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变形艺术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变形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艺术法则。艺术变形的实质是主体意识对客观外物进行有目的的艺术加工从而使其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并体现出作家的创作个性。
     庄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变形艺术大师,其变形艺术达到了很高成就。这突出表现在他所创造的众多的艺术形象,尤其是那些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生活情景的体现“道”的变形形象,被作者随意揉捏的某些庄严神圣的历史人物,以及寄托作者理想的一些超人形象。这些形象充分显示了变形艺术的最突出的特征,即形象的怪诞、离奇。
     《庄子》变形艺术的产生既与当时社会环境及文学发展状况紧密相关,更与作家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文艺观密不可分。
     庄子的思维方式与先秦诸子迥异。它既脱胎于原始神话思维,又汲取了当时文明时代的理性智慧的丰富养料,把认识和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熔铸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变形艺术产生的触媒。
     庄子的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决定了他的“以文为戏”的创作态度,正是这种“游戏精神”促使他打破常规,力求新变,因而对变形艺术情有独钟。
     此外,作为一位天才的诗人,庄子所特有的丰富的艺术情感,非凡的想象力,敏锐的艺术感觉,及高超的语言技巧,都对其变形艺术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庄子的变形艺术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无比深远的。无论是在散文创作上,还是在小说和诗歌创作上,历代的许多作家、诗人都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庄子的变形艺术,因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Deformation is a general artistic rule. It is the essence of artistic deformation that subject consciousness purposely processes objects so as to make them possess a sharp subjective flavor and reflect the individuality of a writer's writing.
    Chuang-Tzu is the first master on deformation art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reaches very high artistic attainments, which are notably showed in multitudinous artistic figures created by him, especially those deformed figures which turn the abstract philosophy into the concrete living scene and embody Tao, those sacred and solemn historical people who are kneaded and molded by the writer at will, and those supermen endowed with the writer's ideal. Those figures fully manifest the most marked characteristic of deformation art, i.e. their weirdness and oddness.
    The creation of deformation art of the book of Chuang-Tzu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the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literary situation as well as the writer's unique way of thinking and his outlook on literature and art.
    The way of thinking of Chuang-Tzu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other thinkers before Qin Dynasty. It not only emerges from the womb of primitive mythical thinking, but also draws abundant nourishment of
    
    
    rationality in the then civilized age, and organically mixes cognitive action and aesthetic action thereby smelting a kind of unique way of thinking which is a catalyst engendering deformation art.
    Chuang-Tzu's life ideal about pursuing absolute mental liberty decides that his attitude towards writing is "regarding writing as a game". It is this "play game spirit" that impels him to break with convention, and seek for novelty, then favor deformation art.
    Moreover, as a talented poet, Chuang-Tzu's abundant artistic feelings, extraordinary imagination, acute artistic sense and superb language skill, all influence the creation of his deformation art deeply.
    Chuang-Tzu's deformation art has far an effect on Chinese literature. Whether in writing prose or in creating fiction or in producing poem, many writers or poets in various dynasties all consciously drew experience from Chuang-Tzu's deformation art,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re have been large quantities of excellent literary works.
引文
[1]转引自叶纪彬《论艺术创作中的“变形”规律》,《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2][67][75][81][116]卡西尔《人论》,第104页,第107-108页,第107页,第105页,第10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3]张德林《现代小说美学》,第46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4]李瑞华《略谈艺术变形》,《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5]杨扬《论文学中的荒诞和怪诞》,《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3期。
    [6]《安雅堂稿》卷三,《陈子龙文集》下册,第77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7][23][143][清]刘熙载《艺概》,第7-8页,第1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8][10][114][132]谢祥皓 李思乐辑《庄子论评序跋辑要》,第76页,第353页,第337页,第5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9][115][158]郎擎霄《庄子学案》,第241页,第231页,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11]《论语·述而》,程树德撰《论语集释》,第480页,中华书局,1997年。
    [12][梁]萧统编 [唐]李善注《文选》,第185页,中华书局,1983年。
    [13][14][20][22][139]钟泰《庄子发微》,第5页,第254页,第739页,第560页,第27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5][18][82][83]袁珂《山海经校注》,第56页,第407页,第350页,第2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6]顾颉刚《黄帝》,《史林杂识初编》,第184页,中华书局,1963年。
    [17][汉]刘安著 高诱注《淮南子注》,《诸子集成》第七册,第37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
    [19][62][104][105][126][130]《知北游》。
    [21][102]《天道》。
    [24]《读诸子·庄子》,《黄氏日钞》卷55。
    [25]南怀瑾《禅宗与道家》,第14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
    [26]转引自郭庆藩《庄子集释》,第990页,中华书局,1997年。
    [27]杨应龙《庄子人生哲学散论》,《江西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28][70][71][72][76]《至乐》。
    [29]《徐无鬼》。
    [30][127][136]《外物》。
    [31][99]《让王》。
    [32]刘兴邦《试论庄子的价值哲学》,《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2期。
    
    
    [33][37][45][61][79][87][124][125][128]《齐物论》。
    [34][36][41][46]《逍遥游》。
    [35][129][131][147]《天地》。
    [38][47][52][59][63][64][77][91][92][93]《大宗师》。
    [39][89][123]《秋水》。
    [40][44]《达生》。
    [42]《在宥》。
    [43][66]《养生主》。
    [48]《田子方》。
    [49]《天运》。
    [50][103]《人间世》。
    [51][53][65][86][110]《德充符》。
    [54]《神话研究》,第81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
    [55]《先秦文学论集》,第26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56][57]《序》,朱任飞《庄子神话的破译与解析》,第4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58]《盗跖》。
    [60][日]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第122页,三联书店,1991年。
    [68]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第755页,三联书店,1988年。
    [69][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第294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
    [73][74][95]袁伯诚《庄子〈寓言〉——以“无”为本的艺术》,《文艺研究》,1992年第5期。
    [78][137]《寓言》。
    [80][84]《象征形式哲学》卷二,转引自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第579-58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85]赵沛霖《庄子哲学观念的神话根源》,《文史哲》,1997年第5期。
    [88][96]崔大华《庄学研究》,第115页,第297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
    [90]《则阳》。
    [94]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第11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97]李锦全 曹智频《庄子与中国文化》,第162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98][113][149][152]闻一多《古典新义·庄子》,《闻一多全集》(乙集),第280-282页,第288页,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
    [100][101]陈鼓应《老庄新论》,第2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06][134][140][141]《天下》。
    
    
    [107]冉云飞《庄子我说》,第4页,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8]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三书》,第297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109]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第5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111]胡应麟《诗薮》,第125页,中华书局,1962年。
    [112]《屈子文学之精神》,《中国近代文论选》下册,第78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117]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三书》,第7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118]张碧波 吕世纬《庄子与古典浪漫主义论略》,《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1期。
    [119]《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一册,第60-6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120]转引自刘小枫《诗化哲学》,第256页,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
    [121]钱锺书《七缀集》,第70页,三联书店,2003年。
    [133][146]钱锺书《管锥编》,第464页,第1083页,中华书局,1999年。
    [135]止庵《樗下读庄》,第35页,东方出版社,1999年。
    [138][清]王夫之《庄子解》,第248页,中华书局,1964年。
    [142]《庄子与鲁迅》,《沫若文集》,第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144]李泽厚 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第477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145]刘凤苞《南华雪心编》卷一。
    [148]《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集》,第873页,中华书局,2000年。
    [150]《搜神记序》,《搜神记》,第2页,中华书局, 1985年。
    [151]《少室山房笔丛》卷36,第37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153]《五杂组》卷15,第313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154]《中国小说史略》,第14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
    [155][157][162]李生龙《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第366页,第253页,第227页,岳麓书社,1998年。
    [156]《西游记》第一回,第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159]《秋怀十五首》,华忱之喻学才校注《孟郊诗集校注》,第159-16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160][161]赵大声 陈锋《艺术变形与艺术超越》,《锦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
    
    
    [1][晋]郭象注 [唐] 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2][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宋]林希逸.庄子庸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4][清]王夫之.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5][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6][清]王先谦 刘武.庄子集解 庄子集解内篇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7]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杨柳桥.庄子译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9]张默生.庄子新释[M].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
    [10]崔大华.庄子歧解[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1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12]止庵.樗下读庄[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
    [13]朱季海.庄子故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4]支成伟.庄子校释[M].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
    [15]吴林柏.庄子新解[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8年.
    [16]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7]阮忠.庄子创作论[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年.
    [18]宋效永.庄子与中国文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
    [19]黄山文化书院编.庄子与中国文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年.
    [20]李锦全 曹智频.庄子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21]白本松 王利锁.逍遥之祖:〈庄子〉与中国文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22]李生龙.道家及其对文学的影响[M].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23]李炳海.道家与道家文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4]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年.
    [25]赵明 薛敏珠.道家文化及其艺术精神[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26]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27]张利群.庄子美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8]陶东风.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29]邱紫华.思辨的美学与自由的艺术[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0]李志慧.庄子探微[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31]谢祥皓 李思乐辑校.庄子序跋论评辑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32]黄正雨.自然的箫声:<庄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3]郎擎霄.庄子学案[M].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90年。
    [34]闻一多.古典新义·庄子.闻一多全集(乙集)[M].上海: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
    [35]朱任飞.<庄子>窕暗钠埔胗虢馕鯷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6]张石.庄子与现代主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37]白本松.先秦寓言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3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
    [39]钱锺书.七缀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40]钱锺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41]傅正谷.中国梦文学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
    [4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43]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44]刘小枫.诗化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
    [45]朱志荣.中国艺术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46]赵毅衡.文学符号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
    [47]金克木.艺术科学丛谈[M].北京:三联书店,1986年.
    [48]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
    [49]孙绍振.论变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7年.
    [50]居阅时 瞿明安主编.中国象征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51]徐友渔等著.语言与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52]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53]张德林.现代小说美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5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55][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
    [56][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57][德]恩斯特·卡西尔.野性的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
    [58][德]海德格.诗·语言·思[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
    [59][德]海德格尔.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
    [60][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61][美]古斯塔夫·缪勒.文学的哲学[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2][日]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63]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64]孙以楷 甄长松.庄子通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年.
    [65]王德有.庄子神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66]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7]汪国栋.庄子评传[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68]张恒寿.庄子新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
    [69]东方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M].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
    [70]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
    [71]曹础基.庄子浅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72]李泽厚.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年.
    [7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74]李泽厚 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75]李泽厚.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76]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77]冯契.人的自由与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78]崔宜明.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79]冉云飞.庄子我说[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80]陈鼓应.老庄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81]陈鼓应.庄子浅说[M].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82]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83]蒙培元.心灵超越与境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84]朱哲.先秦道家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85]顾文炳.庄子思维模式新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86]孙以昭 常森.庄子散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
    [87]王兆胜.逍遥的境界[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
    [88]杜保瑞.庄周梦蝶——庄子新说[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年.
    [89]陆钦.庄周思想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9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9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92]方勇 陆永品.庄子诠评[M].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
    [93]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94][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林明华.<庄子>⑽牡奈难刂始捌浼壑礫J].中国文学研究,2000,(1).
    [2]王恒展.<庄子>胫泄∷礫J].山东师大学报,1992,(5).
    [3]曹大中.庄子——中国短篇小说之父[J].湖南师大学报,1985,(4).
    [4]张亚君.庄子寓言的文学性[J].甘肃社会科学,1999,(4).
    [5]李生龙.道家思想与两晋文学[J].求索,1997,(6).
    [6]赵沛霖.庄子哲学观念的神话根源[J].文史哲,1997,(5).
    [7]蒋振华.庄子寓言的文学贡献[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3).
    [8]赖伟卫.庄子寓言的审美特征[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3).
    [9]张峰屹.庄子思维方式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2).
    [10]王增文.试论<庄子>腥宋镄蜗蟮乃茉靃J].黄淮学刊,1990,(1).
    [11]刘松来.<庄子>蜗笙盗兄壹鸞J].文学遗产,1987,(2).
    [12]孙乃沅.庄子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贡献[J].江淮论坛,1981,(6).
    [13]樊公裁.庄子的美学思想[J].哲学研究,1981,(9).
    [14]皮朝纲.庄子美学思想管窥[J].四川师院学报,1980,(4).
    [15]朱立元 王文英.试论庄子的言意观[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4).
    [16]曹海东.<庄子>帐醣湫渭捌渖竺捞卣鱗J].华中师大学报,1992,(2).
    [17]杨国强.<庄子>湫纬趼踇J].韶关大学学报,1995,(3).
    [18]陆永品.庄子是中国小说之祖[J].河北大学学报,1993,(3).
    [19]陆永品.<庄子>⑽难芯抗芗鸞J].文学遗产,1981,(1).
    
    
    [20]刘生良.<庄子>泄∷荡醋髦鎇J].陕西师大学报,1998,(1).
    [21]袁伯诚.<庄子>⒀浴浴拔蕖蔽镜囊帐鮗J].文艺研究,1992,(5).
    [22]李明珠.论庄子的讽刺艺术[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4).
    [23]郁建兴 王新华.论庄子的人生哲学[J].浙江大学学报,1994,(4).
    [24]刘泽民.庄子的语言观[J].兰州大学学报,1995,(1).
    [25]杨国强.试论<庄子>赖囊庀骩J].韶关大学学报,1998,(4).
    [26]陶君.道的精神:<庄子>囊帐蹙馵J].中国道教,1998,(4).
    [27]郭真义.庄子中的神话世界及其文化意蕴[J].东方文化,1999,(5).
    [28]颜翔林.论庄子的诗意与审美的死亡观[J].江海学刊,1996,(6).
    [29]黄宏信.试论庄子散文的荒诞意识[J].阜阳师院学报,1998,(2).
    [30]张采民.谈谈<庄子>捞氐谋泶锓绞絒J].南京大学学报,1984,(4).
    [31]谢祥皓.略谈<庄子>械目鬃有蜗骩J].齐鲁学刊,1985,(5).
    [32]孙敏强.试论<庄子>晕夜糯∷捣⒄沟闹匾毕譡J].浙江大学学报,2002,(4).
    [33]蔡觉敏.论<庄子>院焊车挠跋靃J].集美大学学报,2003,(2).
    [34]孟传书.庄子对神话形象的再创造[J].天津教育学院院刊,1986,(5).
    [35]王景琳 徐匋.庄、屈对神话传说运用之异同[J].求索,1984,(6).
    [36]杨扬.论文学中的荒诞和怪诞[J].当代文艺探索,1987,(3).
    [37]刘正国.论变形的定义及变形机制[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2).
    [38]李瑞华.略谈艺术变形[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8,(2).
    [39]赵大声 陈锋.艺术变形与艺术超越[J].锦州师院学报,1994,(3).
    [40]叶纪彬.论艺术创作中的“变形”规律[J].社会科学战线,1986,(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