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还是再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墓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早期人物雕塑尤以墓俑为主体。可以说,中国早期雕塑的风格就是墓俑风格。西汉是中国墓俑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西汉墓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之于中国古代雕塑的风格形成,乃至对建构中国雕塑史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界关于西汉墓俑风格的界定存在“写实”、“写意”、“概念化”、“程式化”、“类型化”等多种看法,众说纷纭,甚至彼此对立。本文针对这种风格界定模糊的现象,提出问题:西汉墓俑的风格是再现,还是表现?
     围绕提问,本文首先借用考古学、历史学分区、分期的方法,将有关西汉墓俑的考古资料搜集、整理、归纳、比较,初步得出西汉早期和中期墓俑以“求真”为主线,发展成“逼真”的艺术风格,其中有面面俱到的造型,也不乏形神兼备的高水平艺术品,总体上属于“再现”风格体系,中期以后这种风格日渐衰落;而另一种出自中小型墓葬的以乐舞百戏为主要题材的陶俑逐渐兴起,其风格注重动态与场面的表达,不拘泥于表面的形似,而追求神韵,属于“表现”体系。其次,采用近距离观察的方式,从墓俑的制作动机、材料与制作、表现的品质等几个方面对汉阳陵墓俑、马王堆汉墓墓俑、北洞山楚王墓墓俑及三座中小型汉墓(武威磨咀子汉墓M48、陕西扶风官务汉墓M1、洛阳烧沟西14号汉墓)墓俑进行个案研究,发现西汉早期高等级墓葬出土的墓俑中暗含着强烈的“求真”的企图,而三座晚期中小汉墓中出土的陶俑则另辟蹊径,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进一步证实西汉早中期的“模拟自然”与西汉后期墓俑风格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最后,本文以造型的四个基本问题形体、空间、运动及材料为线索,追溯西汉墓俑风格形成与演变的内在形式动因,并与形成这种风格变化的外部文化环境相联系,在求证和检验前期研究结论的同时,试图探寻西汉墓俑风格的前世今生。
Tomb figur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ncient Chinese sculpture, sculpture inChina especially in the tomb figures as the main body. We can say that the style of the earlyChinese sculpture is tomb figurines of styl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s China's tombfigurines of style formation of the critical period, has the effect, which forms a connecting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sculpture style, and to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culptu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Currently scholars on the Western Han figurines style definition exist "realism","freehand","conceptual","stylized","type" of other views, opinions, or against each other.This style is defined in this paper to discuss the phenomenon of ambiguity: The Western Hanfigurines style is “reproduction” or “performance”?
     Around the question, the paper first borrow archeology, history and staging methods topartition the Western Han figurines on archaeological data collection, collation, summarizedand compared. Come early and mid-Western Han tomb figurines of "truth" as the main line,and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realistic" art style. Which has the shape of everything, thereare high levels of Vivid art in general can feel it belongs to the "rendition" style system; midthis style decline, while another small tombs from opera to dance to Major themes figurinesgradual rise, its style and scenes focus on dynamic expression, not limited to the shape of thesurface, and the pursuit of divine will, a "performance" system; And, I use close observationof the way from the tomb figurines making motives, materials and production, quality andother aspects of performance on the Hanyangling figurines, Mawangdui tomb figurines, Northdong Chu tomb figurines and three small tomb (Tomb of Wuwei mill Mozuizi M48, ShaanxiFufeng Guanwucun M1, Shaogouxi on the14th Luoyang Tomb) tomb figurines for case studies. Early studies found that high-grade Western Han tombs unearthed tomb figurinesimplies strong "truth" of the attempt, and three late small figurines unearthed tomb is differentbetween them, there is no direct contact. This conclusion is further confirmed: Early WesternHan Dynasty was "simulated natural", and the late Western Han tomb figurines style"diversity" trends.
     Finally, in order to form the shape of the four basic questions, space, movement andmaterials for clues to study Western Han figurines styl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innerform of reason, and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is style chang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cultural ties, and in confirmation inspection conclusions, while trying to explore the depth ofWestern Han figurines style history.
引文
①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②陈少丰.中国雕塑史.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③孙振华.中国雕塑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④史岩.中国雕塑史图录(3册).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1987
    ⑤王朝闻.雕塑雕塑.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⑥陈云岗.龙盘虎踞——中国古典雕刻的文化方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⑦吴为山.写意雕塑论.美术研究,2004(1)
    ⑧吴为山将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风格概括为: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异抽象风、秦俑装饰写实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民间朴素表现风。参见: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文艺研究,2005(6)
    ①方闻.汉唐奇迹:如何将中国雕塑变成艺术史.美术研究,2007(1)
    ①(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郑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②成语大词典编委会.成语大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
    ④(美)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10页92
    ①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资料可以充分证明东周时期流行用俑随葬这一说法存在证据不足的问题,即便是所谓俑之滥觞——楚俑也未必普遍使用,江陵雨台山五百余楚墓仅十几座有俑出土,中原高规格墓葬用俑则少之又少了。
    ②[东汉]郑玄.《礼记·檀弓下》引自《篡图互注礼记》上海:上海书店,1989
    ③烟台地区文物管理组,莱西县文化馆.山东莱西县岱墅西汉木椁墓.文物,1980(12)
    ①蒋绍愚.近代汉语的研究概况.陈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①在很多情况下,墓俑的观看者或所有者就是墓主本人,尽管,在墓室封闭之前,生者会有短暂的“欣赏”墓俑的机会。
    ②(法)福西永.形式的生命.陈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页47
    ③(德)沃林格.抽象与移情.王才勇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页26
    ④刘勰《文心雕龙·议对》
    ①此处指的是谢赫的《画品》
    ②所谓“内部艺术史”,一般指鉴定、形式与风格分析和材料研究,所谓的“外部艺术史”则是指社会学和相关的政治和文化史探索。参见:曹意强.欧美艺术史学史与方法论.新美术,2001(1)
    ③亚里斯多德著名的“四因说”中事物发生、发展、灭亡的基础就是形式因和材料因。
    ④原载于Meyer Sc hapiro.Style, inAnthropology Today: An Encyclopedic Inventory, ed.A.l. Krober, Chicago: 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53.转引自:方闻.清华大学中国考古与艺术史研究学术定位及学科发展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06(4)
    ①参见: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述.北京:中华书局,1984,页8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页74
    ①参见: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州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②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
    ③冯贺军.中国古代雕塑述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页122
    ④俞伟超.古史分期问题的考古学观察(一).文物,1981(5)
    ①史书记载:“城中(长安城)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大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全匹帛”(参见《后汉书·马廖传》)
    ①陈安利,马咏钟.汉长安城遗址出土大型陶俑.文博,1989(1)
    ④咸阳市博物馆.汉安陵的勘查及其陪葬墓中的彩绘陶俑.考古,1981(5)
    ①汉长安城窑址发现的未出窑的裸体俑基本形式与阳陵墓俑基本一样,说明高等级的裸体俑一直沿用到汉末。
    ②此处西汉初期特指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80年,汉高祖五年至汉高后八年,而非史学界关于西汉初期的界定。
    ③郑洪春.陕西新安机砖厂汉初积碳墓发掘报告.考古与文物,1990(4)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一号简报.文物.1992,4;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文物.1994,6;焦南峰.汉阳陵帝陵东侧DK11-21号外藏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8,3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陵工作队.1982—1983年西汉杜陵的考古工作收获.考古,1984(10)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2—8号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2(2)
    ③笔者目前只收集到济源桐花沟M63出土4件陶俑头,简报确定时代为西汉中期。
    ④赵国璧.洛阳西汉墓出土粉绘陶俑.考古通讯,1958(4)
    ⑤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郊C8M574西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2(5)
    ⑥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淮阳太昊陵文物保管所.淮阳于庄汉墓发掘报告.中原文物,1983(1)
    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济源市泗涧沟墓地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99(2)
    ⑧南阳市文物工作队.河南南阳市麒麟岗8号西汉木椁墓.考古,1996(3)
    ⑨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北邙飞机场903号汉墓.考古与文物,1997(5)
    ⑩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考古学报,1965(1)
    11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立交桥西汉墓发掘简报.华夏考古,1994(1)
    12河南省博物馆.济源泗涧沟三座汉墓的发掘.文物,1973(2)
    13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南阳中建七局机械厂汉画像石墓.中原文物,1997(4)
    ①郑清森.河南永城芒砀山出土西汉梁国陶俑初探.中国历史文物,2006(1)
    ②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页34
    ③江山秀.江苏省铜山县江山西汉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1期
    ④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子房山西汉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981(4)
    ⑤徐州博物馆.江苏铜山县龟山二号西汉崖洞墓材料的补充.考古,1997(2)
    ⑥徐州博物馆.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第一次发掘简报.文物,1986(12);徐州博物馆.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文物,1988(8)
    ⑦徐州博物馆.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2)
    ⑧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米山汉墓.考古,1996(4)
    ⑨徐州博物馆.江苏铜山县李屯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95(3)
    ⑩徐州博物馆.徐州后楼山西汉墓发掘报告.文物,1993(4)
    11徐州博物馆.徐州韩山西汉墓.文物,1997(2)
    12徐州博物馆.徐州西汉宛朐侯刘艺墓.文物,1997(2)
    13徐州博物馆.徐州东甸子西汉墓.文物,1999(12)
    14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顾山西汉墓.考古,2005(12)
    15边策.试谈徐州地区出土的西汉陶俑,两汉文化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①刘尊志.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述论.南方文物,2012(1)
    ②同上
    ③济南市博物馆.试谈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宴饮陶俑.文物,1972(5)
    ④仝艳峰.危山兵马俑坑出土立俑制作工艺研究.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6);王守功,崔大庸,王善龙.危山汉墓一号陪葬坑.文明,2003(3)
    ⑤王燕玲.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彩绘陶俑初探.文物春秋,2010(10);刘华国.山东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大批精美文物.中国文物报,2006年9月13日
    ⑥临沂金雀山汉墓发掘组.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11)
    ⑦山东省博物馆、临沂文物组.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考古,1975(6)
    ⑧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84(11)
    ⑨赵晓林.山王村兵马俑惊艳面世.济南日报,2010年4月20日第009版
    ⑩孙明.山东曹县江海村发现西汉墓.考古,1992(2)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鲁中南汉墓.文物出版社,2009
    ②烟台地区文物管理组,莱西县文化馆.山东莱西县岱墅西汉木椁墓.文物,1980(12)
    ③烟台市博物馆.山东莱州市朱郎埠墓群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009(1)
    ④济宁市文物考古研究室,济宁市博物馆,济宁市任城区文物管理所.山东济宁市路桥西汉墓.考古,2008(6)
    ⑤济南市博物馆.试谈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宴饮陶俑.文物,1972(5)
    ⑥仝艳峰.危山兵马俑坑出土立俑制作工艺研究.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6);王守功,崔大庸,王善龙.危山汉墓一号陪葬坑.文明,2003(3)
    ⑦王燕玲.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彩绘陶俑初探.文物春秋,2010(2);刘华国.山东青州香山汉墓陪葬坑出土大批精美文物.中国文物报,2006(9)
    ⑧烟台地区文物管理组.山东莱西县岱墅西汉木椁墓.文物,1980(12)
    ⑨临沂市博物馆.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84(11)
    ⑩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4)
    ①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64-1965年燕下都墓葬发掘报告.考古,1965(11)
    ②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6”号遗址汉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0(3)
    ③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邯郸市建设大街战汉墓葬发掘报告.文物春秋,2004(6)
    ④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邯郸渚河桥汉墓发掘报告.文物春秋,2004(6)
    ⑤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邢台曹演庄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8(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邢台曹演庄汉墓群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8(4)
    ⑥北京市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6)
    ⑦灵台县文化馆.甘肃灵台发现的两座西汉墓.考古,1979(2)
    ⑧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磨嘴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12)
    ①局限性是指:前文提到的整个河西地区只有武威、高台一带出土这种风格的木俑,且仅限于西汉末至东汉初期。
    ②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85(1);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文物,1992(9)
    ③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荆州高台秦汉墓:宜黄公路荆州段田野考古报告之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④湖北省博物馆.1978年云梦秦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6(4)
    ⑤荆州博物馆.湖北荆州谢家桥一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9(4)
    ①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10);纪南城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整理组.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9)
    ②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③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砂子塘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63(2)
    ④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苏扬州西汉刘毋智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3)
    ⑤南京博物馆,仪征博物馆筹备办公室.仪征张集团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92(4)
    ⑥南京博物院.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考古学报,1987(4)
    ⑦扬州博物馆,邗江县图书馆.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文物,1981(11)
    ⑧扬州博物馆.扬州平山养殖场汉墓清理简报.文物,1987(1)
    ⑨扬州博物馆.江苏邗江姚庄101号西汉墓.文物,1988(2)
    ⑩南京博物院.江苏连云港市海州网疃庄汉木槨墓.考古,1963(6)
    ①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江都鳯凰河二〇号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12)
    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绵阳市博物馆.绵阳永兴双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10)
    ③绵阳市博物馆,绵阳市文化局.绵阳永兴双包山一号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10)
    ④重庆市文化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巫山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巫山麦沱汉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9(2)
    ⑤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凤凰山西汉木槨墓.考古,1959(8)
    ⑥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四川成都市石人坝小区汉墓清理简报.考古,2000(1)
    ⑦绵阳市博物馆.四川绵阳市发现一座王莽时期砖室墓.考古,2003(1)
    ⑧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青白江区文物管理所.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8)
    ①大家应注意,身为秦人的南越国开创者赵佗不会不知道始皇帝那浩大的兵马俑工程,不采用的原因似乎可以说明:秦兵马俑在当时是一种创新、试验性的活动,还未形成习惯,也未被世人认可,而采用木俑恰恰说明楚俑在当时的优越性和普及性,甚至可以证明秦俑源自楚俑的观点。
    ②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黄花岗003号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8(4)
    ③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三元里马鹏岗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62(10)
    ④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动物园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61(2)
    ⑤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考古,1982(4)
    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风流岭三十一号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84(1)
    ⑦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西村西汉木椁墓简报.考古,1960(1)
    ⑧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东山象栏冈第二号木椁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8(4)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一号简报.文物,1992(4)
    ②陕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文物,1994(6)
    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阳陵帝陵东侧第11-21外藏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8(3)
    ①焦南峰.汉阳陵从葬坑初探.文物,2006(7)
    ④见:“说俑——一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开端”——(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郑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599
    ①实际上,阳陵墓俑从形体感受上最基本的两种类型是厚重型和清秀型,其它均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类型。
    ②(德)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张总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2
    ①《淮南子·说林训》记述:“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是说女娲在众神的帮助下完成创造人类的,这正好与墓俑组装的操作方式吻合。
    ③关于西汉立国初期经济的窘迫,《汉书·食货志》中有描述:“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①楚木俑基本上在20至60厘米间,目前考古发现只有包山楚墓出土两件1米左右的木俑。
    ④俞伟超.汉长安城西北部勘查记.考古通讯,1956(5);陈直.两汉陶器手工业.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3)
    ⑤分别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队.汉长安城1号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9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队.汉长安城2—8号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9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队.汉长安城23—27号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94(1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队.汉长安城窑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4(11)。
    ①见:李毓芳.西汉长安城手工业遗址.文博,1996(4)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不能因为窑址偏离了西市和产品多样来判定它们的性质,从出土陶俑的表现方法看,Y1很可能就是阳陵陶俑的生产地,至少曾经参与了生产。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窑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4(11)
    ①Julius Lange,Dastelling des Menschen in des alteren griecheschen Kunst(Strass burg,1899) quoted in Emanual Loewy, TheRendenring of nature in Early Greek Art. Trans,John Fothergill(London:Duckworth,1907,45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编.中国汉阳陵彩俑.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页6-7
    ②于保田.美术考古学与俑像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7(2)
    ③见:田静(主编).秦俑艺术论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①《汉书·诸侯王表》“楚越之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
    ①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②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②《说文解字》中解释俑为:“俑,痛也。从人甬声。”
    ③以上木质判断来自:1、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2、江西木材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棺椁木材的鉴定.考古,1973(2);3、江西省木材工业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随葬木漆器材种的鉴定.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文物出版社,2004
    ①见: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①高至喜先生认为墓道偶人即是从楚镇墓兽演化而来。见:高至喜.楚文化的南渐.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②皮道坚.楚艺术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③雨台山共发掘558座楚墓,其中有16座墓出土墓俑43件;九店共发掘597座楚墓,其中19座墓出墓俑53件。根据考古报告可知墓葬时间跨度为:大约自春秋晚期(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都郢以后)至战国晚期前段(公元前278年秦白起拔郢前后),距纪南城直线距离约35公里的当阳赵家湖发掘相对较早楚墓297座未见出土墓俑。见: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②高至喜.楚俑研究.中国古代陶俑研究特展陶俑论文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年
    ③湖南省博物馆.长沙象鼻嘴一号西汉墓.考古学报,1981(1)
    ④长沙市文化局文物组.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女巽)墓.文物,1979(3)
    ⑤宋少华,李鄂泉.西汉长沙王室墓发掘概述.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望城县文物管理所.湖南望城风蓬岭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07(12)
    ②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椁墓.考古学报,1957(2);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木椁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12);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杨家湾M006号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4(12)
    ①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②边策.试谈徐州地区出土的西汉陶俑.两汉文化研究(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①此数据来自正式考古报告,与发掘简报提供的422件有出入。详见: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徐州博物馆.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2)
    ①2005年,徐州博物馆在对韩山西汉一号墓进行抢救考古发掘时,在该墓洞室的封门石外侧发现两块基本相同的画像石,确定为迄今为止徐州地区出土时代最早的汉画像石。详见:王瑞峰.徐州韩山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画像石.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2011
    ②见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
    ③刘尊志.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述论.南方文物,2012(1)
    ④见:《汉书·诸侯王表》
    ⑦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⑧邱永生,茅玉.徐州北洞山西汉王陵考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①关于北洞山墓主的争论有学者作了总结并提出新看法,见:刘照健,边策.也谈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墓主和时代.东南文化,2010(3)
    ②相关观点出处见: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张玉、刘照健.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与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2(11);刘尊志.徐州西汉墓陪葬陶俑述论.南方文物,2012(1);刘照健,边策.也谈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的墓主和时代.东南文化,2010(3)等
    ③如:《汉书》中描述的周亚夫之子向东园购买禁用明器而获罪的例子。
    ④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磨嘴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12)
    ⑤固原博物馆.陕西扶风县官务汉墓清理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1(5)
    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烧沟西14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4)
    ①“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汉书·地理志下》
    ①《长安汉墓》选取的西汉中期至新莽一百三十九座中小型汉墓中,出土33件陶俑,模制,红陶施黄釉,可以作为此判断的另一个佐证。见: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郑州大学考古专业.长安汉墓.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②赵国璧.洛阳西汉墓出土粉绘陶俑.考古通讯,1958(4)
    ③见:阿迪力·阿布力孜.新疆古代俑塑艺术.乌鲁木齐:新疆摄影出版社,2010
    ④黄晓芬.汉墓考古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3;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
    ①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考古学报,1993(4)
    ①A.S.默里.古希腊雕塑史:从早期到菲迪亚斯时代.张铨,孙志刚、刘寒青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页62-67
    ③熊秉明先生早年流学法国时,曾在其老师纪蒙的工作室见到多个佛头,并为纪蒙大加赞赏。见:熊秉明.关于罗丹日记择抄.北京:三联书店,1993
    ②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北区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10(6);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梁带村芮国墓地——二00七年度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③图片未发表。见:谢尧亭.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获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4日
    ④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新疆大学历史系文博干部专修班.新疆哈密焉不拉克墓地.考古学报,1989(3)
    ④是一种人类早期普遍存在的信仰,可分为顺势巫术和接触巫术。实际上,直到当代也未彻底和巫术决裂,比如:失恋的人往往会撕毁使她伤心人的照片或与他有关的东西、或用针刺能够代表其情敌的物品等等。具体见:弗雷泽《金枝》
    ⑤有关中国肖像问题的讨论,见:郭静云.肖像的定义与其范围轮廓.位格和个人概念在中国与西方.辅仁大学出版社.2006
    ⑥见:(美)巫鸿.说俑:一种视觉文化传统的开端.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郑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604-606
    ⑦(美)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北京:三联书店,2010页123
    ⑧一些楚俑身上已经发现有文字,如包山楚俑、江陵溪峨山楚俑等。
    ④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1)
    ⑤山东省泰安市文物局.山东泰安康家河村战国墓.考古,1988(1)
    ⑥陕西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枣庙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2)
    ⑦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1)
    ⑧李曰训.山东临淄女郎山战国墓出土乐舞陶俑及相关问题.文物,1993(3)
    ⑨应该说南北早期墓俑的视觉差异暗示它们不是出于同一种需求。
    ①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考古周墓.考古学报,1984(4)
    ①陈安利,马咏钟.汉长安城遗址出土大型陶俑.文博,1989(1)
    ①见:韩保全,程林泉,韩国河,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龙首原汉墓.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白鹿原汉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郑州大学考古专业.长安汉墓.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②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窑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4(11)
    ①借用诺曼·布莱森[N o r m a nBryson]的术语。转引自:方闻.问题与方法:中国艺术史研究答问(访谈录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3);原出处:诺曼·布莱森.视野与绘画:凝视逻辑.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1983
    ①(德)阿道夫·希尔德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页33-34
    ②详细资料见: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黄晓芬.汉墓考古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3
    ①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在雕塑作品中表现一个方向的最简洁的方式就是使用棒状形式,其棒状物质本身具有三维性,但在早期雕塑中它是单维概念的产物,主要作用只是表达方向和长度。具体见:(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孟沛欣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①见:济南市博物馆.试谈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宴饮陶俑.文物,1972(5)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孟沛欣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页165
    ②见:刘晓路.论帛画俑:马王堆3号墓东西壁帛画的性质和墓主.考古,1995(10)
    ①(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郑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588
    ①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1)
    ②李曰训.山东临淄女郎山战国墓出土乐舞陶俑及相关问题文.文物,1993(3)
    ③汤池.齐讴女乐曼舞轻歌:章丘女郎山战国乐舞陶俑赏析.文物,1993(3)
    ①这是由于目前考古发现的南方木俑的数量比北方陶俑相对较多。
    ②江陵县文物局.湖北江陵武昌义地楚墓.文物,1989(3)
    ⑤咸阳市博物馆.汉安陵的勘查及其陪葬墓中的彩绘陶俑.考古,1981(5)
    ⑥方闻.“汉唐奇迹”:如何将中国雕塑变成艺术史.美术研究,2007(1)
    ⑦见:《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页173~174
    ①考古研究所陕西考古调查发掘队.宝鸡和西安附近考古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5(2)
    ②(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郑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594
    ②原载于Lovejoy,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p24本文引自: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侯旭东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页8
    ①(英)弗雷泽(Frazer,J.G).金枝.赵日曰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页16—17
    ①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②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页109
    ①(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郑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602-604
    ①(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郑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页604
    ②(英)A.S默里.古希腊雕塑史(从早期到菲迪亚斯时代).张铨孙志刚刘寒青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页3
    1、班固.汉书.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2、范晔.后汉书.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3、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5
    4、礼记.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5、礼记译解.王文锦译解.北京:中华书局,2008
    6、周礼译注.杨天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盐铁论校注.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8、左传译文.沈玉成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
    9、考工记译注.闻人军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朱熹.朱子家礼.王燕均,王光照校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1、董仲舒.春秋繁露义证.苏舆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
    12、王充.论衡.上海:上海书店,1987
    13、应劭.风俗通义校注.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1986
    2、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况.北京:中华书局,1984
    3、赵化成,高崇文.秦汉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4、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5、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6、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博物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楚墓(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7、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9、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2、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1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巢湖市文物管理所.巢湖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4、安徽省文物工作队,阜阳地区博物馆,阜阳县文化局.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8)
    15、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荆州高台秦汉墓:宜黄公路荆州段田野考古报告之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6、湖北省博物馆.随县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7、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文物图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
    18、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9、中国国家博物馆,徐州博物馆编.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0、徐州博物馆.徐州文物考古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阳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22、韩保全,程林泉,韩国河,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龙首原汉墓.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2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郑州大学考古专业.长安汉墓.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白鹿原汉墓.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26、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编.望都二号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8、河南文物研究所.密县打虎亭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29、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主编.洛阳考古四十年.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0、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陵与寝园.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1、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州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2、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33、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动物园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61(2)
    34、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三元里马鹏冈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62(10)
    3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绵阳博物馆.绵阳双包山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6、南京博物院.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3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8、朱亮.新中国建立以来洛阳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发现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9、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4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写作组.广西合浦西汉木椁墓.考古,1972(5)
    4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二号汉墓.考古,1982(4)
    42、张剑.洛阳两周考古概述.洛阳考古四十年.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4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梁带村芮国墓地——二00七年度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44、临沂金雀山汉墓发掘组.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11)
    45、山东省博物馆,临沂文物组.临沂银雀山四座西汉墓葬.考古,1975(6)
    46、山东省博物馆,临沂文物组.山东临沂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考古,1974(2)
    4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店二号战国墓.考古,2000(10)
    48、河南省博物馆、淅川县文管会等.河南淅川下寺一号楚墓发掘简报.考古,1981(2)
    49、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椁墓.考古学报,1957(2)
    50、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木椁墓.文物参考资料,1954(12)
    51、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杨家湾M006号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4(12)
    52、湖南省博物馆.长沙砂子塘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63(2)
    53、宋少华,李鄂泉.西汉长沙王室墓发掘概述.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54、河南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叶县旧县一号墓清理.华夏考古,1988(3)
    55、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科,淮阳太昊陵文物保管所.淮阳于庄汉墓发掘报告.中原文物,1983(1)
    5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烧沟西14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4)
    57、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战国墓发掘报告.考古,1959(12)
    5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长子县东周墓.考古学报,1984(4)
    59、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考古学报,1977(1)
    60、山东省泰安市文物局.山东泰安康家河村战国墓.考古,1988(1)
    61、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长岛王沟东周墓群.考古学报,1993(1)
    62、李曰训.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墓出土乐舞陶俑及有关问题.文物,1993(3)
    63、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山西长治市分水岭古墓的清理.考古学报,1957(1)
    6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铜川枣庙秦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2)
    65、淄博市临淄区文化局.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战国墓.考古,2005(1)
    66、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地整理小组.荆门市包山楚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5)
    67、湖北省博物馆.湖北云梦西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3(9)
    68、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文物资料业刊,(4)
    69、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咸阳市博物馆.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出土大批西汉彩绘陶俑.文物,,1966(3)
    70、陈安利,马咏钟.汉长安城遗址出土大型陶俑.文博,1989(1)
    71、王学理,吴镇烽.西安任家坡汉陵从葬坑的发掘.考古,1977(10)
    72、咸阳市博物馆.汉安陵的勘查及其陪葬墓中的彩绘陶俑.考古,1981(5)
    7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陵工作队.1982—1983年西汉杜陵的考古工作收获.考古,1984(10)
    74、毕初.汉长安城遗址发现裸体陶俑.文博,1985(4)
    75、考古研究所陕西考古调查发掘队.宝鸡和西安附近考古发掘简报.考古通讯,,1955(2)
    76、固原博物馆.陕西扶风县官务汉墓清理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1(5)
    77、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第一号简报.文物,1992(4)
    78、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第二号简报.文物,1994(6)
    7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阳陵帝陵东侧第11-21外藏坑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8(3)
    80、俞伟超.汉长安城西北部勘查记.考古通讯,1956(5)
    81、陈直.两汉陶器手工业.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3)
    82、周苏平,王子今.汉长安城西北区陶俑作坊遗址.文博,1985(3)
    8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1号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91(1)
    8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2—8号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92(2)
    8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23—27号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94(11)
    8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汉长安城窑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4(11)
    87、江山秀.江苏省铜山县江山西汉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77
    88、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子房山西汉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四辑),文物出版社,1981
    89、徐州博物馆.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第一次发掘简报.文物,1986(12)
    90、徐州博物馆.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发掘简报.文物,1988(2)
    91、魏鸣先.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发掘记实.文物天地,1987(2)
    92、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文物,1988(8)
    93、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米山汉墓.考古,1996(4)
    94、徐州博物馆.江苏铜山县李屯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95(3)
    95、徐州博物馆.徐州后楼山西汉墓发掘报告.文物,1993(4)
    96、徐州博物馆.徐州韩山西汉墓.文物,1997(2)
    97、徐州博物馆.徐州西汉宛朐侯刘艺墓.文物,1997(2)
    98、徐州博物馆.徐州东甸子西汉墓.文物,1999(12)
    99、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顾山西汉墓.考古,2005(12)
    100、南京博物院,铜山县文化馆.铜山县龟山二号西汉崖洞墓.考古学报,1985(1)
    101、徐州博物馆.江苏铜山县龟山二号西汉崖洞墓材料的再补充.考古,1997(2)
    102、扬州市考古文物研究所.江苏扬州西汉刘毋智墓发掘简报.文物,2010(3)
    103、南京博物院,仪征博物馆筹备办公室.仪征张集团山西汉墓.考古学报,1992(4)
    104、扬州博物馆.江苏邗江姚庄101号西汉墓.文物,1988(2)
    105、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8)
    106、仝艳峰.危山兵马俑坑出土立俑制作工艺研究.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6)
    107、王守功,崔大庸,王善龙.危山汉墓一号陪葬坑.文明,2003(3)
    108、济南市博物馆.试谈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宴饮陶俑.文物,1972(5)
    109、洛阳博物馆.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发掘简报.考古,1975(2)
    110、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济源市桐花沟十号汉墓.考古,2000(2)
    111、河南省博物馆.灵宝张湾汉墓.文物,1975(11)
    112、河南省博物馆.济源泗涧沟三座汉墓的发掘.文物,1973(2)
    113、赵国璧.洛阳西汉墓出土粉绘陶俑.考古通讯,1958(4)
    11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绵阳市博物馆.绵阳永兴双包山二号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96(10)
    115、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都区文物管理所.成都市新都区互助村、凉水村崖墓发掘简报.成都考古发现,2002(00)
    11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北区2007年发掘简报.考古,2010(6)
    117、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考古学报,1974(2)
    118、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磨嘴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12)
    119、甘肃省博物馆.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文物,1960(5)
    120、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发掘简报.文物,2011(6)
    121、灵台县文化馆.甘肃灵台发现的两座西汉墓.考古,1979(2)
    1、朱杰勤.秦汉美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彭德.中国美术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4、曾堉.中国雕塑史纲.台北:南天书局公司,1986
    5、沈仲常.四川汉代陶俑.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63
    6、张朋川,吴怡如.武威汉代木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7、陈根远.中国古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8、陈根远.古俑珍赏.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9、梁思成.中国雕塑史.香港:三联书店,2000
    10、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11、陈云岗.龙盘虎踞——中国古典雕刻的文化方位.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12、陈少丰.中国雕塑史.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13、孙振华.中国雕塑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14、顾森.中国雕塑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5、刘兴珍,郑经文主编.中国古代雕塑图典.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16、郑振铎.中国古明器陶俑图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7、曹者祉,孙秉根.中国古代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
    18、王子云.中国古代雕塑百图.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
    19、史岩.中国雕塑史图录(3册).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1987
    20、孙振华.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雕塑卷).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21、(英)A.S默里.古希腊雕塑史(从早期到菲迪亚斯时代).张铨孙志刚刘寒青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2、李松.土木金石:传统人文环境中的中国雕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23、郎天咏,李诤.全彩中国雕塑艺术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24、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2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6、施昌东.汉代美学思想述评.北京:中华书局,1981
    27、张晓军.南阳汉代陶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8、河南博物馆.河南古代陶塑艺术.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
    29、郑军.汉代装饰艺术史.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30、冯贺军.中国古代雕塑述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7
    31、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2、傅天仇.移情的艺术——中国雕塑初探.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33、陈万里.陶俑.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
    34、秦廷棫.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国古典艺术出版,1957
    35、陕西省文物事业管理局.陕西陶俑精华.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36、黄展岳.中国古代的人牲人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7、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8、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9、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李维琨译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0、杨林仁.汉阳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2、徐华.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43、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4、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5、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
    46、孙作云.孙作云文集:美术考古与民俗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47、孙机.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48、穆舜英.中国新疆古代艺术.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49、王学理.秦始皇陵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0、杨晓能.中国原始社会雕塑艺术.香港:泰道出版有限公司,1988
    51、宋治民.汉代手工业.巴蜀书社,1992
    52、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3、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2
    54、(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史.陈立夫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55、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56、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57、李发林.山东汉画像石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2
    58、盖瑞忠.秦汉工艺史.台北:省立博物馆出版部,1989
    59、仪平策,廖群.中国审美文化史(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7
    60、(英)罗森.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孙心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1、(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像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6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孟沛欣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63、〔德〕阿道夫·希尔德布兰特.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4、〔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5、郭德维.楚系墓葬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66、张正明,皮道坚.楚美术图集.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6
    67、皮道坚.楚艺术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68、郑德坤,沈维钧.中国明器(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69、萧元(立)达.汉代乐舞艺术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70、阿迪力·阿布力孜.新疆古代俑塑艺术.乌鲁木齐:新疆摄影出版社,2010
    71、蒲慕州.墓葬与生死:中国古代宗教之反思.北京:中华书局,2008
    71、黄晓芬.汉墓考古学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3
    72、(英)鲁唯一.汉代的信仰、神话和理性.王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3、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侯旭东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4、徐飚.成器之道:先秦工艺造物思想研究.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75、蒋玄佁.长沙:楚民族及其艺术.:美术考古学社,1950
    76、晁福林等.中国民俗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7、郭必恒等.中国民俗史(汉魏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8、彭卫,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79、王子今.秦汉社会史论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0、吕思勉.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81、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2、曹树基,吴松弟,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83、(英)爱德华B.泰勒.人类学.连树生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4、(美)巫鸿.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梅枚,肖铁,施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
    85、(美)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柳扬,岑河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86、(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郑岩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87、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北京:中华书局,2008
    88、刘瑞,刘涛.西汉诸侯王陵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9、林巳奈夫.汉代的文物.朋友书店,1996
    90、(美)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91、(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陆晓禾、黄锡光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92、(德)雷德侯.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张总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93、(英)崔瑞德·鲁唯一.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94、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95、金春峰.汉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8、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9、李零.中国方术考.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100、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81
    101、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102、刘尊志.徐州汉墓与汉代社会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03、吴文璋.巫师传统和儒家的深层结构:以先秦到西汉的儒家为研究对象.高雄:復文图书出版社,2001年
    104、呼林贵,刘恒武.替代殉葬的随葬品:中国古代陶俑艺术.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105、洛阳市文物管理局编,俞凉亘,周立主编.洛阳陶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106、张占民.秦俑头像精选.西安:陕西美术出版社,1994
    107、良渚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风姿绰约——陕西古代陶俑艺术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
    108、刘亚群.话说陶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109、徐纯主编.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古俑篇.台北:“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编辑委员会”,1988
    110、“国立”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陶俑研究特展陶俑论文集.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8年
    111、山西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文物精华.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
    112、文物出版社,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考古文物之美:辉煌不朽汉珍宝—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113、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馆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91
    1、巫鸿.从“庙”至“墓”:中国古代宗教美术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周年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2、林巳奈夫.中国古代遗物上所表示的“气”之图像性表现.杨美莉译.故宫学术季刊,1991(1/2)
    3、金维诺.秦汉雕塑艺术.中国美术,1981(1)
    4、贺西林.十四年来秦俑艺术研究述评.美术,1988(6)
    5、(日)长谷部乐尔.中国陶俑的历史.陶瓷研究,1991(6)
    6、方闻.“汉唐奇迹”:如何将中国雕塑变成艺术史.美术研究,2007(1)
    7、杨秉礼,史宇阔,刘晓华.咸阳杨家湾汉墓兵马俑服饰探讨.文博,1996(6)
    8、杨秉礼.浅谈咸阳杨家湾兵马俑艺术特色.文博,1993(2)
    9、龚廷万.四川汉代陶俑艺术简介.美术,1982(8)
    10、石荣.东汉说唱俑考.四川文物,1998(5)
    11、高文.汉代说唱俑考.四川文物,1998(5)
    12、顾铁符.西安附近所见的秦汉雕塑艺术.文物参考资料,1955(11)
    13、张鹏.试析汉俑含义的变化过程.美术史论,1992(2)
    14、杨泓.汉代木雕简述.美术研究,1980(4)
    15、黄倩茜.秦兵马俑与阳陵汉俑艺术特色之比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4)
    16、韦正,李虎仁,邹厚本.江苏徐州市狮子山西汉墓的发掘与收获.考古,1998
    17、陈斗城.河西汉墓记.敦煌学辑刊,1992(2)
    18、刘晓路.论帛画俑:马王堆3号墓东西壁帛画的性质和墓主.考古,1995(10)
    19、陈振裕.湖北西汉墓初析.文博,1988(2)
    20、蒲朝绂.武威汉墓的分期与年代.西北史地,1990(1)
    21、蒲朝绂.酒泉汉代墓葬.西北史地,1990(2)
    22、汤池.滦平出土红山文化早期石雕女神像考察记.文物天地,1993(6)
    23、杨泓.北朝陶俑的源流、演变及其影响.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
    24、王仁波.西安地区北周隋唐墓葬陶俑的组合与分期.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
    25、王学理.雄浑的气魄,写实的艺术——论秦俑艺术的历史地位.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
    26、Ladislav Kasner,”Likeness of No One (Re-)presenting the First Emperor’s Army,”Art Bulletin,vol.LXXVII, no1(March1995)27、”Portrait Asperts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Chinese Ceramic Tomb Sculpture,”Orientations22.8(1991)
    28、Jessica Rawson,”Changes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Life and Afterlife as Illustratedby the Content of the T’ang and Song Period,” in Art of the Sung and Yuan,New York, The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1996
    29、贺西林.战国墓葬绘画的图像与风格.四川文物,2002(2)
    30、蔡全法.楚国绘画试析.中原文物,1992(2)
    31、田广金.近年来内蒙古地区的匈奴考古.考古学报,1983(1)
    32、巫鸿.汉代艺术中的“天堂”图像和“天堂”观念.历史文物,1996(4)
    33、唐长寿.汉代阴阳宅绘画内容异同及其意义.东南文化,1997(3)
    34、罗世平.关于汉画中太一图像.美术,1998(4)
    35、巫鸿.论西王母图像及其与印度艺术的关系.李凇译.美苑,1997(3)
    36、简·詹姆斯.汉代西王母的图像志研究.贺西林译.美术研究,1997(3)
    37、郑岩.汉代艺术中的胡人像.艺术史研究,1999(第一辑)
    38、田静.二十年来秦俑艺术简述.社科信息,1995(12)
    39、杨怡.楚式镇墓兽的式微和汉俑的兴起:解析秦汉灵魂观念的转变.考古与文物,2004(1)
    40、林梅村.秦汉大型石雕艺术源流考.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三联书店,2000
    41、汤池.西汉石雕牵牛织女辨.文物,1979(2)
    42、陈诗红.霍去病墓及其石雕的几个问题.美术,1994(3)
    43、苏健.洛阳新获石辟邪的造型艺术与汉代石辟邪的分期.中原文物,1995(2)
    44、贺西林.东汉钱树的图像辑意义:兼论秦汉神仙思想的发展流变.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3)
    45、张安治.西汉帛画的艺术成就.文物,1973(9)
    46、俞伟超.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内容考.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47、郑岩.关于墓葬壁画的起源问题的思考:以河南永城柿园汉墓为中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3)
    48、郭沫若.洛阳汉墓壁画试探.考古学报,1964(12)
    49、巫鸿.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雕塑.中国古代雕塑.北京:外文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2006
    50、林巳奈夫.对洛阳卜千秋墓壁画的注释.蔡凤书译.华夏考古,1999(4)
    51、安金槐,王与刚.密县打虎亭汉代画像石墓和壁画墓.文物,1972(10)
    52、姚鉴.河北望县汉墓的墓室结构和壁画.文物参考资料,1954(12)
    53、信立祥.汉画像石的分区与分期研究.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54、蒋英炬.关于汉画像石产生背景与艺术功能的思考.考古,1998(11)
    55、郑岩.墓主画像研究.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57、夏鼐.汉代的玉器: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变化.考古学报,1983(3)
    58、张理萌.汉代漆器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3)
    60、王瑞霞周麟麟.以青州为例看山东的可移动彩绘陶质文物、石质文物.文博,2009(6)
    61、吴为山.中国写意雕塑的历史与发展.民族艺术,2002(4)
    62、郭静云.肖像的定义与其范围轮廓.位格和个人概念在中国与西方.辅仁大学出版社.2006
    63、雷依群.秦汉兵马俑文化比较研究——以秦始皇陵和汉景帝阳陵为中心.文博,2001(6)
    64、党小娟.秦始皇陵与汉阳陵陶俑的比较研究——探讨秦汉两种文化的关系问题.2006(3)
    65、张玉,刘照建.徐州地区西汉陶俑的发现及初步研究.东南文化,2002(11)
    67、王有鹏.四川汉代陶俑刍论.四川文物,1987(3)
    68、苏健,王绣.洛阳出土陶俑艺术概论.中原文物,1984(3)
    69、胡国强.洛阳地区东汉宴乐俑探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1)
    70、李库.西汉早期兵马俑的发现和研究.文博,2005(3)
    71、高崇文.试论先秦两汉丧葬礼俗的演变.考古学报,2006(4)
    72、蔡永华.试论明器在丧葬中的作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1)
    73、刘尊志.徐州西汉墓葬陪葬陶俑的置放方式及相关问题.考古与文物,2007(2)
    74、邱永生,茅玉.徐州北洞山西汉王陵考略.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75、邱永生,茅玉.徐州北洞山西汉王陵考略(续).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76、李文杰.中国古代制陶工艺的分期和类型.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1),权子陈洪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