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救灾减灾工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其背后深刻的历史背景及演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救灾减灾工作改革发展的历史启示、教训和理念的变化。按照救灾减灾工作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的改革分为三个阶段:对传统救灾减灾工作模式的调整阶段(1978——1989)、现代救灾减灾工作模式的初步形成阶段(1989-1998)和对现代救灾减灾工作模式的改革完善阶段(1998年以来)。
     论文由导论、正文(四章)和结束语(第五章)组成。
     导论部分着重介绍了本选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创新点和难点、主要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1949—1976年中国传统救灾减灾工作的回顾。分析了1949——1978年间自然灾害对中国社会机体的破坏作用,及其对中共工业化战略、土改、剿匪、农业合作化等项工作的消极影响,简要回顾了这一阶段中国的救灾减灾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传统救灾体制之下中国救灾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1978——1989年中国传统救灾减灾工作的调整——以“改变救灾款的使用办法”为中心。主要梳理和分析了1978——1989年中国传统救灾减灾工作的调整及其背景,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阶段的工作调整作出评价。笔者认为,1978——1989年中国救灾减灾工作调整的着眼点是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调整的核心是实行部分救灾款有偿使用,围绕这一原则,衍生出了救灾合作保险、救灾款包干使用、救灾扶贫周转金、救灾扶贫经济实体、农村双储会等措施。这些调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央政府的救灾负担,调动了地方政府的救灾积极性,推动了救灾工作的社会化。但80年代对于救灾工作的改变,本质上没有跳出传统救灾体制的框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以国家拨款为主体的救灾经费管理体制,因此属于调整的范畴,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第三章1989年后中国传统救灾减灾工作的改革——以“建立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为中心。主要介绍了1989——1998年间,即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成立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的改革历程。80年代末90年代初,体制转轨成为当时社会的显著特征,救灾减灾工作也因此步入了真正的改革范畴。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成立和减灾十年活动的开展所形成的救灾减灾氛围为契机,以“实行分级管理”为中心,中国对传统的救灾工作模式进行了改革,基本上确立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现代救灾工作模式,强化了地方各级政府在救灾减灾中的责任,使得救灾工作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可以说,90年代救灾减灾工作改革的最大贡献就是搭建了一个现代救灾工作模式的框架,完成了从传统救灾工作到现代救灾工作的初步转变。但在救灾与救济的区分、灾情等级和救灾责任的划分、政策法规的建设、部门救灾减灾的协调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
     第四章1998年以来中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建设——以“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中心。主要介绍1998年以来中国在自然灾害救助方面的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从9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救灾减灾工作改革踏上一个更高的层次。即以“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中心,在现代救灾工作模式的框架之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救灾减灾中的作用;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建立和完善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现代化的灾害信息管理制度;明确政府在救灾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等。通过改革,显著提高了中国救灾减灾工作中的综合协调能力、应急救助能力,以及救灾减灾工作的社会化水平。但在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民间组织参与救灾的机制、救灾减灾综合性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
     第五章为结束语。概括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改革发展的总体历程、演进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以及30年来中国救灾减灾理念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改革的经验启示。
     在力图全面、客观地展现中国救灾减灾工作历史演变全貌的基础上,本文重点对本领域内研究较为薄弱的几个环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系统考察了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国际救灾援助、合作和社会捐助问题上态度的变化及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总结了其经验教训。
Being focused on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paper reviews the thread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bout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in China since 1978 systematically, and reveals its historical contexts and causes.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inspirations, lessens and changes of the work idea. According to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the paper divides its reform into three phases: the phase of adjusting traditional system(1978-1989); the phase of taking initial shape about modern system(1989——1998) and the phase of reform and improvement about modern system(since 1998).
     The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body of four chapters and concluding remarks(the fifth chapter).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academ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 research state of the field, breakthroughs and difficulties,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ChapterⅠreviews traditional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between 1949 and 1978. This part analyses the damages on society organ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on industrialization strategy, land reform, suppressing the bandits,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movement, and so on, brought by natural disaster.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reviews guidelines, policies and measures on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of China from 1949 to 1978 .On this basis, ChapterⅠsums up the problems that exits in traditional system of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ChapterⅡintroduces the adjusting to traditional system of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from 1978 to 1989 centering on changing the using methods of disaster relief funds. This part reviews the adjustments to the traditional system of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and analyses its background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uthor makes some valuations on the adjustment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focus of the reform about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between 1978and 1989 is relieving financial pressure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core of the reform is carrying out compensated use of part disaster relief work funds. According to this principle, Chinese government takes some measures, such as carrying on insurance in disaster relief work, responsibility for disaster relief funds, and establishing turnover funds for disaster relief work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etc. The adjusting relieves some burden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ransfers enthusiasm of the local governments. Also, the adjusting promotes the socialization of the disaster relief work. But the adjusting has not jumped out of the traditional framework, and has not changed the system that disaster relief work gets appropriating funds mainly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o, all the changes on disaster relief work in the 1980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adjusting, but not reform in its true sense.
     ChapterⅢis mainly about the reforms to the traditional system of disaster relief work after 1989 when International Ten Years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built up. The reforms on this stage centers on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with manage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In the late1980s and the early 1990s, the society was characterized by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and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stepped into reform stage in the true sens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atmosphere formed by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Ten Years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and conducting disaster reduction work, and centering on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with manage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Chinese government began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system of disaster relief work, and built up a modern system that makes clear the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is system strengthens the duty for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committ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makes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he author thinks that having constructed a basic framework of the modern system and finished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system to modern system is the largest contribution of the reform between 1989and 1998. But the reforms still remained some problems, such as distinguishing disaster relief work and social relief, dividing the disaster grades and duties, constructing legal system, adjusting different departments.
     ChapterⅣis mainly about the reforms and perfections to the modern system on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The reforms center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ural disaster relief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of capability. Since the late 1990s, the reform to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in China has stepped into a much higher level. Surroun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and capability, Chinese government takes some measures to perfect the modern system of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such as giving full play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establishing materials reserve system providing disaster relief, establishing modern disaster situation managing system, clarifying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governments, giving full play t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The reforms improved th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capabilities and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ies. Also, the reforms improved the socialization level of disaster relief work. But the reform remains som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Materials reserve providing disaster relief can not cope with the larger natural disasters. The mechanism that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participants in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is still not perf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rehensive law and statute lags behind the practical need.
     ChapterⅤis about concluding remarks. This part summarizes the overall reform course about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in 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hanges of the work idea.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sums up the historical inspirations and lessens in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of China since 1978.
     In addition,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complete picture that disaster relief and reduction work develops and changes, this paper makes some researches on the weaker links in this area, and reviews the changes in the attitude to disaster relief aids providing by foreign governments and organizations. Also,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onation system, the backgrounds, lessens and enlightenments behind its development.
引文
①张健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2页。
    ②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5页。
    ①参见梁其姿著《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3页。
    ①康沛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从唐山、丰南地震的严重后果看城市建设应当汲取的一些经验教训(初稿)》(1976年11月),《北京档案史料》(2008年第2期),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①傅筑夫、王毓瑚:《中国经济史资料——秦汉三国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②孟昭华、王明寰:《中国民政史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③王治坤:《建立救灾工作新体制管见》,《中国减灾》1994年第1期,第17页。
    ④许建斌:《救灾工作分级管理的一点思考》,《中国民政》1995年第8期,第21页。
    ⑤叶鹏飞:《举国体制发挥强大救灾效能,但也暴露各种体制弊端》,《联合早报》2008年5月16日。
    ①姚军科:《加强救灾款管理和使用的几点建议》,《河北审计》1995年第6期,第23页。
    ②向英、周杨:《救灾资金使用机制探讨》,《中国减灾》2005年第7期,第41页。
    ③李本公:《救灾扶贫周转金工作经验及发展思路》,《中国民政》1997年第7期,第12页。
    ④王治坤:《建立救灾工作新体制管见》,《中国减灾》1994年第1期,第18页。
    ⑤高建国、贾燕:《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历史和现状》,《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第4期,第5页。
    ⑥孙语圣:《对民国与当前我国救灾体制的“社会化”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第103页。
    ⑦王文新、孙洪河:《社会化救灾工作应在实践中继续创新和发展》,《中国民政》2007年第3期,第47页。
    ⑧李吉伟、张志彪:《中美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探析》,《武警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14页。
    ①代宝乾:《南方雪灾对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的警示》,《科技智囊》2008年第3期,第43页。
    ②魏捍东、刘建国:《构建我国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思考》,《武警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6页。
    ③王振耀、田小红:《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5期,第32页。
    ④柯曾华:《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要解决好五个问题》,《中国民政》2005年第8期,第45页。
    ⑤徐富海:《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呼唤新规则》,《中国减灾》2004年第10期,第8页。
    ⑥于泽远:《1949年以来首次,中国同意日本台湾派救援队前往灾区》,《联合早报》2008年5月16日。
    ⑦何惜薇:《外援只是辅助,受灾国自主性需获尊重》,《联合早报》2008年5月18日。
    ①李文海:《历史并不遥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序言)。
    
    ①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38页。
    ②杨振怀:《加强防洪抗旱减轻水旱灾害》,《人民日报》1990年3月14日,第2版。
    ③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5页。
    ④陈其瑗:《一年来的救灾工作总结》,《人民日报》1950年9月13日,第1版。
    
    ①李文海:《历史并不遥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②李文海:《历史并不遥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③马敏:《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第9页。
    ④《雄县救灾材料》,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②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华东的生产救灾工作》,华东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25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页。
    ②新华社:《领导生产救灾渡过春荒团结广大农民肃清土匪》,《人民日报》1949年7月2日,第3版。
    ③曹云升:《救灾和互助合作有矛盾吗》,《人民日报》1954年10月26日,第2版。
    ④《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9页。
    ⑤吴羹梅(1906——1990),原名吴鼎,江苏武进人,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起人之一。早年曾就读于同济大学工科,1932年毕业于日本横滨高等工业学校。1933年后,任上海中华学艺社人事咨询所总干事,上海中国标准铅笔厂协理兼厂长、总经理。抗战期间任迁川工厂联合会常务理事兼总干事。1945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建国会,任常务理事。1949年作为工商界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兼私营企业管理局副局长,上海铅笔工业公司经理,上海制笔工业公司经理,中国制笔协会名誉会长,全国工商联常委。是民建第二至四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90年6月1日在北京病逝。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98页。
    ②《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③《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1页。
    ④王子平:《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指示》,北京市档案馆,2—2—58。
    ⑦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57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58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③《河北省生产救灾综合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④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4页。
    ⑤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4页。
    ①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6页。
    ②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1页。
    ③新华社:《深入开展生产救灾工作董副总理在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3月7日,第2版。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36页。
    ⑤《康济录》原刻本只有分卷,没有页码。范宝俊主编的《灾害管理文库》(第二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将《康济录》通过扫描全文收入,本文凡引用《康济录》原文之处,除卷数属原刻本标明之外,页码均按《灾害管理文库》(第二卷)标明。
    ⑥《钦定康济录》(卷三),第395——396页。
    ①《钦定康济录》(卷三),第392页。
    ②新华社:《深入开展生产救灾工作董副总理在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3月7日,第2版。
    ③《河北省人民政府党组关于春耕播种及河工工作给党委的报告》(1951年6月),河北省档案馆,907-15-4。
    ④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7页。
    ⑤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07页。
    ⑥《河北省生产救灾综合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①《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⑤《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①《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17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③《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90页。
    ④《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6页。
    ⑤《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34页。
    ⑥《第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决定从四个方面贯彻总路线》,《人民日报》1958年6月30日,第1版。
    ⑦《第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决定从四个方面贯彻总路线》,《人民日报》1958年6月30日,第1版。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代序)。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219页。
    ①范子英、孟令杰:《有关中国1959——1961年饥荒的研究综述》,《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67页。
    ②《深入批邓是战胜震灾的强大动力》,《人民日报》1976年8月28日,第1版。
    ③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第72页。
    ④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第74页。
    ⑤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第78页。
    ⑥《从唐山、丰南地震的严重后果看城市建设应当汲取的一些经验教训(初稿)》(1976年11月),《北京档案史料》(2008年第2期),新华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197页。
    ⑦莽东鸿:《1976年唐山地震那天的中南海》,《报刊荟萃》,2008年第5期,第56页。
    ①莽东鸿在《唐山地震未能预报的原因》一文中并没有注明当时国家地震局副局长的姓名,笔者通过翻阅相关资料推测,当时国家地震局的副局长应该是查志远。
    ②莽东鸿:《唐山地震未能预报的原因》,《党建文汇》2008年2月(下),第41页。
    ③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页。
    ④新华社:《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人民日报》1979年11月23日,第4版。
    ⑤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页。
    ①曾国安:《灾害保障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5)》,华夏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22页。
    ②《民政工作应积极为国家总路线服务》,《人民日报》1953年12月24日,第1版。
    ③《民政工作应积极为国家总路线服务》,《人民日报》1953年12月24日,第1版。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342页。
    ②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42页。
    ③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办公厅:《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文件汇编》,出版地、出版时间不祥,第17页。
    ④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48页。
    ⑤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48页。
    ①尧绍裕:《民政救灾救济工作必须树立的基本观念和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国减灾》1993年第2期,第1页。
    ②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30页。
    ③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30页。
    ④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735页。
    ⑤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30页。
    ⑥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30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68页。
    ②《钦定康济录》(卷三),第219页。
    ③《钦定康济录》(卷三),第217页。
    ④《钦定康济录》(卷三),第212页。
    ①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19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第2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周恩来论林业》,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新编本)(1886——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6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49页。
    ②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49页。
    ③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57页。
    ④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9页。
    ⑤李汀:《民政部长崔乃夫在河南提出建议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改革救灾工作》,《人民日报》1987年4月30日,第4版。
    ⑥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9页。
    ⑦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9页。
    ①国家体改委办公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汇编》(中),改革出版社1990年版,第235页。
    ②国家体改委办公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汇编》(中),改革出版社1990年版,第235页。
    ③国家体改委办公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汇编》(中),改革出版社1990年版,第267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8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7页。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7页。
    ①李本公、姜力:《救灾救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0页。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7页。
    ④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3页。
    ⑤张德江:《我国救灾体制改革的探讨》,《人民日报》1990年3月5日,第6版。
    
    ①张德江:《我国救灾体制改革的探讨》,《人民日报》1990年3月5日,第6版。
    ②张德江:《我国救灾体制改革的探讨》,《人民日报》1990年3月5日,第6版。
    
    ①崔乃夫:《民政工作的探索》,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0页。
    ②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03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24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1页。
    ③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38页。
    ④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59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59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541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545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545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78页。
    ③李文海:《历史并不遥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④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5)》,华夏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5)》,华夏出版社1986年版,第89页。
    ②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5)》,华夏出版社1986年版,第97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6)》,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②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6)》,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7页。
     ①李本公、姜力:《救灾救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271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6)》,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页。
    ②董必武:《新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人民日报》1950年5月5日,第1版。
    ③董必武:《新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人民日报》1950年5月5日,第1版。
    ④《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9页。
    ⑤《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9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67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③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72页。
    ④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70页。
    
    ①范宝俊:《灾害管理文库》(第四卷:灾害统计资料汇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②参见民政部政策研究室编《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75-176页。
    ③参加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0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2005年8月,第111页。
    ②詹奕嘉:《唐山大地震后30年》,《世界知识》2006年第14期,第2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547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548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548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548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554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554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554页。
    ①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78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页。
    ③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63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8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8页。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8页。
    ④多吉才让:《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222页。
    ⑤地方列支救灾款项是在1993年南平会议后。1994年财政部在地方“预算科目”中第一次明确“自然灾害救济类科目”,即217科目,各地列支的进度和程度都不同,到1996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列支了救灾款项,但数量有限。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6)》,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①《“国际减灾十年”简介》,《中国减灾》1991年第1期,第63页。
    ①《“国际减灾十年”简介》,《中国减灾》1991年第1期,第63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9页。
    
    ①《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简介》,《中国减灾》1991年第1期,第14——1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2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35页。
    ②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4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③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4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④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4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⑤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4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3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88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37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38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38页。
    ③减灾的非工程性建设主要是通过法令、政策、经济手段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以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
    ④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8页。
    ①郑功成:《灾害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②郑功成:《灾害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③江泽民:《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给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的贺信》,《中国减灾》1993年第4期,第1页。
    ④李贵鲜:《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减灾》1994年第1期,第1页。
    ⑤李贵鲜:《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国减灾》1994年第1期,第1页。
    
    ①范宝俊:《中国代表团团长范宝俊在世界减灾大会上的发言》,《中国减灾》1994年第3期,第6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40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893页。
    ②王治坤:《建立救灾工作新体制管见》,《中国减灾》1994年第1期,第17页。
    ③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①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②李本公、姜力:《救灾救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③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④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①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②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③所谓“217”科目,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用于自然灾害方面的一个统一的代码。
    ④资料来源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网站:http://www.btmz.gov.cn/。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17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17页。
    ③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17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19页。
    ②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①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②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③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①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②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3页。
    ③叶秀仁、李顺芳、邱智宽:《从广东实际看救灾分级管理》,《中国民政》1997年第9期,第13页。
    ①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华东财政经济法令汇编》(下),华东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1352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办公厅:《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文件汇编》,出版地、出版时间不祥,第72页。
    ③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64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65页。
    ②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76页。
    
    ①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14页。
    ②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44——345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66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8页。
    ②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5)》,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2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2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6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1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1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2005年8月,第134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2005年8月,第135页。
    ③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2005年8月,第135页。
    ④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2005年8月,第135——136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2005年8月,第136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2页。
    
    ①转引自:李本公、姜力编《救灾救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②转引自:李本公、姜力编《救灾救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③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5)》,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④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5)》,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①范宝俊:《灾害管理文库》(第五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713页。
    ②范宝俊:《灾害管理文库》(第五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713页。
    ③《美国副总统奎尔给“世界减灾大会”的电视致词》,《中国减灾》1994年第3期,第9页。
    
    ①张德江:《关于我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情况和今后意见》,《中国减灾》1991年第1期,第8页。
    ②张德江:《关于我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情况和今后意见》,《中国减灾》1991年第1期,第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②资料来源于2007年3月笔者对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王振耀司长的访谈。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4页。
    
    ①莫纪宏:《“非典”时期的非常法治——中国灾害法与紧急状态法一瞥》,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②莫纪宏:《“非典”时期的非常法治——中国灾害法与紧急状态法一瞥》,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81页。
    ①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37页。
    
    ①钱钢、耿庆国:《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2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页。
    ④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76页。
    ⑤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2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24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74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88页。
    ①肖伦添、翟启运:《我国县以上全部城镇全部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人民日报》1999年11月27日,第2版。
    ②云杉、吴宇:《我国将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人民日报》1997年10月13日,第10版。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07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0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
    ④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页。
    ⑥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372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1)》,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5页。
    ②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74页。
    ①民政部救灾司:《减灾救灾30年》,《中国减灾》2008年第12期,第12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2005年8月,第177页。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311页。
    ①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90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1)》,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页。
    ③资料来源:民政部法规办公室编《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6)》,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304页。
    ④资料来源:民政部法规办公室编《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6)》,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304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1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1页。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1)》,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14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8——9页。
    ②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①范宝俊:《灾害管理文库》(第七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143页。
    ②范宝俊:《灾害管理文库》(第七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页。
    ③张德江:《关于我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情况和今后意见》,《中国减灾》1991年第1期,第9页。
    ④张德江:《关于我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情况和今后意见》,《中国减灾》1991年第1期,第9页。
    ⑤范宝俊:《灾害管理文库》(第七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146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④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286页。
    ⑤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0)》,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
    ⑥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0)》,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69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70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70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7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①慈善超市始建于2002年,是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产物,与单纯的社会捐助接收点相比,它还具有“助”的功能。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9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9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9页。
    ③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65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66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32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33页。
    ③民政部救灾司:《减灾救灾30年》,《中国减灾》2008年第12期,第13页。
    
    ①资料来源于民政部救灾司网站:http://jzs.mca.gov.cn。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77页。
    ③资料来源于民政部救灾司网站:http://jzs.mca.gov.cn。
    ④资料来源于民政部救灾司网站:http://jzs.mca.gov.cn。
    ⑤资料来源于民政部救灾司网站:http://jzs.mca.gov.cn。
    
    ①资料来源于民政部救灾司网站:http://jzs.mca.gov.cn。
    ②资料来源于民政部救灾司网站:http://jzs.mca.gov.cn。
    ③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79页。
    ④资料来源于民政部救灾司网站:http://jzs.mca.gov.cn。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①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7)》第九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②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7)》第九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①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7)》第九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②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7)》第九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7)》第九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
    
    ①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7)》第九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②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7)》第九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7)》第九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①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②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22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122页。
    ①仲欣:《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中国红十字报》第1020期,2008年9月9日。
    ②樊如钧、孙承斌:《胡锦涛总书记在浙江湖州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人民日报》2008年5月23日,第1版。
    ①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②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
    ③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26页。
    ④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26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60页。
    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7)》第九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①资料来源于民政部官方网站:http://www.mca.gov.cn/。
    
    ①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办公厅:《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文件汇编》,出版地、出版时间不详,第69页。
    ②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88页。
    ①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华东区财政经济法令汇编》下册,华东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1352页。
    ②朱林根:《二十六年前的捐款》,《新民晚报》1997年2月15日。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76页。
    ②时正新、朱勇:《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
    ③李本公、姜力:《救灾救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④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4),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⑤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4),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⑥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9-40页。
    ①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页。
    ②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26页。
    ③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26页。
    ④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30页。
    ⑤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30页。
    ⑥《慈善总会开展抗洪救灾紧急救援行动》,《人民日报》1998年8月12日,第4版。
    ⑦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2005年8月,第179页。
    ⑧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2005年8月,第179页。
    ①潘跃:《社会捐赠——2008年达到1000亿元》,《人民日报》2008年11月28日,第2版。
    ②潘跃:《民政部发布公告感谢社会各界对地震灾区捐赠》,《人民日报》2008年7月11日,第2版。
    ③《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各界捐赠款物实际到账逾四百五十亿元》,《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第5版。
    ④资料来源于中国捐助网:http://www.donation.gov.cn/。
    ⑤资料来源于中国捐助网:http://www.donation.gov.cn/。
    
    ①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②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①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②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http://www.mca.gov.cn/。
    ③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5年)》,华夏出版社1986年版,第88页。
    ①《钦定康济录》(卷一),第84页。
    ②《钦定康济录》(卷一),第76页。
    ③《钦定康济录》(卷一),第52页。
    ④陆侠:《灾难中,我们并肩而立》,《人民日报》2008年5月14日,第5版。
    ⑤熊思浩、章念生:《就中国抗震救灾行动国际社会继续予以高度评价》,《人民日报》2008年6月20日,第3版。
    ⑥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组:《建立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人民日报》2005年1月21日,第13版。
    ⑦胡适:《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638页。
    ⑧李文海:《历史并不遥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⑨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⑩《河北省生产救灾综合报告》,河北省档案馆,907—1—60。
    ①郑德刚、贺广华:《四川灾区奋力生产自救》,《人民日报》2008年6月5日,第1版。
    ②《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人民日报》2008年6月12日,第7版。
    ③本文基于论述的方便,把救灾减灾工作分为“物质性建设”和“非物质性建设”。“物质性建设”,即“硬实力”建设,主要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于救灾减灾工作的财政投入;社会各界和普通民众的社会捐款数量;减灾工程的建设;自然灾害应急设施的装备和建设等。“非物质性建设”,即“软实力”建设,主要指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和应急反应系统的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长期规划、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等。本文在行文中有多处关于救灾减灾成就的总结,如在本节中再进行过多的论述,则略显重复和多余。如不加以说明,则又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和缺陷。因此,本小节侧重以“物质性建设”和“非物质性”建设的部分内容为例,以实际的数字来略作陈述,不求面面俱到。
    
    ①民政部救灾司:《减灾救灾30年》,《中国减灾》2008年第12期,第17页。
    ②《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9年3月6日,第2版。
    
    ①民政部救灾司:《减灾救灾30年》,《中国减灾》2008年第12期,第9页。
    ②民政部救灾司:《减灾救灾30年》,《中国减灾》2008年第12期,第22页。
    
    ①民政部救灾司:《减灾救灾30年》,《中国减灾》2008年第12期,第17页。
    ②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209页。
    ①转引自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88页。
    ②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88页。
    ③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88页。
    ①资料来源于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http://www.eqsd.gov.cn/。
    
    ①齐芳:《心理专家:应重视灾后“心灵重建”》,《光明日报》,2008年5月15日。
    ②靳尔刚、王振耀:《国外救灾救助法规汇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①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84页。
    ②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84页。
    ③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5年)》,华夏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④靳尔刚、王振耀:《国外救灾救助法规汇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序)。
     ①靳尔刚、王振耀:《国外救灾救助法规汇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序)。
    ①所谓大数法则,指可重复实验的随机事件,当实验次数不断增加,该事件的发生频率逐渐趋于一个常数,且接近该事件的发生概率。换言之,就是可以利用事件出现的频率代替事件的发生概率。见张念编著《保险学原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②《“卡特里娜”飓风令保险业损失惨重》,《人民日报》2005年9月1日,第7版。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页。
    ②靳尔刚、王振耀:《国外救灾救助法规汇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07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479页。
    ③康沛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页。
    
    ①潘岗、高才云、孟冼玉:《又一座治淮丰碑——写在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截流之际》,《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5日,第6版。
    ②新华社:《深入开展生产救灾工作董副总理在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3月7日,第2版。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65页。
    ④杨尚勤:《抗震救灾社科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①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国减灾》2008年第6期,第61页。
    ③范宝俊:《灾害管理文库》(第四卷),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第426页。
    ①王振耀、田小红:《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5期,第33页。
    ②王振耀、田小红:《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5期,第33页。
    ③唐少卿、聂华林:《灾害与灾害损失评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前言第2页。
    ①邓聿文:《档案依法公开是社会开放的一道阳光》,《东方早报》2008年12月1日。
    ②宋伟:《国家保密局首次亮相新闻发布会我国对因自然灾害导致死亡人员总数解密》,《人民日报》2005年9月13日,第2版。
    ③李泓冰:《台风吹来可贵的解密》,《人民日报》2005年9月13日,第5版。
    ④李泓冰:《台风吹来可贵的解密》,《人民日报》2005年9月13日,第5版。
    ①李泓冰:《台风吹来可贵的解密》,《人民日报》2005年9月13日,第5版。
    ②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6)》,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324页。
    ③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6)》,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
    ④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办公厅:《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文件汇编》,出版地、出版时间不详,第70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28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6页。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7页。
    ④《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在全国救灾减灾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救灾减灾实现“三大突破、六个提升”》,《中国减灾》2009年第2期,第3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年8月,第23——24页。
    ②王振耀、田小红:《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5期,第33页。
    ③《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在全国救灾减灾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救灾减灾实现“三大突破、六个提升”》,《中国减灾》2009年第2期,第3页。
    
    ①崔乃夫:《关于民政工作社会化问题》,《中国社会报》1991年5月31日。
    ②崔乃夫:《关于民政工作社会化问题》,《中国社会报》1991年5月31日。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5页。
    
    ①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5页。
    ②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65页。
    
    ①靳尔刚、王振耀:《国外救灾救助法规汇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②靳尔刚、王振耀:《国外救灾救助法规汇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81页。
    ③《美国媒体竖起大拇指:救灾体现中国体制优越性》,《羊城晚报》2008年5月19日。
    ①邹德浩:《美启动最大规模救援行动》,《人民日报》2005年9月3日,第3版。
    ②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2页。
    ③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2页。
    ④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2页。
    ⑤刘云山:《启示与思考》,《求是》2008年第19期,第3页。
    ⑥刘云山:《启示与思考》,《求是》2008年第19期,第4页。
    ⑦《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难》,《人民日报》2008年6月6日,第2版。
    ①刘云山:《启示与思考》,《求是》2008年第19期,第4页。
    ②刘云山:《启示与思考》,《求是》2008年第19期,第4页。
    ③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第1版。
    ④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第1版。
    ⑤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⑥刘云山:《启示与思考》,《求是》2008年第19期,第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6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6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66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66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66页。
    ⑥本书编写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版,第926页。
    ⑦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04页。
    ⑧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86页。
    ⑨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81页。
    ①《公众对政府救灾行动满意度98.6%》,《东南西北》2008年第7期,第36页。
    ①《救灾减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中国减灾》2008年第10期,第4页。
    ②马芸芸:《“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的践行及意义》,《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第3期,第104页。
    ③《境外媒体评论中国政府救灾之最公正语录》,《东西南北》2008年第7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毛泽东文稿(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8]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9]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0]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13]谢觉哉.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4]董必武.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
    [2]康沛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孟昭华,王明寰.中国民政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4]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孟昭华,彭传荣.中国灾荒史(1949——1989)[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6]李本公,姜力.救灾救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7]李文海.历史并不遥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0]时正新,朱勇.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1]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2]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3]马宗晋.灾害学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5]王子平.灾害社会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6]张健民,宋俭.灾害历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7]曾国安.灾害保障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8]唐少卿,聂华林.灾害与灾害损失评估[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19]黄浩明.国际民间组织合作实务和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0]孙永福.中外民间组织交流与合作[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21]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个案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2]张念.保险学原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23]钱钢,耿庆国.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4]莫纪宏.“非典”时期的非常法制——中国灾害法与紧急状态法一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5]多吉才让.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26]范宝俊主编.灾害管理文库(第二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27]范宝俊主编.灾害管理文库(第七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28]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9]齐东飞.洪灾启示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0]赵勇,陈登泉.农村救灾合作保险[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1]王子平.走出废墟我们怎样应对地震灾害[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32]杨尚勤.抗震救灾社科论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3]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中国社会组织汶川赈灾行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4]沈蓉华.国外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5]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扶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6]郑功成.中国救灾保险通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37]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8]郑功成.中国灾情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39]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0]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41]李文海.灾荒与饥馑(1840——191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2007年3月对原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王振耀司长的访谈资料.
    [2]2007年9月对上海、武汉和成都三地的实地调研资料.
    [1]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Z]
    [2]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Z]
    [3]胡适.胡适论学近著(第1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论农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5]本书编写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次党代会、中央全会报告、公报、决议、决定[Z].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6]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7]何定华.怎样做好生产救灾工作[M].武汉:中南人民出版社,1954.
    [8]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华东的生产救灾工作[M].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1.
    [9]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华东区财政经济法令汇编(下册)[Z].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1.
    [10]生产救灾[M].1950年4月新华书店发行.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Z].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
    [12]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办公厅.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文件汇编[Z].出版地,出版时间不详.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14]范宝俊主编.灾害管理文库(第四卷)[Z].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15]范宝俊主编.灾害管理文库(第五卷)[Z].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16]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2004)[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17]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上,中,下)[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8]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2005.
    [19]北京档案馆.北京档案史料(2008年第2期)[Z].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20]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2]靳尔刚,王振耀.国外救灾救助法规汇编[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3]崔乃夫.民政工作的探索[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4]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文件).2005.
    [25]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7(第九辑)[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6]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Z].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
    [27]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会议文件集[Z].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28]财政部办公厅.新时期的财政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财政文选[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6.
    [2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厅.1982年财政规章制度选编(上)[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
    [30]项怀诚,姜维壮.中国改革全书:1978——1991(财政体制改革卷)[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
    [31]朱宪堂,孙茂强.94财税大变革——分税制与新税法[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4.
    [32]国家体改委办公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汇编(上,中,下)[Z].北京:改革出版社,1990.
    [3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政策文献选编(重编本)[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0]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4)[Z].北京:华夏出版社,1985.
    [51]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5)[Z].北京:华夏出版社,1986.
    [52]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6)[Z].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3]民政部政策法规司.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9)[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
    [54]民政部政策法规司.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0)[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55]民政部政策法规司.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1)[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56]民政部政策法规司.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2)[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57]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4)[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
    [58]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5)[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59]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60]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7)[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61]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62]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9)[Z].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
    [63]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0)[Z].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64]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1)[Z].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
    [65]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2)[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66]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3)[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67]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4)[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68]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6)[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69]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7)[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70]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内部文件,1984.
    [71]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
    [72]李荣时.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0,1991,1992,1993,199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1991,1992,1993,1994.
    [73]张汉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5,1996,1997,199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1996,1997,1998.
    [74]陈淼.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9,2000)[Z].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0.
    [75]陈传书.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76]白益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2,200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3.
    [77]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4,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5.
    [78]宋志强.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6,2007)[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07.
    [79]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80]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抗震救灾法律政策指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81]河北省救灾委员会.河北省灾情及生产自救运动[Z].石家庄:河北省救灾委员会,1949.
    [1]王治坤.建立救灾工作新体制管见[J].中国减灾,1994(1).
    [2]许建斌.救灾工作分级管理的一点思考[J].中国民政,1995(8).
    [3]姚军科.加强救灾款管理和使用的几点建议[J].河北审计,1995(6).
    [4]向英,周杨.救灾资金使用机制探讨[J].中国减灾,2005(7).
    [5]李本公.救灾扶贫周转金工作经验及发展思路[J].中国民政,1997(7).
    [6]高建国,贾燕.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历史和现状[J].国际地震动态,2005(4).
    [7]孙语圣.对民国与当前我国救灾体制的“社会化”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7(9).
    [8]王文新,孙洪河.社会化救灾工作应在实践中继续创新和发展[J].中国民政,2007(3).
    [9]李吉伟,张志彪.中美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探析[J].武警学院学报,2007(6).
    [10]代宝乾.南方雪灾对城市应急能力建设的警示[J].科技智囊,2008(3).
    [11]魏捍东,刘建国.构建我国社会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8(2).
    [12]王振耀,田小红.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5).
    [13]柯曾华.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要解决好五个问题[J].中国民政.2005(8).
    [14]徐富海.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呼唤新规则[J].中国减灾,2004(10).
    [15]马敏.21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J].史学月刊,2004(6).
    [16]范子英,孟令杰.有关中国1959——1961年饥荒的研究综述[J].江苏社会科学,2005(2).
    [17]叶秀仁,李顺芳,邱智宽.从广东实际看救灾分级管理[J].中国民政,1997(9).
    [18]齐芳.心理专家:应重视灾后“心灵重建”[N].光明日报,2008-5-15.
    [19]邓聿文.档案依法公开是社会开放的一道阳光[N].东方早报,2008-12-1.
    [20]马芸芸.“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的践行及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08(3).
    [21]南振声.抗震救灾见证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4).
    [22]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加强防灾减灾工作[J].中国减灾,2008(10).
    [23]杨东.日本的灾害对策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州学刊,2008(5).
    [24]蒋积伟.建国初期灾荒史研究述评[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4).
    [25]蒋积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救灾减灾政策研究略述[J].党的文献,2008(4).
    [26]蒋积伟.析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救灾体制的改革[J].北京党史,2008(4).
    [27]陈为邦.在城市化进程中强化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J].中国减灾,1996(4).
    [28]贾抒.试论市场经济下我国的防灾工作[J].中国减灾,1996(4).
    [29]王振耀.1998年水灾中国政府的应急反应和灾害救助[J].1999(3).
    [30]王振耀.中国自然灾害与对策[J].中国减灾,2004(6).
    [31]王振耀.国家救灾标准提高后,救灾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J].中国减灾,2007(11).
    [1]叶鹏飞.举国体制发挥强大救灾效能,但也暴露各种体制弊端[N].联合早报,2008-5-16.
    [2]于泽远.1949年以来首次,中国同意日本台湾派救援队前往灾区[N].联合早报,2008-5-16.
    [3]何惜薇.外援只是辅助,受灾国自主性需获尊重[N].联合早报,2008-5-18.
    [4]新华社.领导生产救灾渡过春荒团结广大农民肃清土匪[N].人民日报,1949-7-2.
    [5]曹云升.救灾和互助合作有矛盾吗[N].人民日报,1954-10-26.
    [6]杨振怀.加强防洪抗旱减轻水旱灾害[N].人民日报,1990-3-14.
    [7]陈其瑗.一年来的救灾工作总结[N].人民日报,1950-9-13.
    [8]新华社.深入开展生产救灾工作,董副总理在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0-3-7.
    [9]第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决定从四个方面贯彻总路线[N].人民日报,1958-6-30.
    [10]深入批邓是战胜震灾的强大动力[N].人民日报,1976-8-28.
    [11]莽东鸿.1976年唐山地震那天的中南海[J].报刊荟萃,2008(5).
    [12]莽东鸿.唐山地震未能预报的原因[J].党建文汇,2008(2)下.
    [13]新华社.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N].人民日报,1979-11-23.
    [14]民政工作应积极为国家总路线服务[N].人民日报,1953-12-24.
    [15]尧绍裕.民政救灾救济工作必须树立的基本观念和坚持的基本原则[J].中国减灾,1993(2).
    [16]张德江.我国救灾体制改革的探讨[N].人民日报,1990-3-5.
    [17]董必武.新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N].人民日报,1950-5-5.
    [18]詹奕嘉.唐山大地震后30年[J].世界知识,2006(14).
    [19]“国际减灾十年”简介[J].中国减灾,1991(1).
    [20]李贵鲜.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4(1).
    [21]范宝俊.中国代表团团长范宝俊在世界减灾大会上的发言[J].中国减灾,1994(3).
    [22]美国副总统奎尔给“世界减灾大会”的电视致词[J].中国减灾,1994(3).
    [23]张德江.关于我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情况和今后意见[J].中国减灾,1991(1).
    [24]民政部救灾司.减灾救灾30年[J].中国减灾,2008(12).
    [25]仲欣.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N].中国红十字报,2008-9-9.
    [26]樊如钧,孙承斌.胡锦涛总书记在浙江湖州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N].人民日报,2008-5-23.
    [27]朱林根.二十六年前的捐款[N].新民晚报,1997-2-15.
    [28]慈善总会开展抗洪救灾紧急救援行动[N].人民日报,1998-8-12.
    [29]潘跃.社会捐赠——2008年达到1000亿元[N].人民日报,2008-11-28.
    [30]潘跃.民政部发布公告感谢社会各界对地震灾区捐赠[N].人民日报,2008-7-11.
    [31]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各界捐赠款物实际到账逾四百五十亿元[N].人民日报,2008-6-21.
    [32]陆侠.灾难中,我们并肩而立[N].人民日报,2008-5-14.
    [33]熊思浩,章念生.就中国抗震救灾行动国际社会继续予以高度评价[N].人民日报,2008-6-20.
    [34]民盟中央灾害与社会管理专家组.建立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N].人民日报,2005-1-21.
    [35]郑德刚,贺广华.四川灾区奋力生产自救[N].人民日报,2008-6-5.
    [36]胜利属于英雄的中国人民[N].人民日报,2008-6-12.
    [37]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9-3-6.
    [38]“卡特里娜”飓风令保险业损失惨重[N].人民日报,2005-9-1.
    [39]潘岗,高才云,孟冼玉.又一座治淮丰碑——写在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截流之际[N].人民日报,2003 -11-25.
    [40]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J].中国减灾,2008(6).
    [41]宋伟.国家保密局首次亮相新闻发布会我国对因自然灾害导致死亡人员总数解密[N].人民日报,2005-9-13.
    [42]李泓冰.台风吹来可贵的解密[N].人民日报,2005-9-13.
    [43]民政部副部长罗平飞在全国救灾减灾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救灾减灾实现“三大突破、六个提升”[J].中国减灾,2009(2).
    [44]崔乃夫.关于民政工作社会化问题[N].中国社会报,1991-5-31.
    [45]美国媒体竖起大拇指:救灾体现中国体制优越性[N].羊城晚报,2008-5-19.
    [46]邹德浩.美启动最大规模救援行动[N].人民日报,2005-9-3.
    [47]刘云山.启示与思考[J].求是,2008(19).
    [48]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难[N].人民日报,2008-6-6.
    [49]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50]公众对政府救灾行动满意度98.6%[J].东南西北,2008(7).
    [51]救灾减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J].中国减灾,2008(10).
    [52]境外媒体评论中国政府救灾之最公正语录[J].东西南北,2008(7).
    [53]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N].人民日报,1998-6-19.
    [54]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N].人民日报,2007-8-15.
    [55]内务部研究室.救灾工作及其问题[N].人民日报,1950-1-15.
    [56]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N].人民日报,1949-12-20.
    [57]李德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组两年来的工作[N].人民日报,1952-9-8.
    [58]傅作义.毛主席的领导决定了治淮工程的胜利[N].人民日报,1951-11-13.
    [59]新华社.目前生产救灾工作中的主要偏向[N].人民日报,1950-3-9.
    [60]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关于检查救灾工作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1-1-27.
    [61]伍云甫.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两年来的工作概况[N].人民日报,1952-9-29.
    [6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N].人民日报,1957-9-17.
    [6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N].人民日报,2007-11-1.
    [63]田纪云.行动起来,积极开展中国减灾十年活动——国务院副总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主任田纪云电视讲话(1990年2月12日)[J].中国减灾,1991(1).
    [64]田纪云.田纪云副总理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90年10月9日)[J].中国减灾,1991(1).
    [65]孙绍骋.中国政府紧急呼吁国际社会向安徽江苏两省灾区提供援助[J].中国减灾,1991(2).
    [66]崔乃夫.关于今年的灾情和救灾工作——民政部长崔乃夫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的汇报(1991年8月27日)[J].中国减灾,1991(3).
    [67]尧绍裕.1991年中国洪水灾害和抗洪救灾情况简介——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尧绍裕在联合国救灾署第四次救灾官员会议上的讲话(1991年10月)[J].中国减灾,1991(3).
    [68]田纪云.田纪云副总理在全国民政系统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2(1).
    [69]田纪云.在“国际减灾日”纪念会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2(4).
    [70]邓楠.依靠科技进步,减轻自然灾害,促进持续发展[J].中国减灾,1992(4).
    [71]朱鎔基.朱鎔基副总理会见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主要外宾就减灾问题发表重要讲话[J].中国减灾,1993(4).
    [72]罗干.国务委员、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主任罗干在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1(4).
    [73]李吉忠.大力开展救灾捐赠,推动救灾工作社会化进程[J].中国减灾,1994(1).
    [74]范宝俊.关于一年来减灾工作情况的简要汇报[J].中国减灾,1994(1).
    [75]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姜力在世界减灾大会上的发言[J].中国减灾,1994(3).
    [76]康鹏.日本首相、日本政府减灾十年总部主席羽田孜在“世界减灾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4(3).
    [77]国务委员、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主任李贵鲜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5(1).
    [78]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范宝俊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J].中国减灾,1995(1).
    [79]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确保农业丰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姜春云副总理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1995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5(3).
    [80]民政部范宝俊副部长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今年上半年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情况[J].中国减灾,1995(3).
    [81]国务委员、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主任李贵鲜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第六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5(4).
    [82]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范宝俊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第六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5(4).
    [83]民政部长、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多吉才让在亚洲减灾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6(3).
    [84]1996年全国自然灾害及救灾工作情况——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7(1).
    [85]李贵鲜.在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第七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7(2).
    [86]范宝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送审稿)有关问题的说明[J].中国减灾,1997(2).
    [87]宋健.在中美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上的欢迎辞[J].中国减灾,1998(1).
    [88]邓楠.在中美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8(1).
    [89]詹姆斯·贝克.在中美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1998(1).
    [90]中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回顾——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多吉才让在2000年国际减灾日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2000(4).
    [9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的通知[J].中国减灾,2000(1).
    [92]救灾应急预案制定工作全面启动[J].中国减灾,2001(3).
    [93]李保俊.中国捐助走向规范化运作——2001年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回眸[J].中国减灾,2001(4).
    [94]刘朱婴.一份惊动中南海的捐赠报告[J].中国减灾,2001(4).
    [95]回良玉.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减灾工作新局面[J].中国减灾,2003(3).
    [96]李学举.总结经验,明确任务,做好新时期减灾工作[J].中国减灾,2003(3).
    [97]李学举.把握灾害规律,完善救援体系——在“国际减灾日”的电话讲话[J].中国减灾,2003(4).
    [98]灾害多发之年,减灾成效显著——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等答记者问[J].中国减灾,2003(4).
    [99]王振耀.2004:推进救灾减灾工作再上新台阶[J].中国减灾,2004(1).
    [100]杨衍银.加快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减灾,2004(1).
    [101]李学举.以民为本,为民解困[J].中国减灾,2004(2).
    [102]胡锦涛.做好新形势下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J].中国减灾,2004(4).
    [103]庞陈敏.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探索经常性社会捐助的新模式[J].中国减灾,2004(10).
    [104]王振耀.2005年救灾工作将实现五大创新[J].中国减灾,2004(12).
    [105]李立国.2006年救灾工作新思路[J].中国减灾,2006(2).
    [106]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家减灾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摘登[J].中国减灾,2006(10).
    [107]协调一致,合力救灾——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在国家减灾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减灾,2006(10).
    
    [108]王振耀.当前全国救灾救济工作的基本目标与任务[J].中国减灾,2007(1).
    [109]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讲话解读[J].中国减灾,2007(3).
    [110]欣欣.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抗灾救灾工作,灾害补助标准全面调整[J].中国减灾,2007(9).
    [111]王振耀.新形势下减灾工作要有新突破[J].中国减灾,2008(1).
    [112]肖伦添,翟启运.我国县以上全部城镇全部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N].人民日报,1999-11-27.
    [113]云杉,吴宇.我国将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N].人民日报,1997-1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http://www.mca.gov.cn/
    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中国捐助网:http://www.donation.gov.cn/
    中华慈善网:http://www.chinacharity.cn/
    山东防震减灾信息网:http://www.eqsd.gov.cn/
    
    
    
    [1]高冬梅.1949——1952年中国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救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
    [2]刘振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发展道路演进[D].中共中央党校,200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