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经济转型期为研究背景,力图对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与法之间存在的某些特殊关系进行诠释。从结构上看,文章首先研究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模式及其特征,并对经济转型期的经济法本身调整进行了梳理总结;其次,在马克思的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理论指导下,文章还研究了中国经济法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对所有制结构、市场体系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并顺同研究了此种背景下经济法对税收体制、政府职能变革的调控;最后,文章以经济转型完成后中国经济法的应然状态和应有功能作出展望,在这部分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法在经济转型完成后经济法的新使命。
     文章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法的概述。在该部分,笔者首先分析了中国转型的阶段与特征,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主要以经济政策和经济规则作指导和保障,自20世纪90年代,经济转型所需各类制度陆续建立,经济法体系逐渐完备。21世纪后,经济转型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已有的经济法律制度适时进行废、改、立。中国作为渐进式经济转型的代表,与俄罗斯代表的激进式经济转型模式在转型背景、路径、方式、目标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经济转型具有分权、渐进、双轨、试点、政府主导以及目标层进等特征。其次,为拓宽研究视野,笔者对中西经济法进行了多方面的系统比较,认为中西经济法在产生背景、发展阶段、价值理念、法律特征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文章分析指出,中国经济法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是同我国经济转型模式的独特性息息相关的。在该章的最后一部分,笔者对中国经济转型特征与中国经济法特征之间的关系作了总结,认为经济转型的分权特征、渐进式模式、双轨制体制、试点型方式以及政府主导型等特征对于经济法的立法量、立法目标以及经济法相关理论发展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第二章是关于处于经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法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近四十年的时间经济法立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各种经济立法不仅因滞后而显得不合时宜,而且经济立法本身的理论基础就缺乏说服力。经济立法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生了巨大转变,如从受制性立法到自主性立法、从立法主体的单一化到多元化和规范化、从立法程序的封闭化到民主化、从立法权限的模糊到明晰、从立法目的政治化到独立化等方面的转变,而对这些转变的研究正是我们研究新背景下经济法发展的重点之一。文章还认为,经济法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不仅存在以上转变,而且经济法最重要的东西,即立法内容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包括市场主体的地位调整、市场规制的方向转变、宏观调控的手段变化乃至税收法律、社会保险法律的巨大变化都表明经济法在经济转型环境下获得了新的活力。而在经济法的理论上,经济法的地位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大经济法”、“纵横经济关系统一调整论”到“经济行政法”、“综合部门法”再到现在的“国家调节法”、“需要干预论”的三次大转变,可以说,目前的经济法定位是比较理性的。最后,文章从司法实践的角度论述了经济法司法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文章指出,经济法司法因司法的难度和特殊性,以及中国法官、法院的现实局限性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法在司法方面仍然非常不成熟,文章分析了经济法司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是经济法对中国经济转型的作用研究。在该部分,笔者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经济法对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市场在形成和构建、规范和治理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后,文章对经济法与所有制结构变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般性描述。具体到中国,文章认为经济法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诞生、以体制外发展的方式发展以及制度环境保障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不足的是,经济法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和融资环境方面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待遇。而经济法对于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改革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认为,经济法在促进国企改革的广度与深度、帮助国企实现从政府附属到市场独立主体的蝶变、国企内部的治理结构模式、产权明晰、资产监管等方面提供制度性保障和指引。其次,文章也论及到经济法在农村经济改革中的作用,认为经济法对包括家庭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以及农村经合组织等在内的多种经济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文章也具体指出了这些制度保障在各种经济体运作过程中所起的实际效用。再者,作为经济转型的一大平衡木,税收体制也处于经济法的作用范围之内,而目前税收体制的改革方面正不断同经济法其他领域的改革融合,税法上长期存在的差别待遇正逐渐消除。最后,文章对经济法在政府职能变革领域存在的缺位、错位和到位问题进行论述。文章指出,在经济转型前期和中期,经济法的缺位和错位致使社会分配改革严重滞后,政府在合理公平分享改革成果上的职责未得到界定和约束;在经济转型后期,经济法的逐步到位,各种法的不断完善加快了政府的职能转变进度,切实保障了经济的实质公平和社会稳定。
     第四章是经济转型完成后中国经济法的定位研究。在此部分,笔者首先对中外学者关于经济转型完成的标志作了一般性介绍,随后提出中国经济转型完成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建立,具体体现为市场、政府、社会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得到良性运行;经济增长模式从资本、劳动力型为主实现以生产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为主;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制度差别待遇真正终结,实现制度公平;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和行为受到法律的有效界定和规制。其次,笔者认为经济转型完成后,国家仍需对经济进行干预,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只能是经济法。最后,笔者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反思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及功能定位。认为,经济转型完成后,中国经济法符合法治的需要,成为一种公共意见,人本主义和法的有效性更充足。中国经济法的功能定位从经济转型中的构建培育市场、督促政府放权让利,服从经济改革的工具,向有效维护经济秩序、有力保障经济安全、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均衡发展经济、公平分享经济利益转变。中国经济法的国际竞争力和有效性将逐渐增强,并为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共同发展、科学发展提供新的法律保障和助动。
The paper aims to argue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s and Law through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Firstl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odel and character of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self- adjustment of the Economic Law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econdly, in the guidance of Marx’s theory of the retroact of superstructure on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the paper further goes to explain the P.R.C Economic Law has take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the Market System in the Chines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ontrol to the revenue systems and governmental responsibility by the economic law. At last, the paper closed with a trend analysis of Chinese economic law whe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s succeeded. This part systematically analysis the new mission of the economic law in Chines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paper is consisted with 4 chapters. Chapter I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law. In this chapter, author defines the phases and characters of China Transformation and argues that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 is under the guide and safeguard of economic policies and economic rules. From nineteen nineties, the systems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re emerging one by one, and a fine economic system becomes to be true. After 21st century,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goes on, the existing economic and law systems is abolished, amended or passed. Chines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s great different with Russian, at transformation background, method, style and object, while China may be a representative of moderat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Russian is urgent. In the following part, in order to expand research points,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compares the economic law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find o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background, developing phases, value views, legal character. According to these difference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Chinese specific transformation model makes great contribution. In the last part, the author conclud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 and that of economic law.
     Chapter II gives a research of economic law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40 years since P.R.C Foundation, economic law almost stayed in their place. The economic law became out of time because of the standstill and the basis theory for the economic law became less convincing. However the economic law has changed a lot during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such as, more autonomy legislation other than restricted legislation, mono-legislative bodies changed into diversity and standardization, legislative process changed from self-contained into civilized, the legislative right changed into clear other than obscure, and the legislative object changed form political into independent, which is obvious to everyone. These changes are one of our research points of economic laws under new situation. The paper also believes that, under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economic laws’content has got a qualitative progress, including the adjustment of market parties’roles, the market rules direction changes, micro-controlling method change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social insurance laws and so on. All the great changes prove that the economic law has absorbed new power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he economic law theories, the status of the economic law has changed from comprehensive economic law and full relationship adjustment law into economic-administrative law and comprehensive sector act, and further changed into country regulative law and necessity interference theories. The two changes show that the orientation of the economic law is rational. Then, the paper stated new phenomenon and problems from the judicial angle. The paper says that owing to the judicial difficulty and distinction and the real limitation of the Chinese judges and courts, Chinese economic law is still green in trial. The paper analyses these new situations and new problems in the economic law trial and tries to find out suitable solution.
     Chapter III argues the controlling of the economic law on Chines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perceives economic law great roles in th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commodity market, capital market and labor market. Then, the paper describes gener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law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reformation. In China, economic law has made prominent contribution to the emergence, out-system developing model and system environment safeguard of the non-public sectors of the economy. However, economic law has some evident difference to the market bench and financing environment of the non-public sectors of the economy. Economic law has also exerted much influence on the reform of the public sectors of the economy, especially national enterprises, including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state-controlled enterpris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economic law supplies system ensure and guidance to reform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the substantive change from government accessory to independent market party, and to the management model, rights ownership and property regulation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paper also argues the economic law influence in rural economy reform. The economic law supplies powerful systematically safeguar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ary economic entities, such as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town and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rural. The paper argues more detail about the real effect of all these systems in the variety economic entities function. The paper further argues that tax system, one 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mportant balance beam, is in the range of economic law. Tax system has joint into the economic law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the long-standing discrimination treatment is diminishing. Last, the paper argues the vacancy, dislocation and reach of the economic law in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reform. To more detail, the paper argues that in the early and medium term of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vacancy and dislocation of the economic led a serious lag of the reform of social distribution and gave no defini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ies on fair and impartial share of reform fruit. In the later stage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the economic law found its place, continuing complete speed up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guards the economic really fair and social steady.
     Chapter IV argues the position of the economic law whe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finished.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firstly giv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symbol of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ompletion given by 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they points out the symbol of China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ompletion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cludes sound operation of market, government and social resource allocation, economic growth model changed from capital and labor promoted to production-driven, the termination of differential treatment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among districts, among Industries and among enterprises, and legal definition and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 economic interference powers.
     At last, the author gives the necessary of national economic interference and location of the value thoughts and function of economic law from the though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risis in 2008. The author argues that whe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s succeed, economic law should be fit with the needs of law, should be public comment, and humanism and effectiveness should be more than enough. The function of economic law should be transferred from cultivating market, monitoring governmental power release and obeying economic reform into effectively maintaining economic orders, guard economic security, reasonably allocating economic resources, balanc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sharing economic benefit fairly. Economic law has more powerfu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nd efficient, and supply new legal guard and motivate for harmony, balanced, scientific and jointly development of China economy.
引文
1武芳梅:“中国经济转型的终极目标与路径选择”,《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18页。
    2林跃勤:“经济转型与和谐增长”,《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第14页。
    3靳涛:《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演进与理性》,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4 [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魏加宁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第226页。
    5孟连:“什么是经济体制”,《经济研究》,1980年第6期,第76页。
    6刘隆亨编著:《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制建设》,北京:时事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7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论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规制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3页。
    8潘振民、罗首初:《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均衡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2页。
    9吕炜:“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第5页。
    10吕炜:“转轨与转型”,《中国财经报》,2004年11月2日。
    
    1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12程伟等:《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6页。
    
    13详见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4 [澳]A·G·肯伍德A·L·洛赫德:《国际经济的成长:1820—1990》,王春法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页。
    15吴越:《经济宪法学导论——转型汇总国经济权利与权力之博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16程伟,前注[12],第109页。
    
    17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9页。
    18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8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3页。
    20袁峰:《制度变迁与稳定——中国经济转型中稳定问题的制度对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21汪立鑫:《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263页。
    22 J.Sachs and W.T.Woo:Understanding the Reform Experiences of China, Eastern Europe and Russi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18, no.3, 1994.
    23周民良:“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http://tjj.xinmi.gov.cn/ckxx/20060808/104120.shtml,访问日期:2009-04-13。
    
    24袁峰,前注[20],第63页。
    25杨开忠、陶然、刘明兴:“解除管制、分权与中国经济转轨”,《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20页。
    27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66页。
    28夏东民:“社会转型原点结构理论模型的构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5页。
    29赵人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二十年的若干思考——特点、经验教训和面临的挑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3期,第3页。
    31贺铿:“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之路的初步思考”,http://www.sasac.gov.cn/n1180/n4175042/n5405123/n5563822/5565855.html,访问日期:2008-09-25。
    32郭连成:《俄罗斯经济转轨与转轨时期经济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6页。
    33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34王家福:“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1984年第4期,第57-58页。
    35苏永钦:“经济法——已开发国家的任务与难题”,苏永钦:《民法经济法论文集》(一),上海:三民书局,1988年版,第593页。
    36由嵘主编:《外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04页。
    
    37凌永芳:“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法的发展与展望探讨”,《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84页。
    38柴瑞娟:“中西方经济法产生发展的比较研究——兼谈双重缺陷理论在我国的可适用性”,http://www.corplawinfo.com,访问日期:2008-05-20。
    39程信和:“中国经济法的回顾与展望”,《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2页。
    40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41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516页。
    42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43 [德]哈贝马斯,前注[41],第515页。
    4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著:《我们共同的未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转引自李挚平:《经济法的生态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45李昌麒:《经济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46范健,金涛:“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法——中国经济法的过渡性”,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第1卷),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47 [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2页。
    48陈云良:“转轨经济法学:西方范式与中国现实之抉择”,《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第177页。
    49 [德]马克斯?韦伯著:《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版,第158-160页。
    50苏力:“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中国法学研究现状考察之二”,《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第271页。
    51李泽沛主编:《特区经济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53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7页。
    54季卫东:“法律编纂的试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的反思机制”,《法制秩序的建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页。
    55张建伟:“‘变法’模式与政治稳定性——中国经验及其法律经济学含义”,《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第141页。
    56季卫东,前注[54],第179-182页。
    57张建伟,前注[55],第139页。
    59如《政务院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国务院关于对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私营运输业社会主义改造中若干问题的指示》、《人民公社六十条》、《工业七十条》
    60中国法律年鉴编辑部:《中国法律年鉴(1987年)》,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序言,第2页。
    61顾明:“关于我国经济立法问题”,《中国法学》,1984年第1期,第108页。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前注[48],第291页。
    63曹海晶:《中外立法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8页。
    64秦前红:“宪政视野下的中国立法模式变迁——从“变革性立法”走向“自治性立法””,《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第43页。
    65 [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19页。
    66 [德]哈贝马斯,前注[41],第230页。
    67 [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68邓峰:“经济政策、经济制度和经济法的协同变迁与经济改革演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94页。
    69孙同鹏:《经济立法问题研究——制度变迁与公共选择的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73贺航洲:“论法律移植与经济法制建设”,《中国法学》,1992年第5期,第47页。
    74秦前红,前注[64],第43页。
    80佚名:“企业所得税新税率确定为25%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http://www.gov.cn/jrzg/2006-12/25/content_477419.htm,访问日期:2008-09-07。
    
    81王健:“收入分配不均源自再分配体制不健全”,《新华文摘》,2006年第23期,第25页。
    82董保华:“社会保障法与劳动法的界定”,《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42页。
    89佚名:“国资委:国企政策性破产进入倒计时”, http://www.my.gov.cn/MYGOV/149181737656647680/20041018/14058.html,访问日期:2008-09-27。
    90国资委信息中心:“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http://finance.qq.com/a/20090614/003465.htm,访问日期:2009-09-07。
    91 [美]彼得·穆雷尔主编:《法律的价值——转轨经济中的评价》,韩光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
    92 [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页。
    93新《公司法》第152条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本法第150条规定的情形的,损害公司利益的,董事会、执行董事、监事会、监事怠于维护公司利益时,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司法途径追回属于公司的利益。
    94新《公司法》第153条规定,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95其中244件属于集团诉讼。
    102 [美]本杰明·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0页。
    103 [日]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页。
    104曾东红:“科学借鉴外国经验同盲目与国际接轨的论争”,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从》(第三卷),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105黄勇,董灵:《反垄断法经典判例解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377页。
    
    108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2页。
    109叶明,前注[106],第182页。
    
    110张建伟,前注[55],第143页。
    111陈静:“中国首个反垄断案件专项合议庭在上海二中院成立”,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12-22/1498017.shtml ,访问日期:2009-02-22。
    113 [德]哈贝马斯,前注[41],第35-36页。
    114江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981年12月7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http://www.people.com.cn/zgrdxw/zlk/rd/5jie/newfiles/d1130.html,访问日期:2009-08-21。
    115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摘要),2009年3月10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8941498.html,访问日期:2009-08-21。
    124佚名:“民政三十年:创新的乐章”,http://mzt.zj.gov.cn/newsxp/html,访问日期:2008-09-18。
    125李培林:“中国国有经济转型的社会学思考”,《管理世界》,1995年第1期,第183页。
    126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册),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页。
    127 [德]哈贝马斯,前注[41],第536页。
    128郑文:“证监会行政处罚执法取得成绩令人瞩目”,http://finance.sina.com.cn,访问日期:2006-09-08。
    129佚名:“证监会:08年审判非法证券案件近20起历年最多”, http://money.163.com/09/0114/23/4VLH5LBO00251LIE.html,访问日期:2009-05-06。
    130伍装:《中国经济转型分析导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131马洪主编:《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第75-76页。
    143陈文玲,前注[132]。
    144张建伟,前注[55],第142页
    145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营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146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5年07月27日来源: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148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83年、1995年以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149王金翎,李卅:“非国有经济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http://ccpser.jlu.edu.cn/new/lunt_see.php?id=94,访问日期:2008-10-09。
    150邓国胜:“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新环境”,《学会月刊》,2004年第10期,第70页。
    151佚名:“统计局: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18.5%”,http://business.sohu.com/20080124/n254857022.shtml,访问日期:2008-07-27。
    152林艳琴:《我国私有企业法律地位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77页。
    153汪立鑫,前注[21],第266页。
    154李华民:“从国有企业的性质看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经济问题》,1997年第3期,第30页。
    155黄晶:“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功能来重新认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商业研究》,2003年第23期,第34页。
    162齐殿斌:“国企政策性破产‘大限’倒计时”, http://paper.people.com.cn/dd/html/2006-04/06/content_1394515.htm,访问日期:2007-07-27。
     168张晓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回顾与展望”,《新华文摘》,2006年第23期,第57页。
    169佚名:“农村房改的‘宣城样本’”,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10/06/content_10156305.htm,访问日期:2008-10-07。
    170张建国:“农村改革30年划时代飞跃新发展要实现3突破”, http://www.cpad.gov.cn/data/2008/0912/article_338882.htm,访问日期:2008-10-12。
    171陈乃醒:“1997年乡镇企业法:从这时起乡镇企业被重新定义”, http://business.sohu.com/20080929/n259816905.shtml,访问日期:2008-07-09。
    172黄少安:“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合作’经济学构想:对创建‘中国经济学’的思考”,《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173陈乃醒,前注[171]。
    174佚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http://gaige.chinareform.net/px7/0092.html,访问日期:2008-09-18。
    175佚名:“2008年上半年全国乡镇企业经济情况”, http://www.gov.cn/gzdt/2008-07/09/content_1040597htm,访问日期:2008-08-09。
    176佚名:“农村专业合资组织风起云涌”,http://news.hexun.com/2008-10-09/109668223.html,访问日期:2008-12-06。
    177张宝富:“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组织创新”, http://www.agri.gov.cn/jjps/t20070416_803682.htm,访问日期:2008-12-06。
    178佚名,前注[176]。
    179 CCTV《对话》栏目组编:《对话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焦点问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183白彦锋:“对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理性认识”,《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4期,第5页。
    184王丙乾:“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和改革工商税制的说明”,http://www.rednet.cn,访问日期:2008-10-08。
    185国风:《农村税赋与农民负担》,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186金人庆:“履行公共财政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3/03/content_4250536.htm,访问日期:2006-03-08。
    188孟庆瑜等:《我国经济法的理论实践与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9页。189程伟,前注[12],第38页。
    19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
    191宋萌荣等:《开创人类新文明的伟大实验——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25页。
    192 [波兰]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刘晓勇,应春子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197 [美]劳·雷诺兹:“比较经济制度”,《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集》第9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5页。
    198张军、漫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个演进的理论”,《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3期,第5页。
    199佚名:“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探讨”,http://www.kejianhome.com/lunwen/436/495/118677.html,访问日期:2007-12-5。
    202王晓晔:“规范公用企业的市场行为需要反垄断法”,《法学研究》,1997年第5期,第94页。
    
    203 [德]哈贝马斯,前注[41],第230页。
    204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205陈富良,前注[7],第18页。
    210朱之鑫:“中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4期,第9页。
    
    223 [匈]亚诺什·科尔内:《突进与和谐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的思考》,张晓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32页。
    224林达:《扫起落叶好过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89页。
    
    
    225林德布鲁姆,前注[220],第167页。
    226林达,前注[224],第190页。
    227蔡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第109页。
    228梁玉成,“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一项基于劳动力退休年龄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130页。
    
    231 [德]马克斯?韦伯,前注[49],第53页。
    232 [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5页。
    233宋智勇,李佶:“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产权制度基础”,《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73页。
    241顾海兵等:“国家经济安全国际观察分析:美国、日本、俄罗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9页。
    242张素芳:“市场经济的利益分配、资源配置与劳动价值论”,《经济评论》,2004年第5期,第10页。
    243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244郑超愚,沈葳:“市场社会与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10期,第8页。
    245顾海兵等:“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内涵与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84页。
    246国家行政学院宏观经济课题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13期,第7页。
    247王健,前注[81],第26页。
    
    250刘水林:“经济法的观念基础与规则构成”,《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第45页。
    251 [德]哈贝马斯,前注[41],第451页。
    252卢代富:“经济法研究应注重回应性和本土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53页。
    [1]李昌麒:《寻求经济法真谛之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李昌麒主编:《经济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修订版。
    [4]顾培东:《社会冲突与诉讼机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5]顾培东:《从经济改革到司法改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6]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7]岳彩申:《论经济法的形式理性》,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8]宋萌荣等:《开创人类新文明的伟大实验——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论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规制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0]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靳涛:《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演进与理性——二十世纪两次逆向经济体制转型比较研究及理论反思》,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钱颖一:《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程伟等:《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7]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现代形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18]盛洪:《分工与交易——一个一般原理及其对中国非专业化问题的应用分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9]郭连成:《俄罗斯经济转轨与转轨时期经济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0]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21]王人博:《我国经济法制史》,重庆:西南政法学院印刷厂,1993年版。
    [22]曹海晶:《中外立法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3]章玉贵:《比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24]吴惕安等:《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5]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经济理论课题组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难题》,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徐向艺等:《政府·企业·个人经济行为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27]李挚平:《经济法的生态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8]孙宽平主编:《转轨、规制与制度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9]孙同鹏:《经济立法问题研究——制度变迁与公共选择的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单飞跃:《经济法理念与范畴的解析》,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31]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黄勇,董灵:《反垄断法经典判例解析》,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34]顾功耘,罗培新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扈纪华主编:《物权法知识读本:理解与适用》,北京: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36]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7]吴越:《经济宪法学导论——转型中国经济权利与权力之博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8]梁治平编:《国家、市场、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2001年版。
    [40]袁峰:《制度变迁与稳定——中国经济转型中稳定问题的制度对策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2]李拓:《和谐与冲突——新时期中国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3]胡汝银:《竞争与垄断: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分析》,北京: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44]汪立鑫:《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宫志刚:《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6]刘隆亨编著:《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制建设》,北京:时事出版社,1985年版。
    [47]许传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律发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48]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49]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50]吴敬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吴敬琏自选集》,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51]张军:《中国过渡经济导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版。
    [52]丁文锋:《经济现代化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版。
    [53]萧琛:《论中国经济改革道路、转轨、接轨——从世界经济看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4]周肇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与对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5]王一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马洪主编:《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年版。
    [57]王卫国:《改革时代的法学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8] CCTV《对话》栏目组编:《对话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焦点问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
    [59]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0]林艳琴:《我国私有企业法律地位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
    [61]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王振中,李仁贵主编:《诺贝尔经济学家学术传略》,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63]王云霞:《东方法律改革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4]由嵘主编:《外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65]潘振民、罗首初:《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均衡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66]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7]国风:《农村税赋与农民负担》,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68]孟庆瑜等:《我国经济法的理论实践与创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胡建淼:《行政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0]胡鞍钢:《中国下一步——胡鞍钢博士的最新国情报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1]杨再平:《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2]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3]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4]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75]黄茂荣著:《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季卫东:《法制秩序的建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7]李步云、汪永清:《中国立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78]李泽沛主编:《特区经济法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79]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上册),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80]朱景文:《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1]伍装:《中国经济转型分析导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中国法律年鉴编辑部:《中国法律年鉴(1987年)》,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83] [英]克里斯托夫·克拉格主编:《制度与经济发展——欠发达和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增长与治理》,余劲松,李玲,张龙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4] [英]阿布杜勒·帕力瓦拉,萨米·阿德尔曼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法律与危机》,邓宏光,陈红梅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5] [美]伊夫斯·德扎雷,布赖恩特·加思:《全球性解决方案——新法律正统性的产生、输出与输入》,陆幸福,王煜宇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6] [美]安·塞德曼,罗伯特·塞德曼:《发展进程中的国家与法律——第三世界问题的解决和制度变革》,冯玉军,俞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87] [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长法学科学的悖论》,董炯,彭冰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88]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2003年重印。
    [89]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法律、立法和民主》,邓正来、张守东、李静冰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90] [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91] [美]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张志铭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2] [德]弗里德里希·卡尔·冯·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许章润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93] [美]本杰明·N·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苏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4] [美]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95]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96] [美]史蒂芬·霍尔姆斯,凯斯·R·桑斯坦:《权利的成本——为什么自由依赖于税》,毕竞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7] [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8] [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99] [德]亚图考夫曼:《法律哲学》(下),刘幸义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
    [100] [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版。
    [101] [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和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2] [美]彼得·穆雷尔:《法律的价值——转轨经济中的评价》,韩光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03] [匈牙利]亚诺什·科内尔:《理想与现实——匈牙利的改革过程》,荣敬本等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年版。
    [104]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5] [美]波斯纳:《联邦法院:挑战与改革》,邓海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6] [日]小岛武司:《诉讼制度改革的法理与实证》,陈刚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7] [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8] [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王逸舟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9] [德]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10] [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洪佩郁,蔺菁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111] [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满达人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12] [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莫扶民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版。
    [113] [波兰]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Grzegorz W.Kolodko):《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刘晓勇,应春子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
    [114] [日]青木昌彦,奥野正宽编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魏加宁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版。
    [115] [美]波斯纳:《反托拉斯法》,孙秋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6]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1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18] [澳]A·G·肯伍德A·L·洛赫德:《国际经济的成长:1820—1990》,王春法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9] [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20] [奥地利]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版。
    [121]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2]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3] [美]波斯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疑问》,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4] [美]丹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郑明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李昌麒:“论经济法语境中的国家干预”,《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顾培东:“也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3]程信和:“中国经济法学的回顾与展望”,《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李昌麒,鲁篱:“中国经济法现代化的若干思考”,《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5]李昌麒,岳彩申,叶明:“论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的互动机制”,《法学》,2001年第5期。
    [6]李昌麒,胡光志:“宏观调控法若干基本范畴的法理分析”,《中国法学》,2002年第2期。
    [7]李燕:“中国证券市场中政府监管的理论思考”《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3月24日第七版。
    [8]卢代富:“经济法研究应注重回应性和本土性”,《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9]李昌麒:“发展与创新:经济法的方法、路径与视域——简评我国中青年学者对经济法理论的贡献”,《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4期。
    [10]岳彩申:“中国经济法学30年发展的理论创新及贡献”,《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11]李昌麒,许明月、卢代富等:“农村法治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现代法学》,2001年第2期。
    [12]李昌麒:“泛论农村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年第5期。
    [13]许明月:“经济法学术研究定位的反思”,《政法论坛》,2006年第6期。
    [14]方维规:“‘经济’译名溯源考——是‘政治’还是‘经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5]邓峰:“经济政策、经济制度和经济法的协同变迁与经济改革演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6]张建伟:“‘变法’模式与政治稳定性——中国经验及其法律经济学含义”,《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17]陈云良:“转轨经济法学:西方范式与中国现实之抉择”,《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
    [18]盛学军:“监管失灵与市场监管权的重构”,《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
    [19]顾培东:“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法律资源分享问题”,《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20]邓国胜:“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新环境”,《学会月刊》,2004年第10期。
    [21]应飞虎:“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论——一种经济法的认知模式”,《中国法学》,2001年第2期。
    [22]刘星:“法律‘强制力’观念的弱化——当代西方法理学的本体论变革”,《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3期。
    [23]夏勇:“法治是什么——渊源、规诫与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24]岳彩申:“经济法逻辑起点的理性主义解读”,《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3期。
    [25]丁圣伟,陈亮:“试论经济法与经济政策的关系”,《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期。
    [26]“法学要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法学与法律工作者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座谈会述要”,《中国法学》,1992年第1期。
    [27]冯果:“经济法本质探微经济法概念界定和制度构建的理性基础分析”,《学习论坛》,2007年第2期。
    [28]刘永林:“经济法的观念基础与规则构成——对‘需要国家干预论’的反思与拓展”,《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
    [29]吕炜:“转轨与转型”,《中国财经报》,2004年11月2日。
    [30]吕炜:“转轨经济研究思路的评述、反思与创新”,《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2期。
    [31]吕炜:“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32]吕炜:“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转折点研究”,《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6期。
    [33]郭树清:“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谈中国经济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5年第3期。
    [34]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政法论坛》,2005年第1、2、3、4期。
    [35]刘长秋:“浅论法律的变动性权威瑕疵及其矫正——兼论法律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协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6]陈春华、刘仕俊:“中国特色转轨道路的理性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6期。
    [37]顾海兵等:“中国经济安全分析:内涵与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38]林跃勤:“经济转型与和谐增长”,《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39]葛卫民:“试论日本近代经济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40]郑杨:“谈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立法走向”,《中国外汇管理》,2001年第4期。
    [41]李静冰:“盛行的经济立法观在法理学上的检讨”,《法律科学》,1995年第1期。
    [42]孙同鹏:“经济立法中地方部门利益倾向问题的新思考”,《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43]朱之鑫:“中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发展观察》,2009年第4期。
    [44]刘瑞:“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定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45]蔡昉:“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46]范健,王涌,张晨:“当代中国经济立法的回顾与展望”,《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47]谭喜祥,唐孝东:“中西经济法差异比较与我国经济立法的思考”,《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8]齐文娥:“转型经济中企业制度变迁模式分析:系统经济学方法”,《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49]任保平、林建华:“西方转型经济学的理论演化及其述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50]张守文:“‘发展法学’与法学的发展——兼论经济法理论中的发展观”,《法学杂志》,2005年第3期。
    [51]王新红:“论经济法的时代精神”,《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52]赵成瑜:“论经济法价值的新定位”,《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53]徐兴群:“经济法与市场经济——对现代经济法的一种认识”,《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4]张鸿志,蔡岱松:“经济法的现代性刍议——从历史的角度考察”,《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5]李平:“论经济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四川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56]王毅武:“论中国市场经济的时代特征”,《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57]蒋立山:“迈向‘和谐社会’的秩序路线图——从库兹涅茨曲线看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可能演变”,《法学家》,2006年第2期。
    [58]江启疆:“论西方向法治社会转型的演进”,《法学家》,2006年第2期。
    [59]李曙光:“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60]胡晓鹏:“中、俄两国经济转型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2002年第8期。
    [61]刘志鸿,王珺:“中、俄经济转型路径的比较与评价”,《改革》2000年第4期。
    [62]张魁兴:“透过“间谍门”反观我国经济安全”,《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30期。
    [63]葛冰,郑垂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第7期。
    [64]刘俊:“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探讨”,《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
    [65]邓峰:“论经济法上的责任——公共责任与财务责任的融合”,《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第9期。
    [66]杨紫烜:“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系”,《中外法学》,1998年第1期。
    [67]张守文:“经济法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
    [68]史际春:“经济法:法律部门划分的主客观统一”,《中外法学》,1998年第3期。
    [69]郁忠民:“市场经济的导向:先规则后市场”,《中国法学》,1993年第3期。
    [70]梁玉成,“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一项基于劳动力退休年龄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71]周旺生:“论法案起草的过程和十大步骤”,《中国法学》,1994年第6期。
    [72]郭道晖:“建构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原则与方略”,《中国法学》,1994年第1期。
    [73]苏永钦:“经济法——已开发国家的任务与难题”,载苏永钦《民法经济法论文集》(一),上海:三民书局,1988年版。
    [74]李光强:“论经济法的本质”,《法律科学》,1998年第21期。
    [75]徐孟洲,候作前:“市场经济、诚信政府与经济法”,《经济法学、垄断法学》,2003年第11期。
    [76]张军、漫长:“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个演进的理论”,《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3期。
    [77]陈朝宗:“中西社会中介组织比较研究——兼论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思路”,《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8]朱崇实、贺绍奇:“‘市场失灵’与‘政府失效’:经济法与行政法生存的依据”,载李昌麒主编:《中国经济法治的反思与前瞻》,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79]郑超愚,沈葳:“市场社会与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10期。
    [80]董保华:“论经济法的国家观——从社会法的视角探索经济法的理论问题”,《经济法学、垄断法学》,2003年第6期。
    [81]郑远远:“经济法的经济理性内核与外在法律形式——经济理论对于不同经济部门的经济法的不同法律形式的解释和预测”,《经济法学、垄断法学》,2003年第5期。
    [82]王全兴,管斌:“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初探”,《经济法学、垄断法学》,2003年第8期。
    [83]罗培新:“我国证券市场和谐生态环境之法律构建——以理念为研究视角”,《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84]罗豪才,宋功德:“和谐社会的公法建构”,《中国法学》,2004年第6期。
    [85]王全兴,管斌:“市场化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规制”,《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86]王先林:“产业政策法初论”,《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87]杨林瑞,尹良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法律研究”,《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88]张鹏飞:“略论经济法可诉性及其完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89]刘泽军:“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与经济法的产生”,《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期。
    [90]顾海兵等:“国家经济安全国际观察分析:美国、日本、俄罗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91]华建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
    [92]国家行政学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课题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难点和切入点”,《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
    [93]苏力:“从法学著述引证看中国法学——中国法学研究现状考察之二”,《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94]洪红,陈道武:“民法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区别与体系互补”,《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第2期。
    [95]曹勇:“论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以法律价值为视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3期。
    [96]闫海:“经济自由与经济法的法理及其例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1期。
    [97]邓宏图:“转轨期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以民营经济的演化过程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98]谢鹏程:“论法律的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以法律移植为例”,《法律科学》,1996年第6期。
    [99]刘放桐:“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论纲)”,《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100]王保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法学经济法学研究”,《中国法学》,1993年第3期。
    [101]张文显:“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三论”,《中国法学》,1993年第3期。
    [102]吴高盛:“试论地方性法规与国务院部门规章之间矛盾的解决”,《中国法学》,1992年第3期。
    [103]张晓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回顾与展望”,《新华文摘》,2006年第23期。
    [104]王健:“收入分配不均源自再分配体制不健全”,《新华文摘》,2006年第23期。
    [105]夏东民:“社会转型原点结构理论模型的构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106]范健,金涛:“转轨时期的中国经济法——中国经济法的过渡性”,李昌麒主编:《经济法论坛》(第1卷),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
    [10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8]朱宏文:“现代反垄断法的发展与我国的反垄断立法——以企业合并控制为中心”,《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1年第9期。
    [109]王先林:“在制定我国反垄断法中应当明确的几个问题”,《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11期。
    [110]陈云良:“政府干预市场方法之批判”,《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10期。
    [111]周冰,靳涛:“经济体制转型方式及其决定”,《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12]白彦锋:“对中国税收收入增长的理性认识”,《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4期。
    [113]许新:“普京道路的经济学分析”,《东欧东亚研究》,2002年第1期。
    [114]杨松:“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法律思考”,《辽宁法治研究》,2008年第4期。
    [115]宋智勇,李佶:“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产权制度基础”,《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16]武芳梅:“中国经济转型的终极目标与路径选择”,《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17]王雅林:“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18]刘水林:“经济法的观念基础与规则构成”,《现代法学》,2006年第1期。
    [119]陈建玲:“论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伦理的重建”,《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8期。
    [120]陈汉章:“苏联经济法学派与民法学派五十年的争论及其经验教训”,《中国法学》,1985年第2、3期,1986年第1、2期,。
    [121]王保树:“论对国民经济法律调整的规范构成”,《中国法学》,1984年第2期。
    [122]顾明:“关于我国经济立法问题”,《中国法学》,1984年第1期。
    [123]佟柔:“关于经济法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法学》,1984年第2期。
    [124]佟柔,王利明:“我国民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发展与完善”,《中国法学》,1985年第1期。
    [125]梁慧星:“试论经济行政法”,《中国法学》,1984年第4期。
    [126]苏明:“国民经济转型时期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49期。
    [127]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经济研究》,2002年第12期。
    [128]陈端计:“中国经济转型中的第三配置失效及其制度修正”,《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29]邢华,胡汉辉:“中国经济转型中地方政府的角色转换”,《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8期。
    [130]李实,赵人伟,张平:“中国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131]赵人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二十年的若干思考——特点、经验教训和面临的挑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年第3期。
    [132]史先诚:“中国经济转型和市场竞争规则建设”,《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33]李培林:“中国国有经济转型的社会学思考”,《管理世界》,1995年第1期。
    [134]盛杰民,叶卫平:“反垄断法价值理论的重构”,《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
    [135]蔡守秋:“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现代法学》,2005年第6期。
    [136]许明月,候茜:“经济全球化与反垄断法”,《现代法学》,2004年第5期。
    [137]秦前红:“宪政视野下的中国立法模式变迁——从‘变革性立法’走向‘自治性立法’”,《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138]陈斯喜:“试论在改革过程中的立法方略”,《中国法学》,1993年第5期。
    [139]张素芳:“市场经济的利益分配、资源配置与劳动价值论”,《经济评论》,2004年第5期。
    [140]史际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我国的经济法——兼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问题”,《中国法学》,1995年第3期。
    [141]黄海:“从广义市场失灵理论谈经济法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1期
    [142]王全兴、管斌:“市场规制法的若干基本理论研究”,《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2期。
    [143]夏业良、王欣:“中国理论经济学50年发展轨迹的缩影——对《经济研究》刊载文章的统计分析与简略评论”,《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14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反思”,《经济研究》,1989年10期。
    [145]周新城:“形成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46]荣敬本:“经济体制比较研究在我国的开展”,《经济研究》,1985年第7期。
    [147]荣敬本:“东欧改革经济学登陆中国之回顾”,《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第3期。
    [148]徐孟洲,候作前:“论反垄断法中的量化问题”,《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8期。
    [149]王家福:“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1984年第4期。
    [150]韩桐辰:“从经济纠纷案件看当前天津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关于天津市经济纠纷案件的调查”,《中国法学》,1986年第4期。
    [151]吕忠梅,鄢斌:“论经济法的程序理性”,《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第5期。
    [152]李永成:“经济法人本主义论”,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153]王勉青:“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法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154]黄茂钦:“经济法现代性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155]岳彩申:“经济法形式化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156]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157]陈云良:“中国经济法的道路与模式:转型国家经济法”,中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58]付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及选择建议”,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硕士生学位论文。
    [159] [美]劳·雷诺兹:“比较经济制度”,《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集》第9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160] [美]戴维·格伯,聂孝红:“中国竞争法的制定:欧洲和美国的经验”,《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第6期。
    [161] [德]沙弗尔:“‘规则’与‘标准’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迈向法治征途中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李成钢译,《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162]普拉纳布·巴丹:“法和经济学在发展中国家应用的反思”,《比较》,第十四辑。
    [163]乔纳森·安德森:“‘中国奇迹’面临的新挑战”,《比较》,第十四辑。
    [164]卡拉·霍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大爆炸之后?后共产主义社会法治形成的障碍”,《比较》,第十七辑。
    [1] 1980-2008年历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 1978-2008年历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姜方利:“经济法理念若干问题探讨”,http://www.cel.cn/show.asp,访问日期:2005-07-20。
    [4]陈文玲:“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http://www.bjqx.org.cn/qxweb/n8438c5.aspx,访问日期:2006-05-29。
    [5]金人庆:“履行公共财政作用支持新农村建设”,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3/03/content_4250536.htm,访问日期:2008-03-08。
    [6]陈静:“中国首个反垄断案件专项合议庭在上海二中院成立”,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12-22/1498017.shtml ,访问日期:2009-02-22。
    [7]刘明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认识”,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访问日期:2008-12-6。
    [8]佚名:“取消农业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性举措”,http://www.xinhuanet.com,访问日期:2005-12-30。
    [9]佚名:“国资委:国企政策性破产进入倒计时”, http://www.my.gov.cn/MYGOV/149181737656647680/20041018/14058.html,访问日期:2008-09-27。
    [10]陈乃醒:“1997年乡镇企业法:从这时起乡镇企业被重新定义”, http://business.sohu.com/20080929/n259816905.shtml,访问日期:2008-07-09。
    [11]贺铿:“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之路的初步思考”,http://www.sasac.gov.cn/n1180/n4175042/n5405123/n5563822/5565855.html ,访问日期:2008-09-25。
    [12]佚名:“2008年上半年全国乡镇企业经济情况”, http://www.gov.cn/gzdt/2008-07/09/content_1040597.htm,访问日期:2008-08-09。
    [13]夏光沈晓悦冯东方陈赛王彬杨姝影:“对《环境保护法》实施状况及修改的调研”,http://002s.sdxm.gov.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4,访问日期:2006-07-20。
    [14]柴瑞娟:“中西方经济法产生发展的比较研究——兼谈双重缺陷理论在我国的可适用性”,http://www.corplawinfo.com,访问日期:2008-05-20。
    [15]陆学艺:“新一轮农村改革为什么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9/11/content_9922959.htm,访问日期:2008-10-07。
    [16]张建国:“农村改革30年划时代飞跃新发展要实现3突破”, http://www.cpad.gov.cn/data/2008/0912/article_338882.htm,访问日期:2008-10-12。
    [17]佚名:“农村房改的‘宣城样本’”,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10/06/content_10156305.htm,访问日期:2008-10-7。
    [18]王丙乾:“关于国营企业实行利改税和改革工商税制的说明”,http://www.rednet.cn,访问日期:2008-10-08。
    [19]佚名:“财税体制30年改革与发展进程”,http://www.mof.gov.cn,访问日期:2008-10-07。
    [20]齐殿斌:“国企政策性破产‘大限’倒计时”, http://paper.people.com.cn/dd/html/2006-04/06/content_1394515.htm,访问日期:2007-07-27。
    [21]郑水泉:“慎重使策化解纠纷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特点的分析及对策”,http://www.dffy.com/fayanguancha/sd/200311/20031119201618.htm,访问日期:2005-12-07。
    [22]周民良:“如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http://tjj.xinmi.gov.cn/ckxx/20060808/104120.shtml,访问日期:2009-04-13。
    [23]胡德锌:“关于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几点思考”, http://www.chinanpo.gov.vn/web/listTitle.do,访问日期:2008-01-23。
    [24]佚名:“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之路的初步思考”http://www.sasac.gov.cn/n1180/n4175042/n5405123/n5563822/5565855.html ,访问日期: 2008-09-25。
    [25]张先国等:“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探索与突破”,http://www.locallaw.gov.cn/dflfw/,访问日期:2008-09-12。
    [26]郑文:“证监会行政处罚执法取得成绩令人瞩目”,http://finance.sina.com.cn,访问日期:2006-09-08。
    [27]孙玉波:“全国消协受理投诉总量突破1000万件”,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7-03/14/content_5846841.htm,访问日期:2007-04-08。
    [28]王泽华:“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健全农村各类社会组织”,http://www.chinanpo.gov.vn/web/listTitle.do,访问日期:2008-01-23。
    [29]佚名:“‘农合’风起云涌中国农村经济向组织竞争转型”, http://www.hnfgw.gov.cn/document/2008/10/6/20081061555134211.html,访问日期:2008-10-07。
    [30]张宝富:“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组织创新”, http://www.agri.gov.cn/jjps/t20070416_803682.htm,访问日期:2008-12-06。
    [31]佚名:“农村专业合资组织风起云涌”,http://news.hexun.com/2008-10-09/109668223.html,访问日期:2008-12-06。
    [32]佟季:“全国法院申诉信访案件情况调查”, http://www.jcrb.com/fzttb/zymt/200807/t20080730_57382.html,访问日期:2009-09-21。
    [33]王胜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摘要),2009年3月10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8941498.html,访问日期:2009-08-21。
    [34]佚名:“六十年的辉煌三十年的成长——中国证券市场巡礼”, http://stock.bbs.hexun.com/viewarticle.aspx?aid=34746011&bid=2,访问日期:2009-09-08。
    [35]佚名:“三分开、三统一、三结合”,http://www.sasac.gov.cn/n1180/n4175042/n5405123/n5564463/5564505.html,访问日期:2008-09-25。
    [36]佚名:“两大方阵之国企改革”, http://www.shgzw.gov.cn/gb/gzw/xxzh/mrjj/qyxx/userobject1ai6737.html,访问日期: 2008-09-25。
    [37]佚名:“统计局: 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18.5%”,http://business.sohu.com/20080124/n254857022.shtml,访问日期:2008-07-27。
    [38]王金翎,李卅:“非国有经济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http://ccpser.jlu.edu.cn/new/lunt_see.php?id=94,访问日期:2008-10-09。
    [39]信春鹰:“劳动合同法不会因金融危机而修改”,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3/09/content_10980018.htm,访问日期:2009-03-09。
    [40]佚名:“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http://www.gov.cn/ztzl/2006-01/11/content_154900.htm,访问日期:2008-06-12。
    [41]佚名:“证监会: 08年审判非法证券案件近20起历年最多”, http://money.163.com/09/0114/23/4VLH5LBO00251LIE.html,访问时间:2009-05-06。
    [42]佚名:“民政三十年:创新的乐章”,http://mzt.zj.gov.cn/newsxp/html,访问日期:2008-09-18。
    [43]江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981年12月7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http://www.people.com.cn/zgrdxw/zlk/rd/5jie/newfiles/d1130.html,访问日期:2009-08-21。
    [44]国资委信息中心:“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http://finance.qq.com/a/20090614/003465.htm,访问日期:2009-09-07。
    [45]佚名:“企业所得税新税率确定为25%统一内外资企业税率”,http://www.gov.cn/jrzg/2006-12/25/content_477419.htm,访问日期:2008-09-07。
    [46]邓聿文:“反垄断机构的设置必须做到有效”,http://finance.people.com.cn/GB/6189542.html,访问日期:2007-09-03。
    [47]佚名:“十年同工不同酬‘代办员’反歧视告银行”,http://news.sohu.com/45/18/news204941845.shtml,访问日期:2006-12-12。
    [48]王宁江:“武汉17岁少年状告24家烟草商侵害其知情权”, http://news.sina.com.cn/s/283242.html,访问日期:2008-12-18。
    [1] William E.Kovacic: The Competition Policey Entrepreneur and Lae Reform in Formaerly Communist and Socialist Countries,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Policy 1996
    [2] William E.Kovacic: The Informs Business Practice: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for Economic Legal in Transition Economies:The Case of Competition Policy and Antitrust Enforcement,Chicago-Kent College of Law Chicago-Kent Law Review 2001 77Chi.-Kent.L.Rev.265
    [3] Bojan Bugaric: Courts as Policy-Makers: Lessons from Transition,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Winter ,2001 42 Harv. int’l L.J.247
    [4] Darryll K.Jones: The Neglected Role of International Altrustic Investment in the Chinese Transition Economy, George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4 36 Geo. Wash. Int’l L.Rev.71
    [5] Youngjin Jung,Qian Hao:The New Economic Constitution in China;A Third Way for Competition Regime?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Business Fall,2003 24 NW.J.INTL L.&BUS.107
    [6] Robb M.LaKritz: Comment:Taming a 5,000 Year-old Dragon:Toward a Theroy of Legal Development in Post-Mao China,Emory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Spring,1997 11 Emory Int’l L. Rev.237
    [7] North. Douglass C :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ition Problem. Helsinki: WIDER Annual Lectures 1, 1997.
    [8] J.Sachs and W.T.Woo .Understanding the Reform Experiences of China,Eastern Europe and Russi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18,no.3,1994.
    [9] Jan Svejnar,“Transition Economics :Performance and Challeng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um 14, Number 1,Winter 2002,pp3-2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