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工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其发展演变的深刻历史背景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启示。按照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阶段性,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救灾捐赠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时期: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时期(1979-1988年)、救灾捐赠的改革探索时期(1989-1999年)和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时期(2000年以来)。
     本文由导论、正文(四章)和结束语(第五章)组成。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相关核心概念、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结构。
     第一章,1949-1978年中国救灾捐赠工作回顾。通过已掌握的材料,对1949-1978年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以及党和政府开展的救灾捐赠活动进行归纳梳理,总结1949-1978年间中国救灾捐赠的特点。
     第二章,1979-1988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恢复和调整。笔者认为,这一阶段救灾捐赠还处于初步恢复和摸索阶段,“左”的思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依然存在。一方面,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进行恢复、调整,开始尝试恢复国内救灾捐赠工作,但救灾捐赠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虽然中国开始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在救灾外援的接收、入境、运输、检验检疫、发放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些固定做法和规定,但对救灾外援的态度还比较保守、谨慎、出现犹豫反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将灾情、救灾和接受救灾外援与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混在一起考虑,还不够开放、理性和务实。
     第三章,1989-1999年中国救灾捐赠的探索和改革。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体制的转轨,救灾捐赠开始真正步入改革探索阶段。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的成立、减灾被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救灾工作实行分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民政部开始初步探索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和救灾对口支援模式,并逐步规范、完善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和制度规定,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颁布,标志着国家以法律形式对扶贫济困捐赠行为的肯定、保护、规范和鼓励,为救灾捐赠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奠定了救灾捐赠工作法制化的基础。
     第四章,2000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的快速蓬勃发展。主要介绍了2000年后中国救灾捐赠在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国际救灾援助以及立法工作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笔者认为,经历了2003年防治“非典”、2008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14”玉树地震和“8·7”舟曲泥石流灾害等救灾捐赠实践,经常性社会捐助、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救灾捐赠应急响应机制、国际救灾援助及立法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救灾捐赠在组织、发动、接收、运输、分配、统计、信息公开、监督等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逐步规范、完善,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规范的运行模式,逐步确立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救灾捐赠工作机制。
     结束语(第五章),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述评。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取得的重大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改革发展的经验启示。
     在对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考察过程中,本文着重对该课题研究的几个薄弱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系统考察了中国在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经常性社会捐助、救灾对口支援、救灾捐赠激励和救灾捐赠立法等问题上的政策变化及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work of China’s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since 1978, deeply reveal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reasons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on the ba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 of China’s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this paper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since 1978 into three periods: the recovery and adjustment period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1979-1988)、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period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1989-1999)、the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since 2000).
     The paper includes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content is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ubject、relevant concepts、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reviews the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of China (1949-1978). Through the available materials, this paper summaries the natural disasters that happened in China(1949-1978) and the activities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held by Party and government during natural disasters, co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of China (1949-1978).
     The second chapter, the recovery and adjustment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of China (1979-1988).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recovery, adjustment and background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of China (1979-1988). I think, at this stage, the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remains at the preliminary stage,“left”influence in certain extent still exists. On one hand,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began the work of recovery and adjustment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but the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work haven’t got enough attention. On the other hand, although china began to accept international disaster relief assistance, in disaster relief from the outside, immigration and transport and provide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has initially formed a number of fixed practices and regulations, but the attitude to the foreign assistance to disaster relief is more conservative, cautious and hesitating, in a certain extent, mixed natural disaster, disaster relief , acceptance of foreign assistance and political factor and ideology together. It’s not open, reasonable and pragmatic enough.
     The third chapter, the reform and explore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of China (1989-1999). 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urse of the reform and explore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of China (1989-1999). in the late 80s and early 90s, with the transition of system, the donations for disaster-relief work step into the real reform and explore stage. As the Chinese international disaster-relief decade committee was established, disaster-relief was incorporated in the plan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disaster-relief work began the decentralized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begins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recurrent public donations activity and disaster-relief counterpart support mode, gradually standardized and improved the international disaster relief assistance policy and system of regulations. Meanwhile, the Public Welfare Donations Law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promulgated, in the form of law, it marks the country’s acceptance, protection, regulation and encouragement to the action of poverty relief and donation, providing the basic law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work, making the law-foundation for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work.
     The fourth chapt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since 2000.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from the aspects of recurrent public donations system, disaster relie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inspriration of disaster relief, response to emergency relief, international disaster relief assistance and the work of legislation etc. I think, with the experiences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in SARS prevention in 2003, cold disaster in the south in the early 2008, the“5·12”Wenchuan earthquake,“4·14”Yushu earthquakes in 2010 and“8·7”Zhouqu debris flow disaster, recurrent public donations system, disaster relie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inspriration of disaster relief, response to emergency relief, international disaster relief assistance and the work of legislation work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the specific operating process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such as the flow of organization, launch, and transportation, distribution, statistics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monitoring, becomes more and more regular and perfect, and has formed a more mature and standardized running mode, gradually established the mechanisms of“government promotion, civil operation, society participation, all parties coordination”for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work.
     Closing remarks, narration and commentation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in China since 1978. It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big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 and shortage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in China since 1978, on this basis, summarizing the experi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in China since 1978.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donations for disaster relief in China since 1978.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deeply some weak piont about this subject, systematically studies China’s policy chang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disaster relief assistance, recurrent public donations system, disaster relief counterpart assistance, inspriration of disaster relief, legislation work, and concludes it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引文
①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14页。
    ②时正新、廖鸿:《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①费梅萍编著:《社会保障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8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社会捐助基本术语》,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年6月11日。
    ③邓国胜等:《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社会捐助基本术语》,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年6月11日。
    ①詹奕嘉:《从拒绝到开放——中国接受外援32年风雨历程》,《文史博览》2008年第5期。
    ②李天华:《从“拒绝外援”到“救灾外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演变及其评价》,《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6期。
    ③詹奕嘉:《救灾国际援助:争议和思考》,《中国减灾》2008年第6期。
    ④徐富海:《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呼唤新规则》,《中国减灾》2004年第10期。
    ⑤郭兴:《对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29期。
    ⑥柯曾华:《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要解决好五个问题》,《中国民政》2005年第8期。
    ①倪锋、张悦、于彤舟:《汶川大地震对口支援初步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7期。
    ②王颖、董垒:《中国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初探——以各省市援建汶川地震灾区为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
    ③王瑞丰:《汶川地震灾后对口支援的思考与对策探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④夏子坚:《中国现行社会捐赠机制的制度困境与政策选择》,《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10期。
    ⑤葛红兵:《汶川救灾的启示:建立长效捐赠机制》,《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8期。
    ⑥庞凤喜、燕洪国:《论社会捐赠的制度激励与保护——5·12汶川地震社会捐赠引发的思考》,《现代财经》2008年第9期。
    ⑦叶立国:《试论中国慈善捐赠激励机制的构建》,《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
    ⑧郭健:《社会捐赠及其税收激励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⑨邓国胜:《谁来监督社会捐赠》,《中国减灾》2001年第4期。
    ①杨宜勇,邢伟:《抗震救灾募捐的规范及捐款使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6期。
    ②林守钦:《浅议社会捐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民政》2008年第11期。
    ③樊慧霞:《促进中国社会捐赠事业发展的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第10期。
    ④吴明:《依法规范民政捐赠行为》,《中国减灾》1999年第9期。
    ⑤侯兆晓:《中国式救灾:十年频现“捐赠秀”》,《民主与法制》2008年第9期。
    ⑥任文启:《呼之欲出的社会公益募捐法》,《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3期。
    ⑦冉志、杨化:《法治化视野下的社会捐赠》,《法制论丛》2005年9月。
    ⑧郭霞:《中国捐赠文化生态刍议》,《理论学刊》2010年第1期。
    ⑨郭霞、迟爱敏:《中国捐赠文化运行的平台分析》,《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第11期。
    ①殷洁、张伟:《试论志愿者精神对慈善捐赠文化的影响》,《前沿》2007年第1期。
    ①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②郭德宏:《社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史学月刊》1998年第2期。
    ①李文海:《历史并不遥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序言)。
    ①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1页。
    ②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38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②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研究室:《救灾工作及其问题》,《人民日报》, 1950-1-15。
    ③新华时事发刊社:《生产救灾》,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4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29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02页。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322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290-292页。
    ②郑功成:《中国灾情论》,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③郑功成:《中国灾情论》,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④郑功成:《中国灾情论》,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⑤郑功成:《中国灾情论》,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①新华时事发刊社:《生产救灾》,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4页。
    ②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09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5页。
    ④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78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203页。
    ⑥方樟顺主编:《周恩来与防震减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页。
    ⑦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35页。
    ⑧《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①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办公厅:《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9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
    ①郑功成:《多难兴邦:新中国60年抗灾史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②方樟顺:《周恩来与防震减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5页。
    ③方樟顺:《周恩来与防震减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
    ④《第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决定从四个方面贯彻总路线》,《人民日报》1958年6月30日,第1版。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214页。
    ⑥《第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决定从四个方面贯彻总路线》,《人民日报》1958年6月30日,第1版。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4页(代序)。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219页。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217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705页。
    ②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745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223页。
    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709页。
    ①《深入批邓是战胜震灾的强大动力》,《人民日报》,1976-8-28,第1版。
    ②《深入开展生产救灾工作——董副总理在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3-7。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编:《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89页。
    ②转引自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6页。
    ③《第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决定从四个方面贯彻总路线》,《人民日报》,1958-6-30,第1版。
    ④《第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决定从四个方面贯彻总路线》,《人民日报》,1958-6-30,第1版。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80页。
    ⑥方樟顺主编:《周恩来与防震减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72页。
    ①董必武:《新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一九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在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5-5。
    ②新华时事发刊社:《生产救灾》,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4页。
    ③新华时事发刊社:《生产救灾》,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9页。
    ④《深入开展生产救灾工作——董副总理在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3-7。
    ⑤新华时事发刊社:《生产救灾》,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5页。
    ①新华时事发刊社:《生产救灾》,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15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3-14页。
    ③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华东的生产救灾工作》,华东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243-244页。
    ④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华东的生产救灾工作》,华东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196页。
    ⑤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募集物资分配计算统计表》,1950年1月24日,河北省档案馆907-1-63,第23页。
    ⑥新华时事发刊社:《生产救灾》,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15页。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4-15页。
    ①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4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4页。
    ④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华东的生产救灾工作》,华东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112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39页。
    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39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3页。
    ①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2页。
    ②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4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183页。
    ①孙志中:《1976·唐山大地震》,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129页。
    ①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2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法律出版社1958年版,第40页。
    ③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2页。
    ④谢觉哉:《谢觉哉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24页。
    ①转引自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版,第137-138页。
    ②刘少奇:《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③宋庆龄:《宋庆龄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30页。
    ①董必武:《新中国的救济福利事业——一九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在中国人民救济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50-5-5。
    ②转引自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版,第138页。
    ③美国对中国的粮食禁运:鲜为人知的冷战“武器”, http://news.meyet.com/junshilishi/2009/1124/1092_3.html#,2009-11-24。
    ④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页。
    ⑤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上),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431-432页。
    ①郑功成:《多难兴邦新中国60年抗灾史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62页。
    ②詹奕嘉:《从拒绝到开放—中国接受外援32年风雨历程》,《文史博览》2008年第7期,第5页。
    ③詹奕嘉:《从拒绝到开放—中国接受外援32年风雨历程》,《文史博览》2008年第7期,第5页。
    ④转引自孙志中:《1976·唐山大地震》,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页。
    ①范宝俊:《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①新华时事发刊社:《生产救灾》,新华书店1950年版,第10页。
    ②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华东的生产救灾工作》,华东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107-108页。
    ①《苏北社团调查综合报告(1950年)》,江苏省档案馆藏,3067,长期卷,第47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30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37页。
    ②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30页。
    ③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342页。
    ④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48页。
    ⑤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26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3页。
    ②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48页。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3页。
    ④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0页。
    ⑤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3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68页。
    ①李文海:《历史并不遥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9页。
    ③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627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62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78页。
    ③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5)》,华夏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2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8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1949.10—1993.12)》,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621页。
    ②李本公、姜力:《救灾救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页。
    ③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66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67页。
    ②詹奕嘉:《从拒绝到开放—中国接受外援32年风雨历程》,《文史博览》2008年7月。
    ③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72页。
    ④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①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75页。
    ②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年9月,第175-176页。
    ③参见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0页。
    ①郑功成:《中国灾情论》,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大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8页。
    ②詹奕嘉:《唐山大地震后30年》,《世界知识》2006年第14期,第20页。
    ③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资料2005年,第199页。
    ④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资料2005年,第199-200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资料2005年,第200页。
    ②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2页。
    ③郑功成:《中国灾情论》,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63页。
    ①李本公、姜力:《救灾救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92页。
    ①范宝俊:《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②范宝俊:《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①金磊等主编:《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战略》,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②杨毅:《“国际减灾十年”简介》,《中国减灾》1991年第1期。
    ①杨毅:《“国际减灾十年”简介》,《中国减灾》1991年第1期。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9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407页。
    ②《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简介》,《中国减灾》1991年第1期。
    ①范宝俊主编:《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①范宝俊主编:《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②范宝俊主编:《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③范宝俊主编:《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④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编:《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资料),2005年8月,第146页。
    ⑤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编:《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资料),2005年8月,第147页。
    ⑥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编:《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资料),2005年8月,第147页。
    ①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4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②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③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年)》,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
    ①江泽民:《扶贫开发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长期抓下去》(1994年3月3日),《开发与致富》1994年第4期。
    ②江泽民:《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9月23日),《开发与致富》1996年第10期。
    ③江泽民:《扶贫开发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长期抓下去》(1994年3月3日),《开发与致富》1994年第4期。
    ④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12页。
    ⑤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2年版,第3页。
    ⑥江泽民:《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9月23日),《开发与致富》1996年第10期。
    ⑦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2年版,第3页。
    ⑧江泽民:《考察京九沿线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时的讲话》(1996年9月20日),《江西日报》,1996-9-23。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53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灾情报告(1949-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7页。
    ②范宝俊主编:《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171页。
    ③郑成功等著:《多难兴邦——新中国60年抗灾史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274页。
    ④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6页。
    ①范宝俊主编:《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9页。
    ③范宝俊主编:《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①江泽民:《扶贫开发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长期抓下去》(1994年3月3日),《开发与致富》1994年第4期。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18页。
    ③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13页。
    ④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12页。
    ①范宝俊主编:《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12页。
    ③江泽民:《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9月23日),《开发与致富》1996年第10期。
    ④江泽民:《在贵州、广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1996年10月29日),《中办通报》1996年第22期。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29页。
    ①刘乃山:《加大救灾捐赠力度》,《中国减灾》2005年第11期。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46页。
    ③刘乃山:《加大救灾捐赠力度》,《中国减灾》2005年第11期。
    ①李宪文、郭孔文:《98大洪水百问》,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页。
    ②李尚志、何平:《98抗洪抢险备忘录》,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③李尚志、何平:《98抗洪抢险备忘录》,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52-1353页。
    ②邹铭:《减灾救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24页。
    ①孙绍骋、张杰等:《捐助活动社会化研究》,《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2期。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49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31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46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80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8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23-24页。
    ③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33页。
    ④《公益事业法律文献汇编》(内部资料),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暨公益项目展示会2003年11月,第96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内部资料),2005年8月,第189页。
    ②袁振武等:《1950年代上海对陕西建设的支援》,《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①谭震林:《现代化的大规模的农业建设开始了》,山西日报出版社1960年版,第115页。
    ②乌兰夫:《乌兰夫文选》(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80页。
    ③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国家民委民族政策文件选编(1979—1984)》,中央民族版社1988年,第246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81页。
    ①国家民委办公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法规选编》,中国民航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②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3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23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27页。
    ③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33页。
    ①范宝俊:《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实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页。
    ①史维勤:《第一次向国内外发出救灾援助紧急呼吁》,《中国社会导刊》2002年第5期。
    ②史维勤:《第一次向国内外发出救灾援助紧急呼吁》,《中国社会导刊》2002年第5期。
    ③民政部:《民政30年》(内部资料),2009年,第36页。
    ①转引自:李本公、姜力编《救灾救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67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年6月,第67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内部资料),2005年8月,第189页。
    ③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内部资料),2005年8月,第190页。
    ①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174页。
    ①许安标等主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行政法室,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学习辅导读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①李明锦:《98赈灾捐赠启示录》,《民政论坛》1998年第5期。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41-42页。
    ②江泽民:《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06页。
    ①数据参见金勇进等:《数字中国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②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2月26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和公报提供的人口数据计算。
    ①参见《从贫困向全面小康迈进—新中国60年人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台阶》http://www.ycen.com.cn/content/2009-09/11/content_716764.htm,2009-9-10。《国庆专题:6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http://www1.hfut.edu.cn/studentlife/xueshenghui/bencandy.php?fid=6&id=404,2009-9-30。
    ①民政部财务和机关事务司:《2000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3月12日。
    ②参见《2006年度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国减灾》2007年第1期;李立国:《06年灾害严重民政部四措施保障困难群众生活》, 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70111/13872019.html,2007-1-11。
    ③参见《2008年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中国减灾》2009年第1期。
    ①《“莫拉克”致461台胞死亡》,《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8-26。
    ②《民政部等联合发布2010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http://www.gov.cn/gzdt/2011-01/14/content_1784580.htm,2011-1-14。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年鉴2003》,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226页。
    ①《民政部发布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全国社会捐赠总体情况》, http://www.crcf.org.cn/sys/news_view.asp?newsid=4781,2008-4-7。
    ②《民政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捐赠活动呈现6大特点》,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21/content_7835351.htm,2008-3-21。
    ①《民政部公告第140号》, http://jzs.mca.gov.cn/article/jzjz/gzdt/200905/20090510030782.shtml,2009-5-12。
    ①《民政部公告2010年本级救灾捐赠资金管理使用情况》,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1/05/c_12949629.htm,2011-1-5。
    ①《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谈保障舟曲灾区群众基本生活》,http://www.gov.cn/jrzg/2010-08/16/content_1681180.htm,2010-8-16。
    ①北京市接受救灾捐赠事务管理中心:《北京市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文件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2年,第88页。
    ②北京市接受救灾捐赠事务管理中心:《北京市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文件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2年,第90页。
    ③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2年3月,第28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2年3月,第28-29页。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2年3月,第29页。
    ③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2年3月,第30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2年3月,第30-31页。
    ①白英:《社会捐助:细节中渐成公益文化》,《光明日报》,2006-12-9。
    ②参见刘珂:《慈善超市悄然兴起》,《今日中国》2005年第5期。
    ①民政部:《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和救灾工作以及社会捐助情况》,http://news.163.com/06/0105/10/26MRL4B10001124T.html,2006-1-5
    ①《民政部表示中国已建立3.2万个经常性捐助工作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mxht/mtgz/200811/20081100022206.shtml,2008-11-7。
    ②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2年3月版,第37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资料),2005年8月,第157页。
    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资料),2005年8月,第161页。
    ②参见《民政部救灾应急工作规程》(民发[2009]89号), http://jzs.mca.gov.cn/article/zhjz/zcwj/201003/20100300060342.shtml,2010-3-4。
    ①参见《救灾捐赠工作规程》(民办发[2009]27号), http://jzs.mca.gov.cn/article/jzjz/zcwj/201003/20100300063047.shtml,2009-9-3。
    ①《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http://www.gov.cn/yjgl/2006-01/11/content_153952.htm,2006-1-10。
    ②《民政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规程》, 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jzjj/200805/20080500015846.shtml,2008-3-11。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减灾行动》,外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5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减灾行动》,外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①民政部:《民政部公告(第59号)》,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5/71/40650b19d47b425218c6a3de0c09fe59_0.html,2005-2-6。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减灾行动》,外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ae/ah/201002/20100206796350.html?test,2010-2-25。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减灾行动》,外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2页。
    ①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减灾年鉴·2008》(内部资料),2009年版,第81页。
    ①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4),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②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4),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
    ③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9-40页。
    ④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30页。
    ⑤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330页。
    ⑥民政部救灾救济司:《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2005年版,第179页。
    ⑦民政部:《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http://www.gov.cn/gzdt/2009-03/10/content_1255955.htm,2009-3-10。
    ①邹铭:《减灾救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①刘京:《2008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③民政部:《2008年度中国慈善捐赠报告》,http://www.gov.cn/gzdt/2009-03/10/content_1255955.htm,2009-3-10。
    ④刘京:《2008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61页。
    ①邓国胜:《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5页。
    ①《王振耀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21922,2005-12-25。
    ①1993年10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第22条规定“红十字会为开展救助工作,可以进行募捐活动”,明确了红十字会开展募捐活动的资格。
    ①陈成文、谭娟:《税收政策与慈善事业:美国经验及其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①王金涛、张泽伟、季明:《慈善业何时跳出窘境》,《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44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毛泽东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1,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3,4,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11]毛泽东.毛泽东文稿(第八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3]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4]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2,3)[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8]刘华清.刘华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19]谢觉哉.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0]董必武.董必武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2]乌兰夫.乌兰夫文选(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3]宋庆龄.宋庆龄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Z].
    [2]河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Z].
    [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综合卷)[Z].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
    [5]北京档案馆.北京档案史料(2008年第2期)[Z].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农村福利司.建国以来灾情和救灾工作史料[M].北京:法律出版社,1958.
    [7]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华东的生产救灾工作[M].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1.
    [8]何定华.怎样做好生产救灾工作[M].武汉:中南人民出版社,1954.
    [9]生产救灾[M].新华书店,1950.
    [10]谭震林.现代化的大规模的农业建设开始了[M].山西:山西日报出版社,1960.
    [11]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办公厅.第二次全国民政会议文件汇编[Z].出版地和出版时间不详.
    [12]河北省救灾委员会.河北省灾情及生产自救运动[Z].石家庄:河北省救灾委员会,1949.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1949.10-1993.12)[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14]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1999(上,中,下)[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5]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工作文件汇编(1949-2004)[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16]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汇编[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17]民政部法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法规大全[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8]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1949-2004重大自然灾害案例(内部刊物).2005.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灾情告:1949-199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20]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一)内部文件,1984.
    [21]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汇编(二)内部文件,1984.
    [22]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捐赠工作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98.
    [23]北京市接受救灾捐赠事务管理中心.北京市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文件资料汇编.内部资料,2002.
    [24]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02.
    [25]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暨公益项目展示会.公益事业法律文献汇编.内部资料,2003.
    [26]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1988-2005.内部资料,2005.
    [27]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工作文件汇编.内部资料,2005.
    [28]民政部.民政30年.内部资料,2008.
    [29]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7(第九辑)[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30]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会议文件集[Z].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
    [31]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国家民委民族政策文件选编(1979-1984)[Z].北京:中央民族版社,1988.
    [32]国家民委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法规选编[Z].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7.
    [33]国家体改委办公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件汇编(上,中,下)[Z].北京:改革出版社,1990.
    [3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政策文献选编(重编本)[Z].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
    [3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5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4]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4)[Z].北京:华夏出版社,1985.
    [55]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5)[Z].北京:华夏出版社,1986.
    [56]民政部政策研究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6)[Z].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7]民政部政策法规司.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89)[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
    [58]民政部政策法规司.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0)[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59]民政部政策法规司.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1)[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60]民政部政策法规司.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2)[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
    [61]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4)[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
    [62]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5)[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63]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6)[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
    [64]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7)[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65]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8)[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66]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1999)[Z].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
    [67]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0)[Z].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68]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1)[Z].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
    [69]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2)[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70]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3)[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71]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4)[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
    [72]民政部法规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5)[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73]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6)[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74]民政部法制办公室.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7)[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75]民政部政策法规司.民政工作文件选编(2008)[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76]李荣时.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0,1991,1992,1993,199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1991,1992,1993,1994.
    [77]张汉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5,1996,1997,199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1996,1997,1998.
    [78]陈淼.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9,200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0.
    [79]陈传书.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80]白益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2,200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3.
    [8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4,2005)[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5.
    [82]宋志强.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6,2007)[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07.
    [8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84]宋志强.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8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0)[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86]陈杰昌.中国民政年鉴(2002,2003)[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2004.
    [87]窦玉沛.中国民政年鉴(2004)[Z].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88]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减灾年鉴(2008)[Z].内部资料,2009.
    [89]范宝俊主编.灾害管理文库(二,四,五,七)[Z].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90]江泽民.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1]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92]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抗震救灾法律政策指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93]靳尔刚,王振耀.国外救灾救助法规汇编[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9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减灾行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
    [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
    [2]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孟昭华,王明寰.中国民政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5]孟昭华,彭传荣.中国灾荒史(1949-1989)[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
    [6]徐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7]康沛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曹应旺.周恩来与治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9]时正新,朱勇.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0]李本公,姜力.救灾救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
    [11]王卫平.社会救助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12]马宗晋.灾害学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3]郑功成.灾害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4]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6]郑功成.中国灾情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
    [17]王子平.灾害社会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8]张健民,宋俭.灾害历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9]曾国安.灾害保障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0]唐少卿,聂华林.灾害与灾害损失评估[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
    [21]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2]李文海.灾荒与饥馑(1840-191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3]李文海.历史并不遥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4]孙永福.中外民间组织交流与合作[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25]黄浩明.国际民间组织合作实务和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6]钱钢,耿庆国.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7]莫纪宏.“非典”时期的非常法制——中国灾害法与紧急状态法一瞥[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8]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个案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9]多吉才让.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30]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1]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扶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1750-1911)[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2]方樟顺.周恩来与防震减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33]王子平.走出废墟我们怎样应对地震灾害[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
    [34]杨尚勤.抗震救灾社科论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5]沈蓉华.国外防灾救灾应急管理体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6]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中国社会组织汶川赈灾行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37]胡鞍钢.中国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8]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9]杨桂红,张肖虎.城镇贫困与社会救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0]郑功成.多难兴邦:新中国60年抗灾史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41]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42]资中筠.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上)[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43]金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战略[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44]齐东飞.洪灾启示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45]李宪文,郭孔文.98大洪水百问[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46]李尚志,何平.98抗洪抢险备忘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
    [47]邹铭.减灾救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48]金勇进.数字中国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9]刘京.2008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50]孟令君.中国非营利组织法律问题[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51]邓国胜.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2]李程伟,张永理.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恢复重建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53]孟令君.中国慈善工作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4]杨团,葛道顺.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5]王俊秋.中国慈善与救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6]范宝俊.中国自然灾害与灾害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7]时正新.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8]王守杰.非政府组织从传统慈善向现代治理转型研究:发达国家第三部门变迁的经验[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
    [59]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个案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0]杜红波,高鉴国.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
    [61]郭健.社会捐赠及其税收激励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2]施昌奎.北京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3]高中华.祈天忧民: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救助史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64]张强.NGO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5]孙志中.1976·唐山大地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66]李原,黄资慧.20世纪灾祸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67]路甬祥.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第18卷:中国减灾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8]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9]高冬梅.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0]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71]曹明睿.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72]闫盈全.非常使命:中国“5·12”抗震救灾审计纪实[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73]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宣传工作局.共和国长子:中央企业抗震救灾纪实[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74]刘京.中国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2003-2007[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75]汪寿阳.突发性灾害对中国经济影响与应急管理研究:以2008年雪灾和地震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6]李朝.四川抗洪救灾纪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77]张乃平,夏东海.自然灾害应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78]张强.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9]郑国安,赵路,吴波尔,李新男.国外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概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0]卲金荣.非营利组织与免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1]李程伟,张永理.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恢复重建政策体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82]许安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学习辅导读本[Z].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
    [83]范宝俊.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实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
    [84][美]托马斯·西尔克.亚洲公益事业及其法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5][美]凯恩.中国的大饥荒:1959-1961对人口和社会的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86][美]艾德勒著.金锦萍等译.通行规则:美国慈善法指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87][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盈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1(1).
    [2]郭德宏.社会史研究与中国现代史[J].史学月刊,1998(2).
    [3]詹奕嘉.从拒绝到开放——中国接受外援32年风雨历程[J].文史博览,2008(5).
    [4]李天华.从“拒绝外援”到“救灾外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演变及其评价[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6).
    [5]詹奕嘉.救灾国际援助:争议和思考[J].中国减灾,2008(6).
    [6]詹奕嘉.唐山大地震后30年:中国接受救灾外援的历程[J].世界知识,2006(7).
    [7]詹奕嘉.唐山大地震30年:中国接受救灾外援揭秘[J].北京档案,2006(8).
    [8]柯曾华.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要解决好五个问题[J].中国民政,2005(8).
    [9]倪锋,张悦,于彤舟.汶川大地震对口支援初步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7).
    [10]王颖,董垒.中国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初探——以各省市援建汶川地震灾区为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1).
    [11]王瑞丰.汶川地震灾后对口支援的思考与对策探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5).
    [12]夏子坚.中国现行社会捐赠机制的制度困境与政策选择[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
    [13]葛红兵.汶川救灾的启示:建立长效捐赠机制[J].探索与争鸣,2008(8).
    [14]庞凤喜,燕洪国.论社会捐赠的制度激励与保护——5·12汶川地震社会捐赠引发的思考[J].现代财经,2008(9).
    [15]叶立国.试论中国慈善捐赠激励机制的构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16]邓国胜.谁来监督社会捐赠[J].中国减灾,2001(4).
    [17]杨宜勇,邢伟.抗震救灾募捐的规范及捐款使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6).
    [18]林守钦.浅议社会捐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民政,2008(11).
    [19]樊慧霞.促进中国社会捐赠事业发展的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08(10).
    [20]吴明.依法规范民政捐赠行为[J].中国减灾,1999(9).
    [21]侯兆晓.中国式救灾:十年频现“捐赠秀”[J].民主与法制,2008(9).
    [22]任文启.呼之欲出的社会公益募捐法[J].西部法学评论,2008(3).
    [23]冉志,杨化.法治化视野下的社会捐赠[J].法制论丛,2005(9).
    [24]郭霞.中国捐赠文化生态刍议[J].理论学刊,2010(1).
    [25]郭霞,迟爱敏.中国捐赠文化运行的平台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2009(11).
    [26]殷洁,张伟.试论志愿者精神对慈善捐赠文化的影响[J].前沿,2007(1).
    [27]韩颖.1978年以来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述论[J].理论学刊,2010(4).
    [28]韩颖.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29]韩颖.建国初期救灾募捐工作述论[J].理论学刊,2011(2).
    [30]李芹.SARS危机中慈善捐赠的特点与动机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3(3).
    [31]祝贺,陶传进.抗震救灾募捐组织的公开透明度比较[J].中国非营利评论,2008(12).
    [32]郑远长.汶川地震社会捐赠工作对发展中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启示[J].中国非营利评论,2008(12).
    [33]胡卫萍.中国社会公益捐赠的运行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
    [34]潘小娟,吕洪业.构建慈善超市长效发展机制的探索[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
    [35]赵伦,蒋勇杰.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分析——兼论中央政府统筹下的制度特征与制度优势[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
    [36]刘乃山.加大救灾捐赠力度[J].中国减灾,2005(11).
    [37]邓国胜.个人捐赠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石[J].中州学刊,2007(1).
    [38]穆秀丽.倡导捐赠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美国捐赠文化探析及其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启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39]谢永超,杨忠直.国际视角下的个人捐赠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9(5).
    [40]陈成文,谭娟.税收政策与慈善事业:美国经验及其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6).
    [41]庞陈敏,韩煜皎,刘乃山.最大规模的中国民间对外援助——中国民间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简要回顾[J].中国减灾,2005(3).
    [42]李宝俊.中国捐助走向规范化运作——2001年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回眸[J].中国减灾,2001(11)
    [43]孙绍骋,张杰,唐钧,任振兴.捐助活动社会化研究[J].中国社会工作,1998(2).
    [44]王锡源.论社会转型时期慈善捐赠机制的完善——以上海慈善捐赠事业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5).
    [45]高功敬,高鉴国.中国慈善捐赠机制的发展趋势分析[J].社会科学,2009(12).
    [46]康沛竹.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05(11).
    [47]张富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产救灾工作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48]刘奎.建国初期灾害救济的措施与成效[J].党的文献,2008(3).
    [49]徐富海.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呼唤新规则[J].中国减灾,2004(10).
    [50]蒋积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减灾政策研究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2008(10).
    [51]蒋积伟.析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救灾体制的改革[J].北京党史,2008(7).
    [52]蒋积伟.新中国救灾工作社会化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11).
    [53]杨毅.“国际减灾十年”简介[J].中国减灾,1991(1).
    [54]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简介[J].中国减灾,1991(1).
    [55]田钊平.减灾防灾、政府责任与制度优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4).
    [56]田书和.中国接受救灾外援历程[J].文史月刊,2008(8).
    [57]孙晓辉.中国应对自然灾害的社会动员问题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
    [58]高建国.有关汶川地震灾害链的思考[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6).
    [59]史维新.第一次向国内外发出救灾援助紧急呼吁[J].中国社会导刊,2002(5).
    [60]郭兴.对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9).
    [61]范宝俊.适应形势推进救灾分级管理工作[J].民政论坛,1996(4).
    [62]罗峰.志愿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合法性视角的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4).
    [63]阿拉塔高娃.关于东南沿海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发展的认识[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3).
    [64]易丽丽.论中央调控下的地方政府间合作[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9).
    [65]许安标.用法律撑起爱的太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介绍[J].科技与法律,1999(9).
    [66]薛东成,章林军.向地震灾区捐赠税前扣除应注意的事项[J].涉外税务,2008(7).
    [67]开放:国际视野的大国胸襟[J].中国质量万里行,2008(6).
    [68]肖宇.跨国公司在中国捐赠的法律思考——以5·12汶川大地震震后捐赠为例[J].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2008(10).
    [69]江希和.有关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比较[J].财会月刊,2007(7).
    [70]赵朝峰.简评建国初期的放灾渡荒工作[J].中共党史研究,2000(4).
    [71]蒋志强.建国前后苏北水灾及救灾工作述论[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2]陈冬生.建国初期河北省赈灾工作简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4).
    [73]李全茂.对中国救灾工作方针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减灾,2007(12).
    [74]朱宪辰,宋妍.国外捐赠行为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08(11).
    [75]孙志祥.“萨斯(SARS)”捐赠:轰轰烈烈背后的隐忧[J].社会学研究,2003 (5).
    [1]蒋积伟.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减灾工作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9.
    [2]陈彪.中国灾害管理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论文,2010.
    [1]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N].人民日报,1949-12-20.
    [2]内务部研究室.救灾工作及其问题[N].人民日报,1950-1-15.
    [3]新华社.深入开展生产救灾工作,董副总理在中央救灾委员会成立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50-3-7.
    [4]新华社.目前生产救灾工作中的主要偏向[N].人民日报,1950-3-9.
    [5]陈其瑗.一年来的救灾工作总结[N].人民日报,1950-9-13.
    [6]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关于检查救灾工作的指示[N].人民日报,1951-1-27.
    [7]傅作义.毛主席的领导决定了治淮工程的胜利[N].人民日报,1951-11-13.
    [8]伍云甫.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两年来的工作概况[N].人民日报,1952-9-29.
    [9]李德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改组两年来的工作[N].人民日报,1952-9-8.
    [10]民政工作应积极为国家总路线服务[N].人民日报,1953-12-24.
    [1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N].人民日报,1957-9-17.
    [12]第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决定从四个方面贯彻总路线[N].人民日报,1958-6-30.
    [13]深入批邓是战胜震灾的强大动力[N].人民日报,1976-8-28.
    [14]新华社.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N].人民日报,1979-11-23.
    [15]崔乃夫.关于民政工作社会化问题[N].中国社会报,1991-5-31.
    [16]慈善总会开展抗洪救灾紧急救援行动[N].人民日报,1998-8-12.
    [17]江泽民.考察京九沿线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时的讲话[N].江西日报,1996-9-23.
    [18]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N].人民日报,1998-6-19.
    [19]“慈善超市”探索市场化运营之道[N].人民政协报,2004-11-16.
    [20]邹兆辰.中国史学史研究中的理论审视[N].光明日报,2005-4-21,史学版.
    [21]白英.社会捐助:细节中渐成公益文化[N].光明日报,2006-12-9.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N].人民日报,2007-11-1.
    [23]国务院办公厅.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N].人民日报,2007-8-15.
    [24]康沛竹.新中国成立以来防灾救灾理念的发展[N].中国社会报,2008-11-3.
    [25]熊思浩,章念生.就中国抗震救灾行动国际社会继续予以高度评价[N].人民日报,2008-6-20.
    [26]潘跃.民政部发布公告感谢社会各界对地震灾区捐赠[N].人民日报,2008-7-11.
    [27]于泽远.1949年以来首次中国同意日本台湾派救援队前往灾区[N].联合早报,2008-5-16.
    [28]何惜薇.外援只是辅助,受灾国自主性需获尊重[N].联合早报,2008-5-18.
    [29]民政部救灾司.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专题:减灾救灾30年[J].中国减灾,2008(12).
    [30]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特别专题:减灾救灾60年[J].中国减灾,2009(10).
    [31]国务院批转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生产治穷致富的请示的通知[N].吉林政报,1985-6-15.
    [3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工作的通知[N].湖北政报,1998-9-1.
    [33]转发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防治非典型肺炎社会捐赠款物管理工作的通知[N].广州政报,2003-6-8.
    [34]薛志伟.光辉的历程宏伟的篇章[N].经济日报,2009-9-21.
    [3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的通知[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8-6-10.
    [36]中共浙江省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民政厅关于切实做好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的意见》的通知[N].浙江政报,2002-1-30.
    [37]翟伟.社会捐助:牵动亿万人心[N].解放军报,2001-11-19.
    [38]邹国金.税收支持向地震灾区捐赠[N].中国税务报,2008-5-19.
    [39]舒迪.解读《救灾捐赠管理办法》[N].人民政协报,2008-5-13.
    [40]李晓平.公募基金会才能开展救灾捐赠[N].厦门日报,2008-5-29.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http://www.mca.gov.cn/
    [2]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3]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4]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
    [5]中国捐助网:http://www.donation.gov.cn/
    [6]中华慈善网:http://www.chinacharity.cn/
    [7]中国知网:http://www.edu.cnki.net.
    [8]国家减灾网:http://www.jianzai.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