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抗战初期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家与艺术家的关系是艺术史上的基本命题之一。放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语境中,特别是放在抗日战争初期交战国双方的跨语境背景下,国家与艺术家的关系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以1938年作为考察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历史分期点,而不是通常的1949年,正是基于这一关键命题的现代释读。而构成这一释读的艺术史现象,是1938年8、9月间在武汉由著名剧作家田汉主持,以及王式廓、李可染等十余位画家集体创作的黄鹤楼大壁画。这幅大壁画的创作现场,不仅见证了民族国家与艺术家之间紧密关系的确立,也预示了信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现代艺术的重大转型。现代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决澜社画家倪贻德在这幅象征着国家主义和集权主义的大壁画中的出场和退场,提供给我们一个极佳的视角,以此来考察国家与艺术家之间全新关系的复杂生成过程。围绕着这幅壁画的制作,本文从武汉的国民政府政治部三厅、倪贻德游学日本的历史背景、抗战初期中国大陆的壁画风潮、中日之间的宣传战以及孤岛时期洋画运动的余续等五个部分。本文以跨语境的视野重构这段至为重要但却被历史叙述所忽视的转折点,并从世界艺术史的范围,深化对导致中国现代美术这一重大转折的各种成因的总体认识。
The dynamic between the n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artist constitutes one of thefundament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of art. Such a dynamic became significantly strikingin modern Chinese art under the cross-contextual situation in which China began itsAnti-Japanese War in full force. Unlike the existing periodization of the history ofChinese modern art, which puts the year of1949as its landmark, this thesis arguesthat the year of1938indicates a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nation and the artist. The object upon which such an interpretation is made, is ananti-Japanese invasion propaganda mural outside the Huanghelou (Yellow CraneTower) in the city of Wuhan, created in the autumn of1938through the initiation ofTian Han, a prominent playwright, and completed collectively by Wang Shikuo, Likeran and a dozen other modern artists. The completion of the Huanghelou mural notonly represented the intens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ion-state and the artists, butalso marked a profound departure from Chinese modern art movements driven byliberalism and individualism. Ni Yide, another key member of the mural’s paintingcrew, who was the founder of the Storm Society representing modernism in China,had some unprecedented experienc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ecuting this symbolicproduct of nationalism and even totalitarianism, which put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nation and the artist in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Focusing on the making ofthe anti-Japanese propaganda mural in1938and its aftermath, this thesis, in fivechapters, consists of discussions on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Third Bureau of PoliticalDepartment in the Military Affairs of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in Wuhan, NiYide’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studying in Japan, the booming mural practice inmainland China in the early phas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propaganda warsbetween belligerent countries, and the continuous Western-style painting movementscarried on by Ni Yide in the Japanese Occupied Shanghai. In a cross-contextualparadigm, the thesis will not only redefine a significant yet long neglected transition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art, but als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a variety offactors in the formation of such a turning point within a scope of modern art.
引文
2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美]麦金农:《武汉,1938——战争、难民与现代中国的形成》,李卫东、罗翠芳译,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3页。
    5苏立文在书中这样描述:“随着战争的爆发,漫画家们突然改变了他们的(创作)路向,他们迁往西部地区——胡考去了延安,叶浅予去了广西,小丁去了成都——他们将讽刺的矛头转向了日本人。一些人开始着手大型壁画,如王式廓和韩尚义在南京黄鹤楼创作的全景画,以及出现在武汉城头的巨大壁画,画面表现了大元帅(蒋介石)引领精诚团结的军队战斗,壁画由总宣传部美术科的艺术家们创作,当时他们在郭沫若领导下开展工作。” Sullivan, Michael, Chinese ar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59.
    6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186-187页。该书关于黄鹤楼壁画的插图复制自《中国西画五十年》一书。李树声主编《怒吼的黄河——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美术》,2005年,18-24页。该书将汪仲琼误作“汪正群”,并将傅抱石列入作者名单。
    7李树声编:《怒吼的黄河:抗日战争的中国美术》,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
    8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李清泉、郑岩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页。
    9Croizier, Ralph, Art and Revolutionin Modern China: The Lingnan(Catonese) Schooll of Painting,1906-1951,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10广东美术馆策划《现实关怀与语言变革:20世纪前半期一个普遍关注的美术课题》,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第8-37页。
    11《建设新中国:20世纪50-60年代中期中国画专题展》,关山月美术馆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
    12Julia F. Andrews and Kuiyi Shen, A century in crisis: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in the art of twentieth-centuryChina, with essays by Jonathan Spence...[et al.], New York: Guggenheim Museum: Distributed by Harry N.Abrams,1998.
    13Hung, Chang-tai, 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1937-1945, Berkeley: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94.
    14洪长泰:《现代艺术与政治——廖冰兄漫画中的困局》,彭小妍编《文艺理论与通俗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9年,279-345页。
    15森哲郎:《中国抗日漫画史——中国漫画家十五年的抗日斗争历程》,济南:山东画报社,1999年。
    16陈逢申:《抗战中的漫画·漫画中的抗战》,《近代中国》,2001年,第143期,页47-79。
    17瀧本弘之、奈良和夫、鎌田出、三山陵編『中国抗日戦争時期新興版画史の研究』、研文出版、2007。
    18Tang, Xiaobing, Origins of the Chinese Avant-Garde: The Modern Woodcut Move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2007.
    19Barmé, Geremie Randall, An Artistic Exile: A Life of Feng Zikai (1898-1975), Berkeley: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2002.
    20Anita Chung; with contributions by Julia F. Andrews...[et], Chinese art in an age of revolution: FuBaoshi(1904-1965), Cleveland, Ohio: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1.
    22Hinz, Berthold, Art in the Third Reich,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Robert and Rita Kimber, New York:2P3antheon Books,1979.Petropoulos, Jonathan, Art As Politics in the Third Reich,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6.
    24Groys, Boris, The total art of Stalinism:avant-garde, aesthetic dictatorship, and beyond, translated by CharlesRougl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25Tolstoy,Vladimir, and Bibikova, Irina, and Cooke, Catherine, eds.,Street art of the Revolution: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in Russia1918-33.New York: VendomePress,1990.
    26[法]莫娜·奥祖夫(Mona Ozouf):《革命节日》,刘北成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
    27Folgarait, Leonard, Mural painting and social revolution in Mexico,1920-1940: art of the new order,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8Diego Rivera: Murals for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2012.
    29Lucie-Smith, Edward, Art of the1930s: The Age of Anxiety, New York: Rizzoli,1985.
    30Golomstock, Igor, Totalitarian art in the Soviet Union, the Third Reich, Fascist Italy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of China, translated from the Russian by Robert Chandler, London: Collins Harvill,1990.
    31Mayo, Marlene J. and Rimer, J. Thomas with Kerkham, H. Eleanor, ed., War, occupation, and creativity: Japanand East Asia,1920-196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32針生一郎[ほか]編『戦争と美術:1937-1945』,東京、国書刊行会、2007年。
    33長田謙一編,《戦争と表象/美術:20世紀以後:記録集:国際シンポジウム》,国分寺、美学出版、2007。
    34呉孟晋「筆墨による和平と抗戦--『アジア』誌の蒋兆和と張善[シ]作品」『アジア遊学』(特集戦争とメディア、そして生活)(111)、勉誠出版、2008年7月、88-97。
    35五十殿利治編『モダニズムナショナリズム:1930年代日本の芸術』、東京:せりか書房,2003。
    36五十殿利治編『帝国と美術:一九三〇年代日本の対外美術戦略』、東京:国書刊行会,2010。
    37『東アジア絵画の近代:油画の誕生とその展開』、静岡県立美術館[ほか],1999。
    38『アジアのキュビズム:境界なき対話』、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ほか]、2005。
    39笔者在广东美术馆工作期间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硕士论文《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研究》(广州美术学院,2006年),以及在广东美术馆策划举办的系列专题展和回顾展:“梁锡鸿:遗失的风景”,2006年;“浮游的前卫: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与广州、上海、东京的现代美术”,2007年;“赵兽:神秘的狂气”,2008年;“王道源:世变·傲骨”,2011年;“杨秋人:羁绊的激情”,2011年。
    40『近代の東アジアイメージ:日本近代美術はどうアジアを描いてきたか』、豊田美術館、2009。
    41对倪贻德留日活动最为详尽的介绍,是倪氏谢世11年后,旧友谢海燕的回忆文章,参见谢海燕:《序》,见《倪贻德画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及出版物对倪贻德留日经历的描述,绝大多数参照了谢氏的这段文字。参见朱伯雄、陈瑞林编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第308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北京;杨成寅:《一个画家和艺术理论家的生活与艺术道路》,见林文霞编《倪贻德美术文集》,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杭州;丁言昭:《序》,见丁言昭编选《倪贻德随笔》,第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2小谷一郎『ふたたび一枚の写真から——王道源、そして「青年芸術家連盟」のことども』『日本アジア研究』第6号、埼玉大学大学院文化科学研究科、2009年3月、第85-106頁。
    43《田汉全集》第11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65页。
    4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5页。
    46《军委会政治部漫画宣传队关于组织沿革与赴战区开展宣传活动情形呈(1939年5月)》,引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6-138页。
    47《救亡日报》1937年8月24日创刊,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同年11月12日停刊,1938年1月1日在广州复刊。之后移往桂林,皖南事变后被国民政府禁止发行。这份由周恩来提议创办的报纸,由郭沫若任社长,上海时期夏衍和阿英负责主笔和主编事务。虽然其间不乏国共两党的磋商和合作,但其主要背景仍是中共。参见瀧本弘之『抗日時期新興版画の生成と展開』,收录于『中国抗日戦争時期新興版画史の研究』,瀧本弘之、奈良和夫、鎌田出、三山陵編,研文出版,2007年。倪贻德与10月2日间在这份由郭沫若等人主持的进步媒体上发表文章,为他次年受聘三厅政治部埋下了一处伏笔。同期在副刊上发表的美术论文尚有,10月2日,第34号:《抗战期中美术界的责任》(张泽如)、《画笔作战》、《民族解放战争期的美术》(王世美),10月20日,第52号:《抗战美术摄影展览会》(许幸之),11月9日,第72号:《绘画宣传化》(陈烟桥),11月12日,第75号:《画家应准备为抗战牺牲》(张泽如)、11月7日,第80号:《漫画在全面抗战中的动员》。转引自《抗战文艺报刊篇目汇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第220页。
    48力群:《消声匿迹》,《大公报》1938年1月9日第四版,“抗敌木刻展览特刊”,汉口。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院派洋画家和国画家的厌恶感,也反映在梁锡鸿、何铁华等人主持的《美术杂志》(香港)对艺术界动态的报道中,在这些未经证实的传闻中包括“投逆”的黄宾虹、张大千等人。
    49自述材料介绍了从上海往武汉的交通路线。因沪宁车已断,先从南通天生港坐船到泰兴,再坐黄包车到扬州(半天),隔夜再到镇江坐船往武汉。18-19页。
    50“《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制第十四届毕业同学通讯录”民国23年(139名)》中关于汪支俊的条目记载:“西洋画系汪支俊男二十四湖南长沙长沙东乡上杉市罗乾和转麟趾塘”。参见鹤田武良编『民国期美術学校畢業同学録美術団体会員録集成』,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1991年,94页。
    51王琦:《艺海风云——王琦回忆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14页。
    52孙禄卿(1900-1992),浙江吴兴人。1926年7月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高等师范科图音系。参见鹤田武良编『民国期美術学校畢業同学録美術団体会員録集成』、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1991年,第73
    57《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组织条例》(1938年5月20日通过),李泽主编:《武汉抗战史料选编》,武汉市档案馆,八路军武汉办处旧址纪念馆,武汉图书馆,1985年,第69页。
    59《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外来函电》(上),“中华民国国史馆”,2007年12月。转引自蔡震:《从文献史料看郭沫若主政三厅始末》,《新文学史料》,2012年8月。
    60蔡震:《从文献史料看郭沫若主政三厅始末》,第71-90页。
    61周恩来:《怎样进行二期抗战宣传周活动》,赵春生主编《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5-8页。
    63《抗战扩大宣传周今晨举行歌咏日》,《申报》1938年4月9日第2版。
    64《黄鹤楼上歌声嘹亮美术歌咏火炬游行会参加万余人观者如堵》,《申报》1938年4月11日第2版。
    65《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关于抗敌宣传工作概况的报告》(1939年7月),引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0-52页。
    66郭沫若:《洪波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56页。
    67赓雅:《田汉畅谈戏剧剧及其它》,《申报》1939年3月1日第2版。
    68叶浅予:《细叙沧桑记流年——叶浅予回忆录》,群言出版社,1992年,第112-113页。
    69傅葆石:《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张霖译,刘辉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7页。
    70倪贻德:《黄鹤楼的大壁画》,《星岛日报》(香港)1938年10月29日。
    71倪贻德:《艺术断片感想——看了丁衍镛个人展览会以后》,《洪水》第3卷第31期,第290-294页,1927年4月15日。
    72倪贻德:《全面抗战中艺术家的工作》,《救亡日报》1937年10月2日。
    73叶浅予:《细叙沧桑记流年——叶浅予回忆录》,群言出版社,1992年,第112页。
    80王琦:《艺海风云——王琦回忆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81《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关于抗敌宣传工作概况的报告》(1939年7月),引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6-138页。
    83罗工柳:《悼念张光年》,《人民日报》2002年2月21日。
    84丁正献:《从<洪波曲>谈起——忆郭老、田老二三事》,《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4期,第122-125页。
    85田汉曾经将武汉三厅的戏剧工作者称为“艺术军”,这一词汇也适用于泛指由他领衔的所有供职于第六处的艺术家们,参见田汉:《怎样从苏联戏剧电影取得改造我们艺术文化的借鉴》,《中苏文化》第7卷第4期,1940年,第4-9页。
    87阮荣春、胡光华著《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提及抗战期间倪贻德作品《万众一心杀日寇》,并未表明文献出处,查阅陈晓南:《抗战时期重庆的美术活动概况》(《美术研究》2002年第2期)提及倪氏的这一创作,尚无法确认该作品。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第186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版。
    90《木刻展览定今日起在汉举行》,《申报》1938年7月18日,第2版。
    91丁正献:《从《洪波曲》谈起——忆郭老、田老二三事》,《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4期,第122-123页。
    92同上。
    93莫娜·奥祖夫在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中指出,革命者们“都对刚刚完成的决裂心存隐隐的恐慌,都有一种对空虚的恐慌”,“革命者寄希望于节日发明一些交流手段,传递给所有法国人一些感受和一些统一、共同的情感。正因为如此,他们念念不忘地希望在全国各地同时举办节庆,处心积虑地想让节庆在一年内有规律地举行,并持续下去。”[法]莫娜·奥祖夫:《革命节日》,商务印书馆,刘北成译,2012年,序言第3页。
    94郭沫若:《洪波曲》,第53页,第95-96页。
    95倪贻德:《黄鹤楼的大壁画》,《星岛日报》1938年10月29日。陈莺女士提供相关文献,特致谢忱。
    102周多:《忆黄鹤楼下的抗战大壁画》,《春秋》1985年第4期,第46页。
    104倪贻德:《黄鹤楼的大壁画》,《星岛日报》(香港)1938年10月29日。
    105周令钊先生口述回忆,2011年7月9日笔者采访。
    106沈同衡:《难忘的八个月》,《群言》1987年第12期,第31页。
    107Tolstoy,Vladimir, and Bibikova, Irina, and Cooke, Catherine, eds.,Street art of the Revolution: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in Russia1918-33.New York: VendomePress,1990.
    108《政治部三厅的一份工作汇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二十七年九、十月份工作概况》),《郭沫若学刊》第2期,1987年7月2日。
    110常任侠:《战云纪事》,郭淑芬、沈宁整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111密林:《抗战中的美术工场》,《新华日报》,1938年9月26日。
    112李江:《冯乃超传略》,《鲁迅研究动态》1983年第8期,第6页。
    113王琦:《一个美术工作者对乃超先生的回忆》,《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1期,109页。
    114卢鸿基:《抗战三年来的美术运动》,《卢鸿基文集1》,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115交代材料第60页。
    116[法]莫纳·奥祖夫:《革命节日》,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4页。
    117郭沫若:《洪波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43页。
    118王震编:《徐悲鸿年谱长编》,上海画报出版社,第188页。
    119该诗作于5月28日,同上,第188页。
    121田汉:《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宣言》,原载《抗战戏剧》第1卷第4期,汉口,1938年1月1日。
    122萧三:《关于联合战线的一封信》,录自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件照片,转引自《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史料集》,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第361页。
    123葛飞:《戏剧、革命与都市漩涡:1930年代左翼剧运、剧人在上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124田汉:《艺术与时代及政治之关系》,《中央日报》上海版(《南国特刊》第3号)1929年7月12日,转引自《田汉全集》第15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9页。
    125葛飞:《戏剧、革命与都市漩涡》,第85页。
    128郭沫若:《新文艺的使命——纪念文协五周年》,《新华日报》(重庆版)1943年3月27日,第3版。
    129上海图书馆编:《老上海漫画图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49页。
    130田汉:《全国美术家在抗战建国的旗帜下联合起来》,《抗战漫画》第8号“全美术界动员特刊”,1938年4月16日。
    131《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报送会章及理事名册等备案呈(1939年3月8日)》,引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63页。
    132《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五、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引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89页。
    133王琦《无尽的怀念——悼力群同志》,《美术》2012年第4期,第42页。
    134《木刻界成立抗敌协会》,《新华日报》1938年6月13日。
    135《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史料集》,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图版部分。编者可能直接引述了田汉的回忆,将《西方美术史纲》称为《美术史纲》,此处根据原文献作出更正。另见董健:《田汉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55页。
    136《一致》写作于1929年7月南国社由宁返沪途中,首演于无锡,同月发表于《南国周刊》第1卷第1期,1932年收入现代书局版《田汉戏曲集》第三集。剧本内容参见《田汉全集》第15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34-140页。
    137董健:《田汉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356页。
    138同上,第537-538页。
    132交代材料第21页。
    140蒋介石曾于1935年冬置办了一件黑猫皮里子的大麾,猫皮价值二十元。汪日章:《蒋委员长的生活》,《时代精神》第1卷第3期,1939年,第89页。
    141周多:《忆黄鹤楼下的抗战大壁画》,《春秋》1985年第4期,第46页。
    143赓雅:《田汉畅谈戏剧剧及其它》,《申报》1939年3月1日第2版。
    144王琦:《艺海风云》,第22页。
    146吴咸:《忆式廓》,《王式廓艺术研究》,《王式廓艺术研究》编辑组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288-289页。
    147钟敬之:《记鲁艺美术工场》,孙新元、尚德周编《延安岁月延安时期革命美术活动回忆录》,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412-413页。
    148胡蛮:《介绍鲁艺美术工场的制作——为“美术工场首次展览会而作”》,《新华日报》(延安版)1941年1月16日。
    149丁正献:《二十八年秋季的抗建宣传画展览会》,《抗战艺术》第3期,1939年,第83页。
    150丘振声、吴辰海、唐国英编选:《西南剧展》上、下册,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漓江出版社,1984年。
    151丁正献:《二十八年秋季的抗建宣传画展览会》,《抗战艺术》第3期,1939年,第83-87页。
    152蔡震:《从文献史料看郭沫若主政三厅始末》,《新文学史料》,2012年8月。第71-90页。
    153吕澂《后期印象派的解释》,《美术》第3卷第1号,上海:上海美术学校美术杂志社,1921年7月,第1-2页。
    154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何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69页。
    155复生:《荒山中的古寺介绍尼特先生与汛报第五期》,《申报》1927年3月7日,第21版。
    156倪贻德『青年の絵画』、石野哲弘編『中日美術』第1巻第3号(中日美術協会創立三周年記念号)、中日美術協会、1922年7月21日、第100页。
    157咸立强辑录了1923-1928年间倪贻德在创造社刊物上发表的作品,见氏著《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第31-32页,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上海。需要增加的一项是在幻州社期间,倪贻德写作的文学作品结集成《东海之滨》,于1926年在上海光华书局出版。
    158赵景深:《倪贻德》,见《现代文人剪影》,第50-5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武汉。原刊于赵景深《文人印象》,北新书局,1946年。
    159《新艺术》杂志,第1期至第8期由倪贻德担任编辑,后由汪亚尘主持。
    160《艺术漫谈》由大光书局和光华书局同时出版。1927年1月上海大光书局初版,1930年9月第3版,1935年11月第4版;光华书局1928年1月初版,1928年4月再版。两个出版社的印数在10000册左右。
    161有关文学界讨论都市化与现代艺术关系的文献,参见刘呐鸥1926年11月10日写给戴望舒的一封信。收入孔另镜编《现代中国作家书信》,1971年,第266-267页。转引自史书美《现代的诱惑》,第295页。
    162倪贻德:《艺术之都会化》,收入倪氏:《艺术漫谈》,大光书局,1927年1月,11-20页。原文发表于《新艺术半月刊》,1926年第1卷第4期,第2-11页;以及《国光特刊》1926年第2期,第50-54页。
    163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何恬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7页。
    164倪贻德:《东海之滨》,光华书局1926年3月版序言。
    165倪贻德:《论裸体艺术》,收入《艺术漫谈》,大光书局,1927年。第1-10页。原文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副刊《艺术》(艺术学会定期刊物)第82期,1924年12月14日。
    166倪贻德:《艺术家的生活问题》,收入《艺术漫谈》,大光书局,1927年,第117页。
    167交代材料第5页。
    168《上海美专风潮文件》,《艺术界周刊》第10期,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3月26日。
    169《新华艺术学院定期开学》,《申报》1927年2月17日。倪贻德交代材料称“我回上海时风潮已过,学校瘫痪,学校教师学生大部另办了新华艺专,(打浦桥)当时与我同时的沈在鎔、吴人文、谭抒真等都去新
    171田汉:《我们自己的批判》(四、南国在南京总政治部时代),原载《南国》月刊第2卷第1期,1930年,第35页。引自《田汉文集》第14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第279页。
    172倪贻德:《艺术断片感想——看了丁衍镛个人展览会以后》,见《洪水》第3卷第31期,1927年4月15日,第290-294页。
    173倪贻德:《艺术家的孤独》,收入倪氏《艺术漫谈》,大光书局,1927年1月,第111页。
    174倪贻德:《派斯脱尔》,《申报》1927年11月9日。
    175成仿吾:《文学家与个人主义》,《洪水》第3卷第34期,1927年9月13日,第416页。
    176上海艺术协会1927年3月27日在上海中华歌舞学校成立,到会团体有中华艺大、晨光艺术会、上海音乐研究会、上海艺大、中华美术会、实验剧社、太平洋画会、南国剧社、明月音乐会、中华歌舞专门学校、戏剧协社、东方画会、国大艺术研究会、演剧杂志社、上海音乐会、漫画会、中华美术摄影学会等十余团体。参见《艺术界周刊》第9期,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3月19日,第18页。
    177该展览会于1927于9月10日在上海老靶子路福生路俭德储蓄会开幕,展出至14日止。出品者共六十余人,出品百余件,经审查后入选计三十五人。展览特设专家出品,计有陈抱一、丁衍镛、徐悲鸿、朱应鹏、陈宏、陈之佛、洪野、宋志钦、张聿光、王荣钧、常玉、倪贻德、温元春、关紫兰、朱应鹏等人。参见丁衍镛:《美术联展的意义和希望》,《申报》1927年9月13日,第5版。有关上海西画界在全国美展筹备期间的纷争情况,参见颜娟英:《官方美术文化空间的比较——1927年台湾美术展览会与1929年上海全国美术展览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三本,第四分,台北:“中央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2002年12月,第625-683页。
    1781928年,赵景深在《门外汉的梦呓——论现代中国的一些画家》一文中,列举了他所熟知的现代艺术家,包括关良、陈抱一、林风眠、徐悲鸿、朱应鹏、郭谷尼、丁衍镛、陶元庆、陈之佛、许敦谷、丰子恺、钱君匋等人。倪贻德在文中只在陈抱一某次展览会中出现,未列入画家行列。赵氏当时对倪贻德文采颇为仰慕,他的印象较能说明问题。原文刊于赵景深:《小妹》,北新书局1933年。引自赵景深:《现代文人剪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2-254页。
    179张应祥(1905-1941),学名张健尔,浦东施湾乡人。1922年赴浙江上虞县春晖中学求学。1924年回上海,在其兄张闻天引导下从事工人运动,先后结识郭沫若、成仿吾、倪贻德等创造社同人。1927年与倪贻德赴日游学,不久后转往苏联学习。1801927年7月底,成仿吾利用黄埔军校赴日本采办军用化学班器材的机会,携款五万日元从广州到达上海,除按原订货协议够买了一些器材外,因潘汉年告以上海党组织活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形,成仿吾从这笔款中拨出一万余元交给了潘作为资助,还贴补了创造社一部分经费。见张傲卉、宋彬玉编:《成仿吾年谱》,《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第93页。如果这则史料属实,那么成氏资助倪贻德留日的费用也是挪用自这笔军费。
    181成仿吾赞助了200元作为倪的赴日旅费,在上海先行支付100元,余额在日本会合时补发。见交待材料,第8页。另见蒋星煜:《倪贻德的艺术生活》,《胜流》第4期,1946年,第15页。蒋文是目前仅见的一篇提及倪贻德获创造社资助前往日本留学的文献。
    182倪贻德在《美术联展之回顾》一文中标明了写作时间和地点。“十六年九月二十四日草于太平洋舟次”,据此推测倪贻德离开上海赴日是在1927年9月23-24日间。参见《申报》1927年10月7日。
    183倪贻德:《从上海到东京的途中》,《旅行杂志》1927年冬季号,中国旅行社,第9-15页。文中“C君”即指张健尔。
    184王道源,湖南常德人。湖南省立第一甲等工业学校毕业。1926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从藤岛武二习洋画,1923年任教于南京美专,1924年任教于上海东方艺专,1925年创办上海艺术大学。1929年左右在日本与倪贻德组织中国留日美术研究会。1930年创办上海艺术专科学校。1933年至1937年任中央通讯社驻日特约记者,抗战期间任职于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在上海、香港、澳门等地从事对日谍报工作。1940年代末任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建国后历任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教授。1960年12月病故于湖北沙洋农场。王道源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可谓时代的“逸品”——我所理解的“逸”在这里更有“逃逸”和“旷逸”的双重含义,王曾经被其日本友人戏称“画仙”,关于其跌宕传奇的人生经历,参见拙稿《王道源:男优、校长、间谍》,《艺术世界》2008年1月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36-41页。
    185许幸之:《和郁达夫患难与共的时刻》,见陈子善、王自立编:《回忆郁达夫》,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53-54页。许幸之:《成仿吾对我的画与诗的批评和指导》,见《美术》1990年第4期,第58-60页。
    186《年表》1927年项,许国庆编《许幸之画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10月,196页。正木直彦在日记中未提及参与营救许幸之的事件,待考。参见正木直彦『十三松堂日記』第二巻、中央公論美術出版、昭和四十年十二月,1927年项。
    187吉田千鶴子「東京美術学校の外国生徒(前編)」『東京芸術大学美術学部紀要第33号』、1998年3月,第56页。许幸之《对左翼美术家联盟的回忆》,第44页,《美术研究》,1959年12月,第44-48页。
    188吉田千鶴子『東京美術学校の外国生徒(前編)』,第51页。
    189有关王道源与创造社成员的关系,详见日本学者小谷一郎在近年发表的『ふたたび一枚の写真から——王道源、そして「青年芸術家連盟」のことども』『日本アジア研究』第6号、埼玉大学大学院文化科学研究科、2009年3月、第90-92页。
    190倪贻德:《艺苑交游记二王道源》,《青年界》第8卷第2期,北新书局,1935年9月,第55页。
    191关于“东京特支”和在日国民党组织“青年会派”、“西巢鸭派”之间发生的暴力冲突,参见小谷一郎:《东京左联成立前史(其一)》,收入吴俊编译:《东洋文论——日本现代中国文学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8页。
    192黄鼎臣《从中共东京特支到反帝大同盟》,《革命史资料》第一期,1980年。
    202《留日美术界之新组织:中华留日美术研究会》,《申报》1928年2月17日第5版。
    204秋田雨雀作、倪贻德改译的《北国之夜》发表于《语丝》第4卷第46期,1928年11月26日。
    207伊藤虎丸:《创造社和日本文学》,见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孙猛、徐江、李东木译,第1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1司徒慧敏「五人の学友たち」(『わが青春の日本』,東方書店,1982年9月)。转引自小谷文。
    214从创造社时期开始,倪贻德就已经开始了卖文生活,但东游之旅为他提供了更为充沛的写作和市场资源。姚玳玫指出,创造社从初期开始已具备这种在都市商业文化环境中拼生活的特殊气质。而在新五四文学群体中,创造社是较早坦然地接受“卖文”观念的一群。见姚玳玫:《1924-1926:生存夹缠与中期创造社的海派变异》,《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215根据倪氏回忆,《残夜》1928年初已经写成,因考虑到创造社对这类恋爱题材的作品不会感兴趣,倪贻德最终将文稿寄给北新书局编辑李小峰,因而获得200元稿费。这笔稿费是倪贻德在成仿吾的资助之外获得的主要经济来源。为了维持生活,他还经常向周边朋友如许幸之、沈西苓等人借款度日。交代材料第10页。《残夜》以1927年驻扎南京的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为背景,描写了电影演员苏映霞与颜文海以及厉志刚之间的三角恋爱,最终厉志刚因恋爱失败而泅水自尽。颜文海的原型即当时的著名小提琴家谭抒真,苏映霞即谭氏的妻子左绍芬,厉志刚的原型则为著名电影人严工上的二子严与今,谭、厉二人当时都供职于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1928年5月该小说由北新书局出版。小说发表之后因情节过于离奇,曾遭到批评家顾仲彝的质疑,倪贻德因而著文辩驳,参见倪氏《关于<残夜>——答覆顾仲彝先生》,《语丝》第4卷第52期,1928年。第45-49页。以大革命时代为背景描述爱情题材的小说当时还有茅盾的《幻灭》,该小说曾引发了“革命文学派”的太阳社成员钱杏邨关于“新写实主义”的讨论。这两部小说都忠实描写了“大革命”中“小资产阶级游移不定的心情”和“对于革命的幻灭”,从而与革命文学派坚定不二的斗争情怀和阶级观点形成对峙。参见芦田肇《钱杏邨的“新写实主义”——与藏原惟人“无产阶级 现实主义”的关系及其他》,收入王风、白景重范编《左翼文学的时代——日本“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32页。
    216《旅行杂志》由中国旅行社主办,创刊于1927年春。初为季刊,1929年后改为月刊,先后在上海、桂林、重庆等地出版。该刊以提倡旅游、服务旅游为宗旨,刊稿多为介绍风景名胜、民俗风情的游记、随笔、诗词、摄影等。而铁路建设、沿线风光、火车时刻表、客运常识等内容,几乎每期必不可少。有不少当时的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为这份杂志投稿。曾有“铁路旅途之伴侣”的推广用语。1955年,该刊更名《旅行家》继续出版。是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近现代期刊之一。
    217《旅行杂志》1927年冬季号,第9-10页。
    218倪贻德:《关于日本帝展及其他》,《申报》1927年11月17日,第2版。
    219田中淳「序論」、『写実の系譜4絵画の成熟:1930年代の日本画と洋画』、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京都国立近代美術館,1994年。
    223倪贻德:《“佛展”所见》,《申报》1928年1月10日,第3版。
    224倪贻德:《二科美术展览会观后感》,《申报》1927年10月9日,第7版。
    225大正后期尤其是关东大地震(1923年)后,东京的咖啡馆文化开始向大众层面迅速普及,根据日本警视厅的统计,昭和四年(1929年)8月止达到了6187间,女服务员也达到了13849人。藤森照信ら編『失われた帝都:大正·昭和の街と住まい』、柏書房株式会社、1991年。
    226倪贻德:《艺苑交游记二王道源》,《青年界》第八卷第二期,1935年9月,第58页。
    228倪贻德:《艺苑交游记二王道源》,第60页,《青年界》第八卷第二期,1935年9月。
    229参见拙文《梁锡鸿:被遮蔽的风景》,广东美术馆编:《梁锡鸿:遗失的路程》,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230江川佳秀『中国人画学生たちが学んだ場所-特に川端画学校と太平洋研究所を中心に』、2007年,未刊稿。《“浮游的现代性:1930年代广州、上海、东京的现代美术和都市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东美术馆,待出。
    231江川佳秀「川端画学校沿革」、『近代画説』13号、明治美術学会、2004年12月。
    232倪贻德《关于美术教学问题的谈话录(1962-1963)》(金一德记录),见林文霞编《倪贻德美术论集》,第198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10月。
    233倪贻德:《关于日本帝展及其他》,《申报》1927年11月17日,第2版。
    234李金发:《吾国艺术教育之现状与将来》,《申报》1928年1月1日,第11版。
    235倪贻德《美术联展之回顾》,《申报》1927年10月7日,第5、6版。
    236杨成寅:《绘画作品和艺术教学思想》,见林文霞编《倪贻德美术论集》,第286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10月。杨文所引绿荷评论文章,原文刊于《时事新报》学灯栏,待查。
    240中坚(倪贻德笔名):《单纯化的艺术》,《上海漫画》第82期,1929年11月16日,第7页。
    241倪特(倪贻德笔名):《现代绘画的精神论》,《艺术旬刊》第1卷创刊号,1932年9月1日,第12-14页。
    244倪贻德:《号外》,见《金屋月刊》第1卷第2期,第1929年2月。
    245史书美曾指出,“与将西方分为都市西方和殖民主义两脉的做法相似,中国知识分子在都市日本文化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也作出了类似的区分。”史书美《现代的诱惑》,2007年,第22页。
    246中坚:《中国人的洋画与日本人的洋画》,《上海漫画》第80期,1929年11月6日,第7页。
    248倪贻德:《写在卷首》,《艺苑第一辑:美术展览会专号》,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印刷有限公司,1929年。第1至2页。
    249倪贻德:《绘画的鉴赏》,《美展》第三期,1929年4月16日,第8页。
    250参见小谷一郎『ふたたび一枚から』,第103-104页。
    251内山完造《中国落后吗?》,内山完造《上海下海:上海生活35年》,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71页。
    252太田贡「中国の洋画方面」、『みづゑ』第328期、1932年6月号。感谢五十殿利治教授提供原文。
    253《王道源》,倪贻德《艺苑交游记》,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86页。
    254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20-123页。
    255庞薰琹《“决澜”时代回忆》,《华声》第1卷第4期,1944年,第16页。
    257《南北艺术界将有协会之组织》,《申报》1923年9月11日第14版。
    258郭沫若《中华艺术协会宣言》,《创造周报》第22期,1923年10月7日,第14-16页。
    259倪贻德:《黄鹤楼的大壁画》,《星岛日报》1938年10月29日。
    261关于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研究,参见拙文《中华独立协会的经纬》,《美术》2008年第11期,第82-88页;吴孟晋「中華独立美術協会と一九三〇年代の東京--NOVA美術協会展出品作をめぐって」、『学叢』(32)、京都国立博物館、2010年3月、第15-28頁。
    264《复刊辞》,《美术杂志复刊号》(抗战美术特辑),何铁华、梁锡鸿主编,美术杂志社,香港,1939年6月,第1页。
    265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关系的成员战前也大多依赖在中学教授美术支持自己的现代艺术活动,如赵兽在东莞明生中学,何铁华与梁锡鸿在广州培英中学。在港期间,梁锡鸿家族曾在香港开设一间大众学校,以“普及大众救济失学难童为宗旨,地址设于靠近二十世纪的九龙弥敦道宝灵街四号,校长梁茂鸿,校董为何铁华、倪贻德、林镛、梁作榘、梁锡鸿。招生广告登载于《美术杂志·复刊号》,香港:美术杂志社,1939年6月1日。
    266参见何铁华《漫忆抱一师》,出版物、出版年月不详。参见梁锡鸿旧藏剪报,梁雅女史提供相关文献,谨致谢忱。
    270倪贻德绘制《抗战》壁画获得岭英中学支付酬金100元,倪贻德交代材料第24页。
    272何铁华:《岭英写壁》,原刊《抗战建国壁画》,香港:美术杂志社编,中国书店出版,二十世纪社发行,1939年6月1日,香港。陈莺女史、梁雅女史提供相关文献的图文拷贝,特致谢忱。
    273《抗战建国壁画》,《东方画刊》第2卷第4期,香港:商务印书馆,19397年7月。
    274钟文直:《评《<抗战><建国>壁画》,《抗战建国壁画》,第8-9页。
    275何铁华:《岭英写壁》,《抗战建国壁画》,第4页。
    277钟文直:《评《<抗战><建国>壁画》,《抗战建国壁画》,第9页。
    279参见吴孟晋:『李仲生と戦前日本の前衛絵画』(《李仲生和战前日本的前卫绘画》),2001年,东京大学地域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第37-38页。感谢吴孟晋先生惠赐文稿。
    283《陈君葆日记·下》,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9年,第399页。另参见香港《循环日报》1938年12月10日。
    284梁锡鸿:《评徐悲鸿个展》以及同人共同署名之《质问徐悲鸿》,《美术杂志》第一卷第四期,1937年6月1日。
    286猛克:《中国艺术界》,《申报》1933年6月26日第17版。
    287《申报》1933年4月20日,第13版。
    288《申报》1936年3月16日第15版。
    289倪贻德《全国美展给我的新展望》,《美术杂志》第1卷第1期,广州:美术杂志社,1937年3月1日,第12-13页。
    290倪贻德:《旅京一日记》,《青年界》第12卷第1期,1937年,第82-85页。
    291赖少其:《抗战中的中国绘画》,《刀与笔》创刊号,1939年12月1日,桂林,第11-14页。
    292自述材料第16页。
    293庞薰琴:“《决澜”时代回忆(中国美术运动史上的一页)》,《华声》1944年第4期,第16页。
    294张光宇《紫石街之春》曾被徐悲鸿选入赴欧中国现代美展,1933-1934年间在欧洲、苏联等地展览,将漫画家的作品列入国画、洋画的行列,向欧洲人士展现中国现代艺术的整体性成就,本身就说明了漫画在当时的影响力,同时也说明了徐悲鸿作为策展人的独到眼光。叶浅予:《细叙沧桑记流年——叶浅予回忆录》,北京:群言出版社,1992年,第66页。
    295邵洵美:《珂佛罗皮斯》,《十日谈》1933年第8期,第6页。
    296Williams, Andriana, Covarrubia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4.
    299陶今也:《漫画在宣传上的理论》,《战斗周报》第12期,1938年,第24-25页。
    300赖少其:《抗战中的中国绘画》,《刀与笔》创刊号,1939年12月1日,桂林,第11-14页。
    301《壁画的现状及其制作法》一文由倪氏《西洋画概论》中壁画一节的内容改写而成,最显著的部分是其中增加了对苏联壁画的介绍。参见倪贻德《西洋画概论》,上海:现代书局,1933年10月1日,第208-216页。
    302倪贻德:《壁画的现状及其制作法》,《青年界》第11卷第2号,1937年2月,第55-60页。
    303白砂译,克拉夫清可:《苏联画家如何生活与工作》,《众力》第2卷第2期(副刊《现代美术》),1936年10月10日,第191页。
    304曾蓝莹:《图像再现与历史书写:赵望云连载于〈大公报〉的农村写生通信》,黄克武主编:《画中有话:近代中国的视觉表述与文化构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12月。
    305有关中山纪念堂向高奇峰购藏画作一事,参见秦孝仪编:《革命人物志第二十二集》,“中央文物供应社”,台北,1977年,第218页,高奇峰条目。其中称“翌年(1926年,蔡注),国民政府营中山纪念堂于广州,规制崇闳,以奇峰作海鹰、白马、雄狮诸画,曾邀孙公叹赏者,购以饰壁。”相关研究参见Croizier, Ralph,Art and Revolutionin Modern China: The Lingnan(Catonese) Schooll of Painting,1906-1951.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pp.88-90.以及Fitzgerald, John, Awakening China: Politics, Culture, andClass 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p.1.
    306参见陈佩佩:《梁鼎铭(1898-1959)大陆时期西画创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2006年,第15-16页。
    307蓬丹:《灵谷访画记》,《申报》1930年7月22日。感谢京都国立博物馆西上实先生提供文献。
    308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堂只是蒋氏最初的设想,但未敷实施。灵谷寺战画室很可能属于该纪念堂的筹备处。参见蓬丹:《灵谷访画记》。《惠州战役图》一直陈列于南京灵谷寺战画室中,抗战中疑毁于敌手,参见《惠州战役图》说明文字,《梁鼎铭先生画集》,梁鼎铭先生遗作出版委员会,台北,1962年。陈佩佩在其硕士论文中,称该壁画完成后陈列于阵亡将士公墓纪念堂,但并未提供文献依据,存疑。见第84页。
    309《今日行落成礼》,《申报》1933年8月10日第10版。
    310杨万里《与鲁迅曾有交往的三位青年——梁以俅、李世军、熊君瑄》,《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3月,第69页。
    311Nym Wales, Notes on the Left-wing Painters and Modern Art in China(Madison, Conn.,1961), p.9.感谢鹤田武良先生以及洪再新教授提供复印件。
    312梁以俅《深切的怀念》,《高山仰止:鲁迅逝世五十周年纪念集》,上海鲁迅纪念馆,1986年,第229-233页。
    313Tang, Xiaobing, Origins of the Chinese Avant-Garde: The Modern Woodcut Move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2007, pp.143.
    315欧阳文正《评壁画与木刻之联合展》,《艺术周刊》第93期,世界艺术研究会,1933年7月6日。以下《艺术周刊》相关文献,感谢唐小兵教授惠赐复印件。
    316Bown, Matthew Cullerne. Art under Stalin. Oxford: Phaidon Press,1991,66-67.
    317王钧初:《典型主义》,《艺术周刊》第72期,世界艺术学会,1933年2月9日。
    318Diego Rivera:《近代艺术中之革命精神》,吴绍欣译,《艺术周刊》第81期、第82期、第83期,世界艺术学会,1933年4月12日,4月20日,4月27日。
    320《机械的赞美》(墨西哥)Rivera,D.作,《申报月刊》第2卷第7期,1933年。
    321《现代艺术:墨西哥大画家迪莱维拉参观美国汽车城地采后为该城艺术院所作之大幅壁画》,《小世界图画半月刊》第24期,1933年。
    322倪贻德:《全面抗战中艺术家的工作》,《救亡日报》1937年10月2日。值得注意的是,倪贻德在该文中回避使用“洋画”一词,而代之以“油画”——一个更为中性的指称绘画媒材的称法。这是民族主义话语的初步胜利,也是洋画家在现实环境中抵御来自漫画、版画界的攻伐,谋求舆论支持的生存策略。但这一词汇无疑在抗战时期仍然有着强大的文化惯性和具体身份指向,在第五章关涉倪贻德孤岛时期的美术创作和言论中,“洋画”一词又将卷土重来。
    323《军委会政治部漫画宣传队关于组织沿革与赴战区开展宣传活动情形呈》(1939年5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7-138页。
    324陈元珍《民国外交强人陈友仁——一个家族的传奇》,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第334-344页。感谢陈元珍教授惠赐尊著。根据陈教授的提示,陈依范举办巡回展览的部分作品最近已经被大英博物馆收藏。http://www.britishmuseum.org/system_pages/beta_collection_introduction/beta_collection_search_results.aspx?people=172447&peoA=172447-3-7.2013年5月1日。
    325Chen, Jack,“China's Militant Cartoons”, Asia, May1938, pp.308-312.
    326倪贻德:《洋画界新的转机》,《抗战漫画》第八号:“全美术界动员特辑”,1938年4月16日,漫画宣传队编,全国漫画作家协会出版及发行.同期还刊有段平右的《抗战和工艺美术》。他认为有必要在日常用品中强化抗战的宣教功能。他还特别提到北伐和新生活运动中生产美术工艺品的先例,其认为这些作品是失败的,原因是这些作品只重宣传,而没有注意“美术”。该文主旨是在提倡美术服务政治宣传,但话题却引向现代美术的命题,和倪贻德的论文主旨相呼应——这两位决澜社艺术家都在强调如何用纯正的艺术语言进行内容的表达。文章配有另外两名决澜社成员的插图,第一幅是阳太阳制作的壁画《中国人该从双重侵害下杀出去》的现场照片;第二幅是梁白波的漫画《扫荡》。四位决澜社成员在同期刊物中出现,这一内容编排也反映出美术界总动员的面貌。
    327叶浅予:《救亡漫画的第二个生命》,《抗战漫画》创刊号,1938年1月1日。
    328陈烟桥:《抗战宣传画》,黎明书局,1938年5月1日,13-14页。
    329田汉:《关于写实主义》,《自由中国》创刊号,1938年4月1日,汉口,第4页。
    330王琦:《艺海风云——王琦回忆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331倪贻德:《看了“纪念九一八画展”后》,广州《中山日报》1938年9月23日。
    332李仲生:《抗战与美术》,《中山月刊》第3卷第2期,1940年,第22-23页。
    333版画家如力群等人最早一批离开武汉,前往延安,而8月后,漫画家的主体队伍陆续离汉,分往各战区,根据叶浅予的回忆:“军委政治部成立后,各战区相继成立政治部,漫画宣传工作受到重视。三战区司令部设在上饶,政治部主任是谷正纲,他向我们提出为他组织一个漫画宣传队。经大家商议后,认为在东南战区扩展我们的工作,有其必要性。这时我队新参加过来几个成员:浙江来了叶冈,广东来了黄茅、麦非、廖冰兄,队里便决定由张乐平领队,陆志庠、陶谋基、叶冈、麦非为队员,派往上饶。老队员胡考因参加《新华日报》工作;张仃、陶今也去西安开辟新阵地,先后离队。我于8月间受三厅委托,去香港督印《日寇暴行实录》也暂时离队。留武汉的队员还有特伟、白波、廖冰兄、宣文杰和黄茅等。”叶浅予:《细叙沧桑记流年叶浅予回忆录》,群言出版社,1992年,第113-114页。
    334倪贻德:《黄鹤楼的大壁画》,《星岛日报》1938年10月29日。
    335周多:《忆黄鹤楼下的抗战大壁画》,《春秋》1985年第4期,第46页。
    336Dickerman, Leah, Leftist Circuits, Diego Rivera: Murals for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TheMuseum of Modern Art,2012, p.19.
    338Forster, Hal; Krauss, Rosalind; Bois, Yve-Alian; Buchloh, Benjamin H. D.; Joselit, David, Art Since1900,New York: Thams&Hudson, p.280.
    339呉孟晋:「筆墨による和平と抗戦--『アジア』誌の蒋兆和と張善[シ]作品」、『アジア遊学』(特集戦争とメディア、そして生活)(111)、勉誠出版、2008年7月、88-97。3401938年巴金曾在广州出版了一系列介绍西班牙画家加斯特劳(Castelao)的画集,《西班牙的黎明》、《西班牙的血》、《西班牙的曙光》、《西班牙的苦难》,广州平明书店印行,文化生活出版社总代售,1938年。参见《巴金选编配文反反法西斯画册四种》,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341[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2页。
    342曾经在汪伪政府担任要职的张操提供了这一说法,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将此画涂刷掉。参见倪贻德文革交代材料,第32-33页。
    343有关王式廓因黄鹤楼大壁画接受中央美术学院专案组调查一事,参见冯湘一:《回忆·思考——悼念王式廓同志》,《王式廓艺术研究》,《王式廓艺术研究》编辑组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268页。此外,没有参与黄鹤楼大壁画的王琦也曾被调查此事,王琦认为,三厅当时的实际领导者是周恩来,因此调查黄鹤楼大壁画事件,实际是将矛头指向周恩来。王琦:《艺海风云——王琦回忆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303页。
    344倪贻德:《黄鹤楼的大壁画》,《星岛日报》(香港)1938年10月29日。
    346王为一:《难忘的岁月王为一自传》,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第50页。感谢王为一先生赐教相关信息。
    347Whelan, Richard, This is war: Robert Capa at work, New York: G ttingen: International Center ofPhotography; Steidl,2007.
    350根据美国学者易劳逸(Lioyd E. Eastman)的研究,抗战初期,西方国家对中国请求援助反映迟钝,并且态度暧昧,直至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战争的关注才明显增长。参见易劳逸《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刘敬坤、叶宗敭、曾景忠、李宝鸿、周祖羲、丁于廉译,谢亮生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657-658页。
    351同注3,第39-47页。
    352倪氏1938年11月在香港的报道,指出政治部下达关于创作大壁画指令是在7、8月之交,而倪氏文革时期的回忆,则是在1938年7月初,周多的回忆是在7月底,沈同衡的回忆则是在5月间。参见倪贻德文革交代材料,第21页;周多:《忆黄鹤楼下的抗战大壁画》,吴仲涛整理,《春秋》1985年第4期,第46页;沈同衡:《难忘的八个月》,《群言》1987年第12期。第31页。众说纷纭,本文以1938年的倪氏回忆为准。
    353沈同衡:《黄鹤新楼忆旧画》,《石东漫笔》,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8页。
    354周多:《忆黄鹤楼下的抗战大壁画》,吴仲涛整理,《春秋》1985年第4期,第46页。
    355赓雅:《田汉畅谈戏剧剧及其它》,《申报》1939年3月1日第2版。
    356李泽主编,徐明庭、翟学超副主编:《武汉抗战史料选编》,武汉市档案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武汉图书馆合编,1985年,第246页。
    359《政治部三厅的一份工作汇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二十七年九、十月份工作概况》),《郭沫若学刊》第2期,1987年7月2日。
    360龚孟贤:《谈宣传画》,《抗战艺术》第1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1939年9月1日,无页码。感谢林夏瀚君提供复印件。
    361卢鸿基:《抗战三年来的美术运动》,《卢鸿基文集1》,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比较可靠的一则传闻来自倪贻德留日时期的旧友张操,1940年,任职于汪伪政府的张操在上海与倪贻德会面,在谈及这幅壁画时,张操提到,日军在占领武汉之后,粉刷了很久才将壁画遮盖起来,参见交待材料32页。而参与壁画创作的沈同衡1949年5月重访武汉的时候,看到“大壁画已剥落殆尽,细视尚能找见斑斑痕迹。”沈同衡《黄鹤新楼忆旧画》,《石东漫笔》,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6-19页。
    364《今日中国》于1939年6月创刊,共发行了12期。根据叶浅予的回忆,他于1939年初奉军事委员政治部三厅之命,只身被调往香港为第七处(对敌宣传处)筹备出版这本外宣刊物,三厅之所以委以叶氏以这项重要任务,完全基于他在战前所拥有丰富的办刊经验,抗战期间又曾在香港督印《日寇暴行实录》。画刊的编印费用,每月向重庆政治部驻港代表——三厅的“设计委员”成舍我领取,在编印过程中,叶浅予从成舍我和重庆三厅的席与群这两条途径获得政治部的指示。叶浅予:《细叙沧桑记流年》,群言出版社,1992年,第121-126页。
    365『中支を征く』,支那派遣军报道部,1940年12月。
    366Gordon, Edward, China in Pictures, London: Williams&Norgate,1942.
    367曹聚仁、舒宗乔编著:《中国抗战画史》,联合画报社,1947年。
    361藤田嗣治:『腕一本巴里の横顔:藤田嗣治エッセイ選』、東京:講談社、2005年、第131页。
    370江川佳秀:『中国人画学生たちが学んだ場所-特に川端画学校と太平洋研究所を中心に』、2007年12月23日。《“浮游的现代性:1930年代广州、上海、东京的现代美术和都市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东美术馆,待出。
    372林镛:《往事的回忆:怀念陈抱一老师》,陈瑞林编《现代美术家陈抱一》,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154-155页。『「生活」を「芸術」として:西村伊作の世界』、神奈川県立近代美術館、2002年。
    373周多:《蒙巴纳斯的艺术家》,《六艺》第1卷第3期,1936年,第42-47页。
    374参见《艺术界动态》,《现代美术》第16期,曾鸣、李东平主编,《众力》第2卷第2期副刊,1936年10月10日。其中关于张弦逝世的报道如下:“张弦逝世——张君生前曾模仿藤田嗣治的作风,但未有开拓出自己的画风之前逝世闻者殊为痛惜。”
    375『生誕120年藤田嗣治展パリを魅了した異邦人』、東京国立美術館、2006年、第7374頁。河田明久:『「作戦記録画」小史』、針生一郎[ほか]編、《戦争と美術:1937-1945》、東京:国書刊行会,2007年,第154页。
    376《藤田嗣治作之壁画已完成》,《艺风》第3卷第7期,1935年。
    377飯野正仁:「リアリティなきリアリスム―日中戦争期の文学と美術」、『社会文学』22号、2005年、第211页。
    381沈从文:《谈进步》(中),《星岛日报》(香港)1938年8月5日。
    383Wilson, Sarah,"La Beauté Révolutionnaire"? Réalisme Socialiste and French Painting1935-1954, The OxfordArt Journal, October1980, p.61.
    384倪贻德:《绘画论》,《新声》1930年第9期,广州,第119-124页。
    385文学界关于“新写实主义”的讨论早于美术界,其中心议题与无产阶级文艺观息息相关。1928年7月《太阳月刊》刊载了林伯修(杜国庠)的译文《到新写实主义之路》,原文是日本左翼理论家藏原惟人发表于《战旗》创刊号(1928年5月的『プロレタリア?レアリズムへの道』。这一译文直接引发了文学界的一场争论。而与此同时,日本左翼美术家岡本唐貴在『造型美術』1巻1号(1928年4月)上发表了「ネオ·リアリズムの絵画芸術に関する一論」(《关于新写实主义绘画艺术的一论》)。反映了日本文学美术界在左翼运动中的联动。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倪贻德正在日本,尚未归国,他很可能也注意到了文艺界的这场激辩。但很明显,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指出的,此时的倪贻德是一个革命的逃逸者,对此他并不关心,倪贻德之所以对前田宽治的“新写实主义”理论感到兴趣,并非因为前田本人的左倾态度,而是其理论中反映出的塞尚以来现代绘画的基本要素。参见芦田肇:《钱杏邨的“新写实主义”——与藏原惟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李选译,原文刊于《东洋文化》第52号,1972年3月,引自王风、白井重范编:《左翼文学的时代——日本“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52页。另见芦田肇:《陈启修在东京的文学活动——关于他的诗论、文学评论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新写实主义”论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第3-45页。
    386傅莉生:《晨光艺展与中国的绘画运动》,《申报》1931年4月29日第19版。
    387倪贻德:《新写实的要点》,《艺术旬刊》第一卷第九期,第111页,1932年。
    388徐百灵译、前田宽治:《绘画论——新写实主义的要诀》,《涛声》第2卷第29期,1933年,第5页。
    389竹氏倫子「前田寛治の絵画観の変遷について」、『鳥取県立博物館研究報告』(42)、2005年、第61-66頁。
    390叶沉《最近日本普罗美术的进出》,《大众文艺》,第2卷第1-6期(合订本),1929年,第952-979页。
    391岡本唐貴「ネオ·リアリズムの絵画芸術に関する一論」、『造型美術』1巻1号、1928年4月。
    392倪贻德的学生梁锡鸿也曾将弗拉芒克的绘画称为“新写实主义”,参见梁锡鸿《现代西洋画派简释》(图5.3),《良友》113期,1936年,第44页。另外,和梁氏同属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曾鸣曾撰有《新写实主义的论题》,刊于《众力》第2卷第2期,1936年,第189-190页。可见战前,“新写实主义”的确是前卫艺术家们普遍关注的议题。
    393温肇桐:《新写实派绘画的认识》,《励学》第4期,1935年,第3-4页。
    394倪贻德:《艺苑交游记》,第111-112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
    395在倪贻德留日的1928年前后,这一思潮便已经汇入中国文艺界的实践活动。详见拙文《倪贻德留日事迹初考》。
    396同年,在一份与中华美术协会关系密切的杂志中,倪贻德曾计划发表一篇关于“现代壁画”的文章,参见《六艺》,第一卷第三期,1936年4月15日,《编辑室随笔》中预告下期将刊出倪贻德《现代壁画》一文,该刊共出三期。翌年,《青年界》第11卷第2期发表了倪贻德《壁画的现状及其制作法》一文,很可能是同一篇文稿。
    397倪贻德:《全面抗战中艺术家的工作》,《救亡日报》1937年10月2日。
    398“写实主义“或“新写实主义”在抗战初期是一个意涵相对模糊的观念,也是一个不附着于具体政治理念与背景的广受欢迎的用语,但整体而言,“写实主义”的确朝向以苏联为背景的革命艺术的内涵发展,如田汉《关于写实主义》,《自由中国》创刊号,1938年4月,第3-5页。乐天(辑)《名词浅释新写实主义》,《自修》第143期,1940年,第7页。
    399朱东明《观岭英两大壁画记》,《抗战建国壁画》,美术杂志社编,香港:二十世纪社,1939年6月,第12-13页。
    400“海外壁画。香港岭英中学,特请画家倪贻德绘《抗战》。梁锡鸿、何铁华合作《建国》大壁画各一幅,前者采用新写实主义手法,后者采用超现实的构图,均于本年春完成。”《美术界》创刊号,14页,1939年9月10日,美术界月刊社,上海。
    401倪贻德:《乡居一日》,《美术界》第1卷第3期,第2页。1940年3月,上海,美术界月刊社。
    402倪贻德:《从战时绘画说到新写实主义》,《美术界》第1卷第2期,第2-3页。1939年12月,上海,美术界月刊社。该文改题为《从抗战绘画说到新写实主义》,刊载于《耕耘》第1期,1940年,第2页。感谢史铭先生惠赐资料。
    403《婦女兵災籌賑會主辦淪陷區影展今日開幕》,《申报》1939年3月11日第5版。
    404倪贻德《沦陷区名胜摄影的意义》,何铁华摄影:《名胜影集2:沦陷区名胜》,中国书店,香港,1939年。
    405文革交代材料,第25页。
    406参见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第209页。但根据温肇桐的回忆,这一社团是1939年底成立的。参见温肇桐:《回忆“孤岛”时期的上海美专与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教科文卫》,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1年,第212-215页。
    407温肇桐:《回忆“孤岛”时期的上海美专与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教科文卫》,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1年,第212-215页。
    408张泽贤《民国版画闻见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第170-172页。
    411尼特《黑沙骆洋画作品展序言》,展览目录,1940年8月。引自丁伯奎《驼踪书画篆刻家李骆公》,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年,第4-5页。另参见郎绍君《一个不应被忘记的油画家——李骆公》,《美术研究》1998年第1期,第61-65页。
    414《尼特画室招研究员》《申报》1940年10月5日第11版。
    415倪贻德留日时期的友人、此时在汪伪政府担任要职的张操在《申报》上看到了广告,之并将之介绍了汪自新。交代材料第28页,第33页。
    416《洋画联合展览》,《申报》1940年11月22日第8版;
    417《丁衍镛、倪贻德等将举行展览会》,《申报》1941年3月20日第11版;《现代绘画会定期举行展览》,《申报》1941年6月10日第8版。
    418肇桐:《倪贻德的作品论》,《申报》1941年6月16日第8版。
    419交代材料第42页。
    420在上海美专和尼特画室两处的月收入共计170多元,此外加上售画所得,倪贻德的经济状况并不比战前差,这一阶段他也极少写作文章,因为已经不需要依靠稿费增加收入。倪贻德文革交代材料,第39页。
    421同注62,第44页。
    422《新申报》,1940年6月29-30日,9月4-8日。转引自傅葆石《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第147页。
    423同注62,第44-45页。
    424画展举办前,倪氏就已经和汪自新打过招呼,汪表示一定支持,所以对《大漠》定价一千元,倪贻德是有预期目标的。但是,倪氏是否特别为汪氏绘制了这幅主题绘画,材料中并未提及。交代材料第28页。
    425交代材料第27页。
    426交代材料第30页。
    427交代材料第36页。
    429交代材料第38页。
    430交代材料第34页。参见庞薰琹《“决澜”时代回忆》,《华声》第1卷第4期,1944年,第16页。
    431交代材料第43页,第45页。
    432王隅人:《离沪的艺术家:倪贻德》,《太平洋周报》,第1卷第24期,1942年。
    433徐悲鸿:《全国木刻展》,《新民报·晚刊》(重庆),1942年10月18日。
    43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延安),1943年10月19日。
    435有趣的是,塞尚及现代艺术的情怀不仅只萦绕在倪贻德、赵无极这样的美术家群体中,孤岛时期的文学界如张爱玲等人也有着同样复杂对现代艺术的态度。参照陈建华:《张爱玲与塞尚——1940年代的“写实”与“超写实”主义》,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清末之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77-409页。
    436李东平:《新中国主义的阶段》,《众力》第2卷第1期,1936年9月25日,第4-5页。
    437有关外籍艺术家介入中国现代艺术活动的个案研究,参见业师洪再新教授《意大利画家查农的中国古画收藏及其在华的展览与创作活动(1927-1928)》,《艺术学研究》第7期,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2010年11月,第1-25页。
    438何铁华:《岭英写壁》,《抗战建国壁画》,美术杂志社,香港,1939年6月1日。
    439交代材料第31页。
    440倪贻德:《关于毕加索》,广州,《建国日报》1947年4月27日,。
    441祜曼(胡蛮)《庆贺名画家皮卡索加入共产党》,沃渣编《新美术论文集第一集》,东北书店,牡丹江分店印行,1947年8月,第46-47页。
    442参见业师洪再新教授《现代中国美术思潮的构成:以1930年代左翼文艺青年魏猛克为例》,2013年,未刊稿。
    443参见水天中:《“国立艺术院”画家集群的历史命运》,水天中:《历史、艺术与人》,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69-93页。
    444Tamaki, Madeda and Aida, Yuen Wong, Kindred Spirits: Fu Baoshi and the Japanese Art World,Anita Chung; with contributions by Julia F. Andrews...[et], Chinese art in an age of revolution:Fu Baoshi (1904-1965), Cleveland, Ohio: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Press,2011, pp.35-42.Maeda, Tamaki, Rediscovering China in Japan: Fu Baoshi’s Ink Painting. Josh Yiu ed., Writing Modern ChineseArt: Historiographic Explorations, Seatle: Seatle Asian Art Museum, in association with Universty of WashintonPress,2009.
    445参见业师李伟铭教授的相关研究,李伟铭:《一个与“新中国”有关的话题:大跃进中的农民壁画运动检论——以邳县农民壁画为中心》,《建设新中国:20世纪50-60年代中期中国画专题展》,关山月美术馆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25-32页。
    倪贻德“文革”期间交代材料(1968年)。
    广州美术学院藏梁锡鸿人事档案。
    广州美术学院藏王道源人事档案。
    上海档案馆藏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档案卷宗。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教育部卷宗。
    2007年10月采访王为一先生。
    2009年6月10日采访倪亮先生。
    2009年6月9日金一德教授采访。
    2009年6月9日采访马玉如教授。
    2011年7月9日采访周令钊教授。
    白砂:《中国洋画界派别的展望》,《众力》第4号(副刊《现代美术》第12期),1936年8月10日。
    巴金编:西班牙画家加斯特劳(Castelao)画集四种:《西班牙的黎明》、《西班牙的血》、《西班牙的曙光》、《西班牙的苦难》,广州:平明书店印行,文化生活出版社总代售,1938年。
    巴金:《巴金选编配文反法西斯画册四种》,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成仿吾:《文学家与个人主义》,《洪水》第3卷第34期,1927年9月13日。
    陈烟桥:《抗战宣传画》,黎明书局,1938年5月1日。
    曹聚仁、舒宗乔编著:《中国抗战画史》,上海:联合画报社,1947年。
    常任侠:《战云纪事》,郭淑芬、沈宁整理,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
    陈君葆:《陈君葆日记》,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9年版。
    陈逢申:《抗战中的漫画漫画中的抗战》,《近代中国》,2001年,第143期,页47-79。
    陈晓南:《抗战时期重庆的美术活动概况》,《美术研究》2002年第2期。
    陈佩佩:《梁鼎铭(1898-1959)大陆时期西画创作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2006年。
    陈建华:《张爱玲与塞尚——1940年代的“写实”与“超写实”主义》,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清末之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蔡涛:《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州美术学院,2006年。
    蔡涛:《梁锡鸿:被遮蔽的风景》,广东美术馆编:《梁锡鸿:遗失的路程》,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
    蔡涛:《赵兽:超现实主义者的世纪之旅》,广东美术馆编:《赵兽:神秘的狂气》,
    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蔡涛《李仲生:离群的传道者》,《艺术世界》2008年第6期。
    蔡涛:《王道源:男优、校长、间谍》,《艺术世界》2008年第1期。
    蔡涛:《中华独立协会的经纬》,《美术》2008年第11期。
    蔡涛、吴孟晋编《浮游的前卫: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与1930年代广州、上海、东京的现代美术》,广东美术馆,待出。
    陈诚:《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外来函电》(上),“中华民国国史馆”,2007年12月。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陈元珍:《民国外交强人陈友仁——一个家族的传奇》,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
    蔡震:《从文献史料看郭沫若主政三厅始末》,《新文学史料》,2012年8月,第71-90页。
    丁衍镛:《美术联展的意义和希望》,《申报》1927年9月13日。
    [墨]Diego Rivera:《近代艺术中之革命精神》,吴绍欣译,《艺术周刊》第81期、第82期、第83期,世界艺术学会,1933年4月12日,4月20日,4月27日。
    [墨]Diego Rivera:《机械的赞美》,《申报月刊》第2卷第7期,1933年。
    《东方画刊》,香港:商务印书馆,1938-1940年。
    《大公报》,汉口:大公报社,1938年。
    《第二期抗战宣传纲要(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颁发)》,《文献》1939年第7期,43-50页。
    丁正献:《二十八年秋季的抗建宣传画展览会》,《抗战艺术》第3期,1939年。
    《丁衍镛、倪贻德等将举行展览会》,《申报》1941年3月20日。
    丁正献:《从<洪波曲>谈起——忆郭老、田老二三事》,《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4期,第122-123页。
    丁言昭编选:《倪贻德随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董健:《田汉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年。
    《第三厅组织机构与干部一览》,《武汉文史资料》1998年第3期(“保卫大武汉:纪念武汉抗战六十周年专辑”),第50页。
    复生:《荒山中的古寺——介绍尼特先生与汛报第五期》,《申报》1927年3月7日第21版。
    《妇女兵灾筹赈会主办沦陷区影展今日开幕》,《申报》1939年3月11日第5版。
    冯湘一:《回忆思考——悼念王式廓同志》,《王式廓艺术研究》,《王式廓艺术研究》编辑组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268页。
    傅莉生:《晨光艺展与中国的绘画运动》,《申报》1931年4月29日第19版。
    [美]傅葆石:《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张霖译,
    刘辉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赓雅:《田汉畅谈戏剧及其它》,《申报》1939年3月1日第2版。
    龚孟贤:《谈宣传画》,《抗战艺术》第1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1939年9月1日。
    郭沫若:《中华艺术协会宣言》,《创造周报》第22期,1923年10月7日,第14-16页。
    郭沫若:《新文艺的使命——纪念文协五周年》,《新华日报》(重庆版)1943年3月27日第3版。
    郭沫若:《洪波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组织条例》(1938年5月20日通过),李泽主编:
    《武汉抗战史料选编》,武汉市档案馆,八路军武汉办处旧址纪念馆,武汉图书馆,1985年。69页。
    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顾铮:《现代性的第六张面孔:当代视觉文化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
    葛飞:《戏剧、革命与都市漩涡:1930年代左翼剧运、剧人在上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何铁华:《漫忆抱一师》,出版物、出版年月不详。梁锡鸿旧藏剪报。
    黄文农:《漫画家应该到满洲去》,《上海漫画》第100期,1929年3月29日,
    《黄鹤楼上歌声嘹亮美术歌咏火炬游行会参加万余人观者如堵》,《申报》1938年4月11日。
    胡蛮:《介绍鲁艺美术工场的制作——为“美术工场首次展览会而作”》,《新华日报》(延安)1941年1月16日。
    祜曼(胡蛮):《庆贺名画家皮卡索加入共产党》,沃渣编《新美术论文集第一集》,东北书店,牡丹江分店印行,1947年8月,第46-47页。
    王钧初:《典型主义》,《艺术周刊》第72期,北京:世界艺术学会,1933年2月9日。
    黄茅:《漫画艺术讲话》,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
    黄蒙田:《缅怀倪贻德》,同氏《艺苑交游录》,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
    黄鼎臣:《从中共东京特支到反帝大同盟》,《革命史资料》第一期,1980年。
    [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黄宗贤:《抗日战争美术图史》,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
    黄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活动史》,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
    洪再新:《意大利画家查农的中国古画收藏及其在华的展览与创作活动(1927-1928)》,《艺术学研究》第7期,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研究所,2010年11月。
    洪再新:《现代中国美术思潮的构成:以1930年代左翼文艺青年魏猛克为例》,2013年,未刊稿。
    《今日中国》,1939-1940年,香港:商务印书馆。
    《今日行落成礼》,《申报》1933年8月10日第10版。
    《蒋委员长寿辰纪念画册》,上海:良友图画杂志社,1936年。
    蒋星煜:《倪贻德的艺术生活》,《胜流》第4期,1946年。
    蒋纬国监制:《一寸山河一寸血》第17集《战时文艺》,大型抗战纪录片,台北:中华电视公司首播,1995年。
    《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关于抗敌宣传工作概况的报告》(1939年7月),引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36-138页。
    《军委会政治部漫画宣传队关于组织沿革与赴战区开展宣传活动情形呈》(1939年5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7-138页。
    [苏]克拉夫清可:《苏联画家如何生活与工作》,白砂译,《众力》第2卷第2期(副刊《现代美术》),1936年10月10日,第191页。
    《抗战扩大宣传周今晨举行歌咏日》,《申报》1938年4月9日第2版。
    《抗战特辑第五集》(广告),《扫荡报》(重庆版)1938年10月10日第1版。
    《抗战建国壁画》,美术杂志社编,香港:二十世纪社,1939年6月。
    《抗战文艺报刊篇目汇编》,王大明、文天行、廖全京编,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
    吕澂:《后期印象派的解释》,《美术》第3卷第1号,上海:上海美术学校美术杂志社,1921年7月,第1-2页。
    《良友图画杂志》,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26-1945年。
    《旅行杂志》1927年冬季号,上海:中国旅行社。
    李金发:《吾国艺术教育之现状与将来》,《申报》1928年1月1日第11版。
    藏原惟人《到新写实主义之路》,《太阳月刊》,1928年7月。
    李东平:《新中国主义的阶段》,《众力》第2卷第1期,1936年9月25日。
    梁锡鸿:《现代西洋画派简释》,《良友》113期,1936年。
    梁锡鸿:《评徐悲鸿个展》,《美术杂志》第1卷第4期,1937年6月1日。
    梁中铭:《暴日兽行纪实画》,武汉:正气出版社,1938年。
    力群:《消声匿迹》,《大公报》1938年1月9日,“抗敌木刻展览特刊”,汉口。
    赖少其:《抗战中的中国绘画》,《刀与笔》创刊号,桂林,1939年12月1日。
    李仲生:《抗战与美术》,《中山月刊》第3卷第2期,1940年。
    乐天(辑):《名词浅释新写实主义》,《自修》第143期,1940年。
    《岭英校报》,第10卷第4期,香港岭英中学校报委员会,1948年。
    《梁鼎铭先生画集》,台北:梁鼎铭先生遗作出版委员会,1962年。
    李江:《冯乃超传略》,《鲁迅研究动态》1983年第8期,第6页。
    李泽主编,徐明庭、翟学超副主编:《武汉抗战史料选编》,武汉市档案馆、八路
    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武汉图书馆合编,1985年。
    李伟铭:《寻找“失踪者”的踪迹:谭华牧(1898-1976)及其绘画——兼论现代
    主义在20世纪中国美术历史中的命运》,《美术研究》2004年第4期。
    李伟铭:《一个与“建设新中国”有关的话题:大跃进中的农民壁画运动检论——以邳县农民壁画为中心》,《建设新中国:20世纪50-60年代中期中国画专题展》,关山月美术馆编,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
    李树声编:《怒吼的黄河:抗日战争的中国美术》,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年。
    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梁以俅:《深切的怀念》,《高山仰止:鲁迅逝世五十周年纪念集》,上海:上海鲁迅纪念馆,1986年。
    林镛:《往事的回忆:怀念陈抱一老师》,陈瑞林编:《现代美术家陈抱一》,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郎绍君:《一个不应被忘记的油画家——李骆公》,《美术研究》1998年第1期。
    刘骁纯整理:《罗工柳艺术对话录》,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罗工柳:《悼念张光年》,《人民日报》2002年2月21日。
    卢鸿基:《抗战三年来的美术运动》,《卢鸿基文集1》,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
    《老上海漫画图志》,上海图书馆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
    [日]芦田肇:《陈启修在东京的文学活动——关于他的诗论、文学评论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新写实主义”论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
    [日]芦田肇:《钱杏邨的“新写实主义”——与藏原惟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李选译,原文刊于《东洋文化》第52号,1972年3月,引自王风、白井重范编《左翼文学的时代——日本“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猛克:《中国艺术界》,《申报》1933年6月26日。
    《木刻展览定今日起在汉举行》,《申报》1938年7月18日。
    密林:《抗战中的美术工场》,《新华日报》(武汉),1938年9月26日。
    《木刻界成立抗敌协会》,《新华日报》(武汉),1938年6月13日。
    《美术杂志复刊号》,香港:二十世纪社,1939年6月。
    《美术界》创刊号,上海:美术界月刊社,1939年9月10日,。
    梅丁衍:《台湾美术评论全集何铁华》,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9年。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
    [加]麦金农(Stephen R. MacKinnon):《武汉,1938——战争、难民与现代中国的形成》,李卫东、罗翠芳译,武汉出版社,2008年。
    [法]莫娜奥祖夫(Mona Ozouf):《革命节日》,商务印书馆,2012年。
    《南北艺术界将有协会之组织》,《申报》1923年9月11日第14版。
    倪贻德:《东海之滨》,上海:光华书局,1926年3月。
    倪贻德:《论裸体艺术》,倪贻德:《艺术漫谈》,上海:大光书局,1927年。
    倪贻德:《艺术家的生活问题》,《艺术漫谈》,1927年。
    倪贻德:《艺术之都会化》,收入倪氏《艺术漫谈》,1927年1月。
    倪贻德:《艺术断片感想——看了丁衍镛个人展览会以后》,见《洪水》第3卷第31期,1927年4月15日。
    倪贻德:《艺术家的孤独》,收入倪氏《艺术漫谈》,大光书局,1927年1月。
    倪贻德:《派斯脱尔》,《申报》1927年11月9日。
    倪贻德:《美术联展之回顾》,《申报》1927年10月7日。
    倪贻德:《从上海到东京的途中》,《旅行杂志》1927年冬季号,中国旅行社。
    倪贻德:《关于日本帝展及其他》,《申报》1927年11月17日。
    倪贻德:《二科美术展览会观后感》,《申报》1927年10月9日。
    倪贻德:《关于日本帝展及其他》,《申报》1927年11月17日。
    倪贻德:《艺术漫谈》,上海:光华书局,1928年。
    倪贻德改译、秋田雨雀原著:《北国之夜》,《语丝》第4卷第46期,1928年。
    倪贻德:《关于<残夜>——答覆顾仲彝先生》,《语丝》第四卷第52期,1928年。
    倪贻德:《“佛展”所见》,《申报》1928年1月10日。
    倪贻德:《号外》,见《金屋月刊》第1卷第2期,第1929年2月。
    倪贻德:《写在卷首》,《艺苑第一辑:美术展览会专号》,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印刷有限公司,1929年。
    倪贻德:《绘画的鉴赏》,《美展》第3期,1929年4月16日,第8页。
    倪贻德:《艺术漫谈》,1927年1月上海大光书局初版,1930年9月第3版,1935年11月第4版;光华书局1928年1月初版,1928年4月再版。
    倪贻德:《绘画论》,《新声》第9期,1930年。
    倪贻德:《新写实的要点》,《艺术旬刊》第1卷第9期,1932年。
    尼特(倪贻德):《现代绘画的精神论》,《艺术旬刊》创刊号,1932年9月1日。
    倪贻德:《新写实的要点》,《艺术旬刊》第1卷第9期,上海:艺术旬刊社,1932年。
    倪贻德:《画人行脚》,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
    倪贻德:《艺苑交游记、二王道源》,《青年界》第8卷第2期,1935年9月。
    倪贻德:《艺苑交游记》,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
    倪贻德:《壁画的现状及其制作法》,《青年界》第11卷第2号,1937年2月。
    倪贻德:《旅京一日记》,《青年界》1937年第12卷第1期。
    倪贻德:《全国美展给我的新展望》,《美术杂志》第1卷第1期,广州:美术杂志社,1937年3月。
    倪贻德:《水彩画之新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倪贻德:《全面抗战中艺术家的工作》,《救亡日报》1937年10月2日。
    倪贻德:《洋画界新的转机》,《抗战漫画》第八号“全美术界动员特辑”,1938年4月16日。
    倪贻德:《看了“纪念九一八画展”后》,广州《中山日报》1938年9月23日。
    倪贻德:《黄鹤楼的大壁画》,《星岛日报》1938年10月29日,香港。
    倪贻德:《洋画界新的转机》,《抗战漫画》第八号,1938年4月16日。
    倪贻德:《沦陷区名胜摄影的意义》,何铁华摄影:《名胜影集2:沦陷区名胜》,香港:中国书店,1939年。
    倪贻德:《从战时绘画说到新写实主义》,《美术界》第1卷第2期,第2-3页。1939年12月,上海,美术界月刊社。该文改题为《从抗战绘画说到新写实主义》,刊载于《耕耘》第1期,1940年。
    倪贻德:《乡居一日》,《美术界》第1卷第3期,1940年3月,上海,美术界月刊社。
    《尼特画室招研究员》,《申报》1940年10月5日。
    倪贻德:《关于毕加索》,广州,《建国日报》1947年4月27日。《倪贻德画集》,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倪贻德:《关于美术教学问题的谈话录(1962-1963)》(金一德记录),见林文霞编《倪贻德美术论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10月。
    尼特(倪贻德):《黑沙骆洋画作品展序言》,展览目录,1940年8月。引自丁伯奎《驼踪——书画篆刻家李骆公》,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年,第4-5页。
    中坚(倪贻德笔名):《中国人的洋画与日本人的洋画》,《上海漫画》第80期,1929年11月6日。
    [日]内山完造:《中国落后吗?》,内山完造《上海下海:上海生活35年》,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
    欧阳文正:《评壁画与木刻之联合展》,《艺术周刊》第93期,北京:世界艺术研究会,1933年7月6日。
    蓬丹:《灵谷访画记》,《申报》1930年7月22日。
    庞薰琹:《“决澜”时代回忆》,《华声》第1卷第4期,1944年。
    庞薰琹:《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皮明庥:《黄鹤楼下的抗战大壁画》,《长江日报》,武汉,2005年7月29日。《全民抗战》1939年第58期,。
    [日]前田宽治:《绘画论——新写实主义的要诀》,徐百灵译,《涛声》第2卷第29期,1933年。
    秦孝仪编:《革命人物志第二十二集》,“中央文物供应社”,台北,1977年。丘振声、吴辰海、唐国英编选:《西南剧展》上、下册,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桂林图书馆主编,桂林:漓江出版社,1984年。
    阮荣春、胡光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上海美专风潮文件》,《艺术界周刊》第10期,1927年3月26日。
    侍桁:《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上),《语丝》第4卷第19期,1928年。邵洵美:《珂佛罗皮斯》,《十日谈》1933年第8期。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制第十四届毕业同学通讯录”民国23年(139名)》,上海: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
    孙新元、尚德周编:《延安岁月:延安时期革命美术活动回忆录》,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水天中:《“国立艺术院”画家集群的历史命运》,水天中:《历史、艺术与人》,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年。
    沈从文:《谈进步》,《星岛日报》(香港)1938年8月5日。
    沈同衡:《难忘的八个月》,《群言》1987年第12期。
    沈同衡:《黄鹤新楼忆旧画》,《石东漫笔》,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沈同衡:《石东漫笔》,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
    [日]森哲郎:《中国抗日漫画史——中国漫画家十五年的抗日斗争历程》,济南:山东画报社,1999年。
    [美]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何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田汉:《艺术与时代及政治之关系》,《中央日报》(上海)(《南国特刊》第3号)1929年7月12日。
    田汉:《一致》,《南国周刊》第1卷第1期,1929年。
    田汉:《我们自己的批判》(四、南国在南京总政治部时代),《南国》月刊第二卷第一期,1930年。
    《藤田嗣治作之壁画已完成》,《艺风》第3卷第7期,1935年。
    田汉:《关于写实主义》,《自由中国》创刊号,汉口,1938年4月1日。
    田汉:《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成立宣言》,《抗战戏剧》第1卷第4期,汉口,1938年1月1日。
    田汉:《关于写实主义》,《自由中国》创刊号,1938年4月。
    田汉:《全国美术家在抗战建国的旗帜下联合起来》,《抗战漫画》第8号“全美术界动员特刊”,武汉:漫画宣传队编,1938年4月16日。
    田汉:《怎样从苏联戏剧电影取得改造我们艺术文化的借鉴》,《中苏文化》第7卷第4期,1940年。
    田汉:《田汉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
    陶今也:《漫画在宣传上的理论》,《战斗周报》第12期,1938年。
    温肇桐:《新写实派绘画的认识》,《励学》第4期,1935年。
    温肇桐:《回忆“孤岛”时期的上海美专与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上海文史资
    料存稿汇编教科文卫》,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1年。
    汪日章:《蒋委员长的生活》,《时代精神》第1卷第3期,1939年。
    王隅人:《离沪的艺术家:倪贻德》,《太平洋周报》第1卷第24期,1942年。
    吴咸:《忆式廓》,《王式廓艺术研究》,《王式廓艺术研究》编辑组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王琦:《艺海风云——王琦回忆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王琦:《一个美术工作者对乃超先生的回忆》,《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1期,109页。
    王震编:《徐悲鸿年谱长编》,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年。
    王为一:《难忘的岁月——王为一自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
    王宇平:《学士台风云——抗战初中期内地作家在香港的聚合与分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2期。
    [美]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李清泉、郑岩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琦:《无尽的怀念——悼力群同志》,《美术》2012年第4期。
    武汉市志-专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武汉市文化局。http://www.whwhj.gov.cn/web/whsz/zhuj/index.htm,2012年3月23日。
    《新艺术》,杂志,艺术学会编,上海:光华书局,1926年。
    《新华艺术学院定期开学》,《申报》,1927年2月17日。
    《现代艺术:墨西哥大画家迪莱维拉参观美国汽车城地采后为该城艺术院所作之
    大幅壁画》,《小世界——图画半月刊》第24期,1933年。
    《现代绘画会定期举行展览》,《申报》1941年6月10日。
    《现代日本画展——十五日至廿日在大新公司画厅举行》,《申报》1943年6月14日。
    许幸之:《对左翼美术家联盟的回忆》,《美术研究》,1959年12月。
    许幸之:《和郁达夫患难与共的时刻》,见陈子善、王自立编《回忆郁达夫》,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0年。
    许幸之:《成仿吾对我的画与诗的批评和指导》,《美术》,1990年第4期。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史料集》,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
    许志浩:《中国美术社团漫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
    许国庆编:《许幸之画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10月。
    《现实关怀与语言变革:20世纪前半期一个普遍关注的美术课题》,广州:广东美术馆策划,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1997年。
    [日]小谷一郎:《东京左联成立前史(其一)》,收入吴俊编译:《东洋文论——日本现代中国文学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谢海星:《尼特之变——抗战前后倪贻德现代绘画理论探讨》,《艺术探索》第23卷第2期,2009年。
    《艺术界周刊》第9期,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27年3月。
    郁达夫:《革命广告》,《语丝》第4卷第33期,1928年。
    叶沉:《最近日本普罗美术的进出》,《大众文艺》,第2卷第1-6期(合订本),1929年。
    叶浅予:《救亡漫画的第二个生命》,《抗战漫画》创刊号,1938年1月1日。
    《洋画联合展览》,《申报》1940年11月22日。
    叶浅予:《细叙沧桑话流年》,北京:群言出版社,1992年。
    《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五、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引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阳翰笙选集第五卷革命回忆录》,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
    [美]易劳逸(Lioyd E.Eastman):《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
    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刘敬坤、叶宗敭、曾景忠、李宝鸿、周祖羲、丁于廉译,谢亮生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颜娟英:《官方美术文化空间的比较——1927年台湾美术展览会与1929年上海
    全国美术展览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三本,第四分,2002年12月。
    [日]伊藤虎丸:《创造社和日本文学》,见伊藤虎丸:《鲁迅、创造社与日本文学——中日近现代比较文学初探》,孙猛、徐江、李东木译,第15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姚玳玫:《1924-1926:生存夹缠与中期创造社的海派变异》,《文学评论》,2009年第4期。
    杨成寅:《绘画作品和艺术教学思想》,见林文霞编:《倪贻德美术论集》,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10月。
    杨万里:《与鲁迅曾有交往的三位青年——梁以俅、李世军、熊君瑄》,《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3月。
    赵景深:《门外汉的梦呓——论现代中国的一些画家》,刊于赵景深:《小妹》,北新书局1933年。
    曾鸣:《新写实主义的论题》,《众力》第2卷第2期,1936年。
    曾鸣、李东平主编:《艺术界动态》,《现代美术》第16期,《众力》第2卷第2期副刊,1936年10月10日。
    周多:《蒙巴纳斯的艺术家》,《六艺》第1卷第3期,1936年。
    周多:《忆黄鹤楼下的抗战大壁画》,吴仲涛整理,《春秋》1985年第4期。
    肇桐:《倪贻德的作品论》,《申报》1941年6月16日第8版。
    钟敬之:《记鲁艺美术工场》,孙新元、尚德周编:《延安岁月——延安时期革命美术活动回忆录》,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张傲卉、宋彬玉编:《成仿吾年谱》,《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
    《政治部三厅的一份工作汇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二十七年九、十月份工作概况》),《郭沫若学刊》第2期,1987年7月2日。
    《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报送会章及理事名册等备案呈(1939年3月8日)》,引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一)》,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朱伯雄、陈瑞林编著:《中国西画五十年1898-1949》,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北京。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史料集》,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
    周恩来:《怎样进行二期抗战宣传周活动》,赵春生主编:《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曾蓝莹:《图像再现与历史书写:赵望云连载于<大公报>的农村写生通信》,黄克武主编:《画中有话:近代中国的视觉表述与文化构图》,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12月。
    张泽贤:《民国版画闻见录》,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
    《赵兽:神秘的狂气》,广东美术馆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赵景深:《现代文人剪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アジアのキュビズム:境界なき対話』、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2005年。飯野正仁「リアリティなきリアリスム―日中戦争期の文学と美術」『社会文学』22号、2005年。
    井上祐子『戦時グラフ雑誌の宣伝戦:十五年戦争下の「日本」イメージ』、東京:青弓社,2009.
    江川佳秀「川端画学校沿革」、『近代画説』13号、明治美術学会、2004年12月。
    五十殿利治、水沢勉編『モダニズム/ナショナリズム:一九三〇年代日本の芸術』、東京:せりか書房,2003年。
    五十殿利治編『帝国と美術:一九三〇年代日本の対外美術戦略』、東京:国書刊行会、2010。
    大谷省吾「古賀春江《海》のモダンガール」『現代の眼』524号、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2000年10月。
    大谷省吾「古賀春江《海》のモダンガール、再考」『現代の眼』533号、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2002年4月。
    『生誕120年藤田嗣治展パリを魅了した異邦人』、東京国立美術館、2006年。
    大谷省吾「1930年代前半の日本におけるシュルレアリスム受容の状況について――アヴァンガルド洋画研究所を中心に」、2007年、未刊稿。
    大谷省吾編『外山卯三郎』、東京、ゆまに書房、2011年。
    江川佳秀『中国人画学生たちが学んだ場所-特に川端画学校と太平洋研究所を中心に』、2007年、未刊稿。
    岡本唐貴「ネオ·リアリズムの絵画芸術に関する一論」『造型美術』1巻1号、1928年4月。
    『近代の東アジアイメージ:日本近代美術はどうアジアを描いてきたか』、豊田美術館、2009年。
    喜夛孝臣編『プロレタリア美術運動』、東京、ゆまに書房、2011年。
    藏原惟人「プロレタリア?レアリズムへの道」『战旗』創刊号,1928年5月。
    呉孟晋『李仲生と戦前日本の前衛絵画』,2001年,東京大学地域文化研究、修士学位論文、2001年。
    呉孟晋「中華独立美術協会と一九三〇年代の東京--NOVA美術協会展出品作をめぐって」『学叢』(32)、京都国立博物館、2010年3月。
    呉孟晋「筆墨による和平と抗戦--『アジア』誌の蒋兆和と張善[シ]作品」『アジア遊学』(特集戦争とメディア、そして生活)(111)、勉誠出版、2008年7月、88-97。
    小谷一郎「四·一二クーデター前後における第三期創造者同人の動向――留日学生運動とのかかわりから」『中国文化研究と教育』漢文学会会報40号,1982年。
    小谷一郎『ふたたび一枚写真から――王道源、そして「青年芸術家連盟」のことども』,『日本アジア研究』第6号、埼玉大学大学院文化科学研究科、2009年3月。
    小柳次一、石川昌保『従軍カメラマンの戦争』、東京:新潮社,1993年。
    古本夜話204:秋田雨雀『国境の夜』、叢文閣「現代劇叢書」、『秋田雨雀日記』。http://d.hatena.ne.jp/OdaMitsuo/20120525/1337871651
    支那派遣軍報道部監修《中支を征く》、中支從軍記念寫眞帖刊行會、1940年10月。
    司徒慧敏「五人の学友たち」『わが青春の日本』、東京:東方書店、1982年。
    白山眞理、堀宜雄編『名取洋之助と日本工房「1931-45」』、東京:岩波書店、2006年。
    『写実の系譜4絵画の成熟:1930年代の日本画と洋画』、東京国立近代美術館、京都国立近代美術館、1994年。
    杉本秀子「1929年の古賀春江をめぐって」『鹿島美術研究』年報15号別冊、1998年11月。
    『「生活」を「芸術」として:西村伊作の世界』、神奈川県立近代美術館、2002年。
    竹氏倫子「前田寛治の絵画観の変遷について」、『鳥取県立博物館研究報告』(42)、2005年。
    瀧本弘之、奈良和夫、鎌田出、三山陵編『中国抗日戦争時期新興版画史の研究』、研文出版、2007年。
    鹤田武良编『民国期美術学校畢業同学録美術団体会員録集成』、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1991年。
    『日本のシュールリアリスム19251945』、名古屋市立美術館編、1990年。長田謙一編,『戦争と表象/美術:20世紀以後記録集:国際シンポジウム』、東京:国分寺、美学出版、2007年。
    永井隆則『セザンヌ受容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7年。倪贻德「青年の絵画」、石野哲弘編『中日美術』第1巻第3号(中日美術協会創立三周年記念号)、中日美術協会、1922年7月21日。
    針生一郎[ほか]編、『戦争と美術:1937-1945』、東京:国書刊行会、2007年。速水豊「古賀春江の超現実主義絵画と同時代のイメージ」『美術史』137号、1995年3月。
    『東アジア絵画の近代:油画の誕生とその展開』、静岡県立美術館ほか、1999年。
    太田贡「中国の洋画方面」『みづゑ』第328期、1932年6月。
    藤森照信ら編『失われた帝都:大正·昭和の街と住まい』、柏書房株式会社、1991年。
    藤田嗣治『腕一本巴里の横顔:藤田嗣治エッセイ選』、東京:講談社、2005年。
    正木直彦『十三松堂日記』第二巻、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65年。
    『モボ·モガ1910-1935』、鎌倉:神奈川県立近代美術館、1998年。
    吉田千鶴子「東京美術学校の外国人生徒」(前編)『東京芸術大学美術学部紀要』第33号、東京芸術大学美術学部、1998年。
    Andrews, Julia F. and Shen, Kuiyi, A Century in Crisis: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inthe Art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with essays by Jonathan Spence...[et al.], NewYork: Guggenheim Museum: Distributed by Harry N. Abrams,1998.
    Bown, Matthew Cullerne. Art under Stalin. Oxford: Phaidon Press,1991.
    Bosma, Rixt A., Photography Meets Film: Capa, Ivens and Fernhout in China.1938.Amsterdam: Rijksmuseum,2011.
    Barmé, Geremie Randall, An Artistic Exile: A Life of Feng Zikai (1898-1975),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2.
    China at war. Chungking: China Information Publishing Company,1938-1945.
    Chen, Jack,“China's Militant Cartoons”, Asia, May1938.
    China Today. Hong Kong: China Today Publishers,1939-1940.
    Croizier,Ralph,Art and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Lingnan(Catonese)Schooll of Painting,1906-195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Diego Rivera: Art&Revolution. Mexico City: Instituto Nacional de Bellas Artes:Landucci Editores,1999.
    Danzker, Jo-Anne Birnie; Lum, Ken; and Zheng Shengtian; et al. Shanghai modern1919-1945. Ostfildern-Ruit: Hatje Cantz,2004.
    Dickerman, Leah,“Leftist Circuits”, Diego Rivera: Murals for the Museum ofModern Art, New York: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2012.
    Edward Lucie-Smith,Art of the1930s: The Age of Anxiety, New York: Rizzoli,1985.
    Folgarait, Leonard, Mural Painting and Social Revolution in Mexico,1920-1940: Artof the New Order.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Fitzgerald, John, Awakening China: Politics, Culture, and Class in the NationalistRevolu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Forster, Hal; Krauss, Rosalind; Bois, Yve-Alian; Buchloh, Benjamin H. D.; Joselit,David, Art Since1900, New York: Thams&Hudson.,2011.
    Folgarait, Leonard, Mural painting and social revolution in Mexico,1920-1940: artof the new order,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Gordon, Edward, China in Pictures. London: Williams&Norgate ltd.1942.
    Golomstock, Igor, Totalitarian Art in the Soviet Union, the Third Reich, Fascist Italy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ranslated from the Russian by Robert Chandler,London: Collins Harvill,1990.
    Groys, Boris, The Total Art of Stalinism: Avant-garde, Aesthetic Dictatorship, andBeyond, translated by Charles Rougl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Hinz, Berthold, Art in the Third Reich,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Robert and RitaKimber, 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79.
    Hung, Chang-tai, War and Popular Culture: Resistance in Modern China,1937-1945.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Knight, Michael and Chan, Dany, Shanghai: art of the city, San Francisco: Asian ArtMuseum, Chong-Moon Lee Center for Asian Art and Culture,2010.
    Lucie-Smith, Edward, Art of the1930s: The Age of Anxiety, New York: Rizzoli,1985.Mayo, Marlene J. and Rimer, J. Thomas with Kerkham, H. Eleanor, ed., War,
    occupation, and creativity: Japan and East Asia,1920-1960, Honolulu: University ofHawai'i Press,2001.
    Nym Wales, Notes on the Left-wing Painters and Modern Art in China, Madison,Conn.1961.
    Petropoulos, Jonathan, Art As Politics in the Third Reich, The University of NorthCarolina Press,1996.
    R. MacKinnon, Stephen, Wuhan1938: War, Refugee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Robert Capa, Man Painting the Statue of Liberty on Patriotic Wall Mural, Hankou,China.Date: March1938.
    Dimensions: Image:8x10in.(20.3x25.4cm) Paper:8x10in.(20.3x25.4cm).Medium: Gelatin silver print.
    Place taken: China, Hankou (Wuhan).
    Accession Number:1728.1992
    New York: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Http://emuseum.icp.org/view/objects/asitem/search$0040/4/primaryMakerAlpha-asc/dateBegin-asc?t:state:flow=c9820525-a2ac-4474-91c5-23b11c893d0d,2013年3月31日。
    大英博物馆收藏陈依范在欧洲主办抗战巡回展览的部分作品,http://www.britishmuseum.org/system_pages/beta_collection_introduction/beta_collection_search_results.aspx?people=172447&peoA=172447-3-7,2013年5月1日。Sullivan, Michael,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Calif: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6.
    Tolstoy, Vladimir, and Bibikova, Irina, and Cooke, Catherine, eds. Street Art of theRevolution: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in Russia1918-33. New York: Vendome,1990.
    Tang, Xiaobing, Origins of the Chinese Avant-garde: The Modern Woodcut Movement.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
    Tamaki, Madeda and Aida, Yuen Wong,“Kindred Spirits: Fu Baoshi andthe Japanese Art World”, Anita Chung; with contributions by Julia F. Andrews...[et],Chinese Art in an Age of Revolution: Fu Baoshi(1904-1965), Cleveland, Ohio:Cleveland Museum of Ar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1, pp.35-42.Van de Ven, Hans J. London, War and Nationalism in China,1925-1945.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
    Wilson, Sarah,"La Beauté Révolutionnaire"? Réalisme Socialiste and French Painting1935-1954, The Oxford Art Journal, October1980, p.61.
    Williams, Andriana, Covarrubia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4.
    Whelan, Richard, This is War: Robert Capa at Work, New York: G ttingen: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Steidl,2007.
    Yiu, Josh, ed. Writing Modern Chinese Art: Historiographic Explorations,Seatle:Seatle Asian Art Museum, in association with Universty of Washinton Press,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