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派”作家的抗争与无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力图在还原历史语境和自由主义文学的创作生态的基础上,以历史的发展为线索,以《现代评论》和《新月》两份刊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自由主义文学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期发展和演化的历程,阐释其在时代文化发展演变的大潮中、在左翼文学和民族主义文学的双重挤压下,坚持文学的独立性,坚守人生的艺术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遭遇的各种尴尬、无奈所显示的历史文化内涵。
     第一章写的是《现代评论》的创刊,背景是1924年北京的社会舆论氛围和文化走向所发生的变化,正是在这个背景上,一群自由主义者聚合起来,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守护他们的理想。第二章论述的是《现代评论》的文化选择,其坚持理性主义文化立场,是对五四的启蒙主义传统的继承,也是对他们固有的梦想的守护。第三章对发表在《现代评论》上的文学创作进行了考察,通过原始材料的解读,揭示了他们人生与艺术并重的追求,从中不难看出这些作者对文学与人生理想的某种坚守。第四章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如善后会议、陈鲁之战、三一八事件,分析这群自由主义者所遭遇的艰难,最后以刊物的无奈终结告终。但是,自由主义者并没有消沉下去,离开北京,他们又来到上海,创办了《新月》。第五章阐释的是《新月》的创刊,它是自由主义者的再集结。这次集结,应对的是新的危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中国出现的思想文化及其政治环境的变化。第六章谈新月派的文化选择,以胡适的《我们走哪条路》和徐志摩的《新月的‘态度’》为中心,分析新月派的政治态度和文学态度。第七章考察了《新月》上的文学创作,诗歌、戏剧、小说方面均达到的艺术高度,显示了他们文学守望的成就。第八章,以鲁迅和梁实秋的论战、胡适和徐志摩的论争、人权论战为例,谈新月派对时代的抗争,以及刊物最后的无奈终结。第九章以现代评论派和新月派为例,阐释自由主义文学的文学史价值。
     自由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追求,不同于左翼文学和民族主义文学,拒绝把文学视为党派政治宣传工具,因此创作出了一批审美价值较高的作品。本文总结了其创作给文学的健康发展带来的经验,那就是坚守文学的本体论,坚持在创作上以人为本,尊重作家的主体人格,从对文学的认识到创作取材到创作主体的姿态,都坚持了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但是,由于30年代特殊的时代语境和创作生态,他们高蹈的自由主义理念和文学理想在现实中总是遭遇尴尬,最终无奈地进入文学边缘。
This paper tries to restor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liberalism, on the basis of the creation of the ecological litera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clues, to "modern review" and "new moon" two publications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reveal the liberalism literature in the mid-1920-s and early30s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ts in the tide of era culture development evolution,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and nationalist literature under the squeezed, insist on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literature, stick to the art of life is hard, and the effort of all kinds of embarrassing, but show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Writing the first chapter is "modern review" number one, the background is1924Beijing public opinion atmosphere and culture to the changes, it is in this background, gather a group of liberals, trying to make their voice, their ideal.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selection is "modern review", insist on rationalism culture standpoint, is to the May4th enlightenment tradition inheritance, is inherent to their dream guardian. Chapter iii to published in "modern review"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original material, reveals the pursuit of their life and art pay equal attention to, it is not hard to see from these authors in literature and life ideal of some kind of stick.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fourth chapter, combined with specific historical events such as conferences, Chen Lu war, the318events, analysis of the group of liberal encountered difficult, finally ended in publication but end. Liberals, however, does not sink, left Beijing, they come to Shanghai again, founded the "new moon". Chapter v interpretation of "new moon" is launched, it is a liberal to rally again. This rally, deal with a new crisis-after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set up in China's culture and its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Sixth chapter talk about crescent faction culture choice to hu shi's "which way we go" and xu zhimo 'new moon'attitude'" as the center, crescent faction political attitude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Chapter vii examines the new moon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the art of poetry, drama and novel aspects achieves highly, guard showed their literary achievements. Chapter8, in lu xun and Hang shiqiu controversy, xu zhimo and hu shi's debate, the debate on human rights, for example, talk about new moon party struggle era, and publication the final end. Chapter9in modern review faction, crescent moon pie, for example, explains the liberalism literature of literary value.
     Liberalism literature thoughts and artistic pursu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left-wing literature and nationalist literature and refused to return the literature as a partisan political propaganda tool, therefore to create a batch of high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creation, that is to stick to the ontology of literature,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on creation, respect the writer's main body personality,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 to the creations based to the attitude of creation subject, adhere to the rule of the art of the literary creation. But, due to the special age30s context and creative ecology, they such liberal ideas and literature ideal in reality always embarrassed, eventually helplessly into the edge of literature.
引文
① [美]迈克尔·赫尔方:《伊甸同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 译本序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① 梁实秋《文学的纪律》,《新月》创刊号。
    ② 恩格斯《恩格斯致斐·拉萨尔的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53页。
    ① 胡秋原《阿狗文艺论》.《文化评论》1931年创刊号。
    ② 沈从文《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沈从文全集》第17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01页。
    ③ 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127页。
    ④ 沈从文《抽象的抒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3页。
    ①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183页。
    ② 郜元宝《鲁迅六讲》,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170页。
    ① 曾辉编:《最后的声音—民国名人的遗嘱》,团结出版社,2009年版,198页。
    ② 同上,173页。
    ③ 同上,173页。
    ① 刘川鄂《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版,22页。
    ② 任剑涛《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社会理论的建构》,爱思想网页,任剑涛专栏。
    ①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胡适文存》第1集第4卷第151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版。
    ① 1924年5月《创造周报》第52号。
    ② 《<现代评论>出版了!》.1924年12月31日(学艺》。
    ① 陈纪滢:《陈伯通先生一生的贡献》,《传记文学》1970年6号。
    ① 陈洪进记录:《陈翰笙同志谈<地下工作二十五年>》,《陈翰笙百岁华诞集》,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279页。
    ② 岱骏《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版,137页。
    ① 《现代评论出版了!》,《学艺》第6卷第6号,1924年,12月31日。
    ① 王世杰:《北京的言论自由》,《现代评论》第1卷第6期。
    ① 王晓莉《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的经过》,《档案天地》2012年第8期。
    ① 燕树棠:《法统与革命》,《现代评论》第1卷第1期。
    ② 同上。
    ① 孙中山:《北上宣言》,《孙中山全集》第1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294页。
    ① 王世杰《时局之关键》,《现代评论》第一卷,第1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周鲠生《清室优待条件》,《现代评论》第一卷,第1期。
    ② 同上。
    ①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三),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4-235页。
    ① 孙中山:《孙中山全集》2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29页。
    ② 胡适《书评》,《每周评论》1919年第31期。
    ③ 胡适《介绍出版物》,《每周评论》1919年第36期。
    ① 胡适《这一周》,《努力周报》1922年第6期。
    ② 胡适《出道德的死尺的复活》,《努力周报》第10期。
    ① 胡适《这一周》,《努力周报》第8期。
    ① 《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352页。
    ② 陈独秀《对十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向导周刊》第1期。
    ③ 胡适《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答陈独秀)》,《努力周报》19期。
    ① 胡适《联省自治与军阀割据(答陈独秀)》,《努力周报》19期。
    ② 同上。
    ③ 胡适《国际的中国》,《努力周报》第22期。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① 胡适:《国际的中国》,《努力周报》第22期。
    ② 《致陈独秀》,《胡适书信集》耿云志、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66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① 《致陈独秀》,《胡适书信集》耿云志、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366-367页。
    ①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三),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版,250-252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本刊特别启事》,《现代评论》第1卷第9期。
    ① 胡适:《胡适留学日记》(三),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版,250-252页。
    ② 同上。
    ① 胡适:《爱国运动与求学》,《现代评论》第2卷第39期。
    ② 陶孟和:《救国与求学》,《现代评论》第2卷第37期。
    ① 陶孟和:《救国与求学》,《现代评论》第2卷第37期。
    ② 周鲠生:《爱国运动》,《现代评论》第2卷第45期。
    ③ 燕树棠:《爱国运动与暴民运动》,《现代评论》第2卷第53期。
    ④ 陈西滢:《闲话》,《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
    ① 陶孟和:《我们为什么意见不同》,《现代评论》第1卷25期。
    ② 张奚若:《中国今日之所谓智识阶级》,《现代评论》二周年增刊。
    ③ 陈西滢:《闲话》,《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
    ① 陈西滢:《闲话》,《现代评论》第3卷第66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现代评论》第4卷第83期。
    ① 擘黄:《文言文的优胜》,《现代评论》第2卷第43期。
    ② 同上。
    ① 擘黄:《文言文的优胜》,《现代评论》第2卷第43期。
    ② 擎黄:《中国学术的最大病根》,《现代评论》第2卷第45期。
    ③ 同上。
    ① 擘黄《中国学术的最大病根》,《现代评论》第2卷第45期。
    ② 同上。
    ① 李新宇:《国民革命与新文化环境的恶化---20世纪中国文学的知识分子话语》,《文艺争鸣》2003年1期。
    ① 李新宇:《国民革命与新文学环境的恶化--20世纪中国文学的知识分了话语》,《文艺争鸣》2003年1期。
    ①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每周评论》1919年31期。
    ① 沈卫威:《自由守望:胡适派文人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103页。
    ① 胡适:《对于本报的批评》,《努力周报》1922年第4期。
    ① 林语堂:《谈理想教育》,《现代评论》第1卷第5期。
    ② 胡寄南:《谈谈理想教育》,《现代评论》第1卷第13期。
    ③ 陈宝锷:《公民教育运动》,《现代评论》第3卷第73期。
    ① 宇文:《高等教育谈》(一),《现代评论》第2卷第38期。
    ② 许仕廉:《平民公民教育最低限度》,《现代评论》第4卷第83期。
    ① 陈东原:《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现代评论》第4卷第90期。
    ② 同上。
    ③ 陈宝锷:《公民教育运动》,《现代评论》第3卷73期。
    ① 陈宝锷:《公民教育运动》,《现代评论》第3卷73期。
    ② 胡适:《我们的政治主张》,《努力周报》第2朋。
    ③ 同上。
    ① 秦鉴:《狗化的教育》,《现代评论》1卷9期。
    ② 同上。
    ① 荫松:《教会学校的教育》,《现代评论》1卷10期。
    ② 陶孟和:《东大暴动》,《现代评论》第1卷16期。
    ① 张奚若:《党化教育与东南大学》,《现代评论》第1卷17期。
    ② 载《时事公报》,1922年8月5日。
    王世杰:《学校与政治》,《现代评论》第4卷81期。
    ① 《郭嵩焘日记》第3卷第548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① 燕树棠:《法统与革命》,《现代评论》第1卷第1期。
    ② 周鲠生:《约法问题的解决》,《现代评论》1卷3期。
    ③ 王世杰:《警治与法治》,《现代评论》1卷21期。
    ① 高一涵:《革命军与言论自由》,《现代评论》3卷64期。
    ② 陶孟和:《言论自由》,《现代评论》1卷19期。
    ①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98页。
    ② 王世杰:《国民会议的基本地盘》,《现代评论》第1卷第4期。
    ① 王世杰:《国民会议的基本地盘》,《现代评论》第1卷第4期。
    ② 高一涵:《善后会议议员的出席问题》,《现代评论》第1卷第5期。
    ① 周鲠生:《从善后会议到国民代表大会》,《现代评论》1卷2 0期。
    ② 王世杰:《警治与法治》,《现代评论》1卷21期。
    ① 周鲠生:《民众势力的组织》,《现代评论》1卷21期。
    ② 王世杰:《这几种法令还不废止吗?》,《现代评论》3卷61期。
    ① 胡适:《胡适文存》第4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36页。
    ① 胡适:《爱国运动与求学》,《现代评论》2卷39期
    ② 陶孟和:《救国与求学》,《现代评论》第2卷37期。
    ① 陶孟和:《救国与求学》,《现代评论》第2卷37期。
    ② 周鲠生:《民众势力的组织》,《现代评论》第1卷21期。
    ① 胡适:《爱国运动与求学》,《现代评论》2卷39期。
    ② 周鲠生:《爱国运动》,《现代评论》2卷45期。
    ① 同上。
    ② 燕树棠:《爱国运动与暴民运动》,《现代评论》第2卷53期。
    ③ 陈西滢:《智识阶级》,《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63页。
    ④ 陶孟和:《救国与求学》,《现代评论》第2卷37期。
    ⑤ 张奚若:《中国今月之所谓智识阶级》,《现代评论》二周年增刊。
    ① 陈西滢:《闲话》,《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
    ① 陈衡哲:《南京与北京》,《现代评论》一周年纪念增刊。
    ① 倪炯声:《原始之梦》,《现代评论》第5卷第122期。
    ① 飞来客:《诗人与月》,《现代评论》第2卷32期。
    ② 沈从文:《<老实人>序》,《现代评论》第6卷第165期。
    ①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61页。
    ① 陈西滢:《闲话》,《现代评论》第3卷第72期。
    ① 傅光明:《书生本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29页。
    ① 陈西滢:《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111页。
    ① 陈西滢:《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66页。
    ② 同上。
    ① 陈西滢:《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172页。
    ② 陈西滢:《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10页。
    ① 陈西滢:《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99页。
    ① 陈西滢:《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29页。
    ① 陈西滢:《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163页。
    ① 陈西滢:《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123页。
    ① 陈西滢《罗曼·罗兰》,《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141页。
    ① 陈西滢《罗曼·罗兰》《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141页。
    ② 同上。
    ③ 王国维:《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23页。
    ①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89页。
    ① 沈从文:《绿魇·绿》,《沈从文全集》第10卷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9页。
    ① 胡适:《对于本报的批评》,《努力周报》第4期。
    ① 杨振声:《礼教与艺术》,《现代评论》第1卷第8期。
    ② 陈衡哲:《小雨点·自序》,《小雨点》,上海书店,1985年版,3页。
    ③ 陈西滢:《创作的动机与态度》,《西滞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106页。
    ④ 刘开渠:《石涛的画论》,《现代评论》第4卷第95期。
    ① 陈西滢:《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145页。
    ② 陈西滢:《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121页。
    ③ 陈西滢:《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24页。
    ① 王世杰:《时局之关键》,《现代评论》第1卷第1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华友根:《略论段祺瑞的<善后会议条例>与<国民代表会议条例>的纷争》,《安徽史学》1990年第2期。
    ② 王世杰《我们对十军事善后的主张》,《现代评论》第1卷9期。
    ③ 同上。
    ④ 周鲠生《我们所要的一个善后会议》,《现代评论第1卷第2期。
    ① 陈西滢:《闲话》,《现代评论》第1卷第25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鲁迅:《并非闲话》,《京报副刊》1925年6月1日。
    ② 鲁迅:《鲁迅全集》,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187页。
    ③ 同上。
    ④ 陈西滢《闲话》,《现代评论》第2卷第38期。
    ① 徐志摩:《“闲话”引出来的闲话》,1926年1月13日《晨报副报》。
    ② 陈西滢《致志摩》,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
    ① 陈西滢:《剽窃与抄袭》,《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
    ② 同上。
    ③ 陈西滢《致志摩》,1926年1月30日《晨报副刊》。
    ④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42页。
    ① 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42页。
    ② 李四光、徐志摩:《结束闲话,结束废话》.1926年2月3日《晨报副刊》。
    ③ 同上。
    ① 许广平:《鲁迅回忆录》,作家出版社,1961年版。
    ② 辛晓征:《国民性的缔造者鲁迅》,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① 《京师地方监察厅公函》,转引自《“三一八”惨案资料汇编》,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103页。
    ② 陈翰笙:《三月十八日惨案目击记》,《现代评论》2卷68期。
    ① 陈西滢:《闲话》,《现代评论》,2卷68期。
    ① 蒋梦麟:《西潮与新潮》,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162页。
    ② 梁实秋:《忆新月》,《秋室杂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① 萧超然等著:《北京大学校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124页。
    ① 徐志摩:《眉轩琐语》,《徐志摩全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第9集,106页。
    ② 陈学勇编:《凌叔华文存》(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119页。
    ①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275页。
    ② 《张慰慈致胡适》,1927,1,16,《胡适往来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③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300页。
    ④ 李璜:《学纯室回忆录》,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135页。
    ⑤ 梁实秋:《忆新月》,《秋空杂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⑥ 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0页。
    ⑦ 以上数字来自(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⑧ 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183页。
    ① 乔纳森·芬比:《蒋介石传》,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144页。
    ① 梁实秋:《忆“新月”》,《梁实秋文集》第3卷,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189页。
    ② 同上,
    ③ 徐志摩:《眉轩琐语》,《徐志摩全集》第9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
    ④ 梁实秋:《忆“新月”》,《梁实秋文集》第3卷,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189-190页。
    ① 费正清著,张理京译:《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176页。
    ② 易老逸:《流产的革命: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1927-1937)》,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19页。
    ③ 托克维尔:《用制度与大革命》,商业印书馆,1992年版,100页。
    ① 胡适:《名教》,《新月》第1卷5号。
    ① 胡适《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新月》2卷4期。
    ② 同上。
    ① 胡适:《人权与约法》,《新月》2卷2期。
    ② 胡适:《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新月》2卷6、7合刊。
    ① 罗隆基《专家政治》,《新月》2卷2期。
    ① 罗隆基《我们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新月》2卷12期。
    ① 罗隆基《我们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新月》2卷12期。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罗隆基《什么是法治》,《新月》3卷11期。
    ① 罗隆基《什么是法治》,《新月》3卷11期。
    ② 罗隆基《什么是法治》,《新月》3卷11期。
    ③ 同上。
    ① 罗隆基《什么是法治》,《新月》3卷11期。
    ② 王造时《由“真命天子”到“流氓皇帝”》,《新月》3卷11期。
    ① 胡适:《我们走那条路》,《新月》第2卷第10号。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① 胡适:《我们走那条路》,《新月》第2卷第10号。
    ② 同上。
    ① 胡适:《我们走那条路》,《新月》2卷10期。
    ② 同上。
    ① 胡适:《我们走那条路》,《新月》2卷10期。
    ② 徐志摩:《“新月”的态度》,《新月》第1卷第1期。
    ③ 同上。
    ① 同上。
    ② 徐志摩:《“新月”的态度》,《新月》第1卷第1期。
    ③ 同上。
    ④ 徐志摩:《敬告读者》,《新月》第2卷6、7期。
    ① 李春红《新月派的形成及其理性精神》,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1期。
    ② 梁实秋:《现代文学论·偏见集》,正中书局,1988年影印本,121页。
    ① 纽曼:《大学教育之范围与性质》,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112页。
    ② 胡克:《杜威在现代思想界的地位》,《现代美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134页。
    ① 朱寿桐《新月派的绅士风情》,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82-83页。
    ①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新月》第1卷第4期。
    ① 徐志摩:《“话”》,《徐志摩全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198页。
    ② 徐志摩:《太戈尔来华》,《小说月报》第14卷第9期。
    ① 梁实秋:《文学的纪律》,《新月》第1卷第1期。
    ② 闻一多:《诗的格律》,1926年5月13日《晨报副刊·诗镌》。
    ③ 维柯:《新科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110页。
    ④ 陈西滞:《西京通信》(一),《新月月刊》第1卷第9期。
    ① 参见梁实秋的《文学与革命》和闻一多的《<冬夜>评论》。
    ① 梁宗岱:《诗与真》,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216页。
    ② 穆木天:《穆木天文学评论选集》,北京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115页。
    ③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新月》第1卷第4期。
    ① 梁实秋:《忆新月》,《梁实秋文学回忆录》,岳麓书社1989年版,108页。
    ② 陈梦家:《新月诗选》,上海书店,1931年版,第2页。
    ① 叶公超《论新诗》,《新月怀旧---叶公超文艺杂谈》,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53页。徐志摩《诗刊放假》,《诗镌》第11号。
    ② 闻一多:《诗的格律》,《晨报副刊》1926年5月13日。
    ① 陈梦家:《我是谁》,《新月》3卷第9期。
    ② 方玮德:《铁马集·玮德旧跋》,上海书店,1992年版,第5页。
    ① 周作人:《论中国旧戏之应废》,《新青年》5卷5号。
    ① 洪深:《中国新文学矢系·戏剧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20页。
    ② 傅斯年;《论编制剧本》,《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390页。
    ③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建设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138页。
    ④ 傅斯年:《戏剧改良各面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372页。
    ⑤ 余上沅:《中国戏剧的途径》,《余上沅戏剧论文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205页。
    ⑥ 余上沅:《旧剧评价》,《国剧运动》,上海书店,1992年版,194页。
    ⑦ 余上沅:《<国剧运动>序》,《国剧运动》,上海书店,1992年版,3页。
    ① 洪深:《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77页。
    ② 欧阳予倩《予之戏剧改良观》,《欧是予情全集》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5页。
    ③ 欧阳予倩:《潘金莲》,《欧阳予倩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238页。
    ① 欧阳予倩:《潘金莲》,《欧阳予倩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267页。
    ② 洪深:《四月里的蔷薇处处开》广告,《明星特刊》1926年13期。
    ③ 田汉:《我们自己的批判》,《田汉文集》第14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
    ④ 陈独秀:《开办安徽俗话报的缘故》,《安徽俗话报》1905年1期。
    ① 熊佛西:《国家剧院》,载《晨报副镌》1927年5月19日。
    ① 熊佛西:《艺专停办戏剧系》,收入《佛西论剧》,北京书局,1928年版,39页。
    ② 余上沅:《旧戏评价》,《国剧运动》,上海书店,1928年版。
    ③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新月》,第1卷第4期。
    ④ 同上。
    ⑤ 同上。
    ⑥ 徐志摩:《剧刊始业》,《晨报副刊》,1926-6-17。
    ①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268页。
    ②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37页。
    ③ 黄艾仁:《胡适与著名作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71页。
    ④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431页。
    ①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95页。
    ②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05页。
    ③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41页。
    ①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50页。
    ②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0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94页。
    ③ 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版,46页。
    ① 梁实秋:《文学革命》,《新月》1卷4期。
    ② 朱湘:《北海纪游》,《小说月报》17卷9期。
    ③ 陈梦家:《论人情》,人民日报,1957-5-8。
    ④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4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39页。
    ①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45页。
    ② 梁实秋:《文学的纪律》,《新月》1卷1期。
    ③ 沈从文:《再谈差不多》,《文艺杂志》1929年,4期。
    ④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79页。
    ① 沈从文:《窄而霉斋闲话》,《沈从文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19页。
    ② 同上。
    ① 沈从文:《窄而霉斋闲话》,《沈从文全集》第5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19页。
    ②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3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38页。
    ① 沈从文:《今日文学的方向》,大公报文艺副刊,1937年3月18日。
    ②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
    ⑤ 沈从文:《致<文艺>读者》,《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年5月16日。
    ① 刘洪涛编:《试谈艺术与文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389页。
    ② 刘洪涛编:《试谈艺术与文化》,《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390页。
    ③ 刘洪涛编:《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88页。
    ④ 同上。
    ① 刘洪涛编:《论中国现代创作小说》,《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88页
    ② 洪涛编:《小说与社会》,《沈从文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136页。
    ① 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09页。
    ② 沈从文:《论徐志摩的诗》,《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95页。
    ③ 沈从文:《鲁迅的战斗》《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96页。
    ① 沈从文:《论徐志摩的诗》,《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95页。
    ② 沈从文:《鲁迅的战斗》《沈从文全集》第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96页。
    ①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新月》1卷4期。
    ①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新月》2卷6、7期。
    ② 鲁迅:《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萌芽》1930年1月1日。
    ① 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萌芽》,1930年5月1日。
    ② 梁实秋《论鲁迅先生的“硬译”》,《新月》2卷6、7期和刊。
    ③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211页。
    ① 梁实秋:《北京文艺界之分门别户》,徐静波编《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165页。
    ②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112页。
    ③ 梁实秋:《文学的严重性》,徐静波编,《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165页。
    ① 梁实秋:《文学的严重性》徐静波编,《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165页。
    ② 鲁迅:《文艺与革命》,《鲁迅全集》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342页。
    ③ 梁实秋:《论思想统一》,《新月》2卷3期。
    ④ 徐志摩:《政治生活与王家三阿姨》,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3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380-381页。
    ① 徐志摩:《落叶》,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452页。
    ② 徐志摩:《欧游漫录—西伯利亚游记》,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65页。
    ③ 徐志摩:《欧游漫录—西伯利亚游记》,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08-109页。
    ① 同上。
    ② 徐志摩:《灾后小言》,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4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5页。
    ① 徐志摩:《列宁忌日—谈革命》,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3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352页。
    ②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文明的态度》,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4页。
    ① 胡适:《欧游道中寄书》,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4卷,1998年,41页。
    ② 胡适:《欧游道中寄书》,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4卷,1998年,42页。
    ① 胡适:《漫游的感想》,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4卷,1998年,29页。
    ② 钱端升:《钱端升致胡适(1926年11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往来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411页。
    ③ 任鸿隽:《任鸿隽致胡适(1926年1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往来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412页。
    ④ 徐新六:《徐新六致胡适1927年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往来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419页。
    ⑤ 徐志摩:《<一个态度>的按语》,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3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42页。
    ① 徐志摩:《<一个态度>的按语》,韩石山编:《徐志摩全集》第3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42-147页。
    ② 胡适:《欧游道中寄书》.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4卷,1998年,43-48页。
    ③ 胡适:《欧游道中寄书》,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4卷,1998年,43-48页。
    ③ 胡适:《欧游道中寄书》,欧阳哲生《胡适文集》第4卷,1998年,43-48页。
    ① 徐志摩:《徐志摩致胡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胡适往来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416-417页。
    ①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12页。
    ① 瞿秋白:《中国人权派的真面孔》,《瞿秋白文集》卷5,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72页,180-182页。
    ① 瞿秋白:《中国人权派的真面孔》,《瞿秋白文集》卷5,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70页。
    ① 《胡适日记全编》卷5,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05页。
    ② 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卷4,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212页。
    ③ 胡适:《<人权论集>序》,《胡适文集》卷5,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523页。
    ④ 鲁迅《王道诗话》,《鲁迅全集》卷5,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46页。
    ① 鲁迅《言论自由的界限》,《鲁迅全集》卷5,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115页。
    ② 罗隆基:《我们要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新月》第2卷12期。
    ① 叶公超:《关于新月》,程新编《港台·国外谈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165页,168页。
    ② 同上。
    ③ 美刘易斯·科塞:《理念人》,郭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96页。
    ① 《月讨论》,《新月》3卷5、6期合刊。
    ② 《胡适往来书信选中》556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 [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原理》中文版,三联书店1984年版273页。
    ①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61页。
    ②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577页。
    ③ 郭沫若:《论国内的评坛及我对于创作上的态度》,《沐若文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108页。
    ④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53页。
    ①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全集》,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144页。
    ② 沈从文:《致文艺读者》,《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年4月21日。
    ③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65页。
    ④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6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365页,492页。
    ①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文版,三联书店1992年版273页。
    ① 王富仁:《王富仁自选集》,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236页。
    ② 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54页。
    ① 杨振声《礼教与艺术》,《现代评论》1卷8期。
    ① 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现实讲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① 徐志摩:《自剖》,《徐志摩全集》3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 徐志摩:《自剖·再剖》,《徐志摩全集》3卷,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3年版。
    ① 陶孟和:《我们所爱的朋友》,1931年12月8日《晨报》。
    ② 徐志摩:《“迎上前去”》,《徐志摩全集》3卷,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3年版。
    ③ 叶公超:《志摩的风趣》,《大公报·文学》第202期,1931年11月30日。
    ④ 郑振铎:《悼志摩》,1931年12月8日《晨报》。
    ① 徐志摩:《一个态度及案语》,《徐志摩全集》3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② 《胡适的自传》,见陈金淦编《胡适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③ 赵清阁:《隔海悼念梁实秋先生》,《团结报》1988年12月20日。
    ① 《1923年9月致闻家驷》,《闻一多书信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② 1922年9月29日致梁实秋、吴景超,《闻一多书信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③ 沈从文:《从文自传》,《沈从文全集》第13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246页。
    ①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42页。
    ② 同上,48页。
    ①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7页。
    ① 格里德:《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368页。
    ① 卓思:《殷海光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2004年版,178页。
    ②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35页。
    ① 顾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顾准文集》,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版,156-157页。
    ② 同上。
    ③ 转引自: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29页。
    ① 《观察》第2卷第12期。
    《新青年》《现代评论》《努力周报》《晨报副刊》《新月月刊》《萌芽》《创造月刊》《创造周报》《太阳月刊》《独立评论》《新文学史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约翰·密尔《论自由》,严复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任剑涛《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闫润鱼《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新星出版社,2007年版。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本杰明·史华慈《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自由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5年版。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2011年版。
    胡伟希《十字街头与塔:中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中文版,三联书店,1984年版。
    张宪文《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托克维尔《论美国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胡明《胡适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刘泽华《士人与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年版。
    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史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萧功秦《知识分子与观念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程光炜《文人集团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岱年等《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张光芒《启蒙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赵园《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杨联芬《中国现代小说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贾振勇《理性与革命:中国左翼文学的文化阐释》,人民出版社,2009年。
    高恒文《京派文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岳玉玺《傅斯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郑大华《张君劢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
    左玉河《张东荪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增人《叶圣陶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雷启立《苦境故事:周作人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鲁西奇:《梁实秋传》,中央民族大厦出版社,1996年版。
    薛毅:《王世杰传》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谢泳:《教授当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傅国涌:《文人的底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傅国涌:《追寻失去的传统》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 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版
    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11年版
    孙郁《鲁迅与胡适》,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孙郁《苦境:中国文化怪杰心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耿云志《胡适新论》,湖南出版社,1989年版。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倪邦文:《自由者梦寻:现代评论派综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朱寿桐:《新月派的绅士风情》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吕若涵:《“论语派”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万近平:《林语堂评传》重庆出版社1996年版
    宋炳辉:《徐志摩评传》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1-32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凌叔华:《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凌叔华》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胡适《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胡适《胡适日记全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蒋梦麟《西潮与新潮》,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尹在勤《新月派评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胡梅仙《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化话语之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梦家编《新月诗选》,新月书店,1931年版。
    陈西滢《西滢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丁西林《丁西林著作全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方念仁编《新月派评论资料选》,华东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高旭东《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北京出版集团,2005年版。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台北中央研究院,2007年版。
    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福辉:《正视自由主义作家的人生理想---读梁实秋<雅舍轶>文随感》,《西北
    大学学报》2006年7期。
    朱寿桐:《重评五四保守主义文化思潮》,《粤海风》1998年4期。
    林建刚:《反思激进主义与追寻自由主义---民国知识分子研究的两个思路》,《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2期。
    支克坚:《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上、下),《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5期。
    支克坚:.《鲁迅和胡适》,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5期。
    支克坚:《论革命文学的理论遗产》,《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1期。
    彭相红:《自由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福建师大2010年硕士论文。
    刘忠:《五四人学观念与自由主义思潮》,晋阳学刊2007年9期。
    钱理群:《我看新国学—读王富仁<新国学论纲>的思考》,《文艺研究》2007年3 期。
    李新宇:《胡适:新文化园地里的孤独守望》,《南方文坛》2003年1期。
    于立深:《胡适与<建国方略>》,《岳麓法学评论》2003年10期。
    颜俊儒:《胡适与西方自由主义》,《社会科学家》2004年5期。
    刘海洋:《胡适自由主义来源及其内涵》,《学理论》2012年7期。
    沈卫威:《林语堂、梁实秋与学衡派的疏离》,《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郑万鹏:《梁实秋的自由主义文学理想》,《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3期。
    邵建:《胡适与陈独秀关于帝国主义的争论》,《炎黄春秋》2008年1期。
    邵建:《鲁迅的“自由”与胡适的“自由主义”》,《中国企业家》2008年8期。
    邵建:《善后会议中的胡适》,《书屋》2006年10期。
    邵建:《1929-1931年人权论战的历史困局》,《学海》2006年7期。
    邵建:《一次奇异的思想合辙—胡适鲁迅对苏俄的态度》,《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8期。
    傅国涌:《“根株浮沧海”:胡适的哀伤》,《江淮文史》2012年3期。
    傅国涌:《<语丝>与<现代评论>---以三一八事件发生后为例》,《文艺争鸣》2003年7期。
    王文玉:《国民军与善后会议》,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黄亦君:《<现代评论>与善后会议》,《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4期。
    潘肇:《孙中山为争取召集国民会议的斗争》,《史学月刊》1985年4期。
    郝庆军:《鲁迅缘何批评胡适?---一个思想史的梳理》,《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3期。
    苏继红:《胡适与北洋军阀》,《北方论丛》2003年5期。
    陈先初:《重评现代评论派》,《近代史研究》1989年8期。
    刘美:《<西滢闲话>的前瞻性》,《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7期。
    朱寿桐:《论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研究方法》,《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5期。
    朱寿桐:《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福建论坛》2001年2期。
    廖声丰:《浅论南京国民政府中的政治派系—以1927-1937为考察中心》,《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朱益飞:《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化现代化》,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年4期。
    赵爱伦:《政府行政权力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以南京国民政府高等教育制度化问题为中心》,《学习与探索》2012年12月。
    高力克:《徐志摩与胡适的苏俄之争》,《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7期。
    高力克:《现代中国激进主义之再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7期。
    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公民精神》,《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5期。
    高力克:《五四启蒙的困境—在历史与价值之间》,《浙江学刊》1999年3期。
    高力克:《理想主义的限度》,《学习与探索》1995年11期。
    邓年:《沈从文自由主义思想初探》,《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