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国家仪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国国家仪式”指中华民国时期由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三个国家层面的政权正式主导或派员参加,普通民众主动或被动参与,出于某种原因,周期性或指向性进行的程式化活动。
     西方现代国家仪式知识在晚清中国即已流传,国人对此认识渐多,且在中国古代传统礼仪、节日文化的交织下,产生出“清末”国家仪式。
     辛亥革命后各阶层重新寻找自身位置,经过短暂波动后社会很快趋于“平静”,各方政治势力最终被暂时性地归于“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举行的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仪式,即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典礼,为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国家仪式,昭示新民族国家、新政府成立。为新“国家”寻求“正统”,孙中山在南北统一大庆典上特往拜谒南京明太祖孝陵。如此背景下作为新政制的总统就任仪式得以继续。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典礼因其实力和权威,受到各方支持和拥护,民众对新国家充满希望。“革命”与“共和”作为民国“新传统”,为新的合法性资源。国民党人对“革命”传统的提倡体现于民元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仪式,实为强调自身在建立民国过程中的地位和功绩,阐释统治合法性。而“共和”精神集中体现于民元双十节纪念,“共和”与国庆被建构起密切联系,民元国庆纪念可称“共和”胜利的庆祝,通过各种方式,“共和”意象得以广泛传播。
     民国虽成立,但新国家的盛世景象实为短暂。因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并非易事,各种力量随着社会稍微稳定反开始复苏。社会人心日益不安,国家统治面临危机。于是袁世凯开始援引“旧传统”,试图“拯救”国家,恢复祭天和国家祀孔。当时社会确有不少怀念传统者,希望借助国家权力恢复传统,同情乃至支持祭天和国家祀孔。但祭天、祀孔与民主共和理念格格不入,最终受到社会的怀疑与批评。令人遗憾的是社会不仅对旧传统已不能接受,对新政制也难以完全适应。总统就任仪式作为民初典型的现代性国家仪式,随着政局变化,社会对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典礼的态度已发生改变,社会并非关注表面形式,而是看重形式背后操演者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北京政府统治后期,社会对“共和”越来越失望的情绪体现于国庆纪念言论。国家仪式的操演面临重重困境,此缘于社会难以忍受的现实政治局势,“民主共和”的“民族国家”只剩下一块有名无实的空招牌。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行辕铁狮子胡同,北京政府与国民党合办葬礼,期间的妥协与斗争可见南北方势力之微妙。舆论界掀起对孙中山“盖棺论定”的热潮,各种言说铺天盖地,有赞誉者,有贬斥者。国民党人参与完葬礼即匆匆南下,孙中山遗体暂厝西山碧云寺。直到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1929年6月1日才对孙中山实行“奉安大典”,规模宏大可谓空前,深刻表达出党国政治权威,此时孙中山形象已堪称“伟大”。国民党作为打破传统的“革命”政党,建立政权之初急需构建统治合法性以稳定社会,周期性国家仪式的广泛运用即为明证,制定的“革命纪念日”体系,纪念日数量达28个之多,目的无非在于塑造和加强自身统治权威和地位,国家仪式“党国化”。
     国民党建立起“党国体制”后,很快即遭遇统治新危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在国难之际对国家仪式作出相应调适,吸纳某些传统元素,将之制作成“现代”国家仪式,孔子诞辰纪念日与民族扫墓节以现代方式呈现和表达传统。日本侵华的标志性事件也被制作成纪念日,更直接、深刻的表示抵抗外敌,以进行民族动员。这些成为国家仪式调适中的重要内容,体现出抗战时期民族主义的特色。原本私人性的蒋介石寿辰被利用开展“捐款购机”活动,以进行全国性抗战动员,同时也是蒋介石个人权力和权威的展现和操演。“蒋介石崇拜”作为民族主义兴盛的孪生兄弟,在抗战期间逐步形成。从更广义角度理解,此时兴起的“蒋介石崇拜”存有其合理性,国家需要强大政府,也需要强人领导民众抗击外侮,取得抗战胜利。
     中国军民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以胜利结束,人们为此狂欢。国共两党却从抗战时期的合作逐步走向对抗,内战爆发。国家仪式成为宣传“戡乱剿匪”与蒋介石崇拜的工具。作为执政者的国民党将抗战胜利的庆贺与纪念制作成“抗战纪念日”,借以宣传“戡乱剿匪”。庆祝胜利还都的国家仪式也被用来宣扬蒋介石个人崇拜,实际上成为庆祝蒋介石“个人胜利”。为完成建国重任庆祝蒋介石六十寿辰,看似合理,但因社会变化而显得不合时宜。之后总统副总统就职典礼,蒋介石个人崇拜犹存,但已不具规模和影响。抗战取得胜利后,国家仪式理应为更具价值的国家社会的建设服务,宣扬“民主共和国”政治理念。就此而言,国家仪式步入歧途,因过分强调现实政治而异化并产生悖论,似为国民党大陆统治终结宿命的表现。不管国家仪式如何运作,都难以挽救本身出现问题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政治操演”落幕。
"National Ceremon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fers to the stylized action during the reigning period of the Nanking Provisional Government,the Bejing Government and the Nanjing govern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authority who stood for China acted as a "nation-state" held the periodic and orientational ceremony or sent delegates for the it.During the performative ceremony,the public were active participates or passive onlookers.
     The knowledge of western national ceremony came to exist and was known by the Chinese peop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nd it merged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rituals and festive culture,from which came into be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National Ceremony.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people of all ranks relocated themselves after experienceing the upheavals and returned to normality. The political powers were temporally belong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eremony of the 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12 which also was Sun Yat-sen's inaugural ceremony as the Temporal President,was exactly the first national ceremony of modernity. The ceremony suggested the emergence of a new nation state as well as a new government. The new State sought for "legitimacy".Sun Yat-sen paid a formal visit to the tomb of Zhu yuanzhang in Nanjing during the ceremony of North-South Reunification. Against this background,Sun Yat-sen proceeded his inaugural ceremony which would display a forthcoming new political system. Meanwhile, Yuan Shih-kai inaugurated as the Temporal President with power and authority.People welcomed the new state with the hope for a promising future.Revolutionary and Republicanism as some kinds of "New Tradition",became new resources of legality. The Nationalist Party members advocated the new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in the way of commemorating the 72 martyrs in the Hung Huagang Battle in the first day of the republic state.It actually proceeded as a ceremony to highlight the Nationalist Party's achivement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state, which helps to claim the ruling legitimacy. The Republicanism mainly saw in the commemorating of the Double Tenth Day, by which way the Republicanism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e National Day. The commemorating of the first National Day also predicted the triumph of the Republicanism and its expanding influence.
     The country didn't appear as prosperous as the new republic state should bring with. The long stand dictatorial system was substituted by the democracy system, while actually transition was not an easy task.People of power were reactive,along with which were the restless people. That was why Yuan Shih-kai resorted to the "Old Tradition"by worshipping to Heaven and Confucius to Save the country. The public have a special feeling for old tradition,some people embraced the ceremonies and hoped it would help the country. While the ceremony of worshipping to Heaven and Confucius went against with spirit of democracy an republicanism.It aroused criticism. The country was in a dilemma of tradition and the new state.The president's inaugural ceremony,as some typical modern national ceremony,its holder and mold of value and orientation,not limited to the ceremony itself, were watched by the public.People were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former to some degree. In the late years of the Beijing government, growing disappointment about the Republicanism was seen in the politic views of the National Day. People were depressed by the political reality,that was the reason why national ceremon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nt into difficulty and the slogan of Democracy and Republicanism as well as Nation-state became nominal.
     Sun Yet-san passed away in Beijing on March,12th,1925. The Beijing government and the Nationalist Party together held the funeral ceremony,during which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powers of the south and north was delicate.At the same time, The media encouraged the fervour of reviewing Sun Yet-san,people had quite opposite views.The Nationalist Party members went south instantly after the funeral,Sun's body was left at the BeYun Tomb in Beijing. It was not until June,lst,1929 when the Nationalist Party seized the power that the grand ceremony of Sun's funeral was held. The ceremony was unparalleled, which extensively expressed the authority of the party-state. By then Sun Yet-san was seen as a great man.As a" Revolutionary" party,the Nationalist Party tried to pursue its ruling legality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country. National ceremonies of moderni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came some routine was the evidence of the endeavor,as well as the establishing of the "Revolutionary Anniversary Days" which amounts to the number as many as 28. That were all contributed to the Party-state's authority and status as well as the ceremony's " being Party-state".
     The "party-state" faced ruling crisis as soon as the September 18th Incident in 1931 happened. Facing the grin situation,the Nationalist Party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bsorbed some traditional rituals to adapt itself to the national ceremony which presented for modernity. Confucius Birthday and the National Tomb-sweeping Day,which contained much of the major adaption,presented themself in a modern image to express the tradition. Besides that,Nationalism w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emorial da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dates of the main incidents of Japan's invasion of China became memorial days, which greatly help to call on people to defend the country.As an personal affair,the birthday of Chiang Kai-shek was fully made advantaged to "raise funds for buying the airplane". It was a nationwide anti-Japanese mobilization as well as the power and authority exhibition of Chiang. People's worshipping of Chiang went with the thrive of nationalism during the war,which sounds reasonable in a broad way. The nation needed a powerful government as well as a strong leader for the final victory.
     China suffered a lot and finally made through. The nation celebrated the victory. The alliance during the war between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Nationalist Party broke out,and it came with the Civil War. The national ceremon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ke the Anti-Japanese war memorial became propaganda tool for "Suppressing The Rebellion" and fostering the worship of Chiang Kai-shek. Chiang's 60th birthday was celebrated in the name of the new state. It was inappropriate for the deteriorate situation,and the same with the worship of Chiang. After the war,the national ceremony should ser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 and advocate for the spirit of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hina.While on the contrary,the ceremony played too much emphasize on the politics,and it went astray. Facing the downward spiral situation and the inner problem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the performative ceremony seemed to fade away with the declining destiny of the Nationalist Party an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引文
①葛剑雄:《“国家级”公祭黄帝质疑》,《南风窗》2003年第15期,第60—61页。
    ①张丽峰:《再谈设全国哀悼日的意义》,《中国妇女报》,2009年5月19日,第A2版。
    ②张芹,李琨:《解读国庆阅兵仪式的结构及其象征意义》,《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4期(下半月),第32页。
    ③赵军:《特殊历史时期的国庆大阅兵——1969年国庆20周年亲历阅兵纪实》,《党史天地》2009年第10期,第24页。
    ④《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是胜利》,《人民日报》,1969年10月8日,第2版。
    ⑤《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今日在首都隆重举行》,《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第1版。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第2版。
    ①《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昨在首都隆重奠基毛主席宣读碑文》,《人民日报》,1949年10月1日,第2版。
    ①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②刘方玲:《国家祀典与民间信仰:祭厉及其社会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2期;王元林:《国家祭祀视野下的金龙四大王信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论碧霞元君信仰扩展与道教、国家祭祀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郑丽航:《明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天妃考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天后考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妈祖综考》,《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
    ①廖小东:《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政治分析》,复旦大学2008年度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未刊本。
    ②王柏中:《神灵世界秩序的构建与仪式的象征——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李媛:《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③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①周俊宇:《塑造党国之民——中华民国国定节日的历史考察》,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台湾史研究所硕士班2008年度学位论文。
    ②[英]H. Harrison,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③高冬琴,蔡世华:《国葬与国家民族认同——以孙中山遗体及其安葬为中心》,侯杰主编:《“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3—455页;田海林,李俊领:《仪式政治: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孙中山的祭祀典礼》,《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李恭忠:《“党葬”孙中山:现代中国的仪式与政治》,《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李理:《世纪的葬礼——孙中山先生移灵南京奉安国葬》,《国立国父纪念馆馆刊》2007年第20期;陈蕴茜:《国家典礼、民间仪式与社会记忆》,《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④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①李学智:《政治节日与节日政治——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国庆活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姜瑞学:《北洋政府与中华民国国民塑造——以“双十节“为中心的考察》,《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③陈蕴茜:《谒陵仪式与民国政治文化》,《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时间、仪式维度中的“总理纪念周”》,《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
    ④罗福惠、朱英主编:《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⑤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7页。
    ⑥刘长林,杜勇:《仪式表演与权力博弈——以北洋军阀李纯葬礼为中心的探讨》,《理论学刊》2009年第5期;冯佳的《“国”与“君”——政治文化视角下的隆裕太后葬礼》,《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②[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③[日]子安宣邦:《国家与祭祀:国家神道的现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83页。
    ①王宵冰主编:《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②曹本治:《思想的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8页。
    ①周文:《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第88页。
    ②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页。
    ③李嫒:《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度博士学位论文,第16页。
    ④王邦佐,孙关宏,王沪宁,李惠康:《新政治学概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页。
    ⑤俞金尧:《微观史研究与史学的碎化》,《历史教学》2011年第24期,第4页。
    ①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②参见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8—21页。
    ③刘金同、马良洪、高玉婷等著:《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④乌丙安认为“综合性质的节日,是由某个节日活动的多种目的所决定的。这些活动的多种目的往往是在节日发展中不断复合汇聚而成的”(《中国民俗学(新版)》,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29页)。
    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特性,参见房泽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山东大学200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34—54页。
    ①[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大规模生产传统:1870—1914年的欧洲》,[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339页。
    ②耿成:《法国国庆日是何年确定的?》,《世界知识》1980年第19期,第7页。
    ③[美]大卫·卡纳迪恩:《仪式之背景、表演与意义:英国君主制与“传统的发明”,1820—1977年》,[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138页。
    ④张德彝:《航海述奇》,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1页。
    ⑤小野寺史郎:《大清臣民与民国国民之间?——以新政时期万寿圣节为中心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81页。
    ①斌椿:《乘槎笔记(外一种)》,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7页。
    ②参见小野寺史郎:《大清臣民与民国国民之间?——以新政时期万寿圣节为中心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81—82页。
    ③自光绪三年(1877年)起,总理衙门要求驻外使臣必须写工作日记,以随时向国内汇报(参见李景屏:《一部晚清出使日记及其启示》,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5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版,第548页)。
    ④《时事要闻》,《大公报》,1902年11月11日,第2版。
    ⑤《万寿余闻》,《大公报》,1902年11月12日,第4版。
    ⑥《一人有庆》,《大公报》,1902年7月27日,第4版。
    ①《庆典志盛》,《大公报》,1902年7月30日,第4版。
    ②《庆典志盛》,《大公报》,1902年8月1日,第3版。
    ③《上海庆祝会小启》,《大公报》,1902年8月2日,第6版。
    ④《庆贺合国》,《万国公报》,第86期,1896年3月18日,第28页。
    ⑤任公(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1901年11月11日,第100册,第1页。
    ⑥《路透电报》,《大公报》,1902年8月3日,第1版。
    ⑦《大公报》,1905年7月14日,第1版。
    ①《法租界庆贺事》,《大公报》,1905年7月15日,第4版。
    ②潘光哲:《晚清中国士人与西方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创造与转化——以蒋敦复与王韬为中心》,《新史学》2011年第3期,第114页。
    ③参见郭辉:《辛亥“文明革命”观的审视》,《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103页。
    ④《20世纪之中国》,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70—71页。
    ⑤参见[美]孙隆基《历史学家的经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32页。
    ⑥《法国革命庆典问答》,《大公报》,1905年7月14日,第1—2版。
    ①《万寿祝辞》,《大公报》,1902年7月30日,第2—3版。
    ②《本日庆贺万寿之感情》,《大公报》,1903年8月18日,第2版。
    ③《今上皇帝万寿祝辞》,《大公报》,1904年8月7日,第2版。
    ④《本日庆贺万寿之感情》,《大公报》,1903年8月18日,第2版。
    ⑤《今上皇帝万寿祝辞》,《大公报》,1904年8月7日,第2版。
    ⑥《今上皇帝万寿祝辞》,《大公报》,1905年7月28日,第2版。
    ⑦《中国皇帝的葬礼》,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第7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44页。
    ①闾小波、许敏:《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160—161页。
    ①参见郑大华:《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9期,第5—12页。
    ①尚明轩:《孙中山传》,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3月版,第156页。
    ②《紧要电报》,《民立报》,1912年1月1日,第2页。
    ③《南京紧要电报》,《民立报》,1911年12月30日,第2页。
    ①居正:《辛亥劄记》,《革命文献》第一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10月影印版,第86—-87页。另据《辛亥割记》所述,各省代表会已于12月27日决议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②参见《专电》,《民立报》,1911年12月29日,第2页。槟榔屿华侨电报:本总机关得各埠来电,均赞成孙为大总统,南洋全体叩上。新加坡华侨电报:敝同人决议公举孙君逸仙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星加坡同盟会张永福、陈楚楠。檀香山华侨电报:《民立报》转国会公鉴公举孙文为民国大总统,檀侨全体,杨广达等上。
    ③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纪元前一年一至十一月份),台北:台湾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3年印行,第1151页。
    ④《致黎元洪电》,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75—576页。
    ⑤孙中山:《复南京各省代表电》,《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75页。
    ⑥孙中山:《致各省都督军司令长电》,《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75页。
    ①以上两段均见《紧要电报》,《民立报》,1912年1月3日,第2页。
    ②对于中华民国国号的由来,王尔敏做出详细阐述,认为最早源于孙中山在1894年先后在檀香山与香港创立兴中会,其宗旨即在于复兴中华。1903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中华民国”四字已经包括在其中。1905年在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仍沿袭兴中会四大宗旨。1906年,同盟会在东京举行《民报》发行一周年纪念,孙中山在会中的演讲明确提出“中华民国”一词,同时章太炎为《民报》致祝词,当众宣读,高呼“中华民国万岁”。此年为革命党人将“中华民国”四字正式提出之始(参见王尔敏:《兴中会同盟会与中华民国国号之创生》,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编辑委员会:《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第2册:中华民国开国史),孙中山先生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编辑委员会1985年版,第2-16页)。
    ③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与孙中山关系,参见闾小波和许敏的《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160—164页)一文。
    ④《紧要电报》,《民立报》,1912年1月3日,第2页。
    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记》,《革命文献》第一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10月影印版,第13页。
    ①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页。
    ②《安徽全省人民电》,《申报》,1912年1月2日,第1张第4版。
    ③《中华民国新纪元》,《申报》,1912年1月2日,第1张第4版。
    ④《气象一新》,《申报》,1912年1月2日,第2张第2版。
    ⑤《宁波举行大庆典》,《申报》,1912年1月6日,附第3版。
    ⑥《译电》,《申报》,1912年1月6日,第1张第4版。
    ⑦《祝贺孙大总统电报》,《民立报》,1911年12月11日,第3页。
    ①《福字敢死队刘司令电》,《申报》,1912年1月2日,第1张第4版。
    ②《民立报》,1911年12月31日,第3页。
    ①血儿:《中华民国万岁大总统万岁》,《民立报》,1911年12月30日,第1页。
    ②力子:《共和国民之天职》,《民立报》,1911年12月30日,第1页。
    ①血儿:《民国唯一之纪念日》,《民立报》,1912年1月1日,第1页。
    ②血儿:《为共和尽瘁》,《民立报》,1912年1月10日,第1页。
    ①《共和民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申报》,1912年1月1日,第1张第3版。
    ②《外交团不承认大总统》,《大公报》,1912年1月2日,第3版。
    ③钝根:《新祝词》,《申报》,1912年1月1日,第2张第2版。
    ④《附录清谕三道》,《民立报号外》,1912年2月14日,第1页。
    ⑤郭辉:《辛亥“文明革命”观的审视》,《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⑥孙中山:《举行民国统一大典通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7月版,第83—-84页。
    ①孙中山:《咨参议院辞临时大总统职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7月版,第84页。
    ②孙中山:《咨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7月版,第85页。
    ③孙中山:《复袁世凯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7月版,第86页。
    ④孙中山:《复蒙古联合会蒙古王公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7月版,第89页。
    ①陈三井,居蜜合编:《居正先生全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第184页。
    ②《民国统一大庆典礼节单》,《民立报号外》,1912年2月17日,第2页。
    ①孙中山:《祭明太祖文》、《谒明太祖陵文》,《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4—97页。
    ①《民国统一大庆典礼节单》,《民立报号外》,1912年2月17日,第2页。
    ②孙中山:《在南京总统府庆贺南北统一典礼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7—98页。
    ③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12年1—6月),台北:台湾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1年印行,第242—243页。
    ①瞿骏:《辛亥革命时期的集会与城市公共空间——以追悼会为中心(1911—1912)》,《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69页。
    ②罗福惠,郭辉:《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论》,《澳门研究》2011年第3期,第9页。
    ③《袁君世凯致孙大总统电》,《民立报号外》,1912年2月17日,第1页。
    ①啸秋:《民国大庆典祝词》,《民立报》,1912年2月15日,第1页。
    ②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读书》1999年第9期,第131页。
    ①孙中山:《复伍廷芳电》,《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3页。
    ②佚名:《清末实录(外十一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0页。
    ③佚名:《清末实录(外十一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④具体内容参见本文《宣告“正统”:中华民国南北统一大庆典》部分。
    ⑤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12年1—6月),台北:台湾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1年印行,第247—248页。
    ①《袁君世凯致孙大总统电》,《民立报号外》,1912年2月17日,第1页。
    ②《要闻》,《大公报》,1912年3月10日,第3版。
    ③参见李学智:《南京临时政府与临时参议院的矛盾与对立》,《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38—43页。
    ④《要闻》,《大公报》,1912年3月10日,第3版。
    ⑤《三月九日新举临时大总统袁世布告》,《申报》,1912年3月10日,第1张第1版。
    ①《袁总统受任余记》,《申报》,1912年3月18日,第1张第2版;《大总统就职之观礼事项》,《大公报》,1912年3月12日,第3版。
    ②《详记大总统受职盛典》,《大公报》,1912年3月13日,第3版。
    ③《袁大总统宣誓词》,《申报》,1912年3月10日,第1张第1版。
    ④《袁总统履任之礼节》,《申报》,1912年3月13日,第1张第2版。
    ①《专电》,《民立报》,1912年3月10日,第3页。
    ②《袁总统受任余记》,《申报》,1912年3月18日,第1张第2版。
    ③《袁总统履任纪盛》,《申报》,1912年3月12日,第1张第2版。
    ④《袁大总统莅任感言》,《申报》,1912年3月10日,第1张第1版。
    ⑤血儿:《统一功成》,《民立报》,1912年3月10日,第2页。
    ①《北京电报》,《民立报》,1912年3月11日,第3页。
    ②《袁总统受职后之事项》,《大公报》,1912年3月11日,第3版。
    ③《参议院认袁总统受职电文》,《申报》,1912年3月10日,第1张第2版。
    ④《清两宫遣贺袁总统》,《大公报》,1912年3月14日,第2张第1版。
    ①《大总统咨参议院议决袁大总统大赦命令文》,《临时政府公报》第49号,1912年3月27日,第1—3页。
    ①《袁总统注意民国宪法》,《大公报》,1912年3月9日,第4版。
    ②《专电》,《申报》,1912年3月13日,第1张第1版。
    ③《外交团承认政府之时期》,《大公报》,1912年3月13日,第4版。
    ④《北京参议院之组织办法》,《大公报》,1912年3月13日,第4版。
    ⑤《专电》,《申报》,1912年3月15日,第1张第1版。
    ⑥《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8卷第11号,1912年5月1日,第1页。
    ⑦《美国上下两议院已将发电祝贺中华民国成立一案通过》,《民立报》,1912年4月17日,第6页。
    ①《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第74号,1912年7月13日,第1页。
    ②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12年7—12月),台北:台湾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1年印行,第263页。
    ③《蒙藏警报》,《民立报》,1913年4月24日,第6页。
    ①《沪军都督府启事》,《民立报》,1911年12月8日,第1页。
    ②孙中山:《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页。
    ③陈三井,居蜜合编:《居正先生全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第182页。
    ①《今日新新舞台之悲剧》,《民立报》,1912年5月15日,第3页;《昨日新新舞台之薤歌声》,《民立报》,1912年5月16日,第10页:《大追悼会记事》,《申报》,1912年5月16日,第7版。
    ②《宁人广州纪念会纪事》,《申报》,1912年5月18日,第6版,
    ③《血花纪念志盛》,《民立报》,1912年5月18日,第7页。
    ④参见瞿骏:《辛亥革命时期的集会与城市公共空间——以追悼会为中心(1911—1912)》,《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70页。
    ⑤《呜呼噫嘻去年之今日》,《申报》,1912年5月15日,第1版,。
    ⑥《今日开大追悼会》,《申报》,1912年5月15日,第7版。
    ⑦《流血纪念会》,《民立报》,1912年5月16日,第11页。
    ⑧在南京追悼广州死义七十二烈士大会上,拟定“三月廿九日为永久纪念日”,似未果。参见《血花纪念志盛》,《民立报》,1912年5月18日,第7页。
    ⑨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革命纪念日宣传大纲集》,出版社不详,1931年8月版,第63页。
    ⑩胡汉民在黄花岗起义十九周年纪念时称:“三月二十九日死难的人,实不止七十二烈士,当时党内有潘达微同志,幸未被获。和各善堂接洽收葬死难诸烈士之事,他把死在路上同死在刑场上的人,统统葬于现在的黄花岗墓地,有数具尸首,不知姓名,总之,都是为国家,为革命而死的,也不定要求其姓名传于后世了。就以七十二烈士的姓名,代表当时全体死难者,亦无不可。”(胡汉民:《七十二烈士的成仁就是成功》,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编:《革命先烈纪念日专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1932年印,第181页),可见,对于“七十二烈士”之称谓已具象征意义,因广为人知,所以就沿用。据张玉法考证,当时死难 烈士有八十六人(张玉法:《清季的革命团体》,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5年版,第355页)。
    ①血儿:《三月廿九流血纪念日纪念辞》,《民立报》,1912年5月15日,第2页。
    ②《大追悼会记事》,《申报》,1912年5月16日,第7版。
    ③《呜呼噫嘻去年之今日》,《申报》,1912年5月15日,第1版。
    ④《宁人广州纪念会纪事》,《申报》,1912年5月18日,第6版。
    ⑤力子:《牺牲的精神》,《民立报》,1912年5月15日,第3页。
    ①《临时教育会纪事十三日谈话会》,《民立报》,1912年7月21日,第7页;《临时教育会纪事》,《民立报》,1912年7月23日,第7页。
    ②《十二日参议院会议记》,《民立报》,1912年9月18日,第6页。
    ③《十九日参议院会议记》,《民立报》,1912年9月25日,第6页。
    ①《专电》,《民立报》,1912年9月22日,第3页。
    ②东方:《世界四大纪念日》,《民立报》,1912年10月10日,第14页。文中有言“美利坚之七月四号,法兰西之七月十四号,葡萄牙之十月五号,我中华民国之十月十日,世界之四大纪念日也。民立报万岁,民国万岁,世界四大共和国万岁”。可见,此时纪念日之设定确实为参照世界“共和国”之例。
    ③吴稚晖:《答客问革命纪念日应有之盛况》,《民立报》,1912年9月22日,第12页。
    ④《二十四日参议院会议记》,《民立报》,1912年9月30日,第6页。
    ⑤《总统命令》,《民立报》,1912年9月30日,第5页。
    ①《中华民国之元年开民国周年纪念会议》,《大公报》,1912年10月9日,第2版;《中华民国之元年开民国周年纪念会议》(续),《大公报》,1912年10月11日,第2版。
    ②《命令》,《政府公报》第163号,1912年10月10日,第1—4页。
    ③《北京电》,《申报》,1912年10月12日,第2版。
    ④《国庆声中之北京》,《民立报》,1912年10月10日,第11页。
    ⑤《北京国庆纪念会纪盛》,《大公报》,1912年10月12日,第5版。
    ⑥《关于国庆纪念会之种种》,《大公报》,1912年10月10日,第4版。
    ①《鄂省起义周年纪念会纪实》,《申报》,1912年10月16日,第2张第2版。
    ②《武昌电》,《申报》,1912年10月12日,第2版。
    ③《宁垣纪念会志盛》,《申报》,1912年10月12日,第2张第6版。
    ④《镇江祝典盛况》,《申报》,1912年10月12日,第2张第6版。
    ⑤《上海中华民国第一国庆纪》,《民立报》,1912年10月12日,第10页。
    ⑥《广州电》,《申报》,1912年10月12日,第2版。
    ⑦《广东电报》,《民立报》,1912年10月12日,第6页。
    ⑧《北京国庆纪念会纪盛》,《大公报》,1912年10月12日,第5版。
    ⑨《上海中华民国第一国庆纪》,《民立报》,1912年10月12日,第10页。
    ①《商界之祝典》,《民立报》,1912年10月10日,第14页。
    ②《国庆日纪事种种》(续),《申报》,1912年10月18日;《宁垣纪念会志盛》,《申报》,1912年10月12日,第2张第6版;《上海中华民国第一国庆纪》,《民立报》,1912年10月12日,第10页;《专电》,《民立报》,1912年10月12日,第3页。
    ③《国庆文字补录》,《民立报》,1912年10月18日,第7页。
    ④无妄:《闲评一》,《大公报》,1912年10月11日,第3版。
    ⑤朱焕奎:《第一国庆日》,《民立报》,1912年10月10日,第16页。
    ⑥血儿:《国庆日》,《民立报》,1912年9月25日,第2页。
    ①汪朝光:《民国的初建(1912—1923)),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陈烈:《中国祭天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②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2—25页。
    ③溥仪:《复辟的形形色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6 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第2—7页。
    ①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26页。另有文章分析了民初复古尊孔运动的积极意义,认为“是在民初价值权威空缺的背景下兴起的,顺应了重建价值权威的历史必然,同时将孔子的大同学说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相比附,提出复古尊孔就是以孔子大同思想为指归,虽然不能否认其将儒学披上美丽的外衣以便更好地宣传的目的,这种比附也不见得完全正确,但毕竟给民主思想的传播以一定的合法性,为民主思想的鼓倡打开了一道缺口”(邓亦武:《民初复古尊孔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2期,第10页),从一个侧面论证民初“传统”复活的合理性。
    ②杨·欧纳斯特(Ernest P. Young):《袁世凯与民初之自由与独裁问题》(The presidency of Yuan Shik-Kai, Liberalism Dictatorship in Earls Republican China),美国密执安大学1977年版,第171页。转引自李英铨:《夹袋中人:政治漩涡中的民国幕僚》,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页。
    ③《国务院通电祀天配孔征集意见》,《上海公报》1913年第6期,第1页。
    ④康有为:《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42—-849页。
    ①李俊领主要依据《孔教会杂志》对有关“祀孔配天”进行了梳理(参见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27—28页),但不可否认的是应该在复古尊孔的背景下理解《孔教会杂志》的言论,其中的祭天仅是论说之附庸,所以在利用其史料对祭天大典恢复前的思想环境进行研究的同时,应抱警惕心理。
    ②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页。
    ③荆云波称“人类总要想方设法地回归元初的神圣,使自己生活在诸神的存在之中,……‘报本反始’、‘尚古贵朴’的观念就是这种永恒回归的情结在礼仪、礼制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中的反映”(荆云波:《文化记忆与仪式叙事:<议礼>的文化阐释》,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8月版,第34页),所以对于这种情结的追求,成为当时祭天典礼设计者的主要理由。
    ④《祭天案审查报告书》,《孔教会杂志》第1卷第11号。转引自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28—29页。
    ⑤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30页。
    ①《祀天定为通祭令》,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2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6页。
    ②《外交部呈祭天祀孔典礼拟请免派陪祀文并批令》,《政府公报》第844号,1914年9月10日,第9页。
    ③详见《礼制馆覆内务部函》、《内务部致礼制馆函》,《政府公报》第935号,1914年12月11日,第20页。
    ④《祭天礼之天坛预备》,《申报》,1914年12月21日,第6版;《关于祭天典礼之筹备》,《大公报》,1914年12月15日,第2张第1版。
    ⑤《大总统令》,《政府公报》第945号,1914年12月21日,第6页。
    ①《总统第一次祀天记》,《申报》,1914年12月28日,第6版。
    ②《民国第一次祀天之礼文》,《申报》,1914年12月23日,第6版。另见《祀天日车马路线检验门证之办法》,《大公报》,1914年12月20日,第7版。
    ③《天坛演礼参观纪》,《申报》,1914年12月26日,第6版;《祀天行礼之演习》,《大公报》,1914年12月23日,第7版。对于演礼日期问题,陶菊隐称“先一日举行演礼”似有误(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页)。
    ④《演习祀天礼节》,《申报》,1914年12月22日,第10版。
    ⑤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二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8—29页
    ①具体行礼过程:鸣赞官赞就位,大总统升拜褥上立,典仪官赞燔柴,乐作。鸣赞官赞行四拜礼,大总统四拜,鸣赞官赞跪拜,再拜、三拜、四拜、兴,乐止。典仪官赞奠玉帛,乐作。鸣赞官赞升坛诣奠玉帛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由中阶之左升第一层。特派侍从武官随侍至阶上分左右,北向立,大总统诣玉帛案前正立,捧玉帛官捧玉帛篚立于大总统之右,接玉帛正立于大总统之左,鸣赞官赞献玉帛,大总统受玉帛篚拱举授左官,鸣赞官赞复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仍由中阶之左复第二层拜位立,特派侍从武官随侍如前,乐止。典仪官赞奉俎,乐作,对引官恭导大总统转立东旁,特派侍从武官随转于后,侍立如前。俟司馔官执壶以升,对引官恭导大总统复位,特派侍从武官随侍如前,鸣赞官赞升坛,诣奉俎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由中阶之左升第一层,特派侍从武官随侍如前,大总统诣俎案前正立,鸣赞官赞奉俎,司馔官举壶对立,大总统双手恭举,赞复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仍有中阶之左复第二层拜位立,特派侍从武官随侍如前,乐止。典仪官赞行初献礼,乐作。鸣赞官赞升坛,诣奠爵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由中阶之左升第一层。特派侍从武官随侍如前。大总统诣爵案前正立,捧爵官捧爵立于大总统之右,接爵官正立于大总统之左。鸣赞官赞献爵。大总统受爵,拱举授左官,乐暂止。赞诣读祝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诣读祝位正立,典仪官赞读祝,司祝官读祝毕,大总统受祝版拱举,仍授司祝官,乐复作。鸣赞官赞复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仍由中阶之左复第二层拜位立,特派侍从武官随侍如前。鸣赞官赞行四拜礼,大总统行礼如前,乐止。典仪官赞行亚献礼,乐作。鸣赞官赞升坛,诣奠爵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由中阶之左升第一层。特派侍从武官随侍如前。大总统诣爵案前正立,捧爵官捧爵立于大总统之右,接爵官正立于大总统之左。鸣赞官赞献爵。大总统受爵供选,授右官。赞复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仍由中阶之左复第二层拜位立,特派侍从武官随侍如前,乐止。典仪官赞行终献礼,乐作。鸣赞官赞升坛,诣奠爵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由中阶之左升。特派侍从武官随侍如前。大总统诣爵案前正立。鸣赞官赞献爵。如初献礼。鸣赞官赞复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仍由中阶之左复第二层拜位立,乐止。典仪官赞大总统代表国民受福胙,乐作。对引官恭导大总统升坛,诣饮福受胙位正立,特派侍从武官随侍如前。捧福胙官恭捧福胙至案前,供举退立于大总统之右,接福胙官二员进立于大总统之左。鸣赞官赞饮福酒,大总统受爵拱举,授左官。赞受胙,大总统受胙拱举,授左官。赞复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复第二层拜位立。特派侍从武官随侍如前。鸣赞官赞行四拜礼,大总统行礼如前,乐止。典仪官赞撤馔,乐作,乐止。典仪官赞望燎,乐作。赞奉祝帛,恭送燎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转立东旁。特派侍从武官随转如前。俟祝帛过毕,鸣赞官赞诣望燎位,对引官恭导大总统由内棂星门左门出。内务总长、平政院院长、都肃政史大礼官、特派侍从武官、内史均随侍大总统诣望燎位,东向立。典仪官赞司燎。俟半柴,赞礼成,乐止(参见《总统第一次祀天记》,《申报》,1914年12月28日,第6版;《大总统祀天之礼乐》,《申报》,1914年12月24日,第6版)。
    ②参见《政事堂礼制馆呈拟订祀天乐章缮呈钧鉴文并批令》,《政府公报》第943号,1914年12月19日,第8—9页。
    ③《大总统祀天之礼乐》,《申报》,1914年12月24日,第6版。
    ①[美]保罗·S.芮恩施著,李抱宏、盛震溯译,游燮庭校:《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
    ②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三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页。
    ③[美]保罗·S.芮恩施著,李抱宏、盛震溯译,游燮庭校:《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年版,第26页。
    ④高劳:《洪宪帝制始末》,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2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第919页。
    ⑤[美]保罗·S.芮恩施著,李抱宏、盛震溯译,游燮庭校:《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
    ①无妄:《闲评一》,《大公报》1914年12月3日,第67版。
    ②无妄:《闲评一》,《大公报》1914年12月23日,第6版。
    ③无妄:《闲评一》,《大公报》1914年12月24日,第6—7版。
    ①无妄:《闲评一》,《大公报》1914年12月17日,第6版。
    ②步陶:《民国祀天之举行》,《申报》,1914年12月23日,第7版。
    ③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④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38页。.
    ①璩鑫圭、唐良炎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97页。
    ②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6页。
    ③《丁祭除去拜跪》,《申报》,1912年3月5日,第7版。
    ①韩达编:《评孔纪年(1911—1949)》,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②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302页。
    ③韩达编:《评孔纪年(1911—1949)》,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④韩达编:《评孔纪年(1911—1949)》,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⑤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1—132页。
    ⑥韩达编:《评孔纪年(1911—1949)》,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其中称孔子诞日阴历八月二十七日,为阳历10月17日,似有误,查1912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为阳历10月7日。
    ⑦参见《抨击与反对:祭天大典》一节相关内容。
    ①《临时大总统令》,《政府公报》第406号,1913年6月23日,第1页。
    ②《教育部致各省都督民政长等电》,《政府公报》第499号,1913年9月24日,第17页。
    ③《内务部关于众议员罗永绍等为祀孔典礼令未经国会议决违反约法信仰自由问题致国务院复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④韩达编:《评孔纪年(1911—1949)》,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⑤韩达编:《评孔纪年(1911—1949)》,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4页。
    ①《祀孔案审查报告书》,《孔教会杂志》第1卷第11号,1913年12月。转引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70页。
    ②《大总统发布规复祭孔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①《命令》,《申报》,1914年9月27日,第2版。
    ②《内务部呈祀孔典礼斋戒日期并恭进斋戒牌以备佩用请鉴文并批令》,《政府公报》第863号,1914年9月26日,第16页。
    ③《外人参观演礼余闻》,《申报》,1914年9月29日,第6版。
    ①[美]保罗·S.芮恩施著,李抱宏、盛震溯译,游燮庭校:《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9页。
    ②《内务总长汤化龙呈大总统为举行秋丁祀孔典礼请示遵行文》,《政府公报》第596号,1917年9月12日,第14—15页。
    ③《内务总长汤化龙呈大总统陈明祀孔斋戒日期文》,《政府公报》第596号,1917年9月12日,第15页。
    ④《命令》,《申报》,1917年9月13日,第2版。
    ⑤《昨日祀孔纪盛》,《申报》,1917年9月23日,第2版。
    ⑥时人对具体仪节的报道,可见《总统祀孔之礼节》(《申报》1917年9月24日,第2张第6版)。
    ①《大总统发布崇祀先儒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
    ②参见该章《矛盾的态度:徐世昌总统就职仪式》一节。
    ③《北京电》,《申报》,1919年2月17日,第3版。
    ④《内务部咨呈国务总理、行各部总长、各院院长、各都统、督军、省长、川边镇守使、阿尔泰办事长官,本年秋丁祭祀冠服仍用乙种,嗣后凡遇祭祀均应适用,请饬属一体遵照文》,《政府公报》第1303期,1919年9月21日,第18页。
    ⑤《昨日孔子诞辰》,《大公报》,1919年10月21日,第1张。
    ⑥《命令》,《申报》,1923年3月18日,第3版。
    ①张萱:《疑耀(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46页。
    ②冷:《祀孔》,《申报》,1914年9月27日,第2版。
    ③无妄:《闲评一》,《大公报》,1914年9月28日,第6版。
    ①鉴于当时报纸上使用者为笔名,无法确定此“无妄”即前“无妄”,但可认为《大公报》对祀孔的态度。
    ②无妄:《闲评二》,《大公报》,1915年3月18日,第2张第1版。
    ③《孔诞感言》,《晨报》,1919年10月21日,第3版。
    ④庸:《尊孔》,《申报》,1919年10月21日,第3张第11版。
    ①讷:《孔诞感言》,《申报》,1922年10月17日,第4张第14版。
    ②韵笙:《祀孔见闻录》,《申报》,1925年9月29日,第3张第9版。
    ③渐:《孔子诞日之感想》,《申报》,1925年10月15日,第4张第11版。
    ①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读书》2011年第2期,第8—9页。
    ①《要电》,《申报》,1913年10月7日,第2版。
    ②冷:《祝总统选举》,《申报》,1913年1月7日,第2版。
    ③具体内容详细介绍,参见来新夏等著:《北洋军阀史》(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298—303页。
    ④赵佳楹编著:《中国近代外交史》(1840-1919),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4年版,第510页。
    ⑤《北京电》,《申报》,1913年10月7日,第2版。
    ⑥对此时到底多少国家以及哪些国家承认中华民国事,众说纷纭,有待进一步考察。此处暂采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页)成说。
    ⑦《北京电》,《申报》,1913年10月8日,第2版。
    ⑧《北京电》,《申报》,1913年10月9日,第2版。
    ①《临时政府告终之形式手续》,《申报》,1913年10月10日,第6版。
    ②《北京电》,《申报》,1913年10月10日,第2版。
    ③《正式总统今日受任矣》,《申报》,1913年10月10日,第2版。
    ④《国庆日之筹备大典》,《申报》,1913年10月14日,第2版。
    ⑤《大总统就任典礼详志》,《申报》,1913年10月15日,第2版。
    ⑥《大总统就任典礼详志》,《申报》,1913年10月15日,第2版。
    ⑦《北京专电》,《申报》,1913年10月11日,第2版。
    ①《专电》,《申报》,1913年10月12日,第2版。
    ①《北京电》,《申报》,1913年10月12日,第2版。
    ②《特约路透电》,《申报》,1913年10月12日,第2版。
    ③关于袁世凯正式总统受任大典详情,除已注释外,参见《特约路透电》,《申报》,1913年10月11日,第2版;《国庆日之筹备大典》,《申报》,1913年10月14日,第2版;《大总统莅任典礼续志》,《申报》,1913年10月16日,第6版。
    ①《共和纪念会之选举总统热》,《申报》,1913年10月7日,第6版。
    ②《大总统莅任典礼续志》,《申报》,1913年10月16日,第6版;《大总统受职观礼余谈》,《大公报》,1913年10月13日,第2张第1版。
    ③《大总统就任典礼详志》,《申报》,1913年10月15日,第2版。
    ①《大总统莅任典礼续志》,《申报》,1913年10月16日,第6版。
    ②《大总统不赴国会宣誓之原因》,《大公报》,1913年10月10日,第5版。
    ③梦幻:《闲评二》,《大公报》,1913年10月13日,第2张第1版。
    ④韩玉辰:《操纵国会与踢开国会》,吴长翼编:《魂断紫禁城:袁世凯秘事见闻》,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236页。事隔半个世纪后的记忆,似乎很难让人信服,尤其是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叠加着各种类似的评价与认识,很可能给一个老人造成影响,而产生记忆“再生产”。不过,就当时舆论所言,又类似韩玉辰所描述之性状。
    ⑤《北京电》,《申报》,1913年10月10日,第2版。
    ⑥《双庆日之南京》,《申报》,1913年10月11日,第2版。
    ⑦《一片欢呼庆祝声》,《申报》,1913年10月10日,第10版。
    ①《国庆纪念之余闻》,《申报》,1913年10月12日,第10版。
    ②冷:《祝民国纪念与总统履任》,《申报》,1913年10月10日,第2版。
    ③《大总统就任典礼详志》,《申报》,1913年10月15日,第2版。
    ①梦幻:《闲评一》,《大公报》,1913年10月10日,第4版。
    ②梦幻:《闲评二》,《大公报》,1913年10月10日,第2张第1版
    ③无妄:《闲评一》,《大公报》,1913年10月11日,第5版。
    ④梦幻:《闲评一》,《大公报》,1913年10月12日,第4版。
    ⑤无妄:《闲评一》,《大公报》,1913年10月15日,第4版。
    ①《袁总统被选后之外人舆论》,《申报》,1913年10月13日,第2版。
    ①《中国大事记》,《东方杂志》第15卷第9号,1918年9月,第216页;公孙訇编著:《冯国璋年谱》,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4页。
    ②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四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55—156页。
    ③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资料丛刊》(679—68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20—21页。
    ④沈云龙:《徐世昌评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81页。
    ⑤电文具体内容,参见大隐居士:《政闻纪要》,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1919年南北议和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57—458页。
    ①大隐居士:《政闻纪要》,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1919年南北议和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58—459页。
    ②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四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55—156页。
    ③电文具体内容,参见凤冈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民国丛书》(第2编85),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12月影印,第433—434页。
    ①《徐东海就任日之布置》,《申报》,1918年10月11日,第2张第6版。
    ②《总统受任日之戒备》,《申报》,1918年10月12日,第3张第10版。
    ③《关于东海就任之消息》,《申报》,1918年10月12日,第2张第6版。
    ④宣言书全文,参见《专电》,《申报》,1918年10月11日,第2版。
    ①关于徐世昌总统就职仪式,除已注释外,见《冯徐交替与时局》,《申报》,1918年10月13日,第2张第6版;《徐东海之就职情形》,《申报》,1918年10月15日,第3版。
    ②无妄:《庆贺中之责望》,《大公报》,1918年10月10日,第2张。
    ③《官绅庆贺之点缀品》,《益世报》,1918年10月10日,第2张第6版。
    ④《总统就任之庆贺》,《申报》,1918年10月10日,第3张第10版。
    ⑤《关于东海就任之消息》,《申报》,1918年10月12日,第2张第6版。
    ①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第三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69页。
    ②[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09页。
    ③冷观:《敬告今日就职之徐大总统》,《大公报》,1918年10月10日,第1张。
    ④无妄:《庆贺中之责望》,《大公报》,1918年10月10日,第2张。
    ①冷:《东海宣言》,《申报》,1918年10月11日,第2版。
    ②懒云:《谐评》,《益世报》,1918年10月13日,第3张第10版。
    ③梦幻:《今年今日之双十节》,《益世报》,1918年10月10日,第2版。
    ①味晨:《阴国洪宪皇帝贺新总统登极电》,《益世报》,1918年10月13日,第3张第10版。
    ②《西电之新总统就任观》,《大公报》,1918年10月12日,第1张。
    ①陈正茂,黄欣周,梅渐浓:《曾琦先生文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第265页。
    ①参见罗志田:《转折:1924—1926年间北洋体系的崩溃与南方新势力的兴起》,《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第149—159页。
    ①《中山逝世后之各方面》,《益世报》,1925年3月14日,第3版。
    ②三原:《中山逝世后之各方面》,《申报》,1925年3月17日,第5版。
    ③杏子:《记孙中山先生之逝世》,《申报》,1925年3月16日,第6版。
    ④《中山丧仪大纲》,《大公报》,1925年3月13日,第4版。
    ⑤《致段执政等电》,《大公报》,1925年3月13日,第4版。
    ⑥三原:《中山逝世后之各方面》,《申报》,1925年3月17日,第5版。
    ①《段派治丧专员》,《大公报》,1925年3月13日,第4版:《孙先生昨晨逝世》,《民国日报》,1925年3月13日,第3版。
    ②三原:《中山逝世后之各方面》,《申报》,1925年3月17日,第5版。
    ③《国内专电》,《大公报》,1925年3月14日,第3版。
    ④《国内专电》,《大公报》,1925年3月14日,第3版;《国内专电》,《申报》,1925年3月15日,第4版。
    ⑤豫:《各方对于中山之哀悼》,《申报》,1925年3月18日,第4版。
    ⑥《长沙大公报》,1925年3月15日,第2版。
    ⑦民国时期国葬制度的变迁及实施情况,参见张学继:《民国时期的国葬制度》,《民国春秋》1998年第2期,第22—25页。
    ⑧《孙中山先生之哀荣》,《长沙大公报》,1925年3月16日,第2版。
    ⑨《海内外痛悼孙先生》,《民国日报》,1925年3月15日,第2版。
    ⑩《中山丧仪大纲》,《大公报》,1925年3月13日,第4版。
    11《革命先觉者孙文竟溢然长逝矣》,《晨报》,1925年3月13日,第2版。
    ①《筹备中之孙文丧仪》,《盛京时报》,1925年3月16日,第2版。
    ②《革命先觉者孙文竟溢然长逝矣》,《晨报》,1925年3月13日,第2版。
    ③《筹备中之孙文丧仪》,《盛京时报》,1925年3月16日,第2版。
    ④《民党总部将接受中山国葬》,《申报》,1925年3月15日,第5版。
    ⑤《遵守孙先生的遗嘱》,《民国日报》,1925年3月14日,第2版;《孙中山先生之哀荣(二)》,《长沙大公报》,1925年3月17日,第2版。
    ⑥李恭忠:《“党葬”孙中山:现代中国的仪式与政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62页。
    ⑦《孙中山逝世后之国葬问题》,《长沙大公报》,1925年3月20日,第3版。
    ⑧怜:《国葬之商榷》,《盛京时报》,1925年3月20日,第1版。
    ⑨新:《孙中山之身后问题》,《申报》,1925年3月16日,第6版。
    ⑩《中山国葬案指令照准》,《大公报》,1925年3月21日,第4版。
    11《革命先觉者孙文竟溢然长逝矣》,《晨报》,1925年3月13日,第2版。
    12《千古一瞥时之孙先生》,《民国日报》,1925年3月16日,第3版。
    ①《筹备中之孙文丧务》,《晨报》,1925年3月14日,第2版。
    ②《筹备中之孙文丧务》,《晨报》,1925年3月14日,第2版。
    ③《筹备中之孙文丧仪》,《盛京时报》,1925年3月16日,第2版。
    ④《孙文国葬尚未决定》,《晨报》,1925年3月15日,第3版。
    ⑤《筹备中之孙文丧仪》,《盛京时报》,1925年3月16日,第2版。
    ⑥《孙文遗体昨晨大殓》,《晨报》,1925年3月16日,第2版。
    ⑦《十七日之执政会议》,《申报》,1925年3月21日,第6版。
    ①《昨内务部治丧会议》,《晨报》,1925年3月18日,第3版。
    ②《中山逝世后之第七日》,《大公报》,1925年3月19日,第3版。
    ③《昨日孙中山移灵之详情》,《大公报》,1925年3月20日,第3版。
    ④《中山停灵社稷殿后之所闻》,《大公报》,1925年3月22日,第3版。
    ⑤《孙中山正式开吊》,《申报》,1925年3月28日,第6版。
    ⑥《孙中山正式开吊》,《申报》,1925年3月28日,第6版。
    ①孤帆:《段执政中止亲祭中山之原因》,《申报》,1925年3月29日,第5版。
    ②《孙中山正式开吊》,《申报》,1925年3月28日,第6版。
    ③《孙中山丧礼详纪》,《申报》,1925年3月19日,第5版。
    ④《千古一瞥时之孙先生》,《民国日报》,1925年3月16日,第3版。
    ⑤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8页。
    ⑥《冯焕章与中山葬地》,《大公报》,1925年3月24日,第3版。
    ①《纪念孙先生意见》,《民国日报》,1925年3月15日,第10版。
    ②《孙文葬地察勘竣事》,《晨报》,1925年4月5日,第3版。
    ③《孙文墓地勘查竣事》,《晨报》,1925年4月15日,第3版。
    ④《孙文灵柩殡葬礼节》,《晨报》,1925年3月24日,第6版。
    ⑤《空前之大出殡》,《民国日报》,1925年4月6日,第2版。
    ⑥《段祺瑞将为孙中山建立专祠》,《长沙大公报》,1925年4月10日,第3版。
    ⑦本报同人:《悼孙中山先生》,《长沙大公报》,1925年3月14日,第2版。
    ①蔡听松:《哀孙中山先生》,《大公报》,1925年3月13日,第3版。
    ②蔡听松:《哀孙中山先生》,《大公报》,1925年3月13日,第3版。
    ③本报同人:《悼孙中山先生》,《长沙大公报》,1925年3月14日,第2版。
    ④青:《呜呼孙文》,《盛京时报》,1925年3月14日,第1版。
    ⑤《梁任公对于孙中山之批评》,《长沙大公报》,1925年3月19日,第2版。
    ⑥伍达光:《孙中山评论集》,广州:国民书局1926年版,第1—5页。
    ⑦伍达光:《孙中山评论集》,广州:国民书局1926年版,第9—10页。
    ⑧伍达光:《孙中山评论集》,广州:国民书局1926年版,第48页。
    ⑨青:《呜呼孙文》,《盛京时报》,1925年3月14日,第1版。
    ①《国内专电》,《申报》,1925年3月13日,第4版。
    ②灨一:《悼孙中山》,《益世报》,1925年3月13日,第2版。
    ③《悼孙文氏》,《晨报》,1925年3月13日,第2版。
    ④《梁任公对于孙中山之批评》,《长沙大公报》,1925年3月19日,第2版。
    ⑤《悼孙文氏》,《晨报》,1925年3月13日,第2版。
    ⑥《悼孙文氏》,《晨报》,1925年3月13日,第2版。
    ⑦濑一:《悼孙中山》,《益世报》,1925年3月13日,第2版。
    ⑧《悼孙文氏》,《晨报》,1925年3月13日,第2版。
    ①《粤人竟有目孙文为罪人者》,《晨报》,1925年3月21日,第3版。
    ②《粤人竟有目孙文为罪人者》,《晨报,》1925年3月21日,第3版。
    ③伍达光:《孙中山评论集》,广州:国民书局1926年版,第11页。
    ④伍达光:《孙中山评论集》,广州:国民书局1926年版,第4页。
    ⑤《梁任公对于孙中山之批评》,《长沙大公报》,1925年3月19日,第2版。
    ⑥士炎:《中山先生北来的意义》,《政治生活》,1924年11月30日,第1版。
    ①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②《中央令蒋北上致祭》,《申报》,1928年6月19日,第4版。
    ③《国府会议纪要》,《申报》,1928年6月16日,第2张第7版。
    ①《中央令蒋北上致祭》,《申报》,1928年6月19日,第4版。
    ②《军政党要人合谒孙灵》,《申报》,1928年6月26日,第3张第9版。
    ③《中央令蒋北上致祭》,《申报》,1928年6月19日,第4版。
    ④《方振武赴西山致祭》,《申报》,1928年6月30日,第2张第8版。
    ⑤国民党中枢与葬事筹备处的关系经历变化,但就整体而言,随着国民党地位的上升,葬事筹备处出于各方面考虑,关系趋于正常化(参见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5—109页)。
    ⑥《祭告总理文稿拟就》,《申报》,1928年6月26日,第2张第7版。
    ①《蒋等祭告总理纪盛》,《申报》,1928年7月8日,第3张第9版。
    ②《中央执监两会祭告总理文》,《申报》,1928年7月7日,第3张第10版;《祭告总理》,《中央周报》第6期,1928年7月16日,第1—2页。
    ③《蒋中正祭告总理文》,《申报》,1928年7月9日,第3张第10版:《蒋等祭告总理纪盛》,《申报》,1928年7月8日,第3张第9版。
    ④《河北省委谒灵西山》,《申报》,1928年11月13日,第4版。
    ①《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5页。
    ③《总理奉安委员会》,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④《总理葬事筹备讯》,《申报》,1928年12月6日,第2张第6版。
    ⑤《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①《迎榇专员办事处》,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②《迎榇专员办事处》,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8—28页。
    ③《昨日之国务会议》,《申报》,1928年12月22日,第4版。
    ④《奉安办公处之组织》,《申报》,1929年1月1日,第4张第16版。
    ⑤《总理奉安筹备会》,《申报》,1929年1月6日,第2张第7版。
    ①《奉安筹备会议》,《申报》,1929年1月12日,第4版。
    ②原来总理葬事由中国国民党主之,在筹备期间,葬事筹备委员会一切秉承中央执行委员会办理。国民政府迁宁后,关于葬事进行一并交由国民政府办理,国民政府经派定人员筹备葬事(《总理奉安委员会》,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但实际上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依旧掌控着实权,比如在总理葬礼改期上,国民政府实为国民党中央“工具”,此亦表明当时的“以党治国”。
    ③《国府公布总理奉安委员会章程》,《申报》,1929年1月16日,第3张第9版。
    ④《总理奉安委员会》,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⑤委员名单参见《总理奉安委员会》,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就当时任职,只有阎锡山、张学良、易培基、蒋梦麟、林业明非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另外王正廷、王伯群、孔祥熙、薛笃弼为中央执监候补委员。
    ①《总理奉安委员会》,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31—45页。
    ②《奉安会各组办结束》,《申报》,1929年6月23日,第2张第7版。
    ③《奉安会结束办公》,《申报》,1929年7月14日,第3张第9版。
    ④《奉安委员会报告结束》,《申报》,1929年7月17日,第2张第7版。
    ⑤《总理安葬宣传要点》,《中央周报》第50期,1929年5月20日,第7页。
    ⑥《总理安葬宣传大纲》,《中央周报》第50期,1929年5月20日,第16—18页。
    ①《标语》,《中央周报》第50期,1929年5月20日,第18页。
    ②《口号》,《中央周报》第50期,1929年5月20日,第19页。
    ③《国府颁布奉安规章》,《申报》,1929年1月28日,第4版。
    ④《总理奉安之纪念与宣传》,《申报》,1929年1月19日,第3张第9版。
    ⑤《中央党部迎榇宣传列车委员会纪事》,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147页。
    ①《中央党部迎榇宣传列车委员会纪事》,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149页。
    ②《中央党部迎榇宣传列车委员会纪事》,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164页。
    ③《中央党部迎榇宣传列车委员会纪事》,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④《中央党部迎榇宣传列车委员会纪事》,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①《中央确定摄制奉安影片》,《申报》,1929年2月17日,第3张第10版。
    ②《中央审定奉安影片》,《申报》,1929年6月13日,第4张第15版。
    ③《发行奉安纪念邮票》,《申报》,1929年5月15日,第4张第13版。
    ④《参加奉安典礼昨讯》,《申报》,1929年5月27日,第4张第13版。
    ⑤《碧云寺公祭之筹备》,《申报》,1929年5月16日,第2张第8版。
    ①《北平举行移灵公祭》,《申报》,1929年5月30日,第3张第9版;《总理葬事筹备讯》,《申报》,1929年1月20日,第4版。
    ②《总理灵榇今晨奉移》,《申报》,1929年5月26日,第4版。
    ③《总理灵榇北平奉移纪详》,《申报》,1929年6月1日,第3张第10版。
    ④《总理灵榇奉移南下情形》,《申报》,1929年5月30日,第2张第8版。
    ①《总理灵榇昨日奉迎到京》,《申报》,1929年5月29日,第4版。
    ②《公祭实纪》,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①《第二日公祭情形》,《申报》,1929年6月1日,第2张第8版。
    ②《第三日公祭情形》,《申报》,1929年6月1日,第2张第8版。
    ③各行列具体情况可参见《奉安实纪》,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138页。
    ①《奉安实纪》,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140页。
    ①《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②《总理奉安委员会》,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40—41页。
    ③《平津要讯》,《申报》,1929年2月1日,第2张第8版。
    ④《外部昨照会十六国》,《申报》,1929年2月15日,第4张第13版。
    ⑤《使团决定参加奉安》,《申报》,1929年2月16日,第4版。
    ⑥《使团决定参加奉安》,《申报》,1929年2月16日,第4版。
    ⑦《各国公使将南下参加奉安礼》,《申报》,1929年4月25日,第4张第13版。
    ⑧《各国公使将南下参加奉安礼》,《申报》,1929年4月25日,第4张第13版。
    ①《奉安委员会接待各国专使计划》,《申报》,1929年5月23日,第4版。
    ②《日政府派犬养毅参加奉安礼》,《申报》,1929年5月5日,第2张第8版。
    ③《决以个人资格参加奉安》,《申报》,1929年5月15日,第3张第10版;《日本参预奉安大员订期来沪》,《申报》,1929年5月15日,第4张第13版。
    ④《英法比三国派公使参加奉安礼》,《申报》,1929年5月7日,第2张第5版。
    ⑤《奉安时期招待外宾办法》,《申报》,1929年5月18日,第2张第7版。
    ⑥《使团参加奉安名单》,《申报》,1929年5月27日,第2张第8版;《各国专使分别抵京》,《申报》,1929年5月30日,第2张第6版。
    ①《奉安典礼中之接待各国专使礼节》,《申报》,1929年5月29日,第2张第8版。
    ②《各国专使分别抵京》,《申报》,1929年5月30日,第2张第6版。
    ③《各国专使觐见国府主席》,《申报》,1929年6月1日,第4版。
    ①《各国专使公祭总理》,《申报》,1929年6月1日,第2张第8版。
    ②《各国专使今日参与移灵奉安》,《申报》,1929年6月1日,第3张第9版。
    ③《各国专使相继出京》,《申报》,1929年6月5日,第2张第7版。
    ④《对于各国参加奉安的感想》,《中央日报》,1929年5月31日,第1张第3版。
    ①慎予:《中外人心之所同》,《中央日报》,1929年5月31日,第1张第3版。
    ②《中外参与奉安典礼》,《申报》,1929年5月23日,第4张第13版。
    ③《良友》第37期,1929年7月,第1页。
    ①冷:《悲痛之词》,《申报》,1929年6月1日,第2张第8版。
    ②宪章:《总理奉安典礼》,《中央日报》副刊《大道》第70号,1929年6月1日。
    ①李晋:《参加总理奉安大典后之感想》,《新纪元周报》第1卷第14期,1929年6月3日,第2页。
    ②梯云:《奉安总理要安慰总理精神》,《天津双周》第1卷第4期,1929年5月29日,第1页。
    ③周佛海:《总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中央周报》第50期,1929年5月20日,第8页。
    ④《对中山永安礼成之感祷》,《益世报》,1929年6月1日,第1张第1版。
    ⑤《对中山永安礼成之感祷》,《益世报》,1929年6月1日,第1张第1版。
    ⑥《对中山永安礼成之感祷》,《益世报》,1929年6月1日,第1张第1版。
    ⑦《对中山永安礼成之感祷》,《益世报》,1929年6月1日,第1张第1版。
    ①梯云:《奉安总理要安慰总理精神》,《天津双周》第1卷第4期,1929年5月29日,第1页。
    ②《孙中山先生安葬典礼之辞》,《大公报》,1929年6月1日,第1张第2版。
    ③《孙中山先生安葬典礼之辞》,《大公报》,1929年6月1日,第1张第2版。
    ④邵元冲:《总理奉安期中应有的决心和努力》,《中央周报》第50期,1929年5月20日,第12—13页。
    ①《对中山永安礼成之感祷》,《益世报》,1929年6月1日,第1张第1版。
    ②周佛海:《总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中央周报》第50期,1929年5月20日,第9页。
    ③朱光熙:《总理奉安》,《大公报》,1929年6月2日,第4张第13版。
    ①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77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29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1页。
    ③《专电》,《民立报》,1912年9月22日,第3页。
    ①《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十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8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450-454页。
    ②《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九十三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11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6页。
    ③《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1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227页。
    ④《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1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208、210—217页。
    ①《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00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1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9、218—227页。
    ①《革命纪念日日简明表》,《中央周报》第338期,1934年11月26日,第1—2页。
    ②《教部令知孔子诞辰纪念》,《申报》,1934年7月13日,第4张第14版。
    ③《国民政府训令第860号》,《国民政府公报》第1889号,1935年11月6日,第5页。
    ④《国民政府训令渝字第77号》,《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30号,1938年3月12日,第3—4页。
    ⑤《国民政府令》,《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63号,1938年7月6日,第1页。
    ⑥《国民政府训令渝字第418号》,《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256号,1940年5月11日,第7页。
    ⑦《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九七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34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⑧《国民政府训令渝文字第711号》,《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481号,1942年7月8日,第22—23页。
    ①刘伟等著:《政党、党派的辛亥革命纪念》,罗福惠、朱英主编:《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第一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177页。
    ②《国定纪念日期总统命令修正公布》,《申报》,1948年9月8日,第1张第2版。
    ③《联合国日 总统命令规定为国定纪念日》,《中央日报》,1948年10月2日,第2版。
    ④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页。
    ①《香港电》,《申报》,1919年4月30日,第3版。
    ②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1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788页。
    ③《国民党纪念黄花冈烈士》,《申报》,1923年5月15日,第14版。
    ④《黄花岗烈士纪念》,《民国日报》,1924年5月4日,第1张第3版。
    ⑤《黄花号》,《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5月2日。
    ⑥《决议黄花岗纪念日》,《民国日报》,1925年3月26日,第2版。
    ⑦《今天是阴历的三月二十九日》,《民国日报》,1920年5月17日,第1张第3版。
    ①《各界公祭黄花岗盛纪》,《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3月31日,第6版。
    ②铜驼:《广州公祭黄花岗情形》,《申报》,1926年4月7日,第6版。
    ③《盛大的黄花岗烈士殉难纪念会》,《中央日报》,1928年3月31日,第2张第2面。
    ④《各地纪念黄花岗革命先烈》,《中央日报》,1928年3月29日,第2张第2面:《全国一致向黄花岗殉难烈士致敬礼》,《中央日报》,1928年3月30日,第2张第2面。
    ⑤《革命纪念日纪念式》,《国民政府公报》第217号,1929年7月16日,第4页。
    ①《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00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1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07—226页。
    ①《中央党部举行黄花岗烈士殉国纪念》,《中央日报》,1930年3月31日,第1张第3版。
    ②《黄花岗上》,《中央日报》,1930年3月29日,第3张第1版。
    ③《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国革命纪念》,《中央周报》第95期,1930年3月31日,第1页。
    ④《中央筹备黄花岗纪念》,《申报》,1930年3月29日,第2张第8版。
    ⑤《黄花岗纪念》,《中央日报》,1930年3月31日,第1张第3版;《苏省会举行黄花岗烈士殉国纪念》,《中央日报》,1930年3月31日,第2张第1版;
    ⑥《昨日纪念黄花岗先烈》,《申报》,1930年3月30日,第4张第13版。
    ①《七十二烈士殉国十九周年纪念宣传要点》,《中央周报》第92期,1930年3月10日,第18页。
    ②[英]E·霍布斯褒姆、T·兰格著;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35页。
    ③《三月二十九日》,《民国日报》,1920年5月17日,第1张第3版。
    ④《纪念黄花岗烈士市执委会发表告同志书》,《大公报》,1929年3月29日,第3张第11版。
    ⑤《七十二烈士殉国十九周年纪念宣传要点》,《中央周报》第92期,1930年3月10日,第18页。
    ⑥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大公报》,1929年3月28日,第3张第11版;《首都纪念黄花岗节》,《申报》,1930年3月30日,第3张第9版;《革命先烈殉国纪念大会》,《中央党务月刊》第32期,1931年3月,第565页。
    ⑦《革命纪念日宣传大纲集》,中国国民党津浦铁路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宣传科1931年印,第25页。
    ①《三月二十九日纪念宣传大纲(续)》,《中央日报》,1928年3月31日,第2张第2面。
    ②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革命纪念日宣传大纲集》,出版社不详,1931年8月版,第49页。
    ③参见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245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会议记录》,转引自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中华民国史事纪要》(民国十四年七至十二月份),台北: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5年印行,第312页。
    ②《令》,《国民政府公报》第9号,1925年9月,第21页。
    ③《法规》,《民国政府公报》第19号,1925年12月,第6页。
    ④《国民党纪念总理》,《申报》,1926年1月26日,第3张第9版。
    ⑤《国民党筹备孙中山周年纪念会》,《申报》,1926年2月23日,第14版。
    ⑥《广州之中山周年纪念会》,《申报》,1926年3月22日,第9版。
    ①《昨日国民党公祭孙文》,《晨报》,1926年3月13日,第6版。
    ②《南京国民党左右派因纪念孙文而起血战》,《晨报》,1926年3月14日,第2版。
    ③《命令》,《国民政府公报》第39号,1926年7月,第18页。
    ④《广州庆祝孙诞之盛况》,《申报》1926年11月30日,第4版。
    ⑤《昨日各界纪念中山诞辰》,《申报》1926年11月13日,第13版。
    ①《训令》,《国民政府公报》第217号,1929年7月16日,第3—4、14页。
    ①《首都各界纪念总理逝世三周年详情》,《中央日报》1928年3月14日,第2张第2面;《全上海举行总理逝世三周年纪念》,《中央日报》1928年3月13日,第2张第2面;《中央国府昨晨举行总理逝世八周纪念》,《中央日报》1934年3月13日,第1张第3面;《全国举行总理逝世纪念大会》,《中央周报》第93期,1930年3月17日,第1页;《总理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中央周报》第354期,1935年3月18日,第1页;《中央举行两种纪念会》,《中央党务月刊》第56期,1933年3月,第1369页;《中央举行两种纪念会》,《中央党务月刊》第80期,1935年3月,第231—232页。
    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百二十一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3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6—-388页。
    ③《中央国府昨晨举行总理逝世八周纪念》,《中央日报》,1933年3月13日,第1张第3版。
    ④《总理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中央周报》第354期,1935年3月18日,第1页。
    ⑤《中央国府昨日举行总理逝世纪念》,《中央日报》,1937年3月13日,第1张第3版。
    ⑥《中央提倡造中山林》,《申报》,1928年3月3日,第4版;《中央积极筹备总理逝世纪念会全国造中山林》,《中央日报》,1928年3月3日,第1张第2面。
    ⑦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9页。
    ⑧《昨天在首都举行的总理逝世三周年纪念》,《中央日报》,1928年3月13日,第1张第2面。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百二十一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3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86—388页。
    ②《昨天在首都举行的总理逝世三周年纪念》,《中央日报》,1928年3月13日,第1张第2面。
    ③《改订国定纪念日》,《中央日报》,1942年3月4日,第3版。
    ④《国父逝世十九周年纪念日》,《中央日报》,1944年3月12日,第2版。
    ⑤《以造林纪念国父逝世》,《中央日报》,1945年3月13日,第3版;《国父逝世廿周年纪念蒋主席告全国同胞策进国民精神动员》,《中央日报》,1945年3月12日,第2版。
    ⑥《昨国父逝世廿二周年蒋主席领导中委谒陵》,《中央日报》,1947年3月13日,第2版。
    ⑦《首都昨举行植树节典礼》,《中央日报》,1947年3月30日,第4版。
    ⑧《本馆专电》,《申报》,1926年7月22日,第2张第5版。
    ⑨黄一德:《纪念日的日记》,上海:上海儿童书局1931年版,第179页。
    ①《总理诞辰纪念》,《中央周报》第21期,1928年10月29日,第1页。
    ②《总理诞辰首都积极筹备纪念》,《中央周报》第126期,1930年11月3日,第1页。
    ③《总理诞生纪念日庆祝大会记》,《中央党务月刊》第5期,1928年12月,第1页。
    ④《四中全会今日开幕庆祝总理诞辰纪念后行开幕式》,《中央日报》,1930年11月12日,第1张第1版。
    ⑤《中枢暨全国各地热烈庆祝总理诞辰》,《中央周报》第337期,1934年11月19日,第1页。
    ①《中枢暨全国各地热烈庆祝总理诞辰》,《中央周报》第337期,1934年11月19日,第1页。
    ②《国父八二诞辰纪念蒋主席率属谒陵》,《申报》,1947年11月13日,第1张第1版;《纪念国父八二诞辰紫金山麓昨有盛典》,《中央日报》,1947年11月13日,第2版。
    ③《昨国父诞辰中枢首长谒陵》,《中央日报》,1948年11月13日,第2版。
    ④《全国庆祝总理诞辰》,《中央周报》第76期,1929年11月18日,第1页;《中央党部今晨举行总理诞辰纪念会》,《中央日报》,1929年11月12日,第1张第3版。
    ⑤《四中全会今日开幕庆祝总理诞辰纪念后行开幕式》,《中央日报》,1930年11月12日,第1张第1版。
    ⑥《总理诞辰不放假》,《中央日报》,1932年11月11日,第2张第3版。
    ⑦《总理诞辰》,《中央日报》,1938年11月12日,第2版。
    ⑧《渝党政军人员举行纪念仪式》,《申报》,1939年11月12日,第3版。
    ⑨《庆祝国父诞辰纪念陪都举行民众大会》,《申报》,1940年11月13日,第2版。
    ①《纪念总理诞辰》,《中央日报》,1939年11月12日,第2版。
    ②《今日国父诞辰全市盛大庆祝》,《申报》,1946年11月12日,第2张第5版:《国父事迹文物展》,《申报》,1946年11月13日,第1张第5版;《中枢纪念国父诞辰蒋主席领导谒陵》,《申报》,1946年11月13日,第1张第1版;《申报》,1947年11月13日,第1张第1版;《今日纪念国父诞辰》,《申报》,1948年11月12日,第2张第4版。
    ③《国民党庆祝中山诞辰之训令》,《申报》1926年11月11日,第13版。
    ④《昨中央国府举行总理诞辰纪念大会》,《中央日报》,1933年11月13日,第1张第2版。
    ⑤《各地庆祝总理诞辰》,《申报》,1927年11月13日,第4版。
    ⑥《庆祝总理诞辰纪念日宣传要点》,《中央周报》第122期,1930年10月6日,第22页。
    ⑦《万众欢腾庆祝总理诞辰纪念》,《中央日报》,1930年11月12日,第2版。
    ①《总理诞辰纪念》,《中央周报》第23期,1928年11月12日,第1页。
    ②《万众欢腾庆祝总理诞辰纪念》,《中央日报》,1930年11月12日,第2版。
    ③《各地庆祝总理诞辰》,《申报》,1927年11月13日,第4版。
    ④《杭州市民庆祝总理诞辰大会》,《申报》,1927年11月13日,第9版
    ⑤《昨日民众庆祝总理诞辰盛况》,《申报》,1927年11月13日,第13版。
    ⑥《总理诞辰纪念》,《中央周报》第21期,1928年10月29日,第1页。
    ⑦《总理诞辰纪念会志详》,《中央日报》,1931年11月13日,第2张第4版。
    ⑧《总理诞辰纪念会》,《中央党务月刊》第41期,1931年11月,纪事。
    ①《总理逝世四周年纪念宣传大纲》,《中央周报》第40期,1929年3月11日,第32页。
    ②《总理逝世五周年纪念大会》,《中央党务月刊》第20期,1930年3月,第51页。
    ③慎予:《总理逝世纪念日感想》,《中央日报》,1930年3月12日,第1张第3版。
    ④《国难中纪念总理逝世》,《中央日报》,1932年3月12日,第1张第3版。
    ⑤《首都各界今晨举行总理逝世纪念大会》,《中央日报》,1933年3月12日,第2张第3版。
    ⑥《纪念总理与造林》,《中央日报》,1933年3月12日,第2张第3版。
    ①黄一德:《纪念日的日记》,上海:上海儿童书局1931年版,第17页。
    ②黄一德:《纪念日的日记》,上海:上海儿童书局1931年版,第179页。
    ③《北京电》,《申报》,1916年10月10日,第2版。
    ④《闲评一》,《大公报》,1916年10月10日,第1张第2版。
    ①力子:《民国万岁》,《民国日报》,1918年10月10日,第15版。
    ②郛公:《今年之国庆日》,《大公报》,1920年10月10日,第1张。
    ③《双十节各机关停止庆贺》,《广州民国日报》,1923年10月11日,第6版。
    ④记者:《庆祝国庆日之感想》,《广州民国日报》,1923年10月10日,第2版。
    ①记者:《庆祝国庆日之感想》,《广州民国日报》,1923年10月10日,第2版。
    ②温祥夫:《孙中山先生与国庆》,《民国日报》国庆增刊,1923年10月10日,第5版。
    ③《请改国庆节为警告节》,《广州民国日报》,1924年10月6日,第6版。
    ①飞凤:《国庆》,《长沙大公报》,1924年10月10日,第3版。
    ②《中央党部双十节之重要通告》,《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0月9日,第2版。
    ③《中央党部双十节之重要通告》,《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0月9日,第2版。
    ①《国民政府庆祝双十节情形》,《广州民国日报》,1925年10月10日,第2版。
    ②德征:《革命的双十节》,《民国日报》《觉悟》双十增刊,1926年10月10日,第1张第1版。
    ③《本日双十节之游街大运动》,《长沙大公报》,1926年10月10日,第6版。
    ④《粤汉庆祝双十倍热烈》,《申报》,1926年10月12日,第2张第5版。
    ⑤《双十节见闻种种》,《大公报》,1926年10月12日,第7版。
    ⑥《粤汉庆祝双十倍热烈》,《申报》,1926年10月12日,第2张第5版。
    ⑦德征:《革命的双十节》,《民国日报》《觉悟》双十增刊,1926年10月10日,第1张第1版。
    ⑧《广东各界纪念双十节》,《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0月7日,第3版。
    ①知:《国庆》,《长沙大公报》副刊,1926年10月10日,第23版。
    ②赞尧:《国庆纪念的前途》,《长沙大公报》副刊,1926年10月10日,第23版。
    ③心:《今年双十节的意义》,《晨报》国庆,1926年10月10日,第2版。
    ④《中央制定双十节宣传大纲》,《申报》,1927年10月10日,第3张第8版。
    ⑤《中央制定双十节宣传大纲》,《申报》,1927年10月10日,第3张第8版。
    ①《中央特委会之国庆纪念会》,《申报》,1927年10月12日,第3张第9版。
    ②《首都庆祝双十节纪盛》,《申报》,1927年10月12日,第3张第9版。
    ③叶楚伧:《祝双十节》,《民国日报》,1927年10月10日,第1张第4版。
    ④记者:《祝十六年双十节》,《大公报》,1927年10月10日,第2版。
    ⑤心冷:《“而已”的国庆》,《大公报》双十节特刊,1927年10月10日,第5版。
    ①淼:《我要说的话》,《大公报》双十节特刊,1927年10月10日,第5版。
    ②老刘:《如此国庆》,《大公报》双十节特刊,1927年10月10日,第5版。
    ③老刘:《如此国庆》,《大公报》双十节特刊,1927年10月10日,第5版。
    ④《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六九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6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7—188页。
    ⑤《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七一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6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⑥《万方欢腾的国庆节》,《中央日报》,1928年10月10日,第1张第4版。
    ①《国府委员就职典礼纪》,《中央日报》,1928年10月12日,第1张第3版。
    ②《首都国庆纪念大会之盛况》,《中央日报》,1928年10月12日,第2张第2版。
    ③《首都追念先烈》,《中央日报》,1928年10月12日,第2张第2版。
    ④《国庆纪念的标语口号》,《中央周报》第18期,1928年10月8日,第8页。
    ①《国庆宣传大纲》,《中央周报》第18期,1928年10月8日,第15—16页。
    ②这份宣传乃从国民党统一全国的立场点出发,显然具有标志性意义,于10月8日在中央第173次常会通过,录全文如下:十月十日,为辛亥武昌起义,造成中华民国之伟大国庆纪念;实本党总理孙中山先生以四十余年之心力,领导无数志士,尽瘁革命,精诚无间,百折不回,造成时势,得全国人心之倾向所造成。本可从此继进,实行本党夙所抱持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与夫革命方略所规定之种种建设宏模,则必能乘时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也。不图革命初成,党人即起异议,谓总理所主张者,理想太高,不适中国之用,众口铄金,一时风靡。同志之士,颇为所惑。因而本党之主张不能有效见之施行,此革命之建设所以无成,而破坏之后,国事更因之以日非矣。溯自民元以来,十有余年,唯见军阀,此替彼兴,相继而起,积极作恶,祸国殃民,使全国分崩离析,战乱相循而已。国家之不覆亡,民族之不危殆,特幸而能免耳。此其间,我全国民众所受之痛苦为何如,国家元气所蒙之斵丧为何如,应为吾人所不能忘者也。谁为为之,孰令致之,本党同志于革命宗旨,革命方略,信仰不笃,奉行不力,以思想错误,而懈其初志,固不能辞其咎;而我全国民众惑于数千年来“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之说,而放弃其国民之责任,亦有以致之也。痛定思痛,鉴往思来,我全国民众其深念之!为中国一线生机所系之本党,怵惕于过去十余年之往事,深信统一中国之道,舍推行革命的三民主义外,绝无可循之途。不幸十四年三月十二日,本党唯一伟大之指导者——总理孙先生又在北平弃同志而逝世,不能再亲自指导其党员!本党怆痛之余,敬继承其遗志,式遵遗训,整个团结,于十五年七月誓师北伐,因得国人之同情,一致赞助,遂不数月而奠定长江上下游;克服复武昌之日,又适为创造中华民国之辛亥武昌起义国庆纪念日(十五年十月十日)。本党北伐军十五年十月十日之克复武昌,其影响实足震动全国,军势益强盛,实力益雄厚;盖于此已成后来克沪宁,定苏浙,及最近收复平津,统一全国之基础矣。其意义之重大,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之十月十日,实可等伦齐观:盖十月十日之一日,既为辛亥创造中华民国之国庆,又为十五年复兴中华民国之国庆也。本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本年一月举行会议,于决议迅速完成北伐之际,同时颁发宣言,说明中国之革命,今方由理论宣传与武力征服时期,逐渐进于此两种工作与政治的建设经济的建设并行之时期,条举本党工作之最重要方针凡六项,以普告国内外:(一)内政之建设,以确立法治主义之原则,从事于使本党一切政治主张成为具体之法律,将政治组织,造成宏远精密之制度,建设国民生活之秩序与保障为依归;(二)教育之建设,以保护教育之独立,充实教育之内容,防止青年之恶化腐化,普及国民教育,提高民众知识,对于女子教育,尤须确认培养博大慈祥之健全母性之必要为依归;(三)国民经济生活之建设,以发展农业工业,裕国民之生活,建国家富强之基础,实现总理建国方略宏远之计划,而达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之目的为依归;(四)揭示废除不平等之条约之途径,以努力实际的建设,为达到此目的之真正手段;(五)扫除一切阻碍本党救国建国伟大使命之任何势力,同时依照建国大纲规定之程序,切实努力于训练人民对于政治之运用与认识;(六)关于党之整理与建设,以之为本党努力之纲领,以实现本党之政纲,达到救国之目的。迨平津克复,北伐完成,本党更切实谋军政时期之结束,迅筹训政之开始。爰于最近依据总理建国大纲之规模,制定训政纲领,颁布国民政府组织法,从事设立五院,施行五权之治;誓将领导国民,从刻苦奋斗中,作实际建设之工作。盖即本上述之纲领,成此具体之法律,完备之政制,所望全国民众振起独立自主之精神,训练四权之运用,造成法治之国家。总理诏示吾人之遗教曰:“建国之首要在民生”,我全国国民以往之惨痛,历历在目,田庐为虚,家室流离,饥寒载道,死亡狼藉,救死不暇,乐利何有?自此而后,我国民衣食住行四事,政府必将本已定之纲领,运用以新立之政制,力图其充裕完美,俾国民共享受丰衣足食安居利民之利,而我国民亦当奋发不息,毋存“知之 非艰,行之惟艰”之谬见,须知不知而行,不独为人类所皆能,亦为人类所当行者也。抑有言者,欲求中国法治之完成,宪政之实现,必须依照总理手订建国大纲之所定,先完成各县之自治,以县为自治之单位而努力从事,以求其完成,循序以进,由县而省全国,以达宪政之实现,此则尤待于全国一致之协力而促成之,亦此时我全国民众所宜警省而知所致力者也。总之,当此重兴中华民国之北伐完成,全国统一,举行国庆之际,我全国国民与鼓舞欢乐之时,所应猛省警醒于辛亥创造中华民国与此时重兴中华民国之工作,先烈所致力之艰难,牺牲之巨大,思所以保障此胜利,而完成建国救国之大业。总理之遗教曰:“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故政治隆亏,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心之为用大矣哉。夫心者万事之本源也,满清之颠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国建设之无成者,此心败之也”。吾人怀此遗训,当知所向,其毋视本党政策政纲为空言,遂放弃建设之责任。惟有以坚强之自信,刻苦之努力奋勇迈进,以从事实际之建设,而完成建国之大业,俾全国共蒙乐利,有厚望焉!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十日(《中央党务月刊》第4期,1928年11月,第1—-4页)。
    ①《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十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8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8页。
    ②《革命纪念日纪念式》,《国民政府公报》第217号,1929年7月16日,第13页。
    ③《革命纪念日纪念式》,《国民政府公报》第217号,1929年7月16日,第15页。
    ①《革命纪念日纪念式》,《国民政府公报》第217号,1929年7月16日,第15—-16页。
    ②《中国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00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12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211页。
    ③《国庆纪念宣传要点》,《中央周报》第68期,1929年9月23日,第10页。
    ①《国庆纪念宣传大纲》,《中央周报》第69期,1929年9月30日,第22—23页。
    ②《国民政府令》,《中央日报》,1929年10月10日,第1张第1版。
    ③《庆祝国庆》,《中央日报》,1929年10月10日,第1张第1版。
    ④《本年度国庆大典纪盛》,《中央日报》,1929年10月12日,第2张第3版。
    ⑤《本年度国庆大典纪盛》,《中央日报》,1929年10月12日,第2张第3版。
    ⑥《普天同庆之国庆纪念》,《中央日报》,1929年10月10日,第1张第3版。
    ①《首都庆祝双十节盛况》,《申报》,1929年10月12日,第3张第12版;《庄严隆重之双十节阅兵典礼》,《中央日报》,1929年10月12日,第1张第3版。
    ②《本年度国庆大典纪盛》,《中央日报》,1929年10月12日,第2张第3版;《首都庆祝双十节盛况》,《申报》,1929年10月12日,第3张第12版。
    ③《本年度国庆大典纪盛》,《中央日报》,1929年10月12日,第2张第3版;
    ④《万众欢腾齐祝国庆》,《中央周报》第71期,1929年10月14日,第1页。
    ①《光荣的庆典与伟大的愿望》,《广州民国日报》国庆特刊,1929年10月10日,第3版。
    ②蒋中正:《双十节告同胞书》,《中央周报》第71期,1929年10月14日,第13页。
    ③《国庆纪念标语》,《中央日报》,1929年10月9日,第1张第3版。
    ④《万众欢腾之国庆纪念》,《中央周报》第123期,1930年10月13日,第2页。
    ⑤《为纪念国庆告同志同胞书》,《中央党务月刊》第27期,1930年10月,第3页。
    ⑥《中华民国十九年国庆纪念告全国同胞书》,《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0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印,第129页。该书告有言:总理关于建国程序与实行地方自治之遗训,实为训政时期惟一之急务,亦为实现真正民权之唯一途径。中央既确定训政纲领于先,国府各院部复规定实施程序于后,对于厉行自治,亦既三令五申,愿实际成效,每不能与预定之进程相应,此不惟党国所觖望,而政权行使,未能为实际之训练,真实民意,无由发挥,抑亦为军阀官僚共党政客,一切腐恶势力所劫持,所胁惑,以危害党国之总因也(见第130—131页)。可见,蒋介石所论之国家,因于训政时期,即指“党国”。
    ①《中央国府庆祝双十节》,《中央日报》,1930年10月12日,第1张第1版;《首都国庆纪念》,《申报》,1930年10月12日,第3张第9版;《国庆纪念大会》,《中央党务月刊》第27期,1930年10月,纪事。
    ②《中央国府庆祝双十节》,《中央日报》,1930年10月12日,第1张第1版。
    ③《万众腾欢之国庆纪念》,《中央日报》,1930年10月12日,第2张第3版;《今日热烈庆祝双十节》,《中央 日报》,1930年10月10日,第2张第3版;《首都国庆纪念》,《申报》,1930年10月12日,第3张第10版。开会秩序的实际情况与之前筹备设计有所不同。
    ①《万众腾欢之国庆纪念》,《中央日报》,1930年10月12日,第2张第3版。
    ②《首都国庆纪念》,《申报》,1930年10月12日,第3张第10版。
    ③《万众腾欢之国庆纪念》,《中央日报》,1930年10月12日,第2张第3版。
    ①罗福惠:《关于民族主义的若干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4页。
    ①[英]霍布斯鲍姆、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1—17页。
    ②[英]安东尼·史密斯著,叶江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8页。
    ③《福建省杨树庄转石屏藩等呈请中央通令各省祭孔代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515页。
    ①蔡元培之前作为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长,即主张废止尊孔行为(参见本文《批评与怀疑:国家祀孔》部分)。
    ②《废止春秋祀孔旧典》,《申报》,1928年2月22日,第3张第10版。
    ③《绅学界上丁祀孔礼节》,《申报》,1928年2月29日,第4张第15版。
    ④《四川省东川道儒教分会要求读经崇圣反对废止春秋祀孔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519页。
    ⑤《四川省东川道儒教分会要求读经崇圣反对废止春秋祀孔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519—521页。
    ⑥《蓝文彬、饶国华等要求国民政府通电全国取消大学院废止祀孔令的快邮代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516—518页。此档案署日期为“1927年5月7日”,恐有误,因大学院废止祀孔令发布于1928年,所以“1927年”应为“1928年”。
    ①《为详释废止祀孔通令由》,《大学院公报》第1卷第9期,1928年9月,第39页。
    ②《内务部公布孔子纪念日》,《申报》,1928年10月8日,第2张第7版。
    ③参见罗玉明:《20世纪30年代湖南尊孔祀孔活动述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92页。
    ④《孔教总会要求学校添习经学呈与教育部复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521—523页。
    ⑤鲁汉:《废祀孔与复祀孔》,《革命周报》合订本第7册(第61—70期),1928年12月,第124—125页。
    ①《教部令知孔子诞辰纪念》,《申报》,1934年7月13日,第4张第14版。
    ②《孔子诞辰纪念办法》,《申报》,1934年8月11日,第4张第13版。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发<孔子纪念歌>明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531页。
    ①《举国庆祝孔诞》,《申报》,1934年8月28日,第3版;《曲阜祭孔典礼志盛》,《申报》,1934年8月30日,第3张第10版。
    ②《孔子诞辰纪念会》,《中央日报》,1935年8月28日,第1张第3版。
    ③《各地举行孔子诞辰纪念会》,《申报》,1935年8月28日,第3版。
    ④《昨日孔诞中央国府合并开会纪念 曲阜亦盛大举行》,《大公报》,1936年8月28日,第1张第3版。
    ①《中枢联合举行孔子诞辰纪念》,《申报》,1939年8月28日,第2张第6版。
    ②《全国各地热烈庆祝孔诞》,《申报》,1940年8月28日,第4版。
    ③《中枢举行纪念孔子诞辰会》,《申报》,1941年8月28日,第4版。
    ④《先圣遗训与三民主义的关联》,《中央日报》,1942年8月27日,第3版。
    ⑤《中枢纪念孔诞孔委员报告》,《中央日报》,1943年8月28日,第2版。
    ①吴铁城:《尊孔论》,《申报》,1934年8月26日,第4张第15版。
    ②《孔子诞辰纪念津浦党部告员工书》,《中央日报》,1934年8月27日,第2张第1版。
    ③《昨日先师孔子诞辰》,《申报》,1934年8月28日,第3张第10版。
    ④恒:《纪念孔子》,《申报》,1934年8月27日,第3张第10版。
    ⑤吴铁城:《尊孔论》,《申报》,1934年8月26日,第4张第15版。
    ⑥吴铁城:《尊孔论》,《申报》,1934年8月26日,第4张第15版。
    ⑦恒:《纪念孔子》,《申报》,1934年8月27日,第3张第10版。
    ⑧《昨日先师孔子诞辰》,《申报》,1934年8月28日,第3张第10版。
    ①《京党政机关今晨举行先师孔子诞辰纪念会》,《中央日报》,1934年8月27日,第2张第1版。
    ②《中枢联合举行孔子诞辰纪念》,《申报》,1939年8月28日,第2张第6版。
    ③唐弢:《关于祀孔》,《唐弢杂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11页。
    ④《孔子诞辰纪念津浦党部告员工书》,《中央日报》,1934年8月27日,第2张第1版。
    ⑤恒:《纪念孔子》,《申报》,1934年8月27日,第3张第10版。
    ⑦周荫棠:《孔学之双轨——为廿四年孔子诞辰纪念作》,《中央日报》,1935年8月27日,第3张第3版。
    ①周荫棠:《孔学之双轨——为廿四年孔子诞辰纪念作》,《中央日报》,1935年8月27日,第3张第3版。
    ②《京党政机关今晨举行先师孔子诞辰纪念会》,《中央日报》,1934年8月27日,第2张第1版。
    ③《昨日纪念孔子诞辰到二百余人由袁野秋报告》,《中央日报》,1934年8月28日,第1张第3版。
    ④《昨日纪念孔子诞辰到二百余人由袁野秋报告》,《中央日报》,1934年8月28日,第1张第3版。
    ⑤《孔子诞辰纪念办法》,《申报》,1934年8月11日,第4张第13版。
    ⑥《关于总理遗像及孔子遗像悬挂排列次序及纪念歌问题》,《中央党务月刊》第73期,1934年8月,第613页。
    ①张道藩:《三民主义与儒家学说》,《中央日报》,1943年8月27日,第3版。
    ②《先圣遗训与三民主义的关联》,《中央日报》,1942年8月28日,第3版;张道藩:《三民主义与儒家学说》,《中央日报》,1943年8月27日,第3版。
    ③《教育部关于拟定先师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呈与行政院批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81—582页。
    ④《教育部关于拟定先师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呈与行政院批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82—584页。
    ①《教育部关于拟定先师孔子诞辰为教师节呈与行政院批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82—584页。
    ②《孔诞与教师节分别纪念》,《申报》,1939年8月27日,第2张第8版。
    ③《本市各级学校今日纪念孔圣诞辰》,《申报》,1940年8月27日,第2张第8版。
    ④《全国各地热烈庆祝孔诞》,《申报》,1940年8月28日,第4版。
    ⑤《孔子诞辰中枢今晨开纪念会教育部纪念教师节》,《中央日报》,1943年8月27日,第2版。
    ⑥《全国教师之新使命》,《中央日报》,1941年8月27日,第1张第2版。
    ⑦《勖教师》,《申报》,1939年8月26日,第4版。
    ①《慰勉教师》,《中央日报》,1942年8月27日,第2版。
    ②卢冠六:《第一届国定教师节的特殊意义》,《申报》,1939年8月27日,第2张第8版。
    ③《昨孔子诞辰纪念全市庆祝教师节》,《申报》,1939年8月28日,第3张第11版。
    ④杨春绿:《孔子诞辰和教师节》,《申报》,1941年8月24日,第4张第13版。
    ⑤《全国教师之新使命》,《中央日报》,1941年8月27日,第1张第2版。
    ⑥卢冠六:《第一届国定教师节的特殊意义》,《申报》,1939年8月27日,第2张第8版。
    ⑦《教师节盛大纪念并于夫子池孔庙祀孔》,《中央日报》,1945年8月28日,第3版。
    ⑧《慰勉教师》,《中央日报》,1942年8月27日,第2版。
    ①《全国教师之新使命》,《中央日报》,1941年8月27日,第1张第2版。
    ②梦白:《苦教师的衣食住行》,《申报》,1940年8月26日,第3张第11版。
    ③《勖教师》,《申报》,1939年8月26日,第4版。
    ④荫:《尊敬你的老师》,《申报》,1939年8月27日,第4张第13版。
    ⑤王新命:《教师节日谈尊师》,《中央日报》,1945年8月28日,第6版。
    ①田夫:《民国首次祭祀黄帝陵》,《民国春秋》2001年第1期,第49页。
    ②高良佐:《西北随轺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①《戴传贤等周陵扫墓同时举行植树礼》,《大公报》,1934年4月5日,第1张第3版。
    ②《戴邵谒周陵》,《大公报》,1934年4月7日,第1张第3版;《民族扫墓》,《论语半月刊》第42期,1934年6月1日,第876页。
    ③马新:《唐代出现的寒食扫墓之俗》,《民俗研究》1988年第1期,第91页。
    ④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第16—19页。
    ⑤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9—330页。
    ⑥《农商部呈筹议森林办法提倡造林情形文》,《政府公报》第1151号,1915年7月22日,第33—-34页。
    ⑦《大总统批令农商部呈拟定清明为植树节以申令宣示全国俾资遵守》,《政府公报》第1161号,1915年8月1日,第16页。
    ⑧清明节习俗包括有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植树、放风筝等等,然而,植树节的“植树”所具有的意义与清明节“植树”不同。正如孙中山所言:中国欲强,须“急兴农学,讲究树艺”。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在中国北部和中部大规模进行植树造林的计划。1924年孙中山更是说:“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北洋政府通令中亦有“以重林政”之语。植树的现代价值被充分挖掘,植树节并非传统意义上清明节的“插柳植树”习俗。
    ①《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令第142号》,《国民政府公报》第47期,1928年4月,第10—11页。
    ②陈嵘:《中国森林史料》,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105页。
    ③《下月六日之首届民族扫墓节》,《中央日报》,1935年3月23日,第1张第2版。
    ④王旭瑞:《历史之为记忆:黄帝祭祀的流变》,《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2期,第21—-30页。
    ⑤《国民政府训令第319号》,《国民政府公报》第2014号,1936年4月6日,第3页。
    ①[英]安东尼·史密斯著,叶江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2页。
    ②1912年2月15日民国统一大典,南京临时政府派出15人代表团在黄帝陵举行祭典,另孙中山亲谒明孝陵。
    ③《中枢代表祭扫先陵之经过》,《中央日报》,1935年4月15日,第1张第2版。
    ④《民族扫墓代表今日谒周陵茂陵》,《中央日报》,1935年4月9日,第1张第3版。
    ⑤《昨日民族扫墓节》,《中央日报》,1935年4月7日,第1张第2版。
    ①《西安各界昨在咸阳举行民族扫墓典礼》,《中央日报》,1936年4月6日,第1张第3版;《民族扫墓典礼记》,《中央日报》,1936年4月10日,第2张第2版。
    ②《中央代表张继等祭谒黄陵》,《申报》,1937年4月6日,第3版;《民族扫墓大典告成》,《中央日报》,1937年4月6日,第1张第3版;《历代民族英雄不朽扫墓典礼隆重举行》,《大公报》,1937年4月6日,第1张第3版。
    ③《恭祭黄陵及周茂陵》,《西京日报》,1937年4月6日,第6版。
    ④《恭祭黄陵及周茂陵》,《西京日报》,1937年4月6日,第6版。关于“琴”字应为“渠”之误,亦反映出时人对中国共产党认识尚浅。
    ⑤《苏维埃代表林伯渠参加民族扫墓典礼》,《新中华报》,1937年4月6日,第3版。
    ①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1924—1936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5—1236页。
    ①《国府暨首都各机关举行祭明陵典礼》,《中央日报》,1936年4月6日,第1张第2版。
    ①《民族扫墓大典告成》,《中央日报》,1937年4月6日,第1张第3版。
    ②另外,明太祖被当做推翻元蒙古族政权,光复汉业的榜样性人物,明太祖陵亦为汉民族主义的标志性象征物。孙中山在民元对明孝陵恭谒,乃宣告汉族统治的恢复。民族扫墓节中的祭明太祖陵似乎与当时宣称的“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不尽符合。,南京失守后即停祭,而未采取如遥祭中山陵般的方式,且在战后也没恢复祭祀的原因之一。此只能据实进行推测,有待进一步史料的证明。
    ①《民族扫墓大典告成》,《中央日报》,1937年4月6日,第1张第3版。
    ②唐靖:《仪式文化对群体心态的影响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114页。
    ③《民族扫墓程序决定》,《中央日报》,1935年4月4日,第1张第2版。
    ④《邓家彦邵元冲昨赴陕主持民族扫墓节》,《中央日报》,1935年4月1日,第1张第2版。
    ⑤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1924—1936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5—1236页。
    ⑥《民族扫墓意义重大》,《中央日报》,1935年4月22日,第1张第3版。
    ⑦《民族扫墓程序决定》,《中央日报》,1935年4月4日,第1张第2版。
    ⑧《民族扫墓节感言》,《中央日报》,1937年4月6日,第1张第4版。
    ①《黄陵祭扫记》,《中央日报》,1935年4月16日,第1张第3版。
    ②《举行民族扫墓节的意义》,《湖南省政府公报》1937年第681期,第12页。
    ③《黄陵祭扫记》,《中央日报》,1935年4月16日,第1张第3版。
    ④《民族扫墓程序决定》,《中央日报》,1935年4月4日,第1张第2版。
    ⑤《致祭黄帝桥陵之经过》,《中央日报》,1935年4月30日,第1张第3版。
    ⑥常:《从民族扫墓到民族复兴》,《康藏前锋》第2卷第8期,1935年4月,第7—-8页。
    ⑦《民族扫墓节感言》,《中央日报》,1937年4月6日,第1张第4版。
    ①《致祭黄帝桥陵之经过》,《中央日报》,1935年4月30日,第1张第3版。
    ②《民族扫墓程序决定》,《中央日报》,1935年4月4日,第1张第2版。
    ③《中枢代表祭扫先陵之经过》,《中央日报》,1935年4月15日,第1张第2版。
    ④《民族扫墓代表今日谒周陵茂陵》,《中央日报》,1935年4月9日,第1张第3版。
    ①《民族扫墓意义重大》,《中央日报》,1935年4月22日,第1张第3版。
    ②柘椽:《恭送民族扫墓诸代表》,《中央日报》,1935年4月9日,第3张第4版。
    ③《民族扫墓代表今日谒周陵茂陵》,《中央日报》,1935年4月9日,第1张第3版。
    ④常:《从民族扫墓到民族复兴》,《康藏前锋》第2卷第8期,1935年4月,第7页。
    ⑤支念慈编著:《纪念节日史略》,上海:新夏图书公司1947年版,第40页。
    ⑥常:《从民族扫墓到民族复兴》,《康藏前锋》第2卷第8期,1935年4月,第8页。
    ⑦《民族扫墓典礼记》,《中央日报》,1936年4月10日,第2张第2版。
    ⑧《民族扫墓典礼记》,《中央日报》,1936年4月10日,第2张第2版。
    ①《对于民族扫墓节的一点感想》,刘敬之主编:《石光诗文纪念集》,长春: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1993年4月版,第176页。
    ②瘦秋:《清明宜定为民族扫墓节》,《中央日报》,1936年4月5日,第3张第1版;瘦秋:《关于民族扫墓节》,《中央日报》,1936年4月6日,第3张第1版。
    ③柘椽:《中央日报》,1935年4月9日,第3张第4版。
    ④《清明佳节春光绮丽雨花台畔竟来踏青》,《中央日报》,1937年4月6日,第2张第3版。
    ⑤卓君:《清明日的玄想》,《中央日报》,1937年4月7日,第3张第1版。
    ①[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8页。
    ②《教育联合会覆穆湘玥电》,《申报》,1915年5月22日,第3张第10版。罗志田对此时的“国耻与国耻日”有较为详细的梳理,参见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74—78页。
    ①《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十五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18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②《九一八周年纪念办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18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172页。
    ①《九一八纪念全国表示哀悼》,《申报》,1932年9月1日,第4版。
    ②《中央举行九一八周年纪念会》,《中央日报》,1932年9月19日,第1张第2版。
    ③《举国沉痛纪念九一八国难二周年》,《申报》,1933年9月19日,第3版。
    ④《中央及各地举行九一八沉痛纪念》,《申报》,1934年9月19日,第3版。
    ⑤《中央举行“九一八”纪念会》,《申报》,1937年9月19日,第2版。
    ①《惨痛之九一八》,《申报》,1932年9月15日,第4张第13版。
    ②《各地筹备九一八纪念》,《申报》,1932年9月16日,第2张第7版。
    ③《昨日“九一八”纪念》,《申报》,1935年9月19日,第3张第9版。
    ④《九一八纪念办法 全市下半旗素食一天 并举行精神国防运动》,《申报》,1937年9月16日,第1版。
    ⑤《九一八献金》,《申报》,1940年9月20日,第3张第9版。
    ⑥《市民教馆纪念九一八》,《申报》,1933年9月14日,第4张第14版。
    ⑦《今日纪念九一八》,《申报》,1934年9月18日,第5张第17版。
    ⑧《粤省各界隆重纪念“九一八”节约慰劳扩大宣传》,《申报》,1938年9月18日,第2版。
    ⑨《九一八日人大庆祝》,《益世报》,1932年9月7日,第1张第1版。
    ⑩《九一八日人之狂举》,《益世报》,1932年9月15日,第1张第1版。
    ①梓:《国难纪念日之来临》,《申报》,1932年9月18日,第3版。
    ②《举国一致悼念国难》,《申报》,1932年9月19日,第4版。
    ③梓:《国难纪念日之来临》,《申报》,1932年9月18日,第3版。
    ①公机:《一周不如一周的二周纪念》,《申报》本埠增刊,1933年9月17日,第3版。
    ②伟:《九一八两周年祭》,《申报》本埠增刊,1933年9月17日,第3版。
    ③行安:《九一八已成为过去的日子了吗?》,《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9月18日,第3版。
    ④庸子:《河山无恙耶》,《申报》本埠增刊,1933年9月17日,第3版。
    ⑤李杜:《“九一八”十年周纪念》,《中央日报》,1941年9月18日,第13版。
    ⑥《胜利在望东北在望》,《中央日报》,1943年9月18日,第2版。
    ⑦《国难三周年纪念辞》,《大公报》,1934年9月18日,第1张第2版。
    ⑧严仁颖:《九一八二周纪念敬告全国运动员》,《益世报》,1934年9月18日,第2张第7版。
    ⑨《惨痛的十年》,《中央日报》,1941年9月17日,第3版。
    ⑩任鸿隽:《“九一八”纪念日感言》,《益世报》赠刊,1932年9月18日,第9版。
    ①梓:《九一八事变之第二周年》,《申报》,1933年9月18日,第3版。
    ②《纪念“九一八”十五周年》,《中央日报》,1946年9月18日,第2版。
    ③元:《九一八周年祭》,《申报》,1932年9月18日,第4版。
    ④《纪念“九一八”十五周年》,《中央日报》,1946年9月18日,第2版
    ⑤《九一八国难纪念日马占山通告国人书》,《申报》,1932年9月18日,第3张第11版。
    ⑥徐柏庵:《九一八回顾》,《申报》,1932年9月19日,第4张第13版。
    ⑦《昨日凄风苦雨中“九一八”二周沉痛纪念》,《申报》,1933年9月19日,第3张第9版。
    ⑧《中央及各地举行九一八沉痛纪念》,《申报》,1934年9月19日,第3版。
    ①《东北事变十周年举行扩大纪念》,《申报》,1941年9月17日,第2张第5版。
    ②《打回老家去“九一八”十周年前夕 万主席李将军谈话》,《中央日报》,1941年9月17日,第3版。
    ③《惨痛的十年》,《中央日报》,1941年9月17日,第3版。
    ④梓:《国难纪念日之来临》,《申报》,1932年9月18日,第3版。
    ①元:《九一八周年祭》,《申报》,1932年9月18日,第4版。
    ②《孔院长发表九一八感念》,《中央日报》,1938年9月18日,第3版。
    ③《九一八国难纪念日马占山通告国人书》,《申报》,1932年9月18日,第3张第11版。
    ④惜梦:《前头语》,《大公报》,1934年9月18日,第4张第13版。
    ⑤《“九一八”四周年》,《益世报》,1935年9月18日,第1张第1版。
    ⑥梓:《国难纪念日之来临》,《申报》,1932年9月18日,第3版。
    ⑦《举国一致悼念国难》,《申报》,1932年9月19日,第4版。
    ⑧张孟昭:《“九一八”纪念与国货》,《申报》,1935年9月19日,第4张第15版。
    ①《为九一八告国人书》,《中央党务月刊》第50期,1932年9月,第503页。
    ②元:《九一八周年祭》,《申报》,1932年9月18日,第4版。
    ③《举国沉痛纪念九一八国难二周年》,《申报》,1933年9月19日,第3版。
    ④《沉痛的“九一八”纪念》,《申报》,1938年9月18日,第1版。
    ⑤宾:《清算六年来的血债》,《申报》,1937年9月18日,第2张第5版。
    ①自在:《亡国先锋》,《申报》,1932年9月18日,第5张第18版。
    ②公机:《一周不如一周的二周纪念!》,《申报》本埠增刊,1933年9月17日,第3版。
    ③伟:《九一八两周年祭》,《申报》,1933年9月18日,第3版。
    ④闲居教员:《“九一八”与中秋》,《申报》,1934年9月19日,第4张第13版。
    ①行安:《九一八已成为过去的日子了吗?》,《申报》本埠增刊,1934年9月18日,第3版。
    ②邵元冲:《明耻——为“九一八”一周纪念作》,《中央日报》,1932年9月18日,第1张第3版。
    ③《首都促进会为“九一八”纪念告民众书》,《申报》,1937年9月18日,第4版。
    ④陈立夫:《纪念“九一八”告沦陷区教育界同仁》,《中央日报》,1944年9月18日,第5版。
    ①《八周年!》,《中央日报》,1939年9月18日,第2版。
    ②陈立夫:《纪念“九一八”告沦陷区教育界同仁》,《中央日报》,1944年9月18日,第5版。
    ③胡绳:《新的“九一八”》,《大公报》,1937年9月18日,第1张第4版。
    ④廷:《九一八三周年纪念》,《申报》,1934年9月18日,第3版。
    ⑤《八周年!》,《中央日报》,1939年9月18日,第2版。
    ⑥陈立夫:《纪念“九一八”告沦陷区教育界同仁》,《中央日报》,1944年9月18日,第5版。
    ⑦邵元冲:《明耻——为“九一八”一周纪念作》,《中央日报》,1932年9月18日,第1张第3版。
    ⑧《十年来的宝贵收获》,《申报》,1941年9月18日,第4版。
    ①《“九一八”七周年》,《中央日报》,1938年9月18日,第2版。
    ②陈立夫:《纪念“九一八”告沦陷区教育界同仁》,《中央日报》,1944年9月18日,第5版。
    ③《举国沉痛纪念九一八国难二周年》,《申报》,1933年9月19日,第3版。
    ④《昨日凄风苦雨中“九一八”二周沉痛纪念》,《申报》,1933年9月19日,第3张第9版。
    ⑤《为九一八告国人书》,《中央党务月刊》第50期,1932年9月,第503页。
    ⑥《举国沉痛纪念九一八国难二周年》,《申报》,1933年9月19日,第3版。
    ⑦邵元冲:《明耻——为“九一八”一周纪念作》,《中央日报》,1932年9月18日,第1张第3版。
    ⑧《九一八纪念的感想——林主席昨在纪念周报告》,《中央日报》,1939年9月19日,第3版。
    ①《我们要生存权——纪念九一八》,1936年9月18日,第1张第1版。
    ②[美]海斯著,帕米尔译:《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①《庆祝蒋院长五旬寿辰组织献机纪念委会》,《中央日报》,1936年7月3日,第1张第4版。
    ②《陈立夫等发起童军集款献机祝寿》,《中央日报》,1936年7月5日,第2张第4版。
    ③《购机祝寿各方捐款踊跃已达三百余万》,《中央日报》,1936年9月13日,第1张第3版。
    ④《购机庆祝蒋寿李白等捐款十万》,《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9日,第1张第4版。
    ⑤《警厅集款购机庆祝蒋委员长寿辰》,《中央日报》,1936年9月14日,第2张第3版。
    ⑥《杭州艺专发起祝寿艺术大会》,《中央日报》,1936年9月20日,第2张第4版。
    ⑦《请以一日贡献国家》,《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3日,第1张第3版。
    ⑧《以一日贡献国家》,《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1日,第2张第3版。
    ⑨《购机祝寿经收机关解缴捐款》,《中央日报》,1936年9月15日,第1张第3版。
    ⑩《旅菲侨胞组购机祝寿会》,《中央日报》,1936年9月16日,第1张第4版。
    11《马来西亚华侨购机祝蒋院长寿辰》,《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日,第1张第4版。
    12《港各界购机祝寿》,《中央日报》,1936年10月13日,第2张第2版。
    ①《周至柔报告共收捐款六百余万》,《中央日报》,1936年11月1日,第1张第4版。
    ②《余汉谋广播演讲筹款购机祝寿意义》,《中央日报》,1936年10月15日,第1张第4版。
    ③《蒋委员长寿辰各省市均将举行庆祝大会》,《中央日报》,1936年9月30日,第1张第4版。
    ④《汉各界开会筹备庆祝蒋院长寿辰》,《中央日报》,1936年10月4日,第1张第4版。
    ⑤《蒋副主席寿辰谕令各地停止庆祝,不愿使社会多所糜费,中央秘书处已通令全国》,《中央日报》,1936年10月7日,第1张第3版。
    ⑥《粤省祝寿会决定庆祝蒋寿办法》,《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9日,第1张第4版。
    ⑦《蒋委员长寿辰即届全国各地筹备庆祝》,《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8日,第1张第4版。
    ①《庆祝蒋公寿辰》,《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7日,第2张第3版。
    ②《明日蒋委员长寿辰全国将热烈庆祝》,《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0日,第1张第4版。
    ③《今日全市悬旗絮彩庆祝蒋公五秩寿辰》,《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1日,第2张第3版。
    ④关于各地祝寿活动,除已标注外,均见《全国各地庆祝蒋公寿辰盛况》,《中央周报》第439期,1936年11月2日,第6页。
    ⑤汪学起,是翰生编著:《第四战线——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掇实》,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页。
    ①《蒋委员长五旬寿诞庆祝大会》,《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0日,第1张第1版。
    ②广告:《蒋委员长五秩寿辰纪念画册》《中央日报》,1936年11月1日,第1张第1版。
    ③《庆祝蒋公寿辰特刊》,《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1日,第1张第1版。
    ④《经推算后蒋委员长寿辰为卅一日》,《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3日,第1张第3版。
    ⑤《蒋公寿辰献机纪念委员会紧要启事第一号》,《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3日,第1张第1版。
    ⑥《蒋公寿辰献机纪念委员会启事第二号》,《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4日,第1张第3版。
    ⑦《蒋公寿辰献机委会第四次常会通过献机典礼各项预算,并推定大会主席团人员》,《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4日,第1张第3版。
    ⑧《蒋公寿辰献机会规定宣传方式订定庆祝标语及寿辰纪念歌》,《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5日,第1张第4版。
    ①《蒋委员长寿辰期近,献机代表纷纷报到》,《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5日,第1张第4版。
    ②具体参见《蒋公寿辰献机会昨开常会 规定献机祝寿礼节》,《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9日,第1张第4版。
    ③《蒋公寿辰献机纪念委员会紧要启事(第四号)》,《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9日,第1张第3版;《蒋公寿辰献机纪念委员会紧要启事(第五号)》,《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9日,第1张第3版。
    ①《薄海同庆万民欢腾举国祝贺蒋公寿辰献机典礼今日盛大举行林主席将亲莅会场致贺》,《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1日,第1张第3版;《庆祝蒋公五秩寿辰献机典礼志盛》,《中央周报》第439期,1936年11月2日,第2页。
    ②《全国警察购机祝寿“警察号”飞机定期命名》,《中央日报》,1936年10月18日,第2张第3版。
    ③《警察号飞机明日命名》,《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3日,第2张第3版。
    ④《警察号飞机今晨举行命名礼民众可自由参加》,《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4日,第2张第3版;《警察号飞机昨晨命名》,《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5日,第2张第3版。
    ①《浙省献机命名礼昨晨隆重举行》,《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4日,第1张第3版。
    ②《沪各界祝寿机“中正队”昨举行命名典礼》,《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5日,第1张第4版。
    ③《明日蒋委员长寿辰全国将热烈庆祝》,《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0日,第1张第4版。
    ④《鄂湘祝寿飞机昨举行命名礼》,《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9日,第1张第4版。
    ⑤《鄂湘祝寿飞机昨举行命名礼》,《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9日,第1张第4版。
    ⑥《各地筹备庆祝闽献机昨命名》,《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5日,第1张第4版。
    ⑦《明日蒋委员长寿辰全国将热烈庆祝》,《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0日,第1张第4版。
    ⑧《庆祝蒋委员长寿辰首都献机今日命名》,《中央日报》,1936年10月29日,第2张第3版;《首都各界献机祝寿昨日举行命名典礼》,《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0日,第2张第3版。
    ①以上除已注释外,均见《蒋委员长寿辰各方贺电汇志》,《中央周报》第439期,1936年11月2日,第8、10页。
    ②以上见《海外侨胞庆贺蒋寿》,《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0日,第1张第4版。
    ③以上见《贺电汇志》,《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3版。
    ①《蒋委员长寿辰各方贺电汇志》,《中央周报》第439期,1936年11月2日,第12页;《蒋公寿辰各外使祝词》,《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3版。
    ②《蒋委员长之生平——叶委员之广播演词》,《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1日,第1张第4版。
    ③蒋介石:《五十生日之感言——报国与思亲》,《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2版。
    ④邵元冲:《蒋介石先生的家庭教育与学术修养》,《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2版。
    ⑤邵元冲:《蒋介石先生的家庭教育与学术修养》,《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2版。
    ⑥俞飞鹏:《蒋委员长五秩寿诞献言》,《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4版。
    ⑦邵元冲:《蒋介石先生的家庭教育与学术修养》,《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2版。
    ①吴保丰:《民族领袖之伟大人格与事业》,《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4版。
    ②《中央宣传部告国人书》,《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2版。
    ③于右任:《蒋副主席介石先生五秩诞辰寿言》,《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2版。
    ④吴保丰:《民族领袖之伟大人格与事业》,《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4版。
    ⑤《蒋委员长之生平——叶委员之广播演词》,《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1日,第1张第4版。
    ①于右任:《蒋副主席介石先生五秩诞辰寿言》,《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2版。
    ②社评:《祝寿》,《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1日,第1张第3版。
    ③俞飞鹏:《蒋委员长五秩寿诞献言》,《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4版。
    ④蔗:《蒋公五十自述感言书后》,《中央日报》,1936年11月3日,第3张第1版。
    ⑤俞飞鹏:《蒋委员长五秩寿诞献言》,《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4版。
    ⑥《庆祝蒋公五秩寿辰献机典礼志盛》,《中央周报》第439期,1936年11月2日,第5页。
    ⑦戴传贤:《蒋先生成就勋业之根本》,《中央周报》第439期,1936年11月2日,第6页。
    ⑧吴铁城:《集中国力拥护领袖以求民族之生存》,《中央周报》第439期,1936年11月2日,第15—16页。
    ⑨吴保丰:《民族领袖之伟大人格与事业》,《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4版。
    ①孙啸凤:《祝寿与御侮》,《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4版。
    ②社评:《祝寿》,《中央日报》,1936年10月31日,第1张第3版。
    ③方治:《拥护革命领袖与复兴中华民族》,《中央周报》第439期,1936年11月2日,第17页。
    ④《中央宣传部告国人书》,《中央日报》庆祝蒋公寿辰特刊,1936年10月31日,第2版。
    ①[美]易劳逸著,陈谦平、陈红民等译,钱乘旦校:《流产的革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1927—1937)》,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第324—325页。
    ②《蒋公寿辰献机纪念》,《中央日报》,1936年9月9日,第1张第1版。
    ③[美]易劳逸著,陈谦平、陈红民等译,钱乘旦校:《流产的革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1927—1937)》,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第324页。
    ①《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八十三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23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117页。
    ②《国民政府训令》,《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63号,1938年7月6日,第14页。
    ③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革命纪念日史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39年印,238—239页。
    ④《国民政府训令》,《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63号,1938年7月6日,第6页。
    ①《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四六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29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6页。
    ②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革命纪念日史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39年印,103页。
    ①《政府将规定七月七日为抗战建国纪念日》,《申报》(汉口),1938年6月26日,第2版。
    ②《武汉纪念抗战周年筹备会昨日成立》,《申报》,1938年6月28日,第2版。
    ③《中枢“七七”纪念会蒋总裁主席》,《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年7月8日,第2版。
    ④《抗战建国三周年 中枢昨举行纪念会》,《中央日报》,1940年7月8日,第2版。
    ⑤《中枢纪念抗战四周年 总裁指示工作方针》,《中央日报》,1941年7月8日,第2版。
    ⑥《中枢昨隆重举行抗战六周年纪念会》,《中央日报》,1943年7月8日,第3版。
    ⑦《中枢昨晨开会纪念抗战建国七周年叶委员报告抗建情势》,《中央日报》,1944年7月7日,第3版。
    ⑧《四届一次参政会开幕蒋主席亲临致词》,《中央日报》,1945年7月8日,第2版。
    ①《抗战周年前夕举行纪念大会》,《申报》,1938年7月7日,第1版。
    ②《全港侨胞今日举行抗战建国两周纪念》,《申报》(香港),1939年7月7日,第2张第7版。
    ③《中枢纪念抗建四周年阅兵并追悼阵亡将士》,《申报》,1941年7月8日,第3版。
    ④《纪念抗战周年各地民众献金》,《申报》,1938年7月6日,第1版。
    ⑤《武汉献金第一日》,《申报》,1938年7月8日,第2版;《武汉三镇献金昨晚圆满结束》,《申报》,1938年7月12日,第1版。
    ⑥《班禅行辕纪念七七》,《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年7月12日,第3版。
    ⑦《陪都七七劳军献金总数逾八千五百万》,《中央日报》,1944年7月10日,第3版。
    ⑧《七七售花运动》,《申报》(香港),1938年7月3日,第4版。
    ⑨《七七娱乐场收入应拨全部或一部散振》,《申报》(香港),1938年7月5日,第4版。
    ⑩《广州各界筹备“七七”抗战建国周年纪念》,《申报》,1938年7月1日,第3版。
    11《纪念抗战周年》,《申报》,1938年7月4日,第2版。
    ①陈禅心:《抗战周年献金素食》,《抗倭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②《七七抗战建国日各界举行纪念》,《申报》(香港),1938年7月8日,第4版。
    ③《渝今日纪念抗战二周年》,《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年7月8日,第3版。
    ④《渝市民众热烈兴奋迎接胜利的第四年》,《中央日报》,1940年7月8日,第3版。
    ⑤《基督徒为国祈祷》,《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年7月8日,第3版。
    ⑥《回教协会昨举行祈祷大会》,《中央日报》,1944年7月8日,第3版。
    ⑦《纪念抗战五周年电盟国领袖致敬》,《中央日报》,1942年7月6日,第2版。
    ①蒋介石:《抗战建国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0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264—265页。
    ②蒋介石:《抗战建国二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63页。
    ③蒋介石:《抗战建国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0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266页。
    ④蒋介石:《抗战建国三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70—171页。
    ⑤蒋介石:《抗战建国二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64—65页。
    ①蒋介石:《抗战建国三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69—171页。
    ②蒋介石:《抗战建国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0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266页。
    ③蒋介石:《抗战建国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0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268页。
    ④蒋介石:《抗战建国三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73—174页。
    ⑤蒋介石:《抗战建国四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261—262页。
    ⑥蒋介石:《抗战建国七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2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78页。
    ①蒋介石:《抗战建国二周年纪念告战地民众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71—75页。
    ②蒋介石:《抗战建国三周年纪念告全党同志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76页。
    ③蒋介石:《抗战建国十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2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72—177页。
    ④蒋介石:《抗战建国周年纪念告世界友邦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0卷,台北:中 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273—274页。
    ①蒋介石:《抗战建国二周年纪念告世界友邦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02页。
    ②蒋介石:《抗战建国周年纪念告世界友邦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0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273—274页。
    ③蒋介石:《抗战建国二周年纪念告世界友邦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03—104页。
    ④蒋介石:《抗战建国三周年纪念告世界友邦人士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85页。
    ⑤蒋介石:《抗战建国周年纪念告日本国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0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278—279页。
    ⑥蒋介石:《抗战建国二周年纪念告日本民众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76—101页。
    ①蒋介石:《抗战建国二周年纪念告战地民众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74页。
    ②蒋介石:《抗战建国二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64页。
    ③蒋介石:《抗战建国三周年纪念告全党同志书》,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31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75页。
    ④孔祥熙:《抗战五周年的感想》,《中央日报》,1942年7月6日,第3版。
    ①《抗战建国的第一年》,《申报》(香港),1938年7月7日,第3版。
    ②《第四年》,《中央日报》,1940年7月7日,第2版。
    ③《最后胜利与最大艰苦》,《中央日报》,1943年7月8日,第2版。
    ④《无所私,无所畏》,《中央日报》,1940年7月12日,第2版。
    ⑤《抗战第七年的展望》,《中央日报》,1943年7月7日,第3版。
    ①《中国抗战第四年》,《申报》,1940年7月7日,第4版。
    ②《壮烈的血!辛酸的泪!兴奋的汗!》,《申报》,1946年7月7日,第1张第2版。
    ③《举起反侵略的旗帜来》,《中央日报》,1941年7月7日,第2版。
    ④《第四年》,《中央日报》,1940年7月7日,第2版。
    ⑤《抗胜建成的最后一关》,《中央日报》,1945年7月7日,第2版。
    ⑥《最后胜利与最大艰苦》,《中央日报》,1943年7月8日,第2版。
    ①《壮烈的血!辛酸的泪!兴奋的汗!》,《申报》,1946年7月7日,第1张第2版。
    ②《抗战两周年》,《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年7月7日,第2版。
    ③《胜利的保障》,《中央日报》,1940年7月10日,第2版。
    ④《战后第一个七七》,《中央日报》,1946年7月7日,第2版。
    ⑤《伟大的两年间》,《申报》,1938年7月7日,第2张第8版。
    ⑥《九一八·七七纪念式今后决停止举行》,《申报》,1946年4月13日,第1张第1版。
    ⑦《支援剿匪军事》,《中央日报》,1948年7月7日,第2版。
    ①汪朝光:《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汪朝光:《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前后》,《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页。
    ②《自九月三日起庆祝胜利三日 中央颁布节目全国遵行》,《申报》,1945年9月2日,第1张第1版。
    ①《胜利日中枢遥祭国父蒋主席告全国同胞》,《中央日报》,1945年9月4日,第2版。
    ②《陪都开庆祝大会蒋主席巡行全市》,《申报》,1945年9月4日,第1张第1版;《陪都热烈庆祝胜利蒋主席驱车巡视市区》,《中央日报》,1945年9月4日,第3版。
    ③《庆祝同盟胜利蒋主席举行茶会》,《中央日报》,1945年9月5日,第2版。
    ①《海外侨胞闻胜欢腾纷电蒋主席致敬》,《中央日报》,1946年9月3日,第2版。
    ②《广告》,《申报》,1945年9月3日,第1张第1版。
    ③《陪都庆祝胜利大会吴秘书长致词》,《中央日报》,1945年9月3日,第3版。
    ④《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七次常务会议记录》,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第38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⑤《九一八·七七纪念式今后决停止举行》,《申报》,1946年4月13日,第1张第1版。
    ⑥支念慈编著:《纪念节日史略》,上海:新夏图书公司1947年版,第98—99页。
    ⑦《中枢今日举行典礼庆祝胜利一周年》,《申报》,1946年9月3日,第1张第1版。
    ①《中枢集会纪念胜利灵谷寺前致祭忠烈》,《中央日报》,1946年9月4日,第2版。
    ②《主席亲致训词 勉牯岭人士为民表率》,《中央日报》,1946年9月4日,第2版。
    ③《中枢集会纪念胜利灵谷寺前致祭忠烈》,《中央日报》,1946年9月4日,第2版。
    ④《联合国胜利一周年 全沪市民热烈庆祝》,《申报》,1946年9月4日,第1张第4版。
    ⑤《各地庆祝情形》,,《中央日报》,1946年9月4日,第2版。
    ①《秋送金风胜利日灵谷寺上悼忠魂》,《中央日报》,1947年9月4日,第2版;《各地庆祝胜利纪念国府公祭阵亡将士》,《申报》,1947年9月4日,第1张第2版。
    ②《庐山雾散庆胜利主席莅临协和教堂》,《中央日报》,1947年9月4日,第2版。
    ③《各界昨祝庆胜利两周年》,《中央日报》,1947年9月4日,第5版。
    ④《各界代表在灵谷寺隆重秋祭阵亡将士》,《中央日报》,1947年9月4日,第5版。
    ①《总统亲临灵谷寺秋季阵亡将士》,《申报》,1948年9月4日,第1张第1版。
    ②《首都各界祝胜利日 举行大会秋祭烈士》,《中央日报》,1948年9月4日,第5版;《各界开纪念大会灵谷寺秋祭先烈》,《中央日报》,1948年9月3日,第5版。
    ③《全国各地庆祝胜利 中枢秋祭阵亡将士》,《中央日报》,1948年9月4日,第2版。
    ①《中枢昨举行遥祭蒋总裁领导行礼》,《申报》,1945年9月4日,第1张第1版。
    ②《胜利日中枢遥祭国父蒋主席告全国同胞》,《中央日报》,1945年9月4日,第2版。
    ③《庆祝胜利薄海腾欢》,《申报》,1945年9月4日,第1张第1版。
    ④《抗战胜利建国肇始本党书告全国同胞》,《中央日报》,1945年9月3日,第2版。
    ⑤《上海明星香水厂发行》,《申报》,1945年9月1日,第2版。
    ⑥《申报》,1945年9月1日,第1版。
    ⑦《申报》,1945年9月2日,第1版。
    ⑧《庆祝胜利之所感》,《中央日报》,1945年9月3日,第2版。
    ⑨《珍视胜利积极建设》,《中央日报》,1945年9月4日,第2版。
    ①《完成建国必循之道》,《中央日报》,1945年9月5日,第2版。
    ②《确保胜利成果——为纪念胜利日作》,《中央日报》,1946年9月3日,第2版。
    ③编者:《明年的今天》,《中央日报》,1946年9月3日,第6版。
    ④《中枢庆祝大会席上白部长讲词全文》,《中央日报》,1946年9月4日,第2版。
    ⑤《日本签降一周年》,《申报》,1946年9月3日,第1张第2版。
    ①《联合国胜利一周年全沪市民热烈庆祝》,《申报》,1946年9月4日,第1张第4版。
    ②《胜利两周年的感想》,《申报》,1947年9月3日,第1张第2版。
    ③《胜利日致全国军民》,《中央日报》,1947年9月3日,第2版。
    ④《胜利日致全国军民》,《中央日报》,1947年9月3日,第2版。
    ⑤《何应钦白崇禧发表纪念文告》,《申报》,1948年9月4日,第1张第1版。
    ①《胜利日献辞》,《中央日报》,1948年9月3日,第2版。
    ②《胜利日看世界和我国》,《益世报》,1948年9月3日,第2版。
    ③参见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177页。
    ④具体情形,可参见刘晓宁:《国府还都》,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98—112页。
    ⑤具体情形,可参见刘晓宁:《国府还都》,南京: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31页。
    ①《庆祝国府还都及欢送蒋主席 陪都各界后日举行》,《中央日报》,1946年4月22日,第3版。
    ①《庆祝国府胜利还都陪都恭送蒋主席》,《中央日报》,1946年4月25日,第2版:《陪都各界今举行盛会庆祝国府还都及恭送蒋主席》,《中央日报》,1946年4月24日,第3版。
    ②王能掀:《凯旋门下庆凯旋》,《中央日报》,1946年4月25日,第2版。
    ③《南京筹备庆祝还都昨首次集会谈论办法》,《中央日报》,1946年4月20日,第2版。
    ①《国府还都·国大开会》,《中央日报》,1946年4月23日,第2版。
    ②吴吕才:《我留恋重庆》,《中央日报》,1946年4月23日,第6版。
    ③蜚声:《我爱重庆伟人》,《中央日报》,1946年4月24日,第6版。
    ④《国府还都即将完成定五日开始办公》,《申报》,1946年4月25日,第1张第2版。
    ⑤《国府决定五月五日在京举行还都典礼》,《申报》,1946年4月27日,第1张第1版。
    ⑥《还都大典节目拟定大典筹委会成立》,《申报》,1946年4月28日,第1张第1版。
    ①《国府成立纪念及还都大典》,《申报》,1946年4月30日,第1张第1版。
    ②《蒋主席昨飞抵蓉》,《中央日报》,1946年4月26日,第2版。
    ③《蒋主席告四川同胞,革命抗战四川贡献最伟,今后应为全国各省模范》,《中央日报》,1946年5月1日,第2、3版
    ④。《蒋主席由蓉返抵渝》,《申报》,1946年4月29日,第1张第1版。
    ①《国府明令五五还都》,《申报》,1946年5月1日,第1张第1版。
    ②《百万市民无限兴奋主席夫妇凯旋还都》,《申报》,1946年5月4日,第1张第1版。
    ③《今日在京陵园举行国府还都大典蒋主席将亲临主持并向全国民众广播》,《中央日报》,1946年5月5日,第2版。
    ①《还都盛典隆重举行蒋主席率领军民谒陵并举行茶会招待外宾》,《中央日报》,1946年5月6日,第2版;《紫金陵谷欢声雷动官民齐集庆祝还都》,《申报》,1946年5月6日,第1张第1版。
    ②《还都大典片羽》,《申报》,1946年5月6日,第1张第2版。
    ③《国民政府凯旋还都首都欢欣鼓舞》,《中央日报》,1946年5月6日,第2版;《紫金陵谷欢声雷动官民齐集庆祝还都》,《申报》,1946年5月6日,第1张第1版。
    ④《首都庆祝还都大会中 蒋主席勉全国同胞》,,《中央日报》,1946年5月6日,第2版。
    ①《国府礼堂嘉宾咸集》,《申报》,1946年5月6日,第1张第1版。
    ②《还都大典隆重举行》,《申报》,1946年5月5日,第1张第2版。
    ③《全市热烈欢忻悬灯结彩庆还都》,《申报》,1946年5月6日,第1张第4版。
    ④《全市热烈欢忻悬灯结彩庆还都》,《申报》,1946年5月6日,第1张第4版。
    ⑤《英报论我还都复兴工作当能开始》,《中央日报》,1946年4月20日,第2版。
    ①《庆国府还都》,《中央日报》,1946年5月2日,第3版。
    ②《今后的陪都》,《中央日报》,1946年5月6日,第2版。
    ①《国民政府还都》,《申报》,1946年5月5日,第1张第2版。
    ②《还都后国内政治的展望》,《申报》,1946年5月7日,第1张第2版。
    ③支念慈编著:《纪念节日史略》,上海:新夏图书公司1937年版,第47页。
    ④[德]恩斯特·卡西尔著,范进等译:《国家的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342页。
    ①《蒋主席通告全国望停止铺张祝寿》,《申报》,1946年10月30日,第1张第1版;《蒋主席通电全国 国家未四安同胞深痛苦不愿铺张扬厉庆祝诞辰》,《益世报》,1946年10月30日,第1版;《主席坚辞祝寿 诰诚全国免除铺张》,《中央日报》,1946年10月30日,第2版。
    ②《十年辛劳首次度假主席夫妇太湖避寿》,《中央日报》,1946年11月1日,第2版;《主席昨赴无锡避寿蒋夫人及马帅夫妇偕行》,《益世报》,1946年11月1日,第1版。
    ①《十年辛劳首次度假主席夫妇太湖避寿》,《中央日报》,1946年11月1日,第2版。
    ②《主席六秩华诞日全国腾欢祝无疆》,《中央日报》,1946年11月1日,第2版。
    ①《恭祝主席六秩华诞京各界献校六十所 训练学生万人合唱祝寿歌》,《申报》,1946年10月29日,第2版。
    ②《庆祝主席六秩华诞 明日各界行献校礼》,《中央日报》,1946年10月30日,第4版。
    ③《励志社祝寿堂布置富东方色彩》,《中央日报》,1946年11月1日,第4版。
    ④《主席六秩华诞志盛全市悬旗欢声雷动》,《申报》,1946年11月1日,第2张第5版。
    ①《寿堂布置富丽堂皇市民祝寿者争先恐后》,《益世报》,1946年11月1日,第4版。
    ②《全民同庆主席华诞献校祝寿树人树国》,《中央日报》,1946年10月31日,第2版。
    ③《监察院暨参政会颂蒋主席六十寿》,《中央日报》,1946年10月30日,第4版。
    ④《南京市全体市民祝主席寿词全文》,《中央日报》,1946年10月30日,第4版;《庆祝主席六秩华诞 明日各界行献校礼》,《中央日报》,1946年10月30日,第4版。
    ⑤《祝贺总裁六秩寿辰京市党员献颂词》,《中央日报》,1946年10月30日,第4版。
    ⑥《祝贺总裁六秩寿辰京市党员献颂词》,《中央日报》,1946年10月30日,第4版。
    ⑦《京基督教堂举行祝寿礼拜》,《中央日报》,1946年10月30日,第4版。
    ⑧《田枢机主教在平举行祝寿大弥撒》,《益世报》,1946年11月1日,第4版。
    ⑨《恭祝主席六秩华诞 京各界献校六十所 训练学生万人合唱祝寿歌》,《申报》,1946年10月29日,第2版。
    ⑩《童军检阅大游行》,《申报》,1946年10月31日,第2张第5版。
    11《本报与中央航空公司派机祝寿》,《申报》,1946年11月1日,第2张第5版。
    ①《祝寿平剧公演今日节目精彩》,《申报》,1946年10月31日,第2张第5版。
    ②《各地盛况载歌载舞志庆 献校献堂致敬》,《中央日报》,1946年11月1日,第2版。
    ③《海外盛况》,《中央日报》,1946年11月1日,第2版。
    ④《大东南烟公司仝人敬祝》,《申报》,1946年10月31日,第1张第1版。
    ⑤《奉化旅沪同乡会同人恭祝》,《申报》,1946年10月31日,第2张第7版。
    ⑥《中华绸布呢绒公司》,《申报》,1946年10月31日,第1张第2版。
    ⑦《儿童祝寿》,《申报》,1946年10月31日,第1张第3版。
    ⑧《恭祝主席六秩华诞》,《申报》,1946年10月31日,第1张第3版。
    ⑨《中国福新烟公司敬祝》,《申报》恭祝蒋主席六秩华诞纪念特刊,1946年10月31日,第6版。
    ⑩《恭祝蒋介石万寿无疆》,《申报》恭祝蒋主席六秩华诞纪念特刊,1946年10月31日,第7版。
    ①《祝寿与报国》,《申报》,1946年10月31日,第1张第2版。
    ②《蒋主席六十寿辰献辞》,《中央日报》,1946年10月31日,第2版。
    ①《寿蒋主席》,《益世报》,1946年10月31日,第1版。
    ①《申报》恭祝蒋主席六秩华诞纪念特刊,1946年10月31日。
    ②《中央日报》恭祝蒋主席六秩寿辰纪念特刊,1946年10月31日,第14—28版。
    ①子敬:《民社党为什么参加国大?》,《再生》1946年第141期,第3页。
    ②宪文:《国民大会开幕周恩来径返延安》,《中美周报》1946年第212期,第10页。
    ③《立刻解散非法的“国大”》,《群众》1946年第7期,第2页。
    ④《新华社记者评所谓“国大”》,《群众》1946年第6期,第6页。
    ①《报到代表足法定人数 国民大会今晨开幕》,《申报》,1948年3月29日,第1张第1版。
    ②《走上民主宪政的第一步》,《申报》,1948年3月29日,第1张第2版。
    ③汪朝光:《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页。
    ④蒋介石:《对国民大会第一届大会开幕致词》,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22卷,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436—439页。
    ⑤秦立海:《蒋介石与1948年“总统”竞选》,《纵横》2008年第7期,第20页。
    ⑥杨天石:《蒋介石提议胡适参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日记解读》,《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11—12页。
    ①《居正决竞选总统》,《申报》,1948年4月1日,第1张第1版。
    ②《胡适等连署推荐蒋主席候选总统》,《申报》,1948年4月2日,第1张第1版。
    ③《蒋总裁主持六中临全会宣布不愿竞选总统》,《申报》,1948年4月5日,第1张第1版。
    ④程思远:《政坛回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0页。
    ⑤《中常会郑重决议拥护蒋总裁竞选》,《申报》,1948年4月6日,第1张第1版。
    ⑥《莫德惠等提议请制定临时条款》,《申报》,1948年4月15日,第1张第1版。
    ⑦《国民大会三读通过》,《中央日报》,1948年4月19日,第2版。
    ①《朝野人士坚决表示拥戴主席出任总统》,《申报》,1948年4月6日,第1张第1版。
    ②《国大进入正式议程昨首次会讨论议事规则》,《申报》,1948年4月7日,第1张第1版。
    ①《总统的竞选与谦让》,《申报》,1948年4月8日,第1张第2版。
    ②《国大主席团议决总统副总统候选人》,《申报》,1948年4月12日,第1张第1版。
    ③《签提副总统候选人连署书已分送各单位代表》,《申报》,1948年4月14日,第1张第1版。
    ④《第一任总统候选人国民大会依法公告名单列蒋中正居正二人》,《申报》,1948年4月16日,第1张第1版。
    ⑤《第一任总统选举定明晨分区投票》,《申报》,1948年4月18日,第1张第1版。
    ⑥《预祝蒋主席当选总统》,《申报》,1948年4月19日,第1张第2版。
    ⑦《民主政治进入新页蒋中正氏当选总统各地悬灯结彩同伸庆祝》,《申报》,1948年4月20日,第1张第1版。
    ①《民主宪政的光明前程》,《申报》,1948年4月20日,第1张第2版。
    ②《杜鲁门·马歇尔贺主席当选总统》,《申报》,1948年4月25日,第1张第1版。
    ③《李宗仁准备竞选副总统》,《申报》,1948年1月9日,第1张第1版。
    ④《国代四百余人拥护孙科竞选》,《申报》,1948年3月31日,第1张第1版。
    ⑤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稿:《李宗仁回忆录》,香港:南粤出版社1987年版。
    ⑥参见杨天石:《蒋介石提议胡适参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日记解读》,《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第12—13页。
    ⑦祁又慈:《竞选副总统搬出杀手锏》,《新闻天地》第40期,1948年5月16日,第6页。
    ⑧《国大今晨公告副总统候选人》,《申报》,1948年4月20日,第1张第1版。
    ⑨《国大提案全部审竣提出今日大会讨论副总统候选人正式公告》,《申报》,1948年4月21日,第1张第1版。
    ①祁又慈:《竞选副总统搬出杀手锏》,《新闻天地》第40期,1948年5月16日,第6页。
    ②《国大决定延期闭幕副总统选举会继续举行》,《申报》,1948年4月24日,第1张第1版。
    ③《国代再度投票结果副总统仍未能产生今晨举行第三次选举会》,《申报》,1948年4月25日,第1张第1版。
    ④《副总统选举发生波折 国大休会进行劝解 主席表示尊重大会意见》,《申报》,1948年4月26日,第1张第1版。
    ⑤《程李孙接纳中常会公意竞选风波已告平息》,《申报》,1948年4月27日,第1张第1版。
    ⑥《国大决定今晨复会进行第三次票选副总统》,《申报》,1948年4月28日,第1张第1版。
    ⑦《第三次投票顺利》,《申报》,1948年4月29日,第1张第1版。
    ⑧《国大第四次投票结果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申报》,1948年4月30日,第1张第1版。
    ①徐宗懋:《1948年:存亡之秋的“国大”选举》,《党员之友》2003年第8期,第45页。
    ②本刊政治记者鲁亮:《副总统竞选风波内幕》,《中国新闻》1948年第4期,第7页。
    ③平:《副总统选举大会之怪剧》,《人道周刊》1948年第16期,第1页。
    ④《副总统选举的揭晓》,《申报》,1948年4月30日,第1张第2版。
    ⑤《国民大会圆满闭幕主席致词慰勉国代》,《申报》,1948年5月2日,第1张第1版。
    ⑥《主席偕夫人返京即召见何应钦有所垂询 明晨举行宣誓就任总统》,《申报》,1948年5月19日,第1版。
    ①《我总统就职美预祝成功》,《中央日报》,1948年5月21日,第1张第2版。
    ②《礼炮齐鸣欢声雷动国大会堂昨行大典》,《中央日报》,1948年5月21日,第1张第2版;《大典蟊皇庄严隆重正副总统就职礼成》,《益世报》,1948年5月21日,第2版。
    ①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稿:《李宗仁回忆录》,香港:南粤出版社1987年版,583—584页。
    ②李宗仁在副总统选举过程中与蒋介石存在的矛盾,以及选举中从当时报纸报道中难以得知的一些内幕,从其单方叙述或可窥见一二(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稿:《李宗仁回忆录》,香港:南粤出版社1987年版,570—586页)。
    ③《使节觐贺》,《益世报》,1948年5月21日,第2版。
    ④《主席偕夫人返京 即召见何应钦有所垂询 明晨举行宣誓就任总统》,《申报》,1948年5月19日,第1版。
    ①《天气晴朗云淡风清总统副总统昨谒陵》,《中央日报》,1948年5月22日,第1张第2版。
    ②《全国各地同申庆祝》,《申报》,1948年5月20日,第1张第1版。
    ③《总统副总统就职各界今隆重庆祝》,《申报》,1948年5月20日,第1张第4版。
    ④《各地盛况空前庆祝总统就职》,《中央日报》,1948年5月21日,第4版。
    ①《总统就职》,《中央日报》,1948年5月20日,第2版。
    ①《总统副总统就职——与对政府的期待》,《益世报》,1948年5月20日,第2版。
    ①《庆祝总统副总统就任》,《申报》,1948年5月20日,第1张第2版。
    ①《旧中国在灭亡,新中国在前进》,《人民日报》,1948年5月26日,第1版。
    ①张宪文:《论20世纪中国的社会转型》,《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第8-9页。
    ②[法]让—马克·夸克著,佟心平、王远飞译:《合法性与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③David I. Kertzer:Ritual, Politics and Power,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8,P14.转引 自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7页。
    ①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182页。
    ①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页。
    ②[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③此处以本文《导论》所论及王邦佐等人的定义为准,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民族和其他社会团体,以及这个国家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的环境中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倾向的总和”(王邦佐,孙关宏,王沪宁,李惠康:《新政治学概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2页)。
    ①胡涤非:《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129页。
    ①[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①廖小东:《政治仪式与权利秩序——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政治分析》,复旦大学2008年度博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①[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大规模生产传统:1870—1914年的欧洲》,[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38—395页。
    ②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申报》、《大公报》、《民立报》、《中央日报》、《晨报》、《盛京时报》、《益世报》、《长沙大公报》、《民国日报》(上海)、《民国日报》(广州)、《民国日报》(天津)、《新中华报》、《人民日报》、《临时政府公报》、《政府公报》、《国民政府公报》、《大学院公报》、《中央周报》、《中央党务月刊》、《湖南省政府公报》、《东方杂志》、《再生》、《中美周报》、《群众》、《论语半月刊》、《康藏前锋》、《新纪元周报》、《天津双周》、《沪潮》、《政治训育》、《新闻天地》、《中国新闻》、《人道周刊》。
    斌椿:《乘槎笔记(外一种)》,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
    蔡尚思:《蔡尚思全集》(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陈禅心:《抗倭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陈三井,居蜜合编:《居正先生全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陈天华:《陈天华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陈正茂,黄欣周,梅渐浓:《曾琦先生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版。
    黄一德:《纪念日的日记》,上海:上海儿童书局1931年版。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稿:《李宗仁回忆录》,香港:南粤出版社1987年版。
    梁启超:《梁启超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刘敬之主编:《石光诗文纪念集》,长春: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1993年版。
    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唐弢:《唐弢杂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王仰清、许映湖标注:《邵元冲日记(1924—1936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易白沙:《易白沙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易国干、宗彝、陈邦振辑:《黎副总统(元洪)政书》卷三,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六十七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张德彝:《航海述奇》,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荣孟源、章伯锋主编:《近代稗海》(第三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蔡尚思主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3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陈嵘编:《中国森林史料》,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版。
    陈湛绮编:《民国珍稀专刊特刊增刊纪念号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10年。
    韩达编:《评孔纪年(1911—1949)》,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韩信夫等编:《中华民国大事记》(第1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刘以芬:《民国政史拾遗》,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资料丛刊》(679—68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
    璩鑫圭、唐良炎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伍达光:《孙中山评论集》,广州:国民书局1926年版。
    冼剑民,陈鸿钧编:《广州碑刻集》,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护国文献》,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张枬、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版。
    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政事堂礼制馆:《祭祀冠服图》,湖南省图书馆,1914年。
    政事堂礼制馆:《祀孔典礼》,湖南省图书馆,1914年。
    政事堂礼制馆:《祀天通礼》,湖南省图书馆,1914年。
    支念慈编著:《纪念节日史略》,上海:新夏图书公司1947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北洋政府档案》,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革命文献》,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影印版。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1919年南北议和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1912-1928》(第2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
    中华民国史事纪要编辑委员会编:《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
    总理奉安专刊编纂委员会编:《总理奉安实录》,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
    凤冈及门弟子编:《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民国丛书》(第2编85),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影印。
    高良佐:《西北随轺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公孙訇编著:《冯国璋年谱》,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国立礼乐馆:《北泉议礼录》,重庆:北碚私立北泉图书馆1944年印行。
    佚名:《清末实录(外十一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国民党津浦铁路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革命纪念日宣传大纲集》,中国国民党津浦铁路特别党部执行委员会宣传科印1931年。
    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本国党定纪念日宣传大纲集》,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1931年。
    中国国民党浙江省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革命纪念日宣传大纲集》,出版社不详,1931年版。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编:《革命先烈纪念日专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1932年印。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革命纪念日史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1939年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0年版。
    朱公振编:《本国纪念日史》,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版。
    邹容:《革命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波]弗·兹纳涅茨基著,郏斌祥译:《知识人的社会角色》,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范进等译:《国家的神话》,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等译:《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著,任军锋等译:《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德]沃尔夫冈·查普夫著,陈黎、陆宏成译:《现代性与社会转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性危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等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法]弗朗索瓦·多斯著,马胜利译:《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法]让—马克·夸克著,佟心平、王远飞译:《合法性与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著,段慧敏译:《西方媒介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法]雅克·勒高夫著,方仁杰、倪复生译:《历史与记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加]卜正民,施恩德编,陈城等译:《民族的构建:亚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认同》,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
    [加]罗伯特·W·考克斯著,林华译:《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社会力量在缔造历史中的作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美]阿尔文·托夫勒著,吴迎春等译:《权力的转移》,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
    [美]艾伦·沃尔夫著,沈汉等译:《合法性的限度——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矛盾》,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美]保罗·S.芮恩施著,李抱宏、盛震溯译:《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1913—1919年美国驻华公使回忆录》,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年版。
    [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毕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费约翰著,李恭忠、李里峰等译:《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美]费正清编;杨品泉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美]格尔哈斯·伦斯基著,关信平等译:《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美]海斯著,帕米尔译:《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胡克著,王清彬等译:《历史中的英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赵丙祥译:《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林·亨特编,姜进译:《新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迈克尔·赫茨菲尔德著,刘珩、石毅、李昌银译:《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张岱云等译:《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美]威廉·亨利著,胡利平译:《为精英主义辩护》,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美]西达·斯考切波编,封积文等译:《历史社会学的视野与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谢克纳,孙惠柱主编:《人类表演学系列:人类表演与社会科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美]谢克纳,孙惠柱主编:《人类表演学系列:政治与戏》,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刘琦岩、叶萌芽译:《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美]易劳逸著,陈谦平、陈红民等译,钱乘旦校:《流产的革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1927—1937)》,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美]约瑟夫·列文森著,郑大华、任菁译:《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著,刘李胜等译:《领袖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日]子安宣邦著,董炳月译:《国家与祭祀:国家神道的现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瑞]卡尔·荣格等著,张举文,荣文库译:《人类及其象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以]N.艾森斯塔德著,张旅平等译:《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意]加塔诺·莫斯卡著,贾鹤鹏译:《统治阶级》,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意]威尔弗雷德多·帕累托著,刘北成译:《精英的兴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3年版。
    [英]E·霍布斯鲍姆、T·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英]安东尼·史密斯著,叶江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英]彼得·伯克著,郝名炜译:《制造路易十四》,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英]彼得·伯克著,姚朋等译:《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中国问题研究所等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英]托马斯·卡莱尔著,张峰、吕霞译:《英雄和英雄崇拜:卡莱尔讲演集》,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英]维克多·特纳编,方永德等译:《庆典》,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柳博赞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A. John Simmons, Justification and Legitimacy:Essays on Rights and Oblig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Emily Martin Ahern, Chinese ritual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H. Harrison,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K. K. Chang, Art, Myth, and Ritual: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曹本治:《思想的行为:仪式中音声的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陈烈:《中国祭天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
    陈明恒:《中华民国政治符号之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宗明:《符号世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崔之清:《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1905—194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版。
    傅红春;《领袖与大众的互动模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胡志毅:《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广州:广州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金以林:《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蒋介石“最高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金泽:《英雄崇拜与文化形态》,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1991年版。
    来新夏等著:《北洋军阀史》(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李宏图选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全十六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梁景和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著:《舆论学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金同、马良洪、高玉婷等著:《中国传统文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泱泱:《近代湖南社会变迁》,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三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卢建荣主编:《性别、政治与集体心态——中国新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年版。
    罗福惠、朱英主编:《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罗福惠:《国情、民性与近代化——以中、日文化问题为中心》,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罗福惠:《黄祸论:东西文明的对立与对话》,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版。
    罗福惠主编:《中国民族主义思想论稿》,武汉:华中师范大学1996年版。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潘光哲:《华盛顿在中国——制作“国父”》,台北:三民书局2006年版。
    尚明轩:《孙中山传》,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沈云龙:《徐世昌评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孙惠柱:《社会表演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王柏中:《神灵世界秩序的构建与仪式的象征——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 社2009年版。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王宵冰主编:《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王霄冰,迪木拉提,奥迈尔主编:《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王霄冰主编:《仪式与信仰:当代文化人类学新视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春山:《中国的个人崇拜——表现、危害、根源及克服的途径》,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郑大华,邹小站主编:《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续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仲富兰主编:《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1940—1949)》,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周怡:《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日]川岛真:《「抗日腾利日」-历史记念日の摇らぎ—》,《中国研究月报》2005年第690号。
    [日]山本忠士:《「国恥记念日」に関する—考察》,《日本大学大学院総合社会情报研究科纪要》2001年第2号。
    [日]丸田孝志:《国旗、领袖像:中共根据地的象征(1937—1949)》,《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9年第10卷。
    [日]小野寺史郎:《大清臣民与民国国民之间?——以新政时期万寿圣节为中心的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日]小野寺史郎:《南京国民政府的革命纪念日政策与国族主义》,彭明辉、唐启华编:《东亚视角下的近代中国》,台北市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6年版。
    Allen Buchanan, Recognitional Legitimacy and the State System,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Vol.28, No.l. (Winter,1999), pp.46-78.
    陈秀凤:《政权“神圣化”?——以法兰西国王祝圣典礼为中心的探讨》,(台湾)《新史学》2005年第4期。
    陈蕴茜:《国家典礼、民间仪式与社会记忆——全国奉安纪念与孙中山符号的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陈蕴茜:《时间、仪式维度中的“总理纪念周”》,《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
    陈蕴茜:《谒陵仪式与民国政治文化》,《开放时代》2008年第6期。
    陈蕴茜:《植树节与孙中山崇拜》,《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邓亦武:《民初复古尊孔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2期。
    冯佳:《“国”与“君”——政治文化视角下的隆裕太后葬礼》,《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冯申:《“英雄崇拜”与“人民崇拜”》,《史学集刊》1990年第2期。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耿云志:《近代社会转型中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郭必强:《奉安大典的政治观察:以蒋汪为中心的讨论》,《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读书》1999年第9期。
    何广:《分歧的解读:纪念中的“辛亥革命”(1912—1949年)》,《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侯怡利:《国之重典——乾隆四年的大阅与<大阅图>》,(台湾)《通识研究集刊》2007年第12期。
    胡锐军:《儒家政治秩序建构的合法性基础》,《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胡锐军:《政治秩序何以可能》,《晋阳学刊》2007年第2期。
    户晓辉:《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性的时间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
    江沛、迟晓静:《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
    江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治文化评析》,《史学月刊》1996年第2期。
    姜良芹,朱继光:《抗战胜利前后国民政府忠烈祠功能之嬗变——以江苏省为例》,《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1期。
    姜瑞学:《北洋政府与中华民国国民塑造——以“双十节“为中心的考察》,《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姜义华:《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嬗变轨迹的新探寻——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史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
    蒋建国:《祭祀消费:仪式传承与文化传播——以晚清广州为中心》,《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瞿骏:《辛亥革命时期的集会与城市公共空间——以追悼会为中心(1911—1912)》,《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雷振文:《政治秩序的理论基础:涵义、要素与特征》,《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雷振文:《政治秩序的实现何以可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李峰:《节日的功能及其社会学隐喻》,《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李恭忠:《“党葬”孙中山:现代中国的仪式与政治》,《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李恭忠:《孙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变》,《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李俊领,殷定泉:《抗战时期的黄陵祭祀典礼》,《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李里峰:《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李理:《世纪的葬礼——孙中山先生移灵南京奉安国葬》,(台湾)《国立国父纪念馆馆刊》2007年第20期。
    李明伟:《清末立宪派群体政治文化论》,《中州学刊》1998年第5期。
    李明伟:《试论清末北洋集团的政治文化》,《史学月刊》1993年第5期。
    李霞,李恭忠:《领袖崇拜与民族认同——华盛顿、孙中山和毛泽东崇拜比较研究》,《天府新论》2006年第2期。
    李学智:《政治节日与节日政治——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国庆活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林伯勋,张金鹗:《街舞!对抗?中正纪念堂——人、活动与公共空间关系至探讨》,(台湾)《都市与计划》2002年第1期。
    林凤升:《关于“个人崇拜”现象的再思》,《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刘德厚:《关于‘社会政治’的一般理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刘方玲:《国家祀典与民间信仰:祭厉及其社会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2期。
    刘学军:《“政治文化”一解》,《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卢梅:《国家权力扩张下的民族地方政治秩序建构——晚清康区改流中的制度性选择》,《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闾小波、许敏:《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罗福惠、王倩:《当事人笔下的历史书写——对湖北辛亥志士有关首义史著的梳理与评论》,《江汉论坛》2010年第9期。
    罗福惠:《“黄祸论”与日中两国的民族主义》,《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罗福惠:《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评价的多样范式》,《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3期。
    罗福惠:《孙中山时代华侨的祖国认同》,《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6期。
    罗福惠:《研究“辛亥革命记忆”的意义与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罗玉明:《20世纪30年代湖南尊孔祀孔活动述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罗志田:《“有道伐无道”的形成:北伐前夕南方的军事整合及南北攻守易势》,《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罗志田:《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的文化与政治》,《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罗志田:《转折:1924—1926年间北洋体系的崩溃与南方新势力的兴起》,《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马敏:《政治象征:作为权力技术和权力实践的功能》,《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2期。
    马敏:《政治仪式:对帝制中国政治的解读》,《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4期。
    马新:《唐代出现的寒食扫墓之俗》,《民俗研究》1988年第1期。
    潘光哲:《晚清中国士人与西方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创造与转化——以蒋敦复与王韬为中心》,(台湾)《新史学》2011年第3期。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任丽君:《政治文化的历史足迹:由专制向民主的嬗变》,《学术探索》2007年第6期。
    沈坚:《法国史学的新发展》,《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孙德忠:《论社会记忆的合法性根据》,《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唐靖:《仪式文化对群体心态的影响作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田海林,李俊领:《仪式政治:国民党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孙中山的祭祀典礼》,《史学月刊》2007 年第4期。
    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战争、革命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王海洲:《后现代视域中的政治仪式——一项基于戏剧隐喻的考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王海洲:《论政治仪式变革中的政治传统》,《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王海洲:《政治仪式的权力策略——基于象征理论与实践的政治学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王海洲:《政治仪式中的权力结构及其动态分析》,《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王海洲:《作为媒介景观的政治仪式:国庆阅兵(1949—2009)的政治传播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4期。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王奇生:《北伐时期的地缘、法律与革命——“反革命罪”在中国的缘起》,《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
    王霄冰:《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王晓葵:《国家权力、丧葬习俗与公共记忆空间——以唐山大地震殉难者的埋葬与祭祀为例》,《民俗研究》2008年第2期。
    王秀臣:《祭祀礼仪的象征系统及其文学意义》,《北方论丛》2009年第4期。
    王元林:《国家祭祀视野下的金龙四大王信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王元林:《论碧霞元君信仰扩展与道教、国家祭祀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1期。
    翁佳音:《历史记忆与历史事实:原住民史研究的一个尝试》,(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1996年第1期。
    巫仁恕:《节庆、信仰与抗争——明清城隍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行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34期。
    徐勇:《近现代军阀现象的政治文化分析——兼考军阀概念输入中国之成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许小青:《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史学月刊》2011年第4期。
    许效正,张华腾:《试论民国初年(1912—1915年)的祀典政策》,《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薛亚利:《庆典: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严昌洪:《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与演变》,《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5期。
    阎润鱼:《30年代自由主义者关于中国政治秩序的一场争论》,《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
    杨天宏:《北伐前夕中国政治中的外国因素》,《学术月刊》2008年第3期。
    杨天石:《蒋介石提议胡适参选总统前后——蒋介石日记解读》,《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
    张康之:《政治文化:功能与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张鸣:《义和团仪式的文化象征与政治隐喻》,《开放时代》2000年第9期。
    张亦工,徐思彦:《20世纪初期资本家阶级的政治文化与政治行为方式初探》,《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
    张亦工:《革命政治文化形成初探》,《民国研究》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亦工:《民国初年政治的结构与文化初探》,《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郑大华,喻春梅:《论九一八事变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郑大华:《“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郑大华:《报刊与民国思想史研究》,《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
    郑大华:《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9期。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演变及其他》,《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
    郑丽航:《宋至清代国家祭祀体系中的妈祖综考》,《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2期。
    智利疆:《伪满洲国的“国家祭祀”及其日本化》,《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1期。
    周文:《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朱英:《北伐之前的国民党与民众运动》,《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朱英:《关于中国市民社会的几点商榷意见》,(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第7期。
    朱月白:《从朝代之国走向民族之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左玉河:《评民初历法上的“二元社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Grace Yen Shen, Unearthing the Nation:Modern Geology and Nationalism in Republican China, 1911-1949, 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pril 2007.
    Jennifer Lee Oldstone-Moore, the New Life Movement of Nationalist China:Confucianism, State Authority and Moral Formation,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Divinity School in Candidacy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 Illinois, March 2000.
    房泽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阚玉香:《北泉仪礼初探——<中华民国礼制>的形成与评价》,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赖国栋:《历史记忆研究——基于20世纪西方历史理论的反思》,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9年。
    李俊领:《中国近代国家祭祀的历史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李媛:《明代国家祭祀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廖小东:《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政治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
    娄星:《文化纪念与情感形式——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城市纪念雕塑的公共性艺术比较》,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5年。
    罗泽荣:《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09年。
    马福贞:《节日与教化——古代岁时俗信性质和社会化教育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9年。
    孙鹏举:《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进程和经验》,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王旭瑞:《黄陵祭祀:公祭与民祭》,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徐国磊:《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纪念孔子诞辰活动的历史考察》,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7年。
    许仁华:《民主的纪念——F·D·罗斯福总统纪念园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杨扬:《空间、仪式与社会记忆》,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5年。
    周俊宇:《塑造党国之民——中华民国国定节日的历史考察》,硕士班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政治大学,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