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梨园戏与民俗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泉州梨园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南戏的重要剧种之一,它发祥于以福建泉州为中心的广大闽南语地区,孕育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发展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衍变过程中,梨园戏与民俗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对这个问题,目前戏曲界尚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系统的研究。本文试从梨园戏的民俗文化渊源、演出与民俗、演艺习俗及梨园戏的传承发展与民俗等方面,对梨园戏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探讨。
     首先,追溯梨园戏形成发展的民俗文化渊源,探讨了影响梨园戏的民俗文化源头,着重分析梨园戏与口头民俗、民间艺术及民俗信仰之间的关系;其次,探讨梨园戏演出与民俗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梨园戏的岁时习俗演出、以神诞为主的酬神演出、家庭喜庆和玩赏习俗等演出,并简介梨园戏在其它广大闽南语地区的演出情况;接着,探讨梨园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丰富而又具特色的演艺习俗,包括戏神信仰习俗、戏班组织生活习俗和演出习俗等。最后,就梨园戏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探讨了它近年来根据民俗需求的变化在表演艺术、剧目、发展策略及传媒技术与途径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As one of the oldest south operas in China, Quanzhou Pear garden opera derived from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mostly and some other regions where MinNan dialect was used, which originated in Tang and Wudai dynasties, came into being in Song and Yuandynasties, and had been developing for almost 1000 years up to now. In the process of its forming and developing, Pear garden opera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folk customs and culture. But less importance is attached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Pear garden opera & folk customs and culture, therefore, systematic study is also in embryo. The thesis systematicly narrates the relation of Pear garden opera and folk customs from four aspects which are the folk customs and culture's source of Pear garden opera, performing activity and folk customs, folk customs and culture of Pear garden opera itsel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of Pear garden opera & folk customs and culture.
     The first chapter traces back to the main folk customs and culture which Pear garden opera were affected heavily and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Pear garden opera and oral custom, folk art and folk believes.
     The second chapter narr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Quanzhou Pear garden opera's performing activity and folk customs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seasonal customs, celebrating spirits' birthdays, household festival and aesthetic performance, and simply narrates the situation of Pear garden opera in other regions where Minnan dialect was used.
     The third chapter narrates the ample and specific performaning customs of Pear garden opera which developed in its long history, including worship customs of opera spirits, the organizing and living customs of the opera staff and performing customs.
     Lastly, it narrates the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of Pear garden opera by the achievements of performing art, opera plays, developing strategies, media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which acco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stoms lately.
引文
[1]刘念兹:《南戏新证》,中华书局,1986年11月第一版,第20页。
    [2]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第179—180页。
    [1] 闽越族是古代百越中的一支,分布于以福建为主,包括赣东一部分地区。据今人罗香林先生等研究,百越有旬吴(吴国)、于越、西瓯、山越、闽越、南越、滇越、骆越等支。春秋战国时,百越各族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语言和文化生活习俗。并认为,越语的特点是发音轻而速急,名词的音缀有辅音和连音的成分,语序倒置,形容词和副词置于名词之后。而且发现越人有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其中有许多词汇是相当一致的。(见《中国南方民族发展史》.胡绍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78页)
    [2] 班固撰,赵一生点校,《汉书》卷28《地理志》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576页。
    [3] 《泉州民间信仰》,泉州市区民间信仰年研究会编,福建图书馆藏书(内部版),2003年1月,第74—75页。
    [1]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83页。
    [2]蔡湘江:《〈拍胸舞〉探源》,见《闽南文化》,1984年第1期,第68页。
    [3]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1981年3月第1版,第29-30页。
    [1] 吴捷秋:《南戏源流话“梨园”》见《南戏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177页。
    [2] 刘浩然:《泉腔南戏简论》,泉南杂志社,1999年6月第1版,第78-84页。
    [1] 蓝雪菲:《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394—395页。
    [2] 陶思炎:《应用民俗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3页。
    [1] (明)何乔远:《闽书》第一册卷38“风俗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964页。
    [2] 连横:《台湾通史》卷23“风俗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27-328页。
    [3] 引自《福建戏史录》,林庆熙、郑清水、刘湘如编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181页。
    [4] 引自《福建戏史录》,林庆熙、郑清水、刘湘如编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181页。
    [1] 参见《梨园戏艺术史论》,吴捷秋,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69页。
    [2] 据道光间抄本,吴捷秋校注,《朱文走鬼》见《南戏遗响》,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年2月版,第11—12页。
    [1] 王昆吾:《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6月版,第353页。
    [2] 王国维著,马信美疏注,《宋元戏曲史疏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04页。
    [3] 孙玫:《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月版,第49页。
    [1] 佚名:《韩国华》,见《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二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414、416页。
    [1] (明)徐渭:《南词叙录》,见《续修四库全书》集部.曲类.1758,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14页。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2月第10版,327页。
    [2] 游汝杰等主编,《地方戏曲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5月第1版,第9页。
    [3]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328页。
    [4] 蓝雪菲:《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75页。
    [1] 王耀华、刘春曙著,《福建民间音乐简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第465页。
    [2] 《梨园戏音乐曲牌》,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4页。
    [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ISBN中心,1996年12月版,第19-20页。
    [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ISBN中心,1996年12月第1版,第345页。
    [1] 潜明兹著:《民间文化的魅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301页。
    [2] 刘浩然:《泉腔南戏简论》,泉南文化杂志社,1999年6月第1版,第76页。
    [1] 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1077—1079页。
    [2] “提苏”的具体做法是:先取绳索一条,横扎在戏台之中,上面再垂挂一条红毛毯,用以代替傀儡戏布,然后再取一支纱帽的尖匙,穿以红丝,然后放在红毛毯上,此时由小梨园生角演员饰扮相公爷,站立红毛毯布前,后由老艺师站立在红毯布后面的椅子上或桌上,模仿傀儡戏提线操纵下面戏幕前的生角,上提下效,合演“相公模”动作;然后又令生角半跪,所有动作完全和傀儡戏相同。见(刘浩然,《泉腔南戏简论》,泉南文化杂志社,1999年6月第1版,第64—65页。).
    [3] 俞为民:《南戏的产生及其市民性》,《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 引自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377页。
    [2] 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81、82页。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0页。
    [1] 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2] 钱玄、钱兴奇、王华宝、谢秉洪注译,《周礼》,岳麓书社版,2001年7月版,第287页。
    [3] 黄天骥:《论参军戏和傩——兼谈中国戏曲形态发展的主脉》,见《黄天骥自选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第18页。
    [4] 康保成:《傩戏艺术的源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08、325页。
    [5] 王昆吾:《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6月版,第429页。
    [1] 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代戏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第20页。
    [2] 叶明生:《试论宗教文化在南戏发生学中的地位》,见《南戏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125页。
    [3] 康保成:《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见黄天骥主编《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典文学论文集》,中华书局,2001年12月版,第81页。
    [4] [新西兰]孙攻:《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1月第1版,第34页。
    [5] 罗莉:《寺庙经济论——兼论道观清真寺教堂经济》,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35页。
    [1] 引自罗莉《寺庙经济论——兼论道观清真寺教堂经济》,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版,第136页。
    [2] (清)道光《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记”,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鹭江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516页。
    [3] 吴南生:《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序言,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第11—12页
    [4] 《梨园戏科步图解》,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第5页。
    [1] 傅小凡著:《宋明道学新论——本体论建构与主体性转向》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2页。
    [2] (清)林枫:《听秋山馆诗抄》卷二,引自《梨园戏艺术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41页。
    [3] (清)乾隆《泉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87页。
    [1] 俞为民:《南戏的产生及其市民性》,《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 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26页。
    [1] 梁天成主编,《永春县志》卷三十“风俗志”,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820页。
    [2] (清)《逝江志》,薛起凤主纂,江林宣、李熙泰整理,厦门:鹭江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69页。
    [3] (清)乾隆《安溪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7,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486页。
    [4]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丁世良、赵放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1307页。
    [5] 《乾隆泉州府志》卷三十八“风俗志”,上海书店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2,上海书店
    [1] (清)道光《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记,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鹭江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508页。
    [2] 陈垂成:《泉州习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83页。
    [3] (清)乾隆《晋江县志》卷一“风俗”,方鼎、朱开元修纂,晋江县文献委员会整理,.民国34年铅印本,第51-52页。
    [1] (清)施鸿保:《闽杂记》,郭白阳补记,见《福建戏史录》,福建人民出版社,第114页。
    [2] (民国)郑翘松等纂,《永春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6,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637页。
    [3] (清)《鹭江志》,薛起凤主纂,江林宣、李熙泰整理,厦门:鹭江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69页。
    [4] (清)光绪《漳州府忠》卷三十八,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9,上海书店出版,2000年10月,第.921页。
    [1] 陈垂成:《泉州习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96页。
    [2] 林学增、吴锡璜修纂,《民国同安县志》卷22“礼俗”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59页。
    [3] (清)《鹭江志》,薛起凤主纂,江林宣、李熙泰整理,鹭江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69页。
    [1] 《晋江市志》下,陈苗主编,晋江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4年3月第1版,第1155页。
    [2] 《泉州旧城铺境稽略·附泉州城厢民间祀神诞辰表》,泉州鲤城区地方编纂委员会、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合编,福建省图书馆藏书,1990年9月,第78—81页。
    [1] (明)陈懋仁:《泉南杂志》卷下,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47,齐鲁书社,1996年8月第1版,第858页。
    [2] (清)道光《厦门志》,厦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鹭江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508页。
    [3] 刘浩然:《闽南侨乡风情录》,香港闽南人有限公刊,1998年第1版,第337页。
    [1] 乾降《泉州府志》1,上海书店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90页。
    [2] 清道光《厦门志》,厦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鹭江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566页。
    [3] 同治《金门志》,见《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丁世良、赵放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1307页。
    [4] 所谓“前棚傀儡后棚戏”,据黄锡钧先生说,“相公爷在地方戏中地位最高,其他地方戏若同地点演出或路过,必须上术偶台参拜相公爷。……若是‘人戏’与木偶戏在同地演出,必须先木偶戏起鼓开场,‘人戏’才能演出,不能僭先,此曰‘前棚傀儡后棚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神相公爷》,见《南戏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474页)
    [1] 刘浩然:《晋江民俗掌故》,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302页。
    [1] 林庆熙、郑清水、刘湘如编注,《福建戏史录》,福建人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131-132页。
    [1] 庄长江:《晋江民间戏曲漫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10月第1版,第166页。
    [2] 参见《泉州与台湾关系文物史迹》,政协泉州市委员会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24—126页。
    [1] 谢重光、杨彦杰、汪毅夫,《金门史稿》,鹭江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第246—247页。
    [2] 沈继先:《泉州人文风景线》,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71页。
    [3] (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卷四十五,鄂藩署重刊,光绪丙申秋影印本,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第10页。
    [1] 《福建省志·戏曲志》,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第1版,第243页。
    [1] 《永春县志》,永春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辑,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819页。
    [1] 庄长江:《泉州戏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108—111页。
    [2] 林庆熙:《略论福建戏曲的产生及其与南戏的关系》,见《南戏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91页。
    [1] 刘浩然:《泉腔南戏简论》,香港闽南人有限公司,1999年6月第1版,第250页。
    [1] 《赵氏族谱南外天源》,赵世通主编,1994年12月第1版,第179页。
    [2] (明)陈懋仁:《泉南杂志》,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427,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96年8月版,第858页。
    [3] (清)梁恭辰,《劝戒录》第二集卷一《纨绔子弟》,民国二十三年四月重刊,见《福建戏史录》,第99页。
    [1] 沈冬:《南管音乐体制及历史初探》,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出版委员会,1986年6月版,第147页。
    [2] (明)池显方:《大同赋》,见清道光《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记》,第508页。
    [3] 《中国戏曲志·上海卷》,中国戏曲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ISNB中心,1996年版,第653—656页。
    [4] 《福建戏史录》,林庆熙、郑清水、刘湘如编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61-62页。
    [5] 谢重光、杨彦杰、汪毅夫,《金门史稿》,鹭江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第259页。
    [1] 《晋江碑刻选》,见杨国桢《东溟水土—东南中国海洋环境与经济开发》,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285页。
    [2] 刘大可编著,《台湾传统行业风情一瞥》,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60-161页。
    [3] 傅金星、曾焕智,《泉州通淮关岳庙志》,福建省图书馆藏书,1986.年5月,第77-78页。
    [1] (清)道光《厦门志》卷十五“风俗记”,厦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鹭江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518页。
    [2] 民国《同安县志》卷四十二“礼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第1236页。
    [3] (清)施鸿保纂,来新夏校点,《闽杂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109页。
    [4] 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407页。
    [1] (明)郁永河:《稗海纪游》,台湾成义出版社,1983年版,第386页。
    [2] 蒋伯英主编,《闽台关系》,武汉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35页。
    [3] 连横:《台湾通史》卷23“风俗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6年4月第1版,第327—328页。
    [4] 陈耕:《闽台戏曲的传承与变辽》,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33页。
    [1] 何绵山:《八闽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第33页。
    [2] 陈国强:《福建侨乡民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33页
    [3] 吴风城主编,《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第1版,第174页。
    [4] 《中国戏曲剧种大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672页。
    [1] (唐)郑处诲撰,《明皇杂录》,中华书局,1994年9月第1版,第41页。
    [2]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引自《福建戏史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第7页。
    [3] 《福建省志·戏曲志》,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215页。
    [1] (清)施鸿保纂,来新夏校点,《闽杂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1版,第78页。
    [2] 《南戏论集》,福建省戏曲研究所编,中周戏剧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478。
    [3] 庄长江:《晋江民间戏曲漫录》,国际文化公司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27—31页。
    [1] 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第351—352页。
    [1] 龙彼得:《明刊戏曲弦管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6页。
    [1] 庄长江:《泉州戏班》,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第46—47页。
    [2] 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10月版,第357页。
    [1] 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285页。
    [1]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中国戏剧出版版社,1959年7月第1版,第12页。
    [1] 《社建戏史录》,林庆熙、郑清水、刘湘如编注,福建人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第131—132页。
    [2] (叫)陈懋仁:《泉南杂志》下卷,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427,齐鲁书社出版,1996年8出版,第858页。
    [3] (清)施鸿保纂,来新夏校点,《闽杂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第107页。
    [1] 参见《福建省志.戏曲志》,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150页。
    [1] 廖奔:《2000年戏剧舞台一瞥》,《文艺报》.2001年第1期。
    [1] 陈美娥,《梨园戏两岸现状省思》,台北汉唐乐府。
    1.陈垂成:《泉州习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3.
    2.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下),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2.
    3.刘浩然:《晋江民俗掌故》,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5.
    4.蓝雪菲:《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10.
    5.姜彬主编:《吴越民间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7.
    6.庄长江:《泉州戏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6.
    7.许钰著:《口承故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8.陈国强主编:《闽台岁时节日风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10.
    9.张仁善:《中国古代民间娱乐》,上海: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7.
    10.李鉴踪:《姻缘·良缘·孽缘——中国民间婚恋习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1.
    11.刘浩然:《闽南掌故传说》(上、下册),泉南文化杂志社,2004.12.
    12.高家凌、巩玉闽主编:《闽南谚语俗语格言集萃》,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1.
    13.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晋江市志·风俗志》,福建省图书馆藏书,1994.3.
    14.陈桂炳著:《泉州民俗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3.
    15.陈建才主编:《八闽掌故大全》风俗篇,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1.
    16.周长楫、周海青:《新加坡闽南话俗语歌谣》,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11.
    17.朱祖诞、张金煌主编:《中华掌故类编》第二辑,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2.
    18.马之骕:《中国的婚俗》,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88.12.
    19.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12.
    20.福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民俗志》.上海:方志出版社出版.1997.9.
    21.刘浩然.《闽南侨乡风情录》,香港闽南人有限公司出版,1998.
    22.刘浩然:《晋江民俗掌故》,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5.
    23.傅孙义编著:《泉州俗语故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
    24.陈高华、史卫民:《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1.
    25.吴玉贵:《中国民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1.
    26.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
    27.芮传明:《淫祀与迷信—中国古代迷信群体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
    28.方烈文主编:《潮汕民俗大观》,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8.
    29.沈继生:《泉州人文风景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1.
    30.施能泉:《泉州风物》,厦门:鹭江出版社,1993.4.
    31.钟敬文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北京:社会科学文2006.6.
    32.陈建森:《戏曲与娱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
    33.邓绍基等选注:《中国神话三百篇》,大连出版社,1999.3.
    34.刘大可编著:《台湾传统行业风情一瞥》,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1.
    35.陈国强:《福建侨乡民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12.
    36.刘小龙:《海峡圣灵》,福州:海风出版社,2003.12.
    37.朱祖诞、张金煌主编:《中华掌故类编》第五辑,洛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1.
    38.(日)直广治著,王建朗等译:《中华民俗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
    39.王廷信:《昆曲与民俗文化》,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2.
    40.李乡浏、李达著:《福州习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0.
    41.黄杰等:《宋词与民俗》,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12.
    42.张廷兴著:《民间信俗与科学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2.
    43.林宝卿:《闽南方言与古汉语同源词典》,厦门大学出版社,1983.9.
    44.文史知识编辑部:《古代礼制风俗漫谈》(三),北京:中华书局,1991.5.
    45.罗启荣、欧仁煌编著:《中国年节》,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3.9.
    46.乔继堂:《中国人生礼俗大全》,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3.
    47.王熹著:《中国古代习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1.
    48.柯大课著:《中国宋辽金夏习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1.
    49.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50.方宝璋:《闽台民间习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7.
    51.政协泉州市委会:《泉州与台湾关系文物史迹》,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0.
    52.中国人民政协省漳州市委会:《漳州民俗风情》,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10.
    53.主编刘锡诚、宋兆麟、马昌仪:《妈祖信仰》,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7.
    54.主编刘锡诚、宋兆麟、马昌仪:《天神之谜》,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10.
    55.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10.
    56.陶立璠:《民俗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9.
    57.陶思炎:《应用民俗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8.
    58.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59.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10.
    60.赵杏根、陆湘怀:《实用中国民俗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8.
    61.马晓京编著:《中国100种民间节日》,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2.
    62.陈小冲著:《台湾民间信仰》,厦门:鹭江出版社,1993.12.
    63.苑利、顾军著:《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10.
    6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8.
    65.聂鑫森:《走进中国老节日》,长沙:湖南美术版,2005.11.
    66.林河:《中国巫傩史》,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8.
    67.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06.6.
    68.王炜民:《中国古代礼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9.
    69.许鈺主编:《中华风俗小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12.
    70.任聘著、齐涛主编:《中国民俗通志》《禁忌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3.
    71.张欣:《中国社会文化礼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2.
    72.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5.
    73.[奥]弗洛伊德(Freud),文良文化译:《图腾与禁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
    74.瞿明安、郑萍:《中国祭祀文化象征沟通神人》,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5.
    75.邓启耀:《中国服饰象征文化——衣装密语》,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5.
    76.刘明良、刘方:《市井民风——“二拍”与民俗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5.
    77.经纬、杨荔:《闽南掌故》,北京:华艺出版社,1991.
    1.泉州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泉州市志》第五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5.
    2.晋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晋江市志》下,上海三联书店分店出版,1994.3.
    3.(清)鲁鼎梅、王必昌修纂:乾隆《德化县志》,福建省德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1987.12.
    4.梁天成总编:《永春县志》,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10.
    5.(清)施鸿保纂,来新夏校点:《闽杂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8.
    6.赵世通主编:《赵氏族谱南外天源》,1994.12.
    7.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5.
    8.庄为玑、庄景辉、王连茂编:《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泉州》,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10.
    9.(明)陈懋仁撰:《泉南杂志》,福建省图书馆抄本复印本,1984.
    10.(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8.
    11.(清)方鼎、朱开元修纂:乾隆《晋江县志》,民国34年铅印本.
    12.厦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清道光《厦门志》,厦门:鹭江出版社,1996.2.
    13.上海书店出版社编:光绪《漳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9,上海书店出版,2000.10.
    14.上海书店出版社编:乾隆《泉州府志》(一),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2,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0.
    15.上海书店出版社编:道光《晋江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0.
    16.上海书店出版社编:《嘉庆惠安县志.道光惠安县志.乾隆永春州志.民国永春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6,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0.
    17.上海书店出版社编:《康熙化县志.民国德化县志.乾隆安溪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7,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0.
    18.上海书店出版社编:《民国南安县志.民国金门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28,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10.
    19.(清)薛起凤主纂:《鹭江志》,江林宣.李熙泰整理本,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4.
    1.吴捷秋:《梨园戏艺术史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10.
    2.马建华:《莆仙戏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6.
    3.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上、下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11.
    4.徐振贵:《中国戏剧统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3.
    5.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5.
    6.刘念兹:《南戏新证》,北京:中华书局,1986.11.
    7.薛瑞兆:《宋金杂剧史稿》,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
    8.吴南生:《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10.
    9.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8.
    10.海震:《戏曲音乐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6.
    11.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
    12.倪彩霞:《道教仪式与戏剧表演形态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13.中国戏曲剧种大全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剧种大全》,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6.
    14.董健:《戏剧与时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
    15.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5.7.
    16.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
    17.刘浩然:《泉腔南戏简论》,泉南杂志社,1999.6.
    18.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
    19.陈雷、刘湘如、林端武:《福建地方戏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7.
    20.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8.
    21.董每戡:《说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
    23.李汉飞:《中国戏曲剧种手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6.
    24.陈耕:《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9.
    25.孙崇涛、黄仕忠笺校:《风月锦囊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8.
    26.景李虎:《宋金杂剧概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27.庄长江:《晋江民间戏曲漫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10.
    28.(荷)龙彼得:《明刊戏曲弦管选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11.
    29.林庆熙、郑清水、刘湘如编注:《福建戏史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3.
    30.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0.
    31.康保成:《傩戏艺术的源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2.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建省志·戏曲志》,上海:方志出版社出版,1999.6.
    33.赵景深:《元明南戏考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0.
    34.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
    35.吴凤章主编:《新时期戏剧文学大系》(1-8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7.
    3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8.
    37.黄鸣奋:《〈数码戏剧学〉影视电视与智能偶戏》,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8.
    38.王国维著,马信美疏证:《宋元戏曲考疏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
    39.刘徐州编著:《趣谈中国戏楼》,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4.
    40.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一卷,梨园戏·小梨园戏剧目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9.
    41.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二卷.梨园戏·小梨园戏剧目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9.
    42.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三卷,梨园戏·上路戏剧目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4.
    43.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四卷,梨园戏·上路戏剧目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4.
    44.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五卷,梨园戏·下南戏剧目上,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4.
    45.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六卷,梨园戏·下南戏剧目中,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4.
    46.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七卷.梨园戏·下南戏剧目下,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4.
    47.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八卷.梨园戏·表演科范图解,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4.
    48.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九卷,梨园戏·音乐曲牌.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4.
    49.郑国权著:《明清泉州戏曲与方言》第十五卷,《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编校札记,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12.
    50.《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
    51.钮骠主编:《中国戏曲史教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52.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黄天柱著:《泉州稽古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12.
    2.黄梅雨:《话说泉州》,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9.
    3.谢重光、杨彦杰、汪毅夫编:《金门史稿》,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11.
    4.吴晓邦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福建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12.
    5.陈支平主编:《福建宗教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11.
    6.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古代艺术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
    7.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说唱艺术简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5.
    8.王耀华、刘春曙:《南音初探》,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2.
    9.路工:《梁祝说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8.
    10.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2.
    11.王尔敏:《明清庶民文化生活》.长沙:岳麓书社出版.2005.10.
    12.陈雷:《艺术文化论稿》,香港语丝出版社,2000.1.
    13.吕变庭:《中国南部古代科学文化史》第四卷,上海:方志出版社,2004.2.
    14.景遐迩:《江南文化——唐代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9.
    15.黄永林:《民间文化与荆楚民间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16.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十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7.
    17.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1.
    18.薛艺兵:《神圣的娱乐—中国民间祭祀仪式及其音乐的人类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
    19.王耀华、刘春曙:《福建民间音乐简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6.
    20.杨国桢:《东溟水土》,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8.
    21.张廉熙、李敏、晓兰:《话说台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0.7.
    22.李金明:《漳州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8.
    23.朱双一:《闽台文学的亲缘关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7.
    24.王遂今:《吴越文化史话》,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
    25.林详瑞、刘祖陛:《福建简史》,北京:国际华文出版社,2004.4.
    26.何绵山:《闽文化续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27.巫乐华:《南洋华侨史话》,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2.
    28.吴凤斌主编:《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5.
    29.张振国、吴忠正:《道教符咒选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5.
    30.中国人民政协福建省漳州市委会:《漳州话概说》,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10.
    31.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书院》,济南:齐鲁出版社,2003.8.
    32.李熙泰:《望海楼札记》,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2.
    33.林中和:《泉州联话》,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
    34.林明德主编:《台湾民间技艺之美》,台湾省政府文化处出版社,1998.4.
    35.仲富兰主编:《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10.
    36.林沙编著:《话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5.
    36.王增永:《华夏文化渊源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
    37.张帆主编:《泉州讲古》,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5.
    38.袁家华:《汉语方言概要》,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
    39.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0.经君健:《清代社会贱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41.(元)脱脱等撰:《宋史》第十册,北京:中华书局,2004.4
    4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扬州:广陵书社影印本,2003.4
    43.(清)张嗣昌、尹土俍撰,李祖基点校:《巡台录.台湾志略》,香港人民出版社,2005.6.
    44.罗春荣:《妈祖文化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9.
    45.彭林注释:《仪礼》,长沙:岳麓书社,2001.7.
    46.钱玄、钱兴奇、王华玄、谢秉洪注释:《周礼》,长沙:岳麓书社,2002.3.
    47.蒋伯英主编:《闽台关系》,武汉出版社,2002.9
    48.(清)郁永河:《稗海纪游》,台湾成文出版社,1983.
    49.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04.6.
    50.陈戌国:《礼记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5.
    51.任宗权:《道教科仪概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12.
    52.王吾昆:《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中心,1998.6.
    53.宋兆麟:《巫觋—人与鬼神之间》,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2.
    54.(唐)王度等著:《唐宋传奇》,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12.
    55.(唐)郑处诲撰,丁如明辑校:《开元天宝遗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
    56.(唐)郑处诲撰:《明皇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94.9.
    57.(清)陈宏谋撰:《培远堂偶存稿》,鄂藩署重刊,光绪丙申秋影印本.
    58.连横:《台湾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1.刘湘如:《梨园戏三探》,见《南戏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2.
    2.苏彦硕:《梨园戏角色初探》,见《梨园戏历史调查资料》,福建省戏曲研究编,1962(内部资料).
    3.郑国权:《坚持二十年,出书三十本——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的回顾与思考》,见《福建省艺术科研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6.10.
    4.福建省泉州地方戏曲研究所编:《泉州地方戏曲》,1986年11月第1期(内部版).
    5.郑国权、曾金铮等:《泉州地方戏曲》,1987年第2期(内部版).
    6.谭华孚:《当代传播环境中的文艺知识生产》,见《福建省艺术科研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0.
    7.涧南:《千秋梨园》(上),福建画报,2002年第2期.
    8.吴捷秋:《南戏源流话梨园》,见《南戏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2.
    9.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10.陈纪联:《唐宋遗响南戏支派》,见《南戏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2.
    11.胡志毅:《戏剧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9.
    12.赖伯疆:《南戏的本色特征和流播的广泛性》,见《南戏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2.
    13.朱建明:《诸宫调与南戏》,见《南戏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2.
    14.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和地方戏曲关系考探》,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编《艺术论丛》,2004年第1期
    15.苏彦硕:《梨园戏演出排场》,见《泉州地方戏曲》,1987年12月第2期.
    16.蔡铁民:《闽南南戏发展脉络新探》,见《南戏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2.
    17.曾金铮:《梨园戏几个脚本的探索》,见《南戏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2.
    18.王爱群:《泉腔论》,见《南戏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12.
    19.苏彦硕:《梨园戏基本表演程式》,见《南戏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2.
    20.叶明生:《一把打开戏神田公迷宫的钥匙—大出苏》.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2.
    21.林庆熙:《台湾戏曲与大陆的血缘关系》,见《南戏论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2.
    22.沈继生:《漳泉戏剧文化的历史联系》,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2.
    23.粘良图:《闽台田都元帅信仰》,百度,原载《闽台文化》.
    24.路工:《唐宋遗音——竹马戏》,《光明日报》,1962.8.21.
    25.刘益安:《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官吏经商》,中州学刊,1994年第3期.
    26.许在全主编:《泉州文史研究》第二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7.
    27.曲六乙:《〈中国傩戏傩文化〉序》,《民俗文化》,1997年第3期.
    28.泉州民间信仰研究所编:《泉州民间信仰》,福建省图书馆藏书,2003.1.
    28.王国维:《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29.郑国权等编:《南戏遗响》,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2.
    30.泉州市通淮关岳庙董事会,泉州市民间信仰研究会编:《泉州关岳信仰民俗论文集》,福建省图书馆藏书,泉新出2001内书第011号.
    31.上海文艺出版社编:《戏剧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
    32.李肖冰、黄天骥、夏写时编:《中国戏剧的起源》,上海知识出版社,199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