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空间的制约与语言的表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任何事物及其运动形式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无不影响事物的性质,语言也不例外。
     语言学界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的:“说出来的话”和“写出来的话”的语法面貌具有相当的不同,但是,直到目前,还很少有人能够注意,同样是“写出来的话”在句法面貌上与“说出来的话”的不同,在标题语言中尤其是新闻标题语言中的特点表现得更为典型:大量特殊的句法现象可能只存在于标题中,而在其他语境中,哪怕是同一语篇的正文中也鲜有出现;同样,正文中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形式,在标题中却可能丧失合法性。这就是所谓“标题语法”现象。
     可是,“标题语法”现象的本质又是什么?迄今却还都没有获得有效的解释。
     对此,曾有学者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设:“正如语言在时间上(语音上)的存在方式会影响一种语言的结构,由此产生韵律句法学;那么在空间中存在的形式应该也可能影响语言的句法面貌,使得‘空间语法’范畴的建构因此成为可能。”(胡范铸,2006)
     我们认为,这一假设对汉语语法研究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语言首先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的符号链,这种展开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制约语言的结构方式,对此,语言学界早已有了深刻的论述,冯胜利等提出韵律影响句法的观点,构建了韵律句法学;然而一旦文字产生以后,语言便不但可能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还可能成为一种在空间展开的过程,那么,语言在空间中展开的这种过程自然不可能不对语言的结构产生某种作用——尽管中国语言学界对此似乎还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
     报刊语言都是在空间展开的,自然不能不受到其空间存在的影响,而同样是受到空间的作用,标题与版面空间的彼此作用无疑更为强烈:新闻标题的语言既要满足版面空间的严格限制,又要提供尽可能醒目的信息,唤起阅读的欲望,在这双重参数的影响下,语法面貌的变化更为显著。
     本文从重新梳理新闻标题的现有定义出发,创造性地定义了“亚语篇”概念,由此考察了新闻标题在“版面空间的制约”和“视觉刺激的强化”双重压力作用下,在词汇、句法以及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进而指出“新闻标题的本质是一种形式是语句,但功能上介于语句与语篇之间,具有相当独立性的亚语篇”。
     本文也是第一次通过对“亚语篇”这一概念的重新定义,揭示了语句和语篇的关系以及语言的使用在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差异。
     本文还是第一次从“版面空间”这样一个新的视角比较系统地考察了报刊新闻语言的问题;
     同时,本文更是第一次论述了“版面空间”作用于新闻标题语法变化的两大机制——“限制”与“补偿”,并进而解释了新闻标题语法面貌的一系列变化。
     因此本文既是一项新闻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也是一项语体语法学的研究工作。
     全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论题和目标、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相关理论;指出目前新闻标题语言研究状况存在的缺失和研究趋势;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素材。
     第二章,探讨空间因素影响下新闻标题用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新闻标题语言用词简省化;新闻标题语言词义立体化;新闻标题语言词形字母化;新闻标题语言词语搭配超常化。并且指出这些特征都是由于新闻标题受到报刊版面空间制约和视觉强化刺激双重参数的影响,而不得不对使用词语的方式做出改变。
     第三章,探讨空间因素影响下新闻标题句法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由于版面空间制约和视觉强化刺激双重参数的影响,在新闻标题语言中句法结构具有“非法”无主句合法化特点;句法成分的缺省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在新闻标题语言不得不常态化,在正文句子中必须借助的某些虚词、量词、时间词等成分,在标题中却无需出现;传统意义上的“非法句”如动宾短语带宾语等,可以在新闻标题中率先获得合法性;本章还重点讨论了新闻标题语言中的“X也Y”特殊结构。
     第四章,探讨空间因素影响下标点符号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特征。主要表现为:同一篇章内部,标点符号在标题与正文的反常分布;新闻标题中点号的使用呈现零形式倾向;引号、冒号、问号、间隔号等标点符号功能的特殊化,包括引号改变超常搭配的合法性;冒号表示前后语句的语法层次;问号在非完整句式后表示完句;间隔号改变词语间的结构关系等。
     第五章,对新闻标题重新加以定义,提出新闻标题的“亚语篇”本质性特征;基于“空间语法”这一假设,论述了版面空间的“限制”和“补偿”两大机制对新闻标题语法面貌的影响,进而在词语、句法及标点符号三个层面上,得出八个命题。
     第六章,结语。对本课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思路。
Everything and its moving form exist under certain time and space. Every substance's forms of existence influence nature of the substance. Language is no exception.
     Many scholars in linguistic field have noticed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grammatical expression between the speech we utter and the words we write down. However, few people have notice so far that, same with syntactic differences between 'uttered speech'and'written words', there are more typical expressions on headline language, especially news headline language:plenty of syntactic phenomena can only appear in headlines but never in other context, even in the text of the same written discourse. Likewise, some grammatical phenomena in written text can be ungrammatical in headlines. This is the so-called 'Headline Phenomenon'.
     What is the nature of'Headline grammar'phenomenon indeed? There are no effective explanations so far.
     In this respect, Mr. HU Fanzhu once put forward a theoretical hypothesis:just as existence form of language in time (in phonetics) will influence language structure, producing rhythm syntax hence; the existence form of language in space will most probably influence syntactic appearance of language, which makes possible the construction of 'kong jian yu fa'.
     We believe this hypothesis will bring significant inspiration to researches on chinese grammar.
     Language is firstly a symbolic chain in time, which will constrain language structure inevitably. In this respect, there have been profound discussions in linguistic ield. Scholars such as FENG Shengli put forward the point that rhythm influences;yntax, hence establishing rhythm syntax. Nevertheless, we find that once words were)roduced, language can be presented through a course not only in time, but also in space. Therefore, Language in the space expanded, which may also be some kind of role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language----although Chinese linguistic field has not paid sufficient attention on this point.
     Newspaper language is presented in certain space, so it can hardly avoid influences from the space where it exists. Same as what is influenced by spatial facto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dlines and layout space is closer:news headlines should meet the demand of strictly limited space while provide information as eye-catching and attractive as possible. These bi-indexes result in significant changes of grammar.
     The present thesis starts from collecting and sorting current definitions of news headlines and proposes sub-grammar for the first time. Based on this, it explores a series of changes on news headlines in terms of wording, syntax and punctuations, under bi-pressures of'layout space constrains'and'intensification of visual stimulation'. Moreover, it points out that nature of news headlines is comparatively independent sub-discourse, which appears as sentence, but in function performs between sentence and discourse.
     By putting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ub-discours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resent thesis discloses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tence and discourse,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usage between speakers and listeners.
     The present thesis is also the first one which studies newspaper language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layout space'.
     Meanwhile, the present thesis, for the first time also, discusses two mechanisms of layout space taking effect on news headline grammar:constrains and compensation, and make further explanations a series of changes of news headline grammar.
     Therefore, the present thesis can be regarded as a research of journalistic linguistics, as well as a research of stylistic linguistics.
     The present thesis includes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Introduction. This part introduces topics, objects of the present thesis and the foundation and related theorie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t points out the weak points and trend of current linguistic studies on news headlines. It finally explain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ources of the present thesis.
     Chapter Two investigates headline wording features under spatial factors. Key illustration:Simplification of news headline language; Three-dimentionalization of news headline word meanings; Alphabeticalization in news headline word images; Abnormalization of collocation in words of news headlines.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se changes of ways of word using are made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space constrains and intensification of visual stimulation of newspaper layout.
     Chapter Three inspects syntactic structure features of news headlines under influence of spatial factors. Key illustration:De-subject tendency in news headline syntax due to two indexes:space constrain and visual stimulation; Special grammar phenomenon of lack of syntactic elements has to be normalized in that some components such as function words, quantity words, words denoting time, which should be used in main body can be eliminated in headlines; Some ungrammatical sentences in traditional sense such as verb-object phrase plus object can be recognized as grammatical in headlines; It also puts emphasis on discussing special structure'X ye Y'
     Chapter Four explores practical feature of punctuation in headlines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spatial factors.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In the same discourse, distinct distributions of punctuation in headlines and main body; Zero-tendency of dots used in news headlines; Special functions of quotation marks, colons, question marks, separation dots, which also includes legalization of abnormal collocation caused by quotation marks; Different grammatical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colons; Question marks indicate a full sentence even after uncompleted sentence; Separation marks change structure among words, etc.
     Chapter Five redefines news headlines and proposes essential feature of Sub-discourse of news headlines.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special grammar, it investigates function of special factors on sub-indexes of news headlines such as space of headline, size of words, space or line used, etc. Furthermore, it discusses how two layout mechanisms of limit and compensation impact grammar of news headlines. Based on these, eight proposi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wording, syntax and punctuation.
     Chapter Six:Conclusion. This chapter sums up the present subject and proposes some thoughts for future research.
引文
1 粱巍:《认知语言学》,《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年第2期。
    1 刘丽莲、吴利利:《主语和宾语的限制对完句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 胡范铸:《语用学研究讲义》,(手稿),2005。
    1 参见刘云博士论文《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2002.6)第76页。
    2 尹世超:《标题语法》,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81页。
    1 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
    ① 胡范铸:《试论新闻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修辞学习》,2006年,第1期。
    1 张云峰:《“美女也愁嫁”中也字的逆接》,《修辞学习》2008年第1期。
    1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595页
    2 王胜美杨大磊:《含有触发隐含项的“X也Y”结构探究》,《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3 杨亦鸣:《“也”字语义初探》,《语文研究》1988年第4期。
    1 张理明:《论问号的用法及其常见的错误》,《新闻出版交流》1995年6期。
    1 胡范铸:即出《语用学讲义》。
    1 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商务印书馆,第153页。
    2 胡承佼:《新闻标题中词语超常搭配现象分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Langacker| Ronald W., 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
    Halliday, Michael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Halliday, Michael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Arnold.1985
    Hopper, Paul Emergent grammar. BLS 13,139-157.,1987
    Hopper, Paul, J. Emergent grammar and the A Priori Grammar constraint. In Deborah
    Tannen(ed.), Linguistics in context:connecting observation and understanding,117-134. Norwood, NJ:Ablex.,1988
    Hopper, Paul, J. Emergent grammar. In Michael,1998
    Tomasello(ed.), The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cognitive and functional 2003 proaches to language structure,155-175. 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Hopper, Paul, J. and Sandra A. Thompson 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Language 56, 251-299.,1980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白丽娜《空间因素对汉语语法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邦弗尼斯特《话语与人类经验》,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74
    毕永峨《“也”在三个话语平面上的体现:多义性或抽象性》,1989载戴浩一、薛凤生(1994),79-94页
    蔡玮 《新闻类语篇研究的语体学意义》,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陈佳璇《字母词概念的重新界定》,《修辞学习》,2007年第3期
    陈佳璇《间隔号用法的发展和统一:专名化和均衡美》,《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第2期
    陈佳璇《汉语“询问”范畴研究的既有范式及其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陈佳璇《社会语用学案例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陈平《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中国语文》,1988第6期
    陈平《试论汉语中的三种句子成分与语义成分的配位原则》,《中国语文》,1994第3期
    陈平《汉语双项名词句与话题-陈述结构》,《中国语文》,2004第6期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陈一《现代汉语非自足句法组合研究》,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7
    楚军、周军《报刊新闻标题的功能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崔希亮《语言理解与认知》,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1
    崔希亮《空间方位场景的认知图式与句法表现》,《中国语言学报》,2001第10期
    戴浩一 《时间顺序和汉语语序》黄河译,《国外语言学》,1988第1期
    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 《国外语言学》,1990第4期
    戴浩一薛凤生《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邓云华石毓智 《论结构语法理论的进步与局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5期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1年
    杜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段业辉《新闻语言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
    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
    范晓等《汉语动词概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
    方经民《论汉语空间方位参照认知过程的基本策略》,《中国语文》,1999第1期
    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世界汉语教学》,2002第3期
    方梅 宋贞花《语体差异对使用频率的影响——汉语对话语体关系从句的统计分析》,Special issue of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Singapore.1994年
    方梅 《语体动因对句法的塑造》, 《修辞学习》,2007年第6期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和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冯胜利《韵律句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冯胜利《论书面语语法的形成与模式》,《汉语教学学刊》,2005年第1期
    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中国语文》,2010年第5期
    冯英《标点符号在标题中的修辞作用》,《修辞学习》,1998年第6期
    甘莅豪《空间动因作用下的对举结构》,博士毕业论文,2008年
    甘莅豪《对举空间中“非法句”的合法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文》,1997第3期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何纯《20世纪新闻标题的演进与意义》,《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胡范铸《语用学研究讲义》,(手稿),2005年
    胡范铸《中国新闻言语行为构成性规则的演绎分析》,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胡范铸《试论空间存在对汉语语法合法性的影响》,上海:第十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2006年
    胡范铸《试论新闻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修辞学习》,2006年第1期
    胡范铸 《新闻语言客观性问题的言语行为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胡明亮《字母词对汉语的影响》,《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胡明扬《语体和语法》,《汉语学习》,1993年第2期
    胡培安《从<申报>标题的变化看中国新闻语言读者意识的发育过程》,《修辞学习》,2003年第4期
    华玉明《试探动宾动词加宾语流行的根由》,《语文建设》,1997年第10期
    黄南松《试论短语自主成句所应具备的若干语法范畴》,《中国语文》,1994第6期
    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杰弗里·N·利奇(英)《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金钟赫《现代汉语语序的认知机制探索》,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竟成《汉语的成句过程和时间概念的表述》,《语文研究》,1996第1期
    克里斯蒂娃《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Seuil出版社,1969年
    孔令达《影响汉语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中国语文》,1994第6期
    库尔特·考夫卡(德)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黎玮译,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莱考夫(美) 《认知语言学十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蓝纯《从认知角度着汉语和英语的空间隐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第一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
    李临定《动词分类研究说略》,《中国语文》,1990年第4期
    李临定《汉语的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李敏《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的句法实现》,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李熙宗《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李小华《字母词的语法初探》,《龙岩师专学报》,2004年第5期
    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
    李宇明 《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李子云《词语搭配的制约因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梁巍 《认知语言学》,《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年第2期
    廖秋忠《现代汉语中空间和时间段参考点》,《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
    廖秋忠《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照点》,《中国语文》,1989年第1期
    林笛《汉语空间方位词的语用考察》,《语言学论丛》第十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刘丽莲吴利利《主语和宾语的限制对完句的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4期
    刘金林罗观星《传播·媒介与心理》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国语文》,1994第3期
    刘路《新闻标题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刘勋宁《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 《中国语文》1988第5期
    刘 云《汉语篇名的篇章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刘云《新闻篇名运用引号实现的各种转换》,《修辞学习》,2003年第4期
    刘智伟《试析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并存并用的原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第1期
    楼志新《论新闻标题语言的新特征》,《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陆俭明 《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第2期
    陆俭明 《周遍性主语句及其他》,《中国语文》1986第3期
    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
    陆庆和 《冒号与话题式标题》,《语文建设》,1999年第4期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问题》, 商务印书馆,1979年
    吕叔湘《单音形容词用法研究》,《中国语文》,1966第2期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马东霞《简论学术期刊的论文标题》,《宁夏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马庆株《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中国语言学报》第3期,商务印书馆,1988年
    马希文《关于动词“了”的弱化形式/·lou/》,《中国语言学报》1983年第1期,
    马小玲、樊小玲《试析我国新闻语言研究的几种范式》,《修辞学习》2003年4期
    马小玲《从报刊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征看空间因素对语法的制约》,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孟建安《引号在文章标题内的运用》,《修辞学习》,1999年第5期
    诺曼·菲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华夏出版社,2003年
    潘宗成《新闻标题与常用修辞格》,《郑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彭朝丞、王秀芬《标题的制作艺术》, 新华出版社,2000年
    彭朝丞《新闻标题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
    彭建武、季英奎《新闻标题中的冒号在心理空间建构中的作用》,《外国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
    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年
    钱世宽《新闻标题的修辞艺术》,《修辞学习》,1997年第6期
    塞弗林坦克阿德《新闻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
    沈家煊《概念整合与浮现意义》,《修辞学习》,2006年第5期
    石安石《语义研究》,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
    石建初《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标题的缘起、发展和成熟》,《理论与创作》,1999年第3期
    石毓智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史文静《基于媒体制作的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孙伶俐《新闻语言超常搭配的调查报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1期
    索振羽 《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3期
    陶红印刘娅琼《从语体差异到语法差异(上)——以自然会话与影视对白中的把字句、被
    动结构、光杆动词句、否定反问句为例》,《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1期
    陶红印刘娅琼《从语体差异到语法差异(下)——以自然会话与影视对白中的把字句、
    被动结构、光杆动词句、否定反问句为例》,《当代修辞学》,2010年第2期
    唐 韵 《鲜活上口用语—近年来标题修辞艺术浅谈之一》,《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王光全《题术点号的规范》 ,《语文建设》,1996年第2期
    王力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通论二十八》,中华书局,1981年
    汪少华《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外国语文》,2001第3期
    王燕《新闻语体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文旭匡芳涛《语言空间系统的认知阐释》,《外国语文》,2004年第3期
    翁玉莲《新闻语言的研究现状及其反思》,《西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吴飞《受众心理与标题制作》,《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吴锡根《动宾式类推及其规范》,《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2期
    吴友春《近20年标题语法研究概况》,《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期
    晓红《新闻标题的语法结构和语用价值》,《新闻与写作》,1997年第9期
    小约翰《传播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徐建华《新闻标题中的移脱格》,《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
    严奠烽《议论文标题类型及其构思特点》,《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9期
    尹立楠《近十年标题修辞研究综述》,《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尹世超《标题语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年
    尹世超《报道性标题与称名性标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2期
    尹世超《说几种粘着结构作标题》,《语言文字应用》,1992年第3期
    尹世超《报道性标题求简中的成分删减和句式变换》,《中国语言学报》,1997年第8期
    尹世超《报道性标题中罕用“了”》,《语法研究与探索(第四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尹世超《标题中标点符号的用法》,《语文研究》,1992年第3期
    于根元《语用语言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2003年
    俞月亭《新闻标题史话》,《中国记者》,1986年第2期
    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张道新、许卫东《试论新闻标题中引号的语用功能》,《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修辞学习》,2007年第2期
    张发祥《话语分析:理论与案例》,科学出版社,2009年
    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功能差异初探》,《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
    张琪昀《“A”和“B”用作题识语》,《汉语学习》,1995年第1期
    张琪昀《谈冒号在新闻标题中的运用兼冒号的定义》,《汉语学习》,1996年第2期
    张琦《标点符号在当代报刊标题的应用及其扩展功能》,《新闻知识》,2009年第12期
    张谊生《当代流行构式“X也Y”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年第6期
    张树铮《标题中冒号的新用法及其规范问题》,《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第4期
    张文国张文强《论先秦汉语的“有(无)+VP”结构》,《广西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张文国 《古汉语的“N-I-N”结构及其发展》,《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2期
    赵建刚《标点符号在新闻标题中的特殊功能研究》,《修辞学习》,2000年第1期
    赵霞《新闻标题中行业语的修辞作用》,《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资庆元《论中国报刊新闻标题的发生发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资庆元《中国新闻标题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周明强付伊《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修辞学习》,2004年第5期
    朱德熙《语法答问》,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
    朱德熙《说“的”》,《中国语文》,1961第12期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1986年,1990年载《语法丛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
    祝吉芳(PK——汉语动词家族的新成员》,《辨析与杂谈》,2005年第5期
    朱锡明《存在句与“目标/背景”的空间认知倾向》,《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第3期
    左客《标题鉴赏录》, 新华出版社,199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