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精英群体的代表人物——汤寿潜研究(1890-191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汤寿潜是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又是江浙立宪运动的领袖,是清末立宪派中唯一与戊戌变法和立宪运动相始终并经历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汤寿潜早年深受浙东经世实学的影响,后来从事政治和教育活动,又成为西学的积极主张者。汤寿潜1890年以《危言》的发表奠定了其维新思想家的地位,他坚信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思想资源以拯救当时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坚持“西学中源观”,对西艺、西学、西政都有所借鉴,从发表《危言》,力倡维新到参与组织预备立宪公会、倡导国会请愿运动、参与辛亥革命到最后归隐乡里,不问政事,其人生经历是清末东南精英群体参与维新、立宪、革命等的政治与社会活动的缩影和个案,在思想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本文将汤寿潜的经历、活动、著作、思想放在整个社会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并尽可能将其思想与所生活的历史环境相契合,围绕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和中国现代化问题,探讨汤寿潜思想发展的脉络与内在底蕴。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注意与其他派别如洋务派、顽固派、清流派的联系与区别,以及与其他维新思想家的比较研究,力求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以确定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我在研究过程中首先界定东南文化精英这一历史概念,然后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向纵深推进。在第二章中,主要概述汤寿潜生平事迹和著作,以此作为线索,提示全篇。从第三章开始通过其在东南互保、预备立宪、保路运动、辛亥革命中的活动对其展开深入研究。汤寿潜的一生基本上走了一个“人”字型的道路,早年参加科举走上仕途,认识到仕途险恶的他投身文化教育领域,但是封建士绅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或许是士大夫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其欲罢不能,经历了东南互保——预备立宪——保路运动——辛亥革命,终于使其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先后出任浙江都督和民国临时政府交通总长(未就职)。但是政治斗争的残酷与黑暗使其选择了急流勇退与归隐,从他的别名丙僧,字翼仙、蛩仙,以及出生之日其父遇到僧人的传说我们可以推测,其思想中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还有传统士大夫固有的“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及天下”的理念。汤寿潜晚年较少关注社会时事,但其隐居乡里期间仍改坝为桥、创办小学、留下戒子遗嘱等表明他始终保持士绅本色,仍然值得后人称道。
     笔者借鉴类型学的方法,将张謇、郑孝胥、沈瑜庆、张元济、蔡元培、陈三立、何嗣焜、赵凤昌、刘锦藻等文化精英归纳为东南精英群体,并以汤寿潜为中心,探讨该群体的兴衰荣辱的过程,从而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期士绅阶层在重大历史事件上的分离聚合所折射出的世变与士变,进行较为翔实的检讨,以深化对过渡时期历史的认识与思辨。
     中国近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清末民初的中国面临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除极少数顽固分子外,大部分文化精英主张改变现状,向西方学习,他们曾经对预备立宪抱有极大的希望,但是清廷实施亲贵集权,成立“皇族内阁”,使他们大失所望。当时流亡海外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等革命派积极发动舆论,在国内掀起武装起义,鼓吹反满革命,革命浪潮一日千里,不可遏抑,许多文化精英被裹挟其间,成为革命的同路人。作为一场早熟的革命,由于准备不足,造成社会秩序的脱序与失范、社会重心的失坠。文化精英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不愿意全盘西化,又对现状不满,内部发生巨大分化:第一种以郑孝胥、严复、罗振玉、沈曾植等人为代表,对清廷与传统文化十分眷恋,成为晚清遗民;第二种以汤寿潜、张謇、熊希龄、张元济等人为代表,他们远离政治,回归绅士本位,从事文化教育或慈善事业以造福社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实践其文化理想;第三种以蔡元培、谭延闿等人为代表,激流勇进,成为革命元勋,但也被边缘化。
     本文以汤寿潜为个案进行考察,最后总结其思想特质:汤寿潜类型的东南文化精英群体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其思想呈现出适应性与时代性的特征,不时表现出前进与保守的困惑,他们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历史舞台的前沿逐渐退至幕后,反映了社会时代的变化及其所代表的东南文化精英的兴盛与落寞,最终被革命派精英所取代,这本身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缩影。
Tang Shouqian is one of the early reformer in modern times, and eschewing the constitutional movement leader, is the only one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consulting Department and the reform movement and Constitutionalism movement phase always and has gone through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revolution. Tang Shouqian was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Zhedong School of Chinese, and later engaged in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become an active advocat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Weiyan" of publishment by Tang Shouqian has established the position of the reformists in 1890, he firmly believed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ideological resources to save lives at the time of the social crisis, while adhering to the Western Concept from Chinese, referring the Western art, Western Culture, Western political system, from the launch of the "Weiyan" to widen participa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 Association, the advocates congressional protest, participate in the revolution to the final withdrawal of the country, the conduct of public affairs, their life experience is conservative elit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itutional reform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and social activities in miniature and cases in history has exemplified the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will discuss on Tang Shouqian experiences, activities, books, mind on the entire social background investigation, and as far as possible be thought and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 revolving around the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modern problems, discussing the Tang Shouqian thought development ideas and internal Found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noting other factions such as westernization, diehands, Ching genre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as well as with other comparison of the reformists, striving to discover from common to determine their personality in the history of the position and value.
     I prepared to study from time and space in two dimensions forward. In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an overview of Tang Shouqian biographies and works as a clue, prompting the whole article. From chapterⅡbegan its South East fidelity, constitutionalism, " Maintaining road movement", the revolution of activities to study them in detail. Tang Shouqian life had basically gone a "human" face of road that early to attend Imperial on career, recognizing that his career after the ugly, but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feudal country gentry world vision (perhaps the social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makes them go through the Southeast mutual insurance constitutionalism-Maintaining road movement-Xinhai revolution, and finally to achieve a political career, has held the military Governor of Zhejiang and Chief of the 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ot inaugural traffic). But the political struggle of cruel and darkness to select leaving Politics and returning to his small name of monks, Word magazine, family meconematidae from fairy wings, and the birth of its parent encountered monk legends we can speculate that it's both positive aspects of the hermitting, there is no music scholars (there is a substantial likelihood of its early life and family education). Their lives less concerned about social issues, but its reclusive country period to dam owned by the bridge, founded the lazuli primary, leaving a will and other activities that are still not forgotten its gentry, still be Commendable by worthy ancestors.
     I think:the reference typological approach, the elite group of south-east of this historical concept, writer and interpersonal Tang Shouqian make friends as the center, Zhang Jian, Zheng Xu, Shen Yu Qing, Zhang Yuan-ji, Tsai Yuan-pei, Chen San-li, He Si-Kun, ZHAO Feng-chang, LIU Jin-zhao and other cultural elites summed up as the South East elite groups, and to Tang Shouqian as the center, to explore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group process, and thus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in transition, the gentry class in the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on the separation of polymer by the reflection of the world changed with disabilities change, to deepen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understanding and speculation.
     This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end of the Qing period, China faced an unprecedented national crisis. Except for a few diehards, most of them cultural elites in favor of changing the status quo, learning from the West, they had a constitutional right preparation have a great hope, but the Qing court estimated that vested interests, set up a "royal cabinet," so that they disappointed. Kang and Liang and the students were from overseas groups and Sun Yat-sen and other revolutionaries to actively mobilize public opinion and launched an armed uprising in the country and advocated anti-full revolution, the rapid revolution can not be halted, so that many cultural elites have coerced during a revolution, soul mates. As a premature revolution, due to lack of preparation, resulting in the disorder and the social order, anomie and social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loss of fall. Cultural elite of the contrast between idealism and reality, unwilling to total Westernization, but also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internal undergoing major differentiation:the first one to Zheng Xu, Yan Fu, Luo Zhenyu, Shen-sik, man-made representative of the Qing court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sentimentally attached to as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second to Tang Shouqian, Zhang Jian, Xiong Xiling, Zhang Yuan-ji and other man-made representation, they are far away from politics and return to a gentleman the whole nation, engaging in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or charitable purposes for the benefit of society to another form of practice, its cultural ideals; The third to Tsai Yuan-pei, Tan Yankai artificial containers such as representatives of whitewater-Yong Jin, a revolutionary fathers, but also of being marginalized.
     In this paper, Tang Shouqian examination of the case, concluded their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ang Shouqian types of south-eastern cultural elite group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his thinking has shown contradictory and ambiguous natur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from time to time to show progress with the conservative confus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y are from the stage of history behind the forefront of a gradual retreat, reflecting the social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what it represents the rise of the constitutional faction elite and lonely, was eventually replaced by revolutionary elites, which itself is a modern Chinese society metabolism in miniature.
引文
①张謇:《汤蛩先先生家传》,《汤寿潜史料专辑》第125—128页。
    ①支南钰一郎:《浙路风潮汤寿潜》,《汤寿潜史料专辑》第129页,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②该传略附刘锦藻传,共2334字,对汤寿潜生平做了简要介绍,曾蒙台湾国史馆修纂处处长简笙簧先生提供扫描图件,谨表谢忱。
    ③竺公:<湯壽潛與浙路>,《交通建設》,20:4(1971),頁34-39,關志昌,<湯壽潛(1857-1917)>,《傳記文學》,44:
    4(1984),頁137-139,卜曹元,(近代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實業家--湯壽潛>,《浙江月刊》,33:2(2001),頁3-4。本资料承蒙台湾中央研究院唐立宗博士提供上述信息,谨表谢忱。
    ①郑云山:《汤寿潜与近代“铁路兴国论”》,《汤寿潜研究》43—58页。
    ②周章森:《汤寿潜与沪杭甬铁路》,《汤寿潜研究》97—107页。
    ③朱馥生:《孙中山<实业计划)的铁道部分与汤寿潜<东南铁道大计划>的比较》,《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
    ④戴东阳:《东南互保与汤寿潜》,《汤寿潜研究》217—224页。
    ⑤郭士龙:《张謇、汤寿潜也是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汤寿潜研究》176—188页。
    ①郑云山:《汤寿潜与“秋案”关系析》,《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②章开沅:《论汤寿潜现象——辛亥革命的反思之一》,《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③刘坚、丁贤勇:《第一任浙江都督汤寿潜》,《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④陶水木:《辛亥革命时期汤寿潜几个问题的探讨》,《民国档案》2005年第1期。
    ①熊月之:《汤寿潜与浙江人文传统》,《同济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②郑扬勇:《论绅士特色的改良主义者汤寿潜》,《汤寿潜研究》43—58页。
    ③陈同:《在西学与中学之间——汤寿潜思想述论》,《汤寿潜研究》278—287页。
    ①竺柏松:《作为历史学家的汤寿潜及其<三通考辑要>》,《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
    ①俞佐萍《论汤寿潜德变革思想与实践》,《汤寿潜研究》第144-155页。
    ①戚其章:《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论——兼论汤寿潜的早期维新思想》,《中州学刊》1995年第2期。
    ②姚顺:《汤寿潜早期维新思想研究——以《危言》《理财百策》为中心》,2008年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③田琳琳:《浅论汤寿潜的宪政思想》,《理论界》2004年第3期。
    ①邵勇:《从<危言>看汤寿潜的早期宪政思想》,《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②邵勇:《汤寿潜教育思想论略》,《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①陈同:《在中学与西学之间——汤寿潜思想述论》,《史林》1995年第2期。
    ②章开沅:《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③李德征:《清末民初时期的汤寿潜和张元济》,《汤寿潜研究》第156—175页。
    ④成晓军:《两个名人形神极相似——略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汤寿潜和谭延闿》,《汤寿潜研究》第208-216页。
    ①章开沅:《论汤寿潜现象——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之一》,《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②刘学照:《上海庚子时论中的东南意识述论》,《史林》2001年第1期第22页;《张謇庚子年间东南意识略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20页。
    ③郭太风主编:《东南社会与中国近代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①蔡元培:《汤佩恩家传》,见袁进编:《学界泰斗:名人眼中的蔡元培,蔡元培眼中的名人》第245页,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出版。
    ②汤寿潜多次辞官归养,与滞留外地,父母多病无人照顾有关,当然也与其官场政治不感兴趣,有别于追求功名利禄士子。见《汤寿潜史料专辑·遗诫》,第645页。
    ③汤寿潜:《敕赠奉直大夫五品衔安徽青阳知县国学生世父造甫府君传》,《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73页。
    ①姚顺《汤寿潜早期维新思想研究——以[危言][理财百策]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论文第15页。
    ②汤寿潜在《三通考辑要自序》中论及:“二十年来,去取增损,累有更定,旁行斜上,目光从此耗损矣。”由此推断:早在1978年即22岁起,他已经由写《三通考辑要》一书的准备工作,目的是“拯时”、“便学”。见《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1页。
    ③陈志放:《布衣都督汤寿潜》第3页,萧山市文联1991年编写。
    ④汤寿潜:《山阴中天乐乡沈寃纪略》,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⑤汤寿潜:《天乐汤氏宗谱·世父造甫府君传》,《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75页。
    ⑥汤寿潜:《天乐汤氏宗谱·世父造甫府君传》,《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75页。
    ①萧乾主编:《货殖札记》(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初版初印),第73页
    ②陈志放:《布衣都督汤寿潜》,萧山市文联、萧山市文化馆编著,第182页。
    ③张希哲、陈三井主编:《华侨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史馆:民国86[1997]出版,第344页。
    ①《醒狮丛书·盛世危言·商务上》第293页。
    ②谢俊美主编:《醒狮丛书·盛世危言·厘捐》第266页。
    ③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初史学之建设》第24页。
    ①都樾《汤寿潜佚著(宪法古义)考证》,《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60-62页。
    ①《张謇日记》,见其《张謇全集》第六卷第861页。
    ②《张文襄公全集》卷八十,电奏八,第1957页。
    ①刘学照:《张謇庚子年间东南意识略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20页
    ②《汤蛩先学使演说词》,《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86页。
    ③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第74页。
    ①《危言·中学》,《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4页。
    ②《危言·变法第五十》,《汤寿潜史料专辑》第313页。
    ③《严几道诗文钞》卷一,第1页。
    ④《危言·考试第七》,《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6页。
    ①本段引文均出自《为宪政维新沥陈管见事》,《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16页。
    ②《危言·洋税第十九》,《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48页。
    ③宋育仁:《采风记》卷五,第5页
    ④《危言·洋税第十九》,《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49页。
    ①支南钰一郎:《浙路风潮汤寿潜》,《汤寿潜史料专辑》第175页。
    ②《汤蛩先学使演说词》,《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86页。
    ③《奏为莫受外务主任偏重语言之蔽》,《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14页。
    ④《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上),选自《近代史资料》第108号,第22页。
    ⑤《奏为莫受外务主任偏重语言之蔽》,《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14页。
    ⑥《危言·书院第八》,《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9页。
    ①《危言·考试第七》,《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6页。
    ②《养知书屋文集》,卷十一,第11-13页。
    ③魏源:《海国图志·筹海篇》,卷三,议战,第1页。
    ④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上海设立同文馆议》,第229页。
    ⑤马建忠:《适可斋纪言纪行》,第20页。
    ⑥汤寿潜:《危言·口岸第二十四》《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56页。
    ⑦陈虬:《经世博议》卷一,第3页。
    ①《危言·夷势》,《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75页。
    ②《危言·夷势》,《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77页。
    ③《危言·筹暹第二十九》,《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68页。
    ④《危言·保朝第三十》,《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70页。
    ①《为国势危迫敬陈存亡大计》,《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25页。
    ②《汤蛩先学使演说词》,《中华新报》1910年5月18日,转引自《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87页。
    ①《致西安行在军机处》,《张之洞全集》第3册,2184页。
    ②《张謇日记》,《张謇全集》第六卷,第450页。
    ③陶模:《变通政治宜务本原折》,《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卷11
    ①《瞿鸿禨朋僚书札》,《近代史资料》第108号第22页
    ②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资料编辑部编:《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下),选自《近代史资料》第109号第22页。
    ③郑孝胥(1860—1938),近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福建闽候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当时作为两广总督岑春暄的代表与会,岑春暄成为预备立宪公会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并为该会捐款1万元。
    ①杨国强:《晚清士人与世相》第45页.
    ①哈耶克著、杨玉生译:《自由宪章》,第1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②《危言·尊相第三》,《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2页。
    ③陈炽:《庸书》(上卷),第21页。
    ①《汤蛩先学使游历粤省演说词》,载于1910年4月25日《时报》。
    ②熊月之:《汤寿潜与浙江人文传统》,《同济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③《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77页。
    ④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第50页。
    ⑤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第198页。
    ⑥王韬:《弢园文录外编·达民情》第39页。
    ①《危言·议院第五》,《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3页。
    ②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第97页。
    ③黄宗凯等:《宋育仁思想评传》第54页。
    ④汪荣祖:《晚清变法析论》,载张灏编著《中国近代思想人物论晚清思想》第117页。
    ①汤寿潜《代拟浙人国会请愿书》,《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90页
    ①汤寿潜:《宪法古义叙》,《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66页。
    ②汤寿潜:《宪法古义叙》,《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65页。
    ③《为国势危迫敬陈存亡大计》,《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21页。
    ①汤寿潜《代拟浙人国会请愿书》,《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90页
    ②汤寿潜:《拟上摄政王书》,《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37页。
    ③《汤寿潜等致滇省及各省函》,《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95页
    ④《汤寿潜致张元济函》,《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93页
    ⑤《苏州程都督、杭州汤都督致沪都督电》,《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94页
    ⑥汤寿潜《致赵凤昌函》,《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90页
    ①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14-15页。1986年出版
    ①陈鹏鸣:《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29页。
    ②汤寿潜:《议复罗署正教育计划草案》,《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78页。
    ③都樾:《汤寿潜佚著[宪法古义]考证》,载自《江苏教育学报》2007年2期
    张謇:《汤蛩先先生家传》,《汤寿潜史料专辑》第126页。
    ①《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55,第13—14页,1929年版。
    ②《郭嵩焘诗文集》,岳麓书社1984年,第191页
    ③《光绪朝东华录》卷1,第153页。
    ④汤寿潜:《东南铁道大计划》,《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95页
    ⑤《危言·铁路第四十》,《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89页
    ①《沪嘉路线开车纪事》,《东方杂志》第6卷第5期。
    ②《汤寿潜、刘锦藻致外务部、商部电》,《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46页
    ①《浙路总副理董事会全体复北京浙路办事处某侍郎函》,《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59页。
    ②《汤寿潜致农工商部电》,《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53页。
    ③《浙路纪事》,《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第238页。
    ④《申报》1907年10月7日。
    ⑤《东方杂志》第4卷第11期。
    ⑥据《汪穰卿笔记》载:适有一工头邬某病虐,被业西医刘某药误死,方欲控刘。值路事起,蛩先(汤寿潜)即遣人属其家人改说是殉路,则名美而有利,其家欣然从之。后之汤工程师死,亦置诸殉路之利。见该书第12页。
    ⑦《江浙铁路拒款风潮录》(油印本)第7页,上海图书馆藏。
    ⑧《浙路公司复嘉兴府学堂电》,《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61页
    ①《汤寿潜致军机处王爷中堂电》,1909年5月19日《民呼日报》
    ②《汤寿潜致军机大臣电》,载于1910年8月27日《时报》。
    ①《浙江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第269页。
    ②《浙江辛亥革命史料选辑》第270页。
    ①据《汪康年师友信札》1711页载:1897年张之洞有意安排汤寿潜与梁启超同主《时务报》笔政;汪康年曾向张元济了解汤寿潜为人,张元济私下做出的这一评价。
    ②《张元济书札》1318页
    ③易慧莉《论浙江士绅与浙路废约》,此文发表于《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①《汪康年师友书札》第843页。
    ②《汪康年师友书札》第3010页。
    ③周作人:《知堂回忆录》,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④《汪康年书札》(二),第1803页
    ⑤汪贻年:《汪穰卿笔记》卷一,第3页
    ①周秋光:《从国务总理到爱国慈善家》第186页。
    ②《忘山庐日记》第1100页。
    ③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第338页。
    ①《清实录》第1150页。
    ②据迎升《辛亥杭州驻防失守记》载:宣统三年辛亥秋八月,鄂省革命军兴,东南大哗……浙绅商议办全浙民团,公举四品京卿汤寿潜咨议局议长陈黼宸董其事,浙抚不予饷械,仓卒未成军。见《辛亥革命浙江史料续辑》第412页。
    ③《郑孝胥日记》第1361页。
    ④《郑孝胥日记》第1358页。
    ⑤章开沅先生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精当的分析,见《论汤寿潜现象——对辛亥革命的反思之一》,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第124—129页;《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史林》2002年第1期第99—113页。
    ⑥《浙江革命史料续辑》第401页。
    ①庄一拂:《褚辅成先生年谱初稿》,《辛亥革命》(七),第156页。
    ②应梦卿:《奉化渔民参加光复杭州敢死队》,《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4页
    ③《汤寿潜史料专辑》第693页
    ④邹鲁:《浙江光复》,《辛亥革命》(七)第33页
    ⑤汤寿潜:《浙江省议会开会祝词》,《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2编第4册第169页。
    ⑥张謇:《汤蛩先先生家传》,《汤寿潜史料专辑》第126页
    ①《褚辅成先生年谱初稿》,《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6页
    ②胡滨译:《英国蓝皮书有关辛亥革命资料选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4页。
    ①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三日上海《民立报》
    ②汤寿潜:《复绍兴议事会金腾》,《浙军都督府卷宗》,嵊州档案馆藏。
    ③杨镇毅:《光复会与光复军》,《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42页。
    ④《新浙江纪事》,《申报》,1911年12月17日。
    ⑤汤寿潜:《致徐则恂队官张兆辰指挥官》(1911年12月),嵊州档案馆藏。
    ①《浙江都督汤致福建清都督松寿清将军朴寿书》,荣朝申辑:《缔造共和之英雄尺牍》第159页
    ②金普森:《浙江通史·民国史上》第8页。
    ③刘秉荣:《辛亥革命秘史》,第1200页
    ④陈燮枢:《辛亥绍兴光复见闻纪略》,《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106页。
    ①郭孝成:《浙江光复记》,《辛亥革命》(七)第140页。
    ②《申报》,1911年11月11日
    ③对于民国之初浙江财政困难,朱瑞回忆道:“浙省光复之初,财政紊乱,达于极点。当军务倥偬之际,旧法业已废弃,新法尚未成立,各处机关岁有变更,收入既无从稽考,支出亦漫无限制,加以各军政分府均系自收自支,尤为紊乱,不可究诘。”见《浙江都督兼民政长朱瑞关于设立浙省审计机关暨编选地方岁出入预算情形文》,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
    ①《申报》1911年11月20日
    ②汤寿潜:《复何海鸣》,《汤寿潜史料专辑》第718页。
    ①汤寿潜:《致宋卿书》,《汤寿潜史料专辑》第718页。
    ②汤寿潜:《致伍廷芳》,《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95页。
    ③汤寿潜:《致雪老书》,《汤寿潜史料专辑》第706页。
    ④汤寿潜:《致伍廷芳》,《汤寿潜史料专辑》第707页
    ①《汤寿潜致赵凤昌函》,《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90页。
    ②褚辅成:《浙江辛亥革命纪实》,《辛亥革命》(第4册)第156页
    ③裘孟涵:《王金发其人其事》,《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82页
    ①陈燮枢:《辛亥绍兴光复见闻纪略》,《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第232页
    ②施伯侯:《王金发传》,《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第479页。
    ③沈晓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省咨议局和省议会》,第71页。
    ④马叙伦:《我在辛亥这一年》,《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一集)第22页
    ⑤汤寿潜:《临时议会开会词》,《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二编,第四册,各省光复,第168-169页。
    ⑥《汤寿潜致张菊生函》,《汤寿潜史料专辑》第698页。
    ⑦钟丰玉:《光复杭州回忆录》,《汤寿潜史料专辑》第10页。
    ⑧汤寿潜:《致省议会》,《汤寿潜史料专辑》第714-715页。
    ①张謇:《汤君蛩先先生家传》,《汤寿潜史料专辑》,第127页
    ②郭孝成:《浙江光复记》,《辛亥革命》(七)第179页
    ③章开沅:《论汤寿潜现象——辛亥革命的反思之一》,《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④《劝告袁内阁速决大计电》,《张謇全集》第一卷第232页
    ①《汤寿潜等致滇省及各省函》,《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95页
    ②《苏州程都督、杭州汤都督致沪督电》,《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94页
    ③《汤寿潜复任壮图函》,见《汤寿潜史料专辑》,第689页
    ④《汤寿潜复陶涣卿函》,见《汤寿潜史料专辑》,第701页
    ⑤汤寿潜:《致绍兴军政分府谢斐麟函》,《汤寿潜史料专辑》第695页。
    ⑥周育民:《“历史空间”与中国“东南”漫议》第58页,收入郭太风、廖大伟编写《东南社会与中国近代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①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②章开沅:《论汤寿潜现象——辛亥革命的反思之一》,《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③章开沅:《东南精英与辛亥前后的政局》,《史林》2005年第4期。
    ①严中平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223-224页。
    ②浙江辛亥革命史研究会、浙江省图书馆编:《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第1-2页
    ①《争路权与立宪之关系》,载《申报》,1907年11月19、27、28日
    ②《盛京时报》,1907年10月26日
    ③《申报》,1907年11月10日
    ④清末有三位状元下海经商,他们分别是咸丰庚申孙家鼐、同治甲戌陆润庠、光绪甲午科状元张謇。
    ⑤《张謇年谱》,《张謇全集》第六卷,第862页。
    ①据张謇《啬翁自订年谱》载:汤孝估还担任张謇创办的武昌大维纱厂考工所长兼总监查。见《张謇全集》第6卷第658页
    ②《浙路一夕话》,《神州日报》1912年2月23日
    ①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上海设立同文馆议》,第109页
    ②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第20页。
    ③郑观应:《盛世危言》,第50页。
    ④陈炽:《续富国策》自叙,转引自《中国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中册第74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⑤胜因:《实业救国悬谈》,东方杂志第七年(1910)6期。
    ①汤寿潜:《危言·铁路第四十》,《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92页
    ①本段引文均来自《危言·盐捐第十六》,《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40-242页。
    ②薛福成:《筹洋刍议》卷一,第46页。
    ③《理财百策·榷矿》,《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05页。
    ④汤寿潜:《危言·开矿第十八》,《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47页。
    ①《危言·洋匠第三十八》,《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86页。
    ②《危言·华工第三十七》,《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85页。
    ③本段引文均来自《危言·洋匠第三十八》,《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86页。
    ①《危言·口岸第二十四》,《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56页。
    ②《危言·口岸第二十四》,《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56页。
    ③ 《危言·铁路第四十》,《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93页。
    ①《危言·小轮第十七》,《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44页。
    ②《危言·小轮第十七》,《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39页。
    ①汤寿潜:《理财百策·进口》,《汤寿潜史料专辑》第389页。
    ②马建忠:《复李伯相札议中外官交涉仪式、洋货入内地免厘禀(节选)》,转引自《中国经济近代文选》第397页。
    ③邹鲁:《浙江光复》,《辛亥革命》(七)第129页。
    ④《宁波士民反对浙省统捐议案呈都督书》,《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第171页。
    ⑤汤寿潜:《危言·包厘第十五》,《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39页。
    ⑥郭孝成:《浙江光复记》,《辛亥革命》(七)第65页。
    ①本段引文均出自汤寿潜:《理财百策·印税》,《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11-412页。
    ②汤寿潜:《危言·鱼课第二十五》,《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57页。
    ③汤寿潜:《危言·洋税第十九》,《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49页。
    ①汤寿潜:《会试朱卷》,《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32页。
    ②汤寿潜:《理财百策·清丈》,《汤寿潜史料专辑》第363页。
    ③汤寿潜:《理财百策·沟田》,《汤寿潜史料专辑》第337页。
    ①陈炽:《讲求农学说》,《续富国策》卷一,页十三。
    ②汤寿潜:《理财百策·烟捐》,第418页。
    ①陈炽:《庸书·烟税》,《陈炽集》第67—68页。
    ②《危言·停捐第九》,《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31页。
    ③《危言·华工第三十七》,《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84页。
    ④《危言·华工第三十七》,《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85页。
    ⑤《危言·华工第三十七》,《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85页。
    ⑥《危言·洋匠第三十八》,《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86页。
    ①《理财百策·冗员》,《汤寿潜史料专辑》第328页。
    ②《危言·商局第二十三》,《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55页。
    ①《危言·书院第八》,《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9页。
    ②《危言·书院第八》,《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9页。
    ③《危言·书院第八》,《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30页。
    ④《危言·考试第七》,《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6页。
    ⑤《危言·书院第七》,《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7页。
    ①《汤寿潜史料专辑》第528页。
    ②汤寿潜:《会试朱卷》,《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28页
    ③汤寿潜:《会试朱卷》,《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29页
    ④《危言·书院第八》,《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9页。
    ⑤汤寿潜:《议复罗署正教育计划草案》,《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93页。
    ⑥本节引文均出自《危言·节流第二十六》,《汤寿潜史料专辑》第157-259页。
    ①汤寿潜:《议复罗署正教育计划草案》,《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84页。
    ②汤寿潜:《理财百策·寺观》,《汤寿潜史料专辑》第398页
    ③张謇:《啬翁自订年谱》下卷第41页
    ④《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1,第41页
    ⑤汤寿潜:《理财百策·供给》,《汤寿潜史料专辑》第347页
    ⑥汤寿潜:《理财百策·寺观》,《汤寿潜史料专辑》第397页
    ①《通海请立师范学校公呈》,《张謇全集》第四卷,第10页。
    ②《呈学部文》,《张謇全集》第四卷,第87页。
    ③《学部头等咨议官汤京卿寿潜呈学部学务管见十二则》,《东方杂志》第四年第二期。
    ①《师范奖励约束补助说呈学部》,《张謇全集》第四卷第87页。
    ②《危言·鬻爵第十》,《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32页。
    ③汤寿潜:《危言·亲藩第二》,《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1页。
    ①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47页。
    ②《瞿鸿禨朋僚书牍选》(上),选自《近代史资料》108号,第22-24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资料室编:《瞿鸿禨朋僚书札》,《近代史资料》第108号第24页。
    ①《翁同龢日记·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二日》:“汤生寿潜所著《危言》二卷,论时事极有时,今日招之来长谈,明日行矣,此人必为好官。新迁安徽青阳县”见上书2784页
    ①张謇:《汤蛩先先生家传》,《汤寿潜史料专辑》第127页
    ①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132页
    ①熊月之:《汤寿潜与浙江人文传统》,《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②《清代朴学大师列传·俞樾传》,第231页。
    ③张謇:《汤蛩先先生家传》,《汤寿潜史料专辑》第126页。
    ④汤寿潜:《(婺学治事文编)自序》,《汤寿潜史料专辑》第463页
    ⑤上海社科院历史所陈同在分析汤氏政治、教育、经济、技艺等各方面所受的西学影响后,着重指出汤在借鉴外来经验同时,十分注意本国的现实条件,力图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这是他改革思想中一个突出特点。陈同研究员对汤寿潜思想的定位是中学与西学之间,笔者十分赞同,认为其观点击中肯綮,特别是其对汤氏西学观的分析笔者受益匪浅。章征科则认为汤氏西学思想可概括为:效法西方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取法西方长技,发展民族经济;仿效西方政治,改革中国政体。其特点是渐进性和人民性。汤寿潜主张中体西用,不过他所谓的中体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而 非封建专制制度,正因为如此,他能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求变。但汤的西学理论没有解决中国传统文化能否与西方思想相容的问题,也没有解决专制与民主之间的对立关系。⑤章文对汤氏西学思想的分析中“中体西用”并不准确,汤氏一直坚持“西学中源”说,关于两种思想模式异同,本文将做简要辨析。
    ①《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55页。
    ①《宪法古义序》,署名衔石生,藏于国家图书馆。
    ②《危言·中学第六》,《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56页。
    ③王韬:《原学》,《弢园文录外编》第46页。
    ④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第76页。
    ①本段引文均出自《危言·中学第六》,《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4—226页。
    ①《危言·口岸第二十四》,《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56页。
    ②《危言·中学第六》,《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4页
    ①汤寿潜:《危言·中学第六》,《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6页。
    ②汤寿潜:《危言·中学第六》,《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24页。
    ③王仁俊:《格致古微》,吴县王氏1896年刻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④④张自牧:《瀛海论》第341页。
    ①见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第20页,新华出版社2005年出版
    ②罗福惠:《辛亥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第275-277页。
    ①章开沅先生曾指出:革命派对立宪派怀有本能的厌恶,因为立宪派—开始就企图以温和的改良来化解革命,何况后者
    与统治营垒还存在着许多相互依存关系。见《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②陶成章:《浙案纪略·破坏纪事·绍兴之难》13页。
    ③郭长海秋经武主编:《秋瑾研究资料·文献集》(上册)第177-178页,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①《辛亥革命浙江史料续辑》第371页。
    ②浙江大学郑云山教授在查阅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浙江办理秋瑾革命全案》的基础上,竭力为汤寿潜辩诬,最后得出汤寿潜参与制造秋瑾案“事出有因,却是查无实据”。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③浙江大学郑云山教授在查阅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浙江办理秋瑾革命全案》的基础上,竭力为汤寿潜辩诬,最后得出汤寿潜参与制造秋瑾案“事出有因,却是查无实据”。见《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①《梁启超选集》第16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萧邦奇:《血路——革命中国的沈定一传奇》第4页,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①曹聚仁:《杭州初到》,《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02-203页。
    ①陆学源:《危言》序,《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15页。
    ②《浙江学会之哀声》,《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第129页。
    ③汤寿潜:《遗诫》,《汤寿潜史料专辑》第645页。
    ④马一浮:《汤蛩先先生纪念碑文》,《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07页。
    ①张謇:《汤蛩先先生家传》,《汤寿潜史料专辑》第128页。
    ②汤寿潜:《遗诫》,《汤寿潜史料专辑》第645页。
    ③马一浮:《汤蛩先先生纪念碑文》,《汤寿潜史料专辑》第207页。
    ④张謇:《汤蛩先先生家传》,《汤寿潜史料专辑》第126页。
    ① 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者》,第404-405页。
    [1]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汤寿潜档案全宗》(缩微胶卷)。
    [2]浙江省档案馆:汤寿潜与保路运动档案,民国档案案卷目录库(MG),1-34。
    [3]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辛亥革命浙江史料选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
    年出版。
    [4]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辛亥革命浙江史料续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出版。
    [5]萧山政协文史委:《汤寿潜研究》,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年出版
    [6]萧山政协文史委:《汤寿潜史料专辑》,萧山:1993年3月出版。
    [7]汤寿潜撰:《三通考辑要》30册76卷,光绪二十五(1890)年通雅堂出版,国家
    图书馆藏
    [8]汤寿潜辑:《经史百家序录》12册,會文 學社,清光緒28年[1902],国家图书馆
    藏
    [9]汤寿潜撰:《危言》4卷,光绪二十四(1898)年三鱼书屋版,国家图书馆藏。
    [10]汤寿潜辑:《质学丛书初集》三十种80卷,光绪二十三(1897)年质学会出版,
    国家图书馆藏。
    [1l]汤寿潜辑:《山阴中天乐乡沉冤纪略》1册,民国元年出版,国家图书馆藏。
    [12]汤寿潜辑:《治事文编初编》,上海:从新学社光绪二十四(1898)年出版,上海
    图书馆藏。
    [13]汤寿潜辑:《治事文编》,上海:从新学社光绪二十七(1901)年出版,上海图书
    馆藏。
    [14]汤寿潜著:《宪法古义》,南通:翰墨林编译印书局光绪三十一(1905)年年出版,
    国家图书馆文津阁藏。
    [15]张謇档案:江苏南通市档案馆。
    [16]邵作舟:《邵氏危言》,上海:岭海报馆光绪二十七(1901)年出版。
    [17](清)稽曾筠:《浙江通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五(1986)年出版。
    [18][清]宪政编查馆:清末民初宪政史料辑刊(全十一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5年出版。
    [19]《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20]《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出版。
    [21]《义和团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22]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1-3),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
    [23]全国政协文史资料文员会:《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1-34),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24]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5]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26]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27]汪康年:《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
    [28]张树年、张人凤编:《张元济书札》,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9]张元济:《张元济日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
    [30]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中华书局民国十九年九月发行。
    [31]郑观应:《盛世危言》,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32]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出版。
    [33]陈炽:《陈炽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
    [34]张謇:《张謇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35]张謇:《张謇日记笺注选存》,扬州:广陵书社2007年出版。
    [36]孙宝煊:《忘山庐日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
    [37]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
    [38]胡珠生辑:《宋恕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
    [39]胡珠生辑:《陈虬集》,温州:温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2年出版。
    [40]缪荃孙:《艺风堂友朋书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
    [41]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42]《绍兴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
    [43]《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萃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44]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
    [45]《赵凤昌藏札》,北京:国家图书馆2007年3月出版。
    [46]罗家伦:《中华民国史料丛编·江浙铁路风潮》,中国台湾:台北出版社,民国五十七年(1968版。
    [47]应宝时修、俞樾纂:同治《上海县志》同治十一年(1872)刊本,上海南园志局版,上海图书馆藏。
    [48]吴馨等修、姚文枏纂:《上海县续志》,中国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59年(1970),上海图书馆藏。
    [1]《申报》
    [2]《时报》
    [3]《大公报》
    [4]《东方杂志》
    [5]《学部官报》
    [6]《辛亥前十年间论选集》
    [7]《浙江时报》
    [8]《浙江官报》
    [9]《中外时报》
    [10]《预备立宪公报》
    [11]《中华新报》
    [12]《神州日报》
    [13]《政艺通报》
    [14]《广东劝业报》
    [15]《大同报》
    [16]《南洋华侨杂志》
    [17]《清议报全编》
    [18]《民呼·民吁·民立报选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
    [1]来新夏、焦静宜:《论汤寿潜的历史功绩》,《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2]茅家琦、吴春梅:《汤寿潜与晚清新政》,《历史教学》1995年2月。
    [3]章开沅:《论汤寿潜现象》,《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4]熊月之:《汤寿潜与浙江人文传统》,《同济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5]郑云山:《汤寿潜与“秋案”关系析》,《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6]邵勇、叶小青:《戊戌维新时期的汤寿潜》,《宁波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7]戚其章:《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发展论——兼论汤寿潜的早期维新思想》,《中州学刊》199年第2期。
    [8]邵勇:《从<危言>看汤寿潜的早期宪政思想》,《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9]都樾:《汤寿潜佚著<宪法古义>考证》,《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0]丁贤勇:《汤寿潜奏议简论》,《民国档案》2006年第2期。
    [11]余丽芬:《从<危言>和<理财百策>看汤寿潜的裁冗思想》;《汤寿潜研究》1995年。
    [12]叶世昌:《从<危言>看汤寿潜的市场经济思想》,《复旦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3]竺柏松:《作为历史学家的汤寿潜及其<三通考辑要>》,《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
    [14]周育民:《试论汤寿潜的<危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15]朱馥生:《孙中山<实业计划>的铁道部分与汤寿潜的<东南铁道大计划>的比较》,《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
    [16]钟祥财:《汤寿潜的经济思想》,《江淮论坛》1995年第1期。
    [17]杨菁、杨树标:《汤寿潜与中国最长的商办铁路》,《浙江学刊》1994年第5期。
    [18]余丽芬:《汤寿潜尚检思想探析》,《浙江学刊》1994年第6期。
    [19]理明:《汤寿潜与浙江保路运动》,《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4期。
    [20]吴新宇:《汤寿潜与保路运动》,《浙江档案》2001年第10期。
    [21]姚培锋:《略论汤寿潜与浙江收回利权运动》,《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2]陶士和:《汤寿潜近代经济思想评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23]陶水木:《辛亥革命时期汤寿潜几个问题的探讨》,《民国档案》2005年第1期。
    [24]阿攀:《“以铁路见贤”的汤寿潜》,《今日浙江》2000年第7期。
    [25]王逍:《汤寿潜“以铁路见贤”评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6]刘冰冰:《论汤寿潜的立宪思想及其社会实践》,《齐鲁学刊》2002年第6期。
    [27]景林:《淡泊名利的汤寿潜》,《历史教学》1994年第2期。
    [28]傅国涌:《汤寿潜与晚清立宪运动》,《西湖》2006年第10期。
    [29]田琳琳:《浅论汤寿潜的宪政思想》,《理论界》2004年第3期。
    [30]刘坚、丁贤勇的《第一任浙江都督汤寿潜》,《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
    [31]劳柯:《汤寿潜》,《读书》1985年第3期。
    [32]余丽芬:《汤寿潜“危言”论西学》,《学习与思考》,1997年第9期。
    [33]陈同:《在中学与西学之间——汤寿潜思想述论》,《史林》1995年第2期。
    [29]邵勇:《汤寿潜教育思想论略》,《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35]王佑仙:《试论汤寿潜的人才观》,《汤寿潜研究》。
    [36]李涛:《汤寿潜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硕士论文,杭州大学1997年,中国万方论文数据库。
    [37]姚顺:《汤寿潜早期维新思想研究——以《危言》《理财百策》为中心》,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中国硕士论文数据库。
    [38]胡进:《江浙绅商与铁路风潮(1905-1908)——浙铁路风潮新探》第26-27页,苏州大学2008届硕士论文。
    [39]刘学照:《上海庚子时论中的东南意识述论》,《史林》2001年第1期。
    [40]刘学照:《张謇庚子年间东南意识略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41]汪林茂:《江浙士绅与辛亥革命》,《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
    [42]竺公:<湯壽潛與浙路>,《交通建設》,20:4(1971),頁34-39。
    [43]關志昌:<湯壽潛(1857-1917)>,《傳記文學》,44:4(1984),頁137-139。
    [44](44)卜曹元:<近代中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實業家--湯壽潛>,《浙江月刊》,33:2(2001),頁3-4。
    [45]王敏:《辛亥革命前后绅权扩张与农村社会权力中心的转移》,《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46]姚琦:《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47]王明伟:《中西学战与晚清士人边缘化略论》,《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8]方平:《略论晚清“学战”思潮》,《史林》1994年第1期。
    [49]周武:《论“学战”思潮》,《社会科学》1988年第12期。
    [50]王嘉:《比较视野中之晚清“西学中源”与“中体西用”文化观》,《晋阳学刊》2007年第5期。
    [51]王嘉:《文化观念转变与启蒙——简析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河海大 学学报》2004年第3期。
    [52]成晓军等:《晚清“西学中源”说再认识》,《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53]马克锋:《“西学中源”说的现代思考》,《宝鸡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54]高晶:《杜亚泉保守主义思想探析》,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
    [55]邵勇:《汤寿潜与清末预备立宪》,《江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费孝通:《中国绅士》,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
    [3]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7年出版。
    [4]张朋园:《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
    [5]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出版。
    [6]夏东元:《郑观应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1出版。
    [7]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8]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9]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0]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2月出版。
    [11]章开沅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12]章开沅、田彤:《张謇与近代社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13]唐振常:《蔡元培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14]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传媒出版集团2006年出版。
    [15]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16]熊月之:《冯桂芬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7]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18]熊月之、高冈博文:《透视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19]谢俊美:《翁同龢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
    [20]杨国强:《晚清士人与世相》,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出版。
    [21]汪荣祖:《晚清变法思想论丛》,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出版。
    [22]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23]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24]萧功秦:《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25]许纪霖:《无穷的困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出版。
    [29]许纪霖等:《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27]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出版。
    [29]张灏:《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晚清思想》,台北: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2年出版。
    [30]黄克武:《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新星出版社2006年出版。
    [31]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2]桑兵:《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33]廖大伟:《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34]郭太风、廖大伟:《东南社会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35]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出版。
    [36]王先明:《近代“新学”——传统中学的嬗变与重构》,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7]忻平:《王韬评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38]卫春回:《张謇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39]孙广德:《晚清传统与西化的争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七十一年五月出版。
    [40]冯天瑜、黄长义:《晚清经史实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
    [41]钱明:《胜国宾师——朱舜水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2]陶士和:《民国浙江史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43]丁贤勇:《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44]张登德:《寻求近代富国之道的思想先驱——陈炽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
    [45]薛玉琴:《近代思想前驱者的悲剧角色:马建忠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46]王荣国:《中国思想与文化》,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出版。
    [47]罗福慧:《辛亥时期的精英文化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48]徐临江:《郑孝胥前半生评传》,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出版。
    [49]许顺富:《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50]黄宗凯等:《宋育仁思想评传》,重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51]廖梅:《汪康年:从民权论到文化保守主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52]方同义、陈新来、李包庚:《浙东学术精神研究》,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年出版。
    [53]刘厚生:《张謇传记》,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出版。
    [54]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
    [55]尹铁:《晚清铁路与晚清社会变迁》,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6]李世众:《晚清士绅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7]吴雁南冯祖贻:《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8]吕顺长:《清末浙江与日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59]滕复:《一代儒宗——马一浮传》,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60]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出版。
    [61]<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2]<美>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1917-193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63]<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
    [64]<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革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年出版。
    [65]<美>列文森:《儒家中国及其社会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6]<美>周锡瑞:《改革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
    [67]<日>三石善吉:《传统中国的内在性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68]<日>宗方小太郎:《辛酉日记》、《一九一二年中国之政党结社》,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
    [69]Enest P Young:《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民族主义、改革和共和革命》,《近代思想人物——论民族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版。
    [70]<美>菲利普·约瑟夫著,胡滨译,立人校,《列强对华外交(1894—1900)—对华政治经济关系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71]<美>周明之著:《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清遗老的精神世界》,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2]<日>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3]<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4]E-tu Zen Sun:Chinese Railways and British Interes,King's Crown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Newyork,1954
    [75]En Han-Li:The Chekiang Gentry-menchants Vs,the Peking court officials:China's struggle for recovery of the British Soochow-Hangchow-Ningpo railway concession,1905-19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辑,上册。
    [76]Robert Keith Schoppa,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Cambridge,Mass.And London:The MIT Press,1982.
    [77]Mary Backus Rankin,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