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文学习方式探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今天,变革语文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四大理念之一而被提出,标志了语文课程改革将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但不可忽视的是,过去那种单一、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仍然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形成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这种裹足不前状态的众多原因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教学实践的改革缺乏真正有效的理论指导。因而,要全面变革旧有语文学习方式,必须加强中学语文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系统理论研究,为中学语文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提供思想、视野和方法的引导。
     本论文通过对语文学习方式在古代、现代、当代三个时代呈现出的不同特点,进行综合描述。然后从行为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学习论的角度对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进行分析。进而从语文学科特点、语文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三方面对语文学习方式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提高语文教师素养;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评价等四个方面来全面推进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One of the highlights of the present new curriculum reform lies in how to alter the ways of learning of students, how to promote students to study initiatively with their own personalitie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eachers and gradually form the ways of learning characterized by self-orientation, explor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meantim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ys of Chinese learning was brough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mentioned factors, as one of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Chinese Curriculum Criterion. The fact is, however, that a great number of monotonous, inflexible, passive ways of learning remain common in the practice in teaching Chinese in middle schools. Therefore, analyzing relevant factors affec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ys of Chinese learning is of great necessity to further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Firstly, this thesis focused on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n the ways of Chinese learning,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 taken on in ancient,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imes respectively. Secondly, from the learning theory’s point of view, such as Behavioristic Theory, Cognitive Theor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 Humanistic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m Theory,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ys of Chinese learning. Thirdly,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thre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ways of Chinese learning, including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eacher-based factors and student-based factors.
     Four strategies on how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ys of Chinese learning in an all-round way, based on discussions and analyses, were brought forward as follows:Enhancing the teachers’qualities in Chinese teaching by altering their concepts, upgrading their abilities of integrating.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of teaching by making up an open-up teaching circumstances, creating a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situation for teaching and making the environment of teaching in class enjoyable. Optimizing the ways of teaching by breaking the teaching set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encouraging teachers to think their own thoughts and teaching in more creative ways. evaluation system transformed by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procedure, abilities and multi-faceted estimations.
引文
[1]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
    [2]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1] 张俊洪.多元、问题、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原则(一)[J].现代教育论丛.2003,6:54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78-279
    [1] 余慧娟,赖配根.再谈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J].人民教育,2002,12:31
    [2] 黄黎明,高凌飚.学习方式研究对我国教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2,2:31
    [3]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13
    
    [1] 谭顶良.论学习风格及其价值[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47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90
    
    
    [1]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总序 2
    [2] 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52
    [3] 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20
    
    [1] 王文延.语文教育学教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86
    [2]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170
     [1] 转引自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368
     [1] 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332
    
    [1]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5
    [2]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133
    [3] 刘永康.语文教育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7
    [4] 转引自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50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36-739
    [2] 转引自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23-324(孟宪承.初中国文教学[J].新教育.1924年第9卷第1、2期合刊)
    [3]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74-279
    [1] 国文讲读教学改革案(纲要)载于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512
    [2]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61
    [3] 陈黎明,林化君.二十世纪语文教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102
    [4] 转引自卿成.课堂教学改革新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15
    [1] 张鸿苓.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196
    [2] 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8
    [3]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
     [1] 纪国和,藏振梅,李朝辉.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变革的现状与反思[J].教育科学,2004,4:29-31
     [1]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5-57
     [1]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4
     [1]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22
    [2] 刘瑞光,孟晓雷,胡书林.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理论[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3-76
    [1] 毛亚庆.试论人本主义的教育图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68-73
    [2]李康.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论学习理论对 CAI 课件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1999,2:31
     [1] 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75
    [2]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46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17
     [1] 韩雪屏.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J].语文教学通讯,2002,9:9-10
    [2] 倪文锦.对当前语文教育的思考——与一中学老师关于语文课改的“对话”[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107-110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王承绪译
    [2]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40
     [1] 殷铭荷,陈静.呼唤科学的语文教育观[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9:15-17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0.王承绪译
     [1] 任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和学方式的调查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6,5:17-20
     [1] 岳增学,刘文侠.语文教育的现实批判[J].河北教育,2005,12:13-16
     [1] 钟志贤.我们离建构主义有多远[J].电化教育研究,1999,5:8-13
     [1] 潘纪平.谈语文教学风格类型的把握[J].中学语文教学,1996,10:13-15
     [1] 韩江萍.关于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1:12-14
     [1] 陈文,李忠民,屈加亮.语文教师的学习与成长[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11:9-11
    [2] 吴章贵.当前语文课改中两个突出的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12:14-15
    
    [1]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15
    [2] 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7
     [1] 吴康宁.学生是受教育者吗?[J].教育研究,2003,5:18
     [1]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念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3-503
     [1]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7
     [1] 周龙影.教育行动研究与老师的专业发展[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7:21-25
    [2]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8
    [1] 吕世虎,巩增泰[M].新课程学习方式变革.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167
    [1] 温立三.语文教学中的“度”[J].语文学习,2005,6:11
    [2]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2.王红宇译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
     [1] 张龙兰.南辕北辙的语文阅读教学现象[J].语文学习,2005,6:15
    [1] 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评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几种倾向[J].语文学习,2005,4:10
    [2] 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48
    [3]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07
     [1] 张楚廷.论教学环境与课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1:99-107
     [1] 郭成.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5-80
     [1]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2
     [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
    
    [1] 洪舜仁.教学风格再析[J].殷都学刊,1996,1:109-114
    [2] 张天宝.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与条件[J].湖南教育,2001,2:26-27
     [1]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5-59
     [1]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8
    [1] 谭顶良,周敏.学习方式的转变:热点冷观[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2-69.
    [2] 桑新民.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3
    1、刘燕.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2、张伟华.语文个性化学习方式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3、郑国文.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与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D].乌鲁木齐: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4、朱植莉.新型学习方式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曹明海.语文教育思想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7、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8、陈黎明,林化君.二十世纪语文教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9、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10、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11、靳健,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7
    12、吕世虎,巩增泰.新课程学习方式变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13、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14、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5、黎泽渝,马啸风,李乐毅.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6、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7、[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王承绪译
    18、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9、卿成.课堂教学改革新论[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0年
    20、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21、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3、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念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4、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5、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6、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7、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8、王文延.语文教育学教程[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29、吴立岗.教学原理——活动与模式[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
    30、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1、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3、许书明.语文四大名师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5、张鸿苓.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6、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7、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8、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
    41、陈琦.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
    42、陈文,李忠民,屈加亮.语文教师的学习与成长[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11
    43、谷生华.解读语文学习方式的新理念[J].语文建设,2003,5
    44、郭成.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45、韩江萍.关于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1
    46、韩雪屏.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J].语文教学通讯,2002,9
    47、洪舜仁.教学风格再析[J].殷都学刊,1996,1
    48、黄黎明,高凌飚.学习方式研究对我国教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02,2
    49、潘纪平.谈语文教学风格类型的把握[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类),2003 年第 3 季度
    50、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评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几种倾向[J].语文学习,2005,4
    51、李康.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论学习理论对 CAI 课件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1999,2
    52、李娜妮.改变语文学习方式的尝试[J].广西教育,2002,17
    53、李超.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J].语文教学通讯,2004,16 马占玲.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5
    54、倪文锦.对当前语文教育的思考——与一中学老师关于语文课改的“对话”[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6
    55、任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和学方式的调查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6,5
    56、桑志军.自主、合作、探究不是语文学习方式的全部[J].中学语文教学,2003,9
    57、孙喜亭.再谈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8
    58、史绍典,郭元祥,洪镇涛等.高中语文新课标离我们究竟有多远?[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5,4
    59、谭顶良,周敏.学习方式的转变:热点冷观[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
    60、屠锦红,潘洪建.新课程语文学习方式的选择[J].语文建设,2005,9
    61、王京海.语文学习方式整合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7
    62、温立三.语文教学中的“度”[J].语文学习,2005,6
    63、吴章贵.当前语文课改中两个突出的问题[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12
    64、吴康宁.学生是受教育者吗?[J].教育研究,2003,5
    65、吴言明.感悟:我国语文素质教育传统之精髓[J].中国教育学刊,1997,1
    66、殷铭荷,陈静.呼唤科学的语文教育观[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4,10
    67、余慧娟,赖配根.再谈新课程中的学习方式[J].人民教育,2002,12
    68、袁承印.几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J].语文建设,2002,12
    69、喻天望.如何转变语文学习方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31
    70、岳增学,刘文侠.语文教育的现实批判[J].河北教育,2005,6
    71、张楚廷.论教学环境与课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1
    72、张汉余.变革语文学习方式的三个原则[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7
    73、张俊洪.多元、问题、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原则(一)[J].现代教育论丛,2003,6
    74、张龙兰.南辕北辙的语文阅读教学现象[J].语文学习.2005,6
    75、张天宝.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与条件[J].湖南教育,2001,2
    76、张建伟.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
    77、钟志贤.我们离建构主义有多远[J].电化教育研究,1999,5
    78、周龙影.教育行动研究与老师的专业发展[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