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选》由南朝梁太子萧统主持编纂,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以文体聚类区分的诗文总集,选录上自东周,下迄梁代的作品逾七百篇。《文选》将赋体按照题材分为十五个子目,即京都、郊祀、耕藉、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本文以类型学的方法,对《文选》赋体的十五个子目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文选》分体研究的扩展。
     绪论部分:一是《文选》赋的特殊意义及其在《文选》中的地位;二是《文选》赋在赋史中的价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并对《文选》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了简要介绍。
     第一章《文选》赋分类及编次考辨:第一节在考察《文选》之前文体分类情况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文选》文体分类的时代意义及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文选》集前代之大成,将文体分为三十九类,细密而周全,其对诗、赋二体内部按照题材进行的若干子目的划分,对后世总集的编纂以及从题材归类的角度研究文学提供了先例和启示。第二节主要针对《文选》赋的两则义例和分类编次问题进行考辨。《文选》始将骚、赋分体,不仅具有重要的首创意义,而且纠正了前代骚赋混淆的做法,恢复了文学史的真实面貌,体现出萧统正确的文体辨析观念。《文选》于全部文体中列赋体为首位,既是萧统自身赋学观念的反映,亦是受前人影响的结果,同时与赋在当时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也不无关系。《文选》首次将赋体按照题材细致地划分为十五类目,其设目和编次反映出萧统的赋学观。前四类内容上与国家政治典礼有关,可统称为政治讽谕赋,其中又以“京都”类居首,体现出萧统正统的赋学观及对京都赋辉煌成就的认同。中间六类侧重抒写对社会人生的体认感触,可归并为观览咏物赋,此类在汉魏六朝赋史中比重很大,萧统使之位列第二。其中“宫殿”一目的编次反映出萧统的一定用意。最后五类是情志艺文赋,内容上与人类情感精神有关。其中萧统将志、情分离,使其各有所指,体现出明晰的辨体意识。“论文”一目的设立,显现出萧统对赋体分类力求全面系统的努力尝试,萧统将其置于“音乐”类之前,体现出他在文艺赋范畴中对文赋的偏重。萧统设立“情”目并使其居于最末,既是受时代文学风气的影响,又是其儒家雅正思想观念的反映,从中亦可显出其对文学的包容态度。
     第二、三、四章共分十五小节,按照统一体例和思路分别对《文选》十五类赋进行了系统考论。一、探究该类赋的类名及题材溯源;二、全面探析《文选》所录该类赋的文本特色,包括思想内涵及其结构体式、表现手法、语言句式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从而展现《文选》所录该类赋的意义和价值;三、考察整个汉魏六朝时期未被《文选》收录的该类赋的其他作品,并将之与《文选》所录的该类赋作进行比较,一方面凸显《文选》选文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廓清该类赋在汉魏六朝时期的发展流变,总结其在不同时代的创作特征,力图在大的创作背景中寻绎《文选》赋的立目意旨。与此同时,论文于各类赋中列有存目表,以便更加精确地掌握各类赋在不同时代的存佚选录情况。最后以《文选》该类赋的立目意旨为中心,系统总结对该类赋进行的考论。
     余论从《文选》赋看萧统的赋学观,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从《文选》赋十五类目的编排顺序考察萧统的赋学观。二是从《文选》赋选录作家作品情况考察萧统的赋学观,萧统选赋具有详远略近的特点;对汉赋而言,萧统不仅选录汉代讽谕大赋,而且兼选抒情之赋,呈现出汉赋的完整面貌。三是从《文选》赋未录有定评赋作考察萧统的赋学观,萧统不录其他一些名作,体现出他在“沉思”、“翰藻”选文标准的基础之上,对典雅高古风格的崇尚和追求。
"Literary selections" compilde by Southern Dynasty Liang crown prince Xiao Tong,is selected according to various articles style sweetheart of the poems collected,it selects and includes from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gets down up to Liang generation of works exceeding 700.
     "Literary selections" divides Fu style into 15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theme,namely Jingdu Jiaosi Gengjie Tianlie Jixing Youlan Gongdian Jianghai Wuse Niaoshou Zhi Aishang Lunwen Yinyue Qing. This article will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system the research on the 15 categories of "Literary selections" Fu style by typology method,it is to "Literaryselections" the fission research expansion.
     Introduction part: Firstly,the specil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selections" Fu style and its status in "Literary selections";secondly,the value of Literary selections" Fu style in the history and its statu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to "Literary selections" Fu style with 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research to make synopsi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is to test distinguishe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arrangement order of "Literary selections"Fu style: First section,in inspects "Literary selections" before in the literary style classified situation foundation, elaborated "Literary selections" specifically the literary style classification time significance and to later generation's positive influence."Literary selections""in front of the collection generation of accomplishing, divides into the literary style 39 kinds, is close and complete, it to the poem, the Fu two body interior certain index division which carries on according to the theme, has provided the precedent and the enlightenment to later generation total collection compiling as well as from the theme classification angle research literature. Second section mainly aims at two piece of purport and styles of a literary work and the classification which "Literary selections" Fu style on arranges in order the question to carry on tests distinguishes. "Literary selections" beginning to distinguish Sao style and Fu style, not only has the important origination significance, moreover corrected front a generation of the Sao and the Fu on the confusion the procedure, restored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original appearance, manifested Xiao Tong the correct literary style discrimination idea.
     "Literary selections" in the complete literary style the row Fu style ia a first place, since dreary series oneself Fu style idea reflection, also is the result which is affected the predecessor, simultaneously with Fu style is also related in special status and the function then. "Literary selections" classifies Fu style into 15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theme carefully for the first time, it will suppose item and arranges in order reflects Xiao Tong the Fu style idea.In first four kind of contents with national politics ceremony related, may be called for politics satirizes the edict Fu, in which the kind ranks first by Jingdu Fu, manifests the dreary series legitimate Fu study view and bestows on the magnificent achievement to Jingdu the approval.The middle six kind of stresses expresses in writing to the social life realizes the feelings, may combine for looks at chants Fu, this kind bestows on in the history in the Han Wei the Six Dynasties the proportion to be very big, Xiao Tong makes it position row second.Finally five kinds are the sentiment will literary arts Fu, in the content and the human emotion spirit related.Xiao Tong separats the ambition and the sentiment, enable them to have respectively refers, manifests defined distinguishes the style consciousness.Lunwen Fu being setting up, appears Xiao Tong to bestow on the style classification to make every effort the comprehensive system the diligently attempt, Xiao Tong puts it in front of Yinyue Fu, manifests he in the literary arts to bestow on in the category the imbalance which bestows on to the article.Xiao Tong sets up Qing Fu and causes it to the end, not only by time literature atmosphere influence, but also its Confucianist standard thought idea reflection, also may appear it to the literature containing manner.
     The second, three, four chapters altogether divide 15 sections, respectively 15 kind of Fu has carried on according to the unification style and the mentality to "Literary selections" is the nationwide elaboration.Firstly,inquires into this kind of Fu a kind of name and the theme tracing; Secondly,searche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Literary selections" to record this kind of Fu the text characteristic, including aspect and so on thought connotation and structure writing style, expression means, language sentence type artistic achievements, thus unfolds "Literary selections" to record this kind of Fu the significance and the value; Thirdly,inspects the entire the Han Wei the Six Dynasties time not this kind of Fu other works which is included by "Literary selections", and this kind of Fu which will record with "Literary selections" does carries on the comparison, on the one hand will highlight "Literary selections" to choose the article the rationality, on the other hand will clean up this kind of Fu in the Han Wei the Six Dynasties time development changing, will summarize it in the different time creation characteristic, will try hard to inquire into "Literary selections" in the big creation background to bestow on sets up an item meaning
     Yu Lun: From "Literary selections" Fu looks Xiao Tong the Fu style idea, mainly has three aspect contents: One, bestows on 15 categories from "Literary selections" the arrangement orders to inspect Xiao Tong the Fu style idea.Two, from "Literary selections" Fu selecting the writers and the works inspects Xiao Tong the Fu style idea, Xiao Tong chooses the Fu to have the detailed far slightly near characteristic; Bestows on speaking of the Han Fu, not only Xiao Tong selects and includes the Han Dynasty to satirize the edict big Fu, moreover concurrently elects to express feelings the Fu, presents complete appearance which the Han Fu bestows on. Three, bestows on from "Literary selections" has not recorded the Fu being commented inspects Xiao Tong the Fu style idea, Xiao Tong does not record other some celebrated works, manifests him in the foundation of "Chen si"and "Han zao" to elegant high ancient style advocation and pursue.
引文
[1]清·永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77页。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影印胡刻本1977年版,第3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3]唐·李善注《文选》,第1页。
    [1]清·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92页。
    [2]唐·李善注《文选》,第74页。
    [3]晋·葛洪著,杨明照校笺:《抱扑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0页。
    [4]《世说新语·文学》,刘宋·刘义庆著,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2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5]梁·沈约:《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8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6]唐·李延寿:《北史》卷五十六《魏收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8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1]唐·魏征:《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082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2]清·阮元:《揅经室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03页。
    [3]朱自清:《<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说》,载于《国学季刊》6卷4期。
    [4]宋·张戒:《岁寒堂诗话》,《丛书集成初编》本。
    [5]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82页。
    [1]后晋·刘煦:《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曹宪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946页。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二《李邕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754页。
    [1]穆克宏:《萧统<文选>三题》,载于《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58页。
    [2]骆鸿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4页。
    [3]傅刚:《<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192页。
    [4]唐·李善注:《文选》,第2页。
    [5]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582页。
    [1]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911页。
    [2]《毛诗·鄘风·定之方中传》,《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1183页。
    [3]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4]郭绍虞:《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载于《复旦学报》1981年第1期。
    [1]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3页。
    [3]刘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十《班固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86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4]《后汉书》卷六十《马融传》,第1972页。
    [5]《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传》,第1722页。
    [6]《后汉书》卷六十《蔡邕传》,第2007页。
    [7]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118页。
    [1]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3页。
    [3]曹丕《典论·论文》,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八,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98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1]《隋书》卷五十三《经籍志》,第1089页。
    [2]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1]清·姚鼐著,高步瀛笺:《古文辞类纂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8页。
    [2]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2页。
    [3]唐·李善注:《文选》,第37页。
    [4]挚虞《文章流别论》,严可均:《全晋文》卷七十七,第1905页。
    [1]清·阮元:《揅经室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603页。
    [2]宋·李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影印本1966年版,第4页。
    [3]清·姚铉:《唐文粹》,《四部丛刊》本,卷首。
    [1]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192《文体明辨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50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485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2]东汉·班固:《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22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3]《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第3583页。
    [4]《后汉书》卷四十《班固传》,第1756页。
    [5]清·许学夷:《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6]刘师培:《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6页。
    [7]曹丕《典论·论文》,严可均:《全三国文》卷八,第1098页。
    [8]唐·李善注《文选》,第74页。
    [9]挚虞《文章流别论》,严可均:《全晋文》卷七十七,第1095页。
    [10]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1页。
    11 清·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92页。
    [1]《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4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2]周·左丘明:《国语·周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10页。
    [3]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990年版,第73页。
    [4]《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诗赋略》,第1755页。
    [5]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61页。
    [6]《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4页。
    [7]《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4页。
    [8]《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3143页。
    [9]司马迁《报任安书》,严可均:《全汉文》卷二十六,第272页。
    [1]清·程廷祚:《骚赋论》,《金陵从书》本《青溪集》卷三。
    [2]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7页。
    [3]方铭:《论宋玉唐勒景差“好辞而以赋见称”》,载于彭庆生主编《中华文化论丛》第一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9-112页。
    [4]清·刘熙载:《艺概·赋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86页。
    [1]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3页。
    [2]《文心雕龙·辨骚》,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47页。
    [3]马积高:《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7页。
    [4]刘师培:《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15页。
    [5]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6]宋·吴子良:《林下偶谈》,《丛书集成初编》本。
    [7]清·许学夷:《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2页。
    [8]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67页。
    [1]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1页。
    [2]《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4页。
    [1]唐·李善注《文选》,第1页。
    [2]清·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92页。
    [3]《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诗赋略》,第1756页。
    [4]何沛雄:《<文选>选赋义例论略》,参自《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97页。
    [5]唐·房玄龄:《晋书》卷五十一《挚虞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27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6]曹道衡:《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页。
    [1]唐·李善注《文选》,第1页。
    [2]唐·李善注《文选》,第74页。
    [3]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十《国渊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40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4]曹植《与杨德祖书》,严可均:《全三国文》,第1140页。
    [5]唐·李善注《文选》,第74页。
    [6]晋·葛洪著,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0页。
    [1]《世说新语·文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292页。
    [2]梁·沈约:《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8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3]唐·李延寿:《北史》卷五十六《魏收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28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4]林聪明:《昭明文选研究初稿》,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5]西汉·扬雄著,晋·李轨注:《法言·吾子》,《诸子集成》(第七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6]《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第3515页。
    [1]西汉·扬雄著,晋·李轨注:《法言·吾子》,《诸子集成》(第七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2]西汉·扬雄著,晋·李轨注:《法言·吾子》,《诸子集成》(第七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
    [3]西汉·扬雄著,汪荣宝疏:《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1页。
    [4]元·祝尧:《古赋辨体》,《四库全书》本。
    [5]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6]曹虹:《中国辞赋源流综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9页。
    [7]章太炎:《国故论衡·辨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
    [8]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181页。
    [1]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校雠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64页。
    [2]晋·葛洪著,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0页。
    [1]《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53页。
    [2]唐·李善注《文选》,第1页。
    [3]黄侃:《文选平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05页。
    [4]林聪明:《昭明文选研究初稿》,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5]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6]唐·李善注《文选》,第2页。
    [7]褚斌杰:《论赋体的起源》,载《文学遗产增刊》第十四辑。
    [1]唐·李善注《文选》,第1页。
    [2]晋·葛洪著,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0页。
    [3]《晋书》卷五十六《孙绰传》,第1544页。
    [4]《世说新语·文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307页。
    [5]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1085页。
    [1]西汉·刘向著,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89页。
    [2]傅刚:《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1]清·孙德谦:《六朝丽指》,癸亥1923四益宦刊本。
    [2]清·俞樾:《第一楼丛书》,同治十年《第一楼丛书》本。
    [1]唐·李善注《文选》,第264页。
    [2]唐·姚思廉:《梁书》卷八《萧统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1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3]《梁书》卷八《萧统传》,第168页。
    [4]俞绍初:《昭明太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5]东汉·班固著,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81页。
    [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17页。
    [7]东汉·荀悦:《申鉴》,《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6页。
    [1]萧纲《与湘东王书》,严可均:《全梁文》,第3011页。
    [2]梁·萧绎:《金楼子》,《丛书集成初编》本。
    [3]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二《文学传论》,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08页。下引此书版本同。
    [4]唐·李善注《文选》,第264页。
    [5]唐·李善注《文选》,第268页。
    [6]唐·李善注《文选》,第268页。
    [1]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1页。
    [2]《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5页。
    [3]清·程廷祚:《骚赋论》,《金陵丛书》本《青溪集》卷三。
    [1]《后汉书》卷四十《班固传》,第1335页。
    [1]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引何焯语,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1]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引孙执升语,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2]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4页。
    [3]清·陆葇:《历朝赋格》,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4]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5]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6]《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5页。
    [1]《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传》,第1897页。
    [1]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引何焯语,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2]《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传》第1897页。
    [3]姜书阁:《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21页。
    [1]唐·李善注《文选》,第36页。
    [2]《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5页。
    [3]清·程廷祚:《骚赋论》,《金陵丛书》本《青溪集》卷三。
    [4]唐·李善注《文选》,第68页。
    [5]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1]北宋·郭熙:《林泉高致·画题》,《四部丛刊初编》本。
    [2]郭建勋:《楚辞与中国古代韵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1]夏侯湛《张平子碑》,严可均:《全晋文》卷六十九,第1858页。
    [1]唐·李善注《文选》,第74页。
    [2]《晋书》卷四十《贾谧传》,第1174页。
    [1]唐·李善注《文选》,第74页。
    [2]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五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378页。
    [1]唐·李善注《文选》,第74页。
    [2]《晋书》卷九十二《左思传》,第2376页。
    [1]《文心雕龙·神思》,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494页。
    [2]《晋书》卷九十二《左思传》,第2377页。
    [1]《后汉书》卷八十《杜笃传》,第2596页。
    [2]《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4页。
    [1]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1]《三国志·魏书》卷二十一《刘劭传》,第618页。
    [2]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七引《文士传》,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版,第2646页。
    [3]《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第1360页。
    [1]《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第1360页。
    [1]《晋书》卷九十二《庾阐传》,第2386页。
    [2]《世说新语·文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305页。
    [3]《晋书》卷九十二《曹毗传》,第2386页。
    [1]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98页。
    [2]《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5页。
    [1]唐·李善注《文选》,第111页。
    [2]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1085页。
    [3]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1985页。
    [4]梁启超:《志三代宗教礼学》,《饮冰室合集·专集39》,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页。
    [5]汉·毛亨传,汉·郑玄注:《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173页。
    [1]《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5页。
    [2]《文心雕龙·夸饰》,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609页。
    [3]方铭:《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4]《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第3534页。
    [1]《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第3535页。
    [2]简宗梧:《汉赋史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第151页。
    [3]方铭:《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8页。
    [4]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七引《文士传》,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版,第2646页。
    [5]《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5页。
    [1]《晋书》卷七十二《郭璞传》,第1901页。
    [2]晋·葛洪著,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0页。
    [3]《文心雕龙·才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701页。
    [4]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989页。
    [5]梁启超:《志三代宗教礼学》,《饮冰室合集·专集39》,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页。
    [1]唐·李善注《文选》,第114页。
    [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681页。
    [3]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1959页。
    [1]汉·毛亨传,汉·郑玄注:《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1804页。
    [2]《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第1500页。
    [1]元·祝尧:《古赋辨体》,《四库全书》本。
    [1]《春秋左传正义》隐公五年,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141-142页。
    [2]《礼记·月令》,《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821页。
    [3]清·程廷祚:《骚赋论》,《金陵丛书》本《青溪集》卷三。
    [4]《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1644页。
    [1]宋·朱熹:《诗集传》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119页。
    [2]章沧授:《论汉赋与诗经的渊源关系》,载于《安庆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
    [1]《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3002页。
    [1]康金声:《论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载于《山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2]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5页。
    [1]清·程廷祚:《骚赋论》,《金陵丛书》本《青溪集》卷三。
    [2]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9页。
    [1]明·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91页。
    [2]方铭:《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0-274页。
    [1]《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第3515页。
    [2]《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第3554页。
    [1]《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第3557页。
    [1]《文心雕龙·才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699页。
    [2]清·程廷祚:《骚赋论》,《金陵丛书》本《青溪集》卷三。
    [3]方铭:《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
    [4]唐·李善注《文选》,第139页。
    [1]庾信《春赋》,严可均:《全后周文》卷八,第3920页。
    [2]清·李调元:《赋话》引何焯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4页。
    [1]宋·章樵注:《古文苑》卷七注引挚虞《文章流别论》,《四部丛刊初编》本。
    [1]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17页。
    [2]费振刚:《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版,第231页。
    [3]《文心雕龙·事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615页。
    [1]唐·李善注《文选》,第142页。
    [2]《后汉书》卷四十《班彪传》,第1323页。
    [1]清·浦铣:《复小斋赋话》,溥铣著,何新文、陆成文校证:《历代赋话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01页。
    [1]唐·李善注《文选》,第144页。
    [2]唐·李善注《文选》,第144页。
    [3]李炳海:《中国文学史》(第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7页。
    [1]《晋书》卷五十五《潘岳传》,第1504页。
    [1]曹虹:《中国辞赋源流综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3页。
    [2]清·于光华:《重订昭明文选集评》卷二引何焯语,清嘉庆十二年怀德堂刻本。
    [3]《文心雕龙·才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700页。
    [1]顾农:《蔡岜论》,载于《扬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
    [1]《世说新语·文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320页。
    [1]《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第1744页。
    [2]《梁书》卷三十四《张缵传》,第494页。
    [1]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06页。
    [1]《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6页。
    [2]《文选》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志》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一般从此说。
    [1]清·浦铣:《复小斋赋话》,溥铣著,何新文、陆成文校证:《历代赋话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94页。
    [2]曹丕《典论·论文》,严可均:《全三国文》卷八,第1098页。
    [3]陆云《与兄平原书》,严可均:《全晋文》卷一百二,第2041页。
    [4]宋·朱熹:《楚辞后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61页。
    [5]《世说新语·言语》,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0页。
    [1]曹虹:《中国辞赋源流综论》,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7页。
    [2]清·刘熙载:《艺概·赋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3页。
    [3]《晋书》卷五十六《孙绰传》,第1544页。
    [4]《世说新语·文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16页。
    [5]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1页。
    [6]清·罗振玉:《补宋书宗室世系表》,《二十五史补编》(三),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4233页。
    [7]此赋写广陵城,却以《芜城赋》定名,据朱琦《文选集释》引《寰宇记》曰:广陵“汉以后荒圮,谓之芜城。”(转引自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81页。)由此可知广陵故城早称芜城。其后又经兴衰,至鲍照登临之时,则更为荒芜。
    [1]清·于光华:《重订昭明文选集评》卷二引孙执升语,清嘉庆十二年怀德堂刻本。
    [2]清·姚鼐著,高步瀛笺:《古文辞类纂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9页。
    [1]清·许裢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絮笺注》卷一,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页。
    [2]清·姚鼐著,高步瀛笺:《古文辞类纂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30页。
    [3]清·姚鼐著,高步瀛笺:《古文辞类纂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30页。
    [1]清·程廷祚:《骚赋论》,《金陵丛书》本《清溪集》卷三。
    [2]汉·毛亨传,汉·郑玄注:《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933页。
    [1]唐·李善 注《文选》,第168页。
    [2]《后汉书》卷八十《文苑传》,第2618页。
    [1]《三国志》卷四十《刘琰传》,第1001页。
    [2]晋·葛洪著,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70页。
    [3]《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5页。
    [4]陈去病:《辞赋学纲要》第十一章引,上海国光书局1927年版,第48页。
    [5]《三国志》卷三《明帝纪》,第99页。
    [6]唐·李善注《文选》,第172页。
    [1]《文心雕龙·丽辞》,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588页。
    [2]《文心雕龙·才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700页。
    [1]《三国志》卷三《明帝纪》,第99页。
    [2]唐·李善注《文选》,第172页。
    [1]程章灿:《汉魏六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97页。
    [1]汉·毛亨传,汉·郑玄注:《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99页。
    [2]汉·毛亨传,汉·郑玄注:《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913页。
    [3]杜台卿《淮赋序》,严可均:《全隋文》卷二十,第4133页。
    [4]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44页。
    [1]谭家健:《汉魏六朝时期的海赋》,载于《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唐·李善注:《文选》,第179页。
    [1]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五,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75页。
    [1]谭家健:《汉魏六朝时期的海赋》,载于《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2]明·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28页。
    [3]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引孙月峰语,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4]钱钟书:《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919页。
    [1]钱钟书:《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945页。
    [2]清·于光华:《重订昭明文选集评》,清嘉庆十二年怀德堂刻本。
    [3]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五,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75页。
    [4]《晋书》卷七十二《郭璞传》,第1901页。
    [1]钱钟书:《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097页。
    [1]明·陈第:《屈宋古音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9页。
    [2]元·郭翼:《雪覆斋笔记》,清·李调元《函海》第十三函,清光绪八年刻本。
    [3]唐·李善注《文选》,第192页。
    [1]《宋书》卷五十三《谢惠连传》,第1525页。
    [1]元·祝尧《古赋辨体》,《四库全书》本。
    [2]清·许梿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絮笺注》卷一,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页。
    [1]清·许梿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絮笺注》卷一,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7页。
    [2]简宗梧:《赋与骈文》,台北:台湾书店1998年版,第140-141页。
    [1]宋·章樵注:《古文苑》,《四部丛刊初编》本。
    [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395页。
    [2]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页。
    [3]汉·毛亨传,汉·郑玄注:《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1843页。
    [4]宋·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237页。
    [1]按:“京都”类选文篇目的体例较为特殊,另当别论。
    [2]《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2496页。
    [3]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五,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1]《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5页。
    [2]清·于光华:《评定昭明文选》引孙月峰语,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3]《后汉书》卷八十《文苑传》,第2652页。
    [1]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版,第52页。
    [2]清·浦铣:《复小斋赋话》,溥铣著,何新文、陆成文校证:《历代赋话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97页。
    [3]《文心雕龙·才略》,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699页。
    [4]程章灿:《魏晋南北朝赋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1]清·孙梅:《四六丛话》卷三,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9页。
    [2]唐·李善注《文选》,第201页。
    [3]《晋书》卷三十六《张华传》,第1069页。
    [1]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张茂先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08页。张溥云:“壮武文章,赋最苍凉,文次之,诗又次之。”
    [2]元·祝尧:《古赋辨体》,《四库全书》本。
    [3]晋·葛洪:《西京杂记》卷四,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1]李白《天马歌》,《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83页。
    [2]杜甫《骢马行》,《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六,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4页。
    [1]钱钟书:《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052页。
    [1]清·于光华:《重订昭明文选集评》卷四引孙月峰语,清嘉庆十二年怀德堂刻本。
    [2]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2页。
    [3]《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传》,第1914页。
    [4]唐·李善注《文选》,第213页。
    [1]钱钟书:《管锥编》,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868页。
    [2]清·于光华:《重订昭明文选集评》卷四引何焯语,清嘉庆十二年怀德堂刻本。
    [3]梁·萧统编,唐·六臣注:《文选》,《四部丛刊初编》本。
    [1]姜书阁:《骈文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23页。
    [2]陈去病:《辞赋学纲要》第十章,上海国光书局1927年版,第39页。
    [3]唐·李善注《文选》,第224页。
    [1]明·张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潘黄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24页。
    [1]《后汉书》卷二十八《冯衍传》,第987页。
    [1]《文心雕龙·辨骚》,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47页。
    [1]王筠《昭明太子哀册文》,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五,第3338页。
    [2]《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3952页。
    [3]按:“京都”类选文篇目的体例较为特殊,另当别论。
    [1]曹明纲:《西汉抒情赋概论》,载于《文学遗产》1987年第1期。
    [2]宋·朱熹:《楚辞后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1页。
    [1]按:曹明纲先生认为司马相如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倾注同情和才华于表现‘宫怨'、‘闺情'的作家,他的创作使辞赋成为首先反映这一具有深刻社会内容的题材的文学样式。参见曹明纲:《司马相如对辞赋创作的贡献》,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3]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页。
    [1]颜延之《五君咏五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36页。
    [2]庾信《伤王司徒褒诗》,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83页。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061页。
    [4]唐·李善注《文选》,第230页。
    [1]何新文:《魏晋南北朝辞赋中的生命主题》,载于陶新民主编《中国古代文学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2]元·祝尧:《古赋辨体》,《四库全书》本。
    [1]清·于光华:《重订昭明文选集评》卷四引何焯语,清嘉庆十二年怀德堂刻本。
    [2]《文心雕龙·哀吊》,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240页。
    [1]清·许裢评选,黎经诰笺注:《六朝文絮笺注》卷一,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2页。
    [1]《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3985页。
    [2]《文心雕龙·时序》,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674页。
    [1]《文心雕龙·时序》,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674页。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07页。
    [2]《文心雕龙·时序》,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674页。
    [1]清·俞樾:《第一楼丛书》,同治十年《第一楼丛书》本。
    [1]朱自清:《诗言志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1]《文心雕龙·总术》,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655页。
    [2]《文心雕龙·序志》,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726页。
    [1]转引自于浴贤:《六朝赋述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1633页。
    [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1583-1584页。
    [3]按:战国宋玉作《笛赋》,见录于《古文苑》,后人皆疑为伪作,这里暂且不论。
    [1]《汉书》卷六十四《王褒传》,第2829页。
    [1]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页。
    [2]《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53页。
    [1]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严可均:《全三国文》卷四十七,第1322页。
    [2]《三国志》卷二十一《嵇康传》注引嵇喜《嵇康传》,第605页。
    [3]向秀《思旧赋序》,唐·李善注《文选》,第229页。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6页。
    [1]清·于光华:《评注昭明文选》引何焯语,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1]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3页。
    [2]嵇康《忧愤诗》,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81页。
    [3]左思《咏史》,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32页。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严可均:《全晋文》卷一百十一,第2097页。
    [5]明·张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成公子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38页。
    [6]《晋书》卷九十二《成公绥传》,第2373页。
    [1]元·祝尧:《古赋辩体》,《四库全书》本。
    [2]明·张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成公子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38页。
    [1]唐·李善注《文选》,第264页。
    [2]汉·毛亨传,汉·郑玄注:《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1957年版,第415页。
    [3]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5-66页。
    [1]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2]黄侃:《文选平点》(重缉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7页。
    [1]黄侃:《文选平点》(重缉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8页。
    [2]清·陈第:《屈宋古音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7页。
    [3]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448页。
    [4]唐·李善注《文选》,第264页。
    [1]清·程廷祚:《骚赋论》,《金陵丛书》本《清溪集》卷三。
    [2]清·陈第:《屈宋古音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7页。
    [3]《文心雕龙·谐隐》,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270页。
    [4]唐·李善注《文选》,第268页。
    [1]明·张浦:《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司马文园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页。
    [1]袁行霈:《陶渊明的<闲情赋>与辞赋中的爱情闲情主题》,载于《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2]萧统《陶渊明集序》,严可均:《全梁文》卷二十,第3027页。
    [1]唐·李善注《文选》,第2页。
    [2]唐·李善注《文选》,第1页。
    [1]《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5页。
    [2]《世说新语·文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307页。
    [3]《晋书》卷六十五《孙绰传》,第1544页。
    [1]有关西晋赋的创作情况在论文十五个类目附表中均有体现。
    [2]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1961年版,第26页。
    [1]穆克宏:《昭明文选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7页。
    [2]李曰刚:《辞赋流变史》,台湾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第64页。
    [3]《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1756页。
    [4]挚虞《文章流别论》,严可均:《全晋文》卷七十七,第1905页。
    [5]《文心雕龙·诠赋》,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134页。
    [6]唐·李善注《文选》,第1页。
    [7]元·祝尧:《古赋辨体》,《四库全书》本。
    [8]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1]清·姚华:《论文后编》,《弗堂类稿》铅印本。
    [2]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页。
    [3]《文心雕龙·风骨》,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第513页。
    [4]《汉书》卷八十七《扬雄传》,第3575页。
    [5]清·陈沆:《诗比兴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86页。
    [1]梁启超:《陶渊明》,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页。
    [2]《世说新语·文学》,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第320页。
    [1]骆鸿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2页。
    《文选》李善注 清嘉庆十年胡克家刻本 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文选》李善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文选》六臣注 《四部丛刊初编》本 中华书局1987年版
    《评注昭明文选》 清·于光华编 上海扫叶山房民国十二年石印本
    《重订昭明文选集评》 清·于光华编 嘉庆十二年怀德堂刻本
    《文选学》骆鸿凯撰中 华书局1989年版
    《文选旁证》粱章钜撰 穆克宏点校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文选李注义疏》高步瀛撰 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文选平点》黄侃撰 中华书局2006年版
    《文选导读》屈守元撰 巴蜀书社1993年版
    《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刻本1957年版
    《尔雅义疏》 清·郝懿行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周礼正义》 清·孙诒让传 中华书局1987年版
    《国语》 周·左丘明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史记》 汉·司马迁撰 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
    《汉书》 汉·班固撰 中华书局1962年点校本
    《后汉书》 刘宋·范晔撰 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
    《三国志》 晋·陈寿撰 中华书局1982年点校本
    《晋书》 唐·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宋书》 梁·沈约撰 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南齐书》 梁·萧子显撰 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
    《梁书》 唐·姚思廉撰 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
    《陈书》 唐·姚思廉撰 中华书局1972年点校本
    《魏书》 北齐·魏收撰 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南史》 唐·李延寿撰 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北史》 唐·李延寿撰 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隋书》 唐·魏征等撰 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
    《二十五史补编》 中华书局1955年版
    《韩非子集解》 清·王先慎撰 中华书局1998年版
    《法言》 西汉·扬雄撰 《诸子集成》本 中华书局1954年版
    《申鉴》 东汉·荀悦撰 《诸子集成》本 中华书局1954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严可均辑 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辑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 中华书局1960年版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清·永瑢撰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文苑英华》 宋·李昉等撰 中华书局影印本1966年版
    《太平御览》 宋·李昉等撰 中华书局影印本1960年版
    《古文苑》 宋·章樵注 《四部丛刊初编》本
    《事类赋注》 宋·吴淑撰 中华书局1989年版
    《岁寒堂诗话》 宋·张戒撰 《丛书集成初编》本
    《唐文粹》 清·姚铉等撰 《四部丛刊初编》本
    《历代赋汇》 清·陈元龙等编 清康熙间扬州诗局刊本
    《骈体文钞》 清·李兆洛辑 中州古籍1990年版
    《全汉赋》 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全汉赋校注》龚克昌主编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诗经注析》 程俊英、蒋见元著 中华书局1991年版
    《诗集传》 宋·朱熹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楚辞补注》 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等点校 中华书局1983年版
    《楚辞集注》 宋·朱熹集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山带阁注楚辞》 清·蒋骥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1963年版
    《说苑校证》 西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 中华书局1987年版
    《文赋集释》 晋·陆机撰,张少康集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抱朴子外篇校笺》 晋·葛洪撰,杨明照校笺 中华书局1991年版
    《西京杂记》 晋·葛洪撰 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余嘉锡笺疏 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章缘起注》 梁·任昉撰,清·陈懋仁注《丛书集成初编》本
    《文心雕龙注》 梁·刘勰撰,范文澜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诗品注》 梁·钟嵘撰,陈延杰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金楼子》 梁·萧绎撰 《丛书集成初编》本
    《古赋辨体》 元·祝尧撰 《四库丛书》本
    《林下偶谈》 宋·吴子良撰 《丛书集成初编》本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明·张浦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文章辨体序说》 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文体明辨序说》 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诗薮》 明·胡应麟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艺苑卮言校注》 明·王世贞撰,罗仲鼎校注 齐鲁书社1992年版
    《屈宋古音义》 明·陈第撰 中华书局1985年版
    《骚赋论》 清·程廷祚撰 《金陵从书》本《青溪集》卷三
    《揅经室集》 清·阮元撰 中华书局1993年版
    《诗源辩体》 清·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义门读书记》 清·何焯撰 中华书局1987年版
    《艺概》 清·刘熙载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四六丛话》 清·孙梅撰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六朝丽指》 清·孙德谦撰 癸亥1923四益宦刊本
    《论文后编》 清·姚华 《弗堂类稿》铅印本
    《第一楼丛书》 清·俞樾撰 同治十年《第一楼丛书》本
    《赋学正鹄》 清·李元度 同治十年爽溪书院刻本
    《赋话》 清·李调元撰 中华书局1985年版
    《历代赋话校证》附《复小斋赋话》 清·浦铣撰 何新文、路成文校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六朝文絮笺注》 清·许梿撰,黎经诰笺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古文辞类纂笺》 清·姚鼐撰,高步瀛笺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诗比兴笺》 清·陈沆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文史通义校注》 清·章学诚撰,叶瑛校注 中华书局1985年版
    《十七史商榷》 清·王鸣盛撰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
    《隋书经籍志考证》 清·姚振宗撰 《二十五史补编》本 中华书局1955年版
    《汉书艺文志讲疏》 顾实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汉书艺文志通释》 张舜徽撰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陈国庆撰 中华书局1983年版
    《辞赋学纲要》 陈去病著 上海国光书局1927年版
    《文体论》薛凤昌著 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唐长孺著 三联书店1955年版
    《观堂集林》 王国维著 中华书局1959年版
    《中国中古文学史》、《论文杂记》 刘师培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 罗根泽著 中华书局1961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周一良著 中华书局1963年版
    《汉魏六朝赋选》 瞿蜕园评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汉赋源流及价值之商榷》简宗梧著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
    《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 王运熙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美学散步》 宗白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集》 王瑶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赋话六种》 何沛雄著 香港三联书局1982年版
    《先秦辞赋原论》姜书阁著 齐鲁书社1983年版
    《汉赋研究》 龚克昌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闲堂文薮》 程千帆著 齐鲁书社 1984年版
    《美的历程》 李泽厚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中古文学系年》 陆侃如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
    《类书源流》 张涤华著 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楚辞研究集成》 马茂元主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建安文学编年史》 刘知渐著 重庆经出版社 1985年版
    《六朝文学论稿》 兴膳宏著 彭恩华译 岳麓书社 1986年版
    《骈文史稿》 姜书阁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年版
    《昭明文选研究初稿》 林聪明著 台湾文史哲出版社 1986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 王瑶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版
    《汉赋研究》 陶秋英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年版
    《古代散文文体概论》 陈必祥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传统文学与类书之关系》方师铎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著 中华书局1986年版
    《中国古代文论管窥》 王运熙著 齐鲁书社1987年版
    《汉赋与写物言志传统》 曹淑娟著 台湾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
    《赋史述略》 高光复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辞赋源流史》 李曰刚著 台湾文津出版社1987年版
    《赋史》 马积高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汉魏六朝四十家赋述论》 高光复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 任继愈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 赵福海等编 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的文学理论》兴膳宏著 东京筑摩书房 1988年版
    《饮冰室全集》 梁启超著 中华书局1989年版
    《六朝文学论文集》 清水凯夫著 韩基国译 重庆出版社 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 王运熙、杨明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汉赋通论》 万光治著 巴蜀书社 1989年版
    《汉魏六朝辞赋》 曹道衡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汉赋——唯美文学之潮》 刘斯翰著 广州文化出版社 1989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褚斌杰著 北京大学 1990年版
    《汉唐文学的嬗变》 葛晓音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
    《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 顾易生、蒋凡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版
    《辞赋通论》 叶幼明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 罗宗强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南北朝文学史》 曹道衡、沈玉成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版
    《汉赋研究》 陶秋英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汉赋纵横》 康金声著 山西文学出版社 1992年版
    《屈原辞研究》 金开诚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
    《中古文学论稿》 陈庆元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文体分类学》 钱仓水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文选学论集》 赵福海主编 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2年版
    《汉赋艺术论》 阮忠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吴承学著 花城出版社 1993年版
    《昭明文选新解》 李景溁著 台湾暨南出版社 1993年版
    《汉赋史论》 简宗梧著 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3年版
    《汉赋综论》 曲德来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司马相如集校注》 金国勇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版
    《中国赋论史稿》 何新文著 开明出版社 1993年版
    《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钱志熙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编》 曹道衡著 文津出版社 1994年版
    《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 陶东风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文体学》 金振邦著 东北师大出版社 1994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总揽》 徐兴华、徐尚衡、居万荣编著 沈阳出版社 1994年版
    《辞赋新探》 毕庶春著 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文体与文体的制造》 童庆炳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汉代诗歌史论》 赵敏俐著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 郭英德、谢思炜著 中华书局 1995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 周勋初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东晋文艺系年》张可礼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辞赋大辞典》 霍松林主编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中国辞赋发展史》 许结、郭维森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先秦两汉文论选》 张少康、卢永璘编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 郁沅、张明高编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 梁启超著 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先秦两汉文论选》 张少康、卢永璘编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文选学新论》 郑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中古文学文献学》 刘跃进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年版
    《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 王素、李方编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7年版
    《中外学者文选学论集》 俞绍初、许逸民主编 中华书局1998年版
    《中外学者文选学论著索引》 俞绍初、许逸民主编 中华书局1998年版
    《俭腹钞》 程千帆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
    《昭明文选研究》 穆克宏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版
    《文选与文心》 顾农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六朝辞赋史》 王琳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辞赋论集》 郑良树著 台北:学生书局 1998年版
    《赋与骈文》 简宗梧著 台北:台湾书店 1998年版
    《赋学概论》 曹明纲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魏晋玄学论稿》 汤用彤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王运熙卷》 王运熙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 葛兆光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曹道衡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六朝作家年谱纪要》 刘跃进、范子烨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9年版
    《六朝赋论述》 于浴贤著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汉唐赋浅说》 俞纪东著 东方出版社 1999年版
    《敦煌本<昭明文选>研究》 罗国威著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新文选学——<文选>的新研究》清水凯夫著 东京研文出版社 1999年版
    《魏晋文学史》 徐公持编著 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中国文学发展史》 刘大杰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 李泽厚、刘纲纪主编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 李泽厚、刘纲纪主编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
    《六朝赋述论》 于浴贤著 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文选版本研究》 傅刚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昭明文选>研究》傅刚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赋的时代投影与体制演变》 陈庆元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文选诗研究》 胡大雷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敦煌本<文选注>笺证》 罗国威笺证 巴蜀书社 2000年版
    《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刘跃进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文选>诗研究》 胡大雷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0年版
    《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 尚学锋、过常宝、郭英德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两汉思想史》 徐复观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 马积高著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昭明太子集校注》 俞绍初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萧统评传》 曹道衡、傅刚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昭明文选>与中国传统文化》 赵福海等主编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年版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费振刚主编 北京出版社 2001年版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吴云主编 北京出版社 2001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论集》 陶新民、孙以昭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年版
    《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 马积高著 中华书局 2001年版
    《魏晋南北朝赋史》 程章灿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年版
    《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 许结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罗宗强著 中华书局 2002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吴承学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中国文学与文论研究》 刘文忠著 学苑出版社 2002年版
    《文选之研究》 冈村繁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 曹道衡著 中华书局 2002年新版
    《国故论衡》 章太炎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
    《中国辞赋研究》 龚克昌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现代<文选>学史》 王立群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 方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 胡大雷著 中华书局 2003年版
    《中古文学史料丛考》 曹道衡、沈玉成著 中华书局 2003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体学》 李士彪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
    《汉赋与经学》 冯良方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诗赋文体源流新探》 韩高年著 巴蜀书社 2004年版
    《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 曹道衡、刘跃进著 中华书局 2004年版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钱穆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敦煌文学文献丛稿》 伏俊琏著 中华书局 2004年版
    《东汉士风与文学》 蓝旭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版
    《左思与左棻》 郑训佐、张晨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
    《先唐辞赋研究》 郭建勋著 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文选>成书研究》 王立群著 商务印书馆 2005年版
    《赋学论丛》 程章灿著 中华书局 2005年版
    《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许结著 中华书局 2005年版
    《中国辞赋源流综论》 曹虹著 中华书局2005年版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 郭英德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异域之眼——兴膳宏中国古典论集》 兴膳宏著,戴燕选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秦汉文学编年史》 刘跃进著 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
    《辞赋研究》 熊良志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
    《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 曹胜高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性别与家国——汉晋辞赋的楚骚论述》 郑毓瑜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版
    《汉代辞赋研究》 孙晶著 中华书局 2007年版
    《四萧研究》 林大志著 中华书局2007年版
    《辞赋文体研究》 郭建勋著 中华书局2007年版
    《管锥编》 钱钟书著 三联书店2007年版
    《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 侯立兵著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文选>赋笺》 缪钺《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7卷1947年9月
    2.《<选>赋考证》(香港)王礼卿 《幼狮学志》第6卷第4期1967年
    3.《论<文选>赋类区分情志之义答直方》(香港)饶宗颐《香港大学中文学会年刊》1963年12月
    4.《<文选>选赋义例论略》(香港)何沛雄 《书目季刊》第11卷第2期1971年9月
    5.《<文选>郊祀赋论略》韩晖 《东方丛刊》2007年第1期
    6.《论<文选>的“畋猎”赋》(香港)何沛雄 《文选学论集》时代文艺出版社 1992年6月
    7.《<文选>赋立“物色”一目的意义》曹虹 《社会科学战线》 1991年第1期
    8.《<文选>赋鸟兽类选文刍议》钟涛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6期
    9.《<文选·赋>哀伤类三题》吴健民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0.《<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张蕾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11.《所遇无敌物,焉得不速老——读<文选>“哀伤赋”》杨亮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
    12.《<文选>音乐赋创作程式与美学意蕴发微》刘志伟 《西北师大学报》 1996年5期
    13.《论<文选>音乐赋》章雯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
    14.《<文选>音乐赋类名与萧统音乐观探析》韩晖 《广西师大学报》 2006年第3期
    15.《<文选>“情”类赋探微》孙丹萍 《滨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16.《<文选>情类赋与萧统的伦理观》 刘琦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
    1.《略论<两都赋>与<二京赋>》曹道衡《文学评论》1992年第3期
    2.《从班固<两都赋>看汉大赋的体制》徐好文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4.《浅论张衡<二京赋>的讽谕意义》张国宁 《青海师专学报》 1994年第3期
    5.《张衡赋的演变》李法惠 《南都学坛》 1996年第2期
    6.《从<二京赋>到<归田赋>——论张衡赋作文体与题材的转换》冯小莉《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7.《<三都赋>:京殿大赋的最后辉煌——兼论两晋以后骋辞大赋的历史命运》程章灿 《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8.《<三都赋>的撰年及其他》牟世金 《文史哲》 1992年第5期
    9.《左思<三都赋>成功经验之研讨》周勋初 《长春师院学报》 1999年第5期
    10.《左思<三都赋>及其辞赋观》冷卫国 《西北师大学报》 1997年第5期
    11.《扬马辞赋讽谏论》赵生群 《文史哲》 1987年第3期
    12.《扬雄赋论》方铭 《中国文华研究》 1991年第1期
    13.《汉赋祀典与帝国宗教》许结 《南京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
    14.《宫怨体的滥觞——<长门赋>》沈伯俊 《成都大学学报》 1982年第1期
    15.《从审美角度看司马相如的赋》黄广华 《文史哲》 1987年第3期
    16.《司马相如赋的主体特征和模式作用》霍松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17.《<子虚赋>内容考略》金前文《渝西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
    18.《<子虚赋>、<上林赋>:大一统思想的文学阐释》于春海 《延边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9.《<子虚赋>、<上林赋>:艺术转型与新范式的确立》许志刚 《文学遗产》2005年第3期
    20.《畋猎赋中的<子虚><上林>之研究》张丽萍 《辽宁师专学报》 2006年第4期
    21.《由班彪<北征赋>看<昭明文选>中纪行赋的抒情方式》栗垄秋 《柳州师专学报》 2005年第3期
    22.《论潘岳抒情赋的艺术特色》萧立生 《湖南大学学报》 1996年第2期
    23.《魏晋之赋首——读王粲的<登楼赋>》徐公持 《文史知识》1983年第2期
    24.《王粲<登楼赋>抒情的艺术特色》宋毅 《西北师院学报》 1988年第4期
    25.《王粲赋论》于浴贤 《文史哲》 1990年第5期
    26.《“王粲登楼”与登楼怀乡的传统》赵松元 《中国韵文学刊》 1996年第1期
    27.《<芜城赋>是都邑赋的变体》王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第5期
    28.《试谈<登楼赋>的美学特征》赵晓东《贵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9.《王粲辞赋的抒情意蕴》 吕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30.《论王延寿赋》刘昆庸 《漳州师院学报》 1999年第3期
    31.《<景福殿赋>与何晏的儒家思想》贡小妹 《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32.《东汉都邑赋之崛起及其结构特征》 高一农 《唐都学刊》 2006年第6期
    33.《魏未之赋首——阮籍赋试论》王琳《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34.《从<雪赋>、<月赋>看南朝文风之流变》曹道衡 《文学遗产》 1985年第2期
    35.《<风赋><雪赋>意象构建方式之比较》黄正国《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
    36.《论宋玉<风赋>的创作心态和艺术价值》赵红玲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2期
    37.《唐前江海赋》马凌云 《柳州师专学报》 2006年第1期
    38.《从<物色>测析昭明对刘勰的“深爱接之”》刘畅《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39.《从咏鸟赋看汉赋作家的文学自觉历程》刘向斌 《晋阳学刊》 2003年第6期
    40.《论祢衡的悲剧人生》孟祥才 《齐鲁学刊》 2004年第2期
    41.《论贤人失志与汉魏六朝的禽鸟赋创作》鲍恩洋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
    42.《魏晋的鹦鹉赋与当时文士的英才情结》王晓卫 《贵州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
    43.《庾信抒情赋的贡献》赵海岭 《青大师院学报》 1996年第3期
    44.《潘岳隐逸思想初探》胡旭 《郑州大学学报》 1995年第5期
    45.《向秀<思旧赋>写作时间辨》王治中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1988年第3期
    46.《张衡<思玄赋>对<离骚>的模拟及二者精神主旨之异同——兼谈汉代抒情言志赋的意义》蒋文燕 《宁夏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
    47.《<长门赋>之作者考辨》力之 《钦州学刊》 1998年第2期
    48.《江淹赋以悲为美的审美特色及其成因》张廷银《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49.《<恨赋>释析》颜建华 《安徽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
    50.《漫说江淹的<别赋>》颜建华 《贵阳师专学报》 1997年第1期
    51.《应、和、悲、雅、艳——陆机<文赋>美学思想琐议》张少康 《文艺理论研究》 1984年第1期
    52.《检论<文赋>》吴林伯 《武汉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
    53.《<文赋>的艺术美体系链》刘忠惠 《北方论丛》 1993年第3期
    54.《陆机<文赋>创作论今探》阳海洲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
    55.《试论陆机的<文赋>》刘宗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56.《试论陆机<文赋>之文化背景》毛庆 《中州学刊》 1997年第3
    57.《汉魏六朝音乐赋整理研究史述略》孙鹏《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58.《成公子安<啸赋>的艺术魅力及其文化阐释》樊荣 《古典今读》 2005年第5期
    59.《论王褒赋的特点及贡献》徐宗文 《社会科学战线》 1993年第3期
    60.《论王褒<洞箫赋>的艺术成就》李丹博 《山西师大学报》 2003年第2期
    61.《<洛神赋>源流考论》钟来因 《江海学刊》 1985年第4期
    62.《浅议从<神女赋>到<洛神赋>的艺术发展》周小龙 《南京教育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
    63.《<高唐赋>的源流与影响》钟来因 《文学评论》 1985年第4期
    64.《宋玉和赋体的形成》康金声 《晋阳学刊》 1986年第3期
    65.《论宋玉辞赋的女性美及其创作心态》毛庆 《山西师大学报》1992年的3期
    66.《关于宋玉<舞赋>的问题》刘刚 《辽宁大学学报》 2002年的4期
    67.《宋玉<舞赋>的语境及其语境下的意蕴》刘刚《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 年第5期
    68.《以“和”为美——评嵇康<琴赋>的美学思想》李丹博 《文史哲》2003年第2期
    69.《自然至响 千秋绝调——嵇康<琴赋>论》余江《济南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
    70.《<高唐赋><神女赋>的神女形象和主题思想》赵沛霖《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6期
    71.《<高唐赋>、<神女赋>影响略论》胥洪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72.《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之主旨新论》刘刚《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73.《<洛神赋>创作动机辨析》曹方林 《成都师专学报》 2001年第1期
    74.《<洛神赋>的渊源及其魅力所在》梁海燕 《中国韵文学刊》 1998年第2期
    75.《<洛神赋>新探》顾农 《贵州文史丛刊》
    76.《汉代抒情赋的人性回归》王洲明 《山东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
    77.《论<洛神赋>的寓意》黄金明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年第3期
    78.《论汉魏六朝“神女——美女”系列辞赋的象征性》郭建勋 《湖南大学学报》 2002年第5期
    1.《试论<七发>与荀卿赋及纵横家的关系》毕庶春 《四川师院学报》 1982年第1期
    2.《关于“骚”“赋”之同异问题》力之《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3.《赋的文学特征与文选列赋为首的原因》张廷银 《北方论丛》 1996年第5期
    4.《<文选·赋>分类浅议》王存信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
    5.《从<文选>选赋看萧统的赋文学观》傅刚《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 期
    6.《萧统赋观浅探》张永鑫《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的4期
    7.《<闲情赋>之评价种种——兼说萧统在《陶集序》与《文选》中之不同价值取向》力之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
    8.《汉代的咏物俗赋》伏俊琏 《甘肃理论学刊》 2004年第5期
    9.《魏晋“赋序”简论》王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9年第3期
    10.《<文选>非“尚未最后加工定稿之书”辨——<文选>所录作品的序文研究之二》力之 《东方丛刊》 2007年第1期
    11.《从<文选>的文体观念论<文选>赋“序”》胡大雷《惠州师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2.《<文选>京都赋置首的文化分析》韩晖《广西师大学报》2004年第1期
    13.《<文心雕龙>论赋与<文选>赋分类定篇》韩晖《广西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14.《<文心雕龙>与<文选>所揭示的赋体骈化轨迹》于景祥《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