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建设理论概念的提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路的重大转变,以此为起点,中国进入了一个以社会建设带动整体建设、以社会改革带动整体改革的全面发展的崭新阶段。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概念被提出并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转变息息相关。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历经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与实践,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从改善民生是为分享发展成果到把改善民生与经济增长紧密结合,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曲折历程,体现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进入公共管理时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建设的主体不应当是单一的,政府部门只是社会建设的责任主体,社会组织以及企业部门一起构成社会建设中的不可或缺的主体。当前在社会建设实践中,三大部门关系不十分明晰,特别突出的是政府力量很强大,社会组织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功能,还不能有效的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发挥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在新时期社会建设中,政府、社会组织的角色应当合理定位,改革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其成长为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主体力量,既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必经之路。
     改善和保障民生,是当代中国最为紧迫的问题。民生问题直接体现政府发展社会事业的能力与行为,反映一定时期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也最能体现出执政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理念。目前改善民生要在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住房价格和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改善民生,重在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由于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失衡与短缺,我国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党和政府发展观的演变以及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发展社会事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发展社会事业,主要从四方面着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改革财税体制,确保财政对发展社会事业的支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民生:深化民生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急剧转型,使得社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突出表现为以占有大量资源为特征的强势群体和以拥有大量人口为特征的弱势群体的社会分野局面形成。不合理的阶级阶层结构,导致我国社会关系结构的重大变化。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理顺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呈现出五方面特点:一是阶层间差距拉大倾向,贫富差别悬殊;二是底层群体弱势化、边缘化倾向;三是中间阶层规模小,社会结构紧张显现;四是阶层固化倾向,底层向上流动渠道日益变窄;五是强势精英群体结盟倾向,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第一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阶层间差距;第二要努力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岗位,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数量;第三要建立合理流动机制,积极打造中产阶级;第四要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和社会流动加剧三方面原因使得社区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基础。我国城市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社区自治组织不成熟,阻碍了社区自治的发展。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居民委员会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始终不能摆脱“政府的腿”的地位,使其自治功能无法发挥,导致居民对其认同感降低;二是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完善,影响社区服务业的发展。由于政社不分体制的根本原因,社区社会组织缺乏应有的独立地位,使其社会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三是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参与意识、参与内容有限、参与率低、参与低效和参与的制度化程度低;四是法制化不健全,社区自治法律缺位;五是社区财力有限,影响社区建设的长远规划。推进社区建设,前提是要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明确政府和社区各自的职责;居民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要逐步推进直接选举和竞争选举,建立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制度化机制;要大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以解决大政府负担过重的问题;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为中心,拓展社区服务的类型与机制。
     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以及解决社会深层次矛盾与需求,都客观上要求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与加强社会管理。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现象严重,社会管理责任主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社会管理协同、参与主体作用受到约束;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特征突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路径选择: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定位;以加强公共服务为基本思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打破事业单位一统天下的局面,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调整社会治理模式,促进公民社会协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 not only improve the socialism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a major shift think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overall layout to governing the country, as a starting point,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a whole constructive society to promote social reform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With the close change of development, nowaday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has pay close attention by our party and country. The governing philosophy and the pattern through four generations of central government's difficul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rom the "Development is the last word"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from "all the things for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politics,culture and the society", from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in order to share the achievement to integrated closely with the improving livelihood and economy, experiencing the half century's tortuous course, which reflects the party's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cipline of the construct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nstruction's subject and object has immense significance for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Entering into the era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of socialism, the subjec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should not be single, the government is only the main core of social constructio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business sector all together constitute of essential subjec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relationships are not very clear among the three departments, especially the outstanding forces of the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s not only can not play their proper function, but can not play their role when the market is failure, government is failure and to reduce the cost of social management. During the new period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key problem must be solved is to set reasonable position for the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most pressing issue of contemporary China is to improving and protecting livelihood. People's livelihood is directly reflects government's capability and behavior to improve the social course, reflects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policy-oriented of country and government's justice in certain period of time, meanwhile that can reflects the governing philosoph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strategic priority of contemporary China's social construction is t developing the social course, protecting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lag of the social undertakings are social institution and social policy's imbalance and shortage. The change of the government's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 of the economy are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social undertakings. To develop of the social undertakings, mainly from four aspects: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expanding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functions; reforming the taxation system, ensur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undertakings; developing social undertakings in rural areas, improving rural people's livelihood; deepening the field of livelihood management system to ensure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because of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which mak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in an unbalanced state, the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ze is hold by a lot of resources take up by strong groups, and a large population by vulnerable groups. Unreasonable class structure resulting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major changes in social relations. Therefore, to optimize the social class structure, rationali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various sectors are the cor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Nowaday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r society:firstly, the trend of the class are expanding, the wide gap between wealth and poor; secondly, the trend of underclass people are vulnerable and marginalized; thirdly, the small size of the middle class, social structure appeared nervous, fourthly, the class tend to curing, the channel become more and more narrow to upward mobility; lastly, the elite groups tend to form an alliance that influence the nation's policy making. To optimize the class structure we should start from four aspects:firstly, reforming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classes.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wage system and the tax system reform, to open the public budgets, compressed administrative costs, and play function of financial allocation and regulation; secondly, try to develop the economy, create more jobs, and reduce the number of low-income groups. In order to ensure fully employment, and reduce unemployment maximumly, we must acceler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to develop mor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irdly,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flow mechanism, and actively build the middle class. For a one hand, a smooth channel of social mobility should to break the monopoly, and to encourage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other hand, we must reform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through education to change the fate of more vulnerable groups, for the end, to get rid of urban-rural dual system, promote rural-urban mobility. The key is to reform the curren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fourthly, to promot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For the one hand, eliminating erroneous understanding, and establish the correct concept of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For the other hand, we must work hard to accelerat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reform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work.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society, requiring the community building should be the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the path of our socie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hina, for the needs of practice and the convenience of life, the meaning of the community has a great changes for a long time, by the emphasis for its regional factors gradually shifted to the common emotions and values.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changes of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social mobility increased are the three main reasons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hich make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management. The main reasons in our social community:firstly, the autonomy organizations of social community are immature,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autonomy. For the reason of institutional and mechanism, the residents committee take a lot of administrative affairs, still can not get rid of the position of "the Government's leg", so that self-government functions can not play, causing residents reduce their identity; secondly, not fully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e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ervices. Regardless of the main cause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ystem, the social community lack of independent status, and can not play inadequate social role; thirdly,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has not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involvement, lack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ower. Mainly in the field, such as lack sense of participation,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tent limited, low participation rate, inefficient low of participation and involvement of inefficient; Fourthly, the leg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absence of community autonomy law; lastly, limited financial resources, affect the community long-term building planning.
     Reinforcing and innovating social management has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The change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transform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 solving and addressing deep-seated contradictions and demand in society when we entered a crucial stage of reform, objectively requiring deepen administrative reform, innovating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management. Nowaday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social management are the absence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offside dislocation, the object of social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y can not play the effectively role; the civil society immature, social management cooperation, participate in the main role has been constrained;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are not perfect; the binary system of social management has prominent features. Innovation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 focus on the following things:firstly,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nd position, and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functions.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from two aspects:change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concept and establish servicing government targets. Secondly, i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s, break the dominance of public institutions. From the point view of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adjusting and standardizing the conduct of public affairs relations; strengthening public service as the basic idea, promote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s; to break the monopoly of state-owned institutions, complete the social community autonomy of urban and rural area; cultivate and develop social organizations, absorb more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join in the social management; and increase public participate in social management; fourthly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ocial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build a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operation mechanism,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ocial management institutional syste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ual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s.
引文
①孙中山:建国方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第300页。
    ②孙本文:社会学原理(下)[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第24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709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第162页
    ⑤荣长海.王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地位和实践要求[J],天津社会科学,2009(2)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286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96页
    ③胡锦涛:加强调查和研究,着力提高工作本领,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N],人民日报.2005-02-23。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675页
    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土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第3-6页。
    ①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北京工业大学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①青连斌: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社会建设篇[M],人民出版社,2008。
    ②景天魁: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思和周密布局[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③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④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第1期。
    ①青连斌:大力加强社会建设[J].理论前沿,2005年第7期。
    ②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题组:怎样重建社会[N].南方周末,2010-09-16。
    ③梁树发: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J].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④李新市:又见宏图添重彩——学习胡锦涛社会建设思想[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0)
    ⑤严书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J].红旗文稿.2009年第3期。
    ①刘松明:马克思“市民社会”视域中的社会建设[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②袁芳: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J],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③杨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探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④杨奎:科学的理论探索:列宁、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2期。
    ⑤周振国: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6期。
    ⑥蒋国海:毛泽东的社会建改思想新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⑦韦继辉: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J],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⑧陈辉:毛泽东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J],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⑨卢卫红: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J].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⑩刘洪森,逯社教: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与启迪[J],探索.2009年第2期。
    ①田华:改革开放30年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②唐忠义:我国转型期社建设的目标内涵与价值取向[J].马克国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6期。
    ③李屏南:论社会建设目标的新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①王伦光:论我党不同时期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年第3期。
    ①郑杭生:社会建设的前沿理论研究——社会建设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②邓大松,孟颖颖: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的民生问题-兼论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五有”新目标[J],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①青连斌: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社会建设篇[M],人民出版社,2008,第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624页
    ③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④景天魁:社会建设的科学构思和周密布局[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①郑杭生:社会建设的前沿理论研究——社会建设的社会学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②张永光:关于社会建设概念体系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7(9)
    ③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①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版,1972,第36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82页。
    ⑤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1页。
    ①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A],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C],中共中央学校出版社,2005,第88-89页
    ②李新市:又见宏途添重彩——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社会建设思想[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③何增科: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折[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④梁树发: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J],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⑤十六大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678页。
    ①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②洪大用: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2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23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467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72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19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23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250页。
    ①李君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兼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根据和理论意义[J],理论前沿,2006年第21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20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78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3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36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8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44页。
    ⑧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第3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4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54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5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40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10页。
    ⑥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第1176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2077页。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第626页。
    ③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31页。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382页。
    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38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55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54-55页。
    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9。
    ④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9。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505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86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07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07页。
    ①胡锦涛:加强调查和研究,着力提高工作本领,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N],人民日报,2005-02-23。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1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36页。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9。
    ②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③纪硕鸣.周东华:中国新政[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第233页
    ①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开学典礼上发展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7-06-25。
    ①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一: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Z].国家统计局网,2008-10-27。
    ②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Z],国家统计局网,2006-10-27。
    ③华生:权利平等:以社会改革为旗帜突破发展瓶颈[N],南方周末,2010-03-11。
    ①赵丰: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7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181-182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第715页。
    ④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181-182页。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第13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6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86页。
    ①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11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9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23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237页。
    ⑤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第18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5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64页。
    ②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2-11-08。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9。
    ③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第505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3-10-22。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675页。
    ①十六大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70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633页。
    ②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4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187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95-40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第196-19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10-111。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71-172。
    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12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2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6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61页。
    ①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2-11-08。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52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170页。
    ④郑风田:缩小城乡差距是场攻坚战[N],南方周末,2010-07-01。
    ①唐军、吴力子:中国经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建设实践[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第140.
    ②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19页。
    ③吴忠民:失去社会公正意味着什么[J],理论视野,2008(1)
    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第1356-1357页。
    ①参见陈希主编: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9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第514-515。
    ②陈希主编: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466-472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850页。
    ②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第18-3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004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第80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096页。
    ⑥江泽民:在全球环境基金第2届人员国大会讲话[N],人民日报,2002-10-17。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第87页。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③毛泽江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128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09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6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342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第505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369页。
    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1377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294页。
    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129页。
    ⑥邓小平年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1047。
    ①沈亮:民间报告评判公共服务,社保得分最低,[N],南方周末,2011-01-1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64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1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294页。
    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中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9。
    ④胡锦涛: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现代化建设[N],人民日报,2003-03-06。
    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第29页。
    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25页。
    ⑦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全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14-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1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582页。
    ④马克思恩恪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44页。
    ⑤任理轩:理性看待当前社会公正的问题[N],人民日报,2011-02-16。
    ⑥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43-4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1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12页。
    ③参见邵景均:社会公正的三重涵义[N],人民日报,2010-05-07。
    ④郑杭生:论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社区建设[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6)。
    ⑤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1期。
    ⑥吴忠民:失去社会公正意味着什么[J],理论视野,2008(4)。
    ⑦[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5、500页。
    ⑧何怀远: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概念和社会建设理念[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3)。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43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第170页。
    ③胡锦涛:在处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④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N],人民日报,2007-03-17。
    ⑤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13页。
    ①郑杭生:社会建设的前沿理论研究—社会建设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②邱永峥,杨婷婷:中国百姓如何看稳定[N],环球时报,2010-08-10。
    ③吴晓灵课题组;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Z],人民网》人大新闻.2011-02-18。
    ④参见潘晓凌:年轻人,到体制内去[N],南方周末.2011-02-24。
    ①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95-96页。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19页。
    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第534页。
    ④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19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278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39页。
    ③胡锦涛: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J].求是.2008年第1期
    ①苟君厉:加强社会组织建改,发展中国特色基层民主[Z].人民网.2007-12-24。
    ①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②民政部: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报告[Z].民政部网.2009-05-22。
    ③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①参见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第58-60页。
    ②[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全球公民社会-非盈利部门国际指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4页。
    ①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91页。
    ②[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第13页。
    ③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5页。
    ④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03页。
    ①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85页。
    ②杨宏山: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第191页。
    ③[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286页。
    ④[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286页。
    ④俞可平: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J],哲学研究,2000年(10)。
    ⑤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①[英]戈登·怀特:公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廓清分析的范围[A],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64页。
    ②清华大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级:重建权利,还是重建社会[N].南方周末,2010-09-16。
    ③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97页。
    ④李强,傅治平:公共产品供给与建设和谐社会[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113页。
    ⑤李强,傅治平:公共产品供给与建设和谐社会[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20页。
    ①民政部财务司: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Z],民政部网.2009-05-22。
    ②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第571页。
    ①[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盈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9页。
    ②参见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15-416页。
    ③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J].中国行政管理,2001(6)。
    ④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①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第8期。
    ②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第250页。
    ①社科院发布报告:中介组织腐败已成腐败重灾区[N],人民日报,2009-02-05。
    ①陈庆云:我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J],公共行政,2003年第1期。
    ②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编:国外及港台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第37页。
    ③黄晓勇,蔡礼强:中国民间组织迎来政策调整窗口和重大发展契机[A],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51页。
    ①徐彤武:美国民间组织:身份、事业和运行环境[A],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1010)[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241页。
    ②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国外及港台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报告[R],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第107页。
    ①郑杭生:社会建设的前沿理论研究-社会建设的社会学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4期。
    ①吴忠民:民生问题的三个层面[N],新华日报,2009-10-13。
    ②吴忠民:走向民生新时代[N].人民日报,2009-09-22。
    ③言心哲:现代社会事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第78页。
    ①纪国纲: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4期。
    ②梁鸿,徐进:社会事业、公共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一个内生框架[J],东南学术,2008年第3期。
    ③洪大用: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
    ①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中国政府网,2010-04-01。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137。
    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国网,2008-03-18。
    ④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10页。
    ⑤郑杭生:社会建设的前沿理论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①郑功成说四大民生问题[N],北京日报,2007-04-02。
    ②参见唐军、吴力子:中国经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建设实践[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78-279页。
    ①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教育部网站,2008-04。
    ①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8-02-28。
    ①参见杨宏山:市政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64-265页。
    ①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Z],国家统计局网.2008-05-21。
    ①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国客统计局网,2008-05-21。
    ②卫生部:明年将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N],人民日报,2004-11-06。
    ①民政部: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Z],2010-06-10。
    ②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三十年系列报告[Z],国家统计局网.2008。
    ③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Z].2008-05-21。
    ①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七: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成绩[Z].2008-11-04。
    ①颜维琦:谁动了保障房资金的“奶酪”?[N].光明日报.2010-11-21。
    ②保障廉租房建设需启动问责机制[N],大众日报,2010-11-21。
    ①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编:国外及港台地区社工作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第14页。
    ①国家统计局:200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Z],国家统计局.2009-12-15。
    ①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Z].中国政府网2010-04-01。
    ①[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9页。
    ②[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119页。
    ③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国外及港台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报告[R],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第169页。
    ①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N],人民日报,2005-06-27。
    ②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N],人民日报,2005-06-27。
    ③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2688万[Z],国家统计局网:2011-03-11。
    ①参见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223-22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82页。
    ②李路路:论社会分层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①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②参见李强: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新变化[A].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编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③李强:评析关于社会阶层的四大流行理论[J].当代社科视野.2010(11)。
    ④孙立平: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J].经济管理文稿.2002年第24期。
    ⑤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⑥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①卢汉龙:中国社会结构理论的反思[J].社会学,2003年第2期
    ①卢汉龙,彭希哲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67页。
    ②陆学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大意义[Z].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04-14。
    ③李培林:区分社会阶层干什么[Z].凤凰网.2003-04-03。
    ④阎昕霞:新时期中国社会十大阶层[Z].中国网.2001-12-28。
    ①[美]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M].华夏出版社.2005,第2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5-10-19。
    ①叶晓楠.纪雅林:新社会阶层八特征:多是非中共人士、政治诉求增强[N].人民日报2007-06-11。
    ①吴敬琏:极左极右都危险[J].中国改革,2010(11)
    ①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②徐明华等:中国的三元社会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J],经济学家,2003年第6期。
    ③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388页。
    ①我国1.4亿流动人口立法维权刻不容缓[N].人民日报.2005-07-27。
    ②青连斌: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社会建设稿[M].人民出版社.2008,第222页。
    ①刘祖云:转型期的二元社会结构问题探讨[J],学习论坛,2009年第4期。
    ①王春光:中国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①郑风田:缩小城乡差距是场攻坚战[N],南方周末,2010-07-01。
    ②郭西山等:世界村庄几家荒废几家旺[N],南方周末,2010-08-27。
    ③郑风田:为什么城乡收入差距难缩小[Z],人民网-人民论坛,2010-07-21。
    ①唐军.吴力子:中国经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建设实践[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第140页。
    ②吴敬琏:经济转型三件事[N].南方周末.2010-08-12。
    ③樊纲:中国向收入差距宣战[N],南方周未,2010-11-04。
    ④孙立平:9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J].经济管理文摘.2002年24期。
    ①孙立平: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J],经济管理文摘,2002年第24期。
    ②吴忠民:立足于社会公正,优化社会结构[J],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③樊纲:中国向收入差距宣战[N],南方周末,2010-11-04。
    ④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学习与研究,2006年6期。
    ②李春玲:断裂与碎片[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485页。
    ③唐钧:橄榄型社会是稳定的社会[N],人民日报,2010-01-15。
    ④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1。
    ①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其分析模式的转换[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②白天亮.曲哲涵: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N],人民日报,2010-09-16。
    ③胡印斌:富是富的理由.穷只能是穷的原因[N],中国青年报,2010-11-19。
    ①孙立平: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J].经济管理文摘.2002年第24期。
    ②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公正问题[J],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③王春光: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变迁与社会公正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①樊纲:中国向收入差距宣战[N],南方周末,2010-11-04。
    ②清华大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怎样重建社会[N].南方周末报,2010-09-16。
    ①白天亮,曲哲涵: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N],人民日报,2010-09-16。
    ①参见厉以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需破除认识误区[N].北京日报.2010-07-26。
    ①[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2卷)[M].商务印书馆.1988.第135页。
    ①唐勇林:城镇化成三农新引擎[N].南方周末.2010-01-07。
    ②参见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③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22页。
    ①华生:权利平等:以社会改革为旗帜突破发展瓶颈[N],南方周末,2010-03-11。
    ②参见冉金:成都户改[N],南方周末,2010-12-02。
    ③郭书田:总结经验,推进改革,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新体制[J].农村经营管理,2009年第1期。
    ①冉金:成都户改[N],南方周末.2010-12-02。
    ①国家统计局: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光辉成就[Z],国家统计局网,2008-11-05。
    ①胡锦涛:加强调查和研究,着力提高工作本领,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N].人民日报,2005-02-23。
    ②胡锦涛:扎扎实实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N].人民日报,2011-02-20。
    ③费孝通:二十年来之中国社区研究[J],社会研究,1948年10月16日,第77期。
    ①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②李强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社会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370页。
    ①李强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社会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372页。
    ②魏娜:加强社区建设与完善社会管理[A],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C]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301页。
    ①参见李秀琴,王金华:当代中国基层政权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2-24。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297-298页。
    ②胡锦涛:加强调查和研究.着力提高工作本领,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N],人民日报,2005-02-23。
    ③关心农民、尊重农民、服务农民—六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人民日报,2006-03-08。
    ①[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第78页。
    ②邓正来等编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2,第693页。
    ③[澳]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第230-231页。
    ④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64页。
    ①参见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第36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95页。
    ④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270页。
    ①夏建中:社区工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03页。
    ①杨清英,张连民: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途径与方式[A].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组织编写: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社区居民自治与社组织创新[C],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第204页。
    ②参见若宏:中国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①United Nations. 1981,Popular Participation as A Strategy for Promoting Community Level Ae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New York
    ②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308页。
    ①王宏波主编:社会工程研究(第四辑)[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第192页。
    ②[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 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③巢小丽:城市社区自治制约性因素研究[A].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组织编写:社区居民自治与社会组织创新[C].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第18页。
    ①杭州市民政局课题组:城市居委会体制创新发展研究[A],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组织编写:社区居民自治与社会组织创新[C].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第83页
    ①施巍巍,严少君:国外社区参与社地管理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交流,2009年第2期。
    ①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第4-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1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2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3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3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23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122页。
    ①齐明山主编:公共行政学[M],中央广播电社大学出版社,2006,第57页。
    ②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J],求是,2005年第6期。
    ③龚维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Z].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04-25。
    ④陈振明领导的“我国社会管理格局和管理体系构建”课题组:社会管理格局和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①何增科: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②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①郑永年:社会改革应先于政治改革[N],南方周末,2010-09-09。
    ②中央党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专题组: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理念问题[J].前线.2010年第8期。
    ①汪玉凯,李庆滑: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N],学习时报,2010-05-11。
    ②杨光斌:政治体制改革要有顺序[N],南方周末,2010-08-27。
    ③卓越主编:比较政府与政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33-133页。
    ①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国外及港台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报告[R],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第191页。
    ①卓越:比较政府与政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139页,
    ②王维:合同制——当代西方行政改革实践之一[J].中国行政管理.1997,(5)
    ①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国外及港台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报告[R],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第36页
    ②宋世明:美国行政改革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255页。
    ①裴智勇:以人为本 服务为先-各地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述[N],人民日报.2011-02-19
    ①俞可平:政府创新的若干关注点[N],北京日报,2010-08-02。
    ②丁开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深化:挑战、进展与问题[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①何增科:试析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②何增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③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①丁开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深化:挑战、进展与问题[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①亟待建立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机制[Z],法制网,2011-04-24。
    ②陈海娟: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前景——访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N],社会科学报,2010-06-10。
    ①刘铎:英国“大社会运动”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启示[N].中国社会报,2010-08-09。
    ①包心签:高度重视“后危机时代”的政治体制改革[N].学习时报,2010-03-18。
    ②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2-24。
    ③候惠勤等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1978-2008)[Ml],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第510页。
    ④张子良:公共服务需要战略协作机制.解放日报.2011-01-20。
    ①华生:权利平等:以社会改革为旗帜突破发展瓶颈[N],南方周末,2010-3-11。
    ②胡锦涛:扎扎实实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N],人民日报.2011-02-20。
    ①参见张国庆主编: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②胡锦涛,努力把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J].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
    ①国家统计局:2009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Z],国家统计局网.2010-02-25。
    ②国家统计局:2010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Z],国家统计局网.2011-02-28。
    ③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0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A].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187页。
    ①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N],人民日报,2011-02-20。
    ②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国家统计局网,2010-02-25。
    ③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国家统计局网,2011-02-28。
    ①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1页。
    ①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201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2688万[Z].国家统计局网,2011-03-11。
    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中国统计信息网,2011-03-10。
    ①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Z].国家统计局网.2011-03-11。
    ①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国家统计局网,2010-02-25。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版。
    4.《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江泽民文选》(1-3卷)北京人同出版社2006年版。
    8.《毛泽东文集》(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9.《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人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5.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山版社1990年版。
    16.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7.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2册)(内部发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年版。
    18.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9.《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20.《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2.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3.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2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
    26.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
    27.《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学习读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2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987年版。
    29.《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0.《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1.《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2.《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卜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3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38.《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39.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8年版。
    40.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93年版。
    4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97年版。
    42.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3年版。
    43.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2008年版。
    4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5.《中国共产党历史大博览》(上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6.《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版。
    1.青连斌:《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丁元竹:《中国社会建改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胡家勇主编:《转型、发展与政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汪在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纪硕鸣,周东华:《中国新政》,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版。
    8.王颖:《城市社会学》,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9.严忠勤主编:《当代中国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梁树发:《社会与社会建设》,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邓大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言心哲:《现代社会事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13.孙中山:《建国方略》,北京华复出版社2002年版。
    14.孙本文:《社会学原理》,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15.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胜利出版公司1948年版。
    16.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
    17.吴忠泽等主编:《社团管理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版。
    18.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版。
    19.张国庆主编:《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0.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基金会发展研究委员会编:《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社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1.岳经纶:《中国的社会保障建设回顾与前瞻》,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22.宋海庆:《怎么看——当代中国重大理论问题剖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郑杭生:《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4.郑杭生,李强:《社会运行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冯刚主编:《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2009)》,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27.唐军、吴力子:《中国经验——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建设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8.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9.高书生:《中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20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0.高书生:《中国就业体制改革20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1.多吉才让:《城市社区建设读本》,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32.滕霞光:《农村税费改革与地方财政体制建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袁芳等:《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34.李培林,朱庆芳等:《中国小康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5.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改革到社会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6.夏建中:《社区工作》,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卢汉龙,彭希哲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8.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0.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4·走向更加安全的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
    41.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邓敏杰:《创新社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43.陈金龙,陈岸涛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4.洪大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救助》,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5.齐炳文:《民间组织:管理.建设.发展》,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李斌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48.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9.赵黎青:《民间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0.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51.王宏波主编:《社会工程研究》(1-3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2007年版。
    52.王宏波主编:《社会工程研究》(4、5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3.韩名谟:《中国社会学名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
    55.李强,傅治平:《公共产品供给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56.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7.李强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社会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8.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北京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59.汪洋主编:《“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
    60.郑也夫:《城市社会学》,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
    61.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版。
    62.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3.夏学銮:《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4.许庆朴:《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中国现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5.吴忠民:《社会公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6.陈成文:《社会弱者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
    67.徐永祥:《社区发展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8.徐永祥主编:《社区工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9.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0.王维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途径》,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1.邓国胜:《非营利性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2.宋世明:《美国行政改革研究》,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73.李春玲:《断裂与碎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4.若宏:《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5.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版。
    76.皮钧,高波:《治政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7.丁元竹、江迅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版。
    78.孙民,刘瑞丽:《社区教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版。
    79.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80.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主编:《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81.侯钧生:《发达国家与地区社区发展经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版。
    82.王章维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3.高尚全、储传亨主编:《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全书》,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版。
    84.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协和医院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5.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编:《国外及港台地区社会工作发展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86.李惠斌主编:《全球化与公民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7.黄蓉生,张国镛主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8.尹力、任明辉:《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89.历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北京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90.于显洋:《组织社会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92.窦泽秀:《社区行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3.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94.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5.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96.卓越主编:《比较政府与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7.张玉利:《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8.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9.杨宏山:《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发展》,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0.杨宏山:《市政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1.郑刚主编:《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全录》,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102.陈希主编:《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3.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中国21世纪议程》编制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年版。
    104.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5.刘继同:《中国社区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
    106.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107.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编:《2009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2009年版。
    108.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编:《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109.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组织编写:《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110.民政部:《社区居民自治与社会组织创新》,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111.陈伟东:《社区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2.吴敬琏:《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北京三联书店2002版。
    11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4.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5.景天魁等:《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16.李秀琴,王金华:《当代中国基层政权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17.齐明山主编:《公共行政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8.陈志卫,戴志伟:《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
    119.陈志卫,戴志伟:《新社会组织实践与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120.刘熙瑞:《中国公共管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121.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122.梁树发:《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123.郑功成:《中国民生的两大主题: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理论探讨》2004年第5期。
    124.李君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兼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根据和理论意义》,《理论前沿》,2006年第21期。
    125.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26.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27.李国青、由畅:《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东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1 期。
    128.夏学銮:《中国社区建设的理论架构探讨》,《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29.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6期。
    130.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31.蒋国海:《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新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132.陈辉:《毛泽东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东岳论丛》,2005第6期。
    133.陈辉:《论人本思想制度化-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制度改革实践思考》,《理论探讨》,2009年第5期。
    134.叶子荣,刘鸿渊:《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历史、现状与重构》,《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135.韦继辉:《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东岳论丛》,2005第6期。
    136.田永祥:《对“城乡一体化”的质疑》,《学术界动态》,1987年第22期。
    137.孙立平:《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经济管理文摘》,2002年第24期。
    138.孙立平:《关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新变化》,《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
    139.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及分析模式的转换》,《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40.孙立平:《利益关系形成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2008年第3期。
    141.卢汉龙:《中国社会结构的反思》,《社会学》,2003年第2期。
    142.吴敬琏:《极左极右都危险》,《中国改革》,2010年第11期。
    143.赵丰:《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44.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学习与研究》,2007年第11期。
    145.李景鹏:《中国走向善治的理论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1(9)。
    146.严书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及其重要意义》,《红旗文稿》,2009年第3期。
    147.胡军:《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148.刘少杰,王建民:《现代社会的建构与反思-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来龙去脉》,《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149.张翼:《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政治态度》,《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50.纪国纲:《社会事业投融资体制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4期。
    151.梁鸿,徐进:《社会事业、公共财政投入与增长:一个内生框架》,《东南学术》,2008年第3期。
    152.李雪萍、陈伟东:《论社会建设经由社区建设》,《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53.许经勇:《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化解二农问题》,《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54.李路路:《论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1期。
    155.杨奎:《科学的理论探索:列宁、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2期。
    156.周振国:《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探索》,《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6期。
    157.邓大松、孟颖颖:《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的“民生”问题——兼论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亨的“五有”新目标》,《西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58.郑杭生:《社会建设的前沿理论研究---社会建设问题的社会学思考》,《武汉科技大学学 报》,2009年第4期。
    159.荣长海,王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地位和实践要求》,《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60.青连斌:《大力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前沿》,2005年第7期。
    161.洪大用:《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
    162.何增科:《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63.邹俭农:《集镇发展与中国城市化道路》,《社会科学》,1987年第11期。
    164.刘洪森,逯社教:《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与启迪》,《探索》,2009年第2期。
    165.丁元竹:《中国现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政策选择》,《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4期。
    166.顾肖荣:《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会管理-谈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167.周红云:《中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原因与方向》,《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68.付诚:《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完善策略》,《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
    169.唐忠义:《我国转型期社会建设的目标内涵与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6期。
    170.张永光、乔中国:《我国对于社会建设的曲折探索---以“一五”到“十一五”为例》,《理论探索》,2008年第4期。
    171.魏毅敏:《中国社会管理模式初探》,《理论观察》,2009年第4期。
    172.李琼:《政府社会管理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其阶段性策略》,《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第3期。
    173.赵立波等:《政府转型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174.王名:《走向公民社会——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及趋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75.张永光:《关于社会建设概念体系的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7(9)。
    176.杨奎,李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国家管理思想及当代启示》,《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5期。
    177.李培林,苏国勋等:《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社会》,2005年第6期。
    178.厉以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北京社会科学》,2004(4)。
    179.徐明华等:《中国的三元社会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学家》,2003年第6期。
    180.丁开杰:《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深化:挑战、进展与问题》,《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81.何增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82.何增科:《试析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83.刘松民:《马克思“市民社会”视域中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2期。
    184.池忠军、刘立柱:《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视域中的社会建设》,《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21期。
    185.王国军:《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86.邢荣:《马克思现代性思想视域下的中国“社会建设”》,《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 期。
    187.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求是》,2005年第6期。
    188.蔡天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党的文献》,2009年第3期。
    189.庞绍堂:《社会保障的思想渊源》,《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7期。
    190.吴忠民:《失去社会公正意味着什么》,《理论视野》,2008年第4期。
    191.吴忠民:《立足于社会公正,优化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192.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公正问题》,《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
    193.袁方:《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194.梁超:《列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195.何怀远:《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概念和社会建设理念》,《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3)。
    196.孙慧琴:《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前沿》,2007年第8期。
    197.贾建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3期。
    198.杨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科学探索》,《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第1期。
    199.菊春彦:《孙本文社会建设思想述评》,《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8期。
    200.杨雪冬:《走向社会权利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01.龚剑飞:《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02.宋学勤:《应全面系统地认识新中国60年的社会建设》,《北京党史》,2009(5)。
    203.陈振明课题组:《我国社会管理格局和管理体系构建》,《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04.赵曜:《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红旗方稿》,2010年第11期。
    205.陈振明,陈文博:《我国社会管理格局体系构建的研究纲领》,《岭南学刊》,2008年第6期。
    206.张杰:《建国后中国社会结构的两次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的转变》,《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207.齐英艳:《试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特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208.李屏南:《论社会建设目标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第5期。
    209.王贵明:《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层次转型》,《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
    210.刘祖云:《转型期的二元社会结构问题探讨》,《学习论坛》,2009年第4期。
    211.王春光:《中国城市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9期。
    212.王春光:《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变迁与社会公正问题》,《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213.中央党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专题组:《当前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前线》,2010年第8期。
    214.田华:《改革开放30年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战》,《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215.卢卫红:《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216.孙玉健:《列’j:的国家观与社会管理思想的有机统一》,《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17.李强:《评忻关丁社会阶层的四人流行理论》,《当代社科视野》,2010年第1l期。
    218.俞可平:《社会公平和善治是建设矛¨凿社会的两人基彳i》,《中国特色}十会土义研究》,2005年第l期。
    219.唐铁汉、李军鹏:《曲方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及其演变》,《新视野》,2006年第llj纠。
    220.赵丰:《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21.李文祥:《社会建设中的制度风险与制度协凋》,《大泮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222._千伦光:《论我党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毛泽尔思想研究》,2009年第3期。
    223.辜胜阻等:《中国白卜而上的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224.董欢:《巴黎公社的社会建设实践及其当代启示》,《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3期。
    225.孙秀艳:《社会建设的理论梳理与践行思路》,《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226.削鞍钢:《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湖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27.景天魁:《社会科学的科学构思利周密布局》,《江苏社会科学》,2008第l期。
    228.陈华:《第三部门的功能、凼境与发展路径》,《求索》,2007年第3期。
    229.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5期。
    230.郭H田:《总结经验,推进改革,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新体制》,《农村经营管理》,2009年第l删。
    231.蒋乐仪:《美国社会管理“二只手”特点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若干启示》,《广尔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划。
    232.黎昕:《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若干思考》,《福建论坛》,2007年第ll期。
    233.徐鸿武,魏宛斌:《马克思土义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234.陈耀:《社区组织建设·构建和凿礼区的有效途径》,《东南学术》,2007年第5期。
    235.酬锦涛:《努力把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剑新水平》,《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
    236.潘永康:《}十会学重建与柑喈‘}十会建设一纪念改革开放30年》,《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明。
    237.潘永康:《中国现代组织社会结构和机制》,《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38.谢遄龄:《1卜政府绸织住中国一儿个概念利发展前景》,《吉林人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明。
    239.刘雅文,牟向尔:《对新社会宝fI织住构建_羊lI谐卒十会中的地位利作川的调布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2州。
    240.赖忠凌,纪真:《中国现代化的衬:会结构转叶!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祸建论坛》,2008年第12期。
    241.李永杰:《公lL社会组织与现代公l弋意识的塑造》,《艮自学刊》,2008年第3期。
    2业.谢玲丽:《美国社区中的1卜政府组织》,《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6划。
    243.下敏、张辉关:《帕森斯社会绀织思想的儿个问题》,《求索》,200,5年第6删。
    241.张新光:《社会组织化:构筑国家J_.j朴会良性天系的关键》,《学术交流》,2007年第8驯。
    24.5.丁成文:《我闻什会圳钐:发眨的不ifi衡性土J发展路件》,《。丫:_J与实践》,2008年第3期。
    246.陈秀峰,徐晓军:《从社会资本的变化看改革前后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247.甘肃省民政厅课题组:《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模式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48.崔月琴:《转型期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契机及其限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249.张琢:《中国基层社区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
    250.梁波:《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建设》,《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251.刘祖云,胡蓉:《中国社团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学术论坛》,2004年第1期。
    252.刘祖云:《转型期的二元社会结构问题探讨》,《学习论坛》,2009年第4期。
    253.游祥斌,彭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及其意涵》,《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2期。
    254.秦庆武:《加快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东岳论丛》,2005年第4期。
    255.赵一红:《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东方社会结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5期。
    256.李艳丽:《社会事业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概念及关系辨析》,《烟台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57.王建武:《二元社会结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学术交流》,2006年第8期。
    258.陈迪平:《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反思》,《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59.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课题组:《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刍议》,《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60.陈成文,赵锦山:《论城乡社会结构的转换》,《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261.李正东:《论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整合功能》,《学术论坛》,2001年第1期。
    262.李杰:《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不适用了吗?-从现实社会结构进化理论与实践看与此相反的结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63.彭劲松:《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整体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264.汪绪永:《毛泽东哲学研究的新视野:社会结构理论》,《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2期。
    265.魏晓文等:《社会结构变迁与和谐社会构建》,《理论探索》,2007年第2期。
    266.王尚银:《社会结构的层次与深层次和谐问题的提出》,《求索》,2007年第9期。
    267.高峰:《社会结构分化与社会学取向》,《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68.韩明青:《社会结构的双重性与社会利益结构的演变》,《东岳论丛》,2009年第7期。
    269.张玉琴:《刍议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改革与开放》,2006年第11期。
    270.曾学龙:《社会结构的平衡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矛盾化解》,《长白学刊》,2008年第6期。
    271.王华:《乡村治理:基层民主与社会结构》,《云南行政学院》,2009年第1期。
    272.周德民:《新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阶级和社会结构演变理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年第2期。
    273.王建平,马林芳:《新社会阶层的构成、特征及其政治参与》,《学术交流》,2009年第5 期。
    274.陈雯,何雨:《秩序·变迁·和谐-社会学透视下的改革开放及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转型》,《改革与开放》,2008年第7期。
    275.迟福林:《政府转型与民间组织发展》,《发展论坛》,2006年第1期。
    276.张保全:《雅诺斯基公民理论与文明社会理论的分析框架-兼论三种社会结构理论及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长江论坛》2007第6期。
    277.崔晓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结构调整》,《理论视野》,2007年第2期。
    1. [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南京泽林出版社2003年版。
    2. [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3. [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 [美]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5. [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6.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7. 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8. 邓正来等编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治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0.[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盈利部门视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盈利部门国际指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1卷),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
    1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版。
    16.[美]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7.[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18.[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9.[美]密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0.[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
    21.[法]皮埃尔.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22.[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13.[美]戴安娜.M.迪尼托:《社会性福利:政府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1.德鲁克基金会:《未来的社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6.[美]戴维·A哈德凯瑟:帕翠霞·R·鲍沃斯,斯坦利·温内科:《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7.[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8.[加]约翰·罗伯特·科洛波:《加拿大国际年鉴(1993)》。
    29.[美]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0.[英]洛克:《政府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31.[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2.[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4.[美]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3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36.[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7.[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
    38.[澳]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39. 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0. Marsh,Margaret.(Ms)Reading the Suburbs.American Quarterly46,1 (March),1994.
    41. Putnam,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vity.New York:Simon & Schuster.2000.
    42. P.Fellin,The Community and Social Workers,IL:F.E.Peacock,2001.
    43. Pierre Bourdier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84.
    44. Rossi,Aldo.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Cambridge,MA:MIT Press,1982.
    45. Rybczynski,Witold.City life:Urban Expectation in a New Word. New York:Scribner.1995.
    46. J.Midgley,Growth,Redistributionand Welfare: towardsocialinvestment.Social Service Review,Match1999.
    47. J.Midgley:Social Development: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Social Welfare.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1995.
    1.胡锦涛:《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现代化建设》,人民日报,2003-03-06。
    2.胡锦涛:《加强调查和研究,着力提高工作本领,把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人民日报,2005-02-23。
    3.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人民日报,2005-06-27。
    4.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7-06-25。
    5.胡锦涛:《扎扎实实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人民日报,2011-02-20。
    6.《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人民日报,2007-03-17。
    7.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11-09。
    8.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人民日报,2002-11-08。
    9.江泽民:《在全球环境基金第2届人员国大会讲话》,人民日报,2002-10-17。
    10.《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3-11-22。
    11.任理轩:《理性看待当前社会公正的问题》,人民日报,2011-02-16。
    12.邵景均:《社会公正的三重涵义》,人民日报,2010-05-07。
    13.《社科院发布报告:中介组织腐败已成腐败重灾区》,人民日报,2009-02-05。
    14.吴忠民:《民生问题的三个层面》,新华日报,2009-10-13。
    15.吴忠民:《走向民生新时代》,人民日报,2009-09-22。
    16.《卫生部:明年将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人民日报,2004-11-06。
    17.颜维琦:《谁动了保障房资金的“奶酪”?》光明日报,2010-11-21。
    18.《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5-10-19。
    19.叶晓楠,纪雅林:《新社会阶层八大特征:多是非中共人士、政治诉求增强》,人民日报,2007-06-11。
    20.《为我国1.4亿流动人口立法维权刻不容缓》,人民日报,2005-07-27。
    21.《要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促进社会和谐》,人民日报,2011-02-23。
    22.《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经济日报,2010-12-24。
    23.唐钧:《橄榄型社会是稳定的社会》,人民日报,2010-04-15。
    24.白天亮,曲折涵:《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人民日报,2010-09-16。
    25.胡印斌:《富是富的理由,穷只能是穷的原因》,中国青年报,2010-11-19。
    26.厉以宁:《改革城乡二元体制需破除认识误区》,北京日报,2010-07-26。
    27.《关心农民、尊重农民、服务农民—六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民日报,2006-03-08。
    28.汪玉凯,李庆滑:《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学习时报,2010-05-11。
    29.《今年国家集中财力保障改善民生》,人民日报,2011-02-26。
    30.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人民日报,2011-02-18。
    31.裴智勇:《以人为本 服务为先》,人民日报,2011-02-19。
    32.陈海娟:《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与前景-访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社会科学报,2010-06-10。
    33.刘铎:《英国“大社会运动”对我国社会建设的启示》,中国社会报,2010-08-09。
    34.包心鉴:《高度重视“后危机时代”的政治体制改革》,学习时报,2010-03-18。
    35.张子良:《公共服务需要战略协作机制》,解放日报,2011-01-20。
    36.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问题》,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04-01。
    37.《温家宝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国政府网,2008-03-18。
    38.《温家宝新春讲话: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新华网,2010-02-12。
    39.《调整收入分配需要攻克“三大难”》,新华网理论频道,2010-03-07。
    40.周隆滨:《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研究网,2010-03-08。
    41.辛鸣:《人本与共享:社会政策的价值指向》,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03-25。
    42.黄小虎:《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思路的演变》,求是理论网,2010-01-15。
    43.吴忠民:《社会政策对执政党意义重大》,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03-25。
    44.《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促进教育公平取得哪些新进展》,中国政府网,2010-03-20。
    45.《专家点评2009年度中国社会政策十大创新事例》,求是理论网,2010-03-24。
    46.刘国军:《解决民生问题重在体制改革与创新》,人民网理论频道,2008-02-15。
    47.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政治学理论网,2009-08-10。
    48.苟君厉:《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发展中国特色基层民主》,人民网理论频道,2007-12-24。
    49.《亟待建立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机制》,法制网,2011-04-24。
    50.吴晓灵课题组:《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中国人大新闻人民网,2011-02-18。
    51.陆学艺:《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大意义》,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04-13。
    52.李培林:《区分社会阶层干什么》,凤凰网,2003-01-03。
    53.阎昕霞:《新时期中国社会十大阶层》,中国网,2001-12-28。
    54.丁元竹:《社区的本质及其建设》,人民网理论频道,2006-08-22。
    55.龚维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04-25。
    56.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中国统计信息网,2011-03-08。
    57.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国家统计信息网,2011-03-10。
    58.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0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2009-5-19。
    59.《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网站,2008-04。
    60.《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2008-02-28。
    61.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2008-05-21。
    62.《关于社区建设情况的报告》,民政部网,2005-09-02。
    63.民政部财务司:《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网,2009-05-22。
    64.《改革开放三十年报告之六: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人员成倍增长》,国家统计局网,2008-11-03。
    65.《改革开放三十年报告之七: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成绩》,中国统计局网,2008-11-04。
    66.《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三十年光辉成就》,国家统计局网,2008-11-05。
    67.《200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2009-12-15。
    68.《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2010-02-25。
    69.《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网,2010-06-10。
    70.《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网,2010-08-03。
    71.《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2011-2-2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