉讼证据理论》(俄文版),国家法律书籍出版局1950年版,第27页。
    300 [法]布迪厄:《法律的力量——迈向司法场域的社会学》,强世功译,载《北大法律评论》第2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17页。
    301 [英]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2页。
    302转引自何新:《论政治国家主义》,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
    303 [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汪淑钧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93页。
    304 [英]霍夫曼:《主权》,陆斌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305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2页。
    
    306 [荷]克拉勃:《近代国家观念》,王检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0页。
    307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33页。
    308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34—444页。
    309 [美]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李天然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49页。
    310 [荷]克拉勃:《近代国家观念》,王检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135页。
    311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童世忠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5页。
    
    312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郑成良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190—193页。
    313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8页。
    314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启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67页。
    
    315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页。
    316 [英]罗素:《伦理学和社会学中的人类社会》,肖巍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317 [英]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318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319转引自陈安国:《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
    320 [法]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郑戈、冷静译,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321 [法]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郑戈、冷静译,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第40页。
    322 [美]哈特、[意]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
    323 [美]亨金:《权利的时代》,信春鹰等译,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前言。
    
    324 [日]大沼保昭:《人权、国家与文明》,王志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48页。
    325 [日]大沼保昭:《人权、国家与文明》,王志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49页。
    326 [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罗荣渠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327 [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罗荣渠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
    328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06、209页。
    329 [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罗荣渠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
    330 [美]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王晓毅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页。
    331 [美]福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9页。
    332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张文显、郑成良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333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8—229页。
    334 [英]斯坦、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335 [美]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45页。
    336 [德]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337 [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7页。
    338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24页。
    339 [英]邓利维、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欧阳景根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340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页。
    341 [英]边沁:《政府片论》,沈叔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9页。
    
    342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55页。
    343 [俄]别尔嘉耶夫著:《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344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78页。
    345王正泉:《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政治体制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页。
    
    346邓正来、[美]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347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3页。
    
    348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80页。
    349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60—261页。
    350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351 [俄]拉扎列夫:《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王哲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39页。
    352 [英]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郑一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页。
    353 [英]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肖巍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8页。
    354 [美]胡克著:《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金克、徐崇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页。
    355郑也夫著:《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356 [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483页。
    357孙国华、张俊杰:《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法学思潮述评》,载《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
    358孙国华、张俊杰:《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法学思潮述评》,载《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
    359 [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等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09页。
    360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361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362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38页。
    363 [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页。
    364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30页。
    365 [俄]基斯嘉柯夫斯基:《路标集》,彭甄、曾予平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366 [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367 [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368 [英]鲍曼:《被围困的社会》,郇建立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369 [美]哈特、[意]奈格里著:《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21—122页。
    3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2页。
    3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8页。
    373 [英]邓利维、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欧阳景根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374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页。
    375 [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庞学铨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332页。
    
    376 [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28页。
    377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9页。
    378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54页。
    3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7页。
    380 [德]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袁志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28页。
    381 [美]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刘健芝等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24页。
    382 [美]沃勒斯坦:《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冯炳昆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208页。
    383张文显:《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384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3、4、6、17、21、36卷.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4卷.
    [3]列宁全集.第9、10、15、31、34、、33、37、42、43卷.
    [4]斯大林全集.第9、11卷,人民出版社1955.
    [5]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55.
    [1]张文显.20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张文显.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方法和前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5]孙正聿.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 [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6]吕世伦.列宁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7]李光灿、吕世伦.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8]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9]陈安国.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
    [10]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1]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12]姚建宗.法治的生态环境[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3]龚廷泰.列宁法律思想史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孙国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研究:关于法的概念和本质的原理[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15]吴锡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16]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17]马新福.法社会学原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18]郑成良.法律之内的正义:一个关于司法公正的法律实证主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9]俞可平.社群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0]杜宴林.法律的人文主义解释[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21]王正泉.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政治体制的演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2]邓正来、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3]何新.论政治国家主义[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24]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5]强世功等.北大法律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 [英]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M].刘北成、龚晓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 [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M].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 [荷]克拉勃.近代国家观念[M].王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5] [德]施米特.政治的概念[M].刘宗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杨、张启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7] [苏]卡列娃.国家和法的理论[M].李天佑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
    [8] [苏]罗马什金、斯特罗果维奇、图曼诺夫.国家和法的理论[M].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63.
    [9]大不列颠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0] [英]米勒、波格丹诺(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文版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11] [英]霍布斯鲍姆.民族和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2] [英]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M].潘大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3] [匈]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4]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5] [英]拉兹.法律体系的概念[M].吴玉章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16] [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17] [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18] [德]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9]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冯兴元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 [美]霍尔、艾坎伯雷.国家[M].施雪华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21] [英]邓利维、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M].欧阳景根、尹冬华、孙云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2] [英]霍夫曼.主权[M].陆斌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3]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4] [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5]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6] [加]汉森.历史、政治与公民权:阿伦特传[M].刘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7] [英]波普尔.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M].郑一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8]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0] [美]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M].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1] [英]罗素.伦理学和政治学中的人类社会[M].肖巍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2] [苏]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斯大林主义的起源及其后果[M].赵洵、林英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3] [美]施特劳斯、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M].李天然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34] [美]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基础与起源[M].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5] [美]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6]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7] [苏]库德里亚夫采夫.苏联宪法讲话[M].刘向文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3.
    [38] [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9] [意]葛兰西.狱中札记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0] [德]韦伯.经济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1] [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M].贺卫方、高鸿钧、张志铭、夏勇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42] [美]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王沪宁、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3] [美]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M].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44] [美]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5] [英]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6] [英]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M].刘星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47] [英]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M].段胜武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48] [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9] [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50] [俄]弗兰克.俄国知识人与精神偶像[M].徐凤林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51]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52] [苏]瓦里赫米托夫.苏联国家与法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
    [53]梁志学.费希特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54]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5] [俄]弗兰克.社会的精神基础[M].王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56] [美]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7] [英]泰格、利维.法律与资本主义的兴起[M].纪琨译.南京:学林出版社1996.
    [58] [英]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赵力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9] [英]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M].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0] [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1] [英]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2] [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沈宗灵、童世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3] [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张文显、郑成良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64] [英]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M].冯克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5] [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汪淑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6] [德]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林荣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7] [美]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8] [法]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M].郑戈、冷静译.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69] [美]哈特、[意]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70] [美]亨金.权利的时代[M].信春鹰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71] [日]大沼保昭.人权、国家与文明[M].王志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72] [美]斯科特.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M].王晓毅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3] [美]福勒.法律的道德性[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4] [英]斯坦、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王献平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75] [德]卡西勒.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76] [苏]维辛斯基.国家和法的理论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5.
    [77] [英]邓利维、奥利里.国家理论:自由民主的政治学[M].欧阳景根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8] [美]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9] [英]边沁.政府片论[M].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80] [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81]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M].汪剑钊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82] [苏]科兹里、杨楚克.苏维埃集体农庄法[M].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83] [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84] [英]哈特.法理学与哲学论文集[M].支振峰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85]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6] [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M].吴玉章、周汉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87] [俄]拉扎列夫.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王哲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88] [苏]斯克沃尔佐夫.苏联东欧国家的检察长监督[M].梁启明译.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0.
    [89] [奥]凯尔森.共产主义的法律理论[M].王名扬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90] [美]胡克.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M].金克、徐崇温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1]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3.
    [92] [美]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M].万俊人等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93] [俄]基斯嘉柯夫斯基.路标集[M].彭甄、曾予平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94] [英]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5] [英]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96] [苏]诺维科夫.苏联检察系统[M].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译.北京:群众出版社,1980.
    [97] [奥]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98] [德]赫费.政治的正义性:法和国家的批判哲学之基础[M].庞学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99] [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00] [德]库诺.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M].袁志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01] [美]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02] [美]沃勒斯坦.所知世界的终结——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科学[M].冯炳昆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3] [苏]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立法纲要汇编[M].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104] [苏]潘克拉托娃.苏联通史[M].济南:山东大学翻译组译.北京:三联书店,1978.
    [105]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M].漆竹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106] [美]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07] [苏]列宁遗嘱——来自苏联的秘密报告[M].王政和编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108]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09] [俄]洛斯基.俄国哲学史[M].贾泽林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10] [俄]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M].雷永生、邱守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111] [苏]司徒金尼金.苏维埃行政法(总则)[M].俄文版,国家法律书籍出版局,1950.
    [112] [苏].苏联经济法论文选[M].中国人民大学苏联东欧研究所编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113] [苏]斯米尔诺夫等.苏联民法[M].黄良平、丁文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14] [美]诺内特、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M].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115] [苏]沃尔科戈诺夫.斯大林的政治肖像[M].陈启能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116]马尔科维奇、塔克.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M].李宗禹主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1]孙国华、张俊杰.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法学思潮述评[J].求是学刊,200(21):63-67.
    [2]王树义.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联邦法学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2000(5):15.
    [3]郑成良.法律的阶级性:理论的建构与词的暴政——对法学思维的语言学治疗[J].天津社会科学,1995(4):52-54.
    [4] [俄]米格拉尼扬.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个人、社会和国家三者关系的分析探讨[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5):94.
    [5]杨心宇.早期俄罗斯法哲学评述[J].复旦学报,2000(3):35.
    [6]唐永春.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2(2):148-160.
    [7]杨心宇、李凯.略论苏联法对我国的影响[J].复旦学报2002(4):112-115.
    [8]蔡定剑.关于前苏联法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22)[J].法学,1999(3):2-6.
    [9]杨心宇、陈怡华.我国移植苏联法的反思[J].社会科学,2002(8):45-49.
    [10]韩玉洁.浅析政治权威主义在当今俄罗斯的新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6):76.
    [11]龚廷泰.列宁早期法哲学思想探析[J].江海学刊,2000(4):94.
    [12]王春永.浅析东正教对俄罗斯社会的作用和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1999(7):27.
    [13]姚海.东正教危机与社会思想激进化[J].铁道师院学报,1999(6):36.
    [14]付家东、陈雄.略论苏联到俄罗斯法定义的变迁[J].河北法学,2004(5):113-115.
    [1]Э.П.Григонис.Теориягосударсваиправа[M].Питер.2002.
    [2]КоваленкоА.И.Правоегосударсваиправо:концепциииреальнсть[M]. 1993.
    [3]ГерасимовЛ.П.,53вопросаиответаоКонституцииРоссийской[M].СПВ, 1994.
    [4]Л.А.Морозова,Теориягосударсваиправа[M].Эскмо,2005.
    [5]Э.П.Григонис,Теориягосударсваиправа[M].Питер,2002.
    [6]ХропанюкВ.Я,Теориягосударсваиправа[M].1993.
    [7]СальниковаВиктораПетровича,ПРАВОВОЕГОСУДАРСВО:реальносность,мечты,будущее,Санкт-ПетербргсковоуниверситетаМВДросииСанкт-Петербрг[M].1999.
    [8]О.Э.Лейст.Сущностьправа:проблемытеорииифилософииправа[M].Москва《Зерцало2002》.
    [9]В.С.Нерсесяц.Философяправа[M].Москва《Норма》2003.
    [10]Марченко.Общаятеориягосударстваиправа.Том1、2、3[M].Моск《Зерцало》2002
    [11]ПодредакциейО.И.Чистякова.стария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гогосударстваиправа.Часть1、2[M].Москва《Юристь》2004.
    [12]И.А.Ильин.Теорияправаигосударства(Русскоеюридическоенаследие)[M].Москва《Зерцало》2003.
    [13]С.С.Алексеев.Восхождениекправу:Поискиирешения[M].Москва《Норма》2002.
    [14]В.А.Томсинов.Русскойполитическойиправовоймысли(10-18века)[M].Москва《Зерцало》2003.
    [15]МауноКойвисто.Руссаяидея[M].Москва《Весьмир》2002.
    [16]ПравачеловекавРоссии:декларации,нормыижизниM].МНЭПУ,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