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也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新词语的涌现反映了
    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尤其是能反映最新发展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反映中国
    社会的最新变化和发展的新词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涌现,引起了人们的
    关心和注意。因此,这些新词语一直成为现代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然而,大
    多数新词语研究只限于对新词语的内部规律问题作简略的探索,非常缺乏新词
    语的运用研究。鉴于此,本文运用修辞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
    究现代汉语新词语的运用,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的概述与探索的目的和方法
    等。在第一节中,首先探讨新词语的定义,然后综述和分析了以往的研究论
    文,最后说明新词语产生的途径和原因。在第二、三节中,分别阐述了新词语
    运用研究的重要性、目的与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意义。
    第二章论述汉语新词语运用的修辞色彩。主要以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作为
    研究对象,探讨了色彩意义的理论及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各自的类别、特点、
    条件、产生原因等,并且描写和分析了具体的运用情况。
    第三章论述汉语新词语的方言、外来色彩。由于方言与外来色彩新词语在
    新词语运用中比较突出,成为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主要特点之一,所以,本章主
    要探讨新时期方言与外来色彩新词语大量涌现的原因及类别、特点,并且分析
    和描述具体的运用情况。
    第四章论述汉语新词语的运用和社会情景语境。新词语的运用须臾离不开
    语境,因此,重点讨论新词语运用和语境的关系:首先,分析社会情景语境影
    响新词语运用的原因,先对语境进行界定,然后探讨新词语与语境及语言使用
    者的能力、个性气质及与语言的传播媒介的关系。其次,探讨新词语的运用与
    语境关联的主要特点,其中,着重探索语境建构与新词语运用,比如,“社会
    心理和个人心理对新词语运用的影响、新词语运用受制于语境的不平衡性、语
    境是新词语竞争的‘裁决者’”等。又次,论述了改革开放与新词语的运用,
    主要谈改革开放是新词语运用的主要语境,同时论析新词语运用也是改革开放
    的必要条件。最后,分析和探讨特定语境中运用新词语的价值体现,主要探索
    了文化学、社会学、语言学、美学、科学中新词语运用的价值。
    
    
     第五章是中韩新词语相关问题的运用对比。这以不同国家和民族对新词语
    运用上的异同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比较汉语和韩语的异同来进行对比。主
    要探讨:1.中韩新词语运用特点,分析了中韩社会发展变化与新词语的联
    系,也说明了具体的运用情况和特点。2.中韩语言运用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
    语,中韩新词语中运用修辞造词创造新词语比较多,所以,以运用“比喻、借
    代、仿拟、节缩”四种修辞手法来造词的情况为对象,在各个方面进行对比。
    3.中韩新词语运用共性与个性的来源,这主要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其原因。
     最后,在结语中概括了研究结果,并对本项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作了
    评价。
Language is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as the society is. The emergence of new words reflects always the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of the society especially the updated on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brought out in China, the new words that reflect the updated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of Chinese society have been come into being at an unparalleled speed, which arouses a lot of attentions of people. Therefore, these new words have always been the main targets of the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However, most of the studies on these new words only deal with questions on the inner regulations of them, thus it is short of studi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m. According to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new words of modern Chinese by adopting the theory and ways of rhetoric and relative subject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t mainly talks about general views of the study on new words of modern Chinese and the aims and ways of the study. Section one, first,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new words, and then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studies taken on ever, and explains because of what reasons and by what means these new words have come into being. In section two and three, the importance, aims, ways and significances of the study are elaborated individually.
    Chapter two discusses the rhetoric of new words of modern Chinese. It explains the theories of color meanings and different kinds, characteristics, conditions and etc. on the mood color and image color. Meanwhile, it also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them in full depth.
    
    
    Chapter three dissertates the dialects and ab extra color words in Chinese. The dialects and ab extra new color words weigh a lot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words, which forms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 new words in Chinese, so this chapter, to a large extent, discusses about the dialects and ab extra new color words on the aspects of their types,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s and so on.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new words and social language environment. In a short perio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words can not be isolated from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herefore, this chapter pays much atten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new words and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At first, it analyzes the reason why social language environment has such an influence on the new words by giving a definition to language environment. Then, 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words and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of the user and trans-medium of language. After that, it discu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elationship especiall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words and the word composing system of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such as "effect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words from social psychology and individual psychology, imbalance of the limitation of new words from language environment, and language environment as an 'arbitrator' to the competition among new words, etc." The following question is 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pplication and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Mainly, it says that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the mostly language environment of new words and discuses that the appl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a must fo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t last, it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value of the application in certain language environment especially the value on culture, sociology, aesthetics and science.
    
    
    Chapter five is the comparison of related questions in Chinese and Korean new word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different and similar applications of new word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mong different people vas comparing Chinese and Korean. 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and Korean new words. It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s and changes and the new words in both societies. It also illuminates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situations and char
引文
张永言 著,《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
    郑颐寿 著,《比较修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希杰 著,《汉语修辞学》,北京出版社1983年。
    符淮青 著,《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黎运汉、张维耿 编著,《现代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
    王德春 主编,《外国现代修辞学概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
    宗廷虎 邓明以 李熙宗、李金苓 著,《修辞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年。
    彭聃龄 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易蒲 李金苓 著,《汉语修辞学史纲》,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王德春、陈晨 著,《现代修辞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徐志民 著,《欧美语言学简史》,学林出版社1990年。
    濮侃、庞蔚群、齐沪扬 著,《语言运用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骆小所 著,《语言美学论稿》,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张弓 著,《现代汉语修辞学》,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希杰 著,《修辞学新论》,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
    王占馥 著,《语境学导论》,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陈光磊 著,《汉语词法论》,学林出版社1994年。
    张练强 著,《修辞理据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骆小所 著,《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吴礼权 著,《中国修辞哲学史》,台湾商武印书馆1995年。
    刘叔新 著,《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5年。
    高名凯、石安石 著,《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95年。
    何兆熊 主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
    谭永祥 著,《修辞新格》(增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王希杰 著,《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杨振兰 著,《现代汉语词彩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
    姚亚平 著,《当代中国修辞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陈望道 著,《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陈望道 著,《陈望道语文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朱立元 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郑子瑜、宗廷虎、陈光磊 主编,《中国修辞学通史》(五卷本),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郑远汉 著,《言语风格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冯广艺 著,《语境适应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冯志伟 编者,《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冯广艺 著,《汉语修辞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谭学纯、唐跃、朱玲 著,《接受修辞学》(增订本),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陈光磊 著,《修辞论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
    葛本仪 著,《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吉辉 著,《现代汉语缩略词语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郭伏良 著,《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姚淦铭 著,《汉字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曹德和 著,《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修辞学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谭学纯、朱玲 著,《广义修辞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欧阳周等 著,《美学新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桂诗春 编者,《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著,《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 著,《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宗廷虎 著,《宗廷虎修辞论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徐国珍 著,《仿拟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布龙菲尔德 著 袁家骅等 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
    [美]乔姆斯基 著,《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瑞士]索绪尔 著、高名凯 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1年。
    [韩]金相善著,《文章修辞学》*,一潮阁1996。
    [韩] 著,《语言》*,塔出版社1996。
    [韩] 等 著,《韩国的语言》*,新旧文化社1997年。
    [韩]金旭东 著,《修辞学是什么》*,民音社2002年。
    刘叔新《词语的形象色彩及其功能》,《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
    宗廷虎《修辞学与心理学》,《修辞学论文集》第2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吕叔湘《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辞书研究》1984年第1期。
    赵金铭《新词新义与社会情貌》,《语文研究》1985年第4期。
    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4期。
    李振杰《近十年汉语中新词新义的产生》,《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
    陈原《变异和规范化》,《语文建设》1987年第4期。
    陈光磊《修辞研究的基本方法》,《修辞学习》1988年第1期。
    王铁昆《新词语的规范与社会、心理》,《语文建设》1988年第1期。
    张家太《汉语新词语琐议》,《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赵克勤《论新词语》,《语文研究》1988年第2期。
    徐幼军《新词语新用法与社会心理》,《语文建设》1988年第3期。
    沈孟璎《修辞方式的渗入与新词语的创造》,《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沈孟璎《新词语构成特点纵览》,《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姚汉铭《论新词语的文化分布、产生途径及成因》,上海技术师范学院《校庆十周年纪念文集》1988年。
    徐幼军《港台与大陆的词语理解》,《语文建设》1989年第3期。
    季恒铨等《试论新时期的新词语》,《语文研究》1989年第4期。
    季恒铨 亓艳萍《比喻、借代与新词语新用法》,《语文建设》1989年第4期。
    周文定《新时代新高峰:试论八十年代汉语词汇大发展》,《宜春师专学报》1989年第4期。
    李行健《从语言发展和社会心理看某些词语的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89年第5期。
    胡明扬、张莹《70-80年代北京青少年流行语》,《语文建设》1990年第1期。
    李振杰《台湾新词语管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
    王德春《汉语新词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第3期。
    徐国珍《空符号·潜词·仿词·新词》,《汉字文化》1990年第3期。
    姚汉铭《论新词语的文化分布、产生的途径及成因》, 《曲靖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
    王海棻《汉语新词语结构方式试析》,《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4期。
    梁兵《从新词新义看社会变异》,《西部学坛》1991年第1期。
    马林芳《汉语新词的特点》,《固原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马林芳《汉语新词及其特征》,《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西槇光正《语境与语言研究》,《中国语文》1991年第3期。
    王希杰《从新词语看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第3期。
    杨靖轩 刘爱兰《用科技词语充实普通词汇》,《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4期。
    萧雁《新时期汉语新词语的出现与新时期社会心态》,《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叶骏《上海青年的新潮词语》,《修辞学习》1991年第4期
    曾良《社会与词汇的动态发展》,《九江师专学报》1992年第1期。
    王森《新词语的容量和寿命》,《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李明《港台词语在大陆的使用情况》,《汉语学习》1992年第3期。
    苏金智、韩荔华《近年北京的青年流行语》,《修辞学习》1992年第3期。
    陈慧英《广州青年流行语说略》,《修辞学习》1992年第3期。
    高健平《从北京流行的新语汇说到“肌肉运动感觉+心理感觉”构词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2年第5期。
    范可育《从“生词熟字说”看词义和构词语素义的关系》,《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1期。
    刘一玲《寻求新的色彩,寻求新的风格--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应用》 1993年第1期。
    马林芳《汉语新词语的美感》,《南通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姚汉铭《新时期新词语研究述评》,《汉语学习》1993年第4期。
    冯春灿《新义是怎样产生的》,《浙江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周洪波《修辞现象的词汇化-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应用》1994年第1期。
    姚汉铭《新词语中的社会心态》,《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侯友兰《语境在修辞中的作用》,《绍兴师专学报》1994年第2期。
    周洪波《从隐性到显性…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辞书研究》1994年第4期。
    吴淮南《新词小识》,《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李行健《词义演变漫议》,《语文建设》1994年第7期。
    周定国《谈汉语音译外来词规范化》,《语文建设》1994年第10期。
    常敬宇《论近十年来新词语的形成及其特点》,《两岸汉语语汇文字学学术研讨习会论文专集》 1995年第1期。
    姚汉铭《试论新词语与规范化》,《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沈孟璎《试论新词缀化的汉民族性》,《南京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周静《现代汉语新词语的词型特点分析》,《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孙志娟《试论词汇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语文建设》1995年第3期。
    沈孟璎《关于新词语词义表面化倾向的考察》,《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4期。
    尤爱莉《语境与语言运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
    张淑敏《汉语新词语构成情况的一个考察》,《社科纵横》1995年第5期。
    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语文建设》1995年第9期。
    刘叔新《现代汉语语汇规范的标准问题》,《语文建设》1995年第11期。
    陈建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词汇变异》,《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1期。
    周洪波《新词语中潜义的显义化》,《汉语学习》1996年第1期。
    周洪波《新词语的预测》,《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2期。
    吴国忠《流行词漫议》,《汉语学习》1996年第1期。
    葛西劝、葛素表《对新闻语言中新词语应用的一点看法》,《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
    陈光磊《改革开放与词汇变动》,《语文建设》1996年第4期。
    郑景滨《港澳新词语构造八法》,《暨南学报》1996年第5期。
    姚汉铭《新词语中的对外开放印记》,《广西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
    陈光磊《改革开放中汉语词汇的变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2期。
    吴礼权《论中国修辞学研究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
    赵毅《修辞学应当研究接受效果》,《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
    张志毅、张庆云《新时期新词语的趋势和选择》,《语文建设》1997年第3期。
    姚汉铭《新词语中的科学术语》,《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李得春、金基石《汉字文化与朝鲜汉字》,《东疆学刊》1997年3期。
    胡壮麟《语言·知识·隐喻》,《现代外语》1997年4期。
    刘大为《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汉语学习》1997年第4期。
    刘瑞丽《新词语初析》,《语文研究》1998年第1期。
    王希杰、[日]加藤可辛《汉字、汉语和汉字文化圈及其修辞》,《广西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徐国珍《论仿拟生成中的语境意义》,《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1期。
    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陈如东《语境认识得修辞价值》,《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2期。
    贺国伟《韩国语中的汉字源祠及对韩汉语的词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孙艳《试论类推机制在汉语新词语构造中的作用》,《西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
    孙曼均《北京的流行词语与当代北京城市文化》,《语言文字应用》1998年第3期。
    孙桂霞《旧词新义-年龄与语言创造能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刘晓红《新时期汉语词汇的发展及其原因》,《海南师院学报》1998年第4期。
    任晓丽《外来文化与韩国外来语》,《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欧阳骏鹏《新词语中的词群现象》,《语文建设》1998年第9期。
    庄和城《新词语创造与语用原则》,《外语与外语交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11期。
    钱乃荣、徐川山《新词新语访谈录》第8版,《文汇报》1998年11月29日。
    朱永锴、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 第2期。
    夏丽虹《就流行语看语言的创意性与趋同性》,《语言建设》1999年第2期。
    李郑子《从韩文专用论与韩汉混用伦间德争执看韩国的语文政策》,《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劲松《流行语新探》,《语言建设》1999年第3期。
    陈文博《新词新语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刘红曦《汉语新词语生成中的仿拟现象》,《渝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胡中文《试析比喻构造汉语新词语》,《语文研究》1999年第4期。
    陈文博《新词新语的产生及其社会背景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李汉威《新时期的新语汇》,《江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王铁昆《从某些新词语的“隐退”想到的》,《语文建设》1999年第5期。
    张光军《韩国的汉字》,《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郭伏良《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原因探析》,《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9期。
    郑欣《流行语:双重视野下的语言现象研究》,《青年研究》1999年第10期。
    程国煜《仿造造词略论》,《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2000年第1期。
    童慧刚《试论店属词的创新及其文化意蕴》,《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邵鸿《谈普通话新词语对港台方言的吸收》,《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徐丹《异化与归化适度的决定因素初探-兼评外来新词语》,《上海科技翻译》2000年第4期。
    钱乃荣《色彩斑斓的新词新语》,《语言文字周报》,2001年1月3日,第四版。
    蒋磊《浅析英汉新词语产生的特征》,《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陈小燕《汉语新词新语的文化考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蒋磊《英汉新词语的形成因素探源》,《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5期。
    戴卫平、江淑娟《汉英新词语与汉英民族的文化心理》,《湖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陈章太《略论我国新时期的语言变异》,《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6期。
    张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美]
    [日] 池东旭《韩国围绕汉字使用问题的文化之战》,《亚洲纵横》1999年第9期。
    [韩]许壁《朝鲜语中的汉字词-轮汉语和日本语对朝鲜语的影响》,《汉语学习》,1991年第2期。
    [韩] 《现代国语“略语”研究》*,《汉城延世大学研究生院》1995年。
    [韩]李长镐《以汉字为中心中韩词汇比较研究》*,《 大学论文集》,1996年第28期。
    [韩] 《汉字语形态论》*,《国语学》,1997年第29期。
    
    
    [韩]朴点玉《韩国国字概述》,《语文建设》,1999年第4期。
    [韩]孙荣实《新时期新词语运用中的心理基础》,《修辞学习》2002年第1期。
    张涤华等 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葛本仪 主编,《实用中国语言学词典》,青岛出版社1993年。
    李达仁、李振杰、刘士勤 主编,《汉语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
    郑颐寿、诸定耕 主编,《中国文学语言艺术大辞典》,重庆出版社1993年。
    吕叔湘 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
    于根元 主编,《现代汉语新词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
    周洪波 主编,《精选汉语新词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达仁等 编著,《汉语新词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年。
    林伦抡等 编著,《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花城出版社200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
    王均熙 编撰,《当代汉语新词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3年。
    [韩]国立国语研究院 编纂,《1994年新语》*,1995年。
    [韩]国立国语研究院 编纂,《1995年新语》*,1996年。
    [韩]国立国语研究院 编纂,《2000年新语》*,2001年。
    [韩]国立国语研究院 编纂,《2001年新语》*,2002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