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辅导员的职业体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群体得到了自上而下、从决策层到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普遍关注,但是对高校青年辅导员的职业体验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打破了高校青年辅导员的缄默状态,试图多学科、多视角、多因素地去观察高校青年辅导员的职业体验。本研究所关注的基本问题是:在当前高校青年辅导员的职业生活中,高校青年辅导员的职业体验是怎样的?
     本研究采取质的研究方法,对安徽省与上海市八所高校的12位专职辅导员以及部分大学生和相关领导、同事等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和观察,同时辅以文献研究。论文在主体部分依次展示了二位高校青年辅导员的个案,真实地展现了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生活的实然状态,进而运用相关理论详细地分析了影响他们职业体验的因素,并进一步概括了主人公职业体验的主要特征、以及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本研究以情境型的结果呈现方式为主,结合类属型的呈现方式。
     在对二位高校青年辅导员的个案进行描述与解读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辅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提出了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最后论文还反思了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课题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论文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第一章,主要包括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问题、研究过程和方法等。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为论文的第二章与第三章,详细地描述与解读了具有典型性的两位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体验的状况以及影响因素。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是本研究的结论与反思部分:概括了高校青年辅导员职业体验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了辅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归纳了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了建议,反思了整个研究过程,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occupation of university tutors has gained common concern from top to bottom level, from decision-makers to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however, the research on occupational experience of young tutors in universities is comparatively short. This research dissertation breaks the silent condition of young tutors in universities and makes an effort to observe the occupational experience of young tutors in universities in a multi-disciplinary, multi-angle of view and multifactor way. The basic question that this research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is: what is the occupational experience of young tutors in universities during their current career life?
     It i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dissertation, which makes a depth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with twelve professional tutors, some students, related supervisors and colleagues in eight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nd Shanghai cit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is also applied. The main part of this dissertation displays two cases of young tutors in turn, truly presenting the real condition of their career life, and the relevant theories have been appli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ir occupational experience in details; furthermore, it generali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ccupa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issue of their further development. The method of presenting the result is mainly situation-based and combined with generic type.
     On the base of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for the two cases of university tutors, this research also analyzes and generalizes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utor system and makes some suggestions on tutor group construction. In the end, it introspects the deficient part of this research and delivers the expectation for future studies.
     This dissertation comprises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chapter I, mainly including the origin,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the problems, process and method of researching.
     The second part is chapter II and chapter III, main body of this dissertation, describing and analyzing the condi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experience of two typical young tutors in universities.
     The third part is chapter IV, the part of conclusion and introspection, generalizing the condition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experience of young tutors in universities,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utor system, concluding the reasons of these problems, making suggestions, introspect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research and delivering the expectation for future studies.
引文
[1]叶澜、白益民、王枬、陶志琼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5页.
    [1]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前言2页.
    [2]王奕.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J].http://www.hnnd.com.cn/web/0/200701/18175114468.html
    [3]同上
    [1]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
    [2]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5(5)
    [3]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
    [4]武增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2007.
    [1]卢吉超.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2005.
    [2]张雪霞.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D].河南: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
    [3]陈永华,黄钧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4]田茂.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1]冯森.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
    [2]武增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2007.
    [3]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4)
    [4]靳江波.大学辅导员道德规范与胜任力关系的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05.
    [1]毛力元.论高校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能力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4.
    [2]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3]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
    [4]白加德等.对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角色认识[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5]李望平,刘配欢.高校基层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3)
    [6]石丽萍.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理念、角色、职能的转换[J].卫生职业教育,2003(2)
    [1]李丹,丁东宇.素质教育与高校学生辅导员角色转换[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3)
    [2]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
    [3]刘淑慧.关于ABC大学辅导员绩效考评与激励的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企业管理,2005.
    [1]汤琳夏.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研究一个设想方案的调查与思考[D].上海:上海大学教育管理学系,2005.
    [2]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5(3)
    [3]蔡国春.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比较研究[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4]朱伟.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5]武增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2007.
    [1]纪军.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活适应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4.
    [2]刘文胜.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6.
    [3]沈之菲编著.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周文霞主编.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对于国外理论的介绍,主要参考这两本著作。
    [1]程社明等.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
    程社明、冯燕.职业生涯成功的秘诀——处理好内外职业生涯的关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3)
    程社明.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2003(2)
    [2]王奋、张京.IT行业员工职业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8卷
    [3]张雪筠.未成年犯的职业生活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4)
    [4]刘文胜.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6.
    [1]转引自汤艳清.96届中师毕业生生涯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
    [1]丁友明.辅导员小蒋的一天[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7)
    [2]陈愉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压力分析及缓解方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0)
    [3]陈永森,邱海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21(4)
    [4]任为新.对杭州高校辅导员职业情绪的调查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1]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2006年9月1日)
    [1]周文霞主编.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页
    [2]高伟.体验:教育哲学新的生长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4)
    [3]包昆锦.个体内、外生涯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兼论双圆理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
    [4]包昆锦.个体内、外生涯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兼论双圆理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
    [1]Denzin,N.K.&Lincoln,Y.S.(eds)(2000).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2nd edition.CA:SAGE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页.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9页.
    [4]转引自鞠玉翠.《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3页.
    [5]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14-15页.
    [1]康纳利等,丁刚译.叙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4)
    [1]转引自徐改.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与性别建构——基于生活历史法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66页.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0页.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1页.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79页.
    [2]陈向明.“本土概念”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3]汤艳清.96届中师毕业生生涯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6页.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0页.
    [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67页.
    [4]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15页.
    [1]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前言3页.
    [1]施恩著.仇海清译.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2.
    周文霞主编.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包昆锦.个体内、外生涯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兼论双圆理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
    [3]程社明等.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程社明、冯燕.职业生涯成功的秘诀——处理好内外职业生涯的关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3).
    程社明.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2003(2).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年8月26日)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件(2005年1月)
    [1]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80页.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6-107页.
    [2]沈之菲编著.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60-62页.
    [3]参考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3-121页.
    [1][美]斯蒂芬·P·罗宾斯.孙健敏 李原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01页.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2006年9月1日)
    [1]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2006年9月1日)
    [2]卢吉超.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2005.
    [3]周文霞主编.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51页.
    [4]周文霞主编.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54页.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2006年9月1日)
    [2]孙长缨.高校辅导员:成长着学生的成长,幸福着学生的幸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1]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
    [1]张九玲.警惕职业倦怠[J].《中国教育报》,2004年12月23日第4版.
    [2]汤艳清.96届中师毕业生生涯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0页.
    [1]周文霞主编.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3页.
    [2]Nadene Peterson,Roberto Cotre'z,Gonzale'z著.时勘等译.职业咨询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21-22页.
    [3][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健敏 李原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0页.
    [1]选择职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大学生就业测评网http://www.jobtest.com.cn/zs/cp005.html
    [2][美]Robert D.Lock著,钟谷兰等译.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306页.
    [1]吴国存编著.企业职业管理和雇员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5页.
    [1]叶亦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4页.
    [2]俞文钊.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0页.
    [3]吴俊华、王蕾.职业兴趣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1]张永忠.高中毕业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兴趣、自我概念、重要他人职业价值观相关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
    [1]周文霞主编.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7页.
    [2]刘视湘.职业兴趣的测量学研究以及中国职业分类系统初探[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论文,2001.
    [3]吴俊华、王蕾.职业兴趣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1]周文霞主编.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6页.
    [1]兴趣与职业的关系.http://psyche.netbig.com/p1/p13/1894/20010725/106710.htm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81页.
    [2]吕建国,孟慧编著.职业心理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35页.
    [1]可参考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4)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2006年9月1日)
    [3]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1][美]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
    [1]翁铁慧主编《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240-247页.
    [1]郭韶明.教育专家博客文章引发教师职业认同感讨论[J]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9/24/content 5129819.htm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7页.
    [1]裴倩敏.高校辅导员问题大盘点——辅导员也需要辅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3)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2006年9月1日)
    [1]Margaret J.Barr and Association,The handbook of student affairs administr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C199.136
    [1]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2006年9月1日)
    [2]刘向锋等.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队伍建设[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3]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
    [4]武增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2007.
    [1]孙长缨.高校辅导员:成长着学生的成长,幸福着学生的幸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2]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
    [3]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
    [1]包昆锦.个体内、外生涯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兼论双圆理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
    [1]白芸.质的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3]陈向明.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程社明等.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
    [7]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2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0]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3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1]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4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2]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5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3]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6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4]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7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5]鞠玉翠.《走近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6]卢梭著.爱弥尔:论教育[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7]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M].孙志民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18]吕建国,孟慧编著.职业心理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9]孟万金编著.职业规划:自我实现的教育生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Nadene Peterson,Robeto Corte'z,Gonzale'z著.时勘等译.职业咨询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1]Robert D.Lock著,钟谷兰等译.把握你的职业发展方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2]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3]施恩著.仇海清译.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2.
    [24]斯蒂芬·P·罗宾斯.孙健敏 李原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5]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26]翁铁慧主编《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上海: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27]杨春如、架永玉.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概论[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28]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9]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0]叶亦乾,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2]俞文钊.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3]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4]周文霞主编.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5]包昆锦.个体内、外生涯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兼论双圆理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
    [36]韩菲.夹缝中的生存与发展[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2006.
    [37]纪军.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活适应的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4.
    [38]靳江波.大学辅导员道德规范与胜任力关系的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05
    [39]鞠玉翠.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03.
    [40]刘德恩.职员阶层的兴起—民国时期上海职员的生活与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04.
    [41]刘容秀.走在幸福的边缘[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06.
    [42]刘视湘.职业兴趣的测量学研究以及中国职业分类系统初探[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1.
    [43]刘淑慧.关于ABC大学辅导员绩效考评与激励的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企业管理,2005.
    [44]刘文胜.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6.
    [45]卢吉超.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2005.
    [46]马静华.从Z校中学教师的职业体验看学校管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2003.
    [47]毛力元.论高校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能力的构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04.
    [48]倪亚红.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
    [49]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03.
    [50]孙士芹.初中教师职业生活状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2006.
    [51]汤琳夏.高校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研究一个设想方案的调查与思考[D].上海:上海大学教育管理学系,2005.
    [52]汤艳清.96届中师毕业生生涯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
    [53]汪婧莉.高校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07.
    [54]王润清.女性创业历程中的学习行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6.
    [55]武增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2007.
    [56]徐改.成功职业女性的生涯发展与性别建构——基于生活历史法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
    [57]张雪霞.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D].河南: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
    [58]张永忠.高中毕业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兴趣、自我概念、重要他人职业价值观相关研究[D].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6.
    [59](美)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
    [60]白加德等.对新时期高校政治辅导员的角色认识[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61]蔡国春.中美两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和机制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7)
    [62]陈向明.“本土概念”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63]陈永森,邱海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21(4)
    [64]陈愉炯.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压力分析及缓解方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10)
    [65]程社明、冯燕.职业生涯成功的秘诀——处理好内外职业生涯的关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3)
    [66]程社明.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2003(2)
    [67]丁友明.辅导员小蒋的一天[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7)
    [68]冯森.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
    [69]高伟.体验:教育哲学新的生长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4)
    [70]康纳利等,丁刚译.叙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4)
    [71]裴倩敏.高校辅导员问题大盘点——辅导员也需要辅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3)
    [72]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73]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2006(4)
    [74]任为新.对杭州高校辅导员职业情绪的调查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75]石丽萍.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理念、角色、职能的转换[J].卫生职业教育,2003(2)
    [76]孙长缨.高校辅导员:成长着学生的成长,幸福着学生的幸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77]田茂.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78]王奋、张京.IT行业员工职业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9]吴彩霞、张亚萍.大学生心目中的辅导员形象的调查研究[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增刊)
    [80]吴俊华、王蕾.职业兴趣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81]张端鸿.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5(5)
    [82]Clandimin,D J and Connelly,F M.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2002
    [83]Connelly,M.& Clandinin,J..Narrative Inquiry,in Torsten Husen & Neville Postlethwaite(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 Edition,Vol(7),Oxford:Pergamon Press.),1994
    [84]Denzin,N.K.&Lincoln,Y.S.(eds)(2000).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2nd edition.CA:SAGE
    [8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文件(2005年1月)
    [86]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2006年9月1日)
    [87]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年8月26日)
    [88]郭韶明(2006).教育专家博客文章引发教师职业认同感讨论[J]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9/24/content_5129819.html
    [89]王奕(2007).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J].http://www.hnnd.com.cn/web/0/200701/18175114468.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