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世说新语》美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魏晋时代人生哲学和文艺美学的结合体,《世说新语》由特定的社会、人生和思想诸种因素酝酿而成,书中所表现的文人士大夫独有的精神气质与审美情趣对后世影响甚巨。如果对《世说新语》进行“辨体明性”的研究,即辨其外在的文体和体貌、明其内在的本质和特性,我们可以发现:它虽然不是一个纯粹的美学文本,但却是一部完全的审美之作。《世说新语》已经基本结束了先秦两汉时期美学依附于政教道德的狭隘境界,将艺术审美与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及个性追求熔为一体。本文尝试从美学的角度全面、深入地解读《世说新语》,对其审美文化特征进行有意识发掘和系统整理。全文共包括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导言部分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选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二是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现今学界主要从文学文献、历史文化和语言修辞这三个方面研究《世说新语》,而忽视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进行集中探讨。所以,新时期无论研究《世说新语》还是探讨魏晋时代各种思想的著述中,有关它审美文化特征的描述虽然不少,但往往不是流于片段就是仅以其内容作为论据。宗白华先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从美学角度研究《世说新语》的人,他的《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既是对本选题学术意义的肯定,也使本人在学理层面上丰富、超越前辈思想成为可能。本文正是在宗先生对中国古代文人及古典美学的存在方式之诗意化、文学化的透彻理解的启发下,遵循他所开辟的研究路径,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补充和申发。
     第一章着重考察《世说新语》的文本意图。因为研究任何一部作品,首先应搞清楚它的文本性质。围绕着在内容上是否“记事实”和在创作上是否“有意识”这两个方面,我们对《世说新语》的文体进行考辨。《世说新语》的独特文体来自对子、史两大文化传统的合理继承与锐意创新,呈现出雏形时期的小说努力挣脱史传束缚的清晰脉络。虽然《世说新语》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但它终究不是历史著述。当然,它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因为中国古代的“小说”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世说新语》只代表着它的一个发展阶段,显示出历史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就作者的创作动机而言,刘义庆等始终从“赏心”的角度进行观照和选择,因此造就了它整体上较为一致的文化品格;就作品的叙事原则而言,整个文本在叙事上以审美为原则,通过对特定情境之下人物的内在品性、风神的瞬间展示及众多的片段性言行进行凸现,形成了一种异代同时、异域同地的独立自足的诗性时空系统;就读者的阅读接受而言,读者们首先并且主要接受的是这部作品中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审美的印象和诗意的感受。
     第二章主要论述人物品藻与人格审美的关系。因为宗白华、王瑶、李泽厚、刘纲纪等诸位先生都指出了人物品藻与中国文论、美学的密切关联。但人物品藻由来已久,它只是到了“世说新语时代”始才获得相对独立的、审美的意义。从先秦时期自发的人物品藻,到两汉制度化的人物品藻,再从《人物志》到《世说新语》,都为我们展示了人物品藻的源流及审美风尚的变迁。人物品藻的标准,从标榜“经行明修”,到注重个体才智,尤其在《世说新语》中,又从重视个体之“才”转向欣赏人格之“美”,有力地推动了人格个性美的张扬。人物品藻一旦脱离了实际的政治需要,也就促进一种审美人格的形成,而审美人格的挺立是“魏晋风度”的显著标志,同时也伴随着新道德思想的开拓,所以无论对人格个性美的张扬,还是对人物风度、神韵的崇尚,都构成了魏晋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审美文化景观。《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品藻讲求“形”与“神”的有机统一,它们既推崇内在的精神气质美,也重视外在的形体姿容美,因此逐渐形成了“清”、“神”等审美范畴。
     第三章专门分析“魏晋士人的行为艺术”,并探讨魏晋风度与中国古代士人人格建构的关系。因为《世说新语》中多有对士人放达、任诞行为的描写和欣赏,而且这些行为与人格审美、“魏晋风度”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之所以把魏晋士人的诗意生存方式及放达、任诞行为等统统看作“行为艺术”,是在更为宽泛的意义上,主要就他们行为活动本身的无目的性或曰“艺术性”而言的。因为从根本上说,无论哪种“行为艺术”都是自由的生命活动。魏晋士人大多采取自我消解苦痛的、审美的人生态度,使生活本身成为诗意的存在,把个体的行为比作精神的、审美的对象。无论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还是“人生贵得适意尔”,都表明他们善于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化俗为雅,将生存本身艺术化。他们标榜“礼岂为我辈设也”,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都是让生命回归自然,所以各种奇异的怪言肆行本身就具有审美的意味。无论是“醉”还是“裸”,都是一种对身体极限的陌生化表演。当然,魏晋风度的形式和实质既是统一的,也是分裂的。我们大可单就其“形式”作一番美学考量,却也无法回避对它的“实质”进行理性辨析。所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仅具个性表现的形式,而无个性表现的实质,它不仅消解了个体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自我”的对象化过程,而且最终使个体“自我”的意识堕落到低级的生物学水平,因此与真正“个体化”或“个性化”的途径有着根本的不同。名士形象毕竟掩饰不住他们存在的“非个体化”的真相,在魏晋士人风流潇洒的叙事表象背后,是他们痛苦、挣扎的心灵以及与时代的冲突。
     第四章重点阐发《世说新语》中的自然审美思想。“世说新语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不再囿于功利实用的目的,而是由一条感情的纽带联结起来,变得更加亲近,也更加富于审美的意味。一般认为,人们把山川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是从南朝宋代开始的,所谓“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实际上,“庄老”和“山水”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是并存的。在《世说新语》中,对山水自然美的认识与观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魏晋士人把自然当作体现玄理和获得玄趣的桥梁,在他们看来,能领略山川自然之美,就能深悟宇宙造化大道,从而让精神自由往来于天地之间。魏晋士人徜徉于景色秀丽的山川自然中,宅心玄远、鄙薄事物,以至登临游览之风盛行一时,对山水自然的观赏也从往昔的祭祀、巡狩等功利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性活动。怡情山水既是魏晋士人所特有的“自然意识”,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与其避世全身的现象密切相关,在“仕”与“隐”之间,自然审美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寄托。从金谷之会到兰亭禊集,魏晋士人可谓“坐而获逸,遂起宿心”。自然美从作为社会美、人格美的陪衬和背景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以一种崛然而起的姿态走向独立,成为人们广泛、自觉的审美对象。这种自然审美意识的拓展,不但为以山水田园为主题诗、画、文及园林艺术的兴盛打下了基础,也进一步推动了美学理论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人物和艺术品评的三位一体,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思维方式。
     余论部分探讨了《世说新语》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世说新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魏晋士人生活的百态图、众生相,它不再担负“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使命,而是在自己的艺术生成及文化传播过程中,逐渐地作为一种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和把玩生活的方式,并且这一过程本身也伴随着中国文学和美学的历史的变迁。虽然《世说新语》并非专门论述艺术审美的著作,而且其内容材料也多是较为杂散的故事片段,但它在美学上的意义却不亚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从形式上看,“世说体”为后世文人所纷纷效仿,而且由人物品藻开创的意象批评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诗话、词话等;从内容上看,它的“志人”特质和重“情”色彩,使中国古代的文艺美学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且后世很多小说、戏曲中的故事情节均来源于《世说新语》;从风格上看,其以“玄韵”为宗,崇尚“简约玄澹”的美,成为“神”、“韵”乃至“意境”等范畴和理论的先导。这些都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As a combination of life philosophy and literary aesthetics in the period of Wei-Jin Dynasty, Shi Shuo Xin Yu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particular society, life, and thought etc., presents literati's spiritual temperament and aesthetic taste which has deep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generations. If we carry out "the Study of Literary Style", which analyses its' outside style and confirms its' inside essence, we'll find out that:Shi Shuo Xin Yu isn't an aesthetics text, but a complete aesthetic work. It has almost finished the narrow state of Aesthetics depending on political morals in Pre-Qin and Qin-Han Periods, and integrated aesthetic taste with Wei-jin'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character-pursuing. From the angle of Aesthetics,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over intentionally and sort systematically its' aesthet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full text consists of six parts, the main contents as follows:
     The introduction contains two problems: theoretical bas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topic selection; the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this text. The Academics explore Shi Shuo Xin Yu from the angle of document, history culture and language rhetoric presently, but neglect the angle of aesthetics. Therefore, in the new time, all kinds of works which descript Shi Shuo Xin Yu's aesthet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usually are unilateral and only based on its' contents. It is Zong Baihua who explores Shi Shuo Xin Yu from the angle of aesthetics firstly. His On Shi Shuo Xin Yu and the Aesthtic Tendency of Jin Dynasty not only affirms this topic selection, but also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of enriching and transcending previous scholars' thought on the academic theory level for us. Enlightened by Mr. Zong's clea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s and Classical Aesthetics' way of poetic and literary existence, this paper follows his track, supplement and expound his issues.
     The first chapter puts emphasis on Shi Shuo Xin Yu's textual intention. That exploring any work should begin with clearing up its' textual essence. Around two aspects of "Realistic Content" and "Intentional Writing", we verify Shi Shuo Xin Yu's literary style. Its' special literary style, which presents clear track of novels trying hard to get rid of the ties of history and biography, results from reasonabl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o Zi, Shi two greatest cultural traditions. Though Shi Shuo Xin Yu has very important historical data value, it isn't historical work after all. Of course, not being the "novel" on the general meaning, Shi Shuo Xin Yu only represents one phrase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ancient "Novel" and present perfect combination between history and poetics, because the Chinese ancient "Novel" is a developing conception. In the light of creation motive, Liu Yiqing etc. always observe and select from the angle of "Shang Xin", which results in consistent cultural character on the whole. In the light of the narration principle, the whole text takes aesthetic as principle and represents the human's character, demeanor's momentary demonstration and many part words and actions in particular context, which results in the self-sufficient poetic space and time system that includes the interacti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light of reading acceptance, it is interesting things that readers accept firstly from this work, which brings aesthetic impression and poetic feelings to people.
     The second chapter puts empha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Review and Character Aesthetics. Zong Baihua, Wang Yao, Li Zehou, Liu Gangji and other authors have recognize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Character Review and Chinese Literature Theory , Aesthetics. Though Character Review has an age-long origin, the very first time to talk about it with the aesthetics sense is "Shi Shuo Xin Yu Time". From spontaneous Character Review in the Pre-Qin Dynasty to systematizing one in the Han Dynasties, from Ren Wu Zhi to Shi Shuo Xin Yu, these all display the change of Character Review's origin and aesthetic trend. The change of Character Review's standard ranges from glorifying "Jing Xing Ming Xiu" to emphasizing on individual talents, particularly from paying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Talent" to appreciating individual "Beauty" in Shi Shuo Xin Yu, which strongly spreads individual beauty. Once Character Review gets rid of actual political need, it will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an aesthetic personality, which not only marks "Wei-Jin Demeanor", but also constitutes the most outstanding aesthetic cultural landscape in spread of individual beauty, Character Demeanor and Metre worship in Wei-Jin Dynasties with expanding new moral thoughts. Character Review in Shi Shuo Xin Yu stresses the organic unity of "Figure" and "Spirit": the outside grace and inside beauty. So, the aesthetic categories such as "Qing", "Spirit" and so on gradually come into being.
     The third chapter puts emphasis on "Performance Art of Wei-Jin's Literati"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i-Jin Demeanor and Chinese ancient literati's personality construction. Shi Shuo Xin Yu describes and appreciates literatus' unconstrained and Self-willed behavior relating to personality aesthetics and "Wei-Jin Demeanor". In a wide sense, for the aimlessness and artistry of literatus' behavior, we regard literatus' poetic survival method and unconstrained and Self-willed behavior in Wei-Jin Dynasty as "Performance Art". Fundamentally speaking, whichever "Performance Art" is, it is a free life activity. Wei-Jin's literatus almost adopt self-dissolution and aesthetic life attitude which makes life itself of poetic existence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of spiritual and aesthetic object. They are good at making vulgarity in the daily life of elegance and existence itself of art, no whether "Their Going Back and Forth is In Accord with Own Temperament" or "the Worthiness of Life Lies in Pleasing". To let life return to nature, they glorify that "It is very Unnecessary that We Obey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and "Transcending the Confucian Decrees While Following the Nature". As a result, all kinds of strange words and actions have the aesthetic meaning. No whether "Inebriation" or "Nakedness", they are defamiliarization in body limit. Of course, the form and substance of the Wei-Jin Demeanor are united and splintery. We can reconsider its' "Form" from the angle of Aesthetics including analyzing its' "Substance" reasonably. Therefore, that "Transcending the Confucian Decrees While Following the Nature" hasn't the substance of the individuality performance, but the form of this. It not only dissolves the objectivity process of individuality realizing oneself in reality, but also depraves self-consciousness into the low biological level. So, that "Transcending the Confucian Decrees While Following the Nature" doesn't equate to "Individualization" or "Individualization". The status of literati can't cover the truth of non-individualization existence. Behind romantic story, the literatus' painful and struggling soul conflict with the modern world.
     The fourth chapter puts emphasis on natural aesthetic thought.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and nature in "Shi Shuo Xin Yu Time" no longer limits practical purpose, but get closer and more aesthetic meaning through an emotional bind. Generally, people views nature as independent aesthetic object since Nan-Song Dynasty, i. e. "the Natural Landscape Appears after Zhuang Zi and Lao Zi". In fact, "Zhuang Zi and Lao Zi" and "Natural Landscape" exist together in longer period. The 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natural beauty in Shi Shuo Xin Yu surpass former ages'. The Wei-Jin's literati take nature as metaphysics and bridge to it. In their eyes, that grasping the natural landscape beauty will lead to deeply comprehend the truth of cosmos circulation and shuttle spiritual freedom in the world. The Wei-Jin's literati wander about beautiful nature with metaphysical and proud heart, so that the trend of climbing and traveling is in fashion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natural landscape is divided to become specialized social activity from past utilitarian activities such as sacrifice, hunt and so on. Placing feelings on landscape is not only "nature consciousness" that the Wei-Jin's literati have specially, but also a necessary part in their life, which relates to the phenomenon of escaping from reality to save their life. Between "Being official" and "Being hermit", nature aesthetics becomes an important spiritual consignation. From Jin Gu Zhi Hui to Lan Ting Xi Ji, the Wei-Jin's literati are called "Inaction Brings Comfort, hence Being Hermit is in Fashion". In Shi Shuo Xin Yu Time, natural beauty is liberated from the subsidiary status of social and personal beauty to become self-conscious aesthetic object with a kind of independent airs. The expanse of this natur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not only lays foundation for the pastoral poetry, paint, article and the art of gardens, but also further push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Theory. In a sense, the combination of nature, person and critique represents a mode of thinking of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s.
     The last chapter puts emphasis on the position and influence of Shi Shuo Xin Yu in Chinese Aesthetic History. Shi Shuo Xin Yu delineates myriads of appearances about the Wei-Jin's literatus' life. It no longer undertakes the mission of "Articles are for Promulgating Truth", "Articles are for Expressing Truth", but gradually becomes a method which readers and authors take part in and play with life in the process of own artistic generation and cultural spread, which is with the chan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Though Shi Shuo Xin Yu doesn't discuss Aesthetic Taste specially and its' material mostly are miscellaneous fragments, its' aesthetic significance is no less than other contemporary works. In form, on one hand, with "Shi Shuo Style" imitated by future literatus, imago critique resulting from Character Review has direct effect on later generations' Poetical Notes and Phrase Notes etc. In content, not only the features of "Depicting Humanity" and "Feelings" change Chinese Ancient Aesthetic Thought fundamentally, but also story details of later generations' novels and dramas originate from Shi Shuo Xin Yu too. In style, centering "Metaphysics" and worshiping "Simple and meaningful" beauty become the pioneer in aesthetic categories and theories such as "Spirit", "Metre", even "Poetic Imagery" and so on. These all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Aesthetic History.
引文
①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版,第1页。
    ② 余嘉锡笺疏、周祖谟等整理:《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中华书局 1983年版。
    ③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 1984年版。
    ① 萧艾:《<世说>探幽》,湖南出版社 1992年版。
    ② 张叔宁:《世说新语整体研究》,南京出版社 1994年版。
    ③ 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④ 宁稼雨:《时代学风的印迹与思考——三部<世说新语>研究著作述评》,《社会科学》 2000年第2期。
    ⑤ 宁稼雨:《<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⑥ 申家仁:《<世说新语>与人生》,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版。
    ⑦ 蒋凡:《世说新语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8年版,第5页。
    ⑧ 张万起编:《世说新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3年版。
    ⑨ 张永言主编:《世说新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
    ⑩ 吴金华:《世说新语考释》,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11 张振德等:《<世说新语>语言研究》,巴蜀书社 1995年版。
    ① 刘强:《二十世纪<世说新语>研究综述》,《文史知识》 2000年第4期。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09页。
    ②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09—210页。
    ③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82页.
    ④ 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页。
    ① 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页。
    ① 何明星:《从宗白华论<世说新语>看散步式美学风格的形成》,《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年第5期。
    ②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版,第598页。
    ③ 曹旭:《诗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166页。
    ① 中国古代文人也有把《世说新语》列入史学传记类的,如清代孙星衍撰的《孙氏祠堂书目》等。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 1997年版,第359页。
    ③ 周一良:《<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中国哲学史研究》 1951年第1期。
    ④ 梅家玲:《<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台湾人文与社会科学》 1994年第4卷。
    ① 柳士镇:《<世说新语><晋书>异文语言比较研究》,《中州学刊》 1998年第6期。
    ② 张松辉:《<世说新语>不是小说》,《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
    ③ 刘军:《<世说新语>非小说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6期。
    ① 法子:《魏晋风度的探究——简评<世说新语>整体研究》,《江海学刊》 1995年第4期.
    ② [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王宇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第41页。
    ①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版,第335页。
    ② 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 1986年版,第39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 1997年版,第59页。
    ② 吴功正:《<世说新语>特质及其文学史地位》,《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
    ③ 见刘军的《<世说新语>非小说论》一文,国内不少学者持类似观点。
    ① 刘师培:《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版,第132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 1997年版,第52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 1997年版,第39页,
    ① 刘强、吴寅:《<世说新语>文体考辨》,《复旦学报)(社科版) 2005年第2期。
    ② [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 1997年版,第53页。
    ②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东方出版社 1999年版,第190页。
    ③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东方出版社 1999年版,第250页。
    ④ 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见《论语·先进》。
    ⑤ 即《伊尹说》、《鬻子说》、《黄帝说》、《封禅方说》、《虞初周说》,见《汉书·艺文志》。
    ⑥ 杨义:《汉魏六朝“世说体”小说的流变》,《中国社会科学》 1991年第4期.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 1997年版,第52页。
    ②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 2001年版,第201页。
    ③ 张海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及与清谈之关系》,《文学遗产》 1997年第1期。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 1997年版,第52页。
    ② [韩]金星迳:《<世说新语>:历史向文学的蜕变》,《社会科学战线》 1999年第3期。
    ① 钱钟书:《宋诗选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① [唐]刘知几:《史通·卷十·杂记》。
    ②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下》。
    ③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联书店 1994年版,第6页。
    ④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59页。
    ⑤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 1986年版,第166页。
    ① 王阳:《“文史互证”的极限》,《文史哲》 1999年第5期。
    ② 钱钟书:《宋诗选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版。
    ③ 王阳:《“文史互证”的极限》,《文史哲》 1999年第5期。
    ④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 1996版,第81页。
    ⑤ [美]S·巴恩:《走向批判的历史编纂学》,韩震、王成兵译,《哲学译丛》 1998年第4期。
    ① [德]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453页。
    ② [美]詹姆逊:《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105、2、104页。
    ③ 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4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302页。
    ④ 汪正龙:《论文学意图》,《文学评论》 2002年第3期。
    ①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第97、109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 1997年版,第53—54页。
    ③ 如王能宪认为《世说新语》是刘义庆—人所撰,范子烨则论证了“成于众手说”等。实际上,鲁迅先生的结论也很含糊。笔者并不在此问题上用力,只是按照方便行文。
    ④ 范子烨;《<世说新语>新探》,《学习与探索》 1995年第4期。
    ① 周一良:《<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中国哲学研究》 1981年第1期。
    ② 宁稼雨:《刘义庆的身世境遇与<世说新语>的编纂动因》,《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0年第1期.
    ③ [民国]易宗夔:《新世说·自序》。
    ④ [明]王世懋:《批点世说新语序》.
    ①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张唤民等译,知识出版社 1987年版,第27页。
    ② Richard B.Mather:《世说新语的世界》,范子烨译,《学术交流》 1996年第1期。
    ①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4—5页。
    ② [美]Wallace Martin:《当代叙事学》,伍晓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97页。
    ③ [意]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三联书店 1997年版,第78页。
    ④ 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5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108页。
    ① [美]威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119页。
    ① [美]Wallace Martin:《当代叙事学》,伍晓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80—81页。
    ② [法]兹韦坦·托多洛夫:《叙事作为话语》,《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5年版。
    ③ 王秀红:《<世说新语>叙事对时间的模糊处理》,《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5年第4期。
    ① 李文俊编选:《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第158页。
    ② 罗纲:《叙事学导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133页。
    ③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年版,第380页。
    ④ [美]赫施:《解释的有效性》,王才勇译,三联书店 1991年版,第17页。
    ① 董学文编:《马克思恩格斯论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3年版,第58页。
    ① 刘军:《<世说新语>非小说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年第2期。
    ① 范子烨:《美国汉学家马瑞志及其英文译注本<世说新语>》,《文献》 1998年第3期。
    ② [加]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第82页。
    ③ [美]却尔:《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吴启之、顾洪洁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版,第57页.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08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 1997年版,第52页。
    ③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58页。
    ④ 《论语·公冶长》。
    ⑤ 《论语·季氏》。
    ① 《论语·先进》。
    ② 《论语·雍也》。
    ③ 《论语·子路》。
    ④ 《论语·阳货》。
    ⑤ 《孟子·尽心下》.
    ① 《论衡·骨相》:“贵贱贫富,命也。操行清浊,性也。非徒命有骨法,性亦有骨法。”
    ② 见《全三国文》卷一八和卷二二。
    ①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I1、205—207页。
    ② 《论语·泰伯》。
    ③ 《廿二史札记》卷五“东汉尚名节”条。
    ④ 《后汉书·郭泰传》。
    ① [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318页。
    ②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③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第7页。
    ④ 《后汉书·党锢列传》。
    ① 《后汉书·党锢列传》.
    ② 《后汉书·陈蕃传》。
    ① 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 1992年版.第72页.
    ② 《通典·选举典》。
    ③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① 《人物志·自序》。
    ② 《人物志·八观》。
    ③ 《世说新语·容止》第5则刘孝标注引。
    ④ 《太平御览》卷三六○引。
    ① 《人物志·九征》。
    ②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版,第3页。
    ③ 《人物志·八观》。
    ④ 《人物志·材理》。
    ① 《论语·里仁》。
    ② 《孟子·尽心下》。
    ③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93页。
    ④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70页。
    ① 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307—308页。
    ②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83页。
    ①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 2001年版,第203—204页。
    ①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第97页。
    ① 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第93—94页。
    ② [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438页。
    ③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12页。
    ④ 《论语·颜渊》。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25—226页。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26页。
    ② 《孔子家语》卷七《礼运第三十二》。
    ③ 《论语·八佾》。
    ④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21—222页。
    ① 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 1998年版,第899页。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24页。
    ②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60年版,第411页。
    ③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23页。
    ④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19页。
    ⑤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217页。
    ⑥ 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96页。
    ① 《世说新语·容止》第22则。
    ② 《世说新语·容止》第27则。
    ③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三联书店 1987年版,第310页。
    ① 《荀子·德行》。
    ② 《说苑·杂言》。
    ③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8页。
    ④ 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① 《世说新语·惑溺》第2则。
    ① [唐]李垕:《南北史续世说》。
    ② 《抱朴子·行品》。
    ① 《后汉书·李固传》。
    ② 《后汉书·刘陶传》。
    ③ 《后汉书·朱穆传》。
    ④ 《后汉书·王畅传》。
    ⑤ 《后汉书·左雄传》。
    ⑥ 《后汉书·张奋传》。
    ①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
    ② 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页。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212页。
    ② 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页。
    ③ 《三国志·魏志》。
    ④ 《抱朴子》卷二十一《清鉴》。
    ① 《容止》第25则。
    ② 《容止》第13则,刘孝标注引梁柞《魏国统》。
    ③ 《轻诋》第22则。
    ④ 《品藻》第36则。
    ⑤ 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80页。
    ①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5页.
    ① 《雅量》第2则.
    ② 《赏誉》第8则.
    ①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② 《人物志·九征》。
    ③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6页.
    ① 见《巧艺》第14则。顾恺之曾为嵇康《送秀才入军诗》作画,诗中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句.因为“目送归鸿”意在象外,所以很难将此神意描绘出来。
    ②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3页。
    ③ 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④ 《文心雕龙·明诗》。
    ① [魏]王弼着,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7页.
    ② 见《全三国文》卷四十八《养生论》.
    ③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0页.
    ① 《三国志·魏志》卷十九《陈思王植传》注引《魏略》。
    ② 《人物志·自序》.
    ③ 《人物志·八观》.
    ④ 见《世说新语·德行》第7则.
    ① 李劫:《给大师定位——20世纪西方文化风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2页。
    ② [德]尼采:《瓦格纳事件》,《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82页。
    ③ 《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第十四首。
    ④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1页。
    ⑤ [唐]李白:《淮海对雪赠傅霭》。
    ⑥ [唐]杜甫:《卜居》。
    ⑦ [宋]曾几:《题访戴诗》。
    ① 申家仁;《<世说新语>与人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页.
    ①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3页。
    ②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79页。
    ③ [法]罗丹:《遗嘱》,《罗丹艺术论》,沈琪译、吴作人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5页。
    ①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5页.
    ② 《庄子·大宗师》.
    ①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① [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34—335页.
    ② 唐翼明:《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③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页。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1页。
    ② [唐]宋之问:《绿竹引》。
    ③ [唐]周贺:《过僧竹院》。
    ④ [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⑤ [宋]陆游;《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
    ①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圉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② 《庄子·逍遥游》。
    ③ 古人皆于房舍前后种植桑柳,只有墓地才栽种松柏,张湛并非不知,只是不顾世俗的评价.而据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载,袁山松“善音乐”,他就是喜欢唱歌,特别是富有悲情的挽歌,且“听者莫不流涕”.
    ①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第598页。
    ② [清]张潮:《幽梦录》。
    ① 见《简傲》第4则。
    ② 见《任诞》第20则。
    ③ 《晋书·阮籍传》。
    ①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② 《古诗十九首》。
    ③ [梁]范云:《赠学仙者》。
    ④ 《三国志·吴·孙权传》注引《吴书》。
    ① 见《列子·杨朱》。《列子》一书虽托名战国列御寇,而实为魏晋时人所作,这点已为近代学界所证实.实际上,虽然杨朱之学的兴盛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中的一部分人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及观念,但总的来说,它并不代表魏晋士人的主流意识,而在本质上是“自我超越”之自觉意识的一种末流的、极端的形态.
    ②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
    ③ 《晋书·儒林传》。
    ① [晋]葛洪:《抱朴子·刺骄》。
    ① 见本则刘孝标注引《礼记·曲礼》。
    ② [晋]阮籍撰、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5页。
    ① 《列子·杨朱》。
    ②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① 陈炎:《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陈炎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
    ② 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
    ③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① 《庄子·达生》。
    ②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③ 见《世说新语·文学》第69则刘孝标注.
    ④ 张宏亮:《关于行为艺术的一点思考》,《中国美学年鉴2003》,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9页。
    ①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5页.
    ②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6页.
    ①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全三国文》卷四十七。
    ② 《魏志·李通传》裴注引《李秉家诫》。
    ③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叶梦得《石林诗话》。
    ① [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6页。
    ①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6回。
    ② 张三夕:《论行为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极端体验》,《中国美学年鉴2003》,河南人民出舨社2006年版,第4页。
    ①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②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04页。
    ③ 见《世说新语·任诞》第15则:“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仲容借客驴著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曰:‘人种不可失!’即遥集之母也.”另,刘注引《竹林七贤论》曰:“咸既追婢,于是世议纷然。自魏末沉沦闾巷,逮晋咸宁中始登王途.”
    ①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② 如《晋书·安平献王孚传论》载“安平风度宏邈,器宇高雅”,及《新唐书·张九龄传》记“帝每用人,必曰:‘风度能若九龄乎?’”等等。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页。
    ② 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58页。
    ① [美]Irwing Idowc:《知识分子的定义和作用》,《文摘》1985年第9期。
    ②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8页。
    ① 见《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全三国文》卷五十。
    ②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
    ①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②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9页。
    ① 张宝贵:《世俗与尊严——杜威的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② 《论语·卫灵公》。
    ③ 《论语·八佾》。
    ④ 《论语·卫灵公》。
    ⑤ 《春秋繁露·玉杯》。
    ⑥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⑦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①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 马小虎:《魏晋以前个体“自我”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6页。
    ① 钱穆:《国学概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0页。
    ② [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2—403页。
    ③ 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④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65页。
    ⑤ 见《世说新语·品藻》第25则。
    ①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9页。
    ② 《晋书·志第二》。
    ③ 参见《世说新语·文学》第5则及刘孝标注。
    ① 阮籍:《咏怀诗》五十。
    ②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513页。
    ① [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364页。
    ② [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49、165页。
    ③ [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8—399页。
    ①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1页。
    ② 马小虎:《魏晋以前个体“自我”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88页。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
    ①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② 《国语·周语》。
    ③ 《诗经·小雅·采薇》。
    ④ 《诗经·国风·蒹葭》。
    ⑤ 《诗经·国风·桃夭》。
    ⑥ [汉]王逸:《离骚经章句》。
    ⑦ 《论语·子罕》。
    ⑧ 《荀子·宥坐》。
    ⑨ 《论语·雍也》。
    ① 《老子·二十五章》。
    ② 《庄子·知北游》。
    ③ 《庄子·外物》。
    ④ 《文心雕龙·明诗》。
    ⑤ 《抱朴子·正郭》。
    ⑥ 《后汉书·郭泰传》。
    ⑦ 《全后汉文》卷六七引。
    ⑧ 钱钟书:《管锥篇》(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36页。
    ①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138页。
    ② [梁]陶弘景:《答谢中书》。
    ③ [魏]曹操:《观沧海》。
    ④ [晋]左思:《招隐》。
    ⑤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0页。
    ① 《春秋繁露·郊义》。
    ② 《庄子·知北游注》。
    ③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页。
    ④ 见《文学》第35则。
    ① 《庄子·大宗师注》。
    ② 《庄子·齐物论注》。
    ③ 《老子·五章注》。
    ④ 《达庄论》。
    ⑤ 《大人先生传》。
    ⑥ 《答难养生论》。
    ① 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295页。
    ② 见《德行》第3则。
    ③ 见《德行》第7则。
    ④ 见《言语》第57则。
    ⑤ 《史记·司马相如传》。
    ① 《诗经·国风·郑风》。
    ② [印]泰戈尔:《泰戈尔散文诗全集》,冰心等译,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③ 见《方正》第24则。
    ④ 见《言语》第90则。
    ⑤ [唐]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①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0页.
    ② 蒋凡:《世说新语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267页。
    ① 见《雅量》第28则,刘注引《中兴书》。
    ② 见《言语》第81则。
    ①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① 《晋书·孙绰传》。
    ② 《晋书·阮籍传》。
    ③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2—43页。
    ④ 《晋书·石崇传》。
    ① 《兰亭集序》为后人所加之称。当时王羲之叙诸人修褉诗,并无题目,所以后世所题不一。除《临河叙》之外,还有《兰亭修褉帖》、《兰亭序》等名称,最后定为《兰亭集序》。
    ① 见《兰亭诗》,《晋诗》卷十三。
    ①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① 《与山巨源绝交书》。
    ② 《论语·卫灵公》。
    ③ 《论语·泰伯》。
    ④ 《论语·述而》。
    ⑤ 《孟子·公孙丑上》。
    ⑥ 《论语·季氏》。
    ⑦ 《庄子·缮性》。
    ⑧ 这里之所以没有提“释”家,是因为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虽然渐趋世俗化、入世化,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出世的人生哲学。它不是以入世作为最终目的,而是将其看作出世的方便法门。而“仕”和“隐”本质上都是“入世”的,起码都是看重“现世”的。
    ① 《孟子·公孙丑下》。
    ② 《晋书·王羲之传》。
    ③ 《庄子·刻意》。
    ④ 《庄子·齐物论》。
    ⑤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页。
    ① 见《栖逸》第5则。
    ② 见《品藻》第17则和《巧艺》第12则。
    ③ 见《晋书·王导传》。
    ① [明]释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十九,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② 洪修平:《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① 见《全晋文》卷二二。
    ②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页。
    ③ [南朝·宋]宗炳:《画山水序》。
    ④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0—211页。
    ① [晋]阮籍撰、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7页。
    ② [英]伯林:《两种自由概念》,连载《公共论丛》1995年第1期“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号”和1996年第2期“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号”,三联书店。
    ①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
    ① 见《赏誉》第153则。
    ② [魏]曹丕:《与吴质书》。
    ③ 《宋书·谢灵运传》。
    ④ 《南史·王裕之传》。
    ① 《文心雕龙·体性》。
    ② 舒芜:《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68页。
    ① 《文心雕龙·附会》。
    ② [五代·梁]荆浩:《笔法记》。
    ③ [宋]苏轼:《论书》,《东坡题跋》上卷。
    ④ 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碑评第十八》。
    ① 钱钟书:《管锥篇》(第四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57页。
    ②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2页.
    ① 钱南秀:《传神阿堵——<世说新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文学评论》1986年第5期。
    ② 宁稼雨:《“世说体”初探》,《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6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① 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4、28—31页。
    ② 《荀子·正名》。
    ③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57页。
    ④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224—225页。
    ⑤ 梅家玲:《<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台湾《人文及社会科学》1994年第4卷。
    ① 《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七部八》。
    ①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页。
    ①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册),富寿荪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② 李建中:《辨体明性: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③ 赖力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页。
    ① 董学文编:《马克思恩格斯论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119页。
    ① 参见尼玛拉姆:《平凡;新的虚构点——评<世说新语>》,《西藏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① 《庄子·田子方》。
    ② 《庄子·德充符》。
    ③ [晋]向秀:《答养生论》。
    ④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4—215页。
    ⑤ 见《世说新语·纰漏》第4则。
    ① 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40页。
    ②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14—615页。
    ③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6页。
    ④ 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
    ① 高楠:《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① 钱穆:《读文选》,《新亚学报》1958年第3卷,第2期。
    ② 《庄子·大宗师注》。
    ③ 《沙门不敬王者论》第五。
    ① 《画山水序》。
    ② 《庄子·天道》。
    ③ 《庄子·外物》。
    ④ 《庄子·秋水》。
    ① 《文心雕龙·物色》。
    ②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① 转引自陈文新:《“世说”体审美规范的确立——论<世说新语>》,《学术论坛》1994年第4期。
    ② 严绍璗、王晓平:《中国文学在日本》,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128页。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版。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汉]董仲书:《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魏]刘邵,[清]曾国藩著,乙力编:《人物志·冰鉴》,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魏]王弼:《老子注》,中华书局1954年版。
    [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魏]王肃注:《孔子家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版。
    [晋]阮籍撰、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
    [晋]张湛:《列子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
    [晋]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梁]刘勰著,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5年版。
    [梁]萧统著,[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宋]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
    [明]释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清]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版。
    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1986年版。
    余嘉锡笺疏、周祖谟等整理:《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版。
    张永言主编:《世说新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张万起编:《世说新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萧艾:《<世说>探幽》,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
    张叔宁:《世说新语整体研究》,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吴金华:《世说新语考释》,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宁稼雨:《<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张振德等:《<世说新语>语言研究》,巴蜀书社1995年版。
    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范子烨:《世说新语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蒋凡:《世说新语研究》,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申家仁:《<世说新语>与人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钱穆:《读文选》,《新亚学报》1958年第3卷,第2期。
    周一良:《<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美]Irwing ldowe:《知识分子的定义和作用》,《文摘》1985年第9期。
    钱南秀:《传神阿堵——<世说新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文学评论》1986年第5期。
    宁稼雨:《“世说体”初探》,《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6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杨义:《汉魏六朝“世说体”小说的流变》,《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4期。
    梅家玲:《<世说新语>的叙事艺术》,《台湾人文与社会科学》1994年第4卷。
    陈文新:《“世说”体审美规范的确立——论<世说新语>》,《学术论坛》1994年第4期。
    [英]伯林:《两种自由概念》,连载《公共论丛》1995年第1期“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号”和1996年第2期“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号”,三联书店。
    范子烨:《<世说新语>新探》,《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4期。
    法子:《魏晋风度的探究——简评<世说新语>整体研究》,《江海学刊》1995年第4期。
    Richard B.Mather:《世说新语的世界》,范子烨译,《学术交流》1996年第1期。
    张海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及与清谈之关系》,《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
    范子烨:《美国汉学家马瑞志及其英文译注本<世说新语>》,《文献》1998年第3期。
    [美]S·巴恩:《走向批判的历史编纂学》,韩震、王成兵译,《哲学译丛》1998年第4期。
    柳士镇:《<世说新语><晋书>异文语言比较研究》,《中州学刊》1998年第6期。
    [韩]金星迳:《<世说新语>:历史向文学的蜕变》,《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3期。
    尼玛拉姆:《平凡:新的虚构点——评<世说新语>》,《西藏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王阳:《“文史互证”的极限》,《文史哲》1999年第5期。
    宁稼雨:《刘义庆的身世境遇与<世说新语>的编纂动因》,《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
    宁稼雨:《时代学风的印迹与思考——三部<世说新语>研究著作述评》,《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刘强:《二十世纪<世说新语>研究综述》,《文史知识》2000年第4期。
    刘军:《<世说新语>非小说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6期。
    李建中:《辨体明性: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2期。
    高楠:《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汪正龙:《论文学意图》,《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张节末:《论宗白华中国美学理念的形而上学品格》,《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何明星:《从宗白华论<世说新语>看散步式美学风格的形成》,《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吴功正:《<世说新语>特质及其文学史地位》,《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洪修平:《论儒道佛三教人生哲学的异同与互补》,《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张松辉:《<世说新语>不是小说》,《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刘强、吴寅:《<世说新语>文体考辨》,《复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
    王秀红:《<世说新语>叙事对时间的模糊处理》,《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4期。
    鲁迅:《鲁迅全集》(第3、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齐鲁书社1997年版。
    刘师培:《论文杂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钱穆:《国学概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三、四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册),富寿荪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舒芜:《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汝信、曾繁仁主编:《中国美学年鉴2003》,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袁济喜:《六朝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法:《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陈炎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
    陈炎:《陈炎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马小虎:《魏晋以前个体“自我”的演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曹旭:《诗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傅修延:《先秦叙事研究:关于中国叙事传统的形成》,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宁稼雨:《魏晋风度——中古文人生活行为的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魏士衡:《中国自然美学思想探源》,中国城市出版社1994年版。
    唐翼明:《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严绍璗、王晓平:《中国文学在日本》,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
    赖力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德]马克思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德]尼采:《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
    [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张唤民等译,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王字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德]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詹姆逊:《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Wallace Martin:《当代叙事学》,伍晓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意]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美]威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福克纳:《福克纳评论集》,李文俊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赫施:《解释的有效性》,王才勇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加]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美]却尔:《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吴启之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
    [法]罗丹:《罗丹艺术论》,沈琪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
    钱中文:《巴赫金全集》(第4、5卷),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陆梅林主编:《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
    [印]泰戈尔:《泰戈尔散文诗全集》,冰心等译,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
    李劼:《给大师定位——20世纪西方文化风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董学文编:《马克思恩格斯论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版。
    罗纲:《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张宝贵:《世俗与尊严——杜威的艺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