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的“进退”与中国发展道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国有经济进退的理论争议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国外,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理论依据的“华盛顿共识”,在全世界转型国家中推行私有化,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深受其害。在国内,有人指出“政府不改革国有经济就无法实现共同富裕”,改革的途径是“推进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国有企业应当存在较为明确的边界,其适合于市场机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提供”,“国有企业是不同于一般政府和一般企业的公共机构。国有企业不应以营利为目标,应以实现社会公益为目标。”他们为国有企业改革设定了两个终极目标:“其一,将国有企业转变为非营利性公法企业;其二,建立国有资产的宪政治理架构。为实现国有企业的终极改革目标,国企必须从营利性领域(而不单是从竞争性领域)中逐步退出”,他们认为“国有资产资本化,尤其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初期,不仅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推动市场化的积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国有资产资本化为特征的国有企业改革,其历史使命将告终结。”也就是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使命仅仅是“推动市场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盈利性的国有企业就应该消亡了。更有甚者,世行报告《2030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表面上是为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出谋划策,实质上是再一次的宣扬“华盛顿共识”和私有化。众所周知,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冲突会导致社会的严重不和谐,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但是经济基础的改变要受制于上层建筑,在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的时间节点附近,仅仅“通过提高中产阶级数量”,“降低金融、石油化工、电力、电信等行业的准入门槛”,“公共资源应当全部(或者绝大部分)用以公共商品和服务”等手段进行简单的市场化改革,最直接的结果是造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更大冲突。“对农村高中提供教育免费政策”“政府应该提供更多信息、加强监督力度等”政策确有借鉴意义,但是用“新自由主义”的思维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只会将中国带向“资本主义”,并且,这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严重冲突必定会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危机。本文旨在找寻更符合理想与现实抉择的中国发展道路,基于传统经济理论的梳理和研究,找寻更有厚度、更有说服力的国有企业理论定位,并回顾历史找寻更符合改革现实的国有企业现实定位。以此,确立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和国有企业进退与中国发展道路的直接关联。从而,再基于先发优势和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构建符合禀赋优势、符合时代特征的国有企业结构性引领式的中国发展道路。论文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回顾了以往文献并将文献归纳为两类:私有化范式和公有制范式。即不论文章的目的何在,私有化范式的结论几乎都可归纳为弱化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只是国有经济的组成部分,为了弥补市场失灵而存在;公有制范式则相反,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民所有制性质,即经营为民。
     第二章,从私有化范式出发提出了国有企业在理论上的归属问题,即国有企业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引领者角色(与后文的国有企业结构性引领角色相通)。回顾亚当斯密以来的市场经济理论,君主的财富或者国有的财富只是市场的补充,达到保障市场运转良好的目的。而垄断、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时刻威胁着市场的良好运转,新制度经济学或交易费用范式的发展就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新制度经济学或交易费用范式层面重述了科斯定律,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引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理论。
     第三章,回顾中国国有企业的历史和现状。行为(C)要基于结构(S)和格局,改革要基于现实和条件。大规模国有企业已经存在,并且已经经历了长时期的改革和积淀。了解现实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更深入的了解实际情况,只有清晰地把握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利用好理论、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
     第四章,提出大量国有企业、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将国有企业进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联接,构造了研究客体的整体性。
     第五章,通过数据和理论分析,分别在总量占比、重要行业占比、利润占比、赋税负担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融合过程中的退无可退。国有企业再退就很难再保证控制力,甚至于影响到社会性质。
     第六章,国有企业的进退应当基于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的实现程度。即如果国有企业应当进,那么国有企业必须体现出更大的全民所有制性质。空谈社会性质是不足以获得支撑的,只有将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付诸于实现才能够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并且,这也是国有企业进的方向和依据。
     第七章,基于禀赋优势和国有企业引领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的中国发展道路构建。具体内容包括:再论装备制造业振兴、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潜在意义、和谐的哲理与构建、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性质实现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第八章,基于禀赋优势和国有企业引领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的——时代背景下能源与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新结构经济学谈及了经济发展和用结构手段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局限,但对于禀赋的时代特征讨论不足。不论是产业行业的禀赋优势还是制度变迁的引领,溢出性才是国有企业结构性引领的关键。而发展和改革都会产生摩擦导致损耗,想要实现改革和发展的目的,必须有相对更富余的推动力,科技革命带来的世界格局下利润的重新分配就是更富余推动力的来源,是当前国有企业前进或者国有企业结构性引领的重要方向。
The economy theoretical dispute of the advance and retreat of the state-owned hasbeen going on for a long time, and getting worse. Abroad,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o the neo-liberal doctrine,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ivatizationin transition countries in the world,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Russiasuffered. In China, some people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government does not reformthe state-owned economy that will not be able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the wayof reform is" to promote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state-owned economy”,"thestate-owned enterprises must retreat from the competitive industry."”State-ownedenterprises should be more clear boundary, suitable to th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and quasi-public goods that can not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rket mechanism,"“the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 government and publicinstitutions for general corporate,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ould not be profitobjectives should be targeted to achieve social welfare."for the reform of state-ownedenterprises to set two ultimate goals that:" First,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to anonprofit public law companies; Seco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stitutionalgovernance of state-owned assets architecture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objectives of the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from the field of for-profit(rather than from the competitive field) and gradually withdraw, they think that thecapitalization of state-owned assets,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stage of China's economictransformation, not has the logic inevitability, but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promotethe market. However,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thecapital of state-owned assets into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its historic missionwill end."That the Chinese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historical mission only promote market-oriente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theprofitabilit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ould die. What is more, the World BankReport2030: 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surfacethat help China to build a modern, harmonious,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al advice, inessence, that is once again aired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and privatization. As weall know, the superstructure and the economic basis of the conflict will lead to serioussocial discord, the superstructure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base, but the change of theeconomic foundation to be subject to the superstructure the time nodes near theso-called "middle-income trap", only " simple market-oriented middle class "," toreduce the access threshold for financial, petrochemical, power, telecommunicationsand other industries, public resources should all (or most) for public goods andservices "means reform, the most direct result of the larger conflict caused by theeconomic base and the superstructure."Rural high school to provide free educationpolicy,""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strengthen supervisionpolicy reference, but a thorough reform of the" neo-liberal "way of thinking, the onlyChinese band to capitalism ", and this economic base and superstructure seriousconflict must be an even greater crisis will bring to 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find thechoice of the ideal and the reality about the China's development path, based on theresearch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y, we find more thickness, more convincingtheor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look back at history to find more to understandthe reform of the reality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import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treat directlyassociated with China's development path. And, based on the first-mover advantageand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how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ructured to lead-China'sdevelopment path. Papers specific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Chapter Ⅰ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and grouped those into two categories:privatization paradigm and public ownership paradigm. Article what is the purpose ofthe conclusion of the privatization paradigm almost can be summarized for theweakening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only part of the state-owned economy, in order to compensate for market failure; public ownershipparadigm is contrary to privatization paradig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an importantcomponent of the state-owned economy with the nature of the ownership by the wholepeople, business people.
     Chapter Ⅱ starting from the privatization paradigm and proposed state-ownedenterprises in the theoretical attributio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ere the role of leaderof the mandatory system. Recall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since Adam Smith,the wealth of the sovereign or state-owned wealth were only market supplement thatachieve a well-functioning market for protection purpose. And monopoly, externalities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always threaten the good functioning of the market, thedevelopment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r transaction cost paradigm purposed toaddress this issue. This paper will restatement the Coase law and state-ownedenterprises to lead the mandatory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Chapter Ⅲ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tate-ownedenterprises. Conduct (C) to be based on the structure (S) and the pattern, reform mustbe based on the reality and conditions. Large-scal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already been exists, and experienced a long period of reform and accumulation.Understanding the the realistic formation process is conducive to a betterunderstand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nly a clear grasp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be possibleto make good use of the theory, and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othercountries.
     Chapter Ⅳ was about a large number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integrationof public ownership and the market economy. The advance and retreat of thestate-owned enterprises coupled with the development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the integrity of the research object is constructed.
     Chapter Ⅴ based on the data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study on the totalproportion, important industry accounting, profit accounting, tax burden and so on.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no way to retreat. That is difficult to ensure controlover the even affect social nature.
     Chapter Ⅵ, the advance and retreat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ould bebased on the degree of realization of public ownership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f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ould be performe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must reflectthe nature of the greater public ownership. Talking about the social nature is notenough to get the support.
     Chapter Ⅶ,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houd been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oad.The specific contents include that: the potenti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industry, and the philosophy and the reality of harmony, the whole ownership nature of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achiev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oad of socialism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Ⅷ, the leading mandatory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andendowment-based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revolution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The economics of the new structure talk aboutthe era limitati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al stimulating economicgrowth, but inadequate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dowment in times.Whether in the endowment or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overflow is the key of theleading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nd reform will create friction thatcauses loss, if you want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remust be more impetus, and those will be bring by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revolution that bring more profit as surplus driving force of sources, and will be thecurrent adva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structurallead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引文
1吴敬琏:《不改革国有经济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理论学习》,2011年第12期。
    1张维达:《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11期。
    2厉以宁:《关于民营经济的几个问题》,《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3樊纲:《国有企业资产的退与进》,《施工企业管理》,2005年第6期。
    4樊纲:《国资管理缺失最高决策机制》,《中国企业家》,2005年第3-4期合刊。
    5《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第5篇,第1章全文。
    1林毅夫、李志:《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2张维迎:《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一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3刘小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对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
    4张维迎:《产权安排与企业的内部的权力斗争》,《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5Jefferson Gary H, SU Jian,” Privat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in China: Evidence from Shareholding Ownership1995-2001” i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4(1),2006, pp.146–166.
    6吴垠:《国有企业民营化的约束机制研究》,《经济管理》,2005年第3期。
    7胡一帆、宋敏、张俊喜:《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绩效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8李远勤、张祥建:《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前后的绩效对比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9刘小玄:《国有企业改制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管理世界》,2005年第1期。
    1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0年第1期。
    2C.A.Holz,” The unbalanced growth hypothesis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The case of China's state-ownedenterprises”i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96(2011),pp.220–238.
    3吴敬琏:《不改革国有经济无法实现共同富裕》,《理论学习》,2011年第12期。
    4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转引自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c702b0ebe009581b6bd9eb42.html
    5The World Bank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the People’s Republic ofChina:”China2030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 High-Income Society”
    1周新城:《评俄罗斯的全面私有化》,《国企》,2011年第6期。
    1乔莫桑德拉姆发言,在2011中国国有经济论坛。
    2杨承训:《私有化:灾难性“非均衡模型”——《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质疑》,《南方经济》,2005年第11期。
    3朱晓宁:《“国进民退”:现实的选择——论“国进民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必然性》,《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10期。
    1张晨、张宇:《“市场失灵”不是国有经济存在的依据——兼论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宗寒:《国有经济读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第45-65页。
    3刘国光:《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石》,《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65-167页。
    4周新城、吴强:《评“国有企业与民争利论”》,《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39-145页。
    5程恩富、鄢杰:《评“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01-108页。
    1张宇、张晨:《评“国有企业垄断论”》,《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9-43页。
    2周新城、吴强:《评“国有企业与民争利论”》,《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45-150页。
    3高粱:《论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改革》,《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15-225页。
    4丁冰、周新城:《评“全民均分国有资产论”》,《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25-126页。
    5周新城、张帆:《评“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论”》,《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12-1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597页。
    2吴敬琏:《极左极右都危险》,《理论学习》,2010年第12期。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5日,第1版。
    2胡吉祥、童英、陈玉宇:《国有企业上市对绩效的影响:一种处理效应的方法》,《经济学季刊》,2011年4月,第10卷第3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0页。
    4《列宁选集》第4卷,第685-686页。
    5张军、王祺:《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杨小凯:《新型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3-9页。
    1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2页。
    2《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第5篇,第1章全文。
    1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5页。
    2于良春:《论自然垄断与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2期。
    3徐传谌,艾德洲:《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效率研究》,《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4期。
    4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自《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第485页。
    1李俊江,史本叶,侯蕾:《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1-12页。
    2胡岳岷,任春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一个演化视角的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3邱力生:《德国、法国对国有企业管理的评介与借鉴》,《经济评论》,1998年第1期。
    4李俊江,史本叶,侯蕾:《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63-71页。
    5潘华实:《日本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当代亚太》,1999年第3期。
    6李华:《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4期。
    1R.H.科斯,A.A.阿尔钦:《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译者的话。
    2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3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魏伯乐,奥兰·扬,马赛厄斯·芬格:《私有化的局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32-545页。
    2艾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1H·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10页。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转自《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82-400页。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转自《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82-400页。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转自《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82-400页。
    1张五常:《私有产权与分成佃租》,转自《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0-132页。
    2艾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49-368页。
    1张军,王祺:《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利奥尼德.赫维茨、斯坦利.瑞特:《经济机制设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5页。
    1张浩:《新中国建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以北京市情况为例》,《企业导报》,2009年第10期。
    2涂克明:《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其在建国初期的巨大作用》,《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谷书堂、谢思全:《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经济纵横》,2002年第9期。
    1《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5日,第1版。
    2涂克明:《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其在建国初期的巨大作用》,《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
    3张浩:《新中国建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以北京市情况为例》,《企业导报》,2009年第10期。
    1王占阳:《从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到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关于毛泽东新中国国营经济性质思想演变的历史考察》,《史学集刊》,2004年第3期。
    2陈士军:《对国营经济在中国领导地位确立及作用的历史考察》,《河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
    4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0页。
    5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54页。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35页。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页。
    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页。
    4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11页。
    5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第251页。
    6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6页。
    2毛泽东:《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05页;转自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第507页。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29页。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页。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832页。
    2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第883页。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3页。
    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8页。
    1张宇、张晨、蔡万焕:《中国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2刘国光:《中国模式让我们有望最先复苏》,《红旗文稿》2009年第11期。
    3程恩富:《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特征和内涵》,《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2期。
    1杨记军、禄东、杨丹:《国有企业的政府控制权转让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1杨春学:《中国经济模式与腐败问题》,《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2期。
    1丛亚平、李长久:《中国基尼系数实已超0.5财富两极分化》,《经济参考报》,2010年05月21日。
    2吴敬琏:《政府不改革国有经济就无法实现共同富》,《经济参考报》,2011年09月26日。
    1陈志武:《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挑战》,《经济观察报》,2009年7月6日,第41版。
    1金碚:《三论国有企业是特殊的企业》,《中国工业经济》,1997(07)
    2邓子基:《对国家财政“一体两翼”基本框架的再认识》,《当代财经》,2003(09)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1期。
    1杨叔子,吴波:《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机械工程学报》,2003年第10期。
    1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3期。
    2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期。
    1赵晏强,李金坡:《基于中国专利的锂电池发展趋势分析》,《情报杂志》,2012年第1期。
    2张剑波等:《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发展前瞻——第16届国际锂电会议评述》,《中国科学:化学》,2012年第8期。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李俊江,史本叶,侯蕾.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杨小凯.新型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宗寒.国有经济读本[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艾瑞克·G·菲吕博顿,鲁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6] H·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利奥尼德·赫维茨,斯坦利·瑞特.经济机制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9]列宁选集(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4]魏伯乐,奥兰·扬,马赛厄斯·芬格.私有化的局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程恩富,鄢杰.评“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C].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丁冰,周新城.评“全民均分国有资产论”[C].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3]高粱.论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改革[C].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4]联合国助理秘书长乔莫桑德拉姆在《2011年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上的发言》,北京,2011年10月22日,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根据录音整理.
    [5]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C].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刘国光.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石[C].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7] R.H.科斯.社会成本问题[C].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张五常.私有产权与分成佃租[C].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张宇,张晨.评“国有企业垄断论”[C].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0]周新城,吴强.评“国有企业与民争利论”[C].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1]周新城,张帆.评“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论”[C].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1]陈士军.对国营经济在中国领导地位确立及作用的历史考察[J].河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1).
    [2]程恩富.中国模式的经济体制特征和内涵[J].经济学动态,2009(12).
    [3]邓子基.对国家财政“一体两翼”基本框架的再认识[J].当代财经,2003(09).
    [4]樊纲.国有企业资产的退与进[J].施工企业管理,2005(06).
    [5]樊纲.国资管理缺失最高决策机制[J].中国企业家,2005(03-04).
    [6]谷书堂,谢思全.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经济纵横,2002(09).
    [7]胡吉祥,童英,陈玉宇.国有企业上市对绩效的影响:一种处理效应的方法[J].经济学季刊,2011(02).
    [8]胡一帆,宋敏,张俊喜.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9]胡岳岷,任春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企业:一个演化视角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07).
    [10]金碚.三论国有企业是特殊的企业[J].中国工业经济,1997(07)
    [11]厉以宁.关于民营经济的几个问题[J].经济学动态,2004(08).
    [12]李华.发达国家对国有经济管理的经验借鉴[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04).
    [13]李远勤,张祥建.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前后的绩效对比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8(04).
    [14]林毅夫,李志.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J].经济研究,2004(02).
    [15]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1(01).
    [16]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J].经济学(季刊),2003(03).
    [17]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04).
    [18]刘国光.中国模式让我们有望最先复苏[J].红旗文稿,2009(11).
    [19]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01).
    [20]刘小玄.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对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5(07).
    [21]刘小玄.国有企业改制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础[J].管理世界,2005(01).
    [22]潘华实.日本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当代亚太,1999(03).
    [23]邱力生.德国、法国对国有企业管理的评介与借鉴[J].经济评论,1998(01).
    [24]涂克明.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其在建国初期的巨大作用[J].中共党史研究,1995(02).
    [25]王占阳.从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到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关于毛泽东新中国国营经济性质思想演变的历史考察[J].史学集刊,2004(03).
    [26]吴敬琏.极左极右都危险[J].理论学习,2010(12).
    [27]吴敬琏.不改革国有经济无法实现共同富裕[J].理论学习,2011(12).
    [28]吴垠.国有企业民营化的约束机制研究[J].经济管理,2005(03).
    [29]徐传谌,艾德洲.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国有企业效率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2(04).
    [30]杨承训.私有化:灾难性“非均衡模型”——《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质疑[J].南方经济,2005(11).
    [31]杨春学.中国经济模式与腐败问题[J].经济学动态,2011(02).
    [32]杨记军、禄东、杨丹:《国有企业的政府控制权转让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33]杨叔子,吴波.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机械工程学报,2003(10).
    [34]于良春.论自然垄断与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4(02).
    [35]张晨,张宇.“市场失灵”不是国有经济存在的依据——兼论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05).
    [36]张浩.新中国建立初期国营经济的产生及其历史作用——以北京市情况为例[J].企业导报,2009(10).
    [37]张剑波,等.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发展前瞻——第16届国际锂电会议评述[J].中国科学:化学,2012(08).
    [38]张军,王祺.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2004(05).
    [39]张维达.正确认识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J].经济学动态,2000(11).
    [40]张维迎.公有制经济中的委托人一代理人关系:理论分析和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5(04).
    [41]张维迎.产权安排与企业的内部的权力斗争[J].经济研究,2000(06).
    [42]张宇,张晨,蔡万焕.中国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03).
    [43]赵晏强,李金坡.基于中国专利的锂电池发展趋势分析[J].情报杂志,2012(01).
    [44]周新城.评俄罗斯的全面私有化[J].国企》,2011(06).
    [45]朱晓宁.“国进民退”:现实的选择——论“国进民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必然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0).
    [46]C.A.Holz,” The unbalanced growth hypothesis and the role of the state: The case of China'sstate-owned enterpris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96(2011),pp.220–238.
    [47]Jefferson Gary H, SU Jian,” Privat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in China: Evidence fromShareholding Ownership1995-2001”[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34(1),2006,pp.146–166.
    [1]陈志武.中国经济模式转型的挑战[N].经济观察报,2009-7-6(41).
    [2]丛亚平,李长久.中国基尼系数实已超0.5财富两极分化[N].经济参考报,2010-05-21.
    [3]吴敬琏.政府不改革国有经济就无法实现共同富[N].经济参考报,2011-09-26.
    [4]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03-10-15(01).
    [1]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6/content_2554677.html
    [2]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6/content_2553354.html
    [3]邓小平.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http://wenku.baidu.com/view/ec42b4270722192e4536f653.html
    [4]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http://wenku.baidu.com/view/69b95bb8fd0a79563c1e727b.html
    [5]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http://wenku.baidu.com/view/c702b0ebe009581b6bd9eb42.html
    [6]胡安.索马维亚.从国际劳工组织角度看资本主义危机与不平等[N].参考消息,2012-1-31.http://www.gold361.com/page/2012/0131/26767.shtml
    [7]华盛顿共识.http://baike.baidu.com/view/147672.html
    [8]茅于轼.打倒富人的社会是没有前途的.http://news.chinaiiss.com/html/20121/14/a4740c_4.html
    [9]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2/71386/4837883.html
    [10]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http://www.china.com.cn/chinese/archive/131747.html
    [11]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http://www.gov.cn/test/2008-06/26/content_1028140.html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http://www.gov.cn/test/2008-06/25/content_1027253.html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049.html
    [14]左丘明.国语[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http://baike.baidu.com/view/171477.html
    [15]The World Bank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2030Building a Modern, Harmonious, and CreativeHigh-Income Society”.http://wenku.baidu.com/view/3ce676c1aa00b52acfc7ca35.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