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1905-1937年)上,明星影片公司(1922-1937年)作为独立的电影公司,经营时间最长,出品数量最多,是中国早期电影史上诸多关键时期的重要“在场”和“中心”,深刻影响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走向。前人虽有对明星公司单个编导及其创作的论述,但几乎未见对明星公司群体及其特征的系统性探研,也很少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对明星公司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存在意义进行界定。
     因此,本论文将对明星公司进行全方位的发掘,从微观研究出发还原公司发展历程,从美学范型归纳和具体作品细读探寻“明星”电影人开拓出的本土化电影创作与市场生存的模式,以及他们为中国电影事业和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作出的不懈努力。本文认为,明星公司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对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电影美学风格及文化样貌的塑形,作出了开拓性的历史贡献。
     本文由绪论、正文六章及结语组成。绪论部分首先阐明论题的提出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史料准备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依次从工业、美学、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整体性的考察。
     第一章,梳理了明星公司的发展历程,进而归纳其生产、发行、放映的工业运作模式。认为,明星公司首先凭借制片业绩奠定了在中国电影制作业最高水准的地位,进而拓展特有的宣传发行与放映机制,形成第一个相对成功的发展模式,它的成功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工业真正开始建立。
     从第二章至第五章,挖掘了明星公司的电影创作(文中称为“明星电影”)在建构中国电影民族身份和探索本土化生存历程中积累的四种可资借鉴的美学范型。本文归纳为:商业美学、改良主义美学、现实主义美学和通俗情节剧美学。它们在不同的社会时代、文化语境下成为主流取向,它们之间或曾和谐共处,或曾演变更迭,构成了“明星电影”驳杂的美学形态。
     第二章,在归纳“明星电影”商业美学特征的基础上,以张石川为范例,历时分析了他在明星公司16年创作中形成的商业美学惯例,论证了他为“明星电影”乃至中国电影商业美学作出的先驱式贡献,重新解读了张石川作为“中国电影之父”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以郑正秋和包天笑20年代的创作为范例阐述了“明星电影”的改良主义美学范型。认为,郑正秋以“长片正剧”的艺术实践,开启了中国电影对“功能”的关注,形塑了改良主义美学范型,成为另一个意义上的“中国电影之父”。而“鸳蝴派”文人包天笑的言情剧创作使“改良”呈现了更为复杂的色彩。本章还从“女性特质”的角度,阐释了“明星电影”对民族主义书写的参与方式。
     第四章,阐述了“明星电影”随着30年代电影界转变作风后逐渐发展成熟的现实主义美学范型,分析了其在“新兴电影运动”不同阶段凸显出的美学风格,以夏衍、洪深、程步高、沈西苓的创作为范例,透析了他们具有差异特征的现实主义创作,呈现了“明星电影”现实主义美学范型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第五章,在归纳“明星电影”通俗情节剧美学特征的基础上,选取《空谷兰》、《姊妹花》和《马路天使》这三部在不同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为范例进行细读,以求对通俗情节剧在“明星电影”中的发展脉络及其范型意义作管窥。
     第六章,从明星公司与上海城市文化空间的两个交集:“亭子间”与“洋泾浜”出发,探讨空间交织生发出的群体文化特质及现代性。认为,明星公司依靠精明眼光与实干精神脱离草根阶层,与当时处于从“边缘”走向“中心”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电影具有同质性,明星公司形成的对多种美学风格的包容性以及在新与旧、中与西的文化生态上的混杂性,对中国电影文化样貌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个案意义。
     结语部分,总结了明星公司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及开拓性贡献,将其与“大中华百合”、“天一”、“联华”等曾经与之“鼎足而立”的三家公司进行比较,思考“明星模式”对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和文化发展的启示意义。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cinema in China(1905-1937), as an independent film company with the longest duration of operation and the largest number of film products of all films of the time, the Mingxing Film Company(1922-1937) was the important "presence" and "center" in many critical periods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cinema in China, with its deep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arly cinema in China. Although early discussions by previous scholars about single screenwriters and directors and their creations of the Mingxing Film Company can be found, very little systematic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has been done with reference to the group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any, and very little work has ever been done to define the Mingxing Film Company's pos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xiste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inema on some higher theoretical level and to the certain social,economic and cultural extent and depth.
     Therefore, this paper works to explore the Mingxing Film Company on an overall basis, trying to trace and map out the entir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company by microscopic research, trying to peruse and investigate the model of localized film creation and market survival established by the Mingxing Company's film workers by means of induction of the aesthetic patterns and from specific works, and to reveal the Mingxing Company's unremitting efforts in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nema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ingxing Film Company is the pioneer of cinema in China, which has mad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lm industry in China as well as to the shaping of the styles of Chinese film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appearances.
     This paper is comprised of six chapters which form the body of this paper,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The introduction clarifi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raised, comprehensive status review of related researches home and abroad, and preparation of historical data as well as basic clues for constructing this paper. The body of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xamines the Mingxing Company in terms of three aspects orderly from industry, aesthetics to culture.
     The first chapter, captures and clarifi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Mingxing Company,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industrial operation model of its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showing.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Mingxing Company first established its position as the top film-maker with the highest level of film-making technologies in then China owing to its good film making performances, and then the Mingxing Company began to further expand its particular system of promotion, distribution and showing. And this formed the very first relatively successful development model,and the success of the Mingxing Company indicates the true beginning of the building of the film industry in China.
     From chapterⅡto chapter V,the paper explores the four aesthetic patterns that can still be taken into current account, which were created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in Chinese films and exploring the localized survival by the Mingxing Company's film creations (also called "the Mingxing Films" in this paper).This paper summarizes those patterns as: commercial aesthetics, reformist aesthetics, realistic aesthetics and melodramatic aesthetics. These patterns became mainstream orientations in different social times and cultural contexts. They might have shared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r have come and gone by evolutions and replacements, constituting the heterogeneous aesthetic forms of "the Mingxing Films".
     ChapterⅡ,on the strength of summarizing the traits of the commercial aesthetics of "the Mingxing Films",and taking Zhang Shichuan as an example, analyzes his commercial aesthetics routine which took shape in his 16 years of creation for the company and demonstrates his pioneering contribution to "the Mingxing Films" as well as commercial aesthetics of Chinese films, and this chapter also re-interprets his historical status as the "Father of the Chinese Cinema".
     ChapterⅢ, exemplifying the creations by Zheng Zhengqiu and Bao Tianxiao in the 1920s, explains the pattern of reformist aesthetics of "the Mingxing Films".This chapter argues that Zheng Zhengqiu evoked the concerns of Chinese cinema to "functionality" for the first time through his artistic practice of the "long film and serious drama" and shaped the pattern of reformist aesthetics. Thus he became another "Father of Chinese Cinema" in another sense. On the other hand, Bao Tianxiao, as the literati of the "Mandarin Duck and Butterfly", gave the"reform" a more complex color with his creations of romantic melodrama. This chapter interprets as well the way "the Mingxing Films" participated in the nationalist writing from a kind of "feminine particularity"angle.
     ChapterⅣ,interprets the pattern of realistic aesthetics which gradually grew to its maturity after the change in the style of the Chinese cinema in the 1930s, and analyzes its aesthetic styles that prevailed in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New Cinema Movement".This paper also exemplifies the creations of Xia Yan,Hong Shen, Chen-Bugao and Shen Xiling and examines thoroughly their realistic creations with differential characters, which presents the abundance and complexity of the pattern of realistic aesthetics of "the Mingxing Films".
     ChapterⅤ,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straits of the melodramatic aesthetics, this chapter selects and peruses Konggu Ian, Zimei hua and Malu tianshi, three of which are milestone masterpieces in three different times, in order to take a close look at the melodrama's development path and pattern significance within the "the Mingxing Films".
     ChapterⅥ,based on the two intersections of the Mingxing Company and the urban cultural space in Shanghai:"The Garret" and the "Pidgin",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group cultural particularities and modernity which arose from the spatial interweaving.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Mingxing Company's reliance on its smart vision and enterprising spirit finally led to its breakup with the grassroots in China, which indicates the homogeneity with the fact that Chinese films of the same period were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from the "marginal" to the "center".The inclusiveness of various aesthetic styles, and the hybrid nature of cultural ecology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old as well as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 both formed by the Mingxing Company, have very great case significance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appearances of Chinese films.
     The conclusion sums up the Mingxing Company's position in the Chinese film history and its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compared to three other companies including "Greater China Lily", "Tianyi" and "Lianhua".Then this paper provides reflections on the "Mingxing Mode"'s potential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inema and culture in China.
引文
22 Douglas Gomery:"Hollywood As Industry," in John Hill,Richard Dyer and Pamela Church Gibson, eds., American Cinema and Hollywood:Critical Approaches,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3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246
    24 Zhong Dafeng, Zhang Zhen and Zhang Yingjin,," From Civilized Play'(Wenmingxi)to Shadowplay'(Yingxi):The Foundation of Shanghai Film Industry in the 1920s,"(钟大丰、
    张英进、张真.从“文明戏”到“影戏”:二十年代上海电影工业的奠基),Asian Cinema,9, no.1(Fall 1997):46-64
    25 石川.后编年体史述:多元体裁与深度阐释[J].当代电影,2009,4
    26 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95
    27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7
    28 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39-240
    29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
    30 明星五虎上将(上)[J].中国影讯,1940,1(13)
    31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65
    32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65
    33 纪峰.一九二一年上海的信交风潮[J].上海金融,1985,9
    34 郑正秋.明星未来之长片正剧[J].晨星,1922,1
    35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65
    36 改良中国影片事业之先声——发起者为实业家与资本家[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6
    37 观映《诚笃之华工》后之感想[N].申报,1923,8(9):17
    38 观卡尔登戏院之《残花泪》记[N].申报,1923,2(21):21
    39 陈建华.格里菲斯与中国早期电影[J].当代电影,2006,5
    40 恺之.电影杂谈(二)[N].申报,1923,5(19):18
    41 三三.与乃神谈葛礼菲士之七片[J].电影杂志,1924,1(1)
    42 恺之.电影杂谈(二)[N].申报,1923,5(19):18
    43 Hu Jubin, Projecting a Nation:Chinese National Cinema before 1949,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3, p.17-26
    44 陈建华.格里菲斯与中国早期电影[J].当代电影,2006,5
    45 关文清.中国影戏漫谈[N].申报,1922,11(3):增刊2
    46 剑云.影戏杂谈[N].申报,1922,3(9):8
    47 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招股启事[N].申报,1922,2(24):11
    48 郑正秋.明星公司发行月刊的必要[J].影戏杂志,1922,1(3)
    49 群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57
    50 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缘起[A].见: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7-29
    51 明星公司贺岁广告[N].申报,1925,1(1):元旦增刊18
    52 明星五虎上将(上)[J].中国影讯,1940,1(13)
    53 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缘起[A].见: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7-29
    54 龙锦.战前中国电影企业概况与经营模式[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十论文,2002
    55 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85-1432
    56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5
    57 龙锦.战前中国电影企业概况与经营模式[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十论文,2002
    58 明星影片公司十二年经历史——和今后努力扩展的新计划[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1-48
    59 宣言[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0
    60 周剑云.中国影片之前途[J].电影月报,1928,4
    61 明星影片公司十二年经历史——和今后努力扩展的新计划[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1-48
    62 赵士荟.影坛钩沉[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184-185
    63 明星影片公司十二年经历史——和今后努力扩展的新计划[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1-48
    64张华.新组织旧圈子——早期中国电影圈的构成及其管理模式简析[J].当代电影,2009,3
    65 张华.新组织旧圈子——早期中国电影圈的构成及其管理模式简析[J].当代电影,2009,3
    66 周剑云.郑正秋小传[J].明星特刊上海一妇人号,1925,3
    67 周剑云.郑正秋小传[J].明星特刊上海一妇人号,1925,3
    68 周剑云.怀正秋兄[J].明星半月刊,1936,6(2)
    69 周剑云.怀正秋兄[J].明星半月刊,1936,6(2)
    70 明星五虎上将(下)[J].中国影讯,1940,1(15)
    71 姜贞.周剑云:中国电影业的儒商[J].当代电影,2009,4
    72 孙蕾.机制与风格:明星影片公司早期运作策略初探[J].当代电影,2004,3
    73 剑云.伤心的回忆[J].明星特刊最后之良心号,1925,1
    74 周剑云.怀正秋兄[J].明星半月刊,1936,6(2)
    75 明星五虎上将(下)[J].中国影讯,1940,1(15)
    76 周剑云.怀正秋兄[J].明星半月刊,1936,6(2)
    77 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缘起[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7-29
    78 张石川.传声筒里[J].明星月报,1933,1(1)
    79 明星五虎上将(下)[J].中国影讯,1940,1(15)
    80 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0
    81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33
    82 明星影片公司十二年经历史——和今后努力扩展的新计划[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1-48
    83 明星影片公司十二年经历史——和今后努力扩展的新计划[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1-48
    84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85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03
    86 周剑云.我对有声电影的意见[J].电影月报,1928(8)
    87 钟大丰.作为艺术运动的30年代电影[A].见: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74-208
    88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04
    89 明星影片公司十二年经历史——和今后努力扩展的新计划[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1-48
    90 电影中兴大事记[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31
    91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43-244
    92 明星影片公司十二年经历史——和今后努力扩展的新计划[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1-48
    93 天一公司十年经历史[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52-59
    94 影戏生活[J].1931,7
    95 天一公司十年经历史[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52-59
    96 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428
    97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98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99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180
    100 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7
    101 张石川.传声筒里[J].明星月报,1933,1(1)
    102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103 明星影片公司一九三三年的两大计划[N].申报,1933,1(1):电影专刊1
    104 明星公司历年营业统计[J].明星半月刊,1936,7(1)
    105 范烟桥.明星影片公司年表[J].明星半月刊,1936,7(1)
    106 《电声》[J].1935,8(23)
    107 张石川.革新之话[J].明星半月刊,1936,6(1)
    108 明星公司革新宣言[J].明星半月刊,1936,1(1)
    109 二六年元旦起,明星公司裁员紧缩[J].电声周刊,1937,1(1)
    110 电声周刊[J].1938,7(7)
    111 电声周刊[J].1938,9(16)
    112 上海各报副刊编者告上海电影界书[N].《大晚报》,1938,12(8)
    113 电声周刊[J].1938,12(2)
    114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115 何兆璋.“明星”杂忆[A].见:上海电影史料(第1辑)[M].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2:1-8
    116 谭春发.周剑云晚期的电影活动[J].当代电影,1987,4
    117 郑正秋.明星未来之长片正剧[J].晨星,1922,1
    118 张石川.敬告读者[J].晨星,1922,1
    119 杨远婴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J].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5
    120 郑正秋.明星未来之长片正剧[J].晨星,1922,1
    121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20-1521
    122 李宗刚.郑正秋、张石川二元互补性与中国早期电影[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4
    123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04
    124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04
    125 张石川.传声筒里[J].明星月报,1933,1(1)
    126 郑正秋.如何走上前进之路[J].明星月报,1933,1(1)
    127 枫林桥畔星光闪烁,明星公司召开全体大会[J].电声,1936,27
    128 李亦中.天一公司经营特点初探[J].电影艺术,2003,1
    129 转引自亨利·梅尔西戎.电影与垄断组织——从经济上对美国电影的研究[M].徐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101
    130 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6:64
    131 明星影片公司有限公司组织缘起[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8
    132 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8
    133 舒平.中国电影之最[A].见:上海电影史料(2-3合辑)[M].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3:264
    134 电影中兴大事记[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 版社,1996:1343
    135 洪深.我脱离电影界的原因[A].见: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15
    136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71
    137 陆弘石访问、整理.探访历史——黎莉莉访谈录[J].北京电影学报,2000,1
    138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23
    139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54
    140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72
    141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28
    142 明星影片公司十二年经历史——和今后努力扩展的新计划[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1-48
    143 明星半月刊[J].1936,7(1)
    144 赵深.访明星公司归来印象录[J].明星半月刊,1936,5(1)
    145 何兆璋.“明星”杂忆[A].见:上海电影史料(第1辑)[M].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2:1-8
    145 欧阳予倩.谈幕表戏[A].见: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34-141
    147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08-109
    148 于汉伦.我的从影经过[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472-1473
    149 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03
    150 包天笑.我与电影[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5
    151 钟大丰.中国无声电影剧作的发展演变(代序)[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9
    152 洪深.现代戏剧导论[A].见: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M].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5
    153 钟大丰.中国无声电影剧作的发展演变(代序)[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
    154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2-233
    155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02
    156 转引自沈寂.怀念程步高先生[J].电影艺术,1985,4
    157 高小健.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55-56
    158 神农.从电影字幕“明星体”说起[A].见:上海电影史料(第1辑)[M].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2:198
    159 《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599
    160 郑正秋.明星公司发行月刊的必要[A].见:丁亚平主编.百年电影理论评论文选(上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6
    161 郑正秋.明星公司发行月刊的必要[A].见:丁亚平主编.百年电影理论评论文选(上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6
    162 晨星[J].1922,3
    163 张伟.纸质媒体里的民国电影(代序)[A].见:上海图书馆编.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3
    164 本刊招登广告[J].明星特刊盲孤女号,1925,5
    165 陈文平、蔡继福编.上海电影100年[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303
    166 周剑云.本刊之使命[J].明星特刊最后之良心号,1925,1
    167 张斌宁.社会伦理、通俗美学及市场意识——作为早期印刷文化标本的《明星特刊》[J].当代电影,2009,6
    168 张伟.纸质媒体里的民国电影(代序)[A].见:上海图书馆编.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4
    169 郑正秋.合作的大本营[J].电影月报,1928,6
    170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48
    171 创刊旨趣[J].明星月报,1933,1(1)
    172 郑正秋.如何走上前进之路[J].明星月报,1933,1(1)
    173 张石川.传声筒里[J].明星月报,1933,1(1)
    174 转引自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303
    175 编后杂记[J].明星半月刊,1935,1(1)
    176 编辑后记[J].明星半月刊,1935,2(1)
    178 明星改出月刊告读者书[J].明星半月刊,1937,7(6)
    178 编后杂记[J].明星半月刊,1935,1(1)
    179 李国新.电影发行的理论和实践[J].电影新作,2000,4
    180 万传法.20年代的中国电影类型与电影工业[J].当代电影,2001,6
    181 《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596
    182 剑云.关税自主与中国影片[J].电影月报,1928,5
    183 《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597
    184 剑云.关税自主与中国影片[J].电影月报,1928,5
    185 映斗.制片公司应急起注意这个问题[J].银星,1928,16、18
    186 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M].台北:电影图书馆,1986:65
    187 谷剑尘.国制影片与南洋华侨[J].明星特刊她的痛苦号,1926,16
    188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100
    189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100
    190 谭春发.开一代先河——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262
    191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5
    192 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81
    193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98
    194 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M].台北:电影图书馆,1986:65
    195 《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598
    196 姜贞.周剑云:中国电影业的儒商[J].电影艺术,2009,4
    197 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开幕广告[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3
    198 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广告[J].电影月报,1928,1
    199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100
    200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10
    201 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M].台北:电影图书馆,1986:68
    202 陆洁日记摘抄(1920-1932)[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452
    203 郑正秋.合作的大本营[J].电影月报,1928,6
    204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370
    205 华威贸易公司与中国电影事业[J].影戏生活,1931,1(10)
    206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370
    207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370-371
    208 华威贸易公司与中国电影事业[J].影戏生活,1931,1(10)
    209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中国电影家列传(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185.
    210 于丽主编.中国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44
    211 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55-1380
    212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87
    213 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55-1380
    214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89
    215 王瑞勇.上海影院变迁录[A].见:上海电影史料(第5辑)[M].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4:82-85
    216 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8
    217 影院怀旧录[N].申报,1947,2(3):6
    218 董立甫.明星电影制片公司初探[J].电影文化,1983,3
    219 龙锦:《战前中国电影企业概况与经营模式》[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十论文,2002
    220 转引自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40
    221 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46
    222 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05
    223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72
    224 于丽主编.中国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6
    225 剑云.本刊之使命[J].明星特刊最后之良心号,1925,1
    226 何味辛.中国电影界的绝大危机[J].影戏春秋,1925,6
    227 剑云.本刊之使命[J].明星特刊最后之良心号,1925,1
    228 中央大戏院近讯[N].申报,1925,11(19):增刊2
    229 中央大戏院广告[J].明星特刊最后之良心号,1925,1
    230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72
    231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72
    232 万传法.初始的类型:划分标准及互动机制[A].见: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43-78
    233 洪深.电影术语词典[M].上海:天马书店,1935:272-273
    234 蒋信恒.上海观影指南[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91-198
    235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73
    236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73
    237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73
    238《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615-616
    239 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33
    240 《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616-617
    241 蒋信恒.上海观影指南[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91-198
    242 明星影片公司十二年经历史——和今后努力扩展的新计划[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1-48
    243 徐文松.刍议电影产业与商业美学[J].当代电影,2009,8
    244 [美]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吴菁、何建平、刘辉泽,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28,该书英文版首版时间为1995年
    245 李淼.是“电影商业美学”还是“商业电影美学”——对“电影商业美学的质疑”[J].当代电影,2009,8
    246 尹鸿、唐建英.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J].当代电影,2006,6
    247 李淼.是“电影商业美学”还是“商业电影美学”——对“电影商业美学的质疑”[J].当代电影,2009,8
    248 徐文松.刍议电影产业与商业美学[J].当代电影,2009,8
    249 王怀.电影商业美学的心理范式研究[J].当代电影,2009,8
    250 林靖.电影商业美学研究——第九期“电影学博士论坛”综述[J].当代电影,2009,8
    251 导师点评[J].当代电影,2009,8
    252 参见徐文松.刍议电影产业与商业美学[J].当代电影,2009,8
    253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4-85
    254 剑云.电影审查问题[J].电影月报,1928,5
    255 弘石.第一次浪潮[J].当代电影,1995,2
    256 董新宇.看与被看之间——对中国无声电影的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
    257 汪朝光.光影中的沉思——关于民国时期电影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历史研究,2003,3
    258 汪朝光.光影中的沉思——关于民国时期电影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历史研究,2003,3
    259 尹鸿、唐建英.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J].当代电影,2006,6
    260 虞吉.国产电影运动与文艺片传统[J].电影艺术,2003,5
    261 张石川.传声筒里[J].明星月报,1933,1(1)
    262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263 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M].北京:中央编印出版社,2005:3
    264 汤姆·冈宁.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J].电影艺术,2009,2
    265 汤姆·冈宁.吸引力电影:早期电影及其观众与先锋派[J].电影艺术,2009,2
    266 转引自张英进.再读早期电影理论:追寻都市现代性的感官体验[J].当代电影,2008,8
    267 玛丽·法克哈、裴开瑞.影戏:一门新的中国电影的考古学[J].电影艺术,2009,1
    268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44
    269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42-43
    270 郑正秋.我之编剧经验谈[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55-356
    271 洪深.我脱离电影界的原因[A].见: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9-15
    272 转引自张英进.再读早期电影理论:追寻都市现代性的感官体验[J].当代电影,2008,8
    273 Ben Singer,Melodrama and Modernity:Early Sensational Cinema and Its Context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1,p.17-35
    274 张英进.再读早期电影理论:追寻都市现代性的感官体验[J].当代电影,2008,8
    275 参见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A].见: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等著、吴琼译.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3
    276 刘浩东.明星制与电影产业[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4
    277 万传法.初始的类型:划分标准及互动机制[A].见: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56
    278 转引自陈犀禾、徐文明编译.明星研究(上)[J].当代电影,2008,1
    279 保罗·麦唐纳.明星研究[A].见:乔安·哈洛斯、马克·贾柯维奇编、张雅萍译.大众电影研究[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105-106
    280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281 蒋信恒.追怀里的张织云[J].影戏生活,1931,1(31)
    282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283 转引自陈犀禾、徐文明编译.明星研究(上)[J].当代电影,2008,1
    284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11
    285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286 田汉.影事追怀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82
    287 皇甫韶华.杨耐梅:浪漫奇女子[J].电影新作,2009,4
    288 凌鹤.世界电影明星评传(中国之部)[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293
    289 凌鹤.世界电影明星评传(中国之部)[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293
    290 转引自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忆的历史——从旧派鸳蝴电影的衰落看中国知识范型的转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0
    291 杉娃.蝶舞红尘[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67
    292 朱剑.无冕影后[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181
    293 重庆市文化局电影处编.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电影1937-1945[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119
    294 杉娃.蝶舞红尘[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67
    295 Miriam Hansen, Babel and Babylon:Spectatorship in American Silent Film,(米莲姆·汉森.巴别和巴比伦:美国无声电影时代的观众),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161
    296 Miriam Hansen, Babel and Babylon:Spectatorship in American Silent Film,(米莲姆·汉森.巴别和巴比伦:美国无声电影时代的观众),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p.141
    297 微微安·索布切克.类型影片:神话、仪式、社会戏剧[J].林骧华译,电影新作,1987,2-4
    298 爱·布斯康布.美国电影中的类型观念[J].闻谷译,世界电影,1984年,6
    299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205
    300 微微安·索布切克.类型影片:神话、仪式、社会戏剧[J].林骧华译,电影新作,1987,2-4
    301 杨远婴.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电影导演谱系研寻[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0
    302 戴锦华.“五四”洪流中的—泾:中国电影的初创[J].电影艺术,2009,3
    303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36
    304 郑正秋.张石川小传[J].明星特刊小朋友号,1925,2
    305 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01-410
    306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2
    307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29
    308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8
    309 张石川.敬告读者[J].晨星,1922,1
    310 张石川.传声筒里[J].明星月报,1933,1(1)
    311 根据桑弧回忆,“在中国电影界的老前辈中,似以张石川(1889-1953)、杨小仲(1899-1969)、朱石麟三位先生拍摄的影片最多。张石川先生一生导了近一百五十部片子,杨小仲先生在解放前编导过九十多部影片,新中国成立后导过十部,号称‘百部导演’。朱石麟先生则编导过九十四部。”(桑弧.追怀朱石麟先生[A].上海电影史料第2、3合辑[M].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3:47)
    312 张石川他的素描[J].上海影讯,1941,1(16)
    313 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50-63
    314 沙基.中国电影艺人访问记[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243
    315 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81
    316 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90
    317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58
    318 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90
    319 参见张悦写.眼见为实的爱情喜剧[N].新京报,2004,4(21)
    320 《劳工之爱情》广告[N].申报,1922,10(6):9
    321 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311
    322 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96
    323 郑静.中国早期短片的电影化程度[J].四川戏剧,2006,4
    324 郑正秋.中国影戏的取材问题[J].明星特刊小朋友号,1925,2
    325 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电影回忆录[A].见:陈炜编.柯灵电影文存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301
    326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56
    327 心声.张石川同时导演两大名片,转引自李晋生.论张石川对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贡献[J].电影艺术,1995,2
    328 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338
    329 林年同.中国电影美学[M].台北: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83
    330 李晋生.论张石川对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贡献[J].电影艺术,1995,2
    331 远景、中景、近景三部曲——访问摄影师黄绍芬先生[A].香港中国电影学会编.中国电影研究[M].1983:138
    332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34
    333 王伟南.评《最后之良心》[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24
    324 左宥阁主.评明星新片盲孤女[J].新闻报,1925,10(9)
    325 愕然.评《孤儿救祖记》[N].申报,1923,12(29):17
    326 霞郎.评明星新片《玉梨魂》[N].中报,1924,5(10):增刊2
    327 伯.玉梨魂之商榷[N].申报,1924,5(13):增刊1
    338 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01-410
    339 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01-410
    340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28
    341 飞.观明星新片《好哥哥》试片记[N].时报,1925,1(8)
    342 谭春发.开一代先河——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350
    343 最后之良心述评[J].明星特刊小朋友号,1925,2
    344 谭春发.开一代先河——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297
    345 转引自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62
    346 李怀麟.评新片《好哥哥》[J].明星特刊最后之良心号,1925,1
    347 冰心.《玉梨魂》之评论观[J].电影杂志,1924,2
    348王伟南.评《最后之良心》[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25
    349 王伟南.评《最后之良心》[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25
    350 王汉伦.我的从影经过[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471
    351 王汉伦:我的从影经过[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472
    352 申报[N].1923,12(26)
    353 宣景琳.我的银幕生活[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485
    354 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01-410
    355 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407
    356 S.好男儿[J].明星特刊小情人号,1926,12
    357 心刘.好男儿试映记[J].明星特刊小情人号,1926,12
    358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03-104
    359 单万峰.早期的中国体育故事片[J].当代电影,2008,8
    360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73
    361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03
    362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22
    363 明星特刊她的痛苦号[J].1926,16
    364 陈一.空谷兰影片是艺术的测验器[N].年报,1926,2(11)
    365 古莲.谈《空谷兰》[J].明星特刊 早生贵子号,1925,9
    366 古莲.谈《空谷兰》[J].明星特刊 早生贵子号,1925,9
    367 包天笑.我与电影[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2
    368 陈一.空谷兰影片是艺术的测验器[N].年报,1926,2(11)
    369 陈源.《空谷兰》电影[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34
    370 琴.观《多情的女伶》之感想[N].新闻报,1926,4(13)
    371 宋痴萍.我心目中的白云塔[J].电影月报,1928,2
    372 心刘.好男儿试映记[J].明星特刊小情人号,1926,12
    373 樊迪民.好男儿影评[J].明星特刊小情人号,1926,12
    374 惠民.可怜的闺女批评一束[N].申报,1925,11(15):增刊2
    375 兰夫.评《她的痛苦》[N].中报,1926,10(10):增刊3-4
    376 张舍我.观《爱情与黄金》后之感想[N].新闻报,1926,12(29)
    377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84
    378 蝶口述、刘慧琴整理.胡蝶回忆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48-49
    380 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415
    381 蕙陶.《火烧红莲寺》人人欢迎的儿种原由[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75
    381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58-159
    382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64
    383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29
    384 蕙陶.《火烧红莲寺》人人欢迎的几种原由[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75
    385 蕙陶.《火烧红莲寺》人人欢迎的几种原由[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75
    386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62-163
    387 青苹.从武伙电影说到《火烧红莲寺》和《水浒》[J].影戏生活,1931,1(3)
    388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65
    389 转引自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52
    390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65
    391 茅盾.封建的小市民文艺[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40
    392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50
    393 胡蝶口述、刘慧琴整理.胡蝶回忆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48
    394 蕙陶.《火烧红莲寺》人人欢迎的几种原由[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75
    395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60
    396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60-161
    397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60-161
    398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60-161
    399 蕙陶.《火烧红莲寺》人人欢迎的几种原由[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76
    400蕙陶.《火烧红莲寺》人人欢迎的几种原由[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76
    401 胡蝶口述、刘慧琴整理.胡蝶回忆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50
    402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29
    403 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76
    404 张石川.重摄《空谷兰》的经过[J].文艺电影,1935,1(3)
    405 张石川.重摄《空谷兰》的经过[J].文艺电影,1935,1(3)
    406 明星日志[J].明星半月刊,1935,1(1)
    407 张石川.重摄《空谷兰》的经过[J].文艺电影,1935,1(3)
    408 碧芬.音乐歌舞有积极提倡的必要[J].影戏杂志,1931,2(1)
    409 钟大丰.作为艺术运动的电影[A].见: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01
    410 凤昔醉.从银幕艺术说到《如此天堂》[J].如此天堂特刊,1931
    411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39
    412 中国从业人员的《生路》观后感[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670
    413 张石川.传声筒里[J].明星月报,1933,1(1)
    414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34
    415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9-10
    416 《脂粉市场》广告[N].中报,1933,5(13):1
    417 苏凤.《前程》评[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77
    418 许文霞.许如辉与中国早期电影音乐[J].台湾:传记文学,2006,12
    419 张石川.哭正秋老哥[J].明星半月刊,1935,2(2)
    420 洪深.《新旧上海》编剧者言[J].明星半月刊,5(2)
    421 尘无.女权[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83
    422 陈毅.《女权》(评一)[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87
    423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490
    424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407
    425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538-539
    426 叶蒂.夜半歌声[N].大晚报,1937,2(22)
    427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63
    428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65-266
    429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69
    430 亚夫.《泰山鸿毛》评[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78-79
    431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454-459
    432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454-459
    433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454-459
    434 周星.电影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3
    435 李宗刚.郑正秋、张石川二元互补性与中国早期电影[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4
    436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57
    437 米莲姆·布拉图·汉森.堕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J].包卫红译,当代电影,2004,1
    438 张英进.阅读早期电影理论:集体感官机制与白话现代主义[A].见: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9
    439 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10-211
    440 马长林.租界里的上海[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41
    441 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电影回忆录[A].见:陈炜编.柯灵电影文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94
    442 马军骧.民族主义所塑造的现代中国电影[A].见:刘青峰编.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521
    443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
    444 郑正秋.明星公司发行月刊的必要[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20
    445 周剑云、汪煦昌.影戏概论——昌明电影函授学校讲义之一[A].见:罗艺军主编.20世纪中国电影评论文选(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20-21
    446 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缘起[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7
    447 Zhang Zhen, An amorous history of the sliver screen:Shanghai cinema,1896-1937张真.“银幕艳史”:上海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1896-1937[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145
    448 郑正秋.请为中国影戏留余地[J].明星特刊最后之良心号,1925,1
    449 张英进.中国电影中的民族性与国家话语[A].见: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 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83
    450 郑正秋.明星公司发行月刊的必要[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20
    451 Zhang Zhen, An amorous history of the sliver screen:Shanghai cinema,1896-1937(张真.“银幕艳史”:上海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1896-1937[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89-116
    452 王海威.爱情的政治经济学[J].当代电影,2004,2
    453 李超.新空间的呈现及其意义——从早期短篇电影《劳工之爱情》引发的思考[J].戏剧艺术,2007,1
    454 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69
    Zhang Zhen, An amorous history of the sliver screen:Shanghai cinema,1896-1937(张真.“银幕艳史”:上海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1896-1937[M]),455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89-116
    456 李超.新空间的呈现及其意义——从早期短篇电影《劳工之爱情》引发的思考[J].戏剧艺术,2007,1
    457 参见吴叡人.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A].见:[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教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10
    458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459 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64
    460 蔡楚生.哭郑正秋……和一些杂感[J].明星半月刊,1935,2(2)
    461 周剑云.怀正秋兄[J].明星半月刊,1936,6(2)
    462 郑正秋小传[J].明星半月刊,1935,2(2)
    463 欧阳予倩.谈文明戏[A].见:《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编委会编.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一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75
    464 转引自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15
    465 蔡楚生.哭郑正秋……和一些杂感[J].明星半月刊,1935,2(2)
    466 谭春发.开一代先河——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25-46
    467 朱寿桐.论文明戏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价值[J].广东社会科学,2007,5
    468 郑正秋脱离新剧关系底告白[N].中报,1921,11(6):1
    469 马军骧.倾斜的起跑线[A].见: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9
    470 《孤儿救祖记》字幕[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56
    471 马军骧.民族主义所塑造的现代中国电影[A].见:刘青峰编.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522-523
    472 Zhang Zhen, An amorous history of the sliver screen:Shanghai cinema,1896-1937:张真.“银幕艳史”:上海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1896-1937[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145
    473 转引自李亦中.天一公司经营特点初探[J].电影艺术,2003,1
    474 《孤儿救祖记》字幕[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55
    475 省教育会审定《孤儿救祖记》[N].申报,1923,12(22):17
    476 参见“上海一地民国报纸发表的有关郑正秋电影的消息和评论目录”统计表,见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15
    477 肯夫.观《孤儿救祖记》后之讨论[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80
    478 舍予.观明星摄制《孤儿救祖记》[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82
    479 陈培森.评《孤儿救祖记》[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83
    480参见[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81 参见李欧梵.“批评空间”的开创——从《中报》“自由谈”谈起[A].见: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7-139
    482 米莲姆·布拉图·汉森.堕落女性,冉生明星,新的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包卫红译,[J].当代电影,2004,1
    483 笔花.今后的明星公司[J].影戏生活,1931,1(35)
    484 三二先生.观唐人街之血案赘言[J].影戏杂志,1922,1(3)
    485 剑云.《本刊之使命》[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30
    486 剑云.《本刊之使命》[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31
    487 煜文.电影的价值及其使命[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36
    488 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12
    489 严独鹤.造成明星公司现在地位之由来[J].明星特刊未婚妻号,1926,15
    490 王惠民.从撕裂到共生——浅论民族主义与早期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J].宜宾学院学报,2008,9
    491 明星公司贺岁广告[N].申报,1925,1(1):元旦增刊18
    492 郑正秋.我所希望于观众者[J].明星特刊上海一妇人号,1925,3
    493 郑正秋.编剧者言[J].明星特刊上海一妇人号,1925,3
    494 郑正秋.自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97-400
    495 郑正秋.剧旨[J].明星特刊小情人号,1926,12
    496 爱虎生.评《小情人》[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48
    497 郑正秋.剧旨[J].明星特刊一个小工人号,1926,17
    498 正秋.《一个小工人》字幕[J].明星特刊一个小工人号,1926,17
    499 谷剑尘.《一个小工人》之杰出[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52
    500 郑正秋.我所希望于观众者[J].明星特刊上海一妇人号,1925,3
    501 郑正秋.我所希望于观众者[J].明星特刊上海一妇人号,1925,3
    502 郑正秋.自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 电影出版社,1996:397-400
    503 郑正秋.我所希望于观众者[J].明星特刊上海一妇人号,1925,3
    504 郑正秋.我所希望于观众者[J].明星特刊上海一妇人号,1925,3
    505 洪深.《何必情死》小序[J].电影月报,1928,6
    506 叶一鹇.观《可怜的闺女》[N].时报,1925,11(14)
    507 独鹤.观《血泪碑》影剧后之我见[J].明星特刊 侠凤奇缘号,1927,27
    508 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电影回忆录[A].见:陈炜编.柯灵电影文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87
    509 [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M].蔡青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52
    510 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电影回忆录[A].见:陈炜编.柯灵电影文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94
    511 参见平襟亚.“鸳鸯蝴蝶”命名的故事[A].见: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79;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93
    512 明星影片公司出品一览表[J].明星特刊最后之良心号,1925,1
    513 《玉梨魂》本事[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69-70
    514 冰心.《玉梨魂》之评论观[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1
    515 大笑.记《小朋友》之原始[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95
    516 天狼.为《小朋友》挥汗记[J].明星特刊上海一妇人号,1925,3
    517 包天笑生平资料来源:包天笑与中国早期电影[J].当代电影,1997,1;以及栾梅建.通俗之王包天笑[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518 包天笑.我与电影[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09
    519 E. Perry Link,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ities,(林培瑞.鸳鸯蝴蝶派[M]),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156
    520 包天笑.我与电影[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0
    521 参见吴叡人.认同的重量:《想象的共同体》导读[A].见:[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13
    522 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近代中国的文学空间[M].董炳月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26
    523 赵孝萱.“鸳鸯蝴蝶派”新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96
    524 C.P..白话文与作恶者[J].文学旬报,1922,38
    525 《小朋友》字幕[A].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05
    526 《富人之女》字幕[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 国电影出版社,1996:533
    527 盘剑.选择、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及其与文学的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7
    528 陈建华.岂止“消闲”:周瘦鹃与1920年代上海文学公共空间[A].见: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4
    529 盘剑.选择、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及其与文学的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51
    530 [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M].蔡青松译,上海:联书店,2008:82-85
    531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60-162
    532 毅华.观《可怜的闺女》试映以后[J].明星特刊新人的家庭号,1926,7
    533 参见陈建华.岂止“消闲”:周瘦鹃与1920年代上海文学公共空间[A].见: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M].上海:华范大学出版社,2007:232-233
    534 饭塚容.被搬上银幕的文明戏,赵晖泽[J].戏剧艺术,2006,1
    535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1
    534 秦喜清.1920年: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员博士论文,2002
    537 唐佳琳.“欧化”语境的历史演变和心理成因——对二二十年代电影语境的一种考察[J].当代电影,2009,6
    538 [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M].蔡青松译,上海:联书店,2008:111-112
    539 转引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77
    540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75
    541 孙师毅.从回家以后到三年以后[J].民新特刊,1926,3
    542 陈建华.岂止“消闲”:周瘦鹃与1920年代上海文学公共空间[A].见: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3
    543 [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M].蔡青松译,上海:联书店,2008:128
    544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2
    545 郑正秋.中国影戏的取材问题[J].明星特刊小朋友号,1925,2
    546 FloyaAnthias and Nira Yuval-Davis,eds.,Woman-Nation-State,London:Macmillan, Press,1989:7
    546 伊瓦.戴维斯.性别和民族的理论[A].见: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4-5
    547 转引自[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M].蔡青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81
    549 转引自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550 Rey Chow, Primitive Passions:Visuality,Sexuality,Ethnography,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周蕾.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当代电影[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21
    551 Zhang Zhen, An amorous history of the sliver screen:Shanghai cinema,1896-1937:张真.“银幕艳史”:上海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1896-1937[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p.110
    552 《血泪碑》字幕[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48
    553 圣女.郑正秋导演成功——打破几个月来影界的沉寂《血泪碑》真赚人血泪[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70
    554 《美人关》字幕[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0
    555 痴萍.明星摄《血泪黄花》即续《黄陆之爱》[J].电影月报,1929,10
    556 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4
    557 潘眠薪.上海一妇人[J].明星特刊冯大少爷号,1925,4
    558 郑正秋.《上海一妇人》·编剧者言[J].明星特刊上海一妇人号,1925,3
    559 《上海一妇人》字幕[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00
    560 《盲孤女》字幕[A].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87
    561 米莲姆·布拉图·汉森.堕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J].包卫红译,当代电影,2004,1
    562 《孤儿救祖记》字幕[A].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56
    563《挂名的夫妻》字幕[A].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32
    564 《挂名的夫妻》字幕[A].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37
    565 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02-206
    567 魏绍昌.吴趼人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37-139
    568 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7
    569 参见《恨海》本事,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991-1993
    570 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7-8
    570 [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M].蔡青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89
    571 《恨海》本事[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993
    572 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8
    573 包天笑.我与电影[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1
    574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5
    575 《可怜的闺女》广告[J].明星特刊可怜的闺女号,1925,6
    576 《可怜的闺女》字幕[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70
    577 悠悠.可怜的闺女批评一束[N].中报,1925,11(15):增刊2
    578 包天笑.富人之女剧旨[J].明星特刊 未婚妻号,1926,15
    579 心冷.评富人之女[J].明星特刊 未婚妻号,1926,15
    580 [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M].蔡青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86
    581 青旗.日本人观《多情之女伶》[J].明星特刊好男儿号,1926,11
    582 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忆的历史——从旧派鸳蝴小说的衰落看中国知识分子范型的转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63
    583 转引自吴丽丽.包天笑的都市生活与都市写作[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84 张英进.中国电影中的民族性与国家话语[A].见: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82-83
    585 张英进.中国电影中的民族性与国家话语[A].见: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84
    586 转引自陈犀禾、万传法编译.现实主义问题研究[J].当代电影,2008,10
    587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A].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2
    588 转引自陈犀禾、万传法编译.现实主义问题研究[J].当代电影,2008,10
    589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87
    590 [德]齐格弗坦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中国: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311
    591 [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M].姜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1、32、184
    592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7,2(6)
    593 张传敏.中国左翼现实主义观念之发生[J].文学评论,2008,1
    594 王铁仙.瞿秋白文学评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132
    595 刘永明.左翼文艺运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早期建设[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316
    596 王志敏.试论钟惦棐对中国电影美学的贡献[A].见:电影锣鼓之世纪回声——钟惦棐逝世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22-28
    597 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80
    598 周斌.继往开来,不断前进——纪念左翼电影运动六十周年[A].见:周斌.电影:历史与现实[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7
    599 周星.从疏离现实到批判现实的发展路程——1905-1949年中国电影现实题材综论[J].文艺研究,2005,9
    600 胡谱忠.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理论资源的流变[J].贵州大学学报,2003,2
    601 周星.从疏离现实到批判现实的发展路程——1905-1949年中国电影现实题材综论[J].文艺研究,2005,9
    602 周斌.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构建[J].上海大学学报,2009,2
    603 柯灵.中国电影新路线的开始——关于《狂流》[A].见::陈炜编.柯灵电影文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1
    604 唐纳.目前中国电影的几个倾向[J].时代电影,1934,1-2
    605 汪朝光.检查、控制与导向——上海市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4,6
    606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中国电影家列传(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185
    607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82
    608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7-18
    609 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85
    610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58
    611 郭海燕.罗明佑与“国片复兴”运动再认识[J].当代电影,2009,2
    612 吉仲.我们需要的是那一种电影?[N].申报,1932,11(7):增刊5
    613 霭.从日本说到中国[N].申报,1932,12(28):增刊5
    614 资料参见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忆的历史——从旧派鸳蝴小说的衰落看中国知识分子范型的转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375-376
    615 中央日报[N].1934,5(15)
    616 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忆的历史——从旧派鸳蝴小说的衰落看中国知识分子范型的转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394-397
    617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166
    618 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58.
    619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166
    620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5
    621 张石川.传声筒里[J].明星月报,1933,1(1)
    622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1
    623 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15
    624 凤吾.论中国电影文化运动[J].明星月报,1933,1(1)
    625 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14
    626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8-239
    627 电影从业人员的《生路》观后感[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669-671
    628 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忆的历史——从旧派鸳蝴小说的衰落看中国知识分子范型的转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397
    629 郑正秋.如何走上前进之路[J].明星月报,1933,1(1)
    630 张石川.传声筒里[J].明星月报,1933,1(1)
    631 茅盾.封建的小市民文艺[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39
    632 铭三.中国电影的检讨[J].明星月报,1933,1(4)
    633 尘无.夜记之什(三)[J].新华画报,1937,2
    634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来源、演变及其他[J].史学月刊,2006,6
    635 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6
    636 刘再复、林岗.中国现代小说的政治式写作——从《春蚕》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A].见: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6
    637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A].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638 马克思.资本论[A].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639 席耐芳.电影罪言——变相的电影时评[J].明星月报,1933,1(1)
    640 [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M].姜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5
    641 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24、]51、176
    624 洪深.1933年的中国电影[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88
    643 明星影片公司一九三三年的两大计划[N].申报,1933,1(1):电影专刊1
    644 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17
    645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213
    646 于伶.党在解放前对中国电影的领导与斗争[J].中国电影,1959,5-6
    647 柯灵.影坛杂观……[J].明星月报,1933,1(2)
    648 席耐芳.电影罪言——变相的电影时评[J].明星月报,1933,1(1)
    649 唐纳.清算软性电影论[N].晨报,1934,6(15-27):每日电影
    650 Jay Leyda:Dianying:An Account of Film and the Film Audience in China,(陈立.电影:中国电影和电影观众之观察[M].)MIT Press,1972,p.77
    651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0-11
    652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2
    653 孙绍谊.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J].当代电影,2005,6
    654 黑星.压迫[N].晨报,1933,8(14):每日电影
    655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47-348
    656 转引自汪朝光.1934-1937年的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A].见: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M].2007:446
    657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177
    658 《香草美人》突遭禁映[N].晨报,1933,11(29):每日电影
    659 转引自汪朝光.1934-1937年的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A].见: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M].2007:447
    660 转引自汪朝光.1934-1937年的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A].见: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M].2007:447
    661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63
    662 关于改善今后电影检查事项之请求[J].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公报,1934,1(8)
    663 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56
    664 戴锦华.读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A].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研究室.论夏衍[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57
    665 鲁思.影评忆旧[J].电影艺术,1957,1
    666 三十年代上海左翼电影界活动情况史料一则[J].档案与史学,1994,3
    667 曾西霸.走入电影天地[M].台北:志文出版社,1988:158
    668 片冈.船家女[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96
    669 孟公威.再论“国防电影”[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656
    670 上海电影界救国会宣言[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77
    671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372
    672 姚克.我对于国防电影的意见[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 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二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664
    673 柯灵.国防电影漫谈[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81
    674 姚克.我对于国防电影的意见[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664
    675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372
    676 汪朝光.1934-1937年的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A].见: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M].2007:450
    677 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82
    678 Ma Ning,"The Textual and Critical Difference of Being Radical:Reconstructing Chinese Leftist Films of the 1930s,"(马宁.激进性在文本和批判面向的差异:重构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J].),Wide Angle 11,no.2(1989):22-31
    679 夏衍.忆阿英同志[A].见:夏衍电影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712
    680 夏衍生平资料来源:周斌.夏衍传略[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681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10
    682 沈端先.小林多喜二的《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J].拓荒者,1930,1(2)
    683 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204
    684 罗浮.故事连累了导演的一个实证[N].晨报,1934,6(28):每日电影
    685 韦彧.电影批评的机能[N].大晚报,1934,11(18):火炬
    686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8
    687 夏衍.在《春蚕》座谈会上的发言[N].晨报,1933,10(8):每日电影
    688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35-37
    689 会林、绍武.夏衍电影艺术与理论[J].文艺研究,2000,6
    690 芜邮.关于《狂流》,[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42-244
    691 玄.《狂流》与《城市之夜》[N].申报,1933,3(24):13
    692 芜邨关于《狂流》,[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42-244
    693 索洛金语,转引自托洛普采夫.中国电影史概论(1896-1966)[M].影协资料室,1982:15
    694 《春蚕》座谈会[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50-256
    695 《春蚕》座谈会[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50-256
    697 赵家璧.小说与电影[J].矛盾月刊,1933,2(3)
    698 凌鹤.《春蚕》的再检讨[N].申报,1933,10(10):增刊11
    698 凤吾.《春蚕》与中国电影文化运动[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61
    699 矛盾月刊映画《春蚕》之批判特辑[J].1933,2(3)
    700 《春蚕》座谈会[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56
    701 《春蚕》座谈会[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55-256
    702 罗浮.评《春蚕》[J].文艺月报,1933,1(2)
    703 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62-163
    704 丁谦平、蔡叔声.关于《脂粉市场》之结尾原编剧人有所声明[N].晨报,1933,5(15):每日电影
    705 丁谦平、蔡叔声.关于《脂粉市场》之结尾原编剧人有所声明[N].晨报,1933,5(15):每日电影
    706 丁谦平.题材与出路——《前程》的编剧者的话[N].晨报,1933,5(25):每日电影
    707 丁谦平.题材与出路——《前程》的编剧者的话[N].晨报,1933,5(25):每日电影
    708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27
    709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0-231
    710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十七集电影集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4
    711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十七集电影集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5
    712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1
    713 唐纳.同仇[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63-265
    714 夏衍.历史的回顾[J].文艺研究,1979,4
    715 [俄]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425
    716 周斌.融合中的创造——夏衍与中外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40
    717 夏衍.新的跋涉[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9-16
    718 夏衍.夏衍谈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59
    719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720 盘剑.选择、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及其与文学的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32
    721 洪深.我的打鼓时期已经过了么?[A].见:洪深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20
    722 引自[法]雅克·奥蒙.电影导演论电影,车琳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31
    723 丁亚平.电影世界、精神生命与社会生活——重寻洪深历程[J].当代电影,2008,6
    724 洪深.我的打鼓时期已经过了么?[A].见:洪深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14-515
    725 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悬金征求影戏剧本[N].中报,1922,7(9):1
    726 包天笑.我与电影[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5-1516
    727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75
    728 《盲孤女》广告[J].明星特刊盲孤女号,1925,5
    729 洪深.我脱离电影界的原因[A].见: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15
    730 洪深.我脱离电影界的原因[A].见: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15
    731 花拈.少奶奶与大少爷[J].明星特刊冯大少爷号,1925,4
    732 吉诚.评新片《冯大少爷》[N].中报,1925,9(5):增刊4
    733 弘石.无声的存在[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
    734 敬.艺术之生命[J].明星特刊盲孤女号,1925,5
    735 洪深.我的打鼓时期已经过了么?[A].见:洪深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18
    736傍醉生.纪明星宴上之二电影及其背景[J].明星特刊爱情与黄金号,1926,19
    737 洪深.我脱离电影界的原因[N].见: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15
    738 宋痴萍.谈谈洪深先生的编剧片段[J].电影月报,1928,3
    739 孙瑜给洪深的信[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216
    740 洪深.我脱离电影界的原因[A].见: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15
    741 会林、绍武.夏衍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66
    742 阳翰笙.忆王莹同志[J].电影文化,1982,3
    743 秦喜清整理.洪深生平与创作年表[J].当代电影,2008,6
    744 凌鹤.评《铁板红泪录》[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85
    745 铁板红泪录[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77-378
    746 《铁板红泪录》六人合评[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79-380
    747 凌鹤.评《铁板红泪录》[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86
    748 《铁板红泪录》六人合评[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79-380
    749 铁板红泪录[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78,380,383,384,386
    750 鲁思.《铁板红泪录》评[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84
    751 转引自周斌.洪深:筚路蓝缕的开拓者[A].见:周斌.电影:历史与现实[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343
    752.唐纳.目前中国电影的几个倾向[J].时代电影,1934,7
    753 舒湮、克尼.《香草美人》是一个值得赞美的作品[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89
    754 舒湮、克尼.《香草美人》是一个值得赞美的作品[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91
    755 洪深启事[N].申报,1933,9(17):7
    756 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A].见:洪深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92-293
    757 杨华.《劫后桃花》青岛苍桑的历史的插曲[J].明星半月刊,1936,4(1)
    758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323
    759 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A].见:洪深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299
    760 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A].见:洪深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354
    761 陈毅.《女权》一[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84
    762 洪深.《新旧上海》编剧者言[J].明星半月刊,1936,5(2)
    763 程步高.梦里乾坤“我感”[J].明星半月刊,1936,5(2)
    764 《新旧上海》本事[J].明星半月刊,1936,5(2)
    765 顾梅君.偶感[J].明星半月刊,1936,5(2)
    766 袁庆丰.1936年:有声片《新旧上海》读解——中国左翼电影转型、分流后现存唯一的新市民电影[J].汕头大学学报,2008,2
    767 伊明.新旧上海[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71
    768 《梦里乾坤》电影剧本,[J].明星半月刊,1936,5(1)
    769 程步高.梦里乾坤“我感”[J].明星半月刊,1936,5(2)
    770 《梦里乾坤》电影剧本,[J].明星半月刊,1936,5(1)
    771 周斌.洪深:筚路蓝缕的开拓者[A].见:周斌.电影:历史与现实[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342
    772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3
    773 凌鹤.评《时代的儿女》[N].申报,1934,4(23):增刊9
    774 凌鹤.程步高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76
    775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4
    776 新上海[J].1933,1(1)
    777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M].上海:联书店,2008:116
    778 痴萍.离婚[J].电影月报,1929,10
    779 明星影片公司十二年经历史——和今后努力扩展的新计划[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1-48
    780 凌鹤.程步高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78
    781 张真.《银幕艳史》——女明星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现代性体现[J].上海大学学报,2006,1
    782 凌鹤.程步高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78
    783 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430
    784 凌鹤.程步高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78
    785 李陵.评可爱的仇敌[N].申报,1932,11(6):增刊5
    786 凌鹤.程步高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78
    787 沙基.中国电影艺人访问记[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235-1236
    788 凌鹤.程步高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77
    789 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231
    790 沙基.中国电影艺人访问记[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236
    791 凌鹤.程步高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80
    792 凌鹤.程步高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81
    793 何连、凌鹤等合评.评春蚕[N].申报,1933,10(9):增刊5
    794 黄爱玲.试论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单镜头的性质[A].见:香港中国电影学会编.中国电影研究[M].1983:38-39
    795 黄爱玲.试论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单镜头的性质[A].见:香港中国电影学会编.中国电影研究[M].1983:39
    796 沙基.中国电影艺人访问记[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237
    797 凌鹤.程步高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81
    798 伊娜:《满江红》评,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二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45-248
    799 凌鹤.评《同仇》[N].申报,1934,4(28):增刊9
    800 唐纳.同仇[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64
    801 凌鹤.程步高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82
    802 程步高.为《兄弟行》说几句话[J].明星半月刊,1936,4(1)
    803 程步高.为《兄弟行》说几句话[J].明星半月刊,1936,4(1)
    804 程步高.为《新旧上海》说儿句话[J].明星半月刊:1936,5(2)
    805 《新旧上海》初试[N].中报,1936,4(22):增刊5
    806 《新旧上海》卖座鼎盛[N].中报,1936,5(5):增刊5
    807 Kristine Harris:"The Metropolis in the Cinematic Imagin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 and the City Symphony Film"(贺瑞晴.民国时期银幕上的大都会形象与城市交响曲影片)[A].见: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3
    808 Kristine Harris:"The Metropolis in the Cinematic Imagin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 and the City Symphony Film"(贺瑞晴.民国时期银幕上的大都会形象与城市交响曲影片)[A].见: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7
    809 刘呐鸥.影片艺术论[A].见:丁亚平主编.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11
    810 Kristine Harris:"The Metropolis in the Cinematic Imagin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 and the City Symphony Film"(贺瑞晴.民国时期银幕上的大都会形象与城市交响曲影片)[A].见: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2
    811 洪深.《新旧上海》编剧者言[J].明星半月刊,1936,5(2)
    812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493-494
    813 故事梗概见欧阳予倩.电影半路出家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28-29
    814 《小玲子》获选第一[N].中报,1937,6(28)
    815 斐章.内容决定形式与《小玲子》[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74
    816 欧阳予倩.电影半路出家记[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29-30
    817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82
    818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84-185
    819 斐章.内容决定形式与《小玲子》[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75
    820 凌鹤.程步高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83
    821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325
    822 凌鹤.沈西苓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10-311
    823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325
    824 沈西苓的“怪”事儿[J].明星月报,1933,3
    825 凌鹤.沈西苓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15
    826 沈西苓.评《小玩意》[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518
    827 凌鹤.沈西苓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14
    828 苏凤.关于沈西苓先生和《女性的呐喊》[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424
    829 凌鹤.沈西苓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11
    830 洪深.1933年的中国电影[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89
    831 夏衍.从事左翼电影工作的一些回忆[A].见:夏衍电影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399
    832 苏凤.关于沈西苓先生和《女性的呐喊》[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425
    833 王莹.女主角的呐喊——自我批判[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87
    834 苏凤.关于沈西苓先生和《女性的呐喊》[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425
    835 秀生.女性的呐喊[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86
    836 李琼.看了《女性的呐喊》之后[N].中报,1933,4(28):增刊5
    837 希宗.《女性的呐喊》喊在哪里[N].申报,1933,4(28):增刊5
    838 安娥.《女性的呐喊》的质和量[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423
    839 孙邵谊.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J].当代电影,2005,6
    840 夏衍.从事左翼电影工作的一些回忆[A].见:夏衍电影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399
    841 夏衍.从事左翼电影工作的一些回忆[A].见:夏衍电影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400
    842 蒋众起.评《上海二十四小时》[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481
    843 流冰.乡愁[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93-294
    844 凌鹤.沈西苓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13
    845 沈西苓.《船家女》作者自述[J].明星半月刊,1935,3(4)
    846 西蒙.船家女,[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97
    847 《十字街头》座谈会[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99-310
    848 《十字街头》座谈会[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99-310
    849 沈西苓.制作《女性的呐喊》后感[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95-396
    850 《十字街头》座谈会[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99-310
    851 《十字街头》座谈会[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二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99-310
    852 Vivian Shen,The Origins of Left-wing Cinema in China,1932-1937,(中国左翼电影的起源, 1932-1937[M].),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5:117-120
    852 《十字街头》座谈会[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99-310
    854 沈西苓.制作《女性的呐喊》后感[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52
    855 沈西苓.制作《女性的呐喊》后感[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52-353
    856 沈西苓.制作《女性的呐喊》后感[A].见: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52
    857 凌鹤.沈西苓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12
    858 凌鹤.沈西苓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14
    859 凌鹤.沈西苓论[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14
    860 《船家女》广告词[N].申报,1935,11(30):增刊6861 《十字街头》座谈会[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299-310
    862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0
    863 孙邵谊.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J].当代电影,2005,6
    864 Wimal Dissanayake, ed, Melodrama and Asian cinema,(迪桑那亚克主编.情节剧与亚洲电影)Cambrid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1
    865 转引自[英]詹姆斯·L·史密斯.情节剧,武文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3
    866 Wimal Dissanayake, ed, Melodrama and Asian cinema,(迪桑那亚克主编.情节剧与亚洲电影)Cambrid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1
    867 王群.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好莱坞情节剧[J].当代电影,1994,5
    868 迈沃克尔.情节剧与美国电影[J].世界电影,1985,2
    869 Peter Brooks,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Balzac,Henry James, Melodrama, and the Mode of Exces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20
    869 尼克·布朗.社会与主体性:中国情节剧的政治经济学[J].上海大学学报,2008,3
    870 毕克伟.“通俗剧”、五四传统与中国电影,萧志伟译[A].见: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
    871 转引自[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M].上海:三联书店,2008:112
    873 费穆.杂写[J].联华画报,1935,5(1)
    874 参见:钟大丰.“影戏”理论历史溯源[J].当代电影,1986,3;陈犀禾.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J].1986,1。
    875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M].上海:联书店,2008:108-110
    876 钟大丰.中国无声电影剧作的发展和演变(代序)[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5-6
    877 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64
    878 转引自张斌宁.社会伦理、通俗美学及市场意识——作为早期电影印刷文化文本的《明星特刊》[J].当代电影,2009,6
    879 沈西苓.怎样看电影[J].大众生活,1935,1(4)
    880 郑正秋.“姊妹花”外“再生花”[J].明星半月刊,1935,2(4)
    881 明星影片得观众信仰的原因[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063-1064
    882 毕克伟.“通俗剧”、五四传统与中国电影,萧志伟译[A].见: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
    883 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77-78
    884 毕克伟.“通俗剧”、五四传统与中国电影,萧志伟译[A].见: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0
    885 Jay Leyda, Dianying:An Account of Film and the Film Audience in China,(陈立.电影:中国电影和电影观众之观察[M].),The MIT Press,1972:49-50
    886 胡蝶.欧游杂记[M].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70
    887 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416
    888克莱尔·巴克主编.布鲁斯伯利女性文学导读[M].伦敦:布鲁斯伯利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25
    889 引自董新宇.看与被看之间——对中国无声电影的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0
    890 饭塚容.被搬上银幕的文明戏[J].戏剧艺术,赵晖译,2006,1
    891 郦苏元、胡菊斌.中国无声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6
    892 包大笑.空谷兰[M].上海:有正书局,1924:1
    893 郑正秋.摄《空谷兰》影片的动机(下)[J].明星特刊新人的家庭号,1926,7
    894 Peter Brooks,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Balzac, Henry James, Melodrama, and the Mode of Exces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20
    894 宋痴萍.我心目中的白云塔[J].电影月报,1928,2
    895 宋痴萍.我心目中的白云塔[J].电影月报,1928,2
    896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321
    898 Peter Brooks,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Balzac, Henry James, Melodrama, and the Mode of Exces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20
    899 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A].见: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等.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M].吴琼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7
    900 范烟桥.电影在苏州[J].电影月报,1928,3
    901 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忆的历史——从旧派鸳蝴电影的衰落看中国知识范型的转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212-217
    902 董新宇.看与被看之间——对中国无声电影的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1-72
    903 郑正秋.摄《空谷兰》影片的动机(下)[J].明星特刊新人的家庭号,1926,7
    904 郑止秋.《姊妹花》的自我批判[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7-42
    905 《姊妹花》广告[N].中报,1934,2(14):增刊2
    906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95-296
    907 转引自饭塚容.被搬上银幕的文明戏[J].戏剧艺术,赵晖译,2006,1
    908 饭塚容.被搬上银幕的文明戏[J].戏剧艺术,赵晖译,2006,1
    909 郑正秋.《姊妹花》的自我批判[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7-42
    910 郑正秋.《姊妹花》的自我批判[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7-42
    911 《姊妹花》广告[N].申报,1934,2(14):增刊2
    912 郑正秋.《姊妹花》的自我批判[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7-42
    913 郑正秋.《姊妹花》的自我批判[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7-42
    914 郑正秋.《姊妹花》的自我批判[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7-42
    915 郑正秋.中国电影的取材问题[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90
    916 郑正秋.《姊妹花》的自我批判[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7-42
    917 罗韵文.又论《姊妹花》及今后电影文化之路[N].大晚报,1934,3(24):火炬
    918 亚夫.《姊妹花》评一[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5
    919 罗韵文.又论《姊妹花》及今后电影文化之路[N].大晚报,1934,3(24):火炬
    920 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52
    621 付晓红.再读《姊妹花》[J].当代电影,2004,2
    622 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十七集电影集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330
    923 亚夫.《姊妹花》评一[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5
    924 寒邨.《姊妹花》评二[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6
    925 转引自饭塚容.被搬上银幕的文明戏[J].赵晖译,戏剧艺术,2006,1
    926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94
    927 郑正秋.《姊妹花》的自我批判[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37-42
    928 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1-10
    929 转引自饭塚容.被搬上银幕的文明戏[J].赵晖译,戏剧艺术,2006,1
    930 杨远婴.郑正秋——社会伦理范式[J].当代电影,2004,2
    931 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电影回忆录[A].见:陈炜编.柯灵电影文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314
    932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M].上海:三联书店,2008:117
    933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M].上海:三联书店,2008:117
    934 http://www.imdb.com/title/tt0019429/
    935 Ma Ning,"The Textual and Critical Difference of Being Radical:Reconstructing Chinese Leftist Films of the 1930s,"(马宁.激进性在文本和批判面向的差异:重构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J].)Wide Angle 11,no.2(1989):22-31
    936 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530
    937 赵丹.《十字街头》与《马路天使》[J].中国文学,1980,4
    938 参见赵青回忆.我和爹爹赵丹[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2;倪振良.赵丹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83
    939 黎明.评《马路天使》[A].见: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573
    940 转引自焦雄屏.映像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4941 [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徐昭、胡承伟泽,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547
    942 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43-444
    943 赵丹.《十字街头》与《马路天使》[J].中国文学,1980,4
    944 毕克伟.“通俗剧”、五四传统与中国电影,萧志伟译[A].见: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7-30
    945 米莲姆·布拉图·汉森.堕落女性,冉升明星、新的视野:试论作为白话现代主义的上海无声电影,包卫红译[J].当代电影,2004,1
    946 Chris Berry,"Chinese Left Cinema in the 1930s:Poisonous Weeds or National Treasures?"(裴开瑞.毒草还是国宝: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J].)Jump Cut 34,(19S9):87-94
    946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M].上海:三联书店,2008:116
    Ma Ning,"The Textual and Critical Difference of Being Radical:Reconstructing Chinese Leftist Films of the 1930s,"(马宁.激进性在文本和批判面向的差异:重构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J].)Wide Angle11,no.2(1989):22-31
    949 盘剑.选择、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及其与文学的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9
    950 孙绍谊.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J].当代电影,2005,6
    951 罗岗.左翼思潮与上海电影文化——以《神女》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8,6
    952 Chris Berry,"Chinese Left Cinema in the1930s:Poisonous Weeds or National Treasures?"(裴开瑞.毒草还是国宝: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电影[J].)Jump Cut 34,(1989):87-94
    953 郑培凯.在纽约看电影[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10
    954 孙绍谊.叙述的政治:左翼电影与好莱坞的上海想象[J].当代电影,2005,6955 Ma Ning,"The Textual and Critical Difference of Being Radical:Reconstructing Chinese Leftist Films of the 1930s,"(马宁.激进性在文本和批判面向的差异:重构19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J].)Wide Angle 11,no.2(1989):22-31
    956 罗岗.左翼思潮与上海电影文化——以《神女》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8,6
    957 齐奥尔特·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A].见:[德]齐奥尔特·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曹卫东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86-199
    958 齐奥尔特·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A].见:[德]齐奥尔特·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曹卫东等泽,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86-199
    9589 尼克·布朗.社会与主体性:中国情节剧的政治经济学[J].上海大学学报,2009,5
    960 许道明.海派文学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1-58
    961 熊月之.历史上的上海形象散论[J].史林,1996,3
    962 胡平生.抗战前十年间的上海娱乐社会(1927-1937)——以影剧为中心的探索[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3-19
    963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4
    964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7
    965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M].上海:联书店,2008:7
    966 Miriam Hansen, Babel and Babylon:Spectatorship in American Silent Film,(米莲姆·汉森.巴别和巴比伦:美国无声电影时代的观众),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967 大卫·哈维.时空之间——关于地理学想象的反思[A].见: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96
    958 罗岗.再生与毁灭之地——上海的殖民经验与空间生产[J].书城,2003,9
    969 [美]史书美.现代的诱惑[M].何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41
    970 转引自张英进.阅读早期电影理论:集体感官机制与白话现代主义[A].见: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2
    971 参见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招股启事[N].申报,1922,2(24):11
    972 转引自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30
    973 许道明.海派文学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47
    974 参见冯邵霆.上海石库门述论[A].见:近代城市发展与社会转型——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第四辑)[M].上海:三联书店,2008:158
    975 王绍周.上海近代城市建筑[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
    976 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160
    977 转引自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16
    978 孙蕾.明星影片公司:1922-1937[A].见: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19
    979 罗苏文.石库门:寻常人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58-59
    980 叶中强.从城市边缘走向文坛中心:“亭子间作家”及其文化释义[J].中山大学学报,2006,5
    981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M].上海:联书店,2008:38-40
    982 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3
    983 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252
    984 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制片、发行、放映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9
    985 周剑云.中国影片之前途[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720-731
    986 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996:401-410
    987 杨村.中国电影卅年[M].香港:香港世界出版印行,1954:9
    988 谭春发.开一代先河——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271
    989 高梨痕.早期的上海电影界[J].文史精华,1995,4
    990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991 转引自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71
    992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
    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993 记张氏昆仲[J].影戏生活,1931,1(31)
    994 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995 谭春发.开一代先河——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333
    996 明星五虎上将(上)[J].中国影讯,1940,1(13)
    997 《新人的家庭》开映消息[N].申报,1926,1(4):增刊4
    998 《新人的家庭》将开演[N].申报,1925,11(29):增刊2
    999 《新人的家庭》开演之盛况[N].申报,1926,1(5):增刊2
    1000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01-410
    1001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01-410
    1002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99
    1003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00
    1004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01-410
    1005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91
    1006张石川.自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01-410
    1007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54
    1008于定九.上海门径[M].上海:中央书店,1932:14
    1009郑正秋.我之编剧经验谈[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56
    1010陈山.中国电影:一个东方故事[EB].http://culture.china.com/zh_cn/zhuanti/50years/movie/
    Zhang Zhen, An amorous history of the sliver screen:Shanghai cinema,1896-1937(张真.“银幕艳史”:上海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1896.1937[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1012 孙蕾.明星影片公司:1922-1937[A].见: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19
    1013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33
    1014严独鹤.造成明星公司现在地位之由来[J].明星特刊未婚妻号,1926,15
    1015郭海燕.中国现代电影史上的“新派”——联华影业公司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
    1016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1017周毅.晚清洋泾浜英语及其影响史[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
    1018于醒民、唐继无编.从开锁到开发[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1:323
    1019季压西、陈伟民.近代中国的洋泾浜英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1020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40
    1021孙蕾.明星影片公司:1922-1937[A].见: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20
    1022 Zhang Zhen, An amorous history of the sliver screen:Shanghai cinema,1896-1937,(张真.“银幕艳史”:上海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1896-1937[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47-50
    1023张英进.中国电影中的民族性与国家话语[A].见: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83
    1024李道新.中国电影:历史撰述的开端[J].当代电影,2008,1
    1025叶晓青.上海洋场文人的格调[J].二十一世纪,1992,2
    1026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上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12
    1027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7
    1028周伯长.一年间上海电影界之回顾[N].申报,1925,1(1):17-18
    1029张斌宁.社会伦理、通俗美学及市场意识作为早期电影印刷文化标本的《明星特刊》[J].当代电影,2009,6
    1030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89-90
    1031程步高.影坛忆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175-176
    1032陶著.留美摄影名家黄宗霈与明星影片公司[J].电影月报,1929,5
    1033胡蝶口述、刘慧琴整理.胡蝶回忆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56-58
    1034以上材料摘自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忆的历史——从旧派鸳蝴小说的衰落看中国知识分子范型的转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77-180
    1035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忆的历史——从旧派鸳蝴小说的衰落看中国知识分子范型的转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80
    1036姜贞.周剑云:中国电影业的儒商[J].电影艺术,2009,4
    1037杜云之.中华民国史(上册)[M].“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152
    1038孙蕾.明星影片公司1922-1937[A].见: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29
    1039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85-1432
    1040雅各布斯.美国电影的兴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8
    1041杜云之.中华民国史(上册)[M].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152
    1042孙蕾.明星影片公司1922-1937[A].见: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59-160
    1043张石川.白我导演以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401-410
    1044洪深.我脱离电影界的原因[A].见: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15
    1045洪深.我脱离电影界的原因[A].见: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15
    1046柯灵.试为“五四”与电影画一轮廓——电影回忆录[A].见:陈炜编.柯灵电影文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98
    1047田汉.关于《湖边春梦》[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57
    1048田汉.关于《湖边春梦》[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58
    1049 Zhang Zhen, An amorous history of the slive:screen:Shanghai cinema,1896-1937(张真.“银幕艳史”:上海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1896-1937[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1050张颐武.超越启蒙论与娱乐论——中国电影想像的再生[J].当代电影,2004,6
    1051戴锦华.“五四”洪流中的一泾:中国电影的初创[J].电影艺术,2009,3
    1052张颐武.超越启蒙论与娱乐论——中国电影想像的再生[J].当代电影,2004,6
    1053[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M].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4
    1054《银幕艳史》本事[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039
    1055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摄影小史)[M].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056张真.《银幕艳史》——女明星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现代性体现[J].上海大学学报,2006,1
    1057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04
    1058《银幕艳史》本事[A].见: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2039
    1059沙基.中国电影艺人访问记[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234
    1060倚翠.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消息[J].电影月报,1928,1
    1061转引自李亦中.天一公司经营特点初探[J].电影艺术,2003,1
    1062陆洁.摄制《透明的上海》之经过[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02
    1063王云龙.我之所以做《探亲家》——在《殖边外史》之后[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03
    1064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M].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13
    1065联华宗旨及工作[J].联华年鉴,1934-1935
    1066关文清.中国银坛外史[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6:130
    1067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5:175
    1068杜云之.中华民国史(上册)[M].“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71988:143
    1069李凇耕.国片复兴声浪中的几个基础问题[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793
    1070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85
    1071郭海燕.中国现代电影史上的“新派”——联华影业公司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 士论文,2009
    1072张华.新组织旧圈子——早期中国电影圈的构成及其管理模式简析[J].当代电影,2009,3
    1073参见熊月之主编.西制东渐一一近代制度的嬗变[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143
    1074关文清.中国银坛外史[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6:132
    1075电影中兴大事记[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331
    1076张华.新组织旧圈子——早期中国电影圈的构成及其管理模式简析[J].当代电影,2009,3
    1077明星五虎上将(下)[J].中国影讯,1940,1(15)
    1078沙基.中国电影艺人访问记[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234
    1079天一十年经历史[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52-59
    1080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
    1081吉伸.三大公司的面面观[N].申报,1932,12(26):增刊5
    1082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219
    1083杨远婴.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J].当代电影,2001,6
    1084 Janet Staiger,"The future of the past,"Cinema Journal 44.1 (2004)
    1085新上海[J].1933,1(1)
    1086张颐武.电影与21世纪中国新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展开及其意义[J].当代电影,2008,2
    1087汪朝光.光影中的沉思——关于民国时期电影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历史研究,2003,1
    1088费穆.国产片的出路问题[N].大公报,1948,2(15)
    1089万传法.当代中国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D].上海: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9
    1090秦喜清.1920年代: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十论文,2006
    1091参见[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92钟大丰.是否有重谈“影戏”的必要性[J].电影艺术,2008,4
    1093钟大丰.是否有重谈“影戏”的必要性[J].电影艺术,2008,4
    1094陈墨.不该忽视,更不能:忘却——序《张石川从影史》[A].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2
    1095孙蕾.明星影片公司:1922-1937[A].见: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172
    1096沙基.中国电影艺人访问记[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235
    1097新上海[J].1933,1(1)
    1098宋痴萍.谈谈洪深先生的编剧手段[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219
    1099洪深.《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之广告[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09
    1100 盘剑.选择、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及其与文学的关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49
    1101 柯灵.通俗与媚俗[A].见陈炜编.见:陈炜编.柯灵电影文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9-30
    1102 沙丹.构建新巴别塔:中美电影的现代交流与跨国合作[J].电影艺术,2009,4
    1103 颜纯钧.景观电影——电影史的又一个幼稚时期[J].电影艺术,2006,5
    1. [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2.[俄]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3.[法]雅克·奥蒙.电影导演论电影.车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5.[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7.陈墨.影坛旧踪.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8.陈炜编.柯灵电影文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9.陈文平、蔡继福编.上海电影100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10.陈犀禾主编.当代电影理论走向.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1.程步高.影坛忆旧.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12.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13.程季华主编.夏衍电影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4.程季华主编.夏衍电影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5.程季华主编.夏衍电影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6.程季华主编.夏衍电影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7.重庆市文化局电影处编.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电影1937-1945.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18.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北京:中央编印出版社,2005
    19.丁亚平主编.百年电影理论评论文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0.杜云之.中华民国史(上).“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
    21.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台北:电影图书馆,1986
    22.董新宇.看与被看之间——对中国无声电影的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3.高小健.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运动.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4.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
    25.关文清.中国银坛外史.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6
    26.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27.郭海燕.中国现代电影史上的“新派”——联华影业公司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
    28.乔安·哈洛斯、马克·贾柯维奇编.大众电影研究.张雅萍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29.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
    30.洪深.电影术语词典.上海:天马书店,1935
    31.洪深.洪深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2.洪深.洪深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3.胡蝶.欧游杂记.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34.胡蝶口述、刘慧琴整理.胡蝶回忆录.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35.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6.胡平生.抗战前十年间的上海娱乐社会(1927-1937)——以影剧为中心的探索.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
    37.会林、绍武.夏衍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38.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9.焦雄屏.映像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0.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1.[德]齐格弗坦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中国: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42.[美]巴里·利特曼.大电影产业.尹鸿、刘宏宇、肖洁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3.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4.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5.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6.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7.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48.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49.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50.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1.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2.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53.厉震林主编.转型之痒——戏剧影视文学研究的再度现代化.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54.林年同.中国电影美学.台北: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55.刘成汉.电影赋比兴集.台北:远流出版社,1992
    56.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57.龙锦.战前中国电影企业概况与经营模式.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2
    58.鲁思.影评忆旧.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59.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0.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61.罗艺军主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2.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等.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3.[美]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4.[法]亨利·梅尔西戎.电影与垄断组织——从经济上对美国电影的研究.徐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
    65.梅雯.破碎的影像与失忆的历史——从旧派鸳蝴电影的衰落看中国知识范型的转变.北 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66.孟建、李亦中主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7.倪振良.赵丹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
    68.欧阳予倩.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69.欧阳予倩.电影半路出家记.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70.盘剑.选择、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及其与文学的关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1.秦喜清.1920年: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北京:中国艺术研究员博士论文,2002.
    72.[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73.[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周传基、周欢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74.杉娃.蝶舞红尘.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75.上海电影史料(第1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2
    76.上海电影史料(第2-3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3
    77.上海电影史料(第4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4
    78.上海电影史料(第5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4
    79.上海电影史料(第6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5
    80.上海电影史料(第7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5
    81.《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82.上海图书馆编.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83.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84.石川主编.电影史学新视野.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85.[英]詹姆斯·L·史密斯.情节剧,武文泽.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86.谭春发.开一代先河——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
    87.[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8.田汉.影事追怀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89.[苏]C.托洛普采夫.中国电影史概论(1896-1966).志刚等译,中国电影家协会资料室,1982
    90.万传法.当代中国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上海: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9
    91.夏衍.懒寻旧梦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92.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93.夏衍.夏衍谈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94.香港中国电影学会编.中国电影研究.1983
    95.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
    96.杨村.中国电影卅年.香港:香港世界出版印行,1954
    97.杨远婴.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电影导演谱系研寻.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98.杨远婴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99.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
    100.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101.曾西霸.走入电影天地.台北:志文出版社,1988
    102.张巍.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103.张兰阁.戏剧范型——20世纪戏剧诗学(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4.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5.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6.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07.赵青回忆.我和爹爹赵丹.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08.赵士荟.影坛钩沉.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
    109.郑培为,刘桂清编选.中国无声电影剧本(上、中、下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110.郑培凯.在纽约看电影.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11.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2.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中国电影家列传(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113.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中国电影家列传(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114.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研究室.论夏衍.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115.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116.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05-1930).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117.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31-1949.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118.《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编委会编.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一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119.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120.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5
    121.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十八集电影集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122.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十七集电影集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123.周斌.电影:历史与现实.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124.周斌.反思与重构——关于电影批评的美学思考.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125.周斌.求索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126.周斌.融合中的创造——夏衍与中外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27.周斌.夏衍传略.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128.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5
    129.[美]周蕾.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电影.孙绍谊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
    130.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1.朱剑.无冕影后.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
    132.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3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134.[美]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姜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35.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
    136.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续编.香港:大华出版社,1973
    137.包天笑.空谷兰.上海:有正书局,1924
    138.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39.[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摄影小史).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40.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41.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42.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43.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44.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45.[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46.[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47.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8.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49.[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50.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51.[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152.李欧梵.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性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53.刘青峰编.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154.刘永明.左翼文艺运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早期建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155.马长林.租界里的上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56.[美]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何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57.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58.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59.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60.王定九.上海门径.上海:中央书店,1932
    161.王汉伦等.感慨话当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162.王铁仙.瞿秋白文学评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8
    163.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164.[德]齐奥尔特·西美尔.时尚的哲学.曹卫东等泽,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65.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66.熊月之主编.西制东渐——近代制度的嬗变.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167.许道明.海派文学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68.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69.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170.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171.赵孝萱.“鸳鸯蝴蝶派”新论.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17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4.[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蔡青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175.Chris Berry."Chinese Left Cinema in the1930s:Poisonous Weeds or National Treasures? "Jump Cut 34,(1989)
    176.E.Perry Link.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Cities,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1
    177.Floya Anthias and Nira Yuval-Davis, eds. Woman-Nation-State, London:Macmillan,Press, 1989
    178.Janet Staiger."The future of the past,"Cinema Journal 44.1 (2004)
    179.Jay Leyda. Dianying:An Account of Film and the Film Audience in China, MIT Press,1972
    180. John Hill, Richard Dyer and Pamela Church Gibson, eds.American Cinema and Hollywood: Critical Approaches,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81. Hu Jubin.Projecting a Nation:Chinese National Cinema before 1949,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3
    182. Kristine Harris."The Metropolis in the Cinematic Imagin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 and the City Symphony Film,"见: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83.Ma Ning."The Textual and Critical Difference of Being Radical:Reconstructing Chinese Leftist Films of the 1930s,"Wide Angle 11, no.2(1989)
    184. Margaret Masterman."The Nature of Paradigm?"in Imre Lakatos, Alan Musgrave eds.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185.Miriam Hansen.Babel and Babylon:Spectatorship in American Silent Fil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86.Peter Brooks.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Balzac, Henry James, Melodrama, and the Mode of Exces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
    187.Rey Chow. Primitive Passions:Visuality, Sexuality, Ethn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
    188. Vivian Shen.The Origins of Left-wing Cinema in China,1932-1937, New York:Routledge Press,2005
    189. Wimal Dissanayake, ed.Melodrama and Asian cinema, Cambrid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90. Zhang Yingjin, ed.Cinema and Urban Culture in Shanghai,1922-1943,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91.Zhang Zhen. An amorous history of the sliver screen:Shanghai cinema,1896-1937,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5
    192.Zhong Dafeng, Zhang Zhen and Zhang Yingjin."From Wenmingxi (Civilized Play) to Yingxi (Shadowplay):The Foundation of Shanghai Film Industry in the 1920s,"Asian Cinema,9, no.1(Fall 1997)
    193.申报
    194.大公报
    195.时事新报
    196.晨报
    197.明星特刊
    198.电影月报
    199.电声
    200.明星月报
    201.明星半月刊
    202.中国影讯
    203.上海影讯
    204.电影艺术
    205.当代电影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