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的视觉元素与文化功能辨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读图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由文字时代转向图像时代,视觉文化的研究价值日益凸现。
     动画片是动态视觉艺术的样式之一,是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非凡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深受儿童、甚至成人的欢迎。
     动画片的视觉元素包括三个方面:角色造型、动画场景、镜头语言。一部好的动画片,除了要用富有意味的主题内容,更要有打动眼球及心灵的视觉元素,包括形象鲜明的动画造型、过目难忘的动画场景和明快流畅的镜头语言。
     动画片是潜在的有效的教育资源,其生动的视觉语言背后,隐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感情的培育。同时,动画片突出的画面性特征能逾越国家、语言的障碍,将民族的优秀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出去。在富于教育性的同时,动画片还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娱乐。娱乐是动画片生存下来与发展下去的理由,娱乐性不是动画片教育性的附带品,富有意味的主题绝不排斥愉悦观众的娱乐性。相反,娱乐性为动画片吸引观众,是动画片发挥有效的教育性的重要前提。
     每一部动画片都或强或弱地带有民族文化的烙印,民族性与世界性也是并行不悖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何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制作世界性的动画片,是一部动画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动画需要上下求索以达成的一个目标。
With the coming of visual culture, our society has changed from word-centered to image-centered, and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of visual culture has stood out.
    As a modality of animated visual art, animated cartoon has outstanding imagination, exaggerated representation technique, and it's deeply loved by children and even adults. At the same time, cartoon can biaze out excellent nation culture for its prominent image character that can overstep the obstruct of nation and language. What is more, cartoon is potential and efficient education resource. It conceals abundant education contents and is beneficial for breeding and edific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feelings.
    The visual elements of animated cartoon include three points, that is, cartoon sculpting, cartoon scene and shot language. For a good cartoon, meaning subject is important, but appealing visual elements are vital. Vivid sculpting, memorable scene and fluent shot language can touch audiences from eyes to hearts.
    Entertainment is an important purpose of cartoon. It's not the appendix of educational intention. On the contrary, amusement can absorb more audience and if s helpful for educational intent.
    Nation culture is embedded more or less into a cartoon. But nationality doesn' t exclude the cosmopolitan. How to make a
引文
1、13 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 《文化研究》 2003年第3辑
    2、赵维森《感性经验、视觉需求与视觉文化》 http://www.blogchina.com
    3、周宪 《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 《社会观察》 2004年第11期
    4、8、15、24 张舒予 《视觉文化概论》P7、P180、P63、P246 江苏人民出版社
    5、转引自[美] 保罗M.莱斯特 《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 P446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霍文利译
    6、王宁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 2003年第5期
    7、9、孟建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现代传播》 2002年第3期
    10、12、赵维森《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学术论坛》 2003年第3期
    11、陈晓明 《文学的消失或幽灵化》 http://culture.szu.edu.cn
    14、郭茂来 《视觉艺术概论》 P11 人民美术出版社
    16、张弓、汪洋《动漫艺术教程》序 清华大学出版社
    17、18、19 吴冠英《动画造型设计》 P3、P9、P73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1、22、23、[法] 马赛尔·马尔丹 《电影语言》 P115、P70、P108、P109 中国电影出版社
    25、余奇 《“猫和老鼠”当选成人最喜爱卡通片》 《东方早报》 2004-9-29
    1.张舒予 《视觉文化概论》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2.张弓、汪洋 《动漫艺术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吴冠英 《动画造型设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索晓玲 《动画影片画面赏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5.孙立军 《影视动画场景设计》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
    6.孙立军 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
    7.张慧临 《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8.姜敏 《影视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3
    9.杨世真 《电视艺术原理》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10.胡智峰 《影视文化前沿》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11.吉林艺术学院《世界动画史》 吉林艺术学院出版社 2003
    12.吴起 《当代电影理论与电影创作思辨》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2
    13.华雯 《梦幻百年——从“米老鼠”到“指环王”》 中国动画网
    14.梅莹 《中国动画如何致胜以及厂家与编剧需注意的问题》 中国动画网
    15.黄玉珊 《动画的起源和发展》 《影响》杂志 第74期
    16.肖敦红 《处于世界市场中的中国动画》 http://www.chinaren.com
    17.林阿绵《我们也曾辉煌——中国美术电影脉络分析》 http://arts.tom.com
    18.小智 《综述:从阿童木到小丸子——日本动漫40年》 人民网
    19.林阳 《中国的卡通明星在哪里?》 http://www.zjonline.com.cn
    20.朱肖莉《为动画插上翅膀——电脑动画发展史》中国计算机报 2004.10.12
    21.吴晓东 《民族动画:传统力量和现代精神在交锋》 http://www.comicdata.com
    22.刘彦婷 陈伟 《寻找中国动画发展之路》 中国文化报 2001.10.11
    23.赵维森《感性经验、视觉需求与视觉文化》http://www.blogchina.com
    24.赵维森《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学术论坛》 2003年第3期
    25.孟建 《视觉文化传播的另类阐释》 http://www.woxie.com
    26.孟建 《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 《现代传播》 2002年第3期
    27.王宁《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社会科学战线》 2003年第5期
    28.于健《与时俱进,探索视觉文化时代摄影创作走势,完善摄影作品分类及评价体系》http://chinaphotocenter.com
    29.周宪 《视觉文化的消费社会学解析》 社会观察 2004年第11期
    30.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1.徐蕾 《从日美动画片看国产动画片》 《首都经济》 2003年第5期
    32.李琨《“丑女”与“怪物”的结合》《吉林艺艺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33.吕永华 《宝莲灯与狮子王的人物比较——兼谈国产动画片人物塑造的不足》 《艺术百家》 2001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