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关中文学场的生成与建构探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代文学场呈现为一种可资探寻的空间,它本身具有当下性、潜在性,同时具有一定的占位空间。因此,我们对于当代关中文学场的生成和建构的探索,不仅是空间占位的描绘,更有时间跨度上的追溯,而支撑场形成的构型力量,则是关注的焦点。一个具备时空立体空间和动力机制的地域性文学空间,突破平面化的单向言说,向着文学场的多元综合力量敞开,这些构成了系统分析的内在动因。于是,文学场在我们审美文化史视野里成了一种文学生产场,场域持守着文化习性,成为构造场的文化性向,文化资本的积聚获得了承续和文化再生产的效应,如此,我们探究当代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就获得了理论预设的进路。
     我们运用社会场域理论介入当代关中文学场的研究方法,对于研究地域和审美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意义:首先,以文学场域来照应地域文化风习传统,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界限,在综合的文化场域架构中凝聚审美质素;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追溯文化传统,用独特的地域文化习性来标注地域文学场的某些特性;再次,这种方法也便于我们从横向和纵向的立体文化统序中找寻到当代文学承继的传统审美文化效能。
     当代关中文学场是以当代的关中文学为基本定位,立足于艺术本身的规律来做出的界定。文学场是处在社会空间大场中的一个自主性场域空间,用地域名称“关中”来加以区域限定,主要目的是用关中的地域文化来限定区域性文学场的边际,由此可以看出,决定关中文学场入场权最关键的是看某一文学征象是否含蕴着关中文化的综合特性,比如关中文化中的理性意识、精神气质、风俗习尚等。换句话说,凡是受到此文化函育,表现出关中文学综合特质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都可以成为关中文学场的构建要素。从这个意义上,关中文学场的生成与建构,就是指对于依托关中地域中深厚的思想、文化、精神积淀培育出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习性建构而成的综合性文学系统的探索。
     面对着关中文学场内的多元力量集结,我们试图从中择其要,梳理出三条主线——分别从文化、思想和精神三个层而,来窥测文学场的潜在架构。史官文化、关学思想、英雄精神与关中地缘文化源缘至深,构成了持久稳固雄厚的文化资本,并转化为场内行为人潜在的行为习性,资本和习性也成为组构当代关中文学场的文化要件,以内在的运作逻辑和法则,形塑着文学场内行为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呈现态势。
     首先,在场域理论基础上我们探究发现,关中地区拥有浓厚的史官文化传统,并且在文化场中凝聚着史官文化的精神质核。史官文化为文学场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本,也传承了史官的神圣使命和悲悯情怀,它以参与建构文学场的积极姿态,展示了关中文学场的建构模式;同时,史官文化习性在当代关中文学场中对行为者和客体进行综合的形塑。从而,在关中文学场中折射出浓厚的史官文化氛围。史官文化资本也以积极地构造效能投入到了当代关中文学场的生成和建构之中。
     其次,关学思想是当代关中文学场的思想内源,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函育着新生的审美思维能量,而且作为一种审美性向,沿袭了关学思想发展中的优秀理性精髓。关学思想作为一种实践理性,导引着文学场内人物行为和事件的思想旨趣。“务实践行”、“尚气崇儒”、“经世致用”、“民胞物与”、“穷神知化”的关学审美习性也潜在运行于文学场中,深化了关中文学的文化气韵,最终升华为当代关中文学场内的思想想内蕴。
     再次,英雄精神是活跃于当代关中文学场的又一精神质素,它经历了历史的风尘,将农耕文明下的“太阳英雄”和游牧文明中的“战马英雄”,综合升华为沉雄的气力,成为当代关中作家的自觉审美追求,并将其贯注于书写英雄人物的习性之中,形塑出关中文学特有的英雄气质,颂扬着民族韧性的光辉,建构起文学场中含蕴的沉郁的开拓劲力。进一步延伸,随着当代人性自觉、自由意识的归复,以及当今生活对某些特定的陈旧生命价值观的证伪,也催生出了另类“反英雄”形象。
     总起来看,关中文学场是一个多元促动机制下运作而成的场,它处于众多次场的嵌套之中。以地域文化特质的身份内聚,又以开放的姿态向外推扩。关中文学场不是一个孤立的场,而是时刻与其他场乃至世界文学场保持着有效的互动,在互动中兼容并蓄。尤其指出的是,对于当代关中文学场的发展,关中文学批评场也给予了有效地助摊,在其促动之下当代关中文学场获得了更新开拓的能力。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field presents a useful search space, it is current, potential, and also has some space. Therefore, we search for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field. The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exploration, are not only the space occupying is portrayed, more time span on the back, and a game conformation force,which i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 temporal spatial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regional literary space, break through the planar unidirectional speech, in literature field multivariat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pen, these constitute the system analysis of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Then, the literature field in our history of aesthetic cultu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a kind of literary production field, field hold cultural habits, to be constructed field cultural orientation, cultural capital accumulation were obtained for continued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culture effect, so we explore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field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btained theoretical presupposition the route.
     We use social field theory in Contemporary Guanzhong literature closed field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study region and aesthetic culture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value and significance:first, in the literary field to regional cultural custom tradition, it can break through the limits of time and space, in a comprehensive cultural domain architecture condense aesthetic quality; secondly, we can be traced through cultural tradition, with uniqu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literature field to indicat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again, this method is convenient for us from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system in order to find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herits of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culture effectiveness.
     Contemporary Guanzhong literature field is close to the contemporary Guanzhong literature as the basic orientation, based on the art itself to make the definition of law. The literary field is in the social space, in an independent field space, with a geographical name" Guanzhong " to be defined, the main purpose is to use the local culture to define regional literature field limit, thus it can be seen, decided Chinese science field entrance the key is to see a literature indicia is full of meaning of Guanzhong culture characteristic, such as the culture rational consciousness, spirit, custom and so on. In other words, which are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literature education, performance exit feature writers, works, literary phenomenon, can become the literature field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this sense, the literature field generation and construction, is refers to rely on Guanzhong area deep thought, culture, accumulated in the spirit cultivate cultural capital and habitus constructed comprehensive literary system exploration.
     Face off Chinese learning the multiple forces, we try to sort out the three main line--the difference in culture, thought and spirit in three dimensions, to divine the literature field potential architecture. The historian culture, aesthetic thought, heroic spirit and the cultural source of margin to deep, constituting a persistent strong cultural capital, and transforming into the behavior potential behavior, capital and habits also become contemporary Guanzhong literature field configuration close cultural elements, within the operating logic and rules, shape the literature field behavior subject and aesthetic objec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rst of all, the presence of domain theory based on our research discovers, Guanzhong area has a strong culture of official historians tradition, and in the cultural field in condensing historiographer culture spirit matter nuclei. Culture of official historians as the literature field provides abund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apital, also inherited the Historiographer of the sacred mission and compassion, it i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terary field which shows the positive attitude, the literature field construction pattern; at the same time, the culture of historiographe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earning habit close to actors and objects in comprehensive shaping. Thus, in the literary field reflects the strong historiographer culture atmosphere. The historian culture capital to actively construct efficiency into contemporary Guanzhong literature field about the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Secondly, aesthetic thought in Guanzhong literature academic field is close to ideological endogenous, it not only bears rich thought connotation, function education with new aesthetic thinking energy, and as a kind of aesthetic aptitude, followed the aesthetic though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rational essence. Aesthetic thought as a kind of practical reason, guiding literary field character actions and events of ideological purport." Pragmatic practice"," still angry esteems Confucianism"," practice"," nature"," understand changes" Guanzhong aesthetic habits are also potential runs in the literary field, deepen the cultural spirit in literature, contemporary Guanzhong aesthetic closed for final sublimation the thought connotation.
     Again, heroic spirit is active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field off another spiritual quality, it has experienced a history of prostitution, the farming civilization under the sun " hero" and" nomadic civilization in horse hero", integrated into good strength, become contemporary Guanzhong writer's consciousness of aesthetic pursuit, which absorbed on the writing of hero's habits, shaped exit of unique literary hero temperament, celebrates National toughness of brilliant, constructed in literature field full of melancholy and pioneering effort. A further extension, with the contemporary human nature consciousness, the free consciousness return, as well as the life of certain old life values of falsification, also produced the offbeat "anti-hero"
     In general, the literature field is one of a plurality of actuating mechanism operates under a field, There is many times a nested.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ntity and cohesion, with an open attitude to push outward expansion. The literary field is not an isolated field, but the moment and other field and even in the world literature field maintained effective interaction, the interaction of fully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Especially pointed out that,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ol closed field development, the literary criticism field has also been given to effectively boost, in the contemporary Guanzhong closed under actuator was obtained update pioneering ability.
引文
①黄新亚:《三秦文化·编者札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②程大昌:《雍录》
    ③中华书局点校本2011年版第2期,第356页。
    ④《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第1册,第315页。
    ①(?)子今:《秦汉地域地理学的“大关中”概念》,《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②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①司马迁:《史记·刘敬传》,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715页
    ②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033页。
    ①陈寅恪:《全明馆从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03页。
    ②王大华:《关中的崛起与衰落——古代关中的历史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①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社学场的生成和建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2001年版,第62页。
    ①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②李继凯:《中国西部文学研究三十年》,《文学评论》,2008年第4期
    ③同上书,第16-17页。
    ④同上书,第104页。
    ①马宽厚:《陕西文学史稿》,中国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l0-15页。
    ②李浩:《唐代关中的文学士族》,《文学遗产》,1999年第3期
    ①参见姜智芹:《欧洲人视野中的贾平凹》,《小说评论》,2011年第4期。《日本学者盐旗伸一郎谈<白鹿原>》http://wxy.nwu.edu.cn/newsshow.
    ②《关学编》后序,见《关学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2页
    ③赵德良:《张载关学思想及其对关中文化的影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②同上书,第107页。
    ③Auge,Non-Place:Intruduction to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Verso.London.1995.p34.
    ④Rclph:Place and placelessness.pion.London.1976.p38.
    ①李浩:《地域空间与文学的古今演变》,《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马正平编著:《高等写作学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①[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②周作人:《地方与文艺》,见《周作人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③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从书·总序》,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④肖云儒:《中国西部文学论——多为文化中的西部美》,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1页。
    ⑤黄新亚:《三秦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⑥金克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读书》1986年第4期。
    ①[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②[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③[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①[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8页。
    ②[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③[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1贝。
    ①[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3页
    ②[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页
    ③[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④[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5页
    ①[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页
    ②参见[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193页
    ③[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页。
    ④参见[法]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①参见[法]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①[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②[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贝。
    ③陕西作家路遥虽然也在关中生·活工作过.但足他的创作仍然集中于书写陕北的人文风情和陕北的人世悲欢,只是在向往中心城市的时候涉及到对西安省城的书写,由于生命的短促,他始终未能把关中文化的内质与陕北的习性做出有力的衔接的沟通。
    ①魏建、贾振勇:《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①[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
    ②钱茂伟,王东:《民族精神的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③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
    ①《档案学通讯》2000年第2期。
    ②章太炎:《(?)书·清儒》,占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①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90页。
    ②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考》五,中华书局2001年版。
    ①司马迁:《报仟少卿书》,《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②赵锡元,《〈周代史官文化>读后琐记》,《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③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外篇六《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①饯茂伟,王东著:《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②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外篇四《州县请立志科议》,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③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
    ①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②王志邦:《续修方志与方志学学科建设》,《中国地方志》1998年第1期。
    ③钱茂伟,王东著:《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④康海:《朝邑志序》
    ⑤康海:《武功县志》
    ⑥钱茂伟,王东:《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①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史学年报》第四期单行本,第1-3页,北平,1933年版。
    ③张廷银:《西北方志中的八景诗述论》,《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④刘纬毅:《中国地方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8页。
    ⑤钱穆曰:“中国文学之取材常若何?曰,西方文学取材,常陷于偏隅,中国文学之取材,则常贵于通方。参见氏著《中国文学论丛》,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⑥李继凯《三秦文化秦地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第204页;《民族精神的华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213页。
    ⑦钱茂伟,王东:《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⑧徐杨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页。
    ①张载:《张载集·经学理窟·宗法》,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58页
    ②钱茂伟,王东:《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页。
    ③《嘉庆桐城黄氏家谱》卷一《凡例》
    ①齐思和:《中国史探研》,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页。
    ②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一章这样描述关中地区,“(陕西)中间一点‘白菜心’,周围全是‘菜帮了’,这就是本省大自然面貌的写照。
    ③陈国生:《试论地理环境在先秦史官文化兴起中的作用》,《山西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④周人始建都于岐山之下的周原(今岐山与扶风之间),其后文王居程,又迁都与丰,武王时迁都于镐京。周代有豊镐两都,位于关中渭河支流沣水两岸,东有灞水,北有渭水,地处平原,土地肥沃,利于发展农业。《诗经·人雅·文王有声》中载:“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十豊,文王烝哉!……考卜维王,它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⑤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北京三联出版社1974年版。
    ⑥刘师培,《刘师培史学论著选集》,邬国义,吴修艺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⑦孔颍达(574648),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孔子第二十二世孙,年幼时曾跟随隋朝大儒刘烜学习。隋朝大业(608618)初年选为“明经”,后补太学助教。到唐代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了祭酒等职,在关中长安地区从事学术活动达20余年,也是影响当时关中学术的一代大儒。
    ①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②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0贝。
    ③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十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页。
    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五,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94页。
    ⑤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3页。
    ⑥龚自珍:《古史钩沉论》,转引自刘师培的《刘申叔先生遗书·五盒外集》卷八《古学出于史官论》。
    ⑦“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周、秦、汉、新莽、隋唐六个统一的王朝均建都于长安及其附近,共1056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五个分裂时期的王朝也在此建都,加上东汉、西晋两个王 朝的末年迁都于此,计124年,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四次农民起义又在此建立政权,计11年。历代共有十三个王朝和四个农民政权在此建都,总计1191年。参见《陕情要览》,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⑧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⑨陕西文物古迹众多,有帝王陵寝七十二座,主要集中于关中地区。
    ①《旧唐书·杜佑传》,台北鼎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982页。
    ②《周礼注疏》卷三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③林时民:《“通古今之变”的史学传统》,《台湾师大历史学报》,民国94年,第34期
    ④《旧唐书·杜佑传》,台北鼎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3982页。
    ⑤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页。
    ①《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卷十九·毕命》,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5页
    ②陈国生:《试论地理环境在先秦史官文化兴起中的作用》,《山西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该文中称:“中国史官以其职业的智慧自始至终的参加了民族文化的构建,形成了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中国史官文化。
    ①[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②[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③[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
    ①陈忠实:《蓝袍先生》,《陈忠实文集·三》,广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②参见拙作《建构正义与良知的文化场》,《当代文坛》,2010年第6期。
    ①[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②郝建国:《文坛陕军以史家笔法写民族秘史》,http://hsb.hsw.cn/2007-11/09/content_6660284.htm
    ①钱穆:《中国文学论丛》,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②[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①[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i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①参见《陕西通史·思想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②王通:《中说·卷说·王道篇》,《子书三十六种》,上海育文书局民国是年版,第24册,第2页。
    ③《史通》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④孔颍达:《毛诗正义》,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3页。
    ⑤参见:张新科:《史官文化与唐前史传散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彭知辉,《论史官文化心态对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广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在古代文学史上,唐代的杜甫可谓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他的创作中明显的受到了史官文化的影响。这也影响了唐以后的文学风气。参见陆有福:《杜诗中的史官文化因素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
    第1期:谢建忠:《论杜南与史官文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①倪进:《史官文化与中国文学民族性的确立》,《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②参见郭东明:《先秦史官文化及其文学意蕴》,《文史哲》,1993年第3期:章益国:《诗与史——论中国传统史学的诗性》,《学术月刊》,1999年第10期。
    ③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④黄霖等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3页。
    ⑤黄霖等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4页。
    ①杜鹏程:《杜鹏程文集》第三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4-187页。
    ①柳青:《美学笔记》,《柳青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页。
    ①马宽厚:《陕西文学史稿》,中国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①杜鹏程:《保卫延安·重印后记》,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②路遥:《杜鹏程:燃烧的烈火》,《路遥文集》一二合卷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6页。
    ③路遥:《病危中的柳青》,《路遥文集》一文合卷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1--434页。
    ①陈忠实:《关于〈白鹿原>的答问》,《小说评论》,1993年第1期。
    ②司马迁:《报任安书》,《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①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343页.
    ①叶广岑:《老县城》,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①陈忠实:《我说关中人》,《陈忠实文集五》,,广州出版社2002年版,第350页。
    ②“牛才子”原名牛兆濂(1867—1937)字梦周、号蓝川,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鸣鹤沟人。出生于一个清寒的耕读之家,出生之前其父梦见周濂溪(北宋名儒周敦颐)来家,因有此兆,故取名兆濂、字梦周。后又因牛兆濂的故居和讲学的芸阁学舍皆在蓝水(灞水)之滨,故取号蓝川。牛兆濂生性恬淡,沉默寡言,一身宋儒装扮,虽潜修理学,也博学广闻,谙达天文地理,尤长逻辑推理,预见性强。人有疑难求之,多以所学排解,无有不奇,故秦地无不以“圣人”称之,被当地人亲切的成为“牛才了”,甚至被神化为“牛神仙”,他也是小说《白鹿原》中所塑造的那位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与浓厚民族意识的朱先生的真实化身。引自:《关学考察小记(二)之生玉蓝川——从“吕氏四贤”到“牛才子”》http://cache.baidu.com/c?m=9d78d513d9d432ac4f9d90690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37-439页。
    ①冯雪峰:《论<保卫延安>》,《<保卫延安>代序》,人民文学1955年版。
    ②阎纲:《<创业史>与小说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③畅广元、屈雅军:《一部负重的民族秘史》,《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4期。
    ④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425贝。
    ⑤梁璐在《当代三秦文学特色机理研究》中认为史诗情结的形成是地理氛围的直观感应,这种“西北黄土地是东方汉子的美,它美的雄壮,美的深沉,美的不艳,乍而常看常新,愈看愈出醇味”。由这种地理氛围所感 应生成的文学作品自然也会带有“雄浑”、“深沉”的美学色彩。笔者亦同意此种看法,自然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形塑文学风格的因素,而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相互感应更为直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①参见[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2-103页。
    ②[美]卡顿(J.A.Cuddon):《文学术语词典》,1979年英义版,第225页。
    ③参见麦钱特(P.Merchant):《史诗》。1971年英文版,第1页。
    ④腾云:《呼唤史诗》,《文艺报》.1987年4月25日。
    ⑤[俄]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三联出版社1985年版,第318-319页。
    ⑥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第263页。
    ①[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3页。
    ②陈忠实:《白鹿原》第二十六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法]布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②仓修良:《<史学与传统义化>序言》,参见钱茂伟,王东著:《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50页。
    ①历史上实有其事,朱先生的原型牛兆濂,闻听“九一八”事变后义愤填膺.减膳数月以志爱国之心,写诗《我明告你》和《阋墙谣》,号召团结一致,抵御外侮,并积极倡导抵制日货,用攘夷之说激励学生爱国救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极为感动,认为“全民联合抗敌,由此发扬,中华民族族便有复兴之日”。并联络兴平张果斋组织500名兵勇,向国民政府恳请投笔从戌效命疆场。
    ②贾平凹:《陶俑》,散义集《进山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109页。
    ①叶广芩:《青木川》,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278页
    ②注:这些作品极具有西部风格的作品也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①参见李星:《诗意的生存,昂扬的精神》,《金色阿尔泰》,华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②孙皓晖:《祭秦论:原生文明的永恒光焰——秦亡两千二百十五年祭》,《大秦帝国》,河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①[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05页。
    ②参见[法]布迪厄:《实践与反思》,第五竹:参与性对象化,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0页。布尔迪厄利用“参与的对象化”,在各个场的内部植入一匹特洛伊木马。在反对“世俗—权威”的双重斗争的转化中,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让主体在参与中自行去魅,看到商业逻辑或者政治权力在文化、艺术、科学等生产场中的僭越。受制于商业/权力“他律”的文化场.如何在解魅中获得真正自由的自主性成为首要的问题。揭小规律和趋势,就是为了从传统犬儒式的媚俗中自解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自主效能,用自律来坚守该场的本性。参与性对象化就是在参与中,使对象尽量客观化,屏蔽掉不属于它自己的外在干预力量,以展示它本来的面目。
    ③参见张培礼等主编:《三秦轶事》,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7页。
    ①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9页。
    ②创造一种“话语蒙太奇”.使得人们能够同时提供科学观照(vision)和直达事物的直觉,这种直觉正是科学观照所要解释,但却明显加以排斥的。参见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97页。
    ①红柯:《西去的骑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②[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
    ①《杜鹏程文集第三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②参见冯肖华:《把脉陕西文学的未来格局》,《陕西地域文学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291页。冯肖华认为:陕西文学领域依旧封窄、守恒,无视多元形态的五味生活领域,陕西作家“对本土都市、工业、科技、军工、知识分子的人规模创作仍是缺失,守恒与多元矛盾仍为尖锐。
    ①冯从吾:《关学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②《宋史·张载传》,洪氏出版社1975年版。
    ③冯从吾:《关学编·横渠张先生》,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页。
    ①冯从开:《关学编·横渠张先生》,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页。
    ②张载:《张载集·经学理窟·礼乐》,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61页。
    ③张载:《张载集·张子语录》,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07页。
    ④张载:《张载集·司马光论谥书》,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87页。
    ⑤张载:《张载集·经学理窟·宗法》,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58页。
    ⑥参见张岂之、史念海、郭琦主编:《陕西通史·思想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页。
    ①《宋元学案·李复传》,民国线装书。
    ②张岂之、史念海、郭琦主编:《陕西通史·思想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1页。
    ③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①钱穆说:“横渠为二程前辈,工程思想受其影响者实多,而后人颠倒其说,若横渠成学,转深受二程影响者……可见横渠与二程之关系,不外相互推尊、相互启发之意味而止。至于自性说一面而言,则二程受横渠 影响者正多也。今自学风之转移而言,横渠亦当与濂溪、百源为伍,而二程乃属后起。”见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07页。
    ①《河南程氏遗书》第十九,《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②《潏水集》卷八《易说送尹师闵》,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蒙古人初据陕西,兵灾连绵,民不聊生,关中“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元史》卷一五九《商挺传》)
    ④《河东学案·思菴野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⑤黄宗羲:《明儒学案·师说·周小泉惠》,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①《明史·吕柟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吕柟:《泾野子内篇》卷十九,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③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八,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④冯从吾:《关学编》卷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
    ⑤冯从吾:《冯少墟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⑥李顺:《二曲集》卷十七,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⑦冯从吾:《冯少墟集》卷四,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⑧冯从吾:《冯少墟集》卷一,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⑨指的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⑩李颙:《二曲集》,《盩庢问》,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①李颙:《二曲集》,卷十二《匡时要务》,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②李颙:《二曲集·序言》,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③李颙:《二曲集》,卷四十五《历年纪略》,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④李颙:《二曲集》,卷一《悔过自新说》,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⑤李颙:《二曲集》,卷二《学髓》,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⑥张岂之、史念海、郭琦主编:《陕西通史·思想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6页。
    ①参见于右任《报恩记》,《于右任墨迹选》,湖南没书出版社1984年版。
    ②参见《陕西通史·思想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页。
    ③《学古书院学要》,《贺复斋先生行状》,(请)马鉴源撰,请光绪23年(1897)刻本。
    ④参见《陕西通史·思想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贝。
    ⑤参见草冷泉:《陕西近代人物小志》,陕西人民出版社,第52页。
    ⑥《与沈淇泉学政书》,《刘古愚先生文集》卷六。
    ⑦陈之立:《刘古愚先生传》,《烟霞草堂文集》,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
    ⑧参见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人民出版社1986,第32贝。
    ①《与三侄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7页。
    ①《宋史·张载传》,《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85页。
    ②张载:《张载集·横渠先生行状》,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81页。
    ③参见《关学编》:《吕氏乡约》后经米熹修改,也延及南方,朱子有云云:“《乡约》四条本出蓝田吕氏,今
    取其书及附己意,稍增损之,以通于今。”(《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
    ④吕柟:《泾野子内篇》卷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⑤冯从吾:《关学编》卷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
    ⑥冯从吾:《关学编·泾野吕先生》,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页。
    ⑦陈亮:《陈亮集》卷十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①焦竑:《南大征录》娟三十九《谏议大夫南京礼部右侍郎泽野吕公柟行状》。
    ②冯从吾:《冯少墟集·关中书院记》,清康熙间刻本。
    ③刘古愚:《与沈淇泉学政书》,《刘古愚先生文集》卷六。
    ④刘古愚:《与门人陈伯澜书》,《刘古愚先生文集》卷六。
    ⑤张覆祥:《张扬园全集》,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32页。
    ①[法]布迪厄:《文化资本和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
    ②余英时:《中国思想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4页。
    ③《横渠易说·上经·乾卦》,关学传人尤重践行,笃实朴健的习性得以世代承传。清人贺瑞麟有感于此,曾说:“关中之地,土厚水深,其人厚重质直,而其土风亦尚气节而励廉耻,固有志圣贤之学者,大率以是为本”。(《关学续编·清贺瑞麟识》)道出了关中学人身处义化场域由慕及贤的精神旨归。
    ④[法]布迪厄:《文化资本和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①《张载集·张了正蒙·诚明》,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0页。
    ②《张载集·张了易说·说卦》,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9页。
    ③杨爵:《漫录》,庐江刘氏远碧楼,民国(1912-1949)抄本。
    ④《泾野子内篇》卷十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页。
    ⑤《关中书院语录》《冯少墟全集》卷十二,清康熙间刻本。
    ⑥《关学续编·丰川王先生》,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4页。
    ⑦学者董敬畏曾在关中泾阳县邓村做过田野调查,通过村民李玉长的口述,他发现村民们都很守“规矩”重“德行”,原因是村上一家李姓士绅曾受过书院的关学教育,并把学来的“礼”、“孝”、“伦”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带动了村民的自觉仿效,民风淳朴,村风和谐。而且他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在关中地区并非个案,由此他得出结论:关中作为历史上的政治中心,作为帝国晚期的区域社会中心,关学作为儒学一分支,透过关中地区的书院及教育网络,在整个关中地区宣扬和传播自已的核心理念——“德行”,从而使得像邓村这样的普通村落的人们把这种核心理念转换为个体的“德行”符号与意义系统,也转换为村落整体的符号与意义系统。这种转化的过程即是个体小断把关学价值内化的过程。通过内化和舆论与信仰保障,“德行”符号与意义系统在关中地域社会成功地再生产。(参见董敬畏:《关学理念与地域文化——以关中邓村为例》,《文化学刊》,2011年第3期。)
    ①朱熹:《朱子诗传》。
    ②《礼记·曲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③吴瀚飞:《浅议陕西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宝鸡!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④[法]布迪厄:《文化资本和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
    ①[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①陈传才,周忠厚主编:《文坛西北风过叶——“陕军东征”文学现象透视与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24页。
    ①《张载集·乾称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2页。
    ②《j张载集·张子第录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07页。
    ③《张载集·横架易说·系辞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6页。
    ④《张载集·经学理窟·气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5页。
    ⑤《张载集·张子正蒙·中正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页。
    ①《张载集·张子正蒙·至当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2页。
    ②杨爵:《漫录》,庐江刘氏远碧楼,民国(1912-1949)抄本。
    ③冯从吾:《关中书院语录》,《冯少墟集》卷十二,清康熙间刻本。
    ④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⑤贾平凹:《上门》.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①张载:《张载集·横渠易说·说卦》,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3页。
    ②张载:《张子正蒙·中正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页。
    ③张载:《张子正蒙·中正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页。
    ④人物原型牛兆濂9岁入塾,一览成诵,人称“神童”。16岁应县考,名列前茅,22岁省试中举。因才华出众,诗文延誉关辅,远近皆以“牛才子”称之。后因丁忧父丧兼侍母病,未能赴京试,按清代科举例制应削举人之名,陕西巡抚端方重其才,以孝奏请朝廷,免于削名,且奏加“内阁中书”之衔,牛兆濂上书奏呈,予以坚辞。1893年赴三原拜师贺复斋,投身程朱理学。从此广结道友,潜心研学,被称为“横渠以后关中第一人”的关学派最后传人。牛兆濂在“芸阁学舍”讲学二十多年,发扬关中理学,亲率诸生演习周礼,诵讲《乡约》。继先贤之遗风,广三秦之文化,使“芸阁学舍”名声日盛,求学者遍及秦、晋、豫、鲁、皖、陇、鄂、苏、滇诸省,朝鲜学子亦慕名而来,成为当时关中乃至全国的知名学堂。
    ⑤张载的思想也波及海内外,张载的《西铭》作为经典之作,被列为韩国中小学国文教材重要篇目长期收录。1992年汉城奥运会场上赫然标有“四为”字样。2004年,温家宝总理访美,在哈佛大学演讲时也援引张载的“四为”学说。其后不久,台湾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大与学生交流时也援引了张载的“四为”说。
    ⑥李红吸收了宗教史中神圣空间的观点,对关学创始人张载的“四为”做了阐发。她说“伊利亚德在《神圣 与世俗》中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的两种生存方式,其中神圣空间框架的存在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之一,张载“为天地立心”也不外是在试图为人类提供一种生存之道,它本身也向我们彰显了一种空间图式,本文关注它内涵之外的前提——超越性空间模式,这对于读者理解此句的深刻内涵有重要的帮助。”张载“为天地立心之中也蕴含着一个超越性的空间框架,它揭示的不仅是一种雄心大志,更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模式,其中隐含着一种神圣的力量,隐喻着一个神圣的世界,也表达着天地人“三才”之间的神圣关系。(《张载“为天地立心”的超越性空间模式——从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中神圣空间观的角度分析》,《文教资料》2010年第9期)
    ①《盩庢问答》,《二曲集》卷十四,中华书局1996年版。
    ②[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社学场的生成和建构》,刘晖译,中央编出版2001年版。
    ①《张载集·横渠易说·系辞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6页。
    ②《张载集·横渠易说·说卦》,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33页。
    ③陈传才,周忠厚主编:《文坛西北风过耳——“陕军东征”文学现象透视与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④《张载集·横渠易说·系辞下》,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9页。
    ①贾平凹:《妊娠》,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
    ②《张载集·张子正蒙·乾称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2页。
    ③《张载集·张子正蒙·太和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页。
    ④贾平凹:《古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5页。
    ⑤参见《关中书院与秦人风骨》,《风雨长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页。
    ①王弘撰:《山志》二集,卷五,中华书局1999年版。
    ②赵俪生:《顾亭林与王山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
    ③王鼎(17681842)字定九,号省涯,陕西蒲城县西街达仁巷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时期政治家、著称于世的爱国名相。生于清乾降三十三年(1768年)卒于道光二十二年四月晦日(1842年6月8日)深夜,终年七十五岁。王鼎是清代著名抗英名相,嘉庆和道光皇帝的老师。王鼎少年时家境贫寒。他勤奋好学,心存大志。清嘉庆元年(1796年)中进士,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朗、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求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
    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1842年,当林则徐因抗战获罪而被遣戊伊犁时,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王鼎以大学士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塞河口。由于赞成林则徐禁烟抗战,王鼎上疏道光奏留林则徐助襄阳河工,治河竣工后,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时英帝国侵略者二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坚持将林则徐发往新疆。王鼎回到北京后,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王鼎在延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小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圆,享年74岁。王鼎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人从此脱离了祖国, 一去l55年。
    ①陈忠实:《吟诵关中》,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②《张子正蒙·太和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页。
    ③《张载集·张子语录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16贝。
    ④《张子正蒙·太和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页。
    ①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②早在周朝,周文化在初创阶段就奠定了敦本务业的基础,周初制定了“周公型模”一整套统治规则,影响了中国整个思想界和社会发展的“天哲学”、“抑商”、“民本”等思想已经扎根于古关中,甚至通达九州,成为可以贯通古今的思想锥形。
    ①贾平凹:《废都》,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
    ①贾平凹:《土门》,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74页。
    ②《陕情要览》,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页。
    ③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52卷,贺次君,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1995年版。
    ①[美]戴安娜·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
    ②[美]戴安娜·克兰主编:《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页。
    ①1952年8月,铆青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工作,他深入调查研究,给区乡干部、农民讲社会发展史,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亲自指导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农业社运动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1953年3月,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保留常委职务,开始定居皇甫村,住在一个破庙里,专门从事长篇小说《创业史》等文学作品的创作。1960年4月,柳青将《创业史》第一部10万册的稿酬16065元,捐给王曲公社做工业基建费用: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 二部时,他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1963年到1964年,柳青两次参加长安县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冒着风险,和打击一大片的极左思潮进行斗争,保护了一批农村干部,深得人心。在长安县,他还写出《我们这里已是早晨》、《灯塔,照耀着我们吧!》、《1955年秋天在皇甫村》、《王家父子》、《邻居琐事》、《美学笔记》、《狠透铁》等作品。还写了《关于王曲人民公社的田间生产点》、《怎样沤青肥》、《耕畜饲养三字经》实用性的技术宣传文章。在他身上,关学传统中的“敦本善俗”和注重“践行”的观念得到了充分展望。
    ①参见《背离共性,自成风景——陕西名作家作品选·序》,《吟诵关中》,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①《张载集·正蒙·乾称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2页。
    ②同上。
    ①《张子正蒙·太和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页。
    ②《张子正蒙·天道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页。
    ①叶广芩:《黄连厚朴》,《梦也何曾到谢桥》,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贝。
    ②“神化”也就是一种带有神秘化的文化倾向。对于当代关中文学场中神秘文化因了的认识,学者解释小一。如赵学勇、王贵禄认为神秘来源于志怪,或者称作传奇演绎,它们在文学故事中构成了特异性的事件。(《长安文化与当代秦地作家》,《长安学·文学卷》,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李晓峰认为神秘的文本氛围是汉唐文化中神秘色彩的当代折射。(《论陕西当代文学中的汉唐文化因子》,同上书第438页)。笔者援引“穷神知化”的关学思想旨在从功用的角度对“神化”色彩做出一种解释,这也是对关学思想概念的一种现代性转化。
    ③如:据《关学编》卷三中载,吕柟称薛敬之生来有异状,“股有七赤痣,左膊仃一黑子深入肤里。”又说其 在应州的善政有许多奇怪的征验。关中学者王征(1571—?)字良甫,葵心,陕西泾阳人,崇尚奇器,一生致力于机械工程学的研究,民间传说王征“未通籍时,每春夏播耕,多为木偶以供驱策,或春春,或簸者,或汲者,或炊者,或操瓶杖抽风箱者,机关转捩,宛如生人,至收获时,辄用自行车束载以归……”(黄节:《王征传》,原刊《国粹学报》第一年《史篇》第六期,,引自《年谱》)
    ①《张子正蒙·神化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页。
    ②《横渠易说·系辞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6页。
    ③《张子正蒙·神化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5页。
    ④《张子正蒙·天道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3页。
    ⑤《张子正蒙·太和篇》,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页。
    ⑥陈忠实:《原下的日子》,北京十月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① Pierre bourdieu.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Cambridge.Massachusertts.Harverd University Press.1984.p.6
    ①陈传才,周忠厚主编:《文坛西北风过耳——“陕军东征”文学现象透视与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①[法]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建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色环2001年版,第160页。
    ②参见拙作:《建构正义与良知的文化场——<白鹿原>的空间场域分析》,《当代文坛》,2010年第6期。
    ①张载对于“穷理尽性”释为:“德小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性尽。”“气与志,天与人,有交胜之理,必学至于如天则成性,成性则气无由胜。”《张载正蒙·诚明》。
    ①参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5卷,贺次君,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②参见[法]布迪厄《实践感》,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③《续修陕西通志稿》第一一五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①文革中,红卫兵造反派在批林批孔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等到他们揭开了墓室才发现了砖头的谜底,上面镌刻着警示后人的十二个字:“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在砖头被抛掷的时候在两层嵌接处断裂后,又显示出一行再通俗易懂不过的俗语:“折腾到何日为止”。
    ②张国俊:《中国文化之二难(上)》,《小说评论》,1998年版第4期。
    ①[法]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①贾平凹:《占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06页。
    ②同上书,第320页
    ①同上书,第412页。
    ②叶广岑:《黄连厚朴》,《梦也何曾到谢桥》,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
    ③陈忠实:《蓝袍先生》,《陈忠实文集三》,广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①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北京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②[德]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③参见叶舒宪:《英雄与太阳》,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韩养民:《关中古战场演义·跋语》,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⑤《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幸庆忌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⑥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46页。“山”指华山。
    ⑦《史记》卷一二四《游侠列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①在关中民间故事中,流传着大量经过改装的英雄人物故事,像二郎神、尉迟敬德、杨家将人物故事等等(参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年版),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英雄精神已经渗入到了民间场域的基层生活和意识中。
    ②《魏书》卷4四十《陆俟传》。
    ③《五杂组》卷三《地郡》,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43页。
    ④朱熹:《诗集传》卷六,《论<秦风>》。
    ⑤贾平凹:《进山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62页。
    ⑥文化英雄:系传说中的人物,常以兽、鸟、人、半神等各形态出现。一个民族常把一些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来说最基本的因素(诸如各类重大发明、各种主要障碍的克服、神圣活动以及民族自身、人类、自然现象和世界的起源),加之十文化英雄身上。文化英雄为一民族一社团理想之象征。参见美国《韦氏大辞典》中“文化英雄”条目。
    ①《史记》,卷八《商君列传》.中华书局2005年版。
    ②刘学智:《关学宗风:躬行礼教,崇尚气节》,《队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其。
    ③参见马宽厚:《关中录奇·关中名将》,陕西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
    ④王阳明:《王阳明全书卷之六·文录三》
    ⑤《论语·宪问》。
    ①《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年版。
    ②参见叶舒宪:《英雄与太阳》,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③叶舒宪:《英雄与太阳》,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④参见《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年
    ⑤顾炎武:《目知录》卷二十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叶舒宪:《英雄与太阳》,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②《魏书》卷三五《崔浩传》。
    ③《晋书》卷五六《江统传》。
    ④《元稹集》卷六《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山西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⑤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〇二《求猛士诏》,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⑥参见《壮美的秦风》一节,张岂之、史念海、郭琦主编:《陕西通史·思想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①参见李汗厚:《美的历程》,大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②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③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①牟宗三:《历史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170、136页。
    ①参见霍然:《唐代美学思潮》,长春出版社1990年版,都8页
    ②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贝。
    ③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页。
    ④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78页。
    ①[法]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②焦循:《花部浓潭》,《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市卷》,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①阎纲:《<创业史>与小说艺术·当代英雄梁生宝》,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68页。
    ①[法]布迪厄:《实践理性》,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①[德]尼采:《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134页。
    ②黑格尔认为在悲剧冲突中获胜的,永远都应当是一种更高的“普遍力量”即“绝对理念”和“永恒的正义”在他看来,这也就是毁灭性冲突、悲剧性结局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参见[德]黑格尔:《美学》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83页。
    ①红柯:《西去的骑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
    ①[德]卡西尔:《人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255页。
    ②参见百度百科“反英雄”词条http://baikc.baidu.com/vicw/193171.htm。
    ①姜智芹:《欧洲人视野中的贾平凹》,《小说评论》,2011年第4期。
    ①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0页。
    ②马’宽厚:《陕西文学史稿》,中国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贝。
    ①王大华:《关中的崛起与衰落——古代关中的历史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②陈寅恪先生从民族交融实现大一统的历史事实出发,认为“北周—隋—唐”过程中,关陇集团实质上执行的是“关中文化本位政策”,其中中胡汉之问题实为胡汉文化交融的问题,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由于当时宇文泰率领胡兵入驻关陇,胡汉矛盾如何解决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宇文泰从文化上采取积极的政策,应该说在当时稳定关中经济生活,加强民族融合、实现富国强兵方面的举措是积极的卓有成效的。《资治通鉴》(卷五八)中就写到:当时的文化政策:“魏丞相(宇文)泰欲革易时政,为强国富民之法,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苏绰尽其智能,赞成其事;减官员,置二长,并置屯田以资军国。又出文条诏书:一日清心;二日敦化:三日尽地利;四日擢贤良:五日桖狱讼:六曰均赋役。泰甚重之,常置之左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记账者,不得居官。”“搜简闭才为令长,皆以新制而遣焉。数年之间,百姓便之。”这些都记载了当时第三文化在关中崛起的政策事实。大部分学者赞同陈先生的观点,也有人提出过异议,中山大学的曹克生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出发,认为“关陇集团”不是文质彬彬的文化集团,而是一个经济集团。(参见曾克生:《关陇集团问题》,《史学月刊》1960年第5期。)
    ①马宽厚:《陕西文学史稿》,中国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②费秉勋:《贾平凹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①贾平凹:《平凹论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3--134页。
    ②李建军:《文学写作的诸问题——为纪念路遥逝世十周年而作》,《南方文坛》,2002年第6期。
    ③贾平凹的创作也受到了中西方美学理论的影响,他在参悟美术技法,希望在西方现代派美术的思维和观念与中国传统美术的哲学和技术结合起来,他说:“在创作中,怎样大面积团块渲染,看似塞满,其实有层次脉络,渲染中既有西方的色彩,又隐着中国的线条,既有淋淋真气使得温暖,又显一派苍茫沉厚。比如看似写实,看似没秩序,没工整,胡摊乱堆,整体上却清明透彻。”(贾平凹:《古炉·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7页。)
    ①参见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页。
    ②贾平凹《西安这座城》,中学讲文室编:《语文读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参见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①韦建国,李继凯,畅广元等著:《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②肖夏林主编:《废都废谁》,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9页。
    ①孙见喜:《贾平凹前传》第二卷《制造地震》,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470贝。
    ②冯希哲、赵润民编:《借助巨人的肩膀——翻译小说阅读札记》,《走进陈忠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③冯希哲、赵润民编:《借助巨人的肩膀——翻译小说阅读札记》,《走进陈忠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①参见《高建群的借鉴与超越》,韦建国,李继凯,畅广元等著:《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
    ②参见《叶广岑:他者吸引与回归》,同上书,第319页。
    ③参见《红柯:追寻异域》,同上书,第350页。
    ①余斌:《论中国西部文学》,《当代文艺思潮》,1986年第5期。
    ②肖云儒:《中国西部文学论——多维文化中的西部美》,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
    ③肖云儒在《中国西部文学论》一书中,涉及到西部特征比较明显的主要作家有张承志、杨志军、张贤亮、唐栋、李斌奎、李镜、马原、扎西达娃、昌耀、艾克拜尔等,而很少涉及到陕西作家,他所提到的陈忠实、贾平凹等关中作家风格,也难以较妥帖的被涵容到西部文学的整体风格中。当然他在探析西部精神传承对文学场的影响方面是有一定启示意义的,他指出“西部以精神的海市蜃楼进入当代生活,成为当代观念和当代情绪的古老载体,于是滞后转化为超前。在这里,当代性以历史感为依托,历史感因当代性而重获生命,在当代思潮和当代情绪的涌流中溶为一体。”参见肖云儒:《中国西部文学论——多维文化中的西部美》,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页。
    ①陈忠实:《背离共性,自成风景——陕西名家作品选·序》,《吟诵关中》,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4页。
    ②霍松林:《试论形象思维》,《新建设》,1956年5月号。
    ①《外国文学研究》,1978年第2期。
    ①冯肖华:《陕西地域文学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①参见李涌泉:《漫谈陕西作家的“冷娃”做派》,《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社学场的生成和建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2001年版,第118页。
    ①贾平凹:《进山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理性》,谭立德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建构》,刘晖泽,中央编译出版2001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涂释文,梁亚红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J.-C.帕斯隆著:《再生产》,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遏制野火》,河清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褚思真,刘晖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男性统治》,刘晖译,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桂裕芳泽,北京三联出版社1996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J.-C.帕斯隆:《继承人》,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国家精英》,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单身者舞会》,姜志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美]安吉拉·麦克罗比:《文化研究的用途》,李庆本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法]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德]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赵登荣泽,漓江出版社2007年版。
    [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诺埃尔·卡罗尔:《超越美学》,李媛媛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英]卢伯克,福斯特,谬尔:《小说美学经典三种》,方土人、罗婉华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英]德伯里:《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王民等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罗马利亚]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罗马利亚]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范型》,晏叮佳,姚蓓琴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伯纳德特:《神圣的罪业》,张新樟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1年版。
    [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讲演集》,张毅声,张祖健,杨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德]马丁·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法]雷蒙·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吕一民,顾杭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社会学——浮现中的理论视野》,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泽:《神圣的解构:民族文化研究的多维视野》,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P.Bourdieu,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edge and Kagan Paul,1984.
    P.Bourdieu, Distinction:Outlin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UK/New york: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
    P.Bourdieu, Distinction:Homo Academicus.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P.Bourdieu, Distinction:The Logic of Pactice.Stanford.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严家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陈庆元:《文学:地域的观照》,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魏建、贾振勇:《齐鲁文化与山东新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薛天纬、朱玉麒主编:《中国文学与地域风情》,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
    张晓虹:《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历史地理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黄新亚:《三秦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赵吉惠:《三秦文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张德丽:《西安文化论稿》,西安出版社2009年版。
    杨东晨:《陕西古代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杨东晨、杨建国:《秦人秘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王大华:《关中的崛起与衰落——古代关中的历史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张岂之、史念海、郭琦主编:《陕西通史·思想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培礼等主编:《三秦轶事》,中华书局2005年版。
    马宽厚:《陕西文学史稿》,中国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冯冯肖华:《陕西地域文学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陈传才,周忠厚主编:《文坛西北风过耳——“陕军东证”文学现象透视与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韦建国,李继凯,畅广元等著:《陕西当代作家与世界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刘锋焘主编:《长安学丛书·文学卷》,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
    冯希哲、赵润民编:《走进陈忠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李浩:《唐代关中十族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浩:《唐代美学思潮》,长春出版社1990年版。
    肖云儒:《中国西部文学论——多维文化中的西部美》,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肖云儒,王盛华主编:《西部艺术家》,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
    肖云儒:《对视文化西部》,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赵德利:《情缘黄土地——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阐释》,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张晓红:《文化区域的分异与整合——陕西地理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郭琦主编:《陕情要览》,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郭琦主编:《陕西五千年》,陕西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赵园:《地之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张阿利:《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年版。
    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四卷本,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陈平:《关陇文化与赢秦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萧乾主编:《三秦轶事》,中华书局2005年版。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
    曾亦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长江:《中国的西北角》,上海书店1936年版。
    钱穆:《中国文学论丛》,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华东各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唐跃,谭学纯:《小说语言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张国风:《中国古代小说史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中国ISBX中心1996年版。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萧乾主编:《风雨长安》,中华书局2005年版。
    萧乾主编:《秦中旧事》,中华书局2005年版。
    刘文瑞:《长安史话》,陕西旅游出版社1991年版。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彭书麟:《西部审美文化寻踪》,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继会:《中国乡土小说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崔志远:《乡土文学与地缘文化》,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
    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
    钱茂伟,王东著:《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许兆昌:《周代史官文化——前轴心期文化形态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许兆昌:《先秦史官的制度与文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子今:《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葛志毅:《谭史斋论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桂萍:《<史记>与中国史学传统》,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一编,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
    余英时:《史学与传统》,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民国七十四年版。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
    任崇岳主编:《中国文化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刘纬毅:《中国地方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刘安琴:《长安地志》,西安出版社2007年版。
    吴强华:《家谱》,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徐杨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
    齐思和:《中国史探研》,中华书局1981年版。
    刘师培:《刘师培史学论著选集》,邬国义,吴修艺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黄霖等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牟宗三:《历史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宋联奎编撰:《续修陕西通志稿》
    曹冷泉:《陕西近代人物小志》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2001年版。
    汉·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
    后晋·刘响:《旧唐书》,台北鼎文出版社1979年版。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5年版。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新编》,仓修良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版。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唐·刘知几:《史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阮元编:《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明·赵廷瑞修,马理,吕柟编纂:《陕西通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刘于义,沈清崖编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汉·王褒等撰:《关中佚志辑注》,陈晓捷辑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清·郭显贤原本,李元升增修,李大捷增纂:《雍正蓝田县志》雍正八年增刻顺治抄本。
    清·张聪贤修,董曾臣纂:《嘉庆长安县志》嘉庆二十年刻本。
    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草葛艾儒:《张载的思想》,罗立刚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张骥:《关学宗传》,陕西教育图书社1921年版。
    杨立华:《气本与神化——张载关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龚杰:《张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方光华:《关学及其著述》,西安出版社2003年版。
    吴国武:《经术与性理:北宋儒学转型考论》,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吉林出版社2008年版。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赵俪生:《顾亭林与王山史》,齐鲁书社1986年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贺次君,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2005年版。
    杨立华:《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陈谷嘉:《宋代理学伦理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陈来:《宋明理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蔡方鹿:《宋明理学心性论》,巴蜀出版社2009年版。
    张岂之:《儒学理学实学心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张载:《张载集》,章锡琛点校,中华书局1978年版。
    程颢,程颐:《二程集》,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中华书局2011年版。
    朱熹:《河南程氏遗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李复:《潏水集》,陕西文献征辑处1922年印本。
    吕柟:《泾野子内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王恕:《王端毅公文集九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嘉靖三十年乔世宁刻本。
    黄宗羲:《明儒学案》,沈芝盈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
    李颙:《二曲集》,陈俊民点校,中华书局1996年版。
    王世贞:《弃山四部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冯从吾:《少墟集》二十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冯从吾:《关学编》(附续编),徐兴海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版。
    刘占愚:《烟霞文集》,西安印行民国三年(1914)版。
    王心敬:《丰川全集》,清乾隆三年(1738年)刊本。
    李元春:《桐阁全书》,清道光咸丰年间刊刻。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1975年版。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王弘撰:《山志》三集,何本方点校,中华书局1999年版。
    陈建宪:《神祗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北京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韩养民:《关中古战场演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英]贝思飞:《民国时期的土匪》,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马宽厚:《关中录奇·关中名将》,陕西旅游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年版。
    阎纲:《<创业史>与小说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杨志烈何桑:《中国秦腔史》,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
    [古罗马]郎吉弩斯:《论崇高》,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意]维柯:《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Thomas Carlyle:Heroes,hero-worship,and the heroic in history.London:Champman and hall,strand.
    孙晓珍:《略论关中文化的乡土观》,《新西部》2011年第5期
    李时薇,王家平:《<秦腔>的方言与关中文化风俗研究》,《文艺争鸣》2009年第4期。
    胡义成:《关中文化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周公型模》,《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陈忠实:《我的关中》,《新民晚报》,2004年12月11日。
    张国俊:《中国文化之二难(上、中、下)——<白鹿原>与关中文化》,《小说评论》,1998年第4、5、6期。
    彭文:《从蜀墓腰坑的设置看巴蜀文化与关中文化的交流》,《考古与文物》,1996年第6期。
    姚远:《关中文化科学的发端》,《渭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曾克生:《“关陇集团”问题——对陈寅恪先生“关中文化本位政策”的批判》,《史学月刊》,1960年第5期。
    赵德良:《张载关学思想及其对关中文化的影响》,《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胡义成:《张载关学新探——论关中文化边缘化后的哲学表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胡义成:《关中隐型文化的互补结构及其历史展开》,《长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靳润成:《从关中地区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地理背景》,《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李倩:《从陕西关中婚育剪纸民俗透视儒家文化》,《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王林彤:《关中伦理文化的镜像与命运》,《桂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李松柏:《陕西关中丧葬礼俗的文化探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鲁鹏:《三秦文化的历史发源及特性》,《兰州学刊》,2011第2期。
    王长坤,鲁宽民,尹洁:《试论三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 期。
    辛建民:《挖掘和弘扬陕西地域文化》,《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毛曦:《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唐都学刊》,1997年第3期。
    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片论》,《小说评论》,1996第6期。
    田文堂:《三秦文化生成流变说》,《理论导刊》,1994第12期。
    赵吉惠:《三秦文化研究笔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第4期。
    王坤:《陕西电影提升三秦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西北大学2010届硕士学位论文
    李晓峰:《论“延安文学”对陕西文学发展的影响》,《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2期。
    赵德利:《泛神性意识与偶像创造——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特征之一》,《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梁璐:《陕西文学地理分异研究》,《地理科学》,2008年第1期。
    李建军:《论陕西文学的代际传承及其他》,《当代文坛》,2008年第2期。
    李晓峰:《论陕西文学的地域特色及作家的个性张力》,《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赵德利:《地域文化分异与文学精神整合——论陕西文学的苦质精神》,《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3期。
    赵德利:《陕西文学苦质精神的遗落与重铸》,《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赵德利:《论陕西文学的传奇性》,《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赵德利:
    《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特征》,《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马平川:《地域文学研究的现代性范式意义——评<情源黄十地: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阐释>》,《榆林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王渭清:《研讨“陕军”历史征程聚焦“三农”题材创作——陕西文学创作研讨会综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李晓峰:《论陕西文学的审美形态及其流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第2期。
    梁璐,司徒尚纪:《陕西文学地理初探》,《人文地理》,2006年第2期。
    王卓慈:《品牌策略:陕西文学与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第6期。
    王卓慈:《陕西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理论观察》,2002年第4期。
    段建军:《敞亮地域文学研究的民间文化视界——评<新时期陕西文学的民间文化阐释>》,《小说评论》,2006年第6期。
    曹斌:《陕西文学批评的新视点——评赵德利新著<情源黄土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冯肖华:《当代陕西文学主流意识流变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冯肖华:《把脉病象,重构格局——陕西文学的一剂“六味”良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4期。
    刘宁:《人文地理视野中的陕西文学》,《小说评论》,2005年第4期。
    韩鲁华:《前现代与现代:陕西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从陈忠实的创作及研究谈起》,《小说评论》,2005第4期。
    田玲华:《陕西文学的春、秋、冬》,《小说评论》,2000年第4期。
    周艳夯:《论当代陕西文学创作的主流性地位》,《人文杂志》,1998第6期。
    欧阳飘雪:《青年评论家视野中的陕西文学——“全国格局中的陕西文艺研讨会”纪要》,《小说评论》,1996年第1期。
    王愚:《文学重镇的风采——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文学扫描》,《小说评论》,1994第5期。
    陈晨:《陕西文学研究十年纪略》,《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李春燕:《新时期30年陕西文学批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0中国博士学位论文
    吴玮:《以陈忠实、贾平凹为例,试论陕西文学的神秘特色》,西北大学2009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李晓峰:《乡村生活的精神守望与创作题材的宿命选择——陕西作家创作心理探微》,《宝鸡文
    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第2期。
    施新佳:《对陕西作家群文化取向的多维反思》,《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樊星:《当代陕西作家与神秘主义文化》,《小说评论》,2010年第6期。
    赵德利:《论陕西作家的地缘情结与审美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杨皓翔:《从陕西作家文学方言透视陕西地域民俗文化》,《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12期。
    张燕茜:《我说陕西作家》,《延安文学》,2007年第6期。
    李涌泉:《漫谈陕西作家的“楞娃”做派》,《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6期。
    郝智源:《乡土味挖掘与现代性探索——浅论第二代陕西作家群小说创作的民俗题材》,《北京
    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第2期。
    高俊林:《一位文坛旁观者看陕西作家》,《文学自由谈》,2005第4期。
    李兆虹:《陕西作家群地域性特色的得与失》,《唐都学刊》,2003第3期。
    李建军:《关于文学批评和陕西作家创作的答问》,《文艺争鸣》,2000年第6期。
    田中阳:《黄土地上的文学精魂——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观陕西作家群》,《湖南
    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第1期。
    刘运祺:《从黄土地走向世界——陕西作家群崛起动因初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5第3期。
    李炳银:《陕西的作家与文学创作辨析》,《当代作家评论》,1993第6期。
    梦兮:《火辣辣的记忆——几位陕西作家掠影》,《文学自由谈》,1991第3期。
    李星:《论“农裔城籍”作家的心理世界——陕西作家论之一》,《当代作家评论》,1989第2期。
    李星:《新的崛起:在传统的长河中——陕西作家论之二》,《小说评论》1990年第3期。
    雷涛:《柳青:宝贵的精神资源》,《陕西文学界》,2006年第2期。
    小雨:《长篇小说的审美特性与我们的选择——陕西作家长篇小说讨论会纪要》,《小说评论》,1988第6期。
    蒙万夫:《略谈柳青的生活创作道路——兼及柳青的同辈陕西作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第3期。
    施新佳:《明代陕西作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7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杨挺:《论新时期以来陕西作家群的文化取向》,南京师范大学2008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陆有福:《杜诗中的史官文化因素探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宋小克:《先秦史官文化与<左传>所载梦象》,《北方论丛》,2009年第2期。
    陈桐生:《商周史官文化向战国士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说理散文的影响》,《文史哲》,2008年第3期。
    刘明,孙荣修:《论<左传>中巫官文化与史官文化之消长》,《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彭知辉:《论史官文化心态对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
    阳建雄:《唐代小说与史官文化》,《名作欣赏》,2007年第24期。
    赵锡元:《<周代史官文化>读后琐记》,《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
    倪进:《史官文化与中国文学民族性的确立》,《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张强:《论司马迁对史官文化的修复》,《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
    张强:《先秦史官与史官文化考论》,《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张强:《司马迁与新史官文化》,《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李福敏:《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档案学通讯》,2000年第2期。
    谢建忠:《论杜甫与史官文化》,《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张新科:《史官文化与唐前史传散文》,《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林继富:《中国民间传说与史官文化》,《民间文艺论坛》,1997年第3期。
    陈国生:《试论地理环境在先秦史官文化兴起中的作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孙淼:《先秦时代的史官文化》,《神州学人》,1995年第8期。
    张强:《史官文化与巫官文化及宗教神话之关系》,《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
    郭东明:《先秦史官文化及其文学意蕴》,《文史哲》,1993年第2期。
    顾准:《基督教、希腊思想和史官文化》,《晋阳学刊》,1981年第4期。
    史念海:《陕西在秦汉历史时期的地位》,《文史知识》,1992年第6期。
    郝建国:《文坛陕军以史家笔法写民族秘史》,http://hsb.hsw.cn/2007-11/09/content_6660284.htm
    曹荣:《论杜甫诗歌创作的史官文化特征》,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唐向荣:《历史上的“关学东来”(一)》,《宝鸡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唐向荣:《历史上的“关学东来”(二)》,《宝鸡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米文科:《三原弘道书院的讲学与明代关学之发展》,《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程灵生:《试谈清初关学学者李柏的<易>学研究》,《华夏文化》,2010年第4期。
    董敬畏:《关学理念与地域文化——以关中邓村为例》,《文化学刊》,2011年第3期。
    陈正奇,焦陆燕:《关学对关中地区民风民俗之影响》,《理论导刊》,2010年第1期。
    刘平中:《孟子学与关学思想学术体系建构探论》,《求索》,2010年第1期。
    许宁,朱晓红:《“物与”之道:张载关学的生态哲学意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下关凤:《从冯从吾“儒佛之辨”看晚明关学之佛学观》,《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张瑞彬:《关学对清末民初陕西精英阶层政治倾向的影响》,《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刘学智:《南大吉与王阳明——兼谈阳明心学对关学的影响》,《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3期。
    贺红霞:《王心敬与关学》,《大家》,2010年第15期。
    魏涛:《李复不是“关学正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6期。
    灏峰:《人文启蒙:明代的关学之重(上)》,《美文(上半月)》,2008年第6期。
    灏峰:《清朝:关学的繁荣期和终结期》,《美文(上半月)》,2008年第8期。灏峰:《人文启蒙:
    明代的关学之重(下)》,《美文(上半月)》,2008年第7期。
    张亲霞:《关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张亲霞:《论明代关学的基本特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刘永清:《论关学的精神特质》,《理论月刊》,2008年第12期。
    孔令华:《关学宗师张载的教育思想》,《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萧无陂:《吕柟与关学》,《船山学刊》,2007年第4期。
    姜国柱:《张载关学的思想要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姜国柱:《张载关学的历史贡献》,《唐都学刊》,2006年第1期。程旭:《吕大临与关学及<
    考古图>》,《文博》,2007年第6期。
    常新:《明清之际关学与外界的学术互动——以李二曲与顾炎武的交往为例》,《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胡义成:《张载关学新探——论关中文化边缘化后的哲学表现》,《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刘学智:《关学及二十世纪大陆关学研究的辨析与前瞻》,《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
    赵吉惠:《论张载关学与明清实学》,《成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赵吉惠:《张载关学奠定了明清实学的思想基础》,《唐都学刊》,2004年第2期。
    李廷华:《“关学”余脉:于右任、张季鸾和吴宓》,《书屋》,2003年第1期。
    刘梦琴:《危机中的希冀——论陈忠实《白鹿原》中的“关学”倾向》,《沧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陈俊民:《学政不二,礼教为本——从张载关学独特的致思路向看关学研究的新面向》,《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2年第3期。
    段建海:《张载关学的社会历史观》,《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唐向荣:《关学的“复振”寻根》,《寻根》,2002年第3期。
    林乐昌:《张载关学学风特质论——兼论张载关学学风的现代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林乐昌:《张载关学与二秦文化的哲理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林乐昌:《张载答范育书三通与关学学风之特质》,《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1期。
    刘学智:《冯从吾与关学学风》,《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文必方:《试论张载思想及关学学派的特点和学风旨趣》,《贵州文史丛刊》,2001年第3期。
    王晓清:《元代关学试探》,《孔子研究》,1995年第1期。
    王晓清:《元代关学探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5年第4期。
    康中乾:《论张载“气”范畴的逻辑矛盾——兼论关学衰落的理论根源》,《人文杂志》,1992年第2期。
    陈俊民:《论吕大临易学思想及关学与洛学之关系(上)》,《浙江学刊》,1991年第2期。
    陈俊民:《论吕大临易学思想及关学与洛学之关系(下)》,《浙江学刊》,1991年第3期。
    陈俊民:《关学序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陈俊民:《张载关学主题论——兼论其对中国哲学宇宙论发展的贡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王士伟:《关学学派特征筒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
    马涛:《论薛瑄与明代的关学》,《孔子研究》,1991年第3期。
    蔺恩昌:《张载关学与程朱理学的关系及张载关学的继承诸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王海燕:《英雄代代传——从文学透视中国“英雄精神”常存》,《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李兆虹:《侠匪文化与当代陕西创作》,《唐都学刊》,2004年第4期。
    张晓辉:《英雄精神——一个民族最珍贵的财富》,《纪实》,2009年第10期。
    李晓卫:《试论柳青的文学典型观——对<创业史>中梁生宝形象塑造的反思》,《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刘洋:《文化英雄的重生》,《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第3期。
    曾凡:《中国文化英雄与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州学刊》,2010年第3期。
    姜峰:《十七年文学中的英雄焦虑》,《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王一川:《以“反英雄”姿态向国民成才原型宣战——读杨争光<少年张冲六章>》,《文艺争鸣》,2011年第3期。
    孙秀昌:《反形式·反英雄·反传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藏丽:《新英雄传奇研究综述》,《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李霞:《新英雄传奇对“十七年”革命英雄传奇的丰富与深化》,《作家》,2010年第12期。
    金黛莱:《中、希神话英雄辨异探析》,《当代文坛》,2007年第5期。
    侯晓燕:《从神话英雄行为看中国和希腊民族性格的不同》,《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何慧:《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安徽大学2010届优秀硕十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