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软实力的构建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地方政府是对地方事务进行直接管理的重要机构,是地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推动者、领导者,是政府与公民发生关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主体。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稳步推进,我国各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其中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方面的发展作用巨大。但同时却忽视了地方政府自身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产生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在软实力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分析了存在的原因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几年以来,由于受片面的政绩观的影响,地方政府忽视了地方政府软实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忽视地方政府新公共行政伦理的塑造,公共服务理念缺失;地方政府政策可持续性差,政策执行能力低下:地方政府危机公关和管理意识薄弱,缺乏亲和力和公信力;地方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地方政府缺乏整合力和地方政府的国际影响程度低,缺乏感召力等,这成为了地方政府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服务公众和相关职能的发挥,不利于地方政府竞争力的提高。因此,提升地方政府的软实力对于提升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和竞争力,增强地方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加强地方行政伦理的培育和建设,塑造新公共行政伦理;加强理念、行为和政策公信力建设,增强地方政府的公共信誉;加强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创造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加强与第三部门的合作,构筑良好的地方社会网络和加强对外宣传,扩大与国外地方政府的交流,增强对外吸引力等几个方面重塑地方政府的软实力,理顺各种关系,不断增强地方政府的综合实力,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实现。
Local government is an important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dealing with local affairs, also the direct administrator and leader of local affairs. With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y, local region's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China has developed rapidily.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local's hard power, such as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owever, China's local government ignore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soft power itself, which leads some severe social problems.This thesis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he problem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ft power in China's local governments under the ongoing social transitional context, and analyses the the reasons about the above problems and takes relevant measures to solve them.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one-sided orientation of achievements,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 paied less atten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soft power, which are as follows:ignoring the moulding of the new public administerial ethics; sustainability and executive capacity of public policy is poor and low; local governments'crisis management and public relation ideology are weak, lacking of public credibility; the local's civil society is not mature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tegrated capacity is weak;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low and inspiring capacity is poor. All those aspects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al capacity and supply the public service, also have no favor to the promo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competitiveness. Therefore, improving local government's soft power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local government's administrational capacity and competitiveness, increasing local government's political legality and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purpose of this thiese is to reshape and improve local government's soft power in terms of cultivating new public administerial ethics, constrcting value credibility, behavior credibility and policy credibility, increasing crisis management capacity, cooperating with the third department and expanding the communication with local governments abroad. If so, local government'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ill be increased an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will come true.
引文
①沈荣华、金海龙:《地方政府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参见谢庆魁等《中国地方政府丛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③沈荣华、金海龙:《地方政府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4页。
    ①转引自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5-6页。
    ②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流行乐、电影、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转引自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56页。
    ①转引自邹育根,江淑《中国地方政府信任面临的挑战与重建》,治理与预算,2010(10)。
    ②转引自王冰《中国地方政府公信力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义,2008年。
    ③福山,彭志华译:《信任:社会美德和创造经济繁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④詹姆斯·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义献出版社1990年版。
    ⑤龚培兴、陈洪生:《政府公信力:理念、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8):43。
    ⑥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与重塑》,《中国行政管理》,2005(7):62。
    ①张旭霞:《试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途径》,《南京社会科学》,2006(7):62。
    ②唐铁汉、李军鹏:《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光明日报,2005-02-01(3)。
    吴光芸、李建华:《地反政府公信力: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5月(3):99。
    ④何显明、汪水波:《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44。
    ⑤赵雪:《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问题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5):17。
    吴光芸、李建华:《地反政府公信力: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5月;张颖:《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原因探析》,《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9(4):54:何显明、汪水波:《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44。
    ⑦搜狐新闻:中国信用小康指数60分,官员信用度最差农民最高,http://news.sohu.com/20070801/n251361023.shtml。
    ⑧何显明、汪水波:《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46。
    石荣广:《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现状和对策探析》,《各界》,2007(4)。
    ⑩姜晓秋、陈德权:《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社会科学辑刊》,2006(4)。
    刘志勇、黄鹏:《我国地方政府部门执行力提升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7(12):73。
    ②薛瑞汉:《地方政府执行力——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3):15。
    ③郭奋、杨琦:《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探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8(6):19。
    ④何植民、李彦娅:《公共精神: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关键因素》,《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6)。
    ⑤陈菊香:《提升地方政府执行力的困境及其解蔽》,《改革研究》,2010(8)。
    ⑥莫永波、刘国刚:《地方政府执行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测度》,《四川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9(5)。
    ⑦魏红英、李慧卿:《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1):23。
    ①石国亮:《新公共行政伦理与政府软实力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9(2):70。
    ②沈士光:《公共事件中的行政伦理危机与救治途径》,《中国行政管理》,2009(8):88。
    ③彭未明、丁辉霞:《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行政伦理构建》,《太平洋学报》,2009(10):47。
    ④祝琳:《地方政府的伦理决策与民生型政府构建》,《河南社会科学》,2010(5):109。
    沈荣华、金海龙:《地方政府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Joseph S.Nye,Jr.:"Soft Power".Foreign Policy, Issue 80,Fall 1990.p.153-171中文见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转引自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①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②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时间之二——国家软实力》,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6963009.html.
    ③阎学通:《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环球时报》,2007年5月22日。
    ④石国亮:《新公共行政伦理与政府软实力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9(2):70。
    ①郭奋、杨琦:《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探析》,《中国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8(6):19。
    ②方雷:《地方政府行政能力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0-131页。
    ③[美]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④刘超、胡伟:《地方政府竞争力的要素分析》,《前沿》,2007(2):138。
    ①罗中桓:《政府模式比较与中国的阶段目标选择》,《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1)。
    ②《行政论坛》2000年第4期载张康之的论文《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首次使用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与统治型、管理型相对的一种行政模式。
    ③蔡立辉.:《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行政模式的转换》,《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④范逢春:《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论述》,《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⑤石国亮:《新公共行政伦理与政府软实力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9(2):70。
    ①陈柳钦:《区域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路径分析》,《开放导报》,2010(5):78。
    ②吴玉鸣:《区域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改革与战略》,2006(1)。
    ③赵晓俊:《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山西高等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8(3):47。
    王立军、王苏喜:《地方政府形象的构建困境和重塑》,人民论坛,2010(8):34。
    ②殷峰:《政府形象塑造的学理初探》,《前沿论坛》,2010(9):06。
    ③贺利军,蔡小慎:《法治、责任、服务、诚信——重塑地方政府形象的选择》,《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3):53。
    王茂涛、冯伟:《公共危机管理视野下的政府公信力研究》,《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
    王茂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信力重塑研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5):9。
    石国亮:《新公共行政伦理与政府软实力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9(2):72。
    英勇波:《政府执行力:当前公共行政研究的新课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②陈朝宗:《关于提升政府执行力的思考》,《东南学术》,2006(6)。
    ①搜狐新闻.中国信用小康指数60分,官员信用度最差农民最高[EB/OL].http://news.sohu.com/.2007-08-011
    ②武晓峰:《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述评》,《中国行政管理》,2008(5):64。
    ①候下兰:《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理论前沿》,2003(23):16。
    ②谢庆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途径:政府创新》,《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6。
    ①详见吴玉宗:《服务型政府建设之现状研究》,《行政与法》,2004(11):3页。
    ②苗月霞:《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探索:地方政府创新实践—以广东省江门市政府创新实践为例》,《学习与探索》,2005(5)。
    ③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借鉴企业管理先进理念,推动政府机关管理创新—江门市府办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004年9月,4页。
    ④马飞炜、卢福营、李莉:《便民服务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以浙江省上虞市便民服务中心为例》,《宁波大学学报》,2010(7):100。
    ⑤数据来自于内部资料《十年便民路,十年改革行》。
    ①罗志军、洪银兴:《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②王玉霞、蒋伏心:《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定位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城市问比较—以“南京模式”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08(9):135。
    丁耀明:《试论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以沿海开放区域五城市为例》,《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0):36。
    ②陈振明等:《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研究》,《东南学术》,2010(5):42。
    ③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25-28。
    罗龙女:《价值累加理论框架下的群体性事件解析——以石首事件为例》,《领导科学》,2010(7):20。
    ①陈先兵:《论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处理方式—以贵州“瓮安事件”和“德江事件”为例》,《安徽警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
    ②张勇:《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可以借鉴的几点做法—以天门市应对“1·7事件”为例》,《大连十部学刊》,2010(8):44--45。
    ③[英]洛克:《政府论》,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4月版。
    ①石国亮:《新公共行政伦理与政府软实力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9(2):73。
    ②韩莹莹、葛荃:《论服务行政对行政伦理责任的诉求》,《华侨大学学报》,2008(3):35。
    ③郭济:《政府权力运筹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9-80。
    何植民、李彦娅:《公共精神: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关键因素》,《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6):6。
    ②陈菊香:《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困境及其解蔽》,《改革研究》,2010(8):11-12。
    ③何植民、李彦娅:《公共精神: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关键因素》,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6):6。
    ④吕瑛:《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关能力体系》,《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0。
    ⑤(美)迈克尔里杰斯:《危机公共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①常春圃:《危机考量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管理论坛》,2010(7):25。
    ②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2):15。
    ③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体系、价值与工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2页。
    ④李荣娟:《区域公共治理中的公民社会成长:意义、问题与路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4):36-37。
    付杰、蔡伟民:《浅议政府与公民社会治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164。
    ②黄晴、刘华兴:《“软实力”理论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分析》,《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3):7。
    ①石国亮:《新公共行政伦理与政府软实力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9(2):74。
    韩莹莹、葛荃:《论服务行政对行政伦理责任的诉求》,《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6。
    ②韩莹莹、葛荃:《论服务行政对行政伦理责任的诉求》,《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7。
    ①武晓峰:《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述评》,《中国行政管理》,2008(5):65。
    ②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中国行政管理》,2005(7):65。
    ③赵雪:《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问题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5):18。
    ④吴光芸、李建华:《地方政府公信力: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5):101。
    ①赵雪:《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问题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5):18。
    ②李志强:《政府公信力与地方政府能力建设研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5):20。
    ③王勇:《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建设探索》,《领导科学》,2009(7):15。
    ①付铎、洪小潞:《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与媒体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09(7):68。
    ②陈先兵:《论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处理方式》,《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2):3。
    ③付铎、洪小潞:《危机管理中的政府与媒体关系》,《中国行政管理》,2009(7):67。
    ④李希光:《全球传媒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3页。
    ⑤漆国生:《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领导科学》,2010(5):54。
    ①迟福林:《以参与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的民间组织发展》,载中国济时报,2006年6月27日。
    ②邱莉:《社会政策是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东岳论丛》,2007(5):37。
    ③吴琦:《公共服务社会化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美中公共管理》,2005(03)。
    ①邱莉:《社会政策是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东岳论从》,2007(5):37。
    [1][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2][加拿大]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流行乐、电影、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刘满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3][美]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5][美]罗伯特·B·西奥迪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影响力》,2006年版。
    [6]王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7]马庆国、楼阳生:《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8]黄仁伟:《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9]高占祥:《文化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尹冬华:《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现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12]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年版。
    [13]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
    [14]潘晓珍:《政府的道德责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15]高小平、靳江好:《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6]张国庆:《行政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李希光:《全球传媒报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体系、价值与工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方雷:《地方政府行政能力研究》,山东大学出版设,2010年版。
    [1]周晓宏、王小毅、谢荷峰:《区域软实力及其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载《技术经济》,2007(6)。
    [2]戴业炼、陈宏愚:《软实力研究述评》,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3]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载《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4)。
    [4]邓显超:《提升中国软实力路径》,载《理论与现代化》,2006(1)。
    [5]阎学通:《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载《环球时报》,2007。
    [6]贺颖等:浅析国家“软权力”理论,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5(2)。
    [7]高卫星:《试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流失》,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7)。
    [8]国林霞:《中国软实力现状分析》,载《当代世界》,2007(3)。
    [9]武晓峰:《近年来政府公信力研究述评》,载《中国行政管理》,2008(5)。
    [10]薛晓光、徐静珍:《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城市竞争力》,载《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1]杨胜群:《小议文化软实力》,载《瞭望》,2007(11)。
    [12]刘俊林:《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载《人民论坛》,2006(22)。
    [13]姚勤:《以文化交流提升国际地位》,载《社会观察》,2005(04)
    [14]张笃勤、但瑞华:《国内软实力研究现状与武汉软实力建设对策》,载《长江论坛》,2009(2)。
    [15]赵长茂:《中国需要软实力》,载《瞭望》,2004(23)
    [16]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实力》,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17]张小明:《约瑟夫·奈的软权力思想分析》,载《美国研究》,2005年(1)。
    [18]沈庄林、张发林:《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之路》,载《中国教育报》,2008年。
    [19]李文星、蒋瑛:《简论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跨区域合作治理》,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1)。
    [20]许军:《软实力——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新型比较优势》,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4)。
    [21]付永、曾菊新:《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载《经济体制改革),2005(2)。
    [22]曹剑光:《国内地方治理研究述评》,载《东南学术》,2008(2)。
    [23]迟福林:《以参与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的民间组织发展》,载《中国济时报》,2006年6月27日。
    [24]吕娜:《中国软实力正不断上升》,载《环球时报》,2006年6月2日。
    [25]陈正良:《论增强区域发展的“软实力”》,载《社会主义研究》,2005(2)。
    [26]赵雪:《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问题研究》,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5)。
    [27]吴琦:《公共服务社会化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载《美中公共管理》,2005(03)。
    [28]吴光芸、李建华:《地方政府公信力: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5)。
    [29]何植民、李彦娅:《公共精神:提升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的关键因素》,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6)。
    [30]刘德斌:《“软权力”说的由来与发展》,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
    [31]邱莉:《社会政策是视角下的非营利组织》,载《东岳论丛》,2007(5)。
    [32]李荣娟:《区域公共治理中的公民社会成长:意义、问题与路径》,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4)。
    [33]付杰、蔡伟民:《浅议政府与公民社会治理》,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34]魏红英、李慧卿:《我国地方政府执行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1)。
    [35]郭奋、杨琦:《地方政府执行力问题探析》,载《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8(6)。
    [36]刘志勇、黄鹏:《我国地方政府部门执行力提升研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7(12)。
    [37]姜晓秋、陈德权:《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载《社会科学辑刊》,2006(4)。
    [38]石国亮:《新公共行政伦理与政府软实力建设》,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2)。
    [39]韩莹莹、葛荃:《论服务行政对行政伦理责任的诉求》,载《华侨大学学报》,2008(3)。
    [40]丁耀明:《试论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作用——以沿海开放区域五城市为例》,载《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0)。
    [41]陈振明等:《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载《东南学术》,2010(5)。
    [42]裴德海:《政治制度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43]罗志军、洪银兴:《基于科教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载《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4]王玉霞、蒋伏心:《创新系统中地方政府定位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城市间比较—以“南京模式”为例》,载《南京社会科学》,2008(9)。
    [45]王立军、王苏喜:《地方政府形象的构建困境和重塑》,载《人民论坛》,2010(8)。
    [46]殷峰:《政府形象塑造的学理初探》,载《前沿论坛》,2010(9)。
    [47]贺利军,蔡小慎:《法治、责任、服务、诚信——重塑地方政府形象的选择》,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3)。
    [48]沈士光:《公共事件中的行政伦理危机与救治途径》,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8)。
    [49]彭未明、丁辉霞:《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行政伦理构建》,载《太平洋学报》,2009(10)。
    [50]祝琳:《地方政府的伦理决策与民生型政府构建》,载《河南社会科学》,2010(5)。
    [51]薛瑞汉:《地方政府执行力——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3)。
    [52]莫永波、刘国刚:《地方政府执行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测度》,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9
    [53]张颖:《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原因探析》,载《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9(4)。
    [54]何显明、汪水波:《地方政府公信力与政府运作成本相关性的制度分析》,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
    [55]搜狐新闻:中国信用小康指数60分,官员信用度最差农民最高,http://news.sohu.com/20070801/n251361023.s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