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营企业监督机制建立激励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监督机制是民营企业重要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的落后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瓶颈。民营企业对监督机制建立普遍缺乏激励。本文对民营企业监督机制建立的激励进行研究。
     本文在前言提出问题。第一章阐述对监督与监督机制的理解。第二章在回顾企业激励理论后,指出目前理论假设与民营企业监督机制实际状况的差距和现实的需要。第三、四、五、六章分析监督机制建立激励的四个必要条件的成因,这四个条件是:所有者的补偿激励和自身努力、清除文化积淀、解决操作中的信用问题、成功的项目管理;同时在各章中对满足各必要条件提出企业运作的设想。
Superintending mechan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agagerial system in private-owned enterprises. Insufficient superintending mechanism is the bottle -neck of the management of priv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paper lays enphasis on research of the motiv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for superintending mechanism.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problem in the preface. In the first chaper, the paper sets forth the understanding of superintenging and superintending system. After the retrospection of the enterpiese motivational theorie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aper indicat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 and what are actually happening. From the third chapter to the sixth, the paper expatiate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four neccesary conditions to the motivation of the esatblishment of superintending mechanism, which are the owner' s self-effort and his compensatory motivation to mananger, purify the cultural deposition, resolving the crediting problem, and successful project management. The paper conceives of how to meet each of the four neccesary conditions at the point of practical enterprise operation.
引文
[1]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2001,上海人民出版社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7,上海人民出版社
    [3] 罗伯特·吉本斯著,高峰译.《博弈论基础》.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乔·B.吏蒂文斯著,杨晓维等译.《集体选择经济学》.1999,上海人民出版社
    [5] 罗杰·B·迈尔森著,于寅、费剑平译.《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2001,中国经济出版社
    [6] 迈克尔·迪屈奇著,王铁生、葛立成译.《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1999,经济科学出版社
    [7] 丹尼斯 C.缪勒著,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 加里·D.利贝卡普著,陈宇东等译.《产权的缔约分析》.200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 哈罗德·德姆塞茨著,梁小民译.《企业经济学》.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 玛格丽特·M·布莱尔著,张荣刚译.《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199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 拜瑞·J·内勒巴夫、亚当·M·布兰登勃格著,王煜昆、王煜全译.《合作竞争》.2000,安徽人民出版社
    [12] 罗伯特·艾克斯罗德著,吴坚忠译.《对策中的制胜之道——合作的进化》.1996,上海人民出版社
    [13] 爱德华·拉齐尔著,刘昕等译.《人事管理经济学》.2000,北京大学出版社
    [14] 杰里夫·普费弗著,胡汉辉等译.《求势于人:释放员工能量,实现竞争优势》.200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5] 迈克尔·J·康默著,王庆海等译.《公司欺诈》.2000,沈阳出版社
    
    
    [16] 罗素·W·库珀著,张军、李池译.《协调博弈——互补性与宏观经济学》.20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7] 拉尔斯·马格努松主编,王根蓓、陈雷译.《重商主义经济学》.2001,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8] 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1999,北京大学出版社
    [19] 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2000
    [20] 刘诗白主编.《构建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2001,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1] 陈郁.《所有权、控制权与激励——代理经济学文选》.1998,上海人民出版社
    [22] 施锡铨.《博弈论》.2000,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3]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1997,复旦大学出版社
    [24] 谢识予.《纳什均衡论》.199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5] 陈学彬.《博弈学习理论》.199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6] 雷霖、刘倩.《现代企业经营决策——博弈论方法应用》.1999,清华大学出版社
    [27] 张军.《合作团队的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1999,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8] 贺卫.《寻租经济学》.1999,中国发展出版社
    [29] 蔡玉峰.《政府和企业的博弈分析》.2000,中国经济出版社
    [30] 刘元春.《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政治经济学批判》.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
    [31] 高明华.《公司治理:理论演进与实证分析——兼论中国公司治理改革》.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
    [32] 胡代光主编.《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1998,北京大学出版社
    [33] 魏杰.《企业前沿问题——现代企业管理方案》.2001,中国发展出版社
    [34] 井润田、席酉民.《谈判机理》.2000,机械工业出版社
    [35] 井润田、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2000,机械工业出版社
    
    
    [36] 陈阳.《管理博弈》.2001,中国经济出版社
    [37] 彭绍仲.《企业博弈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研究报告》.1999,中国物价出版社
    [38] 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2001,中国发展出版社
    [39] 汪丁丁.《回家的路:经济学家的思想轨迹》.199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0] 汪丁丁.《永远徘徊》.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1] 汪丁丁.《风的颜色》.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2] 陈维政、张丽华主编.《中国MBA论文选》.2001,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43] 郑石桥、周永麟、刘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2000,立信会计出版社
    [44] 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著,武亚军译.《公司战略经济学》.1999,北京大学出版社
    [45] 斯蒂芬·P·罗宾斯著,黄卫伟等译.《管理学》.199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6] 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健敏等译.《组织行为学》.1997,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7] 托马斯·威尔逊著,陈红斌等译.《薪酬框架》.2001,华夏出版社
    [48] 闫培金、王成主编.《企业财务内控精要》.2001,中国经济出版社
    [49] 闫培金、王成主编.《企业人力内控精要》.2001,中国经济出版社
    [50] 闫培金、王成主编.《企业物流内控精要》.2001,中国经济出版社
    [51] 闫培金、王成主编.《企业内控经典案例》.2001,中国经济出版社
    [52] 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
    
    
    [53] 芮明杰、杜锦根.《人本管理》.1997,浙江人民出版社
    [54] 《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编.《制度的障碍与供给:非国有经济的发展问题研究》.2001,上海远东出版社
    [55] 李苹莉.《经营者业绩评价——利益相关者模式》.2001,浙江人民出版社
    [56] 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审计》.2001,经济科学出版社
    [57] 财政部统计评价司编.《企业绩效评价问答》.1999,经济科学出版社
    [58] 李凤鸣、时现.《经济责任审计》.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
    [59] 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200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0] 吴晓求主编.《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200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1] 杰克·吉多、詹姆斯P·克莱门斯著,张金成等译.《成功的项目管理》.1999,机械工业出版社
    [62] 毕星、翟丽.《项目管理》.2000,复旦大学出版社
    [63] 赫尔曼·西蒙著,阿丁等译.《隐形冠军——全球500佳期无名公司的成功之道》.2001,新化出版社
    [64] 王世荣主编.《民营企业的成功之道》.2000,地震出版社
    [65] 马克 C.斯科特著,丰雷等译.《智力产业:专业服务公司的成功之道》.2000,机械工业出版社
    [66] 冷成金.《智源》.1998,团结出版社
    [67] 王海明、孙英.《寻求新道德——科学的伦理学之建构》.1994,华夏出版社
    [68] 蒋永穆.《安人惠民——儒学事功与现代管理的绩效》.1998,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69] 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199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0] 盖伊·黑尔著,郭武文译.《领导者的优势》.1999,华夏出版社
    [71] 柴宇球.《谋略论》.1991,蓝天出版社
    
    
    [72] 张永生.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理论解释及中国问题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73] 张绪武.谈谈中国的私营经济.《中国工商》,2001年第6期
    [74] 李维安.国际经验与企业实践——制定适合国情的中国公司治理原则.《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1期
    [75] 南开大学中国公司治理原则研究课题组.《中国公司治理原则(草案)》及其解说.《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1期
    [76] 赵民.民营企业需要何种董事会.《中国企业家》,2001年第8期
    [77] 孙利平.优秀民营企业为何短命?.《中外管理》,2001年第4期
    [78] 唐棠.试论人力资源的负债属性.《财会月刊》,2001年第8期
    [79] 李岷.“奶妈”欲变“亲妈”,罗马世家经理人受挫.《中国企业家》,2001年第8期
    [80] 许经勇.温州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变革的回顾与展望.《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6期
    [81] 彭兆荣.华人家族企业的认同、变迁与管理.《广西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
    [82] 柳思维.我国民营经济面临五大历史性发展机遇.《求索》,2000年第6期
    [83] 刘秀华.从劳资关系看当代中国私营经济的基本特征.《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84] 储小平,李桦.私营企业“分殖”行为之研究.《上海投资》,2001年第3期
    [85] 蔡而讯.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之核心.《经济师》,2001年第2期
    [86] 姚艳红.浅谈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与管理.《企业经济》,2001年第5期
    [87] 吴晓巍.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5期
    [88] 张玉波.民营企业如何赢得忠诚的经理人.《政策与管理》,2001年第5期
    
    
    [89] 刘光友,任虹.民营企业成长应注重企业文化的转变.《企业文化》,2001年第6期
    [90] 张震.儒家家族主义与日本家族企业.《松辽学刊》,2001年第1期
    [91] 宋养琰,刘肖.20年民企沉浮探秘.《工人日报》,2001年7月15日
    [92] 赵伊川,刘斌.中小型家庭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对比研究——以中、美、意三国为例.《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5期
    [93] 陈才庚.民营企业家生成研究.《求实》,2001年第6期
    [94] 殷勤凡.“红高梁”衰败的民营企业家制度诠释.《中国改革》,2001年第6期
    [95] 曾永泉,黎民.私营企业主群体研究:近二十年的发展和评析.《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96] 刘治跃.国内民营企业第一次创业的壁垒——略论中国民营企业家第一次创业中潜在的三种“失败基因”.《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97] 张克中.关于中国家族化民营企业跨越转型期的制度障碍思考.《管理现代化》,2000年第6期
    [98] 梁能.福特衰败与激励盲点.《中外管理》,2001年第7期
    [99] 刘小平,王重鸣.组织承诺及其形成过程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6期
    [100] 方润华,李垣.企业关键资源及其形成与配置机制.《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4期
    [101] 郑江淮.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非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年第12期
    [102] 鲍升华.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及其战略适应.《开放时代》,2000年第12期
    [103] 杨瑞龙,胡琴.资源基础分析方法及其对现代企业理论的拓展.《中国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104] 魏杰,赵俊超.人力资本应作为企业制度要素.《经济消息报》,2001年5月21日
    
    
    [105] 厉春林.“经验”的危害——企业再造中的思维误区.《企业管理》,2001年第5期
    [106] 刘大可.论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与企业所有权安排.《财经科学》,2001年第3期
    [107] 梁远庆等.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双头鹰式管理探究.《商业研究》,2001年第6期
    [108] 王明江.东西方企业管理差异的文化探源.《中国企业报》,2001年2月15日
    [109] 顾文静.温州民营企业实行“委托—代理制”的障碍分析.《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年第2期
    [110] Michael E.Hattersley,Linda McJannet.Management Communicaton:Principles and Practice.1997,McGraw-Hill Companies,Inc
    [111] Lawrence S.Kleiman.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A Tool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1997,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12] Authur Sherman,Geroge Bohlander,Scott Snell.Managing Human Resources(11th Edition).1998,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113] Gray Dessler.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7th Edition).1997,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114] Norman B.Sigband,Authur H.Bell.Communication for Managers(6th Edition).1994,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
    [115] John M.Ivancevich.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7th Edition).1998,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16] Sherman,Authur W.Managing Human Resources.1992,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
    [117] Daniel Quinn Mills.Labor Management Relations(5th Edition).1994,McGraw-Hill,Inc
    [118] Robert C.Linden,Sandy J.Wayne,Maria L.Kraimer.Managing Individual Performance in Work Group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40, No. 1, 2001
    [119] Michael D. Whinston. Assissing the Property Rights and Transation-Cost Theories of Firm Scop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91, No. 2, 2001
    [120] Wm.Gerard Sanders. Incentive alignment, CEO pay level,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ase of "heads I win, tails you lose" ?,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40, summer 2001
    [121] Maurizio Sobrero, Edward B. Roberts. The Trade-off Between Efficiency and Learning i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ngement Science, Vol.49, No. 4, 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