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以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程及经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①这是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时代呼唤,是中国共产党今后一段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建国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关于建国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学术界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问题亟待研究和总结,甚至许多领域至今无人问津。因此,笔者拟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为题展开探索,以求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供必要的借鉴和指导,从而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参考。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历史抉择。文化作为“软实力”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②因此,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占领国际文化市场、发挥国际影响力、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肯定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建国以来我党始终重视文化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原因。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文化产业处于弱势地位、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文化市场没有完全建立、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与实际所需相差甚远的情况下,这更显得弥足珍贵。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容和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价值要求。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要求我们“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①。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实践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推动革命、建设、改革而不断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并独立思考和实践其规律的探索过程。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动力。文化的繁荣受政治、经济、民族习惯、国际环境、人民的喜好、社会地位等因素制约,但从根本上讲,则由文化生产力决定。随着文化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发展,必然会进一步发掘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成果,形成文化的时代坐标。这必然会进一步推动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又必然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所以,重视文化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通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来探求文化发展规律和文化自我创新的能力。本论文以历史、实践视角,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史经验,以求为在新时期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提供有益对策参考和实践指导。
Seventeenth Party Congress report, "the present era, cultur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national source of cohesion and creativity, the competitio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 richer cultural life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earnest of our people aspirations. To insist on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setting off a new upsurge of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stimulate the cultural creativity of the whole nation, improv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so that the basic cultural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better security, enrich the cultural life of society, inspire the enthusiasm of the people up. "This is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roductivity times call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future be solved for some time the important task; is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olidating the ruling position of the necessary requirement; is a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ofound summary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cultural productivity issues., Its in-depth academic study,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issues that must be studied and summarized, and even now no one is interested in many areas. Therefore, I intend to liberat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the experience gained and lessons start to explore the topic in order to further liberate and develop cultural productivity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reference and guidance,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ideology status,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Liberate and develop cultural productivity is a historical choice. Culture as "soft power"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but also to measure a country's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an important symbol. Therefore, "the present era, culture, national cohesion and creativity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ompetition in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factor,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richer cultural life of our people's ardent desire. " Therefore, th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enhance national cohesion and creativity is the occup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market and to play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win respect and recognition the world an effective way. This is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arty cultur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oot causes of cultural productivity. Especially at this stag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in a weak position of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have not been effective development, cultural market is not fully established, competitiveness and cultural products to differ materially from actual cases, this even more valuabl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roductivity, is Marxism in China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Adhering 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cohesion and appeal of socialist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consolidate the party's ruling status and tasks of the content, but also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value of requirements. Moreover,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represent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ideology. This requires that we "consistently used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of Marxism in China arming the whole Party and educating the people, the common ideal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ally forces for the national spirit with patriotism as the core and the core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spired by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morale, with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to lead the fashion, and consolidate unity and struggle of the whole Party and people of all the common ideological foundation. vigorously promot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give Marxism of contemporary China distinct practice characteristics,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 Thus, in a sense, th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ractice productivity is the us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promot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nd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nd continue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the objective laws of the proces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eadership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the law of the exploration process.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prosperity of the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 The flourishing of culture affected by political, economic, ethnic habits,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people's preferences, social status and other factors, but fundamentally, the decision by the culture of productivity. With the continuous liber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s boun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cultural resources,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achievements,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era coordinates. This will definitely further promote the culture, prosperity,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culture must further emancipate the productive forces. Therefore, the decision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cultural production, cultural productivity through th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o explore the law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self-innovation. In this thesis, the history, practice perspective, the liber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prosperity in the new period in order for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the great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ovide useful practice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measures guidance.
引文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①中共中央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8158.htm,2009—09—27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①中共中央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8158.htm,2009—09—27
    ②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①王恒富.文化生产力的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7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EB/OL].http://www.people.com.cn/GB/40531/40746/2994977.html,2004-09-19
    ②侯宗华.文化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驱动力[J].探索,2006(01).
    ③卢文涛.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的主体性要素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9(17).
    ④李金齐.文化生产力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5(02).
    ①卢文涛.马克思主义文化生产力的主体性要素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9(17).
    ②成涛,李树德.文化生产力客体性要素探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③冉亚辉,易连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J].理论导刊,2006(12).
    ④徐海峰.对当前文化生产力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哲学透视[J].求实,2006(05).
    ①刘洪波.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J].瞭望新闻周刊,2006(04).
    ②李新市.优化文化生产力布局的新探索[J].社会主义研究,2006(06).
    ③许士密.文化生产力的价值理性与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J].求实,2007(02).
    ①冉亚辉,易连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J].理论导刊,2006(12).
    ②温兆标.以发展视角看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兼论“文化生产力”[J].长白学刊,2006(01).
    ①赵娟.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生产力——从淮阳泥泥狗谈起[J].观察家,2007(02).
    ②曲鸿亮.文化生产力与文化立市战略———以深圳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①缪建英.论西方对中国文化生产力的解读和接受[J].生产力研究,2006(07).
    ②缪建英.论西方对中国文化生产力的解读和接受[J].生产力研究,2006(07).
    ③李春华.文化生产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79-80.
    ①钱穆.文化与生活,载《中华文化之特质》[M].台湾:世界书局,1969:210.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1.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2.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2.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8.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5—226.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8.
    ③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19:27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3.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19—220.
    ③王恒富,石诤.文化经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①李春华.文化生产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视角?[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9).
    ②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如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3.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7.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
    ③亚理斯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1366.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4.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4.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6.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59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4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5.
    ①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25-326.
    ①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6.
    ②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2.
    ③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7.
    ④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7.
    ⑤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7-668.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8.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3.
    ③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①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99.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4.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
    ①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0.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6-647.
    ③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0.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2.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4.
    ③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4.
    ④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8.
    ⑤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8.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2-763.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0.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6.
    ②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4.
    ③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8.
    ④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7.
    ⑤列宁全集(第5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64
    ⑥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05.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3.
    ②蔡特金.回忆列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0.
    ③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77.
    ①斯大林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276.
    ①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
    ②斯大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308.
    ③斯大林文选(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7—48.
    ①斯大林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2-183.
    ②斯大林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4—65.
    ③斯大林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4—65.
    ①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84—285.
    ②斯大林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01.
    ①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91.
    ②斯大林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4—65.
    ③斯大林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17.
    ①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04.
    ②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91.
    ③斯大林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17.
    ①李宗禹.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854.
    ①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554.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7.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7.
    ①毛泽东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9.
    ②毛泽东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709.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7.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⑦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709.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3.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5—866.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3.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4.
    ④建国以来毛泽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05.
    ①刘生汇.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阅读(第1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960—974.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78—279.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10.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
    ④毛泽东著作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307-308.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4.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5.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5.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7—1078.
    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89—90.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55.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255.
    ②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87.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7.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3.
    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
    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8.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8—49.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20.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9.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8.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07.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07.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3—1644.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9.
    ①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36.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9.
    ③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23.
    ④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21.
    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6.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3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25.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58—259.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58.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9.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1.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59.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5.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24.
    ①胡锦涛.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03—8—13.
    ①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20.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2-20.
    ③胡锦涛.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9-16.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①中共中央委员会电贺文代大会开幕[N].人民日报,1949—07—02.
    ①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9.
    ②杜德义.宪法简明教程[M].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1987:71.
    ③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0-11.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0-11.
    ①孙连成.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学习《周恩来选集》(下卷)[M].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2.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1.
    ③张文明等著.精简·统一·效能中国政府机构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
    ④张文明等著.精简·统一·效能中国政府机构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0-11
    ①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9
    ②张顺清、李金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11.
    ③张顺清、李金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12.
    ①张顺清、李金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13.
    ②张顺清、李金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15.
    ③张顺清、李金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15-16.
    ①高奇.新中国教育历程[M].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69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31.
    ①杜长胜.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论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62.
    ②张顺清、李金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34.
    ③胡乔木.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改造思想?[N].人民日报,1951-12-05
    ①张顺清、李金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35.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82.
    ①何平.毛泽东大辞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88.
    ②大公报社人民手册编辑委员会编辑.1957人民手册[M].大公报社,1957:18.
    ③王进、蔡开松.共和国领袖大辞典刘少奇卷[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3:492.
    ④邓力群.毛泽东的文化思想[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251.
    ①傅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3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190.
    ②张健.毛泽东的教育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3.
    ③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0.
    ④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0.
    ⑤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44.
    ①廖盖隆、庄浦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M].郑州市: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21.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4.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51.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73.
    ③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58.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6.
    ②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70.
    ①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0.
    ②江西省现代史学会.中国革命史专题讲稿(第4册)[M].南昌:江西中共党史学会出版社,1986:245.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70.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92.
    ③朱正.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494.
    ④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5.
    ①杨春贵.中国哲学四十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91.
    ①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56.
    ①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56.
    ①郭笙.新中国教育四十年[M].福州市: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166.
    ①倪忠文、谭慕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162.
    ②倪忠文、谭慕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161.
    ③倪忠文、谭慕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162.
    ④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62.
    ⑤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82.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72.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73.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05.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05.
    ①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编.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122.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52.
    ①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编.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129.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54.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55.
    ④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编.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177.
    ⑤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编.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179.
    ①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文化组编.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177.
    ②张顺清、李金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52.
    ③庞松、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86.
    ④张晋藩、海戚、初尊贤.国史大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462.
    ①张晋藩、海戚、初尊贤.国史大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463.
    ②何蓬.毛泽东时代的中国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239.
    ③何蓬.毛泽东时代的中国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240.
    ④龙德、蔡翔.中华人民共和国通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712.
    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54辑)[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127.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54辑)[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127.
    ②陈明显、罗正楷.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158.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54辑)[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237.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第54辑)[M].北京市: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93.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毛泽东人生纪实(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082.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共党史资料(第2辑)[M].北京市: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57.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毛泽东人生纪实(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082.
    ①林彪.在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66-08-19.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9.
    ①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0.
    ②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0.
    ①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0.
    ②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0.
    ③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0.
    ④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56.
    ⑤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557.
    ①陈明显、罗正楷.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167.
    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纪[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38.
    ③李健.中南海大事建国以来重大政治事件全纪录(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427.
    ①曹钢、范增录、赵飞.当代中国经济政策论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理论、实践、发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477.
    ②曹钢、范增录、赵飞.当代中国经济政策论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理论、实践、发展[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478.
    ①王永昌、李曙新.中国共产党历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328.
    ②王永昌、李曙新.中国共产党历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328.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73.
    ②王瑞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3卷)[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336.
    ③王永昌、李曙新.中国共产党历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328.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2.
    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继续与深入[N].人民日报,1976-02-06.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9.
    ①刘宋斌.中国20世纪全史(第10卷)改革大潮[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58.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89.
    ③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N].人民日报,1979-10-30
    ①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N].人民日报,1979-10-30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6.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再造中华辉煌邓小平纪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261.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再造中华辉煌邓小平纪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271.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再造中华辉煌邓小平纪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270.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1.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再造中华辉煌邓小平纪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272.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7
    ③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Z].全国科学大会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62.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7.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88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9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7.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再造中华辉煌邓小平纪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221.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3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0--212
    ②崔相录.东方教育的崛起毛泽东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70年[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538.
    ①郭笙.新中国教育四十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47.
    ①郭笙.新中国教育四十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47.
    ②郭笙.新中国教育四十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47.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2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7
    ③陈云.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N].人民日报,1977-09-28
    ①彭清源、韩永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成就事典[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12.
    ②彭清源、韩永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成就事典[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12.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9
    ④彭清源、韩永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成就事典[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12.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3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6
    ②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79—10—31
    ①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79—10—31
    ②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79—10—31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3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3.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1.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0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1
    ⑥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N].人民日报,1982-05-04,第一版
    ①王瑞芳.邓小平领导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85.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20—421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20—421
    ③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87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20—42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7:28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0.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3.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21.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3.
    ②胡乔木.胡乔木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5.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3.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3.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13.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1978.12~2003.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96.
    ②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83.
    ③马洪.中国改革全书1978-1991精神文明建设卷[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387.
    ①张顺清、李金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246.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0.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1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1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2
    ①邓小平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46
    ②邓小平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46
    ③邓小平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246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3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1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3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3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重要文献摘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9
    ②刘宪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辅导教程[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162
    ③刘宪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辅导教程[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162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5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5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05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27
    ②朱健华、郭彬蔚、李有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事本末[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999.
    ①朱健华、郭彬蔚、李有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事本末[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345.
    ①常春元.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696.
    ②张静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现代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320.
    ①魏恩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345.
    ②魏恩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345.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5.
    ②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60.
    ③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60.
    ④江泽民.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60.
    ⑤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党的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4
    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70
    ①李红、欧祝平、傅晓华.邓小平理论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139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36.
    ①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5.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5.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5.
    ②严昭柱.中国和谐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831
    ③严昭柱.中国和谐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522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36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8158.htm,2009—09—27
    ①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275
    ②李长春:正确认识处理文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EB/OL]. http://www.gov.cn/ldhd/2010-06/16/content-1628593.htm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5.
    ②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编.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集1999[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198.
    ①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解放军报,2006-11-11,第4版.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3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2.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342、351
    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342、351
    ①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1979—10—31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43—1644
    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5—36
    ①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②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③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20
    ④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8
    ⑤列宁.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7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342、351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8—49.
    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⑤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①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6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3.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63.
    ④教育部部长周济就素质教育有关问题接受记者专访[N].人民日报,2005—12—29(13)
    ①李长春:正确认识处理文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EB/OL]. http://www.gov.cn/ldhd/2010-06/16/content_1628593.htm
    ②李长春.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EB/OL]. http://www.cnci.gov.cn/content/201077/news-58745-p3.shtml
    ③李长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贡献[EB/OL].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03/06/content_460526.htm
    ④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79.
    ①江泽民.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23.
    ②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sdpc.gov.cn/shfz/t20070530_138469.htm,2007-05-30
    ③江泽民.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223.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6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2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7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2008年已出版的卷次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3]《列宁全集》,第1—60卷,补遗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5]《斯大林全集》,第1—13卷,人民出版社第1版
    [6]《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9]《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1999年6月版
    [1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949—1976),1—1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1998年版
    [11]《毛泽东年谱》(上、中、下),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12]《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13]《毛泽东传》(1893—19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版
    []4]《毛泽东传》(1949—197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逢先知、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5]《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6]《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1985年版
    [17]《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8]《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5—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9]《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0]《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版
    [21]《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2]《周恩来年谱(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3月版
    [23]《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24]《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1月版
    [25]《朱德年谱(1886—1976)》(上、中、下),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6]《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7]《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选》,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
    [28]《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第2版
    [29]《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0]《陈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1]《陈云文集》,1—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2]《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3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4]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5]《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49),第1—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1992年10月版。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X 1949—1965),第1—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5月—1998年5月版
    [3]《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
    [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1988年版
    [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1993年12月版
    [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1999年10月年版
    [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人民出版社版2000年6月—2003年9月版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2008年4月第1版
    [10]《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15—1992),1—4册,学习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12]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1949—1992)》(内部发行),1—4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第1版
    [13]中央宣传部办公厅编:《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内部发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1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此外,党的十七大以来的重要文献均有准备。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邓小平论中共党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
    [3]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修订本),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胡乔木著:《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版
    [5]《胡乔木传》编写组编:《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1978.12—2008.3)》,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
    [8]《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编:《中国共产党编年史(1921—2001)》,第1-12卷,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1]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第1版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1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第1版
    [14]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1—5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5]姜华宣、张蔚萍等主编:《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1921—200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6]郭德宏、刘晶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1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17]谢春涛、王海光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2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8]柳建辉、陈述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3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19]马齐彬、陈文斌、林蕴晖等著:《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0]鲁林、卫华、王刚主编:《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1949—1978),济南出版社2002年版
    [21]林蕴晖、范守信、张弓著:《1949—1976年中国:凯歌行进的时期》,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22]丛进著:《1949—1976年中国:曲折发展的岁月》,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23]王年一著:《1949—1976年中国:大动乱的年代》,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24]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3版
    [25]张化、苏采青主编,郑谦、王寅城副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思考》(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5月第2版
    [26]张剑平著:《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
    [27]朱乔森、李玲玉、柳建辉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经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28]郭德宏、李玲玉主编:《中共党史重大事件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版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无产阶级政党》,人民出版社1978年7月第1版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6月第1版
    [3]《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4]《陈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5]《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著作选读》(修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党的建设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中央政策研究室等:《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学习纲要》,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年6月版。
    [8]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921—1997年),第1—13卷(第1—19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9]吕澄、张竹梧、钟碧惠等主编:《党的建设七十年纪事(1919—1991)》,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10]张天荣、吕澄、钟碧惠等主编:《党的建设七十年(1921—1991)》,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编:《新时期党的建设大事记(1978.12—2007.10)》,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著:《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13]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著:《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4]陈至立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5]宋小明主编:《中共党建史》(1921—1994),上、中、下册,党建读物出版社1996年第1版。
    [16]赵云献陈登才主编:《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经典著作导读》,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
    [17]卢先福赵云献主编:《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第1版。
    [18]宋廷同、蔡长水主编:《毛泽东建党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19]陈登才等:《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青岛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20]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编著:《党建研究纵横谈》,1—6册,党建读物出版社1993—1998年版。
    [21]赵云献主编:《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8月版
    [22]宋镜明等著:《毛泽东建党思想科学体系发展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宋镜明主编:《党风党纪教育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2年版
    [24]宋镜明等著:《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宋镜明著:《宋镜明自选集》(以党建论文为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吴美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7]丁俊萍著:《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1李斌雄著:《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郑谦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中共党史出版社1988年版
    [30]蔡长水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31]高新民、邹国庆著:《党内民主研究——兼谈民主执政》,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
    [32]范平,姚桓主编:《中国共产党党章教程》,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7版
    [33]王金玲著:《中国共产党党章发展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34]杨春长、王聚英主编:《中国共产党反对错误倾向的理论与实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张彦修著:《三门峡虢国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毛迅主编:《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辑》,巴蜀书社2005年12月第1版
    [3]汤奇学著:《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索》,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4]张海洋著:《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5]陈波著:《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6]马克锋著:《文化思潮与近代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7]王先明著:《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续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8]蒋正华主编:《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
    [9]朱志敏著:《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
    [10]袁懋栓主编:《2008与首都文化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
    [11]揣振宇著:《汉文化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2003年汉民族学会学术讨论会文集》
    [12]叶朗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4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
    [13]彭立勋主编:《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2003年深圳文化发展蓝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02月第1版
    [14]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局主编:《新世纪、新文化、新探索:中共中央党校第16期中青班六支部学员论文集》,2001年01月第1版
    [15]罗荣渠著:《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倾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上、中、下册)》黄山书社2008年5月
    [16]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7]胡惠林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李道中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19]李道中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青岛出版社,1997年
    [20]王能宪著:《文化建设论:王能宪演讲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04月第1版
    [21]吕世荣、肖永成等著:《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2]张柠主编:《2005文化中国》,花城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
    [23]田川流等著:《中国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9月第1版
    [24]段联合著:《中国传统文化》,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5]卢向国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26]姜义华著:《中国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0年第1版
    [27]天海翔主编:《中国文化产业》,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02月第1版
    [28]罗文东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06月第1版
    [29]刘文江著:《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
    [30]张玉国著:《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04月第1版
    [31]干春松著:《文化传承与中国的未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06月第1版
    [32]郑先兴著:《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1900—2000)》,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08月第1版
    [33]黄顺力著:《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论》,岳麓书社2005年02月第1版
    [34]王国荣著:《信息化与文化产业》,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35]李向民著:《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06月第1版
    [36]周毅著:《先进文化与中国现代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02月第1版
    [37]陈耀武主编:《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38]张远新著:《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04月第1版
    [39]寇清杰著:《中国新文化的方向: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西文化观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04月第1版
    [40]戴知贤著:《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1]汪光焘著:《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06月第1版
    [42]杨寿川主编:《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43]祝慧烨主编:《发现企业文化前沿地带:30家中国企业文化优秀案例》,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44]何佳梅著:《山东省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01月第1版
    [45]裴传永主编:《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46]王文英著:《文化体制改革与上海文化建设》,上海社会科学院2005年01月第1版
    [47]周大鸣等著:《寻求内源发展:中国的西部与文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8]华锐主编:《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49]李海著:《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50]赵凯编著:《对策:突破企业文化建设的难点》,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51]刘平著:《中国转型期文化发展和建设的经济思想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52]鲜琦著:《廉政风暴:中国文化发展和建设纪实》(报告文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3]李秋芳主编:《文化发展和建设建设新经验与新对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9版
    [54]张穹,张智辉主编:《权力制约与文化发展和建设》,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3版
    [55]中央纪委宣教室编:《廉政文化在中国——理论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56]中央纪委宣教室编:《廉政文化在中国——画册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57]中央纪委宣教室编:《廉政文化在中国——综合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58]中央纪委宣教室编:《廉政文化在中国——各省区市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59]《廉政文化建设新论》课题组编:《廉政文化建设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9版
    [60]张利生著:《廉政文化建设要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12版
    [61]周施恩著:《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62]伟达著:《内圣外王: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透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09月第1版
    [63]邹卫平主编:《泉城文化富矿待开发:济南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09月
    [64]孙安民著:《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5年04月第1版
    [65]章沧授著:《安徽山水旅游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02月第1版
    [66]刘伦文著:《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土家族乡村社区调查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
    [67]何绵山著:《闽台文化探略》,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68]何绵山著:《闽台区域文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69]何绵山著:《闽文化述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70]任运河著:《企业生态文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09月第1版
    [71]何立宁主编:《文化产业论文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72]李亚主编:《民营企业企业文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03月第1版
    [73]蒋彬著:《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巴蜀书社2005年09月第1版
    [74]卢丁著:《中国西部南北游牧文化走廊研究报告之2中国四川西部人文历史文化综合研 究》,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
    [75]祁茗田、陈立旭著:《文化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08月第1版
    [76]向勇主编:《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群言出版社2004年07月第1版
    [77]吴松弟著:《“上帝”让温州人发财——温州创业文化启示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06月第2版
    [1]《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4]《关于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生产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5]谭吉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境遇与发展》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2]《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论全球化态势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吉林大学2007年
    [4]《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巩固与重建》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研究》西南大学2006年
    [6]《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河北大学2005年
    [7]《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及苏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及现实意义》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形成和发展》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11]《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郑州大学2002年
    [13]《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和文化建设》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4]《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发展》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2008年.
    [2]《做社会主义文化的守护神——论当代文学批评者的使命》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5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年
    [3]《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之路——“双百”方针、“二为”方向论述》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年
    [4]《努力把水文字融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水家学研究(四)论文集2004年
    [5]《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邓小平与当代中国和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7]《服务人民,综合创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集2004年
    [8]《实践“三个代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山东群众文化学会获奖论文集2003.
    [9]《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2003年
    [10]《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八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年年
    [1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集》2003年
    [12]《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13]《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2002年
    [14]《论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 念文集》2001年
    [15]《词章之学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文化——试论近代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炎黄子孙丛刊(1)——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文化建设》2001年
    [16]《吸收朱子学精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在开幕式上的讲话》载《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1990年
    [1]李明泉:《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2008年2月论文网
    [2]杜开林:《中国特色文化、文化产业发展道路问题研究》2009年11月23日安徽文化论坛。
    [3]于平:《科学发展观与当代文化发展道路》2010年5月10日中国作家网
    [4]胡惠林:《中国文化产业进入发展新阶段》2007年9月23日,
    [5]((2005年中国文化市场发展报告》中国文化市场网
    [6]韩星:《儒学、儒学发展道路简论》2010年8月3日,中国儒学网
    [7]于平:《文化科技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光明日报》2010年7月30日。
    [8]李明泉等:《诗歌发展道路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毛泽东论诗歌发展道路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3期。
    [9]《动漫分级管理探索中国文化发展道路》人民政协报2010年4月16日。
    [10]《走新型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11]谭丁:《探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之路》《前线》月刊2010年5期
    [12]名年《从比较中探索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宏观经济观察》2005年9期?
    [13]“三化”道路的历史选择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发展理念,成为引领泰康人寿走向未来辉煌之路的“路标。”
    [14]《探索文化与科技结合之路 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积极创新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和模式》《光明日报》2009年1月5日
    [15]《广东文化发展路——公民的文明素质是一种隐性文化》《羊城晚报》2010年7月17日
    [16]文化发展道路的“来龙”与“去脉”之争 《光明日报》2010年6月30日,
    [17]梁晨飞《网硌文化发展道路》《人民网》2010年7月25日。
    [18]王扬铭《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力度 引领企业强势发展道路》《企业文化》2008年第10期
    [19]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八桂大地文潮涌——广西的文化发展之路》《求是》2009年11月16日
    [20]李钢:《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之路》《西藏日报》2010年01月05日
    [21]丹增:《云南文化产业的特色发展道路》2006年12月1日,山东文化产业网
    [22]俞吾金:《上海文化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2006年7月7日,剑虹评论网
    [23]《广东: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南方日报》2010年7月17日。
    [24]李炎:《经济与文化挥动发展云南文产》2005年12月12日,新华网
    [25]((关于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2010年3月1日宁夏会展
    [26]《2015年文化成陕西支柱产业》《华商报》2010年3月19日。
    [27]李宝艳:《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探索》《党史文苑》2009年6期。
    [1]国家统计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8-200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9年版
    [2]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3]楼继伟主编:《新中国50年财政统计(1949—199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年)》(中英文),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
    [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新中国五十五年农业统计资料(1949—1999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6]马建堂主编:《国际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1][美]詹姆斯·W.凯瑞著:《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
    [2]麦克尔·赫兹菲尔德著:《什么是人类常识:社会和文化领域中的人类学理论实践》,刘珩、石毅、李昌银译,华夏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3]马文·哈里斯著.李培茱等译.文化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4]克利福德·格尔茨(美).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5][荷兰]F·皮尔森.文化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瑞士]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解放军出版社,1986.
    [7][法J尚一皮耶·瓦尼耶.文化全球化,易锡德译,麦田出版社,2003年版.
    [8][美佛雷德里克·杰姆逊,[美]三好将夫.全球化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英] 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叶兴艺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德]赖纳·特茨拉夫主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吴志成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英]马丁·阿尔布劳.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高湘泽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2][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美)爱尔乌德《文化进化论》,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
    [14](美)许悼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Girard, Augustine, Cultural development:experience and policies, Paris:Unison,1983.
    [2]Lai, Honey,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going for soft power, Singapore:East Asian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2006.
    [3]Ding, Sheen, The dragon's hidden wings:how China rises with its soft power, Lanham:Lexington Books,2008.
    [4]Solomon, Richard H, Mao's revolution and the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1.
    [5]Pie, Lucian W, China:an introduction, Boston:Little, Brown,1978.
    [6]Passim, Herbert, China's cultural diplomacy, New York, Pager 1963.
    [7]Zhao, Litho,China's cultural development:"cultural rise" to come after economic rise, Singapore:East Asian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2007.
    [8]Morton, W. Scott (William Scott), China, its history and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2005.
    [9]Burrell, Anne, Chinese myth and culture, Cambridge:McGuiness China Monographs,2006.
    [10]Perkins, Dorothy, Encyclopedia of China:the essential reference to China, its history and culture, Chicago, London:Fitzroy Dearborn,1999
    [11]Chinese language, thought, and culture:Invasion and his critics, Chicago: Open Court,1996.
    [12]East-West Philosophers' Conference, The Chinese mind;essential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Honolulu, East-West Center Press 1967.
    [13]Soft power:China's emerging strateg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anham Lexington Books,2009.
    [14]Handbook of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Westport, Conn.:Greenwood Press,1994.
    [15]Rethinking Chinese popular culture:cannibal izations of the canon, London;New York:Rut ledge,2009.
    [16]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 PRC, 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7]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London; New York:Rutledge,2005.
    [18]Barme, Gremmie, In the red:o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9.
    [19]ZHAO Dunham, A Defense of Universalism:With a Critique of Particularize in Chinese Culture. Front. Phil's. China 2009,4(1):116-129
    [20]WANG Furan, "Western discourse"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 Front. Lit. Stud. China 2007,1(2):197-2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