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尔尼科夫与中国油画教育及创作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梅尔尼科夫与中国油画教育及创作》一文,以50年代以来俄罗斯(前苏联)油画对中国油画创作和教育的发展影响阶段为历史背景展开论述;通过对与“马班”同一时期的“梅尔尼科夫油画训练班”的介绍,对50年代前苏联油画专家的在华情况做出了补充;为如今客观、公正、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当时的俄罗斯(前苏联)美术的历史、艺术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本文从主题论述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史实案例、及对当年梅氏油画训练班重要学员的采访、并结合作者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六年学习的亲身经历,详尽真实的介绍了当今以“梅尔尼科夫工作室”为代表的列宾美术学院教学系统和创作情况;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梅尔尼科夫个人艺术成就和教学成果的具体分析,展开对中俄两国当代学院式美术(油画)教育的比较,同时反思俄罗斯(前苏联)油画(尤其是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和教学)对中国油画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成因,进而探讨:俄罗斯油画(尤其是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和教育体系)对于当代中国美术院校的油画创作、教育之作用。
     文章的核心部分通过“梅尔尼科夫现象”这一概念的提出,从研究现象的角度引申进入对中国油画发展道路的展望与辨析;并从梅尔尼科夫个人的艺术特色来探讨分析当今现实主义油画艺术的多样性发展可能;继而通过反思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之“线条、意境、黑白布局”等,对俄罗斯当代现实主义油画的“反作用力”之功效,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绘画中民族文化的艺术特质。
     最后直面当下,就中国油画艺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该如何保持自身对艺术表现形式选择上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从艺术创作和教育方式的实践角度出发进行展望。
My dissertation A.A.Mylnikov and the Chinese oil painting education and creationis discussed under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that Russian oil painting’s influence onChinese oil painting creation and education. By introducing “Mylnikov’s oil paintingtraining course” which was at the same period of “Konstantin M. Maksimov trainingcourse”,supplementing the situation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s oil painting expertsin China in1950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and evaluating objectively and properly the Russian art history and art value at thatperiod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his dissertation begins with the historic background of subject discussion, byusing a number of document material and historical case, interviewing the mainmembers of the “Mylnikov’s oil painting training course” of that period, combiningmy experience of6years studies in Repin Academy of Fine Arts, the dissertationpresents thoroughly and authentically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creation situation inRepin Academy of Fine Arts which is now take the “Mylnikov studio” as therepresentative. And take it as the entry point, by analyzing Mylnikov’s artachievement and teaching results, the thesis will compare the contemporary academicart (oil painting) education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 and rethink the causes of greatinfluence that Russian(the former soviet union) oil painting(especially the Realistic oilpainting creation and teaching) has mad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il painting,and then discuss the effect that Russian oil painting(especially the Realistic oilpainting cre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could be made to the oil painting creation and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art college.
     The core part of the article ha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Mylnikovphenomen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phenomenon it extended into theoutlook and analysis for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oil painting. And with theMylnikov’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temporary realistic oil painting. And then by rethinking the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elements such as “the lin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theblack-white layout” etc., the “reaction force” efficacy of the Russian contemporaryrealistic oil painting, so as to re-examine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onal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t last, facing the present, in term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oilpainting, how to keep the initiative and independence of choosing the form of artisticexpression, we’ll look ahead from the prac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andthe education mode.
引文
61704年,由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兴建,俗称“夏宫”。
    7陈建华,“奇异的国度:俄罗斯文学先驱者的东方想象问题”,《俄罗斯研究》,2001,1。
    9诺维科夫,“中国哲学家程子给皇帝的劝告”,《雄蜂》,1770年2月第8期;诺维科夫,“中国汗雍正给儿子的遗嘱”,《空谈家》,1770年7月第2期。
    10参见奚静之,《远方的白桦林:俄罗斯美术散论》(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17鲁迅,“记苏联版画展览会”,《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末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页498—502。
    18王震编,《徐悲鸿文集》(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页67—70。
    24潘耀昌,《走出巴贝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页181。
    26水天中,“1949—1979年间的中国油画”,、参见周泓洋等编,《中国文艺55年(美术篇·油画)》光盘版。
    27两项措施分别为:请苏联专家来华办班授课和派遣留学生赴苏学习。
    28张华清,《张华清回忆录》(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页13;另可参见范文南,“浅谈苏联美术教育对中国油画的影响(1949—1976)”,《美术大观》,2010,3。注释:但范文南一文中写全山石留苏时间1955年有误,应为1954年。
    29陈琦,《全山石回忆录》(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页12。
    30全山石主持的中国美术学院第三工作室,培养了众多现在中国美院油画系的教师,如许江、胡振宇、徐芒耀、尚丁、翁诞宪、杨参军、章晓明、孙景刚、王羽天等。参见陈琦,《全山石回忆录》(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页51。
    31参见徐冰,“中央美术学院60年素描展览(2009.12.25-03.07)”序。
    32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法明工作室,师从法明、基奇科等俄罗斯名家,其毕业创作《孤独》被梅尔尼科夫盛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33范文南,《(依附·探索)苏联美术对中国油画教育的影响(1949——1976)》,上海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34曹庆晖,《采访佟景韩记录》,2000,9.5。
    35水天中,“俄苏美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美术馆》,2008,1。
    36晨朋,《20世纪俄苏美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7任梦璋,“马克西莫夫的油画教学”,《造型艺术》,1982,7。
    38应为中央美术学院佟景韩教授。
    39“尊重人民,尊重艺术规律——中央美院马克西莫夫油训班学员座谈会纪要”,《美术》,2002,7。
    41曹意强,《世纪传薪——中国美术学院70周年纪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8),页34。
    42范文南,《依附·探索——苏联美术对中国油画教育的影响(1949—1976)》,上海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43靳尚谊口述,曹汉文撰文,《我的油画之路——靳尚谊回忆录》(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44根据讲座记录笔记整理:2011年靳尚谊在上海博物馆所作“致伟大的艺术传统”系列讲座之一,重申了结构概念的问题。
    45奚静之,“黑土情缘——俄罗斯美术与中国”,山艺术文教基金会收藏俄罗斯油画巡展前言(杭州站,浙江美术馆,2011.8.3-2011.8.14)。
    46范文南,“(依附·探索)苏联美术对中国油画教育的影响(之二)—中苏油画教育的繁荣阶段(1954—1962)”,《美术大观》,2010,5。
    47参见陈履生,“向先进的苏联美术学习”,《新中国美术图史(十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48陈履生,“向先进的苏联美术学习”,《新中国美术图史(十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49参见对外文化联络局编,《18—20世纪俄罗斯绘画展览会》,(内部印刷,1957)。
    50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52陈履生,“向先进的苏联美术学习”,《新中国美术图史(十三)》(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532006年笔者与肖峰教授在其杭州家中交谈所知,梅尔尼科夫在1991年访华期间,曾经在他家中住过几日,并声称非常喜欢杭州及所住屋后小山坡上的环境;肖教授还曾希望邀请梅老再来,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54张华清,《张华清回忆录》(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55陈琦,《全山石回忆录》(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页25。
    56佟景韩,“建国初期的中苏美术交流”,《美术观察》,2009,3。
    57为苏联美术院通讯院士、莫斯科普希金美术馆馆长,兼任苏里科夫美院和列宾美院两校的学术委员会主席,还曾任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画廊的馆长;曾任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造型艺术馆主持人,是对中国油画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苏联专家之一。
    58佟景韩,“建国初期的中苏美术交流”,《美术观察》,2009,3。
    59胡一川(1910-2000)原名胡以撰,后改今名,曾化名胡白夫福建永定人。胡一川是革命美术中重要的领导者、教育家、活动家、艺术家。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美协第一、三届常务理事和第二届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
    60据笔者2011年赴四川理工学院成都美术学院采访蔡振辉教授访谈录音整理而成。
    61同上。
    62佟景韩,“建国初期的中苏美术交流”,《美术观察》,2009,3。
    67参见佟景韩,“建国初期的中苏美术交流”,《美术观察》,2009,3。
    68梅尔尼科夫,杨惠民,肖成章,郑岱,“艺术有如生命的诞生”,《世界美术》,1992,2。
    69潘晓东,“苏联当代绘画大师梅尔尼科夫的教学”,《西北美术》,1991.03。
    70“梅尔尼科夫—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世界美术》,1992,2。
    71潘晓东,“苏联当代绘画大师梅尔尼科夫的教学”,《西北美术》,1991.03。
    75沙爱德,“情系涅瓦仰望大师—我与梅尔尼科夫”,《梅尔尼科夫》(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页20。
    80参见全山石,“艺术之树常青”,《梅尔尼科夫》(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页10—12。
    81对名字的翻译不一致,分别出现过:格拉巴利、格拉巴列、格拉巴尔等,但均指同一人。
    82杨国杰,“论梅尔尼科夫创作道路上的四幅力作”,《西北美术》,1991,3。
    83全山石,“艺术之树常青”,《梅尔尼科夫》(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页12。
    84孙滔,《外国大画家:梅尔尼科夫》(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85沙爱德,“情系涅瓦仰望大师——我与梅尔尼科夫”,《梅尔尼科夫》(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页18。
    86《现实主义在当代世界艺术中的命运:中俄美术高峰论坛文集》(内部交流,2006),页6。
    87(苏联)基·康·萨佐诺娃,佟景韩译,“《梅尔尼科夫画集》序”,《世界美术,》1984.1。
    88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现行的教学大纲,即是在阿·阿·梅尔尼科夫领导下,于1996年11月19日在列宾美术学院的油画、创作教研室会议上通过的。参见《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优秀学生作品集:色彩卷》,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89王铁牛,“梅尔尼科夫工作室教学印象”,《美苑》,1998,1。
    95张华清《张华青回忆录》(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页59。
    98孙韬,叶楠,“梅利尼科夫的色彩教学”,《从列宾美院走来:孙韬叶楠作品》(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页12。
    99孙韬,叶楠,“梅利尼科夫的色彩教学”,《从列宾美院走来:孙韬叶楠作品》(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页12。
    100叶楠所画毕业创作《孤独》时,便是由梅尔尼科夫提议挑选了她二年级时候的创作稿。
    101孙涛,叶楠:《外国大画家——梅尔尼科夫》(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102根据笔者在四年级学习阶段,梅老审查创作稿时的视频资料所整理。
    103孙涛,叶楠,《外国大画家——梅尔尼科夫》(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106孙涛,叶楠,《外国大画家——梅尔尼科夫》(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107参见陈尊三,“俄罗斯列宾美院素描教学体系管窥”,《美术大观》,2009,4;另参见安德列·卡尔塔晓夫绘,古亚东主编,《安德列·卡尔塔晓夫》(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
    108安德列·卡尔塔晓夫绘,古亚东主编,《安德列·卡尔塔晓夫》(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页5。
    109舒瓦洛夫,俄罗斯著名的启蒙活动家,他认识到绘画、雕塑与建筑的重要性,从而建议成立一个培养这三种艺术家的学校,此建议得到了俄罗斯近代文化奠基人罗蒙诺索夫和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的支持,而于1757年在圣彼得堡建立。
    110城市原名是原先是根据德语发音命名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1924年列宁逝世后,彼得格勒为了纪念列宁改名为列宁格勒。1991年,54%的居民投票决定恢复城市原名——圣彼得堡。
    111根据1764年颁布的章程,学校并入皇家美术学院。该学院为官方授权的高等教育机构,任务是规范俄斯艺术家生活,发布官方规定,授予学术头衔。学院由教授和校长委员会领导,实行自治管理。
    112陈尊三,“俄罗斯列宾美院素描教学体系管窥”,《美术大观》,2009,4。
    113同上。
    115列夫·谢别列夫,“苏里科夫美术学院作品选(素描)前言”,参见《苏里科夫美术学院作品选(素描)》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16同上。
    118曹意强,“饱满的笔触交响的形色—论全山石的油画艺术”,《东方油画》,(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页2。
    119参见http://www.cafa.edu.cn/dep/?c=621&t=1(中央美术学院官方网站)
    127全山石,“艺术之树常青”,《梅尔尼科夫》(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128〔苏联〕基·康·萨佐诺娃,佟景韩译,“梅尔尼科夫画集·序”,《世界美术》,1984,1。
    129同上。
    130全山石,“艺术之树常青”,《梅尔尼科夫》(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页12。
    139“俄罗斯画家梅里尼科夫85大寿”,《美术》,2004,4。
    144陈琦,《全山石回忆录》(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
    145全山石在1962年受黑龙江博物馆邀请曾画过《八女投江》一画,但在文革中被毁,至到1989年为美国东方博物馆重画一张,2005年又复制了一张赠与家乡的宁波美术馆收藏。参见陈琦,《全山石回忆录》(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页48。
    146徐永祥,“临时想到的几点意见”,《新美术》,1980,1。
    151孙媛媛编,奚静之,“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及其他”,《奚静之文集》(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页237。
    152张文新,“现实主义绘画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美术》,2003,1。
    153参见:谭天,“艺术与历史同行”,《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学报优秀美术论文选》(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页13-14。
    159徐建融,“海派美术教育刍议”,《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和展望》(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页145。
    160汤哲明,邵捷,“当代艺术教育的精英化与平民化趋势—兼谈二十世纪上半叶海上绘画教育”,《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和展望》(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页138。
    161章德明,“传承经典—油画教学的点滴感想”,《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和展望》(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页132。
    162徐永祥,“临时想到的几点意见”,《新美术》,1980,1。
    164乔十光,“在列宁格勒的会见——忆阿尼库申和梅尔尼科夫”,《世界美术》1987.02。
    165在2011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致伟大的传统”系列讲座中,徐冰、方力钧、王广义等当代艺术家,都在讲座开头,将大学初期的课堂习作,作为艺术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其中就有关于大卫石膏像的课堂习作稿本,可见这种基础教学模式历来已久。
    167奚静之,“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及其他”,载孙媛媛编,《奚静之文集》(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页239。
    168奚静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及其现代性”,《美术》,2006,11。
    169王仲,“重振人类艺术追求真善美统一”,《美术》,2001,7。
    170奚静之,“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及其他”,载孙媛媛编,《奚静之文集》(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页240。
    171王颖生,“再谈现实主义绘画”,《美术》,2005,9。
    172吴冰心,“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成因”,《美术教育与研究》,2005,6。
    173奚静之,“苏联的美术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中国艺术报》,2008,11,14。
    174薇拉·梅尔尼科娃,“我的父亲梅尔尼科夫”,参见沙爱德编,《梅尔尼科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页10。
    [1]李超:《中国早期油画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2]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3]潘耀昌:《走出巴贝尔》[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苏联美术论文集》[C](第一本),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6。
    [5]《苏联美术论文集》[C](第二本),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4.6。
    [6]《苏联美术论文集》[C](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1。
    [7]《为和平而斗争的苏联造型艺术》[M],外国书籍出版局,(莫斯科)1955。
    [8]《苏联造型艺术》展览品目录[M],1954年印行。
    [9]俄罗斯艺术科学院编:[《安德列·梅尔尼科夫》[M],2007。
    [10]张华清:《张华清回忆录》[M],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
    [11]陈琦:《全山石回忆录》[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
    [12]陈琦:《肖峰回忆录》[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
    [13]沙爱德:《梅尔尼科夫》[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14]全山石:《俄罗斯画家——梅尔尼科夫》[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15]全山石、奚静之著:《俄罗斯“艺术世界”》[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16]全山石:《梅尔尼科夫纸上作品选》[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17]奚静之:《俄罗斯苏联美术史》[M],艺术家出版社,1990。
    [18]奚静之:《俄国巡回展览画派》[M],商务印书馆,1986。
    [19]奚静之:《俄罗斯美术史话》[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20]奚静之:《远方的白桦林:俄罗斯美术散论》[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21]奚静之:《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艺术世界”》,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
    [22]奚静之:《俄罗斯美术十六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3]奚静之:《马克西莫夫》[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24]孙媛媛编:《奚静之文集》[C],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
    [25]孙滔:《外国大画家——梅尔尼科夫》[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
    [26]孙滔、叶楠:《从列宾美术学院走来》[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27]孙滔:《解构人体》,人民美术出版社[M],2005,9。
    [28]路家明编:《守望—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绘画工作室》[M],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
    [29](俄)格奥尔吉耶娃著,焦东建,董茉莉译:《俄罗斯文化史:历史与现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0]别留金:《素描初步》[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8。
    [31]尼·茹可夫(苏联)等著:《苏联美术家创作经验谈》[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10初版,(1957.2第二版)。
    [32](美)梁赞诺夫斯基(Riasanovsky,N.V.),(美)斯坦伯格(Steniberg,M.D.)著,杨烨等译:《俄罗斯史》[M](第七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3]朱章超编:《新油画选》[M],朝花美术出版社,1957.7。
    [34]王琦主编:《欧洲美术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5]杨身源,张弘昕编著:《西方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36]林强:《向东看向西看,俄罗斯当代艺术家访谈录》[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37]张建华:《激荡百年的俄罗斯》[M],人民出版社,2010。
    [38]谭平主编:《俄罗斯美术:东斯拉夫的文明》[M],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0。
    [39]李平:《俄罗斯学院派素描技法》[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9。
    [40]杜滋龄主编:《二百年俄罗斯素描精典》[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
    [41]尼·茹可夫等著:《苏联美术家创作经验谈》[M],钱景长、张同霞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6,10。
    [42](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著:《西方思想经典文库一精神与实在(神人精神性基础)》[M],张源等译,中国城市出版社。
    [43]刘天呈主编:《俄国素描新选》[M],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
    [44]全国十所高等美术院校造型基础教学作品范例编委会:《全国十所高等美术院校造型基础教学作品范例》[C],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45]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编委会编:《艺术的历史与问题》[C],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46]张祖英主编:《新时期中国油画论文集》[C],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47]赵锦剑主编:《东方油画》[C]第3辑,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
    [48]徐建融主编:《2009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历史与展望》[C],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49]平野译:《德拉克罗瓦论美术和美术家》[M],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
    [50]范达明主编:《美术评论与研究: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文集(2007-2008)》
    [C],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1]孙韬:《从<圆明园劫难>谈历史画创作》[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52]车尔尼雪夫斯基著,周扬译:《(外国文艺理论丛书)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53]孔寒冰:“中苏关系史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评析”[J],《俄罗斯研究》,2004.2。
    [54]邵大箴:“当代中国美术教育浅见—兼谈俄苏美术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J],《美术》[J],1998,9。
    [55]刘小路:“西画东渐及油画立足画坛的几个阶段”[J],《东方艺术》,2005.14。
    [56]黑儿门·尼度雪温,高莽:“现实主义是进步艺术的创作方法”[J],《美术》,1950.4。
    [57](苏)E.波里舒克:“苏维埃情节性绘画里的冲突问题”[J],吕叔东译,《美术》,1955,1。
    [58](苏)基·康·萨佐诺娃,佟景韩译:“《梅尔尼科夫画集》序”[J],《世界美术》,1984.1。
    [59]“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造型艺术展览馆作品介绍”[J],《美术》[J],1954.11。
    [60]“苏联美术作品在京展览”[J],《美术》[J]1954.6。
    [61](苏联)H·德米特里耶娃:“论美术家的创作构思”[J],《美术》,1954.6。
    [62]“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造型艺术展览馆作品介绍”[J],《美术》,1954.11。
    [63]“苏联美术家给我国访苏美术家的信”[J],《美术》[J],1954.8。
    [64]杨国杰:“论梅尔尼科夫创作道路上的四幅力作”[J],《西北美术》[J],1991.3。
    [65]洪夫:“浅析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素描油画教学体系的特点”[J],《美术向导》[J],1999.5。
    [66]周晨阳:“当前中国油画的几个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8.3。
    [67]薛以平:“俄罗斯美术教育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徐明华、张华清教授访谈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9.3。
    [68]陈尊三:“贝斯特洛夫素描教学及油画制作研究班纪实”[J],《美苑》,1998.1。
    [69]丁聪:“访全苏画家协会”[J],《美术(创刊号)》,1950。
    [70]王式廓:“参观苏联美术学校有关素描教学问题的感想”[J],《美术》1954.10。
    [71]“战后苏联美术介绍”[J],《美术》,1950.6。
    [72]丁玲:“苏联美术印象记”[J],《美术》,1950.4。
    [73]艾中信:“苏联的油画艺术”[J],《美术》,1954.11。
    [74]艾中信:“现实主义的油画技巧——向苏联油画家马克西莫夫教授学习”[J],1956.2。
    [75]梁斯柯夫斯卡娅,钟涵:“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J],《世界美术》,1979.1。
    [76]许荣初,赵大钧:“当前素描教学的几个问题”[J],《美苑》,1980.1。
    [77]吴作人:“对油画‘民族化’的认识”[J],《美术》,1959.7。
    [78]黄作林:“俄罗斯当代艺术教育探微”[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5。
    [79]黄镇南:“近观俄罗斯‘学院式’油画教育”[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6。
    [80]陈尊三:“俄罗斯列宾美院素描教学体系管窥”[J],《美术大观》,2009.04。
    [81]徐永祥:“临时想到的几点意见”[J],《新美术》,1980,1。
    [82]蔡利勤:“探索与创新——论梅尔尼科夫绘画的艺术特点”[J],《美术大观》,2010.08。
    [83]潘晓东:“苏联当代绘画大师梅尔尼科夫的教学[J],《西北美术》,1991.3。
    [84]“梅尔尼科夫——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J],《世界美术》,1992.2。
    [85]李一帅:“悲壮在告别之际—简评梅尔尼科夫油画《告别》”[J],《世界文化》,2009.3。
    [86]王铁牛:“梅里尼科夫工作室教学印象”[J],《美苑》,1998.1。
    [87]“再谈俄罗斯美术”[J],《美术》,2003.2。
    [88]吴凌云:“仰望涅瓦:俄罗斯艺术大师梅尔尼科夫油画精品展介绍”[J],《上海艺术家》,2004.5。
    [89]靳尚谊:“怀念我们的老师马克西莫夫”[J],《美术》,1994.7。
    [90]潘耀昌:“指引新中国油画的双刃剑:契斯佳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在中国”[J],《200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论文集》[M],江苏美术出版社,页76-82。
    [91]“苏联美术家代表大会前夜论坛摘要”[J],《美术研究》,1957.1。
    [92]李跃滨:“从美术学院教学的弊端说起”,《艺苑》,1997.3。
    [93](苏联)梁斯柯夫斯卡娅,钟涵译:“契斯恰科夫教学体系”[J],《世界美术》,1979,1。
    [94]穆兰:“俄罗斯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J],《文艺争鸣》,2010.2。
    [95]倪贻德:“对油画、雕塑民族化的几点意见”[J],《美术》,1959.3。
    [96]王志纯:《中国油画的现状与发展——访著名油画家靳尚谊》[J],1991.6。
    [97]范达明:《关于革命历史画与革命历史题材创作》[J],1991.9。
    [98]范文南:“(依附·探索)苏联美术对中国油画教育的影响(1949——1976)”[D],
    [博士论文]上海大学,2010。
    [1] A·Каганович《,А·МЫЛЬНИКОВ》[M(]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Ленинград‘Художник РСФСР’,1986)。
    [2] Росси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художеств,,《Андрей мыльников》[M](Москва,2007)。
    [3]《радиции и новаторство》[C](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Искуство”,1989)。
    [4]《Живопись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ы XIX века》[C](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Краснаяплощадь”Масква,2006)。
    [5]《История Русской живописи(90-е годы XIX века)》[C](Белый город Масква,2006)。
    [6]《Связь времен (Каталог выставка:художник-члены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Союзахудожников России1932-1997)》[C](Издательство,ЦВЗ“Манеж”,1977)。
    [7]《Репин》[M](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Ленинград “Художник РСФСР”19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