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安全素质提升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发展,人类已经悄然进入世界风险社会。在世界风险社会,风险取代危险成为安全的对立面,“我饿”的威胁被“我怕”的恐惧所取代。因此,当风险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不可规避的时代境遇,风险社会中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人类的首要需求和基本价值观,安全的价值在风险社会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安全问题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具有了特定的意义而受到特别的关注。
     然而究竟“何谓安全”?对“安全”概念的厘定显然成为我们研究讨论问题的基础和起点。事实上,在一般意义上讲,安全本质上是人的安全,它是安全的底线和核心,兼具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这两个方面。它既包括一种主观感觉,又包括一种客观状态,即主观上不存在恐惧、客观上不存在威胁的一种相对状态。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自身的安全问题历来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而近些年多发、频发的大学校园安全事故,除了社会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之外,更多地暴露了大学生安全素质缺失这一根本性问题。受中国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大学生的安全素质问题,这个在国外中小学教育阶段已经基本解决的问题,到中国的大学阶段反而成为一个制约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大学生安全素质不容乐观甚至堪忧的现状,对风险社会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新的挑战。
     风险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安全素质,具有特定的时代内涵:大学生安全素质是指大学生在特定的社会时代条件下(风险社会背景下),为了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危及身心健康的各类风险因素,以及为实现其自身更好地健康生存和全面自由发展,充分发挥内在潜能和主观能动性,通过教育训练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等方面所达到的质量和水平,它内在地包含着“树立风险意识、学会风险生存、促进风险发展、实现风险规避”这四个构成要素。
     “树立风险意识”,这是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的首要任务。在风险社会背景下,风险意识被赋予了“启蒙”维度的重要意义。“树立风险意识”就是要求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客观认识现实世界中的风险景象:风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有历史根源,也有现实原因;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既有可能造成危害,也有可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规避。而忧患意识、反思意识、责任意识、主体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则构成了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风险意识的基本内容。
     “学会风险生存”,彰显了风险社会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的现实必要。风险生存给大学生安全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客观世界外在风险源的增多,到大学生内在心理认同危机的出现,从本体性安全,到存在性焦虑,都彰显了风险生存对大学生安全影响的无所不在。而当风险生存已然成为风险社会的一种生存常态,“学会风险生存”就成为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学会风险生存”就是要求大学生要充分认识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本质,树立风险理念,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健康体魄和良好心态,积极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从而为应对风险生存奠定坚实基础。
     “促进风险发展”,隐喻着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的实践可能。从根本上讲,风险发展就是要实现人对风险的现实超越。这种现实超越,既是对人在风险社会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发展困境的适应和突破,又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对大学生而言,发展存在着现实的风险和困境,但风险发展在实践中是可能的。“促进风险发展”就是要求大学生要突破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困境,大胆创新,勇于迎接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努力在风险社会的“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确定性”,在对个体生活的反思性选择中较好地把握人生“富有命运特征的时刻”,逐渐摆脱发展困境,不断实现对现实风险的超越,从而促进“自我实现”的实现,促进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实现风险规避”,为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提供了现实的路径选择。当风险成为我们生活中“作为常规的例外”,对风险的规避就成为人类共同的时代责任和现实话题。风险规避对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而言,现实路径是多维的。从宏观视角来看,国家是风险社会中最主要的责任主体,因而建立责任政府,加强风险复合治理,实际上就是强化落实风险责任,为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奠定扎实社会基础,营造良好有序的宏观社会环境。从中观视角来看,高校创建“平安校园”的工作实践,从形式上看是强化校园安全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但从本质上讲,创建“平安校园”的核心目标就是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提供平台和抓手。从微观视角来看,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关乎大学生未来在风险社会条件下能否顺利实现风险生存和风险发展,是大学生实现风险规避的基本保障,因而超越风险,已然成为大学生的内在追求。
With the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human has quietly entered the world risk society. In the world risk society, risk replaced dangerous as the opposite of security, the threat of "I'm hungry" replaced by the fear of "I am afraid". Therefore, when risk is that our society cannot evade the era of the situation, the security problems in risk society have become the primary needs of humanity and basic values, the value of a security in the risk society be promoted to an unprecedented height, safety issu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isk society has a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to special attention.
     However,"what is the security"?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obviously becomes the basis and starting point of discussion questions. In fact, in general sense, security is essentially the safety to the people, it is the core and the bottom line, which has two aspects of natural and humanistic attribute. It includes both a subjective feeling, but also a kind of objective condition, namely a relative state which has no fear to subjective, no threat to objective.
     As a special group of young people, university students' safety problem has alway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society and people's high attention. Frequent and more in recent years, the university campus safety accidents, in addition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 campus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objective factors, more exposed the lack of university student' safety quality of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Under the current education of China, the influence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the safet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quality problem, the stag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abroad has been basically solved the proble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tag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 The present status of safety quality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 is not optimistic and even worry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isk society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afety quality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proposed the new challenge.
     The university student' quality of saf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isk society has a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the era, university student' safety quality refers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 in the era of particular social conditio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isk society),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deal with may affect learning life and even endanger the health of body and mind of all kinds of risk factors, and to realize its own survival and comprehensive free development to better health, internal potential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to full play, throug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form of security awareness,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he quality and level, it inherently contains the "set up the risk awareness, learn to survive risk,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isk, risk aversion" these four elements.
     "Set up the risk awareness," that is the primary task to improve the safety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isk society, risk awareness is endowed with the significance of "enlightenment" dimension."Set up the risk awareness" is requires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irmly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risk, objectively understand risk in the real world scene:as a social phenomenon, risk has both historical roots and practical reason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which not only cause harm, but also can achieve some degree of aversion. Suffering consciousness and rethinking consciousness,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nd subject consciousnes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consciousness, then constitutes the basic cont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 risk aware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isk society.
     "Learn to survive risk", reveals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isk society to improve the safety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necessary. Survival risk to the safety of the impac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 full range of. From the external risk sourc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o the emerge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er psychological identity crisis, from the ontological security, to the existential angst, highlights the risks exist ubiquitous influence on university student' safety. And when risk has become one of the risk society survival condition, learn to survive risk has become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the era of university student put forward."Learn to survive risk" is to ask student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risk society, establish a good risk awareness, and on the basis of efforts to cultivate good health and good attitude, to master the risk survival safety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deal with the risk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urviva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isk," metaphor for the possibility of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safety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undamentally, risk development is to realize the risk beyond the reality. This reality beyond, is not only to people under the specific background of risk society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is a new form of human own development. For university student, there is a real risk of development and difficulties, but the risk of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is possible."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isk" is to ask students to break through the ris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to innovate boldly, to meet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in real life, to look for a new "certainty" from the "uncertainty" in the risk society, in the individual life of reflective choice better grasp life "moment" full of fate features, gradually get rid of the development predicament, realize the risk of reality, unceasingly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self-realization",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itself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Risk aversion", in order to promote university student1safety quality provides a realistic path choice. When risk is our life "as a general exception", the risk aversion becomes the realistic responsibility and era of humanity's common topic. The risk aversion to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afety quality, has multi-dimensional realistic paths.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the country is the most main,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the risk society and thus to establish responsible government, to strengthen risk compound management, is actually to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responsibi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university students'safety quality lay a solid social foundation, create a good and orderly macro social environment. 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to create "safe campus" work pract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form is a kind of important means of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campus safety, but in essence, to create "safe campus" core goal is to serve the student's growth, to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 safety quality provide platform and gripper. From microscopic perspective, improving university student'safety quality is about the basic guarantee of university student to survive risk and develop risk in the future, the leading factor in the risk avers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us beyond the risk, which has become a university student the inner pursuit of the individual.
引文
① 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① 周定平:《公安院校学生公共安全素质拓展的思考——以公共安全课程的教与学为视角》,《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期。
    ② 陈燕华:《加强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的对策探讨》,《职业时空》2009年第5期。
    ③ 徐骏:《论人格发展导向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创新》,《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① 衣庆泳:《大学生公共安全素质现状调查述译》,《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25期。
    ② 李少奇 郑丽萍:《大学生安全素质培养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① 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学生司编:《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规定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8页。
    ② 以上内容部分参考了韩连生著《高校保卫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版,第183-186页。
    ① 鲍彩娟:《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 《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6期。
    ② 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学生司编:《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规定选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8页。
    ① 本部分内容参考了中国高教保卫学会北京大学保卫部编:《国外校园安全管理与执法》(第1-4辑)(内部资料)
    ① 以上内容参考了中国高教保卫学会北京大学保卫部编:《国外校园安全管理与执法》(第4辑)(内部资料),第231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7页。
    ①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50页。
    ②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3200页。
    ① 陈金芳:《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① 叶知秋:《谁之“非传统”何种“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
    ② 周定平:《公安院校学生公共安全素质拓展的思考——以公共安全课程的教与学为视角》,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①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② 范明林吴军:《质性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 程诗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7期。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89-29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页。
    ①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译,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3页。
    ① 里夫金、霍华德: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 袁舟译,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3页。 ① 马尔库塞:《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页。
    ② E.弗洛姆:《异化》,涂纪亮译,路梅林程代熙选编《异化问题》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③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 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 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
    ② 哈贝马斯:《新的模糊性》,剑桥:政治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① 参见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9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① 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② 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③ 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① 大卫·雷·格里芬等著:《超越解构》,鲍世斌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① 《辞海》(1989年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6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8页。②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④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⑤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⑥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① Ulrich Beck (1999) Word Risk Society, London:Polity, p.136.
    ①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189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政治学》,刘宁宁沈天霄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③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① Ulrich Beck (1999) Word Risk Society, London:Polity, p.8.
    ① N. Luhmann,1993, Risk:A sociolonical theory [M]. de Gruyter, p.218。
    ②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页。
    ① 程光泉 刘婧:《风险社会中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6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6页。
    ① Beck,U. (1999)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Polity Press, p.39.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52页。
    ① 杨雪东:《风险社会理论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① 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② 刘岩:《风险社会理论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③ 贾英健:《风险社会的人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① 贾英健:《风险社会的人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101页。
    ② 沃特·阿赫特贝格:《民主、正义与风险社会:生态民主政治的形态与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3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王武龙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①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王武龙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① 庄友刚:《风险社会:人生存的悖论及其扬弃》,《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② 丁力群:《发展:在哲学人类学的视野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④ 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① 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7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①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5年第1期。
    ① 徐显明:《风险社会中的法律变迁》,《法制日报》2010年6月23日。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9页。
    ① 阿米塔夫·阿查亚(Amitav Acharya)《人的安全:概念及应用》(主编序),李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② 阿米塔夫·阿查亚(Amitav Acharya):《人的安全:概念及应用》(主编序),李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③ 阿米塔夫·阿查亚(Amitav Acharya)《人的安全:概念及应用》(主编序),李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6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6-57页。
    ③ 巴鲁克·费斯科霍夫、莎拉·利希藤斯坦、保罗·斯诺维克、斯蒂芬·德比、拉尔夫·基尼:《人类可接受风险》,王红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 高锁平、夏小琳:《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15期。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296页。
    ①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5年第1期。
    ②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5年第1期。
    ③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页。
    ④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①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5年第1期。
    ②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5年第1期。
    ① 转引自黄宗武:《家庭教育对初中生学习心理影响的调查分析》,《基础教育参考》2009年第7期。
    ① http://baike.so.com/doc/1708095.html.
    ① 卢风:《启蒙之后》,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②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韩水法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7页。
    ③ 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2页。
    ① 福柯:《何谓启蒙》,汪民安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下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8页。
    ② 福柯:《何谓启蒙》,汪民安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下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8页。
    ③ 福柯:《何谓启蒙》,汪民安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下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4页。
    ④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⑥ 福柯:《何谓启蒙》,汪民安等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下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4页。
    ①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政治学》,刘宁宁沈天霄编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③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④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③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④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⑤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⑥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①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① 贾英健:《风险社会的人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① 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9-90页。
    ② 孔颖达:《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8页。
    ①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28页。
    ② 王青山、于亚军:《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和培养的探索》,《高教论坛》2008年第6期。
    ③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④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2页。
    ②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辅导读本》,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① 陈定家:《审美现代性》导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1987年版,第483页。
    ③ Zygmunt Bauman, Moderniy and Ambivalence, Cambridge:Polity,1991,p.10.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④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6-47页。
    ⑤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序言,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页.
    ③ 康德:《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代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④ 科恩:《自我论》,佟景韩 范国恩 许宏治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460页。
    ⑤ T.Husen,T.N.Postlethwaite:《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7页。
    ① 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邓安庆,朱更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②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① 齐振海、袁贵仁主编:《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
    ②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李荣山范譞张惠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③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109页。④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⑤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⑥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③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④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王武龙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②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③ N. Luhmann. Risk:A Sociological Theory. Berlin:de Gruyter.1993:218.
    ①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③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④ 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6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③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72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③ 田启波:《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4-75页。
    ④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9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0页。
    ④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⑤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⑥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5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安东尼·吉登斯、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35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4页。
    ④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⑤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0页。
    ⑥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0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0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5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5页。
    ① 克尔凯郭尔:《概念恐惧.致死的病症》,京不特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8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7页。
    ② 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1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8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8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9-60页。
    ①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王武龙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③ 巴鲁克·费斯科霍夫、莎拉·利希藤斯坦、保罗·斯诺维克、斯蒂芬·德比、拉尔夫·基尼:《人类可接受风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页。
    ① 巴鲁克·费斯科霍夫、莎拉·利希藤斯坦、保罗·斯诺维克、斯蒂芬·德比、拉尔夫·基尼:《人类可接受风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 巴鲁克·费斯科霍夫、莎拉·利希藤斯坦、保罗·斯诺维克、斯蒂芬·德比、拉尔夫·基尼:《人类可接受风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③ 巴鲁克·费斯科霍夫、莎拉·利希藤斯坦、保罗·斯诺维克、斯蒂芬·德比、拉尔夫·基尼:《人类可接受风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④ 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王武龙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①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3页。
    ④ 汪民安:《身体的文化政治学》(导言),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1页。
    ② BryanS.Turner《身体与社会》,马海良 赵国新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①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76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6页。
    ①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6页。
    ②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页。
    ① 余潇枫:《安全哲学新理念“优态共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期。
    ② 叶知秋:《谁之“非传统”何种“安全”?》,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
    ③ 罗索:《人类的知识》,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①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46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0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0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4页。
    ③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① 伊利亚·普里高津:《确定性的终结》致谢,湛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② 伊利亚·普里高津:《确定性的终结》致谢,湛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③ 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06版,第179-21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7页。
    ②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6-287页。
    ③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6-287页。
    ④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⑤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②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52页。
    ① 卜玉梅:《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与经验研究及启示》,载《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2期。
    ② 彼得·泰勒-顾柏、詹姆斯·0·金:《社会科学中的风险研究》,黄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第90页。
    ③ 卜玉梅:《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与经验研究及启示》,《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2期。
    ④ 彼得·泰勒-顾柏、詹姆斯·0·金:《社会科学中的风险研究》,黄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第90页。
    ① 卜玉梅:《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与经验研究及启示》,《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2期。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④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⑤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④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乌尔里希·贝克、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8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乌尔里希·贝克、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3
    ① 安东尼·吉登斯、乌尔里希·贝克、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91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17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2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3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27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1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3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34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5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3-154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3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2页。
    ④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4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3-154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1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李荣山 范譞 张惠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③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④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李荣山范譞张惠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⑤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李荣山 范譞 张惠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页。
    ④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1-92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李荣山 范譞 张惠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7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1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1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观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9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9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9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26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0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4页。
    ④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61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 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1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1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1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6-97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5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陈永国 汪民安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252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 杨雪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3页。
    ④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页。
    ① 郑剑虹 黄希庭:《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2期。
    ① 尼采:《道德的系谱》序言,陈芳郁译,水牛图书出版责任有限公司1995年版。
    ② 查尔斯·泰勒:《自我认同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50页。
    ③ 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与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8页。
    ②马斯洛等著:《人的潜能与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页。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 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7页。
    ①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② 陈志尚:《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398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③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③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① Graham T. Allison. 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M], Boston, Massachusetts: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1:176.
    ② 张典兵:《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迪》,《江淮论坛》2006年第1期。
    ①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② 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③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2页。
    ① Henrry Campbell Black. Blacks Lawdictionary,6th edtion, StpaulMinn. WestPublishingCo,1990:1180. ② Garrett Ward
    Sheldon. ThePoliticalPhilosophyof JamesMadison. TheHopkinsUniversityPress. Baltimore.2001:71.
    ①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页。
    ① Beck, U, Word Risk Society.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9:39.
    ① 转引自杨雪东:《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①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_132892941.html.
    ① 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2013-06/03/c_124803540.htm.
    ①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① 魏志敏:《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② 黄重阳主编:《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指导读本》(第3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4页。
    ① 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邓安庆 朱更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① 甘绍平:《尤纳斯等人的新伦理究竟新在哪里?》,《哲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① Hans Jonas. 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In Search of an Ethics for the Technological Age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16.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① 董纯才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525页。
    ① 埃德蒙德·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一卷),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① 伊利亚·普里高津:《确定性的终结》,湛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③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④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⑤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⑥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等:《西方哲学史》,丁三东等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26页。
    ①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②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③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 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8页。
    ① 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②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及其批评》,孙相东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页。
    ③ 陈志尚:《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397-39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页。
    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页。
    ① 李德芳、李辽宁、杨素稳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5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40、42、46等卷,人民出版社。
    3.《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7.《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0.《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11.《心理学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范明林吴军:《质性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陈志尚主编:《人学原理》,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4.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刘岩著:《风险社会理论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贾英健等著:《风险社会的人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杨雪冬著:《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薛晓源周战超主编:《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0.杨雁斌薛晓源主编:《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1.田启波:《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顾忠华主编:《第二现代——风险社会的出路?》,台湾巨流图书公司,2001年版。
    13.郭忠华:《解放政治的反思与未来: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研究》,中央编译局出社,2006年版。
    14.郑曦原李方惠:《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潘斌著:《社会风险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薛秀军著:《直面风险:现代性困境与当代中国求解》,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刘挺著:《经济全球化与社会风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8.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9.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聂月岩著:《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
    21.高峰著:《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22.王希永著:《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专题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23.杨芷英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机制研究》,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
    24.田国秀著:《抗逆力研究:运用于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25.沈壮海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孙其昂著:《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27.陈赞著:《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高宣扬著:《后现代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绪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0.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1.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2.陈定家:《审美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3.冯建军著:《教育的人学视野》,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4.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35.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6.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7.钱进 王友春著:《公共安全危机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8.陈金芳著:《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
    39.张晓著:《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版。
    40.林柏泉主编:《安全学原理》,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41.张文喜:《自我的建构与解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2.李兵:《生存与解放—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主题》,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3.金生鈜著:《德性与教化》,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4.傅永军著:《启蒙、批判诠释与宗教伦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张君诚著:《人才素质与人口素质基本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6.邹吉忠著:《知识政治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7.魏志敏:《平安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8.韩连生著:《高校保卫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9.原彦飞主编:《大学生安全教育》,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50.汪新科主编:《高校安全管理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高等学校安全管理论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1.中国高教保卫学会北京大学保卫部编:《国外校园安全管理与执法》(第1-4辑)(内部资料)。
    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2.[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与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对话》,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德]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李荣山、范譞、张惠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德]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全球主义的曲解——应对全球化》, 常和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8.[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0.[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冬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1.[英]安东尼·吉登斯、[英]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2.[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英]芭芭拉·亚当、[德]乌尔里希·贝克、[英]约斯特·房·龙编著:《风险社会及其超越》,赵延东、马缨等译,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14.[美]马克·丹尼尔:《风险世界》,滕淑芬译,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英]麦克法兰、[英]云丰空著,S.NeilMacFarlane,Yuen Foong Khong:《人的安全与联合国:一部批判史》,张彦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比]伊利亚·普里高津:《确定性的终结》,湛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7.[印]阿米塔夫·阿查亚(Amitav Acharya):《人的安全:概念及应用》(主编序),李佳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8.[英]巴鲁克·费斯科霍夫,莎拉·利希藤斯坦,保罗·斯诺维克,斯蒂芬·德比,拉尔夫·基尼:《人类可接受风险》,王红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9.[英]彼得·泰勒-顾柏,[德]詹姆斯·0·金:《社会科学中的风险研究》,黄觉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20.[英]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陶传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1.[德]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22.[德]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23.[德]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安全》,欧阳景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德]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李静韬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25.[德]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郭国良、徐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6.[德]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7.[加]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之隐忧》,程炼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8.[加]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29.[英]谢尔顿·克里姆斯基,[英]多米尼克·戈尔丁编著:《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徐元玲、孟毓焕等译,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30.[美]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31.[美]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译,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2.[美]里夫金、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吕明、袁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33.[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4.[英]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著:《符号经济与空间经济》,王之光、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5.[美]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06版。
    1,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王武龙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2.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5年第1期。
    3.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王武龙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 年第4期。
    4.沃特·阿赫特贝格.民主、正义与风险社会:生态民主政治的形态与意义,周战超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3期。
    5.余潇枫.安全哲学新理念“优态共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2期。
    6.叶知秋.谁之“非传统”何种“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4期。
    7.田国秀.风险社会环境对当代个体生存的双重影响——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解读,《哲学研究》2007年第6期。
    8.程诗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7月。
    9.卜玉梅.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与经验研究及启示,《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2期。
    10.杨雪东.风险社会理论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1.郑剑虹黄希庭.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第2期。
    12.王茂涛.风险社会根源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学术论坛》2009年第2期。
    13.冯必扬.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关系探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4.黎玲.风险社会之元价值批判,《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5.杨敏郑杭生.个体安全:关于风险社会的一种反思及研究对策,《思想战线》2007年第4期。
    16.杨梅.风险社会中安全需求的变化及其对公安工作的影响,《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7.张成福陈占锋谢一帆.风险社会与风险治理,《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18.贾英健.风险社会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反思,《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9.程东旺.责任伦理视域下大学生灾难教育素质化路径构建研究,《高等理科教育》2012年第5期。
    20.何小勇张艳娥.风险社会视域下科技理性的悖论与超越,《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2期。
    21.肖瑛.风险社会与中国,《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4期。
    22.成伯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23.曾鹰 宋喆.“科学风险观”:风险社会视域中当代发展观的解困路径,《理论导刊》2012年第1期。
    24.童韦.“风险社会”理论与风险管理再造,《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5.崔德华.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博士论
    文),山东大学2008年。
    26.何小勇.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哲学研究(博士论文),西安交通大学2009年。
    27.李坚.不确定性问题初探(博士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
    28.马步云.现代化风险初探(博士论文),复旦大学2006年。
    29.孙淑香.风险社会的价值研究(硕士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0.许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
    31.吴金芳.我国风险治理体系的构建——基于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思考(博士论文),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2.曾怀德.现代性与风险(硕士论文),苏州大学200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