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吉黑地区满洲旗人生存状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满洲族史作为民族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越来越为史学界所重视。许多满洲族史专家就清代满洲旗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与研究,研究成果蔚为大观。在清代满洲旗人军事生活、经济生活以及婚姻生活等研究领域云集着许多学术巨匠,他们专业知识渊博,成果累累,非我们这些后生所能及。纵观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以关注京师畿辅八旗和直省驻防八旗的生存状况为主,论及龙兴之地——吉黑地区满洲旗人生存状况的著述很少。本文将研究视角投向这一地区的满洲旗人,通过选取在清代吉黑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满洲旗人家谱——《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作为研究中心,从微观领域对清代吉林他塔拉氏族人的军事生活状况、经济生活状况以及婚姻生活状况三个方面剖析该家族族人的生存状况,并结合正史、地方志等相关资料来揭开清代吉黑地区满洲旗人真实的生存状况的神秘面纱,使我们对清代吉黑地区满洲旗人的生存状况有一个直观、具体的认识。在本文的一些章节中,尽可能地汲取学术先贤们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有所突破。本文创作过程中频繁地使用统计学研究方法,并探讨一下该地区满洲旗人的军事生活、经济生活以及婚姻生活中所呈现的一些特点。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national history, the research about Manchu history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in recent years. Many experts have done many researches and discussions thoroughly in many areas, such as the politics military economy cultural life and so on, and we have been getting many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se areas. There are many famous academic expert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Manchu histories. Their specialized knowledge profound, the achievements are countless, we can hardly compare with them. Looks over all of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y ar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situations of Manchu these lived in Beijing and others provinces. Concerned Manchu these lived in the areas of dragon raised-Jilin Heilongjiang areas are still very few. This article will pay most attentions to the living situations of Manchu these lived in this area. We will select a genealogy of Manchu that has the representative extremely in this area- "Jilin Tatara Genealogy" and analyze the living situations of members of this clan from the microscopic angle in the Qing Dynasty. We will do our research in three aspects: the military living situation, the economic living situation and the marriage living situation. And we will do our research based on the Genealogy all kind of Local Records and local reference material and then disclose the mystical veil of the real living situations of Manchu whom lived in this area in the Qing Dynasty. It will enable us to have a direct-viewing to the living situation of Manchu in this area in Qing Dynasty and form a concrete understanding.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do our best drawing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others academic experts in this field in some chapters, and have some breakthroughs based on this foundation. We will use statistics research technique frequently when we do the research in this article. And we will discus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situation of Manchu in this area which present in the military economic and the marriage life.
引文
[1]满洲族系国家官方对该民族的正式称谓,民间及一些学者将其简称为“满族”,清代该民族自称为“满洲”,本文是针对清代吉黑地区满洲旗人的生存状况进行研究,以“满洲族”称之更为妥恰,特采用此称谓。
    [2]论文中频繁出现的吉黑地区并非今天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地域概念,实际指的是清代相继设立的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两将军的管辖地区,其实际范围要比今天的吉林、黑龙江两省大许多。
    [3]赵展:《论满族留守型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年第 3期。
    [4]参见杨武主编:《中国民族地理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年,第 14 页。表 1-1“全国各少数民族人口及地区分布”。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34 页。
    [1]《吉林他塔拉氏家谱》第四次纂修始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该次纂修本传世版本有二,其一是民国二年(1913 年)石印本,其二是民国三年刊刻本,但两版本谱书所记载内容大体一致。通观家谱内记载,该家族成员生卒时间下限截止至宣统三年,次支十四世宝泉之妻民籍谢氏“卒宣统三年九月初六”,故《吉林他塔拉氏家谱》第四次编修应截止到宣统三年。至于家谱内中收录的徐鼎霖“序”中所署时间为民国二年,系该家谱编修完之后补录的,不能作为该家谱第四次编修完成时间。
    [2]徐建华著:《中国的家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年,第 30 页。
     [1] (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34 页。
    [1]曹廷杰:《西伯利东偏纪要》[M],丛佩远、赵鸣歧编:《曹廷杰集》(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 66 页。
    [2]吴雪绢:《康熙年间黑龙江驻防八旗的创建》[J],《满语研究》,2004 年第 2 期。
    [3]田志和:《论清代东北驻防八旗的兴衰》[J],《满族研究》,1992 年第 2 期。
    [4]潘景隆:《吉林八旗军的兴衰》[J],《历史档案》,1989 年第 3 期。
    [5]定宜庄:《清代北部边疆八旗驻防概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 年第 2 期。
    [6]胡宝林:《试论清代黑龙江边防》[J],《北方论丛》,1985 年第 5 期。
    [1]刁书仁:《试论康熙中叶后东北一般旗地的发展及其生产关系的变化》[J],《中国史研究》,1989 年第2 期。
    [2]衣保中:《清末东北旗地的发展变化与旗人地主的兴起》[J],《满族研究》,1992 年第 1 期。
    [3]刁书仁:《乾嘉时期东北民典旗地整理论略》[J],《社会科学辑刊》,1991 年第 6 期。
    [4]李自然:《试论乾隆朝东北禁边与八旗生计之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6 期。
    [5]康波:《清末东北旗人的实业与生计初探》[J],《北方文物》,2000 年第 4 期。
    [6]王凯旋:《清代东北地区的城镇经济》[J],《社会科学战线》,2003 年第 l 期。
    [7]宁朝:《清代黑龙江满族经济变革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 年第 2 期。
    [8]刁书仁:《试论东北八旗兵丁在生产中的地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年第5 期。
    [9]张杰:《清前期满洲八旗对东北开发的历史贡献》[J],《满族研究》,1996 年第 3 期。
    [10]何海龙:《浅析古代满族婚姻形态的宗法性》[J],《满族研究》,2004 年第 1 期。
    [11]曹宝明:《满族婚俗趣话》[J],《农村天地》,1999 年第 10 期。
    [12]关兴凯:《齐齐哈尔的满族与达斡尔族》[J],《满族研究》,1994 年第 4 期。
    [13]鞠德源:《清皇族多妻制和女子来源》[J],《紫禁城》,1989 年第 3 期。
    [14]定宜庄:《满族早期的一夫多妻制及其在清代的遗存》[J],《清史研究》,1998 年第 4 期。
    [15]滕绍箴:《清代的满汉通婚及有关政策》[J],《民族研究》,1991 年第 1 期。
    [16]杜家骥:《清朝的满蒙联姻》[J],《历史教学》,2001 年第 6 期。
    [17]李 铁:《清朝入关前后满蒙联姻及满族婚俗新变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
    [1]李巨炎:《满族家谱小议》[J],《满族研究》,1987 年第 2 期。
    [2]李 林:《从家谱中探讨满族文化的发展—满族家谱研究之一》[J],《满族研究》,1987 年第 4 期。
    [3]吴雪娟、吴卫:《满族家谱调查与研究》[J],《满语研究》,2003 年第 1 期。
    [4]卢 骅:《〈钮祜禄氏家谱〉研究》[J],《满族研究》,1986 年第 1 期。
    [5]韦庆远:《〈庄头家谱〉与清代对旗地的管理》[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 年第 2 期。
    [6]林村阳:《2001 年清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 年第 8 期。
    [7]李林主编:《满族家谱选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年第 1 版。
    [8]李林等编:《本溪县满族家谱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 年第 1 版。
    [9]高志超:《满族人的婚姻习俗—从〈唐氏家谱〉家训篇看满族人家族生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年第 1 期。
    [1]何海龙:《清代满族民间宗法制度基本形态浅析》[J],《满族研究》,2002 年第 4 期。
    [2]吴雪娟:《试析满族人名与文化》[J],《满语研究》,2004 年第 1 期 。
    [3]董万仑:《清初瓦尔喀部安楚拉库、内河二路考异——三家子屯〈他塔喇氏家谱〉剖析》[J],《北方文物》,1983 年第 3 期。
    [4]董万仑:《明末清初图们江内外瓦尔喀研究》[J],《民族研究》,2003 年第 1 期。
    [5]何溥滢:《满族他塔拉氏家谱中的汉文化因素》[J],《满族研究》,1993 年第 1 期。
    [1]清代,旗人分为正身旗人、户下人、另户旗人等。其中,以正身旗人地位最高。尽管清代吉林他塔拉氏族人在吉黑各地村屯多有居处,但他们均系满洲八旗正身旗人。
    [2]对于该满洲姓氏,清代文献翻译多有出入。《钦定八旗通志》译做“他塔拉氏”,《清通志》氏族略译做“塔塔拉氏”,《吉林他塔拉氏家谱》将其译做“他塔喇氏”。该姓氏满文作“tatara”。
    [3]《钦定八旗通志》[M],卷 55;《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665 册,第 200 页。
    [4]《八旗满洲氏族通谱》[M],卷 11;《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455 册,第 209 页。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 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版,第 17 页。
    [2]董万仑:《明末清初图们江内外瓦尔喀研究》[J],《民族研究》,2003 年第 1 期。
    [3]《tatala hala booi durugan da ?utucin》,载(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7 页。
    [4](清)乾隆官修:《皇清通志》[M],卷 2,《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649 册,第22 页。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卷 223,列传 10,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第 9146 页。
    [2](日)三田村泰助:《清朝前史的研究》究丛刊之十四,昭河 40 年版,第 467-477 页。
    [3](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34 页。
    [4](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55 页。
    [1](清)魏声龢著:《鸡林旧闻录》[M],转引自《黑水郭氏世系录》(外十四种 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600 页。
    [2]“抬旗”是清代八旗制度下旗人改变旗籍的一种现象。抬旗现象比较复杂,有从汉军八旗抬入满洲八旗的,也有在汉军八旗及满洲、蒙古八旗内部由“正红旗、正蓝旗、镶红旗、镶蓝旗、镶白旗”“下五旗”抬入“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上三旗”中。亦有由民籍抬入旗籍的。抬旗现象多因被改隶旗籍的人累立军功,在朝为官颇有政绩而在皇帝特许下改隶某一旗籍。清政府历来将此举视为对大臣及将官的一种恩典。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34 页。
    [2]徐宗亮撰,李兴盛、张杰点校:《黑龙江述略》[M],卷 6,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81页。
    [3](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96 页。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 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33 页。
    [2]《清文献通考》[M],卷 182;《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636 册,第 97 页。《大清会典事例》卷 429 对此亦有记载。
    [3](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36 页。
    [4]《清文献通考》[M],卷 182;《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636 册,第 98 页。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38 页。
    [2](清)长顺等修、(清)李桂林等纂:(光绪朝)《吉林通志》[M],卷 28,;《续修四库全书》第 64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525 页。
    [3]同[2]
    [4](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38 页。
    [5]《清文献通考》[M],卷 182;《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636 册,第 98 页。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138 页。
    [2]同[1]
    [3]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M],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四),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898-899页。
    [4](清)萨英额撰:《吉林外记》[M],卷 3;《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 631 页。
    [1]刘哲明、实业:《东北大地》[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年,第 12 页。
    [2]刘哲明、实业:《东北大地》[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年,第 20 页。
    [3](清)姚元之撰,李解民点校:《竹叶亭杂记》[M],卷 3;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77 页。
    [4](比利时)南怀仁著,薛虹译:《鞑靼旅行记》[M],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年,第 77 页。
    [5]同[4]
    [6]胡东林、那日松:《鹰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76 页。
    [1]胡东林、那日松:《鹰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 76 页。
    [2](清)方拱乾撰:《绝域纪略》[M],卷 2;(清)徐宗亮等撰,李兴盛、张杰点校:《黑龙江述略》[3](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08 页。
    [3]刘哲明、实业:《东北大地》[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年,第 22 页。
    [4](比利时)南怀仁著,薛虹译:《鞑靼旅行记》[M],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年,第 72 页。
    [1]《清圣祖实录》卷 2,顺治十八年五月丁巳;《清实录》第 4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65 页。
    [2]张杰:《清代满族语言文字在东北的兴废与影响》[J],《北方文物》,1995 年第 1 期。
    [3](比利时)南怀仁著,薛虹译:《鞑靼旅行记》[M],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年,第 72 页。
    [4]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J],《东北集刊》,1940 年 10 月第 2 期。
    [5](清)杨宾撰:《柳边纪略》[M],卷 3;《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418 页。
    [6](清)吴振臣:《宁古塔纪略》[M],卷 4;《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 609 页。
    [7]同[6]
    [1] (清)杨宾撰:《柳边纪略》[M],卷 1;《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 281 页。
    [2](清)杨宾撰:《柳边纪略》[M],卷 1;《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第 281-282 页。
    [3]郭熙楞:《吉林汇徵》[M],第 5 章,种族,长白丛书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第 208 页。
    [4]徐世昌:《东三省政略》[M],卷 3,民政,长白丛书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年,第 1076 页。
    [5]《满洲地志》[M],日本参谋部出版,第 92—95 页;转引自刘庆相:《略谈满族人口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J],《人口学刊》,1995 年第 5 期。
    [6]郁 山:《吉林满族经济形成与发展》[J],孙邦主编:《吉林满族》[A],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 62 页。
    [1]佟冬:《中国东北史》(第四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年,第 1296 页。
    [2]同[1]
    [3]沈鉴:《辛亥革命前夕我国之陆军及其经费》[J],《社会科学》,卷 2,第 2 期,第 364 页。转引自何文平:《晚清军事变革与地方社会动乱——以广东盗匪问题为中心的探讨》[J],《清史研究》,2006年第 3 期。
    [4]吉林省档案馆:《清代吉林地方官兵额制沿革史料》[J],《历史档案》,1998 年第 2 期。
    [5]同[4]
    [6](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34 页。
    [1](清)乾隆官修:《钦定盛京通志》[M],卷 52;《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502册,第 239 页。
    [2]吉林省档案馆:《清代吉林地方官兵额制沿革史料》[J],《历史档案》,1998 年第 2 期。
    [3](清)乾隆官修:《钦定盛京通志》[M],卷 52;《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502册,第 239 页。
    [4](清)徐宗亮撰:《黑龙江述略》[M],卷 5,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71 页。
    [5]张伯英总纂:《黑龙江志稿》[M],卷 29;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黑龙江志稿》(四),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总第 2661 页。
    [6]同[5]
    [7]潘景隆:《吉林八旗军的兴衰》[J],《历史档案》,1989 年第 3 期。
    [8](清)徐宗亮撰:《黑龙江述略》[M],卷 5,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76 页。
     [1]吉林新汉军,又称吉林鸟枪营,始设于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 年),是由壮丁、站丁和台丁组建的汉军旗,亦称鸟枪营八旗。乾隆元年(公元 1736 年)设参领一员,由北京补放,由满人任职。自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鸟枪营参领始由本处陈、新汉军佐领选放。主要是在官庄驿站和边台差役。在官庄种地和打桦树皮者称为壮丁;在驿站驰送文报者称为站丁;在边台查边及修栅补壕者为台丁。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91 页。
    [2]这里所指披甲为兵者系家谱内明确标明身为八旗披甲的男丁,至于领催、笔帖式以及骁骑校、佐领等八旗军官均不在统计范围之内。
    [3]咸同时期,即咸丰、同治时期。因这两朝时间均比较短暂,两朝合计仅 24 年,为科学划分统计样本,使各样本在时间上基本相同,将两朝合并在一起进行统计,使道光时期、咸同时期、光绪时期三个统计样本时间比为 30:24:34,如此划分比较合理。此外,咸丰、同治时期国内政治、军事及社会局势基本相似,合计在一起,对该家族内男丁披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时期该家族男丁披甲为兵情况。
    [4]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2 版,第 424 页。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81 页。
    [2](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82 页。
    [3](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49 页。
    [4](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196 页。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112 页。
    [2](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113 页。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199 页。
    [2](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198 页。
     [1]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2 版,第 424 页。
    [1](清)希元等纂:《荆州驻防八旗志》[M],卷 2;《续修四库全书》,第 85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417 页。
    [2]清代防御为八旗官,官居正五品。本文中采纳乾隆帝划分八旗官员的标准,将官居正五品(包括正五品)以上的旗官均归入高级军官之列。
    [3]《清穆宗实录》[M],同治四年乙丑十月庚申;《清实录》,第 49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85 页。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9年,第 195 页。
     [1]定宜庄:《清代八旗驻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161—162 页。
    
    
    [1](清)徐宗亮撰:《黑龙江述略》[M],卷 3,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44 页。
    [2]赵尔巽撰:《清史稿》[M],卷 461,列传 248,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12722 页。
    [3]杜家骥著:《清朝简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263 页。
     [1]佚名:《瑗珲县志》[M],民国三年本,吉林大学图书馆馆藏,第 316 页。
    [1]张伯英总纂:《黑龙江志稿》[M],卷 31;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黑龙江志稿》(四),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总第 3015 页。
    [1]李鸿文 、张本政主编:《东北大事记》(上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年,第 182 页。
    [2]李鸿文 、张本政主编:《东北大事记》(上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年,第 183 页。
    [3]赵尔巽撰:《清史稿》[M],卷 453,列传 240;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 12588 页。
    [4]同[3]
    [1]王先谦撰:《东华续录》(二)[M];《续修四库全书》,第 37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30 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第 157—158 页。
    [1]孙克复、关捷编著:《甲午中日陆战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134 页。
    [2]《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二一五五)[M],卷 26,第 19 页。
    [1]日本参谋本部:《明治廿七八年日清战争史》[M],第 15 章,第 432 页。
    [2]孙克复、关捷编著:《甲午中日陆战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275 页。
    [3](清)徐宗亮撰:《黑龙江述略》[M],卷 3,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40 页。
    [4]巴图鲁:系满语 baturu 的译音。《五体清文鉴》将其译为“勇”,《清文汇书》将其译为“勇强之勇,勇冠三军之勇”。作为赐号,巴图鲁有勇将、能干之意。亦可译为“英雄”。巴图鲁作为一种赏赐手段,大量封授官兵是在清代。清政府封赐给军功卓著的军官的巴图鲁称号有两种:一种只称巴图鲁;另一种在巴图鲁上另加字样,加字样者又可分为清字勇号及汉字勇号两种。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195 页。
    [2]同[1]
    [3]佟永功:《盛京内务府户口册解析》[J],《清史研究》,1995 年第 2 期。
    [4](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 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96 页。
    [1](清)丁宝桢撰:《丁文诚公奏稿》[M],卷 1,《续修四库全书》,第 50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46 页。
    [2](清)丁宝桢撰:《丁文诚公奏稿》[M],卷 1,《续修四库全书》,第 50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48 页。
    [1]练军:是清代后期由八旗、绿营中挑选精壮官兵编练而成,各地练军名目番号不同,其主要任务是驻守各要地。吉林、黑龙江地区练军名目繁多,但多系由当地八旗军及八旗闲散中选拔而来的。仅少数练军系招揽流民组建而成。吉黑地区主要练军情况为: 吉林将军辖区: 1、吉林八旗练军:马步水 14 营 7 起又 11 扎兰,4600 人,全区各要地; 2、靖边军:马步 16 营 8400 人,吉林、珲春等地; 3、吉字练军:马步 10 营 4500 人,吉林城; 黑龙江将军辖区: 1、黑龙江八旗练军:马步 11 营 5200 人,全区各要地; 2、镇边军:马步 17 营 7000 人,呼兰、绥化、巴彦、漠河; 3、齐字练军:6 营 3000 人,齐齐哈尔;
    [2](清)长顺等修,李桂林等纂:光绪《吉林通志》[M],卷 52;《续修四库全书》,第 64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866 页。
    [3](清)长顺等修,李桂林等纂:光绪《吉林通志》[M],卷 38;《续修四库全书》,第 64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705 页。
    [4]同[3]
    [1]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M],边务珲春篇;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四),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828 页。
    [1]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M],边务珲春篇;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四),台北:文海出版社,第 828 页。
     [1]陈凤卿:《满族风俗史》[J],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吉林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吉林市郊区文史资料》(第 2 辑)[M],1986 年,第 41 页。
    [2] (清)徐宗亮撰:《黑龙江述略》[M],卷 5,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72 页。
    [1](清)徐宗亮撰:《黑龙江述略》[M],卷 5,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73 页。
    [2](清)萨英额撰:《吉林外记》[M],卷 8;《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685 页。
    [3](清)西清撰:《黑龙江外记》[M],卷 4,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42 页。
    [4]《清穆宗实录》卷 67,同治二年五月;《清实录》第 49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353 页。
    [5]同[4]
    [1]《清穆宗实录》卷 171,同治五年三月癸亥;《清实录》第 49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90 页。
    [2]《清穆宗实录》卷 174,同治五年四月己亥;《清实录》第 49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140页。
    [3](清)长顺等修,李桂林等纂:光绪《吉林通志》[M],卷 30;《续修四库全书》,第 64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546 页。
    [4]张伯英总纂:《黑龙江志稿》[M],卷 26。
    [1] (清)昭梿撰:《啸亭杂录》[M],卷 1,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1997 年第 2 次印刷,第 36 页。
    [2](清)萨英额撰:《吉林外记》[M],卷 8;《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680 页。
    [3]同[2]
    [1]《直藩增韫奏请旗丁生计办法》[N],《申报》,1907 年 11 月 23 日。
    [2]《妥筹八旗生计之良策》[N],(天津)《大公报》,1908 年 3 月 7 日。
    [3]《八旗子弟力争生计之集会》[N],《申报》,1910 年 12 月 25 日。
    [4]定宜庄、刘小萌.:《试论乾隆中叶的东北流民及其对八旗生计的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年第 1 期。
    [5] 迟茗:《八旗生计与八旗制度》[J],《北方民族》,1989 年第 2 期。
    [6] 陈锋:《八旗饷制与八旗的盛衰》[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 年第 2 期。
    [7] 李乔:《八旗生计问题述略》[J],《历史档案》,1985 年第 1 期。
    [8]丁厚泰、唐艳华:《试论清朝八旗军衰落的经济原因》[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 年第 2 期。
    [9] 佟辉:《1989 年清史研究概况》[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 年第 12 期。
    [10]吉祥:《1992 年清史研究概况》[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 年第 12 期。
    [1]赖惠敏:《铁杆庄稼?─清末內务府辛者库人的家戶與生计》[J],(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2 年,总第 38 期。
    [2](清)乾隆官修:《钦定八旗通志》[M],卷首 8;《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664 册,第 149 页。
    [1]沈起元:《拟时务策》[Z],《皇朝经世文编》卷 3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年,第 134 页。
    [2]《钦定盛京通志》卷 57,《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502 册,第 306 页。
    [3]《钦定盛京通志》卷 6,《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501 册,第 118 页。
    [1]《清圣祖实录》卷 207,康熙四十一年三月丁亥;《清实录》第 6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109页。
    [2]同[1]
    [3]《清高宗实录》卷 155,乾隆六年十一月辛卯;《清实录》第 10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227页。
    [1]刘启端等纂,崑冈等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卷 167;《续修四库全书》,第 80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686 页。
    [2](美)费正清、李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第 53 页。
    [3]《清高宗实录》卷 155,乾隆六年十一月辛卯;《清实录》,第 10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227 页。
     [1]孟 聪著:《东陲满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4 页。
    [2]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第九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中华民国五十三年—五十四年),总第 5533 页。
    [1]《清圣祖实录》卷 207,康熙四十一年三月丁亥;《清实录》,第 6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109 页。
    [2]同[1]
    [3] (清)杨宾撰:《柳边纪略》[M],卷 3;《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 417—418 页。
    [4](清)杨宾撰:《柳边纪略》[M],卷 4;《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 445 页。
    [5]同[4]
    [6] (清)西清撰:《黑龙江外纪》[M],卷 5;《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744 页。
    [7]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第九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中华民国五十三年—五十四年),总第 5493 页。
     [1]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第八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中华民国五十三年—五十四年),总第 4631 页。
    [2](清)萨英额撰:《吉林外纪》[M],长白丛书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 124 页。
    [1](清)萨英额撰:《吉林外纪》[M],长白丛书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年,第 124 页。
    [2]文芳主编:《匪祸》[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年,第 3 页。
    [1]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 215 页。
    [2]池子华、朱琳:《中国历代流民生活掠影》[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年,第 296 页。
    [3]“掌湖广道监察御史攀桂奏东三省乱情日炽请饬速筹剿办折(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初八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77 页。
    [4]“吉林将军长顺奏联合俄员剿抚杨毓林等起事各股情形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68 页。
    [1](俄)谢·阿·多勃隆拉沃夫著,刘秀云、吕景昌译校:《一个俄国军官的满洲札记》[M],济南:齐鲁书社,1982 年,第 54 页。
    [2]《清穆宗实录》卷 172,同治五年正月乙亥;《清实录》第 49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15 页。
    [3]《清穆宗实录》卷 172,同治五年三月戊寅;《清实录》第 49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110页。
    [1](俄)谢·阿·多勃隆拉沃夫著,刘秀云、吕景昌译校:《一个俄国军官的满洲札记》[M],济南:齐鲁书社,1982 年,第 54 页。
    [2]《清穆宗实录》卷 172,同治五年正月乙亥;《清实录》第 49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15 页。
    [3]《清穆宗实录》卷 172,同治五年三月戊寅;《清实录》第 49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110页。
    [1]翟立伟 、成其昌编注:《成多禄集》[M],长白丛书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年,第 30-31 页。
    [2](俄)谢·阿·多勃隆拉沃夫著,刘秀云、吕景昌译校:《一个俄国军官的满洲札记》[M],济南:齐鲁书社,1982 年,第 21 页。
    [3](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13 页。
    [4]原载《吉林驿站》[M],第 336 页;转引自吴祖鲲:《论清代吉林的驿路交通》[J],《长白学刊》,2001年第 1 期。
    [5](清)张缙彦撰:《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第 22 页。
    [1](清)杨宾撰:《柳边纪略》[M],卷 3;《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 419 页。
    [2](清)长顺等修,李桂林等纂:光绪《吉林通志》[M],卷 27;《续修四库全书》,第 64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495 页。
    [3]冯尔康著:《生活在清朝的人们》[M],北京:中华书局,2005 年,第 142 页。
    [4]徐鼎霖:《永吉县志》[M],长白丛书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第 513 页。
    [5]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满族简史》(初稿)[M],1963 年出版,第 54 页。
    [6]章开沅主编:《清通鉴》(嘉庆朝、道光朝、咸丰朝)[M],长沙:岳麓书社,2000 年,第 159 页。
    [1] 章开沅主编:《清通鉴》(嘉庆朝、道光朝、咸丰朝)[M],长沙:岳麓书社,2000 年,第 159 页。
    [2]《清穆宗实录》卷 171,同治五年三月乙丑;《清实录》第 49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91 页。
    [3]同[2]
    [4]《清穆宗实录》卷 172,同治五年三月戊寅;《清实录》第 49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第 109页。
    [5](清)长顺等修,李桂林等纂:光绪《吉林通志》[M],卷 38;《续修四库全书》,第 64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700 页。
    
    [1]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2 版,第 707 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一辑)[M],北京:中华书局,1978 年,第 20 页。
     [1]《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第 179 页。
    [1](清)刘启端等纂,崑冈等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卷 871;《续修四库全书》,第 81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562 页。
    [2](清)刘启端等纂,崑冈等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卷 871;《续修四库全书》,第 81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563 页。
    [3] (清)萨英额撰:《吉林外纪》[M],卷 5;《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652 页。
    [4](清)西清撰:《黑龙江外纪》[M],卷 2;《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 722 页。
    [5]章开沅主编:《清通鉴》(嘉庆朝、道光朝、咸丰朝)[M],长沙:岳麓书社,2000 年,第 403 页。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年,第 516 页。
    [2](清)希元等纂修:《荆州驻防八旗志》[M],卷 2;《续修四库全书》,第 85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409 页。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98 页。
    [1] (清)丁宝桢撰:《丁文诚公奏稿》[M],卷 1;《续修四库全书》,第 509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46 页。
    [2]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第九册)[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中华民国五十三年—五十四年),总第 5515 页。
    [1]章开沅主编:《清通鉴》(嘉庆朝、道光朝、咸丰朝)[M],长沙:岳麓书社,2000 年,第 146 页。
    [1]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李樹田主编:《吉林志书·造送会典馆清册》[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年,第 152 页。
    [2]章开沅主编:《清通鉴》(嘉庆朝、道光朝、咸丰朝)[M],长沙:岳麓书社,2000 年,第 329 页。
    [3]章开沅主编:《清通鉴》(嘉庆朝、道光朝、咸丰朝)[M],长沙:岳麓书社,2000 年,第 409 页。
    [1]《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第 153 页。
    [2]同[1]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年,第 418 页。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年,第 402 页。
     [1]金梁著:《光宣小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年,第 36—37 页。
    [1]定宜庄著:《清代八旗驻防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243 页。
    [2]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2 版,第 407 页。
    [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满族简史》(初稿)[M],1963 年出版,第 62 页。
    [1]叶凌云撰:《叶赫拉氏宗谱源流考》[M],1934 年叶凌云写本,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M],第 38 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年,第 510 页。
    [2] (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第 134 页。
    [3] (清)萨英额撰:《吉林外记》[M],卷 8;《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685 页。
    [1]叶凌云撰:《叶赫拉氏宗谱源流考》[M],1934 年叶凌云写本,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M],第 38 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年,第 511 页。
    [2]《黑龙江省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M],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黑龙江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1959 年 6 月编,第 3 页。
    [3] 周喜峰:《简论清代齐齐哈尔满族》[J],《满族研究》,2002 年第 1 期。
    [1]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满族简史》(初稿)[M],1963 年出版,第 154 页。
    [2](清)舒赫德:《敬筹八旗生计疏》[Z],《皇清奏议》,卷 34,第 26—28 页。
    [3]《清仁宗实录》卷 256,嘉庆十七年四月甲辰;《清实录》,第 31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 2页。
    [4]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第四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年,第 1507-1508 页。
    [1](俄)A·B·基尔希纳著,郝建恒译:《攻克瑷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年,第 139 页。
    [2]张伯英撰:《黑龙江志稿》[M],卷 16,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 698 页。
    [3]上海作新社:《白山黑水录》[M],上海:作新社,光绪二十八年(1903 年),第 97 页。
    [4] (清)方式济:《龙沙纪略》[M],《龙江三纪》,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220 页。
    [5]“有银无粮”,其中无粮指的是没有京师及直省驻防八旗按月发放的“月粮”。至于灾荒之年,吉黑地区八旗义仓经常向贫苦旗人借贷或赈济发放一些口粮,此乃非常之举,不算正粮。
    [1] (清)萨英额撰:《吉林外记》[M],卷 7;《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 671 页。
    [2]同[1]
    [3]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第八册)[M],财政吉林省,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中华民国五十三年—五十四年), 总第 4631 页。
    [4]同[3]
    [1](清)长顺等修,(清)李桂林等纂:光绪《吉林通志》[M],卷 25;《续修四库全书》,第 64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466 页。
    [2]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第八册)[M],财政吉林省,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中华民国五十三年—五十四年), 总第 4631 页。
    [3]曹保明著:《东北土匪》[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年,第 13 页。
    [4]章开沅主编:《清通鉴》(嘉庆朝、道光朝、咸丰朝)[M],湖南:岳麓书社,2000 年,第 293 页。
    [5](俄)A·B·基尔希纳著,郝建恒译:《攻克瑷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年,第 152 页。
    [1]伪满洲国军政部顾问部:《满洲共产匪の研究》[M],1936 年编印。转引自李铸、贾玉芹、高全书等译:《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资料》[M](第一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214 页。
    [2]伪满洲国军政部顾问部:《满洲共产匪の研究》[M],1936 年编印。转引自李铸、贾玉芹、高全书等译:《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资料》[M](第一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第 213 页。
    [1]徐永志:《清末民初婚姻变化初探 》[J],《中州学刊》,1988 年第 2 期。
    [2]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版。
    [3]周 虹:《满族妇女生活与民俗文化》[M],“内容简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版。 [4 ]张雷军:《满族生活性文化特征探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0 年第 2 期。
    [5](清)长顺等修,(清)李桂林等纂:《吉林通志》[M],卷 27;《续修四库全书》,第 647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495 页。
     [1]《清太宗实录》卷 23,天聪九年三月庚申;《清实录》,第 2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299 页。
    [2](清)杨宾撰:《柳边纪略》[M],卷 4;《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450 页。
    [1](清)来保、李玉鸣等撰:《钦定大清通礼》[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655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315 页。
    [2](清)昭梿撰:《啸亭杂录》[M],卷 9,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1997 年第 2 次印刷,第 281 页。
    [3]周虹著:《满族妇女生活与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第 137 页。
    [4]张晓琼、何晓芳主编:《满族—辽宁新宾县腰站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34页。
     [1]满洲旗人的晚婚是个相对概念。至于清代判定丁口成年的标准,各时期不尽相同。以编审壮丁为例,有时以身高 5 尺为准,有时以年满 15 岁为准。乾隆六年(1741 年)统一按身高 5 尺作为壮丁,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又定统一以 16 岁造入丁册。因此,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以后,成丁年龄是 16 岁。至于满洲旗丁要在成丁之后方能成婚,故满洲旗丁成婚年龄通常在十六、七岁左右。晚婚标准当以 20 岁以后为宜。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49 页。
    [2]同[1]
    [3]李澎田主编:长白丛书(二集), 翟立伟、成其昌编注:《成多禄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 29 页。
    [4](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109 页。
    [1]徐世昌编:《东三省政略》[M],第九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年(中华民国五十三年—五十四年), 总第 5533 页。
    [2]张晓琼、何晓芳主编:《满族—辽宁新宾县腰站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134页。
    [1] 郭晓华主编:《佳木斯地区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年,第 126 页。
    [2](清)明海纂:《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M],民国十四年(1925 年)铅印本,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第 46 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 580 页。
    [3](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130 页。
    [4]同[3]
    [5]杨洋、张德玉:《满族传统婚姻习俗的民族特色》[J],《满族研究》,2003 年第 3 期。
    [1]李婷:《论<儿女英雄传>中的满族妇女观》[J],《满族研究》,2003 年第 2 期。
    [2]张仁玺、王凤娟:《晚清知识分子婚恋观变化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5 期。
    [1 ]《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M],第五辑(下册),1963 年铅印合装本,第 1 页。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44 页。
    [2]吉林省档案馆:《清代吉林地方官兵额制沿革史料》[J],《历史档案》,1989 年第 1 期。
    [3](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19 页。
     [1]《吉林他塔拉氏家谱》记载,色克搏之二弟额腾呢生于道光十一年,故色克搏当出生于道光十一年之前的道光年间。
    [1]王钟翰:《满族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的问题》[J],《清史续考》,北京:华世出版社,1993 年,第54 页。
    [2]《皇朝文献通考》[M],卷 203;《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636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 672 页。
    [3]《清高宗实录》卷 162,乾隆七年三月庚午;《清实录》,第 11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43页。
    [4]辽宁档案馆编:《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汉文档案选编》[M],流民垦荒,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 127 页。
     [1]吉林他塔拉氏族人五十八之孙苏纶太“生嘉庆十九年”,按两代时间间隔为五十年计,五十八当为乾隆中期出生。
     [1]王钟翰:《试论理藩院与蒙古》[J],《清史新考》,第 172 页。
     [1]关兴凯:《齐齐哈尔的满族与达斡尔族》[J],《满族研究》,1994 年第 4 期。
    [2](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138 页。
    [1]参见《吉林他塔拉氏家谱》墓图篇,第 164 页。
    [2]参见《吉林他塔拉氏家谱》墓图篇,第 167 页。
    [3]参见《吉林他塔拉氏家谱》墓图篇,第 169 页。
    [4](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38 页。
    [5](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39 页。
    [1](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 44 页。
    [2]同[1]
    [3]程(肃欠)著:《晚清乡土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第 53 页。
    [1](清)方拱乾撰:《绝域纪略》[M],卷 2;(清)徐宗亮等撰,李兴盛、张杰点校:《黑龙江述略》(外六种),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11 页。
    [2](俄)史禄国,吴有刚等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336 页。
    [3]《清高宗实录》卷 12,乾隆元年二月戊寅;《清实录》,第 9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372 页。
    [1](俄)史禄国,高丙中译:《满族的社会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 76 页。
    [2]赵英兰著:《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 128 页。
     [1]周虹著:《满族妇女生活与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第 26 页。
     [1]瞿州莲著:《一个家族的时空域:对瞿氏宗族的个例分析》,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年,第 128页。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 辽宁档案馆:《清代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汉文档案选编》,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
    [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编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民变档案史料》(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奏折汇编——农业·环境》,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年。
    [5]《清太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6]《清圣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7]《清高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8]《清仁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9]《清穆宗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7 年。
    [10]王先谦撰:《东华续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11]赵尔巽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1977 年点校本。
    [12] (清)乾隆官修:《皇清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章开沅主编:《清通鉴》,湖南:岳麓书社,2000 年。
    [14] 清世宗敕撰,高宗敕重修:《钦定八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清)乾隆官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清)乾隆官修:《皇朝文献通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清)来保、李玉鸣等撰:《钦定大清通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 (清) 阿桂、刘谨之等撰:《钦定盛京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501-503 册。
    [2](清)希元等纂:《荆州驻防八旗志》,《续修四库全书》第 859 册。
    [3] 佚名:《瑗珲县志》, 民国三年本,吉林大学图书馆馆藏。
    [4] 徐鼎霖:《永吉县志》,长白丛书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
    [5](清)长顺等修,李桂林等纂:光绪《吉林通志》,《续修四库全书》第 647 册。
    [6](清)西清 撰:《黑龙江外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
    [7] 徐宗亮撰:《黑龙江述略》,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
    [8] 张伯英撰:《黑龙江志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年。
    [9] (清)杨 宾撰:《柳边纪略》, 《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
    [10] (清) 吴振臣撰:《宁古塔纪略》, 《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
    [11](清)萨英额撰:《吉林外记》, 《续修四库全书》第 731 册。
    [12] 郭熙楞:《吉林汇徵》,长白丛书本,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3]徐世昌撰:《东三省政略》,李毓澍主编:中国边疆丛书本。
    [14](清)他塔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拉氏家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年版。
    [15](清)明海纂:《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民国十四年(1925 年)铅印本,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第 46 册。
    [16] 叶凌云撰:《叶赫拉氏宗谱源流考》,1934 年叶凌云写本,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第 38 册。
    [17](清)姚元之撰:《竹叶亭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18](清)昭梿撰:《啸亭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版,1997 年第 2 次印刷。
    [19](清)丁宝桢撰:《丁文诚公奏稿》,《续修四库全书》,第 509 册。
    [1]杨武主编:《中国民族地理学》,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 年。
    [2]徐建华著:《中国的家谱》,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年。
    [3]李林主编:《满族家谱选编》,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年。
    [4]李林等编:《本溪县满族家谱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 年。
    [5]佟 冬:《中国东北史》(第三、四、五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 年。
    [6] 李燕光、关捷主编:《满族通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第 2 版。
    [7]定宜庄著:《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 年。
    [8]李鸿文 、张本政主编:《东北大事记》(上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年。
    [9]孙克复、关捷编著:《甲午中日陆战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年。
    [10]刘哲明、实业:《东北大地》,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年。
    [11]胡东林、那日松:《鹰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
    [12]定宜庄著:《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版。
    [13]周 虹著:《满族妇女生活与民俗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
    [14]张晓琼、何晓芳主编:《满族—辽宁新宾县腰站村调查》,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5]赵英兰著:《清代东北人口与群体社会研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 年。
    [16]瞿州莲著:《一个家族的时空域:对瞿氏宗族的个例分析》,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年。
    [17] 程(肃欠)著:《晚清乡土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年。
    [18]《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第五辑(下册),1963 年铅印合装本。
    [19] 李澎田主编:长白丛书(二集), 翟立伟、成其昌编注:《成多禄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年。
    [20] 杜家骥著:《清朝简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年。
    [21] 傅衣凌著:《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
    [22] 池子华、朱琳:《中国历代流民生活掠影》,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年。
    [23]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满族简史》(初稿),1963年内部发行。
    [24] 《满族简史》编写组:《满族简史》,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
    [25] 冯尔康:《清人生活漫步》,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年。
    [26] 金梁著:《光宣小记》,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年。
    [27] 丛佩远、赵鸣歧编:《曹廷杰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
    [28] 上海作新社:《白山黑水录》,北京图书馆藏本,上海:作新社,1903 年。
    [29] 尹郁山编著:《吉林满俗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年。
    [30] 孙邦主编:《吉林满族》,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年。
    [1](英)罗德里克·弗拉德著,肖朗、刘立阳等译,庞卓恒校:《历史计量法导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92 年。
    [2](比利时)南怀仁著,薛虹译:《鞑靼旅行记》,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年。
    [3](俄)史禄国著,吴有刚等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年。
    [4](俄)史禄国著,高丙中译:《满族的社会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年。
    [5](美)费正清、李广京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
    [6](俄)谢·阿·多勃隆拉沃夫著,刘秀云、吕景昌译校:《一个俄国军官的满洲札记》,济南:齐鲁书社,1982 年。
    [7](日)三田村泰助:《清朝前史的研究》究丛刊之十四,昭河 40 年版。
    [8](俄)A·B·基尔希纳著,郝建恒译:《攻克瑷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年。
    [9] 伪满洲国军政部顾问部:《满洲共产匪の研究》,1936 年编印。李铸、贾玉芹、高全书等译:《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资料》[M](第一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 年。
    [1] 赵 展:《论满族留守型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年第 3 期。
    [2] 吴雪绢:《康熙年间黑龙江驻防八旗的创建》[J],《满语研究》2004 年第 2 期。
    [3] 田志和:《论清代东北驻防八旗的兴衰》[J], 《满族研究》1992 年第 2 期。
    [4] 潘景隆:《吉林八旗军的兴衰》[J], 《历史档案》1989 年第 3 期。
    [5] 定宜庄:《清代北部边疆八旗驻防概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 年第 2 期。
    [6] 胡宝林:《试论清代黑龙江边防》[J], 《北方论丛》1985 年第 5 期。
    [7]刁书仁:《试论康熙中叶后东北一般旗地的发展及其生产关系的变化》[J],《中国史研究》1989 年第 2 期。
    [8] 衣保中:《清末东北旗地的发展变化与旗人地主的兴起》[J],《满族研究》1992 年第 1期。
    [9] 刁书仁:《乾嘉时期东北民典旗地整理论略》[J],《社会科学辑刊》1991 年第 6 期。
    [10] 李自然:《试论乾隆朝东北禁边与八旗生计之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6 期。
    [11]康 波:《清末东北旗人的实业与生计初探》[J], 《北方文物》2000 年第 4 期。
    [12]王凯旋:《清代东北地区的城镇经济》[J], 《社会科学战线》2003 年第 l 期。
    [13]宁 朝:《清代黑龙江满族经济变革初探》[J],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3 年第 2 期。
    [14]刁书仁:《试论东北八旗兵丁在生产中的地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 年第 5 期。
    [15]张 杰:《清前期满洲八旗对东北开发的历史贡献》[J],《满族研究》1996 年第 3 期。
    [16]何海龙:《浅析古代满族婚姻形态的宗法性》[J],《满族研究》2004 年第 1 期。
    [17]曹宝明:《满族婚俗趣话》[J], 《农村天地》1999 年第 10 期。
    [18]关兴凯:《齐齐哈尔的满族与达斡尔族》[J], 《满族研究》1994 年第 4 期。
    [19]]鞠德源:《清皇族多妻制和女子来源》[J], 《紫禁城》1989 年第 3 期。
    [20]定宜庄:《满族早期的一夫多妻制及其在清代的遗存》[J],《清史研究》1998 年第 4期。
    [21]滕绍箴:《清代的满汉通婚及有关政策》[J], 《民族研究》1991 年第 1 期。
    [22]杜家骥:《清朝的满蒙联姻》[J], 《历史教学》2001 年第 6 期。
    [23]李 铁:《清朝入关前后满蒙联姻及满族婚俗新变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年第 4 期。
    [24]李巨炎:《满族家谱小议》[J], 《满族研究》1987 年第 2 期。
    [25]李 林:《从家谱中探讨满族文化的发展—满族家谱研究之一》[J],《满族研究》1987年第 4 期。
    [26]吴雪娟、吴卫:《满族家谱调查与研究》[J],《满语研究》2003 年第 1 期。
    [27]卢 骅:《〈钮祜禄氏家谱〉研究》[J], 《满族研究》1986 年第 1 期。
    [28]韦庆远:《〈庄头家谱〉与清代对旗地的管理》[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 年第 2 期。
    [29]林村阳:《2001 年清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 年第 8 期。
    [30]高志超:《满族人的婚姻习俗—从《唐氏家谱》家训篇看满族人家族生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 年第 1 期。
    [31]何海龙:《清代满族民间宗法制度基本形态浅析》[J],《满族研究》2002 年第 4 期。
    [32]吴雪娟:《试析满族人名与文化》[J], 《满语研究》2004 年第 1 期 。
    [33]董万仑:《清初瓦尔喀部安楚拉库、内河二路考异——三家子屯〈他塔喇氏家谱〉剖析》[J],《北方文物》1983 年第 3 期。
    [34]董万仑:《明末清初图们江内外瓦尔喀研究》[J], 《民族研究》2003 年第 1 期。
    [35]何溥滢:《满族他塔拉氏家谱中的汉文化因素》[J],《满族研究》1993 年第 1 期。
    [36]沈鉴:《辛亥革命前夕我国之陆军及其经费》[J],《社会科学》,卷 2,第 2 期。
    [37]吉林省档案馆:《清代吉林地方官兵额制沿革史料》[J],《历史档案》1998 年第 2 期。
    [38]潘景隆:《吉林八旗军的兴衰》[J], 《历史档案》1989 年第 3 期。
    [39]佟永功:《盛京内务府户口册解析》[J], 《清史研究》1995 年第 2 期。
    [40]定宜庄、刘小萌.:《试论乾隆中叶的东北流民及其对八旗生计的影响》[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 年第 1 期。
    [41] 迟茗:《八旗生计与八旗制度》[J], 《北方民族》1989 年第 2 期。
    [42] 陈锋:《八旗饷制与八旗的盛衰》[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 年第 2期。
    [43] 李乔:《八旗生计问题述略》[J], 《历史档案》1985 年第 1 期。
    [44]丁厚泰、唐艳华:《试论清朝八旗军衰落的经济原因》[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 2 期。
    [45]佟辉:《1989 年清史研究概况》[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0 年第 12 期。
    [46]吉祥:《1992 年清史研究概况》[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 年第 12 期。
    [47]赖惠敏:《铁杆庄稼?─清末內务府辛者库人的家戶與生计》[J],(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2 年总第 38 期。
    [48]张 杰:清代满族语言文字在东北的兴废与影响[J],《北方文物》1995 年第 1 期。
    [49]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J], 《东北集刊》1940 年 10 月第 2 期。
    [50]董万仑:《明末清初图们江内外瓦尔喀研究》[J],《民族研究》2003 年第 1 期。
    [51]郁山:《吉林满族经济形成与发展》[J],孙邦:《吉林满族》[A],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 年版。
    [52]徐永志:《清末民初婚姻变化初探 》[J], 《中州学刊》1988 年第 2 期。
    [53]张雷军:《满族生活性文化特征探论》[J], 《社会科学辑刊》2000 年第 2 期。
    [54]杨洋、张德玉:《满族传统婚姻习俗的民族特色》[J],《满族研究》2003 年第 3 期。
    [55]李婷:《论<儿女英雄传>中的满族妇女观》[J], 《满族研究》2003 年第 2 期。
    [56]张仁玺、王凤娟:《晚清知识分子婚恋观变化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5 期。
    [57]关兴凯:《齐齐哈尔的满族与达斡尔族》[J], 《满族研究》1994 年第 4 期。
    [58]周喜峰:《简论清代齐齐哈尔满族》[J], 《满族研究》2002 年第 1 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