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韵戏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刘清韵(1842-1915),海州人,晚清戏曲家,戏曲创作数量之多居历来女曲家之首。清韵生于盐商之家,自幼聪慧,延师受教,沾溉海州学风;既长,嫁为儒生之妻,夫妇唱随相得。清韵生平交游不止于闺阁,曾几度拜师,学习词曲、绘画,中年以后尤致力于戏曲创作。清韵集娴雅气质与散朗性格于一身,思想上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性别平等意识,创作中蕴涵强烈的自我认知与扬名意识。
     刘清韵的戏曲内容广泛,主题多元,作家关怀社会人生,感慨世间多缺陷;广泛关注女性命运并立足于现实,进行理智的思考;而作家跨越阶层的平等观念和眷眷乡土之情也借由戏曲得到充分表达。刘清韵的戏曲创作带有温婉又敏锐的女性特质,清韵对“夫权”和“父权”的书写往往只是借用传统的形式,却赋予其悖离传统精神实质的内涵;在个别剧作中更集中反映了清韵为女性寻求角色认同的心态以及对“至情”的解读。刘清韵同样注重戏曲的艺术性,在传奇创作渐趋没落的时代,她的戏曲创作却立足于雅俗共赏,注重舞台演出效果,语言则以平淡自然为美。
     刘清韵的创作实绩,足以令其在我国戏曲史、女性文学史和近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清韵戏曲的时代意义和性别解读更是值得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的。
Liu QingYun (1842-1915), with another name of Guxiang, an important writer of traditional opera of late Qing Dynasty, created the greatest number of traditional operas among all the female opera writers. Born in a salt dealer family , Liu QingYun was very smart and bright when she was young , and she was well-educated with Haizhou style of study; when old enough, she married Confucian scholar. After that, the couple appraised each other and led a happy life. Qingyun who was not limited in the boudoir would love to travel and made friends . She managed to gain access to several teachers to study art of ci and drawings. After the middle age, she especially concentrated on traditional opera creation. Qingyun incorporated elegant qualities and bright scattered character into a single person, having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qual mental consciousness of sex , creating intense ego of middle implication cognition and becoming famous on thought.
    Liu Qingyun ' s traditional opera content is broad with multi -elemented subjects . She showed solicitude for society life , and sighed with emotion that there was much defect in the world; She Showed solicitude for female destiny on the basis of reality after considering it reasonably ; whereas the writer was indifferent to levels of class with the feeling of equal concept and she expressed her love to her home village in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opera sufficiently. Liu Qingyun ' s traditional opera has the female characteristic of having tactfully acute female of temperature particularity .She described "authority of husbands" and "handwriting of authority of husbands" sometimes only in the form of tradition style, but conveyed some inform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going against being away from tradition spirit essence; recognition of role for the female was reflected mainly in some Qingyun' s operas and explanation to "sincere feelings" also was demonstrated . Liu Qingyun paid attention to artist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raditional opera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decline of outstanding operas, she managed to have her writing admired by scholars and laymen alike , having attached importance to a stage perform effect .She also used the insipid natural language as her pursuit .
    Liu Qingyun 's creation reality achievement, is enough to make her occupy a space in traditional opera history , femal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 modern times in our country; Moreover, times significance and sex explanation of her traditional operas are worth understanding and studying further.
引文
[1] 参见曾仰丰《中国盐政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4月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影印版,第58-59页。
    [2] 参见李洪甫《连云港地方史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96页。
    [3] 见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据1922年铅印本影印,第492-493页。
    [4] 刘清韵《题前邑侯才子袁公手种藤,即效其体,美龙研仙明府,兼以送行》有“昔有仓山叟,分符莅沭阳”句,即指袁枚出为沭阳县令事。
    [5] 见蔡毅《中国古典戏剧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10月版,第2349页。
    [6] 见周丹原《小蓬莱仙馆诗词钞·传》。
    [7] 文中所引刘清韵是词、散曲除特别说明外,均引自《小蓬莱仙馆诗词钞》手抄本。
    [8] 参见《小蓬莱仙馆诗词钞》卷前的《传》及《叙》。
    [9] 见汤韵略《刘古香女史挽诗》,载《刘清韵、李映庚研究》,澳门:澳门文星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32页。
    [10] 见杨葆光《小蓬莱仙馆诗词钞·后跋》,载《小蓬莱仙馆诗词钞》正文后。
    [11] 见俞樾《春在堂全书·春在堂诗编》,卷二十一,<甲辰编>,1904,《江右女史张蕊仙佩兰至吴求见,投诗四首,余和其三以谢之》第二首。
    [12] 参见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版,第717页。
    [13] 刘清韵《大江东去·用坡老韵题<苏盦集>》。
    [14] 见周丹原《小蓬莱仙馆诗词钞·传》。
    [15] 见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自叙》。
    [16] 严敦易先生在《刘古香的<小蓬莱仙馆传奇>》中有这样的论述:“就其风格、情调、气魄等处来看,有几种仿佛也不大像女性的笔墨。”见严敦易《元明清戏曲论集》,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37页。
    [17] 据1917年抄写此剧的沭阳人张润珍的篇末识语:此为刘清韵“最确、最新院本”,“搬演乡先哲王子杨孝廉近四十年事”。参见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3年8月版,第235页。
    [18] 见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自叙》。
    [19] 参见王诩《小蓬莱仙馆传奇·叙》,《小蓬莱仙馆传奇》第1页。
    [20] 本事参见张问陶《船山诗草·松筠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五,第129页。
    [21] 见李志宏等《刘清韵、李映庚研究》,澳门:澳门文星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66页。
    [22] 参见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7月版,第170页。
    [23] 见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10月版,第2366页。
    [24] 孟丽君是清代女作家陈端生弹词《再生缘》里的主人公。《再生缘》写少女孟丽君女扮男装参加科举,状元及第官至丞相,最后因皇帝欲逼其为妃,气急之下恪血昏迷。
    [25] 清代女曲家吴藻的单折杂剧《乔影》写谢絮才着男装对月饮酒,读《离骚》,抒发志向不得伸展的愤懑悲慨。华玮所编《明清妇女戏曲集》(台北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3年版)收入。
    [26] 见周丹原《小蓬莱仙馆诗词钞·传》。
    [27] 同上。
    [28] 详见王筠《繁华梦》第二十出《乔议》、第二十一出《赠妾》,见华玮编《明清妇女戏曲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3年8月版。
    [29] 参见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版,第47-54页。
    [30] 参见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43-47页。
    [30] 除叶小纨《鸳鸯梦》以梦境悼念姐妹,书写哀思之外,尚有清代女作家何佩珠《梨花梦》借梦境表达女作家对婚前邻家女伴的思念。
    [31] 钱维乔《乞食图》传奇作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内容与《鸳鸯梦》大体相同,而分重墨写王守仁平宁王乱事。
    [32] 参见经君健《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60-61页。
    [33] 见陈东源《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第221页。
    [34] 见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版,第12页。
    [35] 参见李志宏《谈刘清韵与她的<镜中圆>传奇》,载《清末艺坛二杰》,澳门:澳门文星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40页。
    [36] 《玉茗堂文之六·牡丹亭记题辞》,见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6页。
    [37] 见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第363页。
    [38] 见俞樾《小蓬莱仙馆传奇·序》。
    [39] 见关德栋、车锡伦编校《聊斋志异戏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40] 见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0页。
    [41] 参见陆萼庭《清代戏曲家作品的著录问题》,《戏剧艺术》1992年3期,第124页。
    [42][43][44] 参见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621-622页。
    [45] 参见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3年8月版,第165页。
    [46] 见吴新雷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45页。
    [47] 参见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166页。
    [1]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上海:上海藻文石印社,1900年版
    [2] 刘清韵《小蓬莱仙馆诗词钞》,手抄本,上海图书馆古籍部藏
    [3] 《著作林》5-11期、16期,《著作林》,天虚我生主编,上海图书馆藏
    [4] 俞樾《春在堂全书》,清光绪二十五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5] 袁枚《随园全集》,上海:文明书局,1918年石印版
    [6] 华玮 编校《明清妇女戏曲选》,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3年8月第一版
    [7] 关德栋、车锡伦 编校《聊斋志异戏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
    [8] 华玮 著《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史哲研究所,2003年8月第一版
    [9] 李志宏等 编著《刘清韵、李映庚研究》,澳门:澳门文星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10] 胡文楷 著《历代妇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新一版
    [11] 施淑仪 辑《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据1922年铅印本影印
    [12] 谭正璧 著《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第一版
    [13] 薛海燕 著《近代女性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14] 赵山林 著《中国古典戏剧论稿》,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15] 程华平 著《小说戏曲理论的近代转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16] 左鹏军 著《近代传奇杂剧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17] 郭英德 著《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18] 齐森华 著《曲论探胜》,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4月第一版。
    [19] 叶长海 著《中国戏剧学史稿》,上海:上海戏剧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20] 谭帆、陆炜 著《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5年修订第一版
    [21] 黄霖 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22] 江巨荣 著《古代戏曲思想艺术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23] 路应昆 著《戏曲艺术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24] 郭英德 著《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二版
    [25] 谢柏梁 著《中华戏曲文化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26] 翁敏华 著《中国戏剧与民俗》,台北:台湾学海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27] 郑传寅 著《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2月修订版
    [28] 田根胜 著《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7月第一版
    [29] 陆萼庭 著《清代戏曲家丛考》,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30] 蔡毅 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10月第一版
    [31] 齐森华、陈多、叶长海 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32] 吴新雷 主编《中国昆剧大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33] 陈顾远 著《中国婚姻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影印版
    [34] 曾仰丰 著《中国盐政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4月据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影印版
    [35] 陈东源 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
    [36] 李洪甫 著《连云港地方史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37] 经君健 著《清代社会的贱民等级》,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一版
    [38] 王绯 著《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一版
    [39]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著《第二性》,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二版
    [40] Eliane 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41] [美]高彦颐 著《闺塾师》,李志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42] [美]曼素恩 著《缀珍录》,定宜庄,颜宜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