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实践·经验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传统意义上外交主体只限于主权国家的狭义外交概念发生了变化,从广义上理解外交的概念已经成为冷战后国内外学界的趋势。议会、政党、非政府组织等纷纷成为新兴的外交主体。在现代社会,由于政党是国家政权的实际操纵者,政党不但居于国内政治舞台的核心,而且也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主角。因此,政党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也显得更加独特。政党外交属于政党政治学的范畴,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深化对于政党在国内、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中所起独特作用的认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算起,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已走过了六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对这一伟大历程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个由在封闭条件下执政到全面开放条件下执政;由领导改革开放的执政党到初步成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执政党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使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的总体思路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进行全方位观照,然后使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身份理论对中国共产党60余年政党外交过程进行梳理、研究。最后总结出蕴含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文章共分导言、主体四章及结语六个部分。导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论文第一部分从政党外交的一般入手,对政党外交的产生、内涵、特征等进行了论述。并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特殊性从含义、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考察。政党外交是随着国家外交主体多元化而产生的概念,属于广义外交的范畴,是国家整体外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在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在目标上具有前瞻性。政党外交可以起到推动国家总体外交发展;为建立、巩固良好的国家关系奠定基础;起到宣传政党自身形象的作用。在政党外交中应该坚持如下原则。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维护国家利益原则;互利共赢原则以及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原则等。
     笔者认为政党外交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政党所处的国际环境,对政党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对非执政党来讲,国际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活动的国际空间的大小。对执政党而言,则会影响到其执政能力及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国内政治因素,如国家利益和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等对政党外交的影响作用更大。社会主义国家不实行竞争性的政党制度,各国共产党处于长期执政地位。并且宪法大多规定了共产党在整个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政党外交与国家外交的重合处、交汇点与西方国家相比就会更多些。而西方国家大多实行竞争性的政党制度,政党有“在野党”与“在朝党”之别。由于议会中反对党的存在,任何执政党在推行本党的外交政策时,都会受到强有力的制约。与非竞争性的一党制国家相比较,政党外交对国家外交的促进作用要小。其次,经济因素对政党外交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使各国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为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警惕某些国家及政党利用意识形态的全球渗透来推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第三,政党自身的发展因素,如政党数量的剧增、政党国际组织的广泛建立及政党政治的普及和发展等,会影响到政党之间进行国际交流的方式。另外,政党领袖的素质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政党的作为,在西方两党制、多党制国家可能会影响到其是执政还是在野党的地位;在一党制国家则会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此外,意识形态也会成为影响政党外交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论文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了政党外交的理论渊源及理论流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有关党际关系的思想到工人阶级执政党处理党际关系的理论,再到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政党外交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为政党外交经验研究建立了理论上的坐标。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如何进行国际联合与交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思想原则,如无产阶级政党进行国际联合必须坚持国际主义原则、共产党要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的团结与协调、无产阶级政党国际交往应该以每个党的独立自主为前提等。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上述思想的基础上认为,没有国际无产阶级的支援,俄国革命胜利也不会巩固、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是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被压迫民族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同盟军、重视各国、各党的独立自主。
     斯大林成为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领导者之后,苏联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倾向,日趋明显。苏共操纵共产国际,迫使各国共产党服从苏联一国利益;在共产国际解体后强行向其他共产党、工人党执政国家推广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以老子党、领导党自居,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颐指气使,肆意干涉别国内政及共产党、工人党的内部事务,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恶劣影响。从而引发了各共产党、工人党争取和维护独立自主、实现党与党之间完全平等的斗争不断高涨。其中以南共、意共、罗共等的成绩最大,这些工人阶级政党探索的理论成果也是政党外交的理论渊源。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政党外交,并初步形成了以独立自主、相互平等、坚持国际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政党外交理论。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顺应国际时代潮流变化结合国内形势发展,及时调整了外交及政党外交的战略。提出了以四项原则为核心的政党外交的完整理论。期间经过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努力,开创了全方位政党外交的新局面。进入新世纪,新一届领导人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论为政党外交注入了新活力。
     笔者认为,政党作为一个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新兴外交行为主体和国家一样在不同时期拥有不同的身份,并与交往对象在互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这一身份——或者得以强化,或者得以弱化。不同的身份认同也会直接影响到政党外交战略、策略的选择。因此,在论文第三部分本文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身份理论对建国60多年来,政党外交的实践进行一个长时段的观照。基本的理论假定是:不同的身份认同会影响到主体行为的选择;受到国际、国内环境变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对于自身的身份认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同时期不同的身份认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战略、策略的选择与变化。这一部分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以1978年和2002年作为关节点,把中国共产党六十余年的政党外交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1978—2002)、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2002一至今)。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战争与革命,在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革命思维依然存在,其身份认同是继续进行革命的执政党。与此相适应,意识形态因素在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78年,由于面临的国际局势不断缓和,中国共产党认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共此时的身份认同是领导改革开放的执政党,适应这一身份,中共进行了外交及政党外交战略的大调整,形成了以四项原则为核心的政党外交的完整理论体系,在政党外交中淡化意识形态、服从国家利益、为经济建设服务,开创了中共政党外交的新局面。2002年,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上台执政后,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中国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共的身份认同是负责任大国的执政党,中共适应这一身份提出了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的全新理念。政党外交呈现出机制化趋势,政党外交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论文第四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历史经验。独立自主既符合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原理,又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坚持独立自主是政党外交取得成功的保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辩证统一,二者相结合是政党外交的根本出发点;正确处理政党外交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新世纪开展政党外交前提;政党外交要维护国家利益,这是维护政党合法性的基础;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党外交的战略是政党外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理论创新是政党外交保持活力的源泉。
The narrow concept of diplomacy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idea that sovereign state is the body of diplomacy has changed due to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To understand diplomacy from a broad sense has become a trend in the research field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the cold war. Parliaments, parties,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ave slowly become the new body of diplomacy. In the modern society, because the party is the controller of state power, the party is not only the core of domestic politically stage, but also the leader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ly stage. Therefore, the party diplomacy becomes more unique in the role of the state's overall diplomacy. Party diplomacy belongs to the sphere of party politics. To study party diplomacy deeper can better understand its unique role in dominant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it has been over sixty years for the CPC's party diplomacy. To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this great vicissitude and to draw the necessary lessons has a greate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for a responsible ruling political party who rules from a close to an open condition.
     This study, based on historical, referential, and comparison approaches, reviewed the CPC's party diplomacy from theory and experience. Then a summariz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he process of the CPC's party diplomacy over the past 60 years. Finally,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were drawn. There were six sections, including introduction, four chapters of the main bodies, and conclusions. The introduction reviewed the basis of choosing this topic, objective,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n domestic and overseas. Also, the novelty and problems were shown in this section.
     The first main section discussed the origins, contents, and characters of the party diplomacy. Furthermore,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ere addressed. Party diplomacy, a concept originating from multiple-body of state diplomacy, belonged to a broad sense of state diplomacy and a vital part of state integrate diplomacy. It is flexible in form, extensive in content, forward-looking in goal. Party diplomacy can advance the state overall development, to lay foundations of goo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to publicize the party image. During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the rules should follow:four basic principles of independence, complete equality, mutual respect, and noninterference in each other's internal affairs; protecting national interests; double-winning and non-drawing lines according to ideology.
     The factors that impacted party's political diplomacy included:First,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s had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acts of political party.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s directly affected the room of the non-ruling party's action and also affected the ruling ability for the ruling party. National political factors, such as state interest and the state political and lawful system played more roles. Without competitiv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the communist party in each communist country took the ruling power. Moreover, the constitution laid down the ruling position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in the country. There were more coincides between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state's diplomacy in communist countries than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With a competitive political system, the parties of outs versus ins co-existed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opposition parties, a strong constraint would be met when practicing the ruling party's political diplomacy, therefore, the political diplomacy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played weaker role than in one-party country. Second, economic factors also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political diplomacy. On one hand, the degrees of openness enhanced by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have brought about a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China's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On the other hand, we need to be vigilant against the peaceful evolution of socialist countries towards capitalism by cultural pedagogy of values and ideology. Third, the ways of the party's communications have been impacted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olitical parties, the broad establishment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and evolution of party politics.
     In addition, the political party leader's quality will to a great extent influences the party's event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two-party and multi-party systems would affect the position of the ruling and non-ruling parties. By contrast, one-party system would play a positive or negative role in state politic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Also, the ideology could be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impacts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which was most obvious in the opposing camps of capitalism and communism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second section was to addres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PC's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This thesis addressed the thoughts of classic writers Marx, Engels, and Lenin, the theories of the working class ruling party, and the ideas of several CCP leader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by which the theoretical ordinate set could be created for the study of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In terms of how the working class ruling party to deal wit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the founder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Marx and Engels proposed a series of principles:principle of upholding nationalism in the union of working class ruling parties; principle of fighting for joint and harmony among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parties across the world; principle of independence as the primary during the consi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tact. Based on the ideas of Marx and Engels, Lenin thought that the Russian revolution cannot be consolidated without the help from international working classes. The basic prerequisite for revolution was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working classes. The oppressed nations were the ally of the working classes and their parties. The independence of each nation and party needs to be concerned.
     Since Stalin became the true leader of Soviet Un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the great-party doctrine and the great-nation doctrine tended to be gradually obvious.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controlled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and forced the communist party in each country to subordinate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oviet Union. After the demise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the Soviet Union socialism model was promoting to other communist parties and countries. As a patriarchal and a ruling party,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 became demandingly dominant over other communist parties and social countries, and meddled in their affairs without respect, resulting in evil influences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Consequently, rising fighting for independence and total equality among parties grew. In particularly, Communists of Yugoslavia, Italia, and Romania made the greatest progress. All of thes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from the working classes were the origins of the CPC's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communists led by Mao Zedong co-constructed Mao Zedong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xchange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theories of independence, mutual e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ism begun to take shape at the same time. Inl978.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the communists led by Deng Xiaoping adjusted in time the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strategy conforming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incorporated inter (national) situation. The complete theory of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with four principles at the core was proposed. After the hard work by three leading generations, a new chapter in history of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from all directions has begun. Entering the beginning of new century, the scientific concepts of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proposed by the new leaders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in the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I believed that political party, as the main body of diplomatic behaviors, had different identities at different times and constructed it in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or strengthened or weakened. Different identities would also directly affected the options of political party strategies and tactics. Thus, in the third part of this thesis, the experiences of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over the sixty past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has been reviewed by utilizing the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were:different identities impacted the main body's action option; the CPC's identities had changed greatly at different times; The identity at different time decided the options and changes of political party strategies and tactics. This part was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rticulation points of 1978 and 2002, the CPC's sixty years process of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was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e.,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o reform and opening-up (1949—1978),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up (1978—2002)、in the new century(2002—present).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o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CPC's assessment of the theme of the era was war and revolu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PC's revolution in thinking still existed and its identity was a ruling political party to continue revolution. As a result, ideological factors still played a vital role in CPC's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In1978, because of the continued relaxation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CPC thought that peace and development became the main theme of the time and the CPC's identity turned to be the ruling political party to lead the reform and open-up. To adapt to the new identity, the CPC made big re-adjustments of strategies of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and proposed the theory of a new relationship among parties, such as weakening ideology, obeying and serving national political benefit, making a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ist economic construction, etc. Since the new generation of CPC leaders came into power, great progress in reform and open-up has made and China economic strength has been rising rapidly. Chin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wer at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The CPC's identity was a ruling political party for a responsible country. Thus, to adjust the new identity, a complete new concept was proposed by CPC for building up a harmonious society at home and a harmonious world at abroad. The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tended to b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its role in globalization has strengthened.
     The fourth section of this thesis reviewed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CPC's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Independence was not only in conformity with dialectics materialism, but also the specific expressions of theory of materialism. It was also a basic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PC's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Patriotism and internationalism both relate mutually and opposes mutually, which combination was the basic starting point of CPC's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It was both a review and a prerequisite and for developing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in the new century to treat correctly the ideology. Defend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was to safeguard the legitimacy basis. The strategy of sizing up the situation and adjusting immediately political party diplomacy is an important experience, and the oretical innovation is the source of keeping it alive.
引文
①周余云:《“另一条平行的外交渠道”——政党外交引人瞩目》,《人民日报》,2002年5月10日。
    ①张历历:《现代国际关系学》,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83页。
    ②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就认为:全球化使民族国家是否继续有用成为问题。他认为,原本属于国家的权力发生了多向度的失散,通过向上和向下移交权威,民族国家或许可能更好地应付未来的变化。参见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①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页。
    ② Brain Hocking, Localizing Foreign Policy:Non-central Governments andMultilayered Diplomacy,1993.
    ③ GaryMarksLiesbetHooge, KermitBlank, "Europeanlntegratiofromthe1980s:state-centricv.Multi-levelGovernance", Jou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September1996.
    ④[英]R.P.巴斯顿:《现代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⑤参见黄金祺:《外交外事知识和技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⑥陈志敏、肖佳灵、赵克金:《当代外交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⑦范炳良:《国家外交形式的发展趋势》,《当代世界》,2005年第3期。
    ①按照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对非政府组织的分类政党包括在非政府组织内,而按照中国官方的分类除去中国共产党之外其他八大民主党派也被包括在社会团体类非政府组织内。参见程钥、马庆钰:《关于非政府组织分类方法研究》,《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
    ②参见熊光清:《<共产党宣言>中的党际关系思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①林怀艺:《我国总体外交中的政党外交评析》,《华侨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 James, Alan, "The Realism of Realism:The State and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adies, Vol.15(1989)), P.218转引自(日)星野昭吉著,刘小林等译:《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当代国际关系沉思录》,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②[英]R.P.巴斯顿:《现代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③路易丝·戴蒙德、约翰·麦克唐纳著,李永辉等译:《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④许月梅:《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①狄阳群:《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②王创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学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③郑蕊在:《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关系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④许月梅:《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④王福春:《外事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6页。
    ⑤黄金祺:《怎样当好外交外外事人员:涉外人员素质修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①周余云:《论政党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7期。
    ②周余云:《论政党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7期。
    ③孙健:《论政党政治与政党外交》,《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④姜琦:《论党际关系》,《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⑤戴秉国:《开创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新局面》,《求是》,2002年第19期。
    ①朱昔群:《执政党的国际定位与党际交往》,《领导之友》,2004年第6期。
    ②曹天禄:《邓小平新型党际关系思想探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③林怀艺:《我国总体外交中的政党外交评析》,《华侨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④戴秉国:《开创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新局面》,《求是》,2002年第19期。
    ⑤林怀艺:《我国总体外交中的政党外交评析》,《华侨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李宝俊、彭新良:《新型党际关系的特点及其意义》,《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
    ②白晓芬、刘爱华:《论中国党际关系的发展及趋势》,《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① LowellDittmer and samuel S.Kimeds, China'Quest for National Identity (l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3 p.3-4.
    ②[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282页。
    ③ Alexander Wendt.Collective Identity Formationandthe InternationalState[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8, No.2,1994, p.384-396.
    ①专著主要有:何佩群、俞沂暄:《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夏建平著:《认同与国际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方长平著:《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李淑云:《中国亚洲战略探研》,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学术论文以刘智勇为代表:《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外交学院博士研学位论文,2002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①熊伟:《关于议会外交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47页。
    ②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③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
    ①吴其良:《政党学基础》,蓝天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②参见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40页。
    ①[苏]N·哈伊洛夫著:《共产主义者同盟》,杨润千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21页。
    ①张友伦:《第一国际》,商务印书馆,1971年第10期。
    ②刘昀献:《试论巴黎公社是第一国际的精神产儿》,《史学月刊》,1985年第3期。
    ①魏成得:《第二国际前期活动的成就和经验教训》,《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②周仲秋:《也评第二国际社会党国际局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5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1995年版,第2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①参见符文祥:《英国工人运动与第一国际》,《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②德格拉斯选编:《共产国际文件》,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206-207页。转引自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
    ①《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
    ②珍妮·德格拉斯选编:《共产国际文件》,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年版,第570页。
    ①谭荣邦:《政党国际组织的兴盛及其当代特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②谭荣邦:《政党国际组织的兴盛及其当代特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①参见陈志敏、肖佳灵、赵可金著:《当代外交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②[英]戈尔·布思主编:《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上海译文出版,1984年版,第3页。
    ③鲁毅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④黄金祺:《概说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①金正昆著:《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②陈志敏、肖佳灵、赵可金著:《当代外交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③[英]R·P·巴斯顿:《现代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①王创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交往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7页。
    ②目前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政党对外交往表述为:“发展政党之间的关系”(十二大、十三大报告)、“同外国政党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十四大报告)、“发展党际交流与合作”(十五大报告)、“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十六大、十七大报告)。
    ③戴秉国:《发挥政党外交优势,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纪念中联部成立50周年》,《求是》,2001年第2期。
    ④戴秉国:《开创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新局面》,《求是》,2002年第19期。
    ⑤许月梅:《建国后中共政党外交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4页。
    ⑥许月梅:《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评析》,《襄樊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①钱其琛:《世界外交大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5页。
    ②周余云:《论政党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7期,第16页。
    ③王芸、赵黎明:《政党外交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68页。
    ④王创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第18页。
    ①许月梅:《建国后中共政党外交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15页。
    ①戴秉国:《邓小平外交思想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的历史性调整与开拓》,《求是》,1999年第1期。
    ②钟联文:《政党外交思想与对外工作的历史性开拓》,《党建研究》,2004年第11期。
    ③参见狄阳群:《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①参见熊伟:《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以中国全国人大为重点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74页。
    ②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思想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6页。
    ③赵启正:《由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
    ④高海宽:《中国民间外交走向新的历史阶段》,《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①鲁毅、黄金祺、王德仁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②陈宗海:《中印议会外交的历史回顾及现实特点》,《当代世界》,2010年第2期。
    ③钟荣来:《如何积极发挥议会外交独特作用的思考》,《人大研究》,1998年第6期。
    ①白晓芬、刘爱华:《论中国党际关系的发展及趋势》,《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①周余云:《论政党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7期。
    ②朱昔群:《执政党的国际定位与党际交往》,《领导之友》,2004年第6期。
    ①林怀艺:《国家总体外交中的政党外交评析》,《华侨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②周余云:《论政党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7期。
    ①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①《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共文献出版社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①高鹏怀:《比较政党与政党政治》,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①《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84-285页。
    ①洪兵:《国家利益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②洪兵:《国家利益论》,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①杨扬:《解读十七大确立的政党外交基本思路》,载《唯实》,2008年第4期。
    ②金鑫:《世界政党政治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论坛》,2001年第2期。
    ①周余云:《论政党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7期。
    ①参见王逸舟:《中国外交影响因子探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9期。
    ①许月梅:《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31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7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②注:1850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预见到美国将发展成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经济强国,并认为,欧洲要陷入对美国的依附地位,唯一的条件就是进行社会革命。在这以后,他们再也没有重提无产阶级革命同时发生的设想。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1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⑦郭学洁主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1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6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4页。
    ①《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②《列宁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24页。
    ③《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④《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⑤《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44页。
    ①《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页。
    ②《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4页。
    ③《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6页。
    ④《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30页。
    ①《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页。
    ②《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3-74页。
    ③王平:《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年,第4期。
    ④《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①《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6页。
    ②《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③《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④注:斯大林关于首先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在1924年底所写的《十月革命和俄国共党人的策略》一文中提出来的。之后经过多次阐述和发挥,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可能用我国内部力量来解决无产阶级和农民间的矛盾,这就是在其他国家无产的同情和支援下,但无须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预先胜利,无产阶级可能夺得政权并利用这个政权在我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参见《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64页。
    ①白坚:《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对共产国际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①高放:《认真研究意大利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第5期。
    ②史志钦:《陶里亚蒂与意大利共产党的路线转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①姜琦、张月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党际关系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2页。
    ②姜琦、张月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党际关系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①肖枫著:《社会主义:转折与创新》,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2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页。
    ④《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7页。
    ①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105页。
    ②戴昌锴:《试论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载毛泽东建党思想与党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2-206页。
    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汇编之九一第三国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81页。
    ④《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⑤《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19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3页。
    ②樊瑞平、张乐岭:《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下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5页。
    ③《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
    ④《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
    ⑤《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324页。
    ①《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①《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4页。
    ③《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页。
    ④徐成芳、郑蕊:《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际关系理论与实践》,《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①戴秉国:《试论刘少奇党际关系思想与实践》,《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1期。
    ②《刘少奇年谱下卷》,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27页。
    ③戴秉国:《试论刘少奇党际关系思想与实践》,《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1期。
    ①《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大事记》,上册,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41-4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9页。
    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92页。
    ②《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③《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75页。
    ④《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①《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47-44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①许月梅:《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页。
    ①《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②《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1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0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24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4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8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8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22页。
    ①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第1版。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7页。
    ②孔根红:《人间正道是沧桑——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当代世界》,2007年第10期。
    ①《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北京召开胡锦涛温家宝讲话》,http://internal.dbw.cn/system/2004/08/30/017030824.shtml
    ②《李肇星就中国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摘要)》,《世界知识》,2004年第7期
    ③金灿荣、刘世强:《论以人为本的中国外交思想》,《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
    ①杨一帆:《以人为本的外交新理念》,《国际资料信息》,2008年第8期。
    ②余丽:《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特点与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①“一五”期间,苏联对华援助的核心项目是156项工程,这是中国“一五”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吸收了全部工程投资的一半,自然对“一五”计划的成败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参见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页。
    ①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419-420页。
    ②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③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1页。
    ④叶书宗:《没有胜利者的中苏大论战》,《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4期。
    ①参见李华:《北京与莫斯科:结盟·对抗·合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②李明斌:《试析中苏论战对中共和中国的消极影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3期。
    ③吴冷西:《忆毛主席》,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①徐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试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②李明斌:《试析中苏论战对中共和中国的消极影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3期。
    ①朱军:《1962年: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②宋凤英:《1962年新疆边民外逃事件》,《党史文苑》,2005年第9期。
    ③李明斌:《试析中苏论战对中共和中国的消极影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3期。
    ①王世谊:《1959年庐山会议从纠正“左”到反右的原因》,《中共党研究》,1994年第2期。
    ②李瑗:《试述<九评>与中苏论战》,《理论学刊》,2008年第4期。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47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48页。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90页。
    ②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下册,齐鲁书社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588页。
    ①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2页。
    ②建国初期到1956年中国社会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其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88页。
    ①李明斌:《中苏论战的理论实质》,《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①参见张勉励:《中国与南斯拉夫建交始末》,《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②钟廉言:《中共共产党的国际交往》,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③王创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5页。
    ①肖枫:《时代主题转换与党的对外工作转变》,《当代世界》,2008第12期。
    ②郑蕊:《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关系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③王福春:《外事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4页。
    ④王福春:《外事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①李玉荣:《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认识的演变及其影响》,《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年第1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⑤严书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①熊光清:《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学术探索》,2007年第5期。
    ②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
    ①蔡娟:《邓小平“两制关系”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②黄文镛:《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①李健:《天堑通途——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纪实》,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658—65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8—319页。
    ③《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页。
    ①王创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第77—-78页。
    ②舒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82页。
    ③李健:《天堑通途——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纪实》,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710页。
    ①王创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第78—79页。
    ①王创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第81页。
    ①王创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第85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版,第46页。
    ②《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4月25日第01版。
    ③《胡锦涛在出席俄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5月10日第01版。
    ①[马来西亚]郭清水:《中国参与东盟主导的地区机制的利益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9期
    ①赵良英:《当代中国新身份的定位与构建负责任大国》,《学习月刊》,2010年第5期。
    ①田源 吕德胜 翟晓伟 周伟:《担纲维和: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解放军报》,2008年12月17日第003版
    ②王洪滨:《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和主张》,《时事资料手册》,2010第1期,18、19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②王家瑞:《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格局—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人民日报》,2007年9月8日第007版。
    ①余丽:《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特点与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①钟廉言:《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交往》,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第58-5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1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9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18页。
    ①郭树勇:《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②《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1页。
    ③郭树勇:《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①郑恩波:《阿尔巴尼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53页。
    ②王泰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70-1978)》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38页。
    ③《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页。
    ①高鹏怀:《比较政党与政党政治》,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
    ②[英]乔治·克劳德:《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③刘军宁:《保守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4页。
    ①石本惠:《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启示》,《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页。
    ①陈立中:《中苏论战期间毛泽东党际关系原则论析》,《学术界》,2010年第3期。
    ①李才义:《论毛泽东外交思想中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6期。
    ①郑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党际关系理论的探讨与实践》,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①谭晓军:《党外交:一种新兴的全球治理模式》,《攀登》2009年第2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 列宁全集第34、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 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 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3. 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 列宁全集第33、39、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5. 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6. 列宁选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 斯大林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18. 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1994.
    19. 毛泽东选集第1、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 毛泽东文集第6、7、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2. 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3. 刘少奇年谱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24. 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7. 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8. 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9. 江泽民文选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0.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2.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3. 张历历.现代国际关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34.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35. R-P·巴斯顿.现代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36. 黄金祺.外交外事知识和技能[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37. 陈志敏、肖佳灵、赵克金.当代外交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8. [日]星野昭吉.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当代国际关系沉思[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9. 路易丝·戴蒙德、约翰·麦克唐纳.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0. 郑蕊.中国共产党对外党际关系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41. 王福春.外事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2. 黄金祺.怎样当好外交外外事人员:涉外人员素质修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43. 许月梅.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4. 何佩群、俞沂暄.国际关系与认同政治[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45. 夏建平.认同与国际合作[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46. 方长平.国家利益的建构主义分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47. 李淑云.中国亚洲战略探研[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48.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
    49. 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0. 王长江.政党政治原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51. 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2. 吴其良.政党学基础[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53. [苏]N·哈伊洛夫.共产主义者同盟[M].杨润千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
    54. 张友伦.第一国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
    55. 珍妮·德格拉斯.共产国际文件第1卷[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56. [英]戈尔·布思.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1984.
    57. 鲁毅.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58. 黄金祺.概说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59. 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0. 钱其琛.世界外交大辞典[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61. 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2. 鲁毅、黄金祺、王德仁.外交学概论[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63.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64. 高鹏怀.比较政党与政党政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65. 洪兵.国家利益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66. 郭学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7. 杨云若、杨奎松.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8. 肖枫.社会主义:转折与创新[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69. 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0.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7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资料汇编之九—第三国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
    72. 樊瑞平、张乐岭.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73. 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大事记[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74. 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5. 姜琦、张月明.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党际关系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6. 赫鲁晓夫.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77. 李华.北京与莫斯科:结盟·对抗·合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8. 蒲国良.冰点中苏大论战与1956-1965年的中苏关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79. 蒲国良.中苏大论战的起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0. 刘杰诚.毛泽东与斯大林会晤纪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81. 黄宗良、林勋建.共产党和社会党百年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2. 当代世界出版社史料组.历史瞬间的回溯: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纪实[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
    83. 刘万镇、李庆贵.毛泽东国际交往录.[M].北京:中共党出版社1995.
    84. 牛军.从延安走向世界—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85. 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86. 吴冷西.忆毛主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87. 徐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试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88.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89. 郭德宏.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历程[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90. 许庆朴、张福记.近现代中国社会[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2002.
    91. 钟廉言.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交往[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
    92.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93. 蔡娟.邓小平“两制关系”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4.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5. 舒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96. 戴昌锴.论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毛泽东建党思想与党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97. 李健.天堑通途——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纪实[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98. 李健.和平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80年[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99.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100. 吴兴唐.政党外交和国际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101. 郭树勇.从国际主义到新国际主义[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102. 王泰平.新中国外交五十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03. 郑恩波.阿尔巴尼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4. 王泰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70-1978)[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05. [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6.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07. 莫里斯·迪韦尔.政治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0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09. [英]乔治·克劳德.自由主义与价值多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10. 刘军宁.保守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111. 高放.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
    112. [法]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13.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14. 严书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115. 曹军.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关系史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116. 郭德宏.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述评[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117. 陈锡喜、顾关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118. [日]林振江.首脑外交-以中日关系为研究视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119. 陈敦德.崛起在1949开国外交纪实[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
    120. 王庭科.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历史发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121. [美]洛乌.龙与熊:中苏争端始末.[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1989.
    122.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23. 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2.
    124. 潘阅.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125. 朱炳元.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6. 蒋光化.访问外国政党纪实[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
    127. 曹军.毛泽东思想与共产国际关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128. 郭德宏.日出东方红中国共产党80年历程纪实[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29. 李华著.北京与莫斯科:结盟·对抗·合作[M].北京:社人民出版社2009.
    130. 郭德宏、刘晶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一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131. 陆苗耕、黄舍骄、林怡.同心若金:中非友好关系的辉煌历程[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132. 李宁.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2.
    133. 谢远学.中国共产党历史纪实(第1到10部共30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4. 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5. 胡宗山.政治学研究方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6. 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年)[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137. 肖佳灵.大国外交——理论·决策·挑战[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138.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1949-197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139. 裴坚章.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140. 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41. 裴坚章.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1.周余云.“另一条平行的外交渠道”——政党外交引人瞩目[N].人民日报,2002年5月10日。
    2.范炳良.国家外交形式的发展趋势[J].当代世界,2005年第3期.
    3. 王孝勇.现代政党与政党制度在民主政治巩固中的作用分析[J].理论界,2008年第12期.
    4.程钥、马庆钰.关于非政府组织分类方法研究[J].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3期.
    5.熊光清.共产党宣言中的党际关系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6期.
    6.林怀艺.我国总体外交中的政党外交评析[J].华侨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7. 周余云.论政党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7期.
    8. 孙健.论政党政治与政党外交[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9.姜琦.论党际关系[J].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10.戴秉国.开创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政党外交新局面[J].求是,2002年第19期.
    11.朱昔群.执政党的国际定位与党际交往[J].领导之友,2004年第6期.
    12.曹天禄.邓小平新型党际关系思想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13.李宝俊、彭新良.新型党际关系的特点及其意义[J].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
    14.刘爱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党际关系理论的坚持与发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5.白晓芬、刘爱华.论中国党际关系的发展及趋势[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16.钟闻.灵活多样、作用独特的政党外交[J].当代世界,2005年第3期.
    17.刘昀献.试论巴黎公社是第一国际的精神产儿[J].史学月刊,1985年第3期.
    18.魏成得.第二国际前期活动的成就和经验教训[J].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19.周仲秋.也评第二国际社会党国际局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6年第5期.
    20.师迪.第二国际的建立及其历史地位[J].历史教学,1997年第3期.
    21.符文祥.英国工人运动与第一国际[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22.谭荣邦.政党国际组织的兴盛及其当代特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23.王芸、赵黎明.政党外交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4.戴秉国.邓小平外交思想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的历史性调整与开拓[J].求是,1999年第1期.
    25.钟联文.政党外交思想与对外工作的历史性开拓[J].党建研究,2004年第11期.
    26.李明斌.试析中苏论战对中共和中国的消极影响[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3期.
    27.赵启正.由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J].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
    28.高海宽.中国民间外交走向新的历史阶段[J].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9.钟荣来.如何积极发挥议会外交独特作用的思考[J].人大研究,1998年第6期.
    30.陈宗海.中印议会外交的历史回顾及现实特点[J].当代世界,2010年第2期.
    31.杨扬.解读十七大确立的政党外交基本思路[J].唯实,2008年第4期.
    32.金鑫.世界政党政治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J].国际论坛,2001年第2期.
    33.王逸舟.中国外交影响因子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9期.
    34.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N].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第1版.
    35.叶书宗.没有胜利者的中苏大论战[J].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4期.
    36.王平.列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5年第4期.
    37.白坚.斯大林的一国社会主义对共产国际的影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38.高放.认真研究意大利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立探索[J].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第5期.
    39.史志钦.陶里亚蒂与意大利共产党的路线转折[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40.徐成芳、郑蕊.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党际关系理论与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1.戴秉国.论刘少奇党际关系思想与实践[J].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1期.
    42.李大林、王西庆.邓小平党际关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逻辑及价值[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3.郑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党际关系理论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4.朱达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党与外国政党交往的宗旨与方针——学习江泽民同志十五大报告的一点思考[J],当代世界,1997年第11期,
    45.孔根红,人间正道是沧桑——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J],当代世界,2007年第10期.
    46.余丽.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实践之路与理论创新[J].中州学刊.2010年第2期.
    47.刘朋.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现状及思考——基于2003-2009年中共重要对外交往活动的统计分析[J].学术探索,2010年2期.
    48.李肇星就中国外交工作和国际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摘要)[J].世界知识,2004年第7期.
    49.金灿荣、刘世强.论以人为本的中国外交思想[J].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
    50.杨一帆.以人为本的外交新理念[J].国际资料信息,2008年第8期.。
    51.余丽.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特点与发展趋势[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3期.
    52.金安平.中国政治语境下的政党概念[J].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53.潘正祥、李宇征.从和平外交到革命外交——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外交战略大转变国际原因探析[J].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
    54.牛军.1962年: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J].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
    55.宋凤英.1962年新疆边民外逃事件[J].党史文苑,2005年第9期.
    56.王世谊.1959年庐山会议从纠正“左”到反右的原因[J].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2期.
    57.李瑗.试述<九评>与中苏论战[J].理论学刊,2008年第4期.
    58.李明斌.中苏论战的理论实质[J].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59.张勉励.中国与南斯拉夫建交始末[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3期.
    60.肖枫.时代主题转换与党的对外工作转变[J].当代世界,2008第12期.
    61.李玉荣.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认识的演变及其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9年第1期.
    62.熊光清.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学术探索,2007年第5期.
    63.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年4月25日第01版.
    64.胡锦涛在出席俄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年5月10日第01版.
    65.[马来西亚]郭清水.中国参与东盟主导的地区机制的利益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9期.
    66.赵良英.当代中国新身份的定位与构建负责任大国[J].学习月刊,2010年第5期.
    67.田源吕德胜翟晓伟周伟.担纲维和: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N].解放军报,2008 年12月17日第003版.
    68.王洪滨.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和主张[J].时事资料手册,2010第1期.
    69.王家瑞.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新格局—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N].人民日报,2007年9月8日第007版.
    70.刘水明.围绕两个大局做好政党外交—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N].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2日第01版.
    71.姜跃.新时期中国特色政党外交格局的形成与发展[J].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11期.
    72.陈柏灵.独立自主原则的哲学意义[J].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73.参见田克勤.略论我党独立自主原则的新发展[J].长白学刊,1988年第1期.
    74.朱文显.共产国际和毛泽东的独立自主思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75.周文琪.共产国际的高度集中制和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原则[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年第2期.
    76.泽山.独立自主论——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6期.
    77.黄文镛.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J].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78.熊锡元.国际主义辨析[J].思想战线,1984年第2期.
    79.吴潜涛、杨峻岭.列宁爱国主义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7期.
    80.朱兆中.爱国主义内涵探要.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81.李乐刚.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J].江汉论坛,2001年第1期.
    82.郑志发.爱国主义与人的发展,南昌大学学报[J],2003年第2期.
    83.袁银传.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J].武汉大学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84.聂平平、胡其柱.执政党合法性的意识形态视域分析[J].求实,2008年第2期.
    85.王缉思.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编:美国年鉴20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86.唐国琪.略论和谐世界理念的国际主义新思想[J].前沿,2007年第12期.
    87.刘红凛.论政党意识形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88.姜跃.外国政党意识形态的困境与调整[N].学习时报,2006年,6月12日第005版.
    89.郑忆石.我国意识形态“淡化”的国际原因剖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90.付杰.试论执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的动因及表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1.石本惠.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启示[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92.宋一.国外政党利益整合机制的启示与借鉴[J].领导之友,2006年第6期.
    93.涂用凯、郭艳妮.国际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到社会民主主义的嬗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6期.
    94.杨玲玲.“国家利益”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国际关系学院学报[J],1997第4期.
    95.戴超武.国家利益概念的变化及其对国家安全和外交决策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
    96.俞可平.略论“国家利益”[J].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97.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98.刘建飞.论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7期.
    99.方工.党没有自身利益应成为全党共识[N].学习时报,2010年4月13日第3版.
    100.王长江.党有自身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N].学习时报,2010年5月3日第3版.
    101.王长江.重视对“党的利益”问题的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102.吴克峰.中西方视域中的政党概念[J].理论学刊,2007年第5期.
    103.陈立中.中苏论战期间毛泽东党际关系原则论析[J].学术界,2010年第3期.
    104.李才义.论毛泽东外交思想中的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6期.
    105.葛荃.“大跃进思维定式”析论[J].思想战线,2008年第5期.
    106.黄文登.邓小平理论与中拉党际关系[J].拉丁美洲研究,1998年第6期.
    107.13、曹天禄.邓小平新型党际关系思想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108.王家瑞.邓小平与政党外交——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J].当代世界2004年第8期.
    109.余科杰.邓小平政党外交思想的理论体系[J].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10.雷儒金.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党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12期.
    111.陈德兴.多彩世界与党际交往[J].当代世界,1998年11期.
    112.金鑫.关于开拓新世纪我国多边外交工作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113.蔡武.加强对政党外交的研究[J].当代世界,2005年第2期.
    114.李兆凯、卢秀廉.建国以来党的政党外交战略选择与经济发展的互动[J].党史文苑,2006年第10期.
    115.颜烨.经济全球化对发展党际关系的影响[J].唯实,2002年第1期.
    11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访中联部部长王家瑞[J].当代世界,2003年第10期.
    117.刘玉琼、李爽.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政党外交.新疆社科论坛,2002年第4期.
    118.徐振光.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政党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119.余仕勇.论江泽民新型政党外交观[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8期.
    120.郭业洲.新时期政党外交之“中国特色”.当代世界[J],2007年第10期.
    121.严鑫文.时代特征凸显的政党外交——从外国祝贺十六大贺电(函)看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J].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122.钟岩文.新时期党的对外工作纵横谈[J].党建,1994年12月.
    123..中联部研究室.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的发展[J].求是,1995年19期.
    124.本刊专稿.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J].当代世界,1997年第9期.
    125.李宝俊、彭新良.新型党际关系的特点及其意义[J].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
    126.于洪君.中国的睦邻友好与中国共产党的周边政党交往[J].红旗文稿,2005年第16期.
    127.吴建民.从“小外交”到“大外交”——谈谈中国外交60年[N].北京日报,2009年7月13日第19版.
    128.汪信砚.全球化与人类共同利益[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年第4期.
    129.杨勇.中国多层外交论刍议[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30.范佩伟.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准则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131.王泽军.冷战后社会党党际关系的新变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132.吴兴唐.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新时期[J].当代世界,2009年第2期.
    133.谭晓军.政党外交:一种新兴的全球治理模式[J].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第3期.
    134.冷小青、曾长秋.党际关系视域中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第11期.
    135.倪瑾.党际关系研究的方法论纲[J].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5期.
    136.赵明义、文宗瑜.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与处理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J].东岳论丛,1991年第5期.
    137.易水.关于建立新型党际关系[J].当代世界,1998年第11期.
    138.周光泰.开拓进取,发展新型的中非党际关系[J].当代世界,1997年第11期.
    139.孙迎辉、邵春方.略论政党外交的影响[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40.王晓春.论党际关系与政党开放[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6期.
    141.王坤泉.论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党际关系原则.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
    142.许毅、隆武华.论中国共产党“一边倒”的外交政策[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
    143.谭吉华、张晓敏.论中国共产党发展对外党际关系的基本经验[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44.范佩伟.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准则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145.舒建国.毛泽东“反帝反修”外交战略的内涵及其实践效应[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46.都超、陈兆芬.如何确立和发展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的党际关系[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6年第2期.
    147.陈龙娟、于海霞.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民间外交[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48.周余云.相交无远近 万里尚为邻——十四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拉美政党的交往[J].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拉丁美洲研究,1998年第1期.
    149.陈少铭.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外交政策的演变[J].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1期.
    150.王守光.信息网络化与发展新型党际关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151.李淑铮.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成为建立新型党际关系的障碍[J].当代世界,1996年第2期.
    152.唐莲英.在与世界互动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5年12月号.
    153.李忠杰.中国共产党处理国际共运中党际关系的历史经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1年第3期.
    154.王玉贵.中国共产党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5期.
    155.李力清.中国与黑非洲政党交往的历史与现状[J].西亚非洲,2006年第3期.
    156.刘书邮.遵循正确的党际关系原则[J].社会主义研究,1990年第1期.
    157.孙凤武.毛泽东晚年在内政外交上的两大失误及其内在联系与教训[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58.孙艳玲.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苏关系正常化[J].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2期.
    159.王红雨.中国五十年代三大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影响[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60.BrainHocking. Localizing Foreign Policy:Non-central Governments and Multilayered Diplomacy.1993.
    161..GaryMarksLiesbetHoogKermitBlank"EuropeanIntegratiofromthe1980s:state-centricv. Multi-levelGovernance"JounalofCommonMarketStudies, September1996.
    162.Alexander Wendt. Collective Identity Form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at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88, No.2,1994.
    1. 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http://www.zdyj.sdu.edu.cn/.
    2.中央编译局http://www.zdyj.sdu.edu.cn/b.mht.
    3.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http://www.idcpc.org.cn/index_zhongwen.htm
    4. http://fzx.yctc.edu.cn/xianfa/UploadFile/yc_2007510161124.doc
    5. http://www.kcckp.net/ch/great/constitution.php? 1
    6. http://www.chinadaily.com.cn/zgrbjx/2010-07/28/content_11062406.htm?navigation= 1
    7. http://internal.dbw.cn/system/2004/08/30/017030824.shtml
    8.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4/200904/79089.html
    1.王创峰.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理论与实践[D].中共中央学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刘智勇.中国国家身份与外交战略的选择(1949-2004)[D].外交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3.熊伟.关于议会外交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8年.
    4.李兆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战略思想[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5.刘昱彤.新时期中国执政党外交能力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狄阳群.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7.唐仲春.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对外党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郑晓飞.中国共产党对日“民间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1952-1962)[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