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的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一部百科式的巨著,《淮南子》内容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本文选择以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三个角度来对其加以观照,并试图用生命美学的视角对以上内容进行诠释。之所以可以做如此探讨,原因在于以《淮南子》所凭借的道家的美学思想,宇宙乃一完整的生命过程,而生命则为全息的宇宙缩影。以“生命”为论述的核心,上接宇宙论,下接艺术论,试图将《淮南子》中所蕴含的关于美,关于艺术的思想揭示出来。具体来看:
     绪论部分首先整理了《淮南子》研究的现状,并对《淮南子》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淮南子》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综合性研究与专题研究两类。就前者而言,由于它试图将《淮南子》一书的内容搜罗殆尽,在把握其整体风貌方面当然有其优势,但是,当我们想要从整体论述其全部思想内容的时候似乎不可避免的要陷入一般性论述与介绍当中,这样的论述与介绍作为初期的研究当然有其价值和意义,但它也在有意无意间阻碍了对于《淮南子》思想研究的深入挖掘。就后者而论,目前针对《淮南子》的专题研究或针对其某一具体思想进行,或将其放在某一大学科背景下进行,这些研究性著作在推进《淮南子》微观研究方面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针对其某一思想的研究由于缺少对于《淮南子》一书的整体把握,往往会有只顾一点不及其余的弊端,而以某一大学科,比如哲学、美学、文学等为参照进行的研究较之综合性研究虽然有所深入,但仍然没有把握住《淮南子》一书论说的核心来进行,因此仍然流于泛泛。由此出发,将本文的写作重点划定为宇宙论、生命论以及艺术论三个方面,并对相关的理论背景进行了说明。其次,通过对《淮南子》编著者刘安的生命体验分析,重点论述了刘安与中央集团所存在的三组矛盾,以此阐释了《淮南子》之所以关注人生命问题的原因。再次,对《淮南子》所属派别进行考察,从而论证了《淮南子》的“杂”,并非杂乱无章,它所体现出的是一种综合各家思想的努力,从主体思想上依然是以道家为主。
     第一章分为三部分进行论述,第一节,关注的重点在于《淮南子》论“道”本身。尤其是其将“道”与“道体”相区别,可以说是对于先秦道家论“道”的进一步深化。从而将“道”本身的不可言说性与“道体”的可阐释性区别开来。在具体阐述“道性”特点时,抓住了《淮南子》“道性”所具有的普遍性、生成性以及论述方式上的比喻性特征,以此来论证《淮南子》之“道”的特点。就普遍性而言,《淮南子》将“道”的普遍性落实于“大”的特点,是建立在其对于现实世界“有限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正是对于现实“有限性”的认识,并试图超越这种“有限性”,《淮南子》才将“道性”阐释为普遍性的“大”的存在。就生成性而论,《淮南子》中“道”之所以具有“生成性”是由于它本身具有三方面的特点:超越性的人格;生成的内在因素;运动是其存在的表征。第一个特点规定了“道”生成之物的范围可以无限多,无限大;第二个特点彰显了“道”所具有的生成能力;第三个特点促成了“道”生成过程的最终完成。就论述方式上的比喻性来看,以现实的存在物喻指“道”在让人们更为充分地认识“道”性之外,更为“道”意义的生成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性。这种论述方式促使其对于“道性”的认识成为一种思维主动建构的过程,用这种方式论述“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普通语言描绘“道”时所遭遇的矛盾和困惑,为人们以思维的有限性来阐释“道”的无限性提供了可能。第二节,详细分析了《淮南子》以“道”为起点的宇宙发生论,将其与西方宇宙论中的实体发生学相比对,从而凸显出《淮南子》的宇宙发生论与现实中人的生命存在紧密联系的特色,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思维结构中“重功能、轻实体”的特质。第三节,承接上文对于淮南子之“道”所具有的特点,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生命美学意蕴。
     第二章对《淮南子》中关于人的生命构成论进行分析。认为《淮南子》将人的生命构成分为“形”、“气”、“神”三个部分。对此,本文首先将“形”、“气”、“神”的概念放在中国传统思想之中做历史性的考察。其次,重点论述了《淮南子》对于生命之构成:“形”、“气”、“神”的相关理论,他们共同构成了《淮南子》对于人生命构成的微观论述。这样的考察让人们对于生命的存在有了比较细致的认识。但是,生命的真正存在应当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并不是像“形”、“气”、“神”的论述这样截然分开。因此,在分别考察“形”、“气”、“神”之后,自然要从更为深入的层面寻找到一个生命存在的核心问题。“精神”范畴便被提出和关注。最后,承接“形”、“气”、“神”的论述,考察了《淮南子》将“精”“神”概念连用,从而使得“精神”观念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关于人生命构成的核心范畴。
     第三章重点论述了《淮南子》关于生命的现实存在问题。将其关于人性论与人性之美的论述作为考察的重点加以分析。第一节对《淮南子》的人性论进行了辨析。首先,从“道”与人性的关系出发,《淮南子》提出了“性由道出”的观点。其次,在人性的本质问题上,《淮南子》将它关于“道”性的论述引入人性的分析,从而体现出“援道入性”的特点。以这样的方式来论述人性,在承认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的同时,更为这一观点找到了理论上的支撑。再次,《淮南子》人性论并非草率地对人性作出简单的价值判断,它深入分析了人类所具有的生理心理本性,并且对人的本性并没有采取泯灭的态度,反而对正当的人性相当宽容。第二节具体考察《淮南子》对于人性论的分析。认为它以“道”与“德”为论述的起点;以人性修养与社会教化为论述的核心;以其中所蕴含的“美育”因子为现实关照,三方面共同构成了《淮南子》人性论的考察。第三节论述了《淮南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构建,分析了其所树立的圣人、真人、至人的形象。认为《淮南子》的人性论是建立在其宇宙观基础之上的,他们共同构成了其对于“天道”与“人道”的论述。
     第四章论述《淮南子》的艺术论。内容包括:关于创作范畴的“至情”论、关于审美范畴的“君形者”论、关于审美理想的“文质”观、关于鉴赏范畴的“知音共鸣”四个方面。在“至情”论中,阐释了其将“真”与“情”结合形成“至情”的概念,并运用到文艺创作之中。“真”与“情”结合而形成的“至情”理论,从一开始就使得《淮南子》的艺术论把对人个体生命的推崇与注重传达了出来。以“至情”论为文艺创作的根本,进一步表明了《淮南子》对于现实生命真挚情感的向往,并认为真正的文艺作品应当对这一情感进行表达。在关于“君形者”的论述中,分析了“形”、“神”观念在《淮南子》文艺观中的表现。并认为所谓的“君形者”是《淮南子》将中国传统思想中“形”、“神”理论凝练、升华的产物,它所表明的是在形神一体的观念基础上,重“神”而不弃“形”的审美观。对于“文质”观的论述,从“文”与“质”的含义入手,进一步阐释了《淮南子》关于“必有其质,乃为之文”的审美理想。这一审美理想一方面使得“文”与“质”的讨论不再局限于孔子所言及的伦理道德领域;另一方面更使得“文”与“质”关系的阐述摆脱了重质轻文的道家传统。“知音共鸣”的论述则完成了《淮南子》文艺论从创作到接受的全过程,将其与西方读者接受理论相比对,从中阐释出《淮南子》对此一问题的独特见解。《淮南子》的艺术论,从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入手,容纳了包括审美理想至文艺鉴赏等丰富的内涵。
     结语部分从总体上阐释了《淮南子》关于“宇宙论”、“生命论”、“艺术论”具有的生命哲学美学特征。并将《淮南子》一书定位于一本关于生命以及生命之美的书,从而对本论文的写作目的与整体面貌加以评述。
As an encyclopedic masterpiece, involves many aspec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chose three angles:cosmology, life theory, art theory in research, and tried to do its interpretation of the above cont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life aesthetics. Why do so? Because the Taoist aesthetics thinking which relies on is that the cosmos is the whole procedure of life, also life is the holographic epitome of the universe. "Life" is the core of this proof, including the" cosmology" and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ll is trying to reveal beauty and art thoughts contains in .
     The introduction section first sorted the status, and analyzed the center problems on research. The heart of the writing was delimited into three aspects:cosmology, human nature, and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Trying to explain with the view of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to inform, and interpret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Secondly, it expounded wh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life of human which was based on LiuAn's experience of life. Lastly, it tried to ascertain the schools which belongs to, thus demonstrate the "mixture", which is not disorder, but reflects the efforts from thousands of schools. Taoism is still the principal part.
     The first chapter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ocus of section I is the "Tao" itself. In particular, it separated the "pedantic" and the "Tao", so as to go further into the Taoist theory of "Tao". Specifically it seized the common features, generativeness and metaphor characters in the Taoist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Tao". SectionⅡ, it made detailed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smology" which stared form the "Tao" and the western cosmology's "generativeness of substance", projecting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cosmology and human life. In section III, it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o", and the implied aesthetic meaning.
     ChapterⅡanalyzed the structure of human life. was divided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life into three parts:"appearance", "mental status" and "vitality". This paper would first make a historical survey of the three conceptions which are taken into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Secondly, the essay focused on the composition of human life:"appearance", "mental status", "vitality" and relative theories which make up the microcosmic elaboration of human life. Finally, it inspected the connected using of the "energy" and the "vitality" from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eceding paragraph, thus enabled the "spirit" to become a relative stabilizational core category which is about human life constitution.
     The third chapter elaborated about the real existence of life with emphasis. The key point is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theory human nature beauty. The first section recognized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section I, beginning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Tao" and "human nature" and then discussed the particular of "quoting the truth from Tao to human nature". The second section specifically inspected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t is thought that had taken "Tao" and "virtue" as the beginning, also human nature culture and social enlightenment as the core, "aesthetic education" as the real connection, the three aspects above constituted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spection in .The third section elaborated about the ideal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analyzed the image which had set up about the "sage", the "sincere person", and the "true man". So it is thought that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is based on the "cosmology", they constituted the elaboration of the "conscience" and the "humanity".
     The fourth chapter elaborated the literature and art of life. The content includes:the "sincere ideals" about creativity category, the "noble and integrity" about appreciate category, the "elegant and refined" about desirable category, the "sympathy between confidant" about connoisseurship category. The "sincere ideals" explained the concept which made up by the units of the "true" and the "sentiment" then it can be applied to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In the elaboration about the "noble and integrity", it analyzed the expression of "appearance" and "mental status". And it thought that the so called "noble and integrity" is the result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which is condensed and sublimed. The theory "noble and integrity" made it clears that the aesthetic standard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wo combine into one" it is said to value the "spirit", but not to abandon the "appearance".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noble and integrity" which started from the "noble" and the "integrity", had further explained about the esthetic ideal:"Article structure always born before literary works". In the elaboration "sympathetic between confidants", it compared with the Western reader's theory, explained the original ideas regarded to the question.
     The conclusion part had explained as a whole the philosophy of life esthetics characteristic which the "cosmology", the "life theory", the "art theory" has. And it located the as a book whose interpretation is about the life as well as the beauty itself, thus it can narrate and comment to the paper's writing goal and the overall appearance.
引文
1. 《淮南子》,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论语》,《诸子集成·论语正义》(一),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3. 《孟子》,《诸子集成·孟子正义》(一),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4. 《荀子》,《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5. 《老子》,《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6. 《庄子》,《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7. 《墨子》,《诸子集成·墨子间诂》(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8. 《韩非子》,《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五),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9. 《管子》,《诸子集成·管子校正》(五),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10.《慎子》,《诸子集成·慎子》(五),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11.《吕氏春秋》,《诸子集成·吕氏春秋注》(六),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12.《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13.《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14.《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2.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3.陈鼓应:《庄子哲学探究》,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4.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陈炎:《反理性思潮的反思》,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年版。
    7.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8.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杜小真:《远去与归来:希腊与中国的对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13.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14.郭少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5.郭少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6.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高旭东:《尊德性与道问学——吴澄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
    19.胡适:《淮南王书·序》,上海:新月书店,1931年版。
    20.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21.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22.姜国柱、朱葵菊:《中国人性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李清良:《中国阐释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李增:《淮南子》,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版。
    25.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7.吕澄:《美育浅说》,胡经之《中国现代美学丛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8.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
    29.刘师培:《论文杂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30.刘纲纪:《周易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雷体沛:《存在与超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2.廖其发:《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33.潘之常:《生命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4.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35.孙纪文:《淮南子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36.孙熙国:《先秦哲学的意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37.沈立岩:《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名著精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0.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41.韦政通:《中国哲学词典》,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42.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3.徐复观:《中国人性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4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雄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7.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48.杨有礼:《〈淮南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9.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0.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51.周振甫:《周易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52.周祖谟:《尔雅校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5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4.宗白华:《艺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6.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朱立元:《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8.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德]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艾彦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60.[德]费尔曼:《生命哲学》,李健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61.[英]里克曼:《狄尔泰》,殷晓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2.[英]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高熠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德]尼采:《权力意志》,贺骥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
    65.[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丁原明:《淮南子道论新探》,《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
    2.方明:《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管子学刊》,1995年第1期。
    3.郭凤志:《人性:社会塑造与主体选择的统一》,《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4.黄理明:《从人性看人的道德需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5. 韩湖初:《论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6.黎启全:《关于“美的概念”》,《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7.李连科:《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术月刊》1981年第1期。
    8.唐劭廉、吕锡琛:《淮南子道德认知图式省察》,《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2期。
    9.王晓毅:《“天地”、“阴阳”易位与汉代气化宇宙论地发展》,《孔子研究》,2003年第4期。
    10.严灵峰:《老子书中“德”字之系统的研究》,《大陆杂志》18卷,1、2期。
    11.张运华:《〈淮南子》对道范畴的理论深化》,《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
    12.张永:《人性理论的伦理学意义》,《中州学刊》,1996年第4期。
    13.朱鹏飞:《生命哲学美学的历史流变及其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07 年第1期。
    14.周来祥:《〈淮南子〉的哲学精神和美学精神》,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5.赵奎英:《从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看传统叙事结构的空间化倾向》,《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
    16.赵维森:《哲学的必然是隐喻》,《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 Daniel W. Graham:Heraclitus'Criticism of Ionian Philosophy, Oxford studies in Ancient Philosophy,1997.
    2. Gregory Vlastos:plato's Univers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5.
    3. Griet Vankeerberghen:The huainan:and liu an's claim to moral Authorit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1.
    ①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253页。
    ②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45页。
    ③张运华:《〈淮南子》对道范畴的理论深化》,《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4期。
    ④丁原明:《淮南子道论新探》,《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
    ①《淮南子·要略》,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718页。
    ①朱鹏飞:《生命哲学美学的历史流变及其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1期。
    ②费尔曼:《生命哲学》,李健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18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74页。
    ②宗白华:《美学与意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12页。
    ③吕澄:《美育浅说》,胡经之编《中国现代美学从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51页。
    ④黎启全:《关于“美的概念”》,《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2期。
    ⑤封孝伦:《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7页。
    ⑥潘之常:《生命美学》,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页。
    ①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引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淮南子·人间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04页。
    ②《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45页。
    ③《淮南子·主术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09页。
    ④《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0页。
    ⑤《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6页。
    ①《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4页。
    ②《淮南子·诠言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93页。
    ③《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1页。
    ④《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1页。
    ⑤《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24页。
    ⑥《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34页。
    ①胡适:《淮南王书·序》,上海:新月书店,1931年版。
    ②李清良:《中国阐释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266页。
    ②《淮南子·要略》,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34页。
    ③韦政通:《中国思想史》(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288—302页。
    ④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卷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08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31页。
    ②《吕氏春秋·用众》,《诸子集成·吕氏春秋注》(六),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42页。
    ③《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8页。
    ④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85—88页。
    ①《史记·吕不韦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②《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①周祖谟撰:《尔雅校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63页。
    ②许慎著:《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42页。
    ③参看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中华书局,1987年版,731页。
    ⑤《论语·公冶长》,《诸子集成·论语正义》(一),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98页。
    ⑥《老子·二十五章》,《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98页。14页。
    ⑦《庄子·大宗师》,《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40页。
    ⑧《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页。
    ①《淮南子·说山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31—532页。
    ①《淮南子·道应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84—385页。
    ②《荀子·解蔽篇》,《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262页。
    ③《老子·一章》,《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页。
    ①《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2页。
    ②雄铁基:《秦汉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30页。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750页。
    ①《淮南子·道应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17页。
    ②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9页。
    ③孙纪文:《淮南子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85页。
    ①杨有礼:《〈淮南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9页。
    ②《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4页。
    ③《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3-54页。
    ① Griet Vankeerberghen:The huainan:and liu an's claim to moral Authorit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
    ②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3-174页。
    ③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4页。
    ①《老子·八章》,《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4页。
    ②《老子·七十八章》,《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46页。
    ③《庄子·大宗师第六》,《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45页。
    ④《庄子·刻意第十五》, 《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97页。
    ⑤《管子·水地第三十九》,《诸子集成·管子校正》(五),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237页。
    ⑥《老子·十六章》, 《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9页。
    ①《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6—27页。
    ②《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27页。
    ①转引自赵维森:《哲学的必然是隐喻》,《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① Gregory Vlastos:plato's Univers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5,3-4.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98页。
    ①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699页。
    ② Daniel W. Graham:Heraclitus' Criticism of Ionian Philosophy, Oxford studies in Ancient Philosophy, Vol XV,1997,1-50.
    ①《老子·四十二章》,《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26—27页。
    ②《庄子·则阳第二十五》,《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74页。
    ③《庄子·天地第十二》,《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73页。
    ④《庄子·田子方第二十一》,《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31页。
    ⑤赵奎英:《从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看传统叙事结构的空间化倾向》,《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
    ①王晓毅:《“天地”、“阴阳”易位与汉代气化宇宙论的发展》,《孔子研究》,2003年第4期。
    ②《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27页。
    ①《淮南子·天文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80页。
    ②《淮南子·坠形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33页。
    ①《淮南子·坠形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37页。
    ②《淮南子·诠言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71-472页。
    ③陈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98页。
    ①周来祥:《〈淮南子〉的哲学精神和美学精神》,山东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②《老子·二十五章》,《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4页。
    ③《老子·四十五章》,《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28页。
    ④《庄子·天地第十二》,《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70页。
    ①《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1页。
    ②雷体沛:《存在与超越》,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04页。
    ①陈炎:《反理性思潮的反思》,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77-78页。
    ②尼采:《权力意志》,贺骥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34页。
    ③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42页。
    ④韩湖初:《论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意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⑤里克曼:《狄尔泰》,殷晓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250-251页。
    ①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艾彦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194页。
    ①孙纪文:《淮南子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137-138页。
    ②《淮南子·要略》,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18页。
    ③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59页。
    ①《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9页。
    ②《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7--38页。
    ③《庄子·天道第十三》,《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83页。
    ①《荀子·天论篇第十七》,《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206页。
    ②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340—341页。
    ③《庄子·知北游第二十二》,《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39页。
    ④《荀子·天论篇第十七》,《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206页。
    ⑤徐元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26页。
    ⑥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644页。
    ①《孟子·公孙丑上》,《诸子集成·孟子正义》(一),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15—116页。
    ②《孟子·公孙丑上》,《诸子集成·孟子正义》(一),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15—116页。
    ③《管子·枢言第十二》,《诸子集成·管子较正》(五),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64页
    ④《庄子·至乐第十八》,《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10页。
    ⑤《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7页。
    ①《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0页。
    ②《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8-29页。
    ①《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0—31页。
    ②《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8-30页。
    ①《庄子·人间世第四》,《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23页。
    ②陈鼓应:《庄子哲学探究》,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69-70页。
    ③《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38页。
    ①《庄子·骈拇第八》,《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54-56页。
    ②《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0-71页。
    ③《老子·二十一章》,《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2页。
    ①《老子·五十五章》,《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33—34页。
    ②《庄子·德充符第五》,《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37页。
    ③《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268页。
    ④《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268页。
    ⑤《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18页。
    ⑥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9页。
    ①《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21-222页。
    ②《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26页。
    ③《淮南子·诠言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88页。
    ④《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04页。
    ①李连科:《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术月刊》1981年第1期。
    ②张永:《人性理论的伦理学意义》,《中州学刊》,1996年第4期。
    ③黄理明:《从人性看人的道德需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④王海明:《人性概念辩难》,《人文杂志》,2003年第5期。
    ⑤姜国柱、朱葵菊:《中国人性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7页。
    ①郭凤志:《人性:社会塑造与主体选择的统一》,《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②廖其发:《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96页。
    ③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1页。
    ④高旭东:《尊德性与道问学——吴澄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77页。
    ⑤廖其发:《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94页。
    ①卢梭著,高熠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6页。
    ②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6页。
    ③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
    ④《孟子·告子上》,《诸子集成·孟子正义》(一),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443页。
    ⑤《孟子·告子上》,《诸子集成·孟子正义》(一),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433页。
    ①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45页。
    ②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46页。
    ③《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7页。
    ④《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45页。
    ⑤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41页。
    ①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79—180页。
    ②《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0页。
    ③《老子·二十一章》,《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2页。
    ④陈鼓应:《老子译注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150页。
    ⑤《庄子·秋水第十七》,《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05页。
    ⑥《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18页。
    ⑦《淮南子·道应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61页。
    ①杜小真:《远去与归来:希腊与中国的对话》附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6页。
    ②《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65页。
    ③《淮南子·诠言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93页。
    ④《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70页。
    ⑤《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8页。
    ⑥《淮南子·说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90页。
    ①《淮南子·诠言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82页。
    ②《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57页。
    ③《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0页。
    ④《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9页。
    ⑤《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57页。
    ⑥《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6页。
    ⑦《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7页。
    ①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年版,291页。
    ②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书店,1996年版,291页。
    ③《老子·三十八章》,《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23页。
    ④《老子·五十一章》,《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31页。
    ⑤孙熙国考察了“道”与“德”在文字上的出现时间,认为德的出现应该早于“道”。原因在于在甲骨文中至今还没有发现“道”字,但“德”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详见孙熙国:《先秦哲学的意蕴》,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笔者以为文字上出现的早晚并不会影响到思想上何者更为根本,因为如果我们要比较“道”与“德”的根本性,只有在二者都出现之后才具有比较的可能性。
    ⑥《庄子·天地第十二》,《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69页。
    ⑦《庄子·天地第十二》,《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70页。
    ⑧严灵峰:《老子书中“德”字之系统的研究》,《大陆杂志》18卷,1、2期。
    ⑨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淮南子·览冥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09页。
    ②《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0页。
    ③《老子·十八章》,《诸子集成·老子注》(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0页。
    ④《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48页。
    ⑤《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8页。
    ①《淮南子·说山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44页。
    ②《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1页。
    ③《淮南子·汜论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45页。
    ④《淮南子·览冥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13页。
    ⑤《淮南子·汜论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38页。
    ⑥《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3—364页。
    ⑦《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69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24页。
    ②《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40页。
    ③《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41页。
    ④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24页。
    ⑤《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0页。
    ⑥《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48页。
    ⑦《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2页。
    ⑧《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66页。
    ⑨《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1页。
    ⑩《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1页。
    ①《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3页。
    ②《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0页。
    ③《淮南子·主术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16页。
    ④《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10页。
    ⑤《淮南子·汜论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36页。
    ⑥《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1页。
    ⑦《淮南子·汜论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47页。
    ⑧《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0页。
    ①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68页。
    ②《淮南子·主术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96—297页。
    ③《淮南子·主术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97页。
    ④《淮南子·主术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95页。
    ⑤《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97页。
    ①《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99页。
    ②《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09页。
    ③《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10页。
    ④《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96页。
    ⑤《淮南子·人间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25页。
    ⑥《淮南子·人间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22页。
    ⑦《淮南子·人间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19页。
    ⑧《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03页。
    ①《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21页。
    ②《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4页。
    ③《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5页。
    ④《淮南子·主术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05页。
    ⑤《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7页。
    ⑥《淮南子·说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94页。
    ⑦《淮南子·览冥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99—200页。
    ⑧方明:《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管子学刊》,1995年第一期,85-88页。
    ①《淮南子·诠言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96页。
    ②《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21页。
    ③《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57页。
    ④《淮南子·诠言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81页。
    ⑤《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2页。
    ⑥《淮南子·诠言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81页。
    ⑦《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0页。
    ①《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21页。
    ②孙纪文:《淮南子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87页。
    ③《淮南子·兵略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98页。
    ④《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82页。
    ⑤《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48页。
    ⑥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05页。
    ⑦李增:《淮南子》,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版,110页。
    ⑧《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9页。
    ①《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90页。
    ②《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页。
    ③《淮南子·人间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03页。
    ④《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0页。
    ⑤《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2页。
    ⑥《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04页。
    ①《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2页。
    ②《淮南子·说山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34-535页。
    ③《淮南子·说山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42页。
    ④《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页。
    ⑤《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5页。
    ⑥《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3页。
    ①《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24页。
    ②《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27页。
    ③《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39页。
    ④《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40页。
    ⑤《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7页。
    ⑥《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4页。
    ⑦《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4页。
    ①《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99页。
    ②《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61页。
    ③《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65—666页。
    ④《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63页。
    ⑤《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09页。
    ①《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65页。
    ②《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64页。
    ③《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9页。
    ④《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6页。
    ①《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6页。
    ②《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7页。
    ③《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60页。
    ①《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7—689页。
    ②《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二),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262页。
    ③《慎子·因循》,《诸子集成·慎子》(五),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2页。
    ①《吕氏春秋·贵因》,《诸子集成·吕氏春秋》(六),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174页。
    ②《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7—689页。
    ③《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9页。
    ④唐劭廉、吕锡琛:《淮南子道德认知图式省察》,《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2期,47-51页。
    ⑤《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43页。
    ①《周易·渐卦》,《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189页。
    ②《周易·蒙卦》,《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25页。
    ③《庄子·逍遥游第一》,《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3页。
    ①《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00页。
    ②《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3页。
    ③《淮南子·诠言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78页。
    ④《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47页。
    ⑤《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2页。
    ⑥《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1页。
    ⑦《淮南子·说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75页。
    ⑧《淮南子·汜论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52页。
    ⑨《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75页。
    ⑩《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62页。
    ①《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页。
    ②《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9页。
    ③《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6页。
    ④《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7页。
    ⑤《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6页。
    ⑥《淮南子·诠言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91页。
    ①《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00—701页。
    ②《淮南子·主术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75页。
    ③《淮南子·汜论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32—433页。
    ④《淮南子·天文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81页。
    ⑤《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49页。
    ⑥宗白华:《艺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25页。
    ⑦《淮南子·诠言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87页。
    ①《淮南子·要略》,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20—721页。
    ②《淮南子·主术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69页。
    ①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70页。
    ①《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9页。
    ②《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20—221页。
    ③《淮南子·天文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22页。
    ④《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49页。
    ⑤《淮南子·天文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83页。
    ⑥《淮南子·览冥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93页。
    ⑦《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2页。
    ⑧《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49页。
    ⑨《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18页。
    ⑩《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19页。
    ①《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4页。
    ②《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38页。
    ③《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24页。
    ④《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0页。
    ⑤《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2页。
    ⑥《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页。
    ⑦《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2页。
    ①《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0页。
    ②《淮南子·览冥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96页。
    ③《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19页。
    ④《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26页。
    ⑤《庄子·天下第三十三》,《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215页。
    ⑥《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7页。
    ⑦《淮南子·汜论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28页。
    ⑧《淮南子·说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68页。
    ⑨《淮南子·人间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03页。
    ⑩《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47页。
    ①《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1页。
    ②《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8页。
    ③《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52页。
    ④《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3页。
    ⑤《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34页。
    ①《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41页。
    ②《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9页。
    ③《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9页。
    ④《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9页。
    ⑤《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27—229页。
    ①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缘情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24页。
    ①《中国哲学词典》,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505页。
    ②陈静:《自由与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55-257页。
    ③《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59页。
    ④《淮南子·诠言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89页。
    ⑤《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9页。
    ①《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69页。
    ②《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1页。
    ③《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42页。
    ①《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2页。
    ②高亨:《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版,224页。
    ③刘纲纪:《周易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04-205页。
    ①《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64页。
    ②《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65页。
    ③《淮南子·汜论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41—442页。
    ①《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1页。
    ②《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11页。
    ③《淮南子·主术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76页。
    ①《淮南子·览冥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92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2页。
    ③郭少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①《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19页。
    ②《淮南子·俶真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7页。
    ③《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30—231页。
    ①《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7页。
    ②《淮南子·精神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26页。
    ③《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9页。
    ④《淮南子·原道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9页。
    ①《庄子·人间世第四》,《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29页。
    ②《庄子·德充符第五》,《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34页。
    ③《庄子·德充符第五》,《诸子集成·庄子集解》(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34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3-44页。
    ②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115-116页。
    ③《淮南子·说山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52页。
    ①《淮南子·说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77页。
    ②《淮南子·览冥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94页。
    ①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21页。
    ②李霞:《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121页。
    ③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02页。
    ①刘师培:《论文杂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118页。
    ②郭少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40页。
    ①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128页。
    ②于民:《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128页。
    ③《墨子·大取第四十四》,《诸子集成·墨子间诂》(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249页。
    ①《韩非子·解老第二十》,《诸子集成·韩非子集解》(五),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95页。
    ①《淮南子·本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65页。
    ②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③《淮南子·主术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06—307页。
    ①《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1页。
    ②《淮南子·诠言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471页。
    ③《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47页。
    ①《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20页。
    ①沈立岩主编:《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名著精读》,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44页。
    ②姚斯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4页。
    ③姚斯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9页。
    ④《淮南子·览冥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91页。
    ⑤《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20页。
    ①《淮南子·主术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69页。
    ②《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81页。
    ③《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47页。
    ④《淮南子·修务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50页。
    ⑤《淮南子·泰族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93页。
    ⑥《淮南子·齐俗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48页。
    ⑦《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20页。
    ①姚斯著,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9页。
    ②《淮南子·缪称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39页。
    ③《淮南子·人间训》,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603页。
    ④拉曼·塞尔登,刘象愚等译:《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213页。
    ⑤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95页。
    ①《淮南子·要略》,刘文典撰:《淮南鸿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71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